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771964B - 防爆阀、端盖组件、储能装置以及用电设备 - Google Patents

防爆阀、端盖组件、储能装置以及用电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771964B
CN116771964B CN202311089169.4A CN202311089169A CN116771964B CN 116771964 B CN116771964 B CN 116771964B CN 202311089169 A CN202311089169 A CN 202311089169A CN 116771964 B CN116771964 B CN 11677196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xplosion
proof valve
arc
groove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08916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771964A (zh
Inventor
李茂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089169.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771964B/zh
Publication of CN1167719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7719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7719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77196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Gas Exhaust Devices For Batteri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防爆阀、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涉及储能技术领域。防爆阀包括爆破部和焊接部,爆破部包括具有两个末端的刻痕槽,刻痕槽的延伸路径围成一具有缺口的环形。其中,两个末端之间构成缺口,焊接部环绕连接于爆破部的外周边缘。其中,刻痕槽具有第一弧形段和第二弧形段,第一弧形段的一端与第二弧形段的一端连接,且连接处形成拐点。第一弧形段的另一端为两个末端的其中一个。

Description

防爆阀、端盖组件、储能装置以及用电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储能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防爆阀、包括该防爆阀的端盖组件、包括该端盖组件的储能装置以及包括该储能装置的用电设备。
背景技术
锂电池作为一种新能源电池,具有能量密度大、循环寿命长、安全性好、绿色环保等诸多优点,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锂电池的需求量逐渐增大,人们对其各方面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于循环性能和安全性能的要求。
相关技术中,锂电池通常是由电池顶盖、电极组件和壳体组成。实际生产过程是分别制作电池顶盖,电极组件和壳体,然后使用金属转接件分别焊接电池顶盖的电极柱和电极组件的极耳,再将电极组件放入壳体内,再用电池顶盖盖合壳体的开口后焊接密封,以形成锂电池的基本结构。之后,采用人工注液的方式,通过设置于电池顶盖上的注液孔加注电解液,并在完成之后对注液孔进行焊接密封。
而在锂电池的循环使用过程中,会因各种原因比如电解液的分解、壳体内水分超标等产生气体,如果气体得不到及时排出,会对锂离子电池的使用寿命造成影响;更甚者,将会导致电池发生爆发,严重影响使用者的安全。
相关技术中,通过在电池顶盖上设置防爆阀来实现泄压防爆的目的。相关技术中的防爆阀通常是在金属片上制作刻痕,使得防爆阀的刻痕处的厚度降低;当锂离子电池内部的气体压力达到防爆阀的开阀阈值时,防爆阀被刻痕包围的部分会相对于其他部分发生撕裂而向防爆阀的一侧掀起,最终实现开阀。
然而,在一些情况下,例如锂离子电池发生了热失控,电池内部产生气体的冲击力过大,瞬时的冲击力会冲击防爆阀,而使防爆阀被刻痕包围的部分从电池顶盖上脱落,脱落的部分可能会与其他电池电连接,存在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防爆阀、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防爆阀脱落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的防爆阀,包括:
爆破部,包括具有两个末端的刻痕槽,所述刻痕槽的延伸路径围成一具有缺口的环形;其中,两个所述末端之间构成所述缺口;以及
焊接部,环绕连接于所述爆破部的外周边缘;
其中,所述刻痕槽具有第一弧形段和第二弧形段,所述第一弧形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弧形段的一端连接,且连接处形成拐点;所述第一弧形段的另一端为两个所述末端的其中一个。
于本申请实施例中,刻痕槽包括第一弧形段和第二弧形段,通过在第一弧形段和第二弧形段的连接处形成一拐点,使得当防爆阀沿着刻痕槽的第二弧形段向第一弧形段发生撕裂时,力的方向先是沿着第二弧形段的切向方向,经过拐点后再沿着第一弧形段的切向方向。由于拐点是曲线中凸弧与凹弧的分界点,若将沿第二弧形段发生撕裂的力定义为正方向,那么沿第一弧形段发生撕裂的力可视为负方向。因此,通过在刻痕槽中设置第一弧形段,且第一弧形段与第二弧形段的连接处形成拐点,使得第一弧形段可抵消一部分的撕裂力,使得沿第一弧形段路径上的撕裂力变小,进而可避免防爆阀被刻痕槽圈出的部分发生脱落,引发安全问题。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刻痕槽包括两个所述第一弧形段和两个所述第二弧形段;
两个所述第一弧形段的一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弧形段的一端连接,且相连接的所述第一弧形段和所述第二弧形段的连接处形成一个所述拐点;
两个所述第一弧形段的另一端分别为两个所述末端。
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刻痕槽包括两个第一弧形段和两个第二弧形段,两个第一弧形段的一端分别与两个第二弧形段连接,且每个连接处形成一个拐点,使得当防爆阀受到气体冲击时,爆破部被刻痕槽包围的部分分别沿着两个第二弧形段发生撕裂,经过拐点后再沿两个第一弧形段撕裂。由于两个第一弧形段可分别抵消两个第二弧形段的撕裂力,使得沿两个第一弧形段路径上的撕裂力均变小,进一步避免了防爆阀发生脱落的风险。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刻痕槽还包括直线段,所述直线段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弧形段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直线段与两个所述第二弧形段均相切;
两个所述第二弧形段均为凸弧,且位于所述直线段的同一侧;在所述直线段的长度方向上,两个所述第二弧形段的凸出方向彼此远离。
于本申请实施例中,刻痕槽包括直线段、两个第二弧形段以及两个第一弧形段,直线段分别与两个第二弧形段相切连接,且两个第二弧形段均为凸弧,两个第二弧形段的凸出方向彼此远离,使得直线段和两个弧形段共同形成了部分腰圆型。一方面,由于直线段与两个第二弧形段相切连接,当防爆阀发生撕裂时,使得防爆阀中在直线段与第二弧形段的连接处更容易发生撕裂,确保爆破部被刻痕槽包围的部分及时被气体冲开,达到泄压防爆的目的;另一方面,由于腰圆型的面积较大,在防爆阀整体面积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将刻痕槽的延伸路径设计为一腰圆型的部分,可提高防爆阀被气体完全冲开时的开度,以使气体及时泄出。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两个所述第二弧形段的另一端连接。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两个所述第一弧形段和两个所述第二弧形段均为圆弧,且两个所述第一弧形段的圆心角相等,两个所述第二弧形段的圆心角相等。
于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弧形段和第二弧形段设计为圆弧,而非异形,如此方便防爆阀的刻痕槽的加工,提高加工效率。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弧形段的弧长小于第二弧形段的弧长。
于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第一弧形段的弧长设计为小于第二弧形段的弧长,使得第一弧形段的弧长不会过长而影响防爆阀的正常开阀。当防爆阀被气体冲击发生破开时,爆破部被刻痕槽圈出的部分能够沿着两个第二弧形段发生撕裂,并经过拐点后沿着第一弧形段撕裂,直至撕裂至刻痕槽的两个末端,确保了防爆阀的开度。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爆破部包括:
基板,所述焊接部环绕连接于所述基板的外周边缘,且所述基板的厚度小于所述焊接部的厚度;所述基板具有沿所述防爆阀的厚度方向背向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
凸出部,凸出于所述第二表面,所述凸出部设有开口背向所述第一表面的所述刻痕槽。
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凸出部凸出于第二表面,刻痕槽设置于凸出部上,且刻痕槽的开口背向第一表面,使得刻痕槽与焊接部之间的距离变长,因而降低了焊接部与端板的焊接处的热效应对刻痕槽带来的影响,进而确保了防爆阀的爆破质量。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凸出部的延伸路径与所述刻痕槽的延伸路径相适配;
沿所述防爆阀的厚度方向,所述凸出部在所述第一表面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形状为一带状,所述刻痕槽在所述第一表面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形状为一条状,所述条状落在所述带状内,并且所述条状在所述带状的宽度方向上居中设置。
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条状在带状的宽度方向上居中设置,因此刻痕槽相对于将凸出部在凸出部的宽度方向上分成两个凸条,位于刻痕槽外侧的凸条可用于降低焊接热效应对刻痕槽的影响,位于刻痕槽内侧的凸条可用于加强基板被刻痕槽圈出的部分的强度,避免由于该部分的厚度较薄而发生形变。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凸出部包括等厚段,所述等厚段具有背向所述第一表面的第一顶面;所述第一顶面的各个位置与所述第二表面之间的距离均相等;
所述等厚段具有由所述第一顶面向所述第一表面的方向凹陷形成的所述刻痕槽,所述刻痕槽的长度与所述等厚段的长度相等。
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等厚段的第一顶面上的各个位置与第二表面之间的距离均相等,又由于刻痕槽由第一顶面向第一表面的方向凹陷形成,因此成型刻痕槽时,可确保刻痕槽深度的一致性,进而确保防爆阀沿刻痕槽发生撕裂的一致性。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凸出部还包括两个加厚段,所述等厚段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一个所述加厚段,且所述等厚段通过两个所述加厚段与所述焊接部的内环面连接;
每个所述加厚段的厚度自所述等厚段向所述焊接部的方向上逐渐变大。
于本申请实施例中,一方面,刻痕槽的两个末端并不与焊接部直接连接,而是通过两个加厚段与焊接部连接,如此可防止在利用冲压工艺成型刻痕槽时,刻痕槽的两个末端存在挤料问题而造成防爆阀在末端处开裂;另一方面,由于加厚段的厚度自等厚段向焊接部逐渐变大,因此即便防爆阀发生开裂,开裂处也是发生在加厚段与等厚段的连接处,降低了裂痕沿着加厚段向焊接部延伸的风险。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焊接部具有沿所述防爆阀的厚度方向相背设置的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所述第三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齐平,所述第四表面高出所述第二表面;
所述加厚段具有背向所述第一表面的第二顶面,所述第二顶面自所述第一顶面相对于所述第二表面倾斜延伸至所述第四表面。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焊接部具有沿所述防爆阀的厚度方向相背设置的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所述第三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齐平,所述第四表面高出所述第二表面;
其中,所述等厚段凸出于所述第二表面的高度小于所述焊接部凸出于所述第二表面的部分的高度。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爆破部具有沿所述防爆阀的厚度方向背向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
所述刻痕槽由所述第二表面向所述第一表面的方向凹陷形成。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爆破部具有沿所述防爆阀的厚度方向背向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
所述焊接部具有与所述爆破部连接的内环面以及与所述内环面背向的外环面;
所述内环面和所述外环面在所述第一表面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形状均为圆角矩形。
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相较于焊接部为椭圆形或腰圆型的设计,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将焊接部的内环面和外环面均设置为圆角矩形,增大了焊接部与刻痕槽之间的距离,进而降低了焊接热效应对刻痕槽的影响。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焊接部具有与所述爆破部连接的内环面以及与所述内环面背向设置的外环面;
所述焊接部的所述内环面与所述爆破部围成一腔室;
所述焊接部还具有走气槽,所述走气槽贯穿所述内环面和所述外环面,并与所述腔室连通。
在防爆阀运输或加工过程中,多片防爆阀通常采用堆叠设置的方式。由于防爆阀的焊接部与爆破部围成一腔室,当多片防爆阀堆叠后,相邻两片防爆阀之间的腔室基本形成一密闭腔室,导致多片防爆阀相互之间会吸附在一起,不便于每片防爆阀的取用。于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在焊接部上设置走气槽,走气槽贯穿焊接部的内环面和外环面,并与腔室连通,使得腔室通过走气槽能够与外部连通,进而使得内外压差基本保持一致,避免了多片堆叠的防爆阀吸附在一起而不便取用。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焊接部具有沿所述防爆阀的厚度方向相背设置的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
所述防爆阀还包括凸设于所述第四表面的限位凸起,所述焊接部还具有由所述第三表面向所述第四表面方向凹陷形成的第一限位槽;
沿所述防爆阀的厚度方向,所述限位凸起与所述第一限位槽的位置对应,且所述限位凸起与所述第一限位槽的形状相适配。
于本申请实施例中,防爆阀的焊接部的一侧设有限位凸起,另一侧设有第一限位槽,并且在防爆阀的厚度方向上限位凸起与第一限位槽的位置对应,同时,限位凸起与第一限位槽的形状相适配,如此当多片防爆阀堆叠设置时,相邻的两个防爆阀中,其中一个防爆阀的限位凸起能够插入另一个防爆阀的第一限位槽内,进而实现两个防爆阀的堆叠限位。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爆破部包括:
基板,所述焊接部环绕连接于所述基板的外周边缘;所述基板具有沿所述防爆阀的厚度方向背向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基板的厚度小于所述焊接部的厚度;以及
凸出部,凸出于所述第二表面,所述凸出部设有开口背向所述第一表面的所述刻痕槽;
其中,所述凸出部凸出于所述第二表面的高度小于所述焊接部凸出于所述第二表面的部分的高度。
可以理解的是,在防爆阀运输或加工过程中,多片防爆阀通常采用堆叠设置的方式。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凸出部凸出于第二表面的高度小于焊接部凸出于第二表面的部分的高度,使得在相邻的两个防爆阀中,位于上方的防爆阀不会挤压位于下方的防爆阀的凸出部,进而避免了凸出部受挤压发生变形而引起刻痕槽被拉扯,从而影响防爆阀的气压爆破阈值的准确性,进而影响电池的安全性。更进一步地,还可以避免由于凸出部受挤压导致刻痕槽撕裂,降低生产良率。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焊接部具有沿所述防爆阀的厚度方向相背设置的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三表面齐平,所述第二表面低于所述第四表面
所述基板还具有由所述第一表面向所述第二表面的方向凹陷形成的凹槽,所述凹槽与所述凸出部的位置对应,且所述凹槽的深度小于所述焊接部的厚度。
于本申请实施例中,一方面,在制造过程中,防爆阀与端板连接后形成端盖组件,然后将多片端盖组件堆叠并运送至下一道工序中。由于防爆阀不与端板连接的一侧为平整表面,且防爆阀与凸出部对应的位置设有凹槽,因此当多片端盖组件堆叠后,相邻的两片端盖组件中,位于下方的端盖组件的端板并不会抵接于位于上方的端盖组件的刻痕槽,从而避免刻痕槽受挤压而出现拉扯甚至撕裂;另一方面,储能装置内部产生的气体会集中流向防爆阀的凹槽内,由于刻痕槽设于凸出部,凸出部与凹槽对应设置,如此能够保证气体压力达到防爆阀的气压爆破阈值,进而使防爆阀的刻痕槽能够快速爆开,以快速泄放内部的气体,提升了安全性能。
本申请实施例的端盖组件,包括:
端板,具有泄气孔,所述泄气孔沿所述端板的厚度方向贯穿所述端板;以及
上述任一项所述的防爆阀,所述防爆阀的焊接部与所述端板焊接,所述防爆阀的爆破部与所述泄气孔的位置对应。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端板与所述焊接部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二限位槽;
所述防爆阀的限位凸起插入所述第二限位槽内。
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端板与焊接部对应的位置还设有第二限位槽,防爆阀的限位凸起能够插入第二限位槽内,进而实现防爆阀与端板的限位连接。一方面,通过限位凸起与第二限位槽的配合,可将防爆阀快速且精准地安装在端板的预设位置;另一方面,防爆阀与端板进行焊接时,防爆阀不会相对于端板窜动,提高了防爆阀的安装精度。
本申请实施例的储能装置,包括:
壳体,包括具有开口的容纳腔;
电极组件,设于所述容纳腔内;以及
上述的端盖组件,连接于所述壳体,且封闭所述开口。
本申请实施例的用电设备,包括上述的储能装置,所述储能装置为所述用电设备供电。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户用储能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圆柱单体电池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防爆阀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防爆阀的俯视示意图。
图5是图4中沿A-A的局部剖视图。
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刻痕槽和凸出部在第一表面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的示意图。
图7是图4中沿B-B的局部剖视图。
图8是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防爆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第三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防爆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第四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防爆阀在一个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第四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防爆阀在另一个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能够与第四实施例的防爆阀配合安装的端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2中X1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4是根据第五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防爆阀在一个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根据第五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防爆阀在另一个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储能装置;
2、电能转换装置;
3、用户负载;
10、壳体;11、容纳腔;12、开口;
20、电极组件;
30、端盖组件;31、端板;31a、泄气孔;31b、第二限位槽;32、防爆阀;33、保护片;
40、集流盘;
100、爆破部;101、第一表面;102、第二表面;110、刻痕槽;110a、条状;111、第一弧形段;112、第二弧形段;113、直线段;115、拐点;116、末端;117、缺口;120、凸出部;120a、带状;121、等厚段;121a、第一顶面;122、加厚段;122a、第二顶面;130、基板;131、凹槽;
300、焊接部;301、内环面;302、第三表面;303、第四表面;304、外环面;310、走气槽;
400、腔室;
510、限位凸起;511、凸筋;512、凸条;520、第一限位槽;521、子槽。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申请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
由于人们所需要的能源都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和空间性,为了合理利用能源并提高能量的利用率,需要通过一种介质或者设备,把一种能量形式用同一种或者转换成另外一种能量形式存储起来,再基于未来应用需要以特定的能量形式释放出来。
目前的绿色能源主要包括光能、风能、水势等,而光能和风能等普遍存在间歇性强、波动性大的问题,会造成绿色电网的电压不稳定(用电高峰时电不够,用电低谷时电太多),而不稳定的电压会对电力造成损害,因此可能因为用电需求不足或电网接纳能力不足,引发“弃风弃光”问题。
而要解决用电需求不足或电网接纳能力不足的问题,就必须依赖储能装置。即通过储能装置将电能通过物理或者化学的手段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存储起来,需要的时候再将储能装置存储的能量转化为电能释放出来,简单来说,储能装置就类似一个大型“充电宝”,在光能、风能充足时,将电能储存起来,需要时再释放存储的电能。
目前的储能(即能量存储)应用场景较为广泛,包括发电侧储能、电网侧储能、可再生能源并网储能以及用户侧储能等方面,对应的储能装置的种类包括有:
(1)应用在电网侧储能场景的大型储能集装箱,其可作为电网中优质的有功无功调节电源,实现电能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负荷匹配,增强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并在电网系统备用、缓解高峰负荷供电压力和调峰调频方面意义重大;
(2)应用在用户侧的工商业储能场景(银行、商场等)的中小型储能电柜以及应用在用户侧的家庭储能场景的户用小型储能箱,主要运行模式为“削峰填谷”。由于根据用电量需求在峰谷位置的电费存在较大的价格差异,用户有储能设备后,为了减少成本,通常在电价低谷期,对储能柜/箱进行充电处理;电价高峰期,再将储能设备中的电放出来进行使用,以达到节省电费的目的。另外,在边远地区,以及地震、飓风等自然灾害高发的地区,家用储能装置的存在,相当于用户为自己和电网提供了备用电源,免除由于灾害或其他原因导致的频繁断电带来的不便。
以用户侧储能中的家用储能场景为例进行说明,图1示出了一种户用储能系统,该户用储能系统包括储能装置1和电能转换装置2(比如光伏板),以及用户负载3(比如路灯、家用电器等),储能装置1为一小型储能箱,可通过壁挂方式安装于室外墙壁。具体的,电能转换装置2可以在电价低谷时期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并通过储能装置1进行存储,进而在电价高峰时供给用户负载3进行使用,或者在电网断电/停电时供给用户负载3进行使用。
而结合上述所述的通过物理或者电化学的手段进行能量存储的情况,以电化学储能为例,储能装置1包括至少一组化学电池,利用化学电池内的化学元素做储能介质,以通过储能介质的化学反应或者变化实现充放电的过程。简单来说就是把光能、风能产生的电能通过储能介质的化学反应或者变化存在至少一组化学电池中,在外部电能的使用达到高峰时再通过储能介质的化学反应或者变化将至少一组化学电池存储的电量释放出来使用,或者转移给电量紧缺的地方再使用。
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储能装置1,该储能装置1可以是但不限于单体电池(二次电池),由单体电池构成的电池模组、电池包、电池系统等。而对于单体电池,其可以为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钠锂离子电池、锂金属电池、钠金属电池、锂硫电池、镁离子电池、镍氢电池、镍镉电池、铅蓄电池等,单体电池可呈圆柱体、扁平体、长方体等,本申请实施方式对此不做限定。接下来以储能装置1为圆柱单体电池为例,对储能装置1进行详细解释。
如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储能装置1包括壳体10、电极组件20和端盖组件30。壳体10包括具有开口12的容纳腔11,电极组件20容置于容纳腔11内,端盖组件30连接于壳体10,且封闭容纳腔11的开口12。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组件。
其中,壳体10可以为一端具有开口12的筒状结构,此时储能装置1包括一个端盖组件30,该端盖组件30密封该开口12。当然,壳体10也可以是两端具有开口12的筒状结构,此时储能装置1可以包括一个端盖组件30和一个盖板,或者储能装置1包括两个端盖组件30,如此,一个端盖组件30和一个盖板,或者两个端盖组件30能够分别对壳体10的两个开口12进行密封。
可选地,壳体10可以为钢壳、铝壳、塑料壳(如聚丙烯)、复合金属壳(如铜铝复合外壳)或铝塑膜等。
其中,电极组件20包括正极片、负极片和隔离膜。单体电池主要依靠金属离子在正极片和负极片之间移动来工作。正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和正极活性物质层,正极活性物质层涂覆于正极集流体的表面,未涂敷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正极集流体凸出于已涂覆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正极集流体,未涂敷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正极集流体作为正极极耳。以锂离子电池为例,正极集流体的材料可以为铝,正极活性物质可以为钴酸锂、磷酸铁锂、三元锂或锰酸锂等。负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和负极活性物质层,负极活性物质层涂覆于负极集流体的表面,未涂敷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负极集流体凸出于已涂覆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负极集流体,未涂敷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负极集流体作为负极极耳。负极集流体的材料可以为铜,负极活性物质可以为碳或硅等。隔离膜的材质可以为PP或PE等。此外,电极组件20可以是卷绕式结构,也可以是叠片式结构,本申请实施例并不限于此。
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可以位于电极组件20的同一端(例如方形单体电池),也可以位于电极组件20的不同端(例如圆柱单体电池)。当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位于电极组件20的同一端时,端盖组件30可以设有正极柱和负极柱,且正极柱与正极极耳连接,负极柱与负极极耳连接,以通过正极柱和负极柱实现电极组件20的电能的输出。当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分别位于电极组件20的两端时,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的其中一个与端盖组件30设置的极柱连接,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的另一个与壳体10的底部或另一个端盖组件30设置的极柱连接。与正极极耳连接的极柱作为正极柱,与负极极耳连接的极柱作为负极柱。
如图2所示,端盖组件30包括端板31、防爆阀32和保护片33。端板31连接于壳体10,且密封容纳腔11的开口12。对于端板31与壳体10的连接方式可以采用焊接,但不以此为限。端板31的形状与开口12的形状相适配。于本申请实施例中,开口12的形状为圆形,故端板31的形状也为圆盘形。
端板31具有泄气孔31a,泄气孔31a沿端盖组件30的厚度方向贯穿端板31。防爆阀32连接于端板31朝向电极组件20的一侧表面,且封闭泄气孔31a。防爆阀32用于在储能装置的气压达到一定压力阈值时爆破并排出壳体10的容纳腔11内产生的气体,以避免电池鼓包至爆炸,进而提高储能装置1的安全性。
其中,保护片33贴合在端板31背向电极组件20的一侧,且封盖泄气孔31a,并覆盖防爆阀32,起到保护防爆阀32的作用。
端板31还设有注液孔(图中未示出),注液孔沿端盖组件30的厚度方向贯穿端板31。在端盖组件30密封容纳腔11的开口12后,通过注液孔可向壳体10的容纳腔11内注入电解液。而在完成电解液的注入后,可以采用密封件对注液孔进行密封,以避免电解液发生泄露的情况。
如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储能装置1还包括集流盘40,集流盘40分别与端板31和电极组件20电连接。
如图3和图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防爆阀32为一片状结构,包括爆破部100和焊接部300。焊接部300环绕连接于爆破部100的外周边缘。焊接部300与端板31朝向电极组件20的一侧连接,例如通过焊接。爆破部100与泄气孔31a的位置对应。
爆破部100包括具有两个末端116的刻痕槽110,刻痕槽110的延伸路径围成一具有缺口117的环形;其中,两个末端116之间构成缺口117。刻痕槽110具有第一弧形段111和第二弧形段112,第一弧形段111的一端与第二弧形段112的一端连接,且连接处形成拐点115;第一弧形段111的另一端为两个末端116的其中一个。
需要说明的是,爆破部100设有刻痕槽110的部分相对于其他部分的强度变弱,并且由于刻痕槽110的延伸路径围成为一具有缺口117的环形,故当防爆阀32受到气体冲击时,爆破部100被刻痕槽110包围的部分会相对于其他部分沿着刻痕槽110发生撕裂而翘起,从而防爆阀32被打开实现泄压防爆的目的。
于本申请实施例中,刻痕槽110包括第一弧形段111和第二弧形段112,通过在第一弧形段111和第二弧形段112的连接处形成一拐点115,使得当防爆阀32沿着刻痕槽110的第二弧形段112向第一弧形段111发生撕裂时,力的方向先是沿着第二弧形段112的切向方向,经过拐点115后再沿着第一弧形段111的切向方向。由于拐点115是曲线中凸弧与凹弧的分界点,若将沿第二弧形段112发生撕裂的力定义为正方向,那么沿第一弧形段111发生撕裂的力可视为负方向。因此,通过设置第一弧形段111,且第一弧形段111与第二弧形段112的连接处形成拐点115,使得第一弧形段111可抵消一部分的撕裂力,使得沿第一弧形段111路径上的撕裂力变小,进而可避免防爆阀32被刻痕槽110包围的部分发生脱落,引发安全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刻痕槽110所围成的环形的长度需远大于缺口117的长度(即两个末端116之间的距离),以使当防爆阀32受到气体冲击时,爆破部100被刻痕槽110包围的部分能够撕裂而相对于防爆阀的其他部分发生翘起,实现泄压防爆的目的。
如图3和图4所示,刻痕槽110包括两个第一弧形段111和两个第二弧形段112;两个第一弧形段111的一端分别与两个第二弧形段112的一端连接,且相连接的第一弧形段111和第二弧形段112的连接处形成一个拐点115;两个第一弧形段111的另一端分别为两个末端116。
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刻痕槽110包括两个第一弧形段111和两个第二弧形段112,两个第一弧形段111的一端分别与两个第二弧形段112连接,且每个连接处形成一个拐点115,使得当防爆阀32受到气体冲击时,爆破部100被刻痕槽110包围的部分分别沿着两个第二弧形段112发生撕裂,经过拐点115后再沿两个第一弧形段111撕裂。由于两个第一弧形段111可分别抵消两个第二弧形段112的撕裂力,使得沿两个第一弧形段111路径上的撕裂力均变小,进一步避免了防爆阀32发生脱落的风险。
进一步地,刻痕槽110还包括直线段113,直线段113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二弧形段112的另一端连接,直线段113与两个第二弧形段112均相切;两个第二弧形段112均为凸弧,且位于直线段113的同一侧;在直线段113的长度方向上,两个第二弧形段112的凸出方向彼此远离。
于本申请实施例中,刻痕槽110包括直线段113、两个第二弧形段112以及两个第一弧形段111,直线段113分别与两个第二弧形段112相切连接,且两个第二弧形段112均为凸弧,两个第二弧形段112的凸出方向彼此远离,使得直线段113和两个第二弧形段112共同形成了部分腰圆型。一方面,由于直线段113与两个第二弧形段112相切连接,形成圆滑过渡,当防爆阀32发生撕裂时,使得防爆阀32中在直线段113与第二弧形段112的连接处更容易发生撕裂,确保爆破部100被刻痕槽110包围的部分及时被气体冲开,达到泄压防爆的目的;另一方面,由于腰圆型的面积较大,在防爆阀32整体面积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将刻痕槽110的延伸路径设计为一腰圆型的部分,可提高防爆阀32被气体冲开时的开度,以使气体及时泄出。
需要说明的是,腰圆型是指过圆心将一个圆平分成两个半圆弧且相互反向平移,用二根等长平行线将两个半圆弧的端点连接而形成的封闭图形。
如图3和图4所示,两个第一弧形段111和两个第二弧形段112均为圆弧,且两个第一弧形段111的圆心角相等,两个第二弧形段112的圆心角相等。
于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弧形段111和第二弧形段112设计为圆弧,而非异形,如此方便防爆阀32的刻痕槽110的加工,降低加工难度、提高加工效率。
进一步地,第一弧形段111的弧长小于第二弧形段112的弧长。
于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弧形段111的弧长设计为小于第二弧形段112的弧长,使得第一弧形段111的弧长不会过长而影响防爆阀32的正常开阀。当防爆阀32被气体冲击发生破开时,爆破部100被刻痕槽110包围的部分能够沿着两个第二弧形段112发生撕裂,并经过拐点115后沿着第一弧形段111撕裂,直至撕裂至刻痕槽110的两个末端116,确保了防爆阀32的开度。
如图4所示,焊接部300具有与爆破部100连接的内环面301以及与内环面301背向的外环面304;内环面301和外环面304在第一表面101所在平面P上的正投影形状均为圆角矩形。
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相较于焊接部300为椭圆形或腰圆型的设计,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将焊接部300的内环面301和外环面304均设置为圆角矩形,增大了焊接部300与刻痕槽110之间的距离,进而降低了焊接热效应对刻痕槽110的影响。
在一实施方式中,刻痕槽110的直线段113与圆角矩形的长边平行。
如图5所示,爆破部100包括基板130和凸出部120。焊接部300环绕连接于基板130的外周边缘,基板130的厚度小于焊接部300的厚度。基板130具有沿防爆阀32的厚度方向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101和第二表面102;凸出部120凸出于第二表面102,凸出部120设有开口背向第一表面101的刻痕槽110。
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凸出部120凸出于第二表面102,刻痕槽110设置于凸出部120上,且刻痕槽110的开口背向第一表面101,使得刻痕槽110与焊接部300之间的距离变长,因而降低了焊接部300与端板31的焊接处的热效应对刻痕槽110带来的影响,进而确保了防爆阀32的爆破质量。
可以理解的是,焊接部300与端板31通过焊接方式连接,此时,基板130的第一表面101可以朝向电极组件20;或者是,基板130的第二表面102朝向电极组件20。
请继续参阅图5,凸出部120凸出于第二表面102的高度h1小于焊接部300凸出于第二表面102的部分的高度h2。
可以理解的是,在防爆阀32运输或加工过程中,多片防爆阀32通常采用堆叠设置的方式。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凸出部120凸出于第二表面102的高度h1小于焊接部300凸出于第二表面102的部分的高度h2,使得在相邻的两个防爆阀32中,位于上方的防爆阀32不会挤压位于下方的防爆阀32的凸出部120,进而避免了凸出部120受挤压发生变形而引起刻痕槽110被拉扯,从而影响防爆阀32的气压爆破阈值的准确性,进而影响电池的安全性。更进一步地,还可以避免由于凸出部120受挤压导致刻痕槽110撕裂,降低生产良率。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焊接部300具有沿防爆阀32的厚度方向相背设置的第三表面302和第四表面303,第一表面101与第三表面302齐平,第二表面102低于第四表面303。基板130还具有由第一表面101向第二表面102的方向凹陷形成的凹槽131,凹槽131与凸出部120的位置对应,且凹槽131的深度小于焊接部300的厚度。
于本申请实施例中,一方面,在制造过程中,防爆阀32与端板31连接后形成端盖组件30,然后将多片端盖组件30堆叠并运送至下一道工序中。由于防爆阀32不与端板31连接的一侧为平整表面,且防爆阀32与凸出部120对应的位置设有凹槽131,因此当多片端盖组件30堆叠后,相邻的两片端盖组件30中,位于下方的端盖组件30的端板31并不会抵接于位于上方的端盖组件30的刻痕槽110,从而避免刻痕槽110受挤压而出现拉扯甚至撕裂;另一方面,储能装置内部产生的气体会集中流向防爆阀32的凹槽131内,由于刻痕槽110设于凸出部120,凸出部120与凹槽131对应设置,如此能够保证气体压力达到防爆阀32的气压爆破阈值,进而使防爆阀32的刻痕槽110能够快速爆开,以快速泄放内部的气体,提升了安全性能。
如图4和图6所示,凸出部120的延伸路径与刻痕槽110的延伸路径相适配;沿防爆阀32的厚度方向,凸出部120在第一表面101所在平面P上的正投影形状为一带状120a,刻痕槽110在第一表面101所在平面P上的正投影形状为一条状110a,条状110a落在带状120a内,并且条状110a在带状120a的宽度方向上居中设置。
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条状110a在带状120a的宽度方向上居中设置,因此刻痕槽110相当于将凸出部120在凸出部120的宽度方向上分成两个凸条,位于刻痕槽110外侧的凸条可用于降低焊接热效应对刻痕槽110的影响,位于刻痕槽110内侧的凸条可用于加强基板130被刻痕槽110包围的部分的强度,避免由于该部分的厚度较薄而发生形变。
如图3至图5,凸出部120包括等厚段121,等厚段121具有背向第一表面101的第一顶面121a;第一顶面121a的各个位置与第二表面102之间的距离均相等;等厚段121具有由第一顶面121a向第一表面101的方向凹陷形成的刻痕槽110,刻痕槽110的长度与等厚段121的长度相等。
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等厚段121的第一顶面121a上的各个位置与第二表面102之间的距离均相等,又由于刻痕槽110由第一顶面121a向第一表面101的方向凹陷形成,因此成型刻痕槽110时,可确保刻痕槽110深度的一致性,进而确保防爆阀32沿刻痕槽110发生撕裂的一致性。
进一步地,等厚段121凸出于第二表面102的高度小于焊接部300凸出于第二表面102的部分的高度。
于本申请实施例中,刻痕槽110设于等厚段121,由于等厚段121凸出于第二表面102的高度小于焊接部300凸出于第二表面102的部分的高度,使得在相邻的两个防爆阀32中,位于上方的防爆阀32不会挤压位于下方的防爆阀32的等厚段121,进而避免了等厚段121受挤压发生变形而引起刻痕槽110被拉扯,从而影响防爆阀32的气压爆破阈值的准确性,进而影响电池的安全性。更进一步地,还可以避免由于等厚段121受挤压导致刻痕槽110撕裂,降低生产良率。
如图4和图7所示,凸出部120还包括两个加厚段122,等厚段121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一个加厚段122,且等厚段121通过两个加厚段122与焊接部300的内环面301连接;每个加厚段122的厚度自等厚段121向焊接部300的方向上逐渐变大。
于本申请实施例中,一方面,刻痕槽110的两个末端116并不与焊接部300直接连接,而是通过两个加厚段122与焊接部300连接,如此可防止在利用冲压工艺成型刻痕槽110时,刻痕槽110的两个末端116存在挤料问题而造成防爆阀32在末端116处开裂;另一方面,由于加厚段122的厚度自等厚段121向焊接部300逐渐变大,因此即便防爆阀32发生开裂,开裂处也是发生在加厚段122与等厚段121的连接处,降低了裂痕沿着加厚段122向焊接部300延伸的风险。
如图7所示,焊接部300具有沿防爆阀32的厚度方向背向设置的第三表面302和第四表面303,第三表面302与第一表面101齐平,第四表面303高出第二表面102;加厚段122具有背向第一表面101的第二顶面122a,第二顶面122a自第一顶面121a相对于第二表面102倾斜延伸至第四表面303。
由于加厚段122的第二顶面122a自等厚段121的第一顶面121a相对于第二表面102倾斜延伸至第四表面303,因此加厚段122靠近焊接部300的一端是凸出于等厚段121的第一顶面121a,因此即便相互堆叠的防爆阀之间发生挤压,那么位于上方的防爆阀也是挤压加厚段122靠近焊接部300的一端,而并不会挤压等厚段121,从而保护了刻痕槽110。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凸出部120也可以不包括等厚段121和加厚段122,而是凸出部120凸出于第二表面102的高度全部小于焊接部300凸出于第二表面102的部分的高度。
在一实施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的防爆阀32为冲压件。进一步来说,可通过冲压一个平面片状体成型出防爆阀32。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防爆阀32还可以通过切削加工。
如图8所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防爆阀32与第一实施例的防爆阀32的相同之处不再赘述,其不同之处在于:
防爆阀32包括爆破部100和焊接部300,焊接部300环绕连接于爆破部100。爆破部100为平面片状体,且爆破部100的厚度小于焊接部300的厚度。
爆破部100具有沿防爆阀32的厚度方向背向设置的第一表面101和第二表面102。刻痕槽110由第二表面102向第一表面101的方向凹陷形成。
如图9所示,本申请第三实施例的防爆阀32与第二实施例的防爆阀32的相同之处不再赘述,其不同之处在于:
刻痕槽110包括两个第一弧形段111和两个第二弧形段112,两个第一弧形段111的一端分别与两个第二弧形段112的一端连接,且在连接处形成拐点115,两个第二弧形段112的另一端相互连接。两个第二弧形段112连接后形成一圆形的部分。
可以理解的是,第三实施例的防爆阀32可以具有凸出部120,也可以不具有凸出部120。
如图10和图11所示,本申请第四实施例的防爆阀32与第一实施例的防爆阀32的相同之处不再赘述,其不同之处在于:
焊接部300的内环面301与爆破部100围成一腔室400。焊接部300还具有走气槽310,走气槽310贯穿内环面301和外环面304,并与腔室400连通。
在防爆阀运输或加工过程中,多片防爆阀通常采用堆叠设置的方式。由于防爆阀的焊接部300与爆破部100围成一腔室,当多片防爆阀堆叠后,相邻两片防爆阀之间的腔室基本形成一密闭腔室,导致多片防爆阀相互之间会吸附在一起,不便于每片防爆阀的取用。
于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在焊接部300上设置走气槽310,走气槽310贯穿焊接部300的内环面301和外环面304,并与腔室400连通,使得腔室400通过走气槽310能够与外部连通,进而使得内外压差基本保持一致,避免了多片堆叠的防爆阀吸附在一起而不便取用。
作为一示例,焊接部300由第四表面303向第三表面302的方向凹陷形成走气槽310。
在一实施方式中,走气槽310的断面形状可以为V字型、U字型、梯形等,本申请对此不作特别限定。
请继续参阅图10和图11,防爆阀还包括凸设于第四表面303的限位凸起510,焊接部300还具有由第三表面302向第四表面303方向凹陷形成的第一限位槽520。沿防爆阀的厚度方向,限位凸起510与第一限位槽520的位置对应,且限位凸起510与第一限位槽520的形状相适配。
于本申请实施例中,防爆阀的焊接部300的一侧设有限位凸起510,另一侧设有第一限位槽520,并且在防爆阀的厚度方向上限位凸起510与第一限位槽520的位置对应,同时,限位凸起510与第一限位槽520的形状相适配。如此当多片防爆阀堆叠设置时,相邻的两个防爆阀中,其中一个防爆阀的限位凸起510能够插入另一个防爆阀的第一限位槽520内,进而实现两个防爆阀的堆叠限位。
在一实施方式中,限位凸起510包括呈长条形的凸筋511,凸筋511沿着焊接部300的周向布置。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焊接部300设有走气槽310,故凸筋511并不是一封闭的环状结构。当焊接部300不设置走气槽310时,凸筋511可以为一封闭的环形结构。
在一实施方式中,凸筋511的断面形状可以为半圆形,但不以此为限。例如凸筋511的断面形状还可以为矩形、梯形等。
如图10、图12和图13所示,端板31与焊接部300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二限位槽31b;防爆阀的限位凸起510插入第二限位槽31b内。
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端板31与焊接部300对应的位置还设有第二限位槽31b,防爆阀的限位凸起510能够插入第二限位槽31b内,进而实现防爆阀与端板31的限位连接。一方面,通过限位凸起510与第二限位槽31b的配合,可将防爆阀快速且精准地安装在端板31的预设位置;另一方面,防爆阀与端板31进行焊接时,防爆阀不会相对于端板31窜动,提高了防爆阀的安装精度。
如图14和图15所示,本申请第五实施例的防爆阀32与第四实施例的防爆阀32的相同之处不再赘述,其不同之处在于:
限位凸起510包括多个凸条512,多个凸条512沿焊接部300的周向布置。
每个凸条512可以为直线性、圆弧形等。当凸条512为圆弧形时,焊接部300的四个角落分别设有一个凸条512,并且四个凸条512分别环绕内环面301的四个圆角。
在一实施方式中,凸条512的断面形状可以为半圆形,但不以此为限。例如凸条512的断面形状还可以为矩形、梯形等。
如图15所示,第一限位槽520包括多个子槽521。多个凸条512与多个子槽521的数量和位置均对应。当多片防爆阀堆叠设置时,相邻的两个防爆阀中,其中一个防爆阀的多个凸条512能够分别插入另一个防爆阀的多个子槽521内,进而实现两个防爆阀的堆叠限位。
可以理解的是,当限位凸起510包括多个凸条512时,端板31与焊接部300对应的位置设有的第二限位槽31b也包括多个槽,防爆阀的多个凸条512分别插入多个槽内。
本申请实施方式还提供了一种用电设备,该用电设备可以是储能设备、车辆、储能集装箱等。该用电设备包括上述实施方式所述的储能装置1,储能装置1为用电设备供电。如此,对于包括上述所述的储能装置1的用电设备,能够提高用电设备工作的稳定性,降低用电设备宕机的概率,同时提高用电设备使用的安全性。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提供的各个实施例/实施方式在不产生矛盾的情况下可以相互组合,此处不再一一举例说明。
在申请实施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申请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申请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申请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申请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申请实施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申请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申请实施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申请实施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申请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0)

1.一种防爆阀,其特征在于,包括:
爆破部,包括基板和凸出部;所述基板具有沿所述防爆阀的厚度方向背向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凸出部凸出于所述第二表面,所述凸出部设有开口背向所述第一表面且具有两个末端的刻痕槽,所述刻痕槽的延伸路径围成一具有缺口的环形;其中,两个所述末端之间构成所述缺口;以及
焊接部,环绕连接于所述基板的外周边缘;所述基板的厚度小于所述焊接部的厚度;
其中,所述刻痕槽具有第一弧形段和第二弧形段,所述第一弧形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弧形段的一端连接,且连接处形成拐点;所述第一弧形段的另一端为两个所述末端的其中一个;
其中,所述凸出部包括等厚段和两个加厚段,所述等厚段具有背向所述第一表面的第一顶面,所述等厚段具有由所述第一顶面向所述第一表面的方向凹陷形成的所述刻痕槽,所述刻痕槽的长度与所述等厚段的长度相等,所述等厚段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一个所述加厚段,且所述等厚段通过两个所述加厚段与所述焊接部的内环面连接,每个所述加厚段的厚度自所述等厚段向所述焊接部的方向上逐渐变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爆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刻痕槽包括两个所述第一弧形段和两个所述第二弧形段;
两个所述第一弧形段的一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弧形段的一端连接,且相连接的所述第一弧形段和所述第二弧形段的连接处形成一个所述拐点;
两个所述第一弧形段的另一端分别为两个所述末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爆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刻痕槽还包括直线段,所述直线段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弧形段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直线段与两个所述第二弧形段均相切;
两个所述第二弧形段均为凸弧,且位于所述直线段的同一侧;在所述直线段的长度方向上,两个所述第二弧形段的凸出方向彼此远离。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爆阀,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二弧形段的另一端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爆阀,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一弧形段和两个所述第二弧形段均为圆弧,且两个所述第一弧形段的圆心角相等,两个所述第二弧形段的圆心角相等。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爆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弧形段的弧长小于第二弧形段的弧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爆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出部的延伸路径与所述刻痕槽的延伸路径相适配;
沿所述防爆阀的厚度方向,所述凸出部在所述第一表面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形状为一带状,所述刻痕槽在所述第一表面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形状为一条状,所述条状落在所述带状内,并且所述条状在所述带状的宽度方向上居中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爆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顶面的各个位置与所述第二表面之间的距离均相等。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爆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焊接部具有沿所述防爆阀的厚度方向相背设置的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所述第三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齐平,所述第四表面高出所述第二表面;
所述加厚段具有背向所述第一表面的第二顶面,所述第二顶面自所述第一顶面相对于所述第二表面倾斜延伸至所述第四表面。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爆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焊接部具有沿所述防爆阀的厚度方向相背设置的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所述第三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齐平,所述第四表面高出所述第二表面;
其中,所述等厚段凸出于所述第二表面的高度小于所述焊接部凸出于所述第二表面的部分的高度。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爆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爆破部具有沿所述防爆阀的厚度方向背向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
所述刻痕槽由所述第二表面向所述第一表面的方向凹陷形成。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爆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爆破部具有沿所述防爆阀的厚度方向背向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
所述焊接部具有与所述爆破部连接的内环面以及与所述内环面背向的外环面;
所述内环面和所述外环面在所述第一表面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形状均为圆角矩形。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爆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焊接部具有与所述爆破部连接的内环面以及与所述内环面背向设置的外环面;
所述焊接部的所述内环面与所述爆破部围成一腔室;
所述焊接部还具有走气槽,所述走气槽贯穿所述内环面和所述外环面,并与所述腔室连通。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爆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焊接部具有沿所述防爆阀的厚度方向相背设置的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
所述防爆阀还包括凸设于所述第四表面的限位凸起,所述焊接部还具有由所述第三表面向所述第四表面方向凹陷形成的第一限位槽;
沿所述防爆阀的厚度方向,所述限位凸起与所述第一限位槽的位置对应,且所述限位凸起与所述第一限位槽的形状相适配。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爆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出部凸出于所述第二表面的高度小于所述焊接部凸出于所述第二表面的部分的高度。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防爆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焊接部具有沿所述防爆阀的厚度方向相背设置的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三表面齐平,所述第二表面低于所述第四表面;
所述基板还具有由所述第一表面向所述第二表面的方向凹陷形成的凹槽,所述凹槽与所述凸出部的位置对应,且所述凹槽的深度小于所述焊接部的厚度。
17.一种端盖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端板,具有泄气孔,所述泄气孔沿所述端板的厚度方向贯穿所述端板;以及
如权利要求1至16任一项所述的防爆阀,所述防爆阀的焊接部与所述端板焊接,所述防爆阀的爆破部与所述泄气孔的位置对应。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端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端板与所述焊接部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二限位槽;
所述防爆阀的限位凸起插入所述第二限位槽内。
19.一种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包括具有开口的容纳腔;
电极组件,设于所述容纳腔内;以及
如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端盖组件,连接于所述壳体,且封闭所述开口。
20.一种用电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所述的储能装置,所述储能装置为所述用电设备供电。
CN202311089169.4A 2023-08-28 2023-08-28 防爆阀、端盖组件、储能装置以及用电设备 Active CN11677196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089169.4A CN116771964B (zh) 2023-08-28 2023-08-28 防爆阀、端盖组件、储能装置以及用电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089169.4A CN116771964B (zh) 2023-08-28 2023-08-28 防爆阀、端盖组件、储能装置以及用电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771964A CN116771964A (zh) 2023-09-19
CN116771964B true CN116771964B (zh) 2024-01-12

Family

ID=880085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089169.4A Active CN116771964B (zh) 2023-08-28 2023-08-28 防爆阀、端盖组件、储能装置以及用电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771964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40065A (zh) * 2020-07-15 2020-10-02 池州市骏智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稳定结构的动力电池防爆阀及其加工工艺
CN214589031U (zh) * 2021-04-14 2021-11-02 深圳市卓源精密五金有限公司东莞分公司 一种带有u型爆破片的椭形电池防爆片
CN218300123U (zh) * 2022-08-29 2023-01-13 欣旺达电动汽车电池有限公司 一种防爆阀及电池
CN116565445A (zh) * 2023-07-12 2023-08-08 深圳海辰储能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防爆阀、端盖组件及储能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80183A (zh) * 2014-06-13 2016-05-11 橙力电池株式会社 电化学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40065A (zh) * 2020-07-15 2020-10-02 池州市骏智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稳定结构的动力电池防爆阀及其加工工艺
CN214589031U (zh) * 2021-04-14 2021-11-02 深圳市卓源精密五金有限公司东莞分公司 一种带有u型爆破片的椭形电池防爆片
CN218300123U (zh) * 2022-08-29 2023-01-13 欣旺达电动汽车电池有限公司 一种防爆阀及电池
CN116565445A (zh) * 2023-07-12 2023-08-08 深圳海辰储能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防爆阀、端盖组件及储能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771964A (zh) 2023-09-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6085238U (zh) 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CN217158403U (zh) 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CN116780065B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6742225B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EP4243178A1 (en) End cover, battery cell, battery, and power-consuming device
CN117199742B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3258207A (zh) 一种电芯、电池模组及车辆
CN116581448A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CN116207432A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6581443B (zh) 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7219934A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KR20100110723A (ko) 이차 전지
CN116780067B (zh) 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6387654B (zh) 储能装置与用电设备
CN116771964B (zh) 防爆阀、端盖组件、储能装置以及用电设备
CN116565479A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CN216903213U (zh) 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CN217158413U (zh) 电池单体的壳体、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CN116190905A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KR20060125276A (ko) 이차 전지
CN216354436U (zh) 电池的换热机构、电池及用电装置
CN116646658B (zh) 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6799391B (zh) 下塑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0880564A (zh) 一种新型锂电池外壳以及应用该外壳的壳盖
CN219086093U (zh) 壳体、电池单体和动力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