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584080A - 打入工具 - Google Patents

打入工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584080A
CN117584080A CN202310734554.3A CN202310734554A CN117584080A CN 117584080 A CN117584080 A CN 117584080A CN 202310734554 A CN202310734554 A CN 202310734554A CN 117584080 A CN117584080 A CN 11758408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iver
piston
driver body
driving
wid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73455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栗木骏
吉兼圣展
长尾雅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ki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ki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kita Corp filed Critical Maki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75840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58408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CHAND-HELD NAILING OR STAPLING TOOLS; MANUALLY OPERATED PORTABLE STAPLING TOOLS
    • B25C1/00Hand-held nailing tools; Nail feeding devices
    • B25C1/04Hand-held nailing tools; Nail feeding devices operated by fluid pressure, e.g. by air press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CHAND-HELD NAILING OR STAPLING TOOLS; MANUALLY OPERATED PORTABLE STAPLING TOOLS
    • B25C1/00Hand-held nailing tools; Nail feeding devices
    • B25C1/04Hand-held nailing tools; Nail feeding devices operated by fluid pressure, e.g. by air pressure
    • B25C1/047Mechanical detai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CHAND-HELD NAILING OR STAPLING TOOLS; MANUALLY OPERATED PORTABLE STAPLING TOOLS
    • B25C1/00Hand-held nailing tools; Nail feeding devices
    • B25C1/001Nail feed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CHAND-HELD NAILING OR STAPLING TOOLS; MANUALLY OPERATED PORTABLE STAPLING TOOLS
    • B25C1/00Hand-held nailing tools; Nail feeding devices
    • B25C1/06Hand-held nailing tools; Nail feeding devices operated by electric pow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Portable Nailing Machines And Stapl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打入工具。打入工具(1)具有气缸(12)、活塞(14)、打入器主体(15)和多个打入器凸部(16),活塞在气压作用下在气缸内移动;打入器主体与活塞一起移动来打击打入件(N);多个打入器凸部沿着打入器主体的侧缘从打入器主体向宽度方向突出。打入工具具有升降机构和筒状的缓冲件,升降机构具有与多个打入器凸部卡合的多个卡合部且升降机构通过旋转使打入器主体返回初始位置;缓冲件具有用于贯插打入器主体的通孔(18a)且缓冲件承受活塞的冲击。以使打入器主体的宽度中心线(K)比活塞的宽度中心线(L)向远离升降机构的方向偏移的方式配置打入器主体。据此,在气弹簧式的打入工具中,通过增大与活塞抵接的缓冲件的体积来提高缓冲件的冲击吸收性和耐用性。

Description

打入工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将钉子、U型钉(staple)等打入件打入木材等的打入工具。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一种利用压缩气体的推力作为打击力的气弹簧式的打入工具。气弹簧式的打入工具具有活塞(piston)和打入器(driver)主体,所述活塞在气缸(cylinder)内沿打入方向上下移动;所述打入器主体从活塞向下方延伸。活塞和打入器主体在蓄压腔的气压的作用下一起沿打入方向向下移动。打入器打击下方的打入通道中所装填的打入件。据此,打入件向木材等被打入件射出。
气弹簧式的打入工具具有使活塞和打入器主体从下移动端向上移动到初始位置和上移动端的升降机构(lift mechanism)。打入器主体具有沿上下方向排列形成的多个打入器凸部(齿条齿:rack teeth)。升降机构具有轮部(wheel),该轮部具备与多个打入器凸部卡合的多个卡合部(销:pin)。多个卡合部沿轮部的外周配置。轮部例如通过电动马达等驱动源而旋转。在射出打入件后,与轮部一起绕轮部轴旋转的卡合部与打入器凸部啮合。打入器凸部从上方的打入器凸部起依次与卡合部啮合。据此打入器和活塞沿与打入方向相反的方向向上移动。通过活塞沿与打入方向相反的方向向上移动,蓄压腔的气压升高。当打入器向上移动到上移动端时,最下部的打入器凸部与升降机构的卡合部的卡合状态被解除。据此,再次执行打入器的打入动作。
多个打入器凸部从打入器主体向升降机构侧突出。打入器主体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中心与活塞的轴心呈同轴设置。因此,从打入器凸部的顶端到活塞的轴心为止的左右方向上的距离比从打入器主体的与升降机构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面到活塞的轴心为止的左右方向上的距离长。
在气缸的下端设置有缓冲件(cushion),该缓冲件用于缓冲向下移动端移动的活塞的冲击。缓冲件以与活塞的下表面均等抵接的方式形成为以活塞的轴心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因此,缓冲件的体积相对于活塞的轴心左右均等地配置。在缓冲件的中央设置有沿上下方向贯穿的通孔,该通孔能够使打入器主体和打入器凸部从其中通过。通孔至少需要不与打入器主体或者打入器凸部接触的孔径。因此,通孔的孔径以从打入器凸部的顶端到活塞的轴心为止的左右方向上的距离为基准进行设定。当希望在维持通孔的孔径的同时增大缓冲件的体积(volume)时就需要使产品大型化。因此,对于使与活塞的下表面抵接的缓冲件的体积增大有限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授权公报特许第6915682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因此,在气弹簧式的打入工具中需要通过增大与活塞抵接的缓冲件的体积来提高缓冲件的冲击吸收性(shock absorption)和耐用性。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特征,打入工具具有气缸和活塞,其中,所述活塞在气压作用下在气缸内移动。打入工具具有打入器主体,该打入器主体与活塞一起移动来打击打入件。打入工具具有多个打入器凸部,该多个打入器凸部沿着打入器主体的侧缘从打入器主体向宽度方向突出。打入工具具有升降机构,该升降机构具有与多个打入器凸部卡合的多个卡合部且该升降机构通过旋转使打入器主体返回初始位置。打入工具具有筒状的缓冲件,该缓冲件具有用于贯插打入器主体的通孔且该缓冲件承受活塞的冲击。以使打入器主体的宽度中心线比活塞的宽度中心线向远离升降机构的方向偏移的方式配置打入器主体。
因此,能够使从打入器凸部的顶端到活塞的宽度中心线为止的距离缩短打入器主体的宽度中心线与活塞的宽度中心线相互偏移的长度的量。因此,能够减小使打入器主体和打入器凸部贯插其中的缓冲件的通孔的开口面积。因此,能够增大与活塞的下表面抵接的缓冲件的体积。据此,能够提高缓冲件的冲击吸收性。另外,能够提高相互接触的缓冲件和活塞的耐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例所涉及的打入工具的活塞和打入器位于初始位置的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例所涉及的打入工具的活塞和打入器位于下移动端的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3是图1中III-III剖面向视图。
图4是图2中IV-IV剖面向视图。
图5是图1中V-V剖面向视图。
图6是打入器的立体图。
图7是打入器的主视图。
图8是图7中VIII-VIII剖面向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打入工具;2:打入机头部(打入器引导件);2a:打入通道;2b:侧壁;2c:射出口;3:接触臂;4:握柄;5:扳机;5a:扳机开关;6:电池安装部;7:电池组;8:控制器;9:钉匣;10:工具主体;11:主体外壳;11a:驱动部壳体;12:气缸;13:蓄压腔;14:活塞;14a:连接部;14b:通孔;14c:打入器贯插槽;14d:缓冲件承受面;15:打入器主体;15a:顶端面;15b:连接部;15c:旋转中心;15d:通孔;15e:第1凸部;15f:凹部;15g:第2凸部;16:打入器凸部;17:连接销;18:缓冲件;18a:通孔;19:引导部件;20:升降机构;21:轴部件;21a:轴承;21b:连接部;21c:支承部;21d:支承平面;21e:弹簧收容部;22:轮部;22a:前凸缘部;22b:后凸缘部;22c:中心;22d:避让部;22e:滑动面;23:压缩弹簧;24:卡合部;24a:第1卡合部;24b:末端卡合部;25:机构壳体;25a:盖部件;25b:窗部;26:电动马达;26a:输出轴;26b:定子;26c:转子;26d、26e:轴承;27:减速齿轮组;27a:(末级的)行星齿轮架;27b:轴承;28:齿轮组壳体;30:打入器;N:打入件;W:被打入件;J:马达轴线;K:(打入器主体的)宽度中心线;L:(活塞的)宽度中心线;M:(打入器引导件的)宽度中心线。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打入器主体以能够沿宽度方向旋转的方式与活塞连接。因此,打入器主体能够以与活塞连接的连接部分为中心在规定的角度范围内沿宽度方向旋转。因此,例如即使引导打入器主体的打入器引导件与打入器主体之间可滑动的情况下,通过打入器主体沿宽度方向旋转,也能够迅速地避免其与打入器引导件之间的滑动。据此,能够抑制对打入器主体作用意外的力,从而能够抑制打入器主体的摩耗。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打入器主体相对于活塞的旋转中心位于活塞的宽度中心线上。因此,打入器主体相对于活塞的宽度中心线的振幅在宽度方向上大致均等。缓冲件以活塞的宽度中心线为中心大致均等地配置,以便与活塞的下表面均等抵接。因此,打入器主体能够相对于缓冲件的宽度方向的中心沿宽度方向大致均等地旋转。据此,能够抑制在打入器主体沿宽度方向旋转时,打入器主体或者打入器凸部与缓冲件的通孔的内周面意外接触。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打入工具具有打入器引导件,该打入器引导件在打入方向的端部引导打入器主体。以使打入器引导件的宽度中心线比活塞的宽度中心线向远离升降机构的方向偏移的方式配置打入器引导件。因此,打入器主体以打入器主体的宽度中心线位于打入器引导件的宽度中心线上的方式向打入方向移动。打入件被供给到打入器引导件的宽度中心线上。因此,打入器主体能够打击打入件的宽度方向上的大致中心。据此,能够将打入件笔直地向打入方向射出。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当从打入器主体的移动方向观察时缓冲件的通孔的内周面呈圆形。因此,活塞与缓冲件在周向上大致均等抵接。因此,缓冲件在受到活塞的冲击时在周向上大致均等变形。据此,能够抑制缓冲件的特定部位的摩耗,从而能够提高缓冲件的耐用性。另外,能够抑制活塞与缓冲件抵接时意外地倾斜。据此,能够抑制活塞与气缸的摩耗。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升降机构具有轮部和多个卡合部,其中,所述轮部以可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工具主体;所述多个卡合部沿着轮部的周向排列。多个卡合部中的至少一个能够相对于轮部沿轮部的径向移动。
因此,需要将打入器凸部的宽度方向上的突出长度延长设置能够沿轮部的径向移动的卡合部的移动的量。通过以使打入器主体的宽度中心线比活塞的宽度中心线向远离升降机构的方向偏移的方式进行配置,即使在将打入器凸部的突出长度延长设置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缓冲件的体积的减少。另外,能够使卡合部接近活塞的宽度中心线打入器主体的宽度中心线与活塞的宽度中心线相互偏移的长度的量。因此,卡合部将打入器凸部的底部向上推的力作用在活塞的宽度中心线的附近。据此,能够使打入器和活塞笔直地向上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打入器主体具有第1凸部,该第1凸部在宽度方向的两侧向与打入器主体的移动方向和宽度方向交叉的高度方向突出。因此,打入器主体被设置于宽度方向的两侧的第1凸部引导而笔直地向打入方向移动。因此,能够提高打入器主体向打入方向打击打入件的稳定性。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打入器主体具有第2凸部,该第2凸部在宽度方向的中央向高度方向突出,第2凸部的突出高度比第1凸部低。因此,通过抑制第2凸部的突出高度能够轻量地设置打入器主体。另外,打入器主体通过第2凸部的下端打击打入件。因此,通过设置规定的突出高度的第2凸部,能够以良好的稳定性射出被打入器主体打击的打入件。
接着,根据图1~8来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作为打入工具1的一例,示出利用气缸上方的蓄压腔的气压作为用于将打入件N打入的推力的气弹簧式的打入工具。在以下的说明中,设定打入件N的打入方向为下方,与打入方向相反的方向为上方。打入工具1的使用者在图1中大致位于打入工具1的左侧。设定使用者的近前侧为后方(使用者侧),与近前侧相反的一侧的里侧为前方。左右方向以使用者为基准。
如图1、3所示,打入工具1具有工具主体10。工具主体10具有在大致圆筒形的主体外壳11内收容气缸12的结构。活塞14以可上下往复运动的方式被收容于气缸12内。活塞14的上方的气缸12的上部与蓄压腔13连通。在蓄压腔13中封入有例如空气等压缩气体。蓄压腔13的气压通过作用于活塞14的上表面而产生使活塞14向下移动的推力。
如图3、4所示,气缸12的下部与设置于工具主体10的下部的打入机头部2的打入通道2a连通。打入机头部2与装填有多根打入件N(参照图1)的钉匣9结合。打入件N从钉匣9内逐根地以上下延伸的姿态被向打入通道2a供给。在打入机头部2的下部设置有可上下滑动的接触臂3。接触臂3通过与被打入件W抵接而如图4的假想线所示那样向上移动。
如图3所示,在活塞14的下表面连接有上下方向较长的打入器30。打入器30的下部进入打入通道2a内。打入器30在作用于活塞14的上表面的蓄压腔13的气压的作用下在打入通道2a内向下移动。向下移动的打入器30打击被供给到打入通道2a内的1根打入件N。被打击的打入件N从在打入通道2a的下端开口的射出口2c射出。射出的打入件N被打入到被打入件W。
如图1、2所示,在工具主体10的后部设置有供使用者把持的握柄4。在握柄4的前部下表面设置有供使用者用指尖进行扣动操作的扳机5。通过将接触臂3向被打入件W推压而使其相对于打入机头部2相对地向上移动,从而使扳机5的扣动操作有效。在握柄4上设置有扳机开关5a,该扳机开关5a通过扳机的扣动操作来切换接通断开状态。在握柄4的后部设置有电池安装部6。在电池安装部6的后表面能够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电池组7。电池组7能够从电池安装部6拆下,用另外准备的充电器反复充电来使用。电池组7能够作为另一电动工具的电源来使用。电池组7作为向后述的电动马达26供给电功率的电源进行动作。
如图1、2所示,在握柄4中收容有控制器8,该控制器8主要控制电动马达26的驱动。控制器8形成为在矩形箱形的壳体中收容电路基板。控制器8在电池安装部6的前方以厚度方向(最短边方向)沿着前后方向的姿态被收容于握柄4。
如图3、4所示,升降机构20与打入机头部2的右侧部结合。升降机构20在打入件N的打击后将活塞14和打入器30返回到上方。通过由升降机构20使活塞14向上方返回,蓄压腔13的气压升高。
如图5所示,在升降机构20的后部排列设置有用于使升降机构20动作的电动马达26和减速齿轮组27。电动马达26、减速齿轮组27和升降机构20被收容于大致圆筒状的驱动部壳体11a。驱动部壳体11a连接主体外壳11的下部与电池安装部6的下部(参照图1)。驱动部壳体11a与主体外壳11一体设置。
如图5所示,电动马达26以输出轴26a的马达轴线J沿着前后方向(在图5中为正交于与纸面正交的打入方向的方向)的姿态被收容。在输出轴26a的周围设置有与输出轴26a一体连接的转子26c。在转子26c的径向外侧设置有定子26b,该定子26b以不能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驱动部壳体11a。电动马达26的输出轴26a通过轴承26d、26e以可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驱动部壳体11a。电动马达26以电池组7的电功率为电源,通过扳机5的扣动操作而启动。
如图5所示,输出轴26a的前部与减速齿轮组27连接。减速齿轮组27被支承于驱动部壳体11a所收容的大致圆筒状的齿轮组壳体28的内周侧。减速齿轮组27使用3组行星齿轮组。3组行星齿轮组相互同轴且与马达轴线J同轴配置。电动马达26的旋转输出被减速齿轮组27减速并输出给前方的升降机构20。
如图5所示,升降机构20具有与减速齿轮组27连接的轴部件21和被支承于轴部件21的轮部22。升降机构20被收容于驱动部壳体11a内所设置的大致圆筒状的机构壳体25。轴部件21的旋转轴线与马达轴线J一致。机构壳体25的前部被盖部25a封堵。轴部件21的前端以可旋转的方式被安装于盖部25a的内表面的轴承21a支承。轴部件21的后端的连接部21b与减速齿轮组27的末级的行星齿轮架27a一体连接。行星齿轮架27a通过设置于外周侧的轴承27b以可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机构壳体25。当电动马达26启动时,升降机构20的轴部件21和轮部22一体地在图3中沿逆时针方向旋转。
如图3~5所示,在轴部件21的前后方向中央设置有支承轮部22的支承部21c。支承部21c大致呈圆柱状,具有沿径向延伸且相互平行的对边平面状的一对支承平面21d。支承部21c在一对支承平面21d的中间位置具有弹簧收容部21e。弹簧收容部21e沿着一对支承平面21d的延伸方向凹设。在弹簧收容部21e中,收容有用于对轮部22向径向施力的压缩弹簧23。
如图3、4所示,在轮部22的中央设置有能够插入支承部21c的安装孔22f。在安装孔22f的内壁面设置有沿径向延伸且相互平行的一对滑动面22e。一对滑动面22e相互之间的距离与设置于支承部21c的一对支承平面21d相互之间的距离大致相同。通过将支承部21c插入安装孔22f,各滑动面22e与各支承平面21d相向而抵接。通过滑动面22e相对于支承平面21d滑动接触,轮部22相对于轴部件21沿径向在一定范围内移动。
图3、4所示的轮部22处于轮部22的中心22c位于作为轴部件21的旋转轴线的马达轴线J上的初始位置的状态。轮部22被压缩弹簧23相对于轴部件21向初始位置施力。轮部22能够克服压缩弹簧23的作用力,向中心22c距离马达轴线J最远的移动位置滑动。例如,当后述的卡合部24被打入器凸部16向右推时,支承卡合部24的轮部22沿着滑动面22e和支承平面21d的引导而从初始位置向移动位置在径向上移动。
如图3、4所示,沿着轮部22的外周缘安装有多个卡合部24。在本实施例中,例如设置有10个卡合部24。各卡合部24使用圆柱形状的轴部件(销)。卡合部24沿轮部22的周向按规定的间隔设置。在第1卡合部24a与末端卡合部24b之间的大致1/4周的范围内,设置有不具有卡合部24的避让部22d。轮部22的左侧区域经过设置于机构壳体25的窗部25b进入到打入通道2a内。进入到打入通道2a内的卡合部24与后述的打入器30的打入器凸部16的底部卡合。在卡合部24的至少1个与打入器凸部16的底部卡合的状态下,使轮部22在图3、4中沿逆时针方向旋转。据此,打入器30和活塞14向上移动。
如图5所示,轮部22具有前后隔开一定间隔且相互平行的前凸缘部22a和后凸缘部22b。前凸缘部22a和后凸缘部22b以径向上的伸出形状相同的方式形成。各卡合部24通过设置于前凸缘部22a的通孔和设置于后凸缘部22b的槽孔被保持于轮部22的周向上的规定位置。各卡合部24以能够绕各自的轴中心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轮部22。
如图3、6、7所示,打入器30具有上下方向上较长的打入器主体15和从打入器主体15的右侧部向右侧突出的齿条齿形状的多个打入器凸部16。在本实施例中10个打入器凸部16沿打入器主体15的长度方向(上下方向)排列配置。各打入器凸部16设置为向右侧伸出且底部朝向下方的形状。从前后方向观察,打入器凸部16呈大致三角形。各打入器凸部16沿上下方向按规定的间隔设置。各打入器凸部16向右侧突出的长度大致相同。打入器凸部16的底部与卡合部24中的任一个卡合。
如图3、6、7所示,打入器主体15具有从打入器主体15向前方突出的一对第1凸部15e和从打入器主体15向前方突出的1个第2凸部15g。一对第1凸部15e分别被设置于打入器主体15的左右侧端部。第2凸部15g被设置于一对第1凸部15e的左右方向上的中间。第1凸部15e和第2凸部15g在上下方向上较长地延伸,且相互平行。在第1凸部15e与第2凸部15g之间,设置有在上下方向上较长地延伸的凹部15f。从打入方向观察,第1凸部15e和第2凸部15g分别呈大致矩形。第1凸部15e以与打入器凸部16的前后方向上的厚度大致相同的高度向前方突出。第2凸部15g向前方突出的高度比第1凸部15e低。
如图1、3所示,在打入器主体15的第2凸部15g的下端设置有与上下方向正交的平面状的顶端面15a。顶端面15a打击打入件N的头部。顶端面15a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打击打入件N的左右方向上的打击中心。第2凸部15g以与打入件N的头部大致相同的高度向前方突出。
如图3、6、7所示,在打入器主体15的上部设置有与活塞14的连接部14a连接的连接部15b。在连接部15b的中央形成有沿前后方向贯穿的圆形的通孔15d。圆柱状的连接销17以向前后两方突出的方式被压入通孔15d。通孔15d的中心(连接销17的轴中心)是打入器主体15相对于活塞14的旋转中心15c。旋转中心15c位于比打入器主体15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中心线K靠右侧的位置,且位于活塞14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中心线L上。
如图1、3所示,在活塞14的下部设置有能够与打入器主体15的连接部15b连接的连接部14a。在连接部14a上设置有打入器贯插槽14c,打入器主体15能够从下端的开口插入该打入器贯插槽14c。打入器贯插槽14c具有比连接部14a的前后方向上的厚度略大的前后方向上的开口宽度。打入器贯插槽14c的下端的开口设置为在左右方向上开口宽度比连接部15b大,以便打入器主体15能够沿左右方向以规定的振幅旋转。
如图1、3所示,在连接部14a上设置有沿前后方向贯穿的圆形的通孔14b。通孔14b以与打入器贯插槽14c交叉的方式连通。通孔14b的直径设置为能够使连接销17贯插其中。通孔14b的中心被配置于活塞14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中心线L上。连接销17从打入器主体15的连接部15b向前后两方突出。连接销17的前后的突出部贯插于通孔14b。据此,连接销17以能够在通孔14b内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连接部14a。连接销17与打入器主体15成为一体,以旋转中心15c为中心进行旋转。在活塞14的下部设置有缓冲件承受面14d,该缓冲件承受面14d在连接部14a的径向外侧与后述的缓冲件18抵接。缓冲件承受面14d设置为与上下方向大致正交的大致平面状。
如图1~4所示,在气缸12的下部设置有缓冲件18,该缓冲件18用于吸收活塞14的下移动端处的冲击。缓冲件18例如以聚氨酯橡胶等橡胶制、合成树脂制的弹性部件作为原材料。缓冲件18被设置为大致圆筒状。在缓冲件18的中央设置有通孔18a,该通孔18a沿上下方向贯穿缓冲件18。从打入方向(上下方向)观察,通孔18a的内周面呈圆形。打入器30被贯插于通孔18a。通孔18a的直径被设置为在打入器30从上移动端移动到下移动端为止的任一位置的情况下均不与缓冲件18接触的大小。缓冲件18被配设为通孔18a的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上的中心位于活塞14的宽度中心线L上。另外,缓冲件的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上的厚度大致相同。因此,缓冲件18在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上均等地抵接于活塞14的缓冲件承受面14d。
缓冲件18的左右方向上的厚度在未突出有打入器凸部16的打入器30的左侧的区域和打入器30的右侧的区域大致相同。为了增大缓冲件18与活塞14接触的体积,例如可以考虑使打入器30的左侧的区域的缓冲件18的左右方向上的厚度进一步增厚的形状。然而,在该形状中,缓冲件18的左右方向上的对称性变低。因此,在活塞14碰撞到缓冲件18时,活塞14有时会在左右方向上倾斜。通过反复进行打入动作,有可能会由于活塞14的倾斜而使活塞14与气缸12的内周面摩耗。缓冲件18的前后方向上的厚度同样考虑碰撞时的活塞14的倾斜。因此,优选缓冲件18在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上对称性高的结构,例如优选为圆筒状、正多边形的筒状。更优选为圆筒状。
如图3、4所示,在缓冲件18的下方且升降机构20的左侧设置有引导部件19,该引导部件19沿上下方向引导打入器30。引导部件19沿上下方向较长地延伸。未设置有打入器凸部16的打入器主体15的左侧壁被引导部件19的右侧壁向打入方向引导。而且,打入通道2a的左右侧壁2b相对于打入机头部2的宽度中心线M左右对称地配置。向下移动的打入器主体15的左侧壁被侧壁2b向打入方向引导。这样,打入器主体15以打入器主体15的宽度中心线K与打入机头部2的宽度中心线M位于同轴上的方式被引导。打入件N以上端的打击中心位于打入机头部2的宽度中心线M上的方式被向打入通道2a供给。因此,打入件N的打击中心与打入器主体15的宽度中心线K位于同轴上。
如图3、4所示,打入器主体15的宽度中心线K相对于活塞14的宽度中心线L向从升降机构20离开的左侧偏移。打入器主体15的宽度中心线K在打入器主体15不沿左右方向倾斜的状态下,与活塞14的宽度中心线L平行。宽度中心线K与宽度中心线L的左右方向上的距离例如为打入器凸部16的突出长度的40%以下、30%以下、20%以下,且例如为5%以上、10%以上。宽度中心线K与宽度中心线L的左右方向上的距离例如比第2凸部15g的左右宽度小。
接着,说明打入工具1的打入动作的一系列流程。图3表示活塞14和打入器30在初始位置上待机的状态。打入器30和活塞14被保持于停止在比上移动端略靠下方的初始位置的状态。在该待机状态下,紧靠避让部22d之前的末端卡合部24b与从打入方向侧数第1个(最下端)的打入器凸部16的底部卡合。
图1所示的接触臂3被被打入件W推压而向上移动且通过扣动扳机5而使扳机开关5a成为接通状态来启动电动马达26。当启动电动马达26时,轮部22在图3中沿逆时针方向旋转。末端卡合部24b使最下端的打入器凸部16向上移动。据此,活塞14和打入器30从初始位置向上移动到上移动端。当打入器30移动到上移动端时,打入件N被从钉匣9供给到打入通道2a内的宽度中心线M上。当达到上移动端的即将打入之前的状态时,末端卡合部24b从打入器凸部16的底部脱离。据此,活塞14和打入器30在蓄压腔13的气压的作用下向下移动。打入器主体15以宽度中心线K位于宽度中心线M上的状态向下移动,通过顶端面15a打击1根打入件N。
当打入器30向下移动时,轮部22的避让部22d位于打入通道2a内。因此,所有的卡合部24成为从打入通道2a内退避出的状态。据此,避免卡合部24与打入器凸部16的干涉,从而顺利地执行打入动作。
如图4所示,在打击打入件N后,在打入器30到达下移动端的状态下轮部22继续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紧靠避让部22d之后的第1卡合部24a与最上端的打入器凸部16的底部卡合。据此,开始使活塞14和打入器30向与打入方向相反的方向进行向上移动的返回动作。当返回动作开始时,轮部22通过压缩弹簧23被向作为初始位置的左侧的打入器30侧施力。因此,轮部22的中心22c位于马达轴线J上。
轮部22从图4所示的打入器30位于下移动端的状态继续旋转到图3所示的打入器30位于初始位置的状态。各卡合部24依次与设置于上方的打入器凸部16的底部卡合。因此,打入器30和活塞14克服蓄压腔13的气压而向上移动。此时,由于卡合部24被打入器凸部16向右推,有时轮部22相对于轴部件21在径向上向右侧移动。当末端卡合部24b与最下端的打入器凸部16的底部卡合时,活塞14和打入器30到达初始位置。例如通过适宜地控制从电动马达26(参照图1)启动开始经过的时间,在打入器30和活塞14到达初始位置的阶段停止电动马达26。据此一系列的打入动作结束。活塞14和打入器30的初始位置被设定于上移动端的下方。在一次打入动作中,打入器30从初始位置暂时向上移动到上移动端之后,通过气压向下移动来执行打入动作。
如上所述,打入工具1具有气缸12和活塞14,如图3、4所示,活塞14在气压作用下在气缸12内移动。打入工具1具有打入器主体15,该打入器主体15与活塞14一起移动来打击打入件N。打入工具1具有多个打入器凸部16,该多个打入器凸部16沿打入器主体15的侧缘从打入器主体15向宽度方向突出。打入工具1具有升降机构20,该升降机构20具有与多个打入器凸部16卡合的多个卡合部24且该升降机构20通过旋转而将打入器主体15返回到初始位置。打入工具1具有筒状的缓冲件18,该筒状的缓冲件18具有打入器主体15贯插其中的通孔18a且该筒状的缓冲件18承受活塞14的冲击。以使打入器主体15的宽度中心线K比活塞14的宽度中心线L向远离升降机构20的方向(左侧)偏移的方式配置打入器主体15。
因此,能够使从打入器凸部16的顶端到活塞14的宽度中心线L为止的距离缩短打入器主体15的宽度中心线K与活塞14的宽度中心线L相互偏移的长度的量。因此,能够减小使打入器主体15和打入器凸部16贯插其中的缓冲件18的通孔18a的开口面积。因此,能够增大与活塞14的缓冲件承受面14d抵接的缓冲件18的体积。据此,能够提高缓冲件18的冲击吸收性。另外,能够提高相互接触的缓冲件18和活塞14的耐用性。
如图3、4所示,打入器主体15以能够沿宽度方向旋转的方式与活塞14连接。因此,打入器主体15能够以与活塞14连接的连接部分为中心在规定的角度范围内沿宽度方向旋转。因此,例如即使在引导打入器主体15的打入机头部2与打入器主体15之间可滑动的情况下,通过打入器主体15沿宽度方向旋转,也能够迅速地避免其与打入机头部2之间的滑动。据此,能够抑制对打入器主体15作用意外的力,从而能够抑制打入器主体15的摩耗。
如图3、4所示,打入器主体15相对于活塞14的旋转中心15c位于活塞14的宽度中心线L上。因此,打入器主体15相对于活塞14的宽度中心线L的振幅在宽度方向(左右方向)上大致均等。缓冲件18以活塞14的宽度中心线L为中心大致均等地配置,以便与活塞14的缓冲件承受面14d均等抵接。因此,打入器主体15能够相对于缓冲件18的宽度方向的中心沿宽度方向大致均等地旋转。据此,能够抑制在打入器主体15沿宽度方向旋转时,打入器主体15或者打入器凸部16与缓冲件18的通孔18a的内周面意外接触。
如图3、4所示,打入工具1具有打入机头部2,该打入机头部2在打入方向的端部引导打入器主体15。以打入机头部2的宽度中心线M比活塞14的宽度中心线L向从升降机构20离开的方向偏移的方式配置打入机头部2。因此,打入器主体15以打入器主体15的宽度中心线K位于打入机头部2的宽度中心线M上的方式向打入方向移动。打入件N被供给到打入机头部2的宽度中心线M上。因此,打入器主体15能够打击打入件N的宽度方向上的大致中心。据此,能够将打入件N笔直地向打入方向射出。
如图1~4所示,从打入器主体15的移动方向观察,缓冲件18的通孔18a的内周面呈圆形。因此,活塞14与缓冲件18在周向上大致均等抵接。因此,缓冲件18在受到活塞14的冲击时在周向上大致均等变形。据此,能够抑制缓冲件18的特定部位的摩耗,从而能够提高缓冲件18的耐用性。另外,能够抑制活塞14与缓冲件18抵接时意外地倾斜。据此,能够抑制活塞14与气缸12的摩耗。
如图3、4所示,升降机构20具有轮部22和多个卡合部24,其中,所述轮部22可旋转地被支承于工具主体10;所述多个卡合部24沿轮部22的周向排列。多个卡合部24中的至少一个能够相对于轮部22沿轮部22的径向移动。
因此,需要将打入器凸部16的宽度方向上的突出长度延长设置能够沿轮部22的径向移动的卡合部24的移动的量。通过以打入器主体15的宽度中心线K比活塞14的宽度中心线L向从升降机构20离开的左侧偏移的方式进行配置,即使在将打入器凸部16的突出长度延长设置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缓冲件18的体积的减少。另外,能够使卡合部24接近活塞14的宽度中心线L打入器主体15的宽度中心线K与活塞14的宽度中心线L相互偏移的长度的量。因此,卡合部24将打入器凸部16的底部向上推的力作用在活塞14的宽度中心线L的附近。据此,能够使打入器30和活塞14笔直地向上移动。
如图6~8所示,打入器主体15具有第1凸部15e,该第1凸部15e在宽度方向的两侧向与打入器主体15的移动方向和宽度方向交叉的高度方向突出。因此,打入器主体15被设置于宽度方向的两侧的第1凸部15e引导而笔直地向打入方向移动。因此,能够提高打入器主体15向打入方向打击打入件N(参照图3、4)的稳定性。
如图6~8所示,打入器主体15具有第2凸部15g,该第2凸部15g在宽度方向的中央向高度方向突出,第2凸部15g的突出高度比第1凸部15e低。因此,通过抑制第2凸部15g的突出高度能够轻量地设置打入器主体15。另外,打入器主体15通过第2凸部15g的下端的顶端面15a打击打入件N(参照图3、4)。因此,通过设置规定的突出高度的第2凸部15g,能够以良好的稳定性射出被打入器主体15打击的打入件N。
能够对以上说明的实施例实施各种变更。例如,示例出升降机构20配置于打入器30的右侧的结构。代替于此,例如也可以将升降机构20配置于打入器30的左侧。在该情况下,打入器主体15的宽度中心线K相对于活塞14的宽度中心线L向右侧偏移。
示例出具有10个卡合部24的轮部22和具有10个打入器凸部16的打入器30,但卡合部24和打入器凸部16的个数不限定于10个。卡合部24和打入器凸部16的个数例如能够根据打入器30的行程、工具主体10的尺寸等要素适当地设定。各卡合部24的轮部22的周向上的间隔、各打入器凸部16的上下方向上的间隔也可以适当变更而不限于示例。
示例出销形状的卡合部24。代替于此,例如卡合部24也可以为沿轮部22的外周缘形成的小齿轮齿。示例出轮部22相对于轴部件21沿径向移动的升降机构20。代替于此,也可以对具有轮部22相对于轴部件21不沿径向移动的升降机构20的打入工具1应用本发明的打入器30和活塞14。示例出从前后方向观察呈大致三角形且突出长度大致相同的多个打入器凸部16。打入器凸部16的形状、突出长度也可以适当变更而不限定于示例。另外,也可以变更每个打入器凸部16的形状或者突出长度。
示例出呈大致圆筒状,且从上下方向观察,通孔18a的内周面呈圆形的缓冲件18。代替于此,例如也可以将缓冲件18设置为正多边形的筒状,通孔18a的内周面也形成为与外周面一致的正多边形。或者,也可以构成为仅外周面设置为正多边形,通孔18a的内周面设置为圆形。另外,也可以在缓冲件18的通孔18a的内周面上,仅打入器凸部16通过的区域设置避免与打入器凸部16产生干涉的避让部。通孔18a的内周面的形状从上下方向观察呈大致圆形,但在避让部上呈比圆形部分向径向外侧切口(延伸)而成的形状。避让部的宽度设置为,在通孔18a的内周面的周向上比打入器凸部16的厚度略大。这样,即使在缓冲件18上设置避让部的情况下,通过使打入器主体15的宽度中心线K相对于活塞14的宽度中心线L向与打入器凸部16的突出方向相反的方向偏移,能够缩短缓冲件18的径向上的避让部的长度。

Claims (8)

1.一种打入工具,其特征在于,
具有气缸、活塞、打入器主体、多个打入器凸部、升降机构和筒状的缓冲件,其中,
所述活塞在气压作用下在所述气缸内移动;
所述打入器主体与所述活塞一起移动来打击打入件;
所述多个打入器凸部沿着所述打入器主体的侧缘从所述打入器主体向宽度方向突出;
所述升降机构具有与所述多个打入器凸部卡合的多个卡合部且所述升降机构通过旋转使所述打入器主体返回初始位置;
所述缓冲件具有用于贯插所述打入器主体的通孔且所述缓冲件承受所述活塞的冲击,
以使所述打入器主体的宽度中心线比所述活塞的宽度中心线向远离所述升降机构的方向偏移的方式配置所述打入器主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入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打入器主体以能沿所述宽度方向旋转的方式与所述活塞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打入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打入器主体相对于所述活塞的旋转中心位于所述活塞的所述宽度中心线上。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打入工具,其特征在于,
具有打入器引导件,该打入器引导件在打入方向的端部引导所述打入器主体,
以使所述打入器引导件的宽度中心线比所述活塞的所述宽度中心线向远离所述升降机构的方向偏移的方式配置所述打入器引导件。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打入工具,其特征在于,
当从所述打入器主体的移动方向观察时所述缓冲件的所述通孔的内周面呈圆形。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打入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升降机构具有轮部和所述多个卡合部,其中,所述轮部以可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工具主体;所述多个卡合部沿着所述轮部的周向排列,
所述多个卡合部中的至少一个能够相对于所述轮部沿所述轮部的径向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打入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打入器主体具有第1凸部,该第1凸部在所述宽度方向的两侧向与所述打入器主体的移动方向和所述宽度方向交叉的高度方向突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打入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打入器主体具有第2凸部,该第2凸部在所述宽度方向的中央向所述高度方向突出,所述第2凸部的突出高度比所述第1凸部的突出高度低。
CN202310734554.3A 2022-08-09 2023-06-20 打入工具 Pending CN11758408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126920A JP2024024240A (ja) 2022-08-09 2022-08-09 打ち込み工具
JP2022-126920 2022-08-0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584080A true CN117584080A (zh) 2024-02-23

Family

ID=898091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734554.3A Pending CN117584080A (zh) 2022-08-09 2023-06-20 打入工具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051103A1 (zh)
JP (1) JP2024024240A (zh)
CN (1) CN117584080A (zh)
DE (1) DE102023119682A1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40051103A1 (en) 2024-02-15
JP2024024240A (ja) 2024-02-22
DE102023119682A1 (de) 2024-0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236750B2 (ja) 打込機
JP5991425B2 (ja) 打込機
EP3444074B1 (en) Driving tool
JP6928457B2 (ja) 打込み工具
JP2019081228A (ja) 打込み工具
CN117584080A (zh) 打入工具
JP7118873B2 (ja) 打込み工具
CN116021481A (zh) 打入工具
CN213889863U (zh) 打入工具
JP7137447B2 (ja) 打ち込み工具
WO2018159331A1 (ja) 打込み工具
WO2023176711A1 (ja) 作業機
WO2024004468A1 (ja) 作業機
JP2023111461A (ja) 作業機
CN117047707A (zh) 打入工具
JP2024033181A (ja) 打ち込み工具
CN116021482A (zh) 打入工具
JP2024033908A (ja) 作業機
CN117047706A (zh) 打入工具
CN116021480A (zh) 打入工具
JP2023168228A (ja) 打ち込み工具
CN111195881A (zh) 钉枪
JP2004223671A (ja) 釘打機のトリガ機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