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445304A - 塑封模具和塑封方法 - Google Patents

塑封模具和塑封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445304A
CN117445304A CN202311254396.8A CN202311254396A CN117445304A CN 117445304 A CN117445304 A CN 117445304A CN 202311254396 A CN202311254396 A CN 202311254396A CN 117445304 A CN117445304 A CN 11744530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seat
die
mold
cavity
mutual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25439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和巍巍
周福鸣
白忠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asic Semiconductor Ltd
Original Assignee
Basic Semiconductor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asic Semiconductor Ltd filed Critical Basic Semiconductor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254396.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445304A/zh
Publication of CN1174453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44530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17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5/26Moulds
    • B29C45/2602Mould construction el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14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incorporating preformed parts or layers, e.g. injection moulding around inserts or for coating articles
    • B29C45/14639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incorporating preformed parts or layers, e.g. injection moulding around inserts or for coating articles for obtaining an insulating effect, e.g. for electrical compon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L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 B29C, RELATING TO PARTICULAR ARTICLES
    • B29L2031/00Other particular articles
    • B29L2031/34Electrical apparatus, e.g. sparking plugs or parts thereof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 Injection Mould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塑封模具和塑封方法。塑封模具包括第一模组和第二模组。第一模组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模具和第一连接座。第一模具设有第一型腔。第一模具能够相对第一连接座移动。第二模组包括与第一连接座能够相互靠近或远离的第二模具、与第二模具连接的第二连接座和固定设于第二连接座的第一顶针。第二模具设有能够和第一型腔组合形成成型腔的第二型腔。第二连接座能够相对第二模具移动。第一顶针朝向第一型腔的一端为能够进出第二型腔的第一抵压端。第一连接座和第二模具相互靠近,能够使第一模具与第二模具相互靠近直至止挡,并能够使第一连接座与第二连接座相互靠近直至止挡。第一模具和第二模具的止挡不晚于第一连接座和第二连接座的止挡。

Description

塑封模具和塑封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产品封装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塑封模具和塑封方法。
背景技术
电子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会在框架上设置一些基板,例如散热基板,在对电子产品件封装时,会将基板和框架一同塑封。因而需要用一个或多个可活动的顶针抵压基板,将基板压紧于框架或一接触面,预防基板翘起变形及溢胶等问题。但在灌胶塑封的过程中,需要将可活动的顶针离开基板后遗留的孔洞填补起来,避免电子产品漏电的问题。
相关技术中,设置两套驱动机构,一套驱动机构用于控制放置框架及基板的模具合模与开模,另一套驱动机构用于驱动可活动的顶针抵压基板与离开基板。上述方案会增加模具或者封装设备的结构的复杂程度,同时成本及维护也会相应的增加。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塑封模具和塑封方法,以解决物料在塑封作业时需要额外通过另一套驱动机构控制对物料的抵压动作的问题。
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塑封模具。塑封模具包括第一模组和第二模组。第一模组包括第一模具和第一连接座。第一模具设有第一型腔。第一模具与第一连接座连接。且第一模具被配置为能够相对第一连接座在第一方向上移动。第二模组包括第二模具、第二连接座和第一顶针。第二模具与第二连接座连接并设有第二型腔。第二型腔朝向第一型腔设置,以使第一型腔和第二型腔能够组合形成成型腔。第二模具与第一连接座被配置为能够在第一方向上相互靠近或远离。第二连接座被配置为能够相对第二模具在第一方向上移动。第一顶针固定设于第二连接座。第一顶针包括第一抵压端。第一抵压端被配置为能够进出第二型腔。在第一方向上第一连接座和第二模具相互靠近,能够使第一模具与第二模具相互靠近直至第一模具与第二模具相互止挡,并能够使第一连接座与第二连接座相互靠近直至第一连接座与第二连接座相互止挡。且第一模具和第二模具相互止挡发生的时间不晚于第一连接座和第二连接座相互止挡发生的时间。
上述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座和第二模具相互靠近,使得第二模具和与第一连接座相连的第一模具相互靠近,直至第一模具与第二模具相互止挡,使得第一型腔与第二型腔组合形成成型腔,以供物料塑封。第一连接座和第二模具相互靠近,使得第一连接座和与第二模具相连的第二连接座相互靠近,则在第一连接座未与第二连接座相互止挡前,第二模具以及第一顶针均与第一模具相互靠近,能够使第一抵压端维持在伸入至第二型腔或成型腔内的状态,以实现将物料压紧。而在第一模具与第二模具相互止挡以及第一连接座与第二连接座相互止挡后,第一连接座与第二模具继续相互靠近,则原本相互靠近的第一模具与第二连接座各自受到止挡而转变为相互远离,使得第一顶针的第一抵压端从成型腔脱离,实现仅通过驱动第一连接座与第二模具相互靠近,即可分别实现成型腔的合模动作与第一顶针的进出动作,无需额外布置另一套驱动机构对第一顶针的动作进行控制。并且第一模具与第二模具的相互止挡先于或同时于第一连接座与第二连接座的相互止挡,因而通过塑封模具进行的塑封作业,能够通过一套外置的驱动机构实现先将物料塑封固定,再将第一顶针抽出进行填孔。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型腔朝向第二型腔的一侧设有第一开口。第二型腔朝向第一型腔的一侧设有第二开口。第一模具与第二模具在第一方向上未相互止挡时,第一抵压端相较第二开口远离第一开口。
上述实施例中,在第一型腔与第二型腔未组合形成成型腔时,物料的部分能够位于第二型腔内,以约束物料的位置,降低在未合模形成成型腔前物料从第二型腔脱离的可能。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模具还包括调节件。在第一方向上第一模具与第二模具未相互止挡时,调节件能够止挡第二连接座靠近第一连接座,使第一抵压端相较第二开口远离第一开口。
上述实施例中,调节件能够对第一抵压端在第二型腔内的在第一方向上的位置进行控制,避免第一抵压端将物料顶出第二型腔。并且能够通过改变调节件止挡第二连接座的位置,调节第一抵压端在第二型腔内的位置,从而适配不同规格大小的物料。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方向上,第一连接座位于第一模具背离第二模具的一侧,第二连接座位于第二模具背离第一模具的一侧。
上述实施例中,第一模具及第二模具在第一方向上位于第一连接座与第二连接座之间,降低第一连接座与第二连接座会干扰到第一模具与第二模具相互止挡而合模的可能。第一连接座能够在第一模具的在第一方向上背离第二模具的一侧止挡第一模具,以限位保护第一模具,进而能够限制第二模具的位置。第二连接座在第二模具的在第一方向上背离第一模具的一侧带动第一顶针移动,能够使得第一顶针从第二型腔背离第一型腔的一侧进出第而型腔,避免第一顶针在第一型腔与第二型腔之间移动而阻碍合模,以方便第一顶针进出第二型腔。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模组还包括第一限位件。第一模具在第一方向上相对第一连接座远离至第一设定距离时,第一限位件能够止挡第一模具。第二模组还包括第二限位件。第二连接座在第一方向上相对第二模具远离至第二设定距离时,第二限位件能够止挡第二连接座。
上述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座配合第一限位件,限制第一模具在第一方向上相对第一连接座的移动范围,能够维持第一模具与第一连接座的连接关系,避免第一模具脱离第一连接座。第二模具配合第二限位件,限制第二连接座在第一方向上相对第二模具的移动范围,能够维持第二连接座与第二模具的连接关系,避免第二连接座脱离第二模具。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模组还包括第一顶杆。第一顶杆设于第一连接座。第二模组还包括第二顶杆。第二顶杆设于第二连接座。在第一方向上,第一连接座和第二模具相互靠近,能够使第一顶杆与第二顶杆相互止挡,以使第一连接座和第二连接座相互止挡。
上述实施例中,第一顶杆与第二顶杆相较第一连接座与第二连接座,更易于越过第一模具及第二模具相互抵接而相互止挡,在实现第一连接座与第二连接座相互止挡的同时,降低对第一模具与第二模具相互止挡的影响。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模具设有贯穿的第一导向孔。第一顶杆设于第一导向孔。第二模具设有贯穿的第二导向孔。第二顶杆设于第二导向孔。
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导向孔能够引导第一顶杆移动,第二导向孔能够引导第二顶杆移动,提升第一顶杆与第二顶杆移动至抵接的精准度,从而提升第一顶针从第二型腔离开动作启动的精准度。同时第一连接座能够通过第一顶杆在垂直于第一方向上约束第一模具的位置,第二模具能够通过第二顶杆在垂直于第一方向上约束第二连接座的位置。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模组还包括第一弹性件。第一弹性件弹性作用于第一连接座和第一模具。第一模具与第二模具相互止挡时,第一弹性件能够向第一模具施加在第一方向上朝向第二模具的弹性力。第二模组还包括第二弹性件。第二弹性件弹性作用于第二模具和第二连接座。第一连接座与第二连接座相互止挡时,第二弹性件能够向第二连接座施加在第一方向上朝向第一连接座的弹性力。
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的设置,一方面能够维持第一模具与第二模具相互止挡,以维持第一型腔与第二型腔的合模,另一方面能够在第一连接座与第二模具相互远离时,使第一模具复位。第二弹性件的设置,一方面维持第一顶针对物料的按压,另一方面能够在第二模具与第一连接座相互远离,使第一顶针复位。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模组还包括卸料组件。卸料组件包括第三连接座和第二顶针。第二模具与第三连接座连接,且第三连接座能够相对第二模具在第一方向上移动。第二顶针固定设于第三连接座。第二顶针包括第二抵压端。第二抵压端被配置为能够进出第二型腔。在第一方向上,当第一模具与第二模具未相互止挡时,第二模具相对第一连接座远离,能够使第二抵压端进入至第二型腔。
上述实施例中,在第一型腔与第二型腔分模后,第二模具与第一连接座相对远离使第二顶针在第三连接座的带动下进入第二型腔,第二抵压端能够推动物料,使物料从第二型腔脱离,完成脱模动作。
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塑封方法,使用如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塑封模具塑封物料。
塑封方法包括:
准备步骤:放置物料至第二型腔。
合模步骤:驱动第一连接座与第二模具在第一方向上相互靠近,直至第一模具与第二模具相互止挡。
第一注塑步骤:在第一型腔和第二型腔组合形成成型腔后,向成型腔内注入塑胶原料。
抽针步骤:在第一模具与第二模具相互止挡的基础上,驱动第一连接座与第二模具在第一方向上继续相互靠近,直至第一顶针的第一抵压端离开成型腔。
第二注塑步骤:在第一抵压端离开物料后,向成型腔内注入塑胶原料。
上述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座与第二模具相互靠近使第一型腔与第二型腔组合形成成型腔,以供塑封物料的塑封原料成型。第一连接座与第二模具能够在维持组合形成成型腔的状态下进一步相互靠近,使得第一顶针离开物料并从成型腔离开,便于继续注入塑胶原料以填补第一顶针留下的孔。因而仅需通过驱动第一连接座与第二模具相互靠近即可实现第一型腔与第二型腔合模形成成型腔的动作,以及实现第一顶针从成型腔离开的动作,无需通过两套不同的驱动机构对上述两个动作分别进行控制。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塑封模具一个剖切位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塑封模具另一个剖切位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塑封模具的第一模组的仰视图;
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塑封模具的第二模组的俯视图;
图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塑封方法的一种形式的流程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塑封方法的另一种形式的流程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塑封模具 100
第一模组 1
第一模具 11
第一型腔 111
第一开口 112
第一导向孔 113
第一连接座 12
第一限位件 13
第一顶杆 14
第一弹性件 15
注塑引流件 16
引流槽 161
第二模组 2
第二模具 21
第二型腔 211
第二开口 212
第二导向孔 213
第二连接座 22
第一顶针 23
第一抵压端 231
第二限位件 24
第二顶杆 25
第二弹性件 26
调节件 27
卸料组件 28
第三连接座 281
第二顶针 282
第二抵压端 2821
第三限位件 283
第三弹性件 284
注塑供料筒 291
驱动连接柱 292
第一方向 X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塑封模具和塑封方法。塑封模具包括第一模组和第二模组。第一模组包括第一模具和第一连接座。第一模具设有第一型腔。第一模具与第一连接座连接。且第一模具被配置为能够相对第一连接座在第一方向上移动。第二模组包括第二模具、第二连接座和第一顶针。第二模具与第二连接座连接并设有第二型腔。第二型腔朝向第一型腔设置,以使第一型腔和第二型腔能够组合形成成型腔。第二模具与第一连接座被配置为能够在第一方向上相互靠近或远离。第二连接座被配置为能够相对第二模具在第一方向上移动。第一顶针固定设于第二连接座。第一顶针朝向第一型腔的一端为第一抵压端。第一抵压端被配置为能够进出第二型腔。在第一方向上第一连接座和第二模具相互靠近,能够使第一模具与第二模具相互靠近直至第一模具与第二模具相互止挡,并能够使第一连接座与第二连接座相互靠近直至第一连接座与第二连接座相互止挡。且第一模具和第二模具相互止挡发生的时间不晚于第一连接座和第二连接座相互止挡发生的时间。
第一连接座和第二模具相互靠近,使得第二模具和与第一连接座相连的第一模具相互靠近,直至第一模具与第二模具相互止挡,使得第一型腔与第二型腔组合形成成型腔,以供物料塑封。第一连接座和第二模具相互靠近,使得第一连接座和与第二模具相连的第二连接座相互靠近,则在第一连接座未与第二连接座相互止挡前,第二模具以及第一顶针均与第一模具相互靠近,能够使第一抵压端维持在伸入至第二型腔或成型腔内的状态,以实现将物料压紧。而在第一模具与第二模具相互止挡以及第一连接座与第二连接座相互止挡后,第一连接座与第二模具继续相互靠近,则原本相互靠近的第一模具与第二连接座各自受到止挡而转变为相互远离,使得第一顶针的第一抵压端从成型腔脱离,实现仅通过驱动第一连接座与第二模具相互靠近,即可分别实现成型腔的合模动作与第一顶针的进出动作,无需额外布置另一套驱动机构对第一顶针的动作进行控制。并且第一模具与第二模具的相互止挡先于或同时于第一连接座与第二连接座的相互止挡,因而通过塑封模具进行的塑封作业,能够通过一套外置的驱动机构实现先将物料塑封固定,再将第一顶针抽出进行填孔。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参见图1和图3,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塑封模具100,用于注塑封装物料。塑封模具100包括第一模组1和第二模组2。第一模组1和第二模组2合模后塑封物料。
在一些实施例中,物料(图未示)经过塑封后经过后续进一步加工以制备形成电子产品,电子产品例如电路板等。物料包括框架、基板,部分物料还可以进一步包括芯片。框架为导电材质,例如金、银、铜、铝等,并在后续作业中框架能够进一步加工成引脚,基板可以为散热基板,例如陶瓷等。基板和芯片均连接至框架,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焊接、热熔、胶粘、螺钉紧固等,其中,芯片可以直接连接于框架,也可以直接连接于基板。
第一模组1包括第一模具11和第一连接座12。第一模具11在第一方向X上的一侧设有一个或多个第一型腔111。第一模具11与第一连接座12连接。且第一模具11被配置为能够相对第一连接座12在第一方向X上移动。
第二模组2包括第二模具21、第二连接座22和第一顶针23。第二模具21在第一方向X上的一侧设有一个或多个第二型腔211。第二型腔211朝向第一型腔111设置,以使每个第一型腔111和一个第二型腔211能够组合形成一个成型腔(图未示)。第二模具21与第二连接座22连接。且第二连接座22被配置为能够相对第二模具21在第一方向X上移动。第一顶针23固定设于第二连接座22。第一顶针23包括第一抵压端231。第一抵压端231朝向第一型腔111设置。第一抵压端231被配置为能够进出第二型腔211。
第一连接座12与第二模具21被配置为能够在第一方向X上相互靠近或远离。第一连接座12和第二模具21能够在外置的驱动机构的驱动下,实现相互移动。其中第一连接座12和第二模具21受驱动的移动方式包括:第一连接座12固定,外置的驱动机构驱动第二模具21移动;或者,第二模具21固定,外置的驱动机构驱动第一连接座12移动;或者,外置的驱动机构既驱动第一连接座12移动、也驱动第二模具21移动。
第一连接座12和第二模具21在第一方向X上相互靠近,能够使第一模具11与第二模具21相互靠近直至第一模具11与第二模具21在第一方向X上相互止挡,并能够使第一连接座12与第二连接座22相互靠近直至第一连接座12与第二连接座22在第一方向X上相互止挡。且第一模具11和第二模具21相互止挡发生的时间不晚于第一连接座12和第二连接座22相互止挡发生的时间。
第一连接座12和第二模具21相互靠近,使得第二模具21和与第一连接座12相连的第一模具11相互靠近,直至第一模具11与第二模具21相互止挡,使得第一型腔111与第二型腔211组合形成成型腔,以供物料塑封。第一连接座12和第二模具21相互靠近,使得第一连接座12和与第二模具21相连的第二连接座22相互靠近,则在第一连接座12未与第二连接座12相互止挡前,第二模具21以及第一顶针23均与第一模具11相互靠近,能够使第一抵压端231维持在伸入至第二型腔211或成型腔内的状态,以实现将物料压紧。
而在第一模具11与第二模具21相互止挡以及第一连接座12与第二连接座22相互止挡后,第一连接座12与第二模具21继续相互靠近,第一模具11在第二模具21的推动下改变移动方向,第二连接座22在第一连接座12的推动下改变移动方向,则原本相互靠近的第一模具11与第二连接座22各自受到止挡而转变为相互远离,使得第一顶针23的第一抵压端231从成型腔脱离,实现仅通过驱动第一连接座12与第二模具21相互靠近,即可分别实现成型腔的合模动作与第一顶针23的进出动作,无需额外布置另一套驱动机构对第一顶针23的动作进行控制。并且第一模具11与第二模具21的相互止挡先于或同时于第一连接座12与第二连接座22的相互止挡,因而通过塑封模具100进行的塑封作业,能够通过一套外置的驱动机构实现先将物料塑封固定,再将第一顶针23抽出进行填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顶针23的第一抵压端231抵压至物料的基板,并能将基板与第一型腔111在第一方向X上远离第二型腔211一侧的腔壁压紧贴合。使得物料塑封完成后,基板背离第二型腔211的一侧面未被塑封。在一些实施例中,一个物料的框架上设有多个基板,一个成型腔内实现对一个物料的塑封作业。参见1和图5,第一顶针23设有多个,多个第一顶针23伸入至一个第二型腔211内,以分别抵压一个框架上的各个基板。可理解,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顶针23在抵压基板时,避让开设有芯片的位置,避免压坏芯片。
参见图1和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方向X上,第一型腔111朝向第二型腔211的一侧设有第一开口112。在第一方向X上,第二型腔211朝向第一型腔111的一侧设有第二开口212。第一模具11与第二模具21相互止挡时,第一模具11的第一开口112所在处的结构与第二模具21的第二开口212所在处的结构相互抵接,第一型腔111和第二型腔211组合形成成型腔,能够用于注入塑胶原料,以对物料进行塑封。第一模具11与第二模具21在第一方向X上未相互止挡时,第一抵压端231相较第二开口212远离第一开口112。
在第一型腔111与第二型腔211未组合形成成型腔时,物料的部分能够位于第二型腔211内,以约束物料的位置,降低在未合模形成成型腔前物料从第二型腔211脱离的可能。
参见图1和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方向X上,第一连接座12位于第一模具11背离第二模具21的一侧。在第一方向X上,第二连接座22位于第二模具21背离第一模具11的一侧。第一顶针23穿过第二模具21,使第一抵压端231从第二型腔211在第一方向X上背离第二开口212的一侧伸入至第二型腔211。
第一模具11及第二模具21在第一方向X上位于第一连接座12与第二连接座22之间,降低第一连接座12与第二连接座22会干扰到第一模具11与第二模具21相互止挡而合模的可能。第一连接座12能够在第一模具11的在第一方向X上背离第二模具21的一侧止挡第一模具11,以限位保护第一模具11,进而能够限制第二模具21的位置。第二连接座22在第二模具21的在第一方向X上背离第一模具11的一侧带动第一顶针23移动,能够使得第一顶针23从第二型腔211背离第一型腔111的一侧进出第二型腔211,避免第一顶针23在第一型腔111与第二型腔211之间移动而阻碍合模,以方便第一顶针23进出第二型腔211。
可理解,第一连接座12位于第一模具11背离第二模具21的一侧,不表示第一连接座12的全部实体结构均位于背离第二模具21的一侧,允许有部分实体结构超出;第二连接座22位于第二模具21背离第一模具11的一侧,不表示第二连接座22的全部实体结构均位于背离第一模具11的一侧,允许有部分实体结构超出。
参见图1和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模组1还包括第一限位件13。第一模具11在第一方向X上相对第一连接座12远离至第一设定距离时,第一限位件13能够止挡第一模具11。第二模组2还包括第二限位件24。第二连接座22在第一方向X上相对第二模具21远离至第二设定距离时,第二限位件24能够止挡第二连接座22。
第一连接座12配合第一限位件13,限制第一模具11在第一方向X上相对第一连接座12的移动范围,能够维持第一模具11与第一连接座12的连接关系,避免第一模具11脱离第一连接座12。第二模具21配合第二限位件24,限制第二连接座22在第一方向X上相对第二模具21的移动范围,能够维持第二连接座22与第二模具21的连接关系,避免第二连接座22脱离第二模具21。其中,第一设定距离和第二设定距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
参见图1和图3,可理解,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限位件13设有多个,多个第一限位件13在垂直于第一方向X上间隔设置。第二限位件24设有多个,多个第二限位件24在垂直于第一方向X上间隔设置。
参见图1和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方向X上,第一限位件13的一端固定设于第一模具11朝向第一连接座12的一侧,第一限位件13的另一端能够相对第一连接座12移动并止挡所述第一连接座12背离第一模具11的一侧。在第一方向X上,第二限位件24的一端固定设于第二模具21朝向第二连接座22的一侧,第二限位件24的另一端能够相对第二连接座22移动并止挡所述第二连接座22背离第二模具21的一侧。上述第一限位件13和第二限位件24的设置方式,既便于第一模具11与第二模具21进行合模,又便于装配。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限位件13的一端固定设于第一连接座12、另一端能够相对第一模具11移动,第二限位件24的一端固定设于第二连接座22、另一端能够相对第二模具21移动。
参见图3和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模组1还包括第一顶杆14。第一顶杆14设于第一连接座12。第一顶杆14的延伸方向平行第一方向X,且第一顶杆14背离第一连接座12的一端在第一方向X上朝向第二连接座22。第二模组2还包括第二顶杆25。第二顶杆25设于第二连接座22。第二顶杆25的延伸方向平行第一方向X,且的顶杆背离第二连接座22的一端在第一方向X上朝向第一连接座12。在第一方向X上,第一连接座12和第二模具21相互靠近,能够使第一顶杆14与第二顶杆25相互止挡,以使第一连接座12和第二连接座22相互止挡。
第一顶杆14与第二顶杆25相较第一连接座12与第二连接座22,更易于越过第一模具11及第二模具21相互抵接而相互止挡,在实现第一连接座12与第二连接座22相互止挡的同时,降低对第一模具11与第二模具21合模的影响。
参见图3和图4,可理解,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顶杆14设有多个,多个第一顶杆14在垂直于第一方向X上间隔设置。第二顶杆25设有多个,多个第二顶杆25在垂直于第一方向X上间隔设置。
参见图3和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模具11设有在第一方向X上贯穿的第一导向孔113。第一顶杆14设于第一导向孔113。第二模具21设有在第一方向X上贯穿的第二导向孔213。第二顶杆25设于第二导向孔213。
第一导向孔113能够引导第一顶杆14移动,第二导向孔213能够引导第二顶杆25移动,提升第一顶杆14与第二顶杆25移动至抵接的精准度,从而提升第一顶针23从第二型腔211离开动作启动的精准度,避免在未合模形成成型腔或塑胶原料还未将物料塑封固定时,第一顶针23提前脱离对物料的抵压。同时第一连接座12能够通过第一顶杆14在垂直于第一方向X上约束第一模具11的位置,第二模具21能够通过第二顶杆25在垂直于第一方向X上约束第二连接座22的位置。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顶杆14可以省略,第二顶杆25依次穿过第二导向孔213和第一导向孔113抵接至第一连接座12,使得第一连接座12与第二连接座22相互止挡。或者第二顶杆25可以省略,第一顶杆14依次穿过第一导向孔113和第二导向孔213抵接至第二连接座22,使得第一连接座12与第二连接座22相互止挡。
参见图1和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模组1还包括第一弹性件15。第一弹性件15弹性作用于第一连接座12和第一模具11。第一模具11与第二模具21相互止挡时,第一弹性件15能够向第一模具11施加在第一方向X上朝向第二模具21的弹性力。第二模组2还包括第二弹性件26。第二弹性件26弹性作用于第二模具21和第二连接座22。第一连接座12与第二连接座22相互止挡时,第二弹性件26能够向第二连接座22施加在第一方向X上朝向第一连接座12的弹性力。
第一弹性件15的设置,一方面能够维持第一模具11与第二模具21相互止挡,以维持第一型腔111与第二型腔211的合模,另一方面能够在第一连接座12与第二模具21相互远离时,使第一模具11复位。第二弹性件26的设置,一方面维持第一顶针23对物料的按压,另一方面能够在第二模具21与第一连接座12相互远离,使第一顶针23复位。
参见图1和图3,可理解,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15设有多个,多个第一弹性件15在垂直于第一方向X上间隔设置。第二弹性件26设有多个,多个第二弹性件26在垂直于第一方向X上间隔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模组2还包括压力测量部件(图未示)。压力测量部件与第二弹性件26连接,压力测量部件能够测量第二弹性件26施加至第二连接座22的压力。作为示范性举例,在计算第一顶针23作用于物料上的压力时,可以直接通过力感应器测量各第二弹性件26的压力,也可以通过位移传感器测量各第二弹性件26被压缩的距离,并结合第二弹性件26的弹性刚度计算出各第二弹性件26的压力,然后通过汇总计算多个第二弹性件26所施加的总压力,并根据第一顶针23的数量进行平均,能够得到每个第一顶针23作用于物料上的压力,从而能够根据设定要求对比判断第一顶针23向物料施加的压力是否符合要求,避免第一顶针23施加的压力偏小而无法压紧物料,出现溢胶的风险,也避免第一顶针23施加的压力偏大而造成物料损坏。
参见图1和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方向X上,当外置的驱动机构驱动第一连接座12移动时,第一连接座12通过第一弹性件15带动第一模具11移动。在第一方向X上,当外置的驱动机构驱动第二模具21移动时,第二模具21通过第二弹性件26带动第二连接座22移动。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15和第二弹性件26可以省略。当外置的驱动机构驱动第一连接座12移动时,第一连接座12可以通过摩擦力带动第一模具11移动,或第一连接座12通过液压缓冲件等部件带动第一模具11移动;当外置的驱动机构驱动第二模具21移动时,第二模具21可以通过摩擦力带动第二连接座22移动,或第二模具21通过液压缓冲件等部件带动第二连接座22移动。
参见图1和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15的一端与第一连接座12朝向第一模具11的一侧连接或抵接,第一弹性件15件的另一端与第一模具11朝向第一连接座12的一侧连接或抵接。第一弹性件15与第一限位件13相互独立设置。第二弹性件26的一端与第二连接座22背离第二模具21的一侧连接或抵接,第二弹性件26的另一端与第二限位件24朝向第二模具21的一端连接或抵接。
参见图1和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座12朝向第一模具11的一侧设有在第一方向X上远离第一模具11的槽,以用于容置第一弹性件15的一端,第一模具11朝向第一连接座12的一侧设有在第一方向X上远离第一连接座12的槽,以用于容置第一弹性件15的另一端。第二连接座22背离第二模具21的一侧设有在第一方向X上远离第二模具21的槽,以用于容置第二弹性件26。
参见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模具21还包括调节件27。在第一方向X上第一模具11与第二模具21未相互止挡时,调节件27能够止挡第二连接座22靠近第一连接座12,使第一抵压端231相较第二开口212远离第一开口112。
调节件27能够对第一抵压端231在第二型腔211内的在第一方向X上的位置进行控制,避免第一抵压端231将物料顶出第二型腔211。并且能够通过改变调节件27止挡第二连接座22的位置,调节第一抵压端231在第二型腔211内的位置,从而适配不同规格大小的物料。
参见图3,可理解,调节件27设有多个,多个调节件27在垂直于第一方向X上间隔设置。
参见图3,可理解,在一些实施例中,调节件27为方体、椎体、柱体等形状。在第一方向X上,调节件27止挡于第二模具21朝向第二连接座22的一侧,调节件27止挡于第二连接座22朝向第二模具21的一侧。在第二弹性件26的弹性力的推动下在第一方向X上朝向第二模具21移动,直至调节件27在第一方向X上夹持于第二模具21与第二连接座22之间,第二限位件24通过调节件27止挡第二连接座22,以对抗第二弹性件26施加与第二连接座22的弹性力。
参见图1和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模组2还包括卸料组件28。卸料组件28包括第三连接座281和第二顶针282。第二模具21与第三连接座281连接,且第三连接座281能够相对第二模具21在第一方向X上移动。第二顶针282固定设于第三连接座281。第二顶针282包括第二抵压端2821。第二抵压端2821朝向第一型腔111设置。第二抵压端2821被配置为能够进出第二型腔211。在第一方向X上,当第一模具11与第二模具21未相互止挡时,第二模具21相对第一连接座12远离,能够使第二抵压端2821进入至第二型腔211。
在第一型腔111与第二型腔211分模后,第二模具21与第一连接座12相对远离使第二顶针282在第三连接座281的带动下进入第二型腔211,第二抵压端2821能够推动物料,使物料从第二型腔211脱离,完成脱模动作。
参见图1和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方向X上,第三连接座281位于第二模具21背离第一模具11的一侧。降低第三连接座281会干扰到第一模具11与第二模具21相互止挡而合模的可能。在第一方向X上,第三连接座281在第二模具21背离第一模具11的一侧带动第二顶针282移动,能够使第二顶针282的第二抵压端2821能够从第二型腔211背离第一型腔111的一侧进出第二型腔211。可理解,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方向X上,第三连接座281位于第二连接座22背离第二模具21的一侧,以便于第二模具21远离第一模具11而带动第三连接座281远离第一模具11时,第三连接座281在外置的止挡机构的止挡下靠近第二模具21,从而带动第二顶针282的第二抵压端2821进入第二型腔211,将物料从第二型腔211中顶出以实现脱模。可理解,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模具11与第二模具21未相互止挡且外置的止挡机构未止挡第三连接座281时,第二抵压端2821未伸入至第二型腔211内,避免干扰物料的放置,以及避免干扰物料的塑封作业。
参见图1和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卸料组件28还包括第三限位件283和第三弹性件284。第三连接座281在第一方向X上相对第二模具21远离至第三设定距离时,第三限位件283能够止挡第三连接座281。第二模具21配合第三限位件283,限制第三连接座281在第一方向X上的相对第二模具21的移动范围,能够维持第三连接座281与第二模具21的连接关系,避免第三连接座281脱离第二模具21。其中第三设定距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第三弹性件284弹性作用于第二模具21和第三连接座281。第三连接座281与外置的止挡机构相互止挡时,第三弹性件284能够向第三连接座281施加在第一方向X上朝向第二模具21的弹性力。第三弹性件284的设置能够在第二模具21与第一连接座12相互远离时,使第二顶针282的第二抵压端2821伸入至第二型腔211对物料进行脱模。
参见图1和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方向X上,第三限位件283的一端固定设于第二模具21朝向第三连接座281的一侧,第三限位件283的另一端能够相对第三连接座281移动并止挡所述第三连接座281背离第二模具21的一侧。第三弹性件284的一端与第三连接座281朝向第二模具21的一侧连接或抵接,第三弹性件284的另一端与第二模具21朝向第三连接座281的一侧连接或抵接。
参见图1,可理解,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限位件283设有多个,多个第三限位件283在垂直于第一方向X上间隔设置。第三弹性件284设有多个,多个第三弹性件284在垂直于第一方向X上间隔设置。作为示范性举例,第一限位件13、第二限位件24及第三限位件283包括但不限于为螺栓等,第一弹性件15、第二弹性件26、第三弹性件284包括但不限于为弹簧、拉簧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模组1包括脱模组件(图未示)。脱模组件包括脱模转接板、脱模弹性件、脱模顶针和脱模顶杆。脱模转接板位于第一模具11背离第二模具21的一侧,脱模转接板与第一模具11之间设有脱模弹性件。脱模顶针和脱模顶杆均设于脱模转接板。脱模顶针能够穿设至第一型腔111内,脱模顶杆能够穿设至第一模具111未设有第一型腔111的部位。当第一模具11与第二模具21未合模时,脱模顶针伸入至第一型腔111内,从而在开模时脱模顶针能够将物料从第一型腔111顶出;当第一模具11与第二模具21未合模时,脱模顶杆在第一模具11朝向第二模具21的一侧凸伸出来,从而在第一模具11与第二模具12相互靠近时,脱模顶杆能够抵接至第二模具21未设有第二型腔211的部位,从而带动脱模转接板移动,以带动脱模顶针离开第一型腔211。且当第一模具11与第二模具21合模后,脱模顶针离开第一型腔111,避免影响物料的基板与第一型腔111的腔壁贴合。
参见图1至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模组1还包括注塑引流件16。注塑引流件16设于第一模具11在第一方向X上朝向第二模具21的一侧。注塑引流件16设有引流槽161。引流槽161与第一型腔111连通。第二模组2还包括注塑供料筒291。注塑供料筒291在第一方向X上穿过第二模具21,并朝向注塑引流件16。当第一模具11与第二模具21相互止挡以合模时,引流槽161与注塑供料筒291连通,塑胶原料从注塑供料筒291通过推杆(图未示)推向引流槽161,经引流槽161的引导进入各个成型腔。作为示范性举例,塑胶原料包括但不限于为树脂。可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注塑引流件16可以设于第二模具21,注塑供料筒291可以设于第一模具11。
在一些实施例中,塑封模具100能够装配至压力机,塑封模具100通过压力机的驱动机构驱动第一连接座12与第二模具21在第一方向X上相互靠近或远离。通过同一套驱动机构,既能实现第一型腔111、第二型腔211的开合模动作,也能实现第一顶针23的抽针动作。
参见图1和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座12固定设置。第二模组2还包括驱动连接柱292。驱动连接柱292连接第二模具21与外置的驱动机构。外置的驱动机构驱动连接柱292移动,带动第二模具21在第一方向X上相对第一连接座12靠近或远离。仅需通过在第一方向X上驱动第二模具21移动,即可实现第一模具11与第二模具21合模组成成型腔,以及第一顶针23从第二型腔211中脱离,以及第二顶针282伸入第二型腔211对物料进行脱模。
可理解,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方向X平行于重力方向。第一模组1位于第二模组2的重力方向的上方。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模组2也可以位于第一模组1的上方。
参见图1、图3和图6,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塑封方法,使用如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塑封模具100塑封物料。塑封方法包括:
准备步骤S1:放置物料至第二型腔211。
合模步骤S2:驱动第一连接座12与第二模具21在第一方向X上相互靠近,直至第一模具11与第二模具21相互止挡。
第一注塑步骤S3:在第一型腔111和第二型腔211组合形成成型腔后,向成型腔内注入塑胶原料。
抽针步骤S4:在第一模具11与第二模具21相互止挡的基础上,驱动第一连接座12与第二模具21在第一方向X上继续相互靠近,直至第一顶针23的第一抵压端231离开成型腔。
第二注塑步骤S5:在第一抵压端231离开物料后,向成型腔内注入塑胶原料。
第一连接座12与第二模具21相互靠近使第一型腔111与第二型腔211组合形成成型腔,以供塑封物料的塑封原料成型。第一连接座12与第二模具21能够在维持组合形成成型腔的状态下进一步相互靠近,使得第一顶针23离开物料并从成型腔离开,便于继续注入塑胶原料以填补第一顶针23留下的孔。因而仅需通过驱动第一连接座12与第二模具21相互靠近即可实现第一型腔111与第二型腔211合模形成成型腔的动作,以及实现第一顶针23从成型腔离开的动作,无需通过两套不同的驱动机构对上述两个动作分别进行控制。
参见图1、图3和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执行准备步骤S1时,在第一方向X上第一模具11与第二模具21之间留有空间,以便于放置物料。放置物料时,第一顶针23的第一抵压端231伸入至第二型腔211内,基板位于框架朝向第一顶针23的一侧,且基板能够贴合至第一型腔111远离第二型腔211一侧的腔壁,第一抵压端231抵接于基板。
参见图1、图3和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执行合模步骤S2时,外置的驱动机构驱动第二模具21在第一方向X上朝向第一模具11移动至第一模具11与第二模具21相互抵接。在第一模具11与第二模具21相互抵接后,外置的驱动机构向第二模具21施加第一压力,第一模具11与第二模具21被压紧实现合模,此时第一抵压端231仍位于第二型腔211内并抵压物料的基板,保持基板紧贴第一型腔111的腔壁。
参见图1、图3和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执行合模步骤S2时,通过测量每个第二弹性件26施加的压力,能够计算出每根第一顶针23作用在物料上的压力,确保作用于每个物料的基板上的压力一致,避免出现溢胶或物料被损坏。
参见图1、图3和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执行第一注塑步骤S3至塑胶原料达到设定要求后,开始执行抽针步骤S4。
参见图1、图3和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执行抽针步骤S4时,外置的驱动机构向第二模具21施加第二压力,第二压力大于第一压力。外置的驱动机构驱动第二模具21移动,第二压力能够克服第一弹性件15对第一模具11施加的在第一方向X上朝向第二模具21的弹性力,以及能够克服第二弹性件26对第二连接座22施加的在第一方向X上朝向第二模具21的弹性力,从而使得第二模具21推动第一模具11靠近第一连接座12,使得第二连接座22在第一顶杆14与第二顶杆25的止挡配合下远离第二模具21,从而将第一顶针23从第二型腔211中抽离。
参见图1、图3和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执行抽针步骤S4至第一抵压端231离开物料后,开始执行第二注塑步骤S5。在其他实施例中,当执行抽针步骤S4至第一抵压端231离开成型腔后,开始执行第二注塑步骤S5。
通过执行第二注塑步骤S5,使成型腔内各处塑胶原料的压力相同,提升物料塑封完成后的塑封层的致密性,降低出现气孔的可能,提升良率。
参见图1、图3和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塑封方法还包括卸料步骤S6。卸料步骤S6在第二注塑步骤S5之后执行。卸料步骤S6:驱动第一连接座12与第二模具21在第一方向X上相互远离,在第一模具11与第二模具21相互分离后,继续驱动第一连接座12与第二模具21在第一方向X上相互远离,直至第三连接座281受止挡带动第二顶针282的第二抵压端2821进入成型腔。
在本申请中,两者相对固定设置并非代表不可拆卸,而意在表示在塑封模具100的使用状态下,相对固定的两者能够一同移动。
另外,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方式仅是用来说明本申请,而并非用作为对本申请的限定,只要在本申请的实质精神范围之内,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适当改变和变化都落在本申请的公开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塑封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模组,包括第一模具和第一连接座,所述第一模具设有第一型腔,所述第一模具与所述第一连接座连接,且所述第一模具被配置为能够相对所述第一连接座在第一方向上移动;
第二模组,包括第二模具、第二连接座和第一顶针,所述第二模具与所述第二连接座连接并设有第二型腔,所述第二型腔朝向所述第一型腔设置,以使所述第一型腔和所述第二型腔能够组合形成成型腔,所述第二模具与所述第一连接座被配置为能够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互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二连接座被配置为能够相对所述第二模具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移动,所述第一顶针固定设于所述第二连接座,所述第一顶针包括第一抵压端,所述第一抵压端被配置为能够进出所述第二型腔;
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连接座和所述第二模具相互靠近,能够使所述第一模具与所述第二模具相互靠近直至所述第一模具与所述第二模具相互止挡,并能够使所述第一连接座与所述第二连接座相互靠近直至所述第一连接座与所述第二连接座相互止挡,且所述第一模具和所述第二模具相互止挡发生的时间不晚于所述第一连接座和所述第二连接座相互止挡发生的时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塑封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型腔朝向所述第二型腔的一侧设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二型腔朝向所述第一型腔的一侧设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一模具与所述第二模具未相互止挡时,所述第一抵压端相较所述第二开口远离所述第一开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塑封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模具还包括调节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模具与所述第二模具未相互止挡时,所述调节件能够止挡所述第二连接座靠近所述第一连接座,使所述第一抵压端相较所述第二开口远离所述第一开口。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塑封模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连接座位于所述第一模具背离所述第二模具的一侧,所述第二连接座位于所述第二模具背离所述第一模具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塑封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模组还包括第一限位件,所述第一模具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对所述第一连接座远离至第一设定距离时,所述第一限位件能够止挡所述第一模具;
所述第二模组还包括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二连接座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对所述第二模具远离至第二设定距离时,所述第二限位件能够止挡所述第二连接座。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塑封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模组还包括第一顶杆,所述第一顶杆设于所述第一连接座,所述第二模组还包括第二顶杆,所述第二顶杆设于所述第二连接座;
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连接座和所述第二模具相互靠近,能够使所述第一顶杆与所述第二顶杆相互止挡,以使所述第一连接座和所述第二连接座相互止挡。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塑封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模具设有贯穿的第一导向孔,所述第一顶杆设于所述第一导向孔,所述第二模具设有贯穿的第二导向孔,所述第二顶杆设于所述第二导向孔。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塑封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模组还包括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弹性作用于所述第一连接座和所述第一模具,所述第一模具与所述第二模具相互止挡时,所述第一弹性件能够向所述第一模具施加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朝向所述第二模具的弹性力;
所述第二模组还包括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弹性作用于所述第二模具和所述第二连接座,所述第一连接座与所述第二连接座相互止挡时,所述第二弹性件能够向所述第二连接座施加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朝向所述第一连接座的弹性力。
9.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塑封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模组还包括卸料组件,所述卸料组件包括第三连接座和第二顶针,所述第二模具与所述第三连接座连接,且所述第三连接座能够相对所述第二模具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移动,所述第二顶针固定设于所述第三连接座,所述第二顶针包括第二抵压端,所述第二抵压端被配置为能够进出所述第二型腔;
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当所述第一模具与所述第二模具未相互止挡时,所述第二模具相对所述第一连接座远离,能够使所述第二抵压端进入至所述第二型腔。
10.一种塑封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塑封模具塑封物料,包括:
准备步骤:放置所述物料至所述第二型腔;
合模步骤:驱动所述第一连接座与所述第二模具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互靠近,直至所述第一模具与所述第二模具相互止挡;
第一注塑步骤:在所述第一型腔和所述第二型腔组合形成所述成型腔后,向所述成型腔内注入塑胶原料;
抽针步骤:在所述第一模具与所述第二模具相互止挡的基础上,驱动所述第一连接座与所述第二模具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继续相互靠近,直至所述第一顶针的所述第一抵压端离开所述成型腔;
第二注塑步骤:在所述第一抵压端离开所述物料后,向所述成型腔内注入塑胶原料。
CN202311254396.8A 2023-09-26 2023-09-26 塑封模具和塑封方法 Pending CN11744530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254396.8A CN117445304A (zh) 2023-09-26 2023-09-26 塑封模具和塑封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254396.8A CN117445304A (zh) 2023-09-26 2023-09-26 塑封模具和塑封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445304A true CN117445304A (zh) 2024-01-26

Family

ID=895844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254396.8A Pending CN117445304A (zh) 2023-09-26 2023-09-26 塑封模具和塑封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445304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708956B (zh) 电子部件密封模具、多工位成型机及电子部件密封方法
WO2001043942A1 (fr) Moule d'obturation par resine et procede d'obturation par resine
US11969922B2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resin molded product
CN101271850A (zh) 树脂密封方法、树脂密封模和树脂密封设备
US6224810B1 (en) Method of plastic molding
CN117445304A (zh) 塑封模具和塑封方法
JP2001030311A (ja) 樹脂成形装置及び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JPH09220739A (ja) モールド装置
US11992982B2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resin molded product
JP3947607B2 (ja) トランスファモールド装置
KR20220030162A (ko) 성형틀, 수지 성형 장치, 및 수지 성형품의 제조 방법
JP3408599B2 (ja) トランスファモールド装置
JP3536999B2 (ja) 樹脂モールド装置
WO2024014060A1 (ja) 成形型、樹脂成形装置及び樹脂成形品の製造方法
JP2772489B2 (ja) 電子部品の樹脂封止成形装置及びエジェクターピンの押込用治具
JP3028873B2 (ja) 電子部品の樹脂封止部成形用金型装置
JP3368242B2 (ja) 樹脂封止方法及び樹脂封止装置
JPH02163946A (ja) 半導体チップのモールドプレス方法
JP3304453B2 (ja) 樹脂封止装置の成形品の離型機構
TWI834055B (zh) 樹脂成形裝置及樹脂成形品的製造方法
JPH06143379A (ja) 樹脂成形機における異物検出方法
JP2004050822A (ja) 樹脂成形装置
JPH08323798A (ja) 樹脂モールド装置
JP2536522B2 (ja) 電子部品のリ−ド成形方法および装置
CN118266062A (zh) 树脂密封装置、密封模具以及树脂密封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