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364339B - 编网装置及位置调整器 - Google Patents

编网装置及位置调整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364339B
CN117364339B CN202311484297.9A CN202311484297A CN117364339B CN 117364339 B CN117364339 B CN 117364339B CN 202311484297 A CN202311484297 A CN 202311484297A CN 117364339 B CN117364339 B CN 11736433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djustment
warp
shuttle
hook
portio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48429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364339A (zh
Inventor
山本善嗣
山本修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angt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angt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angt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Wangta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3643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3643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3643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36433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GMAKING NETS BY KNOTTING OF FILAMENTARY MATERIAL; MAKING KNOTTED CARPETS OR TAPESTRIES; KNOTT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4G1/00Making nets by knotting of filamentary material
    • D04G1/02Making nets by knotting of filamentary material in machin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Braiding, Manufacturing Of Bobbin-Net Or Lace, And Manufacturing Of Nets By Knotting (AREA)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编网装置及位置调整器。本发明的编网装置包括:梭子,其收容卷绕有纬线的梭心并沿板厚方向列置;筘,其列设有使经线贯通的多个筘孔;多个缠线钩,它们具有缠绕经线来形成经线线圈的缠线钩部;以及多个拉线钩,它们在顶端部分具有拉线钩部,为棒状;该编网装置穿过缠线钩部上缠绕的经线线圈内而拉出经线来形成U字形经线,该编网装置还包括位置调整器,位置调整器具有多个调整部,在使U字形经线与设置于梭子的上部的分配部抵接而将U字形经线中的第一边经线分配至梭子的一侧、将第二边经线分配至另一侧的分配时刻,多个调整部位于梭子彼此之间而对分配部相对于拉线钩部及U字形经线在板厚方向上的位置进行调整。

Description

编网装置及位置调整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编网装置以及安装于编网装置来加以使用的位置调整器。
背景技术
以多条经线和多条纬线来编网的编网装置为人所知(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在编网时,将经线与纬线打结来形成纽结。具体而言,像在后文中对详情进行叙述那样,准备多个收容有梭心的环状板形状的梭子,所述梭心卷绕有纬线,将这些梭子沿梭子的板厚方向列置好。另一方面,将贯通筘的筘孔而拉出的经线缠绕至缠线钩的缠线钩部来形成经线线圈。进而,使相较于经线线圈而言靠上游侧且相较于筘孔而言靠下游侧的经线与贯通了经线线圈内的拉线钩的顶端上设置的拉线钩部卡合,其后穿过经线线圈内而拉出。使由拉线钩部呈U字形拉出的U字形经线从梭子的上方与设置于梭子的上部的分配部抵接而将U字形经线中的一经线分配至梭子的板厚方向的一侧、将另一经线分配至梭子的板厚方向的另一侧。进而,使卡合有U字形经线的拉线钩部以一经线穿过梭子的板厚方向的一侧、另一经线穿过梭子的板厚方向的另一侧的方式移动,之后从拉线钩部上释放U字形经线,使U字形经线在梭子的下方钻过而使U字形经线缠绕于纬线,同时朝上游侧回拉相较于穿过筘孔而由拉线钩部拉出的经线线圈而言靠上游侧的经线,将经线与纬线打结。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5-29898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经线与纬线的打结时,沿板厚方向分配的U字形经线(上述的一经线及另一经线)须分别通过梭子彼此之间,所以须在梭子彼此之间设置间隙来配置各梭子,每一梭子容易在板厚方向上发生错位。此外,梭子有时也会随着使用而发生其形状的弯曲或形变。
如此,当梭子发生了错位、弯曲、形变等时,相对于拉线钩部及U字形经线而言,在设置于梭子的上部的分配部的板厚方向的位置上会发生错位。于是,在梭子的分配部发生无法恰当地分配U字形经线(一经线和另一经线)的分配不良时,例如便会发生不仅一经线连另一经线也分配到梭子的板厚方向的一侧这一情况。在该情况下,U字形经线不会钻过梭子,经线不会缠绕于纬线,所以会发生无法形成经线与纬线的纽结部即不成纽结部这一不良情况(所谓的漏针)。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现状而成,提供一种抑制了不成结的发生的编网装置以及安装于编网装置来加以使用以做到在编网时不易发生不成结的位置调整器。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1)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本发明的一形态为一种编网装置,其包括:多个梭心,它们卷绕有纬线,为板状;多个梭子,它们具有环状板形状,围绕所述梭心径向外侧而收容所述梭心,沿板厚方向列置;筘,其在所述板厚方向上列设有使经线贯通的多个筘孔;多个缠线钩,它们具有缠绕相较于所述筘孔而言靠下游侧的所述经线来形成经线线圈的缠线钩部,沿所述板厚方向排列;以及多个拉线钩,它们在顶端部分具有与所述经线卡合的拉线钩部,沿所述板厚方向排列,为棒状;该编网装置使相较于所述缠线钩部上缠绕的所述经线线圈而言靠上游侧且相较于所述筘孔而言靠下游侧的所述经线与穿过了所述经线线圈内的所述拉线钩部卡合并与所述拉线钩部一起穿过所述经线线圈内而拉出,以对所述拉线钩部的卡合部位为底的U字形状来形成具有第一边经线和第二边经线的U字形经线,所述第一边经线构成所述板厚方向的一侧的一边,所述第二边经线构成所述板厚方向的另一侧的一边,该编网装置还包括位置调整器,所述位置调整器具有多个调整部,在使所述U字形经线从所述梭子的上方与设置于所述梭子的上部的分配部抵接而将所述U字形经线中的所述第一边经线分配至所述梭子的所述板厚方向的所述一侧、将所述第二边经线分配至所述梭子的所述板厚方向的所述另一侧的分配时刻,所述多个调整部位于所述多个梭子彼此之间而对所述梭子的所述分配部相对于所述拉线钩部及所述U字形经线在所述板厚方向上的位置进行调整。
该编网装置除了在经线与纬线的打结时使用的梭心、梭子、筘、缠线钩、拉线钩以外还包括位置调整器,所述位置调整器具有调整部,所述调整部在分配时刻对设置于梭子上部的分配部相对于拉线钩部及U字形经线在板厚方向上的位置进行调整。因此,能够抑制梭子的分配部处的第一边经线和第二边经线的分配不良的发生,从而抑制不成纽结部的发生。
此处,位置调整器只要包含以下的多个调整部即可:至少在分配时刻位于梭子彼此之间,由此来限定梭子的可取的板厚方向的位置范围而对梭子的分配部的板厚方向的位置进行调整,也就是使分配部位于恰当的位置范围内。因而,例如可以设为以下位置调整器:不具有可动部,安装于对拉线钩进行支承的拉线钩支承体等而与拉线钩以及支承拉线钩的拉线钩支承体一起移动,设置有调整部,所述调整部是在包含分配时刻的适当的调整期间内位于梭子彼此之间的形态(参考后文叙述的实施方式及变形实施方式1~5)。再者,也可将位置调整器设为与支承拉线钩的拉线钩支承体成一体的兼作拉线钩支承体的位置调整器,使调整部与拉线钩一起移动。
此外,例如还可以利用调整构件和调整构件移动机构来构成位置调整器所述调整构件包含调整部,所述调整构件移动机构构成为能使调整构件按规定的移动模式移动。例如,也可以设为以下位置调整器:在包含分配时刻的适当的调整期间内,借助调整构件移动机构使调整构件移动至规定位置而设为适当的调整姿态,使得调整部位于梭子彼此之间。另一方面,在调整期间以外的期间内,借助调整构件移动机构使调整构件移动至与规定位置不一样的其他位置而设为防止与梭子等的接触的退避姿态。再者,也可以采取以下构成:将该位置调整器本身安装于对拉线钩进行支承的拉线钩支承体等而与拉线钩一起移动,同时区别于拉线钩的移动而另行借助调整构件移动机构使调整构件移动来设为调整姿态或退避姿态(参考后文叙述的变形实施方式7)。此外,也可以设为以下构成:位置调整器的调整构件移动机构本身设为不与拉线钩一起移动的构成,另一方面,借助调整构件移动机构使调整构件移动来设为调整姿态或退避姿态(参考后文叙述的变形实施方式8)。
(2)进而宜设为以下编网装置:根据(1)所述的编网装置,其中,所述位置调整器的所述多个调整部是至少在所述分配时刻位于所述多个梭子的所述上部彼此之间的多个上部调整部。
梭子在其上部具有分配部。并且,在该编网装置中,至少在分配时刻使多个上部调整部分别位于多个梭子的上部彼此之间。如此一来,能将各梭子的分配部相对于拉线钩部及U字形经线在板厚方向上的位置直接调整到恰当的位置范围内。或者,能对靠近分配部的梭子的上部的板厚方向的位置进行调整,进而能将各梭子的分配部相对于拉线钩部及U字形经线在板厚方向上的位置调整到恰当的位置范围内。如此一来,能进一步抑制分配不良造成的不成纽结部的发生。
(3)进而宜设为以下编网装置:根据(2)所述的编网装置,其中,所述位置调整器是设置于对所述多个拉线钩进行支承而与所述多个拉线钩一起移动的拉线钩支承体而成。
在该编网装置中,在支承拉线钩的拉线钩支承体上设置位置调整器,位置调整器与拉线钩支承体及拉线钩一起移动。因此,容易准确地规定拉线钩部以及与该拉线钩部卡合而拉出的U字形经线的位置与位置调整器的上部调整部的位置的关系。如此一来,能将各梭子的分配部相对于拉线钩部及U字形经线在板厚方向上的位置进一步调整到恰当的位置范围内,从而能进一步抑制分配不良造成的不成纽结部的发生。
再者,作为这样的位置调整器,可以使用以下的固定型位置调整器:位置调整器的上部调整部经由位置调整器的支承构件等固定于拉线钩支承体,不具有可动部。或者,也可以使用以下位置调整器:具有调整构件和调整构件移动机构,所述调整构件包含上部调整部,所述调整构件移动机构能以规定的移动模式来移动该调整构件,而且固定于拉线钩支承体。
(4)进而宜设为以下编网装置:根据(1)~(3)中任一项所述的编网装置,其中,所述位置调整器的所述多个调整部分别由成型线材构成,所述成型线材是使线材成型为对所述调整部的外形进行饰边的形态得到的。
在该编网装置中,位置调整器的多个调整部分别由上述成型线材构成。因此,能在维持调整部的对分配部相对于拉线钩部及U字形经线在板厚方向上的位置进行调整的作用的状态下使调整部变得轻量。此外,能够减小调整部当中与梭子接触的部位的面积而减轻调整部本身以及由调整部作位置调整的梭子的磨损。
作为用于成型线材的线材,可以采用由铜、黄铜、不锈钢等金属构成的金属线材、由丙烯、PET等构成的树脂线材、将碳纤维或玻璃纤维与树脂材料复合而成的FRP线材等。其中,作为线材,宜采用硬钢丝、钢琴丝、不锈钢丝、由黄铜、磷青铜、锌白铜等具有弹簧性的金属构成的弹性金属线材、镍-钛合金、铁-锰-硅合金等表现出超弹性的形状记忆合金、弹性FRP线材。构成调整部的成型线材即便撞到梭子,也会容易地变形而抑制梭子被调整部损伤。另一方面,由于是作弹性变形,因此易于维持调整部的形状。再者,作为线材的截面形状,可以采用圆形、椭圆形、矩形等截面形态,优选使用截面圆形的圆杆线材。
(5)或者宜设为以下编网装置:根据(1)~(3)中任一项所述的编网装置,其中,所述位置调整器的所述多个调整部分别为实心板状的板状调整部。
在该编网装置中,位置调整器的多个调整部分别为实心板状的板状调整部,所以能可靠地将板状调整部插入梭子彼此之间而获得对分配部相对于拉线钩部及U字形经线在板厚方向上的位置进行调整的作用。
作为板状调整部,例如可以由聚酰胺、聚缩醛、聚乙烯、PTFE等树脂材料、形状记忆聚合物、铜、黄铜、磷青铜、碳钢、不锈钢等金属材料、镍-钛合金、铁-锰-硅合金等表现出超弹性的形状记忆合金、FRP材料等构成。此外,也可以使用以树脂材料被覆金属线成型而成的成型线材得到的复合材料或者以树脂材料被覆成型为规定形状的金属板得到的复合材料。
(6)进而宜设为以下编网装置:根据(5)所述的编网装置,其中,所述位置调整器的所述多个板状调整部具有锥部,所述锥部包含最薄部,所述最薄部在所述分配时刻之前首先接触所述梭子,所述锥部中,与最薄部厚度,即所述最薄部的所述板厚方向的厚度相比,离所述最薄部越远锥部厚度便越厚。
在该编网装置中,位置调整器的多个板状调整部具有锥部,所以能降低调整部撞到梭子的可能。此外,随着调整构件的移动,调整部的锥部在梭子上滑动,能够调整梭子的宽度方向的位置。
(7)进而宜设为以下编网装置:根据(5)或(6)所述的编网装置,其中,所述位置调整器的所述多个板状调整部是以树脂材料被覆强化金属材料而成。
在该编网装置中,位置调整器的多个板状调整部是以树脂材料被覆强化金属材料而成,所以,即便在板状调整部撞到梭子而受到了力的情况下,也能借助设置于树脂材料内部的强化金属材料来抑制板状调整部的破损或变形。
(8)进而宜设为以下编网装置:根据(5)或(6)所述的编网装置,其中,所述位置调整器的所述多个板状调整部具有可断裂部,在撞到所述梭子时,所述可断裂部断裂而抑制所述梭子的破损。
在该编网装置中,位置调整器的多个板状调整部具有可断裂部,所以在板状调整部撞到梭子而受到了力的情况下,会在可断裂部发生断裂来吸收冲击,从而能抑制梭子的破损或变形。
作为设置于板状调整部的可断裂部,只要构成为在板状调整部撞到梭子时断裂而将板状调整部的全部或一部分去除即可,例如可列举凹设于板状调整部的狭缝或者空出间隔而排列设置有大量通孔的孔眼部位。
(9)进而宜设为以下编网装置:根据(4)~(8)中任一项所述的编网装置,其中,所述多个调整部是分别设置于以可装卸的方式固定在所述位置调整器上的多个调整构件而成。
在该编网装置中,分别设置有调整部的多个调整构件以可装卸的方式固定在位置调整器上。因此,在发生了调整构件的调整部变形或破损的不良情况时,可以通过更换各调整构件来消除不良情况而无须更换整个位置调整器。
(10)进而宜设为以下编网装置:根据(1)~(9)中任一项所述的编网装置,其中,所述梭子当中供所述调整部滑动的部位是设为能抑制磨损的磨损抑制部而成。
在前文所述的编网装置中,在编网时,调整部在梭子彼此之间反复移动,所以,当梭子在板厚方向上发生错位时,调整部在移动的同时会与梭子中的特定部位接触而一边滑动一边移动。因此,梭子的特定部位出现集中磨损,所以梭子的使用寿命变短、成本上升。
对此,在该编网装置中,将梭子当中供调整部滑动的部位设为磨损抑制部,所以,即便调整部在磨损抑制部上反复滑动,该磨损抑制部的磨损也得到抑制,能够延长梭子的使用寿命,进而能抑制成本。
(11)另一技术手段为一种位置调整器,它是安装于编网装置来加以使用,所述编网装置包括:多个梭心,它们卷绕有纬线,为板状;多个梭子,它们具有环状板形状,围绕所述梭心径向外侧而收容所述梭心,沿板厚方向列置;筘,其在所述板厚方向上列设有使经线贯通的多个筘孔;多个缠线钩,它们具有缠绕相较于所述筘孔而言靠下游侧的所述经线来形成经线线圈的缠线钩部,沿所述板厚方向排列;以及多个拉线钩,它们在顶端部分具有与所述经线卡合的拉线钩部,沿所述板厚方向排列,为棒状;其中,所述位置调整器包含多个调整部,所述调整部使相较于所述缠线钩部上缠绕的所述经线线圈而言靠上游侧且相较于所述筘孔而言靠下游侧的所述经线与穿过了所述经线线圈内的所述拉线钩部卡合并与所述拉线钩部一起穿过所述经线线圈内而拉出,以对所述拉线钩部的卡合部位为底的U字形状来形成具有第一边经线和第二边经线的U字形经线,所述第一边经线构成所述板厚方向的一侧的一边,所述第二边经线构成所述板厚方向的另一侧的一边,在使所述U字形经线从所述梭子的上方与设置于所述梭子的上部的分配部抵接而将所述U字形经线中的所述第一边经线分配至所述梭子的所述板厚方向的所述一侧、将所述第二边经线分配至所述梭子的所述板厚方向的所述另一侧的分配时刻,所述多个调整部位于所述多个梭子彼此之间而对所述梭子的所述分配部相对于所述拉线钩部及所述U字形经线在所述板厚方向上的位置进行调整。
该位置调整器包含多个调整部。因此,在将该位置调整器安装于编网装置来加以使用的情况下,能够赋予在分配时刻对设置于梭子上部的分配部相对于拉线钩部及U字形经线在板厚方向上的位置进行调整的、也就是使之位于恰当的位置范围内的功能。由此,在安装有该位置调整器的编网装置中,能够抑制梭子的分配部处的第一边经线和第二边经线的分配不良的发生,从而抑制不成纽结部的发生。
(12)此外宜设为以下位置调整器:根据(11)所述的位置调整器,其中,所述多个调整部是至少在所述分配时刻位于所述多个梭子的所述上部彼此之间的多个上部调整部。
该位置调整器将多个调整部设为多个上部调整部。另一方面,梭子在其上部具有分配部。因此,在将该位置调整器安装于编网装置来加以使用的情况下,至少在分配时刻能使多个上部调整部分别位于多个梭子的上部彼此之间。如此一来,能将各梭子的分配部相对于拉线钩部及U字形经线在板厚方向上的位置直接调整到恰当的位置范围内。或者,能对靠近分配部的梭子的上部的板厚方向的位置进行调整,进而能将各梭子的分配部相对于拉线钩部及U字形经线在板厚方向上的位置调整到恰当的位置范围内。由此,能进一步抑制分配不良造成的不成纽结部的发生。
(13)进而宜设为以下位置调整器:根据(12)所述的位置调整器,所述位置调整器构成为能设置于所述编网装置中的拉线钩支承体,所述拉线钩支承体支承所述多个拉线钩而与所述多个拉线钩一起移动。
该位置调整器构成为能设置于拉线钩支承体。因而,在将该位置调整器安装于编网装置的拉线钩支承体来加以使用的情况下,位置调整器与拉线钩支承体及拉线钩一起移动。并且,容易准确地规定拉线钩以及与该拉线钩的拉线钩部卡合而拉出的U字形经线的位置与位置调整器的上部调整部的位置的关系。因此,能将各梭子的分配部相对于拉线钩部及U字形经线在板厚方向上的位置进一步调整到恰当的位置范围内,从而能进一步抑制分配不良造成的不成纽结部的发生。
(14)此外宜设为以下位置调整器:根据(11)~(13)中任一项所述的位置调整器,其中,所述多个调整部分别由成型线材构成,所述成型线材是使线材成型为对所述调整部的外形进行饰边的形态得到的。
该位置调整器中,多个调整部由上述成型线材构成。因此,能使抵接部变得轻量。此外,在将该位置调整器安装于编网装置来加以使用的情况下,能在维持将梭子的分配部相对于拉线钩部及U字形经线在板厚方向上的位置调整到恰当的位置范围内的作用的同时减小调整部当中抵接于梭子来进行调整的部位的面积而减少抵接部本身以及受到位置调整的梭子的磨损。
(15)或者宜设为以下位置调整器:根据(11)~(13)中任一项所述的位置调整器,其中,所述多个调整部分别为实心板状的板状调整部。
该位置调整器中,多个调整部分别为实心板状的板状调整部,所以在将该位置调整器安装于编网装置来加以使用的情况下,能可靠地将板状调整部插入梭子彼此之间而获得对分配部相对于拉线钩部及U字形经线在板厚方向上的位置进行调整的作用。
(16)进而宜设为以下位置调整器:根据(15)所述的位置调整器,其中,所述多个板状调整部具有锥部,所述锥部包含最薄部,所述最薄部在所述分配时刻之前首先接触所述梭子,所述锥部中,与最薄部厚度,即所述最薄部的所述板厚方向的厚度相比,,离所述最薄部越远锥部厚度便越厚。
在该位置调整器中,多个板状调整部分别具有锥部,所以,在将该位置调整器安装于编网装置来加以使用的情况下,能够降低调整部撞到梭子的可能。此外,随着调整构件的移动,调整部的锥部在梭子上滑动,能够调整梭子的宽度方向的位置。
(17)进而宜设为以下位置调整器:根据(15)或(16)所述的位置调整器,其中,所述多个板状调整部是以树脂材料被覆强化金属材料而成。
在该位置调整器中,多个板状调整部是分别以树脂材料被覆强化金属材料而成,所以,在将该位置调整器安装于编网装置来加以使用的情况下,即便在板状调整部撞到梭子而受到了力时,也能借助设置于树脂材料内部的强化金属材料来抑制板状调整部的破损或变形。
(18)或者宜设为以下位置调整器:根据(15)或(16)所述的位置调整器,其中,所述多个板状调整部具有可断裂部,在撞到所述梭子时,所述可断裂部断裂而抑制所述梭子的破损。
在该位置调整器中,多个板状调整部分别具有可断裂部,所以,在将该位置调整器安装于编网装置来加以使用的情况下,在板状调整部撞到梭子而受到了力时,会在可断裂部发生断裂来吸收冲击,从而能抑制梭子的破损或变形。
(19)进而宜设为以下位置调整器:根据(14)~(18)中任一项所述的位置调整器,其中,所述多个调整部是分别设置于以可装卸的方式固定在所述位置调整器上的多个调整构件而成。
在该编网装置中,分别设置有调整部的多个调整构件以可装卸的方式固定在位置调整器上。因此,在发生了调整构件的调整部变形或破损的不良情况时,可以通过更换各调整构件来消除不良情况而无须更换整个位置调整器。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实施方式及变形实施方式1、2的编网装置的概略结构的说明图。
图2涉及实施方式及变形实施方式1、2,为打结机构部的概略结构说明图。
图3为打结机构部处的打结动作的说明图。
图4为打结机构部处的打结动作的说明图。
图5为打结机构部处的打结动作的说明图。
图6为打结机构部处的打结动作的说明图。
图7为打结机构部处的打结动作的说明图。
图8为打结机构部处的打结动作的说明图。
图9为打结机构部处的打结动作的说明图。
图10为打结机构部处的打结动作的说明图。
图11为打结机构部处的打结动作的说明图。
图12为打结机构部处的打结动作的说明图。
图13为打结机构部处的打结动作的说明图。
图14为表示纽结部的形态的立体图。
图15为网的平面图。
图16为实施方式的位置调整器的立体图。
图17涉及实施方式,为表示经线与打结机构部的动作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18涉及实施方式,为表示经线与打结机构部的动作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19涉及实施方式,为表示经线与打结机构部的动作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20涉及实施方式,为说明梭子与调整部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21涉及实施方式,为表示经线与打结机构部的动作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22涉及变形实施方式1~6,为表示经线与打结机构部的动作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23为变形实施方式1~6的位置调整器的立体图。
图24为变形实施方式2的位置调整器中使用的调整构件的平面图。
图25为变形实施方式2的位置调整器中使用的调整构件的侧视图。
图26为变形实施方式3的位置调整器中使用的调整构件的平面图。
图27为变形实施方式4的位置调整器中使用的调整构件的平面图。
图28为变形实施方式5的位置调整器中使用的调整构件的平面图。
图29为变形实施方式5的位置调整器中使用的调整构件的侧视图。
图30为变形实施方式6的梭子的平面图。
图31涉及变形实施方式7,为表示经线与打结机构部的动作的关系的说明图。图32涉及变形实施方式7,为表示经线与打结机构部的动作的关系的说明图。图33涉及变形实施方式7,为说明梭子与调整部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34涉及变形实施方式7,为表示经线与打结机构部的动作的关系的说明图。图35涉及变形实施方式8,为表示经线与打结机构部的动作的关系的说明图。图36涉及变形实施方式8,为表示经线与打结机构部的动作的关系的说明图。图37涉及变形实施方式8,为说明梭子与调整部的关系的说明图。
附图标记说明
WA…经线
WAL…经线线圈
WAU…U字形经线
WAUE…卡合部位
WAU1…第一边经线
WAU2…第二边经线
DAU…上游侧
DAD…下游侧
WE…纬线
ND…纽结部
NT…网
10、10A、110、210…编网装置
26…打结机构部
31…筘
31H…筘孔
41…缠线钩
41M…缠线钩部
51…拉线钩
51F…拉线钩部
52…拉线钩支承体
70…纬线梭心(梭心)
DO…径向外侧
80、80A…梭子
80U、80AU…上部
80AUM…滑动金属构件
80AUS…磨损抑制部
80R…被限制部
81…分配部
SD…板厚方向
SD1…一侧
SD2…另一侧
GP…梭子间隙
90、90A、190、290…位置调整器
92…调整部(上部调整部)
92A、92B、92C、92D、92E…调整部(板状调整部、上部调整部)
92P、92AP、92BP…突出调整部
92E1…第一调整部
92E2…第二调整部
92EL…狭缝
92BT…锥部
TP…锥部厚度
92BTU…最薄部
TU…最薄部厚度
92BTL…交界线
92CS、92DS…树脂部(树脂材料)
92CW…强化线材部(强化金属材料)
92DM…强化金属板部(强化金属材料)
192…钩状调整部(调整部、上部调整部)
292…调整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
下面,一边参考附图,一边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编网装置10以及其中使用的位置调整器90进行说明。图1所示的编网装置10大体上具备驱动部20、经线保持部22、经线供给部23、经线辊部24、纽结绷紧杆部25、打结机构部26、网馈送部27、网卷收部28等。后文叙述的变形实施方式1~3也一样。
其中,驱动部20除了驱动轴21以外还具备电动马达、对电动马达的旋转进行减速而传递至驱动轴21的减速器、安装于驱动轴21的驱动凸轮、齿轮等驱动构件(图1中未图示电动马达、减速器、驱动凸轮等驱动构件)。驱动凸轮等驱动构件由驱动轴21驱动,经由各种连结机构(未图示)使经线保持部22、经线供给部23、经线辊部24、纽结绷紧杆部25、打结机构部26、网馈送部27、网卷收部28等工作。
再者,在本实施方式以及后文叙述的变形实施方式1~8中,将编网装置10等当中的各方向设为图1、图3等所示的方向。即,图1中,将纸面上下方向设为高度方向HD,将其中的上方向设为上侧HDU,将下方向设为下侧HDD。此外,将纸面左右方向设为纵深方向DD,其中,将纸面左方向设为前侧DDF,将纸面右方向设为纵深侧DDB。此外,将与图1的纸面垂直的方向以及图3中从左上往右下延伸的方向设为宽度方向WD。其中,图1中将近前侧设为一侧WD1,图3中将右下方向设为一侧WD1。此外,图1中将纵深侧设为另一侧WD2,图3中将左上方向设为另一侧WD2。
如图1所示,在经线保持部22中的筒子架22S上保持有大量(例如612个)卷绕有经线WA的经线筒22B,从各经线筒22B拉出的大量(例如612根)经线WA(以单点划线表示)经由筒子架22S的上部而相互平行地供给至经线供给部23。继而,穿过经线供给部23而进一步供给至下游侧的经线辊部24。经线辊部24除了对经线WA赋予规定张力外,还控制对下游侧的经线WA的供给和停止。
从经线辊部24供给的经线WA经由纽结绷紧杆部25送至打结机构部26,与纬线WE按每一规定间隔打结,编织出长条状的网NT(以粗单点划线表示)。再者,纽结绷紧杆部25除了将经线WA送至下游侧DAD的打结机构部26以外,还在利用经线WA和纬线WE来形成纽结部ND时以朝上游侧DAU回拉经线WA的方式进行工作。
由打结机构部26编出的网NT由网馈送部27送至下游侧DND,并由网卷收部28卷收成辊状。
接着,对打结机构部26中的经线WA与纬线WE的打结及编网进行说明。其中,在本实施方式中,首先参考图2~图15来进行未安装后文叙述的位置调整器90的状态下的打结机构部26的说明以及编网动作的说明。继而,其后参考图16~图21对安装有位置调整器90的本实施方式的编网装置10中的打结机构部26及编网动作进行说明。
打结机构部26像图2所示那样(也参考图9、图17等)由筘机构部30、缠线钩机构部40、拉线钩机构部50、导钩60、大量纬线梭心70、分别收容这些纬线梭心70的大量梭子80、释放板65等构成。
收容有纬线梭心70的大量(比经线WA的数量多1个的数量。例如613个)梭子80被列置成沿梭子80的板厚方向SD重叠的一列。在编网装置10等当中,所列置的大量梭子80以板厚方向SD与前文所述的宽度方向WD一致的形态(图1中与纸面正交的方向)加以保持(参考图9)。此外,如该图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等当中,板厚方向SD的一侧SD1与宽度方向WD的一侧WD1一致,板厚方向SD的另一侧SD2与宽度方向WD的另一侧WD2一致。
打结机构部26中的筘机构部30具有沿宽度方向WD延伸并且在前侧DDF立起的、弯曲成L字形的筘31,该筘31上形成有大量以间距PH沿宽度方向WD排列的筘孔31H。这些筘孔31H内各贯通有1根从纵深侧DDB朝前侧DDF延伸的经线WA。再者,图3~图9以及图11~图13中,为了使图示变得清楚,仅图示1根经线WA。筘31及其筘孔31H借助筘机构部30在高度方向HD、宽度方向WD以及纵深方向DD上立体地移动。
缠线钩机构部40具有以与筘孔31H相同的间距PH沿宽度方向WD排列的大量缠线钩41和缠线钩保持驱动部42。缠线钩保持驱动部42以能使大量缠线钩41绕各自的轴线41X转动(例如参考图3)而且能朝前侧DDF跳起移动缠线钩41(参考图13)的方式保持大量缠线钩41。缠线钩41是按每一经线WA设置。在缠线钩41的下侧HDD的端部形成有钩状的缠线钩部41M。该缠线钩部41M上形成有在设为图3所示的旋转位置的姿态下沿纵深方向DD延伸的缠线钩槽部41MG。缠线钩41由缠线钩保持驱动部42的使用未图示的齿条和小齿轮等的旋转机构驱动,相互同步地绕轴线41X各自旋转。
拉线钩机构部50(也参考图17)具备大量拉线钩51、拉线钩支承体52、以及使拉线钩51与拉线钩支承体52一起沿与宽度方向WD正交的方向(高度方向HD及纵深方向DD)移动的拉线钩移动机构54等。拉线钩51具有直杆状的主体部51B以及形成于主体部51B的顶端部的拉线钩部51F。拉线钩支承体52具有拉线钩支承主体52B和保持拉线钩51并安装于拉线钩支承主体52B上的安装构件53,该安装构件53保持拉线钩51中的主体部51B的基端部分。在图2所示的状态下,大量拉线钩51也是按每一经线WA设置,以与筘孔31H相同的间距PH沿宽度方向WD排列配置。再者,在本实施方式中,像图17中也展示的那样,安装构件53由安装构件主体53B和拉线钩固定构件53S构成,所述安装构件主体53B以截面L字形沿宽度方向WD延伸,所述拉线钩固定构件53S安装于安装构件主体53B上,分别固定并支承沿宽度方向WD排列的多个拉线钩51的主体部51B。
在图2所示的状态下,导钩60位于缠线钩41的大致下侧HDD,沿宽度方向WD延伸,以与筘孔31H相同的间距PH沿宽度方向WD排列形成有大量倒V字形的导槽61(参考图3)。大量导槽61内分别重叠插入有经线WA及纬线WE(大量纬线WE中的宽度方向WD的两端的纬线WE中的任一者仅为纬线)。
纬线梭心70(参考图9)具有在中央部连结薄的2块圆板的形态,纬线WE以卷绕的状态收容在2块圆板之间。纬线梭心70当中沿着梭心轴线70X的梭心轴线方向BD的厚度比间距PH以及下面叙述的梭子80薄。
梭子80(参考图9)是由树脂或铝(本实施方式中为添加有玻璃纤维填料的聚酰胺)构成的环状板形状,围绕纬线梭心70的径向外侧DO而收容该纬线梭心70。该梭子80在上部80U具有宽度方向WD的截面呈三角形状的分配部81。该分配部81是像后文叙述那样将抵接于该分配部81的2根经线WA分别朝板厚方向SD的一侧SD1和另一侧SD2各分配1根的部位。此外,梭子80的板厚方向SD(与纬线梭心70的梭心轴线方向BD一致)的厚度即梭子厚度THS比前文所述的间距PH薄(THS<PH)。
大量梭子80分别将板厚方向SD设为与宽度方向WD一致的姿态,以按间距PH的间隔排列的方式从下侧HDD分别由多个支架构件(参考图17、图31、图35的支架构件66~68)支承。因此,大量梭子80以间距PH的间隔沿宽度方向WD相互空出宽度方向WD的梭子间隙GP(参考图20)来加以列置。在计算上,以间距PH与梭子厚度THS的差(GP=PH-THS)来给出该梭子间隙GP。其中,多个支架构件(例如支架构件66~68)对各梭子80在宽度方向WD上的位置范围的限制并不严格。此外,如前文所述,各梭子80有时也会发生形变或弯曲。因此,载置于支架构件上而列置的各梭子80的宽度方向WD的位置由多个支架构件大致加以规定。但各梭子80的宽度方向WD的实际的位置有可能以由间距PH规定的位置为中心而大致在计算上的梭子间隙GP的大小的位置范围内变动。
相对于经线WA的数量(例如612根)而言,以比它多1块的数量(例如613块)程度来准备收容有纬线梭心70的梭子80。再者,梭子80内收容的纬线梭心70上卷绕的纬线WE从梭子80的纬线取出部82朝纵深方向DD的纵深侧DDB被拉出,经由导钩60的导槽61朝下游侧DED延伸。
前文所述的筘31的筘孔31H、缠线钩41、拉线钩51等在规定时刻进行规定动作,由此将经线WA与纬线WE打结而形成纽结部ND,从而形成网NT。所形成的网NT从打结机构部26供给至网馈送部27。
接着,对打结机构部26的动作进行说明。首先,从图3所示的状态起像图4所示那样使缠线钩41绕轴线41X旋转180度,同时使筘31朝下侧HDD下降。由此,经线WA得以缠绕至缠线钩41的顶端部分的缠线钩部41M。进而,使缠线钩41进一步旋转180度,同时使筘31朝上侧HDU移动。由此,如图5所示,在缠线钩41的缠线钩部41M上形成经线WA的一层线圈。进而像图6所示那样使缠线钩41旋转,另一方面,使筘31朝下侧HDD下降,当像图7所示那样使缠线钩41合计旋转完2圈时,在缠线钩41的缠线钩部41M上形成卷有两层经线WA的经线线圈WAL。
然后,如图8所示,借助拉线钩移动机构54使拉线钩51的顶端部分的拉线钩部51F及主体部51B朝纵深侧DDB移动而通过缠线钩部41M上设置的缠线钩槽部41MG,从而贯通缠线钩部41M上形成的经线线圈WAL内。与此同时,使筘31相较于缠线钩部41M而言上升至上侧HDU。其后,进一步使筘31一边朝宽度方向WD的一侧WD1(图中右下侧)移动一边朝下侧HDD下降。通过该筘31的动作,在相较于经线线圈WAL而言朝纵深侧DDB突出的拉线钩51的主体部51B上缠绕相较于经线线圈WAL而言靠上游侧DAU且相较于筘孔31H而言靠下游侧DAD的经线WA。
然后,如图9所示,使拉线钩51朝纵深方向DD的前侧DDF(图中左下方向)移动,使得相较于经线线圈WAL而言靠上游侧DAU且相较于筘孔31H而言靠下游侧DAD的经线WA卡合于拉线钩51的顶端部分的拉线钩部51F而与拉线钩部51F一起以穿过了经线线圈WAL内的形态朝前侧DDF拉出。由此形成U字形经线WAU,所述U字形经线WAU回折成以对拉线钩部51F的卡合部位WAUE为底的U字形状。该U字形经线WAU具有构成梭子80的板厚方向SD的一侧SD1(与宽度方向WD的一侧WD1一致)的一边的第一边经线WAU1和构成板厚方向SD的另一侧SD2(与宽度方向WD的另一侧WD2一致)的一边的第二边经线WAU2。
再者,在拉线钩51拉拽经线WA来形成了U字形经线WAU时,相较于导钩60而言靠下游侧DAD(图9中的下侧HDD)的经线WA被网馈送部27(参考图1)约束了朝上游侧DAU的移动。因此,相较于导钩60而言靠下游侧DAD的经线WA不会从导钩60的导槽61往上游侧DAU(经线线圈WAL侧)回拉。
另一方面,相较于筘孔31H而言靠上游侧DAU的经线WA因与经线WA上产生的张力的增加相应的纽结绷紧杆部25的转动(图1中朝逆时针方向的转动)而被放出所需长度程度来用作U字形经线WAU。再者,纽结绷紧杆部25在图1中的顺时针方向上被未图示的机构施力。
进而,一边使卡合有U字形经线WAU的拉线钩部51F朝前侧DDF移动而拉出经线WA,一边使拉线钩部51F朝下侧HDD移动,使得U字形经线WAU从梭子80的上侧HDU与设置于梭子80的上部80U的分配部81抵接。继而,借助分配部81将U字形经线WAU中的第一边经线WAU1分配至梭子80的板厚方向SD的一侧SD1(宽度方向WD的一侧WD1),将第二边经线WAU2分配至另一侧SD2(另一侧WD2)。
其中,如前文所述,大量梭子80相互空出宽度方向WD的梭子间隙GP而以间距PH的间隔加以列置。因此,一部分梭子80有可能存在因宽度方向WD的错位或者梭子80发生的形变弯曲等而导致分配部81的位置在宽度方向WD上发生错位的情况。在该情况下,该发生了错位的梭子80无法恰当地进行分配部81对第一边经线WAU1和第二边经线WAU2的分配,从而有可能发生第一边经线WAU1和第二边经线WAU2这两条经线都跑到梭子80的一侧SD1的情况或者都跑到另一侧SD2的情况而导致不成纽结部ND这一不良情况。
在利用分配部81来进行的分配后,进一步使拉线钩部51F移动至梭子80的前侧端部80F的下方,使得U字形经线WAU中的第一边经线WAU1沿梭子80的一侧面80S1在一侧面80S1的一侧SD1移动。即,使第一边经线WAU1穿过梭子80与处于该梭子80的一侧SD1(一侧WD1)的相邻的另一梭子80(图9中未图示)之间的梭子间隙GP而移动。此外,同样地,使U字形经线WAU中的第二边经线WAU2沿梭子80的另一侧面80S2在另一侧面80S2的另一侧SD2移动。即,使第二边经线WAU2穿过梭子80与处于该梭子80的另一侧SD2(另一侧WD2)的相邻的又一梭子80(图9中未图示)之间的梭子间隙GP而移动。
其后,从卡合有经线WA的拉线钩部51F上释放经线WA。具体而言,如图10所示,使卡合有U字形经线WAU的拉线钩部51F接近释放板65,使得U字形经线WAU抵接于释放板65的顶端65S。进而,使拉线钩51朝图中箭头所示的纵深侧DDB且下侧HDD移动,使得U字形经线WAU从拉线钩部51F上释放出来。
于是,被施力的纽结绷紧杆部25沿图1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如图11及图12所示,经线WA穿过筘31的筘孔31H朝上游侧DAU被回拉。由此,U字形经线WAU在梭子80的下侧HDD钻过而缠绕在从梭子80延伸的纬线WE上(参考图12),进而,与经线WA一起将U字形的纬线WE拉到缠线钩部41M的缠线钩槽部41MG内而在经线线圈WAL内穿过。
进而,如图13所示,借助缠线钩保持驱动部42(参考图2)使缠线钩41以朝前侧DDF及上侧HDU跳起的方式转动,将缠线钩41的缠线钩部41M从经线线圈WAL上抽离。再者,与此同时,使筘31朝上侧HDU且纵深侧DDB移动,使得缠线钩部41M容易摆脱经线线圈WAL。从该状态进一步朝上游侧DAU回拉经线WA,使得经线WA与纬线WE打结。如此一来,沿宽度方向WD排列形成图14所示的大量(例如612个)纽结部ND。
其后,借助网馈送部27将编好的网NT(参考图15)朝下游侧DND馈送规定的馈送量程度,并以网卷收部28加以卷收。与此同时,穿过经线保持部22、经线供给部23、经线辊部24朝下游侧DAD送出规定长度程度的经线WA。此外,在经线WA的送出的同时,借助筘机构部30使得筘31朝宽度方向WD的一侧WD1或另一侧WD2水平移动筘孔31H的间距PH(1间距)程度。在该状态下再次进行下一循环的编网动作,进而,在下一循环的编网动作中,筘31再次被送回至原来的位置。通过重复这样的筘31的宽度方向WD的移动,1根经线WA得以与相邻的纬线WE交替打结。再者,通过改变网馈送部27的馈送量,可以调整网NT上的网眼的大小。
接着,参考图16~图21,对本实施方式的安装有位置调整器90的编网装置10中的打结机构部26及编网动作进行说明。再者,将图16所示的位置调整器90像图17所示那样安装于拉线钩支承体52中的安装构件53的下侧HDD,以设为图17所示的状态时的姿态为基本姿态来说明各方向。
位置调整器90是由保持板94和大量调整构件91构成的、不具有可动部的固定型位置调整器,所述保持板94沿宽度方向WD延伸,为矩形板状,所述大量调整构件91以可装卸的方式保持于保持板94上,并且朝下侧HDD突出、沿纵深方向DD延伸、以调整部间距PC的间隔沿宽度方向WD排列。再者,调整部间距PC设为与筘孔31H的间距PH相等的大小。
其中,调整构件91是将截面圆形的金属线材(本实施方式中具体为不锈钢丝)弯曲成型为对调整部92的外形进行饰边的形态得到的成型线材。该调整构件91由被保持部93和调整部92构成,所述被保持部93像虚线所示那样保持在保持板94内,所述调整部92从保持板94朝下侧HDD呈大致U字形突出。本实施方式的调整部92是设为具有突出调整部92P的形态而成,所述突出调整部92P相较于保持板94而言朝纵深侧DDB突出。如图20所示,调整部92的调整部厚度TC(宽度方向WD的尺寸)也就是调整构件91的线径比梭子间隙GP的尺寸小(TC<GP)。其目的在于让调整部92能容易地通过所列置的梭子80彼此之间产生的梭子间隙GP内。但在调整部厚度TC(线径)过小的情况下,后文叙述的残余间隙RG的尺寸变大,借助调整部92对梭子80的宽度方向WD的位置进行调整的作用减少。
另一方面,保持板94由矩形状的底板95和具有与底板95大致相同尺寸的平面形状的保持盖96构成。保持盖96当中,在沿宽度方向WD延伸的2个长边部96P1、96P2分别按每一调整部间距PC而形成有朝纵深方向DD的内侧下凹的卡接槽96G。于是,将调整构件91的被保持部93卡接至卡接槽96G,同时以底板95和保持盖96在高度方向HD上夹住被保持部93,并借助未图示的紧固螺钉来紧固底板95与保持盖96,从而将大量调整构件91固定。因此,即便在一部分调整构件91发生了变形或破损的情况下,也能容易地更换为新的调整构件91。保持板94上贯通形成有用于将位置调整器90以螺固形式安装至拉线钩支承体52的安装构件53的安装孔94H。
图16中展示的是在宽度方向WD上设置有18个调整部92的位置调整器90。因而,在编织使用大量经线WA的网NT的情况下,将多个位置调整器90沿宽度方向WD列置并安装至拉线钩支承体52(安装构件53)即可。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保持调整部厚度TC及调整部间距PC的情况下变更位置调整器90的宽度方向WD的尺寸来酌情变更1个位置调整器90上设置的调整部92的数量。
接着,参考图17~图21,对编网装置10中的安装有位置调整器90的打结机构部26进行说明。如前文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编网装置10中,在打结机构部26中的安装构件53的下侧HDD安装位置调整器90来加以使用。更详细而言,是在安装构件53中的截面L字形的安装构件主体53B上安装的拉线钩固定构件53S的下侧HDD安装位置调整器90。另一方面,安装构件53上,在宽度方向WD(图17中与纸面正交的方向)上按每一间距PH以沿纵深方向DD(图17中的左右方向)延伸的姿态固定有大量拉线钩51。因此,以调整部92相对于这些拉线钩51而在宽度方向WD上错开间距PH的一半程度的方式将位置调整器90固定在安装构件53的安装构件主体53B上。即,以在俯视沿宽度方向WD排列的拉线钩51和调整部92的情况下拉线钩51及拉线钩部51F位于2个调整部92的宽度方向WD的中央的方式将位置调整器90固定在安装构件53上(后文叙述的变形实施方式1~5的位置调整器90A也一样)。
通过如此配置位置调整器90的调整部92,在使梭子80位于2个调整部92彼此之间的情况下,能将该梭子80可取的宽度方向WD的位置限制在狭窄的位置范围内。再者,相对于沿宽度方向WD列置的大量(例如613个)梭子80而言,设置有比梭子80至少多1个以上的数量(例如614个以上)的调整部92。其目的在于对所有梭子80都能从宽度方向WD的两侧以一对调整部92将其夹住。
图17为表示使拉线钩51的拉线钩部51F及主体部51B通过缠线钩部41M的缠线钩槽部41MG而贯通缠线钩部41M上形成的经线线圈WAL、进而在主体部51B上缠绕有相较于经线线圈WAL而言靠上游侧DAU且相较于筘孔31H而言靠下游侧DAD的经线WA的时间点的状态的图(经线WA及经线线圈WAL省略了记载。参考图8)。
在该时刻,位置调整器90的调整部92在宽度方向WD(图17中与纸面垂直的方向)上与梭子80不重叠。即,调整部92不存在于梭子80彼此之间。因此,各梭子80的宽度方向WD的位置由支架构件66、67规定。因此,设置于各梭子80的上部80U的三角状的分配部81的宽度方向WD的实际的位置像前文所述那样有可能大致在计算上的梭子间隙GP的大小的位置范围内变动。
其后,如图18所示,使拉线钩51朝前侧DDF(图中左方向)移动,使得经线WA卡合于拉线钩部51F而与拉线钩部51F一起以穿过了经线线圈WAL内的形态朝前侧DDF拉出。由此,以对拉线钩部51F的卡合部位WAUE为底的U字形状来形成具有第一边经线WAU1和第二边经线WAU2的U字形经线WAU(也参考图9),所述第一边经线WAU1构成宽度方向WD的一侧WD1(纸面近前侧)的一边,所述第二边经线WAU2构成宽度方向WD的另一侧WD2(纸面纵深侧)的一边。
在该时刻,位置调整器90的一对调整部92相对于梭子80的上部80U中的被限制部80R而言分别位于宽度方向WD的一侧WD1(纸面近前侧)和宽度方向WD的另一侧WD2(纸面纵深侧)。即,被限制部80R在宽度方向WD上被一对调整部92夹住。因此,各梭子80中的被限制部80R的可取的宽度方向WD的位置范围被对应的一对调整部92限制(参考图20)。
然后,如图19所示,进一步使拉线钩部51F在朝前侧DDF(图中左方向)移动的同时也朝下侧HDD移动。于是,在该图19所示的分配时刻,U字形经线WAU从梭子80的上侧HDU抵接于梭子80的上部80U的分配部81。
此处,若相对于拉线钩部51F及U字形经线WAU的宽度方向WD的位置(作为基本位置)而言分配部81的宽度方向WD的位置在以上述基本位置为中心的宽度方向WD上处于恰当的位置范围内,则能正确地将U字形经线WAU中的第一边经线WAU1分配至梭子80的板厚方向SD的一侧SD1(与宽度方向WD的一侧WD1相同,图19中的纸面近前侧)、将第二边经线WAU2分配至另一侧SD2(与另一侧WD2相同,图19中的纸面纵深侧)。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19所示的分配时刻也使一对调整部92具体为一对调整部92的突出调整部92P在梭子80的上部80U中的被限制部80R处分别位于宽度方向WD的一侧WD1(纸面近前侧)和宽度方向WD的另一侧WD2(纸面纵深侧)。即,使被限制部80R位于沿宽度方向WD排列的一对调整部92的突出调整部92P彼此之间。
因此,各梭子80的被限制部80R的宽度方向WD的位置被一对调整部92(一对突出调整部92P)限制。具体而言,如图20所示,在大致以间距PH排列的梭子厚度THS的梭子80彼此之间也就是梭子间隙GP内以调整部间距PC(PC=PH)分别插入有调整部厚度TC(线径)的突出调整部92P。为了能容易地理解,在各梭子80的被限制部80R,被限制部80R所被容许的位置范围的宽度只存在第一残余间隙RG1与第二残余间隙RG2的和即残余间隙RG(RG=RG1+RG2=PH-THS-TC)程度。该残余间隙RG比梭子间隙GP的间隙尺寸GPT小(RG<GPT)。因此,即便梭子80发生了宽度方向WD的错位、形变、弯曲等,也会借助调整部92来矫正被限制部80R处的宽度方向WD的错位或形变等,宽度方向WD的位置范围受到限制。
于是,伴随于此,相同的梭子80的分配部81处的宽度方向WD(板厚方向SD)的位置范围也受到限制。再者,如前文所述,是以在俯视沿宽度方向WD排列的拉线钩51和调整部92的情况下拉线钩51位于2个调整部92的宽度方向WD的中央的方式将位置调整器90固定在拉线钩支承体52的安装构件53上。因而,相对于拉线钩部51F及U字形经线WAU而言,梭子80的分配部81可取的宽度方向WD(板厚方向SD)的位置范围受到限定,能够位于恰当的位置范围内。如此一来,能够正确地分配U字形经线WAU的第一边经线WAU1及第二边经线WAU2。
在利用分配部81来进行的分配后,进一步使U字形经线WAU移动至梭子80的前侧端部80F的下方而像图21所示那样抵接于释放板65的顶端65S,进而,从拉线钩部51F上释放U字形经线WAU(也参考图10)。之后,像使用图11~图13来说明过的那样,朝上游侧DAU回拉经线WA而从经线线圈WAL中抽出缠线钩部41M,形成图14所示的纽结部ND。
如此一来,在安装有该位置调整器90的本实施方式的编网装置10中,能够抑制梭子80的分配部81处的第一边经线WAU1和第二边经线WAU2的分配不良的发生,从而抑制无法形成纽结部ND的不良情况的发生。
再者,在本实施方式的编网装置10中,各调整部92至少在图19所示的分配时刻位于各梭子80中的上部80U彼此之间。即,被限制部80R存在于梭子80的上部80U。因此,也能将包含于相同的上部80U而位于被限制部80R附近的分配部81处的宽度方向WD(板厚方向SD)的位置调整到更恰当的位置范围内。如此一来,能进一步抑制分配不良的发生而进一步抑制纽结部ND的形成不良。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编网装置10中,是在支承拉线钩51的拉线钩支承体52(具体为安装构件53)上设置位置调整器90,位置调整器90与拉线钩支承体52及拉线钩51一起移动。因此,容易准确地规定拉线钩部51F及U字形经线WAU的宽度方向WD的位置与调整部92的位置的关系。因此,能将各梭子80的分配部81相对于拉线钩部51F及U字形经线WAU在与宽度方向WD一致的板厚方向SD上的位置进一步调整到恰当的位置范围内,从而能进一步抑制分配不良造成的不成纽结部ND的发生。
进而,在编网装置10中,调整部92是由成型线材构成,所以,能在维持调整部92的对分配部81的板厚方向SD的位置进行调整的作用的状态下使调整部92变得轻量。此外,能够减小调整部92当中接触梭子80的部位的面积而减少调整部92本身以及由调整部92作位置调整的梭子80的磨损。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前文所述,将与拉线钩支承体52为不同个体的位置调整器90设置在拉线钩支承体52上。具体而言,是在拉线钩支承体52的安装构件53的下侧HDD安装位置调整器90(参考图17)。更具体而言,是在安装构件53中的安装构件主体53B上安装的拉线钩固定构件53S的下侧HDD安装位置调整器90,借助拉线钩机构部50的拉线钩移动机构54使调整部92与拉线钩51一起移动。但也可使用与拉线钩支承体52成一体的兼作拉线钩支承体的位置调整器代替不同个体的位置调整器90来使调整部92与拉线钩51一起移动。具体而言,例如可将拉线钩固定构件53S与底板95形成为一体,在该兼作拉线钩固定构件的底板上除了固定多个拉线钩51以外,还使用保持盖96来固定多个调整构件91而设置多个调整部92来形成兼作拉线钩支承体的位置调整器,并将其安装至安装构件主体53B(下面叙述的变形实施方式1的位置调整器90A也一样)。
(变形实施方式1)
接着,主要参考图22及图23,对变形实施方式1的编网装置10A以及其中使用的位置调整器90A进行说明。再者,在实施方式的编网装置10中,是在拉线钩支承体52的安装构件53的下侧HDD安装配备有多个由成型线材构成的调整部92的位置调整器90来加以使用(例如参考图16、图17)。相对于此,本变形实施方式1的编网装置10A与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如图22所示,是在拉线钩支承体52的安装构件53的下侧HDD安装具有多个实心板状的调整部92A的位置调整器90A来加以使用。因此,以不同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对于同样的部分则省略或简化说明。
与实施方式的位置调整器90一样,图23所示的本变形实施方式1的位置调整器90A是由保持板94A和大量调整构件91A构成的、不具有可动部的固定型位置调整器,所述保持板94A沿宽度方向WD延伸,为矩形板状,所述大量调整构件91A以可装卸的方式保持在保持板94A上,并且朝下侧HDD突出、沿纵深方向DD延伸、以调整部间距PC的间隔沿宽度方向WD排列。再者,调整部间距PC与筘孔31H的间距PH相等。
其中,调整构件91A为实心板状,是使树脂板材(本变形实施方式1中为聚酰胺板材)成型而成。该调整构件91A由像虚线所示那样插入并保持于保持板94A内的被保持部93A(也参考图24)和从保持板94A朝下侧HDD呈大致矩形状突出的板状的调整部92A构成。其中,被保持部93A包含从调整部92A朝上侧HDU突出的多个(本变形实施方式1中为4个)突出部93AP。一部分(本变形实施方式1中为2个)突出部93AP上设置有固定用的卡钩FK。调整部92A的平面方向的外形形状是与实施方式的调整部92同样的、具有相较于保持板94A而言朝纵深侧DDB突出的突出调整部92AP的形态。调整部92A具有平板状的平板部92AH和位于平板部92AH的周缘而实施了R形倒角的周缘R部92AR。调整部92A即平板部92AH的调整部厚度TC(宽度方向WD的尺寸)比梭子间隙GP的尺寸小(TC<GP)。其目的在于让调整部92A能容易地通过梭子80彼此之间的梭子间隙GP内。
另一方面,保持板94A由矩形状的底板95A和具有与底板95A大致相同尺寸的平面形状的保持盖96A构成,将各调整构件91A的被保持部93A保持在保持板94A内。具体而言,将被保持部93A的各突出部93AP分别插通于保持盖96A上形成的插通孔96AH,同时使2个突出部93AP上形成的卡钩部FK卡合于保持盖96A。由此,在将调整构件91A以可装卸的方式固定于保持盖96A的同时进行了定位。因此,即便在一部分调整构件91A发生了变形或破损的情况下,也能容易地更换为新的调整构件91A。此外,保持板94A上还贯通形成有用于将位置调整器90A以螺固形式安装至拉线钩支承体52的安装构件53的安装孔(未图示)。
再者,图23中展示的是在宽度方向WD上设置有9个调整部92A的位置调整器90A。因而,在编织使用大量经线WA的网NT的情况下,将多个位置调整器90A沿宽度方向WD列置并安装至拉线钩支承体52(安装构件53)即可。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保持调整部厚度TC及调整部间距PC的情况下变更位置调整器90A的宽度方向WD的尺寸来酌情变更1个位置调整器90A上设置的调整部92A的数量。
(变形实施方式2)
在实施方式中,作为位置调整器90中使用的调整构件91,展示了使用成型线材的例子(参考图16),所述成型线材是分别使金属线材成型得到的。此外,在变形实施方式1中,作为位置调整器90A中使用的调整构件91A,展示了使用以下调整构件91A的例子(参考图23),即,所述调整构件91A具有板状的调整部92A,所述板状的调整部92A包含平板部92AH和位于平板部92AH的周缘的周缘R部92AR。但是,像根据图17~图20而能够理解的那样,在沿宽度方向WD列置的梭子80的位置尤其是上部80U的位置在宽度方向WD上发生了大的错位的情况下,在图19所示的分配时刻之前,在从图17所示的状态起像图18所示那样使调整构件91与拉线钩51一起朝前侧DDF(图中左方向)移动时,有可能发生调整构件91的调整部92无法穿过梭子80彼此之间而撞到梭子80的上部80U例如撞到分配部81的情况。像变形实施方式1那样使用调整构件91A的情况下也一样。在这样的情况下,有调整构件91、91A或梭子80发生变形或破损之虞。
因此,在本变形实施方式2中,使用被保持部93A相同但在调整部92B而非调整部92A内具有锥部92BT的调整构件91B代替变形实施方式1的调整构件91A(参考图23)来作为位置调整器90A中使用的调整构件,以减少与梭子80的碰撞之虞。具体而言,如图24的平面图以及图25的侧视图所示,本变形实施方式2的调整构件91B上除了与调整构件91A的平板部92AH、周缘R部92AR以及突出调整部92AP大致同样的平板部92BH、周缘R部92BR以及突出调整部92BP以外,还具有锥部92BT。该锥部92BT是调整构件91B的调整部92B当中在图19所示的分配时刻之前最早接触梭子80的上部80U的部位,而且包含最薄的最薄部92BTU,具有离该最薄部92BTU越远便逐渐变得越厚的形态。更具体而言,在本变形实施方式2中,将前侧DDF且下侧HDD的部位也就是图24中左下的部位设为最薄部92BTU,所述最薄部92BTU具有锥部92BT当中厚度最薄的最薄部厚度TU(板厚方向SD的尺寸也就是宽度方向WD的尺寸,图25中左右方向的尺寸)。于是,设置有朝锥部92BT与平板部92BH(调整部厚度TC)的交界线92BTL而锥部厚度TP逐渐变厚的锥部92BT。
因此,在使用本变形实施方式2的调整构件91B来作为位置调整器90A的调整构件的编网装置10A中,即便在沿宽度方向WD列置的梭子80的上部80U的位置在宽度方向WD上发生了大的错位的情况下,也能降低调整部92B的最薄部92BTU撞到梭子80的上部80U的可能。与此同时,随着调整构件91B朝前侧DDF移动,调整部92B的锥部92BT在梭子80的上部80U上滑动,能够调整梭子80的上部80U的宽度方向WD的位置。
再者,作为调整构件91B,与变形实施方式1一样,也能以聚酰胺等树脂来形成,但本变形实施方式2中使用的是不锈钢板材料,以获得锥部92BT的强度。
(变形实施方式3)
在变形实施方式1中,作为位置调整器90A中使用的实心板状的调整构件,展示了使用整体由树脂板材构成的调整构件91A的例子。但是,像变形实施方式2中说明过的那样,在调整构件91A撞到梭子80的上部80U的情况下,有调整构件91A发生变形或破损之虞。
因此,在本变形实施方式3中,使用图26所示的调整构件91C代替变形实施方式1的调整构件91A来作为位置调整器90中使用的调整构件,以抑制调整构件的变形或破损。该调整构件91C是以由树脂(例如添加有玻璃填料的聚酰胺树脂)构成的树脂部91CS被覆图26中虚线所示的使弹性金属线材(具体而言,例如为钢琴丝)成型得到的强化线材91CW而成。该调整构件91C例如是将预先成型的强化线材91CW放到模具(未图示)内,之后进行熔融树脂的注塑来加以制造。
由此,位置调整器90A中使用的本变形实施方式3的调整构件91C如下:其中,除了被保持部93C以外,还在调整部92C的平板部92CH内配置强化线材部92CW,并以树脂部92CS来被覆强化线材部92CW。
因此,在位置调整器90的调整构件使用本变形实施方式3的调整构件91C的编网装置10A中,即便在调整部92C撞到梭子80的上部80U而受到了力的情况下,也能借助设置于树脂部92CS内部的强化线材部92CW来抑制调整部92C的破损或变形。
(变形实施方式4)
在变形实施方式3的调整构件91C中,作为强化金属材料,展示了使用强化线材91CW的例子,所述强化线材91CW是使金属线材成型为规定形状得到的。但不仅是金属线材,也可使用金属板作为强化金属材料而以树脂加以被覆。即,在本变形实施方式4中,使用图27所示的调整构件91D代替变形实施方式1的调整构件91A来作为位置调整器90中使用的调整构件,以抑制调整构件的变形或破损。该调整构件91D是以由树脂(例如添加有玻璃填料的聚酰胺树脂)构成的树脂部91DS被覆图27中虚线所示的由成型的弹性金属板材(具体而言,例如为弹簧用磷青铜板)构成的强化金属板91DM而成。该调整构件91D例如是将预先成型的强化金属板91DM放到模具(未图示)内,之后进行熔融树脂的注塑来加以制造。
由此,位置调整器90A中使用的本变形实施方式4的调整构件91D如下:其中,除了被保持部93D以外,还在调整部92D的平板部92DH内配置强化金属板部92DM,并以树脂部92DS来被覆该强化金属板部92DM。
因此,在位置调整器90的调整构件使用本变形实施方式4的调整构件91D的编网装置10A中,即便在调整部92D撞到梭子80的上部80U而受到了力的情况下,同样也能借助设置于树脂部92DS内部的强化金属板部92DM来抑制调整部92D的破损或变形。
(变形实施方式5)
在变形实施方式3、4的调整构件91C、91D中,展示了使用强化线材91CW或强化金属板91DM来抑制调整部92C、92D的破损或变形的例子。但也可以与这些相反而像本变形实施方式5这样,在调整部撞到梭子80的上部80U的情况下能让调整部本身断裂来吸收施加至梭子80的冲击,以抑制梭子80的破损或变形。在本变形实施方式5中,使用图28所示的调整构件91E代替变形实施方式1的调整构件91A来作为位置调整器90中使用的调整构件。该调整构件91E在调整部92E当中偏高度方向HD的上侧HDU的部位具有以沿纵深方向DD呈直线状延伸并在板厚方向SD凹设的狭缝92EL。由此,调整部92E被分为相较于狭缝92EL而言靠上侧HDU的第一调整部92E1和相较于狭缝92EL而言靠下侧HDD的第二调整部92E2这两个部分。
再者,本变形实施方式5的调整构件91E由丙烯酸树脂构成。作为调整构件91E的材质,优选在调整构件91E受到了冲击的情况下容易在狭缝92EL的部位发生断裂的韧性低的材质,除了上述丙烯酸树脂以外,例如还可列举聚苯乙烯树脂、PET树脂等。
因此,在位置调整器90的调整构件使用本变形实施方式5的调整构件91E的编网装置10A中,即便在调整部92E撞到梭子80的上部80U而受到了力的情况下,狭缝92EL也会断裂而将相较于狭缝92EL而言靠下侧HDD的第二调整部92E2去除。由此,能够减轻施加至梭子80的上部80U的冲击而抑制梭子80的破损或变形。
(变形实施方式6)
在前文所述的实施方式或各变形实施方式的编网装置10、10A中,在编网时,像根据图17~图20而能够理解的那样,调整构件91、91A等的调整部92、92A等会在梭子80的上部80U彼此之间反复移动。因此,如果梭子80的上部80U在板厚方向SD即宽度方向WD上发生了错位,则调整部92、92A等在移动的同时会在梭子80的上部80U中的特定部位一边滑动一边移动。因此,梭子80的特定部位出现集中磨损,所以梭子80的使用寿命变短、成本上升。
对此,在图30所示的本变形实施方式6的梭子80A中,在其上部80AU一体地设置有滑动金属构件80AUM,所述滑动金属构件80AUM由耐磨性比由树脂(本变形实施方式6中例如为添加有玻璃填料的聚酰胺树脂)构成的其他部位高的金属(本变形实施方式6中例如为不锈钢)构成,为沿纵深方向DD延伸的形态。并且,是以梭子80A当中在编网时供调整部92等滑动的部位正好成为该滑动金属构件80AUM的表面即磨损抑制部80AUS的方式来设置滑动金属构件80AUM。因此,在使用本变形实施方式6的梭子80A的编网装置10、10A中,在编网时,即便调整部92等在磨损抑制部80AUS上反复滑动,磨损抑制部80AUS的磨损也得到抑制,从而能延长梭子80A的使用寿命,进而能抑制成本。
再者,本变形实施方式6的梭子80A例如是将预先成型的滑动金属构件80AUM放到模具(未图示)内,之后进行熔融树脂的注塑来加以制造。
(变形实施方式7)
接着,主要参考图31~图34,对变形实施方式7的编网装置110以及其中使用的位置调整器190进行说明。再者,本变形实施方式7的编网装置110与实施方式的编网装置10的不同点在于,使用位置调整器190而非位置调整器90。因此,以不同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对于同样的部分则省略或简化说明。
在本变形实施方式7的编网装置110中,如与实施方式中的图17相对应的图31所示,在打结机构部26中的拉线钩支承体52的前侧DDF及下侧HDD安装位置调整器190来加以使用。该位置调整器190是具有调整构件191和调整构件进退机构195的可动型位置调整器,所述调整构件191沿纵深方向DD及宽度方向WD延伸,为波纹板状,所述调整构件进退机构195以能在进退方向AR上进退移动的方式保持该调整构件191。该位置调整器190安装在对拉线钩51进行支承的拉线钩支承体52上,所以能与拉线钩51一起移动。与此同时,能够区别于拉线钩51的移动而另行借助调整构件进退机构195来使调整构件191进退移动而设为后文叙述的调整姿态或退避姿态。
其中,调整构件191由具有弹性的不锈钢板构成,具有主体部193和钩状调整部192,所述主体部193沿纵深方向DD及宽度方向WD延伸,为波纹板状,所述钩状调整部192是将主体部193的纵深侧DDB的顶端部分朝下侧HDD弯曲而设置成钩状得到的。钩状调整部192是具有图33所示的交替形成有大致V字形状的部分和倒U字形状的部分的截面形状的形态,是在宽度方向WD上以与梭子80的间距PH相等的调整部间距PC的间隔反复形成大量的顶端部192S、一侧调整部192A、另一侧调整部192B以及连结部192C而成,所述顶端部192S构成V字形状的底部而位于下侧HDD,所述一侧调整部192A构成V字形状的宽度方向WD的一侧WD1的一边,所述另一侧调整部192B构成V字形状的另一侧WD2的一边,所述连结部192C连结V字形状的一侧调整部192A与相邻V字形状的另一侧调整部192B,为倒U字形状。再者,调整构件191不限于不锈钢板,也可以由黄铜板等其他金属板、聚酰胺等树脂塑料成型板、FRP成型板构成。
本变形实施方式7的钩状调整部192在像后文叙述那样使该钩状调整部192抵接于各梭子80的被限制部80R的情况下,如图33所示,各顶端部192S插入梭子80彼此之间产生的梭子间隙GP内。此外,一侧调整部192A朝宽度方向WD的一侧WD1弹性地挤压各被限制部80R,另一侧调整部192B朝另一侧WD2弹性地挤压各被限制部80R。由此,对各梭子80的被限制部80R的宽度方向WD的位置进行调整。
再者,与实施方式一样,安装构件53上,沿宽度方向WD(图31中与纸面正交的方向,图33中的左右方向)按每一间距PH而以沿纵深方向DD(图31中的纸面左右方向,图33中与纸面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姿态固定有大量拉线钩51(图33中未图示安装构件53及拉线钩51)。因此,以钩状调整部192中的顶端部192S相对于这些拉线钩51而在宽度方向WD上错开间距PH的一半程度的方式将位置调整器190设置在拉线钩支承体52上。即,以在俯视沿宽度方向WD排列的拉线钩51和钩状调整部192的顶端部192S的情况下拉线钩51及拉线钩部51F位于2个顶端部192S的宽度方向WD的中央的方式将位置调整器190设置在拉线钩支承体52上。
另一方面,调整构件进退机构195构成为可以借助未图示的驱动机构而以与拉线钩支承体52及拉线钩51的移动联动的方式在后文叙述的移动模式下在进退方向AR上进退移动调整构件191。
与图17一样,图31为表示使拉线钩51的拉线钩部51F及主体部51B通过缠线钩部41M的缠线钩槽部41MG而贯通缠线钩部41M上形成的经线线圈WAL、进而在主体部51B上缠绕有相较于经线线圈WAL而言靠上游侧DAU且相较于筘孔31H而言靠下游侧DAD的经线WA的时间点的状态的图(经线WA及经线线圈WAL省略了记载。参考图8)。
在该图31所示的时刻,位置调整器190的钩状调整部192由调整构件进退机构195设为已朝进退方向AR中的后退方向ARB后撤的退避姿态。因此,各梭子80的宽度方向WD的位置由支架构件66~68规定。因此,设置于各梭子80的上部80U的三角状的分配部81的宽度方向WD的实际的位置像前文所述那样有可能大致在计算上的梭子间隙GP的大小的位置范围内变动。
然后,如图32所示,使拉线钩51朝前侧DDF(图中左方向)移动,使得经线WA卡合于拉线钩部51F而与拉线钩部51F一起以穿过了经线线圈WAL内的形态朝前侧DDF拉出。由此,以对拉线钩部51F的卡合部位WAUE为底的U字形状来形成具有第一边经线WAU1和第二边经线WAU2的U字形经线WAU(也参考图9),所述第一边经线WAU1构成宽度方向WD的一侧WD1(纸面近前侧)的一边,所述第二边经线WAU2构成宽度方向WD的另一侧WD2(纸面纵深侧)的一边。继而,进一步使拉线钩部51F在朝前侧DDF(图中左方向)移动的同时也朝下侧HDD移动。于是,在该图32所示的分配时刻,U字形经线WAU从梭子80的上侧HDU抵接于梭子80的上部80U的分配部81。
因此,在本变形实施方式7中,在该分配时刻,驱动调整构件进退机构195而将调整构件191设为已朝进退方向AR中的突出方向ARP移动的调整姿态。具体而言,如图33所示,将钩状调整部192各自的顶端部192S分别插入各梭子80的被限制部80R彼此之间的梭子间隙GP。
由此,各梭子80的被限制部80R的宽度方向WD的位置被钩状调整部192限制。具体而言,如图33所示,顶端部192S被插入大致以间距PH的间隔排列的梭子厚度THS的梭子80彼此之间也就是梭子间隙GP内,一侧调整部192A朝宽度方向WD的一侧WD1弹性地挤压各被限制部80R,另一侧调整部192B朝另一侧WD2弹性地挤压各被限制部80R。因此,即便梭子80发生了宽度方向WD的错位或形变弯曲等,也会通过一侧调整部192A及另一侧调整部192B的挤压来矫正宽度方向WD的错位或形变等,各梭子80的被限制部80R的宽度方向WD的位置大致被限制在相邻的顶端部192S彼此之间。如此一来,能对各梭子80的被限制部80R的宽度方向WD的位置进行调整。
于是,伴随于此,相同的梭子80的分配部81处的宽度方向WD(板厚方向SD)的位置范围也受到限制。再者,如前文所述,是以在俯视沿宽度方向WD排列的拉线钩51和钩状调整部192的情况下拉线钩51位于一对钩状调整部192的顶端部192S的宽度方向WD的中央的方式将位置调整器190设置在拉线钩支承体52上。因而,相对于拉线钩部51F及U字形经线WAU的、梭子80的分配部81处的宽度方向WD(板厚方向SD)的位置范围受到限定,能够位于恰当的位置范围内。如此一来,本变形实施方式7的编网装置110也能正确地分配U字形经线WAU的第一边经线WAU1及第二边经线WAU2。
在分配时刻下的利用分配部81来进行的分配后,驱动调整构件进退机构195而使调整构件191朝进退方向AR中的后退方向ARB移动来设为退避姿态。与此同时,使拉线钩部51F移动至梭子80的前侧端部80F的下方而像图34所示那样使U字形经线WAU抵接于释放板65的顶端65S,进而从拉线钩部51F上释放U字形经线WAU(也参考图10)。之后,像使用图11~图13来说明过的那样,朝上游侧DAU回拉经线WA而从经线线圈WAL中抽出缠线钩部41M,形成图14所示的纽结部ND。
如此一来,在安装有该位置调整器190的本变形实施方式7的编网装置110中,也能抑制梭子80的分配部81处的第一边经线WAU1和第二边经线WAU2的分配不良的发生,从而抑制无法形成纽结部ND的不良情况的发生。
再者,在本变形实施方式7的编网装置110中,也至少在图33所示的分配时刻使钩状调整部192抵接于各梭子80的上部80U的被限制部80R。因此,也能将包含于相同的上部80U而位于被限制部80R附近的分配部81处的宽度方向WD(板厚方向SD)的位置调整到更恰当的位置范围内。如此一来,能进一步抑制分配不良的发生而进一步抑制纽结部ND的形成不良。
此外,在本变形实施方式7的编网装置110中,是将位置调整器190设置于对拉线钩51进行支承的拉线钩支承体52,位置调整器190与拉线钩支承体52及拉线钩51一起移动。因此,容易准确地规定拉线钩部51F及U字形经线WAU的宽度方向WD的位置与钩状调整部192的位置的关系。因此,能将各梭子80的分配部81相对于拉线钩部51F及U字形经线WAU在与宽度方向WD一致的板厚方向SD上的位置进一步调整到恰当的位置范围内,从而能进一步抑制分配不良造成的不成纽结部ND的发生。
(变形实施方式8)
接着,主要参考图35~图37,对变形实施方式8的编网装置210以及其中使用的位置调整器290进行说明。再者,本变形实施方式8的编网装置210与实施方式及变形实施方式7的编网装置10、110的不同点在于,使用位置调整器290而非位置调整器90、190。因此,以不同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对于同样的部分则省略或简化说明。
在本变形实施方式8的编网装置210中,如与实施方式中的图17相对应的图35所示,在位于梭子80的下侧HDD的、对释放板65及支架构件66进行支承的截面L字形的支承角钢69上安装位置调整器290来加以使用。该位置调整器290是具有调整构件291和调整构件偏转机构295的可动型位置调整器,所述调整构件291沿宽度方向WD(图35中与纸面正交的方向)延伸,为板状,所述调整构件偏转机构295以能沿图中箭头所示的偏转方向DF转动的方式保持该调整构件291。该位置调整器290可以借助调整构件偏转机构295使调整构件291转动而设为后文叙述的调整姿态或退避姿态。
其中,调整构件291由不锈钢板构成,如图37所示,具有主体部293和大量调整部292,所述主体部293沿宽度方向WD延伸,为平板状,所述大量调整部292位于主体部293的上侧HDU的顶端部分,在宽度方向WD上以调整部间距PC的间隔呈梳齿状朝上侧HDU突出。本变形实施方式8的调整部292的调整部厚度TC(宽度方向WD的尺寸)比梭子间隙GP的间隙尺寸GPT大(TC>GPT)。其原因在于,插入调整部292的被限制部80R的宽度方向WD的尺寸即被限制部厚度TRS比梭子80的总厚度即梭子厚度THS小。再者,调整构件291不限于不锈钢板,也能以黄铜板等其他金属板、聚酰胺等树脂成型板、FRP成型板来构成。
本变形实施方式8的调整部292在后文叙述的分配时刻被插入各梭子80的下部80D上的被限制部80R彼此之间。由此,对各梭子80的被限制部80R可取的宽度方向WD的位置范围进行限制(参考图36,37)。
再者,与实施方式一样,安装构件53上,沿宽度方向WD(图35中与纸面正交的方向,图37中的左右方向)按每一间距PH而以沿纵深方向DD(图35中的左右方向,图37中与纸面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姿态固定有大量拉线钩51。因此,以调整部292相对于这些拉线钩51而在宽度方向WD上错开间距PH的一半程度的方式将位置调整器290设置在支承角钢69上。即,以在俯视沿宽度方向WD排列的拉线钩51和调整部292的情况下拉线钩51及拉线钩部51F位于2个调整部292的宽度方向WD的中央的方式将位置调整器290设置在支承角钢69上。
另一方面,调整构件偏转机构295在安装于支承角钢69的同时构成为可以借助未图示的驱动机构而以与打结机构部26的动作联动的方式在后文叙述的转动模式下沿偏转方向DF偏转移动调整构件291。
与图17一样,图35为表示使拉线钩51的拉线钩部51F及主体部51B通过缠线钩部41M的缠线钩槽部41MG而贯通缠线钩部41M上形成的经线线圈WAL、进而在主体部51B上缠绕有相较于经线线圈WAL而言靠上游侧DAU且相较于筘孔31H而言靠下游侧DAD的经线WA的时间点的状态的图(经线WA及经线线圈WAL省略了记载。参考图8)。
在该图35的时刻,位置调整器290的调整部292由调整构件偏转机构295设为已朝偏转方向DF中的分隔方向DFR隔开的退避姿态,未插入梭子80的被限制部80R彼此之间。因此,各梭子80的宽度方向WD的位置由支架构件66~68规定。因此,设置于各梭子80的上部80U的三角状的分配部81的宽度方向WD的实际的位置像前文所述那样有可能大致在计算上的梭子间隙GP的大小的位置范围内变动。
其后,像图36中[a]~[d]所示那样使拉线钩部51F移动。首先,在[a]所示的时刻之后,使拉线钩51朝前侧DDF(图中左方向)移动,使得经线WA卡合于拉线钩部51F而与拉线钩部51F一起以穿过了经线线圈WAL内的形态朝前侧DDF拉出。由此,以对拉线钩部51F的卡合部位WAUE为底的U字形状来形成具有第一边经线WAU1和第二边经线WAU2的U字形经线WAU(也参考图9),所述第一边经线WAU1构成宽度方向WD的一侧WD1(纸面近前侧)的一边,所述第二边经线WAU2构成宽度方向WD的另一侧WD2(纸面纵深侧)的一边。
继而,在进一步使拉线钩部51F在朝前侧DDF(图中左方向)移动的同时也朝下侧HDD移动的图36[b]所示的分配时刻,U字形经线WAU从梭子80的上侧HDU抵接于梭子80的上部80U的分配部81。
因此,在本变形实施方式8中,在该分配时刻,驱动调整构件偏转机构295而将调整构件291设为已朝偏转方向DF中的图中逆时针的插入方向DFI转动的调整姿态。具体而言,如图37所示,将各调整部292分别插入各梭子80的被限制部80R彼此之间。
由此,各梭子80的被限制部80R的宽度方向WD的位置被调整部292限制。具体而言,如图37所示,在大致以间距PH的间隔空出梭子间隙GP的间隙来排列的梭子80中的被限制部厚度TRS比总厚度即梭子厚度THS薄的被限制部80R彼此之间以调整部间距PC(PC=PH)分别插入调整部厚度TC的调整部92。为了能容易地理解,各梭子80的被限制部80R所被容许的位置范围的宽度为第一残余间隙RG1与第二残余间隙RG2的和即残余间隙RG(RG=RG1+RG2=PC-TRS-TC)。并且,在本变形实施方式8中,增大了调整部292的调整部厚度TC,使得残余间隙RG比梭子间隙GP的间隙尺寸GPT小(RG<GPT)。因此,即便梭子80发生了宽度方向WD的错位、形变、弯曲等,也会借助调整部292来矫正被限制部80R处的宽度方向WD的错位或形变等,各梭子80的被限制部80R的宽度方向WD的位置范围受到限制。
于是,伴随于此,相同的梭子80的分配部81处的宽度方向WD(板厚方向SD)的位置范围也受到限制。再者,如前文所述,是以在俯视沿宽度方向WD排列的拉线钩51和调整部292的情况下拉线钩51位于2个调整部292的宽度方向WD的中央的方式将位置调整器290设置在支承角钢69上。因而,相对于拉线钩部51F及U字形经线WAU的、梭子80的分配部81处的宽度方向WD(板厚方向SD)的位置范围受到限定,能够位于恰当的位置范围内。如此一来,本变形实施方式8的编网装置210也能正确地分配U字形经线WAU的第一边经线WAU1及第二边经线WAU2。
在图36[b]所示的分配时刻下的利用分配部81来进行的分配后,驱动调整构件偏转机构295而使调整构件291朝偏转方向DF中的图中顺时针方向的分隔方向DFR转动来设为退避姿态。与此同时,经由图36[c]的时刻使拉线钩部51F移动至梭子80的前侧端部80F的下方,在图36[d]的时刻使U字形经线WAU抵接于释放板65,进而从拉线钩部51F上释放U字形经线WAU(也参考图10)。之后,像使用图11~图13来说明过的那样,朝上游侧DAU回拉经线WA而从经线线圈WAL中抽出缠线钩部41M,形成图14所示的纽结部ND。
如此一来,在安装有该位置调整器290的本变形实施方式8的编网装置210中,也能抑制梭子80的分配部81处的第一边经线WAU1和第二边经线WAU2的分配不良的发生,从而抑制无法形成纽结部ND的不良情况的发生。
上文中,根据实施方式及变形实施方式1~8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实施方式等,当然可以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酌情进行变更来加以运用。例如,在实施方式及变形实施方式1~8中,是分别单独安装位置调整器90、90A、190、290来形成编网装置10、10A、110、210。但也可以将变形实施方式8的位置调整器290与实施方式的位置调整器90、变形实施方式1~6的位置调整器90A、或者变形实施方式7的位置调整器190同时加以使用而将两者安装至编网装置。
在变形实施方式7中,作为位置调整器190的调整构件191,使用的是具有沿纵深方向DD及宽度方向WD延伸的波纹板状的主体部193和设置于主体部193的顶端部分的钩状调整部192的调整构件191。
但也可在宽度方向WD上以调整部间距PC的间隔保持大量的具有主体部和钩状调整部的棒状的调整构件来代替该调整构件191加以使用,所述主体部为棒状,所述钩状调整部是将该主体部的纵深侧DDB的顶端部分朝下侧HDD弯曲来设置的,截面为V字形。
在变形实施方式8中,作为位置调整器290的调整构件291,使用的是具有沿纵深方向DD及宽度方向WD延伸的平板状的主体部293和呈梳齿状设置于主体部293的顶端部分的大量调整部292的调整构件291。
但也可在宽度方向WD上以调整部间距PC的间隔保持大量的具有主体部和调整部的棒状的调整构件来代替该调整构件291加以使用,所述主体部为棒状,所述调整部构成该主体部的顶端部分。
此外,对于调整构件的调整部292,与变形实施方式2~5中展示过的调整部92B~92E一样,也可以设置锥部来抑制与梭子80的被限制部80R的碰撞、借助强化线材或强化金属板来强化调整部、设置狭缝来做到容易断裂。

Claims (19)

1.一种编网装置,其包括:
多个梭心,它们卷绕有纬线,为板状;
多个梭子,它们具有环状板形状,围绕所述梭心径向外侧而收容所述梭心,沿板厚方向列置;
筘,其在所述板厚方向上列设有使经线贯通的多个筘孔;
多个缠线钩,它们具有缠绕相较于所述筘孔而言靠下游侧的所述经线来形成经线线圈的缠线钩部,沿所述板厚方向排列;以及
多个拉线钩,它们在顶端部分具有与所述经线卡合的拉线钩部,沿所述板厚方向排列,为棒状;
该编网装置使相较于所述缠线钩部上缠绕的所述经线线圈而言靠上游侧且相较于所述筘孔而言靠下游侧的所述经线与穿过了所述经线线圈内的所述拉线钩部卡合并与所述拉线钩部一起穿过所述经线线圈内而拉出,
以对所述拉线钩部的卡合部位为底的U字形状来形成具有第一边经线和第二边经线的U字形经线,
所述第一边经线构成所述板厚方向的一侧的一边,
所述第二边经线构成所述板厚方向的另一侧的一边,
该编网装置还包括位置调整器,所述位置调整器具有多个调整部,
在使所述U字形经线从所述梭子的上方与设置于所述梭子的上部的分配部抵接而将所述U字形经线中的所述第一边经线分配至所述梭子的所述板厚方向的所述一侧、将所述第二边经线分配至所述梭子的所述板厚方向的所述另一侧的分配时刻,
所述多个调整部位于所述多个梭子彼此之间而对所述梭子的所述分配部相对于所述拉线钩部及所述U字形经线在所述板厚方向上的位置进行调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编网装置,其中,
所述位置调整器的所述多个调整部是至少在所述分配时刻位于所述多个梭子的所述上部彼此之间的多个上部调整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编网装置,其中,
所述位置调整器是设置于对所述多个拉线钩进行支承而与所述多个拉线钩一起移动的拉线钩支承体而成。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编网装置,其中,
所述位置调整器的所述多个调整部分别由成型线材构成,所述成型线材是使线材成型为对所述调整部的外形进行饰边的形态得到的。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编网装置,其中,
所述位置调整器的所述多个调整部分别为实心板状的板状调整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编网装置,其中,
所述位置调整器的所述多个板状调整部具有锥部,
所述锥部包含最薄部,所述最薄部在所述分配时刻之前首先接触所述梭子,
所述锥部中,与最薄部厚度,即所述最薄部的所述板厚方向的厚度相比,离所述最薄部越远锥部厚度便越厚。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编网装置,其中,
所述位置调整器的所述多个板状调整部是以树脂材料被覆强化金属材料而成。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编网装置,其中,
所述位置调整器的所述多个板状调整部具有可断裂部,在撞到所述梭子时,所述可断裂部断裂而抑制所述梭子的破损。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编网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调整部是分别设置于以可装卸的方式固定在所述位置调整器上的多个调整构件而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编网装置,其中,
所述梭子当中供所述调整部滑动的部位是设为能抑制磨损的磨损抑制部而成。
11.一种位置调整器,它是安装于编网装置来加以使用,所述编网装置包括:
多个梭心,它们卷绕有纬线,为板状;
多个梭子,它们具有环状板形状,围绕所述梭心径向外侧而收容所述梭心,沿板厚方向列置;
筘,其在所述板厚方向上列设有使经线贯通的多个筘孔;
多个缠线钩,它们具有缠绕相较于所述筘孔而言靠下游侧的所述经线来形成经线线圈的缠线钩部,沿所述板厚方向排列;以及
多个拉线钩,它们在顶端部分具有与所述经线卡合的拉线钩部,沿所述板厚方向排列,为棒状;其中,
所述位置调整器包含多个调整部,
所述调整部使相较于所述缠线钩部上缠绕的所述经线线圈而言靠上游侧且相较于所述筘孔而言靠下游侧的所述经线与穿过了所述经线线圈内的所述拉线钩部卡合并与所述拉线钩部一起穿过所述经线线圈内而拉出,
以对所述拉线钩部的卡合部位为底的U字形状来形成具有第一边经线和第二边经线的U字形经线,
所述第一边经线构成所述板厚方向的一侧的一边,
所述第二边经线构成所述板厚方向的另一侧的一边,
在使所述U字形经线从所述梭子的上方与设置于所述梭子的上部的分配部抵接而将所述U字形经线中的所述第一边经线分配至所述梭子的所述板厚方向的所述一侧、将所述第二边经线分配至所述梭子的所述板厚方向的所述另一侧的分配时刻,
所述多个调整部位于所述多个梭子彼此之间而对所述梭子的所述分配部相对于所述拉线钩部及所述U字形经线在所述板厚方向上的位置进行调整。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位置调整器,其中,
所述多个调整部是至少在所述分配时刻位于所述多个梭子的所述上部彼此之间的多个上部调整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位置调整器,
该位置调整器构成为能设置于所述编网装置中的拉线钩支承体,所述拉线钩支承体支承所述多个拉线钩而与所述多个拉线钩一起移动。
14.根据权利要求11~13中任一项所述的位置调整器,其中,
所述多个调整部分别由成型线材构成,所述成型线材是使线材成型为对所述调整部的外形进行饰边的形态得到的。
15.根据权利要求11~13中任一项所述的位置调整器,其中,
所述多个调整部分别为实心板状的板状调整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位置调整器,其中,
所述多个板状调整部具有锥部,
所述锥部包含最薄部,所述最薄部在所述分配时刻之前首先接触所述梭子,
所述锥部中,与最薄部厚度,即所述最薄部的所述板厚方向的厚度相比,离所述最薄部越远锥部厚度便越厚。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位置调整器,其中,
所述多个板状调整部是以树脂材料被覆强化金属材料而成。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位置调整器,其中,
所述多个板状调整部具有可断裂部,在撞到所述梭子时,所述可断裂部断裂而抑制所述梭子的破损。
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位置调整器,其中,
所述多个调整部是分别设置于以可装卸的方式固定在所述位置调整器上的多个调整构件而成。
CN202311484297.9A 2023-04-18 2023-11-08 编网装置及位置调整器 Active CN11736433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3-067948 2023-04-18
JP2023067948A JP7298965B1 (ja) 2023-04-18 2023-04-18 編網装置及び位置調整具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364339A CN117364339A (zh) 2024-01-09
CN117364339B true CN117364339B (zh) 2024-05-28

Family

ID=869006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484297.9A Active CN117364339B (zh) 2023-04-18 2023-11-08 编网装置及位置调整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298965B1 (zh)
CN (1) CN117364339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1103813A (fr) * 1953-04-30 1955-11-07 Porter Perfectionnements apportés aux métiers à filets
US3446110A (en) * 1966-07-21 1969-05-27 Amita Co Ltd High-speed netting machine
JPS59173359A (ja) * 1983-03-24 1984-10-01 株式会社 谷村製作所 編網における耳糸の引出方法及び装置
US4774870A (en) * 1986-02-27 1988-10-04 Amita Iron Works Inc. Knotting method for a netting
TW530103B (en) * 2000-01-20 2003-05-01 Tsudakoma Ind Co Ltd Apparatus for treating weft end in shuttleless loom
JP2006057201A (ja) * 2004-08-19 2006-03-02 Toyo Kogyo Kk 製網方法及び製網機
CN106567187A (zh) * 2016-04-05 2017-04-19 江苏理工学院 单向有结网状织物的编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257249Y2 (zh) * 1974-07-09 1977-12-24
JPS58174667A (ja) * 1982-04-08 1983-10-13 函館製網船具株式会社 漁網の結節方法
JP2005298985A (ja) * 2004-04-07 2005-10-27 Amita Machines:Kk 編網装置と、経糸拘束機構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1103813A (fr) * 1953-04-30 1955-11-07 Porter Perfectionnements apportés aux métiers à filets
US2745309A (en) * 1953-04-30 1956-05-15 Porter Spiers Leicester Ltd Net making machines
US3446110A (en) * 1966-07-21 1969-05-27 Amita Co Ltd High-speed netting machine
JPS59173359A (ja) * 1983-03-24 1984-10-01 株式会社 谷村製作所 編網における耳糸の引出方法及び装置
US4774870A (en) * 1986-02-27 1988-10-04 Amita Iron Works Inc. Knotting method for a netting
TW530103B (en) * 2000-01-20 2003-05-01 Tsudakoma Ind Co Ltd Apparatus for treating weft end in shuttleless loom
JP2006057201A (ja) * 2004-08-19 2006-03-02 Toyo Kogyo Kk 製網方法及び製網機
CN106567187A (zh) * 2016-04-05 2017-04-19 江苏理工学院 单向有结网状织物的编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298965B1 (ja) 2023-06-27
CN117364339A (zh) 2024-01-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752315B (zh) 带状纤维束织物的织造装置
US8333222B2 (en) Loom for producing a woven article with a profiled cross section, in particular a rope
DE69107536T2 (de) Vorrichtung zur Spannungsregulierung und Rückziehen von Schussgarn in Webmaschinen.
EP2580379B1 (de) Webmaschine zur herstellung von webgut mit einem eingearbeiteten legefaden
JP2006161265A (ja) ニードル織機で耳部付き細幅織物を製造する方法及び細幅織物
CS219262B2 (en) Woven belt,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and ribbon weaving machine for executing the same method
CN117364339B (zh) 编网装置及位置调整器
CN1705778B (zh) 片梭织机的给料片梭
CS201549B2 (en) Thread supply device,especially for knitting frames
JPH07118988A (ja) 炭素繊維織物と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装置
SU1429943A3 (ru) Нитеподающе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 в зальных или трикотажных машин
KR20090046835A (ko) 리본 바늘 직기
KR101427597B1 (ko) 브레이딩 머신용 캐리어
US7475647B2 (en) Sewing machine for stitching with a composite thread
CN102459733B (zh) 用于在剑杆织机上引入纬纱的装置和方法
US20220297972A1 (en) Yarn feed module
US4290461A (en) Yarn feed controlling device
TW202344731A (zh) 用於製造圓形織物之圓形織機
KR20160056903A (ko) 직기용 귀부 파지 장치, 직기 및 직물의 제조 방법
US6062151A (en) Tufting needle with offset stem
EP1099784B1 (de) Webmaschine mit einem Eintragungssystem für eine Mehrzahl von in der Regel unterschiedlicher Schussfäden
CN217577810U (zh) 一种玻璃纤维丝的张力调节装置及系统
EP3014004B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inserting two weft threads at the same time
SK279459B6 (sk) Spôsob výroby zipsu
JPH0647033Y2 (ja) 編網機における経糸のテンション機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