CN117642939A - 充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充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642939A
CN117642939A CN202280049757.2A CN202280049757A CN117642939A CN 117642939 A CN117642939 A CN 117642939A CN 202280049757 A CN202280049757 A CN 202280049757A CN 117642939 A CN117642939 A CN 11764293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signal
charging connector
housing
protru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4975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松坂智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6429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64293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1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ergy transfer between the charging station and the vehicle
    • B60L53/14Conductive energy transfer
    • B60L53/16Connectors, e.g. plugs or socke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arging electric veh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0Sockets for co-operation with pins or blades
    • H01R13/11Resilient socke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2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以提供在充电连接器中能简易地使端子防脱的技术为目的。充电连接器具备电力端子、信号端子、保持电力端子及信号端子的壳体、以及与壳体合体的保持体。信号端子通过金属板弯曲而形成。信号端子具有设置于末端侧的筒部、设置于后端侧的电线连接部,以及设置于筒部与电线连接部之间的中间部,外部充电连接器的端子插入到所述筒部,电线连接部与信号线电连接。中间部具有向与插拔方向交叉的方向比筒部突出的突出部。保持体具有沿着电线连接部延伸并将突出部朝向壳体按压的端子按压部。

Description

充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充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搭载于车辆的充电连接器用的端子保持件。该端子保持件安装于插入有端子的壳体。在该端子形成有圆环状的凸缘部。通过端子保持件按压该圆环状的凸缘部,从而抑制端子从壳体脱落。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21617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充电连接器中,为了端子的防脱而设置专利文献1记载的端子那样的圆环状的凸缘部较费事。
因此,以提供在充电连接器中能简易地使端子防脱的技术为目的。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公开的充电连接器搭载于车辆,与和所述车辆的外部电源连接的外部充电连接器嵌合,用于所述车辆具备的电池的充电,所述充电连接器具备:第1电力端子和第2电力端子,用于向所述电池的电力供给;多个信号端子,比所述第1电力端子和所述第2电力端子细,通过金属板弯曲而形成;壳体,保持所述第1电力端子和所述第2电力端子及所述多个信号端子,在沿着所述外部充电连接器的插拔方向的前端部与所述外部充电连接器嵌合;保持体,与所述壳体的后端部合体,与所述壳体一起保持所述第1电力端子和所述第2电力端子及所述多个信号端子;以及多条信号线,与所述多个信号端子分别连接,所述多个信号端子各自具有设置于末端侧的筒部、设置于后端侧的电线连接部、以及设置于所述筒部与所述电线连接部之间的中间部,所述外部充电连接器的端子插入到所述筒部,所述电线连接部与所述信号线电连接,所述中间部具有向与所述插拔方向交叉的方向比所述筒部突出的突出部,所述保持体具有端子按压部,所述端子按压部沿着所述电线连接部延伸,将所述突出部朝向所述壳体按压。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在充电连接器中,能简易地使端子防脱。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充电连接器及其组装方式的俯视图。
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充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充电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充电连接器的主视图。
图5是沿图4的V-V线的剖视图。
图6是说明带端子的电线及其收纳位置的图。
图7是说明充电连接器中的电线路径的图。
图8是示出信号端子的差异的图。
图9是示出壳体主体的后端部的后视图。
图10是说明壳体主体和信号端子的关系的图。
图11是示出保持体的后视图。
图12是示出保持体的立体图。
图13是说明保持体从后方按压端子的情况的图。
图14是示出三种信号端子收纳于正规的端子收纳部的状态的示意剖视图。
图15是示出一种信号端子收纳于三种端子收纳部的状态的示意剖视图。
图16是示出另一种信号端子收纳于三种端子收纳部的状态的示意剖视图。
图17是示出又一种信号端子收纳于三种端子收纳部的状态的示意剖视图。
图18是示出两种信号端子收纳于正规的端子收纳部的状态的示意后视图。
图19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充电连接器的后视图。
图20是示出信号端子的立体图。
图21是示出保持体的后视图。
图22是示出信号端子收纳于端子收纳部的状态的示意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首先,列举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公开的充电连接器如下。
(1)一种充电连接器,搭载于车辆,与和所述车辆的外部电源连接的外部充电连接器嵌合,用于所述车辆具备的电池的充电,所述充电连接器具备:第1电力端子和第2电力端子,用于向所述电池的电力供给;多个信号端子,比所述第1电力端子和所述第2电力端子细,通过金属板弯曲而形成;壳体,保持所述第1电力端子和所述第2电力端子及所述多个信号端子,在沿着所述外部充电连接器的插拔方向的前端部与所述外部充电连接器嵌合;保持体,与所述壳体的后端部合体,与所述壳体一起保持所述第1电力端子和所述第2电力端子及所述多个信号端子;以及多条信号线,与所述多个信号端子分别连接,所述多个信号端子各自具有设置于末端侧的筒部、设置于后端侧的电线连接部、以及设置于所述筒部与所述电线连接部之间的中间部,所述外部充电连接器的端子插入到所述筒部,所述电线连接部与所述信号线电连接,所述中间部具有向与所述插拔方向交叉的方向比所述筒部突出的突出部,所述保持体具有端子按压部,所述端子按压部沿着所述电线连接部延伸,将所述突出部朝向所述壳体按压。信号端子使用突出部实现防脱,具有该突出部的信号端子通过金属板弯曲而形成,从而可简易地设置信号端子。在充电连接器中,能简易地使端子防脱。
(2)在(1)的充电连接器中,也可以为,所述筒部具有筒部主体和设置于所述筒部主体的末端侧的多个弹性片,在所述筒部主体形成有从所述筒部主体的一端延伸到另一端的主体侧狭缝。由此,在插拔时,筒部有在径向变形的余地。
(3)在(1)或(2)的充电连接器中,也可以为,所述突出部具有相互反向延伸的第1突出部和第2突出部,在所述壳体形成有供所述第1突出部和第2突出部分别嵌入的第1槽和第2槽。由此,可抑制信号端子绕沿着插拔方向的轴旋转。
(4)在(1)至(3)中的任一个充电连接器中,也可以为,所述电线连接部具有压接于所述信号线的筒,所述筒和所述信号线的压接部通过止水部止水。因为压接部止水,所以也可以不必设置进行保持体与信号端子之间的止水的另外的结构。由此,能简化充电连接器的结构。
(5)在(4)的充电连接器中,所述止水部也可以具有覆盖于所述压接部的收缩管。与止水部仅由粘接剂构成的情况相比,止水部的安装变得容易。
(6)在(1)至(5)中的任一个充电连接器,也可以为,所述信号端子具有第1信号端子和第2信号端子,所述第1信号端子的所述突出部的尺寸和所述第2信号端子的所述突出部的尺寸相互不同。由此,使用突出部能简易地防止信号端子的误组装。
(7)在(6)的充电连接器中,也可以为,在所述插拔方向上,所述第1信号端子的所述突出部的尺寸大于所述第2信号端子的所述突出部的尺寸。由此,在第1信号端子收纳于第2信号端子用的端子收纳部的情况下,在安装保持体时,保持体的卡止部与第1信号端子的突出部碰撞,从而不能进行保持体的安装。由此,可抑制以第1信号端子及第2信号端子误组装的状态成为产品。
(8)在(6)或(7)的充电连接器中,也可以为,在所述突出部的延伸方向上,所述第2信号端子的所述突出部的尺寸大于所述第1信号端子的所述突出部的尺寸。由此,在第2信号端子要插入到第1信号端子用的端子收纳部的情况下,通过第2信号端子的突出部与端子收纳部的周缘部碰撞,从而不能插入。这可抑制以第1信号端子及第2信号端子误组装的状态成为产品。
(9)在(6)至(8)中的任一个充电连接器中,也可以为,所述第1信号端子隔着所述第1电力端子和所述第2电力端子配置于与所述第2信号端子相反的一侧。由此,即使突出部具有不同的尺寸,也容易确保在壳体中配置突出部的空间。
(10)在(1)至(9)中的任一个充电连接器中,也可以为,所述信号端子的所述筒部具有多个弹性片,相邻的所述弹性片彼此之间的宽度尺寸小于从所述插拔方向观察所述壳体的所述后端部时在所述壳体的所述后端部出现的壁的宽度。由此,在信号端子插入到壳体时,可抑制在壳体的后端部出现的壁进入弹性片彼此之间,充电连接器的组装性提高。
(11)在(1)至(10)中的任一个充电连接器中,也可以为,所述电力端子通过比所述信号端子的所述金属板厚的金属板弯曲而形成。由此,与电力端子是切削端子的情况相比,更容易减少加工时间。
(12)在(1)至(11)中的任一个充电连接器中,也可以为,进一步具备接地端子,所述接地端子与所述电力端子相比为小径,且与所述信号端子相比为大径,通过比所述信号端子的所述金属板厚的金属板弯曲而形成,所述接地端子具有设置于末端侧的接地端子侧筒部、设置于后端侧的接地端子侧电线连接部、以及设置于所述接地端子侧筒部与所述接地端子侧电线连接部之间的接地端子侧中间部,所述外部充电连接器的端子插入到所述接地端子侧筒部,所述接地端子侧电线连接部与接地线电连接,所述接地端子侧中间部具有向与所述插拔方向交叉的方向比所述接地端子侧筒部突出的接地端子侧突出部,所述保持体具有接地端子按压部,所述接地端子按压部沿着所述接地端子侧电线连接部延伸,将所述接地端子侧突出部朝向所述壳体按压。由此,与信号端子同样,也能进行接地端子的防脱。
(13)在(1)至(12)中的任一个充电连接器中,也可以为,进一步具备:中继端子,安装于所述电力端子与电力线之间,在与所述插拔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和外装构件,将所述壳体的所述后端部到所述电力线及所述信号线的中间部一并覆盖,所述电力线比所述信号线粗,所述信号线在所述外装构件的内部一边弯曲一边延伸,所述电力线在所述外装构件内呈一直线状延伸。由此,在组装充电连接器时,可以尽量不使粗的电力线弯曲,因此充电连接器的组装性提高。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情]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公开的充电连接器的具体例。此外,本公开并不限定于这些例示,而通过权利要求书示出,旨在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形。
[实施方式1]
以下,对实施方式1的充电连接器进行说明。
<关于车辆>
首先,对装入有充电连接器的车辆进行说明。
装入有充电连接器的车辆是具备蓄电装置及马达的电动车辆。车辆通过利用蓄电装置的电力驱动马达而行驶。车辆既可以是作为驱动源仅具备马达的电动汽车,也可以是具备马达和发动机的混合动力汽车。车辆中的蓄电装置通过从外部电源供给的电力进行充电。充电连接器构成为能插入外部充电连接器并电连接。外部充电连接器是从外部电源延伸的充电电缆的连接器。
作为车辆中的蓄电装置的充电方式,一般有普通充电及快速充电。快速充电通过使比普通充电大的电流流过,从而能比普通充电在短时间进行充电。设想普通充电使用家庭用电源或与其等同的外部电源。在快速充电中,设想使用例如充电桩等专用电源。设想本公开的充电连接器是与快速充电对应的充电连接器进行说明。
<车辆中的充电连接器>
参照图1对车辆中的充电连接器的组装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充电连接器10及其组装方式的俯视图。
充电连接器10例如安装于在车辆中的车身外表面设置的安装部100。图1示出安装部100的一例。安装部100例如形成为构成车身的面板的一部分向车辆的内侧凹陷的凹状。在安装部100中的底部的面板102形成有贯穿孔104。
在充电连接器10的正面侧设置有与外部充电连接器的连接部分。连接部分包括插入外部充电连接器并电连接的部分。充电连接器10中的包括连接部分的一部分贯穿贯穿孔104而露出于面板102的外侧。充电连接器10的另一部分配置于比面板102靠车辆的内侧。通常,在安装部100设置有车身侧罩106。车身侧罩106通过铰链等能开闭地安装于面板102。在车身侧罩106关闭的状态下,车身侧罩106覆盖面板102的开口部。在车身侧罩106打开的状态下,充电连接器10露出,能从外部向充电连接器10接入。
在本公开中,如图1所示,相互正交的X方向、Y方向及Z方向中的X方向为与充电连接器10贯穿面板102的贯穿孔104的方向平行的方向。充电连接器10和外部充电连接器在X方向连接。Z方向例如是铅垂方向。例如,在充电连接器10设置于车辆的侧面的情况下,Y方向成为车辆的前后方向。例如,在充电连接器10设置于车辆的前表面或后表面的情况下,Y方向成为车辆的宽度方向。以下,关于不处于安装状态的构件,也按照与成为安装状态的情况下的X方向、Y方向及Z方向对应的方向进行说明。
<整体结构>
除图1之外,还参照图2至图7对充电连接器10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充电连接器10的立体图。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充电连接器10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充电连接器10的主视图。图5是沿图4的V-V线的剖视图。图6是说明带端子的电线38及其收纳位置的图。图7是说明充电连接器10中的电线30的路径的图。此外,在图3中省略电线30。另外,在图6中省略一部分带端子的电线38。
充电连接器10具备端子20、电线30、热敏电阻单元40、壳体50、保持体60、电线罩70、盖单元80以及护线套90。
<端子>
端子20包括连接器端子21和中继端子28。连接器端子21收纳于壳体50。连接器端子21与对方侧连接器的端子连接。连接器端子21的数量、种类根据充电连接器10的规格等适当设定。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作为连接器端子21,设置有两个电力端子22、六个信号端子24、一个接地端子26。中继端子28介于电力端子22与电线30之间。中继端子28设置成与电力端子22同数(在此为两个)。两个电力端子22是第1及第2电力端子的一例。此外,两个电力端子22中作为第1电力端子的一方是哪个都可以。
电力端子22具有对方侧连接部23a、端子固定部23b及突出部23c。电力端子22进一步具有热敏电阻安装部23d。信号端子24具有对方侧连接部25a、电线连接部25b及突出部25c。接地端子26具有对方侧连接部27a、电线连接部27b及突出部27c。中继端子28具有端子固定部29a及电线连接部29b。
对方侧连接部23a、25a、27a是与外部充电连接器的连接器端子电连接的部分。在端子固定部23b、29a形成有能插通螺钉S的孔。电力端子22和中继端子28通过在端子固定部23b、29a中利用螺钉S固定而电连接并且被固定。电线连接部25b、27b、29b是具有筒的压接部。信号端子24、接地端子26及中继端子28的电线连接部25b、27b、29b中的筒分别压接于对应的电线30的端部。由此,信号端子24、接地端子26及中继端子28分别与对应的电线30电连接并且被固定。突出部23c、25c、27c设置于各连接器端子21的中间部。突出部23c、25c、27c是被保持体60按压的部分。热敏电阻安装部23d是安装热敏电阻单元40的部分。
各端子20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冲压加工(弯曲加工)而形成。各端子20的板厚也可以根据容许电流值等来设定。板厚越大,导体截面积越大,容许电流值越大。在本例中,信号端子24的板厚比电力端子22的板厚及接地端子26的板厚薄。另外,接地端子26的板厚比电力端子22的板厚薄。中继端子28的板厚与电力端子22的板厚相同。
信号端子24比电力端子22及接地端子26细,接地端子26比电力端子22细。电力端子22、信号端子24及接地端子26的对方侧连接部23a、25a、27a形成为圆筒状。信号端子24的对方侧连接部25a与电力端子22及接地端子26的对方侧连接部23a、27a相比为小径,接地端子26的对方侧连接部27a与电力端子22的对方侧连接部23a相比为小径。
<电线>
各电线30的一端部与端子20连接。各电线30的另一端部从护线套90向外部延伸出。在充电连接器10搭载于车辆的状态下,各电线30的另一端部与搭载于车辆的另外的机器连接。这样的机器根据电线30的种类等适当设定,例如可设想电池、电子控制单元(ECU)等。电线30的数量及种类与连接器端子21的数量及种类对应。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电线30包括两条电力线32、六条信号线34以及一条接地线36。电力线32的一端部与中继端子28连接。电力线32经由中继端子28与电力端子22连接。信号线34的一端部与信号端子24连接。接地线36的一端部与接地端子26连接。热敏电阻用电线44的一端部与热敏电阻42连接。
各电线30是包覆电线。包覆电线具有芯线31a和覆盖芯线31a的包覆部31b。芯线31a例如通过金属制的多根线材绞合而形成。包覆部31b例如通过具有绝缘性的树脂在芯线31a的周围挤出成形而形成。作为多条电线30,使用粗细互不相同的多种电线30。电线30的粗细根据容许电流值等来设定。通常,为了增大容许电流值,需要增大导体截面积,相应地,电线30的粗细变粗。另外,电线30的粗细通常与电线30的弯曲难度有相关关系,随着电线30变粗,电线30变得难以弯曲。例如,在容易弯曲的电线和难弯曲的电线弯曲相同角度时,难弯曲的电线的曲率半径比容易弯曲的电线的曲率半径大,相应地,需要较大的配置空间。
在本例中,电力线32比接地线36及信号线34粗。因此,电力线32比接地线36及信号线34难弯曲。另外,接地线36比信号线34粗。因此,接地线36比信号线34难弯曲。电力端子22、中继端子28及电力线32用于向电池的电力供给。信号端子24及信号线34在车辆的外部与车辆的控制部之间传输信号。接地端子26及接地线36用于接地。
<带端子的电线>
端子20和电线30在制造充电连接器10的中途阶段,通过压接相互电连接并且被固定而一体化。这样,电线30和端子20一体化的电线有时被称为带端子的电线38。在本例中,设置有电力线32和中继端子28一体化的带端子的电线38、信号线34和信号端子24一体化的带端子的电线38、接地线36和接地端子26一体化的带端子的电线38。
如图5所示,也可以在带端子的电线38上覆盖收缩管39而形成止水部。收缩管39覆盖电线30和端子20的连接部分。由此,可抑制水溅到电线30和端子20的连接部、及水浸入包覆部内等。电线30和端子20的连接部分是电线连接部25b、27b、29b中的筒和信号线34、接地线36及电力线32的芯线的压接部。
收缩管39例如覆盖端子20中比连接电线30的部分靠前方的部分到电线30中有包覆部的部分。收缩管39是通过加热而收缩的热缩管39。热缩管39以被加热前的大径状态覆盖在带端子的电线38。然后,热缩管39在被加热而收缩时,变为与连接部分的形状相应的形状,从而能与连接部分紧贴。例如,也可以在热缩管39的内表面设置有热熔粘接剂。由此,热熔粘接剂能填埋热缩管39和端子20的间隙、及热缩管39和电线30的间隙,收缩管39的防水性提高。也可以不在热缩管39的内表面设置热熔粘接剂。
在带端子的电线38中,止水部也可以不是收缩管39。例如,也可以代替收缩管39而设置有粘接剂等树脂。另外,在带端子的电线38中,也可以不在压接部设置止水部而是露出。带端子的电线38也可以通过橡胶栓等止水。
<热敏电阻单元>
热敏电阻单元40测定电源电路的温度。在快速充电用的充电连接器10中,因为大电流在用于对电池进行充电的电源电路中流动,所以电源电路的温度上升也相应地变大。通过使用热敏电阻单元40监视电源电路的温度,能抑制电源电路的温度过于变高。热敏电阻单元40具有热敏电阻42和热敏电阻用电线44。在本例中,在一对电力端子22分别安装有热敏电阻42,测定一对电力端子22各自的温度。热敏电阻用电线44的一端部与热敏电阻42连接。热敏电阻用电线44的另一端部与电线30的另一端部同样,从护线套90向外部延伸出。在充电连接器10搭载于车辆的状态下,热敏电阻用电线44的另一端部例如与ECU等连接。热敏电阻用电线44比电力线32及接地线36细。因此,热敏电阻用电线44比电力线32及接地线36容易弯曲。
<壳体>
壳体50将连接器端子21保持于规定位置(外部充电连接器能与连接器端子21连接的位置)。壳体50在沿着外部充电连接器的插拔方向的前端部与外部充电连接器嵌合。壳体50包括壳体主体51、车辆安装部54以及电线按压部57。
在壳体主体51收纳连接器端子21。壳体主体51具有多个端子收纳部53和外框部52。多个端子收纳部53各自形成为能收纳对应的连接器端子21的筒状。外框部52形成为将多个端子收纳部53的周围包围的筒状。在端子收纳部53的中间部,多个端子收纳部53及外框部52通过平板状的连结部连接。在壳体主体51的前方安装盖单元80。在壳体主体51的后方安装保持体60。
车辆安装部54是用于将充电连接器10安装于安装部100的部分。车辆安装部54形成为在壳体主体51的中间部向外框部52的周围突出的板状。车辆安装部54例如通过螺钉S等安装于安装部100。
电线按压部57按压从端子20延伸的电线30的中间部。由此,在电线30中比被电线按压部57按压的部分靠另一端部侧产生的振动难以传递到端子20,可抑制端子20和壳体主体51摩擦。在壳体主体51的后方,块状的臂56从外框部52向Y方向突出。在臂56中沿着从壳体主体51突出的突出方向的末端部设置有电线按压部57。电线按压部57设置有三个。三个电线按压部57中的两个电线按压部57按压两条电力线32,剩余的一个电线按压部57按压一条接地线36。
<保持体>
保持体60抑制端子20从壳体50脱落。保持体60与壳体50的后端部合体,与壳体50一起保持端子20。保持体60包括端子按压部61和肋69a、69b。
端子按压部61按压收纳于壳体50的连接器端子21的后方。由此,抑制连接器端子21从壳体50向后方脱落。端子按压部61包括后方罩部62和多个突出筒部63。突出筒部63按压信号端子24。端子按压部61进一步包括两个电力端子按压部63P和接地端子按压部63G。电力端子22被电力端子按压部63P按压,接地端子26被接地端子按压部63G按压。
后方罩部62封堵外框部52的后方的开口部。多个突出筒部63从后方罩部62朝向前方(壳体50侧)突出。各突出筒部63形成为筒状。在六个信号端子24的与端子收纳部53各自对应的位置形成有突出筒部63。突出筒部63插入到端子收纳部53。各突出筒部63在比突出部25c靠电线连接部25b侧将信号端子24的周围包围。各突出筒部63在保持体60的前方及后方分别开口。当突出筒部63插入到端子收纳部53时,收纳于该端子收纳部53的连接器端子21的后端部从突出筒部63的前方开口收纳于突出筒部63内。当各突出筒部63插入到端子收纳部53时,各突出筒部63沿着收纳的信号端子24的电线连接部25b延伸。各突出筒部63的末端从后方将对应的信号端子24的突出部25c朝向壳体50按压。信号线34从对应的突出筒部63的后方的开口引出。
两个电力端子按压部63P及一个接地端子按压部63G从后方罩部62朝向前方(壳体50侧)突出。电力端子按压部63P与突出筒部63同样地形成为筒状。接地端子按压部63G形成为在Y方向延伸的板状。各电力端子按压部63P从后方将对应的电力端子22的突出部23c朝向壳体50按压。接地端子按压部63G从后方将接地端子26的突出部27c朝向壳体50按压。通过电力端子按压部63P的后方的开口,电力端子22及中继端子28一边接触一边被螺钉紧固。中继端子28配置于后方罩部62的背面上。电力端子按压部63P的后方的开口被中继端子28封堵。接地线36从接地端子按压部63G的下方的孔引出。
肋69a、69b从后方罩部62朝向后方突出。肋69a、69b将中继端子28彼此分隔。另外,肋69a、69b将中继端子28和信号端子24分隔。肋69a、69b也进行中继端子28的定位。中继端子28中与电力端子22连接的部分以沿着肋69a、69b的方式配置。肋69a、69b在护线套90的内部将端子20收纳空间和排水空间分隔。可抑制从排水口93侵入排水空间的尘埃等到达端子20收纳空间。由此,可抑制尘埃等附着于端子20。
在壳体50及保持体60设置有卡止部。在本例中,作为卡止部,设置有形成于壳体50的卡止突起和形成于保持体60的卡止片。通过卡止片与卡止突起卡止,从而壳体50及保持体60维持为相互安装的状态。
<电线罩>
电线罩70安装于电线按压部57。电线罩70抑制电线30从电线按压部57脱落。由电线罩70及电线按压部57覆盖电线30的整个周围。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两个电线罩70。两个电线罩70中的一方电线罩70按压两条电力线32。两个电线罩70中的另一方电线罩70按压一条接地线36。
<盖单元>
盖单元80能开闭地设置于壳体主体51的前方。通过盖单元80打开,从而露出壳体主体51的连接口。由此,能在该充电连接器10连接外部充电连接器。通过盖单元80关闭,从而壳体主体51的连接口被盖单元80闭锁。盖单元80具有盖82、铰链单元84以及锁定单元86。盖82借助铰链单元84能开闭地安装于壳体主体51。锁定单元86将盖82维持为关闭状态。在充电作业时,作业者能操作锁定单元86将盖82打开。
<护线套>
护线套90是将壳体50的后端部到电力线32及信号线34的中间部一并覆盖的外装构件的一例。护线套90覆盖壳体50及保持体60。护线套90包括第1保护部91和第2保护部94。第1保护部91覆盖壳体主体51的后端部和保持体60。第2保护部94覆盖电线按压部57。护线套90例如为EPDM等弹性体制。
在第1保护部91形成有壳体引出口92及排水口93。通过壳体引出口92,壳体主体51的前端部向护线套90的外部延伸出。排水口93是用于将浸入充电连接器10内部的水排出到外部的开口部。设想这样的水例如在盖单元80打开时从壳体主体51的开口部浸入等。在壳体引出口92的外表面安装有捆扎带98。护线套90利用捆扎带98安装于壳体50。
在第2保护部94形成有电线引出口95。通过电线引出口95,电线30的另一端部向护线套90的外部延伸出。在一个护线套90设置有三个电线引出口95。三个电线引出口95中的两个电线引出口95设置成为两条电力线32用。在两个电线引出口95中分别穿过一条电力线32。在三个电线引出口95中剩余的一个电线引出口95中集中地穿过信号线34、接地线36、热敏电阻用电线44。
<充电连接器中的电线的路径>
电力线32从与中继端子28连接的一端部朝向另一端部在护线套90内呈一直线状延伸,通过电线引出口95向护线套90的外部延伸出。因此,电力线32的一端部未插入到保持体60的贯穿孔64内。
两条电力线32在Z方向排列地在护线套90内延伸。两个电力端子22在Y方向排列地收纳于壳体主体51。两条电力线32排列的方向和两个电力端子22排列的方向的差异被中继端子28吸收。更详细而言,两个中继端子28分别配置于后方罩部62上。两个中继端子28在与插拔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两个中继端子28中的中继端子28A与离电线引出口95近的电力端子22连接,中继端子28B与离电线引出口95远的电力端子22连接。中继端子28A及中继端子28B在与电力端子22连接的部分在Y方向排列,在与电线30连接的部分在Z方向排列。中继端子28A在与电力端子22连接的部分和与电力线32连接的部分之间沿着后方罩部62呈一直线状延伸。中继端子28B在从与电力端子22连接的部分朝向与电力线32连接的部分的中途以离开后方罩部62的方式折弯。中继端子28B在与电力端子22连接的部分和与电力线32连接的部分之间改变主面的朝向。
信号线34的一端部插入到端子收纳部53内。信号线34的另一端部从保持体60的贯穿孔64延伸出,一边在护线套90内弯曲,一边朝向护线套90的电线引出口95。多条信号线34中的信号线34A与位于比电力端子22靠上方的信号端子24连接,信号线34B与位于比电力端子22靠下方的信号端子24连接。信号线34A在从贯穿孔64延伸出后,一边在一对电力线32之间通过,一边与信号线34B汇合并在Y方向延伸。
接地线36的一端部插入到端子收纳部53内。接地线36从一端部朝向另一端部从保持体60的贯穿孔64延伸出,一边在护线套90内弯曲,一边与信号线34一起朝向护线套90的电线引出口95。如上所述,因为接地线36比信号线34难弯曲,所以在信号线34及接地线36从X方向朝向Y方向弯曲的部分,接地线36的曲率半径比信号线34的曲率半径容易变大。通过利用壳体50的电线按压部57及电线罩70按压接地线36的另一端部,从而抑制接地线36在护线套90内过于鼓起。
热敏电阻42与电力端子22一起收纳于壳体主体51。因此,热敏电阻用电线44的一端部也收纳于壳体主体51。热敏电阻用电线44的另一端部通过保持体60的贯穿孔64向后方罩部62的外侧延伸出,一边在护线套90内弯曲,一边朝向护线套90的引出口。热敏电阻用电线44穿过贯穿孔64中用于带端子的电线38插入的部分。热敏电阻用电线44一边在一对电力线32之间穿过,一边与信号线34一起在Y方向延伸。
<关于壳体主体和信号端子的关系>
进一步参照图8至图10对壳体主体51和信号端子24的关系进行说明。图8是示出信号端子24的差异的图。图9是示出壳体主体51的后端部的后视图。在图9中记载了连接器端子21的排列与端子收纳部53的排列相同。是示出壳体主体51的后端部的后视图。图10是说明壳体主体51和信号端子24的关系的图。在图10中,信号端子24是图8的局部放大图,壳体主体51是图9的局部放大图。
如图8所示,在本例中,多个信号端子24具有三种信号端子24A、24B、24C。在此,设置有一根信号端子24A、三根信号端子24B以及两根信号端子24C。信号端子24A收纳于端子收纳部53A,信号端子24B收纳于端子收纳部53B。端子收纳部53A、53B位于比连接两个电力端子22的端子收纳部53的中心的线靠Z方向上方。端子收纳部53A被三个端子收纳部53B包围。在Y方向上,端子收纳部53B分别位于端子收纳部53A的两旁。在Z方向上,一个端子收纳部53B位于端子收纳部53A的下侧的旁边。端子收纳部53A和其下侧的端子收纳部53B在Y方向上位于两个电力端子22的端子收纳部53的中央。
三种信号端子24A、24B、24C具有相互不同的形状。在三种信号端子24A、24B、24C中,各突出部25c的形状相互不同。在各信号端子24A、24B、24C中,第1突出部和第2突出部25c相互反向延伸。各信号端子24的中间部中的连结对方侧连接部25a和电线连接部25b的连结部分形成为半筒状。第1突出部25c从半筒状的连结部分的一端部向离开连结部分的方向延伸。第2突出部25c从半筒状的连结部分的另一端部向离开连结部分的方向延伸。从半筒状的连结部分算起的第1突出部25c的末端和第2突出部25c的末端的间隔是信号端子24中的最大宽度尺寸。
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纸面上下方向是与外部充电连接器的插拔方向平行的方向。在信号端子24的突出部25c中,沿插拔方向的尺寸是突出部25c的宽度尺寸。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宽度尺寸W1A、W1B、W1 C是各信号端子24A、24B、24C的突出部25c的宽度尺寸。如图8所示,信号端子24A、24C的突出部25c的宽度尺寸W1A、W1 C小于信号端子24B的突出部25c的宽度尺寸W1B。另外,信号端子24A的突出部25c的宽度尺寸W1A和信号端子24C的突出部25c的宽度尺寸W1 C相同。
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纸面左右方向是与突出部25c从半筒状的连结部分延伸的方向平行的方向。在信号端子24的突出部25c中,沿着第1突出部和第2突出部25c延伸的方向的尺寸是信号端子24的宽度尺寸。在图8的例子中,宽度尺寸W2A、W2B、W2C是信号端子24A、24B、24C各自的宽度尺寸。如图8所示,信号端子24A的宽度尺寸W2A小于信号端子24B、24C的宽度尺寸W2B、W2C。另外,信号端子24B的宽度尺寸W2B小于信号端子24C的宽度尺寸W2C。
另外,各信号端子24具有作为对方侧连接部25a的筒部25a。筒部25a设置于信号端子24的末端侧。在筒部25a插入外部充电连接器的端子。筒部25a具有筒部主体25d及多个弹性片25e。多个弹性片25e从筒部主体25d的末端部向末端侧突出。多个弹性片25e构成信号端子24的末端部。半筒状的连结部分从筒部主体25d的后端部向后端侧突出。
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长度尺寸LA、LB、LC是插拔方向上的各信号端子24A、24B、24C的筒部主体25d的尺寸。信号端子24A的筒部主体25d的长度尺寸LA比信号端子24B、24C的筒部主体25d的长度尺寸LB、LC长。信号端子24B的筒部主体25d的长度尺寸LB和信号端子24C的筒部主体25d的长度尺寸LC相同。
信号端子24用的端子收纳部53具有第1收纳部53d和第2收纳部53e。第1收纳部53d收纳信号端子24中的比突出部25c靠末端部。第1收纳部53d形成为与筒部主体25d相同或比其稍小。第2收纳部53e收纳信号端子24中的突出部25c及比突出部25c靠后端部。第2收纳部53e形成为突出筒部63能进入的大小。在与插拔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第2收纳部53e大于第1收纳部53d,在第1收纳部53d与第2收纳部53e之间产生台阶。因此,如图9所示,第1收纳部53d的后端面通过第2收纳部53e出现在后端侧。在信号端子24在插拔方向上要移动到比规定位置靠向端子收纳部53的末端侧时,突出部25c钩挂于第1收纳部53d的后端面,限制进一步的移动。
在各第1收纳部53d形成有两个凹部53f。两个凹部53f在第1收纳部53d的内表面中在周向上分离。两个凹部53f形成于第1收纳部53d中的收纳筒部主体25d及比其靠后端部的部分。两个凹部53f之间形成为凸部53g。两个凹部53f及凸部53g从第1收纳部53d的后端部延伸到中间部。两个凹部53f设置于第1收纳部53d的内表面中的Z方向上的最下方部分的两旁。凸部53g设置于第1收纳部53d的内表面中的Z方向上的最下方部分。两个凹部53f沿着Z方向向下方凹陷。凹部53f的后端部向Z方向凹陷的量比凹部53f的末端部大。在第1收纳部53d的后端面,凹部53f及凸部53g形成X方向上的凹凸形状。
在一部分端子收纳部53B、53C的第2收纳部53e形成有槽53h,在槽53h中嵌入突出部25c。在端子收纳部53B、53C的第2收纳部53e形成有第1槽和第2槽53h,在第1槽和第2槽53h中分别嵌入第1突出部和第2突出部25c。第1槽和第2槽53h在第2收纳部53e的内表面中形成于相互分开180度的位置。各槽53h形成为与收纳的突出部25c相应的大小。另外,各槽53h从第2收纳部53e的内表面向与信号端子24的朝向相应的朝向凹陷。信号端子24B以第1突出部和第2突出部25c在Y方向延伸的方式收纳于端子收纳部53B。端子收纳部53B中的第1槽和第2槽53h从第2收纳部53e的内表面向Y方向凹陷。信号端子24C以第1突出部和第2突出部25c在与Y方向及Z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方式收纳于端子收纳部53C。端子收纳部53C中的第1槽和第2槽53h从第2收纳部53e的内表面向与Y方向及Z方向交叉的方向凹陷。信号端子24B、24C的第1突出部和第2突出部25c收纳于端子收纳部53B、53C的第1槽和第2槽53h。由此,可抑制信号端子24B、24C绕沿插拔方向的轴旋转。
在一部分端子收纳部53A的第2收纳部53e没有形成槽53h。端子收纳部53A的第2收纳部53e形成为收纳突出部25c的大小。在端子收纳部53A的第2收纳部53e形成有抑制旋转凸部53i。抑制旋转凸部53i从第2收纳部53e的内表面的一部分向第2收纳部53e的内侧突出。抑制旋转凸部53i位于信号端子24A绕沿着插拔方向的轴旋转时的突出部25c的轨迹上。如图9所示,从X方向观看,抑制旋转凸部53i设置于与凹部53f及凸部53g不同的位置。
在筒部25a的末端部形成有狭缝25f。狭缝25f将筒部25a的沿着周向的一部分与另一部分分开。在此,多个弹性片25e之间形成为狭缝25f。多个弹性片25e从沿着筒部主体25d的周向相互分离的位置突出。沿周向排列的多个弹性片25e之间分别形成为狭缝25f。在本例中,在一个信号端子24中,三个弹性片25e沿周向排列。因此,在一个信号端子24中形成有三个狭缝25f。
在图10所示的例子中,宽度尺寸W3是信号端子24C中的狭缝25f的末端的宽度。另外,在图10所示的例子中,宽度尺寸W4是信号端子24C的端子收纳部53中的凸部53g的宽度尺寸。宽度尺寸W4是在从插拔方向观察壳体50的后端部时在壳体50的后端部出现的壁的宽度。狭缝25f的宽度尺寸W3小于作为壁的凸部53g的宽度尺寸W4。因此,在信号端子24C插入到端子收纳部53时,可抑制凸部53g进入狭缝25f,端子插入变得容易。
此外,信号端子24A、24B中的狭缝25f的末端的宽度尺寸与信号端子24C中的狭缝25f的末端的宽度尺寸相同。另外,信号端子24A、24B的端子收纳部53中的凸部53g的宽度尺寸与信号端子24C的端子收纳部53中的凸部53g的宽度尺寸相同。因此,在信号端子24A、24B插入到端子收纳部53时,也能抑制凸部53g进入狭缝25f,端子插入变得容易。
进一步地,在图10所示的例子中,宽度尺寸W5是接地端子26的端子收纳部53中的凸部53g的宽度尺寸。接地端子26的端子收纳部53中的凸部53g是在从插拔方向观察壳体50的后端部时在壳体50的后端部出现的壁中宽度最小的壁。在此,狭缝25f的宽度尺寸W3小于壁的宽度尺寸W5。由此,在各信号端子24插入到端子收纳部53时,可抑制壳体50的后端部中的任何壁进入狭缝25f,端子插入变得容易。
狭缝25f从筒部25a的末端向后方延伸。端子收纳部53的凸部53g从第1收纳部53d的后端向前方延伸。在从插拔方向观察壳体50的后端部时,凸部53g的后端露出。
在图10所示的例子中,宽度尺寸W6是狭缝25f的后端部的宽度尺寸。狭缝25f的后端部的宽度尺寸W6大于狭缝25f的末端部的宽度尺寸W3。
多个弹性片25e以多个弹性片25e的末端部位于比多个弹性片25e的后端部靠径向中心侧的方式在中间部弯曲。由此,多个弹性片25e的末端部的筒部25a的直径小于多个弹性片25e的后端部的筒部25a的直径。由此,在弹性片25e的末端部相邻的弹性片25e的间隔小于在弹性片25e的后端部相邻的弹性片25e的间隔。
另外,在此,在各弹性片25e中,后端部的板宽小于末端部的板宽。由此,在弹性片25e的末端部相邻的弹性片25e的间隔小于在弹性片25e的后端部相邻的弹性片25e的间隔。
另外,在筒部主体25d形成有主体侧狭缝25g。主体侧狭缝25g从筒部主体25d的轴方向的一端延伸到另一端。如上所述,信号端子24通过金属板弯曲加工而形成。筒部主体25d中的金属板的周长比与筒部主体25d的直径对应的圆的周长稍短。周向上的金属板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在径向不重叠,在周向分离。由此,周向上的金属板的一端部与另一端部之间形成为主体侧狭缝25g。
<关于保持体和端子的关系>
进一步参照图11至图13对保持体60和连接器端子21的关系进行说明。图11是示出保持体60的后视图。图12是示出保持体60的立体图。图13是说明保持体60从后方按压连接器端子21的情况的图。
在保持体60形成有多个贯穿孔64。各贯穿孔64沿着插拔方向贯穿保持体60。贯穿孔64形成于与端子收纳部53对应的位置。在贯穿孔64的周缘形成有突出筒部63。各突出筒部63具有突出筒部主体63a。按压信号端子24B的突出筒部63进一步具有突出部按压凸部63b。突出部按压凸部63b从突出筒部主体63a的外表面向外周侧突出。突出部按压凸部63b进入槽53h,按压突出部25c。按压信号端子24A、24C的突出筒部63不具有突出部按压凸部63b。在本例中,在一个保持体60中,与六个信号端子24的端子收纳部53对应地形成有四个贯穿孔64。
四个贯穿孔64各自具有突出筒部63的中空部分65、端子插通用孔66以及端子按压部侧狭缝67。突出筒部63的中空部分65是将突出筒部63的前方的开口部和后方的开口部连结的部分。端子插通用孔66在与插拔方向交叉的方向上位于突出筒部63的外侧。端子按压部侧狭缝67在插拔方向上遍及突出筒部63的全长而形成。端子按压部侧狭缝67将中空部分65和端子插通用孔66连通。
在四个贯穿孔64中的两个贯穿孔64A、64B中,一个端子插通用孔66与一个突出筒部63的中空部分65连通。贯穿孔64A、64B中的突出筒部63的中空部分65与其他的突出筒部63的中空部分65分隔。
在四个贯穿孔64中的两个贯穿孔64C、64D中,一个端子插通用孔66与两个突出筒部63的中空部分65连通。这两个贯穿孔64C、64D是共用贯穿孔64C、64D。在共用贯穿孔64C中,一个端子插通用孔66C经由一个端子按压部侧狭缝67C1与一个中空部分65C1连通,并且经由另外的端子按压部侧狭缝67C2也与另外的中空部分65C2连通。在共用贯穿孔64D中,一个端子插通用孔66D经由一个端子按压部侧狭缝67D1与一个中空部分65D1连通,并且经由另外的端子按压部侧狭缝67D2也与另外的中空部分65D2连通。
六个信号端子24在与信号线34连接而形成为带端子的电线38后,通过四个贯穿孔64中与收纳自身的端子收纳部53对应的贯穿孔64贯穿保持体60。具体而言,信号端子24A和三个信号端子24B中信号端子24A左侧相邻的信号端子24B通过贯穿孔64C贯穿保持体60。三个信号端子24B中信号端子24A右侧相邻的信号端子24B通过贯穿孔64A贯穿保持体60。三个信号端子24B中信号端子24A下侧相邻的信号端子24B通过贯穿孔64B贯穿保持体60。两个信号端子24C通过贯穿孔64D贯穿保持体60。
四个贯穿孔64各自形成为对应的信号端子24能通过的大小。四个贯穿孔64各自比通过的信号端子24的中间部的最大宽度尺寸大。信号端子24的中间部的最大宽度尺寸是突出部25c的宽度尺寸。具体而言,贯穿孔64A、64B比信号端子24B的突出部25c的宽度尺寸W1B大。贯穿孔64C比信号端子24A的突出部25c的宽度尺寸W1A及信号端子24B的突出部25c的宽度尺寸W1B大。贯穿孔64D比信号端子24C的突出部25c的宽度尺寸W1C大。
信号端子24的中间部的最大宽度尺寸大于端子按压部侧狭缝67的宽度尺寸。信号端子24的中间部不能通过端子按压部侧狭缝67。
信号端子24的比突出部25c靠电线连接部25b侧的最小宽度尺寸或者与信号端子24连接的信号线34的直径与端子按压部侧狭缝67的宽度尺寸相同或比其小。由此,在突出部25c通过贯穿孔64后,信号端子24或信号线34能通过端子按压部侧狭缝67向突出筒部63的中空部分65移动。在此,信号线34的直径小于端子按压部侧狭缝67的宽度尺寸。信号线34能通过端子按压部侧狭缝67。
在共用贯穿孔64C中,在将端子按压部侧狭缝67C1和端子按压部侧狭缝67C2用直线连接的部分设置有绝缘壁68C。绝缘壁68C是突出筒部63的一部分。利用绝缘壁68C,可确保通过共用贯穿孔64C的两个信号端子24A、24B的绝缘距离。
在共用贯穿孔64D中,在将端子按压部侧狭缝67D1和端子按压部侧狭缝67D2用直线连接的部分设置有绝缘壁68D1、68D2。绝缘壁68D1是突出筒部63的一部分。绝缘壁68D2是与突出筒部63独立地设置的壁。绝缘壁68D2从绝缘壁68D1的端部向Z方向下方延伸。此外,四个贯穿孔64之间由保持体60的后方罩部62分隔。利用绝缘壁68D1、68D2,可确保通过共用贯穿孔64C的两个信号端子24C和接地端子26的绝缘距离。
筒状的电力端子按压部63P的后方的开口被中继端子28封堵。因此,热敏电阻用电线44不能通过电力端子按压部63P的后方的开口引出。热敏电阻用电线44通过四个贯穿孔64中的任一个而贯穿保持体60。例如,与一方电力端子22连接的热敏电阻42的热敏电阻用电线44通过贯穿孔64A而贯穿保持体60。与另一方电力端子22连接的热敏电阻42的热敏电阻用电线44通过贯穿孔64C而贯穿保持体60。
<关于防止信号端子的误组装>
进一步参照图14至图17对防止三种信号端子24A、24B、24C的误组装进行说明。图14是示出三种信号端子24A、24B、24C收纳于正规的端子收纳部53A、53B、53C的状态的示意剖视图。图15是示出一种信号端子24A收纳于三种端子收纳部53A、53B、53C的状态的示意剖视图。图16是示出另一种信号端子24B收纳于三种端子收纳部53A、53B、53C的状态的示意剖视图。图17是示出又一种信号端子24C收纳于三种端子收纳部53A、53B、53C的状态的示意剖视图。
在三种信号端子24A、24B、24C中,如上所述,突出部25c的尺寸相互不同。进一步地,信号端子24A的筒部25a比信号端子24B、24C的筒部25a长。由此,各信号端子24A、24B、24C不能以正规状态收纳于对应的端子收纳部53A、53B、53C以外的端子收纳部53。在此,所谓信号端子24不能以正规状态收纳于端子收纳部53,除了信号端子24不能插入到端子收纳部53的情况之外,也包括在信号端子24插入到端子收纳部53的情况下保持体60不安装于壳体50的情况。
如图14所示,当以各信号端子24A、24B、24C收纳于对应的端子收纳部53A、53B、53C的状态将保持体60安装于壳体50时,各突出筒部63在各端子收纳部53的第2收纳部53e插入到规定位置。由此,壳体50及保持体60能在卡止部卡止,可安装壳体50及保持体60。
如图15所示,信号端子24A能够插入到端子收纳部53B、53C。这是因为:信号端子24A的最大宽度尺寸小于信号端子24B、24C的最大宽度尺寸及与其对应的端子收纳部53B、53C的宽度尺寸。但是,信号端子24A中的筒部25a的长度尺寸比信号端子24B、24C中的筒部25a的长度尺寸长。因此,在信号端子24A插入到端子收纳部53B、53C的状态下,信号端子24A中的突出部25c位于比突出部25c的正规位置靠后方侧。因此,当在信号端子24A插入到端子收纳部53B、53C的状态下保持体60安装于壳体50时,则突出筒部63相对于收纳信号端子24A的端子收纳部53B、53C不能插入到正规位置。由此,壳体50及保持体60在卡止部不能卡止,不能安装壳体50及保持体60。因此,可抑制信号端子24A向端子收纳部53B、53C的误组装。
如图16所示,信号端子24B不能插入到端子收纳部53A。这是因为:信号端子24B的最大宽度尺寸大于信号端子24A的最大宽度尺寸及与其对应的端子收纳部53A的宽度尺寸。因此,可抑制信号端子24B向端子收纳部53A的误组装。
另外,信号端子24B能够插入到端子收纳部53C。这是因为:信号端子24B中的最大宽度尺寸小于信号端子24C的最大宽度尺寸及与其对应的端子收纳部53C的宽度尺寸。但是,信号端子24B中的突出部25c的宽度尺寸大于信号端子24C中的突出部25c的宽度尺寸。因此,在信号端子24B插入到端子收纳部53C的状态下,信号端子24B中的突出部25c的后端部位于比正规位置靠后方侧。因此,当在信号端子24B插入到端子收纳部53C的状态下保持体60安装于壳体50时,则突出筒部63相对于收纳信号端子24B的端子收纳部53C不能插入到正规位置。由此,壳体50及保持体60在卡止部不能卡止,不能安装壳体50及保持体60。因此,可抑制信号端子24B向端子收纳部53C的误组装。
如图17所示,信号端子24C不能插入到端子收纳部53A、53B。这是因为:信号端子24C的最大宽度尺寸大于信号端子24A、24B的最大宽度尺寸及与其对应的端子收纳部53A、53B的宽度尺寸。因此,可抑制信号端子24C向端子收纳部53A、53B的误组装。
在上述例子中,在插拔方向上,信号端子24B的突出部25c的尺寸大于信号端子24A、24C的突出部25c的尺寸。因此,满足在插拔方向上第1信号端子24的突出部25c的尺寸大于第2信号端子24的突出部25c的尺寸的第1条件的信号端子24的组合是信号端子24B、24C的组合及信号端子24A、24C的组合。
另外,在上述例子中,在突出部25c的延伸方向上,信号端子24C的突出部25c的尺寸大于信号端子24A、24B的突出部25c的尺寸,且信号端子24B的突出部25c的尺寸大于信号端子24A的突出部25c的尺寸。因此,满足在突出部25c的延伸方向上第2信号端子24的突出部25c的尺寸大于第1信号端子24的突出部25c的尺寸的第2条件的信号端子24的组合是信号端子24A、24B的组合、信号端子24B、24C的组合及信号端子24A、24C的组合。
另外,在上述例子中,信号端子24A、24B隔着两个电力端子22配置于与信号端子24C相反的一侧。因此,满足第1信号端子24隔着两个电力端子22配置于与第2信号端子24相反的一侧的第3条件的信号端子24的组合是信号端子24A、24C的组合及信号端子24B、24C的组合。
在上述例子中,满足第1、第2及第3条件全部的信号端子24的组合是信号端子24B、24C的组合。即,在插拔方向上,信号端子24B的突出部25c的尺寸大于信号端子24C的突出部25c的尺寸。另外,在突出部25c的延伸方向上,信号端子24C的突出部25c的尺寸大于信号端子24B的突出部25c的尺寸。另外,信号端子24B隔着两个电力端子22配置于与信号端子24C相反的一侧。
<关于信号端子的保持状态>
进一步参照图18对信号端子24的保持状态进行说明。图18是示出两种信号端子24A、24B收纳于正规的端子收纳部53A、53B的状态的示意后视图。
在信号端子24A收纳于端子收纳部53A的状态下,在插拔方向上,在突出部25c的位置设置有抑制旋转凸部53i。因此,在信号端子24A将要绕沿着插拔方向的轴旋转时,如图18所示,无论在哪个旋转方向上,突出部25c都与抑制旋转凸部53i接触,可抑制进一步的旋转。由此,信号端子24A绕沿着插拔方向的轴的旋转被抑制成不足一圈。由此,可抑制与信号端子24A连接的信号线34的扭转量变大。
另外,抑制旋转凸部53i连续到端子收纳部53A中的后端部。并且,抑制旋转凸部53i在比突出部25c靠后端侧收纳于按压信号端子24A的突出筒部63中的端子按压部侧狭缝67。端子按压部侧狭缝67被抑制旋转凸部53i封闭。信号端子24A能绕沿着插拔方向的轴进行不足一圈的旋转。即使是该情况,通过端子按压部侧狭缝67被抑制旋转凸部53i封闭,在信号端子24A绕沿着插拔方向的轴旋转时,也可抑制信号端子24A或与其连接的信号线34嵌入到端子按压部侧狭缝67。
在信号端子24B收纳于端子收纳部53B的状态下,如图18所示,第1突出部和第2突出部25c分别收纳于第1槽和第2槽53h。由此,在信号端子24B将要绕沿着插拔方向的轴旋转时,通过突出部25c与槽53h的内表面接触,从而可抑制进一步的旋转。信号端子24B绕沿着插拔方向的轴的旋转量微小,与信号端子24A绕沿着插拔方向的轴的旋转量相比少。
关于信号端子24C也与信号端子24B同样,通过第1突出部和第2突出部25c分别收纳于第1槽和第2槽53h,从而可抑制绕沿着插拔方向的轴的旋转。
信号端子24A的筒部主体25d与信号端子24B、24C的筒部主体25d相比在插拔方向长。因此,信号端子24A在筒部主体25d中,与信号端子24B、24C相比沿着插拔方向的长距离支承于端子收纳部53。由此,信号端子24A难以绕与插拔方向交叉的轴(例如绕Y轴或绕Z轴)旋转。
信号端子24B、24C的筒部主体25d与信号端子24A的筒部主体25d相比在插拔方向短。即使是该情况,信号端子24B、24C的突出部25c也支承于槽53h的内表面。由此,信号端子24B、24C也难以绕在与插拔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轴(例如绕Y轴或绕Z轴)旋转。
<关于接地端子、壳体及保持体的关系>
接地端子26的对方侧连接部27a及电线连接部27b是接地端子侧筒部及接地端子侧电线连接部的一例。接地端子26具有设置于对方侧连接部27a及电线连接部27b之间的接地端子侧中间部。突出部27c是在与插拔方向交叉的方向上比接地端子侧筒部更突出的接地端子侧的一例。保持体60的接地端子按压部63G沿着电线连接部27b延伸,将突出部27c朝向壳体50按压。
第1突出部和第2突出部27c与第1突出部和第2突出部25c不同,向相互相同的方向(在此为Z方向正侧)延伸。接地端子按压部63G形成于后方罩部62的前表面中的端子插通用孔66D的上方的周缘部。接地端子按压部63G形成为在Y方向延伸的平板状,按压第1突出部和第2突出部27c的末端部。
在本例中,接地端子26也能以形成为带端子的电线38的状态贯穿保持体60。如图11所示,贯穿孔64D形成为接地端子26的带端子的电线38能插通的大小。
<效果等>
根据如上构成的充电连接器10,信号端子24使用突出部25c实现防脱,具有该突出部25c的信号端子24通过金属板弯曲而形成,从而可简易地设置信号端子24。在充电连接器10中,能简易地使信号端子24防脱。
另外,在筒部主体25d形成有从筒部主体25d的一端延伸到另一端的主体侧狭缝25g。由此,在插拔时,有筒部25a在径向变形的余地。
另外,在壳体50形成有第1突出部和第2突出部25c分别嵌入的第1槽和第2槽53h。由此,可抑制信号端子24绕沿着插拔方向的轴旋转。
另外,因为电线连接部25b和信号线34的压接部止水,所以也可以不必设置橡胶栓等另外的结构用于进行保持体60与信号端子24之间的止水。由此,能简化结构。
另外,止水部具有覆盖在压接部上的收缩管39。由此,与止水部仅由粘接剂构成的情况相比,止水部的安装变得容易。
另外,信号端子24A、24B、24C的突出部25c的尺寸相互不同。由此,使用突出部25c能简易地防止信号端子24A、24B、24C的误组装。
另外,在插拔方向上,信号端子24B的突出部25c的尺寸大于信号端子24A、24C的突出部25c的尺寸。由此,在信号端子24B收纳于信号端子24A、24C用的端子收纳部53A、53C的情况下,在安装保持体60时,保持体60的突出筒部63与信号端子24B的突出部25c碰撞,从而不能进行保持体60的安装。由此,可抑制以信号端子24A、24B、24C误组装的状态成为产品。
另外,在突出部25c的延伸方向上,信号端子24C的突出部25c的尺寸大于信号端子24A、24B的突出部25c的尺寸。由此,在信号端子24C要插入到信号端子24A、24B用的端子收纳部53A、53B的情况下,信号端子24C的突出部25c与端子收纳部53A、53B的周缘部碰撞,从而不能插入。这可抑制以信号端子24A、24B、24C误组装的状态成为产品。
另外,信号端子24A、24B隔着电力端子22配置于与信号端子24C相反的一侧。由此,即使突出部25c具有不同的尺寸,也容易确保在壳体50中配置突出部25c的空间。例如,信号端子24C的突出部25c比信号端子24A、24B的突出部25c长。信号端子24C以绕沿着插拔方向的轴倾斜的状态收纳于端子收纳部53C。由此,成为信号端子24C的最大宽度尺寸的方向与端子收纳部53C和接地端子26的端子收纳部53排列的方向交叉。端子收纳部53C的槽53h在与信号端子24C的倾斜姿势对应的方向形成。
另外,相邻的弹性片25e彼此之间的宽度尺寸W3小于从插拔方向观察壳体50的后端部时在壳体的后端部出现的凸部53g等壁的宽度尺寸W4、W5。由此,在信号端子24插入到壳体50时,可抑制在壳体50的后端部出现的壁进入弹性片25e彼此之间,充电连接器10的组装性提高。
另外,电力端子22通过比信号端子24的金属板厚的金属板弯曲而形成。由此,与电力端子22是切削端子的情况相比,更容易减少加工时间。电力端子22中的突出部23c被电力端子按压部63P朝向壳体50按压。由此,与信号端子24同样,也能进行电力端子22的防脱。
另外,接地端子26中的突出部27c被接地端子按压部63G朝向壳体50按压。由此,与信号端子24同样,也能进行接地端子26的防脱。
另外,电力线32比信号线34粗,信号线34在护线套90的内部一边弯曲一边延伸,电力线32在护线套90内呈一直线状延伸。由此,在组装充电连接器10时,可以尽量不使粗的电力线32弯曲,因此充电连接器10的组装性提高。
[实施方式2]
对实施方式2的充电连接器进行说明。图19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充电连接器110的后视图。在图19中省略信号线34。图20是示出充电连接器110中的信号端子124的立体图。图21是示出充电连接器110中的保持体160的后视图。图22是示出信号端子124收纳于端子收纳部153的状态的示意剖视图。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与此前说明的结构要素同样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附图标记,省略其说明。
在充电连接器110中,省略接地端子26及接地线36。由此,在壳体150及保持体160中,省略接地端子26及接地线36的结构。另外,在充电连接器110中设置有八个信号端子124。八个信号端子124隔着电力端子22每四个分开地收纳。在图19的后视时,四个信号端子124的配置形成为与正方形的四个顶点对应的配置。该正方形以一条对角线沿着Z方向的方式倾斜45度。此外,在本例中,八个信号端子124全都形成为相同形状。
在信号端子124中,也在弹性片125e之间形成有狭缝25f。另外,在壳体150中,凸部53g等壁也出现在后端部。在本例中,也通过该狭缝25f的宽度尺寸小于壁的宽度尺寸,从而在信号端子124插入到壳体150时,可抑制凸部53g等壁嵌入到狭缝25f。
如图20所示,在信号端子124中,狭缝25f的末端部的宽度尺寸也小于狭缝25f的后端部的宽度尺寸。另外,在信号端子124中,弹性片125e的末端部的筒部125a的直径也小于弹性片125e的后端部的筒部125a的直径。在弹性片125e中,末端部的宽度尺寸小于后端部的宽度尺寸。在信号端子124的弹性片125e中,如图20所示,末端部的宽度尺寸也小于后端部的宽度尺寸。弹性片125e的末端部的筒部125a的直径也小于弹性片25e的末端部的筒部25a的直径。
信号端子124的突出部125c的形状与信号端子24的突出部25c的形状不同。在信号端子124中,第1突出部和第2突出部125c与上述电力端子22的突出部23c及接地端子26的突出部27c同样,向相互相同的方向延伸。突出筒部163与上述突出筒部63同样,形成为圆筒状。突出筒部163的末端部将第1突出部和第2突出部125c朝向壳体150按压。如图22所示,第1突出部和第2突出部125c的末端部被突出筒部163按压。
信号端子124也与信号端子24同样,在形成为带端子的电线38后贯穿保持体160的贯穿孔164。第1突出部和第2突出部125c向相互相同的方向延伸,因此信号端子124的最大宽度尺寸小于信号端子24的最大宽度尺寸。因此,保持体160中的贯穿孔164也小于保持体60的贯穿孔64。另外,在保持体160未设置共用贯穿孔64C、64D,以与八个信号端子124对应的方式形成有八个贯穿孔164。
在端子收纳部153中,未形成收纳突出部125c的槽53h。取而代之,八个端子收纳部153全都与端子收纳部53A同样地设置有抑制旋转凸部53i。在比突出部125c靠后端侧,与上述同样,抑制旋转凸部53i收纳于突出筒部163的端子按压部侧狭缝167。此外,因为信号端子124的距离近,空间受限,所以八个贯穿孔164中位于Y方向中间的三个贯穿孔164A的端子按压部侧狭缝167A的宽度尺寸大于其他的五个贯穿孔164B的端子按压部侧狭缝167B的宽度尺寸。因此,收纳于端子按压部侧狭缝167A的抑制旋转凸部53i的宽度尺寸大于收纳于端子按压部侧狭缝167B的抑制旋转凸部53i的宽度尺寸。在收纳于端子按压部侧狭缝167A的抑制旋转凸部53i中,在周向分离地设置有两个小的凸部,从而该抑制旋转凸部53i的宽度尺寸增大。
[附记]
此前,假设在筒部主体25d形成有主体侧狭缝25g进行了说明,但这不是必须的结构。也可以在筒部主体25d中不形成主体侧狭缝25g。例如,也可以使周向一端部和另一端部在径向重叠等,不形成主体侧狭缝25g。
另外,此前假设相邻的弹性片25e彼此之间的宽度尺寸小于从插拔方向观察壳体50的后端部时在壳体50的后端部出现的凸部53g等壁的宽度尺寸进行了说明,但这不是必须的结构。相邻的弹性片25e彼此之间的宽度尺寸也可以与凸部53g等壁的宽度尺寸相同或者比其大。
另外,此前假设金属板弯曲而形成为电力端子22进行了说明,但这不是必须的结构。例如,也可以对金属制的筒状构件进行切削加工等而形成为电力端子。关于接地端子26也同样,也可以对金属制的筒状构件进行切削加工等而形成为接地端子。
另外,此前假设充电连接器10具备作为外装构件的护线套90进行了说明,但这不是必须的结构。例如,充电连接器也可以具备树脂制的弹性低的保护器。另外,例如充电连接器10也可以不具备外装构件。另外,电力线32也可以在外装构件内弯曲地延伸。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及各变形例中说明的各结构只要相互不矛盾就能适当组合。
附图标记说明
10、110充电连接器
20 端子
21 连接器端子
22 电力端子
23a 对方侧连接部
23b 端子固定部
23c 突出部
23d 热敏电阻安装部
24、24A、24B、24C、124信号端子
25a、125a对方侧连接部(筒部)
25b电线连接部
25c、125c突出部
25d筒部主体
25e、125e弹性片
25f 狭缝
25g 主体侧狭缝
26 接地端子
27a对方侧连接部(接地端子侧筒部)
27b电线连接部(接地端子侧电线连接部)
27c突出部(接地端子侧突出部)
28、28A、28B中继端子
29a 端子固定部
29b 电线连接部
30 电线
31a 芯线
31b 包覆部
32 电力线
34 信号线
36 接地线
38 带端子的电线
39 收缩管
40 热敏电阻单元
42 热敏电阻
44 热敏电阻用电线
50、150壳体
51 壳体主体
52 外框部
53、53A、53B、53C、153端子收纳部
53d第1收纳部
53e第2收纳部
53f凹部
53g凸部(壁)
53h 槽
53i 抑制旋转凸部
54 车辆安装部
56 臂
57 电线按压部
60、160保持体
61 端子按压部
62 后方罩部
63、163突出筒部
63a 突出筒部主体
63b 突出部按压凸部
63P 电力端子按压部
63G 接地端子按压部
64、64A、64B、164、164A、164B贯穿孔
64C、64D共用贯穿孔(贯穿孔)
65、65C1、65C2、65D1、65D2中空部分
66、66C、66D端子插通用孔
67、67C1、67C2、67D1、67D2、167、167A、167B端子按压部侧狭缝
68C、68D1、68D2绝缘壁
69a、69b肋
70 电线罩
80 盖单元
82 盖
84 铰链单元
86 锁定单元
90护线套(保护器)
91第1保护部
92 壳体引出口
93 排水口
94第2保护部
95 电线引出口
98 捆扎带
100 安装部
102 面板
104 贯穿孔
106 车身侧罩
S螺钉。

Claims (13)

1.一种充电连接器,搭载于车辆,与和所述车辆的外部电源连接的外部充电连接器嵌合,用于所述车辆具备的电池的充电,所述充电连接器具备:
第1电力端子和第2电力端子,用于向所述电池的电力供给;
多个信号端子,比所述第1电力端子和所述第2电力端子细,通过金属板弯曲而形成;
壳体,保持所述第1电力端子和所述第2电力端子及所述多个信号端子,在沿着所述外部充电连接器的插拔方向的前端部与所述外部充电连接器嵌合;
保持体,与所述壳体的后端部合体,与所述壳体一起保持所述第1电力端子和所述第2电力端子及所述多个信号端子;以及
多条信号线,与所述多个信号端子分别连接,
所述多个信号端子各自具有设置于末端侧的筒部、设置于后端侧的电线连接部、以及设置于所述筒部与所述电线连接部之间的中间部,所述外部充电连接器的端子插入到所述筒部,所述电线连接部与所述信号线电连接,
所述中间部具有向与所述插拔方向交叉的方向比所述筒部突出的突出部,
所述保持体具有端子按压部,所述端子按压部沿着所述电线连接部延伸,将所述突出部朝向所述壳体按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连接器,其中,
所述筒部具有筒部主体和设置于所述筒部主体的末端侧的多个弹性片,
在所述筒部主体形成有从所述筒部主体的一端延伸到另一端的主体侧狭缝。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连接器,其中,
所述突出部具有相互反向延伸的第1突出部和第2突出部,
在所述壳体形成有供所述第1突出部和第2突出部分别嵌入的第1槽和第2槽。
4.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充电连接器,其中,
所述电线连接部具有压接于所述信号线的筒,
所述筒和所述信号线的压接部通过止水部止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电连接器,其中,
所述止水部具有覆盖于所述压接部的收缩管。
6.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充电连接器,其中,
所述信号端子具有第1信号端子和第2信号端子,
所述第1信号端子的所述突出部的尺寸和所述第2信号端子的所述突出部的尺寸相互不同。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充电连接器,其中,
在所述插拔方向上,所述第1信号端子的所述突出部的尺寸大于所述第2信号端子的所述突出部的尺寸。
8.根据权利要求6或权利要求7所述的充电连接器,其中,
在所述突出部的延伸方向上,所述第2信号端子的所述突出部的尺寸大于所述第1信号端子的所述突出部的尺寸。
9.根据权利要求6至权利要求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充电连接器,其中,
所述第1信号端子隔着所述第1电力端子和所述第2电力端子配置于与所述第2信号端子相反的一侧。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充电连接器,其中,
所述信号端子的所述筒部具有多个弹性片,
相邻的所述弹性片彼此之间的宽度尺寸小于从所述插拔方向观察所述壳体的所述后端部时在所述壳体的所述后端部出现的壁的宽度。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充电连接器,其中,
所述电力端子通过比所述信号端子的所述金属板厚的金属板弯曲而形成。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充电连接器,其中,
所述充电连接器进一步具备接地端子,所述接地端子与所述电力端子相比为小径,且与所述信号端子相比为大径,通过比所述信号端子的所述金属板厚的金属板弯曲而形成,
所述接地端子具有设置于末端侧的接地端子侧筒部、设置于后端侧的接地端子侧电线连接部、以及设置于所述接地端子侧筒部与所述接地端子侧电线连接部之间的接地端子侧中间部,所述外部充电连接器的端子插入到所述接地端子侧筒部,所述接地端子侧电线连接部与接地线电连接,
所述接地端子侧中间部具有向与所述插拔方向交叉的方向比所述接地端子侧筒部突出的接地端子侧突出部,
所述保持体具有接地端子按压部,所述接地端子按压部沿着所述接地端子侧电线连接部延伸,将所述接地端子侧突出部朝向所述壳体按压。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充电连接器,其中,
所述充电连接器进一步具备:
中继端子,安装于所述电力端子与电力线之间,在与所述插拔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和
外装构件,将所述壳体的所述后端部到所述电力线及所述信号线的中间部一并覆盖,
所述电力线比所述信号线粗,
所述信号线在所述外装构件的内部一边弯曲一边延伸,所述电力线在所述外装构件内呈一直线状延伸。
CN202280049757.2A 2021-07-29 2022-06-27 充电连接器 Pending CN11764293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24210 2021-07-29
JP2021124210A JP2023019470A (ja) 2021-07-29 2021-07-29 充電コネクタ
PCT/JP2022/025443 WO2023008027A1 (ja) 2021-07-29 2022-06-27 充電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642939A true CN117642939A (zh) 2024-03-01

Family

ID=850879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49757.2A Pending CN117642939A (zh) 2021-07-29 2022-06-27 充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23019470A (zh)
CN (1) CN117642939A (zh)
WO (1) WO202300802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84701B (zh) * 2021-09-03 2022-11-21 太康精密股份有限公司 傳輸電力與訊號的電連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06568B2 (ja) * 2009-04-17 2013-06-12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端子金具
JP2014053091A (ja) * 2012-09-05 2014-03-20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電動車両の充電用の受電側コネクタ
EP2942840B1 (en) * 2013-03-19 2018-08-15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Vehicle-side connector
WO2014147756A1 (ja) * 2013-03-19 2014-09-25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車両側コネクタ
JP6122094B1 (ja) * 2015-12-25 2017-04-26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充電コネクタ組立体の製造方法
JP6607133B2 (ja) * 2016-04-11 2019-11-20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547678B2 (ja) * 2016-05-18 2019-07-24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車両側コネクタ
JP6607401B2 (ja) * 2016-05-27 2019-11-20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475669B2 (ja) * 2016-07-13 2019-02-27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DE102018125843A1 (de) * 2018-10-18 2020-04-23 Phoenix Contact Gmbh & Co. Kg Elektrisches Kontaktelement zum elektrischen Kontaktieren mit einem Gegenkontaktelemen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019470A (ja) 2023-02-09
WO2023008027A1 (ja) 2023-0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333913B1 (en) Shielded connector structure
US7828591B2 (en) Connector for a device
JP3485150B2 (ja)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US5897396A (en) Waterproof rubber plug
US6817888B2 (en) Connector with cover
US6832922B2 (en) Lever-type connector with correction portion for correcting deformations in a connector cover
CN112753138B (zh) 阳型连接器及连接器装置
CN117642939A (zh) 充电连接器
CN113764928A (zh) 连接器及连接器装置
CN115939883A (zh) 用于增加拉出阻力的电缆保护盖
EP1403967B1 (en) Connecting structure for accessory device and cable waterproofing structure for accessory device and mounting structure for accessory device
CN110611189B (zh) 端子
KR102237411B1 (ko) 무본딩 케이블 커넥터, 및 이를 이용한 전자기기 및 케이블 접속구조
CN117693868A (zh) 充电连接器
CN115693243A (zh) 充电连接器
EP3863128B1 (en) Terminal equipped electric wire and method of fixing sensor
JP2011060426A (ja) コネクタ
CN112204824B (zh) 多芯电线的防水构造
WO2023166929A1 (ja) 電線付きコネクタ
JPH0633107U (ja) コネクタ組立体
CN115693222A (zh) 充电连接器
CN117693869A (zh) 充电连接器
CN115693269A (zh) 充电连接器
WO2023166964A1 (ja) 電線付きコネクタ
JP2019186022A (ja) 防水カバー及びこれを備えた充電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