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693222A - 充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充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693222A
CN115693222A CN202210872438.3A CN202210872438A CN115693222A CN 115693222 A CN115693222 A CN 115693222A CN 202210872438 A CN202210872438 A CN 202210872438A CN 115693222 A CN115693222 A CN 11569322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power supply
charging connector
plate
supply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87243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觉田圣
吉田启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6932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69322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实现充电连接器的小型化。充电连接器(10)具备:电源端子(22A、22B);信号端子(24);壳体(50),具有保持电源端子及信号端子的端子保持部;止动体(60),与所述壳体共同保持电源端子及信号端子;中继端子(28A、28B),具有板状连接部和电力线连接部,该板状连接部具有贯穿孔,以沿着与插拔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姿势固定于电源端子(22)的端部;以及电力线(32),经由中继端子与电源端子电连接,电源端子(22)是金属板状的构件弯曲而成的构件,电源端子(22)的筒部(23a)具有沿着各自的长度方向的狭缝。

Description

充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充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一种充电用插口,该充电用插口具备筒状部、嵌装于筒状部的基端部的壳体、以及嵌装于该壳体的端盖。在筒状部的内部设置有与外部连接器的端子电连接的多个端子。并且,端子经由在壳体及端盖通过的布线与电池电连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0-8313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作为将端子和电池连接的布线,使用电力线。电力线比信号线粗,因此弯曲半径容易变大。因此,当假设根据布线的引出方向,在端盖内使电力线弯曲时,则需要在端盖内确保能收纳弯曲的电力线的空间。
在此,要求使充电用插口小型化。
因此,本公开的目的在于,实现充电连接器的小型化。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公开的充电连接器,搭载于车辆,与和所述车辆的外部电源连接的外部充电连接器嵌合,被用于所述车辆具备的电池的充电,所述充电连接器具备:第1电源端子,具有供所述外部充电连接器的端子插入的第1筒部,被用于向所述电池的电力供应;第2电源端子,具有供所述外部充电连接器的端子插入的第2筒部,被用于向所述电池的电力供应;信号端子;壳体,具有开口部和端子保持部,在所述开口部插拔所述外部充电连接器,所述端子保持部在沿着所述外部充电连接器的插拔方向观看的情况下位于所述开口部的内侧,保持所述第1电源端子、所述第2电源端子以及所述信号端子;止动体,与所述壳体中与所述开口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合体,与所述壳体共同保持所述第1电源端子、所述第2电源端子以及所述信号端子;第1中继端子,具有第1板状连接部和第1电力线连接部,所述第1板状连接部具有第1贯穿孔,所述第1中继端子以沿着与所述插拔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姿势将所述第1板状连接部固定于所述第1电源端子中与所述开口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第2中继端子,具有第2板状连接部和第2电力线连接部,所述有第2板状连接部具有第2贯穿孔,所述第2中继端子以沿着与所述插拔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姿势将所述第2板状连接部固定于所述第2电源端子中与所述开口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第1电力线,与所述第1电力线连接部连接,经由所述第1中继端子与所述第1电源端子电连接;以及第2电力线,与所述第2电力线连接部连接,经由所述第2中继端子与所述第2电源端子电连接,所述第1电源端子及所述第2电源端子是金属板状的构件弯曲而成的构件,所述第1筒部及所述第2筒部具有沿着各自的长度方向的狭缝。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充电连接器能够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充电连接器及其组装方式的俯视图。
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充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充电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充电连接器的主视图。
图5是沿图4的V-V线的剖视图。
图6是说明电源端子及带端子电线、以及它们的收纳位置的图。
图7是说明充电连接器中的电线路径的图。
图8是示出电源端子的说明图。
图9是示出止动体和中继端子的立体图。
图10是示出变形例的充电连接器的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首先列举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充电连接器如下。
(1)一种充电连接器,被搭载于车辆,与和所述车辆的外部电源连接的外部充电连接器嵌合,被用于所述车辆具备的电池的充电,所述充电连接器具备:第1电源端子,具有供所述外部充电连接器的端子插入的第1筒部,被用于向所述电池的电力供应;第2电源端子,具有供所述外部充电连接器的端子插入的第2筒部,被用于向所述电池的电力供应;信号端子;壳体,具有开口部和端子保持部,在所述开口部插拔所述外部充电连接器,所述端子保持部在沿着所述外部充电连接器的插拔方向观看的情况下位于所述开口部的内侧,保持所述第1电源端子、所述第2电源端子以及所述信号端子;止动体,与所述壳体中与所述开口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合体,与所述壳体共同保持所述第1电源端子、所述第2电源端子以及所述信号端子;第1中继端子,具有第1板状连接部和第1电力线连接部,所述第1板状连接部具有第1贯穿孔,所述第1中继端子以沿着与所述插拔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姿势将所述第1板状连接部固定于所述第1电源端子中与所述开口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第2中继端子,具有第2板状连接部和第2电力线连接部,所述有第2板状连接部具有第2贯穿孔,所述第2中继端子以沿着与所述插拔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姿势将所述第2板状连接部固定于所述第2电源端子中与所述开口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第1电力线,与所述第1电力线连接部连接,经由所述第1中继端子与所述第1电源端子电连接;以及第2电力线,与所述第2电力线连接部连接,经由所述第2中继端子与所述第2电源端子电连接,所述第1电源端子及所述第2电源端子是金属板状的构件弯曲而成的构件,所述第1筒部及所述第2筒部具有沿着各自的长度方向的狭缝。
根据该充电连接器,第1电源端子及所述第2电源端子是金属板状的构件弯曲而成的构件。因此,能够容易地将第1筒部及第2筒部形成为具有沿着各自的长度方向的狭缝的形状、即适于插入外部充电连接器的端子的形状。另外,第1电源端子及所述第2电源端子中与所述开口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形状自由度也高,因此使在第1电源端子及第2电源端子中与所述开口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固定的第1中继端子及第2中继端子的延伸姿势沿着与插拔方向交叉的方向也较容易。由此,能够容易地将第1电力线及第2电力线的引出方向设定成与第1电源端子及第2电源端子交叉的方向,能够实现充电连接器的小型化。
(2)在(1)的充电连接器中,也可以为,所述第1电源端子中与所述开口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是具有第1紧固贯穿孔的第1紧固板状部,所述第2电源端子中与所述开口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是具有第2紧固贯穿孔的第2紧固板状部,进一步具备:第1紧固件,插通于所述第1贯穿孔及所述第1紧固贯穿孔,将所述第1板状连接部紧固固定于所述第1紧固板状部;和第2紧固件,插通于所述第2贯穿孔及所述第2紧固贯穿孔,将所述第2板状连接部紧固固定于所述第2紧固板状部。由此,能够利用第1紧固件及第2紧固件将第1中继端子及第2中继端子简易且牢固地连接到第1电源端子及第2电源端子。
(3)在(2)的充电连接器中,也可以为,所述第1紧固板状部及所述第2紧固板状部在与所述插拔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所述第1紧固件及所述第2紧固件的紧固方向与所述插拔方向相同。由此,只要沿着插拔方向进行紧固件的紧固作业即可,所以能够容易地实施该紧固作业。
(4)在(2)或者(3)的充电连接器中,也可以为,在沿着所述插拔方向观看的情况下,所述第1筒部与所述第1贯穿孔重叠,所述第2筒部与所述第2贯穿孔重叠。由此,沿着插拔方向观看,能够使充电连接器紧凑。
(5)在(1)至(4)的任一个充电连接器中,也可以为,所述信号端子包括第1信号端子和第2信号端子,所述第1信号端子沿着所述插拔方向观看,相对于将所述第1电源端子的中心轴和所述第2电源端子的中心轴连接的排列线配置于一方侧,所述第2信号端子沿着所述插拔方向观看,相对于所述排列线配置于另一方侧,所述第1电力线连接部和所述第2电力线连接部配置于能使所述第1电力线和所述第2电力线沿着所述排列线朝向一方侧伸出的位置,所述第1中继端子具有迂回部,所述迂回部设置于所述第1板状连接部与所述第1电力线连接部之间,以迂回过所述第1信号端子的方式延伸。由此,能够一边避免与从第1信号端子延伸的信号线的干涉一边配置第1中继端子。
(6)在(1)至(5)的任一个充电连接器中,也可以为,所述第1中继端子及所述第2中继端子中的一方的一部分包括沿着所述插拔方向的板状部分,所述第1中继端子及所述第2中继端子中的另一方的一部分包括沿着与所述插拔方向交叉的方向的板状部分。这样,通过使所述第1中继端子的板状部分及所述第2中继端子的板状部分沿着不同的方向,能够配置于紧凑的空间,有助于充电连接器的小型化。
(7)在(1)至(6)的任一个充电连接器中,也可以为,所述第1中继端子和所述第2中继端子具有第1镀层,所述第1电源端子及所述第2电源端子具有第2镀层,所述第2镀层的耐磨损性高于所述第1镀层的耐磨损性。由此,能够提高从外部被拔插端子的电源端子的耐磨损性。
(8)在(7)的充电连接器中,也可以为,所述第1镀层含锡,所述第2镀层含银。由此,能够使第2镀层的耐磨损性高于第1镀层的耐磨损性。
(9)在(1)至(8)的任一个充电连接器中,也可以为,所述第1电源端子及所述第2电源端子具有突出部,所述突出部沿着所述插拔方向观看比所述第1筒部或者所述第2筒部突出,所述止动体具有按压部,所述按压部沿着所述插拔方向从与所述第1筒部或者所述第2筒部相反的一侧按压所述突出部。这样,通过止动体按压突出部,能够将第1电源端子及第2电源端子牢固地按压到端子保持部内。
(10)在(1)至(9)的任一个充电连接器中,也可以为,在所述第1电力线和所述第1电力线连接部的连接部分、与所述第2电力线和所述第2电力线连接部的连接部分分别设置有止水部。由此,能够抑制水侵入到各连接部分。
(11)在(10)的充电连接器中,所述止水部也可以是热收缩管。由此,能够利用热收缩管使各连接部分容易止水。
(12)在(1)至(11)的任一个充电连接器中,也可以为,进一步具备外装构件,所述外装构件将所述止动体、所述第1电源端子、所述第2电源端子以及所述信号端子从与所述开口部相反的一侧一并覆盖。在该情况下,能够利用外装构件一并保护各电源端子、信号端子。
(13)在(12)的充电连接器中,所述外装构件也可以是具有弹性的构件。由此,能够利用具有弹性的外装构件容易地将充电连接器中与开口部相反的一侧的部分在整体上覆盖。由此,能够提高充电连接器中与开口部相反的一侧的部分的防水性。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情]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本公开的充电连接器的具体例。此外,本公开并不限定于这些例示,而通过权利要求书示出,意欲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实施方式1]
以下,对实施方式1的充电连接器进行说明。
<关于车辆>
首先,对充电连接器所搭载的车辆进行说明。
装入充电连接器的车辆是具备电池及电动机的电动车辆。车辆通过电动机被电池的电力驱动而行驶。车辆既可以是作为驱动源仅具备电动机的电动汽车,也可以是具备电动机和发动机的混合动力汽车。车辆中的电池利用从外部的电源供应的电力来充电。充电连接器构成为外部充电连接器200(参见图5)能插入并电连接。外部充电连接器是从外部电源延伸的充电线缆的连接器。
作为车辆中的电池的充电方式,一般具有普通充电及快速充电。快速充电通过使比普通充电大的电流流动,从而能够以比普通充电短的时间进行充电。假设普通充电使用家庭用电源或者与其等同的外部电源。在快速充电中,假设使用例如充电桩等专用电源。以本公开的充电连接器是与快速充电对应的充电连接器为例进行说明。
<车辆中的充电连接器>
结合图1对车辆中的充电连接器的组装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充电连接器10及其组装方式的俯视图。
充电连接器10例如装配于在车辆中的车身的外表面设置的装配部100。图1中示出装配部100的一例。装配部100例如形成为构成车身的面板的一部分向车辆的内侧凹陷的凹状。在装配部100中的底部的面板102形成有贯穿孔104。
在充电连接器10的正面侧设置有与外部充电连接器的连接部分。连接部分包括供外部充电连接器插入并电连接的部分。充电连接器10中的包括连接部分的一部分穿过贯穿孔104而在面板102的外侧露出。充电连接器10的另一部分配置于比面板102靠车辆内侧。通常,在装配部100设置有车身侧盖106。车身侧盖106利用铰链等能开闭地装配。在车身侧盖106关闭的状态下,车身侧盖106将面板102的开口部覆盖。在车身侧盖106打开的状态下,充电连接器10露出,能从外部向充电连接器10接入。通过外部充电连接器200与本充电连接器10嵌合连接,从而针对车辆具备的电池230进行充电。
在本公开中,如图1所示,相互正交的X方向、Y方向及Z方向中的X方向为与充电连接器10穿过面板102的贯穿孔104的方向平行的方向。充电连接器10和外部充电连接器在X方向连接。Y方向是后述的一对电源端子22排列的方向。Z方向是与X方向及Y方向二者正交的方向。例如,在充电连接器10设置于车辆的侧面的情况下,考虑到X方向是车辆的宽度方向,Y方向是车辆的前后方向,Z方向是铅锤方向。另外,例如,在充电连接器10设置于车辆的前面或者后面的情况下,认为X方向是车辆的前后方向,Y方向是车辆的宽度方向,Z方向是铅锤方向。
<整体构成>
除图1之外,还结合图2至图7对充电连接器10的整体构成进行说明。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充电连接器10的立体图。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充电连接器10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充电连接器10的主视图。图5是沿图4的V-V线的剖视图。图6是说明带端子电线38及其收纳位置的图。图7是说明充电连接器10中的电线30路径的图。此外,在图3中,电线30被省略。另外,在图6中,一部分带端子电线38被省略。
充电连接器10具备端子20、电线30、热敏电阻单元40、壳体50、止动体60、电线盖70、盖单元80以及护线套90。
<端子>
端子20包括连接器端子21和中继端子28(参见图3~图6)。连接器端子21收纳于壳体50。连接器端子21与对方侧连接器的端子连接。连接器端子21的数量、种类根据充电连接器10的规格等适当设定。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作为连接器端子21设置有两个电源端子22、六个信号端子24、一个接地端子26。中继端子28介于电源端子22与电线30之间。中继端子28设置有与电源端子22相同的数量(在此为两个)。各端子20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冲压加工(弯曲加工)而形成。
电源端子22是被用于向电池230的电力供应的端子。电源端子22具有筒部23a、紧固板状部23b以及突出部23c。电源端子22还具有热敏电阻装配部23d。
筒部23a是与外部充电连接器的电力供应用端子电连接的部分。紧固板状部23b是中继端子28被紧固固定的部分。电力线32经由中继端子28与电源端子22电连接。
信号端子24具有对方侧连接部25a、电线连接部25b以及突出部25c。接地端子26具有对方侧连接部27a、电线连接部27b以及突出部27c。电线连接部25b、27b是连接电线的部分、在此为压接部。信号端子24及接地端子26被电线连接部25b、27b分别压接于对应的电线30的端部。由此,信号端子24及接地端子26分别与对应的电线30电连接并且被固定。
突出部23c、25c、27c设置于各连接器端子21的中间部。突出部23c、25c、27c是被止动体60按压的部分。热敏电阻装配部23d是装配热敏电阻单元40的部分。
各电线30的一端部与端子20连接。各电线30的另一端部从护线套90向外部延伸出。在充电连接器10搭载于车辆的状态下,各电线30的另一端部与搭载于车辆的另外的机器连接。这样的机器根据电线30的种类等适当设定,例如可假设电池、电子控制单元(ECU)等。电线30的数量及种类与连接器端子21的数量及种类对应。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电线30包括两条电力线32、六条信号线34以及一条接地线36(参见图2及图7)。电力线32的一端部与中继端子28连接。电力线32经由中继端子28与电源端子22连接。信号线34的一端部与信号端子24连接。接地线36的一端部与接地端子26连接。热敏电阻用电线44的一端部与热敏电阻42连接。
各电线30是包覆电线。包覆电线具有芯线31a和将芯线31a覆盖的包覆部31b。芯线31a例如通过金属制的多根线材绞合而形成。芯线31a也可以是单芯线。包覆部31b例如通过具有绝缘性的树脂在芯线31a的周围被挤压成形而形成。作为多条电线30,使用粗细相互不同的多种电线30。电线30的粗细根据容许电流值等来设定。通常,为了增大容许电流值,需要增大导体截面积,相应地,电线30的粗细变粗。另外,电线30的粗细通常与电线30的弯曲难度具有相关关系,随着电线30变粗,电线30难以弯曲。例如,在容易弯曲的电线和难以弯曲的电线弯曲相同的角度量时,难以弯曲的电线的曲率半径大于容易弯曲的电线的曲率半径,相应地,需要大的配置空间。
在本例中,电力线32比接地线36及信号线34粗。因此,电力线32比接地线36及信号线34难弯曲。电力线32的导体的截面积例如为40mm2以上。电力线32的导体的截面积例如为120mm2以下。另外,接地线36比信号线34粗。因此,接地线36比信号线34难弯曲。
<带端子电线>
端子20和电线30在制造充电连接器10的中途的阶段通过压接而相互电连接,并且被固定而一体化。电线30和端子20这样一体化的结构有时称为带端子电线38。在本例中,设置有电力线32和中继端子28一体化的带端子电线38、信号线34和信号端子24一体化的带端子电线38、接地线36和接地端子26一体化的带端子电线38。
如图6所示,也可以在带端子电线38中电线30和端子20的连接部分设置有止水部。止水部也可以是以将所述连接部分覆盖的状态热收缩的热收缩管39。由此,可抑制在电线30和端子20的连接部分溅水、及水浸入包覆部31b内等。热收缩管39例如从端子20中比连接电线30的部分靠前方的部分覆盖到电线30中具有包覆部31b的部分。热收缩管39以被加热前的大径的状态罩盖到带端子电线38。然后,热收缩管39通过在被加热而收缩时变为与连接部分的形状相应的形状,从而能够与连接部分紧贴。例如,也可以在热收缩管39的内表面设置有热熔粘接剂。由此,热熔粘接剂能够将热收缩管39和端子20的间隙、及热收缩管39和电线30的间隙填埋,从而热收缩管39的防水性提高。也可以不在热收缩管39的内表面设置热熔粘接剂。在带端子电线38中,也可以不在电线30和端子20的连接部分设置热收缩管39,而是露出。在带端子电线38中,也可以在电线30和端子20的连接部分取代热收缩管39而设置粘接剂等树脂。树脂将所述连接部分覆盖并固化的构成也能够起到作为止水部的功能。在图6中,示出将中继端子28中的电力线连接部29Ab、29Bb和电力线32的连接部分覆盖的热收缩管39。
<热敏电阻单元>
热敏电阻单元40测量电源端子22的温度。在快速充电用的充电连接器10中,在供应用于对电池充电的电力用的电源端子22中有大电流流动,因此电源端子22的温度上升也相应地变大。通过使用热敏电阻单元40监视电源端子22的温度,能够抑制电源端子22的温度过于升高。热敏电阻单元40具有热敏电阻42和热敏电阻用电线44(参见图6)。在本例中,在一对电源端子22分别装配有热敏电阻42,测量一对电源端子22各自的温度。热敏电阻用电线44的一端部与热敏电阻42连接。热敏电阻用电线44的另一端部与电线30的另一端部同样地从护线套90向外部延伸出。在充电连接器10搭载于车辆的状态下,热敏电阻用电线44的另一端部例如与ECU等连接。热敏电阻用电线44比电力线32及接地线36细。因此,热敏电阻用电线44比电力线32及接地线36容易弯曲。
<壳体>
壳体50将连接器端子21保持于预定的位置(外部充电连接器的能与连接器端子21连接的位置)。壳体50包括壳体主体51、车辆装配部54以及电线按压部57(参见图3~图6)。
在壳体主体51收纳连接器端子21。壳体主体51具有外框部52和多个端子保持部53。多个端子保持部53各自形成为能收纳对应的连接器端子21的筒状。外框部52形成为将多个端子保持部53的周围包围的筒状。在端子保持部53的中间部,多个端子保持部53及外框部52利用平板状的连结部相连。在外框部52中比连结部朝向车辆外侧的部分形成有外部充电连接器插拔的开口部51A。上述端子保持部53在沿着外部充电连接器的插拔方向观看的情况下位于开口部51A的内侧。在壳体主体51的前方装配盖单元80。在壳体主体51的后方装配止动体60。
车辆装配部54是用于将充电连接器10装配于装配部100的部分。车辆装配部54形成为在壳体主体51的中间部向外框部52的周围突出的板状。车辆装配部54利用例如螺钉S等装配于装配部100。
电线按压部57按压从端子20延伸的电线30的中间部。由此,在电线30中比被电线按压部57按压的部分靠另一端部侧产生的振动难以传递到端子20,可抑制端子20和壳体主体51摩擦。在壳体主体51的后方,块状的臂56从外框部52向Y方向突出。在臂56中沿着从壳体主体51突出的突出方向的顶端部设置有电线按压部57。电线按压部57设置有三个。三个电线按压部57中的两个电线按压部57按压两条电力线32,剩余的一个电线按压部57按压一条接地线36。沿着插拔方向观看,信号线34沿着接地线36延伸。
<止动体>
止动体60抑制端子20从壳体50脱离。止动体60包括端子按压部61和壁64、65、66。
端子按压部61按压收纳于壳体50的连接器端子21的后方。由此,抑制连接器端子21从壳体50向后方脱离。端子按压部61包括后方盖部62和作为按压部的多个突出筒部63。
后方盖部62将外框部52的后方的开口部封闭。在后方盖部62形成有多个贯穿孔。多个贯穿孔形成于与各端子保持部53对应的位置。通过与电源端子22对应的贯穿孔,电源端子22及中继端子28接触并且被螺钉止动。中继端子28配置于后方盖部62的背面上。从与信号端子24及接地端子26对应的贯穿孔引出信号线34及接地线36。
多个突出筒部63从后方盖部62朝向前方(壳体50侧)突出。多个突出筒部63形成于与各端子保持部53对应的位置。各突出筒部63与各贯穿孔连通。各突出筒部63的顶端插入到对应的端子保持部53,从后方按压对应的突出部23c、25c、27c。例如,各突出筒部63中与电源端子22对应的一对突出筒部63作为按压部从与筒部23a相反的一侧按压突出部23c(参见图5)。
壁64、65、66从后方盖部62沿着插拔方向朝向后方突出。壁64、65是将中继端子28和周围隔开的壁。壁64、65也是限制中继端子28的位置的限制壁。壁66是在护线套90的内部将端子20的收纳空间和排水空间隔开的隔壁。
在壳体50及止动体60设置有卡止部。在本例中,作为卡止部,设置有形成于壳体50的卡止突起和形成于止动体60的卡止片。通过卡止片与卡止突起卡止,从而止动体60与壳体50中与开口部51A相反的一侧的后端部合体。由此,止动体60与壳体50共同保持连接器端子21。
<电线盖>
电线盖70装配于电线按压部57。电线盖70抑制电线30从电线按压部57脱离。利用电线盖70及电线按压部57覆盖电线30的长度方向中间部的周围整体。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两个电线盖70。两个电线盖70中的一方电线盖70按压两条电力线32。两个电线盖70中的另一方电线盖70按压一条接地线36。
<盖单元>
盖单元80能开闭地设置于壳体主体51的前方。通过盖单元80打开,从而壳体主体51的连接口露出。由此,在该充电连接器10能够连接外部充电连接器。通过盖单元80关闭,从而壳体主体51的连接口被盖单元80闭锁。盖单元80具有盖82、铰链单元84以及锁定单元86。盖82借助铰链单元84能开闭地装配于壳体主体51。锁定单元86将盖82维持成关闭的状态。在充电作业时,作业人员能够操作锁定单元86以打开盖82。
<护线套>
护线套90相对于壳体50从与开口部51A相反的一侧将止动体60、端子20一并覆盖。护线套90包括第1保护部91和第2保护部94。第1保护部91将壳体主体51的后端部和止动体60覆盖。第2保护部94将电线按压部57覆盖。护线套90是具有弹性的构件。护线套90例如为EPDM等弹性体制。护线套90例如是模具一体成形物。护线套是将止动体60、端子20一并覆盖的外装构件的一例。外装构件也可以不必是具有弹性的构件,而利用硬质树脂、金属等形成。也就是说,外装构件既可以是保护器,也可以是护线套。
在第1保护部91形成有壳体引出口92及排水口93。壳体引出口92是罩盖在壳体50的后端部的开口部的一例。通过壳体引出口92,壳体主体51的前端部向护线套90的外部延伸出。壳体引出口92形成为在X方向延伸的筒状。排水口93是用于将浸入充电连接器10的内部的水排出到外部的开口部。可假设这样的水例如在盖单元80打开时从壳体主体51的前端部浸入等。排水口93形成为在Z方向延伸的筒状。
在壳体引出口92的外表面装配有捆扎带98。护线套90利用捆扎带98装配于壳体50。在壳体引出口92的内表面设置有环形肋92a。环形肋92a在壳体引出口92的内表面遍及全周而设置。环形肋92a遍及全周与壳体主体51的外表面紧贴。通过壳体引出口92被捆扎带98系紧,从而在壳体引出口92的内表面与壳体主体51的外表面中,环形肋92a变为压缩状态。由此,壳体主体51的外表面与壳体引出口92的内表面之间的止水性提高。
在第2保护部94形成有电线引出口95。电线30的另一端部通过电线引出口95向护线套90的外部延伸出。在一个护线套90设置有三个电线引出口95。三个电线引出口95中的两个电线引出口95设置成用于两条电力线32。在两个电线引出口95分别插通一条电力线32。在三个电线引出口95中剩余的一个电线引出口95集中地穿过信号线34、接地线36、热敏电阻用电线44。
<端子的位置关系>
参见图3~图7,对由壳体50及止动体60保持的连接器端子21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
充电连接器10包括一对电源端子22。沿着外部充电连接器的插拔方向观看,一对电源端子22以在Z方向排列的方式配置。例如,一对电源端子22以相对于铅锤方向在水平方向排列的方式配置。
一对电源端子22是第1电源端子及第2电源端子的一例。在以下说明中,根据需要,有时将一对电源端子22的一方区分为第1电源端子22A,将另一方区分为第2电源端子22B。关于第1电源端子及第2电源端子中的各部,也能够在前头附加“第1”或者“第2”来区分。关于电力线32、作为紧固件的一例的螺钉S,也能够根据成为连接对方的第1电源端子22A、第2电源端子22B而在前头附加“第1”或者“第2”来区分。
多个信号端子24沿着所述插拔方向观看,相对于该一对电源端子22排列的方向在两侧分开地配置。在以下说明中,有时将多个信号端子24区分为第1信号端子24A和第2信号端子24B。第1信号端子24A是多个信号端子24中、沿着所述插拔方向观看相对于一对电源端子22在一对电源端子22的中心轴排列的方向上沿着排列线配置于一方侧(例如上侧)的信号端子。第2信号端子24B是多个信号端子24中、沿着所述插拔方向观看相对于一对电源端子22配置于所述排列线的另一方侧(例如下侧)的信号端子。关于与信号端子24连接的信号线34,也有时根据需要将与第1信号端子24A连接的信号线34区分为第1信号线,将与第2信号端子24B连接的信号线34区分为第2信号线。
在此,沿着与一对电源端子22排列的方向正交的方向在一方侧(例如上侧)配置有四个第1信号端子24A。更具体地,一个第1信号端子24A沿着与一对电源端子22排列的方向正交的方向配置于比一对电源端子22的中间靠一方侧(例如上侧),剩余的三个第1信号端子24A在比该一个第1信号端子24A远离一对电源端子22的位置沿着一对电源端子22排列的方向排列配置。
另外,沿着与一对电源端子22排列的方向正交的方向在另一方侧(例如下侧)配置两个第2信号端子24B。更具体地,两个第2信号端子24B相对于一对电源端子22沿着与一对电源端子22排列的方向正交的方向在另一方侧(例如下侧)以沿着一对电源端子22排列的方向排列的方式配置。在两个第2信号端子24B之间配置有接地端子26。收纳各连接器端子21的端子保持部53也设置于与上述各连接器端子21对应的位置。
<电源端子>
说明电源端子22的更具体的例子。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电源端子22A及第2电源端子22B是相同构成。如图8所示,电源端子22包括筒部23a及紧固板状部23b。在电源端子22的一端部设置筒部23a,在另一端部设置紧固板状部23b。
筒部23a形成为对方侧的棒状的端子210插入的筒状。在筒部23a形成有从长度方向中间部朝向顶端部的狭缝23s。狭缝23s以在筒部23a的周向排列的方式形成有多个。筒部23a中狭缝间的各长条片23p经由筒部23a的基端侧的环形部分相连。各长条片23p能够以环形部分为支点向筒部23a的内外弹性变形。当在筒部23a内插入对方侧的端子210时,则各长条片23p向筒部23a的外侧弹性变形。在端子210插入到筒部23a内的状态下,通过各长条片23p将要返回原来的形状的弹性力,各长条片23p按压到端子210的外周面。当端子210从筒部23a拔出时,则各长条片23p返回原来的环形排列的状态。
紧固板状部23b是具有紧固贯穿孔23bh并形成为板状的部分。此外,紧固贯穿孔23bh只要在紧固板状部23b的两面贯穿即可,不必是周围被包围的孔。紧固贯穿孔23bh的周围的一部分也可以经由狭缝达到紧固板状部23b的外周缘。紧固板状部23b相对于上述筒部23a的轴方向交叉,在此相对于筒部23a的轴方向正交。沿着插拔方向观看,紧固贯穿孔23bh及后述的贯穿孔29Aah(或者29Bah)以与筒部23a重叠的方式配置。紧固贯穿孔23bh的中心轴和筒部23a的中心轴也可以一致。在本实施方式中,紧固板状部23b除了与接着说明的连结部23e相连的部分之外形成为圆板状。紧固板状部23b的外形不作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形成为四角形板状等多角形板状。因为紧固板状部23b沿着相对于筒部23a的中心轴交叉的方向配置,所以与紧固板状部23b重叠的后述的板状装配部29Aa、29Ba也沿着与所述插拔方向交叉的方向配置。
在筒部23a与紧固板状部23b之间设置有连结部23e。连结部23e具有细长板状部分,该细长板状部分的一端部与筒部23a的基端部的周向的一部分相连,另一端部与紧固板状部23b的一侧相连。
在连结部23e中比筒部23a靠两侧部突出设置有上述一对突出部23c。沿着电源端子22的长度方向观看,一对突出部23c的顶端部比筒部23a突出。如上所述,止动体60的突出筒部63能够从与筒部23a相反的一侧按压突出部23c。
这样的电源端子22也可以是通过金属板状的构件220弯曲而形成的构件。例如,利用铜板或者铜合金板等构成的金属板状的构件220被冲裁成形成上述电源端子22的形状(关于一部分冲裁形状,参见图8的假想线L)。在冲裁时或者冲裁后,被冲裁的各部以形成筒部23a、紧固板状部23b以及突出部23c的方式弯曲。由此,制造出电源端子22。这样的电源端子22与对金属块状构件进行切削加工的情况相比能有效地且以低成本制造。
<中继端子>
对中继端子28更具体地说明。图9是示出止动体60和中继端子28的分解立体图。如图3、图5~图7、图9所示,一对中继端子28中的一方与第1电源端子22A连接,另一方与第2电源端子22B连接。一对中继端子28是第1中继端子及第2中继端子的一例,形状相互不同。在以下说明中,根据需要,有时将一对中继端子28中与第1电源端子22A连接的中继端子区分为第1中继端子28A,将与第2电源端子22B连接的中继端子区分为第2中继端子28B。关于第1中继端子28A及第2中继端子28B中的各部,也可以在前头附加“第1”或者“第2”来区分。
第2中继端子28B具有板状装配部29Ba、电力线连接部29Bb以及中间板状部29Bc。在第2中继端子28B固定于第2电源端子22B的紧固板状部23b的状态下,本第2中继端子28B沿着与所述插拔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
更具体地,板状装配部29Ba形成为板状。板状装配部29Ba的外形不作特别限定。板状装配部29Ba形成为非圆形板状,也可以是与壁65相接而进行止转的形状。在板状装配部29Ba形成有贯穿孔29Bah。此外,贯穿孔29Bah只要在板状装配部29Ba的两面贯穿即可,不必是周围被包围的孔。贯穿孔29Bah的周围的一部分也可以经由狭缝达到板状装配部29Ba的外周缘。板状装配部29Ba也可以是与被称为所谓的LA端子的带孔板状端子相同的构成。在第2电源端子22B中与开口部51A相反的一侧的后端部的紧固板状部23b重叠板状装配部29Ba。在该状态下,沿着插拔方向观看,贯穿孔29Bah和紧固贯穿孔23bh配置于相同位置。作为紧固件的一例的螺钉S从与开口部51A相反的一侧插通于贯穿孔29Bah和紧固贯穿孔23bh,螺钉S与螺母螺合。由此,板状装配部29Ba紧固于紧固板状部23b。在该状态下,板状装配部29Ba相对于插拔方向交叉。此外,紧固件也可以不是螺钉,而是铆钉。此外,紧固件将板状装配部29Ba和紧固板状部23b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紧固,将使板状装配部29Ba和紧固板状部23b合体的方向设为紧固方向。紧固方向与紧固件在贯穿孔29Bah和紧固贯穿孔23bh中插通的方向相同。在本实施方式中,紧固方向与插拔方向相同。因此,能够将紧固件沿着插拔方向插通于贯穿孔29Bah和紧固贯穿孔23bh。另外,如果紧固件是螺钉,则只要进行使螺钉绕沿着插拔方向的轴旋转的作业即可。
中间板状部29Bc从板状装配部29Ba沿着与插拔方向交叉的方向伸出。在本实施方式中,中间板状部29Bc沿着一对电源端子22排列的方向朝向一方侧伸出。板状装配部29Ba和中间板状部29Bc呈与插拔方向交叉的相同的面状延伸。
在中间板状部29Bc的端部设置有电力线连接部29Bb。因此,第2中继端子28B在整体上看沿着与插拔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
电力线连接部29Bb是连接电力线32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力线连接部29Bb与在电力线32的端部露出的芯线31a压接。电力线连接部29Bb和芯线31a也可以通过软钎焊、超声波焊接等来连接。与电力线连接部29Bb连接的电力线32经由第2中继端子28B与第2电源端子22B电连接。电力线32沿着从电力线连接部29Bb向与插拔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一直线延伸。
第1中继端子28A具有板状装配部29Aa、电力线连接部29Ab以及中间板状部29Ac。在第1中继端子28A固定于第1电源端子22A的紧固板状部23b的状态下,本第1中继端子28A沿着相对于所述插拔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
更具体地,板状装配部29Aa形成为板状。在板状装配部29Aa与板状装配部29Ba同样地形成有贯穿孔29Aah。与板状装配部29Ba同样,板状装配部29Aa的外形、贯穿孔29Aah的形状不作特别限定。在第1电源端子22A中与开口部51A相反的一侧的后端部的紧固板状部23b重叠板状装配部29Aa。在该状态下,与上述同样,利用作为紧固件的一例的螺钉S将板状装配部29Aa紧固于紧固板状部23b。在该状态下,板状装配部29Aa相对于插拔方向交叉。
因为第1电源端子22A和第2电源端子22B相邻,所以板状装配部29Aa和板状装配部29Ba空开间隔地设置于相邻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插拔方向上,板状装配部29Aa和板状装配部29Ba位于相同位置。
中间板状部29Ac从板状装配部29Aa沿着与插拔方向交叉的方向伸出。
在中间板状部29Ac的端部设置电力线连接部29Ab。因此,第1中继端子28A在整体上看沿着与插拔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
电力线连接部29Ab与电力线连接部29Bb同样,是连接电力线32的部分。通过在电力线连接部29Ab连接电力线32,从而该电力线32经由第1中继端子28A与第1电源端子22A电连接。电力线32沿着从电力线连接部29Bb向与插拔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一直线延伸。
一对电力线32既可以沿着与插拔方向交叉的方向朝向相同方向伸出,也可以向不同的方向伸出。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电力线32沿着与插拔方向交叉的方向朝向相同方向伸出。
即,第2中继端子28B的电力线连接部29Bb如上所述,相对于板状装配部29Ba沿着一对电源端子22排列的方向配置于外侧的位置。第1中继端子28A的电力线连接部29Ab配置于与电力线连接部29Bb并列的位置。更具体地,电力线连接部29Ab配置于比电力线连接部29Bb的旁边靠内侧的位置。由此,与一对电力线连接部29Ab、29Bb连接的一对电力线32能够沿着一对电力线32排列的方向以并列状态伸出。
第1中继端子28A的电力线连接部29Ab迂回过第2中继端子28B的板状装配部29Ba及中间板状部29Bc而朝向电力线连接部29Bb的附近。因此,第1中继端子28A中的中间板状部29Ac具有作为迂回部的结构。
更具体地,中间板状部29Ac形成为细长的板状。中间板状部29Ac的一端部的一侧部与板状装配部29Aa中与第2中继端子28B相反的一侧的边缘相连。由此,中间板状部29Ac能沿着插拔方向。通过将这样的中间板状部29Ac向其厚度方向弯曲,从而沿着插拔方向观看该中间板状部29Ac,容易沿着细且柔软的路径。
在本实施方式中,中间板状部29Ac包括倾斜部29Ac1和排列方向部29Ac2(参见图7及图9)。倾斜部29Ac1是从与板状装配部29Aa相连的部分相对于一对电源端子22排列的方向倾斜并且以面对该一对电源端子22之间的方式倾斜的部分。倾斜部29Ac1相对于板状装配部29Aa朝向远离第1信号端子24A的位置延伸。排列方向部29Ac2是从倾斜部29Ac1的端部弯曲并且沿着一对电源端子22排列的方向延伸的部分。排列方向部29Ac2沿着比第1信号端子24A靠外侧的路径延伸。上述电力线连接部29Ab与排列方向部29Ac2的端部相连。这样,中间板状部29Ac通过以在比一对电源端子22及第1信号端子24A靠外方的路径通过的方式迂回的路径。
在本实施方式中,中间板状部29Ac是沿着插拔方向的板状部分,中间板状部29Bc是沿着与插拔方向交叉的方向的板状部分。中继端子28为了形成电力路径,需要是具有与流动的电流相称的截面积的构件。因此,关于中间板状部29Ac、29Bc,也需要设定成与电流相应的宽度及厚度。例如,当使中间板状部29Ac及中间板状部29Bc二者沿着与插拔方向交叉的方向时,则沿着插拔方向观看,配置中间板状部29Ac及中间板状部29Bc需要较大的专有面积。通过如本实施方式那样改变中间板状部29Ac、29Bc的延伸方向进行组合,从而容易将中间板状部29Ac、29Bc配置于紧凑的空间。特别是,通过使成为迂回部、路径长度容易变长的中间板状部29Ac沿着插拔方向,从而沿着插拔方向观看,容易将中间板状部29Ac、29Bc配置于紧凑的空间。
另外,中间板状部29Ac因为从第1电源端子22A的紧固板状部23b向筒部23a侧弯曲,所以中间板状部29Ac自身沿着插拔方向容纳配置在第1电源端子22A的长度尺寸内。因此,沿着插拔方向的中间板状部29Ac的存在难以给插拔方向上的充电连接器10的大型化带来影响。
上述中继端子28因为是板状部分在同一平面上相连的形状或者板状部分弯曲的形状,所以能够通过利用冲压加工等使金属板状构件弯曲而形成。
上述中继端子28也可以具有第1镀层28f。另外,上述电源端子22也可以具有第2镀层22f。第2镀层22f的耐磨损性也可以高于第1镀层28f的耐磨损性。此处的耐磨损性例如也可以通过由JIS H8503:1989的镀层的耐磨损性试验方法确定的往复运动磨损试验法来评价。例如,第1镀层28f可以含锡,第2镀层22f可以含银。
与中继端子28不同,针对电源端子22的筒部23a反复插拔对方侧的端子210。因此,通过预先对电源端子22施加耐磨损性高的第2镀层22f,从而电源端子22和端子210的良好的电连接持续。与此相对,关于中继端子28,因为不是与其他端子等互相摩擦的端子,所以不重视耐磨损性,能够鉴于其他特性(例如耐腐蚀性、成本等)选定镀层材料。
上述中继端子28例如也可以通过在由壳体50和止动体60保持一对电源端子22的状态下,将板状装配部29Aa、29Ba紧固固定于在止动体60的后方露出的紧固板状部23b,从而固定于一对电源端子22。
<端子和壁>
对设置于止动体60的壁64、65和端子20的位置关系更具体地说明。
如图3、图5、图7以及图9所示,壁64是将第1中继端子28A的周围包围的壁。更具体地,壁64是将第1中继端子28A中的板状装配部29Aa、中间板状部29Ac包围的壁。当沿着插拔方向观看时,壁64以沿着板状装配部29Aa及中间板状部29Ac的外周缘的方式形成。通过第1中继端子28A配置于壁64内,从而可抑制绕螺钉S的第1中继端子28A的旋转。沿着插拔方向观看,壁64包括介于第1中继端子28A与第1信号端子24A之间的部分64a和介于第1中继端子28A与第2信号端子24B之间的部分64b。
壁65是将第2中继端子28B的周围包围的壁。更具体地,壁65是将第2中继端子28B中的板状装配部29Ba、中间板状部29Bc包围的壁。当沿着插拔方向观看时,壁65以沿着板状装配部29Ba及中间板状部29Bc的外周缘的方式形成。通过第2中继端子28B配置于壁65内,从而可限制绕螺钉S的第2中继端子28B的旋转。此外,沿着插拔方向观看,在一对电源端子22相邻的部分,壁64和壁65共有相互的一部分。沿着插拔方向观看,壁65包括介于第2中继端子28B与第1信号端子24A之间的部分65a和介于第2中继端子28B与第2信号端子24B之间的部分65b。
<充电连接器中的电线的路径>
如图7所示,电力线32从与一对中继端子28连接的一端部朝向另一端部在护线套90内笔直地延伸,通过引出口向护线套90的外部延伸出。两条电力线32在Z方向排列地在护线套90内延伸。两个电源端子22在Y方向排列地收纳于壳体主体51。两条电力线32排列的方向和两个电源端子22排列的方向的变换如上所述利用中继端子28进行。
信号线34的一端部插入到端子保持部53内。信号线34的另一端部从贯穿孔延伸出,在护线套90内弯曲并捆扎成一个,朝向护线套90的引出口。更具体地,多条信号线34中第1信号线34A与位于比电源端子22靠上方的第1信号端子24A连接,在从贯穿孔延伸出后在一对电力线32之间穿过,与第2信号线34B汇合,在Y方向延伸。第2信号线34B与位于比电源端子22靠下方的第2信号端子24B连接,在从贯穿孔延伸出后与第1信号线34A汇合,在Y方向延伸。捆扎信号线34也可以通过设置于电线按压部57的引导部58进行。引导部58具有一对侧壁58a,通过多条信号线34配置于该侧壁58a间,从而捆扎成一个。除此之外,多条信号线的捆扎也可以通过胶带、捆扎带进行。
接地线36的一端部插入到端子保持部53内。接地线36从一端部朝向另一端部从贯穿孔延伸出,在护线套90内弯曲,并且与信号线34一起朝向护线套90的引出口。如上所述,接地线36比信号线34难弯曲,因此在信号线34及接地线36从X方向朝向Y方向弯曲的部分,接地线36的曲率半径容易比信号线34的曲率半径变大。通过利用电线按压部57及电线盖70按压接地线36的另一端部,从而抑制接地线36在护线套90内过于鼓起。
热敏电阻42与电源端子22一起收纳于壳体主体51。因此,热敏电阻用电线44的一端部也收纳于壳体主体51。热敏电阻用电线44的另一端部通过贯穿孔向后方盖部62的外侧延伸出,在护线套90内弯曲,并且朝向护线套90的引出口。热敏电阻用电线44在贯穿孔中被用于插入带端子电线38的部分穿过。热敏电阻用电线44在一对电力线32之间穿过,并且与信号线34一起在Y方向延伸。
插拔方向、排水口93开口的方向、以及电力线32在护线套90的内部延伸的方向是相互交叉的方向。在此,插拔方向是X方向。排水口93开口的方向是Z方向。电力线32在护线套90的内部延伸的方向是Y方向。插拔方向、排水口93开口的方向、以及电力线32在护线套90的内部延伸的方向相互正交,但是也可以以正交以外的角度交叉。
<效果等>
根据该充电连接器10,电源端子22是金属板状的构件220弯曲而成的构件。因此,能够容易将筒部23a形成为具有沿着各自的长度方向的狭缝23s的形状、即适于插入对方侧的端子210的形状。另外,电源端子22中与筒部23a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形状自由度也高,因此使在作为电源端子22中与筒部23a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紧固板状部23b固定的第1中继端子28A或者第2中继端子28B的延伸姿势沿着与插拔方向交叉的方向也较容易。由此,能够容易地将与第1中继端子28A及第2中继端子28B各自连接的电力线32的引出方向设定成与电源端子22交叉的方向。由此,即使不在电力线32设置弯曲部分也变得良好,能够实现充电连接器10的小型化。
另外,电源端子22中与筒部23a相反的一侧的端部是具有紧固贯穿孔23bh的紧固板状部23b,第1中继端子28A的第1板状装配部29Aa及第2中继端子28B的第2板状装配部29Ba利用螺钉S等紧固件紧固固定于紧固板状部23b。由此,能够将第1中继端子28A及第2中继端子28B简易且牢固地连接和固定到对应的电源端子22。
另外,紧固板状部23b与插拔方向交叉,螺钉S等紧固件的紧固方向设定成与插拔方向相同。由此,只要沿着插拔方向进行螺钉S等紧固件的紧固作业即可,所以可容易进行该紧固作业。
另外,在沿着插拔方向观看的情况下,筒部23a与贯穿孔29Aah(或者29Bah)重叠,因此沿着插拔方向观看,能够将紧固固定部位设定在电源端子的长度方向延长线上。因此,沿着插拔方向观看,能够使充电连接器10紧凑化。
另外,第1中继端子28A因为具有作为以迂回过第1信号端子24A的方式延伸的迂回部的中间板状部29Ac,因此能够一边避免与从第1信号端子24A延伸的信号线34的干涉一边配置第1中继端子28A。
另外,中间板状部29Ac是沿着插拔方向的板状部分,中间板状部29Bc是沿着与插拔方向交叉的方向的板状部分,因此能够使各板状部分沿着不同的方向配置于紧凑的空间,有助于充电连接器10的小型化。
另外,电源端子22的第2镀层22f的耐磨损性高于中继端子28的第1镀层28f的耐磨损性,因此能够提高被拔插对方侧的端子210的电源端子22的耐磨损性,能够维持良好的电连接性。
例如,当设为第1镀层28f含锡,第1镀层28f含银的构成时,则能够使电源端子22的镀层22f的耐磨损性高于中继端子28的镀层28f的耐磨损性。
另外,当电源端子22具有突出部23c,止动体60具有突出筒部63作为按压该突出部23c的按压部时,则止动体60能够将电源端子22牢固地按压到壳体50的端子保持部53内。
另外,通过在电力线32和电力线连接部29Ab、29Bb的连接部分设置止水部,从而可抑制水附着于该连接部分。
当作为止水部使用热收缩管39时,能够使上述连接部分容易止水。
另外,通过利用作为外装构件的护线套90从与开口部51A相反的一侧将止动体60和端子20一并覆盖,从而能够一并保护该止动体60及端子20。
另外,当外装构件是具有弹性的护线套时,则能够一边使该护线套90变形一边容易地将充电连接器10中与开口部51A相反的一侧的部分在整体上覆盖。由此,能够提高充电连接器10中与开口部51A相反的一侧的部分的防水性。
[变形例]
图10是示出变形例的充电连接器110的后视图。此外,在图10中,电线30等一部分构件被省略。另外,在本变形例的说明中,对与到此为止所说明的构成要素同样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附图标记,省略其说明。
在图10所示的充电连接器110中,设置有八个信号端子24。更具体地,沿着插拔方向观看,相对于一对电源端子22排列的方向,在一方侧配置有四个信号端子24,在另一方侧配置有四个信号端子24。此外,一对电源端子22在图10中被中继端子28遮住,但是与实施方式1同样,配置于与一对螺钉S对应的位置。四个信号端子24配置于与菱形的顶点对应的位置。另外,在本例中,接地端子26被省略。伴随于此,在与壳体50对应的壳体150及与止动体60对应的止动体160中,接地端子26的结构被省略。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及各变形例中说明的各构成只要相互不矛盾,就能够适当组合。
附图标记说明
10充电连接器
20端子
21连接器端子
22电源端子(22A第1电源端子、22B第2电源端子)
22f第2镀层
23a筒部
23b紧固板状部
23bh紧固贯穿孔
23c、25c、27c突出部
23d热敏电阻装配部
23e连结部
23p长条片
23s狭缝
24信号端子(24A第1信号端子、24B第2信号端子)
25a、27a对方侧连接部
25b、27b电线连接部
26接地端子
28中继端子(28A第1中继端子、28B第2中继端子)
28f第1镀层
29Aa、29Ba板状装配部
29Aah、29Bah贯穿孔
29Ab、29Bb电力线连接部
29Ac、29Bc中间板状部
29Ac1倾斜部
29Ac2排列方向部
30电线
31a芯线
31b包覆部
32电力线
34信号线(34A第1信号线、34B第2信号线)
36接地线
38带端子电线
39收缩管
40热敏电阻单元
42热敏电阻
44热敏电阻用电线
50壳体
51壳体主体
51A开口部
52外框部
53端子保持部
54车辆装配部
56臂
57电线按压部
58引导部
58a侧壁
60止动体
61端子按压部
62后方盖部
63突出筒部
64、65、66壁
64a、65a介于中继端子与第1信号端子之间的部分
64b、65b介于中继端子与第2信号端子之间的部分
70电线盖
80盖单元
82盖
84铰链单元
86锁定单元
90护线套
91第1保护部
92壳体引出口
92a环形肋
93排水口
94第2保护部
95电线引出口
98捆扎带
100装配部
102面板
104贯穿孔
106车身侧盖
110充电连接器
150壳体
160止动体
200外部充电连接器
210端子
220构件
230电池
S螺钉

Claims (13)

1.一种充电连接器,搭载于车辆,与和所述车辆的外部电源连接的外部充电连接器嵌合,被用于所述车辆具备的电池的充电,所述充电连接器具备:
第1电源端子,具有供所述外部充电连接器的端子插入的第1筒部,被用于向所述电池的电力供应;
第2电源端子,具有供所述外部充电连接器的端子插入的第2筒部,被用于向所述电池的电力供应;
信号端子;
壳体,具有开口部和端子保持部,在所述开口部插拔所述外部充电连接器,所述端子保持部在沿着所述外部充电连接器的插拔方向观看的情况下位于所述开口部的内侧,保持所述第1电源端子、所述第2电源端子以及所述信号端子;
止动体,与所述壳体中与所述开口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合体,与所述壳体共同保持所述第1电源端子、所述第2电源端子以及所述信号端子;
第1中继端子,具有第1板状连接部和第1电力线连接部,所述第1板状连接部具有第1贯穿孔,所述第1中继端子以沿着与所述插拔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姿势将所述第1板状连接部固定于所述第1电源端子中与所述开口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
第2中继端子,具有第2板状连接部和第2电力线连接部,所述第2板状连接部具有第2贯穿孔,所述第2中继端子以沿着与所述插拔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姿势将所述第2板状连接部固定于所述第2电源端子中与所述开口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
第1电力线,与所述第1电力线连接部连接,经由所述第1中继端子与所述第1电源端子电连接;以及
第2电力线,与所述第2电力线连接部连接,经由所述第2中继端子与所述第2电源端子电连接,
所述第1电源端子及所述第2电源端子是金属板状的构件弯曲而成的构件,
所述第1筒部及所述第2筒部具有沿着各自的长度方向的狭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连接器,其中,
所述第1电源端子中与所述开口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是具有第1紧固贯穿孔的第1紧固板状部,
所述第2电源端子中与所述开口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是具有第2紧固贯穿孔的第2紧固板状部,
进一步具备:
第1紧固件,插通于所述第1贯穿孔及所述第1紧固贯穿孔,将所述第1板状连接部紧固固定于所述第1紧固板状部;和
第2紧固件,插通于所述第2贯穿孔及所述第2紧固贯穿孔,将所述第2板状连接部紧固固定于所述第2紧固板状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连接器,其中,
所述第1紧固板状部及所述第2紧固板状部在与所述插拔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
所述第1紧固件及所述第2紧固件的紧固方向与所述插拔方向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2或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电连接器,其中,
在沿着所述插拔方向观看的情况下,所述第1筒部与所述第1贯穿孔重叠,所述第2筒部与所述第2贯穿孔重叠。
5.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充电连接器,其中,
所述信号端子包括第1信号端子和第2信号端子,
所述第1信号端子沿着所述插拔方向观看,相对于将所述第1电源端子的中心轴和所述第2电源端子的中心轴连接的排列线配置于一方侧,
所述第2信号端子沿着所述插拔方向观看,相对于所述排列线配置于另一方侧,
所述第1电力线连接部和所述第2电力线连接部配置于能使所述第1电力线和所述第2电力线沿着所述排列线朝向一方侧伸出的位置,
所述第1中继端子具有迂回部,所述迂回部设置于所述第1板状连接部与所述第1电力线连接部之间,以迂回过所述第1信号端子的方式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充电连接器,其中,
所述第1中继端子及所述第2中继端子中的一方的一部分包括沿着所述插拔方向的板状部分,
所述第1中继端子及所述第2中继端子中的另一方的一部分包括沿着与所述插拔方向交叉的方向的板状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充电连接器,其中,
所述第1中继端子和所述第2中继端子具有第1镀层,
所述第1电源端子及所述第2电源端子具有第2镀层,
所述第2镀层的耐磨损性高于所述第1镀层的耐磨损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充电连接器,其中,
所述第1镀层含锡,
所述第2镀层含银。
9.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充电连接器,其中,
所述第1电源端子及所述第2电源端子具有突出部,所述突出部沿着所述插拔方向观看比所述第1筒部或者所述第2筒部突出,
所述止动体具有按压部,所述按压部沿着所述插拔方向从与所述第1筒部或者所述第2筒部相反的一侧按压所述突出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充电连接器,其中,
在所述第1电力线和所述第1电力线连接部的连接部分、以及所述第2电力线和所述第2电力线连接部的连接部分分别设置有止水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充电连接器,其中,
所述止水部是热收缩管。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充电连接器,其中,
进一步具备外装构件,所述外装构件将所述止动体、所述第1电源端子、所述第2电源端子以及所述信号端子从与所述开口部相反的一侧一并覆盖。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充电连接器,其中,
所述外装构件是具有弹性的构件。
CN202210872438.3A 2021-07-29 2022-07-20 充电连接器 Pending CN11569322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24229 2021-07-29
JP2021124229A JP2023019479A (ja) 2021-07-29 2021-07-29 充電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693222A true CN115693222A (zh) 2023-02-03

Family

ID=850605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872438.3A Pending CN115693222A (zh) 2021-07-29 2022-07-20 充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3019479A (zh)
CN (1) CN115693222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019479A (ja) 2023-02-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434938B2 (ja) コネクタ
CN102859802B (zh) 连接器
JP3485150B2 (ja)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US9472901B2 (en) Shield connector structure
EP2916394A1 (en) Connector
EP2026423A2 (en) Shielded connector structure
US20130316573A1 (en) Connector
JP6026660B2 (ja) コネクタ
CN107000562B (zh) 电连接装置
CN104417390B (zh) 配线模块
JP5682439B2 (ja) プロテクタ
WO2023008027A1 (ja) 充電コネクタ
WO2023008041A1 (ja) 充電コネクタ
CN115693222A (zh) 充电连接器
KR102067267B1 (ko) 터미널장착장치가 구비된 충전커넥터
JP2011009108A (ja)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JP6984492B2 (ja) コネクタ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CN115693269A (zh) 充电连接器
CN115693270A (zh) 充电连接器
JP2011060426A (ja) コネクタ
WO2023166929A1 (ja) 電線付きコネクタ
JP2023019508A (ja) 充電コネクタ
CN113904162B (zh) 连接器
WO2023166964A1 (ja) 電線付きコネクタ
US20240075888A1 (en) Wire harnes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