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047707A - 打入工具 - Google Patents

打入工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047707A
CN117047707A CN202310522729.4A CN202310522729A CN117047707A CN 117047707 A CN117047707 A CN 117047707A CN 202310522729 A CN202310522729 A CN 202310522729A CN 117047707 A CN117047707 A CN 11704770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oth
rack teeth
driver
wheel
ra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52272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场德和
栗木骏
福田一作
长尾雅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ki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ki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304304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3168228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Makita Corp filed Critical Maki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70477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04770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CHAND-HELD NAILING OR STAPLING TOOLS; MANUALLY OPERATED PORTABLE STAPLING TOOLS
    • B25C1/00Hand-held nailing tools; Nail feeding devices
    • B25C1/04Hand-held nailing tools; Nail feeding devices operated by fluid pressure, e.g. by air pressur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ortable Nailing Machines And Stapl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打入工具。打入工具(1)具有活塞(13)和打入器(40),活塞通过气压向打入方向移动;打入器与活塞(13)一体化移动来打击打入件。打入工具具有多个齿条齿(41)和轮部(22),多个齿条齿沿打入方向形成于打入器;轮部在外周具有与多个齿条齿卡合的多个卡合部(25)。通过轮部旋转而使打入器向与打入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轮部的多个卡合部中的至少1个是能相对于轮部的轴部件(21)移动的进退卡合部(25b)。打入器在彼此相邻的齿条齿(41)之间分别具有齿槽。接纳进退卡合部的齿槽是比其他齿槽深的深齿槽(42a)。据此,使至少1个卡合部能相对于轮部的旋转轴移动的打入工具提高与卡合部卡合的打入器的齿条齿的耐用性。

Description

打入工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将钉子、U型钉(staple)等打入件打入木材等的打入工具(driving tool)。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一种利用压缩气体的推力作为打击力的气弹簧式的打入工具。气弹簧式的打入工具具有活塞和打入器(driver),所述活塞在气缸内上下移动;所述打入器与活塞结合为一体。活塞和打入器在蓄压腔(蓄压室)的气压的作用下沿打入方向向下移动(运动)。打入器击打下方的打入件并将其射出。活塞和打入器在将打入件射出之后,通过升降机构向与打入方向相反的方向返回。
打入器具有沿上下方向排列形成的多个被卡合部(齿条齿)。升降机构具有轮部,该轮部具备与多个被卡合部卡合的多个卡合部。多个卡合部沿轮部的外周配置。轮部例如通过电动马达等驱动源而旋转。通过轮部在打入动作后进行旋转,卡合部与打入器的被卡合部依次啮合。据此,打入器和活塞向与打入方向相反的方向向上移动。通过活塞向与打入方向相反的方向向上移动,蓄压腔的气压升高。当打入器向上移动到上移动端位置时,升降机构的卡合部与打入器的被卡合部的卡合状态被解除。据此,再次执行打入器的打入动作。
例如若在打入通路上发生打入件的卡钉的情况、打入件没有被以正常的深度打入的打入不足的情况下,打入器停止在比下移动端靠上方的位置。轮部即使在打入器停止在非正常的位置的状态下也会与正常动作时同样地进行旋转。因此,卡合部不会与正常卡合的齿条齿(rack teeth)卡合,而导致卡合部与齿条齿的底部相互干涉。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那样,现有技术考虑了能够使卡合部相对于轮部的旋转轴移动的技术。通过使卡合部向从打入器远离的方向移动,能够消除卡合部与齿条齿的底部的干涉。
规定的卡合部在与齿条齿的底部卡合的时刻从打入器离开。打入器在蓄压腔的气压的作用下被向打入方向推压。因此,对卡合部与齿条齿的底部的卡合部位施加较大的载荷。通过反复进行打入器的打入动作,对齿条齿的底部反复施加因与卡合部干涉而产生的载荷。据此,有可能导致被卡合部破损等。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20/059666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因此,本发明使至少1个卡合部能相对于轮部的旋转轴移动的打入工具提高与卡合部卡合的打入器的齿条齿的耐用性。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特征,打入工具具有活塞,该活塞通过气压向打入方向移动。打入工具具有打入器,该打入器被设置于活塞且与活塞一体化移动(运动)来打击打入件。打入工具具有多个齿条齿,该多个齿条齿沿打入方向形成于打入器。打入工具具有轮部,该轮部在外周具有与多个齿条齿卡合的多个卡合部。通过轮部旋转而使打入器向与打入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轮部的多个卡合部中的至少1个是能相对于轮部的旋转轴移动的进退卡合部。打入器在彼此相邻的齿条齿之间分别具有齿槽。接纳进退卡合部的齿槽是比其他齿槽深的深齿槽。
因此,进退卡合部进入深齿槽而与齿条齿的底部卡合。因此,进退卡合部首先在比其他卡合部深的位置与齿条齿的底部卡合,在持续与齿条齿的底部卡合的同时相对于轮部的旋转轴进行移动。因此,抑制进退卡合部在移动的过程中与齿条齿的底部发生碰撞等强烈干涉。据此,能够抑制齿条齿因与进退卡合部的卡合而产生的破损等,从而能够提高齿条齿的耐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打入工具的侧视图。
图2是图1中II-II剖面向视图。
图3是图1中III-III剖面向视图。
图4是轮部位于初始位置的状态下的升降机构的纵剖视图。
图5是轮部位于初始位置的状态下的升降机构的横剖视图。
图6是升降机构和打入器的横剖视图。本图表示轮部位于初始位置且第2卡合部与第2被卡合部的底部卡合的状态。
图7是升降机构和打入器的横剖视图。本图表示轮部位于初始位置与移动位置之间且第2卡合部与第2被卡合部卡合的状态。
图8是升降机构和打入器的横剖视图。本图表示轮部位于移动位置且第6卡合部与第6被卡合部的底部卡合的状态。
图9是升降机构和打入器的横剖视图。本图表示轮部位于初始位置与移动位置之间且第6卡合部与第6被卡合部卡合的状态。
图10是活塞和打入器的侧视图。
图11是升降机构和打入器的横剖视图。本图表示轮部位于初始位置且第1卡合部与前进前齿条齿的被卡合面卡合的状态。
图12是升降机构和打入器的横剖视图。本图表示轮部位于初始位置且第2卡合部与进入时齿条齿的被卡合面卡合的状态。
图13是升降机构和打入器的横剖视图。本图表示轮部向移动位置移动且第2卡合部与进入时齿条齿的被卡合面卡合的状态。
图14是升降机构和打入器的横剖视图。本图表示轮部位于移动位置且外侧位置卡合部与进入后齿条齿的被卡合面卡合的状态。
图15是升降机构和打入器的横剖视图。本图表示轮部位于移动位置且第7卡合部与返回时齿条齿的被卡合面卡合的状态。
图16是升降机构和打入器的横剖视图。本图表示轮部向初始位置移动且第7卡合部与返回时齿条齿的被卡合面卡合的状态。
图17是升降机构和打入器的横剖视图。本图表示轮部位于初始位置且末端卡合部与末端齿条齿的被卡合面卡合的状态。
图18是打入器的设置有齿条齿的区域的横剖视图。
图19是比较例的打入工具的表示与图14相同的状态下的升降机构和打入器的横剖视图。
图20是比较例的打入工具的表示与图16相同的状态下的升降机构和打入器的横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打入工具;2:打入机头部;2a:打入通路;2b:射出口;3:接触臂;4:握柄;5:扳机;6:电池安装部;7:电池组;8:钉匣;10:工具主体;11:主体外壳;11a:驱动部壳体;12:气缸;13:活塞;14:蓄压腔;15:下移动端减振器;20:升降机构;21:轴部件;21a:支承部件;21b:支承平面;21c:旋转轴;21d:凸缘部;21e:弹簧收容部;22:轮部;22a:前凸缘部;22b:后凸缘部;22c:中心;22d:避让部;23:安装孔;23a:滑动面;24:压缩弹簧(施力部件);25:卡合部;25a:第1卡合部;25b:第2卡合部(进退卡合部);25c:外侧位置卡合部;25d:第6卡合部(进退卡合部);25e:内侧位置卡合部;26、27:轴承;28:盖部件;29:机构壳体;29a:盖部;29b:窗部;30:驱动部;31:电动马达;31a:输出轴;31b、31c:轴承;32:减速齿轮组;32a:齿轮组壳体;40:打入器;41:齿条齿(被卡合部);41c:齿厚;42:中央齿条齿;42a:深齿槽;42b:齿距;42c:齿厚;43:上游侧齿条齿;43a:齿槽;43b:齿距;43c:齿厚;44:下游侧齿条齿;44a:齿槽;44b:齿距;44c:齿厚;45:中央齿条齿;45a:深齿槽;45b:齿距;45c:齿厚;46:上游侧齿条齿;46a:齿槽;46b:齿距;46c:齿厚;47:下游侧齿条齿;47a:齿槽;47b:齿距;47c:齿厚;50:打入エ具;51:升降机构;52:轮部;52a:中心;52b:避让部;53:安装孔;53a:滑动面;54:卡合部;54a:第1卡合部;54b:第2卡合部(进退卡合部);54c:外侧位置卡合部;54d:第5卡合部;54e:内侧位置卡合部;54f:第7卡合部(进退卡合部);54g:末端卡合部;60:打入器;61:齿条齿(被卡合部);62:前进前齿条齿;62a:浅齿槽;62b:被卡合面;62c:齿厚;63:进入时齿条齿;63a:深齿槽;63b:被卡合面;63c:齿厚;63d:倾斜角度;64:进入后齿条齿;64a:深齿槽;64b:被卡合面;64c:齿厚;64d:倾斜角度;65:返回时齿条齿;65a:第2深齿槽(深齿槽);65b:被卡合面;65c:齿厚;65d:倾斜角度;66:返回后齿条齿;66a:浅齿槽;66b:被卡合面;66c:齿厚;66d:倾斜角度;67:末端齿条齿;67a:被卡合面;67b:齿厚;68、68a、68b、68c、68d、68e、68f:齿距;70:打入工具;71:打入器;72:进入后齿条齿;72a:齿槽;72b:被卡合面;73:返回时齿条齿;73a:齿槽;73b:被卡合面;N:打入件;W:被打入件;J:马达轴线;C:基准圆;A1~A9:角度;L:移动量;Ld:(打入方向的)移动量。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多个齿条齿包含中央齿条齿和上游侧齿条齿,其中,所述中央齿条齿在与打入方向相反的方向上与深齿槽相邻;所述上游侧齿条齿在与打入方向相反的方向上与中央齿条齿相邻。中央齿条齿与上游侧齿条齿的齿距比彼此相邻的其他齿条齿的齿距宽。因此,当进退卡合部相对于轮部的旋转轴进行移动时,打入器向打入方向略微返回进退卡合部的移动量。此时,通过将中央齿条齿与上游侧齿条齿的齿距设置得较宽,能够使与上游侧齿条齿的底部卡合的卡合部向齿槽外退避而不会与中央齿条齿和上游侧齿条齿干涉。据此,能够抑制上游侧齿条齿和中央齿条齿42的破损等。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多个齿条齿具有下游侧齿条齿,该下游侧齿条齿在打入方向侧与中央齿条齿相邻。中央齿条齿与下游侧齿条齿的齿距比彼此相邻的其他齿条齿的齿距窄。因此,在进退卡合部相对于轮部的旋转轴移动后的时刻,卡合部能够朝向下游侧齿条齿的底部顺利地进入而不会与下游侧齿条齿干涉。据此,能够抑制下游侧齿条齿的破损等。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下游侧齿条齿的齿厚比中央齿条齿和上游侧齿条齿薄。因此,能够抑制在进退卡合部进入深齿槽时进退卡合部与下游侧齿条齿干涉。据此,能够抑制下游侧齿条齿的破损等。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打入工具具有轴部件,该轴部件以可旋转的方式被安装于工具主体。轮部以可沿径向滑动的方式被安装于轴部件。轮部以轴部件为中心与轴部件一起旋转,且多个卡合部均相对于轴部件沿径向滑动。因此,进退卡合部与其他卡合部和轮部一体地相对于轴部件进行移动。因此,能够抑制与齿条齿的底部卡合的状态下的进退卡合部单独地意外移动。据此,能够抑制进退卡合部与齿条齿的底部的卡合意外脱离。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进退卡合部进入深齿槽并被深齿槽的槽底推压而相对于轮部的旋转轴进行移动。因此,在进退卡合部移动时,进退卡合部与齿条齿的底部持续卡合。因此,能够抑制进退卡合部从齿条齿的底部瞬间离开。据此,能够抑制进退卡合部与齿条齿的底部发生碰撞,能够抑制齿条齿的破损等。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进退卡合部从深齿槽的槽底受到沿打入方向的力而向打入方向移动。因此,在进退卡合部移动时,能够将进退卡合部对齿条齿的底部施加的与打入方向相反的方向的载荷限制到最小。据此,能够进一步提高与进退卡合部卡合的齿条齿的耐用性。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轮部在进退卡合部从轴部件离开的初始位置与进退卡合部接近轴部件的移动位置之间滑动。多个卡合部中的1个卡合部是第1卡合部,在使打入器向与打入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时所述第1卡合部最先与打入器卡合。多个卡合部包含外侧位置卡合部和内侧位置卡合部,其中,所述外侧位置卡合部在轮部位于初始位置时位于以旋转轴的轴心为中心且通过第1卡合部的基准圆的外侧;所述内侧位置卡合部位于基准圆的内侧。
因此,在轮部旋转1周的期间,存在位于初始位置的时刻、从初始位置移动到移动位置的时刻、位于移动位置的时刻以及从移动位置移动到初始位置的时刻。能够以在任一时刻至少1个卡合部与齿条齿的底部卡合的方式设置外侧位置卡合部和内侧位置卡合部。据此,能够使由轮部的旋转实现的打入器的返回动作稳定。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多个卡合部以在轮部的旋转过程中按等角度间隔与多个齿条齿抵接的方式配置于轮部。因此,通过使轮部以大致恒定速度旋转,能够使打入器以大致恒定的速度返回到待机位置。因此,例如能够不设置调整轮部的旋转速度的速度调整机构等而使卡合部与齿条齿的底部卡合。据此,能够实现使轮部旋转的机构的紧凑化。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多个卡合部包含第1卡合部和第2卡合部,其中,在使打入器向与打入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时所述第1卡合部最先与打入器卡合;所述第2卡合部在第1卡合部之后接着与打入器卡合。进退卡合部是第2卡合部。因此,在打入器因卡钉或打入不足等停止于非正常的位置时,最先与齿条齿干涉的卡合部是第1卡合部。通过消除第1卡合部与齿条齿的干涉,能够以使第2卡合部之后的其他卡合部不会与齿条齿干涉的方式使打入器向与打入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通过采用在第2卡合部与齿条齿的底部卡合的时刻使轮部从初始位置移动到移动位置的结构,能够在第1卡合部与齿条齿干涉的情况下使第1卡合部从齿条齿之间的齿槽顺利地退避。这样,能够良好地继续打入器的返回动作。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打入工具具有活塞,该活塞通过气压向打入方向移动。打入工具具有打入器,该打入器被设置于活塞且与活塞一体化移动来打击打入件。打入工具具有多个齿条齿,该多个齿条齿沿打入方向形成于打入器。打入工具具有轮部,该轮部在外周具有与多个齿条齿卡合的多个卡合部。打入工具具有轴部件,该轴部件作为轮部的旋转轴被以轮部不能旋转且能沿径向滑动的方式安装。通过轮部旋转而使打入器向与打入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在使打入器向与打入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时,轮部相对于轴部件从初始位置向从打入器离开的移动位置滑动。打入器在彼此相邻的齿条齿之间分别具有齿槽。齿槽包含浅齿槽和比浅齿槽深的深齿槽,其中,所述浅齿槽在轮部位于初始位置时与卡合部中的1个卡合;所述深齿槽在轮部从初始位置向移动位置移动时或者轮部位于移动位置时与卡合部中的1个卡合。
因此,卡合部在轮部位于初始位置时与浅齿槽卡合。卡合部在轮部从初始位置向移动位置移动时或者位于移动位置时与深齿槽卡合。因此,在使打入器向与打入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的过程中,能够维持卡合部中的任一个与浅齿槽或者深齿槽卡合的状态。尤其,在轮部从初始位置向移动位置移动时,卡合部也从深齿槽向退避的方向移动。在从初始位置向移动位置移动时和移动后与齿槽卡合的卡合部以在移动后卡合不被解除的方式配置于轮部的外侧位置。通过将移动时的卡合部设置于外侧位置,即使轮部移动到移动位置也能够使卡合部残留于深齿槽内。这样,能够抑制在使打入器向与打入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的过程中齿条齿从卡合部脱离。据此,能够抑制打入器意外向打入方向返回。另外,通过将深齿槽设置得较深,能够抑制卡合部与位于深齿槽的打入方向侧的齿条齿的底部干涉。这样,能够抑制齿条齿因受到来自卡合部的力而产生的破损等,从而能够提高齿条齿的耐用性。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在使打入器向与打入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时,轮部从移动位置向初始位置返回。齿槽包含比浅齿槽深的第2深齿槽,在轮部从移动位置向初始位置返回时所述第2深齿槽与卡合部中的1个卡合。轴部件在轮部从初始位置向移动位置移动时开始直至返回到初始位置时为止旋转大致180度。因此,即将从移动位置向初始位置返回之前的卡合部(进退卡合部)接近打入器。因此,卡合部能够在轮部从移动位置返回到初始位置时维持与第2深齿槽卡合的状态。在轮部从移动位置向初始位置返回时,卡合部也向从第2深齿槽退避的方向移动。由于返回到初始位置之前的进退卡合部接近打入器,因此,即使轮部返回到初始位置也能够使卡合部残留于第2深齿槽内。因此,能够抑制在使打入器向与打入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的过程中,第2深齿槽的打入方向侧的齿条齿从卡合部脱离而打入器意外向打入方向返回。另外,通过将第2深齿槽设置得较深,能够抑制返回到初始位置之前的进退卡合部与位于第2深齿槽的打入方向侧的齿条齿的底部干涉。这样,能够抑制第2深齿槽的打入方向侧的齿条齿因受到来自卡合部的力而产生的破损等,从而能够提高耐用性。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齿条齿具有被卡合面,该被卡合面与轮部的卡合部卡合。齿条齿包含进入后齿条齿和返回时齿条齿,其中,所述进入后齿条齿在轮部位于移动位置时与卡合部中的1个卡合;所述返回时齿条齿在轮部从移动位置向初始位置返回时与卡合部中的1个卡合。与进入后齿条齿的被卡合面相比,返回时齿条齿的被卡合面相对于与打入器的轴向正交的面随着从返回时齿条齿的齿顶到齿根而向朝向打入方向的方向倾斜。
因此,相比卡合部与进入后齿条齿的被卡合面卡合时,与返回时齿条齿的被卡合面卡合时在较早的时刻卡合。据此,能够提前轮部从移动位置返回到初始位置的时刻。通过提前轮部移动的时刻,能够使轮部的移动方向接近与打入器的打入方向正交的方向。据此,在轮部从移动位置向初始位置返回时,能够缩短卡合部向打入器的打入方向移动的距离。据此,能够抑制在轮部向初始位置返回的瞬间,在卡合部与返回时齿条齿的被卡合面之间产生的冲击力。这样,能够抑制返回时齿条齿的破损等,从而能够提高返回时齿条齿的耐用性。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齿条齿包含进入时齿条齿,该进入时齿条齿在轮部从初始位置向移动位置移动时与卡合部中的1个卡合。与进入后齿条齿的被卡合面相比,进入时齿条齿的被卡合面相对于与打入器的轴向正交的面随着从进入时齿条齿的齿顶到齿根而向朝向打入方向的方向倾斜。
因此,相比卡合部与进入后齿条齿的被卡合面卡合时,与进入时齿条齿的被卡合面卡合时在较早的时刻卡合。据此,能够提前轮部从初始位置移动到移动位置的时刻。通过提前轮部移动的时刻,能够使轮部的移动方向接近与打入器的打入方向正交的方向。据此,在轮部从初始位置向移动位置移动时,能够缩短卡合部向打入器的打入方向移动的距离。据此,能够抑制在轮部向移动位置移动的瞬间,在卡合部与进入时齿条齿的被卡合面之间产生的冲击力。这样,能够抑制进入时齿条齿的破损等,从而能够提高进入时齿条齿的耐用性。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进入后齿条齿的被卡合面相对于与打入器的轴向正交的面随着从进入后齿条齿的齿顶到齿根而向朝向打入方向的方向倾斜。因此,能够提前从与进入后齿条齿在先的齿条齿的被卡合面卡合的在先的卡合部移接到与进入后齿条齿的被卡合面卡合的卡合部的时刻。因此,在先的卡合部向在先的齿条齿的顶端移动之前,卡合部与进入后齿条齿的卡合面卡合。据此,能够抑制在先的齿条齿的齿根所产生的弯矩,从而能够提高在先的齿条齿的耐用性。
接着,根据图1~10来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作为打入工具1的一例,示出利用气缸上方的蓄压腔的气压作为用于将打入件N打入的推力的气弹簧式的打入工具。在以下的说明中,设定打入件N的打入方向为下方,与打入方向相反的方向为上方。打入工具1的使用者在图1中大致位于打入工具1的左侧。设定使用者的近前侧为后方(使用者侧),与近前侧相反的一侧的里侧为前方。左右方向以使用者为基准。
如图1、3所示,打入工具1具有工具主体10。工具主体10具有在大致圆筒形的主体外壳11内收容气缸12的结构。活塞13以可上下往复运动的方式被收容于气缸12内。活塞13的上方的气缸12的上部与蓄压腔14连通。在蓄压腔14中封入有例如空气等压缩气体。蓄压腔14的气压作为使活塞13的上表面向下移动的推力发挥作用。
如图3所示,气缸12的下部与设置于工具主体10的下部的打入机头部2的打入通路2a连通。打入机头部2与装填有多根打入件N(参照图1)的钉匣8结合。打入件N从钉匣8内逐根地以上下延伸的姿态被向打入通路2a供给。在打入机头部2的下部设置有可上下滑动的接触臂3。接触臂3通过与被打入件W抵接而向上移动。
如图3所示,上下较长的打入器40与活塞13的下表面结合。打入器40的下部进入打入通路2a内。打入器40在作用于活塞13的上表面的蓄压腔14的气压的作用下在打入通路2a内向下移动。打入器40的下端击打被供给到打入通路2a内的1根打入件N。被击打的打入件N从打入机头部2的射出ロ2b射出。射出的打入件N被打入到被打入件W。在气缸12的下部配置有用于吸收活塞13的下移动端处的冲击的下移动端减振器15。
如图3所示,在打入器40的右侧部设置有多个齿条齿41。在本实施例中,10个齿条齿41沿打入器40的长度方向(上下方向)排列配置。各齿条齿41被设置为分别向右侧伸出且底部朝向打入方向侧(下侧)的状态。齿条齿41的底部(被卡合面)与后述的升降机构20所具备的卡合部25卡合。
如图1所示,在工具主体10的后部设置有供使用者把持的握柄4。在握柄4的前部下表面设置有供使用者用指尖进行扣动操作的扳机5。通过将接触臂3向被打入件W推压而使其相对于打入机头部2相对地向上移动,从而使扳机5的扣动操作有效。在握柄4的后部设置有电池安装部6。在电池安装部6的后表面能够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电池组7。电池组7能够从电池安装部6拆下,用另外准备的充电器反复充电来使用。电池组7能够作为另一电动工具的电源来使用。电池组7作为向后述的驱动部30供给电功率的电源进行动作。
如图3所示,升降机构20与打入机头部2的右侧部结合。升降机构20具有在击打后使活塞13和打入器40一体向上方返回的功能。通过由升降机构20使活塞13向上方返回,蓄压腔14的气压升高。
如图1所示,在升降机构20的后部排列设置有用于使升降机构20动作的驱动部30。升降机构20和驱动部30被收容于大致圆筒状的驱动部壳体11a。驱动部壳体11a连接主体外壳11的下部与电池安装部6的下部。驱动部壳体11a与主体外壳11一体设置。
如图2所示,驱动部30具有作为驱动源的电动马达31。电动马达31以输出轴31a的轴线(马达轴线J)沿着与打入方向(在图2中为与纸面正交的方向)正交的前后方向的姿态被收容。电动马达31以电池组7的电功率为电源,通过扳机5的扣动操作而启动。
如图2所示,电动马达31的输出轴31a通过轴承31b、31c以可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驱动部壳体11a。输出轴31a的前部与减速齿轮组32连接。减速齿轮组32被支承于驱动部壳体11a所收容的大致圆筒状的齿轮组壳体32a的内周侧。减速齿轮组32使用3组行星齿轮组。3组行星齿轮组相互同轴且与马达轴线J同轴配置。电动马达31的旋转输出被包含3组行星齿轮组的减速齿轮组32减速并输出给前方的升降机构20。
如图2所示,升降机构20具有与减速齿轮组32连接的轴部件21和被支承于轴部件21的轮部22。升降机构20被收容于驱动部壳体11a所收容的大致圆筒状的机构壳体29。轴部件21的旋转轴21c与马达轴线J一致。机构壳体29的前部被盖部29a封堵。轴部件21的前端通过盖部29a以可旋转的方式被机构壳体29所保持的轴承26支承。轴部件21的后端被支承于减速齿轮组32的末级的行星齿轮架。减速齿轮组32的末级的行星齿轮架通过设置于外周侧的轴承27以可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机构壳体29。当电动马达31启动时,升降机构20的轴部件21和轮部22一体地沿图3所示的箭头R的方向(在图3中为逆时针方向)旋转。通过轮部22沿箭头R方向旋转,打入器40向上方提升。
如图4、5所示,在轴部件21的前后方向中央设置有支承轮部22的支承部件21a。支承部件21a大致呈圆柱状,具有沿径向延伸且相互平行的一对支承平面21b。支承部件21a在一对支承平面21b之间具有弹簧收容部21e。弹簧收容部21e沿一对支承平面21b的延伸方向凹进设置。弹簧收容部21e在初始位置方向侧的支承部件21a的端面开口。在弹簧收容部21e中收容有用于对轮部22向径向施力的压缩弹簧24。
如图4所示,在轴部件21的后部设置有凸缘部21d。凸缘部21d在支承部件21a的后方,向支承部件21a的径向外侧呈圆板状伸出。凸缘部21d的前表面与轮部22的后表面抵接。在比支承部件21a靠前方的轴部件21的前部安装有盖部件28。盖部件28设置为直径与轮部22的外周缘大致相同的圆盘状。盖部件28被安装于支承部件21a所安装的轮部22的前方。盖部件28的后表面与轮部22的前表面抵接。通过轮部22被夹在凸缘部21d与盖部件28之间而限制前后方向上的移动。
如图4、5所示,在轮部22的中央设置有能够插入支承部件21a的安装孔23。在安装孔23的内壁面设置有沿径向延伸且相互平行的一对滑动面23a。一对滑动面23a相互之间的距离与设置于支承部件21a的一对支承平面21b相互之间的距离大致相同。通过将支承部件21a插入安装孔23,各滑动面23a与各支承平面21b相向而抵接。通过滑动面23a相对于支承平面21b滑动接触,轮部22相对于轴部件21沿径向在一定范围内位移。如图6所示,将轮部22的中心22c位于轴部件21的旋转轴21c上时的轮部22的位置称为初始位置。如图8所示,将轮部22的中心22c从轴部件21的旋转轴21c上偏离最大的状态下的轮部22的位置称为移动位置。图7、9所示的轮部22的位置相当于初始位置与移动位置的中间位置。
如图4、5所示,被收容于支承部件21a的弹簧收容部21e的压缩弹簧24对安装孔23的壁面向轮部22的径向施力。轮部22相对于支承部件21a被从移动位置向初始位置施力。因此,在没有对轮部22作用外力的情况下,轮部22被保持于初始位置。在对轮部22作用朝向移动位置的方向的一定值以上的外力的情况下,轮部22抵抗压缩弹簧24的作用力而从初始位置向移动位置移动。
如图5所示,沿轮部22的外周缘安装有多个卡合部25。在本实施例中,例如设置有10个卡合部25。各卡合部25使用圆柱形的轴部件(销)。
如图3所示,轮部22的左部经过设置于机构壳体29的窗部29b进入到打入通路2a内。在打入通路2a内,轮部22的各卡合部25与打入器40的齿条齿41的底部卡合。在卡合部25的至少1个与打入器40的齿条齿41的底部卡合的状态下,使轮部22沿箭头R的方向旋转。据此,打入器40和活塞13向上方返回。
如图4所示,轮部22具有前后隔开一定间隔且相互平行的前凸缘部22a和后凸缘部22b。前凸缘部22a和后凸缘部以径向上的伸出形状相同的方式形成。各卡合部25通过设置于前凸缘部22a的通孔和设置于后凸缘部22b的槽孔被保持于轮部22的周向上的规定位置。各卡合部25以能够绕各自的轴中心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轮部22。因此,能够抑制各卡合部25的外周面的规定区域连续地与齿条齿41抵接。据此,能够抑制卡合部25的摩耗。
如图5所示,多个卡合部25距轮部22的中心22c的距离分别不同。另外,相邻的2个卡合部25的周向上的间隔相对于中心22c的周向上的角度分别不同。在本实施例中,在轮部22的大致3/4周的范围内按规定的间隔配置10个卡合部25。在轮部22的大致1/4的范围内没有配置卡合部25。以下,将周向上的没有配置卡合部25的范围称为避让部22d。
如图5所示,在轮部22的旋转方向上,将紧随避让部22d之后的卡合部25称为第1卡合部25a。第1卡合部25a的中心在轮部22位于初始位置时位于距轴部件21的旋转轴21c基准距离的基准圆C上。在轮部22的旋转方向上,将紧随第1卡合部25a之后排列的卡合部25称为第2卡合部25b。第2卡合部25b能够相对于旋转轴21c移动,在本发明中也称为进退卡合部25b。在轮部22的旋转方向上,将排列在第1卡合部25a的5个之后的卡合部25称为第6卡合部25d。第6卡合部25d能够相对于旋转轴21c移动,在本发明中也称为进退卡合部25d。在轮部22的旋转方向上,将紧随第1卡合部25a之后排列的2个卡合部25称为外侧位置卡合部25c。外侧位置卡合部25c的中心位于基准圆C的径向外侧。在轮部22的旋转方向上,将第6卡合部25d及其前后排列的共计3个卡合部25称为内侧位置卡合部25e。内侧位置卡合部25e的中心位于基准圆C的径向内侧。
如图5所示,相邻的2个卡合部25与轮部22的中心22c形成角度。以第1卡合部25a为起点按轮部22的旋转方向依次将各角度称为角度A1、A2、A3、A4、A5、A6、A7、A8、A9。角度A1、A3中的形成角度的2个卡合部25的一方为外侧位置卡合部25c。角度A2中的形成角度的2个卡合部25的两方为外侧位置卡合部25c。角度A4、A7中的形成角度的2个卡合部25的一方为内侧位置卡合部25e。角度A5、A6中的形成角度的2个卡合部25的两方为内侧位置卡合部25e。各角度A1~A9被设置为,从形成角度的各卡合部25的中心到轮部22的中心22c为止的距离越长则角度越小,该距离越短则角度越大。因此,角度A1、A2、A3比角度A8、A9小。角度A2比角度A1、A3小。角度A4、A5、A6、A7比角度A8、A9大。角度A5、A6比角度A4、A7大。
如图10所示,多个齿条齿41被设置为,从打入器40的轴心到右端(顶端)为止的长度为大致相同的长度。从与打入方向相反的方向侧(上侧)数第2个齿条齿41为本发明的中央齿条齿42。与中央齿条齿42的与打入方向相反的方向侧相邻的齿条齿41,即最上方的齿条齿41为本发明的上游侧齿条齿43。与中央齿条齿42的打入方向侧相邻的齿条齿41,即从上侧数第3个齿条齿41为本发明的下游侧齿条齿44。在中央齿条齿42与上游侧齿条齿43之间形成有齿槽43a。在中央齿条齿42与下游侧齿条齿44之间形成有比齿槽43a深的深齿槽42a。在下游侧齿条齿44的打入方向侧形成有深度与齿槽43a大致相同的齿槽44a。
如图10所示,从上侧数第6个齿条齿41为本发明的中央齿条齿45。在与打入方向相反的方向侧与中央齿条齿45相邻的齿条齿41、即由上侧数第5个齿条齿41为本发明的上游侧齿条齿46。在打入方向侧与中央齿条齿45相邻的齿条齿41、即从上侧数第7个齿条齿41为本发明的下游侧齿条齿47。在中央齿条齿45与上游侧齿条齿46之间形成有深度与齿槽43a大致相同的齿槽46a。在中央齿条齿45与下游侧齿条齿47之间形成有比齿槽46a深且深度与深齿槽42a大致相同的深齿槽45a。在下游侧齿条齿47的打入方向侧形成有深度与齿槽46a大致相同的齿槽47a。换言之,深齿槽42a、45a形成得比其他齿槽深。
如图10所示,中央齿条齿42与上游侧齿条齿43的齿距43b比中央齿条齿42与下游侧齿条齿44的齿距42b大,且比下游侧齿条齿44与从上侧数第4个齿条齿41的齿距44b大。齿距42b比齿距44b小。中央齿条齿45与上游侧齿条齿46的齿距46b的大小同齿距43b相同。中央齿条齿45与下游侧齿条齿47的齿距45b的大小同齿距42b相同。下游侧齿条齿47与从上侧数第8个齿条齿41的齿距47b的大小同齿距44b相同。各齿条齿41之间的其他齿距的大小同齿距44b相同。
如图10所示,中央齿条齿42的齿厚42c与上游侧齿条齿43的齿厚43c为大致相同的厚度。下游侧齿条齿44的齿厚44c比齿厚42c小。中央齿条齿45与上游侧齿条齿46的齿厚45c、46c为与齿厚42c大致相同的厚度。下游侧齿条齿47的齿厚47c为与齿厚44c大致相同的厚度。各齿条齿41的其他齿厚41c为与齿厚42c大致相同的厚度。换言之,下游侧齿条齿44、47的齿厚44c、47c形成得比其他齿条齿41薄。此外,中央齿条齿42、45、上游侧齿条齿43、46、下游侧齿条齿44、47以外的齿条齿41以相同形状形成并以等齿距配置。
接着,说明打入工具1的打入动作的一系列流程。图3表示活塞13和打入器40的待机状态。待机状态下的打入器40和活塞13被保持于停止在比上移动端略靠下方的待机位置的状态。在该待机状态下,紧靠避让部22d之前的卡合部25与从打入方向侧数第1个(最下端)的齿条齿41的底部卡合。
在待机状态下,图1所示的接触臂3向上移动且通过扣动扳机5来启动电动马达31。当启动电动马达31时,图3所示的轮部22沿箭头R所示的旋转方向旋转。紧靠避让部22d之前的卡合部25使最下端的齿条齿41向上移动。据此,活塞13和打入器40从待机位置向上移动到上移动端。当打入器40移动到上移动端时,打入件N(参照图1)被从钉匣8供给到打入通路2a内。当达到上移动端的即将打入之前的状态时,轮部22的卡合部25从齿条齿41的底部脱离。据此,活塞13和打入器40在蓄压腔14的气压的作用下向下移动。通过打入器40在打入通路2a内向下移动来击打1根打入件N。
当打入器40向下移动时,轮部22的卡合部25处于全部从打入通路2a内退出而位于机构壳体29内的状态。因此,轮部22的避让部22d位于打入通路2a内。据此,避免卡合部25与打入器40的齿条齿41的干涉,从而顺利地执行打入动作。
在打击打入件N后,在打入器40到达下移动端的状态下轮部22继续沿箭头R的方向旋转。如图6所示,第1卡合部25a与多个齿条齿41中的最上端的上游侧齿条齿43的底部卡合。据此,开始使活塞13和打入器40向与打入方向相反的方向向上移动的返回动作。当返回动作开始时,轮部22通过压缩弹簧24被向作为初始位置的左侧的打入器40侧施力。因此,轮部22的中心22c位于轴部件21的旋转轴21c上。
如图6、7所示,第2卡合部25b与中央齿条齿42的底部卡合。第2卡合部25b为比第1卡合部25a距中心22c的距离远的外侧位置卡合部25c。因此,在轮部22位于初始位置的状态下,第2卡合部25b与比齿槽43a、44a等其他齿槽深的深齿槽42a的槽底抵接。下游侧齿条齿44的齿厚44c(参照图10)设置得薄,以便在第2卡合部25b进入深齿槽42a的槽底时不会与第2卡合部25b干涉。在轮部22保持于初始位置的状态下继续沿箭头R的方向旋转时,会使第2卡合部25b与中央齿条齿42的底部干涉。轮部22以避免干涉的方式抵抗压缩弹簧24的作用力而从初始位置向右侧的移动位置移动。例如当滑动面23a朝向打入器40向与打入方向相反的方向倾斜时,轮部22向移动位置移动。轮部22的中心22c向轴部件21的旋转轴21c的右侧移动。
如图7所示,轮部22在第2卡合部25b与中央齿条齿42的底部卡合的时刻从初始位置向移动位置移动。此时,轮部22瞬间以从打入器40远离的方式向右侧下方移动。通过将深齿槽42a设置得深,在轮部22移动的期间也能够持续第2卡合部25b与中央齿条齿42的底部的卡合关系。
上游侧齿条齿43与中央齿条齿42之间的齿距43b设置得比齿距42b、44b等其他齿距宽(参照图10)。因此,第1卡合部25a在轮部22从初始位置向移动位置移动而向打入方向返回时,能够从齿槽43a退避而不会与上游侧齿条齿43或者中央齿条齿42干涉。中央齿条齿42与下游侧齿条齿44之间的齿距42b设置得比齿距42b、44b等其他齿距窄(参照图10)。因此,第2卡合部25b下一个的外侧位置卡合部25c在轮部22向移动位置移动之后,能够进入齿槽44a而不会与中央齿条齿42干涉。
如图9、10所示,第6卡合部25d与中央齿条齿45的底部卡合。第6卡合部25d为比第1卡合部25a距中心22c的距离远的内侧位置卡合部25e。在轮部22位于移动位置的状态下,第2卡合部25b在比深齿槽45a的槽底浅的位置与中央齿条齿42的底部抵接。下游侧齿条齿47的齿厚47c设置得比其他齿条齿41薄,以便在第6卡合部25d进入深齿槽45a时不会与第6卡合部25d干涉。当轮部22继续沿箭头R的方向旋转时,轮部22例如在滑动面23a朝向打入器40向打入方向倾斜时向移动位置移动。轮部22的中心22c以接近轴部件21的旋转轴21c的方式向右侧移动。
如图7所示,轮部22在从移动位置向初始位置移动时,以瞬间接近打入器的方式向左侧下方移动。通过将深齿槽45a设置得深,在轮部22移动的期间也能够持续第6卡合部25d与中央齿条齿45的底部的卡合关系。
如图8~10所示,上游侧齿条齿46与中央齿条齿45之间的齿距46b设置得比其他齿距宽。因此,第6卡合部25d近前的内侧位置卡合部25e在轮部22从移动位置向初始位置移动时,能够从深齿槽45a退避而不会与上游侧齿条齿46或者中央齿条齿45干涉。中央齿条齿45与下游侧齿条齿47之间的齿距45b设置得比其他齿距窄。因此,第6卡合部25d下一个的内侧位置卡合部25e在轮部22向移动位置移动之后,能够进入齿槽47a而不会与中央齿条齿45干涉。
如图3所示,当紧随避让部22d之前的卡合部25与最下端的齿条齿41的底部卡合时,活塞13和打入器40到达上述的待机位置。例如通过适宜地控制从电动马达31启动开始经过的时间,在打入器40和活塞13到达待机位置的阶段电动马达31(参照图2)停止。据此一系列的打入动作结束。活塞13和打入器40的待机位置被设定于上移动端位置的下方。在一次打入动作中,打入器40从待机位置暂时向上移动到上移动端位置之后,通过气压向下移动来执行打入动作。
如上所述,打入工具1具有活塞13,如图6、8所示,该活塞13通过气压向打入方向移动。打入工具1具有打入器40,该打入器40被设置于活塞13且与活塞13一体化移动来打击打入件。打入工具1具有多个齿条齿41,该多个齿条齿41沿打入方向形成于打入器40。打入工具1具有轮部22,该轮部22在外周具有与多个齿条齿41卡合的多个卡合部25。通过轮部22旋转而使打入器40向与打入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轮部22的多个卡合部25中的至少1个是能够相对于轮部22的轴部件21移动的进退卡合部25b、25d。打入器40在彼此相邻的齿条齿41之间分别具有齿槽。接纳进退卡合部25b、25d的齿槽是比其他齿槽深的深齿槽42a、45a。
因此,进退卡合部25b、25d进入深齿槽42a、45a而与齿条齿41的底部卡合。因此,进退卡合部25b、25d首先在比其他卡合部25深的位置与齿条齿41的底部卡合,在持续与齿条齿41的底部卡合的同时相对于轮部22的轴部件21进行移动。因此,抑制进退卡合部25b、25d在移动的过程中与齿条齿41的底部发生碰撞等强烈干涉。据此,能够抑制齿条齿41因与进退卡合部25b、25d的卡合而产生的破损等,从而能够提高齿条齿41的耐用性。
如图7、9所示,多个齿条齿41包含中央齿条齿42、45和上游侧齿条齿43、46,其中,所述中央齿条齿42、45在与打入方向相反的方向上与深齿槽42a、45a相邻;所述上游侧齿条齿43、46在与打入方向相反的方向上与中央齿条齿42、45相邻。中央齿条齿42、45与上游侧齿条齿43、46的齿距43b、46b比彼此相邻的其他齿条齿41的齿距宽。因此,当进退卡合部25b、25d相对于轮部22的轴部件21进行移动时,打入器40向打入方向略微返回进退卡合部25b、25d的移动量。此时,通过将中央齿条齿42、45与上游侧齿条齿43、46的齿距43b、46b设置得较宽,能够使与上游侧齿条齿43、46的底部卡合的卡合部25向齿槽外退避而不会与中央齿条齿42、45和上游侧齿条齿43、46干涉。据此,能够抑制上游侧齿条齿43、46和中央齿条齿42、45的破损等。
如图7、9所示,多个齿条齿41具有下游侧齿条齿44、47,该下游侧齿条齿44、47与中央齿条齿42、45在打入方向侧相邻。中央齿条齿42、45与下游侧齿条齿44、47的齿距42b、45b比彼此相邻的其他齿条齿41的齿距窄。因此,在进退卡合部25b、25d相对于轮部22的旋转轴21c移动后的时刻,卡合部25能够朝向下游侧齿条齿44、47的底部顺利地进入而不会与下游侧齿条齿44、47干涉。据此,能够抑制下游侧齿条齿44、47的破损等。
如图6、8所示,下游侧齿条齿44、47的齿厚44c、47c比中央齿条齿42、45的齿厚42c、45c和上游侧齿条齿43、46的齿厚43c、46c薄。因此,能够抑制在进退卡合部25b、25d进入深齿槽42a、45a时进退卡合部25b、25d与下游侧齿条齿44、47干涉。据此,能够抑制下游侧齿条齿44、47的破损等。
如图6、7所示,打入工具1具有轴部件21,该轴部件21以可旋转的方式被安装于工具主体10。轮部22以可沿径向滑动的方式被安装于轴部件21。轮部22以轴部件21为中心与轴部件21一起旋转,且多个卡合部25均相对于轴部件21沿径向滑动。因此,进退卡合部25b、25d与其他卡合部25和轮部22一体地相对于轴部件21进行移动。因此,能够抑制与齿条齿41的底部卡合的状态下的进退卡合部25b、25d单独地意外移动。据此,能够抑制进退卡合部25b、25d与齿条齿41的底部的卡合意外脱离。
如图6~9所示,进退卡合部25b、25d进入深齿槽42a、45a并被深齿槽42a、45a的槽底推压而相对于轮部22的旋转轴21c进行移动。因此,在进退卡合部25b、25d移动时,进退卡合部25b、25d与齿条齿41的底部持续卡合。因此,能够抑制进退卡合部25b、25d瞬间从齿条齿41的底部离开。据此,能够抑制进退卡合部25b、25d与齿条齿41的底部发生碰撞,从而能够抑制齿条齿41的破损等。
如图6~9所示,进退卡合部25b、25d从深齿槽42a、45a的槽底受到沿打入方向的力而向打入方向移动。因此,在进退卡合部25b、25d移动时,能够将进退卡合部25b、25d对齿条齿41的底部施加的与打入方向相反的方向的载荷限制到最小。据此,能够进一步提高与进退卡合部25b、25d卡合的齿条齿41的耐用性。
如图5、6所示,轮部22在进退卡合部25b、25d从轴部件21离开的初始位置与进退卡合部25b、25d接近轴部件21的移动位置之间滑动。多个卡合部25中的1个是第1卡合部25a,在使打入器40向与打入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时,所述第1卡合部25a最先与打入器40卡合。多个卡合部25包含外侧位置卡合部25c和内侧位置卡合部25e,其中,所述外侧位置卡合部25c在轮部22位于初始位置时位于以旋转轴21c的轴心为中心且通过第1卡合部25a的基准圆C的外侧;所述内侧位置卡合部25e位于基准圆的内侧。
因此,在轮部22旋转1周的期间,存在位于初始位置的时刻、从初始位置移动到移动位置的时刻、位于移动位置的时刻以及从移动位置移动到初始位置的时刻。可以以在任一时刻至少1个卡合部25与齿条齿41的底部卡合的方式设置外侧位置卡合部25c和内侧位置卡合部25e。据此,能够使由轮部22的旋转实现的打入器40的返回动作稳定。
如图5、6所示,多个卡合部25以在轮部22的旋转过程中按等角度间隔与多个齿条齿41抵接的方式配置于轮部22。因此,通过使轮部22以大致恒定速度旋转,能够使打入器40以大致恒定的速度返回待机位置。因此,例如能够不设置调整轮部22的旋转速度的速度调整机构等而使卡合部25与齿条齿41的底部卡合。据此,能够实现使轮部22旋转的机构的紧凑化。
如图6~9所示,多个卡合部25包含第1卡合部25a和第2卡合部25b,其中,在使打入器40向与打入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时,所述第1卡合部25a最先与打入器40卡合;所述第2卡合部25b在第1卡合部25a之后接着与打入器40卡合。进退卡合部25b是第2卡合部。因此,在打入器40因卡钉或打入不足等停止于非正常的位置时,最先与齿条齿41干涉的卡合部25是第1卡合部25a。通过消除第1卡合部25a与齿条齿41的干涉,能够使第2卡合部25之后的其他卡合部25不会与齿条齿41干涉而使打入器40向与打入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通过采用在第2卡合部25b与齿条齿41的底部卡合的时刻使轮部22从初始位置移动到移动位置的结构,能够在第1卡合部25a与齿条齿41干涉的情况下使第1卡合部25a从齿条齿41之间的齿槽顺利地退避。这样,能够良好地继续打入器40的返回动作。
接着,根据图11~18来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第2实施例的打入エ具50代替图6所示的升降机构20和打入器40而具有升降机构51和打入器60。在以下的说明中仅详细说明与第1实施例不同的部分。
如图11所示,上下较长的打入器60与活塞13的下表面结合。打入器60的下部进入打入通路2a内。打入器60在作用于活塞13的上表面的蓄压腔14(参照图3)的气压的作用下在打入通路2a内向下移动。打入器60的下端击打被供给到打入通路2a内的1根打入件。在打入器60的右侧部设置有多个齿条齿61。在本实施例中9个齿条齿61沿打入器60的长度方向上下排列配置。各齿条齿61被设置为分别向右侧伸出且底部朝向打入方向侧(下侧)的状态。齿条齿61的底部(被卡合面)与升降机构51所具备的卡合部54卡合。
如图11所示,升降机构51在与图3所示的升降机构20相同的位置被收容于大致圆筒状的机构壳体29。升降机构51具有与减速齿轮组32(参照图2)连接的轴部件21和被支承于轴部件21的轮部52。当电动马达31(参照图2)启动时,升降机构51的轴部件21和轮部52一体地沿箭头R的方向(在图11中为逆时针方向)旋转。通过轮部52沿箭头R方向旋转,打击打入件后的打入器60向上方提升。通过活塞13与打入器60一体向上方返回,蓄压腔14(参照图3)的气压升高。
如图11所示,在轮部52的中央设置有能够插入轴部件21的支承部件21a的安装孔53。在安装孔53的内壁面设置有沿径向延伸且相互平行的一对滑动面53a。一对滑动面53a相互之间的距离与设置于支承部件21a的一对支承平面21b相互之间的距离大致相同。通过将支承部件21a插入安装孔53,各滑动面53a与各支承平面21b相向而抵接。通过滑动面53a相对于支承平面21b滑动接触,轮部52相对于轴部件21沿径向在一定范围内位移。如图11所示,将轮部52的中心52a位于轴部件21的旋转轴21c上时的轮部52的位置称为初始位置。如图13所示,将轮部52的中心52a从轴部件21的旋转轴21c上偏离最大的状态下的轮部52的位置称为移动位置。
如图11所示,轮部52被压缩弹簧24相对于支承部件21a从移动位置向初始位置施力。因此,在没有对轮部52作用外力的情况下,轮部52被保持于初始位置。在对轮部52作用朝向移动位置的方向的一定值以上的外力的情况下,轮部52抵抗压缩弹簧24的作用力而从初始位置向移动位置移动。
如图11所示,沿轮部52的外周缘安装有多个卡合部54。在本实施例中,例如设置有9个卡合部54。各卡合部54使用圆柱形的轴部件(销)。各卡合部54以能够绕各自的轴中心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轮部52。轮部52的左部经过设置于机构壳体29的窗部29b进入到打入通路2a内。在打入通路2a内,沿箭头R方向旋转的轮部52的卡合部54中的至少1个与打入器60的齿条齿61的底部(被卡合面)卡合。
如图11所示,多个卡合部54距轮部52的中心52a的距离分别不同。另外,相邻的2个卡合部54的周向上的间隔相对于中心52a的周向上的角度分别不同。在本实施例中,在轮部52的大致3/4周的范围内按规定的间隔配置9个卡合部54。在轮部52的大致1/4的范围内没有配置卡合部54,将其设置为避让部52b。
如图11所示,在轮部52的旋转方向上,将紧随避让部52b之后的卡合部54称为第1卡合部54a。在轮部52的旋转方向上,将紧随第1卡合部54a之后排列的卡合部54称为第2卡合部54b。第2卡合部54b通过轮部52沿径向滑动能够相对于旋转轴21c移动,在本发明中也称为进退卡合部54b。在轮部52的旋转方向上,将排列在第1卡合部54a的6个之后的卡合部54称为第7卡合部54f。第7卡合部54f通过轮部52沿径向滑动能够相对于旋转轴21c移动,在本发明中也称为进退卡合部54f。将在第1卡合部54a与第5卡合部54d之间排列的3个卡合部54称为外侧位置卡合部54c。将在第5卡合部54d之后排列的3个卡合部54称为内侧位置卡合部54e。在轮部52的旋转方向上,将紧随避让部52b之前的卡合部54称为末端卡合部54g。相邻的2个卡合部54与轮部52的中心52a形成角度。各角度被设置为,从形成角度的各卡合部54的中心到轮部52的中心52a为止的距离越长则角度越小,该距离越短则角度越大。
如图18所示,多个齿条齿61被设置为,从打入器60的轴心到右端(顶端)为止的长度为大致相同的长度。从与打入方向相反的方向侧(上侧)数第2个齿条齿61为本发明的进入时齿条齿63。从与打入方向相反的方向侧数第7个齿条齿61为本发明的返回时齿条齿65。设置于最下端的从上侧数第9个齿条齿61为末端齿条齿67。末端齿条齿67的从打入器60的轴心到右端为止的长度设置得比其他齿条齿61长例如1mm。
如图18所示,设置于进入时齿条齿63的与打入方向相反的方向侧的齿条齿61、即最上侧的齿条齿61为本发明的前进前齿条齿62。设置于进入时齿条齿63与返回时齿条齿65之间的从上侧数第3个至第6个齿条齿61为本发明的进入后齿条齿64。设置于返回时齿条齿65与末端齿条齿67之间的从上侧数第8个齿条齿61为本发明的返回后齿条齿66。
如图18所示,在前进前齿条齿62与进入时齿条齿63之间形成有浅齿槽62a。在进入时齿条齿63的打入方向侧形成有比浅齿槽62a深例如1mm、2mm的深齿槽63a。在进入后齿条齿64的打入方向侧形成有深度与深齿槽63a大致相同的深齿槽64a。在返回时齿条齿65的打入方向侧形成有深度与深齿槽63a大致相同的第2深齿槽65a。在返回后齿条齿66的打入方向侧形成有深度与浅齿槽62a大致相同的浅齿槽66a。
如图18所示,前进前齿条齿62的作为下表面的被卡合面62b沿与打入器60的轴向(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作为进入时齿条齿63的下表面的被卡合面63b相对于与打入器60的轴向正交的面随着靠向左侧(从进入时齿条齿63的齿顶到齿根的方向)而向下方倾斜。被卡合面63b相对于与打入器60的轴向正交的面的倾斜角度63d例如在5°~15°的范围内,更优选在8°~12°的范围内。作为进入后齿条齿64的下表面的被卡合面64b相对于与打入器60的轴向正交的面随着靠向左侧(从进入后齿条齿64的齿顶到齿根的方向)而向下方倾斜。被卡合面64b相对于与打入器60的轴向正交的面的倾斜角度64d比进入时齿条齿63的被卡合面63b的倾斜角度63d小,例如在3°~7°的范围内。
如图18所示,作为返回时齿条齿65的下表面的被卡合面65b相对于与打入器60的轴向正交的面随着靠向左侧(从返回时齿条齿65的齿顶到齿根的方向)而向下方倾斜。被卡合面65b相对于与打入器60的轴向正交的面的倾斜角度65d比进入时齿条齿63的被卡合面63b的倾斜角度63d大且比进入后齿条齿64的被卡合面64b的倾斜角度64d大。倾斜角度65d例如在13°~23°的范围内,更优选在16°~20°的范围内。作为返回后齿条齿66的下表面的被卡合面66b相对于与打入器60的轴向正交的面随着靠向左侧而向下方倾斜。被卡合面66b相对于与打入器60的轴向正交的面的倾斜角度66d比倾斜角度65d小,例如与进入后齿条齿64的被卡合面64b的倾斜角度64d的大小大致相同。作为末端齿条齿67的下表面的被卡合面67a沿与打入器60的轴向(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
如图18所示,齿条齿61的上下方向上的齿厚的趋势被设置为,被卡合面的倾斜角度越大则越薄,被卡合面的倾斜角度越小则越厚。即,进入时齿条齿63的齿厚63c被设置得比进入后齿条齿64的齿厚64c薄。返回时齿条齿65的齿厚65c被设置得比进入时齿条齿63的齿厚63c和进入后齿条齿64的齿厚64c薄。返回后齿条齿66的齿厚66c被设置为,大小与进入后齿条齿64的齿厚64c大致相同。前进前齿条齿62由于在气压仍低的状态下与卡合部54(参照图11)卡合,因此,齿厚62c被设置得薄的程度与进入时齿条齿63的齿厚63c大致相同。为了在气压充分高的状态下将打入器60保持于待机位置,末端齿条齿67的齿厚67b被设置得比其他齿条齿61厚。
如图18所示,多个齿条齿61的各齿距68分别以不等的间隔设置。据此,各齿条齿61以大致相同时间间隔或者每当轮部52以规定的旋转角度旋转时与升降机构51的卡合部54卡合(参照图11)。进入时齿条齿63与正下方的进入后齿条齿64之间的齿距68b比前进前齿条齿62与进入时齿条齿63之间的齿距68a大且比进入后齿条齿64彼此之间的齿距68c大。进入后齿条齿64与返回时齿条齿65之间的齿距68d被设置得比进入后齿条齿64彼此之间的齿距68c略小。返回时齿条齿65与返回后齿条齿66之间的齿距68e比进入后齿条齿64与返回时齿条齿65之间的齿距68d大,大小同进入时齿条齿63与正下方的进入后齿条齿64之间的齿距68b大致相同。返回后齿条齿66与末端齿条齿67之间的齿距68f被设置得大小同返回时齿条齿65与返回后齿条齿66之间的齿距68e大致相同或比其略大。
接着,说明在使打入器60向与打入方向相反的方向向上移动时的各齿条齿61与各卡合部54的卡合。如图11所示,在打入器60到达下移动端后,通过轮部52沿箭头R的方向旋转,第1卡合部54a与前进前齿条齿62的被卡合面62b卡合。据此,开始使活塞13和打入器60向与打入方向相反的方向向上移动的返回动作。当返回动作开始时,轮部52被压缩弹簧24向左侧的打入器60侧施力而位于初始位置。
如图12所示,当轮部52进一步向箭头R的方向旋转时,第2卡合部54b与进入时齿条齿63的被卡合面63b卡合。被卡合面63b以随着从进入时齿条齿63的齿顶到齿根而向朝向打入方向(下方)的方向的方式倾斜。因此,第2卡合部54b与被卡合面63b以比假设被卡合面63b与打入器60的轴向正交的情况更快的时刻卡合。因此,第2卡合部54b在与被卡合面63b的卡合开始时,在与进入时齿条齿63的接近齿根的深齿槽63a的槽底与被卡合面63b卡合。当第2卡合部54b与被卡合面63b开始卡合时,轮部52的位置为初始位置。
如图13所示,在轮部52保持初始位置的状态下继续沿箭头R的方向旋转时,会使第2卡合部54b从进入时齿条齿63受到的打入方向的力在压缩弹簧24的作用力下变大。因此,轮部52在第2卡合部54b与进入时齿条齿63的被卡合面63b卡合的时刻,相对于轴部件21瞬间从初始位置向右侧的移动位置移动。从初始位置向移动位置移动的方向包含从打入器60离开的方向分量和打入方向(下方)分量。通过将被卡合面63b的倾斜角度63d(参照图18)设置得较大,轮部52向朝向右侧而向下方略倾斜的方向,换言之,相对于与打入器60的轴向正交的面的倾斜角度小的方向移动。因此,第2卡合部54b在轮部52从初始位置向移动位置移动时向下方移动的量较少。据此,能够缩短在轮部52从初始位置向移动位置移动时打入器60瞬间向下方返回的距离。
如图14所示,当移动位置的轮部52进一步向箭头R的方向旋转时,卡合部54依次与进入后齿条齿64的被卡合面64b卡合。被卡合面64b随着从进入后齿条齿64的齿顶到齿根而向朝向打入方向(下方)的方向倾斜。因此,卡合部54与被卡合面64b在比假设被卡合面64b与打入器60的轴向正交的情况更早的时刻卡合。因此,卡合部54在与被卡合面64b的卡合开始时,在与进入后齿条齿64的接近齿根的深齿槽64a的槽底与被卡合面64b卡合。
如图15所示,当轮部52进一步向箭头R的方向旋转时,第7卡合部54f与返回时齿条齿65的被卡合面65b卡合。被卡合面65b随着从返回时齿条齿65的齿顶到齿根而向朝向打入方向(下方)的方向倾斜。因此,第7卡合部54f与被卡合面65b在比假设被卡合面65b与打入器60的轴向正交的情况更早的时刻卡合。因此,第7卡合部54f在与被卡合面65b的卡合开始时,在与返回时齿条齿65的接近齿根的第2深齿槽65a的槽底与被卡合面65b卡合。
如图16所示,在轮部52保持移动位置的状态下继续沿箭头R的方向旋转时,会使第7卡合部54f从返回时齿条齿65受到的力比轮部52的滑动面53a与轴部件21的支承平面21b之间的摩擦力大。因此,轮部52在第7卡合部54f与返回时齿条齿65的被卡合面65b卡合的时刻,相对于轴部件21瞬间从移动位置向右侧的初始位置移动。此时,轴部件21在从轮部52由初始位置向移动位置移动时开始旋转大致180°。从移动位置向初始位置移动的方向包含从打入器60离开的方向分量和打入方向(下方)分量。被卡合面65b的倾斜角度65d比进入时齿条齿63的倾斜角度63d或进入后齿条齿64的倾斜角度64d大(参照图18)。因此,轮部52在打入器60接近上移动端且气压高的状态下,能够向朝向右侧而向下方略倾斜的方向,换言之,相对于与打入器60的轴向正交的面的倾斜角度小的方向移动。因此,第7卡合部54f在轮部52从移动位置向初始位置移动时向打入方向移动的移动量Ld少。据此,能够缩短在轮部52从移动位置向初始位置移动时打入器60瞬间向下方返回的距离。
如图17所示,在末端卡合部54g与末端齿条齿67的被卡合面67a卡合时,轮部52的旋转停止。据此,打入器60被保持于待机位置。通过将末端齿条齿67的被卡合面67a以与打入器60的轴向正交的方式设置,末端卡合部54g从被卡合面67a受到的力沿打入器60的轴向。因此,相对于在气压的作用下受到的打入方向的力,能够将打入器60稳定地保持于待机位置。
在图19、20中示出与第2实施例比较的比较例的打入工具70。在比较例的打入器71上设置有进入后齿条齿72和返回时齿条齿73。紧随第7卡合部54f之前的内侧位置卡合部54e进入进入后齿条齿72下方的齿槽72a而与被卡合面72b卡合。第7卡合部54f进入返回时齿条齿73下方的齿槽73a而与被卡合面73b卡合。被卡合面72b、73b以与打入器71的轴向正交的方式设置。
如图19所示,在紧随第7卡合部54f之前的内侧位置卡合部54e与进入后齿条齿72的被卡合面72b开始卡合时,第7卡合部54f前2个的第5卡合部54d移动到进入后齿条齿72的右端(顶端)为止。当与图14进行比较时,第5卡合部54d移动到进入后齿条齿64的右端附近,但位于比右端略靠左侧的位置。进入后齿条齿64、72从第5卡合部54d受到大致相同大小的力。因此,使由于从第5卡合部54d受到的力而在进入后齿条齿72的齿根上所产生的弯矩比由于从第5卡合部54d受到的力而在进入后齿条齿64的齿根上所产生的弯矩大。
如图20所示,在轮部52从移动位置向初始位置移动时,第7卡合部54f以相同的移动量L向轮部52的移动方向移动。当与图16进行比较时,对于轮部52向初始位置移动的时刻而言,图16所示的第2实施例提前使返回时齿条齿65的被卡合面65b倾斜的量。因此,轮部52向初始位置移动时的移动方向在图20所示的比较例的情况下相对于打入器60的轴向相对倾斜。另一方面,在图16所示的第2实施例的情况下接近与打入器60的轴向正交的方向。因此,对于第7卡合部54f向打入方向移动的移动量Ld而言,图16所示的第2实施例比图20所示的比较例小。据此,第2实施例的打入器60能够缩短在轮部52从移动位置向初始位置移动时瞬间向下方返回的距离。
如上所述,打入工具50具有活塞13,如图11所示,该活塞13通过气压向打入方向移动。打入工具50具有打入器60,该打入器60被设置于活塞13且与活塞13一体化移动来打击打入件。打入工具50具有多个齿条齿61,该多个齿条齿61沿打入方向形成于打入器60。打入工具50具有轮部52,该轮部52在外周具有与多个齿条齿61卡合的多个卡合部54。打入工具50具有轴部件21,该轴部件21作为轮部52的旋转轴被以轮部52不能旋转且能沿径向滑动的方式安装。通过轮部52旋转而使打入器60向与打入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在使打入器60向与打入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时,轮部52相对于轴部件21从初始位置向从打入器60离开的移动位置滑动。打入器60在彼此相邻的齿条齿61之间分别具有齿槽。齿槽包含浅齿槽62a、66a和深齿槽63a、64a,其中,所述浅齿槽62a、66a在轮部52位于初始位置时与卡合部54中的1个卡合;所述深齿槽63a、64a在轮部52从初始位置向移动位置移动时或者轮部52位于移动位置时与卡合部54中的1个卡合且比浅齿槽62a、66a深。
因此,卡合部54在轮部52位于初始位置时与浅齿槽62a、66a卡合。卡合部54在轮部52从初始位置向移动位置移动时或者位于移动位置时与深齿槽63a、64a卡合。因此,在使打入器60向与打入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的过程中,能够维持卡合部54中的任一个与浅齿槽62a、66a或者深齿槽63a、64a卡合的状态。尤其,在轮部52从初始位置向移动位置移动时,第2卡合部54b也向从深齿槽63a退避的方向移动。在从初始位置向移动位置移动时和移动后与齿槽卡合的卡合部54以在移动后卡合不被解除的方式配置于轮部52的外侧位置。通过将第2卡合部54b设置于外侧位置,即使轮部52移动到移动位置也能够使第2卡合部54b残留于深齿槽63a内。这样,能够抑制在使打入器60向与打入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的过程中齿条齿61从卡合部54脱离。据此,能够抑制打入器60意外地向打入方向返回。另外,能够将深齿槽63a、64a设置得较深,据此能够抑制卡合部54与位于深齿槽63a、64a的打入方向侧的进入时齿条齿63或者进入后齿条齿64的被卡合面(底部)63b、64b干涉。这样,能够抑制齿条齿61因从卡合部54受到的力而产生破损等,从而能够提高齿条齿61的耐用性。
图16所示,在使打入器60向与打入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时,轮部52从移动位置向初始位置返回。齿槽包含比浅齿槽62a、66a深的第2深齿槽65a,在轮部52从移动位置向初始位置返回时,所述第2深齿槽65a与卡合部54中的1个卡合。轴部件21在轮部52从初始位置向移动位置移动时开始直至返回到初始位置时为止旋转大致180度。因此,即将从移动位置向初始位置返回之前的第7卡合部54f接近打入器60。因此,第7卡合部54f能够在轮部52从移动位置返回到初始位置时维持与第2深齿槽65a卡合的状态。在轮部52从移动位置向初始位置返回时,第7卡合部54f也向从第2深齿槽65a退避的方向移动。由于返回到初始位置之前的第7卡合部54f接近打入器60,因此,即使轮部52返回到初始位置也能够使第7卡合部54f残留于第2深齿槽65a内。因此,能够抑制在使打入器60向与打入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的过程中,第2深齿槽65a的打入方向侧的返回时齿条齿65从第7卡合部54f脱离。据此,能够抑制打入器60意外向打入方向返回。另外,通过将第2深齿槽65a设置得较深,能够抑制返回到初始位置之前的第7卡合部54f与位于第2深齿槽65a的打入方向侧的返回时齿条齿65的被卡合面(底部)65b干涉。这样,能够抑制第2深齿槽65a的打入方向侧的返回时齿条齿65因受到来自卡合部54的力而产生的破损等,从而能够提高耐用性。
如图16所示,齿条齿61具有被卡合面,该被卡合面与轮部52的卡合部54卡合。齿条齿61包含进入后齿条齿64和返回时齿条齿65,其中,所述进入后齿条齿64在轮部52位于移动位置时与卡合部54中的1个卡合;所述返回时齿条齿65在轮部52从移动位置向初始位置返回时与卡合部54中的1个卡合。与进入后齿条齿64的被卡合面64b相比,返回时齿条齿65的被卡合面65b相对于与打入器60的轴向正交的面随着从返回时齿条齿65的齿顶到齿根而向朝向打入方向的方向倾斜(图18参照)。
因此,相比卡合部54与进入后齿条齿64的被卡合面64b卡合时,与返回时齿条齿65的被卡合面65b卡合时在较早的时刻卡合。据此,能够提前轮部52从移动位置返回到初始位置的时刻。通过提前轮部52移动的时刻,能够使轮部52的移动方向接近与打入器60的打入方向正交的方向。据此,在轮部52从移动位置向初始位置返回时,能够缩短卡合部54向打入器60的打入方向移动的距离。据此,能够抑制在轮部52向初始位置返回的瞬间,在卡合部54与返回时齿条齿65的被卡合面65b之间产生的冲击力。这样,能够抑制返回时齿条齿65的破损等,从而能够提高返回时齿条齿65的耐用性。
如图13所示,齿条齿61包含进入时齿条齿63,该进入时齿条齿63在轮部52从初始位置向移动位置移动时与卡合部54中的1个卡合。与进入后齿条齿64的被卡合面64b相比,进入时齿条齿63的被卡合面63b相对于与打入器60的轴向正交的面随着从进入时齿条齿63的齿顶到齿根而向朝向打入方向的方向倾斜(参照图18)。
因此,相比卡合部54与进入后齿条齿64的被卡合面64b卡合时,与进入时齿条齿63的被卡合面63b卡合时在较早的时刻卡合。据此,能够提前轮部52从初始位置移动到移动位置的时刻。通过提前轮部52移动的时刻,能够使轮部52的移动方向接近与打入器60的打入方向正交的方向。据此,在轮部52从初始位置向移动位置移动时,能够缩短卡合部54向打入器60的打入方向移动的距离。据此,能够抑制在轮部52向移动位置移动的瞬间,在卡合部54与进入时齿条齿63的被卡合面63b之间产生的冲击力。这样,能够抑制进入时齿条齿63的破损等,从而能够提高进入时齿条齿63的耐用性。
如图14所示,进入后齿条齿64的被卡合面64b相对于与打入器60的轴向正交的面随着从进入后齿条齿64的齿顶到齿根而向朝向打入方向的方向倾斜(参照图18)。因此,能够提前从与进入后齿条齿64在先的齿条齿61的被卡合面卡合的在先的卡合部54移接到与进入后齿条齿64的被卡合面64b卡合的卡合部54的时刻。因此,在先的卡合部54向在先的齿条齿61的顶端移动之前,卡合部54与进入后齿条齿64的被卡合面64b卡合。据此,能够抑制在先的齿条齿61的齿根所产生的弯矩,从而能够提高在先的齿条齿61的耐用性。
能够对以上说明的实施例实施各种变更。例如,在升降机构20中示例出具有10个卡合部25的轮部22和具有10个齿条齿41的打入器40。在升降机构51中示例出具有9个卡合部54的轮部52和具有9个齿条齿61的打入器60。然而,卡合部25和齿条齿41的个数不限定于此,可以增减。卡合部25和齿条齿41的个数例如根据打入器40的行程、工具主体10的尺寸等要素适当地设定。
示例出在第2卡合部25b与深齿槽42a卡合时轮部22从初始位置向移动位置移动的结构。示例出在第6卡合部25d与深齿槽45a卡合时轮部22从移动位置向初始位置移动的结构。示例出在第2卡合部54b与进入时齿条齿63的被卡合面63b卡合时轮部52从初始位置向移动位置移动的结构。示例出在第7卡合部54f与返回时齿条齿65的被卡合面65b卡合时轮部52从移动位置向初始位置移动的结构。然而,例如通过变更卡合部与齿条齿的个数,轮部移动时刻的卡合部的顺序也变更。因此,可以适当变更设置具有深齿槽或相对于打入器的轴向倾斜的被卡合面的齿条齿的顺序。
示例出销状的卡合部25,但卡合部25的形状不限定于此。例如可以将多个卡合部25设置为沿轮部22的外周缘形成的小齿轮齿状。示例出沿打入器40的长度方向等间隔地形成的多个齿条齿41,但齿条齿41的形状不限定于此,例如多个齿条齿41可以不等间隔地形成。示例出所有的卡合部25与轮部22一体地以旋转轴21c为中心旋转的结构。代替于此,例如也可以为仅进退卡合部25b、25d能够相对于旋转轴21c移动的结构。
示例出深齿槽42a与深齿槽45a的深度大致相同的打入器40,但也可以为不同的深度。示例出上游侧齿条齿43与中央齿条齿42的齿距43b同上游侧齿条齿46与中央齿条齿45的齿距46b的大小相同的打入器40。另外,示例出中央齿条齿42与下游侧齿条齿44的齿距42b同中央齿条齿45与下游侧齿条齿47的齿距45b的大小相同的打入器40。代替于此,各齿距也可以分别为不同的大小。示例出下游侧齿条齿44的齿厚44c与下游侧齿条齿47的齿厚47c为大致相同的厚度的打入器40,但也可以为不同的厚度。示例出中央齿条齿42、45、上游侧齿条齿43、46、下游侧齿条齿44、47以外的齿条齿41的形状相同且以等齿距设置的结构。其他齿条齿41的形状或齿距不限定于此。
示例出深齿槽63a、64a与第2深齿槽65a的深度大致相同的打入器60,但也可以分别为不同的深度。各齿条齿61的被卡合面的倾斜角度、齿距、齿厚等可以适当变更而不限于示例。例如可以使每个齿条齿61的大小不同。齿条齿61的被卡合面可以包含曲面而不限于平面,曲面也可以相对于打入器60的轴向倾斜。

Claims (15)

1.一种打入工具,其特征在于,
具有活塞、打入器、多个齿条齿和轮部,其中,
所述活塞通过气压向打入方向移动;
所述打入器被设置于所述活塞且与所述活塞一体化移动来打击打入件;
所述多个齿条齿沿所述打入方向形成于所述打入器;
所述轮部在外周具有与所述多个齿条齿卡合的多个卡合部,通过所述轮部旋转而使所述打入器向与打入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
所述轮部的所述多个卡合部中的至少1个是能相对于所述轮部的旋转轴移动的进退卡合部,
所述打入器在彼此相邻的齿条齿之间分别具有齿槽,
接纳所述进退卡合部的所述齿槽是比其他所述齿槽深的深齿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入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齿条齿包含中央齿条齿和上游侧齿条齿,其中,所述中央齿条齿在所述与打入方向相反的方向上与所述深齿槽相邻;所述上游侧齿条齿在所述与打入方向相反的方向上与所述中央齿条齿相邻,
所述中央齿条齿与所述上游侧齿条齿的齿距比彼此相邻的其他齿条齿的齿距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打入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齿条齿具有下游侧齿条齿,所述下游侧齿条齿在所述打入方向侧与所述中央齿条齿相邻,
所述中央齿条齿与所述下游侧齿条齿的齿距比彼此相邻的其他所述齿条齿的齿距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打入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游侧齿条齿的齿厚比所述中央齿条齿和所述上游侧齿条齿薄。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打入工具,其特征在于,
具有轴部件,该轴部件以可旋转的方式被安装于工具主体,
所述轮部以可沿径向滑动的方式被安装于所述轴部件,所述轮部以所述轴部件为中心与所述轴部件一起旋转,且所述多个卡合部均相对于所述轴部件沿所述径向滑动。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打入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退卡合部进入所述深齿槽并被所述深齿槽的槽底推压而相对于所述轮部的所述旋转轴进行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打入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退卡合部从所述深齿槽的所述槽底受到沿所述打入方向的力而向所述打入方向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打入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轮部在所述进退卡合部从所述轴部件离开的初始位置与所述进退卡合部接近所述轴部件的移动位置之间滑动,
所述多个卡合部中的1个是第1卡合部,在使所述打入器向所述与打入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时所述第1卡合部最先与所述打入器卡合,
所述多个卡合部包含外侧位置卡合部和内侧位置卡合部,其中,所述外侧位置卡合部在所述轮部位于所述初始位置时位于以所述旋转轴的轴心为中心且通过所述第1卡合部的基准圆的外侧;所述内侧位置卡合部位于所述基准圆的内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打入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卡合部以在所述轮部的旋转过程中按等角度间隔与所述多个齿条齿抵接的方式配置于所述轮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打入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卡合部包含第1卡合部和第2卡合部,其中,在使所述打入器向所述与打入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时所述第1卡合部最先与所述打入器卡合;所述第2卡合部在所述第1卡合部之后接着与所述打入器卡合,
所述进退卡合部是所述第2卡合部。
11.一种打入工具,其特征在于,
具有活塞、打入器、多个齿条齿、轮部和轴部件,其中,
所述活塞通过气压向打入方向移动;
所述打入器被设置于所述活塞且与所述活塞一体化移动来打击打入件;
所述多个齿条齿沿所述打入方向形成于所述打入器;
所述轮部在外周具有与所述多个齿条齿卡合的多个卡合部;
所述轴部件作为所述轮部的旋转轴被以所述轮部不能旋转且能沿径向滑动的方式安装,通过所述轮部旋转而使所述打入器向与打入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
在使所述打入器向所述与打入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时,所述轮部相对于所述轴部件从初始位置向从所述打入器离开的移动位置滑动,
所述打入器在彼此相邻的齿条齿之间分别具有齿槽,
所述齿槽包含浅齿槽和比所述浅齿槽深的深齿槽,其中,所述浅齿槽在所述轮部位于所述初始位置时与所述卡合部中的1个卡合;所述深齿槽在所述轮部从所述初始位置向所述移动位置移动时或者所述轮部位于所述移动位置时与所述卡合部中的1个卡合。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打入工具,其特征在于,
在使所述打入器向所述与打入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时,所述轮部从所述移动位置向所述初始位置返回,
所述齿槽包含比所述浅齿槽深的第2深齿槽,在所述轮部从所述移动位置向所述初始位置返回时所述第2深齿槽与所述卡合部中的1个卡合。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打入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齿条齿具有被卡合面,该被卡合面与所述轮部的所述卡合部卡合,
所述齿条齿包含进入后齿条齿和返回时齿条齿,其中,所述进入后齿条齿在所述轮部位于所述移动位置时与所述卡合部中的1个卡合;所述返回时齿条齿在所述轮部从所述移动位置向所述初始位置返回时与所述卡合部中的1个卡合,
与所述进入后齿条齿的所述被卡合面相比,所述返回时齿条齿的所述被卡合面相对于与所述打入器的轴向正交的面随着从所述返回时齿条齿的齿顶到齿根而向朝向所述打入方向的方向倾斜。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打入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齿条齿包含进入时齿条齿,该进入时齿条齿在所述轮部从所述初始位置向所述移动位置移动时与所述卡合部中的1个卡合,
与所述进入后齿条齿的所述被卡合面相比,所述进入时齿条齿的所述被卡合面相对于与所述打入器的轴向正交的面随着从所述进入时齿条齿的齿顶到齿根而向朝向所述打入方向的方向倾斜。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打入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入后齿条齿的所述被卡合面相对于与所述打入器的轴向正交的面随着从所述进入后齿条齿的齿顶到齿根而向朝向所述打入方向的方向倾斜。
CN202310522729.4A 2022-05-13 2023-05-10 打入工具 Pending CN11704770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079285 2022-05-13
JP2023043043A JP2023168228A (ja) 2022-05-13 2023-03-17 打ち込み工具
JP2023-043043 2023-03-1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047707A true CN117047707A (zh) 2023-11-14

Family

ID=886668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522729.4A Pending CN117047707A (zh) 2022-05-13 2023-05-10 打入工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047707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236750B2 (ja) 打込機
CN116021481A (zh) 打入工具
JP2007237345A (ja) 携帯用打込機
JP6928457B2 (ja) 打込み工具
JP2020203343A (ja) 打込み工具
CN117047707A (zh) 打入工具
WO2024004468A1 (ja) 作業機
JP2023168228A (ja) 打ち込み工具
US20230364762A1 (en) Driving tools
CN114310795A (zh) 打入工具
CN117584080A (zh) 打入工具
CN117047706A (zh) 打入工具
CN115366050A (zh) 打入工具
JP7137447B2 (ja) 打ち込み工具
CN213889863U (zh) 打入工具
CN118617359A (zh) 打入工具
CN117620972A (zh) 打入工具
CN116021480A (zh) 打入工具
JP2024103124A (ja) 打ち込み工具
CN118372212A (zh) 打入工具
JP2019025577A (ja) 打込み工具
JP2022179287A (ja) 打ち込み工具
CN118617357A (zh) 打入工具
JP2024127707A (ja) 打ち込み工具
CN118514042A (zh) 打入工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