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280417A - 芯片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芯片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280417A
CN117280417A CN202180097043.4A CN202180097043A CN117280417A CN 117280417 A CN117280417 A CN 117280417A CN 202180097043 A CN202180097043 A CN 202180097043A CN 117280417 A CN117280417 A CN 11728041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test
chip
transmission path
signal transmis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9704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崔昌明
黄俊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2804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28041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CSTATIC STORES
    • G11C29/00Checking stores for correct operation ; Subsequent repair; Testing stores during standby or offline operation
    • G11C29/04Detection or location of defective memory elements, e.g. cell constructio details, timing of test signals
    • G11C29/08Functional testing, e.g. testing during refresh, power-on self testing [POST] or distributed testing
    • G11C29/12Built-in 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e.g. built-in self testing [BIST] or interconnection detai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芯片和装置,该芯片包括测试电路,测试电路用于:通过第一信号传输通路,向第一互联引脚传输第一测试信号;通过第二信号传输通路,从第二互联引脚接收第二测试信号,基于第二测试信号以及所生成的测试信号,生成用于指示第二信号传输通路是否发生故障的第一测试结果;从测试信号输入引脚接收第三测试信号,将第三测试信号通过第三信号传输通路传输至第三互联引脚,其中,第一测试信号和第二测试信号为内建自测试BIST信号,第一信号传输通路和第二信号传输通路中未设置组合逻辑,第三信号传输通路中设置有组合逻辑,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芯片,可以提高对芯片中各逻辑单元进行测试的测试效率。

Description

芯片和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电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芯片和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集成电路的功能显著的提升,大规模逻辑电路等被广泛应用。当前大规模逻辑电路中,为了实现更多以及更复杂的逻辑功能,通常在一个封装体中封装多个芯片,该多个芯片之间通过导电线路连接,以进行信号交流。
为了检测多个芯片之间的连通性能,需要对各芯片之间的连通性能进行测试。伴随着芯片高集成度的发展,为了降低芯片连通性能测试的复杂度,业界提出采用内建自测试(BIST,built-in self-test)的测试方法对芯片之间的互连通路进行测试。然而,当芯片的连通通路上设置有组合逻辑电路时,BIST电路生成的逻辑电平经过组合逻辑后会被改变,影响测试结果。由此,如何提高芯片间连通性能测试的准确性成为需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的芯片和装置,可以提高芯片间连通性能测试的准确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芯片,该芯片包括:包括测试电路、多条信号传输通路、测试信号输入引脚和多个互联引脚,所述芯片为第一芯片,所述多个互联引脚用于与第二芯片连接;所述测试电路用于:通过所述多条信号传输通路中的第一信号传输通路,向所述多个互联引脚中的第一互联引脚传输第一测试信号,以使所述第二芯片基于所述第一测试信号对所述第一信号传输通路进行检测;通过所述多条信号传输通路中的第二信号传输通路,从所述多个互联引脚中的第二互联引脚接收第二测试信号,基于所述第二测试信号以及所述测试电路所生成的测试信号,生成第一测试结果,所述第一测试结果用于指示所述第二信号传输通路是否发生故障;从所述测试信号输入引脚接收第三测试信号,将所述第三测试信号通过所述多条信号传输通路中的第三信号传输通路传输至所述多个互联引脚中的第三互联引脚;其中,所述第一测试信号和所述第二测试信号为内建自测试BIST信号,所述第一信号传输通路和所述第二信号传输通路中未设置组合逻辑,所述第三信号传输通路中设置有组合逻辑。
本申请实施例所示的测试电路,可以针对芯片中未设置组合逻辑的信号传输通路,通过内建自测试信号进行测试,针对芯片中设置有组合逻辑的信号传输通路,通过扫描测试信号进行测试,从而提高测试电路的测试效率以及测试准确率。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测试电路,还可以对芯片内部、各单元模块之间进行信号传输的信号传输通路进行测试。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测试电路还用于:通过所述多条信号传输通路中的第 四信号传输通路传输第四测试信号;基于经所述第四传输通路传输后的第四测试信号,生成第二测试结果,所述第二测试结果用于指示所述第四信号传输通路是否发生故障;所述第四信号传输通路中未设置组合逻辑,所述第四测试信号为BIST信号。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四信号传输通路是芯片内部各逻辑单元之间用于传输信号的通路。对第四信号传输通路的检测可以发生在对第一信号传输通路~第三信号传输通路的检测之前,从而可以保证芯片内部各信号传输通路无故障。此外,通过采用BIST信号对芯片内部中、未设置组合逻辑的信号传输通路进行测试,可以提高芯片测试的准确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芯片还包括测试信号输出引脚;所述测试电路还用于:从所述测试信号输入引脚接收第五测试信号,将所述第五测试信号通过所述多条信号传输通路中的第五信号传输通路传输至所述测试信号输出引脚,所述第五信号传输通路中设置有组合逻辑。
该第五测试信号可以为扫描测试信号,测试信号输入引脚和测试信号输出引脚可以与测试设备连接,测试设备将第三测试信号通过测试信号输入引脚提供至第五信号传输通路,第五信号传输通路将第三测试信号传通过测试信号输出引脚传输至测试设备,以使得测试设备对芯片内部、设置有组合逻辑的第五信号传输通路进行测试,可以提高芯片测试的准确。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的测试电路,可以包括多种类型的电路结构。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测试电路包括内建自测试电路和扫描测试电路;所述内建自测试电路,包括信号发射端和信号接收端;所述信号发射端,用于生成所述第一测试信号;所述信号接收端,用于基于所述第二测试信号以及所生成的测试信号,生成所述第一测试结果;所述扫描测试电路,用于从所述测试信号输入引脚接收所述第三测试信号,将所述第三测试信号通过所述第三信号传输通路传输至所述第三互联引脚。
基于如上所述的测试电路的电路结构,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测试电路对芯片内部、各单元模块之间进行信号传输的信号传输通路进行测试时:
所述信号发射端还用于:生成所述第四测试信号,通过所述第四信号传输通路,向所述信号接收端传输所述第四测试信号。所述信号接收端还用于:基于所述第四测试信号以及所述信号接收端所生成的测试信号,生成所述第二测试结果。
所述扫描测试电路还用于:从所述测试信号输入引脚接收所述第五测试信号,将所述第五测试信号通过所述第五信号传输通路传输至所述测试信号输出引脚。
基于如上所述的测试电路的电路结构,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信号发射端通过所述第一信号传输通路与所述第一互联引脚连接;所述信号接收端通过所述第二信号传输通路与所述第二互联引脚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芯片还包括:多路选择器,所述多路选择器设置于所述内建自测试电路与所述多个互联引脚之间;所述多路选择器用于当所述第一信号传输通路发生故障时,将所述信号发射端通过所述第一信号传输通路与所述第一互联引脚连接,切换至所述信号发射端通过所述多条信号传输通路中的第六信号传输通路与所述多个互联引脚中的第四互联引脚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四互联引脚为冗余引脚,通过设置多路选择器和冗余引脚,可以在某一信号传输通路发生故障时,将发生故障的信号传输通路直接切换至冗余引脚所在的 信号传输通路上,不需要再进行额外的人工修复,提高对异常信号传输通路的修复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多路选择器还用于:当所述第二信号传输通路发生故障时,将所述信号接收端通过所述第二信号传输通路与所述第二互联引脚连接,切换至所述信号接收端通过所述多条信号传输通路中的第七信号传输通路与所述多个互联引脚中的第五互联引脚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信号发射端包括第一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所述信号接收端包括第二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所述第一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和所述第二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是通过复用所述芯片中的功能寄存器得到的。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扫描测试电路包括多个级联的芯片封装寄存器,所述多个级联的芯片封装寄存器是通过复用所述第一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和所述第二线性反馈寄存器中的至少一个得到的。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将第一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第二性反馈移位寄存器以及扫描测试电路中的寄存器均复用芯片中的功能寄存器,可以减少芯片中所设置的寄存器的数目,从而减小寄存器所占用的芯片的版图面积,从而简化芯片中的电路,有利于小体积、高集成度芯片的实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芯片还包括: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用于向所述信号发射端传输控制信号,以控制所述信号发射端将所述第一测试信号、所述第三测试信号和功能信号中的一项输出。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控制电路还用于:向所述信号接收端输出控制信号,以控制所述信号接收端生成测试信号。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控制电路还用于:从所述信号接收端获得所述第一测试结果,基于所述第一测试结果,控制所述多路选择器的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连接关系的切换。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装置,该装置包括第一芯片和第二芯片,所述第一芯片和第二芯片之间通过互联引脚连接;所述第一芯片,通过第一信号传输通路向所述第二芯片传输第一测试信号;所述第二芯片,基于所述第一测试信号和所述第二芯片所生成的测试信号,生成第一测试结果,所述第一测试结果用于指示所述第一信号传输通路是否发生故障;所述第二芯片,通过第二信号传输通路向所述第一芯片传输第二测试信号;所述第一芯片,基于所述第二测试信号和所述第一芯片所生成的测试信号,生成第二测试结果,所述第二测试结果用于指示所述第二信号传输通路是否发生故障;所述第一芯片,从所述第一芯片的测试信号输入引脚接收第三测试信号,将所述第三测试信号通过第三信号传输通路传输至所述第二芯片;所述第二芯片,将所述第三测试信号通过所述第二芯片中的测试信号输出引脚输出;其中,所述第一测试信号和所述第二测试信号为内建自测试BIST信号,所述第一信号传输通路和所述第二信号传输通路中未设置组合逻辑,所述第三信号传输通路中设置有组合逻辑。
基于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芯片包括第一内建自测试电路和第一扫描测试电路;所述第一内建自测试电路,包括第一信号发射端和第一信号接收端;所述第一信号发射端,用于生成所述第一测试信号;所述第二信号接收端,用于基于所述第二测试信号以及所生成的测试信号,生成所述第二测试结果;所述第一扫描测试电路, 用于从所述测试信号输入引脚接收第三测试信号,将所述第三测试信号通过所述第三信号传输通路传输至所述第二芯片。
基于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芯片包括第二内建自测试电路和第二扫描测试电路;所述第二内建自测试电路,包括第二信号发射端和第二信号接收端;所述第二信号发射端,用于生成所述第二测试信号;所述第二信号接收端,用于基于所述第一测试信号以及所生成的测试信号,生成所述第一测试结果;所述第二扫描测试电路,用于从所述第一芯片接收第三测试信号,将所述第三测试信号通过所述第二芯片的测试信号输出引脚输出。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芯片A中所设置的测试电路的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芯片A中所设置的测试电路的又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芯片A与芯片B相连接的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芯片A中所设置的测试电路的又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芯片A中所设置的测试电路的又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芯片A中所设置的测试电路的又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芯片A中所设置的测试电路的又一个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文所提及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连接"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等同于广义上的联通。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它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例如,多个输出端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输出端。
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芯片的类型,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之一:片上系统(system on chip)、存储器(Memory)、分立器件、应用处理芯片(application processor,AP)、微机电系统(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MEMS)、微波射频芯片、专用集成电路 (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等芯片。上述应用处理芯片或专用集成电路在具体应用中可以是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图像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 unit,GPU)、人工智能处理器,例如,神经网络处理器(network processing unit,NPU)等。存储器可以是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ROM)或其他存储器。分立器件例如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例如场效应晶体管、双极性晶体管、集成运算放大器等。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芯片中,均设置有测试电路,该测试电路用于对芯片内部的信号传输通路进行测试或者对芯与芯片之间的互联性能进行测试,以检测信号传输通路是否畅通、信号传输是否延迟以及芯片管脚是否有无断裂等。下面通过图1~图7所示的实施例,对芯片中所设置的测试电路进行详细描述。
请参考图1,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芯片A的一个结构示意图。在图1中,芯片A包括测试电路。通常,芯片A在与其他芯片互联之前或者芯片A出厂之前需要进行自测试,以检测芯片A内部的各条信号传输通路是否流通以及信号传输是否延迟等。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测试电路,用于对芯片A内部的信号传输通路进行测试。如图1所示,测试电路包括内建自测试电路1和扫描测试电路2。
内建自测试电路1包括信号发射端10和信号接收端11。信号发射端10用于发射信号,信号发射端11用于接收信号。信号发射端10包括多个输出端,图1中示意性的示出了信号发射端10包括四个输出端ao1~ao4;信号接收端11包括多个输入端,图1中示意性的示出了信号接收端11包括四个输入端ai1~ai4。信号发射端10的多个输出端,通过芯片A中的多条信号传输通路S1~S4,与信号接收端11的多个输入端对应连接。信号发射端10可以包括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LFSR,linear feedback shift register),信号接收端11同样也可以包括LFSR。当信号发射端11和信号接收端12分别包括四个端口时,信号发射端10和信号接收端11均可以包括四位LFRS。此外,信号接收端11还包括比较电路。具体工作中,信号发射端10和信号接收端11均可以生成相同的伪随机二进制序列(PRBS,pseudo random binary sequence)。信号发射端10将所生成的四位伪随机二进制序列分别通过四条信号传输通路S1~S4提供至信号接收端11。信号接收端11将从信号发射端10接收到的四位伪随机二进制序列与自身所生成的四位伪随机二进制序列进行比对,输出比对结果,该比对结果用于指示信号传输通路S1~S4中是否发生故障。该故障例如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一项:短路、断路和延迟等。作为示例,四位伪随机二进制序列为1100,信号传输通路S1用于传输信号“1”,信号传输通路S2用于传输信号“1”,信号传输通路S3用于传输信号“0”,信号传输通路S4用于传输信号“0”。假设信号传输通路S2断路,则信号传输通路S2输出的信号为“0”,信号接收端11接收到的信号为“1000”。信号接收端11将“1000”与“1100”进行比对,确定出所接收到的四位伪随机二进制序列与预先生成的四位伪随机二进制序列中,第二位不同,从而输出比对结果,例如该比对结果可以为“0100”,其中“0”指示对应的信号传输通路畅通、“1”指示对应的信号传输通路异常。需要说明的是,图1所示的信号发射端10所包括的输出端的数目、信号接收端11所包括的输入端的数目、以及内建自测试电路1所生成的伪随机二进制序列的位数均为示意性的,信号发射端10可以包括更多数目的输出端(例如包括15个输出端、32个输出端等),同样,信号接收端11可以包括更多数目的输入端(例如包括15个输入端、32个输入端等),其基于芯 片A中所要测试的信号传输通路的数目确定。还需要说明的是,与信号发射端10的输出端以及信号接收端11的输入端连接的多条信号传输通路S1~S4可以为直连通路,在传输通路S1~S4上均未设置组合逻辑。
扫描测试电路2用于对设置有组合逻辑的信号传输通路进行测试。扫描测试电路2包括至少一条测试链,该至少一条测试链中的每一条测试链是由多个芯片封装寄存器(DWR,die wrapper register)串联形成的。图1中示意性的示出了扫描测试电路2包括一条测试链。该多个DWR串联连接在芯片A的测试信号输入端ti和测试信号输出端to之间。此外,在测试信号输入端ti(也可以称为芯片A的测试信号输入引脚)和测试信号输出端to(也可以称为芯片A的测试信号输出引脚)之间的信号传输通路上还设置有组合逻辑3,该组合逻辑3用于实现芯片A的多种逻辑功能,该逻辑功能可以包括但不限于:运算和存储等。组合逻辑3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至少一项:运算器(例如加法器、乘法器等)、缓存器和逻辑门(例如与门、或门、非门、异或门等)。组合逻辑3包括多个输入端和多个输出端,图1中示意性的示出了组合逻辑3包括两个输入端和两个输出端。组合逻辑3的每一个输入端和每一个输出端均设置有一个DWR。每一个DWR均包括输入端ci1和输出端co1,其中DWR121的输入端ci1与芯片A的测试信号输入端ti连接,DWR121至DWR124中,前一级DWR的输出端co1与后一级DWR的输入端ci1连接,DWR124的输出端co1与测试信号输出端to连接。此外,DWR121和DWR122还包括输出端co2,DWR121和DWR122的输出端co2分别与组合逻辑的两输入端连接;DWR123和DWR124还包括输入端ci2,DWR123和DWR124的输入端ci2分别与组合逻辑3的两输出端连接。此外,各DWR还包括时钟信号输入端和使能信号输入端,图中未示出。扫描测试电路2工作时,测试信号输入端ti和测试信号输出端to分别与测试设备连接。具体工作中,首先,各DWR形成输入端ci1至输出端co1的通路,测试设备向测试信号输入端ti输入测试信号T1,测试信号T1通过移位扫描的方式存储至DWR121和DWR122中;接着,DWR121和DWR122中存储的测试信号T1通过输出端co2提供至组合逻辑1中,组合逻辑1对测试信号T1进行处理后生成测试信号T2,通过DWR123和DWR124的输入端ci2分别存储至DWR123和DWR124中;然后,各DWR形成输入端ci1至输出端co1的通路,DWR123和DWR124中存储的测试信号T2通过测试信号输出端to移位输出至测试设备。从而,测试设备基于测试信号T2和期望输出的信号,来确定芯片A中设置有组合逻辑的信号传输通路是否发生故障。该异常例如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断路、短路或时延等。
传统技术中,为了提高芯片的测试效率,芯片的测试电路中通常仅采用内建自测试电路该一种电路结构,对芯片内部或芯片间的信号传输通路进行测试。然而,针对信号传输通路中存在组合逻辑的情况,内建自测试电路的信号发射端输出的信号经过组合逻辑则会被改变,从而干扰测试结果。例如,假设信传输通路中的组合逻辑为反相器,信号发射端输出的“1100”经过反相器变成“0011”,信号接收端接收到的信号即变为“0011”,从而导致信号接收端误判为所有的信号传输通路均发生故障,进而导致测试效率低下。
本申请实施例所示的测试电路,通过设置内建自测试电路和扫描测试电路,针对芯片中未设置组合逻辑的信号传输通路采用内建自测试电路进行测试,针对芯片中设置有组合逻辑的信号传输通路采用扫描测试电路进行测试,从而提高测试电路的测试效率以及测试准确率。
本申请实施例中,芯片A还包括多个引脚,该多个引脚也可以称为互联引脚或者焊盘(PAD)。芯片A的引脚用于与其他芯片进行互连,以进行信号交互。可以理解的是,图中芯片A所包括的引脚的数目只是示意性的,实际产品中可以包括更多个引脚,芯片A引脚的数目基于场景的需要而设置。测试电路100还可以与芯片A的各引脚连接。当芯片A通过各引脚与其他芯片互连后,测试电路100还可以对芯片A和其他芯片之间的信号传输通路进行测试,也即通过芯片A的各引脚对芯片A和其他芯片之间的互联性能进行测试,以检测芯片A和其他芯片之间的信号是否流通、信号传输是否延迟以及芯片管脚是否有无断裂等。如图2所示,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芯片A的又一个结构示意图。图2中示意性的示出了芯片A包括引脚a1、a2、a3、a4、a5、a6、a7和a8八个引脚。芯片A中的部分引脚可以为信号输出引脚,其用于向其他芯片输出信号;部分引脚可以为信号输入引脚,其用于从其他芯片输入信号;部分引脚可以为双向信号传输引脚,其既可以向其他芯片输出信号,也可以从其他芯片输入信号。图2中示意性的示出了引脚a1~引脚a3以及引脚a8为信号输出引脚、引脚a5~引脚a7为信号输入引脚、引脚a4为双向引脚的情况。在图2中,信号发射端10的多个输出端还分别通过信号传输通路与引脚a1~引脚a4连接,信号接收端11的多个输入端还分别通过信号传输通路与引脚a4~引脚a7连接。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对芯片A进行自测试的信号传输通路和对芯片A与其他芯片进行互联测试的信号传输通路至少部分相同,例如,对芯片A进行自测试的信号传输通路和对芯片A与其他芯片进行互联测试的信号传输通路均采用信号传通路S4。由于信号发射端10的输出端ao4与信号接收端11的输入端ai4连接,并且信号发射端10的输出端ao4和信号接收端11的输入端ai4均与引脚a4连接,为了防止信号倒灌,本申请实施例中,在信号发射端10的输出端ao4与引脚a4之间、以及引脚a4和信号接收端11的输入端ai4之间均设置有跟随器F,如图2所示。这里所述的信号倒灌,是指从引脚a4输入的信号通过输入端ao4流入信号发射端10,对信号发射端10的电路产生干扰。此外,在图2中,芯片A中与引脚a8连接的信号传输通路上设置有组合逻辑1。从而,扫描测试电路2的信号输出端(也即DWR124的输出端co1)与引脚a8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中,与芯片A互联的芯片,可以包括与芯片A相同结构的测试电路。下面以芯片B与芯片A互联为例,结合图3,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测试电路对芯片之间的互联性能进行测试的工作原理进行详细描述。在图3中,芯片B包括内建自测试电路4、扫描测试电路5、引脚b1、b2、b3、b4、b5、b6、b7和b8八个引脚(该八个引脚也可以称为互联引脚)。示意性的,引脚b1~引脚b3以及引脚b8为信号输入引脚、引脚b5~引脚b7为信号输出引脚、引脚b4为双向引脚。内建自测试电路4包括信号发射端20和信号接收端21,信号发射端20与引脚b4~引脚b7连接,用于向引脚b4~引脚b7输出测试信号,信号接收端21与引脚b1~b4连接,用于从引脚b1~b4接收测试信号。内建自测试电路4的工作原理与内建自测试电路1的工作原理相同,具体参考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扫描测试电路5设置于引脚b8和测试信号输出端to2之间。扫描测试电路5包括DWR125~DWR128,扫描测试电路5的结构以及工作原理与扫描测试电路2结构以及工作原理相同,具体参考对扫描测试电路2的相关描述。此外,在图3中,芯片A的引脚a1~a8分别与芯片B的引脚b1~b8对应连接。
对芯片A和芯片B之间的互联性能进行测试时,信号发射端10和信号接收端21生 成相同的伪随机二进制序列;信号发射端10将所生成的伪随机二进制序列通过引脚a1~a4以及引脚b1~b4提供至信号接收端21,信号接收端21将自身所生成的伪随机二进制序列与通过引脚b1~b4接收到的伪随机码进行比较,基于比较结果,来确定引脚a1~a4与引脚b1~b4之间的信号传输通路是否发生故障。同样,信号发射端20和信号接收端11生成相同的伪随机二进制序列;信号发射端20将所生成的伪随机二进制序列通过引脚b4~b7以及引脚a4~a7提供至信号接收端11,信号接收端11将自身所生成的伪随机二进制序列与通过引脚a4~a7接收到的伪随机码进行比较,基于比较结果,来确定引脚a4~a7与引脚b4~b7之间的信号传输通路是否发生故障。其中,基于伪随机二进制序列来确定芯片A与芯片B之间的互联性能的原理,与对芯片A内部的信号传输通路进行测试时、基于伪随机二进制序列来确定各信号传输通路是否异常的工作原理相同,具体参考与对芯片A内部的信号传输通路进行测试时、基于伪随机二进制序列来确定各信号传输通路是否异常的相关描述,不再赘述。
进一步的,对芯片A和芯片B之间的互联性能进行测试时,测试设备与芯片A的测试信号输入端ti1以及芯片B的测试信号输出端to2连接。测试设备用于通过测试信号输入端ti1向扫描测试电路2输入测试信号T3。扫描测试电路2对测试信号T3进行处理后生成测试信号T4(具体处理方法参考图1中对测试电路2的工作原理的描述),通过接口a8、接口b8输出至扫描测试电路2。扫描测试电路2可以对测试信号T4进行进一步处理(具体处理方法参考图1中对测试电路2的工作原理的描述),生成测试信号T5通过测试信号输出端to2提供至测试设备。测试设备将测试信号T5与期望信号进行比较,当测试信号T5与期望信号相同时,则说明经过引脚a8和引脚b8的信号传输通路不存在故障;当测试信号T5与期望信号不同时,则说明经过引脚a8和引脚b8的信号传输通路存在故障。
以上通过图1~图3所示的实施例,介绍了芯片A中的测试电路、芯片A内部传输通路测试的工作原理以及与其他芯片互联后进行测试的工作原理。如图1~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所示的芯片A中的信号发射端10、信号接收端11以及扫描测试电路2中的DWR均为相互独立的寄存器。本申请实施例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内建自测试电路1中的信号发射端10、信号接收端11以及扫描测试电路2中的DWR均可以复用芯片A中的功能寄存器(也即芯片A测试完毕后用于进行信号存储和传输的寄存器)。此外,信号发射端10中的LSFR和扫描测试电路2中的DWR可以共用相同的寄存器,信号接收端11中的LSFR和扫描测试电路2中的DWR也可以共同相同的寄存器。下面以信号发射端10、信号接收端11以及DWR均复用芯片A中的功能寄存器、且信号发射端10和DWR共用相同的寄存器为例,结合图4所示的测试电路100的结构,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测试电路100进行更为详细的描述。
如图4所示,测试电路中的信号发射端10包括多级级联的寄存器SF01、寄存器SF02、寄存器SF03和寄存器SF04。该多个寄存器中的每一个寄存器均包括输入端D、输入端SI、使能端SE和输出端Q。其中,寄存器SF01、寄存器SF02、寄存器SF03和寄存器SF04用于输出功能信号;此外,寄存器SF01、寄存器SF02、寄存器SF03和寄存器SF04还用于输出伪随机二进制序列;进一步的,寄存器SF01、寄存器SF02、寄存器SF03和寄存器SF04还用于输出测试信号。对于寄存器SF01~寄存器SF04,每两个寄存器之间以及第 一级寄存器与信号输入端之间均设置有多路选择器,多路选择器用于选择性的将功能信号、随机信号和测试信号中的一个提供至寄存器以及从寄存器的输出端Q输出。其中,随机信号用于形成伪随机二进制序列,测试信号用于进行扫描测试。图4中示意性的示出每两个寄存器之间以及第一级寄存器与信号输入端之间设置有数据选择器D1和数据选择器D2两个数据选择器的情况。该两个数据选择器均为二选一数据选择器。具体的,每一个数据选择器D1的第一输入端分别与信号发射端10的初始信号输入端s1~s4连接,以用于输入初始信号;除第一级数据选择器D1之外,其余各数据选择器D1的第二输入端分别与前一级寄存器的输出端Q连接;每一个数据选择器D1的输出端分别与数据选择器D2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每一个数据选择器D1的控制端均与信号发射端10的控制信号输入端c2连接;每一个数据选择器D2的第二输入端用于输入功能信号Func;每一个数据选择器D2的输出端与后一级寄存器的输入端D连接;每一个数据选择器D2的控制端与控制信号输入端c0连接。此外,测试电路100还包括异或门X1,异或门X1用于将四个级联的寄存器中的两个寄存器输出的信号进行异或运算后,提供至第一级寄存器的输入端D。在图4中,异或门X1的两个输入端分别与寄存器SF03的输出端Q以及寄存器SF04的输出端Q连接,异或门X1的输入端与第一级数据选择器D1的第二输入端连接。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异或门X1的两输入端分别与第三级和第四级寄存器的输出端连接,在其他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异或门X1的两输入端还可以与第二级和第三级寄存器的输出端连接,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寄存器SF01~寄存器SF04中,寄存器SF01的输入端SI与芯片A的测试信号输入端ti连接,寄存器SF02~寄存器SF04中的每一个寄存器的输入端SI与其前一级寄存器的输出端Q连接;每一个寄存器的使能端SE与信号发射端10的控制信号输入端c1连接。寄存器SF01~寄存器SF04的输出端Q,分别与信号发射端10的信号输出端ao1~ao4对应连接。此外,寄存器SF01和寄存器SF02的输出端Q还分别与如图1所示的组合逻辑1的输入端连接;第三级数据选择器D2和第四级数据选择器D2的第二输入端还分别与图1所示的组合逻辑3的输出端连接。图4中未示出组合逻辑3、以及各寄存器与组合逻辑3之间的连接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信号发射端10所要输出的伪随机二进制序列的位数与所级联的寄存器的数目相等。如图4所示的信号发射端10中,设置有四位寄存器,其用于输出四位伪随机二进制序列。在其他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信号发射端10可以输出更多位伪随机二进制序列,例如十五位或者三十位等,信号发射端10可以设置更多数目的寄存器,例如十五级级联的寄存器或者三十级级联的寄存器等。以三十级级联的寄存器为例,上述异或门X1的两个输入端可以分别与第二十八级以及第三十级寄存器的输出端连接。进一步的,图4中示意性的示出了LSFR所包括的寄存器的数目与扫描测试电路所包括的DWR的数目相等,且LSFR和DWR共用相同的寄存器。在其他可能实现方式中,扫描测试电路可以包括更多数目的DWR,例如包括十个,此时该十个DWR级联成扫描测试链,其中四个DWR被内建自测试电路中的LSFR复用。
以上描述了测试电路中信号发射端10的电路结构。进一步的,测试电路还包括信号接收端11。请继续参考图4,信号接收端11包括LSFR电路110和比较电路111。其中,LSFR电路110包括多级级联的寄存器SF05、寄存器SF06、寄存器SF07和寄存器SF08,寄存器SF05~寄存器SF08的结构与寄存器SF01~寄存器SF04的结构相同,不再赘述。与 信号发射端10的电路相类似,寄存器SF05~寄存器SF08除了用于输出伪随机二进制序列之外,还用于输出功能信号Func。与寄存器SF01~寄存器SF04不同的是,寄存器SF05~寄存器SF08不输出测试信号。此外,对于寄存器SF05~寄存器SF08,每两个寄存器之间以及第一级寄存器与信号输入端之间均设置有选择器D1。选择器D1的结构以及选择器D1的各输入端输入的信号,与信号发射端10所包括的选择器D1相同,具体参考相关描述。与信号发射端10的电路不同的是,信号接收端11的电路中不设置寄存器D2,寄存器SF05~寄存器SF08中的输入端D用于输入功能信号Func,寄存器SF05~寄存器SF08中的输入端SI分别耦合至各选择器D1的输出端。各选择器D1的控制端均与信号接收端11的控制信号输入端c3连接。进一步的,LSFR电路110还包括异或门x2,异或门x2的两个输入端分别与寄存器SF07的输出端Q以及寄存器SF08的输出端Q连接,异或门x2的输入端与第一级数据选择器D1的第二输入端连接。寄存器SF05~寄存器SF08中,每一个寄存器的使能端SE与信号接收端11的控制信号输入端c4连接。从而,寄存器SF05~寄存器SF08基于使能端SE输入的使能信号,选择性的将输入端D输入的功能信号Func或者输入端SI输入的随机信号提供至输出端Q,以从输出端Q输出。
继续参考图4,本申请实施例中,芯片A的信号接收端11的比较电路111包括多个寄存器、多个异或门X3以及多个异或门X4,图4中示意性的示出了寄存器SF09~寄存器SF12、四个异或门X3和四个异或门X4。其中,寄存器SF09~寄存器SF12中的每一个寄存器均包括输入端D、输出端Q和使能端SE。多个异或门X3的第一输入端分别与信号接收端11的信号输入端ai1~ai4对应连接,异或门X3第二输入端分别与寄存器SF05~寄存器SF08的输出端Q对应连接,多个异或门X3的输出端分别与异或门X4的第二输入端连接;多个异或门X4的第一输入端分别与寄存器SF09~寄存器SF12的输出端Q对应连接,多个异或门X4的输出端分别与寄存器SF09~寄存器SF012的输入端D连接。寄存器SF09~寄存器SF12的输出端Q分别与信号接收端11的输出端o1~o4。
如图4所示的芯片A中,寄存器SF01~寄存器SF04的输出端Q,分别通过信号发射端10的信号输出端ao1~ao4、信号接收端11的信号输入端ai1~ai4与多个异或门X3的第一输入端对应连接,从而实现芯片A内部信号传输通路的测试。在其他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寄存器SF01~寄存器SF04的输出端Q还可以通过信号发射端10的信号输出端ao1~ao4分别与芯片A的引脚a1~a4连接,多个异或门x3的第一输入端分别通过信号接收端11的信号输入端ai1~ai4分别与芯片A的引脚a4~a7对应连接,如图5所示,从而实现芯片A与其他芯片之间的互联性能的测试。图5中其余各部件以及各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与图4所示的各部件相同,具体参考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
进一步的,当芯片A既可以实现芯片A内部信号传输通路的测试、又可以实现芯片A与其他芯片之间的芯片传输通路的测试时,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芯片A中还可以设置多个选择器D3和多个选择器D4,信号输出端ao1~ao4与多个选择器D3的输入端连接,各选择器D3的第一输出端分别与各选择器D4的第一输入端对应连接,各选择器D3的第二输出端分别与接口a1~a4对应连接;各选择器D4的第二输入端分别与接口a4~a7对应连接,各选择器D4的输出端分别与信号输入端ai1~ai4连接。图中未示出该实现方式。在对芯片A内部信号传输通路测试时,选择器D3形成输入端至第一输出端的通路,选择器D4形成第一输入端至输出端的通路,寄存器SF01~寄存器SF04输出的信号分别提供至 各异或门X3的第一输入端;在对芯片A与其他芯片之间的信号进行测试时,选择器D3形成输入端至第二输出端的通路,选择器D4形成第二输入端至输出端的通路,寄存器SF01~寄存器SF04输出的信号分别提供至接口a1~a4,接口a4~接口a7输入的信号分别提供至各异或门X3的第一输入端。
需要说明的是,图4-图5所示的信号接收端11中,LSFR110复用芯片A中的功能寄存器,该功能寄存器未被扫描测试电路复用。在其他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信号接收端11中的LSFR110所复用的功能寄存器,同样被扫描测试电路中的DWR复用,此时,LSFR110与信号发射端10的电路相同,具体参考信号发射端10中的电路的相关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中,图3所示的芯片B中,信号发射端20的结构可以与芯片A中的信号发射端10的结构相同;芯片B中的信号接收端21也可以包括LSFR和比较电路,LSFR的电路结构可以与芯片A中的信号发射端10的结构相同,也可以与芯片A中的信号接收端11中LSFR110相同,芯片B中的信号接收端21中的比较电路,可以与芯片A中比较电路111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基于图4-图5所述的芯片A中的测试电路的结构,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的芯片A可以包括多种工作模式。下面以图4所示的电路结构为例,对芯片A的多种工作模式、每一种工作模式下测试电路的工作原理以及信号传输通路进行更为详细的描述。
芯片A可以工作在第一种工作模式,也即芯片A的内建自测试模式。
基于芯片A的第一种工作模式,在芯片A的信号发射端10,在第一时钟周期,数据选择器D1基于控制信号输入端c2输入的控制信号,形成第一输入端至输出端的通路,数据选择器D2基于控制信号输入端c0输入的控制信号,形成第一输入端至输出端的通路,寄存器SF01~SF04基于使能端SE输入的使能信号,形成输入端D至输出端Q的通路,初始信号输入端s1~s4输入的初始信号分别通过数据选择器D1、数据选择器D2以及各寄存器的输入端D分别提供至各寄存器。需要说明的是,向寄存器SF01~SF04输入的初始信号可以为不同的信号,其基于所要产生的PRBS的位数以及预先设置的序列码生成规则来确定的。其中,向每一个寄存器输入的初始信号为1位比特位。例如,向寄存器SF01~SF04输入的初始信号为“1001”。也即此时寄存器SF01~SF04输出的二进制伪随机码序列为“1001”。在第二时钟周期,数据选择器D1基于控制信号输入端c2输入的控制信号,形成第二输入端至输出端的通路,保持其余各数据选择器D2以及各寄存器的通路状态不变,异或门将寄存器SF03和寄存器SF04的输出端Q输出的信号进行异或运算后提供至第一级数据选择器D1的第二输入端,该异或运算后的信号通过数据选择器D1和数据选择器D2提供至寄存器SF01;与此同时,寄存器SF01上一状态存储的信号提供至寄存器SF02、寄存器SF02上一状态存储的信号提供至寄存器SF03、寄存器SF03上一状态存储的信号提供至寄存器SF04。仍以第一时钟周期输出的二进制伪随机码序列为“1001”为例,基于该二进制伪随机码序列,寄存器SF01~SF04在第二时钟周期输出的二进制伪随机码序列为“1100”。在第三时钟周期~第N时钟周期,保持各数据选择器D1、各数据选择器D2以及各寄存器的通路状态不变,基于与上述第二时钟周期同样的工作原理输出四位二进制伪随机码序列。由此,寄存器SF01~SF04在每一个时钟周期均输出四位二进制伪随机码序列。
基于芯片A的第一种工作模式,在芯片A的信号接收端,在第一时钟周期,数据选 择器D1基于控制信号输入端c4输入的控制信号,形成第一输入端至输出端的通路,寄存器SF05~SF08基于使能端SE输入的使能信号,形成输入端SI至输出端Q的通路。初始信号分别通过数据选择器D1以及寄存器SF05~SF08的输入端SI分别提供至寄存器SF05~SF08的输出端Q。需要说明的是,向寄存器SF05~SF08输入的初始信号、与向寄存器SF01~SF04输入的初始信号相同。例如,向寄存器SF01~SF04输入的初始信号分别为“1001”,则向寄存器SF05~SF08输入的初始信号分别为“1001”。在第二时钟周期,数据选择器D1基于控制信号输入端c4输入的控制信号,形成第二输入端至输出端的通路,基于与芯片A的信号发射端在第二时钟周期相同的工作原理,寄存器SF05~SF08输出四位二进制伪随机码序列,该四位二进制伪随机码序列与寄存器SF01~SF04在第二时钟周期输出的四位二进制伪随机码序列相同。在第三时钟周期~第N时钟周期,保持各数据选择器D1以及各寄存器的通路状态不变,采用与上述第二时钟周期同样的工作原理,寄存器SF05~SF08在每一个时钟周期均输出四位二进制伪随机码序列。进一步的,在上述第一工作模式的每一个时钟周期,寄存器SF01~SF04的输出端Q输出的信号和寄存器SF05~SF08的输出端Q输出的信号均对应提供至各异或门x3,经异或门x3进行异或运算后提供至异或门x4,异或门x4对异或门x3提供的信号以及寄存器SF09~SF12的输出端Q输出的信号进行二次异或运算后,分别提供至寄存器SF09~SF12的输入端D,并经过寄存器SF09~SF12的输出端Q输出。从而,基于寄存器SF09~SF12的输出端Q输出的结果,即可判断出芯片A内部的信号传输通路是否发生故障。
如上所述的芯片A的第一工作模式是对芯片A内部传输通路进行测试的情况,对芯片A与芯片B之间的信号传输通路进行测试时,测试电路中的各部件在各个时钟周期的工作状态以及工作原理,与对芯片A内部传输通路进行测试的工作状态和工作原理相同,不同的是,在第一时钟周期向寄存器SF01~SF04输入的初始信号与芯片B的接收端输入的初始信号相同;在上第一时钟周期向寄存器SF05~SF08输入的初始信号与芯片B的发射端输入的初始信号相同。
芯片A还可以工作在第二种工作模式,也即芯片A的扫描测试模式。在第二种工作模式下,芯片A的信号发射端10工作、信号接收端11停止工作。此时,在芯片A的信号发射端10,数据选择器D1和数据选择器D2被截止。首先,寄存器SF01~SF04基于使能端SE输入的使能信号,形成输入端SI至输出端Q的通路,测试信号输入端ti输入的测试信号T1通过寄存器SF01的输入端SI提供至寄存器SF01。接着,寄存器SF01将上一时钟周期存储的测试信号T1通过寄存器SF02的输入端SI提供至寄存器SF02,测试信号T2通过寄存器SF01的输入端SI提供至寄存器SF01。然后,寄存器SF02将测试信号T1、寄存器SF01将测试信号T2提供至如图1所示的组合逻辑1,经过组合逻辑1的处理,生成测试信号T3和测试信号T4分别提供至寄存器SF03和寄存器SF04。最后,测试信号T3和测试信号T4通过寄存器SF04的输出端Q输出。此时,外部测试设备与寄存器SF01的输入端SI以及寄存器SF04的输出端Q连接,以向寄存器SF01~寄存器SF04形成的扫描测试链输入测试信号T1和测试信号T2,以及从扫描测试链输出测试信号T3和测试信号T4。
芯片A还可以工作在第三种工作模式,也即芯片A的功能信号传输模式。在第三种工作模式下,在芯片A的信号发射端10,数据选择器D2基于控制信号输入端c0输入的 控制信号,形成第二输入端至输出端Q的通路,数据选择器D1截止,寄存器SF01~SF04基于使能端SE输入的使能信号,形成输入端D至输出端Q的信号传输通路。在芯片A的信号接收端11,数据选择器D1截止,寄存器SF05~SF08基于使能端SE输入的使能信号,形成输入端D至输出端Q的信号传输通路。从而,各功能信号Func分别通过各寄存器的输入端D输入的信号通过输出端Q输出。
以上通过图1-图5所示的实施例介绍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芯片A中的测试电路以及测试电路的工作原理。在图1-图5任意实施例所示的芯片A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信号A还包括更多个引脚,该更多个引脚为冗余引脚,用于在上述引脚a1~引脚a7中的引脚或包括该引脚的传输通路发生故障时,将发生故障的引脚的信号传输通路迁移至该冗余引脚形成的信号传输通路上,从而对发生故障的引脚或信号传输通路进行修复。下面结合图6,对具有修复功能的测试电路进行更为详细的介绍。在图6中,芯片A中的测试电路除了包括信号发射端10、信号接收端11、引脚a1~引脚a8之外,还包括多路选择器13和引脚a9,多路选择器13的四个输出端分别与信号接收端11的四个输入端ai1~ai4连接,多路选择器13的五个输入端分别与引脚a4~引脚a7以及引脚a9连接。假设芯片A上的各条信号传输通路均处于正常导通状态,多路选择器13基于控制信号的控制,将信号输入端ai1~ai4与接口a4~a7对应连接。假设引脚a5或者引脚a5所在的信号传输通路出现异常(短路、断路或者延迟等),则多路选择器13将信号输入端ai1与引脚a5之间连接切换至信号输入端ai1与引脚a9连接,从而对发生故障的引脚a5所在的信号传输通路舍弃,采用信号输入端ai1至引脚a9之间的信号传输通路进行信号传输。需要说明的是,图4中所示的数据选择器13的数目、冗余引脚的数目为示意性的,实际场景中可以包括更多或更少的数据选择器13以及冗余引脚的数目,从而可以对芯片A中更多异常的信号传输通路进行切换。此外,芯片A中的信号发射端10也可以通过多路选择器与芯片A上的冗余引脚连接,从而信号发射端10与芯片A的各引脚之间的信号传输通路发生故障时,也可以将发生故障的引脚切换至冗余引脚上。本申请实施例通过设置冗余引脚,可以在信号传输通路发生故障时,直接切换至冗余引脚所在的信号传输通路上,不需要再进行额外的人工修复,提高对异常信号传输通路的修复效率。
在图1-图6任意所示的芯片A的结构的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中,芯片100还包括控制电路14,如图7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的控制电路14可以是一个集成控制器,具体实现中,控制电路14可以为各种数字逻辑器件或电路,包括但不限于:微控制器、微处理器或者数字信号处理器(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等。控制电路14可以向如图1-图6任意实施例中所示的信号发射端10和信号接收端11输出控制信号,以控制信号发射端10输出的信号、以及信号接收端11输入端的信号。此外,控制电路14还用于从信号接收端11接收信号,基于所接收的信号,确定芯片A内部的信号传输通路、或者芯片A与其他芯片之间的信号传输通路是否异常。下面将图5所示的芯片A中信号发射端10和信号接收端11分别抽象成图7所示的形式,对控制电路14对信号发射端10、信号接收端11以及多路选择器13的控制进行详细描述。如图7所示,控制电路14包括信号输出端C1~C14以及信号输入端C15~C18。其中,信号输出端C1~C3与信号发射端10的控制信号输入端c0~c2连接,信号输出端C4~C8与信号发射端10的初始信号输入端s1~s4连接,信号输出端C8与多路选择器13的控制端连接,信号输出端C9~C10与信号接收端 11的控制信号输入端c3~c4连接,信号输出端C11~C14与信号接收端11的初始信号输入端s5~s8连接,控制电路14的信号输入端C15~C18与信号接收端11的输出端o1~o4连接。下面以对芯片A和其他芯片之间的信号传输通路进行测试为例,结合图5和图7,对控制电路14对信号发射端和信号接收端的控制进行更为详细的描述。
具体的,控制电路14可以控制测试电路工作在内建自测试模式。在第一时钟周期,控制电路14向控制信号输入端c0输入控制信号CL1,该控制信号CL1用于指示如图5所示的选择器D2形成第一输入端至输出端的通路;控制电路14向控制信号输入端c1输入控制信号CL2,该控制信号CL2用于指示如图5所示的寄存器SF01~SF04形成输入端D至输出端Q的通路;控制电路14向控制信号输入端c2输入控制信号CL3,该控制信号CL3用于指示信号发射端10中的选择器D1形成第一输入端至输出端的通路;控制电路14向控制信号输入端c3输入控制信号CL4,该控制信号CL4用于指示寄存器SF05~SF08形成输入端SI至输出端Q的通路;控制电路14向控制信号输入端c4输入控制信号CL5,该控制信号CL5用于指示信号接收端11中的选择器D1形成第一输入端至输出端的通路;控制电路14向信号发射端10的初始信号输入端s1~s4输入初始信号,向信号接收端11的初始信号输入端s5~s8输入初始信号;控制电路14向多路选择器13的控制端输入控制信号CL6,控制信号CL6用于指示多路选择器13形成引脚a7~a9至信号接收端11中的信号输入端ai1~ai4的通路。从而,信号发射端10基于上述控制信号的控制,生成二进制伪随机序列通过引脚a1~a4输出;信号接收端11基于上述控制信号的控制,生成二进制伪随机序列,此外,信号接收端11还用于将所生成的二进制伪随机序列与从引脚a4~a7接收到的二进制伪随机序列进行比较,生成比较结果通过输出端o1~o4提供至控制电路14。在第二时钟周期,控制电路14向控制信号输入端c2输入控制信号CL7,该控制信号CL7用于指示信号发射端10中的选择器D1形成第二输入端至输出端的通路;控制电路14向控制信号输入端c4输入控制信号CL8,该控制信号CL8用于指示信号接收端11中的选择器D1形成第二输入端至输出端的通路,保持其余各信号输入端输入的信号不变。在第三时钟周期~第N时钟周期,保持各信号输入端输入的信号不变。从而,信号发射端10和信号接收端11可以持续生成二进制伪随机序列,信号发射端10将各周期生成的二进制伪随机序列通过引脚a1~a4输出;信号接收端11将所生成的二进制伪随机序列与从引脚a4~a7接收到的二进制伪随机序列进行比较,生成比较结果通过输出端o1~o4提供至控制电路14。进一步的,控制电路14基于从输出端o1~o4所接收到的信号,检测各信号传输通路是否发生故障。例如,“0”代表正常,“1”代表异常,在上述第一至第N个时钟周期中每一个时钟周期,控制电路14从输出端o1~o4所接收到的信号均为“0000”,则代表通过引脚a4~a7的信号传输通路正常;如果在上述第一至第N个时钟周期中,存在至少一个时钟周期,控制电路14从输出端o1~o4所接收到的信号中有一位为“1”,例如,在某一时钟周期,控制电路14所接收到的信号为“1000”,则与第一位对应的信号传输通路发生故障,也即图7中所示的信号输入端ai1至引脚a5的信号传输通路发生故障。此时,控制电路14控制多路选择器13将信号输入端ai1与引脚a9连接,然后采用如上所述的第一至第N时钟周期相同的控制信号,继续对芯片A与其余芯片之间的信号传输通路进行检测。
控制电路14可以控制测试电路工作在扫描测试模式。控制电路14向控制信号输入端c0、控制信号输入端c2、控制信号输入端c3、控制信号输入端c4输入控制信号CL9,该 控制信号CL9用于指示选择器D1、选择器D2以及寄存器SF05~SF08停止使能;控制电路14向控制信号输入端c1输入控制信号CL10,该控制信号CL10用于指示如图5所示的寄存器SF01~SF04形成输入端SI至输出端Q的通路。从而,寄存器SF01~SF04基于上述控制信号的控制,形成扫描测试链对设置有组合逻辑的信号传输通路进行扫描测试。
控制电路14还可以控制芯片A工作在工作信号传输模式。控制电路14向控制信号输入端c0输入控制信号CL11,该控制信号CL11用于指示如图5所示的选择器D2形成第二输入端至输出端的通路;控制电路14向控制信号输入端c1输入控制信号CL2,该控制信号CL2用于指示如图5所示的寄存器SF01~SF04形成输入端D至输出端Q的通路;控制电路14向控制信号输入端c3输入控制信号CL12,该控制信号CL12用于指示寄存器SF05~SF08形成输入端D至输出端Q的通路。从而,各功能信号Func分别通过各寄存器的输入端D输入的信号通过输出端Q输出。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装置,该装置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射频装置、电源管理装置或终端装置等。其中,终端装置具体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便携式计算机(如手机)、笔记本电脑、可穿戴电子设备(如智能手表)、平板电脑、增强现实(augmentedreality,AR)或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设备等。具体的,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装置可以包括如图1-图7任意实施例所述的芯片A。此外,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装置还可以包括芯片B,芯片B与芯片A连接,以进行信号交流。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5)

  1. 一种芯片,其特征在于,包括测试电路、多条信号传输通路、测试信号输入引脚和多个互联引脚,所述芯片为第一芯片,所述多个互联引脚用于与第二芯片连接;所述测试电路用于:
    通过所述多条信号传输通路中的第一信号传输通路,向所述多个互联引脚中的第一互联引脚传输第一测试信号,以使所述第二芯片基于所述第一测试信号对所述第一信号传输通路进行检测;
    通过所述多条信号传输通路中的第二信号传输通路,从所述多个互联引脚中的第二互联引脚接收第二测试信号,基于所述第二测试信号以及所述测试电路所生成的测试信号,生成第一测试结果,所述第一测试结果用于指示所述第二信号传输通路是否发生故障;
    从所述测试信号输入引脚接收第三测试信号,将所述第三测试信号通过所述多条信号传输通路中的第三信号传输通路传输至所述多个互联引脚中的第三互联引脚;
    其中,所述第一测试信号和所述第二测试信号为内建自测试BIST信号,所述第一信号传输通路和所述第二信号传输通路中未设置组合逻辑,所述第三信号传输通路中设置有组合逻辑。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测试电路还用于:
    通过所述多条信号传输通路中的第四信号传输通路传输第四测试信号;
    基于经所述第四传输通路传输后的第四测试信号,生成第二测试结果,所述第二测试结果用于指示所述第四信号传输通路是否发生故障;
    其中,所述第四信号传输通路中未设置组合逻辑,所述第四测试信号为BIST信号。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还包括测试信号输出引脚;所述测试电路还用于:
    从所述测试信号输入引脚接收第五测试信号,将所述第五测试信号通过所述多条信号传输通路中的第五信号传输通路传输至所述测试信号输出引脚,所述第五信号传输通路中设置有组合逻辑。
  4. 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测试电路包括内建自测试电路和扫描测试电路;
    所述内建自测试电路,包括信号发射端和信号接收端;
    所述信号发射端,用于生成所述第一测试信号;
    所述信号接收端,用于基于所述第二测试信号以及所生成的测试信号,生成所述第一测试结果;
    所述扫描测试电路,用于从所述测试信号输入引脚接收所述第三测试信号,将所述第三测试信号通过所述第三信号传输通路传输至所述第三互联引脚。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发射端通过所述第一信号传输通路与所述第一互联引脚连接;
    所述信号接收端通过所述第二信号传输通路与所述第二互联引脚连接。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还包括:
    多路选择器,所述多路选择器设置于所述内建自测试电路与所述多个互联引脚之间;
    所述多路选择器用于当所述第一信号传输通路发生故障时,将所述信号发射端通过所述第一信号传输通路与所述第一互联引脚连接,切换至所述信号发射端通过所述多条信号传输通路中的第六信号传输通路与所述多个互联引脚中的第四互联引脚连接。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路选择器还用于:
    当所述第二信号传输通路发生故障时,将所述信号接收端通过所述第二信号传输通路与所述第二互联引脚连接,切换至所述信号接收端通过所述多条信号传输通路中的第七信号传输通路与所述多个互联引脚中的第五互联引脚连接。
  8. 根据权利要求4-7任一项所述的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发射端包括第一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所述信号接收端包括第二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所述第一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和所述第二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是通过复用所述芯片中的功能寄存器得到的。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扫描测试电路包括多个级联的芯片封装寄存器,所述多个级联的芯片封装寄存器是通过复用所述第一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和所述第二线性反馈寄存器中的至少一个得到的。
  10.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还包括:
    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用于向所述信号发射端传输控制信号,以控制所述信号发射端将所述第一测试信号、所述第三测试信号和功能信号中的一项输出。
  11.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还用于:
    向所述信号接收端输出控制信号,以控制所述信号接收端生成测试信号。
  12. 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还用于:
    从所述信号接收端获得所述第一测试结果,基于所述第一测试结果,控制所述多路选择器的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连接关系的切换。
  13. 一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芯片和第二芯片,所述第一芯片和第二芯片之间通过互联引脚连接;
    所述第一芯片,通过第一信号传输通路向所述第二芯片传输第一测试信号;
    所述第二芯片,基于所述第一测试信号和所述第二芯片所生成的测试信号,生成第一测试结果,所述第一测试结果用于指示所述第一信号传输通路是否发生故障;
    所述第二芯片,通过第二信号传输通路向所述第一芯片传输第二测试信号;
    所述第一芯片,基于所述第二测试信号和所述第一芯片所生成的测试信号,生成第二测试结果,所述第二测试结果用于指示所述第二信号传输通路是否发生故障;
    所述第一芯片,从所述第一芯片的测试信号输入引脚接收第三测试信号,将所述第三测试信号通过第三信号传输通路传输至所述第二芯片;
    所述第二芯片,将所述第三测试信号通过所述第二芯片中的测试信号输出引脚输出;
    其中,所述第一测试信号和所述第二测试信号为内建自测试BIST信号,所述第一信号传输通路和所述第二信号传输通路中未设置组合逻辑,所述第三信号传输通路中设置有组合逻辑。
  14. 根据权利要求13所示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芯片包括第一内建自测试电路和第一扫描测试电路;
    所述第一内建自测试电路,包括第一信号发射端和第一信号接收端;
    所述第一信号发射端,用于生成所述第一测试信号;
    所述第二信号接收端,用于基于所述第二测试信号以及所生成的测试信号,生成所述第二测试结果;
    所述第一扫描测试电路,用于从所述测试信号输入引脚接收第三测试信号,将所述第三测试信号通过所述第三信号传输通路传输至所述第二芯片。
  15. 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芯片包括第二内建自测试电路和第二扫描测试电路;
    所述第二内建自测试电路,包括第二信号发射端和第二信号接收端;
    所述第二信号发射端,用于生成所述第二测试信号;
    所述第二信号接收端,用于基于所述第一测试信号以及所生成的测试信号,生成所述第一测试结果;
    所述第二扫描测试电路,用于从所述第一芯片接收第三测试信号,将所述第三测试信号通过所述第二芯片的测试信号输出引脚输出。
CN202180097043.4A 2021-08-20 2021-08-20 芯片和装置 Pending CN11728041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1/113728 WO2023019545A1 (zh) 2021-08-20 2021-08-20 芯片和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280417A true CN117280417A (zh) 2023-12-22

Family

ID=852393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97043.4A Pending CN117280417A (zh) 2021-08-20 2021-08-20 芯片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7280417A (zh)
WO (1) WO202301954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454069B (zh) * 2023-06-14 2023-09-15 深圳中安辰鸿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半导体芯片及其htol、延时和整体测试方法
CN116610289B (zh) * 2023-07-17 2023-10-27 牛芯半导体(深圳)有限公司 伪随机二进制序列生成装置、方法、检测装置和存储介质
CN117093523B (zh) * 2023-10-20 2024-01-26 合肥为国半导体有限公司 一种芯片阵列及其故障定位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7272893B (zh) * 2023-11-21 2024-03-15 芯来智融半导体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芯片信号接收电路及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05317B1 (en) * 2000-03-24 2003-01-07 Sun Microsystem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testing signal interconnections using built-in self test
US8533543B2 (en) * 2009-03-30 2013-09-10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System for testing connections between chips
CN101996687A (zh) * 2010-10-27 2011-03-30 山东大学 基于扫描测试的多个sram的内建自测试方法
WO2017113294A1 (en) * 2015-12-31 2017-07-06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Multi-channel mcm with test circuitry for inter-die bond wire check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019545A1 (zh) 2023-02-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7280417A (zh) 芯片和装置
DK166595B1 (da) Integreret kredsloeb med indbygget selvtest
US7620858B2 (en) Fabric-based high speed serial crossbar switch for ATE
US20110185244A1 (en) Scan test circuit and scan test control method
JPH02168176A (ja) 試験装置
US7640469B2 (en) Electronic element comprising an electronic circuit which is to be tested and test system arrangement which is used to test the electronic element
WO1987000292A1 (en) On chip test system for configurable gate arrays
US20060090110A1 (en) Connecting multiple test access port controllers on a single test access port
WO2007119300A1 (ja) 再構成可能デバイスのテストシステム及びその方法並びにそれに用いる再構成可能デバイス
KR20050004685A (ko) 멀티칩 모듈
JP3791859B2 (ja) ネットワークのスキャンパスを階層的に構成するスキャン装置および方法
JPS63243890A (ja) 半導体集積回路装置
US20230079823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semicondutor devce examination method
JP2023095914A (ja) 半導体集積回路
JP2003179149A (ja) 集積回路のスキャンアーキテクチャ用帯域整合方法
JP5025723B2 (ja) 試験装置
CN111443275B (zh) 电路测试系统及电路测试方法
US10288682B2 (en) Integrated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a test architecture, and test method thereof
CN114020669B (zh) 一种基于cpld的i2c链路系统及服务器
EP2624000A1 (en) Integrated circuit
CA3200781A1 (en) Processor and computing system
CN113824430A (zh) 集成电路及包括集成电路的系统
JP3963158B2 (ja) 半導体回路装置及びそのテスト方法
KR100299033B1 (ko) 비동기 전송모드 시스템에서 보드나 링크 에러에 대처하기
CN111443274B (zh) 电路测试系统及电路测试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