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320438A - 半导体结构及其制作方法、存储器 - Google Patents

半导体结构及其制作方法、存储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320438A
CN117320438A CN202210709198.5A CN202210709198A CN117320438A CN 117320438 A CN117320438 A CN 117320438A CN 202210709198 A CN202210709198 A CN 202210709198A CN 117320438 A CN117320438 A CN 11732043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miconductor
layer
forming
pillars
sup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70919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邵光速
肖德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xin Memory Technologies Inc
Original Assignee
Changxin Memory Technologie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xin Memory Technologies Inc filed Critical Changxin Memory Technologies Inc
Priority to CN202210709198.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320438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105112 priority patent/WO2023245758A1/zh
Priority to US17/949,987 priority patent/US20230016905A1/en
Publication of CN1173204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32043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12/00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DRAM] devices

Landscapes

  • Semiconductor Memori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半导体结构及其制作方法、存储器,其中,所述半导体结构包括:多个第一半导体柱、多个第二半导体柱、第一支撑层及存储结构;其中,所述多个第一半导体柱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呈阵列排布;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均与所述第一半导体柱的延伸方向垂直,且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交;所述第一支撑层覆盖所述多个第一半导体柱的顶部侧壁;每一所述第二半导体柱位于相应的一个所述第一半导体柱上;所述存储结构至少围绕所述多个第一半导体柱和所述多个第二半导体柱的侧壁。

Description

半导体结构及其制作方法、存储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半导体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半导体结构及其制作方法、存储器。
背景技术
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的存储阵列架构是由包括一个晶体管和一个电容器的存储单元(即1T1C的存储单元)组成的阵列。晶体管的栅极与字线相连,漏极与位线相连,源极与电容器相连。
随着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的尺寸不断缩小,电容器的尺寸也随之缩小。如何保证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中电容器的性能,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公开内容
有鉴于此,本公开实施例提出一种半导体结构及其制作方法、存储器。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半导体结构,包括:
多个第一半导体柱、多个第二半导体柱、第一支撑层及存储结构;其中,
所述多个第一半导体柱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呈阵列排布;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均与所述第一半导体柱的延伸方向垂直,且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交;
所述第一支撑层覆盖所述多个第一半导体柱的顶部侧壁;
每一所述第二半导体柱位于相应的一个所述第一半导体柱上;所述存储结构至少围绕所述多个第一半导体柱和所述多个第二半导体柱的侧壁。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支撑层包括:多个第一支撑柱和多个第二支撑柱;其中,
每个所述第一支撑柱位于沿第一方向相邻的两个第一半导体柱的顶部之间,每个所述第二支撑柱位于沿第二方向相邻的两个第一半导体柱的顶部之间,且所述第一支撑层覆盖所述第一半导体柱的部分顶部侧壁。
上述方案中,所述存储结构包括:
多个第一电极;每一所述第一电极至少覆盖一个所述第一半导体柱的侧壁中未被所述第一支撑层覆盖的部分,且覆盖相应的一个所述第二半导体柱的侧壁;
多个介质层;每一所述介质层至少覆盖一个所述第一电极的侧壁、一个所述第一支撑柱的侧壁和一个所述第二支撑柱的侧壁;
第二电极,位于多个第一半导体柱和多个第二半导体柱的间隙中且覆盖所述多个介质层。
上述方案中,所述半导体结构还包括:
多个氧化柱,每一所述第一半导体柱均位于相应的一个所述氧化柱的顶面上;
牺牲层,位于多个所述氧化柱的间隙中;
所述介质层还覆盖所述牺牲层的顶面。
上述方案中,所述半导体结构还包括:
多个晶体管;每一晶体管的沟道结构位于所述第二半导体柱的上部,所述沟道结构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所在平面;
所述晶体管包括:
至少围绕部分所述第二半导体柱的上部侧壁的栅极结构,以及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半导体柱的上部,且位于所述沟道结构两端的源极和漏极。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存储器,包括:一个或多个如本公开上述方案中任一方案所述的半导体结构。
根据本公开的再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半导体结构的制作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提供第一半导体基底,在所述第一半导体基底上形成第一有源层,所述第一有源层包括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呈阵列排布的多个第一半导体柱;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均与所述第一半导体柱的延伸方向垂直,且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交;
在所述第一有源层的顶部形成第一支撑层;
在所述第一有源层和所述第一支撑层上形成第二半导体基底;
去除部分所述第二半导体基底形成第二有源层,所述第二有源层包括多个第二半导体柱;每个所述第二半导体柱位于相应的一个所述第一半导体柱的顶面;
在所述第二有源层的顶部形成第二支撑层;
在多个所述第一半导体柱和多个所述第二半导体柱的侧壁形成存储结构。
上述方案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在形成所述第一支撑层之前,在所述多个第一半导体柱的间隙中形成第一绝缘层;
形成所述第一支撑层,包括:
去除部分所述第一绝缘层,形成多个第一凹槽;
在所述第一凹槽中形成第一支撑柱;
去除部分所述第一绝缘层,形成多个第二凹槽;
在所述第二凹槽中形成第二支撑柱;
其中,所述第一支撑柱和所述第二支撑柱共同构成所述第一支撑层,每个所述第一支撑柱位于沿第一方向相邻的两个第一半导体柱的顶部之间,每个所述第二支撑柱位于沿第二方向相邻的两个第一半导体柱的顶部之间,且所述第一支撑层覆盖所述第一半导体柱的部分顶部侧壁。
上述方案中,形成所述第二半导体基底,包括:
去除部分所述第一绝缘层以及部分第一支撑层,暴露所述第一半导体柱顶部的部分侧壁;
利用外延生长工艺,在所述第一半导体柱上形成所述第二半导体基底。
上述方案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形成所述第二支撑层之前,在所述多个第二半导体柱的间隙中形成第二绝缘层;
形成所述第二支撑层,包括:
去除部分所述第二绝缘层,形成多个第三凹槽;
在所述第三凹槽中形成第三支撑柱;
去除部分所述第二绝缘层,形成多个第四凹槽;
在所述第四凹槽中形成第四支撑柱;
其中,所述第三支撑柱和所述第四支撑柱共同构成所述第二支撑层,每个所述第三支撑柱位于沿第一方向相邻的两个第二半导体柱的顶部之间,每个所述第四支撑柱位于沿第二方向相邻的两个第二半导体柱的顶部之间,且所述第二支撑层覆盖所述第二半导体柱的部分顶部侧壁。
上述方案中,形成所述存储结构,包括:
完全去除剩余的所述第一绝缘层以及剩余的所述第二绝缘层;
对所述第一半导体柱和所述第二半导体柱暴露的表面进行氧化处理,形成第一氧化层;
在所述第一氧化层的间隙中形成牺牲材料;
去除所述第二支撑层以及所述第一氧化层,形成围绕所述第一半导体柱和所述第二半导体柱的第一填充区域;
在所述第一填充区域中填充导电材料形成第一电极;
去除所述第一电极之间的所述牺牲材料,形成第二填充区域;
在所述第二填充区域中依次形成介质层和第二电极。
上述方案中,在去除所述第二支撑层之前,去除位于所述第二半导体柱顶部的侧壁的所述第一氧化层,形成第三填充区域,在所述第三填充区域中形成所述牺牲材料,以在所述第二半导体柱顶部形成第三支撑层。
上述方案中,在形成所述第一电极的同时,在所述第三凹槽和所述第四凹槽中形成所述导电材料,以在所述第二半导体柱顶部形成第四支撑层。
上述方案中,形成所述第一有源层,包括:
在所述第一半导体基底中形成多条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布的第一沟槽,以及多条沿第二方向间隔排布的第二沟槽;其中,所述第一沟槽和所述第二沟槽将所述第一半导体基底分割成多个所述第一半导体柱;
对每一所述第一沟槽和/或所述第二沟槽底部进行扩大处理,使得形成的第一半导体柱包括第一部分和位于所述第一部分上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的最大径宽小于所述第二部分的最小径宽。
上述方案中,在形成所述第一氧化层的同时,所述第一部分被全部氧化成氧化柱;在所述第一氧化层的间隙中形成牺牲材料的同时,所述牺牲材料还形成在氧化柱的间隙中;且在去除所述第一电极之间的所述牺牲材料时,保留位于所述氧化柱之间的所述牺牲材料形成牺牲层,所述氧化柱和所述牺牲层形成底部支撑层。
上述方案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去除所述第四支撑层以及位于所述第二半导体柱上部的部分存储结构,暴露出所述第二半导体柱的上部侧壁;
在部分所述上部侧壁的至少一侧形成栅极结构。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半导体结构及其制作方法、存储器,所述半导体结构的制作方法包括:提供第一半导体基底,在所述第一半导体基底上形成第一有源层,所述第一有源层包括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呈阵列排布的多个第一半导体柱;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均与所述第一半导体柱的延伸方向垂直,且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交;在所述第一有源层的顶部形成第一支撑层;在所述第一有源层和所述第一支撑层上形成第二半导体基底;去除部分所述第二半导体基底形成第二有源层,所述第二有源层包括多个第二半导体柱;每个所述第二半导体柱位于相应的一个所述第一半导体柱的顶面;在所述第二有源层的顶部形成第二支撑层;在多个所述第一半导体柱和多个所述第二半导体柱的侧壁形成存储结构。本公开实施例中,通过先在第一半导体基底上形成第一半导体柱,并在第一半导体柱的顶部形成第一支撑层,再在第一半导体柱上形成第二半导体柱,并在第二半导体柱的顶部形成第二支撑层,这样使得能在高度较高的半导体柱的间隙中形成存储容量较大的存储结构,同时第一支撑层和第二支撑层能够对第一半导体柱和第二半导体柱起到支撑作用,使得在能够形成高度较高的半导体柱的同时不会坍塌,从而可以得到高容量、高强度的半导体结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DRAM晶体管的电路连接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半导体结构的制造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图30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半导体结构的制造过程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一步详细阐述。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法,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的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在下列段落中参照附图以举例方式更具体的描述本公开。根据下面说明和权利要求书,本公开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公开实施例的目的。
可以理解的是,本公开中的“在……上”、“在……之上”和“在……上方”的含义应当以最宽方式被解读,以使得“在……上”不仅表示其“在”某物“上”且其间没有居间特征或层(即直接在某物上)的含义,而且还包括在某物“上”且其间有居间特征或层的含义。
此外,为了便于描述,可以在本文中使用诸如“在……上”、“在……之上”、“在……上方”、“上”“上部”等的空间相对术语来描述如图所示的一个元件或特征与另一个元件或特征的关系。除了在附图中所描绘的取向之外,空间相对术语旨在涵盖设备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取向。装置可以以其它方式定向(旋转90度或处于其它取向)并且同样可以相应地解释本文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词。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衬底”是指在其上添加后续材料层的材料。衬底本身可以被图案化。被添加在衬底顶部的材料可以被图案化或者可以保持未被图案化。此外,衬底可以包括多种半导体材料,例如硅、硅锗、锗、砷化嫁、磷化锢等。替代地,衬底可以由非导电材料制成,例如玻璃、塑料或蓝宝石晶圆。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层”是指包括具有厚度的区域的材料部分。层可以在下方或上方结构的整体之上延伸,或者可以具有小于下方或上方结构范围的范围。此外,层可以是厚度小于连续结构厚度的均质或非均质连续结构的区域。例如,层可位于连续结构的顶表面和底表面之间,或者层可在连续结构顶表面和底表面处的任何水平面对之间。层可以水平、垂直和/或沿倾斜表面延伸。层可以包括多个子层。例如,互连层可包括一个或多个导体和接触子层(其中形成互连线和/或过孔触点)、以及一个或多个电介质子层。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本公开实施例涉及的半导体结构是将被用于后续制程以形成最终的器件结构的至少一部分。这里,所述最终的器件可以包括存储器,所述存储器包括但不限于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以下仅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为例进行说明。
但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关于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的描述仅用来说明本公开,并不用来限制本公开的范围。
随着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技术的发展,存储单元的尺寸越来越小,其阵列架构由8F2到6F2再到4F2;另外,基于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中对离子和漏电流的需求,存储器的架构从平面阵列晶体管(Planar Array Transistor)到凹栅阵列晶体管(Recess Gate ArrayTransistor),又从凹栅阵列晶体管到掩埋式沟道阵列晶体管(Buried Channel ArrayTransistor),再从掩埋式沟道阵列晶体管到垂直沟道阵列晶体管(Vertical ChannelArray Transistor)。
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不论是平面晶体管、凹栅阵列晶体管、掩埋式晶体管还是垂直栅极晶体管,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均由多个存储单元结构构成,每一个存储单元结构主要是由一个晶体管与一个由晶体管所操控的存储单元(存储电容)构成,即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包括1个晶体管(T,Transistor)和1个电容(C,Capacitor)(1T1C)的架构;其主要的作用原理是利用电容内存储电荷的多寡来代表一个二进制比特(bit)是l还是0。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采用1T1C的架构的电路连接示意图;如图1所示,晶体管T的漏极与位线(BL,Bit Line)电连接,晶体管T的源极与电容C的其中一个电极板电连接,电容C的另外一个电极板可以连接参考电压,所述参考电压可以是地电压也可以是其他电压,晶体管T的栅极与字线(WL,Word Line)连接;通过字线WL施加电压控制晶体管T导通或截止,位线BL用于在晶体管T导通时,对所述晶体管T执行读取或写入操作。
然而,随着存储器的发展,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的尺寸在不断缩小,存储器的存储容量不断提高,进而使得形成电容的工艺难度越来越大,存在坍塌的风险。
基于此,为解决上述问题中的一个或多个,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半导体结构的制作方法,可以改善坍塌问题。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半导体结构的制作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2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半导体结构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0:提供第一半导体基底,在所述第一半导体基底上形成第一有源层,所述第一有源层包括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呈阵列排布的多个第一半导体柱;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均与所述第一半导体柱的延伸方向垂直,且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交;
S200:在所述第一有源层的顶部形成第一支撑层;
S300:在所述第一有源层和所述第一支撑层上形成第二半导体基底;
S400:去除部分所述第二半导体基底形成第二有源层,所述第二有源层包括多个第二半导体柱;每个所述第二半导体柱位于相应的一个所述第一半导体柱的顶面;
S500:在所述第二有源层的顶部形成第二支撑层;
S600:在多个所述第一半导体柱和多个所述第二半导体柱的侧壁形成存储结构。
应当理解,图2中所示的步骤并非排他的,也可以在所示操作中的任何步骤之前、之后或之间执行其他步骤;图2中所示的各步骤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顺序调整。图3至图30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半导体结构的制作过程的剖面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图3至图30为一个完整的反映半导体结构的制造方法的实现过程示意图,对于部分附图中未做标记的部分可以相互共用。下面结合图2、图3至图30,对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半导体结构的制作方法进行详细地说明。
在步骤S100中,主要是在第一半导体基底101上形成由多个第一半导体柱102构成的第一有源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形成所述第一有源层,包括:
在所述第一半导体基底101中形成多条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布的第一沟槽118,以及多条沿第二方向间隔排布的第二沟槽119;其中,所述第一沟槽118和所述第二沟槽119将所述第一半导体基底101分割成多个所述第一半导体柱102;
对每一所述第一沟槽118和/或所述第二沟槽119底部进行扩大处理,使得形成的第一半导体柱102包括第一部分102-1和位于所述第一部分102-1上的第二部分102-2;所述第一部分102-1的最大径宽小于所述第二部分102-2的最小径宽。
在一些具体示例中,所述第一半导体基底101包括但不限于衬底,所述衬底可以包括单质半导体材料衬底(例如为硅(Si)衬底、锗(Ge)衬底等)、复合半导体材料衬底(例如为锗硅(SiGe)衬底等)、绝缘体上硅(SOI)衬底、绝缘体上锗(GeOI)衬底等。优选地,所述衬底为硅衬底。
下面结合图3-图6对第一半导体柱102的形成过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3所示,对第一半导体基底101的表面进行第一刻蚀,在第一半导体基底101中形成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布的多个第一沟槽118。这里,每一所述第一沟槽118沿第二方向延伸。
这里,所述第一方向与第一半导体基底101的表面平行;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且与所述第一半导体基底101的表面平行。第三方向为第一半导体柱102的延伸方向,且所述第三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半导体基底101的表面。
这里,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交,可以理解为,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之间的夹角为0-90度。
为了清楚的描述本公开,以下实施例中以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垂直为例进行说明。示例性的,所述第一方向为图3中示出的X轴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为图3中示出的Y轴方向;所述第三方向为图3中示出的Z轴方向。但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关于方向的描述仅用于说明本公开,并不用来限制本公开的范围。
在一些具体示例中,所述第一沟槽118包括但不限于浅槽隔离(STI,ShallowTrench Isolation)结构。
在一些具体示例中,形成第一沟槽118的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干法等离子体刻蚀工艺。
如图4所示,在所述第一沟槽118中形成第一绝缘层106;其中,所述第一绝缘层106的顶面与第一半导体基底101的顶面基本齐平;这里,所述第一绝缘层106用于起支撑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中涉及的基本齐平可以理解为大致平齐;可以理解的是,在存储器的制造过程中,由于工艺误差导致的未对齐或未平齐也包括在基本齐平的范围内。
在一些具体示例中,所述第一绝缘层106的组成材料包括但不限于氧化硅(SiO2)。
在一些具体示例中,形成第一绝缘层106的方法包括但不限于PVD、CVD、ALD等工艺。
如图5所示,对形成有第一绝缘层106的第一半导体基底101进行第二刻蚀,以在所述第一半导体基底101中形成多个第二沟槽119;其中,多个第二沟槽119沿第二方向间隔排布,且每个所述第二沟槽119沿第一方向延伸;也就是说,所述第一沟槽118和所述第二沟槽119相交。
在一些具体示例中,在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垂直时,所述第一沟槽118和所述第二沟槽119互相垂直。
在一些具体示例中,多个所述第一沟槽118沿X轴方向间隔排布;且每个所述第一沟槽118沿Y轴方向延伸;多个所述第二沟槽119沿Y轴方向间隔排布;且每个所述第二沟槽119沿X轴方向延伸。
在一些具体示例中,形成第二沟槽119的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干法等离子体刻蚀工艺。
在一些具体示例中,所述第二沟槽119包括但不限于浅槽隔离(STI)结构。
这里,第一沟槽118和第二沟槽119将所述第一半导体基底101分割成多个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呈阵列排布的第一半导体柱102。
在一些具体示例中,还可以在第一半导体基底101的表面上形成网格状的掩膜层,将该网格状的掩膜层作为掩膜对第一半导体基底101进行刻蚀,同时形成第一沟槽118和第二沟槽119,以在第一半导体基底101中形成多个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呈阵列排布的第一半导体柱102。
接下来,如图5所示,对每一所述第一沟槽118和/或所述第二沟槽119底部进行扩大处理;这里,所述扩大处理可以理解为对第一沟槽118的底部进行沿第一方向的刻蚀;和/或,对第二沟槽119的底部进行沿第二方向的刻蚀,使得第一沟槽118和/或第二沟槽119的底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径宽大于相应沟槽的顶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径宽;
和/或,
第一沟槽118和/或第二沟槽119的底部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径宽大于相应沟槽的顶部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径宽。
在一些具体示例中,所采用的刻蚀工艺可以包括湿法刻蚀工艺、干法刻蚀工艺等。
示例性的,所述湿法刻蚀工艺中,将刻蚀剂通入第一沟槽118和/或第二沟槽119的底部,通过刻蚀剂的各向异性刻蚀,增大第一沟槽118和/或第二沟槽119的底部沿X轴方向的径宽;和/或,增大第一沟槽118和/或第二沟槽119的底部沿Y轴方向的径宽。
示例性的,所述干法刻蚀工艺中,通过控制等离子体进行横向刻蚀,以在第一沟槽118和/或第二沟槽119的底部形成径宽扩大的沟槽结构。
本公开实施例中,在对每一所述第一沟槽118和/或所述第二沟槽119底部进行扩大处理的过程后,刻蚀工艺使得位于第一半导体基底101上的多个第一半导体柱102的底部区域被刻蚀,第一半导体柱102的底部区域尺寸减小。
换言之,所述第一半导体柱102包括第一部分102-1和位于所述第一部分102-1上的第二部分102-2;这里,所述第一半导体柱102的第二部分102-2位于所述第一半导体柱102的第一部分102-1之上。
示例性的,在仅对第一沟槽118进行扩大处理时,所述第一半导体柱102的第一部分102-1沿X轴方向的最大径宽小于所述第一半导体柱102的第二部分102-2沿X轴方向的最小径宽。
示例性的,在仅对第二沟槽119进行扩大处理时,所述第一半导体柱102的第一部分102-1沿Y轴方向的最大径宽小于所述第一半导体柱102的第二部分102-2沿Y轴方向的最小径宽。
示例性的,在对第一沟槽118和第二沟槽119均进行扩大处理时,所述第一半导体柱102的第一部分102-1沿X轴方向的最大径宽小于所述第一半导体柱102的第二部分102-2沿X轴方向的最小径宽;以及所述第一半导体柱102的第一部分102-1沿Y轴方向的最大径宽小于所述第一半导体柱102的第二部分102-2沿Y轴方向的最小径宽。
优选地,对第一沟槽118和第二沟槽119均进行扩大处理,使得所述第一半导体柱102的第一部分102-1的尺寸减小。
示例性的,第一部分102-1的最大径宽可以理解为图5中第一半导体柱102的第一部分102-1与第一半导体柱102的第二部分102-2接触位置处的径宽;第二部分102-2的最小径宽可以理解为第一半导体柱102的第二部分102-2中尺寸最小的区域;参考图5,第一半导体柱102的第二部分102-2的上下部分的尺寸相同,即第一半导体柱102的第二部分102-2的最小径宽和最大径宽相同。
接下来,如图6所示,在第二沟槽119中形成第一绝缘层106;所述第一绝缘层106的顶面与所述第一半导体基底101的顶面基本齐平。所述第一绝缘材料用于起支撑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形成第一沟槽118、第二沟槽119以及在第一沟槽118、第二沟槽119中填充第一绝缘材料形成第一绝缘层106的顺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在另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可以先形成第一沟槽118和第二沟槽119后,再在第一沟槽118和第二沟槽119中形成第一绝缘层106。
在步骤S200中,如图7至图10所示,主要是在第一有源层的顶部形成第一支撑层109。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在形成所述第一支撑层109之前,在所述多个第一半导体柱102的间隙中形成第一绝缘层106(如图6示出);
形成所述第一支撑层109,包括:
去除部分所述第一绝缘层106,形成多个第一凹槽107;
在所述第一凹槽107中形成第一支撑柱109-1;
去除部分所述第一绝缘层106,形成多个第二凹槽108;
在所述第二凹槽108中形成第二支撑柱109-2;
其中,所述第一支撑柱109-1和所述第二支撑柱109-2共同构成所述第一支撑层109,每个所述第一支撑柱109-1位于沿第一方向相邻的两个第一半导体柱102的顶部之间,每个所述第二支撑柱109-2位于沿第二方向相邻的两个第一半导体柱102的顶部之间,且所述第一支撑层109覆盖所述第一半导体柱102的部分顶部侧壁。
如图7所示,去除第一半导体柱102顶部的部分第一绝缘层106,形成多个第一凹槽107。每个所述第一凹槽107位于沿第二方向相邻的两个第一半导体柱102的顶部之间。所述多个第一凹槽107沿X轴方向间隔排布,且每一个第一凹槽107沿Y轴方向延伸。
在一些具体示例中,去除第一半导体柱102顶部的部分第一绝缘层106的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干法刻蚀工艺、湿法刻蚀工艺。
接下来,如图8所示,在第一凹槽107中形成第一支撑柱109-1。
在一些具体示例中,形成第一支撑柱109-1的方法包括但不限于PVD、CVD、ALD等工艺。
这里,所述第一支撑柱109-1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氮化硅。
接下来,如图9所示,去除第一半导体柱102顶部的部分第一绝缘层106,形成多个第二凹槽108。每个所述第二凹槽108位于沿第一方向相邻的两个第一半导体柱102的顶部之间。所述多个第二凹槽108沿Y轴方向间隔排布,且每一个第二凹槽108沿X轴方向延伸。
接下来,如图10所示,在第二凹槽108中形成第二支撑柱109-2。
在一些具体示例中,形成第二支撑柱109-2的方法包括但不限于PVD、CVD、ALD等工艺。
这里,所述第一支撑柱109-1与第二支撑柱109-2的可以材料相同或不同。
在一些具体示例中,在第一凹槽107和第二凹槽108中形成第一支撑层109后,还包括对第一支撑层109进行平坦化处理,使得第一支撑层109与第一半导体柱102的顶面齐平。
在一些具体示例中,所述平坦化处理工艺包括但不限于化学机械抛光技术(CMP,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
这里,形成的第一支撑柱109-1和第二支撑柱109-2共同构成第一支撑层109,如图10所示,第一支撑层109为网状的结构,且第一支撑层109覆盖所述第一半导体柱102的部分顶部侧壁。
在另一些具体示例中,还可以在第一半导体柱102上形成网格状的掩膜层,将该网格状的掩膜层作为掩膜对第一绝缘层106进行刻蚀,同时形成第一凹槽107和第二凹槽108,并在第一凹槽107中形成第一支撑柱109-1的同时,在第二凹槽108中形成第二支撑柱109-2。
这里,第一支撑层109覆盖所述第一半导体柱102的部分顶部侧壁,可以理解为,第一支撑柱109-1覆盖第一半导体柱102的部分顶部侧壁,和/或,第二支撑柱109-2覆盖第一半导体柱102的部分顶部侧壁。也就是说,至少部分第一支撑层109覆盖第一半导体柱102的部分顶部侧壁,第一支撑层109既要覆盖第一半导体柱102顶部侧壁,又不能完全覆盖第一半导体柱102顶部侧壁。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方面,第一支撑层109只有覆盖第一半导体柱102的顶部侧壁,才能对第一半导体柱102起到支撑作用,第一支撑层109覆盖第一半导体柱102顶部侧壁的部分越多,支撑效果越好;第二方面,第一支撑层109若完全覆盖第一半导体柱102的侧壁,则在后续工艺制程中形成存储结构105时,第一电极的材料只能填充到第二半导体柱104的间隙中,而无法向下填充到第一半导体柱102的间隙中。
可以理解的是,随着目前对存储器密度要求的不断提升,第一半导体柱102的深宽比不断增大,在形成第一半导体柱102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坍塌的风险。本公开实施例中,至少部分第一支撑层109覆盖所述第一半导体柱102的部分顶部侧壁,这样使得多个第一半导体柱102彼此连接起来,从而在后续工艺制程中在去除第一绝缘层106时,可以对第一半导体柱102起到支撑作用,使得深宽比较大的第一半导体柱102不易坍塌。
以上介绍了在第一半导体基底101上形成第一半导体柱102的过程,实际应用中,在一定高度的半导体柱的间隙中形成的存储结构的存储容量可能不够,需要进一步加高半导体柱的高度,从而在加高的半导体的间隙中形成更大容量的存储结构,然而加高半导体柱更容易出现坍塌,为了进一步解决上述坍塌问题,本公开实施例还提出了以下技术方案。
在步骤S300中,主要是形成第二半导体基底103。
在一些实施例中,形成所述第二半导体基底103,包括:
去除部分所述第一支撑层109及部分所述第一绝缘层106,暴露所述第一半导体柱102顶部的部分侧壁;
利用外延生长工艺,在所述第一半导体柱102、剩余的所述第一支撑层109和剩余的第一绝缘层106上形成所述第二半导体基底103。
如图11所示,去除第一半导体柱102顶部的第一绝缘层106,暴露出第一半导体柱102顶部的部分侧壁。
在一些实施例中,去除第一半导体柱102顶部的第一绝缘层106的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干法刻蚀工艺、湿法刻蚀工艺。
接下来,如图12所示,在第一半导体柱102以及第一支撑层109上形成第二半导体基底103。
在一些具体示例中,形成第二半导体基底103的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外延生长工艺。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中去除第一半导体柱102顶部的第一绝缘层106,暴露出第一半导体柱102顶部的部分侧壁的目的主要是使得能更方便的利用外延生长形成第二半导体基底103。
在一些具体示例中,第一半导体基底101的材料可以包括单质半导体材料(例如为硅、锗等)、复合半导体材料(例如为锗硅等)等。第二半导体基底103的材料与第一半导体基底101的材料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在步骤S400中,主要是形成由多个第二半导体柱104构成的第二有源层。
如图13所示,形成多个第二半导体柱104,每个所述第二半导体柱104位于相应的一个所述第一半导体柱102的顶面。并在第二半导体柱104的间隙中形成第二绝缘层110。
这里,第二绝缘层110的材质包括但不限于氧化硅。第二绝缘层110与第一绝缘层106的材质相同或不同。
这里,在第一半导体柱102上形成第二半导体柱104的过程与前述实施例中形成第一半导体柱102的过程类似,这里不再赘述。
在步骤S500中,如图14所示,主要是形成第二支撑层114。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形成所述第二支撑层114之前,在所述多个第二半导体柱104的间隙中形成第二绝缘层110;
形成所述第二支撑层114,包括:
去除部分所述第二绝缘层110,形成多个第三凹槽;
在所述第三凹槽中形成第三支撑柱114-1;
去除部分所述第二绝缘层110,形成多个第四凹槽;
在所述第四凹槽中形成第四支撑柱114-2;
其中,所述第三支撑柱114-1和所述第四支撑柱114-2共同构成所述第二支撑层114,每个所述第三支撑柱114-1位于沿第一方向相邻的两个第二半导体柱104的顶部之间,每个所述第四支撑柱114-2位于沿第二方向相邻的两个第二半导体柱104的顶部之间,且所述第二支撑层114覆盖所述第二半导体柱104的部分顶部侧壁。
这里,第二支撑层114的材质包括但不限于氮化硅。第二支撑层114的材质与第一支撑层109的材质相同或不同。
这里,在第二有源层的顶部形成第二支撑层114的过程与前述实施例中在第一有源层的顶部形成第一支撑层109的过程类似,这里不再赘述。
可以理解的是,这里的第二支撑层114对第二半导体柱104起到支撑作用,使得在后续工艺中在去除第一绝缘层106和第二绝缘层110后,第二半导体柱104不易坍塌。
在步骤S600中,如图15-图27所示,主要是形成存储结构105。
在一些实施例中,形成所述存储结构105,包括:
完全去除剩余的所述第一绝缘层106以及剩余的所述第二绝缘层110;
对所述第一半导体柱102和所述第二半导体柱104暴露的表面进行氧化处理,形成第一氧化层115;
在所述第一氧化层115的间隙中形成牺牲材料117;
去除所述第二支撑层114以及所述第一氧化层115,形成围绕所述第一半导体柱102和所述第二半导体柱104的第一填充区域;
在所述第一填充区域中填充导电材料形成第一电极105-1;
去除所述第一电极105-1之间的所述牺牲材料117,形成第二填充区域;
在所述第二填充区域中依次形成介质层105-2和第二电极105-3。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形成所述第一氧化层115的同时,所述第一部分102-1被全部氧化成氧化柱122;在所述第一氧化层115的间隙中形成牺牲材料117的同时,所述牺牲材料117还形成在氧化柱122的间隙中;且在去除所述第一电极105-1之间的所述牺牲材料117时,保留位于所述氧化柱122之间的所述牺牲材料117形成牺牲层123,所述氧化柱122和所述牺牲层123形成底部支撑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去除所述第二支撑层114之前,去除位于所述第二半导体柱104顶部的侧壁的所述第一氧化层115,形成第三填充区域,在所述第三填充区域中形成所述牺牲材料117,以在所述第二半导体柱104顶部形成第三支撑层120。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形成所述第一电极105-1的同时,在所述第三凹槽和所述第四凹槽中形成所述导电材料,以在所述第二半导体柱104顶部形成第四支撑层121。
如图15所示,完全去除剩余的第一绝缘层106和剩余的第二绝缘层110。
在一些具体示例中,完全去除剩余的第一绝缘层106和剩余的第二绝缘层110的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干法刻蚀工艺、湿法刻蚀工艺。
接下来,如图16所示,通过氧化工艺,如热氧化工艺对所述第一半导体柱102及第二半导体柱104暴露的表面进行氧化,使得第一半导体柱102的第一部分102-1全部被氧化成氧化柱122,暴露出的第一半导体柱102的第二部分102-2的表面以及暴露出的第二半导体柱104的表面被氧化成第一氧化层115,同时,第一半导体基底101的表面也被氧化形成第二氧化层116。
可以理解的是,这里形成的第二氧化层116以及氧化柱122使得后续工艺中形成的电容能够与底部第一半导体基底101隔离,从而使得改善电容底部的漏电问题。
这里,第一氧化层115、第二氧化层116、氧化柱122的材料相同。示例性的,第一氧化层115、第二氧化层116、氧化柱122的组成材料包括但不限于氧化硅。
在一些具体示例中,这里第一氧化层115、第二氧化层116、氧化柱122的材料与所述第一绝缘层106的材料相同或不同。第一氧化层115、第二氧化层116、氧化柱122的材料与所述第二绝缘层110的材料相同或不同。
为了更清楚的示出第一半导体柱102的顶部在工艺过程中的变化,图17、图19、图23、图25单独示出了第一半导体柱102顶部的截面示意图。
如图16以及图17所示,在对第一半导体柱102以及第二半导体柱104进行氧化处理的过程中,由于第一半导体柱102的顶部以及第二半导体柱104的顶部有部分侧壁被第一支撑层109和第二支撑层114覆盖,因此在第一半导体柱102的顶部以及第二半导体柱104的顶部只有未被覆盖的部分第一半导体柱102侧壁和部分第二半导体柱104侧壁被氧化成了第一氧化层115。
需要说明的是,前述实施例中通过对第一沟槽118和/或第二沟槽119进行扩大处理后,第一半导体柱102的第一部分102-1和尺寸较小,易于被完全氧化。而且在第一半导体柱102的第一部分102-1被氧化时,所述第一半导体柱102的第二部分102-2仅表面被氧化。
接下来,如图18以及图19所示,在所述第一氧化层115的间隙中以及氧化柱122的间隙中形成牺牲材料117。
在一些具体示例中,形成牺牲材料117的方法包括但不限于PVD、CVD、ALD。
在一些具体示例中,形成的牺牲材料117的材质包括但不限于多晶硅、碳。
这里,对于牺牲材料117的材质的选择,第一方面,需要考虑牺牲材料117相对于第一氧化层115具有一定的刻蚀选择比,使得在后续工艺中去除第一氧化层115时,可以保留牺牲材料117;第二方面,需要考虑牺牲材料117相对于后续工艺中形成的第一电极105-1的材料具有一定的刻蚀选择比,使得后续工艺中在去除牺牲材料117形成牺牲层123时,减小对已形成的第一电极105-1的影响;第三方面,牺牲材料117需要能在后续工艺中较方便去除。
接下来,如图20所示,去除位于第二半导体柱104顶部的侧壁的第一氧化层115,形成第三填充区域,在第三填充区域中形成牺牲材料117,以在所述第二半导体柱104顶部形成第三支撑层120,第二支撑层120具体可以是如图20所示出的虚线框中的牺牲材料,具体的可以是如图20中示出的围绕第二半导体柱的四个角的区域的牺牲材料。
在一些具体示例中,去除位于第二半导体柱104顶部的侧壁的第一氧化层115的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干法刻蚀工艺、湿法刻蚀工艺。
在一些具体示例中,在第三填充区域中形成牺牲材料117的方法包括但不限于PVD、CVD、ALD。
需要说明的是,去除位于第二半导体柱104顶部的侧壁的第一氧化层115时,第一半导体柱102顶部的侧壁的第一氧化层115未被去除。
可以理解的是,若这里不先去除位于第二半导体柱104顶部的侧壁的第一氧化层115形成第三支撑层120,而是直接将全部的第一氧化层115一起去除,则在前述实施例中在第二半导体柱104的间隙中形成的牺牲材料117在第一氧化层115被全部去除后,第二半导体柱104顶部将会与所形成的牺牲材料117分离,并且在后续工艺中第二支撑层114被去除后,多个第二半导体柱104将会失去支撑,存在坍塌的风险。因此,这里先形成第三支撑层120作为顶部支撑可以进一步改善坍塌问题。
接下来,如图21所示,去除第二支撑层114,形成第三凹槽112以及第四凹槽113。
这里,去除第二支撑层114的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干法刻蚀工艺、湿法刻蚀工艺。
接下来,如图22以及图23所示,去除第一半导体柱102以及第二半导体柱104的间隙中剩余的第一氧化层115。
这里,去除所述第二支撑层114以及第一半导体柱102以及第二半导体柱104的间隙中剩余的第一氧化层115后,形成了围绕所述第一半导体柱102和所述第二半导体柱104的第一填充区域127。在图23中示出的第一半导体柱的顶部包围第一半导体柱的四个角的区域也为第一填充区域127的一部分。
在一些具体示例中,去除剩余的第一氧化层115的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干法刻蚀工艺、湿法刻蚀工艺。
接下来,如图24以及图25所示,在第一填充区域127中填充导电材料形成第一电极105-1。具体的,可以是在第三凹槽112、第四凹槽113、第一半导体柱102的间隙以及第二半导体柱104除顶部以外的部分的间隙中填充导电材料。填充在第三凹槽112和第四凹槽113中的导电材料形成第四支撑层121。填充在第一半导体柱102的间隙以及第二半导体柱104除顶部以外的部分的间隙中的导电材料形成第一电极105-1。图25中示出的在第一半导体柱的顶部包围第一半导体柱的四个角的第一填充区域127也形成有第一电极105-1。
可以理解的是,这里形成第四支撑层121可以起到支撑作用,改善后续工艺制程中去除牺牲材料117后第一半导体柱102和第二半导体柱104失去支撑,从而产生坍塌的问题。
这里,第一电极105-1用于作为电容的下电极。
在一些具体示例中,所述第一电极105-1的组成材料可以包括但不限于钌(Ru)、氧化钌(RuO)、氮化钛(TiN)。
在一些具体示例中,形成第一电极105-1的方法包括但不限于PVD、CVD、ALD。
可以理解的是,本公开实施例中,在去除第一氧化层115后形成第一填充区域127,此时的第一填充区域127环绕第一半导体柱102以及第二半导体柱104,在第一填充区域127中直接填充形成第一电极105-1的材料,从而形成第一电极105-1,形成的多个第一电极105-1是彼此分开的。传统的方法是,在第一半导体柱102的间隙中的第一沟槽118和第二沟槽119中直接沉积第一电极105-1的材料形成多个第一电极105-1,这样使得多个第一电极105-1底部无法彼此分开,从而使得第一电极105-1之间相互干扰。而本公开实施例的方案形成的第一电极105-1能彼此分开,从而可以改善多个第一电极105-1之间的彼此干扰问题。
接下来,如图26所示,去除第一电极105-1之间的牺牲材料117,形成第二填充区域128。在去除所述第一电极105-1之间的所述牺牲材料117时,保留位于氧化柱122之间的牺牲材料117形成牺牲层123,所述氧化柱122和所述牺牲层123形成底部支撑层。并且在去除第一电极105-1之间的所述牺牲材料117时,第四支撑层121之间的牺牲材料117也同时被去除。
在一些具体示例中,去除牺牲材料117的方法包括但不限于湿蚀工艺、干法刻蚀工艺。示例性的,在利用刻蚀工艺去除第一电极105-1之间的牺牲材料117时,可以通过控制刻蚀时间达到只刻蚀第一电极105-1之间以及第四支撑层121之间的牺牲材料117,而氧化柱122间隙中的牺牲材料117被保留的目的。
接下来,如图27所示,在第二填充区域128中依次形成介质层105-2和第二电极105-3。
这里,介质层105-2用于作为电容的电介质。
这里,所述介质层105-2的组成材料包括高介电常数(High-K)材料,高介电常数材料一般指介电常数高于3.9的材料,且通常显著高于该值。在一些具体示例中,所述介质层105-2的材料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氧化铝(Al2O3)、氧化锆(ZrO)、氧化铪(HfO2)、钛酸锶(SrTiO3)等。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电极105-3的组成材料可以包括但不限于钌、氧化钌、氮化钛。
这里,形成第二电极105-3的方法包括但不限于PVD、CVD等工艺。
可以理解的是,本公开实施例中,将半导体柱分两次形成,即先形成第一半导体柱102,再形成第二半导体柱104,并在形成第一半导体柱102和第二半导体柱104之后,再在第一半导体柱102和第二半导体的间隙中形成存储结构105,这样可以改善一次形成的半导体柱较高而出现的坍塌问题。
以上介绍了将半导体柱分两次形成,在一些具体示例中,还可以将半导体柱分三次或者更多次形成。实际应用中,具体进行几次形成,可以从平衡节省工艺时间和改善坍塌问题区进行选择。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在形成第二半导体基底103之前,在所述第一半导体柱102和所述第一支撑层109上形成第三半导体基底;
去除部分所述第三半导体基底,形成第三有源层,所述第三有源层包括多个第三半导体柱;每个所述第三半导体柱位于相应的一个所述第一半导体柱102的顶面;
在所述第三有源层的顶部形成第五支撑层,所述第五支撑层覆盖所述第三半导体柱的顶部侧壁;
在多个所述第一半导体柱102和多个所述第二半导体柱104的侧壁形成存储结构105,包括:
在多个所述第一半导体柱102、多个第二半导体柱104及多个第三半导体柱的侧壁形成存储结构105。
接下来,在第二半导体柱104的上部侧壁形成晶体管,并形成与晶体管的源极和漏极中的一个电连接的位线,半导体结构中的电容与晶体管中的源极和漏极中的另一个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去除所述第四支撑层121以及位于所述第二半导体柱104上部的部分存储结构105,暴露出所述第二半导体柱104的上部侧壁;
在部分所述上部侧壁的至少一侧形成栅极结构124。
如图27所示,去除第四支撑层121以及位于所述第二半导体柱104上部的部分存储结构105,暴露出第二半导体柱104的上部侧壁。
在一些具体示例中,除第四支撑层121以及位于所述第二半导体柱104上部的部分存储结构105的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干法刻蚀工艺、湿法刻蚀工艺。
如图28所示,在暴露了侧壁的第二半导体柱104之间形成第三绝缘层111。所述第三绝缘层111在第三方向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二半导体柱104在第三方向的高度。
如图29以及图30所示,在第二半导体柱104被暴露的侧壁形成栅极氧化层125(Gate oxide layer)以及栅极126(G,Gate)。
这里,不同类型的晶体管中,栅极126的形状不同;示例性的,柱型栅极晶体管中,栅极126以柱状形式形成在沟道区的一侧;半环绕型栅极晶体管中,栅极126半包围沟道区;全环绕型(GAA,Gate All Around)栅极晶体管中,栅极126全包围沟道区。
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晶体管类型可以包括上述多种类型,但不限于此。优选地,所述晶体管的类型为全环绕型栅极晶体管。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栅极结构124包括栅极126和栅氧化层;其中,栅氧化层位于栅极126与沟道区之间,用于电隔离沟道区和栅极126,减小晶体管的热载流子效应。
这里,栅极126的材料可以包括金属或多晶硅(Poly)等。栅氧化层的材料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氧化硅。
在一些具体示例中,栅极126的形成方法包括但不限于PVD、CVD、ALD等。栅氧化层的形成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原位氧化。
在一些具体示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在第二半导体柱104上部形成在第三方向相对的两端分别形成源极和漏极。形成源极、漏极的方法包括但不限于掺杂工艺和扩散工艺等。
需要说明的是,位于第二半导体柱104上部相对的两端的源极和漏极的位置可以互换;实际情况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第二半导体柱104上形成多条位线;所述多条位线与所述第二半导体柱104的顶部电接触。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中的存储器为晶体管-电容(TOC,Transistor onCapacitor)结构,所述结构还包括:多条位线,位于所述晶体管上,与所述第二半导体柱104的顶部电接触。
可以理解的是,位线BL用于在晶体管导通时,对所述晶体管执行读取或写入操作。
这里,将位线BL设置在晶体管的上方,并将位线BL作为金属位线(Metal BL),可以减少电阻,降低工艺难度;与存储器的电路设计方案更匹配。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半导体结构的制作方法,包括:提供第一半导体基底101,在所述第一半导体基底101上形成第一有源层,所述第一有源层包括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呈阵列排布的多个第一半导体柱102;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均与所述第一半导体柱102的延伸方向垂直,且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交;在所述第一有源层的顶部形成第一支撑层109;在所述第一有源层和所述第一支撑层109上形成第二半导体基底103;去除部分所述第二半导体基底103形成第二有源层,所述第二有源层包括多个第二半导体柱104;每个所述第二半导体柱104位于相应的一个所述第一半导体柱102的顶面;在所述第二有源层的顶部形成第二支撑层114;在多个所述第一半导体柱102和多个所述第二半导体柱104的侧壁形成存储结构105。本公开实施例中,通过先在第一半导体基底上形成第一半导体柱,并在第一半导体柱的顶部形成第一支撑层,再在第一半导体柱上形成第二半导体柱,并在第二半导体柱的顶部形成第二支撑层,这样使得能在高度较高的半导体柱的间隙中形成存储容量较大的存储结构,同时第一支撑层和第二支撑层能够对第一半导体柱和第二半导体柱起到支撑作用,使得在能够形成高度较高的半导体柱的同时不会坍塌,从而可以得到高容量、高强度的半导体结构。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本公开实施例又提供了一种半导体结构,包括:
多个第一半导体柱、多个第二半导体柱、第一支撑层及存储结构;其中,
所述多个第一半导体柱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呈阵列排布;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均与所述第一半导体柱的延伸方向垂直,且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交;
所述第一支撑层覆盖所述多个第一半导体柱的顶部侧壁;
每一所述第二半导体柱位于相应的一个所述第一半导体柱上;所述存储结构至少围绕所述多个第一半导体柱和所述多个第二半导体柱的侧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层包括:多个第一支撑柱和多个第二支撑柱;其中,
每个所述第一支撑柱位于沿第一方向相邻的两个第一半导体柱的顶部之间,每个所述第二支撑柱位于沿第二方向相邻的两个第一半导体柱的顶部之间,且所述第一支撑层覆盖所述第一半导体柱的部分顶部侧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存储结构包括:
多个第一电极;每一所述第一电极至少覆盖一个所述第一半导体柱的侧壁中未被所述第一支撑层覆盖的部分,且覆盖相应的一个所述第二半导体柱的侧壁;
多个介质层;每一所述介质层至少覆盖一个所述第一电极的侧壁、一个所述第一支撑柱的侧壁和一个所述第二支撑柱的侧壁;
第二电极,位于多个第一半导体柱和多个第二半导体柱的间隙中且覆盖所述多个介质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半导体结构还包括:
多个氧化柱,每一所述第一半导体柱均位于相应的一个所述氧化柱的顶面上;
牺牲层,位于多个所述氧化柱的间隙中;
所述介质层还覆盖所述牺牲层的顶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半导体结构还包括:
多个晶体管;每一晶体管的沟道结构位于所述第二半导体柱的上部,所述沟道结构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所在平面;
所述晶体管包括:
至少围绕部分所述第二半导体柱的上部侧壁的栅极结构,以及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半导体柱的上部,且位于所述沟道结构两端的源极和漏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半导体结构还包括:多个第三半导体柱和第五支撑层;其中,
每一所述第三半导体柱位于相应的一所述第一半导体柱上,每一所述第二半导体柱位于相应的一所述第三半导体柱上;
所述第五支撑层覆盖所述第三半导体柱的顶部侧壁;
所述存储结构还环绕所述多个第三半导体柱的侧壁。
根据本公开的再一方面,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存储器,包括:一个或多个如本公开上述实施例中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半导体结构。
上述实施例中提供的半导体结构及存储器在方法侧已详细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在本公开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设备和方法,可以通过非目标的方式实现。以上所描述的设备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外,所显示或讨论的各组成部分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
本公开所提供的几个方法或设备实施例中所揭露的特征,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任意组合,得到新的方法实施例或设备实施例。
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公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6)

1.一种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第一半导体柱、多个第二半导体柱、第一支撑层及存储结构;其中,
所述多个第一半导体柱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呈阵列排布;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均与所述第一半导体柱的延伸方向垂直,且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交;
所述第一支撑层覆盖所述多个第一半导体柱的顶部侧壁;
每一所述第二半导体柱位于相应的一个所述第一半导体柱上;所述存储结构至少围绕所述多个第一半导体柱和所述多个第二半导体柱的侧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层包括:多个第一支撑柱和多个第二支撑柱;其中,
每个所述第一支撑柱位于沿第一方向相邻的两个第一半导体柱的顶部之间,每个所述第二支撑柱位于沿第二方向相邻的两个第一半导体柱的顶部之间,且所述第一支撑层覆盖所述第一半导体柱的部分顶部侧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结构包括:
多个第一电极;每一所述第一电极至少覆盖一个所述第一半导体柱的侧壁中未被所述第一支撑层覆盖的部分,且覆盖相应的一个所述第二半导体柱的侧壁;
多个介质层;每一所述介质层至少覆盖一个所述第一电极的侧壁、一个所述第一支撑柱的侧壁和一个所述第二支撑柱的侧壁;
第二电极,位于多个第一半导体柱和多个第二半导体柱的间隙中且覆盖所述多个介质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导体结构还包括:
多个氧化柱,每一所述第一半导体柱均位于相应的一个所述氧化柱的顶面上;
牺牲层,位于多个所述氧化柱的间隙中;
所述介质层还覆盖所述牺牲层的顶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导体结构还包括:
多个晶体管;每一晶体管的沟道结构位于所述第二半导体柱的上部,所述沟道结构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所在平面;
所述晶体管包括:
至少围绕部分所述第二半导体柱的上部侧壁的栅极结构,以及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半导体柱的上部,且位于所述沟道结构两端的源极和漏极。
6.一种存储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半导体结构。
7.一种半导体结构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提供第一半导体基底,在所述第一半导体基底上形成第一有源层,所述第一有源层包括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呈阵列排布的多个第一半导体柱;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均与所述第一半导体柱的延伸方向垂直,且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交;
在所述第一有源层的顶部形成第一支撑层;
在所述第一有源层和所述第一支撑层上形成第二半导体基底;
去除部分所述第二半导体基底形成第二有源层,所述第二有源层包括多个第二半导体柱;每个所述第二半导体柱位于相应的一个所述第一半导体柱的顶面;
在所述第二有源层的顶部形成第二支撑层;
在多个所述第一半导体柱和多个所述第二半导体柱的侧壁形成存储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在形成所述第一支撑层之前,在所述多个第一半导体柱的间隙中形成第一绝缘层;
形成所述第一支撑层,包括:
去除部分所述第一绝缘层,形成多个第一凹槽;
在所述第一凹槽中形成第一支撑柱;
去除部分所述第一绝缘层,形成多个第二凹槽;
在所述第二凹槽中形成第二支撑柱;
其中,所述第一支撑柱和所述第二支撑柱共同构成所述第一支撑层,每个所述第一支撑柱位于沿第一方向相邻的两个第一半导体柱的顶部之间,每个所述第二支撑柱位于沿第二方向相邻的两个第一半导体柱的顶部之间,且所述第一支撑层覆盖所述第一半导体柱的部分顶部侧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第二半导体基底,包括:
去除部分所述第一支撑层以及部分第一绝缘层,暴露所述第一半导体柱顶部的部分侧壁;
利用外延生长工艺,在所述第一半导体柱上形成所述第二半导体基底。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形成所述第二支撑层之前,在所述多个第二半导体柱的间隙中形成第二绝缘层;
形成所述第二支撑层,包括:
去除部分所述第二绝缘层,形成多个第三凹槽;
在所述第三凹槽中形成第三支撑柱;
去除部分所述第二绝缘层,形成多个第四凹槽;
在所述第四凹槽中形成第四支撑柱;
其中,所述第三支撑柱和所述第四支撑柱共同构成所述第二支撑层,每个所述第三支撑柱位于沿第一方向相邻的两个第二半导体柱的顶部之间,每个所述第四支撑柱位于沿第二方向相邻的两个第二半导体柱的顶部之间,且所述第二支撑层覆盖所述第二半导体柱的部分顶部侧壁。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存储结构,包括:
完全去除剩余的所述第一绝缘层以及剩余的所述第二绝缘层;
对所述第一半导体柱和所述第二半导体柱暴露的表面进行氧化处理,形成第一氧化层;
在所述第一氧化层的间隙中形成牺牲材料;
去除所述第二支撑层以及所述第一氧化层,形成围绕所述第一半导体柱和所述第二半导体柱的第一填充区域;
在所述第一填充区域中填充导电材料形成第一电极;
去除所述第一电极之间的所述牺牲材料,形成第二填充区域;
在所述第二填充区域中依次形成介质层和第二电极。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去除所述第二支撑层之前,去除位于所述第二半导体柱顶部的侧壁的所述第一氧化层,形成第三填充区域,在所述第三填充区域中形成所述牺牲材料,以在所述第二半导体柱顶部形成第三支撑层。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形成所述第一电极的同时,在所述第三凹槽和所述第四凹槽中形成所述导电材料,以在所述第二半导体柱顶部形成第四支撑层。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
形成所述第一有源层,包括:
在所述第一半导体基底中形成多条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布的第一沟槽,以及多条沿第二方向间隔排布的第二沟槽;其中,所述第一沟槽和所述第二沟槽将所述第一半导体基底分割成多个所述第一半导体柱;
对每一所述第一沟槽和/或所述第二沟槽底部进行扩大处理,使得形成的第一半导体柱包括第一部分和位于所述第一部分上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的最大径宽小于所述第二部分的最小径宽。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形成所述第一氧化层的同时,所述第一部分被全部氧化成氧化柱;在所述第一氧化层的间隙中形成牺牲材料的同时,所述牺牲材料还形成在氧化柱的间隙中;且在去除所述第一电极之间的所述牺牲材料时,保留位于所述氧化柱之间的所述牺牲材料形成牺牲层,所述氧化柱和所述牺牲层形成底部支撑层。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去除所述第四支撑层以及位于所述第二半导体柱上部的部分存储结构,暴露出所述第二半导体柱的上部侧壁;
在部分所述上部侧壁的至少一侧形成栅极结构。
CN202210709198.5A 2022-06-21 2022-06-21 半导体结构及其制作方法、存储器 Pending CN11732043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709198.5A CN117320438A (zh) 2022-06-21 2022-06-21 半导体结构及其制作方法、存储器
PCT/CN2022/105112 WO2023245758A1 (zh) 2022-06-21 2022-07-12 半导体结构及其制作方法、存储器
US17/949,987 US20230016905A1 (en) 2022-06-21 2022-09-21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and memory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709198.5A CN117320438A (zh) 2022-06-21 2022-06-21 半导体结构及其制作方法、存储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320438A true CN117320438A (zh) 2023-12-29

Family

ID=892608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709198.5A Pending CN117320438A (zh) 2022-06-21 2022-06-21 半导体结构及其制作方法、存储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7320438A (zh)
WO (1) WO2023245758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35744B (zh) * 2017-04-21 2021-02-02 联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半导体存储装置以及其制作方法
KR20210085699A (ko) * 2019-12-31 2021-07-0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단차부를 가진 스토리지 노드 전극을 포함하는 반도체 소자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CN114068414A (zh) * 2020-07-31 2022-02-18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形成用于半导体的电容器结构的方法和电容器
CN114256240A (zh) * 2020-09-24 2022-03-29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电容器及其制备方法
CN113707614B (zh) * 2021-08-24 2024-03-29 长鑫存储技术有限公司 柱状电容器阵列结构的制备方法及半导体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245758A1 (zh) 2023-1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582809B (zh) 电容器的制作方法、电容器以及存储器
US20100240179A1 (en) 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capacitor structures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using the same
JP2002094027A (ja) 半導体記憶装置とその製造方法
GB2318909A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dram cells having transistors with vertical channels
US8581315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having cylindrical lower electrode of capacito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20230014198A1 (en)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and memory
WO2023245804A1 (zh) 半导体结构及其制作方法、存储器
CN217955857U (zh) 半导体装置
EP4287256A1 (en)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CN114927521A (zh) 半导体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CN117320438A (zh) 半导体结构及其制作方法、存储器
US20230016905A1 (en)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and memory
JP2004031886A (ja) コンタクトの製造方法
WO2023245695A1 (zh) 半导体结构及其制作方法、存储器
US20230005912A1 (en)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and memory
US20230020007A1 (en)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memory
WO2023245697A1 (zh) 半导体结构及其制作方法、存储器
US20230012817A1 (en)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memory
WO2023245803A1 (zh) 半导体结构及其制作方法、存储器
CN113517286B (zh) 一种半导体器件及其形成方法、电子设备
US20240015948A1 (en)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WO2023097901A1 (zh) 半导体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US20230014868A1 (en)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and memory
WO2024031741A1 (zh) 阵列结构、半导体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WO2024060676A1 (zh) 半导体结构和半导体结构的制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