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617190A - 钓竿 - Google Patents

钓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617190A
CN117617190A CN202311082675.0A CN202311082675A CN117617190A CN 117617190 A CN117617190 A CN 117617190A CN 202311082675 A CN202311082675 A CN 202311082675A CN 117617190 A CN117617190 A CN 11761719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ip
region
reel
rod
fishing r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08267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中贵弘
铃木魁
小泽知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mano Inc
Original Assignee
Shiman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mano Inc filed Critical Shimano Inc
Publication of CN1176171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61719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7/00Fishing rods
    • A01K87/02Connecting devices for parts of the rod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7/00Fishing rods
    • A01K87/06Devices for fixing reels on rod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7/00Fishing rods
    • A01K87/08Handgrip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Marine Sciences & Fisheries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Fishing Rod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灵活地对应于垂钓者的手的大小、喜好、垂钓的种类、状况等各种条件的钓竿。具备:竿体(1);握柄(4),具有第1部分及相对于第1部分在竿体的周向上错开的第2部分,能够在竿体的周向上转动地设置;以及固定机构,将握柄(4)固定在竿体(1)的周向的任意的位置;第1部分相对于第2部分,形状及材质的至少某一方不同;固定机构具有:阳螺纹部;阴螺纹部,设置在握柄(4),与阳螺纹部螺合;以及固定螺母(5),与阳螺纹部螺合,能够相对于握柄(4)接近/远离地设置。

Description

钓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握柄的钓竿。
背景技术
本申请人已经提出了下述专利文献1所述那样的钓竿。在该钓竿中,在绕线轮座的竿尾侧设置有握柄。该握柄为,将具有隆起部的握柄主体从芯部件向竿尾侧拔出,在此状态下使握柄主体旋转180度而再次朝向竿尖侧嵌入于芯部件。接着,利用固定螺母将握柄主体向竿尖侧推动并推压在绕线轮座的后端面上,由固定螺母和绕线轮座在轴向上夹入握柄主体并固定握柄主体。在该钓竿中,能够将握柄主体的朝向变更180度。在用左手把持绕线轮座和绕线轮的情况下,将握柄主体的隆起部朝向左侧,使左手抵接于隆起部。另一方面,在用右手把持绕线轮座和绕线轮的情况下,使握柄主体旋转180度,将隆起部朝向右侧,隆起部碰抵于右手。但是,要求进一步的改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1720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一种能够灵活地对应于垂钓者的手的大小、喜好、垂钓的种类、状况等各种条件的钓竿。
用来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的钓竿具备竿体、握柄和固定机构。握柄具有第1部分及第2部分。第2部分相对于第1部分在竿体的周向上错开。握柄能够沿竿体的周向转动地设置。固定机构将握柄固定在竿体的周向的任意的位置。第1部分相对于第2部分,形状及材质的至少某一方不同。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握柄沿竿体的周向转动,所以能够使握柄的第1部分及第2部分移动到竿体的周向的任意的位置。而且,能够利用固定机构将握柄固定在该任意的位置。因此,能够根据垂钓者的喜好、垂钓的状况等各种条件来设定握柄的第1部分和第2部分的周向的位置。此外,第2部分与第1部分形状或材质不同。因此,通过例如将手掌放在第1部分或将手掌放在第2部分,能够使手的放置状况拥有变化。
在遵循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的第2技术方案的钓竿中,固定机构具有阳螺纹部、阴螺纹部和固定螺母。阴螺纹部设置于握柄。阴螺纹部与阳螺纹部螺合。固定螺母与阳螺纹部螺合。固定螺母能够相对于握柄接近/远离地设置。根据该结构,握柄与阳螺纹部螺合,所以能够容易地使握柄绕竿体的轴线旋转,能够容易地使第1部分及第2部分位于竿体的周向的任意的位置。此外,通过使握柄绕竿体的轴线旋转,能够使握柄在竿体的轴向上移动。即,通过使握柄绕竿体的轴线旋转,能够任意地调整握柄的朝向和轴向的位置。而且,通过将固定螺母朝向握柄拧入并使固定螺母压接于握柄,能够固定握柄。此外,通过使固定螺母从握柄背离,能够将握柄的固定状态解除。
在遵循本发明的第1或第2技术方案的第3技术方案的钓竿中,第1部分具有径向的第1尺寸。第2部分具有径向的第2尺寸。第2尺寸与第1尺寸不同。根据该结构,在第1部分和第2部分中,从竿体的外周面的径向的伸出量不同。因此,在例如将手掌放在第1部分或将手掌放在第2部分时,手掌的放置状况不同。
在遵循本发明的第1至第3技术方案的任一项的第4技术方案的钓竿中,握柄还具有相对于第1部分及第2部分在周向上错开的第3部分。根据该结构,通过握柄具有第3部分,能够更细微地调整例如将手掌放置时的放置状况。
在遵循本发明的第4技术方案的第5技术方案的钓竿中,第3部分具有径向的第3尺寸。第3尺寸与第1尺寸及第2尺寸不同。根据该结构,通过例如将手掌放在第1部分、将手掌放在第2部分或将手掌放在第3部分,能够得到三种放置状况。
在遵循本发明的第3至第5技术方案的任一项的第6技术方案的钓竿中,第1尺寸比第2尺寸小。根据该结构,如果例如将手掌放在第1部分,则相比放在第2部分的情况,手掌更接近于竿体。
在遵循本发明的第5技术方案的第7技术方案的钓竿中,第1尺寸比第2尺寸小。第2尺寸比第3尺寸小。根据该结构,例如如果将手掌放在握柄,则以第3部分、第2部分、第1部分的顺序,手掌更接近于竿体。
在遵循本发明的第7技术方案的第8技术方案的钓竿中,握柄的轴向长度比第1尺寸的2倍短。根据该结构,握柄的轴向长度较短,所以能够容易地同时将手掌放在握柄的第1部分、第2部分并且放在握柄的竿尖侧的端面、竿尾侧的端面。
在遵循本发明的第4至第7技术方案的任一项的第9技术方案的钓竿中,第1部分、第2部分及第3部分在周向上以第1部分、第2部分及第3部分的顺序配置。根据该结构,通过使握柄绕竿体沿周向转动,能够例如将手掌依次放在第1部分、第2部分、第3部分。
在遵循本发明的第1至第9技术方案的任一项的第10技术方案的钓竿中,还具备为了在竿体安装垂钓用绕线轮而被装接于竿体的绕线轮座。握柄配置在竿体的比绕线轮座靠竿尾侧。根据该结构,例如能够根据使用的绕线轮的大小使握柄转动而使用。例如在使用第1绕线轮的情况下,能够将第1部分碰抵于把持第1绕线轮及绕线轮座的手掌。此外,在使用与第1绕线轮不同的第2绕线轮的情况下,能够将第2部分碰抵于把持第2绕线轮及绕线轮座的手掌。
发明效果
通过如上所述地使握柄沿竿体的周向转动,能够使握柄的第1部分和第2部分移动到竿体的周向的任意的位置,能够由固定机构将握柄固定在该任意的位置,所以能够灵活地对应于垂钓者的手的大小、喜好、垂钓的种类、状况等各种条件,钓竿的操作感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钓竿的要部的主视图。
图2是示出该钓竿的要部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该钓竿的要部的放大主视图。
图4是该钓竿的要部的放大图,(a)示出使握柄位于最靠竿尖侧并固定在该位置的状态,(b)示出从(a)的状态将由固定螺母进行的固定解除的状态,(c)示出使握柄位于最靠竿尾侧并固定在该位置的状态。
图5是从竿尾侧观察该握柄的剖视图。
图6是从竿尾侧观察该握柄的剖视图,(a)示出将第1部分朝向左侧的第1状态,(b)示出将第2部分朝向左侧的第2状态,(c)示出将第3部分朝向左侧的第3状态。
图7是示出在该钓竿安装着小型的第1绕线轮的第1使用状态的俯视图。
图8是从竿尾侧观察该第1使用状态的图。
图9是示出在该钓竿安装着中型的第2绕线轮的第2使用状态的俯视图。
图10是从竿尾侧观察该第2使用状态的图。
图11是示出在该钓竿安装着大型的第3绕线轮的第3使用状态的俯视图。
图12是从竿尾侧观察该第3使用状态的图。
图13是示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钓竿的握柄的剖视图。
图14是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钓竿的要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图1~图12一边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钓竿进行说明。钓竿安装着垂钓用绕线轮而使用。钓竿的种类是任意的,既可以是摆出竿,也可以是拼接竿,也可以是由一根竿体1构成的所谓单体竿。既可以是外导引式的钓竿,也可以是中通竿。适于船钓用的钓竿,适于大物用的钓竿,例如跳钓用。作为垂钓用绕线轮,特别优选的是双轴承绕线轮,但也可以是自旋绕线轮。在本实施方式中,是适合于双轴承绕线轮的钓竿。双轴承绕线轮在使用状态下位于钓竿的上侧。以下,以双轴承绕线轮的使用状态为基准规定上下方向。此外,设竿体1的轴向为前后方向,设竿尖侧为前侧,设竿尾侧为后侧。以将竿尾侧设为近前而从上方观察钓竿的俯视图(图7等)为基准来规定左右方向。因而,图1是从左侧观察的图。
钓竿具备竿体1、绕线轮座3、可变握柄4、固定螺母5、螺纹筒6和固定在竿体1的竿尾部的末端握柄7。绕线轮座3被固定在竿体1的规定位置。绕线轮座3是筒状,被称作所谓的管座。绕线轮座3粘接在竿体1的外周面。绕线轮座3具备绕线轮座主体10、移动罩11和罩用螺母12。绕线轮座主体10是筒状,被固定在竿体1的外周面。绕线轮座主体10例如是硬质的合成树脂制或金属制。绕线轮座主体10在上表面具有载置绕线轮的脚的脚载置面20,在脚载置面20的后侧具有固定罩21。绕线轮的脚的后端部被插入并保持于固定罩21。绕线轮座主体10在下表面具有扳机22。扳机22向下侧突出。能够将手指卡挂在扳机22。另外,也可以代替扳机22而具有向下侧隆起的掌握握柄部。绕线轮座主体10在前部外周面具有未图示的罩用阳螺纹部。
罩用螺母12与罩用阳螺纹部螺合。移动罩11是筒状,位于罩用螺母12的稍后方。在移动罩11,插入并保持着绕线轮的脚的前端部。移动罩11与罩用螺母12一起前后移动,但相对旋转被阻止。这样,绕线轮座3是在前侧设置有罩用螺母12的结构。绕线轮座主体10的外周面的后端部是与竿体1同轴的圆形。在绕线轮座主体10的稍后处设置有装饰环13。装饰环13的外径与绕线轮座主体10的后端部外周面10a的半径10b(外径)相同。
螺纹筒6配置在绕线轮座3的后侧。竿体1将螺纹筒6的内侧前后贯通。螺纹筒6被粘接在竿体1的外周面。另外,螺纹筒6也可以不是固定在竿体1而是固定在绕线轮座3(绕线轮座主体10)。螺纹筒6既可以与绕线轮座3(绕线轮座主体10)分体,也可以是一体。在螺纹筒6与绕线轮座3分体的情况下,例如可以如图14那样从绕线轮座主体10向后侧离开地设置螺纹筒6。螺纹筒6在外周面具有握柄用阳螺纹部6a。握柄用阳螺纹部6a既可以形成在螺纹筒6的全长,也可以仅形成在全长中的一部分。
可变握柄4配置在绕线轮座3的后侧。可变握柄4是筒状,竿体1将其内侧前后贯通。在可变握柄4的内周面,形成有与握柄用阳螺纹部6a螺合的阴螺纹部30。可变握柄4与握柄用阳螺纹部6a螺合,能够一边绕竿体1的轴线旋转一边前后移动。可变握柄4相对于绕线轮座3接近、远离。图1至图3处于可变握柄4位于最前侧的状态、即可变握柄4的前端面与装饰环13抵接的状态。
固定螺母5配置在可变握柄4的后侧。固定螺母5与握柄用阳螺纹部6a螺合。如图1至图3及图4(a)那样,在可变握柄4与装饰环13抵接的状态下,通过将固定螺母5向前侧拧紧,能够将可变握柄4固定在与装饰环13抵接的位置。如图4(b)那样,如果将固定螺母5放松并使其向后侧移动并使固定螺母5从可变握柄4向后侧远离,则能够一边使可变握柄4旋转一边使其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图4(c)是可变握柄4位于最后侧的状态,如果在该状态下将固定螺母5向前侧拧紧,则通过可变握柄4的后端面4a与固定螺母5的前端面之间的摩擦力,能够将可变握柄4固定在该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握柄用阳螺纹部6a、可变握柄4的阴螺纹部30和固定螺母5构成将可变握柄4固定在竿体1的周向及轴向的任意的位置的固定机构。通过该固定机构,能够将可变握柄4在前后方向的规定长度范围中固定在任意的位置。如图4(a)那样能够将可变握柄4固定到接近位置,所述接近位置为接近于相对于绕线轮座3在前后方向上不隔开间隙的状态,并且如图4(c)那样能够将可变握柄4固定到从绕线轮座3向后侧离开的离开位置。此外,能够将离开位置前后地调整。
在图5及图6中示出了可变握柄4。可变握柄4其外周面在周向上被划分为多个区域。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周面被划分为三个区域。三个区域其周向的长度相互相等,但也可以不同。三个区域即第1区域31(第1部分)、第2区域32(第2部分)和第3区域33(第3部分)分别具有120度的中心角。这样,可变握柄4的外周面被各120度地在周向上被等分割为三个区域。
第2区域32与第1区域31的周向的第1方向相邻。在图5中将周向的第1方向用附图标记R1示出,将作为与第1方向相反方向的第2方向用附图标记R2示出。第3区域33与第2区域32的周向的第1方向相邻。第1区域31与第3区域33的周向的第1方向相邻。即,沿周向的第1方向依次设置有第1区域31、第2区域32、第3区域33。如图5那样,从后侧沿轴向观察可变握柄4,周向的第1方向是顺时针方向。可变握柄4是右螺纹。因而,周向的第1方向是当可变握柄4向前侧移动时旋转的方向,是向绕线轮座3接近时的方向。相反,周向的第2方向是当可变握柄4向后侧移动时旋转的方向,是从绕线轮座3远离时的方向。即,如果使可变握柄4向周向的第2方向旋转而从绕线轮座3向后侧离开,则以第1区域31、第2区域32、第3区域33的顺序,变为朝向特定的方向例如左侧。
第2区域32和第3区域33分别位于第1区域31的周向的两侧。因而,以第1区域31朝向规定方向的情况为基准,如果使可变握柄4向周向的第1方向旋转120度,则第3区域33朝向该规定方向,相反,如果使可变握柄4向周向的第2方向旋转120度,则第2区域32朝向规定方向。
第1区域31、第2区域32和第3区域33径向的尺寸(半径)相互不同。第1区域31遍及其周向的全长直径为一定,第2区域32遍及其周向的全长直径为一定,第3区域33遍及其周向的全长直径为一定。径向的尺寸是从可变握柄4的中心(竿体1的中心1a)到外周面的径向的距离。第1区域31具有第1径向尺寸41(第1尺寸),第2区域32具有第2径向尺寸42(第2尺寸),第3区域33具有第3径向尺寸43(第3尺寸)。第1径向尺寸41、第2径向尺寸42及第3径向尺寸43依次变大。即,第2径向尺寸42比第1径向尺寸41大,第3径向尺寸43比第2径向尺寸42大。第1径向尺寸41最小,第3径向尺寸43最大。第1径向尺寸41是可变握柄4的外周面上的最小半径,第3径向尺寸43是可变握柄4的外周面上的最大半径。第1径向尺寸41比绕线轮座主体10的后端部外周面10a的半径10b大。即,可变握柄4比绕线轮座主体10的后端部外周面10a直径大。
可变握柄4的轴向长度比第1径向尺寸41的2倍小。固定螺母5的外径比第1径向尺寸41的2倍小。即,固定螺母5比可变握柄4直径小。此外,固定螺母5比绕线轮座主体10的后端部外周面10a直径小。
在各区域彼此之间的边界部分别设置有阶差部。即,可变握柄4的外周面在周向上以阶梯状扩径。阶差部沿着前后方向延伸,遍及可变握柄4的外周面的全长形成。在第1区域31与第2区域32之间设置有第1阶差部51,在第2区域32与第3区域33之间设置有第2阶差部52,在第3区域33与第1区域31之间设置有第3阶差部53。第1阶差部51、第2阶差部52、第3阶差部53中的第3阶差部53径向的尺寸最大,即阶差最大。
可变握柄4在径向(内外方向)上由多个层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由筒状的内层61(第1层)和筒状的外层62(第2层)构成。内层61具有可变握柄4的内周面。因而,在内层61形成有阴螺纹部30。外层62具有可变握柄4的外周面。因而,在外层62设置有第1区域31、第2区域32和第3区域33。内层61和外层62由相互不同的材质构成。外层62例如被粘接在内层61的外周面。
内层61是金属制或硬质的合成树脂制。外层62具有缓冲性。外层62是比内层61软质的材料,比内层61容易弹性变形。此外,外层62比绕线轮座主体10容易弹性变形。外层62例如是发泡EVA等的发泡树脂或软木等。内层61外径为一定。外层62其厚度(径向的尺寸)在周向上不同,通过其厚度的变化,形成可变握柄4的外周面的第1区域31、第2区域32和第3区域33。即,外层62在第1区域31中具有第1厚度71,在第2区域32中具有第2厚度72,在第3区域33中具有第3厚度73。以第1厚度71、第2厚度72、第3厚度73的顺序变厚。第1厚度71与第2厚度72之间的差是第1径向尺寸41与第2径向尺寸42之间的差,第2厚度72与第3厚度73之间的差是第2径向尺寸42与第3径向尺寸43之间的差,第1厚度71与第3厚度73之间的差是第1径向尺寸41与第3径向尺寸43之间的差。内层61的外径比绕线轮座主体10的后端部外周面10a的半径10b小。
通过使可变握柄4旋转,能够将第1区域31、第2区域32、第3区域33朝向规定的方向。例如,如图6(a)那样,能够将第1区域31朝向左侧,通过从该状态使可变握柄4从后侧看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如图6(b)那样,能够将第2区域32朝向左侧,通过再从该状态使可变握柄4从后侧看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如图6(c)那样,能够将第3区域33朝向左侧。而且,能够通过固定螺母5将可变握柄4固定为各状态。
说明使用状态的一例。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使用右手柄规格的双轴承绕线轮的情况进行说明。在使用右手柄规格的绕线轮的情况下,将绕线轮座3及绕线轮用左手把持。在图7及图8中,示出了在绕线轮座3安装着小型的第1绕线轮2a的第1使用状态。可变握柄4可以根据垂钓者的喜好、垂钓的状况等而设置在任意的前后位置、任意的周向位置,作为一例,设为使可变握柄4最接近于绕线轮座3的状态。但是,可变握柄4也可以是从绕线轮座3向后侧离开的位置。此外,在使用第1绕线轮2a的情况下,优选的是使得第1区域31朝向左侧。另外,也可以在设为使可变握柄4最接近于绕线轮座3的状态时,第2区域32、第3区域33朝向左侧。在此情况下,只要使可变握柄4向周向的第2方向旋转,将第1区域31朝向左侧,在该状态下用固定螺母5将可变握柄4固定即可。在使用小型的第1绕线轮2a的情况下,如果使可变握柄4向前侧移动并且使得第1区域31朝向左侧,则如由双点划线示出那样,左手的手掌100顺畅地放在可变握柄4。特别是,手掌100放在可变握柄4的后端面4a中的对应于第1区域31的部位。因此,握持感优异。
在图9及图10中示出了在绕线轮座3安装着比第1绕线轮2a大的中型的第2绕线轮2b的第2使用状态。在此情况下,优选的是使可变握柄4移动到比第1绕线轮2a时的位置靠后侧而从绕线轮座3向后侧离开,并且使得第2区域32朝向左侧。由此,如由双点划线示出的那样,左手的手掌100顺畅地放在可变握柄4。特别是,手掌100放在可变握柄4的后端面4a中的对应于第2区域32的部位。因此,握持感优异。
在图11及图12中示出了在绕线轮座3安装着比第2绕线轮2b更大的大型的第3绕线轮2c的第3使用状态。在此情况下,优选的是使可变握柄4移动到比第2绕线轮2b时的位置更靠后侧而从绕线轮座3向后侧更远离,并且使得第3区域33朝向左侧。在图11中使可变握柄4位于最后侧,但也可以是比其靠前侧的位置。如由双点划线示出的那样,左手的手掌100顺畅地放在可变握柄4。特别是,手掌100放在可变握柄4的后端面4a中的对应于第3区域33的部位。因此,握持感优异。
这样,能够匹配于绕线轮的大小使可变握柄4绕轴线旋转,任意地调整可变握柄4的朝向。由于在可变握柄4的外周面设置有半径不同的三个区域,所以在将手掌100放在可变握柄4的外周面时,能够容易地使手掌100距竿体1的径向的距离变化,能够使手掌100相对于竿体1接近或反之远离。而且,由于在区域彼此之间的边界部设置有阶差部,所以能够根据手的触感而容易地掌握各区域的范围。
此外,通过使可变握柄4绕轴线旋转,能够使可变握柄4相对于绕线轮座3接近或远离。特别是,能够将可变握柄4固定在从绕线轮座3向后侧离开的位置,所以即使可变握柄4的轴向长度较短,也能够容易地将可变握柄4的外周面、后端面碰抵于把持绕线轮的手掌100,能够用可变握柄4支承手掌100。特别是,可变握柄4的轴向长度为第1径向尺寸41的2倍以下是较短的,所以能够容易地将手掌100放在可变握柄4的后端面4a。如果能够将手掌100放在可变握柄4的后端面4a,则手掌100在前后方向上也稳定,能够容易地前后左右地握持绕线轮。
如上述那样,如果绕线轮的大小变大,则第2区域32与第1区域31相比、第3区域33与第2区域32相比,将手掌100放在半径较大的区域的情况较多。与此同时,使可变握柄4从绕线轮座3向后侧离开而取位的情况较多。如果使可变握柄4从后侧看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即向左侧旋转,则可变握柄4向后侧移动,并且变为以第1区域31、第2区域32、第3区域33的顺序朝向左侧。因此,如果绕线轮的大小变大,则能够容易地凭感觉进行使可变握柄4向左侧旋转的操作。相反,如果绕线轮的大小变小,则能够容易地凭感觉进行使可变握柄4向右侧旋转的操作。
另外,也可以将可变握柄4的外周面划分为4个以上的区域。在可变握柄4的外周面设置4个区域的情况下,设置与第1区域31、第2区域32及第3区域33不同的第4区域。同样,在可变握柄4的外周面设置5个区域的情况下,设置与第1区域31至第4区域不同的第5区域。这样地在可变握柄4的外周面设置4个以上的区域的情况下,也可以划分为包括与第1区域31、第2区域32及第3区域33不同的第4区域的4个以上的区域。此外,也可以将可变握柄4的外周面划分为两个区域。即,也可以仅第1区域31和第2区域32设置在外周面。另外,各区域的周向的长度也可以相互不同。此外,可变握柄4的外周面也可以不是在周向上以阶梯状变化,而是在周向上连续地变化。
也可以是,可变握柄4的外周面为直径为一定,例如可变握柄4的外周面的硬度在周向上变化。例如,也可以如图13(a)那样,将可变握柄4的外周面在周向上划分为多个区域,具体而言划分为第1区域31、第2区域32和第3区域33的三个区域,使硬度按每个该区域不同。例如,可以使得硬度以第1区域31、第2区域32、第3区域33的顺序变大。硬度越大越难以弹性变形,相反,硬度越小越容易弹性变形。此外,也可以如图13(b)那样,使得可变握柄4的外周面为直径一定,使得内层61的外周面的直径在周向上不同,使得外层62的厚度在三个区域(第1区域31、第2区域32、第3区域33)中不同。例如,也可以使得外层62的厚度以第1区域31、第2区域32、第3区域33的顺序变厚。进而,也可以在第1区域31、第2区域32、第3区域33中使得表面粗糙度分别不同。例如,也可以使得表面粗糙度以第1区域31、第2区域32、第3区域33的顺序变粗。
另外,也可以将装饰环13省略,也可以可变握柄4的前端面抵接于绕线轮座主体10。
此外,也可以如在图3中用双点划线示出那样,在绕线轮座主体10的下表面设置软质部件80。软质部件80是比绕线轮座主体10软质的部件。软质部件80的下表面80a例如可以设为平面。由软质部件80将扳机22覆盖。优选的是软质部件80的下表面80a位于比扳机22靠下侧。在这样设置了软质部件80的结构中,在以较轻的力将绕线轮座3把持时,能够由软质部件80支承手掌100等,在用较强的力把持时,软质部件80以凹陷的方式变形,从而能够用扳机22等的较硬的绕线轮座主体10支承手掌100等。作为从竿体1的中心1a到软质部件80的下表面80a的径向的距离的第4径向尺寸80b比作为可变握柄4的最大尺寸的第3径向尺寸大。因此,在可变握柄4与绕线轮座主体10之间产生的阶差被填埋,所以变得容易把持。
附图标记说明
1竿体
1a中心
2a第1绕线轮
2b第2绕线轮
2c第3绕线轮
3绕线轮座
4可变握柄(握柄)
4a后端面
5固定螺母
6螺纹筒
6a握柄用阳螺纹部(阳螺纹部)
7末端握柄
10绕线轮座主体
10a后端部外周面
10b半径(径向尺寸)
11移动罩
12罩用螺母
13装饰环
20脚载置面
21固定罩
22扳机
30阴螺纹部
31第1区域(第1部分)
32第2区域(第2部分)
33第3区域(第3部分)
41第1径向尺寸(第1尺寸)
42第2径向尺寸(第2尺寸)
43第3径向尺寸(第3尺寸)
51第1阶差部
52第2阶差部
53第3阶差部
61内层
62外层
71第1厚度
72第2厚度
73第3厚度
80软质部件
80a下表面
80b第4径向尺寸
100手掌。

Claims (10)

1.一种钓竿,其特征在于,
具备:
竿体;
握柄,具有第1部分及相对于前述第1部分在前述竿体的周向上错开的第2部分,能够沿前述竿体的周向转动地设置;以及
固定机构,将前述握柄固定在前述竿体的前述周向的任意的位置,
前述第1部分相对于前述第2部分,形状及材质的至少某一方不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钓竿,其特征在于,
前述固定机构具有:
阳螺纹部;
阴螺纹部,设置在前述握柄,与前述阳螺纹部螺合;以及
固定螺母,与前述阳螺纹部螺合,能够相对于前述握柄接近/远离地设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钓竿,其特征在于,
前述第1部分具有径向的第1尺寸;
前述第2部分具有径向的第2尺寸;
前述第2尺寸与前述第1尺寸不同。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钓竿,其特征在于,
前述握柄还具有相对于前述第1部分及前述第2部分在前述周向上错开的第3部分。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钓竿,其特征在于,
前述第3部分具有径向的第3尺寸;
前述第3尺寸与前述第1尺寸及前述第2尺寸不同。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钓竿,其特征在于,
前述第1尺寸比前述第2尺寸小。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钓竿,其特征在于,
前述第1尺寸比前述第2尺寸小;
前述第2尺寸比前述第3尺寸小。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钓竿,其特征在于,
前述握柄的轴向长度比前述第1尺寸的2倍短。
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钓竿,其特征在于,
前述第1部分、前述第2部分及前述第3部分在前述周向上以前述第1部分、前述第2部分及前述第3部分的顺序配置。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钓竿,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为了在前述竿体安装垂钓用绕线轮而被装接于前述竿体的绕线轮座;
前述握柄配置在前述竿体的比前述绕线轮座靠竿尾侧。
CN202311082675.0A 2022-08-25 2023-08-25 钓竿 Pending CN11761719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134133 2022-08-25
JP2022134133A JP2024030906A (ja) 2022-08-25 2022-08-25 釣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617190A true CN117617190A (zh) 2024-03-01

Family

ID=900345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082675.0A Pending CN117617190A (zh) 2022-08-25 2023-08-25 钓竿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24030906A (zh)
KR (1) KR20240028913A (zh)
CN (1) CN117617190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00107B2 (ja) 2012-12-14 2016-09-28 株式会社シマノ 釣竿用グリップ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4030906A (ja) 2024-03-07
KR20240028913A (ko) 2024-03-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2044787A1 (ja) リールシート
JP4812009B2 (ja)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取付用のリールシート
KR100230638B1 (ko) 낚싯대용 릴시트
JP6691842B2 (ja) 筒状リールシート及びリールシート本体並びに釣竿
US20240023530A1 (en) Reel seat
CN117617190A (zh) 钓竿
JP6796895B1 (ja) リールシート用パームレスト、リールシート、及び釣り竿
JP2007182049A (ja) 筆記具
US11968966B2 (en) Reel seat
JP2006204115A (ja) 釣竿
JP5118536B2 (ja) 釣竿
CN211657212U (zh) 卷线器固定装置
JP2009240281A (ja) 釣り竿
JP5219193B2 (ja) 筒状リールシート及び釣り竿
JP5000568B2 (ja) 釣り竿
TWI810826B (zh) 捲線器座及具備該捲線器座的釣竿
JP2022066760A (ja) 可動式リールシート及び釣竿
JP2004291378A (ja) ノック式筆記具のノック部
AU2023200304A1 (en) Reel seat and fishing rod
JP2000032883A (ja) 釣り竿のリールシート
JP2017118839A (ja) 可動フードを有するリールシート
JP2004000057A (ja) 釣竿
CN112806333A (zh) 钓竿
JP4354094B2 (ja) 釣竿
CN114631515A (zh) 钓竿用的卷线器底座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