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565480B - 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565480B
CN116565480B CN202310851859.2A CN202310851859A CN116565480B CN 116565480 B CN116565480 B CN 116565480B CN 202310851859 A CN202310851859 A CN 202310851859A CN 116565480 B CN116565480 B CN 11656548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wer plastic
groove
along
thimble
width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85185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565480A (zh
Inventor
李茂松
檀基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851859.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565480B/zh
Publication of CN1165654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654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56548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6548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72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 H01M50/584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nnections inside or outside the batteries
    • H01M50/59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nnections inside or outside the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tection means
    • H01M50/593Spacers; Insulating plat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47Lids or cov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10Batteries in stationary systems, e.g. emergency power source in plan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Sealing Battery Cases Or Jacke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其中,下塑胶包括下塑胶本体,下塑胶本体包括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下塑胶本体上设有凸块、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凸块、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均凸设于第二表面,沿下塑胶长度方向,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分别位于下塑胶本体的相对两端,且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均沿着下塑胶宽度方向延伸,凸块位于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之间,凸块沿着下塑胶宽度方向延伸;凸块包括第一侧面,第一凸起包括第三侧面,第二凸起包括第五侧面,第一侧面、第三侧面、第五侧面位于下塑胶宽度方向的同一侧,第一侧面、第三侧面和第五侧面均具有一个注塑部。本申请提供的下塑胶具有较快的注塑速率以及较好的生产良率。

Description

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储能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背景技术
二次电池(Rechargeable battery)又称为充电电池或蓄电池,是指在电池放电后可通过充电的方式使活性物质激活而继续使用的电池。二次电池的可循环利用特性使其逐渐成为用电设备的主要动力来源,随着二次电池的需求量逐渐增大,人们对其各方面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于电池单位体积能量密度的要求,而电池的端盖组件的厚度是影响电池单位体积能量密度的重要参数,端盖组件过厚则降低电池单位体积的能量密度。目前的端盖组件包括用于顶盖和极柱之间进行绝缘的下塑胶,为了提升电池单位体积能量密度通常将下塑胶设计得很薄。现有的下塑胶因材料本身的成型收缩率较大(如:聚乙烯,英文名称:Polyethylene,成型收缩率在1.5%至3.6%之间),现有的成型工艺未针对薄片状下塑胶的特殊结构进行流道设计,下塑胶成型过程容易因不均匀填充、内应力增大而导致翘曲或断裂,下塑胶的生产良率无法进一步提升,这成为降低二次电池生产成本的制约因素之一。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可以保证下塑胶的结构强度,提升下塑胶的生产良率。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下塑胶,用于储能装置,所述下塑胶包括下塑胶本体,所述下塑胶本体包括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沿所述下塑胶厚度方向背向设置;
所述下塑胶本体上设有凸块、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所述凸块、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均凸设于所述第二表面,沿所述下塑胶长度方向,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分别位于所述下塑胶本体的相对两端,且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均沿着所述下塑胶宽度方向延伸,所述凸块位于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之间,且与所述第一凸起、所述第二凸起间隔设置,所述凸块沿着所述下塑胶宽度方向延伸;
所述凸块包括第一侧面,所述第一凸起包括第三侧面,所述第二凸起包括第五侧面,所述第一侧面、所述第三侧面、所述第五侧面位于所述下塑胶宽度方向的同一侧,所述第一侧面、所述第三侧面和所述第五侧面均具有一个注塑部。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 所述下塑胶设有通槽,所述通槽包括凸出所述第二表面的槽侧壁;
所述下塑胶还设有防爆栅栏,所述防爆栅栏设于所述通槽内且与所述槽侧壁背向所述第一表面的端部连接,所述防爆栅栏包括数个第一筋条和数个第二筋条,数个所述第一筋条沿所述下塑胶宽度方向延伸且连接所述通槽的槽侧壁,数个所述第二筋条沿所述下塑胶长度方向延伸且连接所述通槽的槽侧壁,数个所述第一筋条与数个所述第二筋条交叉连接。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表面具有多个第一顶针部,多个所述第一顶针部相对中轴线对称,所述中轴线为沿所述下塑胶长度方向延伸且位于所述下塑胶宽度方向的中部的直线。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沿所述下塑胶宽度方向,多个所述第一顶针部位于所述中轴线相对两侧,多个所述第一顶针部相对所述中轴线两两对称。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中轴线上具有所述第一顶针部,所述中轴线上的所述第一顶针部相对所述中轴线对称。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下塑胶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自所述第一表面向所述第一凸起内凹陷形成,所述第一凹槽包括第一底壁和沿所述下塑胶长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
所述下塑胶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自所述第一表面向所述第二凸起内凹陷形成,所述第二凹槽包括第二底壁和沿所述下塑胶长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
所述第一底壁和所述第二底壁设有多个第二顶针部,多个所述第二顶针部相对所述中轴线两两对称。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凹槽内具有数个第一导流槽,数个所述第一导流槽沿所述下塑胶宽度方向依次排列,数个所述第一导流槽的体积相等,沿所述下塑胶宽度方向,每个所述第一导流槽的长度尺寸为12.00mm-16.00mm,沿所述下塑胶长度方向,每个所述第一导流槽的宽度尺寸为7.00mm-11.00mm;
所述第二凹槽内具有数个第二导流槽,数个所述第二导流槽沿所述下塑胶宽度方向依次排列,数个所述第二导流槽的体积相等,沿所述下塑胶宽度方向,每个所述第二导流槽的长度尺寸为12.00mm-14.00mm,沿所述下塑胶长度方向,每个所述第二导流槽的宽度尺寸为7.00mm-11.00mm。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每个所述第一顶针部的抵推面为圆形,每个所述第二顶针部的抵推面为圆形,每个所述第一顶针部的抵推面的半径大于每个所述第二顶针部的抵推面的半径。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顶针部的抵推面的半径范围为1.5mm-3.0mm。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凹槽包括沿所述下塑胶宽度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端壁,所述第一导流槽的数量为四个,每个所述第一导流槽中具有一个所述第二顶针部,沿下塑胶宽度方向,位于外侧的两个所述第一导流槽中的所述第二顶针部分别靠近所述第一凹槽的两个所述端壁,位于中间的两个所述第一导流槽中的所述第二顶针部分别位于所述中轴线相对两侧,且相邻设置,四个所述第一导流槽中的所述第二顶针部均靠近所述第一凹槽的侧壁,且沿着所述第一凹槽长度方向间隔排列。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每个所述第一导流槽内的所述第二顶针部与所述第一导流槽的任意一个槽壁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0.55mm。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凹槽包括沿所述下塑胶宽度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端壁,所述第二导流槽的数量为四个,每个所述第二导流槽中具有一个所述第二顶针部,沿所述下塑胶宽度方向,位于外侧的两个所述第二导流槽中的所述第二顶针部分别靠近所述第二凹槽的两个所述端壁,位于中间的两个所述第二导流槽中的所述第二顶针部分别位于所述中轴线相对两侧,且相邻设置,四个所述第二导流槽中的所述第二顶针部均靠近所述第二凹槽的侧壁,且沿着所述第二凹槽长度方向间隔排列。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每个所述第二导流槽内的所述第二顶针部与所述第二导流槽的任意一个槽壁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0.55mm。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数个所述第一筋条和数个所述第二筋条的交叉连接处具有多个第三顶针部,多个所述第三顶针部相对所述中轴线两两对称。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多个所述第三顶针部的抵推面为圆形,每个所述第一顶针部的抵推面的半径大于每个所述第三顶针部的抵推面的半径。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通槽包括第一子槽和两个第二子槽,沿所述下塑胶宽度方向,两个所述第二子槽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子槽的相对两侧,且两个第二子槽分别与所述第一子槽相互连通;
沿所述下塑胶长度方向,所述第一子槽的宽度尺寸大于每个所述第二子槽的宽度尺寸。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端盖组件,包括端盖和如上所述的下塑胶,所述端盖设有防爆阀;
所述下塑胶设有通槽,所述通槽包括第一子槽和两个第二子槽,沿所述下塑胶宽度方向,两个所述第二子槽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子槽的相对两侧,且两个第二子槽分别与所述第一子槽相互连通;
所述下塑胶装于所述端盖的表面,且所述下塑胶的第一表面朝向所述端盖,沿所述端盖组件厚度方向,所述防爆阀的正投影落入所述第一子槽的正投影内。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储能装置,包括壳体、电极组件和如上所述的端盖组件,所述壳体具有开口,所述壳体设有容纳腔,所述电极组件容纳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端盖组件覆盖所述开口。
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用电设备,包括如上所述的储能装置,所述储能装置用于储存电能。
本申请通过使注塑部位于下塑胶的凸块、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沿下塑胶宽度方向的同一侧的表面,当下塑胶在模具内注塑成型时,可以从三个注塑部所在位置同时注入熔融塑胶液,加快熔融塑胶液充满模腔的速度,缩短下塑胶的注塑时间,提升下塑胶的生产效率。此外,沿下塑胶长度方向,凸块位于下塑胶的中间位置,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分别位于下塑胶的相对两端,并且,凸块、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是凸设于下塑胶本体的三个立体结构,每个立体结构的流道与下塑胶本体的流道连接形成大致呈“Z”字形流道,且“Z”字形流道具有两个直角拐角,结构简单。凸块、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的延伸方向均与最初注入的高速熔融塑胶液的流动方向一致,从三个注塑部所在位置高速注入熔融塑胶液,可以使熔融塑胶液快速地充满流道的直角拐角,避免在直角拐角处形成涡流,进而避免降低下塑胶对应直角拐角所在位置的结构强度。熔融塑胶液经过直角拐角进入下塑胶本体的大面模腔后,流速较缓,可以更加均匀地填满下塑胶本体的大面模腔,提升下塑胶的生产良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如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的应用场景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储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储能装置的端盖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端盖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3所示下塑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所示下塑胶的第二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8a为图6所示下塑胶的第三角度结构示意图,其中展示了所有顶针部;
图8b为图6所示下塑胶的第三角度结构示意图,其中忽略了第一顶针部;
图9为图6所示下塑胶的局部截面结构图;
图10为图4所示端盖与下塑胶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5000-储能系统,4100-第一电能转换装置,4200-第二电能转换装置,3000-第一用电设备,2000-第二用电设备,1000-储能装置,100-端盖组件,200-电极组件,10-下塑胶,40-端盖,50-上塑胶组件,60-压片组件,70-电极极柱,71-正极极柱,72-负极极柱,51-第一上塑胶,52-第二上塑胶,80-密封圈,61-第一压片,62-第二压片,41-端盖本体,42-防爆阀,44-第一通孔,45-第二通孔,46-注液孔,411-正面,412-背面,418-焊接槽,11-下塑胶本体,111-第一表面,112-第二表面,113-第一极柱通孔,114-注液通孔,115-第二极柱通孔,118-第三表面,119-第四表面,12-通槽,121-第一子槽,122-第二子槽,1211-第一壁,1212-第二壁,1211a-第一子壁,1211b-第二子壁,1212a-第三子壁,1212b-第四子壁,1221-第三壁,1222-第四壁,1223-第五壁,13-凸块,131-第一侧面,132-第二侧面,14-防爆栅栏,141-第一筋条,142-第二筋条,1411-第一子筋条,1412-第二子筋条,1413-第三子筋条,15-第一凸起,16-第二凸起,151-第三侧面,152-第四侧面,17-第一凹槽,171-第一底壁,172-第一侧壁,173-第二侧壁,174-第一加强筋,175-第一导流槽,178-第一导流孔,161-第五侧面,162-第六侧面,18-第二凹槽,181-第二底壁,182-第三侧壁,183-第四侧壁,184-第二加强筋,185-第二导流槽,188-第二导流孔,19-注塑部,S1-第一顶针部,S11-抵推面,S2-第二顶针部,S3-第三顶针部,A-中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由于人们所需要的能源都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和空间性,为了合理利用能源并提高能量的利用率,需要通过一种介质或者设备,把一种能量形式用同一种或者转换成另外一种能量形式存储起来,基于未来应用需要再以特定能量形式释放出来。众所周知,要实现碳中和的大目标,目前绿色电能的产生主要途径是发展光伏、风电等绿色能源来替代化石能源。目前绿色电能的产生普遍依赖于光伏、风电、水势等,而风能和太阳能等普遍存在间歇性强、波动性大的问题,会造成电网不稳定,用电高峰电不够,用电低谷电太多,不稳定的电压还会对电力造成损害,因此可能因为用电需求不足或电网接纳能力不足,引发“弃风弃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须依赖储能。即将电能通过物理或者化学的手段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存储起来,在需要的时候将能量转化为电能释放出来,简单来说,储能就类似一个大型“充电宝”,在光伏、风能充足时,将电能储存起来,在需要时释放储能的电力。
以电化学储能为例,本方案提供一种储能装置,储能装置内设有一组化学电池,主要是利用化学电池内的化学元素做储能介质,充放电过程伴随储能介质的化学反应或者变化,简单说就是把风能和太阳能产生的电能存在化学电池中,在外部电能的使用达到高峰时再将存储的电量释放出来使用,或者转移给电量紧缺的地方再使用。
目前的储能(即能量存储)应用场景较为广泛,包括(风光)发电侧储能、电网侧储能、基站侧储能以及用户侧储能等方面,对应的储能装置的种类包括有:
(1)应用在电网侧储能场景的大型储能集装箱,其可作为电网中优质的有功无功调节电源,实现电能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负荷匹配,增强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并在电网系统备用、缓解高峰负荷供电压力和调峰调频方面意义重大;
(2)应用在用户侧的工商业储能场景(银行、商场等)的中小型储能电柜,主要运行模式为“削峰填谷”。由于根据用电量需求在峰谷位置的电费存在较大的价格差异,用户有储能设备后,为了减少成本,通常在电价低谷期,对储能柜/箱进行充电处理;电价高峰期,再将储能设备中的电放出来进行使用,以达到节省电费的目的。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储能集装箱、中小型储能电柜、户用小型储能箱等包含储能装置的设备可以理解为是用电设备。
请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的应用场景图。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应用于一种储能系统5000,该储能系统5000包括第一电能转换装置4100(光伏板)、第二电能转换装置4200(风机)、第一用电设备3000(电网)、第二用电设备2000(基站)以及储能装置1000。该储能系统5000还包括储能柜,储能装置1000装于储能柜,储能柜可以安装于室外。具体的,第一电能转换装置4100可以在电价低谷时期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储能装置1000用于储存该电能并在用电高峰时供给第一用电设备3000或者第二用电设备2000,或者在第一用电设备3000或者第二用电设备2000断电/停电时进行供电。第二电能转换装置4200可以将风能转换为电能,储能装置1000用于储存该电能并在用电高峰时供给第一用电设备3000或者第二用电设备2000,或者在第一用电设备3000或者第二用电设备2000断电/停电时进行供电。其中,电能的传输可以采用高压线缆进行传输。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用电设备3000、第二用电设备2000等包含储能装置的设备可以理解为是用电设备。
储能装置1000的数量可以为数个,数个储能装置1000相互串联或并联。本实施例中,“数个”是指两个及两个以上。
可以理解的是,储能装置1000可包括但不限于单体电池、电池模组、电池包、电池系统等。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1000的实际应用形态可以为但不限于为所列举产品,还可以是其他应用形态,本申请实施例不对储能装置1000的应用形态做严格限制。本申请实施例仅以储能装置1000为多芯电池为例进行说明。
请参阅图2,图2为图1所示的储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储能装置1000包括壳体(图未示)、端盖组件100和电极组件200。壳体具有开口,壳体设有容纳腔,电极组件200容纳于容纳腔内,端盖组件100覆盖开口,壳体包裹电极组件200周围及底部,且壳体与端盖组件100密封连接。
本实施例中,电极组件200外侧还包覆有绝缘膜(图未示),用于保护极芯,避免极芯被刮伤。绝缘膜包覆于电极组件200外表面,且绝缘膜的侧边与端盖组件100热熔粘接。
为方便描述,定义图2所示端盖组件100的长度方向为X轴方向,端盖组件100的宽度方向为Y轴方向,端盖组件100的厚度方向为Z轴方向,X轴方向、Y轴方向和Z轴方向两两相互垂直。本申请实施例描述所提及的“上”、“下”等方位用词是依据说明书附图2所示方位进行的描述,以朝向Z轴正方向为“上”,以朝向Z轴负方向为“下”,其并不形成对储能装置1000于实际应用场景中的限定。以下文中所用到的“相同”、“相等”或者“平行”均允许有一定的公差存在。
请参阅图3,图3为图2所示的储能装置的端盖组件的分解示意图。端盖组件100包括下塑胶10和端盖40,下塑胶10安装在端盖40上。本实施例中的端盖40为光铝件,下塑胶10为塑料材质制成且绝缘。端盖组件100还包括上塑胶组件50、压片组件60和电极极柱70。具体的,端盖40和下塑胶10层叠设置,且下塑胶10用于绝缘端盖40与电极组件200。上塑胶组件50和端盖40层叠设置,且上塑胶组件50位于端盖40背离下塑胶10的一侧。电极极柱70包括正极极柱71和负极极柱72。上塑胶组件50包括第一上塑胶51和第二上塑胶52,第一上塑胶51和第二上塑胶52并排装于端盖40沿端盖组件100长度方向(X轴方向)的两端。第一上塑胶51和第二上塑胶52上均设有通孔,分别用于供正极极柱71和负极极柱72穿过。正极极柱71和负极极柱72上套有密封圈80。压片组件60包括第一压片61和第二压片62,第一压片61和第二压片62层叠设于上塑胶组件50背离端盖40的一侧,且分别与第一上塑胶51和第二上塑胶52固定连接。
请参阅图4和图5,图4为图3所示端盖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所示端盖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端盖40包括端盖本体41和防爆阀42。端盖本体41设有第一通孔44、第二通孔45和注液孔46。沿端盖组件100长度方向(X轴方向),第一通孔44、注液孔46、防爆阀42及第二通孔45依次间隔排列。
具体的,端盖本体41为长条形薄板,其包括正面411和与正面411背向设置的背面412。
位于端盖本体41中部位置,还设有贯穿背面412和正面411的焊接槽418,且焊接槽418位于第一通孔44和第二通孔45之间。防爆阀42容置焊接槽418内并与焊接槽418槽壁焊接。当储能装置1000内部压力过大时,防爆阀42会自动打开泄压,以防止出现爆炸的情况。
可以理解,第一通孔44和第二通孔45分别设于端盖本体41的相对两端,且贯穿所述正面411和所述背面412。本实施例中,第一通孔44和第二通孔45分别用于供储能装置1000的正极极柱71和负极极柱72穿过。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通孔44也可以用于供负极极柱72穿过,第二通孔45也可以用于供正极极柱71穿过。
注液孔46设于第一通孔44和防爆阀42之间,在储能装置1000的注液工序中,通过端盖40上的注液孔46向储能装置1000内注入电解液。
请参阅图6和图7,图6为图3所示下塑胶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所示下塑胶的第二角度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下塑胶10包括下塑胶本体11。下塑胶本体11大致为矩形薄板,其包括第一表面111、第二表面112、第三表面118和第四表面119,沿下塑胶10厚度方向(Z轴方向),第一表面111和第二表面112背向设置;沿下塑胶10宽度方向(Y轴方向),第三表面118和第四表面119背向设置,第三表面118和第四表面119连接于第一表面111和第二表面112之间。
本实施例中,下塑胶本体11上还设有第一极柱通孔113、注液通孔114和第二极柱通孔115。沿下塑胶10长度方向(X轴方向),第一极柱通孔113、注液通孔114和第二极柱通孔115依次设于下塑胶本体11上。
本实施例中,第一极柱通孔113为方形通孔。第一极柱通孔113贯穿第一表面111和第二表面112。第一极柱通孔113用于供正极极柱71穿过。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极柱通孔113也可以用于供负极极柱72穿过。
本实施例中,第二极柱通孔115为方形通孔。沿下塑胶10长度方向(X轴方向),第二极柱通孔115位于下塑胶本体11远离第一极柱通孔113的一端。第二极柱通孔115贯穿第一表面111和第二表面112。第二极柱通孔115用于供负极极柱72穿过。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极柱通孔115也可以用于供正极极柱71穿过。
注液通孔114贯穿下塑胶本体11的第一表面111和第二表面112。注液通孔114位于第一极柱通孔113的侧边,注液通孔114用于与注液孔46配合,供电解液通过并流入电极组件200。
如图6和图7,本实施例中,下塑胶本体11还设有通槽12。沿下塑胶10长度方向(X轴方向),通槽12位于下塑胶本体11的中间位置。沿下塑胶10厚度方向(Z轴方向),通槽12贯穿第一表面111和第二表面112。通槽12包括第一子槽121和两个第二子槽122。
沿下塑胶10长度方向(X轴方向),第一子槽12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壁1211和第二壁1212。第一壁1211包括第一子壁1211a和两个第二子壁1211b。第一子壁1211a沿下塑胶10宽度方向(Y轴方向)延伸。沿下塑胶10宽度方向(Y轴方向),两个第二子壁1211b分别位于第一子壁1211a的相对两侧,且与第一子壁1211a连接。两个第二子壁1211b为弧形,且背向第一壁1211和第二壁1212之间弯曲。第二壁1212包括第三子壁1212a和两个第四子壁1212b。第三子壁1212a沿下塑胶10宽度方向(Y轴方向)延伸。沿下塑胶10宽度方向(Y轴方向),两个第四子壁1212b分别位于第三子壁1212a的相对两侧,且与第三子壁1212a连接。两个第四子壁1212b为弧形,且背向第一壁1211和第二壁1212之间弯曲。沿下塑胶10长度方向(X轴方向),第一子壁1211a和第三子壁1212a相对且平行设置(允许有一定工艺公差),两个第二子壁1211b与两个第四子壁1212b相对设置,可以理解为,第一子槽121整体轮廓为“椭圆跑道”形。
两个第二子槽122均为矩形通槽。沿下塑胶10长度方向(X轴方向),两个第二子槽122均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壁1221和第四壁1222。第三壁1221和第四壁1222平行设置(允许有一定工艺公差),且均沿下塑胶10宽度方向(Y轴方向)延伸。两个第二子槽122还包括第五壁1223,第五壁1223沿下塑胶10长度方向(X轴方向)延伸,且连接于第三壁1221和第四壁1222之间。
沿下塑胶10宽度方向(Y轴方向),第一子槽121位于中间位置,两个第二子槽122分别位于第一子槽121的相对两侧,且均与第一子槽121连通。沿下塑胶10宽度方向(Y轴方向),两个第二子壁1211b分别连接第一子壁1211a和两个第二子槽122的第三壁1221,第一子壁1211a、两个第二子壁1211b和两个第三壁1221共同构成通槽12的第一槽侧壁。沿下塑胶10宽度方向(Y轴方向),两个第四子壁1212b分别连接第三子壁1212a和两个第二子槽122的第四壁1222,第三子壁1212a、两个第四子壁1212b和两个第四壁1222共同构成通槽12的第二槽侧壁。沿下塑胶10宽度方向(Y轴方向),两个第二子槽122的第五壁1223相对设置,两个第五壁1223分别相当于通槽12的第三槽侧壁和第四槽侧壁。沿下塑胶10长度方向(X轴方向),第一子壁1211a和第三子壁1212a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三壁1221和第四壁1222之间的距离,即相当于,第一子槽121的宽度尺寸大于第二子槽122的宽度尺寸。沿下塑胶10厚度方向(Z轴方向),第一子槽121的横截面面积大于两个第二子槽122的横截面面积。
通槽12用于将电极组件200中产生的压力气体通向防爆阀42。第一子槽121的横截面面积大于两个第二子槽122的横截面面积,有助于电极组件200中产生的气体流通至防爆阀42,以便于防爆阀42开阀。通过在第一子槽121的两侧分别设置两个第二子槽122,可以增大通槽12的面积,增加压力气体通向防爆阀42的流通面积。
本实施例中,下塑胶10设有通槽12的位置厚度大于其他位置厚度。具体的,通槽12由下塑胶本体11的第一表面111向第二表面112方向凹陷且在第二表面112上形成凸块13。通槽12同时贯穿第一表面111和凸块13,通槽12的槽侧壁包括第一表面111和第二表面112之间的部分以及凸出于第二表面112的部分。沿下塑胶10宽度方向(Y轴方向),凸块13包括背向设置的第一侧面131和第二侧面132。
如图6和图7,本实施例中,下塑胶10还包括防爆栅栏14,防爆栅栏14为网格状薄板。防爆栅栏14装设于通槽12内,且与通槽12的槽侧壁凸出第二表面112的端部连接。在下塑胶10厚度方向(Z轴方向)上,防爆栅栏14覆盖通槽12。
防爆栅栏14包括数个第一筋条141和数个第二筋条142。数个第一筋条141沿下塑胶10长度方向(X轴方向)并排且间隔设置,每个第一筋条141沿下塑胶10宽度方向(Y轴方向)延伸。数个第一筋条141包括一个第一子筋条1411,第一子筋条1411连接两个第五壁1223,即相当于连接通槽12的第三槽侧壁和第四槽侧壁;数个第一筋条141包括一个第二子筋条1412,第二子筋条1412连接两个第二子壁1211b,数个第一筋条141包括一个第三子筋条1413,第三子筋条1413连接两个第四子壁1212b。本实施例中,第一筋条141的数量为3个。
数个第二筋条142沿下塑胶10宽度方向(Y轴方向)并排且间隔设置,每个第二筋条142连接通槽12的第一槽侧壁和第二槽侧壁。具体的,数个第二筋条142中的两个第二筋条142连接一个第二子槽122的第三壁1221和第四壁1222;数个第二筋条142中的两个第二筋条142连接另一个第二子槽122的第三壁1221和第四壁1222;数个第二筋条142中的五个第二筋条142连接第一子槽121的第一壁1211和第二壁1212。本实施例中,第二筋条142的数量为9个。第一子筋条1411、第二子筋条1412、第三子筋条1413和数个第二筋条142形成网格状防爆栅栏14。
由于储能装置1000在运输过程中,极耳或蓝膜易破裂产生碎片。通过在通槽12内设置防爆栅栏14,可以避免极耳或蓝膜的碎片漂浮至防爆阀42的下方,遮挡过气通道,进而引起防爆失效,又可以防止极耳直接接触防爆阀42。数个第一筋条141和数个第二筋条142交叉设置,可以增强防爆栅栏14的结构强度。
如图6和图7,本实施例中,下塑胶10还包括第一凸起15和第二凸起16。第一凸起15和第二凸起16凸设于下塑胶本体11的第二表面112,且位于下塑胶10沿长度方向(X轴方向)的相对两端。第一凸起15与第一极柱通孔113相邻设置,且第一凸起15位于第一极柱通孔113背向通槽12的一侧。第二凸起16与第二极柱通孔115相邻设置,且第二凸起16位于第二极柱通孔115背向通槽12的一侧。
第一凸起15为矩形块状,且沿着下塑胶10宽度方向(Y轴方向)延伸。本实施例中,沿下塑胶10长度方向(X轴方向),第一凸起15的一侧与下塑胶本体11的端部边缘平齐,沿下塑胶10宽度方向(Y轴方向),第一凸起15的两端与下塑胶本体11的两侧边缘平齐。可以理解为,第一凸起15的长度尺寸与下塑胶本体11的宽度尺寸相同。沿下塑胶10宽度方向(Y轴方向),第一凸起15包括背向设置的第三侧面151和第四侧面152。
如图6,下塑胶本体11的第一表面111与第一凸起15对应的区域设有第一凹槽17,第一凹槽17自第一表面111沿着下塑胶10厚度方向(Z轴方向)向第一凸起15内凹陷。第一凹槽17包括第一底壁171以及沿下塑胶10长度方向(X轴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172和第二侧壁173。第一凹槽17还包括沿下塑胶10宽度方向(Y轴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端壁。在第一凸起15的对应区域设置第一凹槽17,保证了第一凹槽17的深度,可以节约下塑胶10的材料有利于节省制造成本,而且还可以减轻下塑胶10的重量,有利于储能装置1000的轻量化设计。
具体的,沿下塑胶10厚度方向(Z轴方向),第一凹槽17的正投影与第一凸起15的正投影完全重合,或者,第一凹槽17的正投影在第一凸起15的正投影区域内;可以理解第一凹槽17的轮廓与第一凸起15的外轮廓相同或者相近。
第一凹槽17内设有数个第一加强筋174,数个第一加强筋174凸设于第一底壁171,并且连接于第一侧壁172与第二侧壁173之间;沿着下塑胶10宽度方向(Y轴方向),数个第一加强筋174间隔排列,且将第一凹槽17划分为数个第一导流槽175。沿下塑胶10宽度方向,数个第一导流槽175依次排列。数个第一加强筋174可以增强第一凹槽17的强度。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第一加强筋174的数量为3个,三个第一加强筋174将第一凹槽17划分为四个体积相等的第一导流槽175。第一导流槽175的槽壁实际上是由第一凹槽17的侧壁、第一凹槽17的端壁以及数个第一加强筋174形成。本实施例中,沿下塑胶10长度方向(X轴方向),第一侧壁172和第二侧壁173之间的距离为7.00mm-11.00mm,具体的,第一侧壁172和第二侧壁173之间的距离为9.22mm,可以理解第一导流槽175的宽度尺寸为7.00mm-11.00mm,具体的,第一导流槽175的宽度尺寸为9.22mm;沿下塑胶10宽度方向(Y轴方向),相邻两个第一加强筋174之间的距离为12.00mm-16.00mm,具体的,相邻两个第一加强筋174之间的距离为14.72mm,可以理解第一导流槽175的长度尺寸为12.00mm-16.00mm,具体的,第一导流槽175的长度尺寸为14.72mm。
下塑胶10还设有数个第一导流孔178,数个第一导流孔178设于第一凹槽17的第一底壁171上,且第一导流孔178沿下塑胶10厚度方向(Z轴方向)贯穿第一凸起15与第一表面111,即,在下塑胶10厚度方向(Z轴方向),每个第一导流孔178贯穿第一凹槽17的底壁。数个第一导流孔178沿着第一凹槽17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列。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第一导流孔178排布于第一导流槽175内;第一导流孔178的数量为4个,且每个第一导流槽175内设有一个第一导流孔178。在注液或者使用过程中,第一导流孔178能够将从注液通孔114喷溅至端盖40和下塑胶10的第一表面111之间的电解液,经过第一凹槽17,流经数个第一导流孔178,再通过第一导流孔178导流回电极组件200中,实现电解液的回流和重复利用,以防止电解液留存端盖40和下塑胶10的第一表面111之间,避免在下塑胶10的第一表面111和第一凹槽17产生积液,提高电极组件200的浸润性。
第二凸起16为矩形块状,且沿着下塑胶10宽度方向(Y轴方向)延伸。本实施例中,沿下塑胶10长度方向(X轴方向),第二凸起16的一侧与下塑胶本体11的端部边缘平齐,沿下塑胶10宽度方向(Y轴方向),第二凸起16的两端与下塑胶本体11的两侧边缘平齐。可以理解为,第二凸起16的长度尺寸与下塑胶本体11的宽度尺寸相同。沿下塑胶10宽度方向(Y轴方向),第二凸起16包括背向设置的第五侧面161和第六侧面162。
如图6,下塑胶本体11的第一表面111与第二凸起16对应的区域设有第二凹槽18,第二凹槽18自第一表面111沿着下塑胶10厚度方向(Z轴方向)向第二凸起16内凹陷。第二凹槽18包括第二底壁181以及沿下塑胶10长度方向(X轴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三侧壁182和第四侧壁183。第二凹槽18还包括沿下塑胶10宽度方向(Y轴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端壁。在第二凸起16的对应区域设置第二凹槽18,保证了第二凹槽18的深度,可以节约下塑胶10的材料有利于节省制造成本,而且还可以减轻下塑胶10的重量,有利于储能装置1000的轻量化设计。
具体的,沿下塑胶10厚度方向(Z轴方向),第二凹槽18的正投影与第二凸起16的正投影完全重合,或者,第二凹槽18的正投影在第二凸起16的正投影区域内;可以理解第二凹槽18的轮廓与第二凸起16的外轮廓相同或者相近。
第二凹槽18内设有数个第二加强筋184,数个第二加强筋184凸设于第二底壁181,并且连接于第三侧壁182与第四侧壁183之间;沿着下塑胶10宽度方向(Y轴方向),数个第二加强筋184间隔排列,且将第二凹槽18划分为数个第二导流槽185。沿下塑胶10宽度方向,数个第二导流槽185依次排列。数个第二加强筋184可以增强第二凹槽18的强度。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第二加强筋184的数量为3个,三个第二加强筋184将第二凹槽18划分为四个体积相等的第二导流槽185。第二导流槽185的槽壁实际上是由第二凹槽18的侧壁、第二凹槽18的端壁以及数个第二加强筋184形成。本实施例中,沿下塑胶10长度方向(X轴方向),第三侧壁182和第四侧壁183之间的距离为7.00mm-11.00mm,具体的,第三侧壁182和第四侧壁183之间的距离为9.22mm,可以理解第二导流槽185的宽度尺寸为7.00mm-11.00mm,具体的,第二导流槽185的宽度尺寸为9.22mm;沿下塑胶10宽度方向(Y轴方向),相邻两个第二加强筋184之间的距离为12.00mm-16.00mm,具体的,相邻两个第二加强筋184之间的距离为14.72mm,可以理解第二导流槽185的长度尺寸为12.00mm-16.00mm,具体的,第二导流槽185的长度尺寸为14.72mm。
下塑胶10还设有数个第二导流孔188,数个第二导流孔188设于第二凹槽18的第二底壁181上,且第二导流孔188沿下塑胶10厚度方向(Z轴方向)贯穿第二凸起16与第一表面111,即,在下塑胶10厚度方向,每个第二导流孔188贯穿所述第二凹槽18的底壁。数个第二导流孔188沿着第二凹槽18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列。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第二导流孔188排布于第二导流槽185内;第二导流孔188的数量为4个,且每个第二导流槽185内设有一个第二导流孔188。在注液或者使用过程中,第二导流孔188能够将从注液通孔114喷溅至端盖40和下塑胶10的第一表面111之间的电解液,经过第二凹槽18,流经数个第二导流孔188,再通过第二导流孔188导流回电极组件200中,实现电解液的回流和重复利用,以防止电解液留存端盖40和下塑胶10的第一表面111之间,避免在下塑胶10的第一表面111和第二凹槽18产生积液,提高电极组件200的浸润性。
下塑胶10通过注塑工艺制作而成,注塑时通过模具(图未示)的注塑口向模具的模腔中注入经高温熔化的熔融塑胶液,熔融塑胶液填满模腔后,待高温的熔融塑胶液温度降低使得熔融塑胶液凝固成型后,进行脱模,得到下塑胶10。下塑胶10的表面形成注塑部,一方面,从模具角度来看,注塑部与模具的注塑口的位置对应,另一方面,从下塑胶10角度来看,注塑部为下塑胶10外表面的某个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当塑胶在模具内成型后,如塑胶稍微过量,则注塑部会残留下凸起,如塑胶略有不足,则注塑部会形成凹槽。对于残留有凸起的情况,脱模后,如剪切或打磨掉该凸起,则在最终产品上并不会留下该凸起,注塑部会形成与其他部分齐平的平面结构。当然,在一些情况下,也可保留该凸起。对于本申请实施例而言,注塑部可以为凸起、凹槽或平面。
请参阅图6,本实施例中,下塑胶10具有多个注塑部19。多个注塑部19分布于凸块13、第一凸起15和第二凸起16,且分别位于凸块13、第一凸起15和第二凸起16沿下塑胶10宽度方向(Y轴方向)的一侧。
沿下塑胶10长度方向,第一凸起15和第二凸起16分别位于下塑胶本体11的相对两端,凸块13位于第一凸起15和第二凸起16之间,且与第一凸起15、第二凸起16间隔设置。凸块13包括第一侧面131,第一凸起15包括第三侧面151,第二凸起16包括第五侧面161,第一侧面131、第三侧面151、第五侧面161位于下塑胶10宽度方向(Y轴方向)的同一侧。第一侧面131、第三侧面151、第五侧面161与第三表面118共面。下塑胶10的第一侧面131、第三侧面151、第五侧面161上具有一个注塑部19。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注塑部19的数量为三个,且分别位于凸块13的第一侧面131、第一凸起15的第三侧面151和第二凸起16的第五侧面161。在其他实施例中,注塑部19也可以分别位于凸块13的第二侧面132、第一凸起15的第四侧面152和第二凸起16的第六侧面162,只需使注塑部19位于下塑胶10宽度方向(Y轴方向)的同一侧。
当下塑胶10在模具内注塑成型时,可以从三个注塑部19所在位置同时注入熔融塑胶液,加快熔融塑胶液充满模腔的速度,缩短下塑胶10的注塑时间,提升下塑胶10的生产效率。此外,沿下塑胶10长度方向(X轴方向),凸块13位于下塑胶10的中间位置,第一凸起15和第二凸起16分别位于下塑胶10的相对两端,从三个注塑部19所在位置注入熔融塑胶液,可以使熔融塑胶液均匀填满模腔,提升下塑胶10的生产良率。
第一凸起15、凸块13和第二凸起16均为凸设于下塑胶本体11的第二表面112的立体结构,从三个注塑部19注入熔融塑胶液,熔融塑胶液在三个立体结构的流道中沿下塑胶10厚度方向流动,之后进入下塑胶本体11的大面模腔中流动;在下塑胶10宽度方向(Y轴方向)与三个注塑部19相对的另一侧,熔融塑胶液再从下塑胶本体11的大面模腔进入三个立体结构的流道;因此每个立体结构的流道与下塑胶本体11的流道连接形成大致呈“Z”字形流道,且“Z”字形流道具有两个直角拐角,结构简单。第一凸起15、凸块13和第二凸起16的延伸方向均与最初注入的高度熔融塑胶液的流动方向一致。从三个注塑部19所在位置高速注入熔融塑胶液,可以使熔融塑胶液快速地充满直角拐角,避免在直角拐角处形成涡流,进而避免降低下塑胶本体11上对应直角拐角所在位置的结构强度。熔融塑胶液经过直角拐角进入下塑胶本体11的大面模腔后,流速较缓,可以更加均匀地填满下塑胶本体11的大面模腔,提升下塑胶10的生产良率。
在模具内注射熔融塑胶液时,由于注塑部19所在位置位于下塑胶10宽度方向(Y轴方向)的同一侧,熔融塑胶液会沿着下塑胶10宽度方向(Y轴方向)流动,即沿着第一筋条141的延伸方向流动。第一筋条141较长,且第一筋条141的延伸方向与初始注入的熔融塑胶液流动方向一致,熔融塑胶液填充第一筋条141的流道的过程更加顺畅均匀。第二筋条142介于相邻两个第一筋条141之间的部分是由相邻两个第一筋条141流道中的熔融塑胶液分流后并横向拐折进入第二筋条142的流道后汇合形成,由于第二筋条142介于相邻两个第一筋条141之间的部分较短,相邻两个第一筋条141流道中的熔融塑胶液分流后在第二筋条142的流道中可以快速汇合,从而避免熔融塑胶液流速下降,在汇合处形成熔接痕,降低第二筋条142的结构强度,进而降低防爆栅栏14的结构强度。第一子筋条1411连接通槽12的第三槽侧壁和第四槽侧壁,通过凸块13上的注塑部19所在位置注入熔融塑胶液,熔融塑胶液可以直接从模具内对应第一子筋条1411的流道沿下塑胶10宽度方向(Y轴方向)流动。第一子筋条1411的长度尺寸接近下塑胶10的宽度尺寸,通过使熔融塑胶液的流动方向与第一子筋条1411的流动方向相同,可以避免第一子筋条1411流道中的熔融塑胶液液延不均匀产生熔接痕,进而避免熔接痕降低第一子筋条1411的强度。
请参阅图8a和图8b,图8a为图6所示下塑胶的第三角度结构示意图,其中展示了所有顶针部。图8b为图6所示下塑胶的第三角度结构示意图,其中忽略了第一顶针部。本实施例中,下塑胶10设有多个第一顶针部S1、多个第二顶针部S2和多个第三顶针部S3。多个第一顶针部S1相对中轴线A对称,多个第二顶针部S2相对中轴线A对称,多个第三顶针部S3相对中轴线A对称。多个顶针部是下塑胶10在模具内成型后顶针(图未示)抵接的位置,以将已成型的下塑胶推出模具以脱模。其中,中轴线A为沿下塑胶10长度方向(X轴方向)延伸且位于下塑胶10宽度方向(Y轴方向)的中部的直线,中轴线A是为表述方便而设定的虚拟的线,并非下塑胶10上实际存在的线。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顶针部是下塑胶10的最终产品结构,是由顶针对下塑胶本体11的第一表面111施加顶出力而形成。当顶针还未对下塑胶10接触时,即还未进行脱模操作时,下塑胶10可并未形成有顶针部。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在未进行脱模时设置有顶针部的结构,即顶针还未与下塑胶10接触时,下塑胶10上即形成有顶针部的结构。
请继续参阅图8a,多个第一顶针部S1位于下塑胶本体11的第一表面111。多个第一顶针部S1分为多组,可以称为第一顶针部组。每个第一顶针部组中具有一个或者两个第一顶针部S1。当第一顶针部组只具有一个第一顶针部S1时,唯一的一个第一顶针部S1位于中轴线A上;当第一顶针部组具有两个第一顶针部S1时,两个第一顶针部S1在下塑胶10宽度方向(Y轴方向)正对且相对中轴线A两两对称。多个第一顶针部组之间在下塑胶10长度方向(X轴方向)间隔排布。相当于,中轴线A上具有第一顶针部S1,中轴线A上的第一顶针部S1相对中轴线A对称;沿下塑胶10宽度方向,中轴线A两侧也具有第一顶针部S1,中轴线A两侧的第一顶针部S1相对中轴线A两两对称。沿下塑胶10长度方向,中轴线A上的第一顶针部S1和中轴线A两侧的第一顶针部S1间隔排布。需要说明的是,正对是指两者的中心点的连线与对应的方向平行,如在下塑胶10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正对,则该两个第一顶针部S1的中心的连线与下塑胶10宽度方向(Y轴方向)平行,如在下塑胶10长度方向(X轴方向)上正对,则该两个第一顶针部S1的中心的连线与下塑胶10长度方向(X轴方向)平行,后文中的正对同此限定,后续不再赘述。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一顶针部S1分为八个第一顶针部组。第一组S1.1中的第一顶针部S1靠近第一极柱通孔113并与第一极柱通孔113在下塑胶10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间隔设置。第二组S1.2中的第一顶针部S1位于中轴线A上并位于第一极柱通孔113背向第一凹槽17的一侧。第三组S1.3的第一顶针部S1靠近中轴线A并位于第一壁1211的侧边。第四组S1.4中的第一顶针部S1靠近下塑胶本体11的边缘并位于第三壁1221的侧边。第五组S1.5的第一顶针部S1靠近下塑胶本体11的边缘并位于第四壁1222的侧边。第六组S1.6中的第一顶针部S1靠近中轴线A并位于第二壁1212的侧边。第七组S1.7中的第一顶针部S1位于中轴线A上并位于第二极柱通孔115背向第二凹槽18的一侧。第八组S1.8中的第一顶针部S1靠近第二极柱通孔115并与第二极柱通孔115在下塑胶10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间隔设置。
上述八个第一顶针部组中的第一顶针部S1沿下塑胶10长度方向(X轴方向)间隔排列,其中,第一组S1.1中的第一顶针部S1与第八组S1.8中的第一顶针部S1在下塑胶10长度方向(X轴方向)上正对;第二组S1.2中的第一顶针部S1与第七组S1.7中的第一顶针部S1在下塑胶10长度方向(X轴方向)上正对;第三组S1.3中的第一顶针部S1与第六组S1.6中的第一顶针部S1在下塑胶10长度方向(X轴方向)上正对;第四组S1.4中的第一顶针部S1与第五组S1.5中的第一顶针部S1在下塑胶10长度方向(X轴方向)上正对。每组中的第一顶针部S1均相对中轴线A对称,多个第一顶针部S1均匀分布,使得顶针与第一表面111上多个第一顶针部S1所在位置接触时,能够施加给下塑胶10的第一表面111均匀的顶出力,从而提升下塑胶10脱模的均匀性,进一步提升下塑胶10的产出良率。在其他实施例中,多组第一顶针部S1在下塑胶10长度方向(X轴方向)上也可以不具有正对关系。
在使用顶针对下塑胶10进行顶出操作时,多个顶针同步与下塑胶本体11的第一表面111上多个第一顶针部S1所在位置接触,并同步移动,使得第一表面111同时受到顶针的顶出力作用,力较为均匀,能够避免顶出的力不均匀导致下塑胶10变形的问题,有利于提升下塑胶10脱模的均匀性,进一步提升下塑胶10的注塑良率。
请参阅图9,图9为图6所示下塑胶的局部截面结构图。第一顶针部S1的形状呈火山口形,中部相对第一表面111下凹,且边缘凸出于第一表面111。第一顶针部S1包括抵推面S11,抵推面S11为第一顶针部S1的中部向第一表面111内凹陷形成的表面,沿下塑胶10厚度方向(Z轴方向),抵推面S11朝向第一表面111。抵推面S11的形状为圆形。具体的,在注塑脱模过程中,塑胶还未冷却到室温时,顶针与第一表面111接触并施加顶出力时,顶针的压力作用于第一表面111,会将塑胶顶出凹陷,而顶针外侧的塑胶受到凹陷的部分的塑胶的挤压,会从顶针的外周翘起,如此,便形成了火山口形状的第一顶针部S1。可以理解,顶针与第一表面111接触并施加顶出力时,顶针与抵推面S11接触。第二顶针部S2和第三顶针部S3的形状与第一顶针部S1的类似,也为火山口形,第二顶针部S2和第三顶针部S3的抵推面也为圆形,在后文中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顶针部S1的火山口形相对第一表面111为微微下凹,其下凹的深度相比于下塑胶本体11的厚度(下塑胶本体11在Z轴方向上的尺寸)而言可忽略不计,具体下凹深度不做限制,火山口形的边缘相对第一表面111也为微微凸起,其凸起的高度相比于下塑胶本体11的厚度而言可忽略不计,具体凸起的高度也不做限制。如此,第一顶针部S1的设置对下塑胶本体11的结构强度并未产生不良影响,也不会影响下塑胶10的功能。
请继续参阅图8a和图8b,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二顶针部S2位于第一凹槽17的第一底壁171和第二凹槽18的第二底壁181。
多个第二顶针部S2分为多组,可以称为第二顶针部组。每个第二顶针部组中具有两个第二顶针部S2,且两个第二顶针部S2在下塑胶10宽度方向(Y轴方向)正对且相对中轴线A两两对称。第二顶针部S2的抵推面为圆形,第二顶针部S2的抵推面的半径小于第一顶针部S1的抵推面的半径。本实施例中,第二顶针部S2的半径范围为1.5mm-3.0mm。
每个第一导流槽175中均具有一个第二顶针部S2。沿下塑胶10宽度方向(Y轴方向),位于外侧的两个第一导流槽175中的第二顶针部S2分别靠近第一凹槽17的两个端壁,位于中间的两个第一导流槽175中的第二顶针部S2分别位于中轴线A相对两侧,且相邻设置,四个第一导流槽175中的第二顶针部S2均靠近所述第一凹槽17的侧壁,且沿着第一凹槽17长度方向间隔排列。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每个第一导流槽175中的第二顶针部S2均靠近第一侧壁172。每个第一导流槽175中的第二顶针部S2均位于顶角位置。每个第二导流槽185中均具有一个第二顶针部S2。沿下塑胶10宽度方向,位于外侧的两个第二导流槽185中的第二顶针部S2分别靠近第二凹槽18的两个端壁,位于中间的两个所述第二导流槽185中的第二顶针部S2分别位于中轴线A相对两侧,且相邻设置,四个第二导流槽185中的第二顶针部S2均靠近第二凹槽18的侧壁,且沿着第二凹槽18长度方向间隔排列。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每个第二导流槽185中的第二顶针部S2均靠近第三侧壁182。每个第二导流槽185中的第二顶针部S2均位于顶角位置。
本实施例中,第一凸起15和第二凸起16注塑成型的模具为金属凸块,金属凸块内设置驱动结构以驱动顶针推出,因此,金属凸块需要占据一定空间。通过使每个第二顶针部S2的抵推面的面积小于每个第一顶针部S1的抵推面S11的面积,且使第一导流槽175内的第二顶针部S2位于第一导流槽175的顶角位置,第二导流槽185内的第二顶针部S2位于第二导流槽185的顶角位置,可以给第二顶针驱动结构让位;同时使下塑胶10注塑成型的模具组件可以设计得更小,使一次注塑成型的下塑胶10的数量更多。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二顶针部S2分为四个第二顶针部组。沿下塑胶10宽度方向(Y轴方向),第一组S2.1中的第二顶针部S2位于下塑胶10外侧的第一导流槽175内,且位于第一凹槽17的端壁和第一侧壁172的连接处,即第一组S2.1中的第二顶针部S2靠近第一凹槽17的端壁。沿下塑胶10长度方向(Y轴方向),第一组S2.1中的第二顶针部S2靠近第一侧壁172。沿下塑胶10宽度方向(Y轴方向),第二组S2.2中的第二顶针部S2位于下塑胶10中间的第一导流槽175内,且靠近中轴线A;沿下塑胶10长度方向(Y轴方向),第二组S2.2中的第二顶针部S2靠近第一侧壁172。沿下塑胶10宽度方向(Y轴方向),第三组S2.3中的第二顶针部S2位于下塑胶10外侧的第二导流槽185内,且位于第二凹槽18的端壁和第三侧壁182的连接处。沿下塑胶10宽度方向(Y轴方向),第四组S2.4中的第二顶针部S2位于下塑胶10中间的第二导流槽185内,且靠近中轴线A;沿下塑胶10长度方向(Y轴方向),第四组S2.4中的第二顶针部S2靠近第三侧壁182。
本实施例中,第一组S2.1中的第二顶针部S2与第三组S2.3中的第二顶针部S2在下塑胶10长度方向(X轴方向)上正对;第二组S2.2中的第二顶针部S2与第四组S2.4中的第二顶针部S2在下塑胶10长度方向(X轴方向)上正对。每组中的第二顶针部S2均相对中轴线A两两对称,多个第二顶针部S2均匀分布,使得顶针在与第一底壁171和第二底壁181上多个第二顶针部S2所在位置接触时,能够施加给下塑胶10的第一底壁171和第二底壁181均匀的顶出力,从而提升下塑胶10的第一凸起15和第二凸起16脱模的均匀性,进一步提升下塑胶10的产出良率。在其他实施例中,多组第二顶针部S2在下塑胶10长度方向(X轴方向)上也可以不具有正对关系。
每个第一导流槽175内的第二顶针部S2均位于第一导流槽175的顶角位置,且第二顶针部S2与第一导流槽175的任意一个槽壁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0.55mm。每个第二导流槽185内的第二顶针部S2均位于第二导流槽185的顶角位置,且第二顶针部S2与第二导流槽185的任意一个侧壁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0.55mm;避免使用顶针脱模时,顶针过于靠近第一导流槽175和第二导流槽185的槽壁,顶针对槽壁成型的流道造成干涉。
当通过顶针使下塑胶10脱模时,顶针同时与下塑胶10的第一表面111上多个第一顶针部S1所在位置以及第一底壁171、第二底壁181上多个第二顶针部S2所在位置抵接,有利于同时对下塑胶本体11、第一凸起15和第二凸起16进行脱模,提升下塑胶10脱模的均匀性,进一步提升下塑胶10的脱模良率。第一顶针部S1的抵推面S11的半径大于第二顶针部S2的抵推面的半径,与下塑胶本体11的第一表面111接触的顶针的端部面积较大,从而增加顶针与第一表面111的接触面积,提升脱模均匀性。
如图8a和图8b,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三顶针部S3位于防爆栅栏14上,且位于第一筋条141和第二筋条142的交叉连接处。
多个第三顶针部S3分为多组,可以称为第三顶针部组。每个第三顶针部组中具有两个第三顶针部S3,且两个第三顶针部S3在下塑胶10宽度方向(Y轴方向)正对且相对中轴线A两两对称。第三顶针部S3的抵推面为圆形,第三顶针部S3的抵推面的半径小于第一顶针部S1的抵推面S11的半径。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三顶针部S3分为三个第三顶针部组。第一组S3.1中的第三顶针部S3位于第二子筋条1412与第二筋条142的交叉连接处。第二组S3.2中的第三顶针部S3位于第二子槽122内,且位于第一子筋条1411上。第三组S3.3中的第三顶针部S3位于第三子筋条1413与第二筋条142的交叉连接处。沿下塑胶10宽度方向(Y轴方向),在中轴线A一侧的三个第三顶针部S3构成三角形,三个第三顶针部S3可以起到使防爆栅栏14均匀脱模的作用。
请结合参阅图5、图6和图10,图10为图4所示端盖和下塑胶的装配结构示意图。下塑胶10层叠设于端盖40,下塑胶10的第一表面111与端盖40的背面412相对并贴合。沿端盖40厚度方向(Z轴方向),下塑胶10的第一极柱通孔113与端盖40的第一通孔44同轴设置并相互连通。下塑胶10的注液通孔114与端盖40的注液孔46同轴设置并相互连通,下塑胶10的防爆栅栏14与端盖40的防爆阀42相对设置。沿端盖组件100厚度方向(Z轴方向),防爆阀42的正投影落入第一子槽121的正投影内。沿下塑胶10厚度方向(Z轴方向),第一子槽121的横截面面积大于两个第二子槽122的横截面面积,有助于电极组件200中产生的气体流通至防爆阀42,以便于防爆阀42开阀。通过在第一子槽121的两侧分别设置两个第二子槽122,可以增大通槽12的面积,增加压力气体通向防爆阀42的流通面积。储能装置1000在运输过程中,极耳或蓝膜易破裂产生碎片,防爆栅栏14可以避免极耳或蓝膜的碎片漂浮至防爆阀42的下方,遮挡过气通道,进而引起防爆失效,又可以防止极耳直接接触防爆阀42引起短路。
绝缘膜的侧边与端盖组件100 粘接,具体的,绝缘膜的侧边与下塑胶10的凸块13沿下塑胶10宽度方向(Y轴方向)的相对两侧热熔粘接;凸块13的设置便于绝缘膜与下塑胶10固定连接,保证电极组件200与端盖40之间的绝缘。受电极组件200自身的重力影响,绝缘膜会向靠近电极组件200的方向拉扯下塑胶10的凸块13,以使下塑胶10的中间部分弯曲变形,从而在下塑胶10的两个第二子槽122与端盖40之间形成走气通道,使从电极组件200中到达第二子槽122的气体,能够经过走气通道到达端盖40的防爆阀42,有助于电极组件200中的气体到达防爆阀42。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3)

1.一种端盖组件,用于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端盖和下塑胶,所述端盖设有防爆阀,所述下塑胶包括下塑胶本体,所述下塑胶本体包括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沿所述下塑胶厚度方向背向设置;
所述下塑胶本体上设有凸块、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所述凸块、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均凸设于所述第二表面,沿所述下塑胶长度方向,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分别位于所述下塑胶本体的相对两端,且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均沿着所述下塑胶宽度方向延伸,所述凸块位于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之间,且与所述第一凸起、所述第二凸起间隔设置,所述凸块沿着所述下塑胶宽度方向延伸;
所述凸块包括第一侧面,所述第一凸起包括第三侧面,所述第二凸起包括第五侧面,所述第一侧面、所述第三侧面、所述第五侧面位于所述下塑胶宽度方向的同一侧,所述第一侧面、所述第三侧面和所述第五侧面均具有一个注塑部,每个所述注塑部在所述下塑胶注塑未固定成型时,对应模具的注塑口;
所述第一表面具有多个第一顶针部,多个所述第一顶针部相对中轴线对称,所述中轴线为沿所述下塑胶长度方向延伸且位于所述下塑胶宽度方向的中部的直线;
所述下塑胶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自所述第一表面向所述第一凸起内凹陷形成,所述第一凹槽包括第一底壁和沿所述下塑胶长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
所述下塑胶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自所述第一表面向所述第二凸起内凹陷形成,所述第二凹槽包括第二底壁和沿所述下塑胶长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
所述第一底壁和所述第二底壁设有多个第二顶针部,多个所述第二顶针部相对所述中轴线两两对称;
所述第一凹槽内具有四个第一导流槽,四个所述第一导流槽沿所述下塑胶宽度方向依次排列,四个所述第一导流槽的体积相等,沿所述下塑胶宽度方向,每个所述第一导流槽的长度尺寸为12.00mm-16.00mm,沿所述下塑胶长度方向,每个所述第一导流槽的宽度尺寸为7.00mm-11.00mm;
所述第二凹槽内具有四个第二导流槽,四个所述第二导流槽沿所述下塑胶宽度方向依次排列,四个所述第二导流槽的体积相等,沿所述下塑胶宽度方向,每个所述第二导流槽的长度尺寸为12.00mm-14.00mm,沿所述下塑胶长度方向,每个所述第二导流槽的宽度尺寸为7.00mm-11.00mm;
所述第一凹槽包括沿所述下塑胶宽度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端壁,每个所述第一导流槽中具有一个所述第二顶针部,沿所述下塑胶宽度方向,位于外侧的两个所述第一导流槽中的所述第二顶针部分别靠近所述第一凹槽的两个所述端壁,位于中间的两个所述第一导流槽中的所述第二顶针部分别位于所述中轴线相对两侧,且相邻设置,四个所述第一导流槽中的所述第二顶针部均靠近所述第一凹槽的侧壁,且沿着所述第一凹槽长度方向间隔排列;
所述第二凹槽包括沿所述下塑胶宽度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端壁,每个所述第二导流槽中具有一个所述第二顶针部,沿所述下塑胶宽度方向,位于外侧的两个所述第二导流槽中的所述第二顶针部分别靠近所述第二凹槽的两个所述端壁,位于中间的两个所述第二导流槽中的所述第二顶针部分别位于所述中轴线相对两侧,且相邻设置,四个所述第二导流槽中的所述第二顶针部均靠近所述第二凹槽的侧壁,且沿着所述第二凹槽长度方向间隔排列;
所述下塑胶设有通槽,所述通槽包括第一子槽和两个第二子槽,沿所述下塑胶宽度方向,两个所述第二子槽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子槽的相对两侧,且两个第二子槽分别与所述第一子槽相互连通;
所述下塑胶装于所述端盖的表面,且所述下塑胶的第一表面朝向所述端盖,沿所述端盖组件厚度方向,所述防爆阀的正投影落入所述第一子槽的正投影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槽包括凸出所述第二表面的槽侧壁;
所述下塑胶还设有防爆栅栏,所述防爆栅栏设于所述通槽内且与所述槽侧壁背向所述第一表面的端部连接,所述防爆栅栏包括数个第一筋条和数个第二筋条,数个所述第一筋条沿所述下塑胶宽度方向延伸且连接所述通槽的槽侧壁,数个所述第二筋条沿所述下塑胶长度方向延伸且连接所述通槽的槽侧壁,数个所述第一筋条与数个所述第二筋条交叉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沿所述下塑胶宽度方向,多个所述第一顶针部位于所述中轴线相对两侧,多个所述第一顶针部相对所述中轴线两两对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轴线上具有所述第一顶针部,所述中轴线上的所述第一顶针部相对所述中轴线对称。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一顶针部的抵推面为圆形,每个所述第二顶针部的抵推面为圆形,每个所述第一顶针部的抵推面的半径大于每个所述第二顶针部的抵推面的半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端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顶针部的抵推面的半径范围为1.5mm-3.0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一导流槽内的所述第二顶针部与所述第一导流槽的任意一个槽壁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0.55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二导流槽内的所述第二顶针部与所述第二导流槽的任意一个槽壁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0.55mm。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端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数个所述第一筋条和数个所述第二筋条的交叉连接处具有多个第三顶针部,多个所述第三顶针部相对所述中轴线两两对称。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端盖组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三顶针部的抵推面为圆形,每个所述第一顶针部的抵推面的半径大于每个所述第三顶针部的抵推面的半径。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沿所述下塑胶长度方向,所述第一子槽的宽度尺寸大于每个所述第二子槽的宽度尺寸。
12.一种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电极组件和如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端盖组件,所述壳体具有开口,所述壳体设有容纳腔,所述电极组件容纳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端盖组件覆盖所述开口。
13.一种用电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储能装置,所述储能装置用于储存电能。
CN202310851859.2A 2023-07-12 2023-07-12 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Active CN11656548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851859.2A CN116565480B (zh) 2023-07-12 2023-07-12 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851859.2A CN116565480B (zh) 2023-07-12 2023-07-12 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65480A CN116565480A (zh) 2023-08-08
CN116565480B true CN116565480B (zh) 2023-09-05

Family

ID=874933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851859.2A Active CN116565480B (zh) 2023-07-12 2023-07-12 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56548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780127A (zh) * 2023-08-16 2023-09-19 深圳海辰储能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6799447B (zh) * 2023-08-16 2023-11-03 深圳海辰储能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7903257U (zh) * 2021-08-12 2022-11-25 常州瑞德丰精密技术有限公司 顶盖组件、动力电池及电池包
CN218070007U (zh) * 2022-04-24 2022-12-16 江西赣锋锂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动力电池用抗扭顶盖
CN115588805A (zh) * 2022-11-04 2023-01-10 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的下塑胶、电池的顶盖组件和电池
CN115632208A (zh) * 2022-11-04 2023-01-20 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的下塑胶、电池的顶盖组件和电池
DE202023101489U1 (de) * 2022-11-11 2023-05-23 Shenzhen Hairun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Unteres Kunststoffelement, obere Deckelanordnung, Energiespeichervorrichtung und elektrisches Gerät
WO2023115947A1 (zh) * 2021-12-22 2023-06-29 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 动力电池顶盖及动力电池
CN116365123A (zh) * 2023-05-31 2023-06-30 深圳海辰储能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739968B1 (ko) * 2006-02-16 2007-07-16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전지 및 그 제조방법
EP3951817A4 (en) * 2019-03-28 2022-05-18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POWER STORAGE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7903257U (zh) * 2021-08-12 2022-11-25 常州瑞德丰精密技术有限公司 顶盖组件、动力电池及电池包
WO2023115947A1 (zh) * 2021-12-22 2023-06-29 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 动力电池顶盖及动力电池
CN218070007U (zh) * 2022-04-24 2022-12-16 江西赣锋锂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动力电池用抗扭顶盖
CN115588805A (zh) * 2022-11-04 2023-01-10 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的下塑胶、电池的顶盖组件和电池
CN115632208A (zh) * 2022-11-04 2023-01-20 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的下塑胶、电池的顶盖组件和电池
DE202023101489U1 (de) * 2022-11-11 2023-05-23 Shenzhen Hairun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Unteres Kunststoffelement, obere Deckelanordnung, Energiespeichervorrichtung und elektrisches Gerät
CN116365123A (zh) * 2023-05-31 2023-06-30 深圳海辰储能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65480A (zh) 2023-08-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6565480B (zh) 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6470197B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6581495B (zh) 绝缘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CN116404321B (zh) 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6365122B (zh) 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CN116742225B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CN116365123B (zh) 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CN116780067B (zh) 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6387711B (zh) 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CN116799387B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6581443B (zh) 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217719769U (zh) 热管理部件、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CN117013166A (zh) 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4388958B (zh) 电池的箱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CN116914335B (zh) 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6799391B (zh) 下塑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6742229B (zh) 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6799447B (zh) 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CN116780127A (zh) 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6454492B (zh) 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6937007B (zh) 储能装置及储能系统
CN220172253U (zh) 端盖组合体、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7497975B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用电设备及注液方法
CN117855769B (zh) 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CN217009443U (zh) 一种具有新型密封结构的两轮电动车电池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