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561407B - 换气装置 - Google Patents

换气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561407B
CN117561407B CN202280045485.9A CN202280045485A CN117561407B CN 117561407 B CN117561407 B CN 117561407B CN 202280045485 A CN202280045485 A CN 202280045485A CN 117561407 B CN117561407 B CN 11756140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air
air supply
ventilation device
exhaus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4548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561407A (zh
Inventor
池部政典
铃木优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5614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56140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5614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56140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heat-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2/00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 F24F12/001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with heat-exchange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 F24F12/006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with heat-exchange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using an air-to-air heat exchang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044Systems in which all treatment is given in the central station, i.e. all-air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4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 F24F7/06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e.g. by fan positioning of a ventilator in or against a conduit
    • F24F7/08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e.g. by fan positioning of a ventilator in or against a conduit with separate ducts for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with provisions for reversal of the input and output system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56Heat recovery un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第一热交换器(21)及第二热交换器(25)在沿着第一面(12b)延伸的第一方向上排列,该第一面(12b)为机壳(12)的下表面。在从第一方向观察时,第一热交换器(21)与第二热交换器(25)重叠。

Description

换气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换气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换气装置为落地式换气装置。换气装置包括机壳、热交换单元(第一热交换器)以及冷却·加热盘管(第二热交换器)。机壳形成为纵向长度较长的箱状。热交换单元布置在冷却·加热盘管的上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平9-18942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可以考虑将包括第一热交换器和第二热交换器的换气装置设置在天花板背面等。在该情况下,希望减小换气装置的上下方向上的高度。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降低换气装置的高度。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的换气装置包括机壳12、第一热交换器21以及第二热交换器25,在所述机壳12中形成有将室外空气供往室内的供气通路13和将室内空气排出到室外的排气通路14,所述第一热交换器21使流经所述供气通路13的空气与流经所述排气通路14的空气进行热交换,所述第二热交换器25布置在所述供气通路13中的、所述第一热交换器21的下游侧,所述第一热交换器21及所述第二热交换器25在沿着第一面12b延伸的第一方向上排列,所述第一面12b是所述机壳12的下表面,在从所述第一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一热交换器21与所述第二热交换器25重叠。
在第一方面中,第一热交换器21及第二热交换器25在沿着机壳12的下表面延伸的第一方向上排列。在从第一方向观察时,第一热交换器21与第二热交换器25相互重叠。因此,能够缩短机壳12的高度。
第二方面在第一方面的基础上,在所述第一面12b上形成有用于将所述室内空气引入到所述排气通路14中的室内空气吸入口o4,所述第一热交换器21具有供所述排气通路14中的空气流入的排气侧流入面21d,所述排气侧流入面21d位于沿着所述室内空气吸入口o4延伸的位置。
在第二方面中,在作为机壳12的下表面的第一面12b上形成有室内空气吸入口o4。第一热交换器21的排气侧流入面21d位于沿着室内空气吸入口o4延伸的位置,因此能够使从室内空气吸入口o4到排气侧流入面21d为止的空气的流路变短。由此,能够缩短机壳12的高度。
第三方面在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的基础上,所述第一热交换器21具有供所述供气通路13中的空气流出的供气侧流出面21c,所述第二热交换器25具有供空气流入的流入面25b,所述供气侧流出面21c与所述流入面25b相对。
在第一热交换器21的供气侧流出面21c不与第二热交换器25的流入面25b相对的情况下,有时会导致在第二热交换器25的流入面25b上空气流动不均匀。这是因为,有时会存在第二热交换器25的流入侧的空气发生流动不均匀的情况。具体而言,例如在供气风扇位于第二热交换器25的流入侧,并且供气风扇的空气吹出口与第二热交换器25的流入面25b的一部分重叠的情况下,流经该部分的空气的量会增加,而流经其余部分的空气的量则会减少。相对于此,在第三方面中,第一热交换器21的供气侧流出面21c与第二热交换器25的流入面25b重叠。第一热交换器21被设计成不会发生空气流动不均匀的情况,因此空气容易从供气侧流出面21c均匀地流出。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在第一热交换器21的流入面25b上出现空气流动不均匀的情况。
第四方面在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在从与所述供气侧流出面21c垂直的第二方向观察时,所述供气侧流出面21c与所述流入面25b隔着空间而重叠。
在第四方面中,在与供气侧流出面21c垂直的第二方向上,供气侧流出面21c与流入面25b相重叠。因此,能够将从第一热交换器21的供气侧流出面21c流出的相对均匀的空气保持原样地送往第二热交换器25的流入面25b。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在第一热交换器21的流入面25b上出现空气流动不均匀的情况。
第五方面在第四方面的基础上,在从所述第二方向观察时,所述供气侧流出面21c的投影面与所述流入面25b的投影面重叠的面积为所述供气侧流出面21c的面积的1/2以上。
在第五方面中,在从第二方向观察时,供气侧流出面21c与流入面25b在供气侧流出面的一半以上的区域重叠。其结果是,从第一热交换器21的供气侧流出面21c流出的相对均匀的空气容易以保持原样的状态被送往流入面25b。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在第一热交换器21的流入面25b上出现空气流动不均匀的情况。
第六方面在第一方面至第五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在从所述第一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一热交换器21与所述第二热交换器25重叠的高度ha为该第一热交换器21的高度h1的60%以上。
在第六方面中,第一热交换器21的几乎全部都与第二热交换器25在高度方向上重叠,因此能够缩短机壳12的高度。
第七方面在第一方面至第六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所述流入面25b的面积大于所述供气侧流出面21c的面积。
在第七方面中,能够抑制供气通路13的流路截面积在第二热交换器25处缩小。由此,能够抑制伴随着第二热交换器25处的流路截面积缩小而使得供气通路13的压力损失增大的情况出现。
第八方面在第一方面至第七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在所述机壳12上形成有用于将所述室外空气引入到所述供气通路13中的室外空气吸入口o1,所述供气通路13的从所述室外空气吸入口o1开始经所述第一热交换器21直到所述第二热交换器25的部分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
第八方面的供气通路13包含从室外空气吸入口o1开始经第一热交换器21直到第二热交换器25都在第一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的流路。因此,能抑制供气通路13中的空气流向发生变化,能够抑制供气通路13的压力损失增大。
第九方面在第八方面的基础上,所述换气装置包括输送所述供气通路13中的空气的供气风扇22,所述供气通路13的从所述室外空气吸入口o1开始经所述第一热交换器21、所述第二热交换器25直到所述供气风扇22的部分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
第九方面的供气通路13包含从室外空气吸入口o1开始经第一热交换器21、第二热交换器25直到供气风扇22都在第一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的流路。因此,能抑制供气通路13中的空气流向发生变化,能够抑制供气通路13的压力损失增大。
由于供气风扇22位于第二热交换器25的下游侧,因此与从供气风扇22朝向第二热交换器25的流入面25b吹出空气的结构相比,能够抑制流入第二热交换器25的空气出现流动不均匀的情况。
第十方面在第九方面的基础上,在所述机壳12上形成有用于将所述供气通路13中的空气供往室内空间5的供气口o3,所述供气通路13从所述室外空气吸入口o1开始经所述第一热交换器21、所述第二热交换器25、供气风扇22直到所述供气口o3都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
第十方面的供气通路13包含从室外空气吸入口o1开始经第一热交换器21、第二热交换器25、供气风扇22直到供气口o3都在第一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的流路。因此,能抑制供气通路13中的空气流向发生变化,能够抑制供气通路13的压力损失增大。
第十一方面在第一方面至第十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所述换气装置包括输送所述排气通路14中的空气的排气风扇23,在从第一方向观察时,所述排气风扇23与所述第二热交换器25重叠。
在第十一方面中,在从第一方向观察时,排气风扇23与第二热交换器25重叠,由此能够降低机壳12的高度。
附图说明
图1是设置有第一实施方式的换气装置的建筑物的简要结构图;
图2是换气装置的制冷剂回路的简要结构图;
图3是示出换气装置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4是在图3的IV-IV线处顺着箭头方向观察的剖视图;
图5是在图4的V-V线处顺着箭头方向观察的剖视图;
图6是换气装置的仰视图;
图7是从前侧观察利用热交换器的流入面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以下所示出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公开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各附图用于简要地说明本公开,因此为了容易理解,有时会根据需要夸大或简化地示出尺寸、比例或数量。
(1)换气装置的概要
本公开的换气装置10对室内空间5进行换气。如图1所示,换气装置10对普通房屋等建筑物的室内空间5进行换气。换气装置10将室外空间6的室外空气OA作为供给空气SA供往室内。同时,换气装置10将室内空间5的室内空气RA作为排出空气EA排出到室外。这里所说的“室内空间”包括起居室等居室和走廊等非居室。换气装置10对室内空间5中的空气的温度进行调节。换气装置10进行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
换气装置10具有换气单元11。换气单元11布置在位于天花板7的背面侧的天花板背面空间8中。本示例的换气单元11是横置式换气单元。如图3所示,换气单元11具有机壳12。换气单元11以机壳12的长度方向为近似水平方向的形态布置。如图4及图5所示,在机壳12中形成有供气通路13和排气通路14。供气通路13是用于将室外空气OA供往室内的流路。排气通路14是用于将室内空气RA排出到室外的流路。换气单元11具有供气风扇22、排气风扇23、全热交换器21以及利用热交换器25。
如图2所示,换气装置10具有热源单元80。热源单元80与利用热交换器25经由第一连接管86及第二连接管87连接。通过上述管道连接,构成了制冷剂回路R。在制冷剂回路R中填充有制冷剂。制冷剂对应于本公开的热介质。制冷剂例如是R32(二氟甲烷)。通过使制冷剂在制冷剂回路R中循环,从而进行制冷循环。第一连接管86是气侧连接管。第二连接管87是液侧连接管。
(2)管道
如图1所示,在换气单元11上连接有室外空气管道D1、排气管道D2以及供气管道D3。室外空气管道D1的流入端与室外空间6相连。室外空气管道D1的流出端与供气通路13的流入端相连。排气管道D2的流入端与排气通路14的流出端相连。排气管道D2的流出端与室外空间6相连。供气管道D3的流入端与供气通路13的流出端相连。供气管道D3的流出端与室内空间5相连。
(3)换气单元的详细结构
换气单元11包括机壳12、第一收纳部~第三收纳部31、41、51、全热交换器21、过滤器24、供气风扇22、排气风扇23、利用热交换器25、制冷剂管道连接部27、集水盘28以及泵29。
需要说明的是,以下说明中的“上”“下”“左”“右”“前“”后”是如图3~图5所示,从正面观察换气单元11时的方向。换气单元11的正面是设置有下述的第一管道连接部C1及第二管道连接部C2的侧面。
(3-1)机壳
机壳12布置在天花板背面空间8中。如图1及图3~图5所示,机壳12形成为长方体状。机壳12沿着天花板7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在本示例中,机壳12的长度方向对应于前后方向。机壳12形成为空心的箱状。换句话说,在机壳12内形成有内部空间16。机壳12具有上板12a、下板12b以及四个侧板。四个侧板包含彼此相对的第一侧板12c和第二侧板12d。
上板12a构成机壳12的上表面。下板12b构成机壳12的下表面。上板12a与下板彼此相对。第一侧板12c构成机壳12的位于前后方向上的前侧(长度方向上的一端侧)的侧面。第二侧板12d构成机壳12的位于前后方向上的后侧(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侧)的侧面。上板12a及下板12b沿近似水平方向延伸。第一侧板12c及第二侧板12d沿近似铅垂方向延伸。
在第一侧板12c上,经由管道固定部件17而设置有第一管道连接部C1和第二管道连接部C2。管道固定部件17布置在机壳12内的前端部。管道固定部件17包括形成为长方体状的主体部、以及从该主体部的前侧面朝前方突出的两个筒部。第一管道连接部C1及第二管道连接部C2布置在各筒部的内部。
第一管道连接部C1及第二管道连接部C2形成为筒状。第一管道连接部C1及第二管道连接部C2从第一侧板12c的外表面朝前方(侧方)突出。在本示例中,第一管道连接部C1及第二管道连接部C2分别各设置有一个。在第一管道连接部C1上连接有室外空气管道D1的流出端。在第二管道连接部C2上连接有排气管道D2的流入端。
如图4所示,在第一管道接口C1的内部形成有室外空气吸入口o1。在第二管道接口c2的内部形成有排气口o2。室外空气吸入口o1是用于将室外空气引入到供气通路13中的开口。排气口o2是用于将排气通路14中的空气排出到室外的开口。室外空气吸入口o1比排气口o2更靠近第一侧板12c的左右方向上的中间部。
在第二侧板12d上设置有第三管道连接部C3。第三管道连接部C3形成为筒状。第三管道连接部C3从第二侧板12d的外表面朝后方(侧方)突出。在本示例中,第三管道连接部C3设置有五个。在第三管道连接部C3上连接有供气管道D3的流入端。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中,为了便于说明,仅图示出了一条供气管道D3。
如图4所示,在第三管道连接部C3的内部形成有供气口o3。供气口o3是用于将供气通路13中的空气供往室内空间5的开口。
如图7所示,在机壳12的下表面的前方形成有检查口18。检查口18与机壳12的内部空间16连通。如图5及图6所示,在检查口18的下方设置有室内面板15。
室内面板15布置成覆盖检查口18。如图1中示意所示,室内面板15设置在贯穿天花板7的天花板开口7a的内部。室内面板15面向室内空间5。室内面板15通过紧固部件(例如螺栓)固定于机壳12上。室内面板15由平板部15b及框架部15c构成。平板部15b将检查口18封闭。框架部15c是将平板部15b的周围围起来的框。室内面板15是可拆卸的。
在室内面板15的平板部15b上形成有室内空气吸入口15a。室内空气吸入口15a包含在检查口18中。换句话说,检查口18的一部分形成吸入口。室内空气吸入口15a吸入室内空气。室内空气吸入口15a使室内空间5与排气通路14的流入端彼此连通。
(3-2)第一收纳部
第一收纳部31布置在机壳12内的前侧。第一收纳部31布置在检查口18的上部。第一收纳部31由发泡苯乙烯形成。第一收纳部31形成为长方体状。第一收纳部31的上侧和下侧是开放的。第一收纳部31具有分隔部32、全热交换器收纳部33以及壳体部34。
如图5所示,分隔部32是呈板状的部分,其形成在比第一收纳部31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靠上侧处。分隔部32将机壳12内的由第一收纳部31划定的空间分隔成全热交换器收纳空间33a和风扇收纳空间34a。
全热交换器收纳空间33a形成在分隔部32的下方。全热交换器收纳空间33a是由全热交换器收纳部33和室内面板15围成的空间。全热交换器收纳部33是形成为箱状的部分。在全热交换器收纳空间33a中布置有全热交换器21及过滤器24。
风扇收纳空间34a形成在分隔部32的上方。风扇收纳空间34a是由壳体部34和机壳12的上板12a围成的空间。如图4所示,壳体部34是以围着排气风扇23的周围的方式形成为圆弧状的部分。壳体部34从分隔部32向上方延伸。在风扇收纳空间34a中布置有排气风扇23。
在第一收纳部31的前侧面形成有近似矩形的第一流入口35和第一流出口36。第一流入口35与全热交换器收纳空间33a连通。第一流入口35经由管道固定部件17与第一管道连接部C1连通。从第一管道连接部C1的流出端开始经由第一流入口35到全热交换器21的前侧面为止的流路构成第一流路P1。第一流路P1构成供气通路13中位于全热交换器21的上游侧的流路。
第一流出口36与风扇收纳空间34a连通。第一流出口36经由管道固定部件17与第二管道连接部C2连通。在分隔部32上形成有近似圆形的连通口39。连通口39形成在全热交换器21的上方。连通口39将全热交换器收纳空间33a与风扇收纳空间34a连通。
从第二管道连接部C2的流出端开始经由第一流出口36及连通口39到全热交换器21的上表面为止的流路构成第二流路P2。第二流路P2构成排气通路14中位于全热交换器21的下游侧的流路。
在第一收纳部31的后侧面形成有近似矩形的第二流出口38。第二流出口38与全热交换器收纳空间33a连通。从全热交换器21的后侧面开始经由第二流出口38到第三管道连接部C3的流入端为止的流路构成第三流路P3。第三流路P3构成供气通路13中位于全热交换器21的下游侧的流路。
在第一收纳部31的下侧形成有近似矩形的第二流入口37。第二流入口37与全热交换器收纳空间33a连通。第二流入口37形成在机壳12的检查口18的上方。从室内面板15的室内空气吸入口15a开始经由第二流入口37到全热交换器21的下表面为止的流路构成第四流路P4。第四流路P4构成排气通路14中位于全热交换器21的上游侧的流路。
(3-3)第二收纳部
第二收纳部41收纳在机壳12内。第二收纳部41相邻地布置在第一收纳部31的后方。第二收纳部41布置在机壳12内的中央。第二收纳部41由树脂形成。
第二收纳部41形成为长方体状。第二收纳部41以其长度方向为左右方向的方式布置在机壳12内。第二收纳部41的左右方向上的长度比第一收纳部31的左右方向上的长度长。第二收纳部41的左右方向上的长度与机壳12的内部空间16的左右方向上的长度大致相同。换句话说,机壳12的左右方向上的长度由第二收纳部41的左右方向上的长度决定。第二收纳部41的下表面是开放的。在第二收纳部41的内部布置有利用热交换器25及泵29。
在第二收纳部41的前侧面形成有流入口42。流入口42形成在与第一收纳部31的第二流出口38对应的位置。流入口42经由第一收纳部31的第二流出口38与全热交换器收纳空间33a连通。在第二收纳部41的后侧面形成有流出口43。流出口43形成在利用热交换器25的后方。第二收纳部41中的从流入口42到流出口43为止的流路构成第三流路P3的一部分。
(3-4)第三收纳部
第三收纳部51收纳在机壳12内。第三收纳部51相邻地布置在第二收纳部41的后方。第三收纳部51布置在机壳12内的后侧。第三收纳部51由发泡苯乙烯形成。
第三收纳部51具有主体部51a和管道固定部51b。主体部51a形成为长方体状。第三收纳部51以主体部51a的长度方向为左右方向的方式布置在机壳12内。管道固定部51b从主体部51a的后侧面朝后方突出。管道固定部51b形成为筒状。在管道固定部51b上固定有第三管道连接部C3。在第三收纳部51的内部布置有供气风扇22。
第三收纳部51的左右方向上的长度与第一收纳部31的左右方向上的长度大致相同。换句话说,第三收纳部51的左右方向上的长度比第二收纳部41的左右方向上的长度短。
在第三收纳部51的前侧面形成有近似矩形的流入口52。流入口52形成在与第二收纳部41的流出口43对应的位置。流入口52经由第二收纳部41的流出口43与第二收纳部41的内部空间连通。
在第三收纳部51的后侧面形成有流出口53。本示例的流出口53形成有五个。在各流出口53上连接有第三管道连接部C3。第三收纳部51中的从流入口42到第三管道连接部C3的流入端为止的流路构成第三流路P3的一部分。
(3-5)全热交换器
全热交换器21对应于本公开的第一热交换器。全热交换器21布置在第一收纳部31的全热交换器收纳空间33a中。全热交换器21使流经供气通路13的空气与流经排气通路14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如图5中示意所示,在全热交换器21的内部形成有供气侧内部流路21a和排气侧内部流路21b。供气侧内部流路21a与排气侧内部流路21b彼此正交。
供气侧内部流路21a的流入部与第一流路P1相连。供气侧内部流路21a的流出部与第三流路P3相连。排气侧内部流路21b的流入部与第四流路P4相连。排气侧内部流路21b的流出部与第二流路P2相连。
全热交换器21使热量在供气侧内部流路21a中的空气与排气侧内部流路21b中的空气之间移动。全热交换器21使水分在供气侧内部流路21a中的空气与排气侧内部流路21b中的空气之间移动。这样,全热交换器21在供气侧内部流路21a中的空气与排气侧内部流路21b中的空气之间交换潜热及显热。
全热交换器21布置成排气侧内部流路21b的流入面沿着室内空气吸入口15a的开口面延伸。换句话说,流经排气侧内部流路21b的空气沿近似铅垂方向流动。流经排气侧内部流路21b的空气从下向上流动。流经供气侧内部流路21a的空气沿近似水平方向流动。流经供气侧内部流路21a的空气从前向后流动。
(3-6)过滤器
换气单元11具有过滤器24。过滤器24布置在第一流路P1中。过滤器24布置在供气通路13中的、全热交换器21的上游侧。过滤器24布置在第一收纳部31中的位于第一流入口35与全热交换器21之间的部分。过滤器24对室外空气OA中的尘埃进行捕集。也可以将过滤器设置在第四流路P4中。
(3-7)供气风扇
供气风扇22布置在第三流路P3中。供气风扇22收纳在第三收纳部51的内部。供气风扇22输送供气通路13中的空气。供气风扇22是西洛克式风扇。供气风扇22也可以是涡轮式风扇或螺旋桨式风扇。
供气风扇22由第一电动机M1驱动。第一电动机M1的转速是可变的。第一电动机M1是转速可调节的直流风扇电动机。供气风扇22构成为其风量可变。供气风扇22经由壳体固定在第三收纳部中。
(3-8)排气风扇
排气风扇23布置在第二流路P2中。排气风扇23收纳在第一收纳部31的风扇收纳空间34a中。排气风扇23输送排气通路14中的空气。排气风扇23是西洛克式风扇。排气风扇23也可以是涡轮式风扇或螺旋桨式风扇。
排气风扇23由第二电动机M2驱动。第二电动机M2的转速是可变的。第二电动机M2是转速可调节的直流风扇电动机。排气风扇23构成为其风量可变。
第二电动机M2固定在机壳12的上板12a的位于前后方向上的前侧。换句话说,第二电动机M2固定在第一收纳部31的上部。排气风扇23布置在第二电动机M2的下方。
(3-9)利用热交换器
利用热交换器25对应于本公开的第二热交换器。利用热交换器25布置在第三流路P3中。利用热交换器25布置在供气通路13中的、全热交换器21的下游侧。利用热交换器25在第三流路P3中布置在供气侧内部流路21a与供气风扇22之间。
利用热交换器25布置在第二收纳部41内部的左侧。利用热交换器25以随着往后方去而向下倾斜的状态布置。利用热交换器25布置成相对于铅垂方向倾斜45度。利用热交换器25的上部被第二收纳部41的上表面支承。利用热交换器25的下部被集水盘28支承。
利用热交换器25使流经其内部的制冷剂与流经供气通路13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利用热交换器25是翅片管式空气热交换器。利用热交换器25具有多个翅片和传热管25a。传热管25a沿多个翅片的排列方向延伸。制冷剂在传热管25a的内部流动。
制冷运转时的利用热交换器25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对空气进行冷却。制热运转时的利用热交换器25作为散热器(严格来说是冷凝器)发挥作用,对空气进行加热。
(3-10)制冷剂管道连接部
如图4所示,换气单元11具有制冷剂管道连接部27。制冷剂管道连接部27对应于本公开的连接部。制冷剂管道连接部27布置在机壳12的内部空间16中的第一收纳部31的右侧。制冷剂管道连接部27是将利用热交换器25与连接管86、87连接起来的连接器。换气单元11具有第一制冷剂管道连接部27a及第二制冷剂管道连接部27b。
第一制冷剂管道连接部27a将第一连接管86与传热管25a连接起来。第二制冷剂管道连接部27b将第二连接管87与传热管25a连接起来。第一制冷剂管道连接部27a及第二制冷剂管道连接部27b布置成从第二收纳部41的前侧面朝前方突出。第一制冷剂管道连接部27a及第二制冷剂管道连接部27b固定在前侧面上的右侧。具体而言,第一制冷剂管道连接部27a及第二制冷剂管道连接部27b贯穿第二收纳部41的前侧面而被固定住。
(3-11)集水盘
如图5所示,集水盘28布置在机壳12的下板12b的上方。集水盘28放置在机壳12的下板12b上。集水盘28布置在利用热交换器25的下方。集水盘28布置在第二收纳部41中的下方。集水盘28将第二收纳部41的下侧封闭。集水盘28形成为上侧开放的盘状。集水盘28承接在利用热交换器25的周围产生的冷凝水。
(3-12)泵
如图4所示,泵29布置在第二收纳部41的内部。泵29布置在集水盘28的上方。泵29布置在利用热交换器25的右侧。换句话说,泵29布置在第二收纳部41的内部空间中的右侧。泵29将集水盘28内的水排出。泵29从其下部吸水。
泵29经由排水中继管(省略图示)及排水管连接部29b而与排水管29a连接。排水管29a布置在第二收纳部41的外部。排水中继管将泵29的上部与排水管连接部29b连接起来。排水中继管布置在第二收纳部41的内部。
排水管连接部29b是将排水中继管与排水管29a连接起来的连接器。排水管连接部29b布置在机壳12的内部空间16中。排水管连接部29b贯穿第二收纳部41的前侧面而被固定住。排水管连接部29b布置在比泵29靠上方处。排水管连接部29b布置在第一制冷剂管道连接部27a及第二制冷剂管道连接部27b的上方。排水管29a布置在机壳12内的第一收纳部31的右侧。当泵29运转时,积存在集水盘28中的水被从泵29的下部吸入,并经由排水管29a被排出到机壳12的外部。
(4)热源单元
图2所示的热源单元80布置在室外空间6中。热源单元80具有热源风扇81。作为制冷剂回路R的要素,热源单元80具有压缩机82、热源热交换器83、切换机构84以及膨胀阀85。
压缩机82对已吸入的制冷剂进行压缩。压缩机82将压缩后的制冷剂喷出。压缩机82是摆动活塞式、滚动活塞式、涡旋式等旋转式压缩机。压缩机82是变频式压缩机。
热源热交换器83是翅片管式空气热交换器。热源热交换器83是使流经其内部的制冷剂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的室外热交换器。
热源风扇81布置在热源热交换器83的附近。本示例的热源风扇81是螺旋桨风扇。热源风扇81输送通过热源热交换器83的空气。
切换机构84改变制冷剂回路R的流路,以便对作为制冷循环的第一制冷循环和作为制热循环的第二制冷循环进行切换。切换机构84是四通换向阀。切换机构84具有第一阀口84a、第二阀口84b、第三阀口84c以及第四阀口84d。切换机构84的第一阀口84a与压缩机82的喷出部相连。切换机构84的第二阀口84b与压缩机82的吸入部相连。切换机构84的第三阀口84c经由第一连接管86与利用热交换器25的气侧端部相连。切换机构84的第四阀口84d与热源热交换器83的气侧端部相连。
切换机构84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第一状态(图3中用实线表示的状态)下的切换机构84将第一阀口84a与第四阀口84d连通且将第二阀口84b与第三阀口84c连通。第二状态(图3中用虚线表示的状态)下的切换机构84将第一阀口84a与第三阀口84c连通且将第二阀口84b与第四阀口84d连通。
膨胀阀85的一端与热源热交换器83的液侧端部相连,膨胀阀85的另一端经由第二连接管87与利用热交换器25的液侧端部相连。膨胀阀85是其开度可调节的电子膨胀阀。
(5)运转动作
参照图2对换气装置10的运转动作进行说明。换气装置10切换地进行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在图2中,用实线箭头表示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情况,用虚线箭头表示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情况。
(5-1)制冷运转
在制冷运转中,压缩机82及热源风扇81运转,切换机构84成为第一状态,调节膨胀阀85的开度。此外,在制冷运转中,供气风扇22及排气风扇23运转。
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回路R进行第一制冷循环。在第一制冷循环中,热源热交换器83作为散热器发挥作用,利用热交换器25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
具体而言,由压缩机82压缩后的制冷剂流经热源热交换器83。在热源热交换器83中,制冷剂向室外空气放热而冷凝。在热源热交换器83中冷凝后的制冷剂在由膨胀阀85减压后,流经利用热交换器25。在利用热交换器25中,制冷剂从供气通路13中的空气中吸热而蒸发。在利用热交换器25中蒸发后的制冷剂被吸入到压缩机82中。
在制冷运转时的换气单元11中,伴随着排气风扇23运转,室内空气RA被取入到第四流路P4中。伴随着供气风扇22运转,室外空气OA被取入到第一流路P1中。第一流路P1中的空气流经全热交换器21的供气侧内部流路21a。第四流路P4中的空气流经全热交换器21的排气侧内部流路21b。
例如在夏季,利用图1所示的其他空调装置A对室内空间5进行制冷。在该情况下,室内空气RA的温度低于室外空气OA的温度。此外,室内空气RA的湿度低于室外空气OA的湿度。因此,在全热交换器21中,供气侧内部流路21a中的空气被排气侧内部流路21b中的空气冷却。同时,在全热交换器21中,供气侧内部流路21a中的空气中的水分向排气侧内部流路21b中的空气移动。
从排气侧内部流路21b向第二流路P2流出后的空气流经排气管道D2,作为排出空气EA被排出到室外空间6。
在供气侧内部流路21a中被冷却及除湿后的空气流出到第三流路P3中。该空气被利用热交换器25冷却。被冷却后的空气流经供气管道D3,作为供给空气SA供往室内空间5。
(5-2)制热运转
在制热运转中,压缩机82及热源风扇81运转,切换机构84成为第二状态,调节膨胀阀85的开度。此外,在制热运转中,供气风扇22及排气风扇23运转。
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剂回路R进行第二制冷循环。在第二制冷循环中,利用热交换器25作为散热器发挥作用,热源热交换器83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
具体而言,由压缩机82压缩后的制冷剂流经利用热交换器25。在利用热交换器25中,制冷剂向室内空气放热而冷凝。在利用热交换器25中冷凝后的制冷剂在由膨胀阀85减压后,流经热源热交换器83。在热源热交换器83中,制冷剂从室外空气中吸热而蒸发。在热源热交换器83中蒸发后的制冷剂被吸入到压缩机82中。
例如在冬季,利用图1所示的其他空调装置A对室内空间5进行制热。在该情况下,室内空气RA的温度高于室外空气OA的温度。此外,室内空气RA的湿度高于室外空气OA的湿度。因此,在全热交换器21中,供气侧内部流路21a中的空气被排气侧内部流路21b中的空气加热。同时,在全热交换器21中,排气侧内部流路21b中的空气中的水分向供气侧内部流路21a中的空气移动。
从排气侧内部流路21b向第二流路P2流出后的空气流经排气管道D2,作为排出空气EA被排出到室外空间6。
在供气侧内部流路21a中被加热及加湿后的空气流出到第三流路P3中。该空气被利用热交换器25加热。被加热后的空气流经供气管道D3,作为供给空气SA供往室内空间5。
(6)利用热交换器与其他设备的布置关系
对利用热交换器25与其他设备的布置关系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
(6-1)利用热交换器与全热交换器的关系
全热交换器21与利用热交换器25在沿着下板12b延伸的第一方向上排列,所述下板12b是机壳12的下表面(第一面)。严格来说,第一方向是横跨第一侧板12c和第二侧板12d延伸的方向。第一侧板12c是机壳12的形成有室外空气吸入口o1的侧面。第二侧板12d是机壳12的形成有供气口o3的侧面。本示例的第一方向对应于水平方向上的前后方向。
如图4、图5及图7所示,在从第一方向观察时,全热交换器21与利用热交换器25重叠。在图7中,用双点划线表示全热交换器21的供气侧流出面21c,用单点划线表示利用热交换器25的流入面25b。
供气侧流出面21c是全热交换器21的供供气侧内部流路21a中的空气流出的通风面。本示例的全热交换器21形成为具有六个面的长方体状。供气侧流出面21c对应于全热交换器21的位于后侧的铅垂面。
利用热交换器25的流入面25b是利用热交换器25的供空气流入的通风面。具体而言,流入面25b是利用热交换器25的位于前侧的面中、形成在左右两端部分(左右端板部分)之间的面。
通过将全热交换器21和利用热交换器25布置成在第一方向上重叠,从而能够降低机壳的上下方向上的高度。由此,能够使横置式换气装置在上下方向上实现紧凑化。
此外,由于全热交换器21和利用热交换器25在第一方向上重叠,因而能够抑制流入利用热交换器25的空气出现流动不均匀的情况。这是因为,通过这样布置,空气容易从全热交换器21的供气侧流出面21c的整个面均匀地流出之故。
如图7所示,将全热交换器21的高度设为h1。将从第一方向(图7的纸面方向)观察时全热交换器21与利用热交换器25重叠的部分的高度设为ha。在该情况下,在本实施方式中,高度ha为高度h1的60%以上。这样,通过扩大全热交换器21与利用热交换器25在高度方向上重叠的区域,能够降低机壳12的上下方向上的高度。
全热交换器21的供气侧流出面21c与利用热交换器25的流入面25b相对。如上所述,空气容易从供气侧流出面21c均匀地流出。因此,通过使供气侧流出面21c与流入面25b相对,能够抑制空气在利用热交换器25的流入面25b上出现流动不均匀的情况。
在从与供气侧流出面21c垂直的第二方向观察时,供气侧流出面21c与流入面25b隔着空间而重叠。此处,在本示例中,由于供气侧流出面21c为铅垂的后表面,因此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前后方向)一致。这样,通过使供气侧流出面21c与流入面25b在第二方向上重叠,使得从供气侧流出面21c流出后的空气被保持原样地送往流入面25b。由此,能够抑制流入利用热交换器25的空气出现流动不均匀的情况。
如图4、图5及图7所示,在从第二方向(在本示例中相当于第一方向)观察时,供气侧流出面21c的投影面与流入面的投影面重叠的面积为供气侧流出面21c的面积的1/2以上。由此,从供气侧流出面21c流出后的空气保持原样地被送往流入面25b的比例变大。由此,能够抑制流入利用热交换器25的空气出现流动不均匀的情况。
如图7所示,在本示例中,利用热交换器25的流入面25b的面积大于供气侧流出面21c的面积。由此,能够抑制从供气侧流出面21c流出后的空气的流路在利用热交换器25处变窄。因此,能够抑制因利用热交换器25的流路变窄而导致供气通路13的压力损失增大的情况。
(6-2)利用热交换器与排气风扇的关系
如图5所示,排气风扇23沿着全热交换器21的上表面布置。排气风扇23布置成与全热交换器21在上下方向上重叠。排气风扇23以其第二电动机M2的轴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横置而设。由此,能够使机壳12在上下方向上实现紧凑化。
在从第一方向观察时,排气风扇23与利用热交换器25重叠。严格来说,在从第一方向观察时,利用热交换器25与排气风扇23及全热交换器21这两者重叠。由此,能够使机壳12在上下方向上实现紧凑化。
(6-3)供气通路的结构
在图5及图6中,如用单点划线的箭头X示意所示,本示例的供气通路13从室外空气吸入口o1开始经全热交换器21、利用热交换器25、供气风扇22直到供气口o3都在第一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全热交换器21的供气侧内部流路21a沿第一方向延伸。本示例的第一方向是前后方向。由此,本示例的供气通路13从室外空气吸入口o1开始直到供气口o3都是不弯曲的直线状流路。其结果是,能够降低较长的供气通路13的压力损失。
在从第一方向观察时,室外空气吸入口o1、全热交换器21的供气侧内部流路21a、利用热交换器25、供气风扇22以及供气口o3在第一方向上重叠。由此,能够使机壳12在上下方向上实现紧凑化。
(7)排气侧流入面与室内空气吸入口的关系
如图5所示,全热交换器21的排气侧流入面21d位于沿着室内空气吸入口o4延伸的位置。此处,排气侧流入面21d是全热交换器21的供空气流入到排气侧内部流路21b中的通风面。排气侧流入面21d对应于全热交换器21的位于下侧的水平面。这样,通过将排气侧流入面21d布置在沿着室内空气吸入口o4延伸的位置,能够缩短从室内空气吸入口o4到排气侧流入面21d为止的上下方向上的流路长度。其结果是,能够使机壳12在上下方向上实现紧凑化。
(8)特征
(8-1)在从第一方向即前后方向观察时,全热交换器21与利用热交换器25重叠。由此,能够减小机壳12的上下方向上的高度。此外,能够抑制流入利用热交换器25的空气出现流动不均匀的情况。其结果是,能够扩大利用热交换器25中的、空气与制冷剂之间的实际传热面积。
(8-2)全热交换器21具有供排气通路14中的空气流入的排气侧流入面21d。排气侧流入面21d位于沿着室内空气吸入口o4延伸的位置。由此,能够缩短从室内空气吸入口o4到排气侧流入面21d为止的上下方向上的流路长度。其结果是,能够减小机壳12的上下方向上的高度。
(8-3)全热交换器21的供气侧流出面21c与利用热交换器25的流入面25b相对。例如在将供气风扇22布置在供气侧流出面21c与利用热交换器25之间的情况下,从供气风扇22吹出的空气容易局部地流向流入面25b的一部分。相对于此,空气容易从全热交换器21的供气侧流出面21c的整个区域均匀地流出。因此,通过使全热交换器21与供气侧流出面21c相对,能够有效地抑制空气在流入面25b上出现流动不均匀的情况。
(8-4)在从与供气侧流出面21c垂直的第二方向观察时,供气侧流出面21c与流入面25b隔着空间而重叠。由此,从供气侧流出面21c流出的空气容易保持原样地被送往流入面25b。其结果是,能够抑制空气在流入面25b上出现流动不均匀的情况。
(8-5)在从第二方向观察时,供气侧流出面21c的投影面与流入面25b的投影面重叠的面积为供气侧流出面21c的面积的1/2以上。由此,从供气侧流出面21c流出的空气容易保持原样地被送往流入面25b。其结果是,能够抑制空气在流入面25b上出现流动不均匀的情况。
(8-6)在从第一方向观察时,第一热交换器21与第二热交换器25重叠的高度ha为该第一热交换器21的高度h1的60%以上。由此,能够进一步减小机壳12的上下方向上的高度。
(8-7)供气通路13从室外空气吸入口o1开始经全热交换器21、利用热交换器25、供气风扇22直到供气口o3都在第一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由此,能够缩短供气通路13的全长。还能够抑制空气流产生弯曲的情况出现。其结果是,能够降低供气通路13中的压力损失,可以减小供气风扇22的动力消耗。
(8-8)在从第一方向观察时,排气风扇23与利用热交换器25重叠。严格来说,排气风扇23与全热交换器21上下排列而设,并且这两者与利用热交换器25在第一方向上重叠。由此,能够降低机壳12的上下方向上的高度。
(9)变形例
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采用如下变形例。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说明中,原则上对与实施方式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9-1)变形例1:供气通路
供气通路13也可以构成为从室外空气吸入口o1开始经全热交换器21直到利用热交换器25的部分在第一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在该情况下,供气通路13也可以不与供气口o3及供气风扇22在第一方向上呈直线状重叠。
供气通路13也可以构成为从室外空气吸入口o1开始经全热交换器21、利用热交换器25直到供气风扇22的部分在第一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在该情况下,供气通路13也可以不与供气口o3在第一方向上呈直线状重叠。
在这些结构中,也能够降低供气通路13的压力损失。能够使机壳12在上下方向上变短。
(9-2)变形例2:供气侧流出面与流入面的关系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全热交换器21的供气侧流出面21c与利用热交换器25的流入面25b也可以以相互平行的状态相对。供气侧流出面21c与流入面25b只要以互成45°以下的角度的方式相对即可。
也可以构成为全热交换器21的整个供气侧流出面21c与利用热交换器25的流入面25b在第一方向上重叠。
上述高度ha也可以为高度h1的80%以上,还可以为高度h1的100%。
(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也可以采用以下结构。
第一热交换器21也可以是在流经供气通路13的空气与流经排气通路14的空气之间仅交换显热的显热交换器。
切换机构84也可以不是四通换向阀。切换机构84可以是将四条流路与对这四条流路进行开闭的开闭阀组合起来的结构,也可以是将两个三通阀组合起来的结构。
膨胀阀26也可以不是电子膨胀阀,也可以是感温式膨胀阀或旋转式膨胀机构。
也可以将多条供气管道D3与供气通路13连接。在该情况下,多条供气通路13各自的流出端与一个室内空间5或者多个室内空间5相连。供气管道D3也可以具有与供气通路13相连的一条主管、和从该主管分支出来的多条分支管。在该情况下,各分支管的流出端与一个室内空间5或者多个室内空间5相连。
以上对实施方式和变形例进行了说明,但应理解的是,可以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的主旨以及范围的情况下,对其方式和具体情况进行各种变更。只要不影响本公开的对象的功能,则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变形例以及其他实施方式适当地进行组合和替换。
以上所述的“第一”、“第二”、“第三”……这些词语仅用于区分包含上述词语的语句,并不是要限定该语句的数量、顺序。
-产业实用性-
综上所述,本公开对于换气装置很有用。
-符号说明-
o1 室外空气吸入口
o3 供气口
o4 室内空气吸入口
5 室内空间
10 换气装置
12 机壳
12b 第一面
13 供气通路
14 排气通路
21 第一热交换器
21c 供气侧流出面
21d 排气侧流入面
22 供气风扇
23 排气风扇
25 第一热交换器
25 第二热交换器
25b 流入面

Claims (10)

1.一种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气装置包括机壳(12)、第一热交换器(21)以及第二热交换器(25),
在所述机壳(12)中形成有将室外空气供往室内的供气通路(13)和将室内空气排出到室外的排气通路(14),
所述第一热交换器(21)使流经所述供气通路(13)的空气与流经所述排气通路(14)的空气进行热交换,
所述第二热交换器(25)布置在所述供气通路(13)中的、所述第一热交换器(21)的下游侧,
所述第一热交换器(21)及所述第二热交换器(25)在沿着第一面(12b)延伸的第一方向上排列,所述第一面(12b)是所述机壳(12)的下表面,
在从所述第一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一热交换器(21)与所述第二热交换器(25)重叠,
在所述第一面(12b)上形成有用于将所述室内空气引入到所述排气通路(14)中的室内空气吸入口(o4),
所述第一热交换器(21)具有供所述排气通路(14)中的空气流入的排气侧流入面(21d),
所述排气侧流入面(21d)位于沿着所述室内空气吸入口(o4)延伸的位置,
所述换气装置包括布置在所述第二热交换器(25)的下方的集水盘(28),
所述排气侧流入面(21d)位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集水盘(28)重叠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热交换器(21)具有供所述供气通路(13)中的空气流出的供气侧流出面(21c),
所述第二热交换器(25)具有供空气流入的流入面(25b),
所述供气侧流出面(21c)与所述流入面(25b)相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从与所述供气侧流出面(21c)垂直的第二方向观察时,所述供气侧流出面(21c)与所述流入面(25b)隔着空间而重叠。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从所述第二方向观察时,所述供气侧流出面(21c)的投影面与所述流入面(25b)的投影面重叠的面积为所述供气侧流出面(21c)的面积的1/2以上。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从所述第一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一热交换器(21)与所述第二热交换器(25)重叠的高度ha为该第一热交换器(21)的高度h1的60%以上。
6.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入面(25b)的面积大于所述供气侧流出面(21c)的面积。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机壳(12)上形成有用于将所述室外空气引入到所述供气通路(13)中的室外空气吸入口(o1),
所述供气通路(13)从所述室外空气吸入口(o1)开始经所述第一热交换器(21)直到所述第二热交换器(25)的部分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气装置包括输送所述供气通路(13)中的空气的供气风扇(22),
所述供气通路(13)从所述室外空气吸入口(o1)开始经所述第一热交换器(21)、所述第二热交换器(25)直到所述供气风扇(22)的部分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机壳(12)上形成有用于将所述供气通路(13)中的空气供往室内空间(5)的供气口(o3),
所述供气通路(13)从所述室外空气吸入口(o1)开始经所述第一热交换器(21)、所述第二热交换器(25)、供气风扇(22)直到所述供气口(o3)都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气装置包括输送所述排气通路(14)中的空气的排气风扇(23),
在从第一方向观察时,所述排气风扇(23)与所述第二热交换器(25)重叠。
CN202280045485.9A 2021-06-29 2022-05-27 换气装置 Active CN11756140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07674 2021-06-29
JP2021107674A JP7227516B2 (ja) 2021-06-29 2021-06-29 換気装置
PCT/JP2022/021807 WO2023276511A1 (ja) 2021-06-29 2022-05-27 換気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561407A CN117561407A (zh) 2024-02-13
CN117561407B true CN117561407B (zh) 2024-05-14

Family

ID=846912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45485.9A Active CN117561407B (zh) 2021-06-29 2022-05-27 换气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4336111A1 (zh)
JP (1) JP7227516B2 (zh)
CN (1) CN117561407B (zh)
WO (1) WO2023276511A1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65429U (zh) * 1978-10-31 1980-05-06
JP2006064316A (ja) * 2004-08-27 2006-03-09 Max Co Ltd 換気装置および建物
CN102007346A (zh) * 2008-04-16 2011-04-0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热交换换气装置
JP2012172958A (ja) * 2011-02-24 2012-09-1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熱交換型換気装置
CN206257741U (zh) * 2016-11-23 2017-06-16 浙江欧伦电气有限公司 一体式新风除湿机
CN110023686A (zh) * 2016-12-13 2019-07-1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热交换型换气装置
CN212253053U (zh) * 2020-05-27 2020-12-29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全热交换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65768B2 (ja) * 1986-10-24 1995-07-1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天井取付型空気調和装置
JPH09189429A (ja) 1996-01-09 1997-07-22 Daikin Ind Ltd 床置き型換気空調装置
JP3449553B2 (ja) 2000-06-30 2003-09-22 木村工機株式会社 上下吹出形直近空調ユニット
JP2005164113A (ja) * 2003-12-02 2005-06-23 Max Co Ltd 換気装置
KR101542372B1 (ko) * 2008-05-01 2015-08-0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환기장치
JP6097931B2 (ja) * 2012-09-26 2017-03-2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熱交換形換気装置
JP2021008987A (ja) * 2019-07-01 2021-01-2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交換型換気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65429U (zh) * 1978-10-31 1980-05-06
JP2006064316A (ja) * 2004-08-27 2006-03-09 Max Co Ltd 換気装置および建物
CN102007346A (zh) * 2008-04-16 2011-04-0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热交换换气装置
JP2012172958A (ja) * 2011-02-24 2012-09-1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熱交換型換気装置
CN206257741U (zh) * 2016-11-23 2017-06-16 浙江欧伦电气有限公司 一体式新风除湿机
CN110023686A (zh) * 2016-12-13 2019-07-1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热交换型换气装置
CN212253053U (zh) * 2020-05-27 2020-12-29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全热交换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561407A (zh) 2024-02-13
JP7227516B2 (ja) 2023-02-22
WO2023276511A1 (ja) 2023-01-05
JP2023005637A (ja) 2023-01-18
EP4336111A1 (en) 2024-03-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449951B2 (ja) 外気処理空気調和機
EP2113723A2 (en) Ventilating apparatus
JP2002162067A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17561407B (zh) 换气装置
WO2023276602A1 (ja) 換気装置
CN216159162U (zh) 空调换气系统
JP3855393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2005114274A (ja) 空気調和機
JP2008232482A (ja) 換気空調装置
WO2020226091A1 (ja) 空調システム
KR100672602B1 (ko) 공기조화장치의 실내 열교환유닛
KR20150029859A (ko) 혼합챔버를 구비하는 냉난방환기장치
EP2113725A2 (en) Control method for a ventilating apparatus
JP7235994B2 (ja) 換気装置、および換気装置の組み立て方法
WO2023074500A1 (ja) 換気装置
JP7495626B2 (ja) 換気装置
JP2020183838A (ja) 空調システム
JP7495627B2 (ja) 換気装置
JP3726797B2 (ja) 天井設置用一体形エアコン
JP2011075119A (ja) 外気処理空気調和機
CN218495131U (zh) 一种新风装置及空调器
WO2023074499A1 (ja) 換気装置
JP3726796B2 (ja) 壁設置用一体形エアコン
JP2004177050A (ja) 床埋込形エアコン
JP2023066759A (ja) 換気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