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914335B - 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914335B
CN116914335B CN202311176612.1A CN202311176612A CN116914335B CN 116914335 B CN116914335 B CN 116914335B CN 202311176612 A CN202311176612 A CN 202311176612A CN 116914335 B CN116914335 B CN 11691433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wer plastic
groove
injection molding
plastic
alo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17661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914335A (zh
Inventor
梁金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176612.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914335B/zh
Publication of CN1169143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9143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9143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91433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Sealing Battery Cases Or Jacke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其中,下塑胶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沿下塑胶厚度方向背向设置;下塑胶上设有凹槽、导流孔、凹部、多个第一顶针部、多个第二顶针部和多个第三顶针部,凹槽和凹部位于下塑胶的长度方向的相对两端,凹槽的开口位于第一表面,导流孔贯穿凹槽的槽底壁,沿第一表面向第二表面的方向上,导流孔的孔径逐渐变小,凹部的开口位于第一表面,多个第一顶针部、多个第二顶针部和多个第三顶针部相对于下塑胶的宽度方向上的中线对称。本申请可以保证下塑胶的结构强度,提升下塑胶的生产良率。

Description

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储能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背景技术
二次电池(Rechargeable battery)又称为充电电池或蓄电池,是指在电池放电后可通过充电的方式使活性物质激活而继续使用的电池。二次电池的可循环利用特性使其逐渐成为用电设备的主要动力来源,随着二次电池的需求量逐渐增大,人们对其各方面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于电池单位体积能量密度的要求,而电池的端盖组件的厚度是影响电池单位体积能量密度的重要参数。目前的端盖组件包括用于顶盖和极柱之间进行绝缘的下塑胶,为了提升电池单位体积能量密度通常将下塑胶设计得很薄。然而,下塑胶往往通过注塑的方式成型,在对下塑胶进行脱模时,容易导致下塑胶产生弯曲和扭曲等变形,良率低。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可以保证下塑胶的结构强度,提升下塑胶的生产良率。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下塑胶,所述下塑胶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沿所述下塑胶厚度方向背向设置;
所述下塑胶上设有凹槽、导流孔、凹部、多个第一顶针部、多个第二顶针部和多个第三顶针部,所述凹槽位于所述下塑胶的长度方向上的一个端部,所述凹槽的槽底壁面凸出于所述第二表面,且凹槽的开口位于所述第一表面,所述导流孔贯穿所述凹槽的槽底壁,沿所述第一表面向所述第二表面的方向上,所述导流孔的孔径逐渐变小,所述凹部位于所述下塑胶的长度方向的另一个端部,所述凹部的槽底壁面凸出于所述第二表面,且所述凹部的开口位于所述第一表面;
多个所述第一顶针部均设于所述第一表面,且位于所述凹槽和所述凹部之间,并彼此间隔设置,多个所述第二顶针部均设于所述凹部的槽底壁面,且彼此间隔设置,多个所述第三顶针部均设于所述凹槽的槽底壁面,且彼此间隔设置,多个所述第一顶针部、多个所述第二顶针部和多个所述第三顶针部均相对于所述下塑胶的宽度方向上的中线对称。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下塑胶还包括第三表面,沿所述下塑胶长度方向,所述第三表面位于所述第二表面的一端,沿所述下塑胶厚度方向,所述第三表面位于所述凹槽背向所述第一表面的一侧,且所述凹槽在所述第三表面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三表面内,所述下塑胶还设有第一注塑部,所述第一注塑部包括第一开口端部,所述第一开口端部设于所述第三表面;
所述凹槽具有第一壁面和第二壁面,所述第一壁面和所述第二壁面沿所述下塑胶的长度方向相对且间隔设置;
所述下塑胶还设有多个加强筋,多个所述加强筋均固定连接于所述凹槽的槽底壁面,且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壁面和所述第二壁面之间,沿所述下塑胶宽度方向上,多个所述加强筋依次间隔设置;
沿所述下塑胶厚度方向,所述第一开口端部在所述第一表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覆盖一个所述加强筋在所述第一表面的正投影。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下塑胶还设有第一防溢槽,所述第一防溢槽凹设于所述第三表面,且与所述第一开口端部连通,所述第一防溢槽环绕所述第一开口端部,沿所述下塑胶厚度方向,所述第一开口端部在所述第一表面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防溢槽在所述第一表面的正投影内。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沿所述下塑胶厚度方向,所述第一防溢槽的深度d1的范围为:0.32mm≤ d1≤0.52mm。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注塑部还包括第一注塑凸起,所述第一注塑凸起凸设于所述凹槽的槽底壁面,沿所述下塑胶厚度方向,所述第一注塑凸起在所述第一表面的正投影覆盖所述第一开口端部在所述第一表面的正投影,所述第一注塑凸起连接一个所述加强筋。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沿所述下塑胶厚度方向,所述第一注塑凸起的高度h1的范围为:0.25mm≤h1≤0.45mm。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下塑胶还包括第四表面,沿所述下塑胶长度方向,所述第四表面位于所述第二表面远离所述第三表面的一端,沿所述下塑胶厚度方向,所述第四表面位于所述凹部背向所述第一表面的一侧,且所述凹部在所述第四表面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四表面内;
所述下塑胶还设有第二注塑部,所述第二注塑部包括第二开口端部,所述第二开口端部设于所述第四表面。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下塑胶还包括第二防溢槽,所述第二防溢槽凹设于所述第四表面,且与所述第二开口端部连通,所述第二防溢槽环绕所述第二开口端部,沿所述下塑胶厚度方向,所述第二开口端部在所述第一表面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二防溢槽在所述第一表面的正投影内。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沿所述下塑胶厚度方向,所述第二防溢槽的深度d2的范围为:0.32mm≤d2≤0.52mm。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凹部具有第一子底壁和两个第二子底壁,沿所述下塑胶宽度方向,两个所述第二子底壁位于所述第一子底壁的相对两侧,且两个所述第二子底壁和所述第一子底壁之间分别形成两个台阶;
沿所述下塑胶厚度方向,所述第二开口端部在所述第一表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覆盖一个所述台阶在所述第一表面的正投影。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注塑部还包括第二注塑凸起,所述第二注塑凸起凸设于所述凹部的槽底壁面,沿所述下塑胶厚度方向,所述第二注塑凸起在所述第一表面的正投影覆盖所述第二开口端部在所述第一表面的正投影,所述第二注塑凸起与一个所述台阶连接。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沿所述下塑胶厚度方向,所述第二注塑凸起的高度h2的范围为:0.25mm≤h2≤0.45mm。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端盖组件,包括端盖、防爆阀和如上所述的下塑胶,沿所述端盖组件厚度方向,所述下塑胶层叠于所述端盖的一侧,且所述下塑胶的第一表面朝向所述端盖,沿所述端盖组件厚度方向,所述防爆阀与所述凹部的底壁相对。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储能装置,包括壳体、电极组件和如上所述的端盖组件,所述壳体具有开口,所述壳体设有容纳腔,所述电极组件容纳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端盖组件安装于所述壳体,且覆盖所述开口。
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用电设备,包括如上所述的储能装置,所述储能装置用于储存电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如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的应用场景图;
图2为图1所示储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储能装置的端盖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第一下塑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第一下塑胶的第二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所示透气孔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7a为图4所示第一下塑胶的第三角度结构示意图,其中省略了第二组、第三组第二顶针部;
图7b为图4所示第一下塑胶的第三角度结构示意图,其中省略了第一组、第三组第二顶针部;
图7c为图4所示第一下塑胶的第三角度结构示意图,其中省略了第一组、第二组第二顶针部;
图8为图4所示第一下塑胶的局部截面结构图。
附图标记说明:
5000-储能系统,4100-第一电能转换装置,4200-第二电能转换装置,3000-第一用电设备,2000-第二用电设备,1000-储能装置,200-电极组件,100-端盖组件,30-下塑胶,40-端盖,70-防爆阀,50-上塑胶组件,60-电极极柱,61-第一极柱,62-第二极柱,51-第一上塑胶,52-第二上塑胶,41-端盖本体,411-第一通孔,412-第二通孔,413-注液孔,414-焊接槽,10-第一下塑胶,20-第二下塑胶,11-本体,14-凸台,15-凸起,111-本体面,112-第二表面,12-卡持凸起,113-极柱通孔,141-第四表面,142-凸台面,13-凹部,131-第一槽底壁,132-第一侧壁,133-第二侧壁,1311-第一子底壁,1312-第二子底壁,1411-第一子面,1412-第二子面,1316-通槽,1316a-第一壁,1316b-第二壁,1313-第一筋条,1314-第二筋条,1315-透气孔,151-第三表面,152-凸起面,101-第一表面,102-下塑胶面,153-挡块,154-侧挡块,16-凹槽,161-第二槽底壁,162-第一槽侧壁,163-第二槽侧壁,164-加强筋,165-导流槽,166-导流孔,17-第一注塑部,171-第一开口端部,172-第一注塑凸起,18-第二注塑部,181-第二开口端部,182-第二注塑凸起,191-第一防溢槽,192-第二防溢槽,S1-第一顶针部,S2-第二顶针部,S3-第三顶针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由于人们所需要的能源都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和空间性,为了合理利用能源并提高能量的利用率,需要通过一种介质或者设备,把一种能量形式用同一种或者转换成另外一种能量形式存储起来,基于未来应用需要再以特定能量形式释放出来。众所周知,要实现碳中和的大目标,目前绿色电能的产生主要途径是发展光伏、风电等绿色能源来替代化石能源。目前绿色电能的产生普遍依赖于光伏、风电、水势等,而风能和太阳能等普遍存在间歇性强、波动性大的问题,会造成电网不稳定,用电高峰电不够,用电低谷电太多,不稳定的电压还会对电力造成损害,因此可能因为用电需求不足或电网接纳能力不足,引发“弃风弃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须依赖储能。即将电能通过物理或者化学的手段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存储起来,在需要的时候将能量转化为电能释放出来,简单来说,储能就类似一个大型“充电宝”,在光伏、风能充足时,将电能储存起来,在需要时释放储能的电力。
以电化学储能为例,本方案提供一种储能装置1000,储能装置1000内设有一组化学电池,主要是利用化学电池内的化学元素做储能介质,充放电过程伴随储能介质的化学反应或者变化,简单说就是把风能和太阳能产生的电能存在化学电池中,在外部电能的使用达到高峰时再将存储的电量释放出来使用,或者转移给电量紧缺的地方再使用。
目前的储能(即能量存储)应用场景较为广泛,包括(风光)发电侧储能、电网侧储能、基站侧储能以及用户侧储能等方面,对应的储能装置1000的种类包括有:
(1)应用在电网侧储能场景的大型储能集装箱,其可作为电网中优质的有功无功调节电源,实现电能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负荷匹配,增强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并在电网系统备用、缓解高峰负荷供电压力和调峰调频方面意义重大;
(2)应用在用户侧的工商业储能场景(银行、商场等)的中小型储能电柜,主要运行模式为“削峰填谷”。由于根据用电量需求在峰谷位置的电费存在较大的价格差异,用户有储能设备后,为了减少成本,通常在电价低谷期,对储能柜/箱进行充电处理;电价高峰期,再将储能设备中的电放出来进行使用,以达到节省电费的目的。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储能集装箱、中小型储能电柜、户用小型储能箱等包含储能装置1000的设备可以理解为是用电设备。
请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的应用场景图。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1000应用于一种储能系统5000,该储能系统5000包括第一电能转换装置4100(光伏板)、第二电能转换装置4200(风机)、第一用电设备3000(电网)、第二用电设备2000(基站)以及储能装置1000。该储能系统5000还包括储能柜,储能装置1000装于储能柜,储能柜可以安装于室外。具体的,第一电能转换装置4100可以在电价低谷时期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储能装置1000用于储存该电能并在用电高峰时供给第一用电设备3000或者第二用电设备2000,或者在第一用电设备3000或者第二用电设备2000断电/停电时进行供电。第二电能转换装置4200可以将风能转换为电能,储能装置1000用于储存该电能并在用电高峰时供给第一用电设备3000或者第二用电设备2000,或者在第一用电设备3000或者第二用电设备2000断电/停电时进行供电。其中,电能的传输可以采用高压线缆进行传输。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用电设备3000、第二用电设备2000等包含储能装置1000的设备可以理解为是用电设备。
储能装置1000的数量可以为数个,数个储能装置1000相互串联或并联。本实施例中,“数个”是指两个及两个以上。
可以理解的是,储能装置1000可包括但不限于单体电池、电池模组、电池包、电池系统等。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1000的实际应用形态可以为但不限于为所列举产品,还可以是其他应用形态,本申请实施例不对储能装置1000的应用形态做严格限制。本申请实施例仅以储能装置1000为多芯电池为例进行说明。
请参阅图2,图2为图1所示的储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储能装置1000包括壳体(图未示)、端盖组件100和电极组件200。壳体具有开口,壳体设有容纳腔,电极组件200容纳于容纳腔内,端盖组件100覆盖开口,壳体包裹电极组件200周围及底部,且壳体与端盖组件100密封连接。电极组件200包括至少两个极芯,极芯包括极芯本体和极耳,极耳与极芯本体连接。
为方便描述,定义图2所示端盖组件的长度方向为X轴方向,端盖组件的宽度方向为Y轴方向,端盖组件的厚度方向为Z轴方向,X轴方向、Y轴方向和Z轴方向两两相互垂直。本申请实施例描述所提及的“上”、“下”等方位用词是依据说明书附图2所示方位进行的描述,以朝向Z轴正方向为“上”,以朝向Z轴负方向为“下”,其并不形成对储能装置于实际应用场景中的限定。以下文中所用到的“相同”、“相等”或者“平行”均允许有一定的公差存在。
请参阅图3,图3为图2所示储能装置的端盖组件的分解示意图。端盖组件100包括下塑胶30和端盖40,下塑胶30安装在端盖40上。本实施例中的端盖40为光铝件,下塑胶30为塑料材质制成且绝缘。端盖组件100还包括防爆阀70,防爆阀70装于端盖40。端盖组件100还包括上塑胶组件50和电极极柱60。具体的,端盖40和下塑胶30层叠设置,且下塑胶30用于绝缘端盖40与电极组件200。上塑胶组件50和端盖40层叠设置,且上塑胶组件50位于端盖40背离下塑胶30的一侧。电极极柱60包括第一极柱61和第二极柱62。上塑胶组件50包括第一上塑胶51和第二上塑胶52,第一上塑胶51和第二上塑胶52并排装于端盖40沿端盖组件100长度方向(X轴方向)的两端。第一上塑胶51和第二上塑胶52上均设有通孔,分别用于供第一极柱61和第二极柱62穿过。第一极柱61和第二极柱62套有密封圈。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一极柱61为负极极柱,第二极柱62为正极极柱。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第一极柱61为正极极柱,第二极柱为42为负极极柱。
本实施例中,端盖40包括端盖本体41。端盖本体41设有第一通孔411、焊接槽414、第二通孔412和注液孔413。沿端盖40长度方向(X轴方向),第一通孔411、焊接槽414、注液孔413及第二通孔412依次间隔排列。
第一通孔411和第二通孔412分别设于端盖本体41的相对两端。本实施例中,第一通孔411和第二通孔412分别用于供储能装置1000的第一极柱61和第二极柱62穿过。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通孔411也可以用于供第二极柱62穿过,第二通孔412也可以用于供第一极柱61穿过。
防爆阀70焊接于焊接槽414的槽壁。当储能装置1000内部压力过大时,防爆阀70会自动打开泄压,以防止出现爆炸的情况。注液孔413设于焊接槽414和第二通孔412之间,在储能装置1000的注液工序中,通过端盖40上的注液孔413向储能装置1000内注入电解液。
请继续参阅图3,下塑胶30包括第一下塑胶10和第二下塑胶20,第一下塑胶10和第二下塑胶20与端盖40层叠,且第一下塑胶10和第二下塑胶20沿端盖40长度方向对接,第一下塑胶10和第二下塑胶20的长度之和小于或者等于端盖40的长度,第一下塑胶10与第二下塑胶20的宽度均与端盖40的宽度相同,其中允许有一定的公差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以第一下塑胶10为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第二下塑胶20也可参照。
请结合参阅图4和图5,图4为图3所示第一下塑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所示第一下塑胶的第二角度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中,第一下塑胶10包括本体11、凸台14和凸起15。沿第一下塑胶长度方向(X轴方向),凸台14和凸起15连接于本体11的相对两端。本体11大致为矩形薄板,其包括本体面111和第二表面112。沿第一下塑胶10厚度方向(Z轴方向),本体面111和第二表面112背向设置。本体11上设有卡持凸起12。具体的,卡持凸起12凸设于本体11的本体面111,且位于本体11沿第一下塑胶10长度方向(X轴方向)的一端。
本实施例中,本体11上还设有极柱通孔113。极柱通孔113为圆形通孔,极柱通孔113贯穿本体面111和第二表面112,极柱通孔113位于卡持凸起12上。极柱通孔113用于供第一极柱61穿过。在其他实施例中,极柱通孔113也可以用于供第二极柱62穿过。
本实施例中,凸台14位于本体11远离卡持凸起12的一端。凸台14包括第四表面141和凸台面142。沿第一下塑胶10厚度方向(Z轴方向),第四表面141与凸台面142背向设置。凸台面142与本体11的本体面111齐平;第四表面141相较于第二表面112远离本体面111,即,第四表面141凸出于第二表面112。可以理解为,凸台14的高度大于本体11的厚度。
凸台14中设有凹部13。凹部13由凸台面142向第四表面141方向凹陷形成,沿第一下塑胶10厚度方向(Z轴方向),凹部13在第四表面141的正投影位于第四表面141内。凹部13的深度大于第一下塑胶10的本体面111和第二表面112之间的厚度。凹部13包括第一槽底壁131以及沿第一下塑胶10长度方向(X轴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132和第二侧壁133。第一槽底壁131朝向凹部13内部的表面即为凹部13的槽底壁面。凹部13还包括沿第一下塑胶10宽度方向(Y轴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端壁。第一槽底壁131包括第一子底壁1311和两个第二子底壁1312。沿第一下塑胶10宽度方向(Y轴方向),两个第二子底壁1312分别位于第一子底壁1311的相对两侧,且第一子底壁1311分别通过第二子底壁1312与两个端壁连接。沿第一下塑胶10厚度方向(Z轴方向),两个第二子底壁1312与第一子底壁1311之间具有高度差,两个第二子底壁1312相对于第一子底壁1311远离本体11的第二表面112;可以理解为,第一子底壁1311和两个第二子底壁1312之间分别形成有两个台阶。
第四表面141包括第一子面1411和两个第二子面1412。第一子面1411与第一子底壁1311在第一下塑胶10厚度方向(Z轴方向)对应,第一子底壁1311在第一子面1411的正投影位于第一子面1411内。两个第二子面1412分别与两个第二子底壁1312在第一下塑胶10厚度方向(Z轴方向)对应,一个第二子底壁1312在一个第二子面1412的正投影位于一个第二子面1412内,另一个第二子底壁1312在另一个第二子面1412的正投影位于另一个第二子面1412内。两个第二子面1412相较于第一子面1411远离本体11的第二表面112,两个第二子面1412与第一子面1411之间具有高度差。
第一子底壁1311设有通槽1316。沿第一下塑胶10厚度方向(Z轴方向),通槽1316贯穿第一子底壁1311沿厚度方向背向设置的两个面。通槽1316具有两个第一壁1316a和两个第二壁1316b。两个第一壁1316a为弧形,且两个第一壁1316a沿第一下塑胶10宽度方向(Y轴方向)相对设置。两个第二壁1316b连接于两个第一壁1316a之间,且两个第二壁1316b沿第一下塑胶10长度方向(X轴方向)相对设置。可以理解为,通槽1316整体轮廓为“椭圆跑道”形。
通槽1316内设有数个第一筋条1313和第二筋条1314。数个第一筋条1313沿第一下塑胶10宽度方向(Y轴方向)并排且间隔设置,每个第一筋条1313连接通槽1316在第一下塑胶10长度方向(X轴方向)上相对的两个第二壁1316b。第二筋条1314沿着第一下塑胶10宽度方向(Y轴方向)贯穿数个第一筋条1313,并连接通槽1316在第一下塑胶10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相对的两个第一壁1316a。可以理解,数个第一筋条1313和第二筋条1314在通槽1316内形成了数个子通槽。本实施例中,第二筋条1314的数量为1个,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筋条1314的数量也可以是2个或多个。
每个第二子底壁1312设有透气孔1315,沿第一下塑胶10厚度方向(Z轴方向),透气孔1315贯穿第二子底壁1312背向设置的两个面,且透气孔1315呈矩阵排列。本实施例的透气孔1315为圆形孔,当然,也可以是其他形状的通孔。
请参阅图6,图6为图4所示透气孔的截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透气孔1315的孔壁倾斜设置,沿本体面111向第二表面112的方向上,透气孔1315的孔径逐渐变小,即,透气孔1315的孔壁倾斜形成引导斜面。
可以理解为,第一槽底壁131、数个第一筋条1313、第二筋条1314和数个透气孔1315形成防爆栅栏。防爆栅栏与防爆阀70相对。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透气孔1315的孔壁形成倾斜的引导斜面,当储能装置1000因晃动或倒置等情况造成电解液飞溅至第一下塑胶10的凹部13的两个第二子底壁1312上或者电解液飞溅至本体面111后流动至两个第二子底壁1312上,在透气孔1315的引导斜面的引导下,电解液可快速回流至电极组件200中,提高电极组件200的浸润性,避免电解液停留在第一下塑胶10的本体面111或者两个第二子底壁1312,无法参与电化学反应,造成电解液浪费。
此外,下塑胶30的注塑成型模具对应透气孔1315的位置为锥形凸柱,在下塑胶30脱膜时,锥形凸柱朝远离下塑胶30方向分离,锥形凸柱的外周面可以在一瞬间与下塑胶30的透气孔1315的孔壁分开,避免锥形凸柱退出透气孔1315的过程中与透气孔1315的孔壁发生抵接,造成拉膜,因此,提升了下塑胶30注塑成型的良率,进而降低了生产成本。
请继续参阅图4和图5,本实施例中,凸起15位于本体11靠近卡持凸起12的一端。凸起15包括第三表面151和凸起面152。沿第一下塑胶10厚度方向(Z轴方向),第三表面151和凸起面152背向设置。凸起面152与本体11的本体面111齐平;第三表面151相较于第二表面112远离本体面111,即,第三表面151凸出于第二表面112。可以理解为,凸起15的高度大于本体11的厚度。沿第一下塑胶10厚度方向(Z轴方向),第三表面151与第四表面141齐平。
凸台14的第四表面141、本体11的第二表面112、凸起15的第三表面151形成第一下塑胶10的下塑胶面102,凸台14的凸台面142、本体11的本体面111、凸起15的凸起面152形成第一下塑胶10的第一表面101。沿第一下塑胶10长度方向,第三表面151位于第二表面112的一端。沿第一下塑胶10长度方向,第四表面141位于第二表面112远离第三表面151的一端。
本实施例中,凸起15包括挡块153和两个侧挡块154。挡块153为矩形块体。两个侧挡块154分别设置于挡块153沿第一下塑胶10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的相对两端。两个侧挡块154的一端与挡块153固定,另一端沿第一下塑胶10的长度方向(X轴方向)朝着凸台14延伸。挡块153和两个侧挡块154围成U型结构。本实施例中凸起15可以与本体11一体成型。
本实施例中,挡块153中设有凹槽16,凹槽16自凸起面152沿着第一下塑胶10厚度方向(Z轴方向)向挡块153内凹陷。凹槽16包括第二槽底壁161以及沿第一下塑胶10长度方向(X轴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槽侧壁162和第二槽侧壁163。第二槽底壁161朝向凹槽16内部的表面即为凹槽16的槽底壁面,第一槽侧壁162朝向凹槽16内部的表面即为凹槽16的第一壁面,第二槽侧壁163朝向凹槽16内部的表面即为凹槽16的第二壁面,第一壁面和第二壁面沿第一下塑胶10长度方向相对且间隔设置。凹槽16还包括沿第一下塑胶10宽度方向(Y轴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槽端壁。在挡块153的对应区域设置凹槽16,保证了凹槽16的深度,可以节约第一下塑胶10的材料,有利于节省制造成本,而且还可以减轻第一下塑胶10的重量,有利于储能装置1000的轻量化设计。
可以理解,凹槽16位于第一下塑胶10长度方向上的一个端部,凹槽16的开口位于第一表面101,凹部13位于第一下塑胶10长度方向上的另一个端部,凹部13的开口位于第一表面101。
具体的,沿第一下塑胶10厚度方向(Z轴方向),凹槽16在第三表面151的正投影与挡块153在第三表面151的正投影完全重合,或者,凹槽16在第三表面151的正投影位于挡块153在第三表面151的正投影内;可以理解凹槽16的轮廓与挡块153的外轮廓相同或者相近。
凹槽16内设有多个加强筋164,多个加强筋164凸设于第二槽底壁161,并且连接于第一槽侧壁162与第二槽侧壁163之间;沿着第一下塑胶10宽度方向(Y轴方向)。相当于,多个加强筋164固定连接于凹槽16的槽底壁面,且固定连接于第一壁面和第二壁面之间。沿第一下塑胶10宽度方向(Y轴方向),多个加强筋164依次间隔设置。多个加强筋164间隔排列,且将凹槽16划分为数个导流槽165。沿第一下塑胶10宽度方向(Y轴方向),数个导流槽165依次排列。多个加强筋164可以增强凹槽16的强度。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加强筋164的数量为5个,五个加强筋164将凹槽16划分为六个体积相等的导流槽165。导流槽165的槽侧壁实际上是由凹槽16的槽侧壁、凹槽16的槽端壁以及多个加强筋164形成。
第一下塑胶10还设有数个导流孔166,数个导流孔166设于凹槽16的第二槽底壁161上,且导流孔166沿第一下塑胶10厚度方向(Z轴方向)贯穿凹槽16的第二槽底壁161沿厚度方向背向设置的两个面。数个导流孔166沿着凹槽16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列。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导流孔166排布于导流槽165内;导流孔166的数量为6个,且每个导流槽165内设有一个导流孔166,每个导流孔166均贯穿一个导流槽165的槽底壁。在注液或者使用过程中,导流孔166能够将喷溅至第一下塑胶10的本体面111的电解液,经过凹槽16,流经数个导流孔166,再通过导流孔166导流回电极组件200中,实现电解液的回流和重复利用,以防止电解液留存第一下塑胶10的本体面111,避免在第一下塑胶10的本体面111和凹槽16产生积液,提高电极组件200的浸润性。导流孔166的孔壁为倾斜设置,沿第一表面101向第二表面112的方向上,导流孔166的孔径逐渐变小,即,导流孔166的孔壁倾斜形成引导斜面。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导流孔166的孔壁形成引导斜面,当储能装置1000因为晃动或倒置等情况造成电解液飞溅至凹槽16的第二槽底壁161或者电解液飞溅至第一下塑胶10的本体面111后流动至凹槽16内,电解液可以在导流孔166的孔壁形成的引导斜面的作用下,快速回流至电极组件200中,提高电极组件200的浸润性,避免电解液停留在第一下塑胶10的本体面111或者凹槽16内,无法参与电化学反应,进而避免造成电解液的浪费。
此外,下塑胶30的注塑成型模具对应导流孔166的位置为锥形凸柱,在下塑胶30脱膜时,锥形凸柱朝远离下塑胶30方向分离,锥形凸柱的外周面可以在一瞬间与下塑胶30的导流孔166的孔壁分开,避免锥形凸柱退出导流孔166的过程中与导流孔166的孔壁发生抵接,造成拉膜,因此,提升了下塑胶30注塑成型的良率,进而降低了生产成本。
下塑胶30通过注塑工艺制作而成,注塑时通过模具(图未示)的注塑口向模具的模腔中注入经高温熔化的熔融塑胶液,熔融塑胶液填满模腔后,待高温的熔融塑胶液温度降低使得熔融塑胶液凝固成型后,进行脱模,得到下塑胶30。下塑胶30的表面形成注塑部,从模具角度来看,注塑部与模具的注塑口的位置对应。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提高注塑效率,模具中通常设有供多个第一下塑胶10同时成型的模腔,且多个第一下塑胶10的模腔呈矩阵排列。模具中的每个模腔都对应设有注塑口。当向模具中注入塑胶液,塑胶液首先进入模具中的塑胶液流道,随后塑胶液分流后分别流向多个第一下塑胶10的模腔的注塑口,并经过注塑口进入模腔内部。为了使呈矩阵排列的多个第一下塑胶10模腔中均能注入塑胶液,塑胶液流道高于多个第一下塑胶10模腔,以方便塑胶液从塑胶液流道分流后,可垂直向下流入多个第一下塑胶10模腔。
请继续参阅图4和图5,本实施例中,第一下塑胶10具有第一注塑部17和第二注塑部18。
本实施例中,第一注塑部17位于凹槽16中相邻两个导流孔166之间。第一注塑部17包括第一开口端部171和第一注塑凸起172。
第一开口端部171设于第三表面151。沿第一下塑胶10厚度方向,第一开口端部171在第一表面101的正投影至少部分覆盖一个加强筋164在第一表面101的正投影。可以理解为,第一开口端部171与一个加强筋164对应,具体的,第一开口端部171与凹槽16中的最外侧的一个加强筋164对应。本实施例中,第一开口端部171为凹槽,是由注塑口处的塑胶液冷却凝固后收缩引起。在第一下塑胶10注塑成型过程中,第一开口端部171与模具的注塑口对应。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下塑胶10注塑成型过程中,第一开口端部171与第一下塑胶10的模腔的注塑口对应。在其他实施例中,当塑胶在模具内成型后,如塑胶稍微过量,则注塑口处会残留下凸起,即第一开口端部171为凸起;如塑胶略有不足,则注塑口处会形成凹槽,即第一开口端部171为凹槽。对于第一开口端部171为凸起的情况,可以保留凸起,也可以在脱模后剪切或打磨掉该凸起,则在最终产品上并不会留下该凸起,第一开口端部171会形成与其他部分齐平的平面结构,且第一开口端部171形成的平面结构的粗糙度与第三表面151的粗糙度不同。
第一注塑凸起172凸设于凹槽16的第二槽底壁161,即第一注塑凸起172凸设于凹槽16的槽底壁面。沿第一下塑胶10厚度方向(Z轴方向),第一注塑凸起172和第一开口端部171对应,第一注塑凸起172在第一表面101的正投影覆盖第一开口端部171在第一表面101的正投影。第一注塑凸起172位于凹槽16的第二槽底壁161和与第一开口端部171对应的加强筋164之间,可以理解为,与第一开口端部171对应的加强筋164通过第一注塑凸起172与凹槽16的第二槽底壁161连接,第一注塑凸起172连接于与第一开口端部171对应的加强筋164。沿第一下塑胶10厚度方向(Z轴方向),第一注塑凸起172的高度h1为0.25mm~0.45mm,相当于第一注塑凸起172的高度h1满足0.25mm≤h1≤0.45mm。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开口端部171也可以设于本体11的第二表面112,只需使第一开口端部171和第一注塑凸起172沿第一下塑胶10厚度方向(Z轴方向)对应即可。
本实施例中,第二注塑部18位于任意一个第二子底壁1312靠近第一子底壁1311的一侧。沿第一下塑胶10宽度方向(Y轴方向),第二注塑部18与第一注塑部17位于第一下塑胶10的同一侧。第二注塑部18包括第二开口端部181和第二注塑凸起182。
第二开口端部181设于第四表面141。沿第一下塑胶10厚度方向,第二开口端部181在第一表面101的正投影至少部分覆盖一个台阶在第一表面101的正投影。可以理解为,第二开口端部181与一个台阶对应。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第二开口端部181为凹槽,是由注塑口处的塑胶液冷却凝固后收缩引起。在第一下塑胶10注塑成型过程中,第二开口端部181与模具的注塑口对应。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下塑胶10注塑成型过程中,第二开口端部181与第一下塑胶10的模腔的注塑口对应。在其他实施例中,当塑胶在模具内成型后,如塑胶稍微过量,则注塑口处会残留下凸起,即第二开口端部181为凸起;如塑胶略有不足,则注塑口处会形成凹槽,即第二开口端部181为凹槽。对于第二开口端部181为凸起的情况,可以保留凸起,也可以在脱模后剪切或打磨掉该凸起,则在最终产品上并不会留下该凸起,第二开口端部181会形成与其他部分齐平的平面结构,且第二开口端部181形成的平面结构的粗糙度与第四表面141的粗糙度不同。
第二注塑凸起182凸设于一个第二子底壁1312,即第二注塑凸起182凸设于凹部13的槽底壁面。沿第一下塑胶10厚度方向(Z轴方向),第二注塑凸起182和第二开口端部181对应,第二注塑凸起182在第一表面101的正投影覆盖第二开口端部181在第一表面101的正投影。第二注塑凸起182连接于与第二开口端部181对应的台阶。沿第一下塑胶10厚度方向(Z轴方向),第二注塑凸起182的高度为0.25mm~0.45mm,相当于第二注塑凸起182的高度h2满足0.25mm≤h2≤0.45mm。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开口端部181也可以设于本体11的第二表面112,只需使第二开口端部181和第二注塑凸起182沿第一下塑胶10厚度方向(Z轴方向)对应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沿第一下塑胶10厚度方向(Z轴方向),第一开口端部171也可以与凹槽16中的最外侧的另一个加强筋164对应;第二开口端部181也可以与另一个第二子底壁1312与第一子底壁1311之间的台阶对应。
请继续参阅图4和图5,本实施例中,第一下塑胶10还包括第一防溢槽191和第二防溢槽192。第一防溢槽191设于第三表面151,沿第一下塑胶10厚度方向(Z轴方向),第一防溢槽191凹设于第三表面151。沿第一下塑胶10厚度方向(Z轴方向),第一防溢槽191的深度d1为0.32mm~0.52mm,相当于,第一防溢槽191的深度d1满足0.32mm≤d1≤0.52mm。第一防溢槽191环绕第一开口端部171,第一防溢槽191位于第一开口端部171朝向第三表面151的一侧,且与第一开口端部171连通。第一防溢槽191凹设于第三表面151。沿第一下塑胶10厚度方向(Z轴方向),第一开口端部171在第一表面101的正投影位于第一防溢槽191在第一表面101的正投影内。
第二防溢槽192设于第四表面141,沿第一下塑胶10厚度方向(Z轴方向),第二防溢槽192凹设于第四表面141。具体的,第二防溢槽192凹设于其中一个第二子面1412。沿第一下塑胶10厚度方向(Z轴方向),第二防溢槽192的深度d2为0.32mm~0.52mm,相当于,第二防溢槽192的深度d2满足0.25mm≤h1≤0.45mm。第二防溢槽192环绕第二开口端部181,第二防溢槽192位于第二开口端部181朝向第四表面141的一侧,且与第二开口端部181连通。第二防溢槽192凹设于第四表面141。沿第一下塑胶10厚度方向(Z轴方向),第二开口端部181在第一表面101的正投影位于第二防溢槽192在第一表面101的正投影内。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一防溢槽191设于第三表面151,且第一防溢槽191环绕第一开口端部171,可以避免塑胶在模具内成型后,第一开口端部171为凸出的塑胶棒(即凸起)时,塑胶棒的锋利的裂口划伤极芯本体或者极芯上的极耳,造成储能装置1000内部短路。第二防溢槽192设于第四表面141,且第二防溢槽192环绕第二开口端部181,可以避免塑胶在模具内成型后,第二开口端部181为凸出的塑胶棒(即凸起)时,塑胶棒的锋利的裂口划伤极芯本体或者极芯上的极耳,造成储能装置1000内部短路。
此外,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开口端部171、第二开口端部181分别设于第三表面151和第四表面141,模具中的注塑口位置与第一开口端部171、第二开口端部181所在位置对应,塑胶液从塑胶液流道中分流后可垂直向下,经过第一下塑胶10模腔的注塑口直接进入第一下塑胶10的模腔。相较于使开口端部位于第一下塑胶10的侧壁,注塑口位置与开口端部所在位置对应,塑胶液从塑胶液流道中分流垂直向下到达注塑口所在高度后,需要经过直角拐弯后再从第一下塑胶10模腔的侧边经过注塑口进入模腔内部,即第一下塑胶10模腔的侧边需要预留足够长度的通道使塑胶液经过注塑口进入模腔内部,本申请实施例中相邻两个第一下塑胶10模腔之间不需要预留供塑胶液流动的通道,即相邻两个第一下塑胶10模腔之间的距离可以更小,针对第一下塑胶10的成型模腔的矩阵排列可以设计得更为紧凑,即模具中在单位面积下可以布设更多第一下塑胶10的模腔,一次注塑成型的第一下塑胶10的数量更多,因而提升第一下塑胶10的生产效率。
第一开口端部171、第二开口端部181分别设于第三表面151、第四表面141,模具中的注塑口位置与第一开口端部171、第二开口端部181所在位置对应,即第一开口端部171、第二开口端部181分别对应有两个注塑口,塑胶液进入第一下塑胶10的模腔后,塑胶液在第一下塑胶10厚度方向有更大的流道空间,沿第一下塑胶10厚度方向可以设置多个分流路径,可以提升塑胶液在第一下塑胶10模腔内的分流效率,进而提升第一下塑胶10的生产效率。
此外,对应第一注塑凸起172,第一下塑胶10的模腔中对应设有一个注塑凹部,用于供第一注塑凸起172成型。由于模具中的一个注塑口位置与第一开口端部171所在位置对应,模腔中的一个注塑凹部对应第一开口端部171所在位置的注塑口。当塑胶液经过一个注塑口进入第一下塑胶10模腔时,对应第一注塑凸起172的注塑凹部可以提供容纳空间,使经过一个注塑口进入第一下塑胶10模腔的塑胶液,在容纳空间中积蓄后可以直接向四周分流,提升第一下塑胶10分流效率,进一步提升第一下塑胶10生产效率;避免塑胶液经过一个注塑口进入模腔后,撞击到注塑口正对的模腔的腔壁而反溅至模腔外部,影响塑胶液填充模腔的效率。并且,塑胶液可以通过加强筋164(注入塑胶液时,加强筋为流道)所在区域的流道,快速分散至其他区域,进一步提升塑胶液流动效率,进而缩短注塑成型时间。
对应第二注塑凸起182,第一下塑胶10的模腔中对应设有另一个注塑凹部,用于供第二注塑凸起182成型。由于模具中的另一个注塑口位置与第二开口端部181所在位置对应,模腔中的另一个注塑凹部对应第二开口端部181所在位置的注塑口。当塑胶液经过另一个注塑口进入第一下塑胶10模腔时,对应第二注塑凸起182的注塑凹部可以提供容纳空间,使经过另一个注塑口进入第一下塑胶10模腔的塑胶液,在容纳空间中积蓄后可以直接向四周分流,提升第一下塑胶10分流效率,进一步提升第一下塑胶10生产效率;避免塑胶液经过另一个注塑口进入模腔后,撞击到另一个注塑口正对的模腔的腔壁而反溅至模腔外部,影响塑胶液填充模腔的效率。并且,塑胶液可以通过台阶(注入塑胶液时,台阶为流道)所在区域的流道,快速分散至其他区域,进一步提升塑胶液流动效率,进而缩短注塑成型时间。
第一注塑部17和第二注塑部18分别位于第一下塑胶10沿长度方向的相对两端,塑胶液从第一注塑部17和第二注塑部18所在位置对应的注塑口分别进入第一下塑胶10模腔后,可以从第一下塑胶10沿长度方向的相对两端向中间流动,对应本体11的型腔可以设置较长的流道,从而提升塑胶液的流道长度,进而提升第一下塑胶10的生产效率,避免设置拐角较多的复杂流道,影响塑胶液的流动速率。
此外,本实施例中,第一防溢槽191凹设于第三表面151,第一防溢槽191环绕第一开口端部171,第二防溢槽192凹设于第四表面141,第二防溢槽192环绕第二开口端部181,塑胶液从第一开口端部171、第二开口端部181所在位置对应的注塑口进入模腔后,塑胶液可以直接沿第一下塑胶10厚度方向流动,塑胶液从开口端部所在位置对应的注塑口进入模腔后,无需立即经过直角拐角拐弯以形成凸起15和凸台14,塑胶液流动更为平顺,避免进液口处高速流动的塑胶液撞击模具使模具损坏,提升模具使用寿命,进而降低第一下塑胶10的生产成本。
请参阅图7a、图7b、图7c,图7a为图4所示第一下塑胶的第三角度结构示意图,其中省略了第二组、第三组第二顶针部;图7b为图4所示第一下塑胶的第三角度结构示意图,其中省略了第一组、第三组第二顶针部;图7c为图4所示第一下塑胶的第三角度结构示意图,其中省略了第一组、第二组第二顶针部。本实施例中,第一下塑胶10设有多个第一顶针部S1、多个第二顶针部S2和多个第三顶针部S3。多个第一顶针部S1设于本体11的本体面111,且位于凹部13和凹槽16之间。多个第一顶针部S1彼此间隔设置。多个第二顶针部S2设于凹部13的第一槽底壁131的槽底壁面,且彼此间隔设置。多个第三顶针部S3设于凹槽16的第二槽底壁161的槽底壁面,且彼此间隔设置。多个第一顶针部S1、多个第二顶针部S2和多个第三顶针部S3均相对于第一下塑胶10的宽度方向上的中线对称。多个顶针部是第一下塑胶10在模具内成型后顶针(图未示)抵接的位置,以将已成型的第一下塑胶10推出模具以脱模。其中,中线为沿第一下塑胶10长度方向(X轴方向)延伸且位于第一下塑胶10宽度方向(Y轴方向)的中部的直线,中线是为表述方便而设定的虚拟的线,并非第一下塑胶10上实际存在的线。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顶针部是第一下塑胶10的最终产品结构,是由顶针对本体11的本体面111施加顶出力而形成。当顶针还未对第一下塑胶10接触时,即还未进行脱模操作时,第一下塑胶10可并未形成有顶针部。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在未进行脱模时设置有顶针部的结构,即顶针还未与第一下塑胶10接触时,第一下塑胶10上即形成有顶针部的结构。
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一顶针部S1位于本体11的本体面111。多个第一顶针部S1分为多组。每组中至少有一个第一顶针部S1,每组中的第一顶针部S1沿第一下塑胶10宽度方向(Y轴方向)间隔排布并相对中线对称,多组之间在第一下塑胶10长度方向(X轴方向)上间隔排布。每组中的第一顶针部S1的数量可以是奇数,也可以是偶数。具体的,当一组的第一顶针部S1的数量为奇数,沿第一下塑胶10宽度方向(Y轴方向),其中一个第一顶针部S1位于中线上,且相对中线对称;其余第一顶针部S1均等地分布于中线的两侧,且相对中线两两对称。当一组的第一顶针部S1的数量为偶数,沿第一下塑胶10宽度方向(Y轴方向),所有的第一顶针部S1均等地分布于中线的两侧,且相对中线两两对称。示例性的,第一组S1.1中的第一顶针部S1为2个,第二组S1.2中的第一顶针部S1为2个,第三组S1.3中的第一顶针部S1为1个,第四组S1.4中的第一顶针部S1为3个。
其中,第一组S1.1中的两个第一顶针部S1分别分布于极柱通孔113沿第一下塑胶10宽度方向(Y轴方向)的相对两侧。第二组S1.2中的两个第一顶针部S1分别分布于本体11沿宽度方向的两侧边缘。第三组S1.3中的第一顶针部S1分布于卡持凸起12背向凹槽16的一侧。第四组S1.4中的三个第一顶针部S1分布于凹部13靠近卡持凸起12的一侧,且三个第一顶针部S1沿第一下塑胶10宽度方向(Y轴方向)间隔排布,其中两个第一顶针部S1位于本体11沿宽度方向的两侧边缘。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组S1.1的第一顶针部S1和第三组的第一顶针部S1均分布于卡持凸起12的侧边,且第一组S1.1的两个第一顶针部S1与第三组S1.3的第一顶针部S1呈三角形排布。在三角形的顶点处的三个第一顶针部S1可以起到核心的均匀脱模的作用,针对卡持凸起12脱模时存在较大的阻力,以及极柱通孔113的设置使卡持凸起12在脱模时易于损坏,通过在卡持凸起12的侧边设置呈三角形排布的三个第一顶针部S1,可以提高卡持凸起12的脱模稳定性。
本体11沿长度方向的相对两端、本体11沿宽度方向的相对两侧以及卡持凸起12的侧边均设有第一顶针部S1,多个第一顶针部S1分布均匀,使得第一顶针部S1与本体11接触时顶针能够施加给本体11均匀的顶出力,从而可均匀脱模。多个顶针同步与本体11的本体面111上多个第一顶针部S1所在位置接触,并同步移动,使得本体面111同时受到顶针的顶出力作用,力较为均匀,能够避免顶出的力不均匀导致本体11变形的问题,有利于提升本体11脱模的均匀性,进而提升第一下塑胶10的注塑良率。
请参阅图8,图8为图4所示第一下塑胶的局部截面结构图。第一顶针部S1的形状呈火山口形,中部相对本体面111下凹,且边缘凸出于本体面111。第一顶针部S1包括抵推面,抵推面为第一顶针部S1的中部向本体面111内凹陷形成的表面,沿第一下塑胶10厚度方向(Z轴方向),抵推面朝向本体面111。抵推面的形状为圆形。具体的,在注塑脱模过程中,塑胶还未冷却到室温时,顶针与本体面111接触并施加顶出力时,顶针的压力作用于本体面111,会将塑胶顶出凹陷,而顶针外侧的塑胶受到凹陷的部分的塑胶的挤压,会从顶针的外周翘起,如此,便形成了火山口形状的第一顶针部S1。可以理解,顶针与本体面111接触并施加顶出力时,顶针与抵推面接触。第二顶针部S2和第三顶针部S3的形状与第一顶针部S1的类似,也为火山口形,第二顶针部S2和第三顶针部S3的抵推面也为圆形,在后文中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顶针部S1的火山口形相对本体面111为微微下凹,其下凹的深度相比于本体11的厚度(本体11在Z轴方向上的尺寸)而言可忽略不计,具体下凹深度不做限制,火山口形的边缘相对本体面111也为微微凸起,其凸起的高度相比于本体11的厚度而言可忽略不计,具体凸起的高度也不做限制。如此,第一顶针部S1的设置对本体11的结构强度并未产生不良影响,也不会影响第一下塑胶10的功能。
请结合参阅图7a、图7b和图7c,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二顶针部S2分布于凹部13的第一子底壁1311和两个第二子底壁1312,且多个第二顶针部S2相对中线对称。多个第二顶针部S2分为三组,即第一组S2.1、第二组S2.2和第三组S2.3。第一组S2.1的第二顶针部S2为四个,第一组S2.1的四个第二顶针部S2分别分布于第一子底壁1311的四个顶角,且四个第二顶针部S2相对中线两两对称。第二组S2.2的第二顶针部S2为三个,其中两个第二顶针部S2分布于第一筋条1313和第二筋条1314的连接处,且该两个第二顶针部S2相对中线对称;另一个第二顶针部S2分布于第二筋条1314远离卡持凸起12的一侧,且位于中线上,该第二顶针部S2相对中线对称。第三组S2.3的第二顶针部S2为四个,其中两个第二顶针部S2位于一个第二子底壁1312,每个第二顶针部S2位于四个透气孔1315之间,且该两个第二顶针部S2沿第一下塑胶10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另外两个第二顶针部S2位于另一个第二子底壁1312,且每个第二顶针部S2位于四个第二透气孔1315之间,且该两个第二顶针部S2沿第一下塑胶10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第三组S2.3的四个第二顶针部S2相对中线两两对称。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组S2.1的四个第二顶针部S2分别位于第一子底壁1311的四个顶角,可以使脱模时第一子底壁1311的四个顶角均匀受力;第二组S2.2的两个第二顶针部S2位于第一筋条1313和第二筋条1314的连接处,一个第二顶针部S2位于中线上,可以使第一子底壁1311整体均匀受力,避免第一子底壁1311脱模时因为阻力较大使第一子底壁1311损坏。第三组S2.3的四个第二顶针部S2分别位于两个第二子底壁1312,且第三组S2.3的四个第二顶针部S2两两对称,可以使两个第二子底壁1312在脱模时受力相对均衡,避免两个第二子底壁1312因受力不均衡产生变形。
请参阅图7a,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三顶针部S3位于凹槽16的第二槽底壁161。每个导流槽165内均设有一个第三顶针部S3。多个第三顶针部S3沿第一下塑胶10宽度方向(Y轴方向)间隔排布并相对中线对称。具体的,第三顶针部S3的数量为6个。其中,两个第三顶针部S3分别位于最外侧的两个导流孔166远离中线的一侧,且该两个第三顶针部S3相对中线对称;两个第三顶针部S3分别位于中间的两个导流孔166靠近中线的一侧,且该两个第三顶针部S3相对中线对称;另外两个第三顶针部S3分别位于内侧的两个导流孔166靠近中线的一侧,且该两个第三顶针部S3相对中线对称。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在凹槽16的每个导流槽165的第二槽底壁161均设置第三顶针部S3,当使用第三顶针部S3使凹槽16整体脱模时,多个第三顶针部S3可以均匀地对每个导流槽165施加顶出力,避免导流槽165的脱模阻力较大使导流槽165不能均匀脱模。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在第一下塑胶10上设置多个顶针部,并使多个顶针部相对中线对称,可以将第一下塑胶10均匀地推出注塑模具,第一下塑胶10整体受到均匀的顶出力,能够均匀地脱模,避免第一下塑胶10因冷却不均匀而产生弯曲、扭曲等变形。同时,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下塑胶10可以在注塑成型后即可进行顶出操作,不需要在模具中完全冷却到室温后再脱模,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3)

1.一种下塑胶,用于储能装置的端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塑胶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沿所述下塑胶厚度方向背向设置;
所述下塑胶上设有凹槽、导流孔、凹部、多个第一顶针部、多个第二顶针部和多个第三顶针部,所述凹槽位于所述下塑胶的长度方向上的一个端部,所述凹槽的槽底壁面凸出于所述第二表面,且所述凹槽的开口位于所述第一表面,所述导流孔贯穿所述凹槽的槽底壁,沿所述第一表面向所述第二表面的方向上,所述导流孔的孔径逐渐变小,所述凹部位于所述下塑胶的长度方向的另一个端部,所述凹部的槽底壁面凸出于所述第二表面,且所述凹部的开口位于所述第一表面;
多个所述第一顶针部均设于所述第一表面,且位于所述凹槽和所述凹部之间,并彼此间隔设置,多个所述第二顶针部均设于所述凹部的槽底壁面,且彼此间隔设置,多个所述第三顶针部均设于所述凹槽的槽底壁面,且彼此间隔设置,多个所述第一顶针部、多个所述第二顶针部和多个所述第三顶针部均相对于所述下塑胶的宽度方向上的中线对称;
所述下塑胶还包括第三表面,沿所述下塑胶长度方向,所述第三表面位于所述第二表面的一端,沿所述下塑胶厚度方向,所述第三表面位于所述凹槽背向所述第一表面的一侧,且所述凹槽在所述第三表面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三表面内,所述下塑胶还设有第一注塑部,所述第一注塑部包括第一开口端部,所述第一开口端部设于所述第三表面,所述第一开口端部与模具的注塑口对应;
所述第一注塑部还包括第一注塑凸起,所述第一注塑凸起凸设于所述凹槽的槽底壁面,沿所述下塑胶厚度方向,所述第一注塑凸起在所述第一表面的正投影覆盖所述第一开口端部在所述第一表面的正投影;
所述下塑胶还包括第四表面,沿所述下塑胶长度方向,所述第四表面位于所述第二表面远离所述第三表面的一端,沿所述下塑胶厚度方向,所述第四表面位于所述凹部背向所述第一表面的一侧,且所述凹部在所述第四表面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四表面内;
所述下塑胶还设有第二注塑部,所述第二注塑部包括第二开口端部,所述第二开口端部设于所述第四表面,所述第二开口端部与模具的注塑口对应;
所述凹部具有第一子底壁和两个第二子底壁,沿所述下塑胶宽度方向,两个所述第二子底壁位于所述第一子底壁的相对两侧,且两个所述第二子底壁和所述第一子底壁之间分别形成两个台阶;
沿所述下塑胶厚度方向,所述第二开口端部在所述第一表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覆盖一个所述台阶在所述第一表面的正投影。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塑胶,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具有第一壁面和第二壁面,所述第一壁面和所述第二壁面沿所述下塑胶的长度方向相对且间隔设置;
所述下塑胶还设有多个加强筋,多个所述加强筋均固定连接于所述凹槽的槽底壁面,且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壁面和所述第二壁面之间,沿所述下塑胶宽度方向上,多个所述加强筋依次间隔设置;
沿所述下塑胶厚度方向,所述第一开口端部在所述第一表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覆盖一个所述加强筋在所述第一表面的正投影。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下塑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塑胶还设有第一防溢槽,所述第一防溢槽凹设于所述第三表面,且与所述第一开口端部连通,所述第一防溢槽环绕所述第一开口端部,沿所述下塑胶厚度方向,所述第一开口端部在所述第一表面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防溢槽在所述第一表面的正投影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下塑胶,其特征在于,沿所述下塑胶厚度方向,所述第一防溢槽的深度d1的范围为:0.32mm≤ d1≤0.52mm。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下塑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注塑凸起连接一个所述加强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下塑胶,其特征在于,沿所述下塑胶厚度方向,所述第一注塑凸起的高度h1的范围为:0.25mm≤h1≤0.45mm。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下塑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塑胶还包括第二防溢槽,所述第二防溢槽凹设于所述第四表面,且与所述第二开口端部连通,所述第二防溢槽环绕所述第二开口端部,沿所述下塑胶厚度方向,所述第二开口端部在所述第一表面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二防溢槽在所述第一表面的正投影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下塑胶,其特征在于,沿所述下塑胶厚度方向,所述第二防溢槽的深度d2的范围为:0.32mm≤d2≤0.52mm。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下塑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注塑部还包括第二注塑凸起,所述第二注塑凸起凸设于所述凹部的槽底壁面,沿所述下塑胶厚度方向,所述第二注塑凸起在所述第一表面的正投影覆盖所述第二开口端部在所述第一表面的正投影,所述第二注塑凸起与一个所述台阶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下塑胶,其特征在于,沿所述下塑胶厚度方向,所述第二注塑凸起的高度h2的范围为:0.25mm≤h2≤0.45mm。
11.一种端盖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端盖、防爆阀和如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下塑胶,沿所述端盖组件厚度方向,所述下塑胶层叠于所述端盖的一侧,且所述下塑胶的第一表面朝向所述端盖,沿所述端盖组件厚度方向,所述防爆阀与所述凹部的底壁相对。
12.一种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电极组件和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端盖组件,所述壳体具有开口,所述壳体设有容纳腔,所述电极组件容纳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端盖组件安装于所述壳体,且覆盖所述开口。
13.一种用电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储能装置,所述储能装置用于储存电能。
CN202311176612.1A 2023-09-13 2023-09-13 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Active CN11691433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176612.1A CN116914335B (zh) 2023-09-13 2023-09-13 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176612.1A CN116914335B (zh) 2023-09-13 2023-09-13 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914335A CN116914335A (zh) 2023-10-20
CN116914335B true CN116914335B (zh) 2023-12-26

Family

ID=883681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176612.1A Active CN116914335B (zh) 2023-09-13 2023-09-13 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91433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832783A (zh) * 2024-03-06 2024-04-05 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CN117855769A (zh) * 2024-03-06 2024-04-09 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063584A1 (zh) * 2018-09-26 2020-04-02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顶盖组件及其制造方法、顶盖板的制造方法和电池单体
CN116365129A (zh) * 2023-05-31 2023-06-30 深圳海辰储能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CN116365122A (zh) * 2023-05-31 2023-06-30 深圳海辰储能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CN116387711A (zh) * 2023-05-31 2023-07-04 深圳海辰储能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CN116470197A (zh) * 2023-05-31 2023-07-21 深圳海辰储能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6581495A (zh) * 2023-07-12 2023-08-11 深圳海辰储能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绝缘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063584A1 (zh) * 2018-09-26 2020-04-02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顶盖组件及其制造方法、顶盖板的制造方法和电池单体
CN116365129A (zh) * 2023-05-31 2023-06-30 深圳海辰储能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CN116365122A (zh) * 2023-05-31 2023-06-30 深圳海辰储能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CN116387711A (zh) * 2023-05-31 2023-07-04 深圳海辰储能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CN116470197A (zh) * 2023-05-31 2023-07-21 深圳海辰储能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6581495A (zh) * 2023-07-12 2023-08-11 深圳海辰储能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绝缘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914335A (zh) 2023-10-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6914335B (zh) 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6581495B (zh) 绝缘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CN116565480B (zh) 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6470197B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6365122B (zh) 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CN116365123B (zh) 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CN116404321B (zh) 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6742225B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CN116365131B (zh) 储能装置、电池模组和用电设备
CN116387711B (zh) 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CN116799387B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6780067B (zh) 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6581445A (zh) 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储能系统
CN116565479A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CN217719769U (zh) 热管理部件、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CN215816034U (zh) 一种锂电池箱体总成
CN116799447B (zh) 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CN116799391B (zh) 下塑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6454492B (zh) 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6742229B (zh) 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6780127A (zh) 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6845497B (zh) 储能装置及储能系统
CN116387640B (zh) 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7855769A (zh) 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CN219832939U (zh) 一种电池止动架及电池单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