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497975B -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用电设备及注液方法 - Google Patents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用电设备及注液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497975B
CN117497975B CN202311850573.9A CN202311850573A CN117497975B CN 117497975 B CN117497975 B CN 117497975B CN 202311850573 A CN202311850573 A CN 202311850573A CN 117497975 B CN117497975 B CN 11749797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liquid injection
sealing
end cap
p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85057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497975A (zh
Inventor
李茂松
李鹏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850573.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497975B/zh
Publication of CN1174979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4979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4979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49797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60Arrangements or processes for filling or topping-up with liquids; Arrangements or processes for draining liquids from casings
    • H01M50/609Arrangements or processes for filling with liquid, e.g. electrolytes
    • H01M50/627Filling ports
    • H01M50/636Closing or sealing filling ports, e.g. using lids
    • H01M50/645Plu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47Lids or covers
    • H01M50/148Lids or cov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15Lids or cov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51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ationary devices, e.g. power plant buffering or backup power suppl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60Arrangements or processes for filling or topping-up with liquids; Arrangements or processes for draining liquids from casings
    • H01M50/609Arrangements or processes for filling with liquid, e.g. electrolyt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Filling, Topping-Up Batteri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端盖组件、储能装置、用电设备及注液方法。其中,端盖组件包括端盖和密封塞,端盖包括端盖本体,端盖本体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端盖本体设有注液孔,密封塞包括遮盖部和密封部,密封部具有弹性,密封部包括第一密封体和第二密封体,遮盖部具有通气口,第一密封体具有第一通气腔,第二密封体具有第二通气腔,第一通气腔与通气口连通,第二通气腔与第一通气腔连通;密封塞与端盖可拆卸连接,第一密封体位于注液孔内,第二密封体位于第二表面背向第一表面的一侧,第二密封体至少部分覆盖注液孔,遮盖部设于端盖本体的第一表面并密封连接第一密封体与注液孔之间。本申请可以向储能装置中重复添加电解液。

Description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用电设备及注液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储能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端盖组件、储能装置、用电设备及注液方法。
背景技术
二次电池(Rechargeable battery)又称为充电电池或蓄电池,是指在电池放电后可通过充电的方式使活性物质激活而继续使用的电池。二次电池的可循环利用特性使其逐渐成为用电设备的主要动力来源,随着二次电池的需求量逐渐增大,人们对其各方面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于电池容量和能量密度的要求,而电池内部的电极活性物质总量是提高电池容量的重要参数,为提升电池容量,通常将电池内部电极组件的尺寸做得更大,更大尺寸的电极组件可以承裁更多的电极活性物质。
然而,大尺寸的电极组件对电解液的浸润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提升电池单位体积的能量密度,通常将电极组件设计得尽可能充满电池壳体,这使得电池内部存放电解液的空间变少,电池激活形成SEI(solid electrolyte interphase)膜需要消耗大量电解液,导致后续电池内部电解液浸润不足而无法提供离子通道;因此,现有的注液后在顶盖注液孔上方焊接铝盖片的封闭方案,无法再次添加电解液,已无法满足大尺寸电池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端盖组件、储能装置、用电设备及注液方法,可以在储能装置中消耗电解液后,向储能装置中重复添加电解液。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端盖组件,包括端盖和密封塞,所述端盖包括端盖本体,所述端盖本体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背向设置,所述端盖本体设有注液孔,所述注液孔贯穿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
所述密封塞包括遮盖部和密封部,所述密封部具有弹性,所述密封部包括第一密封体和第二密封体,所述遮盖部和所述第二密封体连接于所述第一密封体的相对两端,所述遮盖部具有通气口,所述第一密封体具有第一通气腔,所述第二密封体具有第二通气腔,所述第一通气腔与所述通气口连通,所述第二通气腔与所述第一通气腔连通;
所述密封塞与所述端盖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密封体位于所述注液孔内,所述第一密封体与所述注液孔的孔壁贴合,所述第二密封体位于所述第二表面背向所述第一表面的一侧,所述第二密封体至少部分覆盖所述注液孔,所述遮盖部设于所述端盖本体的第一表面并密封连接所述第一密封体与所述注液孔之间。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通气腔的最大直径大于所述注液孔的孔径。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下塑胶包括下塑胶本体,所述下塑胶本体包括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下塑胶本体设有注液通孔,所述注液通孔贯穿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
所述下塑胶装于所述端盖的表面,且所述第一面朝向所述第二表面,沿所述端盖组件厚度方向,所述注液通孔在所述第一表面的正投影覆盖所述注液孔,所述第二密封体与所述注液通孔的孔壁贴合。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密封体包括第一连接片、第二连接片和第三连接片,所述第二连接片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位于所述第二连接片的中间位置,所述第二区域环绕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一区域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区域的厚度;
沿所述端盖组件厚度方向,所述第一连接片和所述第二连接片相对设置,所述第三连接片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片和所述第二连接片之间,所述第一连接片、所述第二连接片和所述第三连接片围成所述第二通气腔。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密封塞包括卡接体,所述卡接体凸设于所述第二密封体朝向所述第一密封体的表面,且环绕所述第一密封体设置;
所述端盖本体设有注液凹部,所述注液凹部由所述第二表面向所述第一表面方向凹陷形成,所述注液凹部具有槽底壁,所述槽底壁设有第一子孔,所述第一子孔贯穿所述槽底壁沿厚度方向背向设置的两个表面;
所述端盖还包括卡接筋条,所述卡接筋条凸设于所述注液凹部的槽底壁,所述卡接筋条围成所述第二子孔;
所述第一子孔和所述第二子孔同轴设置,且共同形成所述注液孔,所述卡接筋条和所述注液凹部的槽侧壁间隔形成所述卡接槽,所述卡接体卡接于所述卡接槽。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卡接筋条相对于所述注液凹部的槽侧壁倾斜设置,且所述卡接筋条向所述注液凹部的槽底壁倾斜设置。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端盖还包括注液凸起,所述注液凸起凸设于所述第一表面,所述注液凸起具有贯穿面和周侧面,所述贯穿面为所述注液凸起背向所述第一表面的表面,所述周侧面连接于所述贯穿面和所述第一表面之间,沿所述端盖组件厚度方向,所述注液凹部在所述贯穿面的正投影位于所述贯穿面内;
所述遮盖部包括遮盖体和包覆体,所述通气口贯穿所述遮盖体沿厚度方向背向设置的两个表面,所述包覆体凸设于所述遮盖体朝向所述端盖的表面,且围绕所述遮盖体的周缘设置;
所述遮盖体覆盖所述贯穿面,所述包覆体与所述注液凸起的周侧面贴合。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注液凸起、所述注液凹部和所述卡接筋条为通过冲压工艺同时形成。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端盖本体设有第一极柱孔,所述第一极柱孔贯穿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所述注液孔和所述第一极柱孔位于所述端盖组件沿长度方向的同一端,沿所述端盖组件宽度方向,所述注液孔位于所述第一极柱孔的一侧,且所述注液孔与所述第一极柱孔间隔设置;
所述下塑胶本体设有第一极柱通孔,所述第一极柱通孔贯穿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所述注液通孔和所述第一极柱通孔位于所述端盖组件沿长度方向的同一端,沿所述端盖组件宽度方向,所述注液通孔位于所述第一极柱通孔的一侧,且所述注液通孔与所述第一极柱通孔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极柱通孔和所述第一极柱孔同轴且贯通。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端盖本体设有第二极柱孔,所述第二极柱孔和所述第一极柱孔位于所述端盖本体的相对两端;
所述下塑胶本体设有第二极柱通孔,所述第二极柱通孔和所述第一极柱通孔位于所述下塑胶本体的相对两端;
所述端盖组件包括第一上塑胶、第二上塑胶、第一极柱和第二极柱,所述第一上塑胶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上塑胶设有第二通孔;
沿所述端盖组件厚度方向,所述第一上塑胶和所述第二上塑胶位于所述端盖背离所述下塑胶的一侧,所述第一上塑胶和所述第二上塑胶并排装于所述端盖的相对两端;
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一极柱孔、所述第一极柱通孔同轴且贯通,所述第一极柱穿设于所述第一极柱通孔、所述第一极柱孔和所述第一通孔,且所述第一极柱露出于所述第一通孔;
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二极柱孔、所述第二极柱通孔同轴且贯通,所述第二极柱穿设于所述第二极柱通孔、所述第二极柱孔和所述第二通孔,且所述第二极柱露出于所述第二通孔;
沿所述端盖组件厚度方向,所述遮盖部背向所述第一表面的表面相较于所述第一极柱露出于所述第一通孔的表面更靠近所述第一表面,所述遮盖部背向所述第一表面的表面相较于所述第二极柱露出于所述第二通孔的表面更靠近所述第一表面。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密封塞与所述注液孔处于分离状态,所述第二密封体向背向所述第一密封体方向弹性变形,且所述第二密封体弹性变形后的最大直径小于所述注液孔的孔径;
所述第一密封体位于所述注液孔的外部,所述第二密封体部分位于所述注液孔的内部。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储能装置, 包括如上所述的端盖组件。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用电设备,包括如上所述的储能装置,所述储能装置用于储存电能。
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注液方法,应用于如上所述的储能装置,所述注液方法包括:
取出所述端盖组件的密封塞;
向所述注液孔内添加电解液;
将所述密封塞放入所述注液孔内,以密封所述注液孔;
其中,所述“取出所述端盖组件的密封塞”包括:
使用推杆伸入所述密封塞的第一通气腔和第二通气腔,所述推杆抵推所述第二密封体,使所述第二密封体背向第一密封体方向发生弹性变形,所述第二密封体弹性变形后的最大直径小于所述注液孔的孔径;
同步移动所述抵推杆和所述密封塞,使所述密封塞与所述注液孔分离。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将所述密封塞放入所述注液孔内,以密封所述注液孔”包括:
使用推杆伸入所述密封塞的第一通气腔和第二通气腔,所述推杆抵推所述第二密封体,使第二密封体朝背向第一密封体方向发生弹性变形,所述第二密封体弹性变形后的最大直径小于所述注液孔的孔径;
同步移动所述推杆和所述密封塞,使所述遮盖部设于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一密封体位于所述注液孔内,所述第二密封体位于所述第二表面背向所述第一表面的一侧;
移除所述推杆,使所述第二密封体弹性恢复。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当储能装置长期循环使用后,储能装置内部的电化学体系不可避免地发生副反应,产生如CO、CO2、H2等气体。气体会对密封塞的密封部的第二密封体施加压力,使第二密封体变形。当储能装置内部的气体压力足够大时,第二密封体挤压第二通气腔的内部空间,使第二通气腔中的空气经过第一通气腔和通气口逸出至端盖组件的外部,第二密封体覆盖端盖的注液孔,第二密封体与端盖的第二表面更加紧密贴合。因而,能够提高密封塞对注液孔的密封效果,可以避免等有害气体经过注液孔逸出至储能装置的外部,进而避免破坏储能装置的工作环境。气体不能经过注液孔逸出至储能装置的外部,也可以避免储能装置的内部压强降低,能够保证防爆阀在预设压力值下爆破泄压,提高储能装置的安全性能。此外,密封塞与端盖可拆卸连接,可以通过取下密封塞,实现对储能装置的重复注液。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如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的应用场景图;
图2为图1所示储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储能装置的储能单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储能单体的端盖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端盖组件的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端盖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所示端盖的沿A-A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8a至图8d为图5所示端盖的注液凸起和卡接槽的形成过程中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4所示端盖组件的下塑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4所示端盖组件的密封塞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所示密封塞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0所示密封塞与端盖、下塑胶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0所示密封塞与端盖、下塑胶的装配过程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5000-储能系统,4100-第一电能转换装置,4200-第二电能转换装置,3000-第一用电设备,2000-第二用电设备,1000-储能装置,500-储能单体,600-连接片,200-电极组件,100-端盖组件,10-端盖,70-下塑胶,40-密封塞,118-注液孔,218-注液通孔,101-防爆阀,50-上塑胶组件,60-极柱组件,61-第一极柱,62-第二极柱,51-第一上塑胶,52-第二上塑胶,11-端盖本体,12-注液凸起,14-卡接筋条,15-卡接槽,111-第一表面,112-第二表面,113-第一极柱孔,114-焊接槽,115-第二极柱孔,121-贯穿面,122-周侧面,13-注液凹部,131-槽底壁,132-槽侧壁,1181-第一子孔,1182-第二子孔,11a-预设孔,11b-冲压凸起,11c-第一过渡孔,11g-过渡凹部,11d-过渡筋条,11e-过渡槽,11f-第二过渡孔,80-限位环,90-冲头,91-第一头,92-第二头,20-第一下塑胶,30-第二下塑胶,213-第一极柱通孔,313-第二极柱通孔,21-第一下塑胶本体,24-第一凹槽,25-凹部,211-第一本体面,212-第二本体面,22-第一凸起,241-第一底壁,242-第一侧壁,243-第二侧壁,244-第一加强筋,245-第一导流槽,246-第一导流孔,23-凸台,251-底壁,252-透气孔,31-第二下塑胶本体,34-第二凹槽,311-第三本体面,312-第四本体面,32-第二凸起,341-第二底壁,342-第三侧壁,343-第四侧壁,344-第二加强筋,345-第二导流槽,346-第二导流孔,71-下塑胶本体,711-第一面,712-第二面,41-遮盖部,42-密封部,411-遮盖体,412-包覆体,4111-第一遮盖面,4112-第二遮盖面,4113-通气口,421-第一密封体,422-第二密封体,423-卡接体,431-第一通气腔,4221-第一连接片,4222-第二连接片,4223-第三连接片,4222a-第一区域,4222b-第二区域,432-第二通气腔,43-通气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以电化学储能为例,本方案提供一种储能装置,储能装置内设有一组化学电池,主要是利用化学电池内的化学元素做储能介质,充放电过程伴随储能介质的化学反应或者变化,简单说就是把风能和太阳能产生的电能存在化学电池中,在外部电能的使用达到高峰时再将存储的电量释放出来使用,或者转移给电量紧缺的地方再使用。
目前的储能(即能量存储)应用场景较为广泛,包括(风光)发电侧储能、电网侧储能、基站侧储能以及用户侧储能等方面,对应的储能装置的种类包括有:
(1)应用在电网侧储能场景的大型储能集装箱,其可作为电网中优质的有功无功调节电源,实现电能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负荷匹配,增强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并在电网系统备用、缓解高峰负荷供电压力和调峰调频方面意义重大;
(2)应用在用户侧的工商业储能场景(银行、商场等)的中小型储能电柜,主要运行模式为“削峰填谷”。由于根据用电量需求在峰谷位置的电费存在较大的价格差异,用户有储能设备后,为了减少成本,通常在电价低谷期,对储能柜/箱进行充电处理;电价高峰期,再将储能设备中的电放出来进行使用,以达到节省电费的目的。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储能集装箱、中小型储能电柜、户用小型储能箱等包含储能装置1000的设备可以理解为是用电设备。
请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的应用场景图。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1000应用于一种储能系统5000,该储能系统5000包括第一电能转换装置4100(光伏板)、第二电能转换装置4200(风机)、第一用电设备3000(电网)、第二用电设备2000(基站)以及储能装置1000。具体的,第一电能转换装置4100可以在电价低谷时期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储能装置1000用于储存该电能并在用电高峰时供给第一用电设备3000或者第二用电设备2000,或者在第一用电设备3000或者第二用电设备2000断电/停电时进行供电。第二电能转换装置4200可以将风能转换为电能,储能装置1000用于储存该电能并在用电高峰时供给第一用电设备3000或者第二用电设备2000,或者在第一用电设备3000或者第二用电设备2000断电/停电时进行供电。其中,电能的传输可以采用高压线缆进行传输。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用电设备3000、第二用电设备2000等包含储能装置1000的设备可以理解为是用电设备。
储能装置1000的数量可以为数个,数个储能装置1000相互串联或并联。本实施例中,“数个”是指两个及两个以上。
可以理解的是,储能装置1000可包括但不限于储能单体、储能模组、储能包、储能簇及储能柜、储能集装箱等。等。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1000的实际应用形态可以为但不限于为所列举产品,还可以是其他应用形态,本申请实施例不对储能装置1000的应用形态做严格限制。本申请实施例仅以储能装置1000为储能模组为例进行说明。
请参阅图2,图2为图1所示储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储能装置1000包括多个储能单体500和多个连接片600。沿储能装置1000长度方向,多个储能单体500依次紧密排列。多个储能单体500通过多个连接片600相互串联。
请参阅图3,图3为图2所示储能装置的储能单体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储能单体500包括壳体(图未示)、电极组件200和端盖组件100。壳体具有开口,壳体设有容纳腔,电极组件200容纳于容纳腔内,端盖组件100覆盖开口。壳体包裹电极组件200周围及底部,且壳体与端盖组件100密封连接。电极组件200包括至少两个极芯,极芯包括极芯本体和极耳,极耳和极芯本体连接。
为方便描述,定义图3所示端盖组件100的长度方向为X轴方向,端盖组件100的宽度方向为Y轴方向,端盖组件100的厚度方向为Z轴方向,X轴方向、Y轴方向和Z轴方向两两相互垂直。本申请实施例描述所提及的“上”、“下”等方位用词是依据说明书附图3所示方位进行的描述,以朝向Z轴正方向为“上”,以朝向Z轴负方向为“下”,其并不形成对储能装置1000于实际应用场景中的限定。以下文中所用到的“相同”、“相等”或者“平行”均允许有一定的公差存在。
请参阅图4,图4为图3所示储能单体的端盖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端盖组件100包括端盖10、下塑胶70和密封塞40。本实施例中的端盖10为光铝件,下塑胶70为塑料材质制成且绝缘。具体的,端盖10和下塑胶70层叠设置,且下塑胶70用于绝缘端盖10与电极组件200。端盖10上设有注液孔118,下塑胶70上设有注液通孔218,注液孔118和注液通孔218同轴设置,密封塞40密封注液孔118和注液通孔218。端盖组件100还包括防爆阀101,防爆阀101装于端盖10。端盖组件100还包括上塑胶组件50和极柱组件60。上塑胶组件50和端盖10层叠设置,且上塑胶组件50位于端盖10背离下塑胶70的一侧。极柱组件60包括第一极柱61和第二极柱62。上塑胶组件50包括第一上塑胶51和第二上塑胶52,第一上塑胶51和第二上塑胶52并排装于端盖10沿端盖组件100长度方向的两端。第一上塑胶51设有第一通孔,用于供第一极柱61穿过。第二上塑胶52设有第二通孔,用于供第二极柱62穿过。第一极柱61和第二极柱62套有密封圈。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一极柱61为负极极柱,第二极柱62为正极极柱。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第一极柱61为正极极柱,第二极柱62为负极极柱。
请结合参阅图4、图5、图6和图7,其中,图5为图4所示端盖组件的端盖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所示端盖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所示端盖的沿A-A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端盖10包括端盖本体11、注液凸起12和卡接筋条14。端盖本体11大致为矩形薄板。端盖本体11包括第一表面111和第二表面112,沿端盖本体11厚度方向,第一表面111和第二表面112背向设置。
端盖本体11设有第一极柱孔113、焊接槽114和第二极柱孔115。沿端盖10长度方向,第一极柱孔113、焊接槽114及第二极柱孔115依次间隔排列。第一极柱孔113和第二极柱孔115分别设于端盖本体11的相对两端。沿端盖本体11厚度方向,第一极柱孔113贯穿第一表面111和第二表面112;第二极柱孔115贯穿第一表面111和第二表面112。沿端盖本体11厚度方向,焊接槽114贯穿第一表面111和第二表面112。第一极柱孔113和第二极柱孔115分别用于供储能单体500的第一极柱61和第二极柱62穿过。防爆阀101焊接于焊接槽114的槽壁。当储能单体500内部压力过大时,防爆阀101会自动打开泄压,以防止出现爆炸的情况。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极柱孔113也可以用于供第二极柱62穿过,第二极柱孔115也可以用于供第一极柱61穿过。
注液凸起12位于端盖10沿长度方向的一端,且位于端盖10沿宽度方向的一侧。可以理解为,注液凸起12位于端盖10的顶角位置。具体的,注液凸起12和第一极柱孔113位于端盖10沿长度方向的同一端。沿端盖10宽度方向,注液凸起12和第一极柱孔113间隔设置。注液凸起12凸设于端盖本体11的第一表面111,且向远离第一表面111方向延伸;注液凸起12和端盖本体11的第一表面111呈夹角设置。注液凸起12具有贯穿面121和周侧面122,贯穿面121为注液凸起12背向端盖本体11的表面。周侧面122连接于贯穿面121和端盖本体11的第一表面111之间。
注液凸起12中设有注液凹部13。注液凹部13由端盖本体11的第二表面112向第一表面111方向凹陷形成。沿端盖10厚度方向,注液凹部13在注液凸起12的贯穿面121的正投影位于贯穿面121内。可以理解为,注液凹部13由第二表面112向第一表面111方向凹陷后,在第一表面111凸出形成有注液凸起12。
注液凹部13具有槽底壁131和槽侧壁132。槽侧壁132连接于槽底壁131的周缘,且环绕槽底壁131设置。槽侧壁132为环形壁。槽底壁131设有第一子孔1181,第一子孔1181贯穿槽底壁131沿厚度方向背向设置的两个表面。
卡接筋条14凸设于注液凹部13的槽底壁131。卡接筋条14为环形筋条。卡接筋条14围成第二子孔1182。卡接筋条14相对注液凹部13的槽侧壁132倾斜设置。具体的,卡接筋条14向注液凹部13的槽底壁131倾斜设置。在其他实施例中,卡接筋条14也可以与注液凹部13的槽侧壁132平行。
第一子孔1181和第二子孔1182同轴设置,且第一子孔1181和第二子孔1182共同形成注液孔118。沿注液孔118的径向方向,卡接筋条14与注液凹部13的槽侧壁132间隔设置。卡接筋条14与注液凹部13的槽侧壁132之间间隔形成环形的卡接槽15。在储能单体500的注液工序中,通过端盖10上的注液孔118向储能单体500内注入电解液。
请参阅图8a至图8d,图8a至图8d为图5所示端盖的注液凸起和卡接槽的形成过程中的局部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注液凸起12、卡接槽15和卡接筋条14为端盖本体11注塑成型后,对端盖本体11进行冲压形成。具体形成工艺为:步骤一、在端盖本体11上形成预设孔11a,使预设孔11a沿端盖10厚度方向贯穿第一表面111和第二表面112;步骤二、从端盖本体11的第一表面111向第二表面112方向,对端盖本体11上对应预设孔11a周围的部分进行冲压,使端盖本体11上对应预设孔11a周围的部分向第二表面112方向凸起形成环形的冲压凸起11b,预设孔11a的孔径扩大形成第一过渡孔11c;步骤三、从端盖本体11的第二表面112向第一表面111方向,对端盖本体11上对应冲压凸起11b周围的部分进行冲压,使端盖本体11上对应冲压凸起11b周围的部分凹陷形成过渡凹部11g,并在第一表面111凸起形成注液凸起12,同时冲压凸起11b缩短变为过渡筋条11d,并在第二表面112上形成过渡槽11e,第一过渡孔11c的孔径扩大形成第二过渡孔11f;步骤四、使用限位环80和冲头90。其中,限位环80的内径与注液凸起12的外径相匹配。冲头90具有第一头91和第二头92。第一头91和第二头92分别位于冲头90沿高度方向的相对两端。第二头92的直径大于第一头91的直径。在注液凸起12的周缘放置限位环80以限制注液凸起12的变形。将冲头90的第一头91对准第二过渡孔11f,并使冲头90从第二表面112向第一表面111方向移动,以使冲头90的周壁沿着第二过渡孔11f的孔壁(过渡筋条11d)移动,冲头90的周壁对第二过渡孔11f的孔壁(过渡筋条11d)施加压力,使第二过渡孔11f的孔壁(过渡筋条11d)倾斜设置,形成卡接筋条14,同时第二过渡孔11f形成注液孔118。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注液凸起12和卡接筋条14也可以是在注塑形成端盖本体11的过程中同时形成。本申请实施例不对注液凸起12和卡接筋条14的形成方式做严格限制。
请结合参阅图4和图9,图9为图4所示端盖组件的下塑胶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下塑胶70包括第一下塑胶20和第二下塑胶30,第一下塑胶20和第二下塑胶30与端盖10层叠,且第一下塑胶20和第二下塑胶30沿端盖10长度方向对接,第一下塑胶20和第二下塑胶30的长度之和小于或者等于端盖10的长度,第一下塑胶20与第二下塑胶30的宽度均与端盖10的宽度相同,其中允许有一定的公差范围。
下塑胶70设有第一极柱通孔213和第二极柱通孔313,第一极柱通孔213和第二极柱通孔313位于下塑胶70沿长度方向的相对两端。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下塑胶20和第二下塑胶30可以为单独的结构件,也可以为一体成型的结构件。可以是第一极柱通孔213和注液通孔218位于第一下塑胶20,第二极柱通孔313位于第二下塑胶30;也可以是第一极柱通孔213和注液通孔218位于第二下塑胶30,第二极柱通孔313位于第一下塑胶20。本申请实施例仅以第一极柱通孔213和注液通孔218均位于第一下塑胶20,第二极柱通孔313位于第二下塑胶30为例进行说明。
本实施例中,第一下塑胶20包括第一下塑胶本体21、第一凹槽24和凹部25。沿第一下塑胶20长度方向(X轴方向),第一凹槽24和凹部25位于第一下塑胶本体21的相对两端。第一下塑胶本体21大致为矩形薄板,其包括第一本体面211和第二本体面212。沿第一下塑胶20厚度方向(Z轴方向),第一本体面211和第二本体面212背向设置。
本实施例中,第一下塑胶本体21上设有第一极柱通孔213。第一极柱通孔213为圆形通孔,第一极柱通孔213贯穿第一本体面211和第二本体面212。第一极柱通孔213用于供第一极柱61穿过。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极柱通孔213也可以用于供第二极柱62穿过。
本实施例中,第一下塑胶本体21上还设有注液通孔218,注液通孔218位于第一下塑胶本体21沿长度方向的一端,且位于第一下塑胶20沿宽度方向的一侧。可以理解为,注液通孔218位于第一下塑胶20的顶角位置。具体的,注液通孔218和第一极柱通孔213位于第一下塑胶20沿长度方向的同一端。沿第一下塑胶20宽度方向,注液通孔218和第一极柱通孔213间隔设置。注液通孔218的孔径大于卡接槽15的外径。
请继续参阅图4,本实施例中,第一凹槽24自第一本体面211沿着第一下塑胶20厚度方向(Z轴方向)向第二本体面212凹陷形成,且在第二本体面212凸设形成有第一凸起22。
第一凹槽24具有第一底壁241和沿第一下塑胶20长度方向(X轴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242和第二侧壁243。第一凹槽24内设有多个第一加强筋244,多个第一加强筋244凸设于第一底壁241,并且连接于第一侧壁242与第二侧壁243之间。沿第一下塑胶20宽度方向(Y轴方向),多个第一加强筋244依次间隔设置。多个第一加强筋244间隔排列,且将第一凹槽24划分为数个第一导流槽245。沿第一下塑胶20宽度方向(Y轴方向),数个第一导流槽245依次排列。多个第一加强筋244可以增强第一凹槽24的强度。
本实施例中,每个第一导流槽245内设有一个第一导流孔246,且每个第一导流孔246均贯穿其所在第一导流槽245的槽底壁。在注液或者使用过程中,第一导流孔246能够将喷溅至第一下塑胶20的第一本体面211的电解液,经过第一凹槽24,流经数个第一导流孔246,再通过第一导流孔246导流回电极组件200中,实现电解液的回流和重复利用,以防止电解液留存第一下塑胶20的第一本体面211,避免在第一下塑胶20的第一本体面211和第一凹槽24产生积液,提高电极组件200的浸润性。
本实施例中,凹部25位于第一下塑胶本体21远离第一极柱通孔213的一端。凹部25自第一本体面211沿着第一下塑胶20厚度方向向第二本体面212方向凹陷形成,且在第二本体面212凸设形成有凸台23。
凹部25具有底壁251。底壁251设有多个透气孔252,多个透气孔252贯穿底壁251沿厚度方向背向设置的两个面。可以理解,凹部25的底壁251和数个透气孔252形成防爆栅栏。防爆栅栏与防爆阀101相对。
请继续参阅图4,本实施例中,第二下塑胶30包括第二下塑胶本体31和第二凹槽34。沿第一下塑胶20长度方向(X轴方向),第二凹槽34位于第二下塑胶本体31的一端。第二下塑胶本体31大致为矩形薄板,其包括第三本体面311和第四本体面312。沿第二下塑胶30厚度方向(Z轴方向),第三本体面311和第四本体面312背向设置。
本实施例中,第二下塑胶本体31上设有第二极柱通孔313。第二极柱通孔313为圆形通孔,第二极柱通孔313贯穿第三本体面311和第四本体面312。第二极柱通孔313用于供第二极柱62穿过。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极柱通孔313也可以用于供第一极柱61穿过。
请继续参阅图4,本实施例中,第二凹槽34自第三本体面311沿着第二下塑胶30厚度方向(Z轴方向)向第四本体面312凹陷形成,且在第三本体面311凸设形成有第二凸起32。
第二凹槽34具有第二底壁341和沿第二下塑胶30长度方向(X轴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三侧壁342和第四侧壁343。第二凹槽34内设有多个第二加强筋344,多个第二加强筋344凸设于第二底壁341,并且连接于第三侧壁342和第四侧壁343之间。沿第二下塑胶30宽度方向(Y轴方向),多个第二加强筋344依次间隔设置。多个第二加强筋344间隔排列,且将第二凹槽34划分为数个第二导流槽345。沿第二下塑胶30宽度方向(Y轴方向),数个第二导流槽345依次排列。多个第二加强筋344可以增强第二凹槽34的强度。
本实施例中,每个第二导流槽345内设有一个第二导流孔346,且每个第二导流孔346均贯穿其所在第二导流槽345的槽底壁。在注液或者使用过程中,第二导流孔346能够将喷溅至第二下塑胶30的第三本体面311的电解液,经过第二凹槽34,流经数个第二导流孔346,再通过第二导流孔346导流回电极组件200中,实现电解液的回流和重复利用,以防止电解液留存第二下塑胶30的第三本体面311,避免在第二下塑胶30的第三本体面311和第二凹槽34产生积液,提高电极组件200的浸润性。
可以理解,本实施例中,第一下塑胶20和第二下塑胶30共同形成下塑胶70。第一下塑胶本体21和第二下塑胶本体31共同形成下塑胶本体71。第一下塑胶20的第一本体面211和第二下塑胶30的第三本体面311共同形成下塑胶本体71的第一面,第一下塑胶20的第二本体面212和第二下塑胶30的第四本体面312共同形成下塑胶本体71的第二面712。
请结合参阅图10和图11,图10为图4所示端盖组件的密封塞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图10所示密封塞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密封塞40包括遮盖部41和密封部42。密封部42与遮盖部41连接。其中,密封部42具有弹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密封塞40整体都具有弹性,即遮盖部41和密封部42均具有弹性。
遮盖部41包括遮盖体411和包覆体412。遮盖体411包括第一遮盖面4111和第二遮盖面4112。沿遮盖体411厚度方向,第一遮盖面4111和第二遮盖面4112背向设置。遮盖体411设有通气口4113。通气口4113位于遮盖体411的中间位置。沿遮盖体411厚度方向,通气口4113贯穿第一遮盖面4111和第二遮盖面4112。
包覆体412围绕遮盖体411的周缘设置。包覆体412凸设于遮盖体411的第二遮盖面4112,且向远离第二遮盖面4112方向延伸;包覆体412与第二遮盖面4112呈夹角设置。可以理解,遮盖部41整体形成为罩状结构。
密封部42包括第一密封体421、第二密封体422和卡接体423。第一密封体421大致为两端开口的圆筒状。第一密封体421具有第一通气腔431。第一密封体421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和第二端位于第一密封体421沿高度方向的相对两端。第一通气腔431贯穿第一端和第二端,沿第一端至第二端方向上,第一通气腔431的内径逐渐增大。可以理解,密封部42具有第一通气腔431。
第二密封体422大致为一端开口的圆饼状。第二密封体422包括第一连接片4221、第二连接片4222和第三连接片4223。第一连接片4221为圆环形片状。第二连接片4222为圆形片状。第二连接片4222包括第一区域4222a和第二区域4222b。第一区域4222a位于第二连接片4222的中心位置。第二区域4222b环绕第一区域4222a设置。第一区域4222a的厚度大于第二区域4222b的厚度。
第三连接片4223为环状,且横截面为弧形。第一连接片4221和第二连接片4222相对设置。第三连接片4223连接于第一连接片4221和第二连接片4222之间,且围绕第一连接片4221和第二连接片4222的周缘设置。第一连接片4221、第二连接片4222和第三连接片4223围成第二通气腔432。第三连接片4223向背向第二通气腔432的方向凸起。第二通气腔432的内径大于第一通气腔431的内径。第一区域4222a向第二通气腔432凸出,可以理解,密封部42具有第二通气腔432。
卡接体423围绕第一连接片4221的周缘设置。卡接体423设于第一连接片4221与第三连接片4223的连接处。卡接体423凸设于第一连接片4221背向第二连接片4222的表面,且向远离第一连接片4221方向延伸。卡接体423与第一连接片4221背向第二连接片4222的表面呈夹角设置。具体的,卡接体423倾斜设置,且卡接体423朝向第一连接片4221。可以理解为,卡接体423由第三连接片4223与第一连接片4221连接的端部延伸形成。卡接体423围成开口,第一密封体421伸出开口。
遮盖部41连接于第一密封体421的第一端,第二密封体422的第一连接片4221连接于第一密封体421的第二端。通气口4113位于第一通气腔431的一端,且与第一通气腔431连通。第二通气腔432位于第一通气腔431的另一端,且与第一通气腔431连通。可以理解为,第一通气腔431和第二通气腔432形成通气腔43,通气口4113与通气腔43连通。
请结合参阅图4和图12,图12为图10所示密封塞与端盖、下塑胶的装配结构示意图。下塑胶70装于端盖10的表面,且下塑胶70的第一面711朝向端盖本体11的第二表面112。第一下塑胶20层叠于端盖10设有注液孔118的一侧,第一下塑胶20的第一本体面211与端盖10的第二表面112相对并贴合。沿端盖组件100厚度方向,第一下塑胶20的第一极柱通孔213和端盖10的第一极柱孔113同轴设置。第一下塑胶20的注液通孔218在端盖本体11的第一表面111的正投影覆盖注液孔118。第二下塑胶30层叠于端盖10远离注液孔118的另一侧。第一凹槽24和第二凹槽34分别位于下塑胶70沿长度方向的相对两端。
注液孔118处于密封状态时,密封塞40安装于端盖10的注液孔118。第一密封体421位于注液孔118内,第一密封体421与注液孔118的孔壁贴合。第二密封体422位于端盖本体11的第二表面112背向第一表面111的一侧,且第二密封体422至少部分覆盖注液孔118。第二密封体422与注液通孔218的孔壁贴合。可以理解,下塑胶70的注液通孔218给第二密封体422让位。遮盖部41设于端盖本体11的第一表面111并密封连接第一密封体421与注液孔118之间。
需要说明的是,密封塞40的遮盖部41层叠于端盖本体11的第一表面111,既包括遮盖部41与端盖本体11的第一表面111直接接触,也包括遮盖部41直接与端盖本体11的第一表面111间隔设置。第二密封体422可以完全覆盖注液孔118,也可以部分覆盖注液孔118。
本实施例中,遮盖部41罩设于注液凸起12。密封塞40的遮盖部41的遮盖体411覆盖注液凸起12的贯穿面121,包覆体412包覆于注液凸起12的周侧面122。第一通气腔431位于注液孔118内。沿端盖组件100厚度方向,第二通气腔432位于端盖本体11的第二表面112背向第一表面111的一侧。第二通气腔432的最大直径大于注液孔118的孔径。注液孔118在端盖本体11的第一表面111的正投影位于第一下塑胶20的注液通孔218在端盖本体11的第一表面111的正投影内。第二密封体422完全覆盖注液孔118。第二密封体422与注液通孔218的孔壁贴合。沿端盖组件100厚度方向,第二密封体422凸出于注液通孔218。卡接体423卡接于端盖10的卡接槽15。
本实施例中,沿端盖组件100厚度方向,第一极柱61依次穿设于第一极柱通孔213、第一极柱孔113和第一通孔,且第一极柱61露出于第一通孔。第二极柱62穿设于第二极柱通孔313、第二极柱孔115和第二通孔,且第二极柱62露出于第二通孔。沿端盖组件100厚度方向,密封塞40的第二遮盖面4112低于第一极柱61露出于第一上塑胶51的表面。密封塞40的第二遮盖面4112低于第二极柱62露出于第二上塑胶52的表面。可以理解,第一极柱61露出于第一通孔的表面为第一极柱61朝向储能装置1000顶部的表面。第二极柱62露出于第二通孔的表面为第二极柱62朝向储能装置1000顶部的表面。
当储能单体500长期循环使用后,储能单体500内部的电化学体系不可避免地发生副反应,产生如CO、CO2、H2等气体。气体会对密封塞40的密封部42的第二连接片4222施加压力,使第二连接片4222向第一连接片4221方向移动,同时带动第三连接片4223弯曲变形。当储能单体500内部的气体压力足够大时,第二连接片4222挤压第二通气腔432的内部空间,使第二通气腔432中的空气经过第一通气腔431和通气口4113逸出至端盖组件100的外部,第二连接片4222与第一连接片4221紧密贴合,使第二密封体422覆盖端盖10的注液孔118,第二密封体422与端盖10的第二表面112更加紧密贴合。因而,能够提高密封塞40对注液孔118的密封效果,可以避免CO等有害气体经过注液孔118逸出至储能单体500的外部,进而避免破坏储能单体500的工作环境。气体不能经过注液孔118逸出至储能单体500的外部,也可以避免储能单体500的内部压强降低,能够保证防爆阀101在预设压力值下爆破泄压,提高储能单体500的安全性能。
在保证储能单体500的密封性的基础上,无需在端盖10的注液孔118的上方焊接铝盖片,且密封塞40与端盖10可拆卸连接,因而,在储能单体500消耗电解液后,可以打开密封塞40,通过注液孔118重复对储能单体500内注入电解液。尤其对于大尺寸的储能单体500消耗大量电解液后,可以及时补充电解液,满足大尺寸储能单体500的需求。
此外,第二密封体422与第一下塑胶20的注液通孔218的孔壁贴合,可以避免端盖10的第二表面112暴露于极芯,进而避免端盖10与极芯的极耳短接,因而进一步提升电气安全。
端盖10设有卡接槽15,密封塞40的卡接体423卡接于端盖10的卡接槽15。当储能单体500的内部压强增大时,第二密封体422被挤压,带动卡接体423向端盖10方向移动,使卡接体423和第二密封体422的第一连接片4221共同包裹注液孔118,从而进一步提升密封塞40和端盖10配合的紧密度,提高密封塞40对注液孔118的密封效果。
本申请提供一种注液方法,应用于储能装置1000,该注液方法包括:
S1:取出端盖组件100的密封塞40;
S2:向注液孔118内添加电解液;
S3:将密封塞40放入注液孔118内,以密封注液孔118。
其中,请参阅13,图13为图10所示密封塞与端盖、下塑胶的装配过程示意图。取出端盖组件100的密封塞40包括如下步骤:
S11:使用推杆伸入密封塞40的第一通气腔431和第二通气腔432,推杆抵推第二密封体422,使第二密封体422背向第一密封体421方向发生弹性变形,第二密封体422弹性变形后的最大直径小于注液孔118的孔径;
具体的,推杆抵推第二密封体422的第二连接片4222的第一区域4222a,使第二密封体422整体朝通气腔43外部发生弹性变形,进而使密封塞40整体由“几”字形弹性变形为“一”字形。
S12:同步移动抵推杆和密封塞40,使密封塞40与注液孔118分离。
具体的,密封塞40与注液孔118分离后,取下推杆,使第二密封体422弹性恢复。
如图13,将密封塞40放入注液孔118内,以密封注液孔118,包括如下步骤:
S31:使用推杆伸入密封塞40的第一通气腔431和第二通气腔432,推杆抵推第二密封体422,使第二密封体422背向第一密封体421方向发生弹性变形,第二密封体422弹性变形后的最大直径小于注液孔118的孔径;
具体的,使用推杆伸入密封塞40的通气腔43,推杆抵推第二密封体422的第二连接片4222的第一区域4222a,使第二密封体422整体朝通气腔43外部发生弹性变形,进而使密封塞40整体由“几”字形弹性变形为“一”字形。
S32:同步移动推杆和密封塞40,使遮盖部41设于第一表面111,第一密封体421位于注液孔118内,第二密封体422位于第二表面112背向第一表面111的一侧;
S33:移除推杆,使第二密封体422弹性恢复。
可以理解,在取出密封塞40的过程中,存在一种中间状态,即密封塞40与注液孔118处于分离状态,此时,第二密封体422向背向第一密封体421方向弹性变形,且第二密封体422弹性变形后的最大直径小于注液孔118的孔径。第一密封体421位于注液孔118的外部,第二密封体422部分位于注液孔118的内部。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通过使第二密封体422的第二连接片4222的第一区域4222a相对于第二区域4222b增厚,可以提高第一区域4222a的强度,进而提高密封塞40的重复利用率;避免在重复使用推杆安装和取下密封塞40后,第一区域4222a的磨损严重,甚至被推杆抵破。此外,第一区域4222a的厚度较厚,可以保证第一区域4222a具有较大的重量;当储能单体500内部的气体压力足够大时,仅推动第一区域4222a向第一连接片4221方向发生弹性变形时,使第二密封体422覆盖第一下塑胶20的注液通孔218,进而保证第二密封体422弹性变形后对注液通孔218和注液孔118的密封作用。避免第一区域4222a的重量过小,储能单体500内部的气体压力足够大时,第一区域4222a向通气腔43内翻卷,影响第二密封体422对注液通孔218和注液孔118的密封作用。
此外,按照上述方式安装以及取下密封塞40时,推杆抵接于第二密封体422的第一区域4222a使第一区域4222a变形,并经过端盖10的注液孔118和第一下塑胶20的注液通孔218伸入电极壳体内部时,推杆能将可能存在的破碎绝缘膜顶开,清理出排气通道,便于气体及时排出,提高储能装置1000的安全性;避免拔出密封塞40时,内部气体带有电解液突然爆射出来,伤害维护人员的健康。加注完电解液后,电池内部始终处于常压状态,密封塞40可以在自身弹力作用下复原并封堵注液孔118和注液通孔218,并再次形成密封。
请继续参阅图2,本实施例中,储能装置1000包括多个储能单体500。多个储能单体500沿储能装置1000长度方向并列设置。相邻两个储能单体500中的一个储能单体500的第一极柱61和另一个储能单体500的第二极柱62通过连接片600电连接。每个连接片600与电连接的两个储能单体500的注液孔118均间隔设置。具体的,沿储能装置1000长度方向,连接片600与第一极柱61侧边的注液孔118间隔设置。即,连接片600未对第一极柱61侧边的注液孔118形成遮挡。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通过将注液孔118设置在端盖组件100沿长度方向的一端以及沿宽度方向的一侧,多个储能单体500通过多个连接片600相互串联时,可以使每个储能单体500的注液孔118与连接片600间隔设置,避免连接片600对储能单体500的注液孔118形成遮挡。因而,储能装置1000长期使用后,便于维护人员将密封塞40从端盖组件100取下,并通过端盖10的注液孔118和第一下塑胶20的注液通孔218对电极组件200中补充电解液(相当于二次注液),以延长储能装置1000的使用寿命。
此外,沿端盖组件100厚度方向,密封塞40的遮盖体411的第二遮盖面4112低于第一极柱61露出于第一上塑胶51的表面,同时低于第二极柱62露出于第二上塑胶52的表面,当通过机械手将连接片600与一个储能单体500的第一极柱61、另一个储能单体500的第二极柱62连接时,可以避免密封塞40对连接片600产生干涉,进而影响连接片600的安装。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4)

1.一种端盖组件,用于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端盖和密封塞,所述端盖包括端盖本体,所述端盖本体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背向设置,所述端盖本体设有注液孔,所述注液孔贯穿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
所述密封塞包括遮盖部和密封部,所述密封部具有弹性,所述密封部包括第一密封体和第二密封体,所述遮盖部和所述第二密封体连接于所述第一密封体的相对两端,所述遮盖部具有通气口,所述第一密封体具有第一通气腔,所述第二密封体具有第二通气腔,所述第一通气腔与所述通气口连通,所述第二通气腔与所述第一通气腔连通;
所述密封塞与所述端盖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密封体位于所述注液孔内,所述第一密封体与所述注液孔的孔壁贴合,所述第二密封体位于所述第二表面背向所述第一表面的一侧,所述第二密封体至少部分覆盖所述注液孔,所述遮盖部设于所述端盖本体的第一表面并密封连接所述第一密封体与所述注液孔之间;
所述密封塞包括卡接体,所述卡接体凸设于所述第二密封体朝向所述第一密封体的表面,且环绕所述第一密封体设置;
所述端盖本体设有注液凹部,所述注液凹部由所述第二表面向所述第一表面方向凹陷形成,所述注液凹部具有槽底壁,所述槽底壁设有第一子孔,所述第一子孔贯穿所述槽底壁沿厚度方向背向设置的两个表面;
所述端盖还包括卡接筋条,所述卡接筋条凸设于所述注液凹部的槽底壁,所述卡接筋条围成第二子孔;
所述第一子孔和所述第二子孔同轴设置,且共同形成所述注液孔,所述卡接筋条和所述注液凹部的槽侧壁间隔形成卡接槽,所述卡接体卡接于所述卡接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气腔的最大直径大于所述注液孔的孔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端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组件包括下塑胶,所述下塑胶包括下塑胶本体,所述下塑胶本体包括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下塑胶本体设有注液通孔,所述注液通孔贯穿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
所述下塑胶装于所述端盖的表面,且所述第一面朝向所述第二表面,沿所述端盖组件厚度方向,所述注液孔在所述第一表面的正投影位于所述注液通孔在所述第一表面的正投影内,所述第二密封体与所述注液通孔的孔壁贴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密封体包括第一连接片、第二连接片和第三连接片,所述第二连接片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位于所述第二连接片的中间位置,所述第二区域环绕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一区域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区域的厚度;
沿所述端盖组件厚度方向,所述第一连接片和所述第二连接片相对设置,所述第三连接片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片和所述第二连接片之间,所述第一连接片、所述第二连接片和所述第三连接片围成所述第二通气腔。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端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筋条相对于所述注液凹部的槽侧壁倾斜设置,且所述卡接筋条向所述注液凹部的槽底壁倾斜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端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还包括注液凸起,所述注液凸起凸设于所述第一表面,所述注液凸起具有贯穿面和周侧面,所述贯穿面为所述注液凸起背向所述第一表面的表面,所述周侧面连接于所述贯穿面和所述第一表面之间,沿所述端盖组件厚度方向,所述注液凹部在所述贯穿面的正投影位于所述贯穿面内;
所述遮盖部包括遮盖体和包覆体,所述通气口贯穿所述遮盖体沿厚度方向背向设置的两个表面,所述包覆体凸设于所述遮盖体朝向所述端盖的表面,且围绕所述遮盖体的周缘设置;
所述遮盖体覆盖所述贯穿面,所述包覆体与所述注液凸起的周侧面贴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端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液凸起、所述注液凹部和所述卡接筋条为通过冲压工艺同时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端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本体设有第一极柱孔,所述第一极柱孔贯穿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所述注液孔和所述第一极柱孔位于所述端盖组件沿长度方向的同一端,沿所述端盖组件宽度方向,所述注液孔位于所述第一极柱孔的一侧,且所述注液孔与所述第一极柱孔间隔设置;
所述下塑胶本体设有第一极柱通孔,所述第一极柱通孔贯穿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所述注液通孔和所述第一极柱通孔位于所述端盖组件沿长度方向的同一端,沿所述端盖组件宽度方向,所述注液通孔位于所述第一极柱通孔的一侧,且所述注液通孔与所述第一极柱通孔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极柱通孔和所述第一极柱孔同轴且贯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端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本体设有第二极柱孔,所述第二极柱孔和所述第一极柱孔位于所述端盖本体的相对两端;
所述下塑胶本体设有第二极柱通孔,所述第二极柱通孔和所述第一极柱通孔位于所述下塑胶本体的相对两端;
所述端盖组件包括第一上塑胶、第二上塑胶、第一极柱和第二极柱,所述第一上塑胶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上塑胶设有第二通孔;
沿所述端盖组件厚度方向,所述第一上塑胶和所述第二上塑胶位于所述端盖背离所述下塑胶的一侧,所述第一上塑胶和所述第二上塑胶并排装于所述端盖的相对两端;
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一极柱孔、所述第一极柱通孔同轴且贯通,所述第一极柱穿设于所述第一极柱通孔、所述第一极柱孔和所述第一通孔,且所述第一极柱露出于所述第一通孔;
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二极柱孔、所述第二极柱通孔同轴且贯通,所述第二极柱穿设于所述第二极柱通孔、所述第二极柱孔和所述第二通孔,且所述第二极柱露出于所述第二通孔;
沿所述端盖组件厚度方向,所述遮盖部背向所述第一表面的表面相较于所述第一极柱露出于所述第一通孔的表面更靠近所述第一表面,所述遮盖部背向所述第一表面的表面相较于所述第二极柱露出于所述第二通孔的表面更靠近所述第一表面。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塞与所述注液孔处于分离状态,所述第二密封体向背向所述第一密封体方向弹性变形,且所述第二密封体弹性变形后的最大直径小于所述注液孔的孔径;
所述第一密封体位于所述注液孔的外部,所述第二密封体部分位于所述注液孔的内部。
11.一种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端盖组件。
12.一种用电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储能装置,所述储能装置用于储存电能。
13.一种注液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储能装置,所述注液方法包括:
取出所述端盖组件的密封塞;
向所述注液孔内添加电解液;
将所述密封塞放入所述注液孔内,以密封所述注液孔;
其中,所述取出所述端盖组件的密封塞包括:
使用推杆伸入所述密封塞的第一通气腔和第二通气腔,所述推杆抵推所述第二密封体,使所述第二密封体背向第一密封体方向发生弹性变形,所述第二密封体弹性变形后的最大直径小于所述注液孔的孔径;
同步移动所述推杆和所述密封塞,使所述密封塞与所述注液孔分离。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注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密封塞放入所述注液孔内,以密封所述注液孔包括:
使用推杆伸入所述密封塞的第一通气腔和第二通气腔,所述推杆抵推所述第二密封体,使第二密封体朝背向第一密封体方向发生弹性变形,所述第二密封体弹性变形后的最大直径小于所述注液孔的孔径;
同步移动所述推杆和所述密封塞,使所述遮盖部设于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一密封体位于所述注液孔内,所述第二密封体位于所述第二表面背向所述第一表面的一侧;
移除所述推杆,使所述第二密封体弹性恢复。
CN202311850573.9A 2023-12-29 2023-12-29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用电设备及注液方法 Active CN11749797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850573.9A CN117497975B (zh) 2023-12-29 2023-12-29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用电设备及注液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850573.9A CN117497975B (zh) 2023-12-29 2023-12-29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用电设备及注液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497975A CN117497975A (zh) 2024-02-02
CN117497975B true CN117497975B (zh) 2024-03-19

Family

ID=896711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850573.9A Active CN117497975B (zh) 2023-12-29 2023-12-29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用电设备及注液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497975B (zh)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157723A (ja) * 2013-02-15 2014-08-28 Toyota Industries Corp 蓄電装置及び蓄電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15056358A (ja) * 2013-09-13 2015-03-23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蓄電装置
JP2016219182A (ja) * 2015-05-18 2016-12-22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仮封止栓及び仮封止方法
JP2017134987A (ja) * 2016-01-27 2017-08-03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蓄電装置及び蓄電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17212044A (ja) * 2016-05-23 2017-11-30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素子、及び蓄電素子の製造方法
JP2017224417A (ja) * 2016-06-13 2017-12-21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素子
JP2019079695A (ja) * 2017-10-25 2019-05-2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密閉型電池用の仮封止栓
JP2020087779A (ja) * 2018-11-28 2020-06-04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蓄電装置及び蓄電装置の製造方法
CN216213729U (zh) * 2021-11-02 2022-04-05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CN117117403A (zh) * 2023-09-08 2023-11-24 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CN117219934A (zh) * 2023-11-07 2023-12-12 深圳海辰储能科技有限公司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157723A (ja) * 2013-02-15 2014-08-28 Toyota Industries Corp 蓄電装置及び蓄電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15056358A (ja) * 2013-09-13 2015-03-23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蓄電装置
JP2016219182A (ja) * 2015-05-18 2016-12-22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仮封止栓及び仮封止方法
JP2017134987A (ja) * 2016-01-27 2017-08-03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蓄電装置及び蓄電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17212044A (ja) * 2016-05-23 2017-11-30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素子、及び蓄電素子の製造方法
JP2017224417A (ja) * 2016-06-13 2017-12-21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素子
JP2019079695A (ja) * 2017-10-25 2019-05-2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密閉型電池用の仮封止栓
JP2020087779A (ja) * 2018-11-28 2020-06-04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蓄電装置及び蓄電装置の製造方法
CN216213729U (zh) * 2021-11-02 2022-04-05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CN117117403A (zh) * 2023-09-08 2023-11-24 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CN117219934A (zh) * 2023-11-07 2023-12-12 深圳海辰储能科技有限公司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497975A (zh) 2024-0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820987B (zh) 电池单体及其制造方法和制造系统、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CN116742225B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CN117199742B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US20230352786A1 (en) Accommodating apparatus, battery, electric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battery
CN116565480B (zh) 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6759760B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储能系统
CN116581448A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CN116435721A (zh) 极柱组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6780067B (zh) 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6799387B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6845444B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6581443B (zh) 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7497975B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用电设备及注液方法
CN116742226B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CN116565479A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CN116780065A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217405562U (zh) 一种电池上盖及电池
CN217158413U (zh) 电池单体的壳体、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CN116799391B (zh) 下塑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6646658B (zh) 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6780127A (zh) 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6742229B (zh) 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218498282U (zh) 电池和电池包
CN219497947U (zh) 顶盖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CN116771964B (zh) 防爆阀、端盖组件、储能装置以及用电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