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解决端盖组件错误安装的问题。
为实现本申请的目的,本申请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端盖组件,包括:端板,具有相背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端板开设有贯穿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的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表面设有第一配合部;绝缘件,包括相背的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所述第三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紧贴,所述绝缘件开设有贯穿所述第三表面和所述第四表面的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三表面设有第二配合部,所述第一配合部和所述第二配合部中的一个为圆柱形的盲孔,另一个为圆柱形的凸部,所述凸部收容于所述盲孔,所述盲孔的内径为D1,所述凸部的外径为D2,满足1.25≤D1/D2≤1.55;极柱,包括法兰部和柱体部,所述法兰部连接在所述柱体部的一端,所述柱体部穿设于所述第一安装孔和所述第二安装孔;密封圈,套设于所述柱体部,且与所述第一安装孔的侧壁抵接。
通过在端板的第二表面设置第一配合部,在绝缘件的第三表面设置第二配合部,且满足1.25≤D1/D2≤1.55,在端盖组件组装时,绝缘件与端板相对靠近并将凸部伸入盲孔,实现绝缘件与端板的定位和限位,盲孔的内径和凸部的外径的比例合理,通过凸部在盲孔内移动,可以使得绝缘件与端板之间可以通过相对滑动的方式进行位置的微调,同时绝缘件和端板相对滑动的范围又不至于过大而导致定位和限位效果不佳,从而方便后续的极柱的安装,无需繁琐的安装方式,精度能得到保证,避免错误安装的问题发生。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配合部和所述第二配合部的数量均为多个,且多个所述第一配合部和多个所述第二配合部一一对应。通过设置多个盲孔和多个凸部,可以在多个位置进行定位和限位,有利于提高端板和绝缘件安装的精确度。
一种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绝缘件的宽度方向上间隔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二配合部,所述第二安装孔位于两个所述第二配合部之间。如此设置,正极绝缘件和负极绝缘件上的凸部的数量均为2,既能有效的实现定位和限位功能,又不会增加装配难度,减少塑胶材料,成本低。
一种实施方式中,两个所述第二配合部相对于所述绝缘件的长度方向的中心线对称设置。如此设置,进一步提升定位和限位功能。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端板还包括第一侧面和斜面,所述第一侧面连接所述第一表面且环绕所述端板的四周,所述斜面连接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以使所述第二表面和所述第一侧面之间形成倒角。设置斜面并形成倒角,使得在将端盖组件安装到外壳的开口处时起到导向作用,端板能更容易的伸入到外壳内。
一种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端板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绝缘件的边沿与对应的所述斜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相接处之间的距离为W1,在所述端板的宽度方向上,所述绝缘件的边沿与对应的所述斜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相接处之间的距离为W2,满足1.15mm≤W1≤W2≤2.25mm,其中,mm为毫米。如此,端板的第二表面在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外露的更多,在长度方向上的两侧外露的较少,以便于将端板的尺寸较大的长边侧(即宽度方向上的两侧)较好的进行焊接,而短边侧(即长度方向上的两侧)能满足焊接固定需求且不会导致绝缘件干涉。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表面开设有第一容置槽,所述第一安装孔贯穿所述第一容置槽的底壁,所述第三表面凸设有极柱台,所述第二安装孔贯穿所述极柱台的顶面,所述极柱台伸入所述第一容置槽,在所述绝缘件的长度方向的中心线上,所述极柱台的外周壁与所述第一容置槽的四周侧壁之间具有间隙S,满足1.15mm≤S≤2.45mm。满足1.15mm≤S≤2.45mm,绝缘件与端板相对滑动时,极柱台能够在第一容置槽内移动,配合前述的凸部在盲孔内移动,可对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的相对位置进行微调,实现定位与限位,且也使得极柱的柱体部不会与端板的第一安装孔接触而导致意外短路,以便于安装极柱。如S小于1.15mm,则极柱台在第一容置槽内的移动范围过小,对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的相对位置调整效果不佳,容易导致极柱产生干涉而无法安装。如S大于2.45mm,则极柱台在第一容置槽内的移动范围过大,调整位置时难以找准位置,导致定位和限位效果不佳。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四表面开设有第二容置槽,所述第二容置槽与所述极柱台在所述绝缘件的厚度方向上正对,所述法兰部伸入所述第二容置槽,在所述绝缘件的长度方向的中心线上,所述法兰部四周的第二侧面与所述第二容置槽的四周侧壁之间具有间隙L,满足0.01mm≤L≤0.58mm。满足0.01mm≤L≤0.58mm,则法兰部可在第二容置槽中活动,且活动范围不过小也不过大,能便于调整极柱的位置,又具有定位和限位作用,使得极柱的柱体部不会与端板的第一安装孔接触而导致意外短路,便于装配固定。如L小于0.01mm,则法兰部在第二容置槽中可活动的范围过小,可能难以调整极柱的位置,不便于装配甚至无法装配。如L大于0.58mm,则法兰部在第二容置槽中可活动的范围过大,起不到定位和限位作用。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法兰部设置有所述柱体部的表面为第一台阶面,所述柱体部的外周表面开设有环形凹槽,以形成靠近所述法兰部一侧的第二台阶面,所述第二台阶面位于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之间;所述端盖组件还包括上塑胶,所述上塑胶套设在所述柱体部且与所述第一表面连接,所述上塑胶还伸入所述环形凹槽并与所述第一台阶面连接。通过设置环形凹槽,上塑胶能够紧紧的被固定在端板上而不会脱离,上塑胶起到绝缘保护作用,使得极柱的柱体部只有背向法兰部的端面外露,其他伸出端板的外周均被上塑胶包围,避免意外触电的情况发生。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密封圈包括沿所述柱体部的轴向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一台阶面抵接,所述第二端面与所述上塑胶抵接。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密封圈在所述第二端面处具有环形沟槽,所述上塑胶还填充所述环形沟槽。上塑胶填充该环形沟槽,可以起到固定密封圈的作用,使得密封圈结构稳定,确保将极柱的柱体部与端板完全隔开,避免短路。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密封圈的内周壁与所述第二端面相接处相对于所述密封圈的外周壁与所述第二端面的相接处朝背向法兰部一侧凸出高度H,满足0.05mm≤H≤0.55mm。满足0.05mm≤H≤0.55mm,柱体部与第一安装孔的侧壁之间的间距合理,使得密封圈能穿入柱体部与第一安装孔的侧壁之间,且密封圈能施加给柱体部和第一安装孔的侧壁足够的抵接力,从而实现稳定的固定。若H小于0.05mm ,则柱体部与第一安装孔的侧壁之间的间距过大,密封圈施加给柱体部和第一安装孔的侧壁足够的抵接力不足,固定效果不良,容易松动。若H大于0.55mm,则柱体部与第一安装孔的侧壁之间的间距过小,密封圈自身的张力过大,容易崩坏。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端板上还设有注液凸台,所述注液凸台凸出于所述第二表面,且所述注液凸台开设有注液孔,所述绝缘件对应所述注液凸台处开设有进液孔;所述第四表面设置有遮盖件,所述遮盖件包括多个条板和底板,多个所述条板围绕所述进液孔且沿环向间隔设置,多个所述条板的一端与所述第四表面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底板连接。通过设置注液凸台并开设注液孔,能够通过注液孔向外壳内注电解液。注液凸台凸出于第二表面能避免电解液溢流到第二表面,遮盖件起到分散电解液的作用,避免电解液直射到某处也造成电解液不均匀。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注液凸台的外周壁与所述条板之间具有间隙E,满足1.2mm≤E≤2.8mm。满足1.2mm≤E≤2.8mm,配合前述的凸部与盲孔的定位与限位作用,能够避免遮盖件与注液凸台干涉而无法安装,如E小于1.2mm,则遮盖件容易与注液凸台干涉,如E大于2.8mm,则电解液容易较多的残留在底板上,消耗电解液过多。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储能装置,包括电芯组件和第一方面各种实施方式中任一项所述的端盖组件。
第三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用电设备,包括第二方面所述的储能装置,所述储能装置为所述用电设备供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申请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申请中在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由于人们所需要的能源都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和空间性,为了合理利用能源并提高能量的利用率,需要通过一种介质或者设备,把一种能量形式用同一种或者转换成另外一种能量形式存储起来,基于未来应用需要再以特定能量形式释放出来。目前绿色电能的产生普遍依赖于光伏、风电、水势等,而风能和太阳能等普遍存在间歇性强、波动性大的问题,会造成电网不稳定,用电高峰电不够,用电低谷电太多,不稳定的电压还会对电力造成损害,因此可能因为用电需求不足或电网接纳能力不足,引发“弃风弃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须依赖储能。即将电能通过物理或者化学的手段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存储起来,在需要的时候将能量转化为电能释放出来,简单来说,储能就类似一个大型“充电宝”,在光伏、风能充足时,将电能储存起来,在需要时释放储能的电力。
以电化学储能为例,本方案提供一种储能装置,储能装置内设有一组化学电池,主要是利用化学电池内的化学元素做储能介质,充放电过程伴随储能介质的化学反应或者变化,简单说就是把风能和太阳能产生的电能存在化学电池中,在外部电能的使用达到高峰时再将存储的电量释放出来使用,或者转移给电量紧缺的地方再使用。
目前的储能(即能量存储)应用场景较为广泛,包括(风光)发电侧储能、电网侧储能、基站侧储能以及用户侧储能等方面,对应的储能装置的种类包括有:
(1)应用在电网侧储能场景的大型储能集装箱,其可作为电网中优质的有功无功调节电源,实现电能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负荷匹配,增强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并在电网系统备用、缓解高峰负荷供电压力和调峰调频方面意义重大。
(2)应用在用户侧的工商业储能场景(银行、商场等)的中小型储能电柜,主要运行模式为“削峰填谷”。由于根据用电量需求在峰谷位置的电费存在较大的价格差异,用户有储能设备后,为了减少成本,通常在电价低谷期,对储能柜/箱进行充电处理;电价高峰期,再将储能设备中的电放出来进行使用,以达到节省电费的目的。
请参考图1和图2,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1000应用于一种储能系统,该储能系统包括储能装置1000、电能转换装置(光伏板2000)、风能转换装置(风机3000)、电网4000等,该储能装置1000可作为储能柜,可以安装于室外。具体的,光伏板2000可以在电价低谷时期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储能装置1000用于储存该电能并在用电高峰时供给电网4000,或者在电网4000断电/停电时进行供电。风能转换装置(风机3000)可以将风能转换为电能,储能装置1000用于储存该电能并在用电高峰时供给电网4000,或者在电网4000断电/停电时进行供电。其中,电能的传输可以采用高压线缆进行传输。
储能装置1000的数量可以为数个,数个储能装置1000相互串联或并联,数个储能装置1000采用隔离板(图未示)进行支撑及电连接。本实施例中,“数个”是指两个及两个以上。储能装置1000外部还可以设有储能箱,用于收容储能装置1000。
可以理解的是,储能装置1000可包括但不限于单体电池、电池模组、电池包、电池系统等。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的实际应用形态可以为但不限于为所列举产品,还可以是其他应用形态,本申请实施例不对储能装置1000的应用形态做严格限制。本申请实施例仅以储能装置1000为多芯电池为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的是,图1中的储能装置1000包含了储能箱,图2中的储能装置1000是储能箱内的多芯电池的部分结构,省去了在多芯电池的外壳等结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储能装置1000,请参考图1和图2,储能装置1000可以应用在电网储能场景中。电网储能场景中还可以包括发电设备和用电设备;发电设备可以为光伏发电组件(包括光伏板2000)或风力发电组件(包括风机3000),用电设备可以为电网4000,电网输送的电能可以为工业、商业或家庭场景中的负载供电,具体不做限制。储能装置1000分别与发电设备和用电设备电连接,发电设备产生的电力可以供给储能装置1000储存,或供给用电设备。储能装置1000储存的电力也可以供给用电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用电设备,请参考图1和图2,用电设备包括储能装置1000,储能装置1000为用电设备供电。用电设备具体可为前述的电网4000,还可为户用电器负载、商用基站等,不做限制。
请参考图2和图3,储能装置1000包括电芯组件200、转接片和端盖组件100,转接片连接电芯组件200和端盖组件100。
电芯组件200包括电芯210、正极耳220和负极耳230,正极耳220和负极耳230分别与电芯210相连。储能装置1000还可包括外壳(未图示),电芯组件200可设置于外壳内。转接片包括正极转接片310和负极转接片320,正极耳220与正极转接片310相连,负极耳230与负极转接片320相连。正极转接片310和负极转接片320分别与端盖组件100连接。将转接片和极耳(即正极耳220或负极耳230)翻折后,可将端盖组件100盖设在外壳的开口处,从而形成完整的一个储能装置1000,该储能装置1000为一个储能单元。在如图1中的储能装置1000的储能柜中可设置若干这样的储能单元。一个端盖组件100可以与一个或两个电芯组件200相连,如图2和图3所示出的即为一个端盖组件100与两个电芯组件200相连。
结合图3和图4,端盖组件100设有极柱,极柱包括正极柱31和负极柱32,正极转接片310与正极柱31连接,负极转接片320与负极柱32连接,将端盖组件100与外壳安装形成储能单元后,正极柱31和负极柱32在端盖组件100的外侧露出,可用于与外部的用电设备进行电连接,以进行充电或放电。其中,可在正极柱31上设置正极巴片330,在负极柱32上设置负极巴片340,正极巴片330和负极巴片340均用于外接用电设备,其结构可为可翻折的片状,不做限制。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端盖组件100,请参考图3和图4,包括端板10、绝缘件、极柱和密封圈。
结合图4和图5,端板10大致为俯视平面为长方形的平板状,其具有在厚度方向Z上相背的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第一表面11朝向外部,第二表面12朝向电芯组件200一侧。端板10开设有贯穿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的第一安装孔,其中,第一安装孔包括第一正极安装孔131和第一负极安装孔132,第一正极安装孔131和第一负极安装孔132在端板10的长度方向X上间隔设置,第一正极安装孔131用于设置正极柱31,第一负极安装孔132用于设置负极柱32。端板10具体可为光铝片。
结合图4、图6至图8,绝缘件包括正极绝缘件21和负极绝缘件22,正极绝缘件21和负极绝缘件22的一端相对,两者在端板10的长度方向X上间隔设置或相互对接。如此,使得绝缘件(即正极绝缘件21和负极绝缘件22,下同)的长度方向X即为端板的长度方向X,绝缘件的宽度方向Y即为端板的端板10的宽度方向Y,绝缘件的厚度方向Z即为端板的厚度方向Z。
绝缘件具体可为下塑胶,即端板10朝向电芯组件200一侧的塑胶结构,下塑胶与后续论述的上塑胶(正极上塑胶51、负极上塑胶52)相对应,即上塑胶为端板10背向电芯组件200一侧的塑胶结构,并各自大致位于端板10相背的两侧(如图4中的端板10的上下两侧)。
正极绝缘件21和负极绝缘件22的结构大体相同,均包括相背的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具体的,正极绝缘件21的第三表面为第三正极表面211,正极绝缘件21的第四表面为第四正极表面212,负极绝缘件22的第三表面为第三负极表面221,负极绝缘件22的第四表面为第四负极表面。
绝缘件开设有贯穿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的第二安装孔。具体的,第二安装孔包括第二正极安装孔213和第二负极安装孔223,正极绝缘件21开设有贯穿第三正极表面211和第四正极表面212的第二正极安装孔213,负极绝缘件22开设有贯穿第三负极表面221和第四负极表面的第二负极安装孔223。第三表面与第二表面12相对并紧贴。具体的,第三正极表面211和第三负极表面221均与第二表面12相对并紧贴。
结合图3至图5、图10和图11,极柱包括正极柱31和负极柱32,正极柱31和负极柱32的结构基本相同,均包括法兰部311和柱体部312,法兰部311连接在柱体部312的一端。柱体部312穿设于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即正极柱31的柱体部312穿设于第一正极安装孔131和第二正极安装孔213,负极柱32的柱体部312穿设于第一负极安装孔132和第二负极安装孔223。以正极柱31为例,负极柱32可参照,安装时,正极柱31的柱体部312从正极绝缘件21背向端板10的一侧穿入第二正极安装孔213,再穿入第一正极安装孔131,并从端板10的第一表面11一侧伸出,法兰部311则不会穿过第二正极安装孔213,而是会卡在正极绝缘件21背向端板10的一侧。
密封圈套设于柱体部312,且与第一安装孔的侧壁抵接。具体的,密封圈包括正极密封圈41和负极密封圈42,正极密封圈41套设于正极柱31的柱体部312,负极密封圈42套设于负极柱32的柱体部312。以正极密封圈41为例,负极密封圈42可参照,正极密封圈41与第一正极安装孔131的侧壁抵接,使得正极密封圈41产生弹性变形而挤压正极柱31的柱体部312,使得正极柱31的柱体部312与端板10之间相对固定而结构稳定,并且正极密封圈41封闭了正极柱31的柱体部312与第一正极安装孔131的侧壁之间的间隙,起到密封作用,避免电解液从该处间隙泄露。
可选的,密封圈还与第二安装孔的侧壁抵接。具体的,正极密封圈41与第二正极安装孔213的侧壁抵接,使得正极柱31的柱体部312与正极绝缘件21之间相对固定而结构稳定,并且正极密封圈41封闭了正极柱31的柱体部312与第二正极安装孔213的侧壁之间的间隙,起到密封作用,避免电解液从该处间隙泄露。
请参考图4、图5和图12,端板10的第二表面12设有第一配合部,请参考图4、图6至图8、图12,绝缘件的第三表面设有第二配合部。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中的一个为圆柱形的盲孔,另一个为圆柱形的凸部,凸部收容于盲孔。下面以第一配合部为盲孔,第二配合部为凸部为例说明,应当理解的是,第一配合部也可为凸部,第二配合部也可为盲孔。
具体的,盲孔包括正极盲孔141和负极盲孔142,正极盲孔141对应正极绝缘件21,负极盲孔142对应负极绝缘件22。正极盲孔141自第二表面12开设且其深度相对于端板10的厚度可忽略,以避免影响端板10的结构强度,负极盲孔142类似,不再赘述。正极盲孔141和负极盲孔142均为圆柱形,以便于通过钻头等工具加工。正极盲孔141和负极盲孔142的内径相等,均为D1。可选的,2mm≤D1≤4mm,具体可为2mm、2.5mm、3mm、3.5mm、4mm等。
凸部和绝缘件可为注塑成型的一体式结构,也可为先注塑好绝缘件后再安装凸部的结构。具体的,凸部包括第一凸部214和第二凸部224,正极绝缘件21的第三正极表面211凸设有第一凸部214,负极绝缘件22的第三负极表面221凸设有第二凸部224。第一凸部214和第二凸部224均为圆柱形,其横截面的形状为圆形。第一凸部214与正极盲孔141对应,第二凸部224与负极盲孔142对应。第一凸部214和第二凸部224的外径相等,均为D2。可选的,1mm≤D2≤3mm,具体可为1mm、1.5mm、2mm、2.5mm、3mm等。
本申请实施例的端盖组件100,满足D1>D2。即端板10的正极盲孔141的内径D1大于正极绝缘件21的第一凸部214的外径D2,端板10的负极盲孔142的内径D1大于负极绝缘件22的第二凸部224的外径D2。可选的,D1为2mm时,D2为1mm;D1为3mm时,D2为2mm;D1为4mm时,D2为3mm,D1-D2=1mm。其他可选的,D1为3mm时,D2为1mm;D1为4mm时,D2为2mm,D1-D2=2mm。当然,D1为4mm时,D2也可为1mm,D1-D2=3mm。之所以盲孔的内径D1要大于凸部的外径D2,需要保证凸部能够方便的伸入到盲孔中,如果D1=D2,虽然凸部也可伸入盲孔,但难以将凸部伸入到盲孔,操作不便,如果D1<D2,则凸部无法伸入盲孔,起不到定位和限位作用。
端盖组件100还满足:1.25≤D1/D2≤1.55。具体的,D1/D2可为1.25、1.3、1.35、1.5、1.55等。满足此关系式,盲孔的内径D1和凸部的外径D2的比例合理,通过凸部在盲孔内移动,可以使得绝缘件与端板10之间可以通过相对滑动的方式进行位置的微调,能够更好的方便后续极柱等的安装,同时绝缘件和端板10相对滑动的范围又不至于过大而导致定位和限位效果不佳。如D1/D2小于1.25,则盲孔的内径D1和凸部的外径D2过于接近,凸部在盲孔内可移动的范围过小,容易导致后续安装极柱时产生干涉而无法安装。如D1/D2大于1.55,则盲孔的内径D1和凸部的外径D2差距过大,凸部可在盲孔内移动的范围过大,导致定位和限位效果不佳。
以正极盲孔141和第一凸部214为例,在端板10的厚度方向Z上,正极盲孔141的深度大于等于第一凸部214的高度,使得第一凸部214可以完全收容在正极盲孔141,以避免第二表面12和正极绝缘件21的第三正极表面211之间产生间隙。
端盖组件100安装时,将正极绝缘件21和负极绝缘件22与端板10对位,将第一凸部214伸入正极盲孔141,将第二凸部224伸入负极盲孔142,使得第一凸部214和正极盲孔141具有定位和限位作用,第二凸部224和负极盲孔142具有定位和限位作用,从而能够确保正极绝缘件21和负极绝缘件22的位置基本到位,之后再安装正极柱31、负极柱32等,由于正极绝缘件21、负极绝缘件22已经与端板10对位,则第一正极安装孔131和第二正极安装孔213已对位,第一负极安装孔132和第二负极安装孔223也已对位,能够快速准确的进行安装。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端盖组件100,通过在端板10的第二表面12设置第一配合部,在绝缘件的第三表面设置第二配合部,且满足1.25≤D1/D2≤1.55,在端盖组件100组装时,绝缘件与端板10相对靠近并将凸部伸入盲孔,实现绝缘件与端板10的定位和限位,盲孔的内径D1和凸部的外径D2的比例合理,通过凸部在盲孔内移动,可以使得绝缘件与端板10之间可以通过相对滑动的方式进行位置的微调,同时绝缘件和端板10相对滑动的范围又不至于过大而导致定位和限位效果不佳,从而方便后续的极柱的安装,无需繁琐的安装方式,精度能得到保证,避免错误安装的问题发生。
可选的,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的数量均为多个,且多个第一配合部和多个第二配合部一一对应。换而言之,盲孔和凸部的数量均为多个,且多个盲孔和多个凸部一一对应。盲孔和凸部的具体数量不限,可为2、3、4……等。具体的,参考图4至图8,端板10的第二表面12开设有多个正极盲孔141和多个负极盲孔142,正极绝缘件21的第三正极表面211设置有多个第一凸部214,负极绝缘件22的第三负极表面221设置有多个第二凸部224。多个正极盲孔141和多个第一凸部214一一对应,多个负极盲孔142和多个第二凸部224一一对应。通过设置多个盲孔和多个凸部,可以在多个位置进行定位和限位,有利于提高端板10和绝缘件安装的精确度。
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在绝缘件的宽度方向Y上间隔设置有两个第二配合部,第二安装孔位于两个第二配合部之间。具体的,参考图6,在绝缘件的宽度方向Y上,正极绝缘件21的第二正极安装孔213的两侧各设有一个第一凸部214,参考图8,负极绝缘件22的第二负极安装孔223的两侧各设有一个第二凸部224。如此,正极绝缘件21和负极绝缘件22上的凸部的数量均为2,既能实现定位和限位功能,又不会增加过大的装配难度,减少塑胶材料,成本低。
可选的,两个第二配合部相对于绝缘件的长度方向的中心线对称设置。具体的,参考图6,两个第一凸部214的连线与端板10的宽度方向Y平行,且该连线过第二正极安装孔213的圆心。参考图8,两个第二凸部224的连线与端板10的宽度方向Y平行,且该连线过第二负极安装孔223的圆心。如此设置,进一步提升定位和限位功能。
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9,端板10还包括第一侧面18和斜面19,第一侧面18连接第一表面11且环绕端板10的四周,斜面19连接第一侧面18和第二表面12,以使第二表面12和第一侧面18之间形成倒角。
第一侧面18与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垂直,在端板10的长度方向X具有相背的两个第一侧面18,在端板10的宽度方向Y具有相背的两个第一侧面18,且端板10的长度方向X的第一侧面18和宽度方向Y的第一侧面18之间可以通过圆弧面过渡连接,使得端板10的四角为圆弧形,不容易磕伤其他结构。在端板10上作倒角而形成斜面19,斜面19连接第一侧面18和第二表面12,即在端板10的长度方向X具有相背的两个斜面19,在端板10的宽度方向Y具有相背的两个斜面19,斜面19呈环形设置。设置斜面19并形成倒角,使得在将端盖组件100安装到外壳的开口处时起到导向作用,端板10能更容易的伸入到外壳内。
可选的,在端板10的长度方向X上,绝缘件的边沿与对应的斜面19和第二表面12相接处之间的距离为W1,在端板10的宽度方向Y上,绝缘件的边沿与对应的斜面19和第二表面12相接处之间的距离为W2,满足1.15mm≤W1≤W2≤2.25mm。具体的,W1和W2的具体数值均可为1.15mm、1.2mm、1.25mm、1.3mm、1.35mm、1.4mm、1.45mm、1.5mm、1.55mm、1.6mm、1.65mm、1.7mm、1.75mm、1.8mm、1.85mm、1.9mm、1.95mm、2mm、2.05mm、2.1mm、2.15mm、2.2mm、2.25mm等。
如此,端板10的第二表面12在宽度方向Y上的两侧外露的更多,在长度方向X上的两侧外露的较少,或者,端板10的第二表面12在长度方向X和宽度方向Y上外露的尺寸相等,以便于将端板10的尺寸较大的长边侧(即宽度方向Y上的两侧)较好的进行焊接,而短边侧(即长度方向X上的两侧)能满足焊接固定需求且不会导致绝缘件干涉。
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5、图6、图8、图10和图11,第二表面12开设有第一容置槽,第一安装孔贯穿第一容置槽的底壁。第三表面凸设有极柱台,第二安装孔贯穿极柱台的顶面。极柱台伸入第一容置槽,在绝缘件的长度方向X上,极柱台的外周壁与第一容置槽的四周侧壁之间具有间隙S,满足1.15mm≤S≤2.45mm。S的值具体可为1.15mm、1.2mm、1.25mm、1.3mm、1.35mm、1.4mm、1.45mm、1.5mm、1.55mm、1.6mm、1.65mm、1.7mm、1.75mm、1.8mm、1.85mm、1.9mm、1.95mm、2mm、2.05mm、2.1mm、2.15mm、2.2mm、2.25mm、2.3mm、2.35mm、2.4mm、2.45mm等。
具体的,第一容置槽的形状与极柱台的形状适配,例如,第一容置槽和极柱台的横截面形状为四角为圆弧过渡的正方形,当然,不以此为限制。第一容置槽包括第一正极容置槽151和第一负极容置槽152,第一正极容置槽151与第一正极安装孔131对应,第一负极容置槽152与第一负极安装孔132对应。极柱台包括正极极柱台215和负极极柱台225,正极极柱台215与第二正极安装孔213对应,负极极柱台225与第二负极安装孔223对应。正极极柱台215伸入第一正极容置槽151,负极极柱台225伸入第一负极容置槽152,从而使得第一正极安装孔131与第二正极安装孔213对应,第一负极安装孔132与第二负极安装孔223对应。
满足1.15mm≤S≤2.45mm,绝缘件与端板10相对滑动时,极柱台能够在第一容置槽内移动,配合前述的凸部在盲孔内移动,可对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的相对位置进行微调,实现定位与限位,且也使得极柱的柱体部312不会与端板10的第一安装孔接触而导致意外短路,以便于安装极柱。如S小于1.15mm,则极柱台在第一容置槽内的移动范围过小,对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的相对位置调整效果不佳,容易导致极柱产生干涉而无法安装。如S大于2.45mm,则极柱台在第一容置槽内的移动范围过大,调整位置时难以找准位置,导致定位和限位效果不佳。
可选的,请参考图6、图7、图10和图11,第四表面开设有第二容置槽,第二容置槽与极柱台在绝缘件的厚度方向Z上正对,法兰部311伸入第二容置槽,法兰部311四周的侧面为第二侧面,在绝缘件的长度方向X上,第二侧面与第二容置槽的四周侧壁之间具有间隙L,满足0.01mm≤L≤0.58mm。L的值具体可以为0.01mm、0.05mm、0.1mm、0.15mm、0.2mm、0.25mm、0.3mm、0.35mm、0.4mm、0.45mm、0.5mm、0.58mm等。
具体的,正极绝缘件21的第四正极表面212开设的第二容置槽为第二正极容置槽216,负极绝缘件22的第四负极表面开设的第二容置槽为第二负极容置槽,正极柱31的法兰部311容置在第二正极容置槽216,负极柱32的法兰部311容置在第二负极容置槽。
满足0.01mm≤L≤0.58mm,则法兰部311可在第二容置槽中活动,且活动范围不过小也不过大,能便于调整极柱的位置,又具有定位和限位作用,使得极柱的柱体部312不会与端板10的第一安装孔接触而导致意外短路,便于装配固定。如L小于0.01mm,则法兰部311在第二容置槽中可活动的范围过小,可能难以调整极柱的位置,不便于装配甚至无法装配。如L大于0.58mm,则法兰部311在第二容置槽中可活动的范围过大,起不到定位和限位作用。
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4、图10和图11,法兰部311设置有柱体部312的表面为第一台阶面3111,柱体部312的外周表面开设有环形凹槽313,以形成靠近法兰部311一侧的第二台阶面3131,第二台阶面3131位于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之间。
端盖组件100还包括上塑胶,上塑胶套设在柱体部312且与第一表面11抵接,上塑胶还伸入环形凹槽313并与第二台阶面3131抵接。
具体的,正极柱31和负极柱32均具有第一台阶面3111、第二台阶面3131和环形凹槽313,上塑胶包括正极上塑胶51和负极上塑胶52,正极上塑胶51套设在正极柱31的柱体部312且与第一表面11连接,负极上塑胶52套设在负极柱32的柱体部312且与第一表面11连接。
通过设置环形凹槽313,上塑胶能够紧紧的被固定在端板10上而不会脱离,上塑胶起到绝缘保护作用,使得极柱的柱体部312只有背向法兰部311的端面外露,其他伸出端板10的外周均被上塑胶包围,避免意外触电的情况发生。
一种实施例中,密封圈包括沿柱体部312的轴向的第一端面411和第二端面412,第一端面411与第一台阶面3111抵接,第二端面412与上塑胶抵接。
密封圈包括正极密封圈41和负极密封圈42,正极密封圈41套设在正极柱31的柱体部312,负极密封圈42套设在负极柱32的柱体部312。
以图11中示出的正极侧为例,负极侧同理。安装时,先将正极密封圈41套设在正极柱31的柱体部312,且使得正极密封圈41的第一端面411与第一台阶面3111接触,之后将正极柱31的柱体部312依次穿过第二正极安装孔213和第一正极安装孔131,其中第一正极安装孔131的孔径略小于第二正极安装孔213的孔径,使得正极密封圈41可以顺利的穿入第二正极安装孔213,但正极密封圈41的第二端面412靠近外周壁的边沿会与第一正极安装孔131的侧壁和第一正极容置槽151的底壁相接处抵接,用力推动正极柱31的法兰部311,使得正极密封圈41产生弹性变形而穿入第一正极安装孔131,由于正极密封圈41的弹性张力作用,从而使得正极柱31的柱体部312的外周表面通过正极密封圈41与第一正极安装孔131的侧壁紧紧固定在一起,实现了将端板10、绝缘件和极柱之间的安装固定。之后,通过注塑工艺制作形成上塑胶,在注塑过程中熔融的塑胶流入模具并形成包围柱体部312且流入环形凹槽313以及密封圈处。
可选的,请参考图4、图10和图11,密封圈在第二端面412处具有环形沟槽413,上塑胶还填充环形沟槽413。具体的,第一安装孔的侧壁挤压密封圈的外周壁,以使第二端面412与密封圈的内周壁相接处朝向第一安装孔的侧壁偏移而形成环形沟槽413。
如前所述,以图11所示的正极侧为例,安装时正极密封圈41的第二端面412靠近外周壁的边沿会与第一正极安装孔131的侧壁和第一正极容置槽151的底壁相接处抵接,继续推动极柱使得正极密封圈41伸入第一正极安装孔131的过程中,第一正极安装孔131的侧壁会施加给正极密封圈41的外周朝向法兰部311一侧的摩擦力,导致正极密封圈41的第二端面412与内周壁相接处朝背向法兰部311的方向翘起,从而形成环形沟槽413,正极上塑胶51填充该环形沟槽413,可以起到固定正极密封圈41的作用,使得正极密封圈41结构稳定,确保将正极柱31的柱体部312与端板10完全隔开,避免短路。
可选的,请参考图4、图10和图11,密封圈的内周壁与第二端面相接处相对于密封圈的外周壁与第二端面的相接处朝背向法兰部311一侧凸出高度H,满足0.05mm≤H≤0.55mm。H的值具体可以为0.05mm、0.1mm、0.15mm、0.2mm、0.25mm、0.3mm、0.35mm、0.4mm、0.45mm、0.5mm、0.55mm等。
如前所述,以图11所示的正极侧为例,正极密封圈41的第二端面412与内周壁相接处朝背向法兰部311的方向翘起,形成高度H。
满足0.05mm≤H≤0.55mm,柱体部312与第一安装孔的侧壁之间的间距合理,使得密封圈能穿入柱体部312与第一安装孔的侧壁之间,且密封圈能施加给柱体部312和第一安装孔的侧壁足够的抵接力,从而实现稳定的固定。若H小于0.05mm,则柱体部312与第一安装孔的侧壁之间的间距过大,密封圈施加给柱体部312和第一安装孔的侧壁足够的抵接力不足,固定效果不良,容易松动。若H大于0.55mm,则柱体部312与第一安装孔的侧壁之间的间距过小,密封圈自身的张力过大,容易崩坏。
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4至图7、图10和图11,端板10上还设有注液凸台17,注液凸台17凸出于第二表面12,且注液凸台17开设有注液孔171,绝缘件对应注液凸台17处开设有进液孔2171。
第四表面设置有遮盖件,遮盖件包括多个条板2172和底板2173,多个条板2172围绕进液孔2171且沿环向间隔设置,多个条板2172的一端与第四表面连接,另一端与底板2173连接。
具体的,遮盖件设置在正极绝缘件21上,将正极绝缘件21与端板10安装后,多个条板2172围绕在注液凸台17四周,且底板2173位于注液凸台17正下方,多个条板2172之间具有间隙,通过注液孔171注入的电解液可通过该多个条板2172之间的间隙滴入外壳内的电芯组件200中。
通过设置注液凸台17并开设注液孔171,能够通过注液孔171向外壳内注电解液。注液凸台17凸出于第二表面12能避免电解液溢流到第二表面12,遮盖件起到分散电解液的作用,避免电解液直射到某处也造成电解液不均匀。
可选的,注液凸台17的外周壁与条板2172之间具有间隙E,满足1.2mm≤E≤2.8mm。E的值具体可以为1.2mm、1.3mm、1.4mm、1.5mm、1.6mm、1.7mm、1.8mm、1.9mm、2mm、2.1mm、2.2mm、2.3mm、2.4mm、2.5mm、2.6mm、2.7mm、2.8mm等。
满足1.2mm≤E≤2.8mm,配合前述的凸部与盲孔的定位与限位作用,能够避免遮盖件与注液凸台17干涉而无法安装。如E小于1.2mm,则遮盖件容易与注液凸台17干涉。如E大于2.8mm,则电解液容易较多的残留在底板2173上,消耗电解液过多。
参考图4、图10和图11,端板10的第一表面11对应注液凸台17的位置下凹,以便于注液针与注液孔171的对位,且电解液在该下凹位置残留时也能自行流入注液孔171,避免电解液溢流到第一表面11。
端盖组件100还包括注液塞71和注液盖72,在完成注液后,可将注液塞71插入注液孔171中堵住注液孔171,形成密封,注液盖72盖设在第一表面11对应凸台的下凹处,形成与第一表面11大致齐平的形状,以使端板10的外侧的第一表面11较为规整。
正极绝缘件21还包括凸出于第四正极表面212且位于远离负极绝缘件22一侧的正极沉台218,负极绝缘件22还包括凸出于第四负极表面且位于远离正极绝缘件21一侧的负极沉台228,正极沉台218和负极沉台228均用于隔开电芯组件200与端板10,以避免产生短路。
请参考图4至图8,端板10的第二表面12开设有防爆阀容置槽162,端板10还开设有贯穿第一表面11和防爆阀容置槽162的底壁的防爆阀安装孔161,负极绝缘件22还包括突出于第四负极表面且位于靠近正极绝缘件21一侧的通气凸台229,通气凸台229与防爆阀安装孔161相对。端盖组件100还包括防爆阀61和防爆阀盖片62,防爆阀61容置于防爆阀容置槽162且自防爆阀安装孔161从第一表面11一侧外露,防爆阀盖片62盖设在第一表面11处并封闭防爆阀安装孔161。当电芯组件200热管理异常而突然产生大量气体时,气体能通过通气凸台229流到防爆阀61处,防爆阀61在气压大于阈值时爆开,将防爆阀盖片62弹开进而使得气体能通过防爆阀安装孔161泄出,避免产生爆炸事故。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标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述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申请一种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申请之权利范围,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并依本申请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本申请所涵盖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