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561178A - 挡风玻璃 - Google Patents

挡风玻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561178A
CN117561178A CN202280044712.6A CN202280044712A CN117561178A CN 117561178 A CN117561178 A CN 117561178A CN 202280044712 A CN202280044712 A CN 202280044712A CN 117561178 A CN117561178 A CN 11756117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lass plate
windshield
glass
shielding layer
lamina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4471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下村高弘
安藤宪周
堀田启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ppon Sheet Glas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ppon Sheet Glas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ppon Sheet Glass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ppon Sheet Glas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5611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56117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1/00Windows; Windscreens; Accessorie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1/00Windows; Windscreens; Accessories therefor
    • B60J1/02Windows; Windscreens; Accessories therefor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front, e.g. structure of the glazing, mounting of the glaz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Joining Of Glass To Other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挡风玻璃,其中,具备具有第一面和第二面的第一玻璃板,具有第三面和第四面的第二玻璃板,和配置在上述第一玻璃板和上述第二玻璃板之间并将上述第一玻璃板的第二面与上述第二玻璃板的第三面相互接合的中间膜,上述挡风玻璃呈至少上述内板玻璃板的部分区域的破坏应力小于其它区域的破坏应力的结构。

Description

挡风玻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挡风玻璃。
背景技术
汽车的挡风玻璃为了应对例如飞来的石子,需提高刚性(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第0018段)。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4645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虽然当挡风玻璃刚度增高时能够应对飞来的石子,却存在着例如在汽车与行人相撞、行人撞到挡风玻璃上时,行人受到的冲击增大的问题。本发明即是为解决上述问题而做出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行人等重量大的物体撞到时容易破裂的挡风玻璃。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第1项:一种挡风玻璃,其中,具备具有第一面和第二面的第一玻璃板,具有第三面和第四面的第二玻璃板,配置在上述第一玻璃板和上述第二玻璃板之间并将上述第一玻璃板的第二面与上述第二玻璃板的第三面相互接合的中间膜,
上述挡风玻璃呈至少上述内板玻璃板的部分区域的破坏应力小于其它区域的破坏应力的结构。
第2项:根据第1项所述的挡风玻璃,其中,上述部分区域设有易破损机构。
第3项:根据第2项所述的挡风玻璃,其中,上述易破损机构设置在上述第四面。
第4项:根据第2项或第3项所述的挡风玻璃,其中,上述第一玻璃板上未设置上述易破损机构。
第5项:根据第1~4项中任一项所述的挡风玻璃,其中,上述挡风玻璃设置在车辆的发动机罩的后方,上述部分区域面向上述发动机罩。
第6项:根据第1~4项中任一项所述的挡风玻璃,其中,上述挡风玻璃设置在前罩板通风孔的后方,上述部分区域面向前罩板通风孔。
第7项:根据第1~6项中任一项所述的挡风玻璃,其中,还具备至少叠层在上述第二玻璃板上的遮蔽层,上述其它区域设置于上述第二玻璃板,叠层在上述部分区域的上述遮蔽层的厚度大于叠层在上述其它区域的上述遮蔽层的厚度。
第8项:根据第1~6项中任一项所述的挡风玻璃,其中,还具备分别叠层在上述第一玻璃板和上述第二玻璃板两者上的遮蔽层,上述其它区域设于上述第一玻璃板,叠层在上述第二玻璃板上的上述遮蔽层的厚度大于叠层在上述第一玻璃板的上述遮蔽层的厚度。
第9项:根据第1~8项中任一项所述的挡风玻璃,其中,上述部分区域的破坏应力在60MPa以下。
第10项:根据第1~6项中任一项所述的挡风玻璃,其中,上述部分区域经过激光改性。
第11项:根据第1~6项中任一项所述的挡风玻璃,其中,上述部分区域的表面经过喷砂改性。
第12项:根据第1~6项中任一项所述的挡风玻璃,其中,上述部分区域的表面粗糙度大于上述其它区域的表面粗糙度。
第13项:根据第1~6项中任一项所述的挡风玻璃,其中,在与上述部分区域对应的部位,上述第一玻璃板与上述第二玻璃板之间未设置上述中间膜。
第14项:根据第1~6项中任一项所述的挡风玻璃,其中,在与上述部分区域对应的部位,上述中间膜具有打击区域,上述被打击区域设有用于破碎上述第二玻璃板的打击构件。
第15项:根据第7项所述的挡风玻璃,其中,上述遮蔽层叠层在上述第二玻璃板的上述第三面和上述第四面中的至少一个表面上。
第16项:根据第8项所述的挡风玻璃,其中,
上述遮蔽层叠层在上述第一玻璃板的上述第一面和上述第二面中的至少一个表面上。
第17项:根据第8~16项中任一项所述的挡风玻璃,其中,上述遮蔽层叠层在上述第二玻璃板的上述第三面和上述第四面中的至少一个表面上。
第18项:根据第1~17项中任一项所述的挡风玻璃,其中,上述第一玻璃板的厚度为1mm以上、4mm以下。
第19项:根据第1~18项中任一项所述的挡风玻璃,其中,上述第二玻璃板的厚度为0.4mm以上、4mm以下。
第20项:根据第1~19项中任一项所述的挡风玻璃,其中,上述第一玻璃板是配置在车辆外侧的玻璃板,上述第二玻璃板是配置在车辆内侧的玻璃板。
第21项:根据第1~19项中任一项所述的挡风玻璃,其中,上述第一玻璃板是配置在车辆内侧的玻璃板,上述第二玻璃板是配置在车辆外侧的玻璃板。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挡风玻璃,能够在撞到行人等重量大的物体时容易破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挡风玻璃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俯视示意图。
图2是图1的截面图。
图3是夹层玻璃的截面图。
图4是破坏应力测量方法例的示意图。
图5是遮蔽层厚度与破坏应力关系的曲线示意图。
图6A是遮蔽层位置另一例的截面示意图。
图6B是遮蔽层位置另一例的截面示意图。
图6C是遮蔽层位置另一例的截面示意图。
图6D是遮蔽层位置另一例的截面示意图。
图6E是遮蔽层位置另一例的截面示意图。
图6F是遮蔽层位置另一例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用图1和图2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挡风玻璃的结构。图1是挡风玻璃的俯视图,图2是图1的截面图。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说明,将图1的上下方向称为“上下”、“垂直”或“纵向”,将图1的左右方向称为“左右”。图1表示了从汽车内侧观察到的挡风玻璃。即,图1的纸面背面侧为车辆外侧,图1的纸面正面侧为车辆内侧。
该挡风玻璃具有梯形夹层玻璃10,并以倾斜状态设置在车身上。夹层玻璃10具有第一玻璃板11(车辆外侧的面为第一面,车辆内侧的面为第二面)、第二玻璃板12(车辆外侧的面为第三面,车辆内侧的面为第四面)、以及配置在两玻璃板之间的中间膜13。而且,在第一玻璃板11的车辆内侧的面(第二面)和第二玻璃板12的车辆内侧的面(第四面)分别叠层有遮蔽层4,利用遮蔽层4遮蔽来自车辆外部的视野。另外,在该遮蔽层4形成有开口43,并且可以通过配置在车辆内的摄影装置2透过开口43拍摄车辆外部的情况。即,该开口43构成拍摄窗口。而且,在第二玻璃板12的遮蔽层4之上,固定有框架的支架(省略了图示),摄影装置2安装在该支架上。由于支架形成在框架上并固定在遮蔽层4上,因此从车辆外部看不到支架。下面将详细说明各组成要素。
<1.夹层玻璃>
图3是夹层玻璃的截面图。如该图所示,该夹层玻璃10包括第一玻璃板11和第二玻璃板12,在该玻璃板11和玻璃板12之间,配置有树脂制中间膜13。以下对这些构件进行说明。
<1-1.玻璃板>
首先,从第一玻璃板11和第二玻璃板12开始说明。第一玻璃板11和第二玻璃板12可以使用已知的玻璃板,也可以由吸热玻璃、普通透明玻璃或绿玻璃,或者UV绿玻璃形成。只是这些玻璃板11、12需要按照汽车使用国的安全标准实现可见光透光率。例如可以按照利用第一玻璃板11确保所需的太阳辐射吸收率、利用第二玻璃板12使可见光透光率符合安全标准的方式进行调节。以下展示了透明玻璃、吸热玻璃和钠钙玻璃的一例。
(透明玻璃)
SiO2:70~73质量%
Al2O3:0.6~2.4质量%
CaO:7~12%质量%
MgO:1.0~4.5质量%
R2O:13~15质量%(R为碱金属)
换算为Fe2O3的全部铁氧化物(T-Fe2O3):0.08~0.14质量%(吸热玻璃)
吸热玻璃的组成可以采用例如以透明玻璃的组成为基准,将换算为Fe2O3的全部铁氧化物(T-Fe2O3)的比率设为0.4~1.3质量%、CeO2的比率设为0~2质量%、TiO2的比率设为0~0.5质量%、玻璃的骨架组分(主要是SiO2和Al2O3)为减去了T-Fe2O3、CeO2、TiO2的增加部分的组成。
(钠钙玻璃)
SiO2:65~80质量%
Al2O3:0~5质量%
CaO:5~15质量%
MgO:2质量%以上
NaO:10~18质量%
K2O:0~5质量%
MgO+CaO:5~15质量%
Na2O+K2O:10~20质量%
SO3:0.05~0.3质量%
B2O3:0~5质量%
换算为Fe2O3的全部铁氧化物(T-Fe2O3):0.02~0.03质量%
本实施方式的夹层玻璃10的厚度例如可以为但不特别限定为使得第一玻璃板11与第二玻璃板12的厚度合计为例如2.1~6mm,从轻型化的角度,优选为使得第一玻璃板11与第二玻璃板12的厚度合计为2.4~3.8mm、更优选为2.6~3.4mm、特别优选为2.7~3.2mm。这样,由于为了轻型化需要减小第一玻璃板11和第二玻璃板12的合计厚度,因此每块玻璃板的各自厚度没有特别限定,但可以例如下示方式确定第一玻璃板11和第二玻璃板12的厚度。
第一玻璃板11主要需要有对来自外部的障碍物的耐久性和抗冲击性,作为汽车挡风玻璃,需要具有针对石子等飞来物的抗冲击性能。另一方面,厚度越大则重量越大,也不宜选用。从这个角度,第一玻璃板11的厚度优选为1.0~4.0mm、更优选为1.8~2.3mm、进一步优选为1.9~2.1mm。采用何种厚度可以根据玻璃用途来确定。
第二玻璃板12的厚度可以采用与第一玻璃板11同等的厚度,但在例如为了实现夹层玻璃10的轻型化,其厚度可以小于第一玻璃板11的厚度。具体而言,当考虑到玻璃的强度时,优选为0.4~4.0mm、更优选为0.6~2.0mm、进一步优选为0.8~1.6mm、特别优选为1.0~1.4mm。更进一步优选为0.8~1.3mm。第二玻璃板12采用的厚度同样可以根据玻璃用途来确定。
在此对玻璃板(夹层玻璃)弯曲时的厚度测量方法的一例进行说明。首先,测量位置是从玻璃板左右方向的中央沿垂直方向延伸的中心线S上的上下两处位置。测量装置可以采用但不特别限定为例如TECLOCKCo.,Ltd.制SM-112等测厚仪。在测量时,按照使平坦表面承接玻璃板的曲面的方式配置,并用上述测厚仪夹持玻璃板的端部进行测量。需要说明的是,在玻璃板是平坦的情形时,也可以采用与弯曲时同样的方式进行测量。
<1-2.中间膜>
中间膜13至少形成有一层,作为一例,如图3所示,可以采用将质地柔软的芯层131由质地比之坚硬的外层132夹持的三层结构。但中间膜的结构不限于此,也可以是由具有芯层131和配置在第一玻璃板11侧的至少一个外层132的多层形成。例如,可以形成为包含芯层131和配置在第一玻璃板11侧的一层外层132的双层中间膜13;或以芯层131为中心,两侧分别配置有两层以上的偶数层外层132的中间膜13;或者在夹持芯层131的两侧中的一侧配置了奇数层外层132,另一侧配置了偶数层外层132的中间膜13。需要说明的是,当仅设有一层外层132时,如上所述,设置在第一玻璃板11侧,这是为了提高针对来自车辆外部或室外的外力的抗破损性能。但当外层132的数量较多时,隔音性能也提高。
芯层131的硬度没有特别限定,只要比外层132软即可。构成各层131和132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定,但可以例如以杨氏模量为基准进行选择。具体而言,在频率100Hz、温度20度的条件下,优选为1~20MPa、更优选为1~18MPa、特别优选为1~14MPa。当在这样的范围内时,能够在约3500Hz以下的低频范围内防止声传递损失(STL)的降低。另一方面,如后所述,为了提高高频范围内的隔声性能,外层132的杨氏模量优选为较大,在频率100Hz、温度20度的条件下,可以设定为560MPa以上、600MPa以上、650MPa以上、700MPa以上、750MPa以上、880MPa以上或1300MPa以上。外层132的杨氏模量的上限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从例如易加工性的角度设定。例如,根据经验,已知当设为1750MPa以上时,可加工性差,特别是难以切断。
另外,作为具体材料,外层132可以由例如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PVB)制成。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因其与各玻璃板的粘附性和抗贯穿性等优异而为优选。另一方面,芯层131可以由例如乙烯-醋酸乙烯共聚树脂(EVA)或比构成外层的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质地软的聚乙烯醇缩醛树脂制成。通过将质地软的芯层夹在中间,不仅能够保持与单层树脂中间膜同等的粘附性和抗贯穿性等性能,还能够极大提高隔音性能。
聚乙烯醇缩醛树脂的硬度通常可以通过(a)作为原料的聚乙烯醇的聚合度、(b)缩醛化度、(c)增塑剂的种类、(d)增塑剂的添加比例等来控制。因此,通过适当调节选自这些条件中的至少一个,即使是相同的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也可以区分用作外层132的硬质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和用作芯层131的软质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而且,通过用于缩醛化的醛的种类、多种醛的共缩醛化或单一种类醛的纯缩醛化也能够控制聚乙烯醇缩醛树脂的硬度。虽然不能一概而论,但存在着使用碳原子数越多的醛得到的聚乙烯醇缩醛树脂,其质地越柔软。因此,在例如外层132由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形成的情况下,芯层131可以使用对于聚乙烯醇利用碳原子数5以上的醛(例如正己醛、2-乙基丁醛、正庚醛、正辛醛)进行缩醛化反应而得到的聚乙烯醇缩醛树脂。需要说明的是,在可以得到预定的杨氏模量的情况下,也不限于上述树脂等。
另外,中间膜13的总厚度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为0.3~6.0mm、更优选为0.5~4.0mm、特别优选为0.6~2.0mm。另外,芯层131的厚度优选为0.1~2.0mm、更优选为0.1~0.6mm。另一方面,各外层132的厚度优选为0.1~2.0mm、更优选为0.1~1.0mm。此外,也可以将中间膜13的总厚度设为恒定,从中调节芯层131的厚度。
芯层131和外层132的厚度可以例如如下所述进行测量。首先,利用显微镜(例如基恩士公司制VH-5500)将夹层玻璃10的截面放大显示175倍。然后,通过目视选定芯层131和外层132并对其厚度进行测量。此时,为了消除目视偏差,测量次数设为5次,以其平均值作为芯层131和外层132的厚度。例如,拍摄夹层玻璃10截面的放大照片,从中确定芯层和外层132并测量厚度。
需要说明的是,中间膜13的芯层131和外层132的厚度不需要整个表面恒定,也可以是例如用于平视显示器的夹层玻璃用的楔形。在该情况下,中间膜13的芯层131和外层132的厚度测量的是厚度最小部位、即夹层玻璃10的最下边部分。当中间膜13呈楔形时,第一玻璃板和第二玻璃板并非平行配置,但这样的配置也是包括在本发明的玻璃板之中。即,本发明中包括例如使用了芯层131和/或外层132的厚度以每1m在3mm以下的变化率增加的中间膜13时的第一玻璃板和第二玻璃板的配置。
中间膜13的制造方法可以举出但不特别限制为例如将上述聚乙烯醇缩醛树脂等树脂组分、增塑剂和根据需要的其它添加剂配合并均匀混炼后,将各层一次性挤出成型的方法,将由该方法制成的两张以上的树脂膜利用压制法、层压法等叠层的方法。利用压制法、层压法等叠层的方法中所用的叠层前的树脂膜可以是单层结构,也可以是多层结构。此外,中间膜13除了如上所述由多层形成以外,也可以由一层形成。
<2.遮蔽层>
下面对遮蔽层4进行说明。由于第一玻璃板11和第二玻璃板12设有同样的遮蔽层4,因此下述说明中对叠层在第二玻璃板12上的遮蔽层4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遮蔽层4具备沿着第二玻璃板12的整个外周缘叠层的周缘部41,和与该周缘部41相连并从第二玻璃板12的上侧中央附近延伸到下方的矩形状延伸部42。在延伸部42的下端部形成梯形开口43,安装在车辆内侧的摄影装置2能够经由开口43和夹层玻璃10对车外进行拍摄。
上述支架固定在遮蔽层4上。具体而言,支架形成围绕开口的框架状,并用双面胶带、粘合剂等固定于遮蔽层4。而且,摄影装置2由该支架支承,形成透过开口43对车外进行拍摄的结构。此外,支架上安装有罩,使得摄影装置2从车内侧不可见,虽然这一点未作图示。
接着说明遮蔽层4的材料。遮蔽层4的材料可根据实施方式适当选择,只要能够遮蔽来自车辆外部的视野即可,例如可以使用黑色、棕色、灰色或深蓝色等深色的陶瓷。
当遮蔽层4的材料选择了黑色的陶瓷时,在例如第二玻璃板12的内侧面和第一玻璃板11的内侧面分别通过丝网印刷等方式叠层黑色的陶瓷,将所叠层的陶瓷与各玻璃板11、12一起加热。然后,当陶瓷固化后,就制成了遮蔽层4。需要说明的是,用于各遮蔽层4的陶瓷可采用各种材料。例如,下述表1所示组成的陶瓷可以用于遮蔽层4。
[表1]
*1:主要组分:氧化铜、氧化铬、氧化铁和氧化锰
*2:主要组分:硼硅酸铋、硼硅酸锌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遮蔽层4的周缘部41中的沿着第二玻璃板12下侧边的部分(部分区域)411的厚度大于其它部分(其它区域)。这些部分的厚度没有限定,但例如可以为沿着下侧边的部分的厚度为20μm以上、其它部分的厚度为10~15μm。
<3.挡风玻璃的制造方法>
接着对挡风玻璃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在形成为预定形状的第一玻璃板11和第二玻璃板12上叠层遮蔽层4。接着将这些玻璃板11和12成型为向车辆外侧弯曲。该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但例如可以通过已知的压制成型来进行。或者,在成型模具上重叠配置第一玻璃板11和第二玻璃板12之后,通过使该成型模具通过加热炉进行加热。由此,就能够利用自重使该玻璃板11、12弯曲。
这样,在第一玻璃板11和第二玻璃板12成型后,继之以形成中间膜13被夹在第一玻璃板11和第二玻璃板12之间的叠层体。需要说明的是,中间膜13为大于玻璃板11和12的形状。
接着将该叠层体放入橡胶袋,在减压抽吸的状态下,在约70~110℃的温度下进行预接合。预接合方法也可以采用上述以外的方法,例如可以采用下述方法。例如,用烘箱在45~65℃的温度下加热上述叠层体,接着以0.45~0.55MPa的压力利用压辊按压该叠层体,继而再次用烘箱在80~105℃的温度下加热该叠层体,然后以0.45~0.55MPa的压力利用压辊再次按压该叠层体,这样就完成了预接合。
接着进行主接合。将经过了预接合处理的叠层体用高压釜在例如8~15个大气压、100~150℃的条件下进行主接合。具体可以在例如14个大气压、135℃的条件下进行主接合。经过上述预接合与主接合,将中间膜13与各玻璃板11和12接合。接着将从第一玻璃板11和第二玻璃板12溢出的中间膜13裁切。
<4.特征>
根据以上说明的挡风玻璃,能够达到下述效果。如上所述可知:当遮蔽层4中配置在第二玻璃板12的下侧边的部分411的厚度大于其它部分的厚度时,该部分411的破坏应力小于其它部分。这一点将在后文说明。因此,当例如发生与行人的碰撞事故,且行人从车辆外部撞击挡风玻璃时,能够使夹层玻璃10易于破裂。由此就能缩短行人受到来自夹层玻璃10的冲击的时间,能够减弱被碰撞的人所受到的冲击。
就该机制进一步具体说明,当人从车外与夹层玻璃10碰撞时,夹层玻璃10发生向车内侧凸出的变形。因此,第二玻璃板12受到拉应力的作用,破裂从破坏应力低、厚度大的遮蔽层4附近发生,使第二玻璃板12断裂。由此,由于夹层玻璃10的厚度几乎减半,夹层玻璃10整体的刚性变成约为1/4,使得夹层玻璃10整体变得更易于破裂进而断裂。特别是由于冲上引擎盖的行人容易与夹层玻璃10的下侧边附近发生碰撞,因此当该部分的破坏应力低时,第二玻璃板12更易于断裂。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人对遮蔽层4厚度进行研究后可知:遮蔽层4的厚度越大,玻璃板的破坏应力越低。关于这一点进行了如下的评价。首先,制备了多张厚度2mm的100mm×100mm尺寸的玻璃板,在这些玻璃板上形成不同厚度的遮蔽层。然后,对这些玻璃板进行图4所示的按照ASTM C1499、DIN EN 1288的环弯曲强度测试。在该测试中,将遮蔽层形成于下侧的玻璃板配置在直径40mm的辅助环上,在此之上配置直径20mm的加压环。然后,用荷重杆以1MPa/s的速度按压配置在加压环上的球,测量了玻璃板断裂时的破坏应力。结果如图5所示。
如图5所示可知:遮蔽层4的厚度越大,破坏应力越小。特别是发现:遮蔽层4厚度20μm以上的玻璃板的破坏应力比10μm厚度的玻璃板的破坏应力低10MPa以上。这样,由于第二玻璃板12中的遮蔽层4厚度大的部位与其它部位相比更容易破裂,因此当发生了如上所述的碰撞后,更容易引发第二玻璃板12的破裂,结果就能减弱被碰撞的人所受到的冲击。需要说明的是,遮蔽层4厚度大的部位的破坏应力优选为其它部分的90%以下、更优选为80%以下。但当破坏应力过低时,会使整体刚度降低,因此优选为35%以上。此外,遮蔽层4厚度大的部位的破坏应力优选为60MPa以下。
<5.变形例>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非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只要不偏离其要旨,可以进行各种变更。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变形例也可以适当组合。
<5-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遮蔽层4的厚度大的部分沿着第二玻璃板12的下侧边形成,但厚度大的部位不限于此,也可以形成在第二玻璃板12的其它部位。此外,也可以不仅沿着下侧边,还可以沿着侧边形成遮蔽层4的厚度大的部分。但由于破坏应力小的部位优选在容易与行人碰撞的区域附近,优选如上所述位于面向发动机罩的后端部的部位或面向前罩板通风孔的部位。
<5-2>
在第一玻璃板11和第二玻璃板12两者均形成了遮蔽层4的情况下,可以使第二玻璃板12的遮蔽层4的厚度恒定,且大于第一玻璃板11的遮蔽层4的厚度。这样,能够使第二玻璃板12的设有遮蔽层4的部分比第一玻璃板11相对地更容易破裂。需要说明的是,遮蔽层4也可以仅形成于第二玻璃板12。另外,遮蔽层4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可以适当变更。
<5-3>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遮蔽层4配置在第一玻璃板11的车辆内侧的面和第二玻璃板12的车辆内侧的面,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例如图6A所示,仅将遮蔽层4配置在第二玻璃板12的车辆外侧的面(第三面),或者如图6B所示,仅将其配置在第二玻璃板12的车辆内侧的面(第四面)。或者可以如图6C所示,将遮蔽层4配置在第一玻璃板11的车辆外侧的面(第一面)和第二玻璃板12的车辆外侧的面(第三面)。或者可以如图6D所示,将遮蔽层4配置在第一玻璃板11的车辆内侧的面(第二面)和第二玻璃板12的车辆外侧的面(第三面)。或者可以如图6E所示,将遮蔽层4配置在第一玻璃板11的车辆内侧的面(第二面)和第二玻璃板12的车辆内侧的面(第四面)。此外,或者可以如图6F所示,将遮蔽层4配置在第一玻璃板11的车辆外侧的面(第一面)和第二玻璃板12的车辆内侧的面(第四面)。
图6A~图6F所示例不过是遮蔽层4位置的举例说明,并不特别限定遮蔽层的形状。
<5-4>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增大遮蔽层4的厚度来减小这部分的第二玻璃板12的破坏应力,但减小第二玻璃板12的破坏应力的方式(易破损机构)不限于此,可以适用各种方式。
<5-5>
为了减小第二玻璃板12的破坏应力,可以通过激光对第二玻璃板12的部分区域进行改性处理,以减小这部分的破坏应力。例如,向遮蔽层4的预定部位将波长1064nm的激光,以使其直径为约0.5mm的方式进行照射。激光功率可以设定为使得遮蔽层4的部分表面脱落、使其下方的第二玻璃板12变得脆弱的程度。这样,当照射激光后,在其下方的第二玻璃板12产生裂纹。由此能够减小经过激光照射的部位的破坏应力。
<5-6>
为了减小第二玻璃板12的破坏应力,第二玻璃板12的部分区域的表面粗糙度可以设定为与其它区域相比更大。这样也能够减小表面粗糙度大的部位的破坏应力。例如,能够将部分区域的表面粗糙度Rz设定为20μm以上。需要说明的是,这样的表面粗糙度大的部位的位置和尺寸没有特别限定,可以是例如形成为沿着第二玻璃板12的下侧边的线状,或者多个表面粗糙度大的部位沿着下侧边并排。
<5-7>
在夹层玻璃10中,通过在破坏应力减小的部分形成贯穿孔或者不设置中间膜13,能够减小破坏应力。
<5-8>
在中间膜13的预定区域(打击区域)中,还可以配置具有朝向第二玻璃板12的锐利突出部的颗粒等打击构件。由此,当人从车辆外部与夹层玻璃10碰撞后,颗粒的突出部将撞击第二玻璃板12,使得第二玻璃板12能够断裂。
<5-9>
在成型第二玻璃板12期间,可以将破坏应力降低部分的冷却温度设定为低于其它部分。这样就能够延长该部分的冷却时间,降低破坏应力。这样,就能够使得例如成型模具预定部位的冷却温度低于成型模具的其它部位的冷却温度。
<5-10>
上述实施方式中,以配置在夹层玻璃的车辆外侧的玻璃板为第一玻璃板11、配置在车辆外侧的玻璃板为第二玻璃板12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与之反向设置。即,也可以将上述第一玻璃板11配置在车辆内侧、第二玻璃板12配置在车辆外侧。
符号说明
11:第一玻璃板
12:第二玻璃板
13:中间膜
4:遮蔽层

Claims (21)

1.一种挡风玻璃,其特征在于,
具备:
具有第一面和第二面的第一玻璃板,
具有第三面和第四面的第二玻璃板,和
配置在所述第一玻璃板和所述第二玻璃板之间并将所述第一玻璃板的第二面与所述第二玻璃板的第三面相互接合的中间膜;
所述挡风玻璃呈所述第二玻璃板的至少部分区域的破坏应力小于其它区域的破坏应力的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挡风玻璃,其特征在于,
所述部分区域设有易破损机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挡风玻璃,其特征在于,
所述易破损机构设置在所述第四面。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挡风玻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玻璃板上未设置所述易破损机构。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挡风玻璃,其特征在于,
所述挡风玻璃设置在车辆的发动机罩的后方,所述部分区域面向所述发动机罩。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挡风玻璃,其特征在于,
所述挡风玻璃设置在前罩板通风孔的后方,所述部分区域面向前罩板通风孔。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挡风玻璃,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至少叠层在所述第二玻璃板上的遮蔽层,所述其它区域设置于所述第二玻璃板,叠层在所述部分区域的所述遮蔽层的厚度大于叠层在所述其它区域的所述遮蔽层的厚度。
8.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挡风玻璃,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分别叠层在所述第一玻璃板和所述第二玻璃板两者上的遮蔽层,
所述其它区域设于所述第一玻璃板,
叠层在所述第二玻璃板上的所述遮蔽层的厚度大于叠层在所述第一玻璃板的所述遮蔽层的厚度。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挡风玻璃,其特征在于,
所述部分区域的破坏应力在60MPa以下。
10.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挡风玻璃,其特征在于,
所述部分区域经过激光改性。
11.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挡风玻璃,其特征在于,
所述部分区域的表面经过喷砂改性。
12.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挡风玻璃,其特征在于,
所述部分区域的表面粗糙度大于所述其它区域的表面粗糙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挡风玻璃,其特征在于,
在与所述部分区域对应的部位,所述第一玻璃板与所述第二玻璃板之间未设置所述中间膜。
14.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挡风玻璃,其特征在于,
在与所述部分区域对应的部位,所述中间膜具有打击区域,所述被打击区域设有用于破碎所述第二玻璃板的打击构件。
15.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挡风玻璃,其特征在于,
所述遮蔽层叠层在所述第二玻璃板的所述第三面和所述第四面中的至少一个表面上。
16.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挡风玻璃,其特征在于,
所述遮蔽层叠层在所述第一玻璃板的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中的至少一个表面上。
17.根据权利要求8~16中任一项所述的挡风玻璃,其特征在于,
所述遮蔽层叠层在所述第二玻璃板的所述第三面和所述第四面中的至少一个表面上。
18.根据权利要求1~17中任一项所述的挡风玻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玻璃板的厚度为1mm以上、4mm以下。
19.根据权利要求1~18中任一项所述的挡风玻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玻璃板的厚度为0.4mm以上、4mm以下。
20.根据权利要求1~19中任一项所述的挡风玻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玻璃板是配置在车辆外侧的玻璃板,所述第二玻璃板是配置在车辆内侧的玻璃板。
21.根据权利要求1~19中任一项所述的挡风玻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玻璃板是配置在车辆内侧的玻璃板,所述第二玻璃板是配置在车辆外侧的玻璃板。
CN202280044712.6A 2021-06-24 2022-06-24 挡风玻璃 Pending CN11756117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05262 2021-06-24
JP2021105262 2021-06-24
PCT/JP2022/025396 WO2022270634A1 (ja) 2021-06-24 2022-06-24 ウインドシールド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561178A true CN117561178A (zh) 2024-02-13

Family

ID=845455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44712.6A Pending CN117561178A (zh) 2021-06-24 2022-06-24 挡风玻璃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4360925A1 (zh)
JP (1) JPWO2022270634A1 (zh)
CN (1) CN117561178A (zh)
WO (1) WO2022270634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37025A (ja) * 1988-07-28 1990-02-07 Mazda Motor Corp 車両のウインドガラス支持構造
DE10225555B3 (de) * 2002-06-10 2004-02-12 Saint-Gobain Sekurit Deutschland Gmbh & Co. Kg Verbundscheibe mit Sollbruchstelle
JP2007101134A (ja) * 2005-10-07 2007-04-19 Nippon Electric Glass Co Ltd 調理器用トッププレート
JP2007146458A (ja) 2005-11-28 2007-06-14 Hori Glass Kk 自動車用ドアガラスとガラスホルダーとの接着構造
JP6692679B2 (ja) * 2016-04-15 2020-05-13 日本板硝子株式会社 合わせガラス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945443B2 (ja) * 2017-12-28 2021-10-06 日本板硝子株式会社 ガラス板モジュール
JP2020172403A (ja) * 2019-04-08 2020-10-22 Agc株式会社 車両用合わせガラス
JP2020172404A (ja) * 2019-04-08 2020-10-22 Agc株式会社 車両用合わせガラス
JP7409031B2 (ja) * 2019-11-18 2024-01-09 Toppan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ガラスコア多層配線基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360925A1 (en) 2024-05-01
WO2022270634A1 (ja) 2022-12-29
JPWO2022270634A1 (zh) 2022-12-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102484B2 (ja) ウインドシールド
US11548354B2 (en) Windshield
JP5132709B2 (ja) 熱可塑性樹脂シート及び積層体
WO2005018969A1 (ja) 合わせガラス及び合わせガラス用中間膜
WO2015186839A1 (ja) 自動車用窓ガラス
US11724573B2 (en) Windshield
JP4633495B2 (ja) 透明板積層体及び該透明板積層体を用いた建築物または車両の開口部の閉成方法
DE112020001206T5 (de) Laminiertes Glas
JP4528188B2 (ja) 熱可塑性樹脂シート及び積層体
WO2019235449A1 (ja) 合わせガラス
WO2019107458A1 (ja) 合わせガラス
CN107848467B (zh) 玻璃板模块
CN117561178A (zh) 挡风玻璃
JP6581470B2 (ja) ウインドシールド
CN114340925A (zh) 挡风玻璃
JP6178738B2 (ja) 合わせガラス、及びこれが取り付けられた取付構造体
JP6945443B2 (ja) ガラス板モジュール
EP4129943A1 (en) Windshield
WO2021193979A1 (ja) ウインドシールド
WO2021015027A1 (ja) ガラス板モジュール
EP4364985A1 (en) Windshield
US20230166584A1 (en) Laminated glass
JP2021147298A (ja) ウインドシールド、及びウインドシールドの製造方法
CN116615348A (zh) 具有改进的撞击保护的挡风玻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