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461401A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461401A
CN117461401A CN202280001366.3A CN202280001366A CN117461401A CN 117461401 A CN117461401 A CN 117461401A CN 202280001366 A CN202280001366 A CN 202280001366A CN 117461401 A CN117461401 A CN 1174614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filter
light
refractive index
le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0136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明
石博
谢涛峰
付健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4614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46140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基板(PNL)、滤光结构(CL)和盖板(CG),显示基板(PNL)具有阵列分布的多个发光器件(LD)。滤光结构(CL)设于显示基板(PNL)一侧;至少一部分滤光结构(CL)包括滤光层(CF)、透镜层(Lens)和填充层(FL),透镜层(Lens)位于滤光层(CF)远离显示基板(PNL)的一侧,且设有第一透光孔(HCL),第一透光孔(HCL)的侧壁沿远离显示基板(PNL)的方向扩张;填充层(FL)填充于第一透光孔(HCL)内,填充层(FL)的折射率大于其填充的第一透光孔(HCL)所处的透镜层(Lens)的折射率。盖板(CG)设于滤光结构(CL)远离显示基板(PNL)的一侧。用于在不增大功耗的前提下,提高亮度。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显示面板是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包括液晶显示面板、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等。目前,人们对显示效果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现有显示面板的亮度仍有待提高,若要提高亮度,则需要增大功耗。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公开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发明内容
本公开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
显示基板,具有阵列分布的多个发光器件;
多个滤光结构,设于所述显示基板的出光侧,一所述发光器件与一所述滤光结构对应;至少一部分所述滤光结构包括滤光层、透镜层和填充层,所述透镜层位于所述滤光层远离所述显示基板的一侧,且设有露出所述滤光层的至少部分区域的第一透光孔,所述第一透光孔的侧壁沿远离所述显示基板的方向扩张;所述填充层填充于所述第一透光孔内,且层叠于所述滤光层远离所述显示基板的表面,所述填充层的折射率大于其填充的第一透光孔所处的透镜层的折射率;
盖板,设于所述滤光结构远离所述显示基板的一侧。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同一所述滤光结构的透镜层和滤光层的材料不同。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各所述透镜层连接为一体结构。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同一所述滤光结构的透镜层和滤光层为一体结构。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各所述滤光结构的滤光层中包括至少两种不同颜色的滤光层;不同颜色的所述滤光层的折射率不同;
在两个折射率不同的滤光层所处的两个所述滤光结构中,折射率较大的滤光层所属滤光结构的透镜层的厚度,大于折射率较小的滤光层所属滤光结构的透镜层的厚度。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滤光层中包括颜色不同的第一滤光层、第二滤光层和第三滤光层,且所述第一滤光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第二滤光层的折射率,所述第二滤光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第三滤光层的折射率;
所述第一滤光层所属滤光结构的透镜层的厚度为2.5μm-3μm;
所述第二滤光层所属滤光结构的透镜层的厚度为2μm-2.5μm;
所述第三滤光层所属滤光结构的透镜层的厚度为1.5μm-2um。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各所述滤光结构的滤光层中包括至少两种不同颜色的滤光层;不同颜色的所述滤光层的折射率不同;
在两个折射率不同的滤光层所处的两个所述滤光结构中,折射率较大的滤光层所属滤光结构的第一透光孔的侧壁的坡度角,小于折射率较小的滤光层所属滤光结构的第一透光孔的侧壁的坡度角。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滤光层中包括颜色不同的第一滤光层、第二滤光层和第三滤光层,且所述第一滤光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第二滤光层的折射率,所述第二滤光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第三滤光层的折射率;
所述第一滤光层所属滤光结构的第一透光孔的侧壁的坡度角为45°-50°;
所述第二滤光层所属滤光结构的第一透光孔的侧壁的坡度角为50°-55°;
所述第三滤光层所属滤光结构的第一透光孔的侧壁的坡度角为55°-60°。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各所述滤光结构的滤光层中包 括至少两种不同颜色的滤光层;不同颜色的所述滤光层的折射率不同;
在两个折射率不同的滤光层所处的两个所述滤光结构中,折射率较大的滤光层所属滤光结构的填充层的折射率,大于折射率较小的滤光层所属滤光结构的填充层的折射率。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滤光层中包括颜色不同的第一滤光层、第二滤光层和第三滤光层,且所述第一滤光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第二滤光层的折射率,所述第二滤光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第三滤光层的折射率;
所述第一滤光层所属滤光结构的填充层的折射率为1.83-1.87;
所述第二滤光层所属滤光结构的填充层的折射率为1.73-1.77;
所述第三滤光层所属滤光结构的填充层的折射率为1.68-1.72。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平坦覆盖层,覆盖各所述滤光结构,且所述平坦覆盖层的折射率不小于所述填充层的折射率。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平坦覆盖层与至少一个所述填充层为一体结构。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吸光层,与所述滤光层设于同一表面,且具有多个通孔,一所述通孔与一所述发光器件对应;一所述滤光层的至少部分区域位于一所述通孔内。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聚光层,设于所述显示基板和所述滤光结构之间,用于将所述发光器件发出的至少部分光线汇聚并射向对应的滤光结构的第一透光孔。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聚光层包括:
第一折射层,设于所述显示基板的出光侧,且具有多个第二透光孔,一所述第二透光孔与一所述发光器件和一所述第一透光孔对应,所述第二透光孔的侧壁沿远离所述显示基板的方向扩张;
第二折射层,覆盖所述第一折射层,且填充所述第二透光孔;所述第二折射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第一折射层的折射率。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驱动背板 和像素定义层,所述像素定义层与所述发光器件设于所述驱动背板的同一侧,且所述像素定义层设有限定各所述发光器件的范围开口;
在一所述开口及其对应的第一透光孔和第二透光孔中,所述开口在所述驱动背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二透光孔在所述驱动背板上的正投影以内,所述第二透光孔在所述驱动背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透光孔在驱动背板上的正投影以内。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触控电极层,设于所述显示基板的出光侧,所述第一折射层覆盖所述触控电极层;所述触控电极层为由多个通道线连接成的具有多个网孔的网状结构;至少一所述发光器件与一所述网孔对应;所述通道线的宽度小于相邻两所述第二透光孔之间的距离。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公开显示面板的第一类实施方式中一实施方式的截面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显示面板的第一类实施方式中另一实施方式的截面示意图。
图3为本公开显示面板的第一类实施方式中再一实施方式的截面示意图。
图4为本公开显示面板的第二类实施方式中第一实施方式的截面示意图。
图5为本公开显示面板的第二类实施方式中第二实施方式的截面示意图。
图6为本公开显示面板的第二类实施方式中第三实施方式的截面示意图。
图7为本公开显示面板的第二类实施方式中第四实施方式的截面示意图。
图8为本公开显示面板的第二类实施方式中第五实施方式的截面示意图。
图9为本公开显示面板的第二类实施方式中第六实施方式的截面示意图。
图10为本公开显示面板一实施方式中触控层的俯视示意图。
图11为本公开显示面板一实施方式的局部截面示意图。
图12为本公开显示面板一实施方式的局部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公开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此外,附图仅为本公开的示意性图解,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
用语“一个”、“一”、“该”、“所述”和“至少一个”用以表示存在一个或多个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包括”和“具有”用以表示开放式的包括在内的意思并且是指除了列出的要素/组成部分/等之外还可存在另外的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第一”、“第二”和“第三”等仅作为标记使用,不是对其对象的数量限制。
本文中的行方向X和列方向Y仅为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在本公开的附图中,行方向X可以是横向,列方向Y可以是纵向,但并不限于此,若显示面板发生旋转,则行方向X和列方向Y的实际朝向可能发生变化。
相关技术中,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可包括驱动背板和位于驱动背板一侧的多个发光器件,各发光器件可以是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通过驱动背板控制发光器件独立发光可实现图像显示。同时,显示面板还包括玻璃等透明材质的盖板,其可覆盖于发光器件远离驱动背板的一侧,用于起到保护作用,发光器件发射的光线从盖板出射至显示面板外的空气中。由于盖板的折射率大于空气,在光线由盖板进入空气时,入射角达到全反射临界角的光线,会在盖板和空气界面发生全反射,导致部分光线无法从盖板出射,使得显示面板的出光效率低,影响亮度;在此过程中,照射至盖板的光线的入射角越大,越容易发生全反射。若要提高显示面板的亮度,则需要增大发光器件的功耗,使能耗增大
本公开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如图1-图3所示,该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基板PNL、滤光结构CL和盖板CG,其中:
显示基板PNL具有阵列分布的多个发光器件LD;
多个滤光结构CL的数量为多个,且设于显示基板PNL的出光侧,一发光器件LD与一滤光结构CL对应。至少一部分滤光结构CL包括滤光层CF、透镜层Lens和填充层FL,透镜层Lens位于滤光层CF远离显示基板PNL的一侧,且设有露出滤光层CF的至少部分区域的第一透光孔HCL,第一透光孔HCL的侧壁沿远离显示基板PNL的方向扩张;填充层FL填充于第一透光孔HCL内,且层叠于滤光层CF远离显示基板PNL的表面,填充层FL的折射率大于其填充的第一透光孔HCL所处的透镜层Lens的折射率。各滤光结构CL的滤光层CF中包括至少两种不同颜色的滤光层CF。盖板CG可设于各滤光结构CL远离显示基板PNL的一侧。
本公开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若不同的发光器件LD可以发出不同的单色光,则可以直接实现彩色显示,此时,滤光结构CL的滤光层CF的颜色可与其对应的发光器件LD的发光颜色相同,从而可通过滤光层CF滤除部分环境光,降低显示基板PNL内部对环境光的反射,可省去圆偏光片等厚度较大的降反膜层,有利于减小显示面板的厚度。
若各发光器件LD的发光颜色相同,则可通过不同颜色的滤光层CF实现彩色显示,当然,此时,滤光层CF仍然可以起到降低对环境光的反射的作用。
由于填充层FL的折射率大于其填充的第一透光孔HCL所处的透镜层Lens的折射率,且第一透光孔HCL的侧壁沿远离显示基板PNL的方向扩张,使得发光器件LD发出的至少部分光线在第一透光孔HCL的侧壁处发生全反射,从而可利用滤光结构CL使对应的发光器件LD发出的光线汇聚,使从盖板CG向外出射的光线的入射角更小,减少在盖板CG和空气界面发生全反射的光线,提高出光效率,在不增大功耗的情况下,提高亮度。
下面对本公开显示面板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图3所示,显示基板PNL可以是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基板,也可以是液晶显示基板或其它可以发光的显示基板,以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基板为例,显示基板PNL可包括驱动背板BP、发光器件LD和封装层TFE,其中:
驱动背板BP具有驱动电路,通过驱动电路可驱动发光器件LD发光,以显示图像,其中:
驱动背板BP可包括衬底和位于衬底一侧的电路层,衬底可为平板结构,且其材料可以是玻璃等硬质材料,也可以是聚酰亚胺等软质材料。同时,衬底可以是单层或多层结构。
电路层可包括驱动电路,通过驱动电路可驱动发光器件LD发光。举例而言,显示面板可至少划分为显示区和位于显示区外的外围区,相应的,电路层位于显示区的区域为像素区,位于外围区的区域为边缘区,也就是说,边缘区位于像素区外。驱动电路可包括位于像素区内的像素电路和位于边缘区内的外围电路,其中,像素电路可以是7T1C、6T1C等像素电路,只要能驱动发光器件LD发光即可,在此不对其结构做特殊限定。像素电路的数量可与发光器件LD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地与各发光器件LD连接,以便分别控制各个发光器件LD发光。其中,nTmC表示一个像素电路包括n个晶体管(用字母“T”表示)和m个电容(用字母“C”表示)。当然,同一像素电路也可连接多个发光器件LD, 同时驱动多个发光器件LD发光,在此不做特殊限定。
外围电路与像素电路连接,用于向像素电路输入驱动信号,以便控制发光器件LD发光。外围电路可包括栅极驱动电路和发光控制电路,当然,还可包括其它电路,在此不对外围电路的具体结构做特殊限定。
上述的电路层可包括多个薄膜晶体管和电容,其中,薄膜晶体管可以是顶栅或底栅型薄膜晶体管,每个薄膜晶体管均可包括有源层和栅极,各薄膜晶体管的有源层同层设置于同一半导体层,栅极同层设置于同一栅极层,以便简化工艺。
以顶栅型薄膜晶体管为例,电路层可包括沿背离衬底的方向依次堆叠设置的半导体层、第一栅绝缘层、第一栅极层、第二栅绝缘层、第二栅极层、层间介质层、第一源漏层、钝化层、第一平坦层、第二源漏层和第二平坦层,各膜层的具体图案视驱动电路的具体构成而定,在此不做特殊限定。
如图1所示,驱动背板BP一侧设有多个发光器件LD以及用于限定发光器件LD的范围的像素定义层PDL,例如:像素定义层PDL和发光器件LD可设于第二平坦层远离衬底的表面。各发光器件LD位于显示面板的显示区,每个发光器件LD均可包括第一电极ANO、第二电极CAT以及位于第一电极ANO和第二电极CAT之间的发光层EL,通过向第一电极ANO和第二电极CAT施加电信号,可激发发光层EL发光。发光器件LD可以是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
如图1所示,各个发光器件LD的第一电极ANO间隔分布,像素定义层PDL设有露出各第一电极ANO的开口HP,即一个开口HP露出一个第一电极ANO,一个开口HP对应的范围即为一个发光器件LD的范围,发光器件LD在驱动背板BP上的正投影的边界即为该开口HP在驱动背板BP上的正投影的边界。若开口HP的侧壁为沿远离驱动背板BP的方向扩张的坡面,则发光器件LD在驱动背板BP上的正投影即为该开口HP在驱动背板BP上的正投影的外边界。开口HP的形状,即其在驱动背板BP上的正投影的边界的形状,可以是矩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多边形,也可以是椭圆形、扇形或其它形状,在此不对其形状做特殊限定。
发光层EL至少部分位于开口HP内,且与第一电极ANO堆叠设置。发光层EL可包括沿远离驱动背板BP的方向依次层叠的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发光材料层、电子传输层和电子注入层。当然,也可以采用其它结构,只要能与第一电极ANO和第二电极CAT配合发光即可。
第二电极CAT可覆盖发光层EL,第二电极CAT可以是连续的整层结构,使得各个发光器件LD可共用同一第二电极CAT。同时,第二电极CAT可为发光器件LD的阴极,其可采用透光结构,使得发光器件LD可向远离驱动背板BP的方向发光,例如,第二电极CAT的材料可以采用金属镁、银或其合金等,在一定厚度下,可以在导电的同时透光。同时,第一电极ANO则可为不透光的结构,使得发光器件LD为顶发射结构。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每个发光器件LD可独立发光,且不同发光器件LD的发光颜色可以不同,具体而言,发光层EL可以包括多个一一对应地设于各开口HP内的间隔分布的发光单元,每个发光单元可独立发光,且发光颜色可以不同,从而可直接实现彩色显示。或者,各个发光器件LD也可以共用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电子传输层和电子注入层中的至少一层,但不共用发光材料层,即发光材料层包括多个阵列分布的材料单元,同样可以实现不同的发光器件LD的发光颜色不同。
在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式中,发光层EL也可以同时覆盖像素定义层PDL和各第一电极ANO,即各发光器件LD可共用同一发光层EL,此时,各发光器件LD的发光颜色相同。
如图1所示,封装层TFE可覆盖各发光器件LD,用于阻隔外界的水、氧,防止其对发光器件LD造成侵蚀。举例而言,封装层TFE可采用薄膜封装的方式,其可包括第一无机层、有机层和第二无机层,其中:
第一无机层可覆盖各个发光器件LD,即第一无机层可覆盖于第二电极CAT远离驱动背板BP的表面。第一无机层的材料可以包括氮化硅、氧化硅等无机绝缘材料。
有机层可设于第一无机层远离驱动背板BP的表面,且可通过位于外围区的阻挡坝将有机层的边界限定于第一无机层的边界的内侧。同时, 有机层在驱动背板BP上的正投影的边界可位于外围区,确保有机层能覆盖各发光器件LD。
第二无机层可覆盖有机层和未被有机层覆盖的第一无机层,可通过第二无机层阻挡水氧侵入,通过在固化前具有流动性的有机层实现平坦化。第二无机层的材料可以包括氮化硅、氧化硅等无机绝缘材料。
如图1所示,滤光结构CL可设于显示基板PNL的出光侧,即封装层TFE远离驱动背板BP的一侧。滤光结构CL的数量为多个,且一发光器件LD与一滤光结构CL对应,即一滤光结构CL在驱动背板BP上的正投影与一发光器件LD在驱动背板BP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合,以使发光器件LD发出的至少部分光线可通过对应的滤光结构CL。
滤光结构CL可以透光单色光,不同的滤光结构CL透过的光线的颜色可以不同。若各发光器件LD的发光颜色相同,则通过各滤光结构CL可实现彩色显示,也可以起到降低对环境光的反射的作用。若不同的发光器件LD的发光颜色可以不同,则可通过滤光结构CL起到降低对环境光反射的作用。
至少一部分滤光结构CL还可使其对应的发光器件LD发出的至少部分光线汇聚。也就是说,可以存在一部分滤光结构CL仅能起到滤光的作用,还存在至少一部分滤光结构CL可以同时起到滤光和聚光的作用,当然,为了提高显示面板的亮度的均匀性,可以使每个滤光结构CL均可以同时起到滤光和聚光的作用。
下面对具有滤光和聚光作用的滤光结构CL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至少一部分滤光结构CL可包括滤光层CF、透镜层Lens和填充层FL,其中:
滤光层CF设于显示基板PNL的出光侧,即封装层TFE远离驱动背板BP的一侧。各滤光层CF阵列分布,相邻两滤光层CF可以间隔设置,也可以接触。一滤光层CF的颜色唯一,使其仅能透过蓝光、红光、绿光或其它单色光。
各滤光层CF中包括至少两种不同颜色的滤光层CF,例如,滤光层CF可包括红色滤光层、绿色滤光层和蓝色滤光层,从而可以起到上文提 到的实现彩色显示和降低对环境光的反射的作用。举例而言,各发光器件LD中包括三种发光颜色不同的发光器件LD,即发红光的红色发光器件、发绿光的红色发光器件和发蓝光的红色发光器件,相应的,对应红色发光器件的滤光层CF为红色滤光层,可透过红光;对应绿色发光器件的滤光层为绿色滤光层CF,可透过绿光;对应蓝色发光器件的滤光层CF为蓝色滤光层,可透过蓝光。
不同颜色的滤光层CF的材料不同,因而折射率也不同,例如,红色滤光层的折射率可大于绿色滤光层的折射率,绿色滤光层的折射率可大于蓝色滤光层的折射率。
如图1和图12所示,透镜层Lens可位于滤光层CF远离显示基板PNL的一侧,透镜层Lens为透明材质,可透过多个颜色的光线,透镜层Lens设有第一透光孔HCL,第一透光孔HCL露出滤光层CF的至少部分区域。
一第一透光孔HCL与一发光器件LD对应,即一发光器件LD在驱动背板BP上的正投影与一第一透光孔HCL在驱动背板BP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合,使得发光器件LD发出的至少部分光线能照射至对应的第一透光孔HCL内。进一步的,可使第一透光孔HCL的范围不小于其对应的发光器件LD的范围,即一开口HP在驱动背板BP上的正投影位于一第一透光孔HCL在驱动背板BP上的正投影以内。
第一透光孔HCL的侧壁可沿远离显示基板PNL的方向扩张,其侧壁可以由多个平面围成,也可以是圆台面,或者由多个曲面围成,只要第一透光孔HCL的尺寸沿远离显示基板PNL的方向增大即可,使得第一透光孔HCL沿垂直于衬底的方向的截面的形状为倒梯形。
若第一透光孔HCL的侧壁由多个平面围成,则第一透光孔HCL的侧壁的坡度角为侧壁与滤光层CF的夹角;若第一透光孔HCL的侧壁为曲面,则其坡度角为第一透光孔HCL的侧壁在垂直于显示基板的方向的截面中的轮廓与滤光层CF的夹角。进一步的,第一透光孔HCL的形状可与对应的发光器件LD的形状相同,即第一透光孔HCL的形状(在驱动背板BP上的正投影的轮廓的形状)可与对应的开口HP的形状相同,例如,开口HP的形状为多边形,则第一透光孔HCL的形状也为多边形, 且多边形的侧边的数量相同,该第一透光孔HCL的正投影的侧边和开口HP的投影的侧边一一对应的重合或平行。
如图1和图7所示,填充层FL可为透明材质,其可透过多个颜色的光线,且填充于第一透光孔HCL内,并直接堆叠于滤光层CF远离显示基板PNL的表面,填充层FL的折射率大于其填充的第一透光孔HCL所处的透镜层Lens的折射率,发光器件LD发出的部分光线可在对应的填充层FL和第一透光孔HCL的侧壁的界面发生全反射,从而起到聚光的效果。此外,填充层FL的厚度不大于其填充的第一透光孔HCL的深度。
如图1和图7所示,为了实现平坦化,可通过平坦覆盖层PLN覆盖各滤光结构CL,且平坦覆盖层PLN的折射率不小于填充层FL的折射率,例如,平坦覆盖层PLN可与至少一个填充层FL的材料相同,且为一体结构,以便同时形成。当然,平坦覆盖层PLN也可以采用不同于各填充层FL的材料,且单独形成。此外,也可以不设置平坦覆盖层PLN,而通过使填充层FL的厚度与第一透光孔HCL的深度相同实现平坦化。
此外,如图1所示,显示面板中还可以设置吸光层BM,其可以采用黑色的树脂等材料,只要能吸收光线即可。吸光层BM可与滤光层CF设于同一表面,且设有多个用于透光的通孔HB,一通孔HB与一发光器件LD对应,即一通孔HB在驱动背板BP上的正投影与一开口HP在驱动背板BP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合。进一步的,为了避免吸光层BM遮挡发光器件LD,可使一开口HP在驱动背板BP上的正投影位于对应的通孔HB在驱动背板BP上的正投影以内。
如图1所示,一滤光层CF的至少部分区域位于一通孔HB内,例如,各滤光层CF一一对应的设置各通孔HB内,且滤光层CF的边缘可以延伸至吸光层BM背离显示基板PNL的表面,当然,也可以仅填充通孔HB。在制造时,可先形成具有通孔HB的吸光层BM,再分别形成不同颜色的滤光层CF。通过吸光层BM可以限定出光范围,也可以起到降低对环境光的反射的作用。
当然,吸光层BM还可利用相邻的两种颜色不同的滤光层CF堆叠形成,从而吸收光线。
仅起到滤光作用的滤光结构CL可包括滤光层CF,而不设置第一透光孔HCL,也不设置透镜层Lens和填充层FL。但若仅起到滤光作用的滤光结构CL和可以滤光和聚光的滤光结构CL同时存在于一实施方式,则二者均可以包括平坦覆盖层PLN,以便实现平坦化。
下面对滤光结构CL的不同形式进行示例性说明:
如图1-图3所示,在本公开的第一类实施方式中,同一滤光结构CL的透镜层Lens和滤光层CF的材料不同,因而二者可以分别独立形成。各个滤光结构CL的透镜层Lens可连接为一体结构,二者可以通过半色调掩膜工艺或灰阶掩膜工艺同时形成。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针对一个滤光结构CL,滤光层CF可延伸至吸光层BM远离显示基板PNL的表面,但相邻的滤光层CF不接触,从而露出部分吸光层BM。滤光结构CL的透镜层Lens可设于其滤光层CF远离显示基板PNL的表面,也就是说,第一透光孔HCL的侧壁位于滤光层CF的边界的内侧。同时,通孔HB在驱动背板BP上的正投影可位于对应的第一透光孔HCL在驱动背板BP上的正投影以内。此外,透镜层Lens可以延伸至未被滤光层CF覆盖的吸光层BM上,使得各个透镜层Lens连为一体,在形成透镜层Lens时,只要形成透镜层Lens的材料,并通过掩膜工艺形成第一透光孔HCL即可。
透镜层Lens的材料可以是光学胶等透明材料,折射率可为1.5,当然,也可以更大或更小。第一透光孔HCL中的填充层FL与平坦覆盖层PLN可为一体结构,从而可以同时形成,填充层FL的材料可以是光学胶等透明材料,折射率可为1.7-1.75,只要大于透镜层Lens的折射率即可。
在第一类实施方式的其它实施方式中,透镜层Lens也可以仅位于滤光层CF远离显示基板PNL的表面,而不与吸光层BM接触。此外,第一透光孔HCL的侧壁可以与滤光层CF的边界对齐或位于滤光层CF的外侧,只要第一透光孔HCL的侧壁能对发光器件LD发出的至少部分光线进行全反射即可。
如图4-图7所示,在本公开的第二类实施方式中,同一滤光结构CL的透镜层Lens和滤光层CF为一体结构,使得透镜层Lens和滤光层CF可以一体成型,从而简化工艺,相应的,同一滤光结构CL中的滤光层CF的折射率和透镜层Lens的折射率相同,透镜层Lens仅能透过单色光。此时,透镜层Lens相当于滤光层CF上形成的凸起。
下面通过第一至第五实施方式,对第二类实施方式进行示例性说明:
如图4所示,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各滤光结构CL的透镜层Lens的厚度相同,即上述的凸起的厚度相同,第一透光孔HCL的深度即为透镜层Lens的厚度。同时,各第一透光孔HCL的侧壁的坡度角也相同。各填充层FL的材料均与平坦覆盖层PLN相同,且各填充层FL与平坦覆盖层PLN为一体结构。
透镜层Lens的折射率可为1.45-1.5,平坦覆盖层PLN和填充层FL的折射率可为1.7-1.75。透镜层Lens的厚度可为1μm-3μm,例如2μm。第一透光孔HCL的侧壁的坡度角可为40°-75°,例如55°。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提到的任意膜层的折射率,是针对能通过该膜层的光线的折射率,例如,填充层FL可以通过白光,则其折射率是针对白光的折射率,而滤光层CF仅能透过单色光,则其折射率是针对其透过的单色光的折射率。
发明人发现,在各滤光结构CL的填充层FL的折射率相同的情况下,透镜层Lens的折射率越大,全反射角(光线在第一透光孔HCL的侧壁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越大,越不易发生全反射,不同折射率的透镜层Lens对光线的汇聚作用不同,且透镜层Lens的折射率越小,对光线的汇聚作用越大,越有利于提升出光效率,有利于改善白平衡。
举例而言,滤光层CF中包括颜色不同的第一滤光层CF1、第二滤光层CF2和第三滤光层CF3,且第一滤光层CF1的折射率大于第二滤光层CF2的折射率,第二滤光层CF2的折射率大于第三滤光层CF3的折射率;例如,第一滤光层CF1可为红色滤光层,其相对于红光(以波长为620nm为例)的折射率为1.70;第二滤光层CF2可为绿色滤光层,其相对于绿光(以波长550nm为例)的折射率为1.63;第三滤光层CF3可为蓝色滤光层,其相对于蓝光(以波长为460nm为例)折射率为1.58; 相应的,各透镜层Lens的折射率与其所处的滤光层CF的折射率相同。若各填充层FL的折射率为1.85,则红、绿、蓝三色光在各透镜层Lens的第一透光孔HCL的侧壁发生全发射的全反射角分别为66.7°(arcsin1.7/1.85)、61.8°(arcsin1.63/1.85)和58.6°(arcsin1.58/1.85),可以看出,与第一滤光层CF1一体的透镜层Lens的全反射角最大,聚光效果最弱,对出光效率的提升幅度最小;不同透镜层Lens对出光效率的提升不同,这样不利于显示面板的图像的白平衡。
发明人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可针对折射率不同的透镜层Lens,对汇聚作用的不同进行补偿,从而使各滤光结构CL对光线的汇聚作用一致,从而是出光效率的提升程度一致,有利于改善白平衡,提高亮度的均匀性。
下面将在第二类实施方式的第二至第五实施方式中进行详细说明:
为了便于描述,可将第一滤光层CF1所属滤光结构CL的透镜层Lens定义为第一透镜层Lens1,第一滤光层CF1所属滤光结构CL的填充层FL定义为第一填充层FL1;将第二滤光层CF2所属滤光结构CL的透镜层Lens定义为第二透镜层Lens2,将第二滤光层CF2所属滤光结构CL的填充层FL定义为第二填充层FL2;将第三滤光层CF3所属滤光结构CL的透镜层Lens定义为第三透镜层Lens3,将第三滤光层CF3所属滤光结构CL的填充层FL定义为第三填充层FL3。
如图5所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可通过使折射率不同的滤光层CF对应的透镜层Lens的厚度进行差异化的设置,弥补出光效率的差异。具体来说,在两个折射率不同的滤光层CF所处的两个滤光结构CL中,不同折射率的透镜层Lens中折射率较大的滤光层CF所属滤光结构CL的透镜层Lens的厚度,大于折射率较小的滤光层CF所属滤光结构CL的透镜层Lens的厚度。可通过增厚折射率较大的透镜层Lens,提高全反射界面的范围,可提升聚光作用,从而增加在折射率较大的透镜层Lens发生全反射的光线,使其对出光效率的提升与折射率较小的透镜层Lens的效果接近或相同,从而提高显示面板的亮度的均匀性。
举例而言,第一透镜层Lens1的厚度可为2.5μm-3μm,也就是说,与第一滤光层CF1为一体结构的透镜层Lens凸起的高度为2.5μm-3μm。 第二透镜层Lens2的厚度为2μm-2.5μm,也就是说,与第二滤光层CF2为一体结构的透镜层Lens凸起的高度为2μm-2.5μm。第三透镜层Lens3的厚度为1.5μm-2um,也就是说,与第三滤光层CF3为一体结构的透镜层Lens凸起的高度为1.5μm-2um。
第一透镜层Lens1的厚度h1大于第二透镜层Lens2的厚度h2,第二透镜层Lens2的厚度大于第三透镜层Lens3的厚度h3。
其中,前述的三种透镜层Lens的厚度虽然在取值范围上存在重合点(2um和2.5μm),但并不意味着厚度相同,而只是限定了其取值的可能性,前提是要满足三者的大小关系。例如,第一透镜层Lens1的厚度可为2.5μm,第二透镜层Lens2的厚度可为2μm,第三透镜层Lens3的厚度为1.5μm。
如图6所示,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可通过使折射率不同的滤光层CF对应的第一透光孔HCL的侧壁的坡度角进行差异化的设置,弥补出光效率的差异。具体来说,在两个折射率不同的滤光层CF所处的两个滤光结构CL中,折射率较大的滤光层CF所属滤光结构CL的第一透光孔HCL的侧壁的坡度角,小于折射率较小的滤光层CF所属滤光结构CL的第一透光孔HCL的侧壁的坡度角。滤光层CF的折射率越大,则对应的第一透光孔HCL的侧壁则更加平缓,由于第一透光孔HCL的侧壁是向远离显示基板PNL的方向扩张的,侧壁越平缓,发光器件LD发出的照射至侧壁的光线的入射角越大,越容易达到全反射角,聚光效果越好,从而可提升出光效率。由此,可以实现聚光效果的差异化,并使出光效率的提升程度一致,从而提高显示面板的亮度的均匀性。
举例而言,第一透镜层Lens1的第一透光孔HCL的侧壁的坡度角可为45°-50°。第二透镜层Lens2的第一透光孔HCL的侧壁的坡度角可为50°-55°。第三透镜层Lens3的第一透光孔HCL的侧壁的坡度角可为55°-60°。第一透镜层Lens1的第一透光孔HCL的侧壁的坡度角α1小于第二透镜层Lens2的第一透光孔HCL的侧壁的坡度角α2,第二透镜层Lens2的第一透光孔HCL的侧壁的坡度角α2小于第三透镜层Lens3的第一透光孔HCL的侧壁的坡度角α3。
前述的三种第一透光孔HCL的坡度角虽然在取值范围上存在重合 点(50°和55°),但并不意味着坡度角可以相同,而只是限定了其取值的可能性,前提是要满足三者的大小关系。例如,第一透镜层Lens1的第一透光孔HCL的侧壁的坡度角可为45°;则第二透镜层Lens2的第一透光孔HCL的侧壁的坡度角可为50°;第三透镜层Lens3的第一透光孔HCL的侧壁的坡度角可为55°。
如图7所示,在第四实施方式中,还可通过使折射率不同的滤光层CF对应的填充层FL的折射率进行差异化的设置,弥补出光效率的差异。具体来说,在两个折射率不同的滤光层CF所处的两个滤光结构CL中,折射率较大的滤光层CF所属滤光结构CL的填充层FL的折射率,大于折射率较小的滤光层CF所属滤光结构CL的填充层FL的折射率。在透镜层Lens的折射率不变的情况下,填充层FL的折射率越大,其所处的第一透光孔HCL的侧壁处发生全反射的全反射角越小,越容易发生全反射,因此,通过使折射率较大的透镜层Lens内的填充层FL的折射率也相应增大,可以减小全反射角,使发光器件LD发出的更多的光线可以发生全反射,从而提升聚光效果,最终提高出光效率,由此,可以实现聚光效果的差异化,并使出光效率的提升程度一致,从而提高显示面板的亮度的均匀性。
举例而言,第一填充层FL1的折射率可为1.83-1.87,例如1.85。第二填充层FL2的折射率可为1.73-1.77,例如1.75。第三填充层FL3的折射率可为1.68-1.72,例如1.7。第一填充层FL1的折射率大于第二填充层F2的折射率,第二填充层F2的折射率大于第三填充层F3的折射率。
进一步的,如图7所示,为了简化工艺,可以使平坦覆盖层PLN与一种填充层FL的折射率相同,且采用一体结构,从而可以同时形成,例如:平坦覆盖层PLN可与第二填充层FL2为一体结构,也就是说,平坦覆盖层PLN的折射率可与第二填充层FL2的折射率相同。
在形成各填充层FL前,可先在透镜层Lens形成第一透光孔HCL,再在对应第一滤光层CF1和第二滤光层CF2的第一透光孔HCL中形成第一填充层FL1和第三填充层FL3,再形成覆盖第一填充层FL1和第二填充层FL2的平坦覆盖层PLN,平坦覆盖层PLN位于对应第二滤光层CF2的第一透光孔HCL中的部分即为第二填充层FL2。
此外,在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式中,对于上述第二至第四实施方式中提高亮度均匀性的方案中的任意两个,或者三个,可以进行结合,可以进一步增大聚光效果的差异,从而提高亮度的均匀性。举例而言: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两个折射率不同的滤光层CF所处的两个滤光结构CL中,可以使不同折射率的透镜层Lens中折射率较大的滤光层CF所属滤光结构CL的透镜层Lens的厚度,大于折射率较小的滤光层CF所属滤光结构CL的透镜层Lens的厚度。同时,还可以使折射率较大的滤光层CF所属滤光结构CL的第一透光孔HCL的侧壁的坡度角,小于折射率较小的滤光层CF所属滤光结构CL的第一透光孔HCL的侧壁的坡度角。
如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两个折射率不同的滤光层CF所处的两个滤光结构CL中,可以使不同折射率的透镜层Lens中折射率较大的滤光层CF所属滤光结构CL的透镜层Lens的厚度,大于折射率较小的滤光层CF所属滤光结构CL的透镜层Lens的厚度。同时,还可以使折射率较大的滤光层CF所属滤光结构CL的填充层FL的折射率,大于折射率较小的滤光层CF所属滤光结构CL的填充层FL的折射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两个折射率不同的滤光层CF所处的两个滤光结构CL中,可以使折射率较大的滤光层CF所属滤光结构CL的第一透光孔HCL的侧壁的坡度角,小于折射率较小的滤光层CF所属滤光结构CL的第一透光孔HCL的侧壁的坡度角。同时,还可以使折射率较大的滤光层CF所属滤光结构CL的填充层FL的折射率,大于折射率较小的滤光层CF所属滤光结构CL的填充层FL的折射率。
如图9所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两个折射率不同的滤光层CF所处的两个滤光结构CL中,可以使不同折射率的透镜层Lens中折射率较大的滤光层CF所属滤光结构CL的透镜层Lens的厚度,大于折射率较小的滤光层CF所属滤光结构CL的透镜层Lens的厚度。同时,还可以使折射率较大的滤光层CF所属滤光结构CL的第一透光孔HCL的侧壁的坡度角,小于折射率较小的滤光层CF所属滤光结构CL的第一透光孔HCL的侧壁的坡度角。此外,折射率较大的滤光层CF所属滤光结构CL的填充层FL的折射率,大于折射率较小的滤光层CF所属滤光结构 CL的填充层FL的折射率。
如图1所示,盖板CG可设于滤光结构CL远离显示基板PNL的一侧,其材料可为玻璃或亚克力等透明材质,通过盖板CG可对其覆盖的膜层进行保护。发光器件LD发出的光线可在经过滤光结构CL后,最终由盖板CG和空气的界面出射,即由盖板CG远离显示基板PNL的表面出射,通过本公开的滤光结构CL,可以减少在该界面发生全反射的光线。
进一步的,如图2-图9所示,为了增大出光效率,可在显示基板PNL和滤光结构CL之间设置聚光层CO,聚光层CO可将发光器件LD发出的至少部分光线汇聚并射向对应的滤光结构CL的第一透光孔HCL,从而增强聚光效果。
如图2-图9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聚光层CO也可利用全反射实现聚光,具体而言,聚光层CO可包括第一折射层RL1和第二折射层RL2,其中:
第一折射层RL1可设于显示基板PNL的出光侧,例如,第一折射层RL1可设于封装层TFE远离驱动背板BP的一侧,且第一折射层RL1可具有多个第二透光孔HRL,一第二透光孔HRL与一发光器件LD和一第一透光孔HCL对应,从而可形成供发光器件LD发出的光线出射的通道。
如图12所示,对于一发光器件LD及其对应的第一透光孔HCL和第二透光孔HRL而言,可使限定该发光器件LD的开口HP在驱动背板BP上的正投影位于该第二透光孔HRL在驱动背板BP上的正投影以内,而第二透光孔HRL在驱动背板BP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透光孔HCL在驱动背板BP上的正投影以内,也就是说,存在对应关系的开口HP、第二透光孔HRL和第一透光孔HCL的三者的边界可以沿远离驱动背板BP的方向增大。当然,三者的边界也可以对齐,只要透镜层Lens和第一折射层RL1不遮挡开口HP即可。
同时,第二透光孔HRL的侧壁可沿远离显示基板PNL的方向扩张,其侧壁的形式可与第一透光孔HCL相同,也可以是多个平面围成,或者由一个或多个曲面围成。举例而言,一开口HP及其对应的第一透光孔HCL和第二透光孔HRL的侧壁均由N个平面围成,N可以是4、5、6 等正整数。
第二折射层RL2可覆盖第一折射层RL1,且填充第二透光孔HRL。第二折射层RL2可起到平坦化的作用,即第二折射层RL2远离显示基板PNL的表面为平面,其材料可与平坦覆盖层PLN的材料相同。上文中的滤光层CF和吸光层BM可设于第二折射层RL2远离显示基板PNL的表面。
第二折射层RL2的折射率大于第一折射层RL1的折射率,使得发光器件LD发出的部分光线在第二透光孔HRL的侧壁处发生全反射,且反射后的光线可以经由第一透光孔HCL出射,对于未经第二透光孔HRL的侧壁全反射,而进入第一透光孔HCL的光线,可在第一透光孔HCL的侧壁发生全反射,由此,可通过第二透光孔HRL和第一透光孔HCL的侧壁对发光器件LD发出的光线进行全反射,实现聚光,以提高出光效率。
举例而言,第一折射层RL1可采用光学胶等透明材料,其折射率可为1.45-1.5,第二折射层RL2可采用光学胶等透明材料,其折射率可为1.7-1.75。此外,对于透镜层Lens和滤光层CF采用不同材料的滤光结构CL,其透镜层Lens也可采用光学胶等透明材料,其折射率可为1.5,填充层FL和平坦覆盖层PLN的材料可与第二折射层RL2相同,折射率也可为1.7-1.75。
在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式中,聚光层CO也可包括多个可以聚光的凸透镜,每个凸透镜可与一发光器件LD对应,可通过凸透镜实现聚光。
此外,在本公开的显示面板中,聚光层CO的数量可以是多个,且沿远离显示基板PNL的方向堆叠,滤光结构CL可设于距离显示基板PNL最远的聚光层CO上。
通过实验验证,在第一类实施方式的基础上,结合一层上述的聚光层CO的显示面板,出光增益可达到37.2%。在第二类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基础上,结合一层上述的聚光层CO的显示面板,出光增益可达到35.5%。
此外,如图3-图7以及图10和图11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 式中,显示面板还包括触控层,其可其可设于显示基板PNL的出光侧,例如,触控层可设于封装层TFE远离驱动背板BP的一侧,且用于感应触控操作。
触控层可包括触控电极层TMB,第一折射层RL1可覆盖触控电极层TMB,可利用第一折射层RL1对触控电极进行保护,避免在触控层中设置专门的保护层。当然,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也可以设置覆盖触控电极层TMB的保护层,第一折射层RL1设于保护层远离显示基板PNL的表面。同时,为了提高透光率,减少触控电极层TMB对发光器件LD的遮挡,触控电极层TMB可为由多个通道线Ltm连接成的网状结构,该网状结构具有多个网孔TH。一个发光器件LD可与一个网孔TH对应,即一发光器件LD在驱动背板BP上的正投影位于一网孔TH在驱动背板BP上的正投影内。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一个网孔TH可仅与一个发光器件LD对应,且网孔TH的形状可与发光器件LD的形状相同。当然,在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式中,一个网孔TH也可以与多个发光器件LD对应。
如图3-图7所示,通道线Ltm的宽度小于相邻两第二透光孔HRL之间的距离,使得通道线Ltm在显示基板PNL上的正投影位于吸光层BM在显示基板PNL上的正投影以内,从而可以避免通道线Ltm遮挡发光器件LD。
以触控层TPS采用互容式触控结构为例,如图10所示,触控层可包括多个第一触控电极Tx和多个第二触控电极Rx,各第一触控电极Tx可沿行方向X间隔分布,一第一触控电极Tx可包括沿列方向Y间隔分布的多个第一电极块Txc以及连接相邻两第一电极块Txc的转接桥BR;各第二触控电极Rx可沿列方向Y间隔分布,一第二触控电极Rx包括沿行方向X串联的多个第二电极块Rxc;一转接桥BR与一第二触控电极Rx交叉且绝缘设置。第一触控电极Tx和第二触控电极Rx中的一个可作为发射电极,另一个作为接收电极。
如图11所示,上述的第一电极块Txc和第二触控电极Rx均位于触控电极层TMB,即第一电极块Txc和第二触控电极Rx同层设置,从而可通过相同的工艺同时形成。转接桥BR则可位于转接层,其可位于触 控电极层TMB和封装层TFE之间。此外,触控层还可包括缓冲层TLD和隔离层SEP,其中:
如图3-图7所示,缓冲层TLD可设于封装层TFE远离驱动背板BP的表面,其材料可以采用氮化硅、氧化硅等绝缘材料,在此不做特殊限定。转接层可设于缓冲层TLD远离驱动背板BP的表面,且包括多个阵列分布的转接桥BR。转接层可采用金属或其它导电材料。
隔离层SEP可覆盖转接层,且隔离层SEP的材料可采用氮化硅、氧化硅等绝缘材料,在此不做特殊限定。触控电极层TMB可设于隔离层SEP远离驱动背板BP的表面,且包括上述的第一电极块Txc和第二触控电极Rx。第一折射层RL1可覆盖触控电极层TMB和未被触控电极层TMB覆盖的隔离层SEP。同时,由于第一折射层RL1具有第二透光孔HRL,因而位于第二透光孔HRL内的第二折射层RL2可与隔离层SEP接触。
此外,触控层也可以采用自容式触控结构,触控电极层TMB可包括多个阵列分布的电极块,每个电极块均可通过独立的走线与外围的触控驱动电路连接,具体结构在此不再详述。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可包括上述任意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为上述任意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其具体结构和有益效果可参考上文中显示面板的实施方式,在此不再赘述。本公开的显示装置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电视等具有显示功能的电子设备,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指出。

Claims (18)

  1. 一种显示面板,其中,包括:
    显示基板,具有阵列分布的多个发光器件;
    多个滤光结构,设于所述显示基板的出光侧,一所述发光器件与一所述滤光结构对应;至少一部分所述滤光结构包括滤光层、透镜层和填充层,所述透镜层位于所述滤光层远离所述显示基板的一侧,且设有露出所述滤光层的至少部分区域的第一透光孔,所述第一透光孔的侧壁沿远离所述显示基板的方向扩张;所述填充层填充于所述第一透光孔内,且层叠于所述滤光层远离所述显示基板的表面,所述填充层的折射率大于其填充的第一透光孔所处的透镜层的折射率;
    盖板,设于所述滤光结构远离所述显示基板的一侧。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同一所述滤光结构的透镜层和滤光层的材料不同。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各所述透镜层连接为一体结构。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同一所述滤光结构的透镜层和滤光层为一体结构。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各所述滤光结构的滤光层中包括至少两种不同颜色的滤光层;不同颜色的所述滤光层的折射率不同;
    在两个折射率不同的滤光层所处的两个所述滤光结构中,折射率较大的滤光层所属滤光结构的透镜层的厚度,大于折射率较小的滤光层所属滤光结构的透镜层的厚度。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滤光层中包括颜色不同的第一滤光层、第二滤光层和第三滤光层,且所述第一滤光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第二滤光层的折射率,所述第二滤光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第三滤光层的折射率;
    所述第一滤光层所属滤光结构的透镜层的厚度为2.5μm-3μm;
    所述第二滤光层所属滤光结构的透镜层的厚度为2μm-2.5μm;
    所述第三滤光层所属滤光结构的透镜层的厚度为1.5μm-2um。
  7.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各所述滤光结构的滤光层中包括至少两种不同颜色的滤光层;不同颜色的所述滤光层的折射率不同;
    在两个折射率不同的滤光层所处的两个所述滤光结构中,折射率较大的滤光层所属滤光结构的第一透光孔的侧壁的坡度角,小于折射率较小的滤光层所属滤光结构的第一透光孔的侧壁的坡度角。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滤光层中包括颜色不同的第一滤光层、第二滤光层和第三滤光层,且所述第一滤光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第二滤光层的折射率,所述第二滤光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第三滤光层的折射率;
    所述第一滤光层所属滤光结构的第一透光孔的侧壁的坡度角为45°-50°;
    所述第二滤光层所属滤光结构的第一透光孔的侧壁的坡度角为50°-55°;
    所述第三滤光层所属滤光结构的第一透光孔的侧壁的坡度角为55°-60°。
  9.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各所述滤光结构的滤光层中包括至少两种不同颜色的滤光层;不同颜色的所述滤光层的折射率不同;
    在两个折射率不同的滤光层所处的两个所述滤光结构中,折射率较大的滤光层所属滤光结构的填充层的折射率,大于折射率较小的滤光层所属滤光结构的填充层的折射率。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滤光层中包括颜色不同的第一滤光层、第二滤光层和第三滤光层,且所述第一滤光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第二滤光层的折射率,所述第二滤光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第三滤光层的折射率;
    所述第一滤光层所属滤光结构的填充层的折射率为1.83-1.87;
    所述第二滤光层所属滤光结构的填充层的折射率为1.73-1.77;
    所述第三滤光层所属滤光结构的填充层的折射率为1.68-1.72。
  11. 根据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显示面 板还包括:
    平坦覆盖层,覆盖各所述滤光结构,且所述平坦覆盖层的折射率不小于所述填充层的折射率。
  12.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平坦覆盖层与至少一个所述填充层为一体结构。
  13. 根据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吸光层,与所述滤光层设于同一表面,且具有多个通孔,一所述通孔与一所述发光器件对应;一所述滤光层的至少部分区域位于一所述通孔内。
  14. 根据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聚光层,设于所述显示基板和所述滤光结构之间,用于将所述发光器件发出的至少部分光线汇聚并射向对应的滤光结构的第一透光孔。
  15.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聚光层包括:
    第一折射层,设于所述显示基板的出光侧,且具有多个第二透光孔,一所述第二透光孔与一所述发光器件和一所述第一透光孔对应,所述第二透光孔的侧壁沿远离所述显示基板的方向扩张;
    第二折射层,覆盖所述第一折射层,且填充所述第二透光孔;所述第二折射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第一折射层的折射率。
  16.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驱动背板和像素定义层,所述像素定义层与所述发光器件设于所述驱动背板的同一侧,且所述像素定义层设有限定各所述发光器件的范围开口;
    在一所述开口及其对应的第一透光孔和第二透光孔中,所述开口在所述驱动背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二透光孔在所述驱动背板上的正投影以内,所述第二透光孔在所述驱动背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透光孔在驱动背板上的正投影以内。
  17.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触控电极层,设于所述显示基板的出光侧,所述第一折射层覆盖所述触控电极层;所述触控电极层为由多个通道线连接成的具有多个网孔 的网状结构;至少一所述发光器件与一所述网孔对应;所述通道线的宽度小于相邻两所述第二透光孔之间的距离。
  18. 一种显示装置,其中,包括权利要求1-17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2280001366.3A 2022-05-23 2022-05-23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746140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2/094512 WO2023225805A1 (zh) 2022-05-23 2022-05-23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461401A true CN117461401A (zh) 2024-01-26

Family

ID=889181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01366.3A Pending CN117461401A (zh) 2022-05-23 2022-05-23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7461401A (zh)
WO (1) WO2023225805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420873A3 (en) * 2001-12-14 2013-01-16 QUALCOMM MEMS Technologies, Inc. Uniform illumination system
CN104020600A (zh) * 2014-05-27 2014-09-0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KR102519940B1 (ko) * 2018-02-13 2023-04-07 동우 화인켐 주식회사 컬러필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US20210399264A1 (en) * 2018-10-16 2021-12-23 Sony Corporation Display device
US20220336780A1 (en) * 2020-06-16 2022-10-20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14518661A (zh) * 2020-11-19 2022-05-2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14203929B (zh) * 2021-12-09 2023-09-05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225805A1 (zh) 2023-11-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706953B2 (en) Display device
US11450838B2 (en) Display panel,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KR102476117B1 (ko) 유기발광 표시장치
CN111564571B (zh) Oled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628107B (zh) 显示面板
CN113394260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2331712B (zh) 显示面板
US20220069261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14267695A (zh) 显示装置
KR102237117B1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CN114429974A (zh) 电光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4335131A (zh) 显示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1029386A (zh) 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及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CN114141837A (zh) 一种oled显示模组及显示终端
CN110246873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20230268470A1 (en) Display device
US20230076282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CN117461401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5064567A (zh)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及显示装置
CN117322160A (zh) 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WO2024065615A1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N220191348U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327968B (zh) 一种阵列基板及显示面板
WO2023068227A1 (ja) 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CN117242921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