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497953B - 一种气流疏导件及动力电池 - Google Patents

一种气流疏导件及动力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497953B
CN117497953B CN202410006893.4A CN202410006893A CN117497953B CN 117497953 B CN117497953 B CN 117497953B CN 202410006893 A CN202410006893 A CN 202410006893A CN 117497953 B CN117497953 B CN 11749795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ive
airflow
air
support
round ta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00689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497953A (zh
Inventor
胡晓雄
王军
刘丽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arasis Energy Gan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arasis Energy Gan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arasis Energy Gan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Farasis Energy Gan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10006893.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497953B/zh
Publication of CN1174979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4979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4979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49795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30Arrangements for facilitating escape of gases
    • H01M50/35Gas exhaust passages comprising elongated, tortuous or labyrinth-shaped exhaust passages
    • H01M50/367Internal gas exhaust passages forming part of the battery cover or case; Double cover vent syste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0/0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 B60L50/5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 B60L50/6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using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 B60L50/6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44Secondary casings; Racks; Suspension devices;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ounting metho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49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ircraft or vehicles, e.g. cars or trai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89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spacing elements or positioning means within frames, racks or pack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到电池技术领域,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气流疏导件及动力电池,本发明的气流疏导件在使用时,使电池的电芯热失控时产生的气流进入进气口处漂浮上升,进入进气口的气流依次进入第一气流通道、第二气流通道和第三气流通道,最后通过出气口疏导到外部,用于解决现有动力电池在电芯热失控时无法有效通过特定路径向外部定向快速排气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气流疏导件能够有效地通过特定路径向外部定向快速排气,从而避免电池在电芯热失控时产生的气体因泄压不足引发电池的起火、爆炸和不定向泄压。

Description

一种气流疏导件及动力电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到一种气流疏导件及动力电池。
背景技术
目前,新能源电动汽车作为新能源领域中的一项重要应用,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动力电池系统作为新能源电动汽车的核心动力源,为新能源电动汽车提供驱动力,而动力电池是动力电池系统的重要组成单元,为动力电池系统的核心零部件,对动力电池系统起着决定性关键作用。近年来,动力电池的电芯热失控引发的新能源电动汽车起火事故频发,部分事故甚至由于热扩散速度过快,驾乘人员未能及时逃离车辆而引发严重的人身伤害事故。
现有技术中,动力电池的电芯热失控时,通常由动力电池的防爆阀对电芯热失控产生的气体进行定向排放。然而,对于能量密集较高的电芯而言,因其热失控时会引发大范围的热扩散,产生更多的高温气体,导致电池包内的气压瞬间升高,造成防爆阀严重泄压不足而引发电池包发生起火、爆炸和不定向的泄压。由此可知,现有的动力电池在电芯热失控时还无法有效的通过特定路径向外部定向快速排气,导致电芯热失控时因泄压不足而引发电池的起火、爆炸和不定向泄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气流疏导件,其旨在解决现有动力电池在电芯热失控时无法有效通过特定路径向外部定向快速排气,导致电芯热失控时因泄压不足引发电池的起火、爆炸和不定向泄压的问题。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动力电池,其能够在电芯热失控时有效通过特定路径向外部定向快速排气,避免电芯热失控时因泄压不足而引发电池的起火、爆炸和不定向泄压。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气流疏导件,包括气流疏导本体,所述气流疏导本体上的一表面设为第一工作面,所述气流疏导本体上的一侧面设为第二工作面,所述第一工作面上开设有进气口,所述进气口用于引入电池的电芯热失控时产生的气流,所述第二工作面上开设有出气口,所述气流疏导本体内设置有位于所述进气口与所述出气口之间的排气结构,所述排气结构包括第一气流通道、第二气流通道和第三气流通道,所述第三气流通道、第二气流通道和第一气流通道沿所述气流进入所述进气口的方向依次排列,所述第三气流通道靠近所述进气口的进气端,所述第一气流通道靠近所述进气口的出气端,所述第二气流通道位于所述第一气流通道与所述第三气流通道之间,所述第一气流通的一端与所述进气口的出气端相通,所述第一气流通道背向所述进气口的出气端的一端通过第一折弯口与所述第二气流通道连通,所述第二气流通道背向所述第一折弯口的一端通过第二折弯口与所述第三气流通道连通,所述第三气流通道背向所述第二折弯口的一端与所述出气口相通。
进一步地,所述气流疏导本体上与所述第一工作面和所述第二工作面相邻的一侧面设为第三工作面,所述进气口贯穿所述第三工作面及该第三工作面的相对面。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气流通道、第一折弯口、第二气流通道、第二折弯口和所述第三气流通道均贯穿所述第三工作面及该第三工作面的相对面。
进一步地,所述进气口、第一气流通道、第一折弯口、第二气流通道、第二折弯口和第三气流通道依次连通形成气流疏导结构,所述气流疏导结构的数量有多个。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气流通道和/或第二气流通道和/或第三气流通道为直形气流通道或弧形气流通道。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动力电池,包括两个支撑座、连接底板、电芯和上述的气流疏导件,两支撑座沿竖直方向延伸且沿水平方向间隔设置,两支撑座的一端通过该连接底板连接,两支撑座的另一端通过所述气流疏导件连接,所述气流疏导件的进气口朝向连接底板,所述电芯的相对两端分别与两支撑座连接,且所述电芯位于所述气流疏导件与连接底板之间。
进一步地,至少一支撑座上设置有导电部件,所述导电部件上设有与所述电芯的极耳压接的极耳压片。
进一步地,所述极耳压片为具有弹性特性的极耳压片。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座包括两个支撑柱,两所述支撑柱沿竖直方向延伸且沿水平方向间隔设置,所述支撑座上的所述导电部件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支撑座的两支撑柱之间,所述极耳压片可通过翻转所述导电部件与所述电芯的极耳脱离。
进一步地,所述电芯的数量有多个,多个电芯沿竖直方向间隔排列,所述至少一支撑座上的导电部件的数量与所述电芯的数量一一对应,所述至少一支撑座上的相邻两所述导电部件之间通过电流传导件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导电部件上背向所述电芯的外侧两端设置有导电块,在相邻两所述导电部件之间,所述电流传导件的一端与一所述导电部件上的导电块连接,所述电流传导件的另一端与另一所述导电部件上的导电块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电流传导件的相对两端开设贯穿自身表面的连接孔和腰型槽,所述导电块上开设有贯穿自身相对表面的通孔;所述电流传导件的一端通过穿设于所述连接孔和一导电部件上的通孔的旋转销轴连接,所述电流传导件的另一端通过穿设于所述腰型槽和另一导电部件上的通孔的旋转销轴连接。
进一步地,最靠近所述气流疏导件的导电部件上的一导电块的通孔为第一电极接口,最靠近所述连接底板的导电部件上的一导电块的通孔为第二电极接口;所述支撑座的两支撑柱的外侧封设有绝缘板,所述绝缘板上开设有避开所述第一电极接口的第一避开口和避开所述第二电极接口的第二避开口。
进一步地,将所述连接孔和所述通孔串接的所述旋转销轴包括轴体、小圆台和大圆台,所述小圆台和所述大圆台分别与所述轴体的相对两端连接,所述轴体穿过所述连接孔和所述通孔,所述大圆台位于所述连接孔的外侧并与所述电流传导件抵接,所述小圆台位于所述通孔的外侧,所述轴体上套设有位于所述小圆台与所述导电块之间的开口弹性卡环,所述开口弹性卡环的相对表面分别与所述小圆台和所述导电块抵压。
进一步地,将所述腰型槽和所述通孔串接的所述旋转销轴包括轴体、小圆台和大圆台,所述小圆台和所述大圆台分别与所述轴体的相对两端连接,所述轴体穿过所述腰型槽和所述通孔,所述大圆台位于所述腰型槽的外侧并与所述电流传导件抵接,所述小圆台位于所述通孔的外侧,所述轴体上套设有位于所述小圆台与所述导电块之间的开口弹性卡环,所述开口弹性卡环的相对表面分别与所述小圆台和所述导电块抵压。
进一步地,所述导电部件包括翻转支撑件,所述翻转支撑件可转动地设置于两所述支撑柱之间,所述翻转支撑件的旋转轴线与所述气流疏导本体平行,所述翻转支撑件上连接固定有导电支撑部件,所述极耳压片固定于所述导电支撑部件上。
进一步地,所述导电支撑部件包括导电支撑件,所述导电支撑件固定于所述翻转支撑件上,所述导电支撑件用于支撑所述电芯的极耳。
进一步地,所述导电支撑部件还包括导电件,所述导电件固定于所述导电支撑件上,所述极耳压片固定于所述导电件上。
进一步地,所述翻转支撑件上的相对两端具有朝向连接底板延伸的连接部,所述旋转轴包括轴本体和与所述轴本体相对两端连接的连接轴段,所述连接轴段的相对两端分别与两所述连接部连接,且所述连接轴段贯穿所述连接部并与该连接部连接固定,所述支撑柱上设置有与连接轴段对应的轴孔,所述连接轴段背向所述轴本体的一端可转动安装于所述轴孔内。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轴段内设置有内螺纹,所述内螺纹螺纹连接有旋钮,所述旋钮用于驱动所述连接轴段而驱使所述旋转轴带动所述翻转支撑件旋转。
进一步地,两支撑座中其一的支撑柱与两支撑座中另一的支撑柱之间封设有封闭板。
进一步地,所述封闭板通过倒刺固定件固定于所述支撑柱上。
进一步地,所述倒刺固定件包括盘体,所述盘体的一表面上设置有沿自身轴向方向延伸的弹性卡扣部,所述支撑柱上开设有与所述弹性卡扣部适配的安装孔。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卡扣部由多个沿所述盘体的周向设置的弹性倒扣形成。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气流疏导件及动力电池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的气流疏导件在使用时,使电池的电芯热失控时产生的气流进入进气口处漂浮上升,进入进气口的气流依次进入第一气流通道、第二气流通道和第三气流通道,最后通过出气口疏导到外部。其中,因气流从进气口到第一折弯口处经过了一段路程,因此当气流进入到第一折弯口处时,气流的温度有所降低,同时气流向上运动受阻,气流便在第一折弯口处聚集起来,使得第一折弯口处的气压逐渐升高,最终大于第二折弯口处的气压,从而使得第一折弯口处的气压变成了高压区;因第三气流通道靠近进气口的进气端,使得第二折弯口处的底部受到进入进气口的气流烘烤加热,使第二折弯口处的气流受热膨胀而使此处气体的密度减小,根据气压的计算公式,得出在相同的高度下,气压随着气体密度的减少而降低,使得第二折弯口处的气压变成了低压区,如此第一折弯口与第二折弯口就会形成了较大压差,使得第一折弯口处的气流快速向第二折弯口处运动,从而使气流快速的从出气口疏导排出,避免电池在电芯热失控时产生的气体因泄压不足引发电池的起火、爆炸和不定向泄压。综上,本发明的气流疏导件能够有效地通过特定路径向外部定向快速排气,从而避免电池在电芯热失控时产生的气体因泄压不足引发电池的起火、爆炸和不定向泄压。
2、本发明的动力电池由于使用了本发明的气流疏导件,因此本发明的动力电池能够在电芯热失控时有效通过特定路径向外部定向快速排气,避免电芯热失控时因泄压不足而引发电池的起火、爆炸和不定向泄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气流疏导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气流疏导件的正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支撑座、电芯和气流疏导件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支撑座与电芯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电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支撑座与电芯连接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支撑座与电芯连接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支撑座与电芯连接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支撑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支撑座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支撑座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支撑座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电流传导件与旋转销轴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电流传导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旋转销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涉及开口弹性卡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实施例涉及导电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发明实施例涉及导电部件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发明实施例涉及导电部件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发明实施例涉及导电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旋转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支撑座与导电部件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24为图23中B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5为本发明实施例涉及螺栓的结构示意图;
图26为本发明实施例涉及动力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27为本发明实施例涉及倒刺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8为本发明实施例涉及动力电池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各附图中标号:
10、气流疏导件;101、气流疏导本体;1011、隔离部;102、第一工作面;103、第二工作面;104、第三工作面;105、进气口;106、第一气流通道;1061、第一折弯口;107、第二气流通道;1071、第二折弯口;108、第三气流通道;109、出气口;20、支撑座;201、支撑柱;2011、轴孔;2012、安装孔;2013、拆装口;21、连接底板;30、导电部件;300、翻转支撑件;3001、连接部;301、导电支撑件;302、导电件;3021、极耳压片;3022、导电块;30221、通孔;30222、第一电极接口;30223、第二电极接口;31、电芯;40、电流传导件;401、连接孔;402、腰型槽;50、旋转销轴;501、轴体;502、小圆台;503、大圆台;51、开口弹性卡环;60、旋转轴;601、轴本体;602、连接轴段;6021、内螺纹;61、螺栓;70、绝缘板;701、第一避开口;702、第二避开口;80、封闭板;90、倒刺固定件;901、盘体;902、弹性卡扣部;9021、弹性倒扣。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宽度”、“上”、“下”、“前”、“后”、“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设置”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相关技术中,动力电池的电芯热失控时,通常由动力电池的防爆阀对电芯热失控产生的气体进行定向排放。然而,对于能量密集较高的电芯而言,因其热失控时会引发大范围的热扩散,产生更多的高温气体,导致电池包内的气压瞬间升高,造成防爆阀严重泄压不足而引发电池包发生起火、爆炸和不定向的泄压。由此可知,目前现有的动力电池在电芯热失控时还无法有效的通过特定路径向外部定向快速排气,导致电芯热失控时因泄压不足而引发电池的起火、爆炸和不定向泄压。
基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气流疏导件及动力电池,解决现有动力电池在电芯热失控时无法有效的通过特定路径向外部定向快速排气,导致电芯热失控时因泄压不足而引发电池的起火、爆炸和不定向泄压的问题。
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请参照图1-图2,本发明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气流疏导件10,包括气流疏导本体101,气流疏导本体101上的一表面设为第一工作面102,气流疏导本体101上的一侧面设为第二工作面103,第一工作面102上开设有进气口105,进气口105用于引入电池的电芯31热失控时产生的气流,第二工作面103上开设有出气口109,气流疏导本体101内设置有位于进气口105与出气口109之间的排气结构。其中,排气结构包括有第一气流通道106、第二气流通道107和第三气流通道108,第三气流通道108、第二气流通道107和第一气流通道106沿气流进入进气口的方向依次排列,第三气流通道108靠近进气口105的进气端,第一气流通道106靠近进气口105的出气端,第二气流通道107位于第一气流通道106与第三气流通道108之间;第一气流通道106的一端与进气口105的出气端相通,第一气流通道106背向进气口105的出气端的一端通过第一折弯口1061与第二气流通道107连通,第二气流通道107背向第一折弯口1061的一端通过第二折弯口1071与第三气流通道108连通,第三气流通道108背向第二折弯口1071的一端与出气口109相通。由此可知,动力电池的电芯31热失控时产生的气流通过气流疏导件10疏导到外部的疏导路径为:进气口105-第一气流通道106-第一折弯口1061-第二气流通道107-第二折弯口1071-第三气流通道108-出气口109。
本发明的气流疏导件10在使用时,使动力电池的电芯31热失控时产生的气流进入进气口105处漂浮上升,如此进入进气口105的气流就会依次进入第一气流通道106、第一折弯口1061、第二气流通道107、第二折弯口1071和第三气流通道108,最后通过出气口109疏导到外部。其中,因气流从进气口105到第一折弯口1061处经过了一段路程,因此当气流进入到第一折弯口1061处时,气流的温度有所降低,同时气流向上运动受阻,气流便在第一折弯口1061处聚集起来,使得第一折弯口1061处的气压逐渐升高,最终大于第二折弯口1071处的气压,从而使得第一折弯口1061处的气压变成了高压区;因第三气流通道108靠近进气口105的进气端,使得第二折弯口1071处的底部受到进入进气口105的气流烘烤加热,使第二折弯口1071处的气流受热膨胀而使此处气体的密度减小,根据气压的计算公式,得出在相同的高度下,气压随着气体密度的减少而降低,使得第二折弯口1071处的气压变成了低压区,如此第一折弯口1061与第二折弯口1071就会形成了较大压差,使得第一折弯口1061处的气流快速向第二折弯口1071处运动,从而使气流快速的从出气口109疏导排出,避免电池在电芯31热失控时产生的气体因泄压不足引发电池的起火、爆炸和不定向泄压。综上,本发明的气流疏导件10能够有效地通过特定路径向外部定向快速排气,从而避免电池在电芯31热失控时产生的气体因泄压不足引发电池的起火、爆炸和不定向泄压。
参照图1-图3,在一实施例中,气流疏导本体101上与第一工作面102和第二工作面103相邻的一侧面设为第三工作面104,自第三工作面104朝向与该第三工作面104的相对面的方向为第一方向(如图3所示),进气口105沿着第一方向设置;自第一工作面102的相对面朝向第一工作面102的方向为第二方向,第二方向也即是沿气体进入进气口105的方向,第一气流通道106、第二气流通道107和第三气流通道108沿第二方向排列;自第二工作面103朝向与该第二工作面103的相对面的方向为第三方向,第一气流通道106、第二气流通道107和第三气流通道108均沿第三方向设置。该实施例的进气口105贯穿第三工作面104及该第三工作面104的相对面,如此可以大大提升进气口105的进气面积,从而提升进气口105的进气量,进一步提升电芯31热失控时产生的气流通过上述疏导路径快速疏导到外部。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气流通道106、第一折弯口1061、第二气流通道107、第二折弯口1071和第三气流通道108均贯穿第三工作面104及该第三工作面104的相对面,如此可以进一步地提升气流通过上述疏导路径快速疏导到外部。
在一实施例中,进气口105、第一气流通道106、第一折弯口1061、第二气流通道107、第二折弯口1071和第三气流通道108依次连通形成气流疏导结构;其中,气流疏导结构的数量有两个但不限定于两个,气流疏导本体101上形成有隔离部1011,两个气流疏导结构分别位于隔离部1011的相对两侧,如此可以提升电芯31热失控时产生的气流通过该气流疏导本体101快速疏导到外部。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气流通道106和/或第二气流通道107和/或第三气流通道108为直形气流通道,示例性的,第一气流通道106、第二气流通道107和第三气流通道108均为直形气流通道,相比弧形气流通道,更能节省空间,减小气流疏导本体101的体积,从而使得气流疏导本体101在可以快速排气的基础上达到体积最小化。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气流通道106、第二气流通道107和第三气流通道108也可以为弧形气流通道,如此第一气流通道106、第二气流通道107和第三气流通道108连接就会形成S形的排气结构,但此种排气结构会增大气流疏导本体101的体积。
请参照图3-图28,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动力电池,包括两支撑座20、连接底板21、电芯31和上述结构的气流疏导件10。其中,两支撑座20沿竖直方向(竖直方向是指图3所示的第二方向)延伸且沿水平方向(水平方向是指图3中所示的第一方向或第三方向)间隔设置,两支撑座20的一端通过连接底板21连接,两支撑座20的另一端通过上述结构的气流疏导件10连接。气流疏导件10的进气口105朝向连接底板21,电芯31采用软包电芯,电芯31的相对两端分别与两支撑座20连接,且电芯31位于气流疏导件10与连接底板21之间。具体地,支撑座20包括两沿竖直方向延伸且沿水平方向间隔设置的支撑柱201,各支撑座20的两支撑柱201的外侧均封设有绝缘板70,两支撑座20中其一的支撑柱201与两支撑座20中另一的支撑柱201之间封设有封闭板80,因每个支撑座20由两个支撑柱201组合形成,因此有两个封闭板80。其中,一封闭板80的顶端封盖住气流疏导本体101的第三工作面104,另一封闭板80的顶端封盖住气流疏导本体101的第三工作面104的相对面。如此,当动力电池内的电芯31发生热失控时,动力电池内的高温气体就会进入进气口105处漂浮上升,进入进气口105的气流就会依次进入第一气流通道106、第一折弯口1061、第二气流通道107、第二折弯口1071和第三气流通道108,最后通过出气口109疏导到外部。
在一实施例中,至少一支撑座20上设有导电部件30,导电部件30上设有与电芯31的极耳压接的极耳压片3021。当电芯的极耳位于电芯的同侧时,只在一个支撑座20上设有导电部件30;当电芯的极耳位于电芯的相对两端也即不同侧时,两个支撑座20上都设有导电部件30。具体情况可以由发明人根据实质情况合理变更,在此处不做限定。以电芯的极耳位于电芯的相对两端为例,具体地,导电部件30设置于支撑座20的两支撑柱201之间,导电部件30上设置有极耳压片3021,电芯31上相对两端的极耳分别置于两支撑座20上的导电部件30上,且电芯31上相对两端的极耳分别与两支撑座20上导电部件30的极耳压片3021压接。当然,导电部件30上设置有电极接口,通过电极接口与外部设备的供电接口连接即可使电池为该外部设备供电。
在一实施例中,电芯31的数量有多个,多个电芯31相互平行且沿竖直方向间隔排列,每一支撑座20上的导电部件30的数量与电芯31的数量一一对应,支撑座20上的各相邻两导电部件30之间均通过电流传导件40连接。由此可知,通过电流传导件40将多个电芯31串接在一起,提升动力电池的电芯31能量密集度。具体地,导电部件30上的相对两端设置有导电块3022,在一支撑座20上,相邻两导电部件30中其一的导电块3022与电流传导件40的一端连接,相邻两导电部件30中另一的导电块3022与电流传导件40的另一端连接,如此即可通过电流传导件40将多个电芯31串接在一起。其中,多个电芯31串接在一起后,动力电池的电流传递如图12、图13所示。
在一实施例中,各支撑座20上的导电部件30可转动地设置于各支撑座20的两支撑柱201之间,极耳压片3021为弧形结构,极耳压片3021可通过翻转导电部件30与电芯31的极耳脱离。也即可以理解,当需要将软包电芯31从拆下更换或维修时,通过驱使一支撑座20上的导电部件30顺时针翻转和另一支撑座20上的导电部件30逆时针翻转,即可使软包电芯31与极耳压片3021脱离,从而便于更换或维修软包电芯31。
此外,各支撑柱201上对应电芯31的位置均开设有拆装口2013,一支撑柱201上的各拆装口2013沿第二方向间隔排列,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该拆装口2013便于更换软包电芯31。
需要说明的是,导电部件30翻转的角度可以为90°,也可以为120°,在此处不做限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通过合理地变更导电部件30的翻转角度,其也应当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综上可知,本发明的动力电池可以更换电芯31,使得本发明的动力电池能够重复再利用,从而降低动力电池的生产成本。
在一实施例中,电流传导件40沿第二方向设置,电流传导件40与导电部件30的旋转轴60线垂直。其中,电流传导件40的一端开设有贯穿自身相对表面的连接孔401,电流传导件40的另一端开设有沿自身长度(电流传导件40的长度方向即为上述的第二方向)且贯穿自身相对表面的腰型槽402,导电块3022上开设有贯穿自身相对表面的通孔30221;在相邻两导电部件30之间,电流传导件40的一端通过穿设于连接孔401和一导电部件30上的通孔30221的旋转销轴50连接,电流传导件40的另一端通过穿设于腰型槽402和另一导电部件30上的通孔30221的旋转销轴50连接。由此可以理解的是,在极耳压片3021与电芯31的极耳压接的状态下,将腰型槽402和通孔30221串接的旋转销轴50处于腰型槽402的下口端;当需要拆卸电芯31而翻转导电部件30至设定的角度时,将腰型槽402和通孔30221串接的旋转销轴50会通过腰型槽402滑动到腰型槽402的上口端,如此即可单独拆卸下一个软包电芯31而不会影响其他软包电芯31。
在一实施例中,将腰型槽402和所述通孔30221串接的旋转销轴50与将连接孔401和通孔30221串接的旋转销轴50结构相同。旋转销轴50包括轴体501、小圆台502和大圆台503,小圆台502和大圆台503分别与轴体501的相对两端连接,轴体501、小圆台502和大圆台503一体连接,轴体501上套设有开口弹性卡环51。其中,在连接孔401和通孔30221的连接处,轴体501穿过连接孔401和通孔30221,大圆台503位于连接孔401的外侧并与电流传导件40抵接,小圆台502位于通孔30221的外侧,开口弹性卡环51位于小圆台502与导电块3022之间的,且开口弹性卡环51的相对表面分别与小圆台502和导电块3022抵压;在腰型槽402和通孔30221的连接处,轴体501穿过腰型槽402和通孔30221,大圆台503位于腰型槽402的外侧并与电流传导件40抵接,小圆台502位于通孔30221的外侧,开口弹性卡环51位于小圆台502与导电块3022之间,且开口弹性卡环51的相对表面分别与小圆台502和导电块3022抵压。其中,开口弹性卡环51的作用主要有:第一,起到调节导电部件30旋转松弛的作用;第二,起到轴体501与通孔30221、腰型槽402或连接孔401之间装配间隙误差补偿的作用;第三,起到对小圆台502转动限位的作用。由此可知,通过驱使导电部件30在逆时针与顺时针之间来回翻转,即可使导电部件30绕着将连接孔401和通孔30221串接的旋转销轴50自由旋转,而将连接孔401和腰型槽402串接的旋转销轴50在腰型槽402的上口端与下口端之间来回滑动,实现电芯31的拆装目的,当安装软包电芯31时,导电部件30再次通过旋转复原,从而达到便于拆装电芯31的目的,进而便于更换或维修软包电芯31。
在一实施例中,极耳压片3021为具有弹性特性的极耳压片3021,也即是极耳压片3021具有弹性压力,如此可避免压坏软包电芯31的极耳,便于压接软包电芯31的极耳。极耳压片3021的弹性特性可以来自于自身的弹性材料特性,也可以由弹性结构使得极耳压片3021具备弹性特性,在此处不做限定。当然,弹性结构可以选用现有的弹性结构,在此处不做赘述。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3,最靠近气流疏导件10的导电部件30上的一导电块3022的通孔30221为第一电极接口30222,第一电极接口30222为正极接口;最靠近连接底板21的导电部件30上的一导电块3022的通孔30221为第二电极接口30223,第二电极接口30223为负极接口,第一电极接口30222和第二电极接口30223为提供外部供电接口。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一电极接口30222和第二电极接口30223的存在,因此需要在绝缘板70上开设有避开第一电极接口30222的第一避开口701和避开第二电极接口30223的第二避开口702(参照图26),从而便于外部设备的供电接口与第一电极接口30222、第二电极接口30223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3、图18-图22,导电部件30包括翻转支撑件300,翻转支撑件300为绝缘体,翻转支撑件300可转动地设置于支撑座20上的两支撑柱201之间,翻转支撑件300的旋转轴60线与气流疏导本体101平行,且翻转支撑件300的旋转轴60线沿第一方向延伸,翻转支撑件300上连接固定有导电支撑部件,极耳压片3021固定于导电支撑部件上。当然,导电块3022固定于导电支撑部件上,因此通过驱动翻转支撑件300即可驱使导电支撑部件翻转。具体地,导电支撑部件包括导电支撑件301和导电件302,导电支撑件301和导电件302均沿第一方向设置,导电支撑件301固定于翻转支撑件300的上端面,电芯31的极耳置于导电支撑件301上由导电支撑件301支撑,导电件302固定于翻转支撑件300和/或导电支撑件301背向电芯31的侧壁上,极耳压片3021沿第一方向延伸且固定于导电件302上,极耳压片3021与导电件302一体成型,如此可提升两者的连接性,导电件302的相对两端固定有上述的导电块3022,导电块3022固定于导电件302上背向电芯31的侧壁上。如此,驱动翻转支撑件300即可带动导电支撑部件随之翻转,从而使整个导电部件30绕着将连接孔401和通孔30221串接的旋转销轴50自由旋转。
需要说明的是,极耳压片3021沿第一方向延伸可以提升极耳压片3021与电芯31的极耳之间的压接面积,提升极耳压片3021与电芯31极耳之间的电接触性能。
在一实施例中,翻转支撑件300通过旋转轴60可转动地设置于支撑座20上的两支撑柱201之间。具体地,旋转轴60沿第一方向设置,旋转轴60为绝缘体,旋转轴60包括轴本体601和与轴本体601上的相对两端一体连接的连接轴段602,连接轴段602与轴本体601的连接处具有轴肩定位部,翻转支撑件300上的相对两端具有朝向连接底板21延伸的连接部3001,轴本体601的相对两端分别与两连接部3001连接,且轴肩定位部与连接部3001的内侧面接触;连接轴段602贯穿连接部3001,连接轴段602与连接部3001连接固定。当然,支撑柱201上设置有与连接轴段602对应的轴孔2011,连接轴段602背向轴本体601的一端可转动安装于轴孔2011内,如此通过驱动连接轴段602旋转即可驱使整个导电部件30翻转。
在一实施例中,连接轴段602内设置有内螺纹6021(参照图22),内螺纹6021螺纹连接有旋钮,旋钮用于驱动连接轴段602而驱使旋转轴60带动翻转支撑件300旋转,从而使得旋钮能够驱动整个导向部件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翻转。当然,旋钮的旋转部设于轴孔2011的外部,从而便于驱动旋钮。
在一实施例中,旋钮为螺栓61但不局限于此,螺栓61便于与内螺纹6021螺纹连接。当然,螺栓61的内端面与支撑柱201接触,如此通过手动或者电动驱动螺栓61而驱使连接轴段602在安装孔2012内旋转,从而驱使整个导电部件30翻转。
在一实施例中,绝缘板70通过胶贴的方式固定于支撑柱201上,但不局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卡扣结构固定于支撑柱201上。
在一实施例中,封闭板80通过倒刺固定件90固定于支撑柱201上;具体地,倒刺固定件90包括盘体901,盘体901的一表面上设置有沿自身轴向方向延伸的弹性卡扣部902,弹性卡扣部902由多个沿盘体901的周向设置的弹性倒扣9021形成(参照图27),使得弹性卡扣部902受到按压、挤压时可以自由向内收缩和向外扩张。当然,支撑柱201上开设有与弹性卡扣部902适配的安装孔2012,由于弹性卡扣部902受到按压、挤压时可以自由向内收缩和向外扩张,因此通过在封闭板80的外部起翘倒刺固定件90即可拔出,实现倒刺固定件90的多次使用,从而便于拆卸封闭板80,更换软包电芯31,进行维修。
在一实施例中,支撑柱201上的倒刺固定件90的数量有多个,支撑柱201上的安装孔2012的数量与所述倒刺固定件90的数量一一对应。在每一块封闭板80上均有六个倒刺固定件90但不限定于此,其中,三个倒刺固定件90在封闭板80的一侧与一支撑座20的一支撑柱201连接,另外三个倒刺固定件90在封闭板80的另一侧与另一支撑座20的一支撑柱201连接,从而提升支撑柱201与封闭板80之间的连接性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24)

1.一种气流疏导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气流疏导本体,所述气流疏导本体上的一表面设为第一工作面,所述气流疏导本体上的一侧面设为第二工作面,所述第二工作面与所述第一工作面为非相对面,所述第一工作面上开设有进气口,所述进气口用于引入电池的电芯热失控时产生的气流,所述第二工作面上开设有出气口,所述气流疏导本体内设置有位于所述进气口与所述出气口之间的排气结构,所述排气结构包括第一气流通道、第二气流通道和第三气流通道,所述第三气流通道、第二气流通道和第一气流通道沿所述气流进入所述进气口的方向依次排列,所述第三气流通道靠近所述进气口的进气端,所述第一气流通道靠近所述进气口的出气端,所述第二气流通道位于所述第一气流通道与所述第三气流通道之间,所述第一气流通的一端与所述进气口的出气端相通,所述第一气流通道背向所述进气口的出气端的一端通过第一折弯口与所述第二气流通道连通,所述第二气流通道背向所述第一折弯口的一端通过第二折弯口与所述第三气流通道连通,所述第三气流通道背向所述第二折弯口的一端与所述出气口相通,所述第三气流通道与所述出气口处于同一平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气流疏导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疏导本体上与所述第一工作面和所述第二工作面相邻的一侧面设为第三工作面,所述进气口贯穿所述第三工作面及所述第三工作面的相对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气流疏导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流通道、所述第一折弯口、所述第二气流通道、所述第二折弯口和所述第三气流通道均贯穿所述第三工作面及该第三工作面的相对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气流疏导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口、第一气流通道、第一折弯口、第二气流通道、第二折弯口和第三气流通道依次连通形成气流疏导结构,所述气流疏导结构的数量有多个。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气流疏导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流通道为直形气流通道或弧形气流通道;所述第二气流通道为直形气流通道或弧形气流通道;所述第三气流通道为直形气流通道或弧形气流通道。
6.一种动力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底板、电芯和两个支撑座,两所述支撑座沿竖直方向延伸且沿水平方向间隔设置,两所述支撑座的一端通过所述连接底板连接;所述动力电池还包括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气流疏导件,两所述支撑座的另一端通过所述气流疏导件连接,所述气流疏导件的进气口朝向所述连接底板,所述电芯的相对两端分别与两所述支撑座连接,且所述电芯位于所述气流疏导件与连接底板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动力电池,其特征在于,至少一支撑座上设置有导电部件,所述导电部件上设有与所述电芯的极耳压接的极耳压片。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动力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极耳压片为具有弹性特性的极耳压片。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动力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包括两个支撑柱,两所述支撑柱沿竖直方向延伸且沿水平方向间隔设置,所述支撑座上的所述导电部件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支撑座的两支撑柱之间,所述极耳压片可通过翻转所述导电部件与所述电芯的极耳脱离。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动力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的数量有多个,多个电芯沿竖直方向间隔排列,所述至少一支撑座上的导电部件的数量与所述电芯的数量一一对应,所述至少一支撑座上的相邻两所述导电部件之间通过电流传导件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一种动力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部件上背向所述电芯的外侧两端设置有导电块,在相邻两所述导电部件之间,所述电流传导件的一端与一所述导电部件上的导电块连接,所述电流传导件的另一端与另一所述导电部件上的导电块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一种动力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流传导件的相对两端开设贯穿自身表面的连接孔和腰型槽,所述导电块上开设有贯穿自身相对表面的通孔;所述电流传导件的一端通过穿设于所述连接孔和一导电部件上的通孔的旋转销轴连接,所述电流传导件的另一端通过穿设于所述腰型槽和另一导电部件上的通孔的旋转销轴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一种动力电池,其特征在于,最靠近所述气流疏导件的导电部件上的一导电块的通孔为第一电极接口,最靠近所述连接底板的导电部件上的一导电块的通孔为第二电极接口;所述支撑座的两支撑柱的外侧封设有绝缘板,所述绝缘板上开设有避开所述第一电极接口的第一避开口和避开所述第二电极接口的第二避开口。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一种动力电池,其特征在于,将所述连接孔和所述通孔串接的所述旋转销轴包括轴体、小圆台和大圆台,所述小圆台和所述大圆台分别与所述轴体的相对两端连接,所述轴体穿过所述连接孔和所述通孔,所述大圆台位于所述连接孔的外侧并与所述电流传导件抵接,所述小圆台位于所述通孔的外侧,所述轴体上套设有位于所述小圆台与所述导电块之间的开口弹性卡环,所述开口弹性卡环的相对表面分别与所述小圆台和所述导电块抵压。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一种动力电池,其特征在于,将所述腰型槽和所述通孔串接的所述旋转销轴包括轴体、小圆台和大圆台,所述小圆台和所述大圆台分别与所述轴体的相对两端连接,所述轴体穿过所述腰型槽和所述通孔,所述大圆台位于所述腰型槽的外侧并与所述电流传导件抵接,所述小圆台位于所述通孔的外侧,所述轴体上套设有位于所述小圆台与所述导电块之间的开口弹性卡环,所述开口弹性卡环的相对表面分别与所述小圆台和所述导电块抵压。
16.根据权利要求9-13任一所述的一种动力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部件包括翻转支撑件,所述翻转支撑件可转动地设置于两所述支撑柱之间,所述翻转支撑件的旋转轴线与所述气流疏导本体平行,所述翻转支撑件上连接固定有导电支撑部件,所述极耳压片固定于所述导电支撑部件上。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一种动力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支撑部件包括导电支撑件,所述导电支撑件固定于所述翻转支撑件上,所述导电支撑件用于支撑所述电芯的极耳。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一种动力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支撑部件还包括导电件,所述导电件固定于所述导电支撑件上,所述极耳压片固定于所述导电件上。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一种动力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转支撑件上的相对两端具有朝向连接底板延伸的连接部,所述旋转轴包括轴本体和与所述轴本体相对两端连接的连接轴段,所述连接轴段的相对两端分别与两所述连接部连接,且所述连接轴段贯穿所述连接部并与该连接部连接固定,所述支撑柱上设置有与连接轴段对应的轴孔,所述连接轴段背向所述轴本体的一端可转动安装于所述轴孔内。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一种动力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轴段内设置有内螺纹,所述内螺纹螺纹连接有旋钮,所述旋钮用于驱动所述连接轴段而驱使所述旋转轴带动所述翻转支撑件旋转。
2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动力电池,其特征在于,两支撑座中其一的支撑柱与两支撑座中另一的支撑柱之间封设有封闭板。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一种动力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封闭板通过倒刺固定件固定于所述支撑柱上。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一种动力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倒刺固定件包括盘体,所述盘体的一表面上设置有沿自身轴向方向延伸的弹性卡扣部,所述支撑柱上开设有与所述弹性卡扣部适配的安装孔。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一种动力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卡扣部由多个沿所述盘体的周向设置的弹性倒扣形成。
CN202410006893.4A 2024-01-03 2024-01-03 一种气流疏导件及动力电池 Active CN11749795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006893.4A CN117497953B (zh) 2024-01-03 2024-01-03 一种气流疏导件及动力电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006893.4A CN117497953B (zh) 2024-01-03 2024-01-03 一种气流疏导件及动力电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497953A CN117497953A (zh) 2024-02-02
CN117497953B true CN117497953B (zh) 2024-05-07

Family

ID=896712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006893.4A Active CN117497953B (zh) 2024-01-03 2024-01-03 一种气流疏导件及动力电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49795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691292B (zh) * 2024-02-04 2024-04-30 孚能科技(赣州)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软包动力电池气流疏导器及软包动力电池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34284A (zh) * 2020-02-28 2021-01-15 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芯安装架、电池模组、电池包以及车辆
CN113540684A (zh) * 2021-06-28 2021-10-22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包下箱体、电池包及车辆
CN113795970A (zh) * 2020-06-10 2021-12-14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及无人机
CN217848222U (zh) * 2022-07-29 2022-11-18 中创新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箱体及电池包
CN218632337U (zh) * 2022-06-28 2023-03-14 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排气通道总成、电池包及车辆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34284A (zh) * 2020-02-28 2021-01-15 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芯安装架、电池模组、电池包以及车辆
CN113795970A (zh) * 2020-06-10 2021-12-14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及无人机
WO2021248345A1 (zh) * 2020-06-10 2021-12-16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及无人机
CN113540684A (zh) * 2021-06-28 2021-10-22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包下箱体、电池包及车辆
CN218632337U (zh) * 2022-06-28 2023-03-14 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排气通道总成、电池包及车辆
CN217848222U (zh) * 2022-07-29 2022-11-18 中创新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箱体及电池包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497953A (zh) 2024-0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7497953B (zh) 一种气流疏导件及动力电池
US20220140432A1 (en) Explosion-proof valve, battery pack, and apparatus
EP3796412B1 (en) Battery pack
WO2022143131A1 (zh) 电池模组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WO2021196796A1 (zh) 电池模块、电池组及使用二次电池的装置
US20220231370A1 (en) Fireproof component, battery pack, and device using battery as power supply
WO2023087909A1 (zh) 电池包
US20240154237A1 (en) Structure for Preventing Battery Thermal Runaway, Battery Housing and Battery
WO2021097644A1 (zh) 电池包及交通设备
WO2023202007A1 (zh) 动力电池及电动车辆
WO2023202024A1 (zh) 动力电池及电动车辆
WO2023273887A1 (zh) 一种电池包下箱体、电池包及车辆
WO2022178679A1 (zh) 电池单体、电池、用电装置及制备电池单体的方法和装置
EP3731301B1 (en) Energy storage device
CN115241569A (zh) 电池箱体及动力电池
WO2020110333A1 (ja) 電池ケース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車両並びに定置型蓄電装置
US20240106069A1 (en) Battery module and electric vehicle
CN219067061U (zh) 电池包
US20240120606A1 (en) Battery module and electric vehicle
CN116315249A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组
WO2016187819A1 (zh) 一种圆柱形锂离子电池
CN213752874U (zh) 电池箱体和电池包
CN221009053U (zh) 壳体和具有其的电池单体
WO2024031846A1 (zh) 电池箱体及动力电池
CN216054954U (zh) 动力电池以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