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446682A - 移动式起重机、配重装置和安装这种配重装置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移动式起重机、配重装置和安装这种配重装置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446682A
CN117446682A CN202310924275.3A CN202310924275A CN117446682A CN 117446682 A CN117446682 A CN 117446682A CN 202310924275 A CN202310924275 A CN 202310924275A CN 117446682 A CN117446682 A CN 11744668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unterweight
weight
superstructure
connecting element
carrier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92427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L·埃伯哈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ebherr Werk Ehingen GmbH
Original Assignee
Liebherr Werk Ehingen Gmb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ebherr Werk Ehingen GmbH filed Critical Liebherr Werk Ehingen GmbH
Publication of CN1174466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44668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CCRANES; LOAD-ENGAGING ELEMENTS OR DEVICES FOR CRANES, CAPSTANS, WINCHES, OR TACKLES
    • B66C23/00Cranes comprising essentially a beam, boom, or triangular structure acting as a cantilever and mounted for translatory of swinging movements in vertical or horizontal planes or a combination of such movements, e.g. jib-cranes, derricks, tower cranes
    • B66C23/6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 B66C23/72Counterweights or supports for balancing lifting coup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CCRANES; LOAD-ENGAGING ELEMENTS OR DEVICES FOR CRANES, CAPSTANS, WINCHES, OR TACKLES
    • B66C23/00Cranes comprising essentially a beam, boom, or triangular structure acting as a cantilever and mounted for translatory of swinging movements in vertical or horizontal planes or a combination of such movements, e.g. jib-cranes, derricks, tower cranes
    • B66C23/6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 B66C23/72Counterweights or supports for balancing lifting couples
    • B66C23/74Counterweights or supports for balancing lifting couples separate from jib
    • B66C23/76Counterweights or supports for balancing lifting couples separate from jib and movable to take account of variations of load or of variations of length of jib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CCRANES; LOAD-ENGAGING ELEMENTS OR DEVICES FOR CRANES, CAPSTANS, WINCHES, OR TACKLES
    • B66C23/00Cranes comprising essentially a beam, boom, or triangular structure acting as a cantilever and mounted for translatory of swinging movements in vertical or horizontal planes or a combination of such movements, e.g. jib-cranes, derricks, tower cranes
    • B66C23/18Cranes comprising essentially a beam, boom, or triangular structure acting as a cantilever and mounted for translatory of swinging movements in vertical or horizontal planes or a combination of such movements, e.g. jib-cranes, derricks, tower cran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particular purposes
    • B66C23/36Cranes comprising essentially a beam, boom, or triangular structure acting as a cantilever and mounted for translatory of swinging movements in vertical or horizontal planes or a combination of such movements, e.g. jib-cranes, derricks, tower cran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particular purposes mounted on road or rail vehicles; Manually-movable jib-cranes for use in workshops; Floating cran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CCRANES; LOAD-ENGAGING ELEMENTS OR DEVICES FOR CRANES, CAPSTANS, WINCHES, OR TACKLES
    • B66C23/00Cranes comprising essentially a beam, boom, or triangular structure acting as a cantilever and mounted for translatory of swinging movements in vertical or horizontal planes or a combination of such movements, e.g. jib-cranes, derricks, tower cranes
    • B66C23/6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CCRANES; LOAD-ENGAGING ELEMENTS OR DEVICES FOR CRANES, CAPSTANS, WINCHES, OR TACKLES
    • B66C23/00Cranes comprising essentially a beam, boom, or triangular structure acting as a cantilever and mounted for translatory of swinging movements in vertical or horizontal planes or a combination of such movements, e.g. jib-cranes, derricks, tower cranes
    • B66C23/6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 B66C23/72Counterweights or supports for balancing lifting couples
    • B66C23/78Supports, e.g. outriggers, for mobile cranes
    • B66C23/80Supports, e.g. outriggers, for mobile cranes hydraulically actuat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Jib Cra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移动式起重机,包括可行驶的下部结构、可转动地安装在下部结构上的上部结构以及与上部结构可耦接的配重装置,该配重装置包括配重基板和至少一个基本上垂直于配重基板延伸并与其连接的连接元件,用于提升配重装置和将配重装置与上部结构耦接。根据本发明,配重装置包括承载板,承载板在配重基板上方可与连接元件连接,其中在承载板上围绕竖直轴可枢转地安装至少一个枢转承载件,第一配重元件可堆叠在该枢转承载件上。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用于根据本发明的移动式起重机的配重装置以及一种用于将配重装置安装在根据本发明的移动式起重机的上部结构上的方法。

Description

移动式起重机、配重装置和安装这种配重装置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移动式起重机,一种用于这种移动式起重机的配重装置,以及一种用于将配重装置安装在这种移动式起重机上的方法。
背景技术
移动式起重机通常包括具有轮式或履带式行走机构的下部结构(Unterwagen)、围绕竖直轴可转动地安装在下部结构上的上部结构(Oberwagen)、可枢转地安装在上部结构上的起重臂、以及也被称为上部结构压载物的配重装置。该配重在上部结构的每个位置上通过杠杆臂施加相对于载荷力矩的反力矩,并因此与上部结构一起转动。
虽然小型移动式起重机作为所谓的出租车起重机(Taxikrane)经常携带在施工现场使用的所有设备,即使在公共道路交通中也是如此,但是大型移动式起重机无法做到这一点,因此为了在公共道路交通上的运输,有必要完全或部分地拆除起重机部件和特别是配重装置并现场安装。对于履带式起重机,配重装置通常也为了运输而被拆卸并在使用地安装在上部结构上。
由现有技术已知的是提供一种承载板或配重基板,其具有用于与上部结构可拆卸连接的连接元件,在该承载板或配重基板上可堆叠多个配重元件。上部结构配备有压载装置(Ballastiereinrichtung),该压载装置能够从地面或从下部结构上的放置区域拾取配重装置并将其提升到上部结构以进行安装,该配重装置包括配重基板和在连接元件处堆叠于其上的配重元件。拆卸时,可以将配重基板与配重元件一起再次放置在地面或下部结构上。
为此,压载装置通常包括一个或多个液压压载缸,该液压压载缸向下伸出,与配重装置的连接元件接合,并且通过缩回而将配重装置提升到上部结构。
在现有技术中使用圆柱形接收管(Aufnahmerohre)作为连接元件,其与配重基板焊接在一起并且从配重基板垂直向上突出。配重元件具有相应的凹部,接收管穿过该凹部突出,使得在堆叠状态下,压载缸可以从上方与接收管接合,例如与上部结构的转动运动相结合。这种接收管在起重机运行时承受高载荷,并且有时(teils)承受相当大的横向力,因此大多情况下具有加强板形式的加强元件,其与配重基板和接收管焊接在一起。代替圆柱形接收管,也可以使用平的连接元件,其突出也具有相应的加强部,以便能够可靠地承受在倾斜位置或转弯行驶期间发生的横向力。
配重装置与上部结构的连接通常是一个挑战,尤其是因为配重装置的重量相当大以及在起重机运行过程中有时发生的动态力。因此,一方面配重装置必须可靠、稳定地保持在上部结构上。为此,例如已知的是压载缸在起重机运行期间将配重装置保持在上部结构上。另一方面,配重装置与上部结构的连接应该能够简单、快速地进行。
为了安装配重装置,通常是将配重装置放置在下部结构上的放置区域上,并且将配重元件堆叠在配重基板上。上部结构与其压载装置一起关于堆叠的配重装置转动,并且压载缸通过连接元件将其拉至上部结构。
这种已知的安装系统限制了配重装置的可安装体积的大小。下部结构上的接收用于安装的配重装置的上放置面决定了配重装置的可安装体积的下限。穿过压载装置最低点的平面决定了配重装置的可安装体积的上限。如果配重装置的高度超过该距离,则上部结构会与堆叠的配重装置发生碰撞。
此外,配重装置不能肆意地延伸远离上部结构的竖直转动轴。下部结构在这里通常具有其它的部件,例如驾驶室、发动机壳体、废气后处理部件等,因此配重装置不能在该区域中延伸。配重装置同样不能伸展靠近上部结构的竖直转动轴,因为那里是上部结构的钢结构所在的位置。
如果要进一步增加配重的质量,则只能通过在相同体积下增加配重元件的比重来实现。然而,这使得配重元件的制造和采购变得复杂和昂贵。
由专利文献DE202014008661U1可知,为了增加配重力矩,改变压载缸的距离,并因此改变所接收的配重的重心相对于上部结构转动轴的距离。该距离可以在装配配重之前被固定地设定。然而,这种技术方案的缺点是配重半径在起重机工作期间是不能改变的。因此不能根据施工现场的主要空间条件来调整配重半径,例如在特定的转动运动期间。此外,还出现了一个额外的倾翻标准(Kippkriterium),特别是对于具有可变支撑底座的移动式起重机。如果施工现场只有很少的空间,则通常会安装带有这种可变支撑底座的移动式起重机,其支撑沿升降作业的方向伸出足够远。由此在该方向上就存在一个大的支撑基础,但是在相反方向(向后)上的支撑通常只是很小地伸出,因此在放下负载之后存在“向后倾斜”的危险。
其它的技术方案,例如专利文献DE102016009013A1中的技术方案,使用可枢转的配重基板。然而,这种配重装置的安装是复杂的,因为配重装置承载着自身的压载缸,以便自己将压载缸从下方压靠在上部结构上。因此,在装备配重之前要建立到配重装置的压载缸的液压连接。此外,还必须确保配重装置可靠、稳定地支承在压载缸上,以便配重装置在向上压(Hochdrücken)时不会倾斜。
最后,CO2平衡也是当今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此而言,重型配重元件的运输是不利的部分。重型配重元件会很快使得运输车辆超载,这意味着必须使用额外的运输车辆,并因此使CO2平衡变差。
发明内容
在此背景下,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通用移动式起重机的配重装置,该配重装置能够简单、安全地紧固在上部结构上,并且利用该配重装置能够在运行中产生高的配重力矩。
根据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一种根据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移动式起重机、一种根据本发明技术方案的配重装置、和一种根据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用于将配重装置安装在这种移动式起重机上的方法来实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由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给出。
据此,一方面提出了一种移动式起重机,其包括可行驶的下部结构、可转动地安装在该下部结构上的上部结构、以及能够与上部结构耦接的配重装置。特别地,起重臂,例如伸缩起重臂,可变幅地铰接在上部结构上。配重装置包括配重基板和至少一个连接元件,该连接元件用于提升配重装置以及用于将配重装置与上部结构耦接。该至少一个连接元件与配重基板连接并基本上垂直于配重基板地延伸。当在下文中为了简单起见仅提及“连接元件”时,这应被理解为至少一个连接元件,即,包括可能存在的其它现有连接元件。
根据本发明,配重装置包括承载板,该承载板能够在配重基板上方与至少一个连接元件连接。“上方”在此是指配重基板(或移动式起重机)放在水平地面上并且连接元件垂直向上延伸。其结果是,在安装配重装置时,承载板位于配重基板和连接元件与上部结构的连接点之间。
根据本发明,在承载板上围绕竖直轴可枢转地安装至少一个枢转承载件,其中在该枢转承载件上可堆叠至少一个第一配重元件。在本文中,将放置或堆叠在枢转承载件上的配重元件称为“第一配重元件”。亦即,枢转承载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作附加的、能够相对于承载板枢转的底板,在该底板上可以布置另外的(第一)配重元件或者说配重堆叠(Gegengewichtsstapel)。通过围绕竖直轴的可枢转性(这又涉及具有平整的、水平的地面的情况),可以改变安装在枢转承载件上的第一配重元件与上部结构的转动轴的距离。由此,例如可以增大或减小配重装置产生的总平衡力矩,或者减少配重装置所占据的空间,以便使上部结构能够在狭小的空间条件下转动。
可安装在枢转承载件上的配重堆叠(其可以只包括唯一的第一配重元件,但优选包括多个第一配重元件)向上不受限制,因此可以增加配重的总重量或体积,而不会在安装和拆卸配重装置期间引起问题。
同时,配重装置通过所述至少一个连接元件实现了可靠、稳定的安装,通过该连接元件,配重基板、放置在其上的任何附加的配重元件、以及具有枢转承载件和安装于其上的配重的承载板可以一起被提升到上部结构并且安装于其上。这可以优选地通过紧固在上部结构上的压载缸来实现,该压载缸将在至少一个连接元件上的配重装置向上拉动。相比于压载缸是配重装置的一部分的技术方案,这简化了安装和拆卸过程。
替代地,还可以设想:在下部结构上或者在至少一个连接元件之上或之中布置一个或多个压载缸,其将配重装置的一部分(例如,用于将配重装置安装在上部结构上的紧固装置或者具有这种紧固装置的至少一个连接元件)或整个配重装置沿上部结构的方向向上挤压,配重装置在那里可以与上部结构(例如与压载框架)连接。随后,至少一个压载缸可以再次缩回。该选项(借助至少一个压载缸向上挤压)同样也包含在配重装置的所述“提升”中。此外,连接元件与配重基板的“连接”并不排除其相对于配重基板移动,例如通过压载缸。
因此,所述至少一个连接元件是用于整个配重装置的牵引元件和紧固元件,这减少了部件的数量,便于操作和安装,并且确保了不同部件的稳定连接。
所述至少一个连接元件可以一体化地构造。由此不再需要费力地建立与其它构件的焊接连接,这简化了制造过程。
优选地,所述至少一个连接元件被构造为具有特别是基本扁平形状的一体式金属板结构。这种金属板结构比例如圆柱形的接收管更易制造,并且能够以合适的厚度制造,以承受沿着和横向于其纵轴线作用的不同载荷。所述至少一个连接元件可以可选地由易于购买、便宜和具有大公差的厚金属板制成为烧割件(Brennteil)。可以烧割出轮廓并在某些位置上进行加工。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至少一个连接元件与配重基板固定地连接,特别是焊接。连接元件在此可以被焊接在配重基板的上侧,或者被不可移动地收纳在配重基板的凹部中并与配重基板固定连接。在此,连接元件与配重基板之间的连接、特别是焊缝被构造为其是能足够承载的,特别是关于例如在移动式起重机的倾斜位置或转弯行驶时可能出现的横向力。
替代地,所述至少一个连接元件可以被接收在配重基板的凹部中,在此优选地不存在完全固定的连接,但是连接元件沿着其纵轴线相对于配重基板的运动在一定框架下是可能的。特别地,连接元件可以包括基部、中间部和耦接部,其中基部被接收在配重基板的凹部中,并且中间部穿过凹部的开口突出。连接元件的与配重基板相对置的端部可以具有耦接部,该耦接部用于与上部结构耦接。配重基板可以平放在连接部件上的基部的放置面上,其中凹部优选地允许基部在凹部内部沿连接元件的纵向方向运动。凹部可以朝向配重基板的下侧敞开并且可选地由盖板覆盖。
通过由基部在凹部内部的一定的移位性所得到的运动自由度,在已提升状态下,配重基板(以及可能堆叠在其上的所有配重元件)被完全放在至少一个连接元件上,并且连接元件不接触盖。因此,盖在这种状态下是不被加载的。只有在放在地面或放置区域上的状态下,连接元件的重量才会作用在盖上。由于连接元件在凹部内部的可移动性以及优选不存在的与盖的连接,在配重装置处于倾斜位置或者在发生横向力时,盖不会被侧向加载,而是可能最多只有轻微的摩擦连接或摩擦载荷起作用。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上部结构上设置压载装置,该压载装置被设计为,将配重装置从下部结构的放置区域提升并放置在下部结构上。配重装置特别是能够与压载装置可拆卸地连接,即,压载装置优选地承担双重功能:提升和降低配重装置及其在上部结构上的紧固。
优选地,至少一个连接元件在与配重基板相对置(即,指向上部结构或指向压载装置)的一端具有耦接部,通过该耦接部可以建立与压载装置的机械耦接。该耦接部可以包括收纳部,压载装置的提升装置、特别是压载缸可以缩回到该收纳部中,以建立用于提升配重装置的连接。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压载装置包括至少一个液压压载缸,该液压压载缸能够与至少一个连接元件的耦接部或其收纳部可拆卸地接合。特别地,压载缸具有活塞杆,该活塞杆能够从压载装置向下伸出并且能够与连接件的耦接部耦接。优选地,设置两个或更多个压载缸以及相应数量的连接元件。
优选地,压载装置包括压载框架,该压载框架优选地承载一个或多个压载缸。压载框架可以具有一个或多个弯曲梁所述至少一个连接元件能够被紧固在该弯曲梁之上或之中。
优选地,连接件的耦接部包括向上敞开的凹部形式的收纳部,压载缸的耦接件可以缩回到该收纳部中,特别是通过上部结构围绕其竖直转动轴的转动。耦接件可以是压载缸的活塞杆的一部分,或者是与其连接的构件。耦接件可以在凹部中被锁定,例如通过专门提供的锁定装置。替代地或附加地,该锁定可以简单地通过机械止挡得到,该机械止挡阻挡耦接件相对于耦接部的进一步运动。
耦接部的收纳部可以按照已知的方式构造为,其允许压载缸的侧向(例如在圆周运动之后)插入,并且在连接状态下(即,在配重装置通过一个或多个压载缸的回缩可以提升的安装位置)形状配合地阻止压载缸沿竖直方向离开凹部的运动。在已提升状态下,配重装置可以经由至少一个连接元件的凹部放置或悬挂在至少一个压载缸的耦接件(Kopplungsstück)上。
作为所述通过布置在上部结构上的至少一个压载缸来提升至少一个连接元件上的配重装置的可能性的替代方案,也可以考虑将原理颠倒:即,至少一个压载缸布置在至少一个连接元件之上或之中,并且将压载缸的全部或其一部分(包括所述紧固装置)提升到上部结构,以便能够将连接元件或其被提升的部分与上部结构连接。在这种情况下,所述至少一个压载缸可以优选地相对于配重基板提升所述至少一个连接元件。在安装到上部结构上之后,配重基板可以通过将至少一个压载缸缩回到上部结构上来提升。还可以想到的是,将所述至少一个压载缸布置在下部结构上并且将整个配重装置提升到上部结构,然后配重装置在那里通过至少一个连接元件与上部结构连接。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提供至少一个第二配重元件,该第二配重元件可以被放置或堆叠在配重基板上并且具有至少一个凹部,所述至少一个连接元件在放置状态下穿过该凹部突出。在本文中,直接放置或堆叠在配重基板上的配重元件被称为“第二配重元件”。第二配重元件特别是板状的。可以提供多个第二配重元件或者配重板,它们可以堆叠在配重基板上。
配重基板特别是代表了配重装置的最低的配重元件,所有必要时附加提供的第二配重元件可以堆叠于其上。所有第二配重元件的凹部在此至少部分地重叠,使得所述至少一个连接元件能够突出穿过堆叠并且可以从上方接近。
在由配重基板和可能的一个或多个第二配重元件组成的堆叠上方,承载板与连接元件连接。换句话说,在压载状态下,第二配重元件(或包括多个第二配重元件的堆叠)被布置在配重基板与承载板之间。特别地,第二配重元件在压载时不被张紧。
为了配重元件的稳定放置和配重装置在上部结构上的连接,优选地提供多于一个的连接元件。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配重装置因此包括至少两个彼此间隔开并与配重基板连接的连接元件。优选地,提供刚好两个连接元件,在此也可以提供多于两个的连接元件。特别地,将连接元件布置在距重心或距配重基板的中心线(其优选地平行于上部结构的纵轴线取向)相同的距离处。由此可以实现配重基板和连接元件的整体轴向对称布置。
连接元件可以相对于彼此(分别围绕竖直轴线)转动地布置。这可能是由于压载缸通过上部结构的转动而沿圆形轨迹移动以建立与连接元件的耦接所造成的。连接元件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被构造为扁平的金属板结构,它们不是平行地取向,而是相对于彼此倾斜一定的角度。然而优选地是,连接元件不是相对于彼此转动、而是相对于彼此平行地布置。这简化了配重基板以及承载板和第二配重元件的制造。
配重基板和/或承载板和/或至少一个枢转承载件和/或至少一个第一配重元件和/或至少一个第二配重元件特别是分别由盒子、特别是钢盒形成,在制造过程中将配重、特别是实心金属块插入到盒子中。然后用粘合剂填充盒子并使其达到所期望的重量。这样制造的配重应该是廉价、鲁棒和重的。粘合剂可以具有比所插入的金属更低的比重。因此,大且实心的金属部件是有利的。配重基板或配重元件的形状越复杂,并且凸起和中断越多,具有实心配重或块的钢箱的制造或设计就越难。由于连接元件优选彼此平行地布置,因此得到几何形状理想的区域,用以在制造过程中以巨大的重量填充相应的钢箱。
替代地,在先前段落中提到的一个或多个板或元件可以以灰口铸铁件的形式提供。总体上,在这些板或元件的区域中可用的空间是较小的,因此应该使用尽可能大的比重。此外,连接元件以及必要时还有配重基板必须将较大的力(承载板、至少一个枢转承载件以及被收纳于其上的至少一个第一配重元件的重力)导入到下部结构中,而自身不会受到损坏。
替代地,承载板和至少一个枢转承载件可以具有混凝土填充物。由此使得这些部件的重量更轻,从而在这些部件的特定设计中,配重装置(特别是在没有第一配重元件的情况下)可以作为整体移动,即作为运输单元移动。这消除了承载板以及必要时还有第二配重元件的耗时的安装和拆卸。此外,配重装置还可以由更远距离的运输车辆接收。此外,混凝土填充物是一种相对成本低廉的解决方案。承载板和枢转承载件可以具有相同的重量(例如,10t或4t)或者不同的重量(例如,承载板:10t,枢转承载件:4t)。
在连接元件平行布置的情况下,应该注意到:压载缸在安装配重装置时特别是沿一圆形轨迹运动。在设计连接件或连接件的耦接部时需要相应地考虑这种情况。这可以例如通过耦接部的足够大的收纳部来实现。替代地或附加地,也可以设想弧形的收纳部或其它的解决方案。
优选地,至少两个枢转承载件分别围绕一个竖直轴可枢转地安装在承载板上,其中每个枢转承载件上能够分别安装至少一个第一配重元件,优选分别安装一个配重堆叠。枢转承载件可以彼此独立地枢转。由此使得配重装置所占据的空间能够灵活地适应于各种使用情况,例如关于狭小的空间条件或者障碍物或者关于所产生的配重力矩。还可以考虑将多个枢转承载件彼此机械耦接,以便能够实现所有枢转承载件的同步枢转运动。由此,整个重心特别是始终沿着定义的路线运动。
优选地,枢转承载件在装配状态下相对于上部结构的延伸穿过上部结构的竖直转动轴的中心平面对称地布置。可以提供刚好两个枢转承载件,在此还可以考虑有多于两个的枢转承载件的实施方式,这些枢转承载件可以例如在所述中间平面的每一侧彼此机械耦接。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至少一个连接元件具有放置面,配重基板至少在移动式起重机不在倾斜位置的情况下通过该放置面平放在连接元件上,并使其重力导入到连接元件中。放置面可以是连续的面或者是多个子面。放置面或者必要时的多个子面可以包括扁平的和/或倾斜的和/或弯曲的区域。优选地,在连接元件的相对侧上设置至少两个放置面。由此使得配重基板能够稳定地支撑在连接元件上。
替代地或附加地,至少一个连接元件可以包括定中心装置(Zentriermittel),配重装置借助于该定中心装置在上部结构上能够定位在安装位置上。在此,定中心装置特别是与上部结构上的配合定中心装置一起作用,并且负责配重装置在提升到上部结构期间的自动定位。将配重装置定中心在上部结构上的指定安装位置便于其安装。
在此,上部结构优选包括相应的配合定中心装置,该配合定中心装置被构造为,在提升配重装置时通过与连接元件的定中心装置的相互作用将配重装置自动定位在安装位置,在该安装位置上配重装置能够与上部结构、特别是压载装置连接。优选地,定中心装置被构造为基本上沿连接元件的纵向方向延伸的元件,例如突起。配合定中心装置相应地形成凹部,定中心装置在提升配重装置时缩回到该凹部中。然而,相反的情况(定中心装置构造为凹部,配合定中心装置构造为从上部结构向下突出的突起等)也是可能的。定中心装置优选地包括至少一个斜切的表面或倒角,即,为了使定中心装置和配合定中心装置更容易地交错回缩,可以具有一个或多个斜切的表面,例如在一个或两个方向上。同样,定中心装置或配合定中心装置的具有圆周倒角的锥形形状也是可能的。
替代地或附加地,至少一个连接元件可以包括紧固装置,通过该紧固装置,配重装置能够在安装位置(特别是通过上述预定中心实现的安装位置)与上部结构可拆卸地连接。亦即,在起重机运行期间,配重装置特别地不是例如由一个或多个压载缸保持在上部结构上,而是提供单独的连接,该连接通过至少一个连接元件的紧固装置以及特别是通过上部结构上的相应连接件建立。由此,包括与连接元件连接的承载板在内的配重装置可以牢固、稳定地紧固在上部结构上,使得必要时所提供的压载缸在提升和紧固之后卸载。
优选地,至少一个连接元件具有定中心装置和紧固装置。至少一个连接元件由此满足多重功能:一方面,用于整个配重装置的提升和放下;另一方面负责配重装置在上部结构上的正确定位,以建立可拆卸的连接。至少一个连接元件通过其紧固装置同样承担了后一种功能,也就是将配重装置紧固在上部结构上。因此,所述至少一个连接元件是将牵拉元件、定中心元件和紧固元件结合为了一个元件,这减少了部件的数量并且使操作更容易。优选地,所有这些功能在此被组合在单个单元中,特别是在没有复杂的焊接组件。
连接元件可以具有止挡元件,用于紧固用于提升配重基板的升降机(例如,链或绳索)的止挡装置。由此,配重基板连同(多个)连接元件可以由辅助起重机或待装备的移动式起重机自己提升,并且例如被定位在下部结构的放置区域上。优选地,止挡元件由连接元件的凹部形成。还可以考虑钩元件、突起等用于紧固止挡装置。
优选地,配重基板在其下侧包括至少一个放置定中心装置,用于将配重装置定位在下部结构的放置区域上。优选地,放置区域具有至少一个相应的配合放置定中心装置,其能够与放置定中心装置相接合以将配重装置正确地定位在下部结构上。由此使得配重装置能够在正确的位置对准,该位置对于无摩擦地接收或耦接压载装置、特别是无摩擦地耦接压载缸是必需的。放置定中心装置可以是留空,并且配合放置定中心装置可以是可插入到留空中的突起、销或其他的突出元件(或相反)。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至少一个枢转承载件通过枢转驱动器相对于承载板能够连续地(stufenlos)枢转。这种枢转驱动器是特别必要的,因为竖直枢转轴承中的支承力非常大。枢转驱动器优选可以是液压缸,但也可以是任何其它的致动器,例如电驱动器。枢转驱动器优选地与承载板和枢转承载件铰接连接。然而,枢转驱动器不必强制性地将承载板和枢转承载件直接相互连接。杠杆系统也是可能的,以便最佳地利用几何形状。
优选地,枢转承载件的枢转角度通过至少一个传感器来检测,并且例如提供给起重机控制器以进行评估。因此,控制器还能够在起重机监视中考虑中间位置。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至少一个连接元件具有支撑面,承载板可以放置在该支撑面上,特别是使得所放置的承载板的重力仅被导入到所述至少一个连接元件中,而不被导入到配重基板中或者导入到放置在其上的第二配重元件中。支撑面可以是连续的面,或者是多个子面。支撑面或者必要时是多个子面可以包括扁平的和/或倾斜的和/或弯曲的区域。优选地,在连接元件的相对侧上设置至少两个支撑面,特别优选地设置四个支撑面,这些支撑面特别是围绕连接元件分布。由此使得承载板能够稳定地支撑在连接元件上。承载板可以具有相应的配合支撑面,该配合支撑面被平放在连接元件的支撑面上。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承载板包括至少一个凹部,所述至少一个连接元件在连接状态下突出穿过该凹部。因此,承载板是从上方被推到或者“并入”所述至少一个连接元件上,并且特别是直至其平放在连接元件的支撑面上才停止。
连接元件的突出穿过承载板或者说从承载板向上伸出的端部优选地包括紧固装置,配重装置通过该紧固装置能够与上部结构可拆卸地连接。由此,整个配重装置可以在提升到上部结构之后与上部结构的相应连接件连接,特别是螺栓连接。
连接件特别具有前述的用于与压载缸的相应耦接件耦接的耦接部。优选地,将耦接部或其收纳部布置为,其在连接状态下位于承载板的凹部内。优选地,至少承载板的凹部在此被构造为,使得压载缸的耦接件能够在凹部内部被定位在连接元件的耦接部的旁边,并且通过上部结构围绕其竖直转动轴的转动而能够缩回到耦接部或其收纳部中。在此,压载缸描绘出一个圆形轨迹并且侧向移入到耦接部中。亦即,承载板的凹部必须相应更宽地构造,以便在压载缸与连接元件耦接时允许这种圆形运动。可能的位于下面的一个或多个第二配重元件可以不同地构造,使得基本上只有连接元件能够通过。
承载板的凹部可以具有机械止挡,压载缸的耦接件在锁定位置撞击到该机械止挡,在该锁定位置上压载缸和连接元件彼此正确地耦接,亦即,在该锁定位置上配重装置能够通过至少一个压载缸来提升。该止挡可以由凹部自身的壁形成,由此得到一种特别简单的实施方式。替代地,该止挡也可以由布置在凹部中的单独构件来实现。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承载板和至少一个连接元件相对于彼此分别具有用于建立可拆卸的连接、特别是螺栓连接的连接件。这些用于在连接元件与承载板之间建立固定连接、即不允许相对运动(但仍然可拆卸)的连接的连接件特别是附加于之前所述的连接元件和承载板的支撑面和配合支撑面来提供。通过该支撑面和配合支撑面,承载板只被放置在连接元件上。然而,为了操作和所产生的力和力矩的无运动传递而实际提供的连接元件与承载板之间的连接是通过该连接件建立的。连接元件可以具有一个或多个螺栓收纳部作为连接件,该螺栓收纳部在安装相应的螺栓之前与承载板中的相应的螺栓收纳部处于重叠中。
可选地,所述至少一个枢转承载件为了运输能够从承载板拆下。为了在运输期间存放该至少一个枢转承载件,移动式起重机可以在下部结构上和/或在上部结构上具有至少一个收纳部。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优选地,至少一个第一配重元件具有基本上三角形的基本形状或横截面(在剖视图中)。这允许配重装置的可移动部分(即,枢转承载件连同堆叠于其上的第一配重元件)的重心比配重装置的最外点相对更远离上部结构的转动轴地围绕下部结构运动。因此,与配重装置的为了产生更高的配重力矩而向外移动的可移动部分的重心相比,配重装置的形成上部结构的枢转半径或压载半径的最外点(其决定了施工现场所需空间)的增大程度相对较小。
正如从专利文献DE202004009497U1已知的,为了操纵第一配重元件并在必要时操纵处理枢转承载件,可选地使用安装装置。为此,第一配重元件可以相应地构造,并且特别是分别具有相应的中心凹部,棘突状的安装装置可以插入到该中心凹部中。
枢转承载件连同(多个)配重元件能够通过侧向枢转从邻接承载板的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在此,枢转承载件和(多个)配重元件的布置的重心相对于上部结构的转动轴的距离在第二位置比在第一位置更大。第一位置的特征可以是相应的枢转驱动器完全缩回。第二位置的特征可以是至少一个枢转承载件相对于第一位置的枢转角度为30-60°、优选为40-50°。
在第二位置上并且在上部结构与配重装置之间的连接松开时,上部结构可以相对于配重装置自由地转动而不会与配重装置碰撞。这对于安装在枢转承载件上的配重的自安装是特别重要的。为了使移动式起重机能够用其自身的起重臂将一个或多个第一配重元件放置在枢转承载件上,上部结构必须能够自由转动而不与放置在下部结构上的配重装置碰撞。为此,可能需要建立到配重装置的临时电连接和/或液压连接,以便能够操作枢转驱动器并使枢转承载件移动到第二位置。随后,上部结构可以自由地转动以接收第一配重元件并将其放置在枢转承载件上而不与配重装置碰撞。
枢转承载件可以通过进一步枢转运动到第三位置,在该第三位置上,枢转承载件和(多个)配重元件的布置的重心相对于上部结构的转动轴的距离比在第二位置更大。第三位置的特征可以是枢转驱动器的完全伸出。特别地,第一位置与第三位置之间的任何中间位置都可以认为是第二位置,在该中间位置上,在上部结构相对于配重装置转动时不会发生与安装在枢转承载件上的至少一个第一配重的碰撞。在第三位置上,至少一个枢转承载件相对于第一位置的角度可以大于100°,例如为120°-150°,优选为130°-140°。
配重基板连同(多个)连接元件可以具有关于延伸通过配重装置中心的中轴线轴对称的结构。
配重基板和/或至少一个可放置于其上的第二配重元件在俯视图中可以具有弧形的、即偏离矩形的形状。
优选地,承载板和至少一个连接元件的尺寸,特别是关于其高度,被确定为,配重装置在与上部结构连接的状态下在上部结构转动时不会与干扰区域、特别是下部结构的发动机壳体和/或驾驶室和/或废气后处理装置发生碰撞。特别地,枢转承载件的最下沿在连接状态下位于干扰区域的最上沿之上。相反,压载板和必要时安装于其上的第二配重元件可以部分地位于干扰区域的最下沿之下,因为其外侧沿相对于上部结构的转动轴的距离特别是小于枢转承载件的径向外侧沿,至少在完全伸出的(第三)位置上。
通过枢转驱动器,至少一个枢转承载件可以特别是被连续地调节,并且可以处于最小角度(第一位置)与最大枢转角度之间的任意枢转角度。由此,能够在例如0°-135°的范围内(当然,该范围可以更大或更小)连续地调整配重装置的压载半径,这使得起重机的使用能够非常灵活。
由于压载半径在起重机运行期间可以增加并且超过存在于下部结构上的空间情况(在安装在上部结构上的状态下,配重装置位于下部结构组件的上方,例如发动机壳体,因此不会与其碰撞),配重装置可以被构造为,其在第一位置(枢转承载件放置在承载板上)沿着下部结构纵轴线的距离小于已知配重装置(在那里配重装置必须具有最大可能的延伸以使压载半径最大化)的情况。由此,利用根据本发明的配重装置,由于安装在下部结构上的配重装置没有占用那么多的空间,因此在下部结构上提供了额外的结构空间。该结构空间可以例如用于在下部结构上布置附加的组件,或者用于减小下部结构长度并因此提高下部结构的机动性(Wendigkeit)。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用于根据本发明的移动式起重机的配重装置。在此显然得到了与根据本发明的移动式起重机相同的优点和特征,因此省略了重复的描述。优选地,配重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配重元件,其能够放置或堆叠在枢转承载件上。替代地或附加地,配重装置还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第二配重元件,其能够放置或堆叠在配重基板上。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用于将根据本发明的配重装置安装在根据本发明的移动式起重机的上部结构上的方法。该方法至少包括以下步骤:
-特别是通过紧固在移动式起重机的上部结构上的起重臂,将配重基板安放在下部结构的放置区域上;
-将承载板与至少一个连接元件连接;
-通过至少一个连接元件提升配重装置,特别是通过将上部结构的至少一个压载缸与至少一个连接元件耦接并随后使压载缸回缩;
-在至少一个连接元件与上部结构之间建立连接,特别是螺栓连接。优选地,在此进行连接元件的突出穿过承载板的紧固装置与上部结构的压载装置之间的连接。
在此明显得到了与根据本发明的移动式起重机相同的优点和特征,因此省略了重复的描述。特别地,请参考在根据本发明的移动式起重机的框架下讨论的可能的实施方式和可选的特征,这些实施方式和特征类似地应用于根据本发明的方法。
在该方法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将承载板与至少一个连接元件连接的步骤包括以下步骤:
-特别是借助于移动式起重机的起重臂,将承载板带到至少一个连接元件上;
-将至少一个连接元件导入承载板的相应凹部中;
-将承载板安放在至少一个连接元件的上述支撑面上,使得承载板仅平放在连接元件或支撑面上;
-通过连接件,特别是通过建立螺栓连接,将承载板与至少一个连接元件连接。
如果为了运输已经将至少一个枢转承载件从承载板拆下,则该方法还可以包括将枢转承载件与承载板连接的步骤。
可选地,该方法可以包括将至少一个第一配重元件放置或堆叠在枢转承载件上,确切地说是在通过至少一个连接元件提升配重装置之前。这可以通过外部的升降机(例如辅助起重机)来实现。在这种情况下,枢转承载件不必一定向外枢转。然而,这种堆叠优选地通过移动式起重机本身以自安装的方式进行。由此,其必须能够相对于承载板或枢转承载件旋转。在这种情况下,该方法还可以包括建立移动式起重机与承载板的枢转驱动器的液压和/或电连接的步骤。
然后致动枢转驱动器,以将至少一个枢转承载件向外枢转到上部结构在转动时不会与其碰撞的位置。为此,至少一个枢转承载件枢转一特定的角度,其中该角度例如可以在30°与60°之间,优选在40°与50°之间。在此,配重装置被平放在下部结构上,并且枢转承载件向外枢转到(第二位置)使上部结构可以自由转动的程度。随后,至少一个第一配重元件可以被放置在枢转承载件上,即,起重机现在可以独立地将至少一个配重元件或由配重元件构成的塔堆叠在枢转承载件上。在此,整个配重装置只是水平地停留在下部结构上并且不会翻到。此后,可以再次断开所述电连接和/或液压连接,在此优选先将枢转承载件向内枢转(eingeschwenkt)。该连接的松开可以在将配重装置提升并安装到上部结构上之前或之后进行。优选地,在借助于至少一个压载缸提升配重装置之前,将至少一个枢转承载件再次枢转回到第一位置。
为了拆卸配重装置,可以按照相反的顺序执行上述步骤(用于从根据本发明的移动式起重机的上部结构拆卸根据本发明的配重装置的方法)。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更多特征、细节和优点将在下文中参照附图进行说明。其中:
图1示出了由现有技术已知的移动式起重机的局部侧视图;
图2以透视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配重装置的一种优选实施例;
图3以透视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移动式起重机的一种优选实施例的局部视图,其具有已安装的配重装置;
图4示出了移动式起重机的俯视图,其中放置在下部结构上的配重装置处于第一位置;
图5示出了根据图4的移动式起重机的侧视图;
图6示出了移动式起重机的俯视图,其中放置在下部结构上的配重装置处于第二位置;
图7示出了根据图6的移动式起重机的侧视图;
图8示出了移动式起重机的俯视图,其中安装在上部结构上的配重装置处于第三位置;
图9示出了根据图8的移动式起重机的侧视图;
图10示出了移动式起重机的侧视图,其具有与上部结构脱耦的配重装置;以及
图11示出了根据一个实施例的、沿着竖直轴线穿过承载板与枢转件之间的关节连接的剖面图。
其中,附图标记列表如下:
1:移动式起重机(现有技术)
2:配重基板(现有技术)
3:配重板(现有技术)
4:连接件(现有技术)
5:配重(现有技术)
10:移动式起重机
12:下部结构
13:转动轴
14:上部结构
15:发动机壳体
16:压载框架
17:绞盘
18:压载缸
19:废气后处理装置
20:配重装置
22:配重基板
24:第二配重元件
30:连接元件
31:支撑面
32:连接件(螺栓收纳部)
34:紧固装置
35:螺栓收纳部
36:耦接部
37:收纳部
38:支撑面
40:承载板
41:凹部
42:枢转承载件
43:竖直轴
44:枢转驱动器
45:轴向轴承
46:连接部
47:配合支撑面
48:用于安装装置的留空
49:径向轴承
50:第一配重元件
52:用于安装装置的留空
60:圆形轨迹
70:压载装置的下沿
80:配重装置(承载板40螺栓连接)的重心
81:(基本上是带有枢转承载件42的承载板40的)重心
82:投影重心
83:(基本上是配重基板22、第二配重元件24和连接元件30的)重
90:双柱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以侧视图示出了由现有技术已知的移动式起重机1的示例。该移动式起重机1具有带有轮式行走机构的下部结构12和通过转动机构围绕竖直转动轴13可转动地安装在下部结构12上的上部结构14。在图1中仅分别示出了下部结构12和上部结构14的钢结构。一起重臂(未示出)围绕水平轴可变幅地铰接在上部结构14上,例如伸缩式起重臂。压载装置的压载框架16被螺栓连接在上部结构14的钢结构上。压载装置包括两个液压压载缸18,以便从下部结构12的放置区域接收配重装置5(也被称为上部结构压载物)或将其放置在下部结构的放置区域上,配重装置5包括配重基板2和堆叠于其上的多个配重板3。配重装置5在被提升之后通过连接件4与压载框架16螺栓连接。
为了安装配重装置5,将其堆叠在下部结构12上。上部结构14与其压载装置一起在配重装置5上转动,并且压载缸18将其拉到上部结构14上。如开头所阐述的,在这种已知的系统中,可安装配重5的尺寸在高度上(由于压载装置)以及在向后和向前的方向上(由于下部结构12的部件和上部结构14的尺寸)都是有限的。
图2以透视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移动式起重机10的配重装置20。该配重装置20包括配重基板22,在这里示出的实施例中,在该配重基板上可以放置另一个板状的配重元件24。在其它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多个板状的配重元件24堆叠在配重基板22上。
配重装置20与压载缸18的耦接通过从配重基板22垂直向上突出的连接元件30实现,该连接元件在其上端处具有耦接部36以及紧固装置34,其中该耦接部用于可逆地耦接压载缸18的可缩回和可伸出的耦接件(其尤其是位于压载缸18的活塞杆上),该紧固装置用于将配重装置20紧固在上部结构14上。为了通过紧固装置34建立连接,配重装置20在压载框架16上的安装位置中的定向或定位可以通过连接元件30的定中心装置来实现,在当前所讨论的实施例中示出了该连接元件,但是没有设置附图标记。
如图2所示,配重基板22具有弯曲的形状(但这不是强制性的)并且与两个连接元件30连接,这两个连接元件垂直地从配重基板22向上突出。第二配重元件24同样被构造为板状的和弯曲的,并且具有相应的凹部25,连接元件30突出穿过该凹部。亦即,第二配重元件24从上方放置在配重基板22上并且“串在”连接元件30上,使得连接元件30的具有耦接部36和紧固装置34的端部区域向上突出超过第二配重元件24。第二配重元件24特别地没有与连接元件30螺栓连接,而是平放在配重基板22上。
连接元件30,也可以被称为连接剑或被简称为剑,特别是被一件式制成的金属板结构,其具有扁平的基本形状并且与配重基板22连接。由于连接元件30特别地不由多个相互连接的部分组成,而是一件式地构造,因此不必提供具有相应高要求的、制造复杂的焊接连接。
在这里所示的实施例中,连接元件30彼此平行地并且平行于配重基板22(和第二配重元件24)的侧沿取向。由此获得了特别有利的布置,其使得配重基板22(和第二配重元件24)更易于制造。这特别是通过用实心金属块填充钢箱,然后用粘合剂填充来实现。这种平行布置形成了用金属块填充钢箱的几何形状理想的区域。由此可以简单且成本低廉地进行制造。替代地,配重基板22和/或第二配重元件24可以由灰口铸铁制成。
在这里讨论的实施例中,根据本发明的移动式起重机10包括压载框架16(见图3)。在压载框架16上收纳有两个液压压载缸18,它们的活塞杆能够向下伸出并且具有耦接件。配重装置20可以通过压载缸18从下部结构12的上侧的放置区域提升到压载框架16并与其连接。相反,配重装置20可以通过压载缸18的伸出而再次放置在放置区域上,并且可以从那里装载到运输车辆上,必要时借助于辅助起重机或移动式起重机10的起重臂。
连接元件30在它们的与配重基板22间隔开的端部区域处分别具有耦接部36,用于将连接元件30并因此将配重装置20与压载缸18耦接。如果在下文中为了简单起见只谈及一个连接元件30,那么在此当然也可以是两个连接元件30。
耦接部36包括以向上敞开的夹子状的凹部37形式居中地布置在连接元件30上的收纳部,相应的压载缸18的特殊成形的(特别是蘑菇状的)端部或耦接件可以侧向地缩回到该收纳部中。在配重装置20能够被安全提升的最终位置(=锁定位置)上,压载缸18的耦接件完全位于凹部37的内部(同样地还有配属于第二连接元件30的第二压载缸18),该凹部由于其形状而允许通过压载缸18的缩回来形状配合地提升配重装置20,因为耦接件不能从凹部37向上滑出。
根据本发明的配重装置20还包括承载板40,该承载板具有两个侧向的枢转翼或枢转承载件42,它们分别围绕竖直枢转轴43可枢转地铰接在承载板40上。承载板40具有基本上对应于配重基板22的形状的形状,但这不是必须的。枢转承载件42的枢转轴43位于承载板40在装配状态下与上部结构转动轴13相对置的一侧,并且安装在承载板40的侧向伸出超过承载板40边沿的连接部46中。
枢转承载件42分别通过液压缸形式的枢转驱动器44可以在第一位置与第三位置之间运动(见图8),其中,在第一位置上,液压缸44最大程度地缩回,并且枢转承载件42贴靠在承载板40上(见图4);在第三位置上,液压缸44最大程度地伸出并且枢转承载件42完全向外枢转(ausgeschwenkt)。在液压缸44伸出时,枢转承载件42侧向地围绕其竖直轴43枢转。液压缸44不仅被铰接地紧固在承载板40上,而且被铰接地紧固在相应的枢转承载件42上。
承载板40具有两个用于收纳连接元件30的凹部41,在所示实施例中,这两个凹部跟随连接元件30的剑形具有长形的形状或者被构造为基本上狭缝状的。承载板40从上方放置在由配重基板22和第二配重元件24组成的堆叠上(替代地,该堆叠可以包括多个第二配重元件24),使得连接元件30的从第二配重元件24向上伸出的部分缩回到承载板的凹部41中。亦即,承载板40“被串在”连接元件30上,直到只有其紧固装置34从承载板40向上伸出(见图3)。耦接部36在放置之后特别是位于承载板40的凹部41的内部。
因此,连接元件30的紧固装置34在放置承载板40之后是可接近的,使得整个配重装置20连同配重基板22、第二配重元件24和承载板40(包括枢转承载件42和第一配重元件50)一起可以与压载框架16螺栓连接。为此,紧固装置34分别包括螺栓收纳部35。连接元件30的螺栓收纳部35通过提升配重装置20而与压载框架16的相应螺栓收纳部(以及必要时还有上部结构钢结构的相邻区域)汇聚在一起,并且一旦配重装置20位于安装位置,就与它们螺栓连接。由此,压载缸18将在起重机运行期间被卸载。
连接元件30在刚好位于第二配重元件24的表面上方的区域中具有多个支撑面31,这些支撑面围绕连接元件30分步地布置。承载板40被构造为其位于这些支撑面31上,并因此在放置之后不接触第二配重元件24。因此,承载板40将其重量经由支撑面31直接导入到连接元件30中,并且不导入位于其下方的板22、24中。承载板40可以在其下侧、在相应的位置处具有(例如由与承载板40的其余部分不同的材料制成的)配合支撑面47,该配合支撑面与支撑面31接触。
在枢转承载件42上可以堆叠另外的配重元件50(在本文中称为第一配重元件50),使得每个枢转承载件42都承载其自身的配重堆叠50。它们向上是没有限制的,因为它们在连接状态下是布置在压载框架16的外部(后者布置在配重堆叠50之间,见图4、图6、图8)。在这里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配重元件50具有基本为三角形的基本形状,如同枢转承载件42一样。可选地,第一配重元件50可以分别具有中央留空52(见图3和图8),根据专利文献DE202004009497U1的长形安装装置可插入到该中心留空中并通过扭转而锁定于其中,以便能够利用起重机提升和移动第一配重元件50。优选能够从承载板40拆下的枢转承载件42也可以具有相应的留空48(见图2),以便能够利用这种安装装置提升或移动它们。
通过枢转承载件42连同堆叠于其上的第一配重元件50的枢转,能够可变地调节由配重装置20产生的配重力矩以及上部结构14的配重半径。枢转承载件42通过枢转驱动器44的枢转可以是连续的,并因此能够与当前存在的负载情况相匹配。可选地,可以设置至少一个传感器,该传感器检测枢转承载件42的向外枢转状态并将其发送给起重机控制器以限制负载力矩。
在放置承载板40之后,承载板平放在连接元件30的支撑面31上,而不与连接元件固定连接。承载板40(和枢转承载件42)被设计为,使其在第一位置稳定地平放在支撑面31上,即,承载板40连同枢转承载件42的重心在俯视图中位于由支撑面31展开的平面内部。因此,承载板40在第一位置不会侧向倾斜。为了将承载板40牢固地或不可移动地与连接元件30连接,连接元件在紧固装置34下方具有螺栓收纳部形式的连接件32。承载板40同样具有相应的连接件,特别是相应的螺栓收纳部(未示出),在汇聚或放置之后,可以通过该螺栓收纳部插入相应的螺栓。这可以手动进行,在此特别是存在相应的凹部,以便能够手动地安置螺栓。替代地,承载板40可以具有螺栓插接装置,在放置之后,螺栓可以通过该螺栓插接装置被自动地推动穿过承载板40和连接元件30的螺栓收纳部,因为这些螺栓收纳部可能在放置之后是难以接近的。亦即,通过这种螺栓连接,能够在承载板40与连接元件30之间建立固定的连接。该连接可以在装配状态下无移动地传递力和力矩。
图3示出了具有配重装置20的移动式起重机10的一部分,其中仅示出了上部结构14和下部结构12的钢框架,而没有示出例如行走机构、起重臂等其它部件。配重装置20与压载框架16螺栓连接,并且枢转承载件42与其配重堆叠50一起完全伸出(第三位置)。压载框架16承载有绞盘17并且与上部结构14的钢框架螺栓连接。可以看到两个侧向布置在压载框架16上的压载缸18中的一个,其活塞杆缩回。还可以看到连接元件30的紧固装置34从承载板40的上方伸出,使得它们可以与压载框架16螺栓连接。承载板40在装配状态下位于压载框架16与第二配重元件24之间。
压载缸18与连接元件30的耦接特别是通过上部结构14围绕其转动轴13的转动来实现。因此,被连接元件30突出穿过的承载板40的凹部41至少在耦接部36的区域中被相应地加宽,以便连接元件30旁边的压载缸18能够向下缩回到凹部41中,直至耦接件位于耦接部36的收纳部37的高度处。之后,通过转动上部结构14可以建立耦接。为了使压载缸18的耦接件不移动穿过收纳部37,而是到达其正确的锁定位置,凹部41被优选地构造为,其侧壁形成用于压载缸18的耦接件的相应机械止挡。由此简单而有效地防止了压载缸18穿过。
图4至图9分别以俯视图(图4、图6、图8)和侧视图(图5、图7、图9)示出了位于枢转承载件42的不同位置的配重装置20、
在图4至图5中,配重装置20仍然被放置在下部结构12的放置区域上,即,尚未安装在上部结构14上,并且枢转承载件42位于第一位置。液压缸44完全缩回,并且枢转承载件42贴靠在承载板40上。在图5中,沿观察方向在前的配重堆叠50被隐藏,露出了位于两个配重堆叠50之间的压载装置的视图。配重装置20的整体重心80位于压载缸18的作用区域内,即,在俯视图中位于由配重基板22的支撑面38展开的表面内(见图5及图7,其中支撑面38被绘制为三角形以便于说明)。由此,在该结构中,配重装置20稳定地竖立在下部结构12的放置区域上而不会倾斜,并且可以被安全地压载。
如图5所示,由配重基板22、第二配重元件24和承载板40构成的单元被构造为,其总高度小于下部结构12的放置区域与压载框架16的下沿之间的距离,即,承载板40的上沿位于压载框架16的下沿的下方。因此,后者可以在承载板40上运动而不会发生碰撞。图10清楚地示出了这一点,其中绘出的线70表示压载装置或在压载装置区域中的上部结构14的最下沿的高度。线70位于承载板40的上方。亦即,上部结构14可以自由地在承载板40上方枢转。在装备配重装置20的情况下,在第一位置的配重半径被最小化,使得上部结构14在转动时需要很小的空间。但同时配重力矩也被减小到最下可能的程度。
图6至图7示出了仍然放置在下部结构12的放置区域上的配重装置20。然而,枢转承载件42连同配重堆叠50已经通过枢转驱动器44向外枢转到第二位置,在该第二位置上,在上部结构14相对于尚未安装的配重装置20转动时,配重框架16刚好不再与第一配重元件50碰撞。这在图6中通过绘出的圆形轨迹60表示,该圆形轨迹代表在上部结构14转动时压载框架16的最后沿的轨迹。第二位置特别是枢转承载件42的下述位置:在该位置上,第一配重元件50刚好位于圆形轨迹60的外部。在第二位置上,枢转承载件42可以相对于第一位置枢转40°至50°的角度,例如46°。
通过由配重基板22、第二配重元件24和承载板40所组成的单元的高度,当第一配重元件50没有位于枢转承载件42上时,上部结构14在装备时可以自由地在承载板40和枢转承载件42上方运动。然而,如果在移动式起重机10的自安装中应该将第一配重元件50放置到枢转承载件42上,则即使第一配重元件50已经堆叠,上部结构14也必须能自由转动。为此,可以建立与枢转驱动器44的临时液压连接,并使枢转承载件42运动到第二位置。在该位置上,上部结构14可以自由地转动,并且第一配重元件50堆叠在仍然放置在下部结构12上的配重装置20的枢转承载件42上。
如图7所示,在第二位置上,配重装置20的整体重心80仍然(在俯视图中)位于配重基板22的外轮廓内部。该重心80在下部结构12的放置区域上的投影用三角形82表示。由此,即使在这种结构中,配重装置20也仍然稳定地竖立在下部结构12的放置区域上而不会倾斜。
在图6和图7中同样可以看到,配重基板22、第二配重元件24和承载板40相对于发动机壳体15有一定的距离。该额外的安装空间可以用于缩短下部结构12,这提高了下部结构12的机动性。
最后,图8至图9示出了处于安装在上部结构14上的状态下的配重装置20。在此,枢转承载件42向外枢转到第三位置,在该第三位置上,液压缸44最大程度地伸出,并且枢转承载件42最大程度地向外枢转。在这种结构中,压载半径被最大化,由配重装置20产生的配重力矩同样如此。在第三位置上,枢转承载件42相对于第一位置枢转特别是120-150°,优选130-140°。例如,枢转承载件42在第三位置的最大枢转角度为约135°。
在图9中可以看到下部结构12的相比于放置区域增大的干扰区域,其邻接放置区域并且在该实施例中示出了用于发动机的壳体15和废气后处理装置19。这种结构限制了加宽配重基板22和第二配重元件24来增加配重力矩。由于根据本发明的配重基板22、第二配重元件24和承载板40的布置,在配重装置20的装配状态下,枢转承载件42位于发动机壳体15和废气后处理装置19的上沿的上方。因此,枢转承载件42的高度允许上部结构14自由转动。该高度通过配重基板22和第二配重元件24实现。
在图8中可以看到,连接元件30与承载板40之间通过连接件32的螺栓连接起着重要作用。在第三位置,配重装置20的整体重心80位于放置面,即配重基板22或支撑面38的外轮廓之外。如果承载板40仅放置在支撑面上,则承载板将向后倾斜。因此,需要不同的力传递来吸收由第一平衡配重元件50产生的力矩。这通过固定的螺栓连接32来实现。
可选地,连接元件30可以在紧固装置34的区域中具有附加的定中心装置,配重装置20在压载缸18缩回时通过该定中心装置被自动带入所期望的安装位置或被预先定中心。该定中心装置可以例如被构造为沿连接元件30的纵向方向向上突出且逐渐变细的突起或棘突,并且与压载框架16上的相应的配合定中心装置共同作用,并在此通过其倾斜或锥形的轮廓来确保配重装置20在压载框架16上提升时的自动对齐。
可能必要的是,使枢转承载件42枢转,以将配重装置20再次提升到第一位置,以便将配重装置20的重心安放为使得压载缸18能够可靠地承担(aufnehmen)配重。
图11以截面图示出了在承载板40和一枢转件42之间的枢转连接或转动关节的实施例,其中截面沿着竖直轴43的纵轴线延伸。可以看到,形成竖直轴43的关节或轴延伸穿过枢转件42、承载板40和连接部46(上端)。在下面还可以看到第二配重元件24的一部分。
如图11所示,转动关节可以包括两个径向轴承49,它们可以布置轴43在枢转承载件42的上方和下方的支承点处。替代地或附加地,可以在枢转承载件42的两个支承部与承载板40之间设置轴向轴承45,其优选地可以布置在轴43的中间高度处。通过这种轴承布置,可以最佳地吸收和传递径向力和轴向力。所述径向和/或轴向轴承可以是滑动轴承,在此,原则上也可以考虑滚动轴承。
此外,可以在轴43的端部区域上,特别是在枢转承载件42与连接部46之间和/或在枢转承载件42与第二配重元件24之间布置双柱(Aufdopplung)90。它们可以增大径向滑动轴承49的接触面。
下面给出根据本发明的用于在移动式起重机10的上部结构14上装备或安装根据本发明的配重装置20的方法的实施例。
压载底板22与连接元件30一起以自安装的方式(即,与移动式起重机10的起重臂一起)放置在下部结构12的放置区域上。
将第二配重元件24放置在配重基板22上(替代地,可以将承载板40直接布置在配重基板22的上方,或者可以设置多个第二配重元件24)。
如果枢转承载件42为了运输被从承载板40上拆除,则现在将其再安装在承载板40上。
承载板40被放置在连接元件30的支撑面31上的第二配重元件24的上方,其中枢转承载件特别是位于第一位置。在第一位置,承载板40和枢轴承载件42的重心81(见图10,当承载板40螺栓连接到连接元件30时,不要与配重装置20的整体重心80混淆)位于所展开的支撑面31的表面内部。因此,承载板40可靠且稳定地放置在支撑面31上而不会倾翻。上部结构14可以通过承载板40自由地枢转(见图10,水平线70)。
在连接元件30与承载板40之间建立螺栓连接32。从这一刻起,决定性的不再是唯一的重心81,而是整个配重装置20的重心80(见图5)。重心80的投影位置位于由配重基板22在下部结构12上的支撑位置展开的表面内部,或者位于配重基板22的外轮廓内部。
可选地:如果在枢转承载件42上需要第一配重元件50,则枢转承载件42必须枢转到第二位置(压载位置)(见图6,圆形轨迹60)。为此,需要在上部结构14与枢转驱动器44之间建立液压连接并在必要时建立电连接。第一配重元件50不能被上部结构14过度枢转。如果第一配重元件50没有被堆叠,则该步骤是不必要的。现在,上部结构14在枢转承载件42的第二位置能够自由转动(为此,必须先再次解除上部结构14的供应(Versorgung)),并且第一配重元件50以自安装的方式堆叠在枢转承载件42上。随后,整体重心80仍然位于配重基板22的外轮廓内部。当应当进行压载时,压载框架16必须位于配重塔50之间。然后,例如当在配重装置20和上部结构14或配重框架16之间建立螺栓连接时,建立到上部结构14的液压连接并在必要时建立电连接。
替代地,为了配重堆叠,也可以用下部结构12建立供应。这里需要很少的耦接过程,例如参见专利文献DE102016005505A1。
优选地,枢转承载件42再次向内枢转,直至整个待提升的配重装置20的重心80相对于压载缸18被合适地定位(这不一定对应于第一位置,而是可以是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以便其能够可靠地提升配重装置20,并且没有过大的力矩作用在压载缸18上。
上部结构14围绕竖直转动轴13转动,以将配重装置20带到提升位置,在该提升位置,压载缸18的耦接件可以缩回到连接元件30的耦接部36旁边的凹部41中。
通过使上部结构14相对于配重装置20转动,压载缸18的耦接件沿着圆形轨迹回缩到连接元件30的收纳部37中。必要时可以进行锁定。
现在,整个配重装置20被提升到压载缸18上方,直至配重装置20到达其在上部结构14或压载框架16上的安装位置为止。在此,可以可选地通过连接元件30的定中心装置进行预定中心。
最后,在连接元件30的紧固装置34与压载框架16上的相应紧固装置之间(以及必要时在上部结构钢框架的邻接压载框架16的区域上)建立螺栓连接。配重装置20现在与上部结构14牢固地连接,并且移动式起重机10准备好运行。
在一种实施变型中,承载板40和枢转承载件42可以具有混凝土填充物。如果质量选择得足够小,则由配重基板22、第二配重元件24、承载板40和两个枢转承载件42组成的单元能够作为一个共同的运输单元运动,由此省去了耗时的安装和拆卸。在起重机工作中,较低的质量可以通过较高的配重半径来补偿。
一种可能的实施变型可以包括以下不同元件的质量:配重基板:12t;第二配重元件:11t;承载板:4t;每个枢转承载件:4t。当然,这些仅仅是示例值,它们可以根据设计和应用而不同。因此,承载板40可以具有例如4t、8t或10t的质量或任何其它质量。每个枢转承载件42可以具有4t、8t、10t的质量或任何其它质量。配重基板22和第二配重元件24的质量也可以任意地不同于指定的值。第一配重元件可以具有10t的质量,但也可以具有更小或更大的质量。
压载框架16可以包括两个弯曲梁,这两个弯曲梁包括用于经由连接元件30紧固配重装置20的连接件。压载框架16的连接件特别是被构造为螺栓收纳部或螺栓孔,可以将连接元件30的螺栓收纳部35覆盖于其上,从而能够实现螺栓连接。这些螺栓收纳部可以位于弯曲梁内部和/或被构造为单独的金属板插入件,以防止从上部结构14或压载框架16中被连根拔起。弯曲梁可以包括附加的加强元件或肋,以提高稳定性。

Claims (15)

1.一种移动式起重机(10),包括能行驶的下部结构(12)、能转动地安装在所述下部结构(12)上的上部结构(14)、以及与所述上部结构(14)能耦接的配重装置(20),所述配重装置包括配重基板(22)和至少一个基本上垂直于所述配重基板(22)延伸并与该配重基板连接的连接元件(30),所述连接元件用于提升所述配重装置(20)和将所述配重装置(20)与所述上部结构(14)耦接,
其特征在于,
所述配重装置(20)包括承载板(40),所述承载板能够在所述配重基板(22)上方与所述至少一个连接元件(30)连接,其中在所述承载板(40)上围绕竖直轴(43)能枢转地安装至少一个枢转承载件(42),在所述枢转承载件上能够堆叠至少一个第一配重元件(5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式起重机(10),其中,所述至少一个连接元件(30)与所述配重基板(22)牢固地连接、特别是焊接,或者被收纳在所述配重基板(22)的凹部中。
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移动式起重机(10),其中,在所述上部结构(14)上设置有压载装置,所述压载装置被设计为将所述配重装置(20)从所述下部结构(12)的放置区域提升和放置在该放置区域上,其中所述至少一个连接元件(30)在与所述配重基板(22)相对置的端部上具有耦接部(36),通过所述耦接部能够建立与所述压载装置的耦接,其中所述压载装置优选地包括通过紧固装置与所述上部结构(14)能连接的压载框架(16)。
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所述的移动式起重机(10),其中,所述压载装置包括至少一个液压压载缸(18),所述液压压载缸能够与所述至少一个连接元件(30)的耦接部(36)可拆卸地接合,其中所述耦接部(36)优选地包括收纳部(37),所述压载缸(18)的耦接件能够缩回到该收纳部中,特别是通过所述上部结构(14)围绕其转动轴(13)的转动。
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移动式起重机(10),还包括至少一个能堆叠在所述配重基板(22)上的第二配重元件(24),所述第二配重元件具有至少一个凹部(25),所述至少一个连接元件(30)在放置状态下突出穿过该凹部,其中所述第二配重元件(24)在压载状态下布置在所述配重基板(24)和所述承载板(40)之间。
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移动式起重机(10),其中,所述配重装置(20)包括至少两个彼此间隔开并且特别是布置在距所述配重基板(22)的重心相同距离处的连接元件(30)和/或至少两个分别围绕竖直轴能枢转地安装在所述承载板(40)上的枢转承载件(42)。
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移动式起重机(10),其中,所述至少一个连接元件(30)包括下列元件中的一个或多个:
-放置面,所述配重基板(22)至少在所述移动式起重机(10)不在倾斜位置的情况下通过所述放置面支撑在所述连接元件(30)上并且将其重力导入到所述连接元件中,
-定中心装置,所述配重装置(20)通过所述定中心装置在提升时在所述上部结构(14)上能够自动定位在安装位置,
-紧固装置(34),所述配重装置(20)通过所述紧固装置在所述安装位置上能够与所述上部结构(14)能拆卸地连接,其中所述紧固装置(34)优选地包括螺栓收纳部(35),用于建立与所述上部结构(14)的螺栓连接。
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移动式起重机(10),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枢转承载件(42)通过枢转驱动器(44)、特别是液压缸相对于所述承载板(40)能够连续地枢转,其中所述枢转承载件(42)的枢转角度优选地能够通过至少一个传感器来检测。
9.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移动式起重机(10),其中,所述至少一个连接元件(30)具有支撑面(31),所述承载板(40)能够放置在所述支撑面上,特别是使所放置的承载板(40)的重力仅被导入到所述至少一个连接元件(30)中,而不被导入到所述配重基板(22)中或者放置在所述配重基板上的第二配重元件(24)中。
10.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移动式起重机(10),其中,所述承载板(40)包括至少一个凹部(41),所述至少一个连接元件(30)在连接状态下突出穿过所述凹部,其中所述连接元件(30)的突出穿过所述承载板(40)的端部优选地包括紧固装置(34),所述配重装置(20)通过所述紧固装置能够与所述上部结构(14)能拆卸地连接,其中所述凹部(41)被优选地构造为,使得所述上部结构(14)的压载缸(18)的耦接件在所述凹部(41)的内部能够定位在所述连接元件(30)的耦接部(36)的旁边,并且通过所述上部结构(14)围绕其竖直转动轴(13)的转动能够缩回到所述耦接部(36)的收纳部(37)中。
11.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移动式起重机(10),其中,所述承载板(40)和所述至少一个连接元件(30)分别具有用于建立能拆卸的连接、特别是螺栓连接的连接件(32)。
12.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移动式起重机(10),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第一配重元件(50)通过所述枢转承载件(42)的枢转能够从邻近所述承载板(40)的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上部结构(14)在到所述配重装置(20)的连接被松开的情况下能够相对于该配重装置转动,而不会与该配重装置碰撞,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第一配重元件(50)优选地具有基本上三角形的基本形状。
13.一种用于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移动式起重机(10)的配重装置(20),优选地包括至少一个能堆叠在枢转承载件(42)上的第一配重元件(50)和/或至少一个能堆叠在配重基板(22)上的第二配重元件(24)。
14.一种用于将配重装置安装在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移动式起重机(10)的上部结构(14)上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特别是通过紧固在所述移动式起重机(10)的上部结构(14)上的起重臂,将配重基板(22)放置在下部结构(12)的放置区域上,
-将承载板(40)与至少一个连接元件(30)连接,
-通过所述至少一个连接元件(30)提升配重装置(20),
-在所述至少一个连接元件(30)、特别是所述连接元件(30)的突出穿过所述承载板(40)的紧固装置(34)和所述上部结构(14)、特别是所述上部结构(14)的压载装置之间建立连接。
1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移动式起重机(10)至少根据权利要求9至11中任一项所述地构造,并且将所述承载板(40)与所述至少一个连接元件(30)连接的步骤包括以下步骤:
-特别是通过所述移动式起重机(10)的起重臂,将所述承载板(40)带到所述至少一个连接元件(30)上,
-将所述至少一个连接元件(30)引入到所述承载板(40)的相应凹部(41)中,
-将所述承载板(40)放置在所述至少一个连接元件(30)的支撑面(31)上,使得所述承载板(40)完全支撑在该支撑面上,
-通过所述连接件(32),将所述承载板(40)与所述至少一个连接元件(30)连接。
CN202310924275.3A 2022-07-26 2023-07-26 移动式起重机、配重装置和安装这种配重装置的方法 Pending CN11744668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22118694.6A DE102022118694A1 (de) 2022-07-26 2022-07-26 Mobilkran mit verstellbarer Gegengewichtsvorrichtung, Gegengewichtsvorrichtung sowie Verfahren zur Montage einer solchen
DE102022118694.6 2022-07-2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446682A true CN117446682A (zh) 2024-01-26

Family

ID=872021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924275.3A Pending CN117446682A (zh) 2022-07-26 2023-07-26 移动式起重机、配重装置和安装这种配重装置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034600A1 (zh)
EP (1) EP4317046A1 (zh)
JP (1) JP2024016824A (zh)
CN (1) CN117446682A (zh)
DE (1) DE102022118694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02004009497U1 (de) 2004-06-16 2005-11-03 Liebherr-Werk Ehingen Gmbh Kranballastierungssytem
DE202014008661U1 (de) 2014-10-31 2014-12-02 Liebherr-Werk Ehingen Gmbh Mobilkran mit Ballastaufnahmevorrichtung
NO2694425T3 (zh) * 2015-01-28 2018-04-28
DE102016005505A1 (de) 2016-05-04 2017-11-09 Liebherr-Werk Ehingen Gmbh Mobilkran mit Ballastaufnahme sowie Verfahren zur Ballastierung eines Mobilkrans
DE102016009013B4 (de) 2016-07-25 2020-12-10 Liebherr-Werk Ehingen Gmbh Ballastiervorrichtung sowie Kranoberwagen
CN113321141A (zh) * 2021-06-30 2021-08-31 湖南三一中型起重机械有限公司 自拆装带载变位的配重装置及其起重机
DE202021106818U1 (de) 2021-12-15 2022-05-30 Liebherr-Werk Ehingen Gmbh Mobilkran mit einer Gegengewichtsvorrichtu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317046A1 (de) 2024-02-07
JP2024016824A (ja) 2024-02-07
DE102022118694A1 (de) 2024-02-01
US20240034600A1 (en) 2024-0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087895B2 (en) Handling system for a wind turbine nacelle, methods for transport and vertical displacement of a wind turbine nacelle and a use of a handling system
CN101804946B (zh) 车辆
EP1916220B1 (en) Mobile lift crane with variable position counterweight
JP7167275B2 (ja) 自走クレーン
US20090211174A1 (en) Telescopic support tower
EP2336481B1 (en) Multifunction machine adaptable for drilling, boring and lifting
EP1808600A1 (en) Movable independent crane system used temporarily for moving or replacing components and mounting wind generators
CN113853351B (zh) 将自升式起重机安装在风力发电机上的方法及自升式起重机
JP2009292473A (ja) 4トラック式クローラークレーン
EP3372550A1 (en) Lifting system
US20230183047A1 (en) Mobile Crane Having A Counterweight Device
CN110606438A (zh) 一种可拆卸旋转吊
US7611021B2 (en) Crane vehicle
EP1842822A2 (en) Crane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it
DK177465B1 (en) Nacelle stand and a method for assembling and testing a nacelle for a wind turbine
CN117446682A (zh) 移动式起重机、配重装置和安装这种配重装置的方法
CN219689087U (zh) 一种核电蒸汽发生器用具有自平衡调节功能的起吊装置
CN209493242U (zh) 一种双臂平行起重机
CN109534182B (zh) 移动式快速组装新型起重机
US10850950B2 (en) Crane having effectively coincident gantry and boom forces upon an upperstructure
US20230294964A1 (en) Mobile crane having a counterweight device
CN113772528B (zh) 发电机翻转吊具
CN219548402U (zh) 转台总成和工程机械
CN218968622U (zh) 管廊内管道安装装置
CN211283518U (zh) 竖直组装式吊臂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