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159162U - 空调换气系统 - Google Patents

空调换气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159162U
CN216159162U CN202122267302.3U CN202122267302U CN216159162U CN 216159162 U CN216159162 U CN 216159162U CN 202122267302 U CN202122267302 U CN 202122267302U CN 216159162 U CN216159162 U CN 21615916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indoor
heat exchanger
air supply
indoor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267302.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村井伸哉
须原遼太
松冈弘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15916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15916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在空调换气系统中,抑制供气对由设置于室内机之中的室温传感器执行的室内空气温度测定的影响。室内机(100)的供气口(103)为了将从换气装置(300)送来的供气(SA)送入室内热交换器(151)的空气流上游侧的上游侧内部空间(US),与上游侧内部空间(US)连通。室内机(100)具有对从室内空间(SI)吸入的室内空气(RA)的温度进行测量的室温传感器(155)。室温传感器(155)以避开从供气口(103)输出的供气(SA)的主流所沿着的场所的形式配置于上游侧内部空间(US)。

Description

空调换气系统
技术领域
涉及一种空调换气系统。
背景技术
以往,例如,如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3344号公报)记载的那样,存在一种经由管道将具有全热交换器的换气装置和室内机串联连接的空调换气系统。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空调换气系统的换气装置中,通过全热交换器进行外部气体的热交换,生成与外部气体的温度相比接近室内温度的供气。上述供气的温度与室内空气的温度不同。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空调换气系统中,从换气装置向室内机供给的供气被供给于室内机的室内热交换器的上游侧。因此,在通过室内机之中的室温传感器对吸入室内机的室内空气的温度进行测定的情况下,如果在进行供气的同时进行测定,则测定结果可能被供气的温度影响。
在空调换气系统中存在如下的技术问题:抑制供气对由设置于室内机之中的室温传感器执行的室内空气温度测定的影响。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第一观点的空调换气系统具备:换气装置,该换气装置具有全热交换器,并将经过全热交换器的外部气体作为供气输送;以及室内机,该室内机与换气装置连接,且具有室内热交换器和供气口,进行室内空间的空气调节。供气口与室内热交换器的空气流上游侧的上游侧内部空间连通。室内机具有室温传感器,该室温传感器对从室内空间吸入的室内空气的温度进行测量。从换气装置送来的供气经由供气口流入上游侧内部空间。室温传感器以避开从供气口输出的供气的主流所沿着的场所的形式配置于上游侧内部空间。
在第一观点的系统中,室温传感器以避开供气的主流所沿着的场所的形式配置,因此,即使正在供给供气,供气也不易流至室温传感器的周围。其结果是,能抑制供气对由室温传感器进行的室内空气温度测定的影响。
第二观点的空调换气系统在第一观点的系统的基础上,室内机的包围上游侧内部空间的内侧面在俯视观察时呈四边形。室内机具有室内风扇,该室内风扇在俯视观察时设置于上游侧内部空间的中央部,且向室内热交换器产生气流。在俯视观察时,供气口设置于内侧面的第一边。在俯视观察时,室温传感器沿着内侧面的第一边配置。
在第二观点的系统中,室内风扇设置于上游侧内部空间的中央部,室温传感器沿着与设置有供气口的第一边相同的边配置,因此,供气被室内风扇的空气流拉动。因此,供气不易到达室温传感器。
第三观点的空调换气系统在第二观点的系统的基础上,在俯视观察时,供气口设置于内侧面的第一边的端部。
第四观点的空调换气系统在第三观点的系统的基础上,供气口包括在俯视观察时设置于内侧面的第一边的两端的第一供气口和第二供气口。在俯视观察时,室温传感器配置于第一供气口与第二供气口之间。
在第四观点的系统中,从两个供气口流入的供气被室内风扇的空气流拉动,因此,供气难以到达配置于两个供气口之间的室温传感器。
第五观点的空调换气系统在第二观点至第四观点中的任一种的系统的基础上,在俯视观察时,室内机在上游侧内部空间的中央部具有喇叭口。在俯视观察时,室温传感器固定于喇叭口。
第六观点的空调换气系统在第一观点至第五观点中的任一种的系统的基础上,室内机具备:装饰面板,该装饰面板面对室内空间;室内单元,该室内单元配置有室内热交换器;以及吸入腔室,该吸入腔室配置于装饰面板与室内单元之间且具有供气口。室温传感器配置于与供气口相比靠近装饰面板的位置。
在第六观点的系统中,室温传感器配置于与供气口相比靠近装饰面板的位置,配置于离室内热交换器较远的位置。因此,室温传感器的测量结果不易受到从供气口朝向室内单元的供气的影响。
第七观点的空调换气系统在第一观点至第六观点中的任一种的系统的基础上,具备遥控器,该遥控器指示换气装置及室内机的动作。换气装置具有用于输送供气的供气风扇。室内机具有向室内热交换器产生气流的室内风扇。构成为在供气风扇根据来自遥控器的指示驱动时,室内风扇连动地驱动。
在第七观点的系统中,能防止在室内风扇未驱动时仅供气风扇驱动从而在室内机中发生空气倒流。
第八观点的空调换气系统在第一观点至第七观点中的任一种的系统的基础上,换气装置的换气量为室内机的额定风量的30%以下。
在第八观点的系统中,能抑制供气过多造成空调负载过大从而使舒适性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空调换气系统的概要的示意图。
图2是示出室内机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3是拆下了顶板的室内机的俯视图。
图4是沿着图3的I-I线剖切后的室内机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室内机和管道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示出室内机和管道的一部分的侧视图。
图7是示出室内单元和吸入腔室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示出吸入腔室和导管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9是用于说明室内机之中的供气的流动的示意图。
图10是示出换气装置和吸入腔室的俯视图。
图11是示出换气单元的结构的概要的示意图。
图12是示出沿着图11的II-II线剖切后的换气单元的截面的示意图。
图13是示出沿着图11的III-III线剖切后的换气单元的截面的示意图。
(符号说明)
1空调换气系统;
30遥控器;
100室内机;
103供气口;
105内侧面;
111第一边;
112第二边;
113第三边;
114第四边;
120装饰面板;
121第一边部吹出口;
122第二边部吹出口;
123第三边部吹出口;
124第四边部吹出口;
130室内单元;
136喇叭口;
137开口部;
151室内热交换器;
152室内风扇;
155室温传感器;
160吸入腔室;
167第一供气口;
168第二供气口;
300换气装置;
330供气风扇;
360全热交换器。
具体实施方式
(1)空调换气系统的结构的概要
如图1所示,实施方式的空调换气系统1具备室内机100、室外机200及换气装置300。室内机100和室外机200构成空调装置10。空调装置10是通过进行蒸汽压缩式的冷冻循环来进行建筑物等的室内的空气调节的装置。
空调装置10具有:室外机200;室内机100;制冷剂连通管11、12,该制冷剂连通管11、12是将室外机200和室内机100连接的制冷剂路径;以及控制部20,该控制部20对室外机200和室内机100的构成设备进行控制。空调装置10的蒸汽压缩式制冷剂回路15是通过经由制冷剂连通管11、12将室外机200和室内机100连接而构成的。在制冷剂回路15中,例如填充有R32制冷剂以作为工作制冷剂。
换气装置300具有全热交换器360。通过供气风扇330驱动,室外SO的外部气体OA经过全热交换器360,作为新鲜的供气SA送至室内机100。通过排气风扇340驱动,室内空间SI的室内空气RA经过全热交换器360,形成排气EA并向室外SO排出。
室内机100与换气装置300连接。室内机100具有室内热交换器151、吸入口101、吹出口102及供气口103。室内机100使室内空气RA从室内空间SI穿过吸入口101吸入,且利用室内热交换器151进行室内空气RA的热交换。室内机100通过利用室内热交换器151进行室内空气RA的热交换来生成调节空气CA。室内机100使调节空气CA穿过吹出口102向室内空间SI吹出,进行室内空间SI的空气调节。
室内机100在室内热交换器151的空气流上游侧具有上游侧内部空间US。供气口103与室内机100的上游侧内部空间US连通。供气口103是用于将从换气装置300送来的供气SA送入上游侧内部空间US的开口。
室内机100具有对从室内空间SI吸入的室内空气RA的温度进行测量的室温传感器155。室温传感器155以避开从供气口103输出的供气SA的主流所沿着的场所的形式配置于上游侧内部空间US。室内机100以使由室温传感器155测量的空气的温度成为设定温度的形式,被控制部20控制。
(2)空调换气系统的详细结构
(2-1)空调装置的结构
(2-1-1)室外机的结构
室外机200设置于室外SO,构成了制冷剂回路15的一部分。室外机200具有储罐207、压缩机208、四通阀210、室外热交换器211、作为膨胀机构的室外膨胀阀212及室外风扇215。室外机200的各设备和阀之间通过制冷剂管连接。储罐207是用于将气体制冷剂供给至压缩机208的容器,且与压缩机208的吸入口连接。压缩机208将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吸入并压缩,并且将高压的气体制冷剂排出。
室外热交换器211是如下的热交换器:在制冷运转时作为从压缩机208排出的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在制热运转时作为从室内热交换器151送来的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室外热交换器211的液体侧与室外膨胀阀212连接,气体侧与四通阀210连接。
室外膨胀阀212是如下的膨胀阀:用于在制冷运转时,在将在室外热交换器211中散热后的制冷剂送至室内热交换器151前对该制冷剂进行减压,并且在制热运转时,在将在室内热交换器151中散热后的制冷剂送至室外热交换器211前对该制冷剂进行减压。室外膨胀阀212例如使用电动膨胀阀。
四通阀210切换图1中的四通阀210的实线所示的状态和图1中的四通阀210的虚线所示的状态,由此,切换后述的制冷运转的连接状态和制热运转的连接状态。四通阀210的实线所示的状态是压缩机208的排出口与室外热交换器211连接且压缩机208的吸入口经由制冷剂连通管12与室内热交换器151连接的状态。四通阀210的虚线所示的状态是压缩机208的排出口经由制冷剂连通管12与室内热交换器151连接且压缩机208的吸入口与室外热交换器211连接的状态。
室外风扇215配置于室外机200的内部。室外风扇215形成在将外部气体OA吸入,将外部气体OA供给至室外热交换器211后,向室外机200之外排出的空气流。这样,经由室外风扇215供给的外部气体OA可用作室外热交换器211的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时的冷却源或加热源。
(2-1-2)室内机的结构
图2中示出了室内机100的外观。图3中示出了室内机100的顶板被拆除的状态。图4示出了在图3的I-I线的部位剖切而得的室内机100的截面的概略。室内机100是通过埋入天花板U的开口而设置的类型的室内机,构成制冷剂回路15的一部分。图5是室内机100的分解立体图。
室内机100具有室内单元130、装饰面板120及吸入腔室160。由室内单元130、装饰面板120及吸入腔室160包围的上游侧内部空间US处于室内热交换器151的空气流上游侧。包围上游侧内部空间US的室内机100的内侧面105在俯视观察时呈四边形(参照图8)。
室内单元130具有外壳139、室内热交换器151、室内风扇152、喇叭口136、排水盘140及风向变更构件135。外壳139以被插入在室内空间SI的天花板U上形成的开口的形式设置。外壳139是下表面开口的箱状体。在俯视观察时,外壳139呈长边和短边交替地形成的大致八边形的形状。上述外壳139由顶板和从顶板的周缘部向下方延伸的多个侧板构成。
室内热交换器151以在俯视观察时弯曲成将室内风扇152的周围包围的状态配置于外壳139的内部。换言之,室内热交换器151配置成在俯视观察时具有沿着四个第一边部吹出口121、第二边部吹出口122、第三边部吹出口123及第四边部吹出口124的四个边。室内热交换器151例如具有隔开规定间隔配置的许多传热翅片和在板厚方向上贯通这些传热翅片的多个传热管。室内热交换器151的液体侧与制冷剂连通管11的一端连接,室内热交换器151的气体侧与制冷剂连通管12的一端连接。制冷剂连通管11从外壳139的角部中的与连接于后述下游侧供气管道324的角部不同的角部连接到外壳139内。
室内风扇152是配置于外壳139内部的离心送风机。室内风扇152产生用于将室内空气RA吸入室内机100并从室内机100吹出调节空气CA的气流。通过室内风扇152的驱动,室内机100使室内空气RA穿过装饰面板120的吸入口101并吸入至室内单元130中。而且,通过室内风扇152的驱动,室内机100使室内空气RA穿过室内热交换器151并产生调节空气CA。通过室内风扇152的驱动,室内机100以穿过装饰面板120的边部吹出口127的形式向室内单元130外进行吹出。室内风扇152具有设置于外壳139的顶板中央的马达153及连接于马达153并被旋转驱动的叶轮。叶轮是具有涡轮叶片的叶轮。叶轮通过以旋转轴线O为轴心旋转,能将空气从下方吸入叶轮的内部,并朝向俯视观察时的叶轮的外周侧吹出。另外,室内风扇152能通过由控制部20控制转速来对风量进行多级控制。
排水盘140配置于室内热交换器151的下侧,接收空气中的水分在室内热交换器151中冷凝而产生的排泄水。上述排水盘140安装于外壳139的下部。在排水盘140形成有当俯视观察时在室内热交换器151的内侧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圆筒形状的空间。在排水盘140的圆筒形状的空间的内侧下方配置有喇叭口136。喇叭口136是用于将从吸入口101吸入的空气引导至室内风扇152的构件。喇叭口136具有水平地扩展的平面部和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圆筒形状部分。上述圆筒形状部分的内侧是开口部137。
在排水盘140形成有当俯视观察时在室内热交换器151的外侧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吹出流路141、第二吹出流路142、第三吹出流路143及第四吹出流路144和第一角部吹出流路145及第二角部吹出流路146。流路147、148为了形成第一供气口167及第二供气口168而被封闭。第一吹出流路141与第一边部吹出口121连通。第二吹出流路142与第二边部吹出口122连通。第三吹出流路143与第三边部吹出口123连通。第四吹出流路144与第四边部吹出口124连通。第一角部吹出流路145与第一角部吹出口125连通。第二角部吹出流路146与第二角部吹出口126连通。
装饰面板120设置成嵌入天花板U的开口。装饰面板120在俯视观察时与外壳139的顶板及侧板相比朝外侧扩展。装饰面板120从室内空间SI侧安装于外壳139的下方。装饰面板120具有内框120a和外框120b。外框120b在俯视观察时设置于内框120a的外侧。在俯视观察时的内框120a的内侧形成有朝向下方开口的俯视呈大致四边形形状的吸入口101。在装饰面板120的吸入口101设置有用于去除从吸入口101吸入的空气中的尘埃的过滤器129。
在俯视观察时的外框120b形成有从下方朝斜下方开口的吹出口102。吹出口102包括四个边部吹出口127和两个角部吹出口128。在将四个边部吹出口127分别区分的情况下,称为第一边部吹出口121、第二边部吹出口122、第三边部吹出口123及第四边部吹出口124。在将两个角部吹出口128分别区分的情况下,称为第一角部吹出口125和第二角部吹出口126。
吸入腔室160配置于装饰面板120和室内单元130之间。吸入腔室160经由连接腔室171、172与分岔为两股的下游侧供气管道324连接。图6示出了从侧面观察设置于天花板的室内机100的状态。图7放大示出了室内单元130和吸入腔室160。吸入腔室160具有两个供气口(第一供气口167及第二供气口168)。图8示出了从下方观察与管道连接的吸入腔室160的状态。如图7和图8所示,包围上游侧内部空间US的内侧面105在俯视观察时呈四边形。四边形的内侧面105具有第一边111、第二边112、第三边113及第四边114。换言之,四边形具有四个角Co1、Co2、Co3、Co4。第一边111是与连接腔室171、172连接的一侧的边。在从下方观察时,第二边112处于第一边111的逆时针方向,第三边113处于第一边111的顺时针方向。第四边114处于与第一边111相向的一侧。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四边114是与第一边111平行的边。
图9中,以箭头AR1、AR2简化示出了吹出至上游侧内部空间US的供气SA的流动。观察图9可知,在俯视观察(仰视观察)时,从第一供气口167沿着第二边112朝向第四边114吹出,并从第二供气口168沿着第三边113朝向第四边114吹出。因此,流动于第一边111的供气SA少于沿着俯视观察时的内侧面105的除第一边111以外的第二边112、第三边113及第四边114流动的供气SA。
在吸入腔室160形成有当俯视观察时在室内热交换器151的外侧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吹出流路161、第二吹出流路162、第三吹出流路163及第四吹出流路164和第一角部吹出流路165及第二角部吹出流路166。第一吹出流路161与第一边部吹出口121连通。第二吹出流路162与第二边部吹出口122连通。第三吹出流路163与第三边部吹出口123连通。第四吹出流路164与第四边部吹出口124连通。第一角部吹出流路165与第一角部吹出口125连通。第二角部吹出流路166与第二角部吹出口126连通。第一吹出流路161、第二吹出流路162、第三吹出流路163及第四吹出流路164在俯视观察时设置为与四边形形状的吸入口101的第一边111、第二边112、第三边113及第四边114平行地延伸。
第一供气口167设置于第一边111的端部。第二供气口168设置于第一边111的与设置有第一供气口167的端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第一供气口167及第二供气口168配置于俯视观察时的处于内侧面105的第一边111两侧的两个角Co1、Co2附近。
风向变更构件135是能够改变经过吹出口102的空气流的方向的构件。风向变更构件135包括配置于第一边部吹出口121的第一风向变更构件131、配置于第二边部吹出口122的第二风向变更构件132、配置于第三边部吹出口123的第三风向变更构件133及配置于第四边部吹出口124的第四风向变更构件134。风向变更构件135的姿势被控制成根据驱动轴的转动程度而成为预先确定的多种规定角度。作为这种风向变更构件135的姿势,预先确定了关闭姿势、水平吹出姿势和翻转姿势。如图4所示,水平吹出姿势是如下的姿势:用于减少因从边部吹出口127吹出的空气流直接供给至存在于下方的用户而产生的通风感。翻转姿势是如下的姿势:从下方将经过吹出口102的空气流引导至吸入口101侧。例如,在经由遥控器30接收来自用户的风向指示的情况下,通过控制部20将驱动轴驱动,由此,对风向变更构件135的姿势进行控制。第一风向变更构件131、第二风向变更构件132、第三风向变更构件133及第四风向变更构件134可以经由控制部20分别独立地控制,也可以同时控制。
室内机100具有对从室内空间SI吸入的室内空气RA的温度进行测量的室温传感器155。室温传感器155对经过室内热交换器151之前的室内的空气的温度进行检测。室温传感器155以避开从第一供气口167及第二供气口168输出的供气SA的主流所沿着的场所的形式配置于上游侧内部空间US。室温传感器155沿着俯视观察时的内侧面105的第一边111配置。室温传感器155在俯视观察时配置于第一供气口167和第二供气口168之间。室温传感器155在侧视观察时配置于第一供气口167及第二供气口168与室内热交换器151之间。室温传感器155固定于喇叭口136。室温传感器155在俯视观察时配置于喇叭口136的开口部137和第一边111之间。
控制部20包括换气控制部、室外控制部、室内控制部和遥控器30,通过将换气控制部、室外控制部、室内控制部和遥控器30能通信地连接而构成。换气控制部是具有设置于换气装置300的控制基板的电气安装件部。室外控制部是具有设置于室外机200的控制基板的电气安装件部。室内控制部是具有设置于室内机100的控制基板的电气安装件部。遥控器30接收来自用户的各种设定操作。室外控制部与各传感器(未图示)连接,掌握这些传感器的检测值。室内控制部与室温传感器155和除此以外的传感器(未图示)连接,掌握这些传感器的检测值。
控制部20的室内控制部的电气安装件部收纳于电气安装件箱190中。电气安装件箱190沿着第二边112配置于上游侧内部空间US中。室温传感器155与电气安装件箱190连接。室温传感器155在与第一边111的中心相比靠近电气安装件箱190的位置沿着第一边111配置。由此,能缩短连接室温传感器155和电气安装件箱190的配线。
控制部20根据各传感器的检测值和来自遥控器30的指示,对空调装置10(室外机200及室内机100)和换气装置300的构成设备进行控制。上述换气控制部、室外控制部、室内控制部和遥控器30例如分别构成为具有一个或多个CPU、ROM、RAM等。控制部20例如根据从各传感器获得的信息和来自遥控器30的指示执行储存于ROM的控制程序,由此,进行各种控制。
(2-1-3)空调装置的动作
接着,使用图1对空调装置10的动作进行说明。在空调装置10中进行制冷运转、除湿运转和制热运转,其中,在制冷运转和除湿运转中,制冷剂依次在压缩机208、室外热交换器211、室外膨胀阀212以及室内热交换器151中流动,在制热运转中,制冷剂依次在压缩机208、室内热交换器151、室外膨胀阀212以及室外热交换器211中流动。另外,制冷运转、除湿运转和制热运转由控制部20控制。
(2-1-3-1)制冷运转和除湿运转
在进行制冷运转和除湿运转时,以室外热交换器211成为制冷剂的散热器的形式切换四通阀210的连接状态(参照图1的实线)。在制冷剂回路15中,冷冻循环中的低压气体制冷剂被吸入至压缩机208,并在被压缩至冷冻循环中的高压之后被排出。从压缩机208排出后的高压气体制冷剂经由四通阀210而被送至室外热交换器211。被送至室外热交换器211的高压气体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211中与经由室外风扇215供给的外部气体OA进行热交换而散热,从而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上述高压的液体制冷剂在经过室外膨胀阀212时被减压至冷冻循环中的低压,并且形成为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并经由制冷剂连通管11被送往室内机100。
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在室内热交换器151中在制冷运转时与由室内风扇152供给的室内空气RA进行热交换而蒸发。经过室内热交换器151的空气被冷却而形成调节空气CA,利用上述调节空气CA进行室内空间SI的制冷。另外,在除湿运转时,与制冷运转时相比抑制了室内风扇152的驱动,但经过室内热交换器151的制冷剂与室内空气RA进行热交换而蒸发。由此,空气中的水分在室内热交换器151的表面冷凝从而被回收,进行室内的除湿。在室内热交换器151中蒸发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制冷剂连通管12而被送至室外机200。被送至室外机200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四通阀210以及储罐207再次被吸入至压缩机208。在制冷运转和除湿运转中,制冷剂如上所述那样在制冷剂回路15中循环。
(2-1-3-2)制热运转
在进行制热运转时,以室外热交换器211成为制冷剂的蒸发器的形式切换四通阀210的连接状态(参照图1的虚线)。在制冷剂回路15中,冷冻循环中的低压气体制冷剂被吸入至压缩机208,并在被压缩至冷冻循环中的高压之后被排出。从压缩机208排出后的高压气体制冷剂经由四通阀210及制冷剂连通管12而被送至室内机100。
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室内热交换器151中与经由室内风扇152供给的室内空气RA进行热交换而散热,从而形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经过室内热交换器151的空气被加热而形成调节空气CA,利用上述调节空气CA进行室内空间SI的制热。在室内热交换器151中散热后的高压的液体制冷剂经由制冷剂连通管11而被送至室外机200。
被送至室外机200的高压液体制冷剂在室外膨胀阀212中减压至冷冻循环中的低压,并成为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由室外膨胀阀212减压后的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211中与由室外风扇215供给的外部气体OA进行热交换而蒸发,从而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上述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四通阀210以及储罐207再次被吸入至压缩机208。在制热运转中,制冷剂如上所述那样在制冷剂回路15中循环。
(2-2)换气装置的结构
(2-2-1)换气装置的结构的概要
图10示出了将换气装置300连接于室内机100的吸入腔室160的状态。图11是换气动作状态下的换气单元305的俯视概略结构图。图12示意性地示出了沿着图11的II-II线剖切后的换气单元305的截面。图13示意性地示出了沿着图11的III-III线剖切后的换气单元305的截面。换气装置300是配置于室内空间SI的天花板背侧,在进行室内空间SI的换气的同时在供气SA和排气EA之间进行热交换的装置。
换气装置300具备换气单元305、上游侧排气管道321、下游侧排气管道322、上游侧供气管道323、下游侧供气管道324及换气控制部。换气装置300与遥控器30连接。用户能使用配置于室内空间SI的遥控器30对换气装置300进行各种设定操作的指示。
(2-2-2)换气单元的结构
换气单元305具有外壳350、供气风扇330、排气风扇340、全热交换器360及过滤器370。外壳350在内部收容大致四棱柱形状的全热交换器360、供气风扇330和排气风扇340。外壳350与上游侧排气管道321、下游侧排气管道322、上游侧供气管道323及下游侧供气管道324连接。
在外壳350中设置有上游侧排气用空间311、下游侧排气用空间312、上游侧供气用空间313及下游侧供气用空间314。上游侧排气用空间311相对于全热交换器360设置于上游侧排气管道321侧。下游侧排气用空间312相对于全热交换器360设置于下游侧排气管道322侧。上游侧供气用空间313相对于全热交换器360设置于上游侧供气管道323侧。下游侧供气用空间314相对于全热交换器360设置于下游侧供气管道324侧。供气风扇330配置于下游侧供气用空间314,且具有供气风扇马达331。排气风扇340配置于下游侧排气用空间312,且具有排气风扇马达341。
如图1及图12所示,通过供气风扇330的驱动,将室外SO的外部气体OA作为新鲜的供气SA供给至室内空间SI。通过供气风扇330进行驱动,外部气体OA经由上游侧供气流路C到达全热交换器360,经过全热交换器360而成为供气SA。如图1及图13所示,通过排气风扇340的驱动,室内空间SI的室内空气RA成为排气EA并被排出至室外SO。通过排气风扇340进行驱动,室内空气RA经由上游侧排气流路A到达全热交换器360,经过全热交换器360而成为排气EA。全热交换器360使室内空气RA与外部气体OA不会相互混合,并在室内空气RA与外部气体OA之间进行热交换。如此,全热交换器360通过使室外SO的温度接近室内空间SI的室内空气RA的温度来降低换气所伴随的空调负载。例如,如图13所示,过滤器370构成为包围并覆盖全热交换器360中的、空气流入的面和流出的面的全部。对于外部气体OA和室内空气RA中的任一种空气,均能在供给至全热交换器360之前去除灰尘,能够防止尘埃流入全热交换器360中。
控制部20包括换气控制部,且与供气风扇马达331、排气风扇马达341及遥控器30连接。控制部20进行利用室温传感器155及未图示的其他传感器取得各种温度信息等,以对供气风扇马达331和排气风扇马达341的驱动进行控制。
(2-2-3)管道的结构
上游侧排气管道321从室内空间SI延伸至外壳350的上游侧排气用空间311。下游侧排气管道322从外壳350的下游侧排气用空间312延伸至室外SO。上游侧供气管道323从室外SO延伸至外壳350的上游侧供气用空间313。下游侧供气管道324从外壳350的下游侧供气用空间314延伸至室内机100。
上游侧排气管道321和上游侧排气用空间311构成针对全热交换器360的上游侧排气流路A。下游侧排气管道322和下游侧排气用空间312构成针对全热交换器360的下游侧排气流路B。上游侧供气管道323和上游侧供气用空间313构成针对全热交换器360的上游侧供气流路C。下游侧供气管道324和下游侧供气用空间314构成针对全热交换器360的下游侧供气流路D。
(2-2-4)换气动作
控制部20在室内温度及室外温度满足用于开始换气运转的规定关系条件的情况下,如图11所示,使供气风扇330和排气风扇340双方驱动以进行换气动作。
如此,通过进行换气动作,能对室内空间SI供给新鲜的供气SA。此外,供给至室内空间SI的供气SA可以通过在全热交换器360中与室内空气RA进行热交换,接近室内温度,能降低室内空间SI的空调负载等。
控制部20以如下形式进行控制:在根据来自于遥控器30的指示使供气风扇330驱动时,使室内风扇152与供气风扇330连动地驱动。例如,供气风扇马达331和排气风扇马达341是转速固定的马达。在该情况下,控制部20进行供气风扇马达331和排气风扇马达341的开关控制。当供气风扇马达331被驱动时,室内风扇152在室内机100中产生供气SA不从室内机100的吸入口101吹出至室内空间SI的风量。在室内风扇152不驱动时仅供气风扇330驱动的情况下,供气SA在室内机100中从吸入口101向室内空间SI倒流,附着于过滤器129的尘埃可能乘着倒流的空气落到室内空间SI。如果以使室内风扇152与供气风扇330连动地驱动的形式进行控制,则能抑制上述不良状况。例如,在室内风扇152构成为能通过多个风扇档逐级增加风量的情况下,控制部20以如下形式进行控制:在进行供气风扇330的驱动时,不选择切换至供气SA从吸入口101向室内空间SI吹出的风扇档。优选换气装置300的换气量设定为室内机100的额定风量的30%以下。在使供气风扇330停止而仅使室内风扇152驱动的情况下,控制部20不对室内风扇152进行上述控制中的限制地进行控制。
(3)变形例
(3-1)变形例A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室温传感器155在侧视时设置于第一供气口167及第二供气口168与室内热交换器151之间的情况进行了说明。然而,室温传感器155也可以在侧视时配置于与第一供气口167及第二供气口168相比靠近装饰面板120的位置。在侧视时设置于与第一供气口167及第二供气口168相比靠近装饰面板120的位置的情况下,与设置于第一供气口167及第二供气口168与室内热交换器151之间的位置相比,供气SA的影响所带来的温度变化减小。
(3-2)变形例B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设置有两个第一供气口167及第二供气口168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供气口的数量不限于两个。例如,室内机100也可以仅具有一个供气口。
(3-3)变形例C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室温传感器155在俯视观察时沿着第一边111配置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室温传感器155也可以在俯视观察时沿着第四边114配置。与沿着第四边114配置相比,沿着第一边111配置室温传感器155能在室内温度的测量中减小供气SA的影响。但是,相比于沿着第二边112及第三边113配置,沿着第四边114配置室温传感器155能在室内温度的测量中减小供气SA的影响。
(4)特征
(4-1)
上述空调换气系统1中,室温传感器155以避开从供气口103吹出的供气SA的主流所沿着的场所的形式配置。因此,即使正在供给供气SA,供气SA也不易流至室温传感器155的周围。其结果是,能抑制供气SA对由室温传感器155进行的室内空气RA温度测定的影响。
(4-2)
在上述空调换气系统1中,室内风扇152设置于上游侧内部空间US的中央部,室温传感器155沿着与设置有供气口103或设置有第一供气口167及第二供气口168的第一边111相同的边配置。供气SA被室内风扇152的空气流拉动。因此,供气SA不易到达室温传感器155,由室温传感器155进行的测量的结果不易受供气SA影响。
(4-3)
在上述空调换气系统1中,从两个供气口167、168流入的供气被室内风扇152的空气流拉动,因此,供气SA不易到达配置于两个供气口167、168之间的室温传感器155,由室温传感器155进行的测量的结果不易受供气SA影响。
(4-4)
在上述变形例A的空调换气系统1中,室温传感器155配置于与第一供气口167及第二供气口168相比靠近装饰面板120的位置,配置于离室内热交换器151较远的位置。在如此配置室温传感器155的情况下,室温传感器155的测定结果不易受到从第一供气口167及第二供气口168朝向室内单元130的供气SA的影响。
(4-5)
在上述空调换气系统1中,室内机100构成为当供气风扇330根据来自遥控器30的指示驱动时,室内风扇152连动地驱动。因此,能防止在室内风扇152未驱动时仅供气风扇330驱动从而在室内机100中发生空气倒流。或者,能防止相对于室内风扇152的风量而言供气风扇330的风量较大从而在室内机100中发生空气倒流。
(4-6)
在上述空调换气系统1中,供气风扇330的换气量设定为室内机100的额定风量的30%以下。在如此构成的空调换气系统1中,能抑制供气SA过多造成空调负载过大从而使舒适性降低。
以上,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能够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记载的本公开的主旨和范围的情况下进行形态和细节的多种变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3344号公报。

Claims (8)

1.一种空调换气系统(1),其特征在于,具备:
换气装置(300),该换气装置(300)具有全热交换器(360),并将经过所述全热交换器的外部气体作为供气输送;以及
室内机(100),该室内机(100)与所述换气装置连接,且具有室内热交换器(151)和供气口(103),进行室内空间的空气调节,
所述供气口与所述室内热交换器的空气流上游侧的上游侧内部空间连通,
所述室内机具有室温传感器(155),该室温传感器(155)对从所述室内空间吸入的室内空气的温度进行测量,
从所述换气装置送来的所述供气经由所述供气口流入所述上游侧内部空间,
所述室温传感器以避开从所述供气口输出的所述供气的主流所沿着的场所的形式配置于所述上游侧内部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换气系统(1),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内机的包围所述上游侧内部空间的内侧面(105)在俯视观察时呈四边形,
所述室内机具有室内风扇(152),该室内风扇(152)在俯视观察时设置于所述上游侧内部空间的中央部,且向所述室内热交换器产生气流,
在俯视观察时,所述供气口设置于所述内侧面的第一边,
在俯视观察时,所述室温传感器沿着所述内侧面的第一边(111)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换气系统(1),其特征在于,
在俯视观察时,所述供气口设置于所述内侧面的所述第一边的端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换气系统(1),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气口包括在俯视观察时设置于所述内侧面的所述第一边的两端的第一供气口(167)和第二供气口(168),
在俯视观察时,所述室温传感器配置于所述第一供气口与所述第二供气口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换气系统(1),其特征在于,
在俯视观察时,所述室内机在所述上游侧内部空间的中央部具有喇叭口(136),
所述室温传感器固定于所述喇叭口。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换气系统(1),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内机具备:装饰面板(120),该装饰面板(120)面对所述室内空间;室内单元(130),该室内单元(130)配置有所述室内热交换器;以及吸入腔室(160),该吸入腔室(160)配置于所述装饰面板与所述室内单元之间且具有所述供气口,
所述室温传感器配置于与所述供气口相比靠近所述装饰面板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换气系统(1),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调换气系统具备遥控器(30),该遥控器(30)指示所述换气装置及所述室内机的动作,
所述换气装置具有用于输送所述供气的供气风扇(330),
所述室内机具有向所述室内热交换器产生气流的室内风扇(152),
所述空调换气系统构成为:在所述供气风扇根据来自所述遥控器的指示而驱动时,所述室内风扇与所述供气风扇连动地驱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换气系统(1),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气装置的换气量为所述室内机的额定风量的30%以下。
CN202122267302.3U 2020-09-18 2021-09-17 空调换气系统 Active CN216159162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57152A JP7227502B2 (ja) 2020-09-18 2020-09-18 空調換気システム
JP2020-157152 2020-09-1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159162U true CN216159162U (zh) 2022-04-01

Family

ID=808520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267302.3U Active CN216159162U (zh) 2020-09-18 2021-09-17 空调换气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227502B2 (zh)
CN (1) CN216159162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4061471A (ja) 2022-10-21 2024-05-0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空調システ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677079B2 (ja) * 1991-10-18 1997-11-1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換気機能付き空気調和装置
JP4147549B2 (ja) 2003-03-18 2008-09-1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KR100519310B1 (ko) 2003-06-11 2005-10-0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급배기 직결형 환기겸용 공조시스템
JP2010210131A (ja) 2009-03-10 2010-09-24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
US20130161403A1 (en) 2011-12-21 2013-06-27 Lennox Industries Inc. Hvac system, a controller therefor and a method of measuring and managing ventilation airflow of an hvac syste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050948A (ja) 2022-03-31
JP7227502B2 (ja) 2023-02-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17351537B2 (en) Indoor unit and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KR20060017040A (ko) 스탠드형 에어콘 실내기
CN210921594U (zh) 附加装置以及包括该附加装置的空调装置
CN104603546A (zh) 调湿装置
JP3977823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216159162U (zh) 空调换气系统
CN104864494A (zh) 空调机室内机
CN211041167U (zh)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
KR100763735B1 (ko) 천정 현수형 공기 조화 장치
CN117693652A (zh) 空调装置
JP3643660B2 (ja) 空気調和機
KR101192002B1 (ko) 가습 환기 장치 및 이를 갖춘 공기 조화기
JP6745895B2 (ja) 空調システム
JP7093047B1 (ja) 加湿装置、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JP2020094771A (ja) 除湿機能付き熱交換形換気装置
JP2020063861A (ja) 空気調和装置及び空気調和装置の熱源ユニット
JP7260827B2 (ja) 換気装置及び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WO2023013587A1 (ja) 空調室内機
CN215062423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8846291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8154535U (zh) 空调室外机
WO2023013586A1 (ja) 空調室内機
JP7436897B1 (ja) 換気装置
CN114729758B (zh) 具有补充空气模块的空调设备
JP2011075116A (ja) 外気処理空気調和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