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581030B - 油压单元 - Google Patents
油压单元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7581030B CN117581030B CN202280045548.0A CN202280045548A CN117581030B CN 117581030 B CN117581030 B CN 117581030B CN 202280045548 A CN202280045548 A CN 202280045548A CN 117581030 B CN117581030 B CN 11758103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exchange
- oil
- hydraulic
- unit
- coola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3921 oi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53
- 239000010720 hydraulic oi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31
- 239000002826 cool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7
- 102220499349 Synaptotagmin-like protein 5_V21A_mutation Human gen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9000000110 cooling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4
- 239000000498 cooling 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9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9000003570 ai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2080 ambient ai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102220518700 Mitochondrial import inner membrane translocase subunit TIM50_L11A_mutation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2
- 102220492401 Ribulose-phosphate 3-epimerase_L12A_mutation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66 deteri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568 ce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01000010099 diseas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37265 diseases, disorders, signs and symptom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8235 industrial 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746 inject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5—FLUID-PRESSURE ACTUATORS; HYDRAULICS OR PNEUMATICS IN GENERAL
- F15B—SYSTEMS ACTING BY MEANS OF FLUIDS IN GENERAL; FLUID-PRESSURE ACTUATORS, e.g. SERVOMOTORS; DETAILS OF FLUID-PRESSUR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15B21/00—Common features of fluid actuator systems; Fluid-pressure actuator system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any other group of this subclass
- F15B21/04—Special measures taken in connection with the properties of the fluid
- F15B21/042—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fluid
- F15B21/0423—Cool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23/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B23/02—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having reservoi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49/00—Control, e.g. of pump delivery, or pump pressure of, or safety measures for, machines, pumps, or pumping installa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4B1/00 - F04B47/00
- F04B49/02—Stopping, starting, unloading or idling control
- F04B49/03—Stopping, starting, unloading or idling control by means of valves
- F04B49/035—Bypass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53/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4B1/00 - F04B23/00 or F04B39/00 - F04B47/00
- F04B53/08—Cooling; Heating; Preventing freez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5—FLUID-PRESSURE ACTUATORS; HYDRAULICS OR PNEUMATICS IN GENERAL
- F15B—SYSTEMS ACTING BY MEANS OF FLUIDS IN GENERAL; FLUID-PRESSURE ACTUATORS, e.g. SERVOMOTORS; DETAILS OF FLUID-PRESSUR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15B1/00—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with accumulators; Supply reservoir or sump assemblies
- F15B1/26—Supply reservoir or sump assembli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5—FLUID-PRESSURE ACTUATORS; HYDRAULICS OR PNEUMATICS IN GENERAL
- F15B—SYSTEMS ACTING BY MEANS OF FLUIDS IN GENERAL; FLUID-PRESSURE ACTUATORS, e.g. SERVOMOTORS; DETAILS OF FLUID-PRESSUR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15B11/00—Servomotor systems without provision for follow-up action; Circuits therefor
- F15B11/02—Systems essentially incorporating special features for controlling the speed or actuating force of an output member
- F15B11/04—Systems essentially incorporating special features for controlling the speed or actuating force of an output member for controlling the speed
- F15B11/042—Systems essentially incorporating special features for controlling the speed or actuating force of an output member for controlling the speed by means in the feed line, i.e. "meter in"
- F15B11/0423—Systems essentially incorporating special features for controlling the speed or actuating force of an output member for controlling the speed by means in the feed line, i.e. "meter in" by controlling pump output or bypass, other than to maintain constant speed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5—FLUID-PRESSURE ACTUATORS; HYDRAULICS OR PNEUMATICS IN GENERAL
- F15B—SYSTEMS ACTING BY MEANS OF FLUIDS IN GENERAL; FLUID-PRESSURE ACTUATORS, e.g. SERVOMOTORS; DETAILS OF FLUID-PRESSUR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15B2211/00—Circuits for servomotor systems
- F15B2211/20—Fluid pressure source, e.g. accumulator or variable axial piston pump
- F15B2211/205—Systems with pumps
- F15B2211/20507—Type of prime mover
- F15B2211/20515—Electric moto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5—FLUID-PRESSURE ACTUATORS; HYDRAULICS OR PNEUMATICS IN GENERAL
- F15B—SYSTEMS ACTING BY MEANS OF FLUIDS IN GENERAL; FLUID-PRESSURE ACTUATORS, e.g. SERVOMOTORS; DETAILS OF FLUID-PRESSUR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15B2211/00—Circuits for servomotor systems
- F15B2211/20—Fluid pressure source, e.g. accumulator or variable axial piston pump
- F15B2211/205—Systems with pumps
- F15B2211/2053—Type of pump
- F15B2211/20538—Type of pump constant capacity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5—FLUID-PRESSURE ACTUATORS; HYDRAULICS OR PNEUMATICS IN GENERAL
- F15B—SYSTEMS ACTING BY MEANS OF FLUIDS IN GENERAL; FLUID-PRESSURE ACTUATORS, e.g. SERVOMOTORS; DETAILS OF FLUID-PRESSUR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15B2211/00—Circuits for servomotor systems
- F15B2211/20—Fluid pressure source, e.g. accumulator or variable axial piston pump
- F15B2211/205—Systems with pumps
- F15B2211/20576—Systems with pumps with multiple pumps
- F15B2211/20584—Combinations of pumps with high and low capacity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5—FLUID-PRESSURE ACTUATORS; HYDRAULICS OR PNEUMATICS IN GENERAL
- F15B—SYSTEMS ACTING BY MEANS OF FLUIDS IN GENERAL; FLUID-PRESSURE ACTUATORS, e.g. SERVOMOTORS; DETAILS OF FLUID-PRESSUR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15B2211/00—Circuits for servomotor systems
- F15B2211/40—Flow control
- F15B2211/405—Flow control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flow control means or valve
- F15B2211/40515—Flow control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flow control means or valve with variable throttles or orific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5—FLUID-PRESSURE ACTUATORS; HYDRAULICS OR PNEUMATICS IN GENERAL
- F15B—SYSTEMS ACTING BY MEANS OF FLUIDS IN GENERAL; FLUID-PRESSURE ACTUATORS, e.g. SERVOMOTORS; DETAILS OF FLUID-PRESSUR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15B2211/00—Circuits for servomotor systems
- F15B2211/40—Flow control
- F15B2211/415—Flow control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nections of the flow control means in the circuit
- F15B2211/41563—Flow control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nections of the flow control means in the circuit being connected to a pressure source and a return lin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5—FLUID-PRESSURE ACTUATORS; HYDRAULICS OR PNEUMATICS IN GENERAL
- F15B—SYSTEMS ACTING BY MEANS OF FLUIDS IN GENERAL; FLUID-PRESSURE ACTUATORS, e.g. SERVOMOTORS; DETAILS OF FLUID-PRESSUR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15B2211/00—Circuits for servomotor systems
- F15B2211/40—Flow control
- F15B2211/415—Flow control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nections of the flow control means in the circuit
- F15B2211/4159—Flow control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nections of the flow control means in the circuit being connected to a pressure source, an output member and a return lin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5—FLUID-PRESSURE ACTUATORS; HYDRAULICS OR PNEUMATICS IN GENERAL
- F15B—SYSTEMS ACTING BY MEANS OF FLUIDS IN GENERAL; FLUID-PRESSURE ACTUATORS, e.g. SERVOMOTORS; DETAILS OF FLUID-PRESSUR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15B2211/00—Circuits for servomotor systems
- F15B2211/40—Flow control
- F15B2211/42—Flow control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actuation
- F15B2211/426—Flow control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actuation electrically or electronically
- F15B2211/427—Flow control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actuation electrically or electronically with signal modulation, e.g. using pulse width modulation [PWM]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5—FLUID-PRESSURE ACTUATORS; HYDRAULICS OR PNEUMATICS IN GENERAL
- F15B—SYSTEMS ACTING BY MEANS OF FLUIDS IN GENERAL; FLUID-PRESSURE ACTUATORS, e.g. SERVOMOTORS; DETAILS OF FLUID-PRESSUR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15B2211/00—Circuits for servomotor systems
- F15B2211/40—Flow control
- F15B2211/45—Control of bleed-off flow, e.g. control of bypass flow to the return lin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5—FLUID-PRESSURE ACTUATORS; HYDRAULICS OR PNEUMATICS IN GENERAL
- F15B—SYSTEMS ACTING BY MEANS OF FLUIDS IN GENERAL; FLUID-PRESSURE ACTUATORS, e.g. SERVOMOTORS; DETAILS OF FLUID-PRESSUR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15B2211/00—Circuits for servomotor systems
- F15B2211/50—Pressure control
- F15B2211/505—Pressure control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pressure control means
- F15B2211/50509—Pressure control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pressure control means the pressure control means controlling a pressure upstream of the pressure control means
- F15B2211/50518—Pressure control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pressure control means the pressure control means controlling a pressure upstream of the pressure control means using pressure relief valv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5—FLUID-PRESSURE ACTUATORS; HYDRAULICS OR PNEUMATICS IN GENERAL
- F15B—SYSTEMS ACTING BY MEANS OF FLUIDS IN GENERAL; FLUID-PRESSURE ACTUATORS, e.g. SERVOMOTORS; DETAILS OF FLUID-PRESSUR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15B2211/00—Circuits for servomotor systems
- F15B2211/60—Circuit components or control therefor
- F15B2211/61—Secondary circuits
- F15B2211/611—Diverting circuits, e.g. for cooling or filter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5—FLUID-PRESSURE ACTUATORS; HYDRAULICS OR PNEUMATICS IN GENERAL
- F15B—SYSTEMS ACTING BY MEANS OF FLUIDS IN GENERAL; FLUID-PRESSURE ACTUATORS, e.g. SERVOMOTORS; DETAILS OF FLUID-PRESSUR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15B2211/00—Circuits for servomotor systems
- F15B2211/60—Circuit components or control therefor
- F15B2211/62—Cooling or heating mea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5—FLUID-PRESSURE ACTUATORS; HYDRAULICS OR PNEUMATICS IN GENERAL
- F15B—SYSTEMS ACTING BY MEANS OF FLUIDS IN GENERAL; FLUID-PRESSURE ACTUATORS, e.g. SERVOMOTORS; DETAILS OF FLUID-PRESSUR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15B2211/00—Circuits for servomotor systems
- F15B2211/60—Circuit components or control therefor
- F15B2211/63—Electronic controllers
- F15B2211/6303—Electronic controllers using input signals
- F15B2211/6306—Electronic controllers using input signals representing a pressure
- F15B2211/6309—Electronic controllers using input signals representing a pressure the pressure being a pressure source supply pressur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5—FLUID-PRESSURE ACTUATORS; HYDRAULICS OR PNEUMATICS IN GENERAL
- F15B—SYSTEMS ACTING BY MEANS OF FLUIDS IN GENERAL; FLUID-PRESSURE ACTUATORS, e.g. SERVOMOTORS; DETAILS OF FLUID-PRESSUR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15B2211/00—Circuits for servomotor systems
- F15B2211/60—Circuit components or control therefor
- F15B2211/63—Electronic controllers
- F15B2211/6303—Electronic controllers using input signals
- F15B2211/6343—Electronic controllers using input signals representing a temperatur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5—FLUID-PRESSURE ACTUATORS; HYDRAULICS OR PNEUMATICS IN GENERAL
- F15B—SYSTEMS ACTING BY MEANS OF FLUIDS IN GENERAL; FLUID-PRESSURE ACTUATORS, e.g. SERVOMOTORS; DETAILS OF FLUID-PRESSUR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15B2211/00—Circuits for servomotor systems
- F15B2211/60—Circuit components or control therefor
- F15B2211/665—Methods of control using electronic components
- F15B2211/6651—Control of the prime mover, e.g. control of the output torque or rotational speed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5—FLUID-PRESSURE ACTUATORS; HYDRAULICS OR PNEUMATICS IN GENERAL
- F15B—SYSTEMS ACTING BY MEANS OF FLUIDS IN GENERAL; FLUID-PRESSURE ACTUATORS, e.g. SERVOMOTORS; DETAILS OF FLUID-PRESSUR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15B2211/00—Circuits for servomotor systems
- F15B2211/60—Circuit components or control therefor
- F15B2211/665—Methods of control using electronic components
- F15B2211/6654—Flow rate contro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Fluid-Pressure Circuits (AREA)
- Details Of Reciprocating Pumps (AREA)
- Control Of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AREA)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Abstract
一种油压单元(1),包括:油箱(10),所述油箱(10)收纳工作油;油压泵(30),所述油压泵(30)将油箱(10)内的工作油供给至致动器;第一返回配管(L1、L2),所述第一返回配管(L1、L2)使工作油从油压泵(30)的排出口(30a)与致动器之间的流路返回至油箱(10);以及第一热交换部(70),所述第一热交换部(70)在经由第一返回配管(L1、L2)返回至油箱(10)的工作油与冷却液之间进行热交换。由此,能够提高工作油的冷却能力。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油压单元。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油压单元,存在一种油压单元,包括驱动油压泵的马达和冷却工作油的空冷式冷却器,并通过送风风扇所产生的空气流对马达以及空冷式冷却器进行冷却(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8-8252号公报(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825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上述油压单元中,存在这样的问题:当周围环境的温度升高时,工作油的温度也变高,从而空冷式冷却器的冷却能力降低。
在本公开中,提出一种油压单元,能够提高工作油的冷却能力。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公开的第一形态的油压单元包括:
油箱,所述油箱收纳工作油;
油压泵,所述油压泵将所述油箱内的工作油供给至致动器;
第一返回配管,所述第一返回配管从所述油压泵的排出口与所述致动器之间的流路将工作油返回至所述油箱;以及
第一热交换部,所述第一热交换部在经由所述第一返回配管返回至所述油箱的工作油与冷却液之间进行热交换。
根据本公开,当从油压泵的排出口与致动器之间的流路经由第一返回配管返回至油箱时,在经由第一返回配管返回至油箱的工作油与冷却液之间通过第一热交换部进行热交换,因此,在周围的气温较高的环境下也能提高工作油的冷却能力。
此外,在本公开的第二形态的油压单元中,
在第一形态的油压单元的基础上,
所述油压单元包括连接至所述油压泵的排出口的安全阀,
所述第一返回配管包括经由所述安全阀使工作油返回至所述油箱的配管。
根据本公开,当使工作油从油压泵的排出口与致动器之间的流路经由安全阀返回至油箱时,在经由第一返回配管返回至油箱的工作油与冷却液之间通过第一热交换部进行热交换,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工作油的冷却能力。
此外,在本公开的第三形态的油压单元中,
在第一形态或第二形态的油压单元的基础上,
所述第一热交换部是具有内管和外管的双重管,所述内管的截面呈多叶形状,所述外管收纳所述内管。
根据本公开,通过使用具有截面呈多叶形状的内管和收纳内管的外管的双重管结构的第一热交换部,能够通过实现了小型化的第一热交换部来提高工作油的冷却能力。
此外,在本公开的第四形态的油压单元中,
在第一形态至第三形态中任一形态的油压单元的基础上,
所述油压单元包括第二返回配管,所述第二返回配管使从所述致动器排出的工作油返回至所述油箱,
所述第一热交换部在经由所述第一返回配管返回至所述油箱的工作油与冷却液之间进行热交换,并且在经由所述第二返回配管返回至所述油箱的工作油与冷却液之间进行热交换。
根据本公开,从油压泵的排出口与致动器之间的流路经由安全阀返回至油箱的工作油和从致动器排出的工作油一起通过第一热交换部冷却,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工作油的冷却能力。
此外,在本公开的第五形态的油压单元中,
在第一形态至第四形态中任一形态的油压单元的基础上,所述油压单元包括:
马达,所述马达驱动所述油压泵;
控制部,所述控制部具有驱动所述马达的器件;以及
第二热交换部,所述第二热交换部在所述控制部的所述器件与冷却液之间进行热交换。
根据本公开,在驱动马达的器件与冷却液之间通过第二热交换部进行热交换,因此,与空冷相比能够提高对器件进行冷却的冷却能力。
此外,在本公开的第六形态的油压单元中,
在第一形态至第四形态中任一形态的油压单元的基础上,所述油压单元包括:
马达,所述马达驱动所述油压泵;以及
第三热交换部,所述第三热交换部在所述马达与冷却液之间进行热交换。
根据本公开,在驱动油压泵的马达与冷却液之间通过第三热交换部进行热交换,因此,与空冷相比能够提高对马达进行冷却的冷却能力。
此外,在本公开的第七形态的油压单元中,
在第一形态至第四形态中任一形态的油压单元的基础上,所述油压单元包括:
马达,所述马达驱动所述油压泵;
控制部,所述控制部具有驱动所述马达的器件;
第二热交换部,所述第二热交换部在所述控制部的所述器件与冷却液之间进行热交换;以及
第三热交换部,所述第三热交换部在所述马达与冷却液之间进行热交换,
所述第一热交换部、所述第二交换部和所述第三热交换部串联地连接,
所述油压单元包括流量控制阀,所述流量控制阀对供给至所述第一热交换部、所述第二交换部和所述第三热交换部的冷却液的流量进行控制。
根据本公开,能够通过第一热交换部冷却工作油,并且能够通过第二、第三热交换部冷却器件和马达。此外,通过将第一热交换部、第二热交换部和第三热交换部串联地连接,能够简化冷却液的配管结构。并且,通过流量控制阀,能够同时调整供给至第一热交换部、第二热交换部和第三热交换部的冷却液的流量。例如,能够根据工作油的温度、器件的温度、马达的温度,优化流动至第一热交换部、第二热交换部和第三热交换部的冷却液的流量。
此外,在本公开的第八形态的油压单元中,
在第七形态的油压单元的基础上,
所述控制部对所述流量控制阀的开度进行控制,以使所述控制部的所述器件的温度Td为规定的第一器件温度Td1以上且为规定的第二器件温度Td2(>Td1)以下。
根据本公开,由控制部对流量控制阀的开度进行控制从而调节流动到第二热交换部的冷却液的流量以使器件的温度Td为规定的第一器件温度Td1以上且为规定的第二器件温度Td2(>Td1)以下,从而能够将器件保持在适当的温度。
此外,在本公开的第九形态的油压单元中,
在第一形态至第四形态中任一形态的油压单元的基础上,所述油压单元包括:
马达,所述马达驱动所述油压泵;
控制部,所述控制部具有驱动所述马达的器件;
第二热交换部,所述第二热交换部在所述控制部的所述器件与冷却液之间进行热交换;
第三热交换部,所述第三热交换部在所述马达与冷却液之间进行热交换,
第一流量控制阀,所述第一流量控制阀对供给至所述第一热交换部的冷却液的流量进行控制;
第二流量控制阀,所述第二流量控制阀对供给至所述第二热交换部的冷却液的流量进行控制;以及
第三流量控制阀,所述第三流量控制阀对供给至所述第三热交换部的冷却液的流量进行控制。
根据本公开,能够通过第一热交换部提高工作油的冷却能力,并且能够通过第二、第三热交换部提高对器件和马达进行冷却的冷却能力。。另外,能够通过第一流量控制阀调节供给至第一热交换部的制冷液的流量,能够通过第二流量控制阀调节供给至第二热交换部的制冷液的流量,并能够通过第三流量控制阀调节供给至第三热交换部的制冷液的流量。例如,能够根据工作油的温度、器件的温度、马达的温度,优化分别流动至第一热交换部、第二热交换部和第三热交换部的冷却液的流量。
此外,在本公开的第十形态的油压单元中,
在第九形态的油压单元的基础上,
所述控制部对所述第一流量控制阀的开度进行控制以使所述油箱内的工作油的温度To为规定的第一工作油温度To1以上并且为规定的第二工作油温度To2(>To1)以下,对所述第二流量控制阀的开度进行控制以使所述控制部的所述器件的温度Td为规定的第一器件温度Td1以上且为规定的第二器件温度Td2(>Td1)以下,并对所述第三流量控制阀的开度进行控制以使所述马达的温度Tm为规定的第一马达温度Tm1以上且为规定的第二马达温度Tm2(>Tm1)以下。
根据本公开,由控制部对第一流量控制阀的开度进行控制从而调节流动到第一热交换部的冷却液的流量以使工作油的温度To为规定的第一工作油温度To1以上且为规定的第二工作油温度To2(>To1)以下,从而能够将工作油保持在适当的温度。此外,由控制部对第二流量控制阀的开度进行控制从而调节流动到第二热交换部的冷却液的流量以使器件的温度Td为规定的第一器件温度Td1以上且为规定的第二器件温度Td2(>Td1)以下,从而能够将器件保持在适当的温度。另外,由控制部对第三流量控制阀的开度进行控制从而调节流动到第三热交换部的冷却液的流量以使马达的温度Tm为规定的第一马达温度Tm1以上且为规定的第二马达温度Tm2(>Tm1)以下,从而能够将马达保持在适当的温度。
此外,在本公开的第十一形态的油压单元中,
在第一形态至第四形态中任一形态的油压单元的基础上,所述油压单元包括:
马达,所述马达驱动所述油压泵;
控制部,所述控制部具有驱动所述马达的器件;以及
送风风扇,所述送风风扇供给对所述马达或所述控制部的所述器件中的至少一个进行冷却的空气。
根据本公开,通过由送风风扇供给的空气而将马达或控制部的器件中的至少一个冷却,从而与将冷却用的热交换部设于马达和控制部的器件相比能够简化结构。
此外,在本公开的第十二形态的油压单元中,
在第一形态至第三形态中任一形态的油压单元的基础上,所述油压单元包括:
马达,所述马达驱动所述油压泵;
控制部,所述控制部具有驱动所述马达的器件;以及
第二热交换部,所述第二热交换部在所述控制部的所述器件与流动于比所述第一返回配管的所述第一热交换部靠下游侧的工作油之间进行热交换。
根据本公开,通过第二热交换部,能够使用流动于比第一返回配管的第一热交换部靠下游侧的工作油来对控制部的器件进行冷却,并能够抑制过度冷却所导致的结霜的发生。
此外,在本公开的第十三形态的油压单元中,
在第一形态至第三形态中任一形态的油压单元的基础上,所述油压单元包括:
马达,所述马达驱动所述油压泵;以及
第三热交换部,所述第三热交换部在所述马达与流动于比所述第一返回配管的所述第一热交换部靠下游侧的工作油之间进行热交换。
根据本公开,通过第三热交换部,能够使用流动于比第一返回配管的第一热交换部靠下游侧的工作油来对马达进行冷却,并能够抑制过度冷却所导致的结霜的发生。
此外,在本公开的第十四形态的油压单元中,
在第十二形态或第十三形态的油压单元的基础上,
包括第二返回配管,所述第二返回配管使从所述致动器排出的工作油返回至所述油箱。
此外,在本公开的第十五形态的油压单元中,
在第十四形态的油压单元的基础上,
包括第四热交换部,所述第四热交换部在经由所述第二返回配管返回至所述油箱的工作油与冷却液之间进行热交换。
根据本公开,通过第四热交换部将从致动器排出的工作油冷却,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工作油的冷却能力。
此外,在本公开的第十六形态的油压单元中,
在第十五形态的油压单元的基础上,
所述第一热交换部在经由所述第一返回配管返回至所述油箱的工作油与冷却液之间进行热交换,并且在经由所述第二返回配管返回至所述油箱的工作油与冷却液之间进行热交换。
根据本公开,能够减少第一热交换部的工作油的流量并减少压力损失。
此外,在本公开的第十七形态的油压单元中,
在第一形态至第三形态中任一形态的油压单元的基础上,包括:
第二返回配管,所述第二返回配管使从所述致动器排出的工作油返回至所述油箱;以及
第四热交换部,所述第四热交换部在经由所述第二返回配管返回至所述油箱的工作油与冷却液之间进行热交换。
根据本公开,通过第四热交换部将从致动器排出的工作油冷却,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工作油的冷却能力。
此外,在本公开的第十八形态的油压单元中,
在第十五形态或第十七形态的油压单元的基础上,
所述第一热交换部在经由所述第一返回配管返回至所述油箱的工作油与冷却液之间进行热交换,并且在来自第四热交换部的工作油与冷却液之间进行热交换。
根据本公开,通过第四热交换部将从致动器排出的工作油冷却,并通过第一热交换部将由第四热交换部冷却过的工作油和从油压泵的排出口与致动器之间的流路经由安全阀返回至油箱的工作油冷却,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工作油的冷却能力。
附图说明
图1是从斜上方观察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油压单元的前表面侧的立体图。
图2是从斜上方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油压单元的后表面侧的立体图。
图3是将第一实施方式的油压单元的第一、第二保护罩拆除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将第一实施方式的油压单元的第一、第二保护罩、马达、油压泵等拆除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从后表面侧和斜上方观察将第一实施方式的油压单元的第一、第二保护罩拆除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将第一实施方式的油压单元的第一、第二保护罩、马达、油压泵等拆除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将第一实施方式的油压单元的第一、第二保护罩、马达、油压泵等拆除后的状态的后视图。
图8A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油压单元的第一热交换部的剖视图。
图8B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另一例的第一热交换部的剖视图。
图9是从后表面侧和斜下方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油压单元的立体图。
图10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油压单元的马达的侧视图。
图11是将第一实施方式的配管拆除后的状态的马达的俯视图。
图12是将第一实施方式的配管拆除后的状态的马达的仰视图。
图1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油压单元的回路图。
图1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油压单元的回路图。
图15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油压单元的回路图。
图16是本公开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油压单元的回路图。
图17是本公开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油压单元的回路图。
图18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油压单元的回路图。
图19是本公开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油压单元的回路图。
图20是第四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油压单元的回路图。
图21是第四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油压单元的回路图。
图22是本公开的第五实施方式的油压单元的回路图。
图23是从斜上方观察第五实施方式的油压单元的前表面侧的立体图。
图24是从斜上方观察第五实施方式的油压单元的后表面侧的立体图。
图25是将第五实施方式的油压单元的第一、第二保护罩拆除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6是将第五实施方式的油压单元的第一、第二保护罩、马达、油压泵等拆除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7是从后表面侧和斜上方观察将第五实施方式的油压单元的第一、第二保护罩取下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8是将第五实施方式的油压单元的第一、第二保护罩、马达、油压泵等拆除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9是将第五实施方式的油压单元的第一、第二保护罩、马达、油压泵等拆除后的状态的后视图。
图30是本公开的第六实施方式的油压单元的回路图。
图31是从斜上方观察第六实施方式的油压单元的前表面侧的立体图。
图32是从斜上方观察第六实施方式的油压单元的后表面侧的立体图。
图33是将第六实施方式的油压单元的第一、第二保护罩拆除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4是将第六实施方式的油压单元的第一、第二保护罩、马达、油压泵等拆除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5是从后表面侧和斜上方观察将第六实施方式的油压单元的第一、第二保护罩取下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6是将第六实施方式的油压单元的第一、第二保护罩、马达、油压泵等拆除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7是将第六实施方式的油压单元的第一、第二保护罩、马达、油压泵等拆除后的状态的后视图。
图38是本公开的第七实施方式的油压单元的回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附图中,同一参照编号表示相同的部分或相当的部分。此外,为了附图的清楚和简洁起见,长度、宽度、厚度、深度等附图上的尺寸根据实际的比例尺适当变更,并不表示实际的相对尺寸。在附图中,将左右方向设为X轴方向,将前后方向设为Y轴方向,并将上下方向设为Z轴方向。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从斜上方观察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油压单元1的前表面侧的立体图,图2是从斜上方观察油压单元1的前表面侧的立体图。该油压单元1用于注塑机、压力机、机床等工业机械(主机)(第二~第六实施方式的油压单元2~6也同样如此)。
如图1、图2所示,油压单元1包括:油箱10,所述油箱10收纳工作油(液体);支架20,所述支架20安装于油箱10的上部;油压泵30;马达40,所述马达40驱动油压泵30(图3所示);安全阀50,所述安全阀50连接至油压泵30的排出口30a(图14所示);以及控制器60,所述控制器60对马达40等进行控制。油压泵30、马达40、安全阀50以及控制器60载置于支架20。油箱10的前表面侧的侧壁10a安装有油位计99。油箱10的侧壁10a的油位计99的下方设有排油口98。控制器60是控制部的一例。
在图2中,11是将马达40的与油压泵30相反一侧以及电磁阀V1(图3所示)等覆盖的第一保护罩,12是将马达40的主要部分覆盖的第二保护罩,70是将工作油冷却的第一热交换部。此外,L10是排水软管,P是泵端口,T1、T2是油箱端口,DR1、DR2是排水端口。电磁阀V1是流量控制阀的一例。
图3是将油压单元1的第一保护罩11、第二保护罩12拆除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4是将油压单元1的第一保护罩11、第二保护罩12、马达40、油压泵30等拆除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在图3、图4中,90是与马达40的外壳40a热接触的第三热交换部,V1是电磁阀。
此外,图5是从后表面侧且从斜上方观察将油压单元1的第一保护罩11、第二保护罩12拆除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6是将油压单元1的第一保护罩11、第二保护罩12、马达40、油压泵30等拆除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在图5、图6中,L7是连接至电磁阀V1的出口的排水管。
图7是将油压单元1的第一保护罩11、第二保护罩12、马达40、油压泵30等拆除后的状态的后视图。在图7中,为了便于观察而将第三热交换部90省略。
<第一热交换部70>
如图2~图7所示,第一热交换部70通过经由配管L1、L2返回至油箱10的工作油与冷却水之间进行热交换来将工作油冷却。配管L1、L2是第一返回配管的一例。
<第二热交换部80>
控制器60具有驱动马达40的逆变器电路(未图示)的器件61和与器件61热结合的散热器62。使供来自配管L4的冷却水流入的配管L5与散热器62热接触。由配管L5与散热器62构成了第二热交换部80。控制器60包括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装置)、存储器以及输入输出电路。器件61例如是IGBT(绝缘栅双极晶体管)等功率半导体。
<第三热交换部90>
来自第二热交换部80的冷却水流入至与马达40的外壳40a热接触的配管L6。由配管L6和马达40的外壳40a构成了第三热交换部90。
<工作油的流动>
第一热交换部70中,来自油压泵30的工作油经由配管L1流入至内管70a的外周面与外管70b的内周面之间的流路,来自该流路的工作油经由配管L2返回至油箱10。
<冷却水的流动>
此外,由外部供给源供给的冷却水经由配管L3流入第一热交换部70的内管70a,来自内管70a的冷却水经由配管L4流出。此外,冷却水也可以流动于第一热交换部70的内管70a的外周面与外管70b的内周面之间。
接着,来自配管L4的冷却水流入第二热交换部80的配管L5,并利用第二热交换部80将控制器60的散热器62冷却。由此,将与散热器62热接合的器件61冷却。
接着,来自第二热交换部80的冷却水流入第三热交换部90的配管L6,并利用第三热交换部90将马达40冷却。然后,来自第三热交换部90的冷却水经由电磁阀V1和排水管L7被排出至外部。
此处,冷却水是冷却液的一例,在该实施方式中使用工业用水。另外,冷却液也可以使用由冷却水循环装置供给的冷却水等。
如图8A所示,第一热交换部70是具有截面呈多叶形状的内管70a和收纳内管70a的截面呈圆管状的外管70b的双重管。此处,通过扭转截面为多叶形状的内管70a来提高热交换效率。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热交换部70的长边尺寸设为300mm,内管70a的扭转为每300mm~600mm旋转一次。
另外,如图8所示,也可以是具有截面呈圆管状的内管170a和收纳内管170a的截面呈圆管状的外管170b的双重管的结构的第一热交换部170,第一热交换部也可以是板式热交换器等。
图9是从后表面侧和斜下方观察油压单元1的立体图。在图9中,31是上端与油压泵30的吸入口连接的吸入管31,32是安装于吸入管31的下端的吸入过滤器,33是分隔壁。此外,L41是上端与油箱端口T1连接的配管,L42是上端与油箱端口T2连接的配管。
图10是油压单元1的马达40的侧视图,图11是将配管L6拆除后的状态的马达40的俯视图,图12是将配管L6拆除后的状态的马达的仰视图。
如图10所示,蜿蜒的配管L6与马达40的外壳40a热接触。此外,如图11所示,供配管L6的一部分嵌入的U字形状的槽41设于外壳40a的上部。此外,如图12所示,供配管L6的一部分嵌入的U字形状的槽42设于外壳40a的上部。配管L6通过电热水泥固定于外壳40a的槽41、42。通过在马达40的外壳40a将配管L6嵌入至槽41、42,使马达40的外壳40a与配管L6的接触面积增大从而提高热交换效率。
图13表示油压单元1的回路图。如图13所示,油压单元1包括将工作油供给至主机侧的致动器(例如油压气缸)的固定容量型的油压泵30、驱动油压泵30的转速可变的马达40、连接至油压泵30的排出口30a的安全阀50、检测油压泵30的排出压力的压力传感器PS1、控制马达40的转速的控制器60以及贮存工作油的油箱10。
使油压单元1的泵端口P经由配管(未图示)与主机侧连接。此外,虽然未图示,但使油压单元1的油箱端口T经由配管与主机侧连接。油压泵30经由吸入过滤器32和吸入管31将油箱10内的工作油吸入,并从排出口30a将工作油排出。
经由安全阀50和排水软管L10使工作油返回至油箱10。使工作油从油压泵30的排出口30a与致动器之间的流路经由节流装置51和配管L1、L2返回至油箱10。配管L1、L2是第一返回配管的一例。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经由安全阀50和排水软管L10使工作油返回至油箱10,不过也可以将安全阀50的出口侧经由配管与油压泵30的吸入侧连接。
控制器60基于来自主机侧的压力指令信号、流量指令信号或来自压力传感器PS1的压力信号等,对马达40的转速进行控制并进行电磁阀V1的开闭。此外,在该实施方式中,使用了固定容量型的油压泵30,不过也可以使用可变容量型的油压泵。
关于第一热交换部70、第二热交换部80以及第三热交换部90的连接,通过图6、图7进行了说明,因此省略说明。
在图13中,电磁阀V1为关闭状态。当电磁阀V1由控制器60设为打开状态时,由外部供给源所供给的冷却水按顺序流入第一热交换部70、第二热交换部80、第三热交换部90,对工作油、器件61和马达40进行冷却。然后,来自第三热交换部90的冷却水经由电磁阀V1被排出至外部。
根据上述结构的油压单元1,当从油压泵30的排出口30a与致动器之间的流路经由配管L1、L2(第一返回配管)返回至油箱10时,在经由配管L1、L2返回至油箱10的工作油与冷却液之间通过第一热交换部进行热交换,因此,在周围的气温较高的环境下也能提高工作油的冷却能力。
此外,通过使用具有截面呈多叶形状的内管70a和收纳内管70a的外管70b的双重管结构的第一热交换部70,能够通过实现了小型化的第一热交换部70来提高工作油的冷却能力。
此外,在驱动马达40的器件61与冷却液之间通过第二热交换部80进行热交换,因此,与空冷相比能够提高对器件61进行冷却的冷却能力。
此外,在驱动油压泵30的马达40与冷却液之间通过第三热交换部90进行热交换,因此,与空冷相比能够提高对马达40进行冷却的冷却能力。
此外,能够通过第一热交换部70将工作油冷却,并且能够通过第二热交换部80、第三热交换部90将器件61和马达40冷却。此外,通过将第一热交换部70、第二热交换部80和第三热交换部90串联地连接,能够简化冷却液的配管结构。并且,能够通过电磁阀V1(流量控制阀)同时调整供给至第一热交换部70、第二热交换部80和第三热交换部90的冷却液的流量。第一热交换部70、第二热交换部80和第三热交换部90按第一热交换部70、第二热交换部80、第三热交换部90的顺序串联连接。
通过第一热交换部70首先将工作油冷却再使工作油的温度上升,并利用第二热交换部80、第三热交换部90使其达到不会使器件61和马达40结霜的温度。此外,通过关闭电磁阀V1(流量控制阀),冷却水不会流动至第二热交换部80、第三热交换部90,因此,能够防止过度冷却而导致器件61和马达40结霜。
油压单元1包括检测油箱10内的工作油的温度的第一温度传感器(未图示)、检测器件61的温度的第二温度传感器(未图示)和检测马达40的温度的第三温度传感器(未图示)。控制器60根据由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工作油的温度、由第二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器件61的温度和由第三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马达40的温度,通过控制电磁阀V1的开闭,能够优化流动至第一热交换部70、第二热交换部80和第三热交换部90的冷却液的流量。此处,电磁阀V1的控制通过PWM(pulse width modulation:脉冲宽度调制)控制进行。另外,第三温度传感器也可以检测马达40的外壳40a的温度,也可以检测线圈的温度等。
根据上述油压单元1,与现有的空冷式的油压单元相比,在相同尺寸下,能够抑制结霜的产生,并且能够实现工作油、控制器60的器件61以及马达40的液体冷却。
在该实施方式中,通过电磁阀V1对供给至第一热交换部70、第二热交换部80和第三热交换部90的冷却液的流量进行调节,但作为电磁阀V1的替代,也可以使用能够连续地或多级地控制开度的流量控制阀。在这种情况下,根据工作油的温度、器件61的温度和马达40的温度来对流量控制阀的开度进行控制。
另外,如图14所示,作为排水软管L10的替代,也可以将配管L8的一端与安全阀50的出口侧连接,并将配管L8的另一端与配管L1连接。由此,使来自安全阀50的工作油和来自节流装置51的工作油合流并在第一热交换部70中冷却。配管L8是第一返回配管的一例。
在图14中,当使工作油从油压泵30的排出口30a与致动器之间的流路经由安全阀50返回至油箱10时,在经由配管L8返回至油箱10的工作油与冷却液之间通过第一热交换部70进行热交换,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工作油的冷却能力。与现有的空冷式的油压单元的油冷却器相比,双重管结构的第一热交换部70没有接缝且强度较高,因此,能够通过第一热交换部70对流动于存在水击压力的流路即配管L8的工作油进行冷却。
此外,如图15所示,也可以将第二热交换部80与第三热交换部90并联地连接,并将第一热交换部70相对于并联连接的第二热交换部80和第三热交换部90串联连接。
[第二实施方式]
图16是本公开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油压单元2的回路图。该第二实施方式的油压单元2除第一热交换部70、第二交换部80以及第三热交换部90的连接结构以及电磁阀V11、V12、V13以外,与作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图14所示的油压单元1的结构相同。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图13、图14所示的油压单元1中,将第一热交换部70、第二热交换部80和第三热交换部90串联地连接,不过该第二实施方式的油压单元2中,未将第一热交换部70、第二热交换部80和第三热交换部90串联地连接。油压单元2包括对供给至第一热交换部70的冷却液的流量进行控制的电磁阀V11(第一流量控制阀)、对供给至第二热交换部80的冷却液的流量进行控制的电磁阀V12(第二流量控制阀)以及对供给至第三热交换部90的冷却液的流量进行控制的电磁阀V13(第三流量控制阀)。
由外部供给源所供给的冷却水经由电磁阀V11和配管L13流入至第一热交换部70,并从第一热交换部70经由配管L14流出。
由外部供给源所供给的冷却水经由配管L17流入至第二热交换部80,并从第二热交换部80经由配管L18和电磁阀V12流出。
由外部供给源所供给的冷却水经由配管L15流入至第三热交换部90,并从第三热交换部90经由配管L16和电磁阀V13流出。
第二实施方式的油压单元2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油压单元1相同的效果。另外,能够通过电磁阀V11调节供给至第一热交换部70的制冷液的流量,能够通过电磁阀V12调节供给至第二热交换部80的制冷液的流量,并能够通过电磁阀V13调节供给至第三热交换部90的制冷液的流量。
油压单元2包括检测油箱10内的工作油的温度的第一温度传感器(未图示)、检测器件61的温度的第二温度传感器(未图示)和检测马达40的温度的第三温度传感器(未图示)。控制器60根据由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工作油的温度、由第二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器件61的温度和由第三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马达40的温度,通过控制电磁阀V1的开闭,能够优化流动至第一热交换部70、第二热交换部80和第三热交换部90的冷却液的流量。
详细而言,由控制部60对电磁阀V11(第一流量控制阀)进行控制从而调节流动到第一热交换部70的冷却液的流量以使工作油的温度To为规定的第一工作油温度To1以上且为规定的第二工作油温度To2(>To1)以下,从而能够将工作油保持在适当的温度。此外,由控制部60对电磁阀V12(第二流量控制阀)进行控制从而调节流动到第二热交换部80的冷却液的流量以使器件61的温度Td为规定的第一器件温度Td1以上且为规定的第二器件温度Td2(>Td1)以下,从而能够将器件61保持在适当的温度。另外,由控制部60对电磁阀V13(第三流量控制阀)进行控制从而调节流动到第三热交换部90的冷却液的流量以使马达40的温度Tm为规定的第一马达温度Tm1以上且为规定的第二马达温度Tm2(>Tm1)以下,从而能够将马达40保持在适当的温度。此外,通过将器件61设为规定的第二器件温度Td2,能够抑制由热引起的劣化。此外,通过将马达40设为规定的第二马达温度Tm2,能够抑制由热引起的劣化。
此处,第一器件温度Td1设为器件61不结露的温度,第一马达温度Tm1设为马达40不结露的温度。
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油压单元2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油压单元1相同的效果。
[第三实施方式]
图17是本公开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油压单元3的回路图。在图17中,55是过滤器。
如图17所示,油压单元1包括将工作油供给至主机侧的致动器(例如油压气缸)的固定容量型的两个油压泵30A、30B、驱动油压泵30A、30B的转速可变的马达40、连接至油压泵30A的排出口30Aa的安全阀50A、连接至油压泵30B的排出口30Ba的安全阀50B、检测油压泵30A、30B的排出压力的压力传感器PS1、控制马达40的转速的控制器60以及贮存工作油的油箱10。油压泵30A是大容量的固定容量泵,油压泵30B是小容量的固定容量泵。
油压单元1包括流路切换阀V2,所述流路切换阀V2对将油压泵30A的排出口30Aa连接至油压泵30B的排出口30Ba侧或将油压泵30A的排出口30Aa连接至配管L1B侧进行切换。此外,将限制工作油向油压泵30B侧流动的止回阀53设于油压泵30B的排出口30Ba与泵端口P之间。此外,将节流装置54与止回阀53并联连接。
通过流路切换阀V2,对单独通过油压泵30B进行泵端口P的压力控制和流量控制,或通过油压泵30A和油压泵30B两者进行油压泵P的压力控制和流量控制进行切换。
使油压单元1的泵端口P经由配管(未图示)与主机侧连接。此外,使油压单元1的油箱端口T经由配管(未图示)与主机侧连接。油压泵30A经由吸入过滤器32和吸入管31将油箱10内的工作油吸入,并从排出口30Aa将工作油排出。油压泵30B经由吸入过滤器32和吸入管31将油箱10内的工作油吸入,并从排出口30Ba将工作油排出。吸入管31在上侧分岔而与油压泵30A、30B的吸入口连接。
使工作油从油压泵30A的排出口30Aa与致动器之间的流路经由安全阀50A、配管L1B、热交换部70B以及配管L2B返回至油箱10。使工作油从油压泵30B的排出口30Ba与致动器之间的流路经由安全阀50B、配管L1B、第一热交换部70B以及配管L2B返回至油箱10。使工作油从油压泵30B的排出口30Ba与致动器之间的流路经由节流装置52、配管L1A、热交换部70A以及配管L2A返回至油箱10。配管L1A、L1B、L2A、L2B是第一返回配管的一例。热交换部70A、70B是第一热交换部的一例。
从外部供给源供给的冷却水经由电磁阀V21A和配管L11A流入至热交换部70A,并从热交换部70A经由配管L12A流出。此外,从外部供给源供给的冷却水经由电磁阀V21B和配管L11B流入至热交换部70B,并从热交换部70B经由配管L12B流出。
从外部供给源供给的冷却水经由电磁阀V22和配管L21流入至第二热交换部80,并从第二热交换部80经由配管L22流出。
从外部供给源供给的冷却水经由电磁阀V23和配管L31流入至第三热交换部90,并从第三热交换部90经由配管L32流出。
控制器60基于来自主机侧的压力指令信号、流量指令信号、来自压力传感器PS1的压力信号等,对马达40的转速进行控制并进行电磁阀V21A、V21B、V22、V23的开闭。此外,在该实施方式中,使用了固定容量型的油压泵30,不过也可以使用可变容量型的油压泵。
根据上述结构的油压单元,当从油压泵30A、30B的排出口30Aa、30Ba与致动器之间的流路经由配管L1A、L1B、L2A、L2B(第一返回配管)返回至油箱10时,在经由配管L1A、L1B、L2A、L2B返回至油箱10的工作油与冷却液之间通过热交换部70A、70B(第一热交换部)进行热交换,因此,在周围的气温较高的环境下也能提高工作油的冷却能力。与现有的空冷式的油压单元的油冷却器相比,双重管结构的热交换部70A、70B(第一热交换部)没有接缝且强度较高,因此,能够通过热交换部70B对流动于存在水击压力的流路即配管L1B的工作油进行冷却。
此外,通过将具有图8所示的截面呈多叶形状的内管70a与收纳内管70a的外管70b的双重管用于热交换部70A、70B(第一热交换部),能够提高热交换部70A、70B的热交换效率,并能够进一步提高工作油的冷却能力。
此外,在驱动马达40的器件61与冷却液之间通过第二热交换部80进行热交换,因此,与空冷相比能够提高对器件61进行冷却的冷却能力。
此外,在驱动油压泵30A、30B的马达40与冷却液之间通过第三热交换部90进行热交换,因此,与空冷相比能够提高对马达40进行冷却的冷却能力。
第三实施方式的油压单元3能够通过电磁阀V21A(第一流量控制阀)对供给至热交换部70A的冷却液的流量进行调节,通过电磁阀V21B(第一流量控制阀)对供给至热交换部70B的冷却液的流量进行调节,通过电磁阀V22(第二流量控制阀)对供给至第二热交换部80的冷却液的流量进行调节,并通过电磁阀V23(第三流量控制阀)对供给至第三热交换部90的冷却液的流量进行调节。
油压单元3包括检测油箱10内的工作油的温度的第一温度传感器(未图示)、检测器件61的温度的第二温度传感器(未图示)和检测马达40的温度的第三温度传感器(未图示)。控制器60根据由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工作油的温度、由第二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器件61的温度和由第三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马达40的温度,通过控制电磁阀V21A、V21B、V22、V23的开闭,能够优化流动至第一热交换部70、第二热交换部80和第三热交换部90的冷却液的流量。
详细而言,由控制部60对电磁阀V21A、V21B进行控制从而调节流动到热交换部70A、70B的冷却液的流量以使工作油的温度To为规定的第一工作油温度To1以上且为规定的第二工作油温度To2(>To1)以下,从而能够将工作油保持在适当的温度。此外,由控制部60对电磁阀V22进行控制从而调节流动到第二热交换部80的冷却液的流量以使器件61的温度Td为规定的第一器件温度Td1以上且为规定的第二器件温度Td2(>Td1)以下,从而能够将器件61保持在适当的温度。另外,由控制部60对电磁阀V22进行控制从而调节流动到第三热交换部90的冷却液的流量以使马达40的温度Tm为规定的第一马达温度Tm1以上且为规定的第二马达温度Tm2(>Tm1)以下,从而能够将马达40保持在适当的温度。
此处,第一器件温度Td1设为器件61不结露的温度,第一马达温度Tm1设为马达40不结露的温度。
在该实施方式中,通过对电磁阀V21A、V21B、V22、V23的开闭进行控制来对分别供给至热交换部70A、70B、第二热交换部80和第三热交换部90的冷却液的流量进行调节,不过作为电磁阀V21A、V21B、V22、V23的替代也可以使用能够连续地或多级地控制开度的流量控制阀。
此外,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将两个热交换部70A、70B用作第一热交换部,不过如图18所示,作为热交换部70A、70B的替代也可以通过一个第一热交换部70进行工作油的冷却。
在图18中,使工作油从油压泵30A的排出口30Aa与致动器之间的流路经由安全阀50A、配管L1B、第一热交换部70以及配管L2返回至油箱10。使工作油从油压泵30B的排出口30Ba与致动器之间的流路经由安全阀50B、配管L1B、第一热交换部70以及配管L2返回至油箱10。另外,使工作油从油压泵30B的排出口30Ba与致动器之间的流路经由节流装置52、配管L1A、第一热交换部70以及配管L2返回至油箱10。配管L1A、L1B、L2是第一返回配管的一例。
[第四实施方式]
图19是本公开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油压单元4的回路图。该第四实施方式的油压单元4除了没有第二热交换部80、第三热交换部90这一点和包括送风风扇F这一点以外,和第一实施方式的油压单元1的结构相同。在图19中,41是将工作油从油箱端口T1引导至油箱10内的配管,42是将工作油从油箱端口T2引导至油箱10内的配管,43是将工作油从排水端口DR1引导至油箱10内的配管,43是将工作油从排水端口DR2引导至油箱10内的配管。
如图19所示,该第四实施方式的油压单元4包括送风风扇F,所述送风风扇F将冷却用的空气供给至马达40以及控制器60(控制部)的散热器62两者。通过从送风风扇F供给的空气,散热器62被冷却,从而与散热器62热接合的器件61被冷却。
油压单元4包括检测油箱10内的工作油的温度的第一温度传感器(未图示)。控制器60通过根据由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工作油的温度来控制电磁阀V1的开闭,能够优化流动至第一热交换部70的冷却液的流量。
详细而言,由控制部60对电磁阀V1进行控制从而调节流动到第一热交换部70的冷却液的流量以使工作油的温度To为规定的第一工作油温度To1以上且为规定的第二工作油温度To2(>To1)以下,从而能够将工作油保持在适当的温度。
在上述结构的油压单元4中,通过由送风风扇F供给的空气对马达40和控制器60(控制部)的器件61两者进行冷却,从而与将冷却用的热交换部设于马达40、控制器60的器件61相比能够简化结构。另外,也可以对马达40和控制器60(控制部)的器件61中的一个通过由送风风扇F供给的空气进行冷却,并对马达40与控制器60(控制部)的器件61中的另一个进行与第一~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液体冷却。
另外,在第四实施方式的油压单元4中,经由安全阀50和排水软管L10使工作油返回至油箱10,不过,也可如图20所示的那样,将来自安全阀50以及油箱端口T1、T2的工作油引导至第一热交换部70并冷却。在图20中,将配管L8的一端连接至安全阀50的出口侧,将配管L8的另一端连接至配管L1,将油箱端口T1经由配管L41连接至配管L8,并将油箱端口T2经由配管L42连接至配管L41。
由此,使来自安全阀50的工作油、来自节流装置51的工作油和来自油箱端口T1、T2的工作油合流并在第一热交换部70中冷却。配管L8是第一返回配管的一例,配管L41、L42是第二返回配管的一例。
当使从致动器排出的工作油经由配管L41、L42(第二返回配管)返回至油箱10时,在经由配管L41、L42返回至油箱10的工作油与冷却液之间通过第一热交换部70进行热交换。由此,从致动器排出的工作油和从油压泵30的排出口30a与致动器之间的流路经由安全阀50返回至油箱10的工作油一起也通过第一热交换部70冷却,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工作油的冷却能力。
此外,在第四实施方式的油压单元4中,将工作油从排水端口DR1经由配管L43引导至油箱10内,将工作油从排水端口DR2经由配管L44引导至油箱10内,不过,也可如图21所示的那样,将来自排水端口DR1、DR2的工作油引导至第一热交换部70并冷却。在图21中,经由配管L43将排水端口DR1与配管L1连接,并经由配管L44将排水端口DR2与配管L44连接。
由此,将来自节流装置51的工作油通过第一热交换部70冷却,并且将来自排水端口DR1、DR2的工作油通过第一热交换部70冷却。配管L1、L2是第一返回配管的一例,配管L43、L44是第二返回配管的一例。
[第五实施方式]
图22是本公开的第五实施方式的油压单元5的回路图。该第五实施方式的油压单元5除了不包括送风风扇F这一点和包括将由第一热交换部70冷却后的工作油用作冷却液的第二热交换部180、第三热交换部190这一点以外,与第四实施方式的图21所示的油压单元4的变形例的结构相同。
如图22所示,该第五实施方式的油压单元5使用由第一热交换部70冷却后的工作油来通过第二热交换部80对控制器60的器件61进行冷却。此外,使用来自第二热交换部180的工作油来通过第二热交换部180对马达40进行冷却。然后,工作油从第三热交换部190经由配管L2c返回至油箱10。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工作油按从第二热交换部180到第三热交换部190的顺序流动,不过工作油也可以按从第三热交换部190到第二热交换部180的顺序流动。
油压单元5包括检测油箱10内的工作油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未图示)。控制器60通过根据由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工作油的温度来控制电磁阀V1的开闭,能够优化流动至第一热交换部70的冷却液的流量。
详细而言,由控制部60对电磁阀V1进行控制从而调节流动到第一热交换部70的冷却液的流量以使工作油的温度To为规定的第一工作油温度To1以上且为规定的第二工作油温度To2(>To1)以下,从而能够将工作油保持在适当的温度。例如,期望的是,由第一热交换部70冷却过的工作油的温度达到40℃左右,由此,能够以不使马达40、控制器60的器件61因过度冷却而产生结露的方式对马达40、器件61进行冷却。
图23是从斜上方观察油压单元5的前表面侧的立体图,图24是从斜上方观察油压单元5的后表面侧的立体图。此外,图25是将油压单元5的第一保护罩11、第二保护罩12拆除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26是将油压单元5的第一保护罩11、第二保护罩12、马达40、油压泵30等拆除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此外,图27是从后表面侧且从斜上方观察将油压单元5的第一保护罩11、第二保护罩12拆除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28是将油压单元5的第一保护罩11、第二保护罩12、马达40、油压泵30等拆除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9是将油压单元5的第一保护罩11、第二保护罩12、马达40、油压泵30等拆除后的状态的后视图。
<第一热交换部70>
如图25~图29所示,第一热交换部70通过经由配管L1、L2a、L2b、L2c返回至油箱10的工作油与冷却水之间进行热交换来将工作油冷却。配管L1、L2a、L2b、L2c是第一返回配管的一例。
<第二热交换部180>
控制器60具有驱动马达40的逆变器电路(未图示)的器件61和与器件61热结合的散热器62。使配管L2a与散热器62热接触,所述配管L2a供来自第一热交换部70的冷却过的工作油流入。由配管L2a与散热器62构成了第二热交换部180。
<第三热交换部190>
来自第二热交换部180的工作油流入至与马达40的外壳40a热接触的配管L2b。由配管L2b和马达40的外壳40a构成了第三热交换部190。
<工作油的流动>
来自油压泵30的工作油经由配管L1流入至第一热交换部70的内管70a(图8A所示)的外周面与外管70b(图8A所示)的内周面之间的流路,来自该流路的工作油经由第二热交换部180、第三热交换部190返回至油箱10。
<冷却水的流动>
此外,由外部供给源供给的冷却水经由配管L3流入第一热交换部70的内管70a,来自内管70a的冷却水经由配管L4流出。此外,冷却水也可以流动于第一热交换部70的内管70a的外周面与外管70b的内周面之间。接着,来自第三热交换部190的冷却水经由电磁阀V1和排水管L7被排出至外部。
上述第五实施方式的油压单元5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油压单元1相同的效果。
此外,通过第二热交换部180,能够使用流动于比第一返回配管(L2a、L2b、L2c)的第一热交换部70靠下游侧的工作油来对控制器60的器件61进行冷却,从而能够抑制由过度冷却引起的器件61的结霜产生。
此外,通过第三热交换部190,能够使用流动于比第一返回配管(L2a、L2b、L2c)的第一热交换部70靠下游侧的工作油来对马达40进行冷却,从而能够抑制由过度冷却引起的马达40的结霜产生。
另外,在上述第五实施方式中,将来自排水端口DR1、DR2的工作油引导至第一热交换部70并冷却,不过来自排水端口DR1、DR2的工作油也可以经由配管L43、L44直接返回至油箱10。
[第六实施方式]
图30是本公开的第六实施方式的油压单元6的回路图。该第六实施方式的油压单元6除了包括排水端口DR2、DR3、DR4的连接结构和第四热交换部200这一点以外,与第五实施方式的油压单元5的结构相同。
如图30所示,该第六实施方式的油压单元6使用由第一热交换部70冷却后的工作油来通过第二热交换部180对控制器60的器件61进行冷却,并通过第三热交换部190对马达40进行冷却。此外,通过第四热交换部200对流入排水端口DR3、DR4的工作油进行冷却。第四热交换部200与第一热交换部70的结构相同。此处,在排水端口DR3、DR4供从主机侧的致动器(例如油压气缸)等排出的工作油流入。
将配管L45的一端与排水端口DR3连接,将配管L45的另一端与第四热交换部200的工作油侧入口连接,配管L46的一端与排水端口DR4连接,并将配管L46的另一端与配管L45连接。将配管L47的一端与第四热交换部200的工作油侧出口连接,并将配管L47的另一端与配管L1连接。
此外,将配管L45与排水端口DR2经由单向阀56连接。单向阀56限制工作油从排水端口DR2侧向配管L45侧的流动,且当配管L45侧的压力达到规定压力以上时允许工作油从配管L45侧向排水端口DR2侧的流动。
油压单元6包括检测油箱10内的工作油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未图示)。控制器60通过根据由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工作油的温度来控制电磁阀V1的开闭,能够优化流动至第一热交换部70的冷却液的流量。
详细而言,由控制部60对电磁阀V1进行控制从而调节流动到第一热交换部70的冷却液的流量以使工作油的温度To为规定的第一工作油温度To1以上且为规定的第二工作油温度To2(>To1)以下,从而能够将工作油保持在适当的温度。例如,期望的是,由第一热交换部70冷却过的工作油的温度变为40℃左右,由此,能够以不使马达40和控制器60的器件61因过度冷却而产生结霜的方式对马达40和器件61进行冷却。
图31是从斜上方观察油压单元6的前表面侧的立体图,图32是从斜上方观察油压单元6的后表面侧的立体图。此外。图33是将油压单元6的第一保护罩11、第二保护罩12拆除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4是将油压单元6的第一保护罩11、第二保护罩12、马达40、油压泵30等拆除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此外,图35是从后表面侧和上方观察将油压单元6的第一保护罩11、第二保护罩12拆除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6是将油压单元6的第一保护罩11、第二保护罩12、马达40、油压泵30等拆除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7是将油压单元6的第一保护罩11、第二保护罩12、马达40、油压泵30等拆除后的状态的后视图。
<第一热交换部70>
如图32~图37所示,第一热交换部70通过经由配管L1、L2a、L2b、L2c返回至油箱10的工作油与冷却水之间进行热交换来将工作油冷却。配管L1、L2a、L2b、L2c是第一返回配管的一例。
<第二热交换部180>
控制器60具有驱动马达40的逆变器电路(未图示)的器件61和与器件61热结合的散热器62。使配管L2a与散热器62热接触,所述配管L2a供来自第一热交换部70的冷却过的工作油流入。由配管L2a与散热器62构成了第二热交换部180。
<第三热交换部190>
来自第二热交换部180的工作油流入至与马达40的外壳40a热接触的配管L2b。由配管L2b和马达40的外壳40a构成了第三热交换部190。
<第四热交换部200>
第四热交换部200通过在经由配管L45、L46、L47返回至油箱10的工作油与冷却水之间进行热交换来对工作油进行冷却。配管L45、L46、L47是第二返回配管的一例。
<工作油的流动>
来自油压泵30的工作油经由配管L1流入至第一热交换部70的内管70a(图8A所示)的外周面与外管70b(图8A所示)的内周面之间的流路,来自该流路的工作油经由第二热交换部180、第三热交换部190返回至油箱10。此外,来自排水端口DR3、DR4的工作油经由第四热交换部200以及第一热交换部70返回至油箱10。
<冷却水的流动>
此外,由外部供给源供给的冷却水经由配管L3流入第一热交换部70的内管70a,来自内管70a的冷却水经由配管L4流入第四热交换部200。然后,来自第四热交换部200的冷却水经由配管L5、电磁阀V1和排水管L7被排出至外部。
上述第六实施方式的油压单元6具有与第五实施方式的油压单元5相同的效果。
此外,通过第四热交换部200将从致动器排出的工作油冷却,并通过第一热交换部70将由第四热交换部200冷却过的工作油和从油压泵30的排出口30a与致动器之间的流路经由安全阀50返回至油箱10的工作油冷却,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工作油的冷却能力。
另外,在上述第六实施方式中,使来自排水端口DR3、DR4的工作油经由第四热交换部200以及第一热交换部70返回至油箱10,不过也可以使来自排水端口DR3、DR4的工作油经由第四热交换部200返回至油箱10。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提高工作油的冷却能力。
此外,在上述第六实施方式中,使在第一热交换部70中被冷却过的作動油经由第二热交换部180、第三热交换部190返回至油箱10,不过在第一热交换部70中被冷却过的工作油也可以不经由第二热交换部180、第三热交换部190而直接返回至油箱10,且与第四实施方式同样地,将冷却用的空气从送风风扇供给至马达40以及控制器60(控制部)的散热器62。
[第七实施方式]
图38是本公开的第七实施方式的油压单元7的回路图。该第七实施方式的油压单元7除了排水端口DR2、DR3、DR4的连接结构和第四热交换部200的连接结构这一点以外,与第六实施方式的油压单元6的结构相同。
如图38所示,该第七实施方式的油压单元7使用由第一热交换部70冷却过的工作油来通过第二热交换部180对控制器60的器件61进行冷却,并通过第三热交换部190对马达40进行冷却。此外,通过第四热交换部200对流入排水端口DR4的工作油进行冷却。第四热交换部200与第一热交换部70的结构相同。此外,经由配管L45将排水端口D3与配管L1连接。将来自排水端口DR3的工作油引导至第一热交换部70并冷却。此处,在排水端口DR3、DR4供从主机侧的致动器(例如油压气缸)等排出的工作油流入。
将配管L46的一端与排水端口DR4连接,并将配管L46的另一端与第四热交换部200的工作油侧入口连接。将工作油从第四热交换部200工作油侧出口经由配管L47引导至油箱10内。
油压单元7包括检测油箱10内的工作油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未图示)。控制器60通过根据由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工作油的温度来控制电磁阀V1的开闭,能够优化流动至第一热交换部70的冷却液的流量。
详细而言,由控制部60对电磁阀V1进行控制从而调节流动到第一热交换部70的冷却液的流量以使工作油的温度To为规定的第一工作油温度To1以上且为规定的第二工作油温度To2(>To1)以下,从而能够将工作油保持在适当的温度。例如,期望的是,由第一热交换部70冷却过的工作油的温度变为40℃左右,由此,能够以不使马达40和控制器60的器件61因过度冷却而产生结霜的方式对马达40和器件61进行冷却。
<工作油的流动>
来自油压泵30的工作油经由配管L1流入至第一热交换部70的内管70a(图8A所示)的外周面与外管70b(图8A所示)的内周面之间的流路,来自该流路的工作油经由第二热交换部180、第三热交换部190返回至油箱10。此外,使来自排水端口DR4的工作油经由第四热交换部200返回至油箱10。在第七实施方式的油压单元7中,与第六实施方式相比能够减小第一热交换部70的工作油的流量并减少压力损失。
<冷却水的流动>
此外,由外部供给源供给的冷却水经由配管L3流入第一热交换部70的内管70a,来自内管70a的冷却水经由配管L4流入第四热交换部200。然后,来自第四热交换部200的冷却水经由配管L5、电磁阀V1和排水管L7被排出至外部。
上述第七实施方式的油压单元7具有与第六实施方式的油压单元6相同的效果。
对本公开的具体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不过本公开并不限定于上述第一~第七实施方式,能够在本公开的范围内实施各种改变。例如,可以将上述第一~第七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内容适当组合来作为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第一形态的油压单元包括:
油箱,所述油箱收纳工作油;
油压泵,所述油压泵将上述油箱内的工作油供给至致动器;
第一返回配管,所述第一返回配管从上述油压泵的排出口与上述致动器之间的流路将工作油返回至上述油箱;以及
第一热交换部,所述第一热交换部在经由上述第一返回配管返回至上述油箱的工作油与冷却液之间进行热交换。
根据本公开,当从油压泵的排出口与致动器之间的流路经由第一返回配管返回至油箱时,在经由第一返回配管返回至油箱的工作油与冷却液之间通过第一热交换部进行热交换,因此,在周围的气温较高的环境下也能提高工作油的冷却能力。
此外,本公开的第二形态的油压单元,
在第一形态的油压单元的基础上,
所述油压单元包括连接至所述油压泵的排出口的安全阀,
上述第一返回配管包括经由上述安全阀使工作油返回至上述油箱的配管。
根据本公开,当使工作油从油压泵的排出口与致动器之间的流路经由安全阀返回至油箱时,在经由第一返回配管返回至油箱的工作油与冷却液之间通过第一热交换部进行热交换,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工作油的冷却能力。
此外,本公开的第三形态的油压单元,
在第一形态或第二形态的油压单元的基础上,
所述油压单元包括第二返回配管,所述第二返回配管使从所述致动器排出的工作油返回至所述油箱,
所述第一热交换部在经由所述第一返回配管返回至所述油箱的工作油与冷却液之间进行热交换,并且在经由所述第二返回配管返回至所述油箱的工作油与冷却液之间进行热交换。
根据本公开,从油压泵的排出口与致动器之间的流路经由安全阀返回至油箱的工作油和从致动器排出的工作油一起通过第一热交换部冷却,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工作油的冷却能力。
此外,本公开的第四形态的油压单元,
在第一形态至第三形态中任一形态的油压单元的基础上,
所述第一热交换部是具有内管和外管的双重管,所述内管的截面呈多叶形状,所述外管收纳所述内管,
根据本公开,通过使用具有截面呈多叶形状的内管和收纳内管的外管的双重管结构的第一热交换部,能够通过实现了小型化的第一热交换部来提高工作油的冷却能力。
此外,本公开的第五形态的油压单元,
在第一形态至第四形态中任一形态的油压单元的基础上,包括:
马达,所述马达驱动所述油压泵;
控制部,所述控制部具有驱动所述马达的器件;以及
第二热交换部,所述第二热交换部在上述控制部的上述器件与冷却液之间进行热交换。
根据本公开,在驱动马达的器件与冷却液之间通过第二热交换部进行热交换,因此,与空冷相比能够提高对器件进行冷却的冷却能力。
此外,本公开的第六形态的油压单元,
在第一形态至第四形态中任一形态的油压单元的基础上,包括:
马达,所述马达驱动所述油压泵;以及
第三热交换部,所述第三热交换部在所述马达与冷却液之间进行热交换。
根据本公开,在驱动油压泵的马达与冷却液之间通过第三热交换部进行热交换,因此,与空冷相比能够提高对马达进行冷却的冷却能力。
此外,本公开的第七形态的油压单元,
在第一形态至第四形态中任一形态的油压单元的基础上,包括:
马达,所述马达驱动所述油压泵;
控制部,所述控制部具有驱动所述马达的器件;
第二热交换部,所述第二热交换部在所述控制部的所述器件与冷却液之间进行热交换;以及
第三热交换部,所述第三热交换部在所述马达与冷却液之间进行热交换。
所述第一热交换部、所述第二交换部和所述第三热交换部串联地连接,
所述油压单元包括流量控制阀,所述流量控制阀对供给至所述第一热交换部、所述第二交换部和所述第三热交换部的冷却液的流量进行控制。
根据本公开,能够通过第一热交换部冷却工作油,并且能够通过第二、第三热交换部冷却器件和马达。此外,通过将第一热交换部、第二热交换部和第三热交换部串联地连接,能够简化冷却液的配管结构。并且,通过流量控制阀,能够同时调整供给至第一热交换部、第二热交换部和第三热交换部的冷却液的流量。例如,能够根据工作油的温度、器件的温度、马达的温度,优化流动至第一热交换部、第二热交换部和第三热交换部的冷却液的流量。
此外,本公开的第八形态的油压单元,
在第七形态的油压单元的基础上,
所述控制部对所述流量控制阀的开度进行控制,以使所述控制部的所述器件的温度Td为规定的第一器件温度Td1以上且为规定的第二器件温度Td2(>Td1)以下。
根据本公开,由控制部对流量控制阀的开度进行控制从而调节流动到第二热交换部的冷却液的流量以使器件的温度Td为规定的第一器件温度Td1以上且为规定的第二器件温度Td2(>Td1)以下,从而能够将器件保持在适当的温度。
此外,本公开的第九形态的油压单元,
在第一形态至第四形态中任一形态的油压单元的基础上,包括:
马达,所述马达驱动所述油压泵;
控制部,所述控制部具有驱动所述马达的设备;
第二热交换部,所述第二热交换部在所述控制部的所述设备与冷却液之间进行热交换;
第三热交换部,所述第三热交换部在所述马达与冷却液之间进行热交换;
第一流量控制阀,所述第一流量控制阀对供给至所述第一热交换部的冷却液的流量进行控制;
第二流量控制阀,所述第二流量控制阀对供给至所述第二热交换部的冷却液的流量进行控制;以及
第三流量控制阀,所述第三流量控制阀对供给至所述第三热交换部的冷却液的流量进行控制。
根据本公开,能够通过第一热交换部提高工作油的冷却能力,并且能够通过第二、第三热交换部提高对设备和马达进行冷却的冷却能力。。另外,能够通过第一流量控制阀调节供给至第一热交换部的制冷液的流量,能够通过第二流量控制阀调节供给至第二热交换部的制冷液的流量,并能够通过第三流量控制阀调节供给至第三热交换部的制冷液的流量。例如,能够根据工作油的温度、设备的温度、马达的温度,优化分别流动至第一热交换部、第二热交换部和第三热交换部的冷却液的流量。
此外,本公开的第十形态的油压单元,
在第九形态的油压单元的基础上,
所述控制部对所述第一流量控制阀的开度进行控制以使所述油箱内的工作油的温度To为规定的第一工作油温度To1以上并且为规定的第二工作油温度To2(>To1)以下,对所述第二流量控制阀的开度进行控制以使所述控制部的所述设备的温度Td为规定的第一设备温度Td1以上且为规定的第二设备温度Td2(>Td1)以下,并对所述第三流量控制阀的开度进行控制以使所述马达的温度Tm为规定的第一马达温度Tm1以上且为规定的第二马达温度Tm2(>Tm1)以下。
根据本公开,由控制部对第一流量控制阀的开度进行控制从而调节流动到第一热交换部的冷却液的流量以使工作油的温度To为规定的第一工作油温度To1以上且为规定的第二工作油温度To2(>To1)以下,从而能够将工作油保持在适当的温度。此外,由控制部对第二流量控制阀的开度进行控制从而调节流动到第二热交换部的冷却液的流量以使设备的温度Td为规定的第一设备温度Td1以上且为规定的第二设备温度Td2(>Td1)以下,从而能够将设备保持在适当的温度。另外,由控制部对第三流量控制阀的开度进行控制从而调节流动到第三热交换部的冷却液的流量以使马达的温度Tm为规定的第一马达温度Tm1以上且为规定的第二马达温度Tm2(>Tm1)以下,从而能够将马达保持在适当的温度。
此外,本公开的第十一形态的油压单元,
在第一形态至第四形态中任一形态的油压单元的基础上,包括:
马达,所述马达驱动所述油压泵;
控制部,所述控制部具有驱动所述马达的设备;以及
送风风扇,所述送风风扇供给对所述马达或所述控制部的所述设备中的至少一个进行冷却的空气。
根据本公开,通过由送风风扇供给的空气而将马达或控制部的设备中的至少一个冷却,从而与将冷却用的热交换部设于马达和控制部的设备相比能够简化结构。
此外,本公开的第十二形态的油压单元,
在第一形态或第二形态的油压单元的基础上,包括:
马达,所述马达驱动所述油压泵;
控制部,所述控制部具有驱动所述马达的设备;以及
第二热交换部,所述第二热交换部在所述控制部的所述设备与流动于比所述第一返回配管的所述第一热交换部靠下游侧的工作油之间进行热交换。
根据本公开,通过第二热交换部,能够使用流动于比第一返回配管的第一热交换部靠下游侧的工作油来对控制部的设备进行冷却,并能够抑制过度冷却所导致的结霜的发生。
此外,本公开的第十三形态的油压单元,
在第一形态或第二形态的油压单元的基础上,包括:
马达,所述马达驱动所述油压泵;以及
第三热交换部,所述第三热交换部在所述马达与流动于比所述第一返回配管的所述第一热交换部靠下游侧的工作油之间进行热交换。
根据本公开,通过第三热交换部,能够使用流动于比第一返回配管的第一热交换部靠下游侧的工作油来对马达进行冷却,并能够抑制过度冷却所导致的结霜的发生。
此外,本公开的第十四形态的油压单元,
在第一形态、第二形态、第十二形态或第十三形态的油压单元的基础上,包括:
第二返回配管,所述第二返回配管使从所述致动器排出的工作油返回至所述油箱;以及
第四热交换部,所述第四热交换部在经由所述第二返回配管返回至所述油箱的工作油与冷却液之间进行热交换,
所述第一热交换部在经由所述第一返回配管返回至所述油箱的工作油与冷却液之间进行热交换,并且在来自第四热交换部的工作油与冷却液之间进行热交换。
根据本公开,通过第四热交换部将从致动器排出的工作油冷却,并通过第一热交换部将由第四热交换部冷却过的工作油和从油压泵的排出口与致动器之间的流路经由安全阀返回至油箱的工作油冷却,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工作油的冷却能力。
此外,本公开的第十五形态的油压单元,
在第十二形态或第十三形态的油压单元的基础上,
包括第二返回配管,所述第二返回配管使从所述致动器排出的工作油返回至所述油箱。
此外,本公开的第十五形态的油压单元,
在第一形态或第二形态的油压单元的基础上,包括:
第二返回配管,所述第二返回配管使从所述致动器排出的工作油返回至所述油箱;以及
第四热交换部,所述第四热交换部在经由所述第二返回配管返回至所述油箱的工作油与冷却液之间进行热交换。
根据本公开,通过第四热交换部将从致动器排出的工作油冷却,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工作油的冷却能力。
(符号说明)
1、2、3、4、5、6、7油压单元;
10油箱;
10a侧壁;
11第一保护罩;
12第二保护罩;
20支架;
30、30A、30B油压泵;
30a、30Aa、30Ba排出口;
31吸入管;
32吸入过滤器;
40马达;
40a外壳;
50、50A、50B安全阀;
51节流装置;
52节流装置;
53止回阀;
54节流装置;
55过滤器;
56单向阀;
60控制器(控制部);
70、170第一热交换部;
70a、170a内管;
70b、170b外管;
70A、70B热交换部(第一热交换部);
80、180第二热交换部;
90、190第三热交换部;
98排油口;
99油位计;
200第四热交换部;
DR1、DR2、DR3、DR4排水端口;
L1、L2、L2a、L2b、L2c配管(第一返回配管);
L1A、L1B、L2A、L2B配管(第一返回配管);
L3、L4、L5、L6、L11、L11A、L11B、L12、L12A、L12B、L21、L22、L31、L32配管;
L7排水管;
L8配管(第一返回配管);
L10排水软管;
L41、L42、L43、L44、L45、L46、L47配管(第二返回配管);
P泵端口;
PS1压力传感器;
T1、T2油箱端口;
V1、V11、V12、V13、V21A、V21B、V22、V23电磁阀(流量控制阀);
V2流路切换阀。
Claims (26)
1.一种油压单元,包括:
油箱(10),所述油箱(10)收纳工作油;
油压泵(30、30A、30B),所述油压泵(30、30A、30B)将所述油箱(10)内的工作油供给至致动器;
第一返回配管(L1、L2、L2a、L2b、L2c、L1A、L1 B、L2A、L2B、L8),所述第一返回配管(L1、L2、L2a、L2b、L2c、L1A、L1 B、L2A、L2B、L8)使工作油从所述油压泵(30、30A、30B)的排出口(30a、30Aa、30Ba)与所述致动器之间的流路返回至所述油箱(10);
第一热交换部(70、70A、70B),所述第一热交换部(70、70A、70B)供经由所述第一返回配管(L1、L2、L2a、L2b、L2c、L1A、L1 B、L2A、L2B、L8)返回至所述油箱(10)的工作油与冷却液之间进行热交换;
马达(40),所述马达(40)驱动所述油压泵(30、30A、30B);
控制部(60),所述控制部(60)具有驱动所述马达(40)的器件(61);以及
第二热交换部(80),所述第二热交换部(80)配置于比所述第一热交换部(70)靠冷却液的流动的下游侧,在所述控制部(60)的所述器件(61)与在所述第一热交换部(70)进行热交换后的冷却液之间进行热交换。
2.一种油压单元,包括:
油箱(10),所述油箱(10)收纳工作油;
油压泵(30、30A、30B),所述油压泵(30、30A、30B)将所述油箱(10)内的工作油供给至致动器;
第一返回配管(L1、L2、L2a、L2b、L2c、L1A、L1 B、L2A、L2B、L8),所述第一返回配管(L1、L2、L2a、L2b、L2c、L1A、L1 B、L2A、L2B、L8)使工作油从所述油压泵(30、30A、30B)的排出口(30a、30Aa、30Ba)与所述致动器之间的流路返回至所述油箱(10);
第一热交换部(70、70A、70B),所述第一热交换部(70、70A、70B)供经由所述第一返回配管(L1、L2、L2a、L2b、L2c、L1A、L1 B、L2A、L2B、L8)返回至所述油箱(10)的工作油与冷却液之间进行热交换;
马达(40),所述马达(40)驱动所述油压泵(30、30A、30B);以及
第三热交换部(90),所述第三热交换部(90)配置于比所述第一热交换部(70)靠冷却液的流动的下游侧,在所述马达(40)与在所述第一热交换部(70)进行热交换后的冷却液之间进行热交换。
3.一种油压单元,包括:
油箱(10),所述油箱(10)收纳工作油;
油压泵(30、30A、30B),所述油压泵(30、30A、30B)将所述油箱(10)内的工作油供给至致动器;
第一返回配管(L1、L2、L2a、L2b、L2c、L1A、L1 B、L2A、L2B、L8),所述第一返回配管(L1、L2、L2a、L2b、L2c、L1A、L1 B、L2A、L2B、L8)使工作油从所述油压泵(30、30A、30B)的排出口(30a、30Aa、30Ba)与所述致动器之间的流路返回至所述油箱(10);
第一热交换部(70、70A、70B),所述第一热交换部(70、70A、70B)供经由所述第一返回配管(L1、L2、L2a、L2b、L2c、L1A、L1 B、L2A、L2B、L8)返回至所述油箱(10)的工作油与冷却液之间进行热交换;
马达(40),所述马达(40)驱动所述油压泵(30、30A、30B);
控制部(60),所述控制部(60)具有驱动所述马达(40)的器件(61);
第二热交换部(80),所述第二热交换部(80)在所述控制部(60)的所述器件(61)与冷却液之间进行热交换;以及
第三热交换部(90),所述第三热交换部(90)在所述马达(40)与冷却液之间进行热交换,
所述第一热交换部(70)、所述第二热交换部(80)和所述第三热交换部(90)串联地连接,
所述油压单元包括流量控制阀(V1),所述流量控制阀(V1)对供给至所述第一热交换部(70)、所述第二热交换部(80)和所述第三热交换部(90)的冷却液的流量进行控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油压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60)对所述流量控制阀(V1)的开度进行控制,以使所述控制部(60)的所述器件(61)的温度Td为规定的第一器件温度Td1以上且为规定的第二器件温度Td2(>Td1)以下。
5.一种油压单元,包括:
油箱(10),所述油箱(10)收纳工作油;
油压泵(30、30A、30B),所述油压泵(30、30A、30B)将所述油箱(10)内的工作油供给至致动器;
第一返回配管(L1、L2、L2a、L2b、L2c、L1A、L1 B、L2A、L2B、L8),所述第一返回配管(L1、L2、L2a、L2b、L2c、L1A、L1 B、L2A、L2B、L8)使工作油从所述油压泵(30、30A、30B)的排出口(30a、30Aa、30Ba)与所述致动器之间的流路返回至所述油箱(10);
第一热交换部(70、70A、70B),所述第一热交换部(70、70A、70B)供经由所述第一返回配管(L1、L2、L2a、L2b、L2c、L1A、L1 B、L2A、L2B、L8)返回至所述油箱(10)的工作油与冷却液之间进行热交换;
马达(40),所述马达(40)驱动所述油压泵(30);
控制部(60),所述控制部具有驱动所述马达(40)的器件(61);以及
第二热交换部(180),所述第二热交换部(180)在所述控制部(60)的所述器件(61)与流动于所述第一返回配管(L1、L2a、L2b、L2c)的比所述第一热交换部(70)靠下游侧处的工作油之间进行热交换。
6.一种油压单元,包括:
油箱(10),所述油箱(10)收纳工作油;
油压泵(30、30A、30B),所述油压泵(30、30A、30B)将所述油箱(10)内的工作油供给至致动器;
第一返回配管(L1、L2、L2a、L2b、L2c、L1A、L1 B、L2A、L2B、L8),所述第一返回配管(L1、L2、L2a、L2b、L2c、L1A、L1 B、L2A、L2B、L8)使工作油从所述油压泵(30、30A、30B)的排出口(30a、30Aa、30Ba)与所述致动器之间的流路返回至所述油箱(10);
第一热交换部(70、70A、70B),所述第一热交换部(70、70A、70B)供经由所述第一返回配管(L1、L2、L2a、L2b、L2c、L1A、L1 B、L2A、L2B、L8)返回至所述油箱(10)的工作油与冷却液之间进行热交换;
马达(40),所述马达(40)驱动所述油压泵(30);以及
第三热交换部(190),所述第三热交换部(190)在所述马达(40)与流动于所述第一返回配管(L1、L2a、L2b、L2c)的比所述第一热交换部(70)靠下游侧处的工作油之间进行热交换。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油压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油压单元包括第二返回配管(L43、L44、L45、L46、L47),所述第二返回配管(L43、L44、L45、L46、L47)使从所述致动器排出的工作油返回至所述油箱(10)。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油压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油压单元包括第四热交换部(200),所述第四热交换部(200)供经由所述第二返回配管(L45、L46、L47)返回至所述油箱(10)的工作油与冷却液之间进行热交换。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油压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热交换部(70)供经由所述第一返回配管(L1、L2a、L2b、L2c)返回至所述油箱(10)的工作油与冷却液之间进行热交换,并且供来自所述第四热交换部(200)的工作油与冷却液之间进行热交换。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油压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热交换部(70)供经由所述第一返回配管(L1、L2a、L2b、L2c)返回至所述油箱(10)的工作油与冷却液之间进行热交换,并且供经由所述第二返回配管(L45)返回至所述油箱(10)的工作油与冷却液之间进行热交换。
11.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油压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油压单元包括第二返回配管(L43、L44、L45、L46、L47),所述第二返回配管(L43、L44、L45、L46、L47)使从所述致动器排出的工作油返回至所述油箱(10)。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油压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油压单元包括第四热交换部(200),所述第四热交换部(200)供经由所述第二返回配管(L45、L46、L47)返回至所述油箱(10)的工作油与冷却液之间进行热交换。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油压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热交换部(70)供经由所述第一返回配管(L1、L2a、L2b、L2c)返回至所述油箱(10)的工作油与冷却液之间进行热交换,并且供来自所述第四热交换部(200)的工作油与冷却液之间进行热交换。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油压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热交换部(70)供经由所述第一返回配管(L1、L2a、L2b、L2c)返回至所述油箱(10)的工作油与冷却液之间进行热交换,并且供经由所述第二返回配管(L45)返回至所述油箱(10)的工作油与冷却液之间进行热交换。
15.一种油压单元,包括:
油箱(10),所述油箱(10)收纳工作油;
油压泵(30、30A、30B),所述油压泵(30、30A、30B)将所述油箱(10)内的工作油供给至致动器;
第一返回配管(L1、L2、L2a、L2b、L2c、L1A、L1 B、L2A、L2B、L8),所述第一返回配管(L1、L2、L2a、L2b、L2c、L1A、L1 B、L2A、L2B、L8)使工作油从所述油压泵(30、30A、30B)的排出口(30a、30Aa、30Ba)与所述致动器之间的流路返回至所述油箱(10);
第一热交换部(70、70A、70B),所述第一热交换部(70、70A、70B)供经由所述第一返回配管(L1、L2、L2a、L2b、L2c、L1A、L1 B、L2A、L2B、L8)返回至所述油箱(10)的工作油与冷却液之间进行热交换;
第二返回配管(L45、L46、L47),所述第二返回配管(L45、L46、L47)使从所述致动器排出的工作油返回至所述油箱(10);以及
第四热交换部(200),所述第四热交换部(200)供经由所述第二返回配管(L45、L46、L47)返回至所述油箱(10)的工作油与冷却液之间进行热交换,
所述第一热交换部(70)供经由所述第一返回配管(L1、L2a、L2b、L2c)返回至所述油箱(10)的工作油与冷却液之间进行热交换,并且供来自所述第四热交换部(200)的工作油与冷却液之间进行热交换。
16.一种油压单元,包括:
油箱(10),所述油箱(10)收纳工作油;
油压泵(30),所述油压泵(30)将所述油箱(10)内的工作油供给至致动器;
第一返回配管(L1、L2a、L2b、L2c),所述第一返回配管(L1、L2a、L2b、L2c)使工作油从所述油压泵(30)的排出口(30a)与所述致动器之间的流路返回至所述油箱(10);
第一热交换部(70),所述第一热交换部(70)供经由所述第一返回配管(L1、L2a、L2b、L2c)返回至所述油箱(10)的工作油与冷却液之间进行热交换;
多个第二返回配管(L45、L46),所述多个第二返回配管(L45、L46)使从所述致动器排出的工作油返回至所述油箱(10);以及
第四热交换部(200),所述第四热交换部(200)供经由所述多个第二返回配管(L45、L46)中的一个第二返回配管(L46)返回至所述油箱(10)的工作油与冷却液之间进行热交换,
所述第一热交换部(70)供经由所述第一返回配管(L1、L2a、L2b、L2c)返回至所述油箱(10)的工作油与冷却液之间进行热交换,并且供经由所述多个第二返回配管(L45、L46)中的另一第二返回配管(L45)返回至所述油箱(10)的工作油与冷却液之间进行热交换,
在所述第四热交换器(200)进行热交换后的工作油在不经由所述第一热交换部(70)的情况下返回至所述油箱(10)。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油压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四热交换部(200)配置于比所述第一热交换部(70)靠冷却液的流动的下游侧,并且供经由所述多个第二返回配管(L45、L46)中的一个第二返回配管(L46)返回至所述油箱(10)的工作油与来自所述第一热交换部(70)的冷却液之间进行热交换。
18.如权利要求1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油压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油压单元包括安全阀(50、50A、50B),所述安全阀(50、50A、50B)与所述油压泵(30、30A、30B)的排出口(30a、30Aa、30Ba)连接,
所述第一返回配管(L1、L2、L1A、L1 B、L2A、L2B、L8)包含配管(L8),所述配管(L8)经由所述安全阀(50、50A、50B)使工作油返回至所述油箱(10)。
19.如权利要求1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油压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热交换部(70、70A、70B)是具有内管(70a)和外管(70b)的双重管,所述内管(70a)的截面呈多叶形状,所述外管(70b)收纳所述内管(70a)。
20.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油压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油压单元包括第二返回配管(L41、L42),所述第二返回配管(L41、L42)使从所述致动器排出的工作油返回至所述油箱(10),
所述第一热交换部(70)供经由所述第一返回配管(L1、L2)返回至所述油箱(10)的工作油与冷却液之间进行热交换,并且供经由所述第二返回配管(L41、L42)返回至所述油箱(10)的工作油与冷却液之间进行热交换。
2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压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三热交换部(90),所述第三热交换部(90)在所述马达(40)与冷却液之间进行热交换;
第一流量控制阀(V11、V21A、V21 B),所述第一流量控制阀(V11、V21A、V21 B)对供给至所述第一热交换部(70、70A、70B)的冷却液的流量进行控制;
第二流量控制阀(V12、V22),所述第二流量控制阀(V12、V22)对供给至所述第二热交换部(80)的冷却液的流量进行控制;以及
第三流量控制阀(V13、V23),所述第三流量控制阀(V13、V23)对供给至所述第三热交换部(90)的冷却液的流量进行控制。
22.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压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
控制部(60),所述控制部(60)具有驱动所述马达(40)的器件(61);
第二热交换部(80),所述第二热交换部(80)在所述控制部(60)的所述器件(61)与冷却液之间进行热交换;
第一流量控制阀(V11、V21A、V21 B),所述第一流量控制阀(V11、V21A、V21 B)对供给至所述第一热交换部(70、70A、70B)的冷却液的流量进行控制;
第二流量控制阀(V12、V22),所述第二流量控制阀(V12、V22)对供给至所述第二热交换部(80)的冷却液的流量进行控制;以及
第三流量控制阀(V13、V23),所述第三流量控制阀(V13、V23)对供给至所述第三热交换部(90)的冷却液的流量进行控制。
23.如权利要求21或22所述的油压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60)对所述第一流量控制阀(V11、V21A、V21 B)的开度进行控制以使所述油箱(10)内的工作油的温度To为规定的第一工作油温度To1以上并且为规定的第二工作油温度To2(>To1)以下,对所述第二流量控制阀(V12、V22)的开度进行控制以使所述控制部(60)的所述器件(61)的温度Td为规定的第一器件温度Td1以上且为规定的第二器件温度Td2(>Td1)以下,并对所述第三流量控制阀(V13、V23)的开度进行控制以使所述马达(40)的温度Tm为规定的第一马达温度Tm1以上且为规定的第二马达温度Tm2(>Tm1)以下。
24.如权利要求1、3至5、7至10以及21中任一项所述的油压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油压单元包括送风风扇(F),所述送风风扇(F)供给对所述马达(40)或所述控制部(60)的所述器件(61)中的至少一者进行冷却的空气。
25.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油压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热交换部(70、70A、70B)是具有内管(70a)和外管(70b)的双重管,所述内管(70a)的截面呈多叶形状,所述外管(70b)收纳所述内管(70a)。
26.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油压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油压单元包括送风风扇(F),所述送风风扇(F)供给对所述马达(40)或所述控制部(60)的所述器件(61)中的至少一者进行冷却的空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1145508 | 2021-09-07 | ||
JP2021-145508 | 2021-09-07 | ||
PCT/JP2022/027398 WO2023037759A1 (ja) | 2021-09-07 | 2022-07-12 | 油圧ユニット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581030A CN117581030A (zh) | 2024-02-20 |
CN117581030B true CN117581030B (zh) | 2024-07-09 |
Family
ID=855065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80045548.0A Active CN117581030B (zh) | 2021-09-07 | 2022-07-12 | 油压单元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40263652A1 (zh) |
EP (1) | EP4379223A1 (zh) |
JP (1) | JP7256430B2 (zh) |
CN (1) | CN117581030B (zh) |
WO (1) | WO2023037759A1 (zh)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220980A (zh) * | 2010-04-19 | 2011-10-19 | 株式会社荏原制作所 | 干式真空泵设备及冷却干式真空泵设备的方法 |
CN102645340A (zh) * | 2012-04-10 | 2012-08-22 | 浙江大学 | 汽车散热器压力脉冲试验台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5312199A (ja) * | 1992-05-11 | 1993-11-22 | Seikenshiya:Kk | 油圧発生装置 |
JPH08281760A (ja) * | 1995-04-14 | 1996-10-29 | Japan Steel Works Ltd:The | 射出成形機などの油圧回路の作動油温度制御方法 |
JP4440574B2 (ja) * | 2003-08-04 | 2010-03-24 | 株式会社ティラド | 二重管型熱交換器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4166804B2 (ja) * | 2006-06-26 | 2008-10-15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制御装置一体型回転電機 |
JP4983116B2 (ja) | 2006-06-30 | 2012-07-25 | 株式会社不二越 | 空冷式油圧発生装置 |
JP5373691B2 (ja) * | 2010-04-19 | 2013-12-18 | 株式会社荏原製作所 | ドライ真空ポンプ装置 |
JP5254387B2 (ja) * | 2011-03-14 | 2013-08-07 | 株式会社小松製作所 | 電動機の冷却媒体排出構造及び電動機 |
JP6521009B2 (ja) * | 2017-09-19 | 2019-05-29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油圧ユニット |
CN110701148B (zh) * | 2019-10-18 | 2021-07-02 | 徐州宝美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 一种水蒸发式物理散热液压泵站 |
-
2022
- 2022-07-11 JP JP2022111217A patent/JP7256430B2/ja active Active
- 2022-07-12 WO PCT/JP2022/027398 patent/WO2023037759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2-07-12 EP EP22867081.6A patent/EP4379223A1/en active Pending
- 2022-07-12 CN CN202280045548.0A patent/CN117581030B/zh active Active
-
2024
- 2024-03-05 US US18/596,408 patent/US20240263652A1/en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220980A (zh) * | 2010-04-19 | 2011-10-19 | 株式会社荏原制作所 | 干式真空泵设备及冷却干式真空泵设备的方法 |
CN102645340A (zh) * | 2012-04-10 | 2012-08-22 | 浙江大学 | 汽车散热器压力脉冲试验台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4379223A1 (en) | 2024-06-05 |
JP7256430B2 (ja) | 2023-04-12 |
JP2023038900A (ja) | 2023-03-17 |
WO2023037759A1 (ja) | 2023-03-16 |
CN117581030A (zh) | 2024-02-20 |
US20240263652A1 (en) | 2024-08-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2979863U (zh) | 车辆用冷却水综合热管理装置 | |
KR101275186B1 (ko) | 인버터 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한 전기차량 | |
US10259291B2 (en) | Temperature control system for machine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same | |
KR102375810B1 (ko) | 파력 발전 시스템 | |
CN113246688A (zh) | 热管理系统、控制方法和车辆 | |
CN109154461A (zh) | 用于自由冷却应用的气冷和水冷式冷冻器 | |
CN117581030B (zh) | 油压单元 | |
JP7225830B2 (ja) | 温度調整装置 | |
US20200400393A1 (en) | Coolant circuit for a drive device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a coolant circuit | |
CN115068722B (zh) | 一种双循环回路的水箱设备 | |
JP6331278B2 (ja) | 冷凍装置 | |
JP2024048900A (ja) | 油圧ユニット | |
KR101565167B1 (ko) | 건설기계의 팬모터 제어시스템 | |
US20220016657A1 (en) | Work machine | |
KR20130058432A (ko) | 차량용 열교환기 및 이를 구비한 냉각 시스템 | |
JP2024049860A (ja) | 油圧ユニット | |
CN213765087U (zh) | 一种切削油冷却机 | |
CN221921137U (zh) | 发动机的除气装置及工程机械 | |
US20240300294A1 (en) |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 |
JP7253164B2 (ja) | 冷却システム | |
CN210718178U (zh) | 冷水机组 | |
CN117596839A (zh) | 一种液冷机组及机柜 | |
KR20130058452A (ko) | 차량용 열교환기 및 이를 구비한 냉각 시스템 | |
JP2003083636A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KR20130058447A (ko) | 차량용 열교환기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