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693869A - 充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充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693869A
CN117693869A CN202280050264.0A CN202280050264A CN117693869A CN 117693869 A CN117693869 A CN 117693869A CN 202280050264 A CN202280050264 A CN 202280050264A CN 117693869 A CN117693869 A CN 11769386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charging connector
locking
locking member
ri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5026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表恭平
开本拓真
片濑博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203073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3020855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22/025534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23008040A1/ja
Publication of CN1176938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69386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在充电用连接器中能容易打开盖的技术。充电连接器(10)具备壳体(50)、盖(80)以及卡止构件(87)。卡止构件(87)具有支承于轴部(88a)的被支承部(87a)、和分别从所述被支承部(87a)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卡止部(87b)及突出部(87c)。在所述卡止构件(87)位于第1位置的情况下,所述卡止部(87b)能与关闭状态的所述盖(80)卡止,并且所述突出部(87c)沿着与外部充电连接器的插拔方向位于比壳体(50)的筒状框部(52)的末端靠内侧。所述卡止构件(87)从所述第1位置转动到所述第2位置,所述卡止部(87b)和所述盖(80)的卡止状态解除,并且所述突出部(87c)沿着所述插拔方向位于比所述筒状框部(52)的末端靠外侧。

Description

充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充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一种盖的开闭结构。专利文献1记载的盖设置于车辆用充电用连接器中的壳体的开口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10154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壳体的开口部是在充电时露出于车外的部位,因此可能在盖及壳体上溅水。在该水冻结等而使盖及壳粘结时,在没有任何对策的情况下,有可能盖难以打开。
因此,以提供在充电用连接器中能容易打开盖的技术为目的。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公开的充电连接器搭载于车辆,与和所述车辆的外部电源连接的外部充电连接器嵌合,用于所述车辆具备的电池的充电,所述充电连接器具备:壳体,具有能供所述外部充电连接器插拔的筒状框部;盖,能开闭地安装于所述筒状框部的末端侧;以及卡止构件,借助轴部能在第1位置与第2位置之间转动地支承于所述筒状框部,所述卡止构件具有支承于所述轴部的被支承部、和分别从所述被支承部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卡止部及突出部,在所述卡止构件位于所述第1位置的情况下,所述卡止部能与关闭状态的所述盖卡止,并且所述突出部沿着所述外部充电连接器的插拔方向位于比所述筒状框部的末端靠内侧,所述卡止构件从所述第1位置转动到所述第2位置,所述卡止部和所述盖的卡止状态解除,并且所述突出部沿着所述插拔方向位于比所述筒状框部的末端靠外侧。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在充电用连接器中,盖容易打开。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充电连接器及其组装方式的俯视图。
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充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充电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充电连接器的主视图。
图5是沿图4的V-V线的剖视图。
图6是说明带端子的电线及其收纳位置的图。
图7是说明充电连接器中的电线路径的图。
图8是示出盖及铰链单元的图。
图9是示出关闭状态的盖的图。
图10是示出打开状态的盖的图。
图11是示出锁定单元的立体图。
图12是图4的区域XII的放大图。
图13是示出卡止构件位于第1位置和第2位置的中间位置的情况的图。
图14是示出变形例的充电连接器的后视图。
图15是示出壳体和盖单元的安装方式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16是沿图15的XVI-XVI线的剖视图。
图17是示出盖关闭的状态的图。
图18是示出盖侧弹压构件的安装姿势变为反向的情况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首先,列举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公开的充电连接器如下。
(1)一种充电连接器,搭载于车辆,与和所述车辆的外部电源连接的外部充电连接器嵌合,用于所述车辆具备的电池的充电,所述充电连接器具备:壳体,具有能供所述外部充电连接器插拔的筒状框部;盖,能开闭地安装于所述筒状框部的末端侧;以及卡止构件,借助轴部能在第1位置与第2位置之间转动地支承于所述筒状框部,所述卡止构件具有支承于所述轴部的被支承部、和分别从所述被支承部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卡止部及突出部,在所述卡止构件位于所述第1位置的情况下,所述卡止部能与关闭状态的所述盖卡止,并且所述突出部沿着所述外部充电连接器的插拔方向位于比所述筒状框部的末端靠内侧,所述卡止构件从所述第1位置转动到所述第2位置,所述卡止部和所述盖的卡止状态解除,并且所述突出部沿着所述插拔方向位于比所述筒状框部的末端靠外侧。在卡止构件从第1位置转动到第2位置时,突出部设置于能将盖上推的位置,因此即使在冻结时等盖及壳体粘结的情况下,盖也容易打开。另外,突出部将盖上推的动作转变成卡止构件从第1位置转动到第2位置的动作,因此可抑制作业者进行的动作增加。
(2)在(1)的充电连接器中,也可以为,所述卡止构件进一步具有一条凸部,所述凸部形成于所述卡止部的顶面,沿着所述轴部的延伸方向延伸。由此,在作业者操作卡止构件时,凸部构成钩挂部而难以滑动,卡止构件的操作变得容易。
(3)在(2)的充电连接器中,也可以为,所述凸部设置于所述顶面中远离所述盖的一侧的端部。由此,在作业者将卡止构件从第1位置操作到第2位置时,凸部容易成为钩挂部。
(4)在(1)至(3)中的任一个充电连接器中,也可以为,进一步具备环状的密封构件,所述密封构件设置于所述盖的内表面,在所述盖为关闭状态时与所述筒状框部的端面接触,在所述盖的内表面形成有沿着所述密封构件的内侧延伸的环状的第1肋。由此,在盖设置作为与盖独立的构件的密封构件时,第1肋能用于定位。
(5)在(4)的充电连接器中,也可以为,在所述盖的内表面形成有从所述盖的中央部朝向所述第1肋呈放射状延伸的多个第2肋。由此,盖的刚性提高。
(6)在(5)的充电连接器中,也可以为,在所述盖的内表面,在所述第1肋的内侧形成有环状的第3肋,所述多个第2肋以所述第3肋为起点朝向所述第1肋延伸。由此,可抑制多个第2肋在中央部相交,盖的成形性提高。
(7)在(1)至(6)中的任一个充电连接器中,也可以为,所述卡止构件进一步具有隔离部,所述隔离部从所述被支承部的外表面沿着所述轴部的延伸方向向所述壳体的轴承部突出,在所述隔离部的周围位置上,所述被支承部的所述外表面和所述轴承部的内表面相互分离并且对置。由此,卡止构件和壳体的接触面积变小,即使卡止构件和壳体由于冻结等而粘结,也可抑制成为作业者对卡止构件的操作弊病。
(8)在(1)至(7)中的任一个充电连接器中,也可以为,所述盖具有覆盖所述筒状框部的盖主体和钩挂于所述卡止部的被卡止部,所述被卡止部比所述盖主体向外周侧突出,所述被卡止部的外表面比所述盖主体的外表面向所述筒状框部侧降低。由此,朝向车外方向的卡止部的突出尺寸变小。
(9)在(1)至(8)中的任一个充电连接器中,也可以为,进一步具备将所述卡止构件沿着转动方向朝向所述第1位置弹压的卡止构件侧弹压构件。由此,突出部将盖上推的动作转变成作业者对抗卡止构件侧弹压构件的弹压力使卡止构件从第1位置朝向第2位置转动的动作。
(10)在(1)至(9)中的任一个充电连接器中,也可以为,所述盖借助盖侧轴部能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壳体,进一步具备将所述盖沿着转动方向向打开状态弹压的盖侧弹压构件。由此,当通过突出部对盖的上推动作而赋予将盖和壳体的粘结部分剥离的契机时,通过盖侧弹压构件,能从关闭状态转移到打开状态。
(11)在(10)的充电连接器中,也可以为,所述盖侧弹压构件包括弹簧主体部和从所述弹簧主体部延伸的弹簧臂部,在所述盖及所述壳体中的至少一方设置有干涉部,所述干涉部在所述盖侧弹压构件的安装姿势为与正规姿势不同的姿势的情况下与所述弹簧臂部干涉。由此,可抑制盖侧弹压构件以与正规姿势不同的姿势安装。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情]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公开的充电连接器的具体例。此外,本公开并不限定于这些例示,而通过权利要求书示出,旨在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形。
[实施方式1]
以下,对实施方式1的充电连接器进行说明。
<关于车辆>
首先,对装入有充电连接器的车辆进行说明。
装入有充电连接器的车辆是具备蓄电装置及马达的电动车辆。车辆通过利用蓄电装置的电力驱动马达而行驶。车辆既可以是作为驱动源仅具备马达的电动汽车,也可以是具备马达和发动机的混合动力汽车。车辆中的蓄电装置通过从外部电源供给的电力进行充电。充电连接器构成为能插入外部充电连接器并电连接。外部充电连接器是从外部电源延伸的充电电缆的连接器。
作为车辆中的蓄电装置的充电方式,一般有普通充电及快速充电。快速充电通过使比普通充电大的电流流过,从而能比普通充电在短时间进行充电。设想普通充电使用家庭用电源或与其等同的外部电源。在快速充电中,设想使用例如充电桩等专用电源。设想本公开的充电连接器是与快速充电对应的充电连接器进行说明。
<车辆中的充电连接器>
参照图1对车辆中的充电连接器的组装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充电连接器10及其组装方式的俯视图。
充电连接器10例如安装于在车辆中的车身外表面设置的安装部100。图1示出安装部100的一例。安装部100例如形成为构成车身的面板102的一部分向车辆的内侧凹陷的凹状。在安装部100中的底部的面板102形成有贯穿孔104。
在充电连接器10的正面侧设置有与外部充电连接器的连接部分。连接部分包括插入外部充电连接器并电连接的部分。充电连接器10中的包括连接部分的一部分贯穿贯穿孔104而露出于面板102的外侧。充电连接器10的另一部分配置于比面板102靠车辆的内侧。通常,在安装部100设置有车身侧罩106。车身侧罩106通过铰链等能开闭地安装于面板102。在车身侧罩106关闭的状态下,车身侧罩106覆盖面板102的开口部。在车身侧罩106打开的状态下,充电连接器10露出,能从外部向充电连接器10接入。
在本公开中,如图1所示,相互正交的X方向、Y方向及Z方向中的X方向为与充电连接器10贯穿面板102的贯穿孔104的方向平行的方向。充电连接器10和外部充电连接器在X方向连接。Z方向例如是铅垂方向。例如,在充电连接器10设置于车辆的侧面的情况下,Y方向成为车辆的前后方向。例如,在充电连接器10设置于车辆的前表面或后表面的情况下,Y方向成为车辆的宽度方向。以下,关于不处于安装状态的构件,也按照与成为安装状态的情况下的X方向、Y方向及Z方向对应的方向进行说明。
<整体结构>
除图1之外,还参照图2至图7对充电连接器10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充电连接器10的立体图。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充电连接器10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充电连接器10的主视图。图5是沿图4的V-V线的剖视图。图6是说明带端子的电线38及其收纳位置的图。图7是说明充电连接器10中的电线30的路径的图。此外,在图3中省略电线30。另外,在图6中,省略一部分带端子的电线38。
充电连接器10具备端子20、电线30、热敏电阻单元40、壳体50、保持体60、电线罩70、盖单元80以及护线套90。
<端子>
端子20包括连接器端子21和中继端子28。连接器端子21收纳于壳体50。连接器端子21与对方侧连接器的端子20连接。连接器端子21的数量、种类根据充电连接器10的规格等适当设定。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作为连接器端子21,设置有两个电力端子22、六个信号端子24、一个接地端子26。中继端子28介于电力端子22与电线30之间。中继端子28设置成与电力端子22同数(在此为两个)。各端子20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压加工(弯曲加工)而形成。
电力端子22具有对方侧连接部23a、端子固定部23b及突出部23c。电力端子22进一步具有热敏电阻安装部23d。信号端子24具有对方侧连接部25a、电线固定部25b及突出部25c。接地端子26具有对方侧连接部27a、电线固定部27b及突出部27c。中继端子28具有端子固定部29a及电线固定部29b。
对方侧连接部23a、25a、27a是与外部充电连接器的连接器端子电连接的部分。在端子固定部23b、29a形成有能插通螺钉S的孔。电力端子22和中继端子28通过在端子固定部23b、29a中利用螺钉S固定而电连接并且被固定。电线固定部25b、27b、29b是压接部。信号端子24、接地端子26及中继端子28通过电线固定部25b、27b、29b分别压接于对应的电线30的端部。由此,信号端子24、接地端子26及中继端子28分别与对应的电线30电连接并且被固定。突出部23c、25c、27c设置于各连接器端子21的中间部。突出部23c、25c、27c是被保持体60按压的部分。热敏电阻安装部23d是安装热敏电阻单元40的部分。
<电线>
各电线30的一端部与端子20连接。各电线30的另一端部从护线套90向外部延伸出。在充电连接器10搭载于车辆的状态下,各电线30的另一端部与搭载于车辆的另外的机器连接。这样的机器根据电线30的种类等适当设定,例如可设想电池、电子控制单元(ECU)等。电线30的数量及种类与连接器端子21的数量及种类对应。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电线30包括两条电力线32、六条信号线34以及一条接地线36。电力线32的一端部与中继端子28连接。电力线32经由中继端子28与电力端子22连接。信号线34的一端部与信号端子24连接。接地线36的一端部与接地端子26连接。热敏电阻用电线44的一端部与热敏电阻42连接。
各电线30是包覆电线。包覆电线具有芯线31a和覆盖芯线31a的包覆部31b。芯线31a例如通过金属制的多根线材绞合而形成。包覆部31b例如通过具有绝缘性的树脂在芯线31a的周围挤出成形而形成。作为多条电线30,使用粗细互不相同的多种电线30。电线30的粗细根据容许电流值等来设定。通常,为了增大容许电流值,需要增大导体截面积,相应地,电线30的粗细变粗。另外,电线30的粗细通常与电线30的弯曲难度有相关关系,随着电线30变粗,电线30变得难以弯曲。例如,在容易弯曲的电线和难弯曲的电线弯曲相同角度时,难弯曲的电线的曲率半径比容易弯曲的电线的曲率半径大,相应地,需要较大的配置空间。
在本例中,电力线32比接地线36及信号线34粗。因此,电力线32比接地线36及信号线34难弯曲。另外,接地线36比信号线34粗。因此,接地线36比信号线34难弯曲。
<带端子的电线>
端子20和电线30在制造充电连接器10的中途阶段,通过压接相互电连接并且固定而一体化。这样,电线30和端子20一体化的电线有时被称为带端子的电线38。在本例中,设置有电力线32和中继端子28一体化的带端子的电线38、信号线34和信号端子24一体化的带端子的电线38、接地线36和接地端子26一体化的带端子的电线38。
如图5所示,也可以在带端子的电线38上覆盖收缩管39。收缩管39覆盖电线30和端子20的连接部分。由此,可抑制水溅到电线30和端子20的连接部、及水浸入包覆部31b内等。收缩管39例如覆盖端子20中比连接电线30的部分靠前方的部分到电线30中有包覆部31b的部分。收缩管39是通过加热而收缩的热缩管39。热缩管39以被加热前的大直径的状态覆盖在带端子的电线38上。然后,热缩管39在被加热而收缩时,变为与连接部分的形状相应的形状,从而能与连接部分紧贴。例如,也可以在热缩管39的内表面设置热熔粘接剂。由此,热熔粘接剂能够填埋热缩管39和端子20的间隙、及热缩管39和电线30的间隙,收缩管39的防水性提高。也可以不在热缩管39的内表面设置热熔粘接剂。在带端子的电线38中,也可以不在电线30和端子20的连接部分设置收缩管39而是露出。在带端子的电线38中,也可以在电线30和端子20的连接部分设置粘接剂等树脂来代替收缩管39。
<热敏电阻单元>
热敏电阻单元40测定电源电路的温度。在快速充电用的充电连接器10中,因为大电流在用于对电池进行充电的电源电路中流动,所以电源电路的温度上升也相应地变大。通过使用热敏电阻单元40监视电源电路的温度,能抑制电源电路的温度过于变高。热敏电阻单元40具有热敏电阻42和热敏电阻用电线44。在本例中,在一对电力端子22分别安装有热敏电阻42,测定一对电力端子22各自的温度。热敏电阻用电线44的一端部与热敏电阻42连接。热敏电阻用电线44的另一端部与电线30的另一端部同样,从护线套90向外部延伸出。在充电连接器10搭载于车辆的状态下,热敏电阻用电线44的另一端部例如与ECU等连接。热敏电阻用电线44比电力线32及接地线36细。因此,热敏电阻用电线44比电力线32及接地线36容易弯曲。
<壳体>
壳体50将连接器端子21保持于规定位置(能与外部充电连接器的连接器端子21连接的位置)。壳体50包括壳体主体51、车辆安装部54以及电线按压部57。
在壳体主体51收纳连接器端子21。壳体主体51具有筒状框部52和多个端子收纳部53。筒状框部52形成为将多个端子收纳部53的周围包围的筒状。多个端子收纳部53分别形成为能收纳对应的连接器端子21的筒状。在端子收纳部53的中间部,多个端子收纳部53及筒状框部52通过平板状的连结部连接。在壳体主体51的前方安装盖单元80。在壳体主体51的后方安装保持体60。
车辆安装部54是用于将充电连接器10安装于安装部100的部分。车辆安装部54形成为在壳体主体51的中间部向筒状框部52的周围突出的板状。车辆安装部54例如通过螺钉S等安装于安装部100。
电线按压部57按压从端子20延伸的电线30的中间部。由此,在电线30中比被电线按压部57按压的部分靠另一端部侧产生的振动难以传递到端子20,可抑制端子20和壳体主体51摩擦。在壳体主体51的后方,块状的臂56部从筒状框部52向Y方向突出。在臂56部中沿着从壳体主体51突出的突出方向的末端部设置有电线按压部57。电线按压部57设置有三个。三个电线按压部57中的两个电线按压部57按压两条电力线32,剩余的一个电线按压部57按压一条接地线36。
<保持体>
保持体60抑制端子20从壳体50脱落。保持体60包括端子按压部61和壁65、66。
端子按压部61按压收纳于壳体50的连接器端子21的后方。由此,可抑制连接器端子21从壳体50向后方脱落。端子按压部61包括后方罩部62和多个突出筒部63。
后方罩部62堵塞筒状框部52的后方的开口部。在后方罩部62形成有多个贯穿孔。多个贯穿孔形成于与各端子收纳部53对应的位置。通过与电力端子22对应的贯穿孔,电力端子22及中继端子28一边接触一边被螺钉紧固。中继端子28配置于后方罩的背面上。从与信号端子24及接地端子26对应的贯穿孔引出信号线34及接地线36。
多个突出筒部63从后方罩部62朝向前方(壳体50侧)突出。多个突出筒部63形成于与各端子收纳部53对应的位置。各突出筒部63与各贯穿孔连通。各突出筒部63的末端插入到对应的端子收纳部53,从后方按压对应的突出部23c、25c、27c。
壁65、66从后方罩部62朝向后方突出。壁65将中继端子28彼此分隔。另外,壁65将中继端子28和信号端子24分隔。壁65也进行中继端子28的定位。中继端子28中与电力端子22连接的部分以沿着壁65的方式配置。壁66在护线套90的内部将端子20收纳空间和排水空间分隔。抑制从排水口93侵入排水空间的尘埃等到达端子20收纳空间。由此,可抑制灰尘等附着于端子20。
在壳体50及保持体60设置有卡止部。在本例中,作为卡止部,设置有形成于壳体50的卡止突起和形成于保持体60的卡止片。通过卡止片与卡止突起卡止,从而壳体50及保持体60维持为相互安装的状态。
<电线罩>
电线罩70安装于电线按压部57。电线罩70抑制电线30从电线按压部57脱落。通过电线罩70及电线按压部57覆盖电线30的整个周围。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两个电线罩70。两个电线罩70中的一方电线罩70按压两条电力线32。两个电线罩70中的另一方电线罩70按压一条接地线36。
<盖单元>
盖单元80能开闭地安装于筒状框部52的末端侧。通过盖单元80打开,从而露出壳体主体51的连接口。由此,外部充电连接器插入到筒状框部52,该充电连接器10和外部充电连接器能连接。在充电后,外部充电连接器从筒状框部52被拔下,通过盖单元80关闭,从而壳体主体51的连接口被盖单元80闭锁。盖单元80具有盖82、铰链单元84以及锁定单元86。盖82借助铰链单元84能开闭地安装于壳体主体51。锁定单元86将盖82维持为关闭状态。在充电作业时,作业者能操作锁定单元86将盖82打开。
<护线套>
护线套90覆盖壳体50及保持体60。护线套90包括第1保护部91和第2保护部94。第1保护部91覆盖壳体主体51的后端部和保持体60。第2保护部94覆盖电线按压部57。护线套90例如为EPDM等弹性体制。
在第1保护部91形成有壳体引出口92及排水口93。通过壳体引出口92,壳体主体51的前端部向护线套90的外部延伸出。排水口93是用于将浸入充电连接器10内部的水排出到外部的开口部。设想这样的水例如在盖单元80打开时从壳体主体51的开口部浸入等。在壳体引出口92的外表面安装有捆扎带98。护线套90利用捆扎带98安装于壳体50。
在第2保护部94形成有电线引出口95。通过电线引出口95,电线30的另一端部向护线套90的外部延伸出。在一个护线套90设置有三个电线引出口95。三个电线引出口95中的两个电线引出口95设置成为两条电力线32用。在两个电线引出口95中分别穿过一条电力线32。在三个电线引出口95中剩余的一个电线引出口95中集中地穿过信号线34、接地线36、热敏电阻用电线44。
<充电连接器中的电线的路径>
电力线32从与中继端子28连接的一端部朝向另一端部在护线套90内呈一直线状延伸,通过引出口向护线套90的外部延伸出。因此,电力线32的一端部未插入到贯穿孔内。
两条电力线32在Z方向排列地在护线套90内延伸。两个电力端子22在Y方向排列地收纳于壳体主体51。两条电力线32排列的方向和两个电力端子22排列的方向的差异被中继端子28吸收。更详细而言,两个中继端子28分别配置于板部上。两个中继端子28中的中继端子28A与离引出口近的电力端子22连接,中继端子28B与离引出口远的电力端子22连接。中继端子28A及中继端子28B在与电力端子22连接的部分在Y方向排列,并在与电线30连接的部分在Z方向排列。中继端子28A在与电力端子22连接的部分和与电力线32连接的部分之间沿着板部呈一直线状延伸。中继端子28B在从与电力端子22连接的部分朝向与电力线32连接的部分的中途以离开板部的方式折弯。
信号线34的一端部插入到腔内。信号线34的另一端部从贯穿孔延伸出,一边在护线套90内弯曲,一边朝向护线套90的引出口。多个信号线34中的信号线34A与位于比电力端子22靠上方的信号端子24连接,信号线34B与位于比电力端子22靠下方的信号端子24连接。信号线34A在从贯穿孔延伸出后在一对电力线32之间通过,一边与信号线34B汇合并在Y方向延伸。
接地线36的一端部插入到腔内。接地线36从一端部朝向另一端部从贯穿孔延伸出,一边在护线套90内弯曲,一边与信号线34一起朝向护线套90的引出口。如上所述,接地线36比信号线34难弯曲,所以在信号线34及接地线36从X方向朝向Y方向弯曲的部分,接地线36的曲率半径比信号线34的曲率半径容易变大。通过利用电线30按压部及电线罩70按压接地线36的另一端部,从而抑制接地线36在护线套90内过于鼓起。
热敏电阻42与电力端子22一起收纳于壳体主体51。因此,热敏电阻用电线44的一端部也收纳于壳体主体51。热敏电阻用电线44的另一端部通过贯穿孔向板部的外侧延伸出,一边在护线套90内弯曲,一边朝向护线套90的引出口。热敏电阻用电线44穿过贯穿孔中用于带端子的电线38插入的部分。热敏电阻用电线44一边在一对电力线32之间穿过,一边与信号线34一起在Y方向延伸。
<盖及铰链单元>
进一步参照图8至图10对盖82及铰链单元84进行说明。图8是示出盖82及铰链单元84的图。图8是从盖82的内表面观看的图。图9是示出关闭状态的盖82的图。图10是示出打开状态的盖82的图。图9及图10所示的截面相当于沿图4的XI-XI线的截面。
盖82能开闭地安装于筒状框部52的末端侧。盖82具有被支承部82a、被卡止部82b以及盖主体83。被支承部82a是安装于壳体50的部分。被卡止部82b是锁定单元86卡止的部分。盖主体83是覆盖筒状框部52的端面的部分。被支承部82a及被卡止部82b比盖主体83向外周侧突出。被支承部82a及被卡止部82b从盖主体83的外缘相互反向地延伸。例如,盖82是使用树脂材料的模具一体成形品。盖82的树脂材料例如也可以是与壳体50的树脂材料相同的材料。
在盖主体83的内表面83a设置有密封构件89。密封构件89在盖82为关闭状态时与筒状框部52的端面接触。密封构件89是与盖82独立成形的构件。密封构件89具有比盖82及壳体50高的弹性。密封构件89例如也可以为弹性体制。在盖82为关闭状态下,密封构件89被盖主体83的内表面83a和筒状框部52的端面夹着而变为压缩状态。由此,盖主体83的内表面83a和筒状框部52的端面的间隙的密封性提高。
密封构件89形成为环状。密封构件89形成为与筒状框部52的端面对应的形状。密封构件89安装于盖82。这样的安装方式并不被特别限定,能适当设定。例如,密封构件89也可以利用粘接剂或双面胶带等粘贴于盖82。
盖主体83的内表面83a中的安装密封构件89的面形成为安装面83b。在盖主体83的内表面83a中,在安装面83b的外侧设置外框部83c。外框部83c沿着密封构件89的外缘延伸。由此,密封构件89的外缘的位置被限制。外框部83c由于被支承部82a及被卡止部82b而中断。
在盖主体83的内表面83a中,在安装面83b的内侧设置有第1肋83d。第1肋83d形成为环状。第1肋83d沿着密封构件89的内侧延伸。在盖主体83的内表面83a中,安装面83b成为被外框部83c及第1肋83d包围的凹部的底。第1肋83d形成为与密封构件89的内缘对应的形状。第1肋83d也可以形成为与密封构件89的内缘相同或比其稍小。筒状框部52的端面、密封构件89以及第1肋83d分别具有比半圆大的圆弧部分和连接圆弧部分的直线部分。在第1肋83d的内侧设置有第2肋83e及第3肋83f。
第2肋83e从盖82的中央部朝向第1肋83d呈放射状延伸。第2肋83e设置多个(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为八个)。多个第2肋83e也可以在中央部的周围以等间隔设置。
第3肋83f形成为比第1肋83d小的环状。第3肋83f也可以为圆形。多个第2肋83e以第3肋83f为起点朝向第1肋83d延伸。第2肋83e的一端部不延伸到比第3肋83f靠盖82的中央部。第2肋83e的一端部在第3肋83f停止。第2肋83e连接第1肋83d和第3肋83f。第2肋83e的另一端部不延伸到比第1肋83d靠盖82的外侧。第2肋83e的另一端部在第1肋83d停止。
第3肋83f的大小(直径)也可以是能使多个第2肋83e的一端部相互分离的大小。相邻的第2肋83e相互不交叉,经由第3肋83f连接。由此,可抑制多个第2肋83e的一端部集中于盖82的中央部的一点(盖82的中心)。第3肋83f的直径也可以比第2肋83e的长度尺寸短。
如图9所示,被卡止部82b的外表面82c比盖主体83的外表面83g向筒状框部52侧降低。由此,锁定单元86从筒状框部52的端面算起的突出尺寸变小,能减小面板102和车身侧罩106的间隔。
另外,在被卡止部82b设置有导向部82d。导向部82d是从被卡止部82b的下表面(筒状框部52侧的面)朝向上表面朝外倾斜的倾斜面。
铰链单元84具有轴部84a和弹压构件84b。轴部84a是盖侧轴部的一例。轴部84a贯穿被支承部82a。弹压构件84b支承于轴部84a。盖82经由铰链单元84安装于壳体50的盖安装部58。盖安装部58具有一对轴承部。轴部84a的一端部支承于一对轴承部的一方,轴部84a的另一端部支承于一对轴承部的另一方。被支承部82a及弹压构件84b收纳于一对轴承部之间。
盖82借助轴部84a能转动地安装于壳体50。此外,在本例中,轴部84a压入到盖安装部58等而不能转动地被支承,盖82和轴部84a能转动。盖82和轴部84a被压入等而不能转动地被支承,轴部84a也可以能转动地支承于盖安装部58。
弹压构件84b是盖侧弹压构件的一例。弹压构件84b将盖82沿着转动方向向打开状态弹压。弹压构件84b也可以是弹簧等弹性构件。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作为弹压构件84b使用扭簧。此外,也可以在盖82打开到外部充电连接器能与壳体50嵌合的程度的状态下,利用限制部限制盖82进一步打开。例如,也可以在被支承部82a设置与筒状框部52的外周面接触的限制部,限制盖82的打开。
另外,盖82经由阻尼器85安装于壳体50的盖安装部58。阻尼器85限制由弹压构件84b引起的盖82的打开趋势。阻尼器85收纳于被支承部82a。在被支承部82a设置有阻尼器收纳部。被支承部82a具有一对轴承部。在被支承部82a中的一对轴承部的一方设置有阻尼器收纳部。轴部84a在阻尼器85通过。阻尼器收纳部沿着轴部84a的延伸方向设置在弹压构件84b的旁边。
<锁定单元>
进一步参照图11及图12对锁定单元86进行说明。图11是示出锁定单元86的立体图。图12是图4的区域XII的放大图。
锁定单元86具有卡止构件87和铰链单元88。卡止构件87与盖82卡止。卡止构件87借助铰链单元88能转动地安装于壳体50。卡止构件87具有被支承部87a、卡止部87b以及突出部87c。
被支承部87a安装于壳体50。被支承部87a支承于铰链单元88中的轴部88a。被支承部87a具有一对轴承部。铰链单元88中的轴部88a贯穿各轴承部。卡止构件87借助轴部88a能在第1位置与第2位置之间转动地支承于筒状框部52。在图9中,卡止构件87位于第1位置。在图10中,卡止构件87位于第2位置。
卡止部87b从被支承部87a向径向外侧突出。如图9所示,在卡止构件87位于第1位置的情况下,卡止部87b能与关闭状态的盖82的被卡止部82b卡止。如图10所示,卡止构件87从第1位置转动到第2位置,卡止部87b和盖82的被卡止部82b的卡止状态解除。
卡止部87b具有从被支承部87a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第1部分、和从第1部分的末端向与第1部分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突出的第2部分。第2部分中的朝向轴部侧的面按压被卡止部82b的上方。
在卡止部87b的顶面87d设置有导向部87e和凸部87f。导向部87e是从顶面87d朝向下表面朝外倾斜的倾斜面。
凸部87f沿着轴部88a的延伸方向延伸。在本例中,凸部87f仅设置有一条。凸部87f设置于顶面87d中远离盖82的一侧的端部。凸部87f的卡止部87b的第1部分的一部分在延伸方向延长。
突出部87c是盖82和壳体50粘结的情况下按压盖82的部分。突出部87c从被支承部87a向径向外侧突出。在筒状框部52的径向上,突出部87c比卡止部87b向筒状框部52侧突出。如图9所示,在卡止构件87位于第1位置的情况下,突出部87c沿着X方向位于比筒状框部52的末端靠内侧。如图10所示,卡止构件87从第1位置转动到第2位置,突出部87c沿着X方向位于比筒状框部52的末端靠外侧。
突出部87c也可以构成为在卡止部87b离开被卡止部82b后与被卡止部82b接触。例如,将卡止部87b刚好从被卡止部82b离开的位置设为卡止构件87的第3位置。第3位置位于第1位置与第2位置之间,卡止构件87能从第3位置朝向第2位置进一步转动。突出部87c也可以构成为在第3位置上与被卡止部82b接触。突出部87c也可以构成为在第3位置上与第2位置之间与被卡止部82b接触。
突出部87c中的上表面形成为按压盖82的按压面。突出部87c的上表面也可以是在卡止构件87位于第1位置的状态下从筒状框部52的外侧朝向筒状框部52侧倾斜的倾斜面。由此,可抑制在卡止部87b与被卡止部82b卡止的状态下突出部87c与被卡止部82b接触。在突出部87c设置有按压凸部87g。按压凸部87g设置于突出部87c的按压面中的中央部分。按压凸部87g比按压面的其他部分厚且向外侧变凸。由此,突出部87c的刚性提高。
突出部87c也可以与被卡止部82b中的比导向部82d靠盖主体83侧接触。由此,突出部87c按压被卡止部82b的力容易作为将粘结于壳体50的盖82打开的力发挥作用。
卡止构件87进一步具有隔离部87h。隔离部87h从被支承部87a的外表面沿着轴部88a的延伸方向向锁定安装部59的轴承部突出。在隔离部87h的周围位置上,被支承部87a的外表面和锁定安装部59的轴承部的内表面相互分离并且对置。隔离部87h减小卡止构件87和锁定安装部59的接触面积。此外,在锁定安装部59的轴承部的内表面,没有设置隔离部87h那样的变凸的部分。在锁定安装部59的轴承部的内表面也可以设置有隔离部87h那样的变凸的部分。
卡止构件87进一步具有转动限制部87i。转动限制部87i限制卡止构件87沿着转动方向从第2位置进一步转动。转动限制部87i从被支承部87a向径向外侧突出。转动限制部87i比突出部87c向车内侧突出。在第2位置上,通过转动限制部87i与筒状框部52的外周面接触,从而限制卡止构件87沿着转动方向从第2位置进一步转动。
铰链单元88具有轴部88a和弹压构件88b。轴部88a贯穿被支承部87a。弹压构件88b支承于轴部88a。卡止构件87借助铰链单元88安装于壳体50的锁定安装部59。锁定安装部59具有一对轴承部。轴部88a的一端部支承于一对轴承部的一方,轴部88a的另一端部支承于一对轴承部的另一方。被支承部87a及弹压构件88b收纳于锁定安装部59的一对轴承部之间。
卡止构件87借助轴部88a能转动地安装于壳体50。此外,在本例中,轴部88a压入到锁定安装部59等而不能转动地被支承,卡止构件87和轴部88a能转动。卡止构件87和轴部88a被压入等而不能转动地被支承,轴部88a也可以能转动地支承于锁定安装部59。
弹压构件88b是卡止构件侧弹压构件的一例。弹压构件88b将卡止构件87沿着转动方向向第1位置弹压。弹压构件88b也可以是弹簧等弹性构件。在图11所示的例子中,作为弹压构件88b使用扭簧。此外,卡止部87b及突出部87c的至少一方也可以限制卡止构件87从第1位置进一步转动。例如也可以为,通过卡止部87b与盖82接触,从而限制卡止构件87从第1位置进一步转动。另外,例如也可以为,通过突出部87c与筒状框部52的外周面接触,从而限制卡止构件87从第1位置进一步转动。
<开闭操作>
进一步参照图13对盖单元80的开闭操作进行说明。图13是示出卡止构件87位于第1位置和第2位置的中间位置的情况的图。
<打开操作>
首先,对处于关闭状态的盖82的打开操作进行说明。作业者能够操作图9所示的处于关闭状态的盖82的卡止构件87来打开盖82。此时,如图13所示,作业者利用作业者的手指WF等操作卡止构件87使其从第1位置朝向第2位置转动。在盖82和筒状框部52未粘结的情况下,当卡止构件87转动而使卡止部87b离开被卡止部82b时,通过弹压构件84b的弹压力将盖82打开。
若盖82粘结于筒状框部52,在没有任何对策的情况下,即使卡止构件87转动使卡止部87b离开被卡止部82b,盖82也能够对抗弹压构件84b的弹压力而仍然关闭。
在本公开中,通过设置突出部87c,即使盖82粘结于筒状框部52,盖82也容易打开。即,在卡止构件87转动使卡止部87b离开被卡止部82b时,如图13所示,突出部87c粘结的盖82向打开方向按压。受到该力F,盖82和筒状框部52的粘结被解除,盖82能打开。在本例中,利用弹压构件84b对盖82赋予向打开方向的弹压力。因此,当通过突出部87c对盖82的上推动作而赋予将盖82和壳体50的粘结部分剥离的契机时,盖82通过弹压构件84b能从关闭状态转移到打开状态。
另外,在本例中设置有隔离部87h,因此卡止构件87和锁定安装部59的接触面积变小。因此,即使水结冰等而使卡止构件87和锁定安装部59粘结,也可抑制作业者操作卡止构件87所需的力的增加量变大。由此,作业者容易打开盖82。
<关闭操作>
如图10所示的处于打开状态的盖82的关闭操作进行说明。此外,在图10中,卡止构件87位于第2位置。在本例中,通过弹压构件88b对卡止构件87赋予向第1位置的弹压力。当作业者的手指WF离开卡止构件87时,卡止构件87通过弹压构件88b的弹压力而转动。在作业者的手指WF离开卡止构件87的情况下,即使盖82处于打开状态,卡止构件87也位于第1位置。
在打开状态的盖82关闭时,若卡止构件87位于第1位置,则卡止部87b位于被卡止部82b的轨道上。因此,在盖82关闭的中途,卡止部87b与被卡止部82b干涉。此时,设置有将盖82及卡止构件87干涉时的力变换成使卡止构件87转动到第2位置的力的力变换部。作为这样的力变换部,在被卡止部82b设置有上述导向部82d,并且在卡止部87b设置有上述导向部87e。
在两个导向部82d、87e接触的状态下进一步关闭盖82时,则导向部82d按压导向部87e。因为导向部87e与导向部82d接触的面成为倾斜面,所以导向部87e从导向部82d受到的力变换成使卡止构件87朝向第2位置转动的力。由此,卡止构件87朝向第2位置转动,被卡止部82b能通过卡止部87b。
当被卡止部82b通过卡止部87b时,则盖82变为关闭状态的位置。另外,两个导向部82d、87e的接触状态解除,卡止构件87通过弹压构件88b的弹压力而转动,位于第1位置。由此,卡止部87b变为与被卡止部82b卡止的状态。
<效果等>
根据如上构成的充电连接器10,在卡止构件87从第1位置转动到第2位置时,突出部87c设置于能将盖82上推的位置,因此即使在冻结时等盖82及壳体50粘结的情况下,盖82也容易打开。另外,突出部87c将盖82上推的动作转变成被卡止构件87从第1位置转动到第2位置的动作,因此可抑制作业者进行的动作增加。
另外,卡止构件87进一步具有一条凸部87f,凸部87f形成于卡止部87b的顶面87d,沿着轴部88a的延伸方向延伸。由此,在作业者操作卡止构件87时,凸部87f成为钩挂部而难以滑动,卡止构件87的操作变得容易。
另外,凸部87f设置于顶面87d中远离盖82的一侧的端部。由此,在作业者将卡止构件87从第1位置操作到第2位置时,凸部87f容易成为钩挂部。
另外,在盖82的内表面83a形成有沿着密封构件89的内侧延伸的环状的第1肋83d。由此,当在盖82设置作为与盖82独立的构件的密封构件89时,第1肋83d能用于定位。
另外,在盖82的内表面83a形成有从盖82的中央部朝向第1肋83d呈放射状延伸的多个第2肋83e。由此,盖82的刚性提高。
另外,在盖82的内表面83a,在第1肋83d的内侧形成有环状的第3肋83f,多个第2肋83e以第3肋83f为起点朝向第1肋83d延伸。由此,可抑制多个第2肋83e在中央部相交,盖82的成形性提高。更详细而言,在盖82通过模具一体成形时,若多个第2肋83e在盖82的中央部集中于一点,则集中部分变厚,容易产生孔隙、裂纹等。与此相对,在本例中,可抑制多个第2肋83e在中央部相交,因此难以产生局部变厚的部分,难以产生孔隙、裂纹等。另外,当多个第2肋83e在盖82的中央部集中于一点时,则在模具中第2肋83e彼此交叉的部分成为锐角,模具的耐久性有可能降低。与此相对,在本例中,因为多个第2肋83e的一端部分离,所以难以产生锐角,可抑制模具的耐久性降低。
另外,通过分别设置第1肋83d、第2肋83e及第3肋83f,从而即使在盖主体83较薄的情况下,也可抑制盖主体83的翘曲等变形。
另外,在隔离部87h的周围位置上,被支承部87a的外表面和锁定安装部59的轴承部的内表面相互分离并且对置。由此,卡止构件87和锁定安装部59的接触面积变小,即使卡止构件87和锁定安装部59由于冻结等而粘结,也可抑制成为作业者对卡止构件87的操作弊病。
另外,被卡止部82b的外表面82c比盖主体83的外表面83g向筒状框部52侧降低。由此,朝向车外方向的卡止部87b的突出尺寸变小。
另外,充电连接器10进一步具备将卡止构件87沿着转动方向朝向第1位置弹压的弹压构件88b。由此,突出部87c将盖82上推的动作转变成作业者对抗弹压构件88b的弹压力使止构件87从第1位置朝向第2位置转动的动作。
另外,充电连接器10进一步具备将盖82沿着转动方向向打开状态弹压的弹压构件84b。由此,当通过突出部87c对盖82的上推动作而赋予将盖82和壳体50的粘结部分剥离的契机时,则通过弹压构件84b,盖82能从关闭状态转移到打开状态。
[附记]
图14是示出变形例的充电连接器110的后视图。此外,在图14中,省略信号线34等一部分构件。另外,在本变形例的说明中,对与此前说明的结构同样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附图标记,省略其说明。
在图14所示的充电连接器110中设置有八个信号端子24。另外,在本例中,接地端子26被省略。伴随于此,在壳体150及保持体160中,接地端子26的结构被省略。即使在该充电连接器110中也能采用上述盖单元80。
图15是示出壳体50和盖单元80的安装方式的变形例的立体图。图16是沿图15的XVI-XVI线的剖视图。图17是与图16相同的位置的剖视图,是示出盖82关闭的状态的图。
在本变形例中,作为盖侧弹压构件的弹压构件84b包括弹簧主体部84c和从弹簧主体部84c延伸的弹簧臂部84d。在盖82及壳体50的至少一方设置有干涉部82f,干涉部82f在弹压构件84b的安装姿势为与正规姿势不同的姿势的情况下与弹簧臂部84d干涉。由此,可抑制弹压构件84b以与正规姿势不同的姿势安装。
具体而言,在此弹压构件84b是扭簧,弹簧主体部84c是螺旋弹簧。在此,弹压构件84b将盖82向打开状态弹压。因此,与盖82为关闭状态时的弹簧主体部84c的状态相比,盖82为打开状态时的弹簧主体部84c的状态更接近自然状态。
弹簧臂部84d设置有一对。一对弹簧臂部84d从弹簧主体部84c的一端及另一端分别延伸。各弹簧臂部84d包括从弹簧主体部84c的端部延伸的第1延伸部分84e和从第1延伸部分84e的末端向与第1延伸部分84e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第2延伸部分84f。在此,第1延伸部分84e从弹簧主体部84c的端部向该端部中的螺旋弹簧的切线方向延伸。在此,第2延伸部分84f在弹簧主体部84c的轴方向延伸。
一对弹簧臂部84d中的一方弹簧臂部84d1支承于壳体50的弹簧支承面58a。在弹簧臂部84d1中,第2延伸部分84f支承于弹簧支承面58a。一对弹簧臂部84d中的另一方弹簧臂部84d2支承于盖82的弹簧支承面82e。在弹簧臂部84d2中,第2延伸部分84f支承于弹簧支承面82e。
在此,一对弹簧臂部84d形成为对称形状,弹压构件84b当从沿着弹簧主体部84c的轴方向的一方侧观看时和从他方侧观看时具有相同形状。也就是说,弹簧臂部84d1的第1延伸部分84e和弹簧臂部84d2的第1延伸部分84e具有相互相同的长度。另外,弹簧臂部84d1的第2延伸部分84f和弹簧臂部84d2的第2延伸部分84f具有相互相同的长度。另外,弹簧臂部84d1的第2延伸部分84f和弹簧臂部84d2的第2延伸部分84f向相互接近的方向或相互离开的方向(在此为相互接近的方向)延伸。上述轴部84a插通于弹簧主体部84c。也可以使弹压构件84b的沿着轴方向的一端及另一端中的任一方位于轴部84a的一端。也就是说,轴部84a相对于弹簧主体部84c的插入方向是任意的,即使一对弹簧臂部84d中的任一方位于轴部84a的一端,弹压构件84b也能取得正规姿势。
弹簧臂部84d是受到盖82的开闭操作所施加的外力的部分。弹簧臂部84d受到的外力传递到弹簧主体部84c,弹簧主体部84c的弹性变形状态改变。在此,弹压构件84b的正规姿势设定为在图16的箭头F1的方向上受到外力的安装姿势。在作为扭簧的弹压构件84b中,在盖82开闭时一对弹簧臂部84d被操作的方向是绕轴的一方的方向F1时,为正规姿势,在是另一方的方向F2时,为与正规姿势不同的姿势。
作业者关闭打开状态的盖82的操作是按压盖82的操作。该操作所施加的力从盖82的弹簧支承面82e沿箭头F1的方向作用于弹压构件84b,弹簧主体部84c变形。在盖82来到关闭状态的位置时,锁定单元86的卡止构件87转动到锁定位置,从而盖82被锁定。由此,即使弹压构件84b要弹性恢复而按压盖82,也可抑制盖82移动,在盖82为关闭状态下,弹簧主体部84c维持为变形状态。
作业者打开关闭状态的盖82的操作是解除锁定单元86的操作。该操作所施加的力不传到弹压构件84b。通过锁定单元86的卡止构件87转动到退避位置而解除盖82的锁定,从而盖82无法支撑弹压构件84b的弹性恢复所施加的力。由此,弹压构件84b弹性恢复,并且盖82打开。
在此,干涉部82f抑制弹压构件84b的安装姿势变为在图16的箭头F2的方向受到外力的姿势。关于弹压构件84b的安装姿势变为在图16的箭头F2的方向上受到外力的姿势的情况,除了图15至图17之外,还参照图18进行说明。图18是示出弹压构件84b的安装姿势成为反向的情况的图。
在弹压构件84b的安装姿势成为在图16的箭头F2的方向上受到外力的姿势的情况下,弹压构件84b变为从正规姿势绕轴部旋转180度的姿势。在该安装姿势下,一对弹簧臂部84d所支承的对方与在正规姿势下一对弹簧臂部84d所支承的对方相反。即,一对弹簧臂部84d1、84d2中位于轴部84a的一端侧的弹簧臂部84d1支承于盖82,位于轴部84a的另一端侧的弹簧臂部84d2支承于壳体50。
在此,干涉部82f设置于盖82。干涉部82f设置于与一对弹簧臂部84d1、84d2中位于轴部84a的一端侧的弹簧臂部84d1的第1延伸部分84e接触的位置。干涉部82f是从与盖82的弹簧支承面82e连续的面中比弹簧支承面82e靠轴部84a侧朝向壳体50的弹簧支承面58a突出的肋。图18的线L是通过弹簧支承面82e的轴部84a的切线L。例如,干涉部82f超过该切线L而突出。
干涉部82f沿着轴部84a的轴方向在一端侧部分地设置。在轴部84a的沿着轴方向的另一端侧没有设置干涉部82f。由此,干涉部82f在弹压构件84b的安装姿势是正规姿势的情况下,与位于轴部84a另一端侧的弹簧臂部84d2的第1延伸部分84e不接触。另外,干涉部82f的突出量也可以设定为:如图17所示,在弹压构件84b以正规姿势安装且盖82处于关闭状态时,与轴部84a的一端侧的弹簧臂部84d1不接触。被支承部82a具有轴部84a贯穿的贯穿部82g。在贯穿部82g和包括支承面82e的侧部的交叉部分设置有干涉部82f。
如图18的假想线所示,当弹压构件84b变为与正规姿势反向地安装时,则弹簧臂部84d1与干涉部82f接触。由此,作业者容易注意到弹压构件84b的安装姿势的错误,可抑制弹压构件84b以与正规姿势不同的姿势安装。
进一步地,图18所示的盖的打开角度与弹压构件84b为正规姿势时盖最大限度打开时的打开角度相同。另外,图18的假想线所示的弹压构件84b为受到箭头F2的方向的力的状态。在弹压构件84b暂时安装成图18的假想线所示的状态的情况下,弹簧臂部84d1与干涉部82f的末端缘部接触,因此干涉部82f无法支撑弹压构件84b将要弹性恢复的力,弹压构件84b按压盖82。由此,盖向关闭的方向旋转直到弹簧臂部84d与盖的支承面接触,盖的打开角度小于图18所示的角度(正规姿势的打开角度)。由此,作业者容易注意到弹压构件84b的安装姿势的错误,可抑制弹压构件84b以与正规姿势不同的姿势安装。
进一步地,在此,干涉部82f以突起状设置在盖82上,因此即使是在盖安装部58的周边,水等冻结而产生冰的情况,在盖82的开闭操作时,突起状的干涉部82f也能粉碎该冰。由此,在冻结时也容易打开盖单元80。
此外,此前假设卡止构件87在卡止部87b的顶面87d具有凸部87f进行了说明,但这不是必须的结构。例如,也可以不设置凸部87f。另外,即使是不设置凸部87f的情况,其结构也不限于上述的结构。例如,凸部87f也可以设置于顶面87d的中间部且导向部87e的旁边。另外,例如凸部87f也可以不是一条,而是设置多个。在该情况下,顶面87d的高度也可以通过多个凸部而向离开筒状框部52的方向阶段性地升高。
另外,此前假设在盖82的内表面83a形成有第1肋83d、第2肋83e及第3肋83f进行了说明,但这不是必须的结构。也可以省略第1肋83d、第2肋83e及第3肋83f的任一个或全部。
另外,此前假设卡止构件87具有隔离部87h进行了说明,但这不是必须的结构。例如,也可以省略隔离部87h。在该情况下,被支承部87a的外表面也可以是平坦面。另外,例如相当于隔离部87h的部分也可以设置于锁定安装部59侧。
另外,此前假设被卡止部82b的外表面82c比盖主体83的外表面83g向筒状框部52侧降低进行了说明,但这不是必须的结构。例如,被卡止部82b的外表面82c也可以与盖主体83的外表面83g齐平或者比其向车外侧升高。
另外,此前假设充电连接器10具备作为卡止构件侧弹压构件的弹压构件88b进行了说明,但这不是必须的结构。例如充电连接器10也可以不具备卡止构件侧弹压构件。
另外,此前假设充电连接器10具备作为盖侧弹压构件的弹压构件84b进行了说明,但这不是必须的结构。例如,充电连接器10也可以不具备盖侧弹压构件。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及各变形例中说明的各结构只要相互不矛盾就能适当组合。
附图标记说明
10 充电连接器
20 端子
21 连接器端子
22 电力端子
23a 对方侧连接部
23b 端子固定部
23c 突出部
23d 热敏电阻安装部
24 信号端子
25a 对方侧连接部
25b 电线固定部
25c 突出部
26 接地端子
27a 对方侧连接部
27b 电线固定部
27c 突出部
28、28A、28B中继端子
29a 端子固定部
29b 电线固定部
30 电线
31a芯线
31b 包覆部
32 电力线
34 信号线
36 接地线
38 带端子的电线
39 收缩管
40 热敏电阻单元
42 热敏电阻
44 热敏电阻用电线
50 壳体
51 壳体主体
52 筒状框部
53 端子收纳部
54 车辆安装部
57 电线按压部
58 盖安装部
58a 弹簧支承面
59 锁定安装部
60 保持体
61 端子按压部
62 后方罩部
63 突出筒部
65、66 壁
70 电线罩
80 盖单元
82 盖
82a 被支承部
82b 被卡止部
82c 被卡止部的外表面
82d 导向部
82e 弹簧支承面
82f 干涉部
82g 贯穿部
83 盖主体
83a 内表面
83b 安装面
83c 外框部
83d第1肋
83e第2肋
83f第3肋
83g 盖主体的外表面
84 铰链单元
84a轴部(盖侧轴部)
84b弹压构件(盖侧弹压构件)
84c弹簧主体部
84d、84d1、84d2弹簧臂部
84e第1延伸部分
84f第2延伸部分
85 阻尼器
86 锁定单元
87 卡止构件
87a 被支承部
87b 卡止部
87c 突出部
87d 顶面
87e 导向部
87f 凸部
87g 按压凸部
87h 隔离部
87i 转动限制部
88 铰链单元
88a 轴部
88b弹压构件(卡止构件侧弹压构件)
89 密封构件
90 护线套
91第1保护部
92 壳体引出口
93 排水口
94第2保护部
95 电线引出口
98 捆扎带
100 安装部
102 面板
104 贯穿孔
106 车身侧罩
F 力
S 螺钉
WF 作业者的手指

Claims (11)

1.一种充电连接器,搭载于车辆,与和所述车辆的外部电源连接的外部充电连接器嵌合,用于所述车辆具备的电池的充电,所述充电连接器具备:
壳体,具有能供所述外部充电连接器插拔的筒状框部;
盖,能开闭地安装于所述筒状框部的末端侧;以及
卡止构件,借助轴部能在第1位置与第2位置之间转动地支承于所述筒状框部,
所述卡止构件具有支承于所述轴部的被支承部、和分别从所述被支承部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卡止部及突出部,
在所述卡止构件位于所述第1位置的情况下,所述卡止部能与关闭状态的所述盖卡止,并且所述突出部沿着所述外部充电连接器的插拔方向位于比所述筒状框部的末端靠内侧,
所述卡止构件从所述第1位置转动到所述第2位置,所述卡止部和所述盖的卡止状态解除,并且所述突出部沿着所述插拔方向位于比所述筒状框部的末端靠外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连接器,其中,
所述卡止构件进一步具有一条凸部,所述凸部形成于所述卡止部的顶面,沿着所述轴部的延伸方向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连接器,其中,
所述凸部设置于所述顶面中远离所述盖的一侧的端部。
4.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充电连接器,其中,
所述充电连接器进一步具备环状的密封构件,所述密封构件设置于所述盖的内表面,在所述盖为关闭状态时与所述筒状框部的端面接触,
在所述盖的内表面形成有沿着所述密封构件的内侧延伸的环状的第1肋。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电连接器,其中,
在所述盖的内表面形成有从所述盖的中央部朝向所述第1肋呈放射状延伸的多个第2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电连接器,其中,
在所述盖的内表面,在所述第1肋的内侧形成有环状的第3肋,
所述多个第2肋以所述第3肋为起点朝向所述第1肋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充电连接器,其中,
所述卡止构件进一步具有隔离部,所述隔离部从所述被支承部的外表面沿着所述轴部的延伸方向向所述壳体的轴承部突出,
在所述隔离部的周围位置上,所述被支承部的所述外表面和所述轴承部的内表面相互分离并且对置。
8.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充电连接器,其中,
所述盖具有覆盖所述筒状框部的盖主体和钩挂于所述卡止部的被卡止部,
所述被卡止部比所述盖主体向外周侧突出,
所述被卡止部的外表面比所述盖主体的外表面向所述筒状框部侧降低。
9.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充电连接器,其中,
所述充电连接器进一步具备将所述卡止构件沿着转动方向朝向所述第1位置弹压的卡止构件侧弹压构件。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充电连接器,其中,
所述盖借助盖侧轴部能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壳体,
进一步具备将所述盖沿着转动方向向打开状态弹压的盖侧弹压构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充电连接器,其中,
所述盖侧弹压构件包括弹簧主体部和从所述弹簧主体部延伸的弹簧臂部,
在所述盖及所述壳体中的至少一方设置有干涉部,所述干涉部在所述盖侧弹压构件的安装姿势为与正规姿势不同的姿势的情况下与所述弹簧臂部干涉。
CN202280050264.0A 2021-07-29 2022-06-27 充电连接器 Pending CN11769386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24359 2021-07-29
JP2022-030731 2022-03-01
JP2022030731A JP2023020855A (ja) 2021-07-29 2022-03-01 充電コネクタ
PCT/JP2022/025534 WO2023008040A1 (ja) 2021-07-29 2022-06-27 充電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693869A true CN117693869A (zh) 2024-03-12

Family

ID=901324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50264.0A Pending CN117693869A (zh) 2021-07-29 2022-06-27 充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693869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434938B2 (ja) コネクタ
CN107732545B (zh) 连接器
EP2423028B1 (en) Power supply control device
US20090124121A1 (en) Connector for a device
EP1133007A1 (en) A construction and a terminal cap for preventing an erroneous connection
JP5064055B2 (ja) 車両用ドアのアウトハンドル装置
CN112753138B (zh) 阳型连接器及连接器装置
US20030181083A1 (en) Connector with cover
TWI754985B (zh) 電連接器
KR101645114B1 (ko) 와이어 하네스
WO2023008040A1 (ja) 充電コネクタ
US11431159B2 (en) Electrical connection box and cover structure for electrical connection part
WO2023008027A1 (ja) 充電コネクタ
CN117693869A (zh) 充电连接器
WO2023008041A1 (ja) 充電コネクタ
JP2014060073A (ja) コネクタ
WO2023166929A1 (ja) 電線付きコネクタ
JP2023020855A (ja) 充電コネクタ
CN104012191A (zh) 用于容纳电子装置的壳体
WO2023166964A1 (ja) 電線付きコネクタ
JP5784389B2 (ja) 異物検知センサの取付構造
KR100632301B1 (ko) 자동차용 배터리 단자 구조
CN115693269A (zh) 充电连接器
CN115693222A (zh) 充电连接器
JP7484775B2 (ja) グロメット及びインレット組立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