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5773C - 系接头 - Google Patents

系接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5773C
CN1175773C CNB021068941A CN02106894A CN1175773C CN 1175773 C CN1175773 C CN 1175773C CN B021068941 A CNB021068941 A CN B021068941A CN 02106894 A CN02106894 A CN 02106894A CN 1175773 C CN1175773 C CN 1175773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forementioned
conjunction
raised line
female element
ma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0210689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376435A (zh
Inventor
丸冈浩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fco Inc
Original Assignee
Nifc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fco Inc filed Critical Nifco Inc
Publication of CN13764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764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5773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5773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1/00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 A44B11/25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with two or more separable parts
    • A44B11/2592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with two or more separable parts fastening by sliding in the main plane or a plane parallel to the main plane of the buckle

Landscapes

  • Buckles (AREA)

Abstract

在连结状态作用使阴阳构件脱离的力时,使一个构件难以朝向使插入到形成于另一个构件上的配合窗内的结合凸出部从结合窗拔出的方向移动。由配备有具有结合窗10a的正面板部10及一对侧面板11、11的阴构件1,以及,备有从阴构件1的背面侧b插入到一对侧面板部11、11之间的基部20与插入结合窗10a内的结合凸出部21的阳构件2构成。在阳构件2的基部20及阴构件1的侧面板部11的任何一方形成结合凸条20c,所述结合凸条20c借助伴随插入的弹性变形后的弹力被结合到阳构件2的基部20及阴构件1的另一个侧面板部11上的被结合凸条11a上。被结合凸条11a及结合凸条20c沿阴阳构件1、2的长度方向较长延伸地形成。

Description

系接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由阴构件及可拆卸地装配到该阴构件上的阳构件构成的系接头的改良。
背景技术
目前已公开了由固定体与配合体(阴阳构件)构成的、将设在这种固定体上的配合阶梯部(结合凸出部)嵌入到形成于配合体上的小孔(配合窗)中、将该固定体和配合体连接起来的系紧用具(系接头)。(参照日本实用新案公报登载的实公昭51-32583)。
对于这种系紧用具,在前述连接状态下,通过将配合阶梯部嵌入前述小孔中,可以抗拒沿着系紧用具的长度方向作用的、使相互连接的前述固定体和配合体分离的力,在这种抗拒力作用时,一并具备保持前述连接状态的保持力。
然而,对于这种系紧用具,仅通过将设在配合体上的隆起凸出部压紧到固定体上的基端边缘处,来防止配合阶梯部无意中从前述连接状态下的前述小孔脱落,在这种连接状态有前述这种力作用时,由于隆起凸出部对该基端边缘的压紧状态被放松,当从有这种力作用的状态下在配合体上同时作用有将前述配合阶梯部从前述小孔中拔出的方向移动的力时,可以很容易地将前述连接状态解除。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主要是,对于这种系紧用具(系接头),在连接状态下,当在该阴阳构件上作用有沿该阴阳构件的长度方向作用的、使该阴阳构件脱离的力时,使得插入到形成于一个构件上的配合窗内的另一个构件难以向着所述另一个构件的结合凸出部从该结合窗脱开的方向移动,从而能够稳定地确保这种连接状态。
为了达到前述目的,在本发明的第一技术方案中,系接头备有下面的(1)~(4)项所述的结构。
它由(1)备有结合窗的正面板部和一对侧面板部的阴构件,以及
(2)备有从该阴构件的背面侧插入到前述一对侧面板部之间的基部、及插入到前述结合窗内的结合凸出部的阳构件的同时,
(3)在阳构件的基部及前述阴构件的侧面板部两者之一上,形成借助前述插入造成的弹性变形后的弹力,而结合到设置在该阳构件的基部和前述阴构件的另一个侧面板部上的被结合凸条上的结合凸条,
(4)而且,该被结合凸条和结合凸条沿阴阳构件的长度方向较长延伸地形成。
采用这种结构进行操作,从前述阴构件的背面侧,将前述阳构件结合凸出部及基部插入到前述阴构件的一对侧面板部之间,使所述结合凸出部朝向可以进入前述结合窗内的位置,借助这一操作,
(1)使形成于前述阳构件的基部及前述阴构件的侧面板部的任何一个上的结合凸条,碰到形成于它们中的另外一个上的被结合凸条上,并使该阴构件的侧面板部侧或阳构件的基部侧、或者使两者一度产生弹性形变,
(2)借助这种弹性形变,前述结合凸出部变到可进入前述结合窗的位置处,使阳构件的结合凸出部及基部进入阴构件内,与此同时,
(3)通过从前述结合凸出部变到可进入前述结合窗的位置处,使前述阳构件的结合凸出部及基部成为进入(到阴构件内)的状态,以前述结合凸条跨过被结合凸条的方式从背面侧将该阳构件塞入,
(4)使前述结合凸出部从阴构件的背面侧进入前述结合窗,将该结合窗与结合凸出部结合,可以使所述阴阳构件相互结合在一起,不会沿长度方向相互脱离,与此同时,
(5)通过前述弹性形变后的反弹,使前述结合凸条结合到前述被结合凸条上,可以使构成阳构件的基部不会朝向将结合凸出部从前述结合窗脱落的方向移动,可以确保这种阴阳构件的结合状态。
特别是,由于前述被结合凸条和结合凸条是沿阴阳构件的长度较长延伸形成的,所以,在施加将前述阳构件的基部从前述阴构件拔出的力时,该阳构件也很难被移动向该方向,同时,可以确保这种被结合凸条与结合凸条之间的结合面积,稳定地确保前述阴阳构件的结合状态。
此外,对于本发明的第二技术方案,其特征为,在第一技术方案所述的系接头的被结合凸条及结合凸条的至少一方的突出端部被制成圆形。
采用这种结构,在进行把结合凸条结合到前述被结合凸条上的结合操作时,结合凸条可以很容易地越过被结合凸条,此外,当进行对该被结合凸条与结合凸条进行解除结合操作时,结合凸条可以容易地越过该被结合凸条,可以顺滑地进行阴阳构件的结合操作及结合解除操作。
此外,对于第三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技术方案或第二技术方案所述的系接头中的被结合凸条及结合凸条中的任何一个由长槽形成。
采用这种结构,通过在前述阳构件的基部或者阴构件的侧面板部形成长槽,可以在这两个构件上恰当地形成所述被结合凸条及结合凸条。
此外,对于第四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其特征为,在第三技术方案所述的系接头的长槽的槽底形成凹球面状。
采用这种结构,指向由前述长槽构成的被结合凸出部的长槽的内侧的侧面成为弧形面,所以,由于该弧形面,在进行前述被结合凸条与结合凸条之间的结合的解除操作时,结合凸条易于越过该被结合凸条,可以顺滑地进行前述阴阳构件的结合解除操作。
此外,对于第五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其特征为,在第一至第四技术方案所述的系接头中的阴构件的一对侧面板部之间,设置导向部,该导向部具有随着接近结合窗侧,而向与该阴构件的正面板部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隔变窄的方向倾斜的、阳构件背面的导向面。
采用这种结构,对于从所述阴构件的背面侧进入所述阴构件的阳构件的结合凸出部而言,通过使前述导向部的导向面与该阳构件的大致的背面侧相接触,能够以结合凸出部慢慢地接近进入前述结合窗的位置的方式倾斜地滑动移动阳构件,在阳构件倾斜地移动到结合凸出部进入到这种结合窗的位置之后,通过将以该导向部的最上部为支点的阳构件的基部侧向靠近阴构件的正面侧的方向的推压操作,可以将结合凸条通过前述弹性形变后的反弹顺滑地结合到前述被结合凸条上。
附图说明
图1是阳构件2与阴构件1分离开的正视图。
图2是图1的背面图。
图3是图1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阳构件2的结合凸出部21及基部20开始进入阴构件1的嵌入部13的状态的背面图。
图5是图4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阳构件2和阴构件1的结合状态的正视图。
图7是图6的背面图。
图8是图6的剖视图。
图9是处于与图8的剖面正交方向的结合状态的、阳构件2和阴构件1的剖视图。
图10是阴构件1的侧视图。
图11是表示从图10的左侧观察时阴构件1的侧视图。
图12是表示从图10的右侧观察时阴构件1的侧视图。
图13是阳构件2的侧视图。
图14是表示从图13的左侧观察时阳构件2的侧视图。
图15是表示从图13的右侧观察时阳构件2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图1至图15对本发明的典型实施形式进行说明。
此外,这里,图1至图3分别表示构成实施形式涉及的系接头的阳构件2和阴构件1分离开来的状态,图4及图5则表示把阳构件2的结合凸出部21及基部20开始插入所述阴构件1的嵌入部13的状态,此外,图6至图9表示所述阳构件2与阴构件1的结合状态。同时,图10至图12表示所述阴构件1,而图13至图15则表示所述阳构件2。
根据本实施形式的系接头,由阴构件1以及可拆卸装配到该阴构件1上的阳构件2构成,典型地,它适合于用于将安装到阴构件1上的带子等带状体W,以及安装到阳构件2上的带子等带状体W随着这种装配相互连接起来。
所述阴构件1具有配备有结合窗10a的正面板部10以及一对侧面板部11、11。此外,所述阳构件2配备有从所述阴构件1的背面侧b插入到前述一对侧面板部11、11之间的基部20,以及插入到前述结合窗10a中的结合凸出部21。
具体地说,这种阴构件1具有横跨前述一对侧面板部11、11之间设置的隔板部12,在把由隔板部12隔开的一侧作为前述阳构件2的嵌入部13的同时,将由该隔板部12隔开的另一侧作为前述带状体W的安装部14。
前述正面板部10的设置方式为,将所述正面板部10的边缘部,成一整体地连接到在构成所述嵌入部13的前述一对侧面板部11、11上的、指向阴构件1的正面侧f的边缘部上,从该阴构件1的正面侧f堵塞所述一对侧面板部11、11之间的空间。
此外,在本实施形式中,前述结合窗10a,形成于前述阴构件1的长度方向r的大致中间的位置处、同时以沿该阴构件1的宽度方向形成矩形的方式开设在前述正面板部10上的孔构成。
此外,在本实施形式中,在由前述隔板部12隔开的另一侧的前述一对侧面板部11、11之间,架设隔开一定间隔的两条杆状体15、15,利用前述隔板部12与所述两条杆状体15、15形成的两个部位处的槽16、16通过把带状体w卷绕到位于阴构件1的末端的杆状体15与处在该隔板部12之间的杆状体15上,可将该带状体w相对于由隔板部12隔开的另一侧,即,相对于前述安装部14进行安装。(图8)
另一方面,前述阳构件2在具有可插入到构成前述阴构件1的嵌入部13的一对侧面板部11、11之间的宽度的基部20的一侧,配备有前述带状体w的安装部22,同时,在该基部20的另一侧具有前述结合凸出部21。
在本实施形式中,所述基部20由正面板部20a与一对侧面板部20b、20b构成,所述侧面板部20b分别沿着在该正面板部20a上沿该阳构件2的长度方向r的边缘部、从该边缘部指向该阳构件2的背面侧b成一整体地伸出设置。同时,这一对侧面板部20b、20b之间的间隔等于插入到构成前述阴构件1的嵌入部13的一对侧面板部11,11之间的间隔。
此外,在本实施形式中,前述结合凸出部21由板状体21a构成,所述板状体21a,其一个边成一整体地结合在沿阳构件2的宽度方向的边缘部上,所述边缘部位于与构成所述基部20的正面板20a上的安装部22的结合侧相对的相反侧。所述板状体21a,其朝向阳构件2的正面侧f的面比起构成前述基部20的正面板部20a的外表面来,处于更加远离该阳构件2的背面侧b的高度处,即,它们位于比该正面板部20a的外表面更靠上方的位置处,借此,在该正面板部20a的外表面与该板状体21a的面之间形成朝向前述安装部22侧的阶梯状结合面21b。此外,在该实施形式中,所述板状体21a,在从正面观察时,基本上由摹仿前述阴构件1的结合窗10a的窗边缘形状的矩形构成,随着后面所述的阳构件2向阴构件1的插入操作,以把该结合窗10a基本上堵塞的方式从阴构件1的背面侧b插入到该窗10a内,将前述结合面21b结合到面对该结合窗10a上的阴构件1的隔板部12的窗边缘上。(图8)
此外,在本实施形式中,在前述阳构件2的背面侧b、于构成前述基部20的一对侧面板部20b、20b之间,形成导向肋23,该导向肋23沿着阳构件2的长度方向r从与构成该基部20的正面板部20a上的前述安装部22连接的连接部开始,横贯与前述板状体21a的结合面21b相反一侧的前端缘笔直地延伸,把该导向肋23插入到后面所述的形成于阴构件1的导向部17上的导向槽17c的状态下,进行阳构件2相对于阴构件1的装配。
此外,在本实施形式中,前述阳构件2的安装部22,由在伸出到前述基部20外侧的一对侧部22a、22a之间架设的一条杆状体22b构成。同时,通过利用该杆状体22b与位于和前述基部20上的前述板状体21a的结合侧相反一侧的该基部20的端部之间形成的槽22c,将该带状体w卷绕到该杆状体22b上,可以进行带状体w相对于所述安装部22的安装。
此外,在该实施形式中,在以前面所述的方式构成的阳构件2的基部20及前述阴构件1的侧面板部11的其中之一上,形成借助伴随前述插入引起的弹性形变后的弹力,而结合到设在该阳构件2的基部20及另一个前述阴构件1的侧面板部11上的被结合凸条11a的结合凸条20c,与此同时,沿阴阳构件1、2的长度方向r较长延伸地形成所述被结合凸条11a及结合凸条20c。
在该实施形式中,在构成前述阳构件2的基部20的一对侧面板部20b、20b的外侧上,分别沿该阳构件2的长度方向r设置较长延伸的结合凸条20c。
此外,在构成前述阴构件1的嵌入部13的一对侧面板部11、11的内侧,在与该侧面板部11上的前述正面板部10的结合侧相反的、沿该阴构件1的长度方向r的边缘部上,分别设置沿该边缘部的被结合凸条11a。
具体地说,在该实施形式中,通过在前述阴构件1的侧面板部11的内侧,形成备有容纳前述阳构件2的结合凸条20c的宽度、且其一个槽端在位于与该侧面板部上的前述隔板部12的结合侧相反的端部处向外敞开的、沿该阴构件1的长度方向r的长槽18,而在该侧面板部11上与前述正面板部10结合侧相反的、沿该阴构件1的长度方向r的边缘部上,形成沿该边缘部的前述被结合凸条11a。
同时,在该实施形式中,形成于构成前述阳构件2的基部20的一对侧面板部20b、20b上的结合凸条20c的前端之间的尺寸x,稍大于设在构成前述阴构件1的嵌入部13的一对侧面板部11、11上的前述被结合凸条11a的前端之间的间隔y,与此同时,该阴构件1的结构为,该阴构件1的一对侧面板部11、11侧可以产生弹性形变,该弹性形变将该被结合凸条11a的前端之间的间隔y扩大。(图11、图15)
典型地,通过利用注射模塑成形等的塑料成形制成前述阴构件1,可以确保赋予这种弹性形变的特性。
从而,在该实施形式中,从所述阴构件1的背面侧b将前述阳构件2的结合凸出部21及基部20插入到构成前述阴构件1的嵌入部13的一对侧面板部11、11之间,并使得该结合凸出部21朝向可插入到前述结合窗10a的位置,通过这一操作,
(1)使形成于前述阳构件2的基部20上的结合凸条20c碰到形成于阴构件1的侧面板部11上的被结合凸条11a,一度将该阴构件1的侧面板部11侧向外弹性地扩张开,
(2)通过这样将阴构件1的侧面板部11扩张,前述结合凸出部21朝向可进入前述结合窗10a的位置,阳构件2的结合凸出部21及基部20可进入阴构件1的嵌入部13内,(图5)
(3)使前述阳构件2的结合凸出部21及基部20进入到前述嵌入部13直到前述结合凸出部21处于可以进入前述结合窗10a中的位置,在此状态下,以设置在阳构件2的基部20上的结合凸条20c越过阴构件1的被结合凸条11a的方式,从背面侧b将该阳构件2压入,使得构成该阳构件2的基部20的前述正面板部20a的外表面与构成阴构件1的嵌入部13的正面板部10的内表面相互靠近,借此,
(4)从阴构件1的背面侧b将前述结合凸出部21插入到前述结合窗10a内,上结合窗10a与结合凸出部21结合,可使所述阴阳构件1、2不沿其长度方向r向其离开的方向脱离地结合在一起,与此同时,
(5)借助曾一度弹性地向外扩张的、构成前述阴构件1的嵌入部13的侧面板部11的弹力(弹性恢复),使结合凸条20c结合到前述被结合凸条11a上,可以使得构成构件2的基部20不能沿着从前述结合窗10a朝向使结合凸出部21脱落的方向移动,确保所述阴阳构件1、2的结合状态。(图8)
特别是,由于前述被结合凸条11a及结合凸条20c沿阴阳构件1、2的长度方向r较长延伸地形成,在施加从前述阴构件1的嵌入部13中拔出前述阳构件2的基部20的方向的力时,所述阳构件2难以向该方向移动,此外,可以确保所述被结合凸条11a与结合凸条20c的结合面积大,可以稳定地确保前述阴阳构件1、2的结合状态。
此外,从所述阴阳构件1、2的结合状态,通过沿着使构成前述由阳构件2的基部20的前述正面板部20a的外表面,与构成阴构件1的嵌入部13的正面板部10的内表面相互脱离的方向进行抽出该阳构件2的操作,借此,
(1)使前述阴构件1的侧面板部20b侧再次向外弹性扩展,可使设在前述阳构件2的基部20上的结合凸条20c越过阴构件1的被结合凸条11a,同时,
(2)借助这种操作可将前述结合凸出部21从前述结合窗10a中拔出,
(3)借此,使阳构件2的结合凸出部21及基部20从阴构件1的嵌入部13内拔出,通过单触操作就可以解除阴阳构件1、2的结合状态。
此外,在这种实施形式中,在前述阴构件1的正面板部10的与前述隔板部12的连接侧相反的边缘部,形成在该边缘部的大致中间的位置触向阴构件1的正面侧f凹陷、且在该边缘部与外部连通的凹陷部19,利用该凹陷部19,将手指等按在位于该凹陷部19正下方的阳构件2的端部,可以很容易地进行推压该端部的前述拔出操作。
此外,在该实施形式中,前述结合凸条20c以使伸出的端部20d具有圆形的形状的方式构成。即,其结构为,所述结合凸条20c在与其长度方向r正交的方向上的截面上、具有圆弧的外围形状。
借此,在该实施形式中,在进行结合凸条20c向前述被结合凸条11a上的结合操作时,结合凸条20c容易越过被结合凸条11a,同时,在进行解除所述被结合凸条11a与结合凸条20c的结合的操作时,结合凸条20c易于越过所述被结合凸条11a,可以顺滑地进行阴阳构件1、2的结合操作和结合解除操作。
此外,被结合凸条11a的结构也可以是其伸出的端部具有圆形形状,此外,也可以使结合凸条20c及被结合凸条11a两者其伸出的端部均具有圆形形状,在任何一种情况下,在进行把结合凸条20c结合到被结合凸条11a上的结合操作时,结合凸条20c可容易地越过该被结合凸条11a,同时,在进行解除该被结合凸条11a与结合凸条20c的结合操作时,结合凸条20c可以容易地越过所述被结合凸条11a。
此外,也有时把前述长槽18的槽底制成凹球面形状。在这种情况下,朝向由所述长槽18构成的被结合凸条11a的长槽18的内侧的侧面成为弧形面,借助该弧形面,在进行解除前述被结合凸条11a与结合凸条20c的结合的解除结合操作时,结合凸条20c可易于越过所述被结合凸条11a,可顺滑地进行前述阴阳构件1、2的解除结合的操作。
此外,在该实施形式中,在前述阴构件1的一对侧面板部11、11之间设置导向部17,该导向部17具有随着靠近结合窗10a侧,而向与该阴构件1的正面板部10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隔变窄的方向倾斜的、阳构件2背面的导向面17a。
具体地说,在该实施形式中,所述导向部17以比朝向前述阴构件1的嵌入部13侧的隔板12的面、更向与该阴构件1上设置安装部14一侧的相反侧突出的方式形成。
所述导向部17的朝向阴构件1的背面侧b的面,与前述侧面板部11中朝向该背面侧b的边缘部的面基本上为同一个平面。此外,所述导向部17朝向阴构件1的正面侧f,即朝向前述正面板部10的内表面的面,随着从该导向部17的凸出端向前述结合窗10a侧接近,而向与该阴构件1的正面板部10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隔变窄的方向倾斜,该面构成前述导向面17a。此外,所述导向部17,具有使与前述导向面17a的最上部相连的平坦面17b朝向前述结合窗10a的前述隔板部12侧的窗边缘侧,在结合凸出部21插入到该结合窗10a中的状态下,构成该结合凸出部21的前述板状体21a的前端部位于该平坦面17b的上方。(图8)
此外,在该实施形式中,所述导向部17,从该导向部17的突出端起,由横贯其基部20的导向槽17c划分成左右两个部分,在形成于阳构件2的背面侧b的导向肋23插入该导向槽17c内的状态下,可以进行阳构件2装配到该阴构件1的嵌入部13内的操作。
借此,在该实施形式中,相对于从该阴构件1的背面侧b向前述阴构件1的嵌入部13插入阳构件2的结合凸出部21而言,通过使前述导向部17的导向面17a碰到所述结合凸出部21的大致背面侧b,能够以该结合凸出部21缓缓地接近进入前述结合窗10a的位置的方式倾斜地滑动移动阳构件2(图5),直到阳构件2倾斜地移动到结合凸出部21一直进入到所述结合窗10a中的位置之后,通过使以该导向部17的最上部为支点的阳构件2的基部20侧朝着靠近阴构件1的正面侧f的方向的推压操作,可通过前述弹性形变后的弹力,将结合凸条20c顺滑地结合到前述被结合凸条11a上。
此外,在该实施形式中,由于在借助前述导向部17沿倾斜方向滑动移动的阳构件2的所述基部20上设置的结合凸条20c,相对于前述被结合凸条11a、从朝向前述结合凸出部21侧的端部侧被撞上,所以,为了该结合凸条20c的端部易于越过所述被结合凸条11a,而在该端部上形成倒角部20e。
在本发明的这种系接头中,在连接状态下,沿着阴阳构件的长度方向向所述阴阳构件作用使所述阴阳构件脱离的力时,插入到形成于阴构件上的配合窗内的阳构件的结合凸出部,可以使该阳构件2难以向从结合窗拔出的方向移动,从而可以稳定地确保这种连接状态。

Claims (5)

1.一种系接头,其特征为,它由配备了具有结合窗的正面板与一对侧面板部的阴构件,以及
配备有从该阴构件的背面侧插入前述一对侧面板之间的基部、和插入前述结合窗内的结合凸出部的阳构件构成,与此同时,
在该阳构件的基部及前述阴构件的侧面板部之一上,形成借助前述插入造成的弹性变形之后的弹力,而结合到设在该阳构件的基部及另一个前述阴构件的侧面板部上的被结合凸条上的结合凸条,
而且,该被结合凸条及结合凸条沿阴阳构件的长度方向较长延伸地形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接头,其特征为,被结合凸条及结合凸条的至少一方的突出端部为圆形。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系接头,其特征为,被结合凸条及结合凸条的其中之一由长槽形成。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系接头,其特征为,长槽的槽底形成凹球面形。
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系接头,其特征为,在阴构件的一对侧面板部之间,设置导向部,该导向部具有随着其接近结合窗侧,而向与所述阴构件的正面板部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隔变窄的方向倾斜的、阳构件背面的导向面。
CNB021068941A 2001-03-22 2002-03-07 系接头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75773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1082887A JP4520655B2 (ja) 2001-03-22 2001-03-22 バックル
JP082887/2001 2001-03-2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376435A CN1376435A (zh) 2002-10-30
CN1175773C true CN1175773C (zh) 2004-11-17

Family

ID=189387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2106894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75773C (zh) 2001-03-22 2002-03-07 系接头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4520655B2 (zh)
KR (1) KR100448317B1 (zh)
CN (1) CN1175773C (zh)
TW (1) TW58299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448116B1 (en) * 2006-05-01 2008-11-11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Quick release buckle
JP5171046B2 (ja) * 2007-01-24 2013-03-27 株式会社ニフコ バックル
KR101317044B1 (ko) * 2011-04-28 2013-10-11 백지숙 버클
JP5925496B2 (ja) * 2012-01-18 2016-05-25 株式会社ニフコ バックル
KR200476926Y1 (ko) * 2014-12-11 2015-04-14 유상수 착탈식 버클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25133Y2 (zh) * 1980-04-18 1987-06-27
US4398324A (en) * 1981-03-16 1983-08-16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Center release buckle
JPH088643Y2 (ja) * 1988-08-24 1996-03-13 株式会社ニフコ バツクル
JPH06319605A (ja) * 1993-05-12 1994-11-22 Yasushi Soejima ベルト着脱具
JP3130211B2 (ja) * 1994-08-13 2001-01-31 ワイケイケイ株式会社 バックル
JP3204590B2 (ja) * 1994-08-17 2001-09-04 アップリカ▲葛▼西株式会社 バックル
US5855057A (en) * 1997-12-29 1999-01-05 National Molding Corp. Buckle assembly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2282015A (ja) 2002-10-02
TW582994B (en) 2004-04-11
KR100448317B1 (ko) 2004-09-13
KR20020075221A (ko) 2002-10-04
JP4520655B2 (ja) 2010-08-11
CN1376435A (zh) 2002-10-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307847A (zh) 扣件
CN1129511C (zh) 剃刀头及其相应的组装方法
CN1145431C (zh) 具有可分离底部挡块组件的拉链
CN101028145A (zh) 带扣
CN1143635C (zh) 带扣
CN1961157A (zh) 卡子
CN1175773C (zh) 系接头
CN1535634A (zh) 带扣
CN1765314A (zh) 片材保持构造和具有该构造的扫除工具
CN1911130A (zh) 带系紧器
CN1810178A (zh) 带扣组件
CN1182800C (zh) 拉链滑块的拉链拉手
CN1760055A (zh) 遮阳板
CN1259009C (zh) 薄片安装器具和薄片安装用构件
CN1838547A (zh) 移动电话的电池包锁定装置
CN1427915A (zh) 车辆用窗玻璃的保持装置
CN1314536A (zh) 薄板固定装置
CN1638204A (zh) 一种连接器
CN1302580C (zh) 连接器、连接器的成型方法以及连接器的成型装置
CN1215935A (zh) 联接器
EP1197673A3 (en) Improved efficiency impact absorption device
WO2011045986A1 (ja) チップレシーバとそれを有するヘッジトリマ
CN2711334Y (zh) 吊门的导引装置
CN1096244C (zh) 绳卡具
CN1121301C (zh) 电动剃须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9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