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261905B - 一种驾驶模式调整方法、装置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驾驶模式调整方法、装置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261905B
CN117261905B CN202311571876.7A CN202311571876A CN117261905B CN 117261905 B CN117261905 B CN 117261905B CN 202311571876 A CN202311571876 A CN 202311571876A CN 117261905 B CN117261905 B CN 11726190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iving mode
vehicle
accelerator pedal
depth
perform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57187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261905A (zh
Inventor
冯泽阳
任志强
钱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Jikr Automobil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 ltd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Jikr Automobil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 ltd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Jikr Automobil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 ltd,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Jikr Automobil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571876.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261905B/zh
Publication of CN1172619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2619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2619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26190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W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YBRID VEHICLES;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FOR PURPOSE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 B60W30/00Purposes of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e.g. of systems using 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r advanced driver assistance systems for ensuring comfort, stability and safety or drive control systems for propelling or retarding the vehicle
    • B60W30/18Propelling the vehicle
    • B60W30/182Selecting between different operative modes, e.g. comfort and performance mod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W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YBRID VEHICLES;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FOR PURPOSE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 B60W2520/00Input parameters relating to overall vehicle dynamics
    • B60W2520/10Longitudinal spe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W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YBRID VEHICLES;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FOR PURPOSE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 B60W2540/00Input parameters relating to occupants
    • B60W2540/10Accelerator pedal position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驾驶模式调整方法、装置及车辆,涉及车辆控制技术领域,方法包括:获取车辆行驶过程中的车辆工况数据;判断车辆工况数据是否满足第一判定条件或第二判定条件,第一判定条件包括连续的第一时长内加速踏板深度持续大于触发阈值,第二判定条件包括加速踏板深度小于触发阈值,且连续的第二时长内车速始终小于预设车速阈值;若满足第一判定条件,则将车辆从当前驾驶模式调整至高性能驾驶模式;若满足第二判定条件,则将车辆从当前驾驶模式调整至低性能驾驶模式;若不满足第一判定条件和第二判定条件,则维持当前驾驶模式。本发明能够自适应调整车辆的驾驶模式,提高了驾驶模式调整的安全性和驾驶体验。

Description

一种驾驶模式调整方法、装置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控制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驾驶模式调整方法、装置及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为了满足不同驾驶员的需求,车辆大多配备有多种驾驶模式,例如经济模式、舒适模式和运动模式。当驾驶员需要调整车辆的驾驶模式时,需要通过实体按键或中控屏手动调整驾驶模式。
一方面,手动调整驾驶模式会转移驾驶员的注意力,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另一方面,在复杂路况下,为保证最优的动力性和经济性,需要驾驶员频繁手动调整驾驶模式,降低了驾驶体验。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提高驾驶模式调整的安全性和驾驶体验。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驾驶模式调整方法、装置及车辆。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驾驶模式调整方法,包括:
获取车辆行驶过程中的车辆工况数据,所述车辆工况数据包括车速和加速踏板深度;
判断所述车辆工况数据是否满足第一判定条件或第二判定条件,其中,所述第一判定条件包括连续的第一时长内所述加速踏板深度持续大于或等于触发阈值,所述第二判定条件包括所述加速踏板深度小于所述触发阈值,且连续的第二时长内所述车速始终小于预设车速阈值;
若所述车辆工况数据满足所述第一判定条件,则将所述车辆的驾驶模式从当前驾驶模式调整至高性能驾驶模式;若所述车辆工况数据满足所述第二判定条件,则将所述车辆的驾驶模式从所述当前驾驶模式调整至低性能驾驶模式;若所述车辆工况数据不满足所述第一判定条件和所述第二判定条件,则维持所述车辆的驾驶模式为所述当前驾驶模式;
其中,所述低性能驾驶模式、所述当前驾驶模式和所述高性能驾驶模式三者的动力性依次递增,且三者的经济性依次递减。
可选地,所述驾驶模式调整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车辆在每次加速过程中的加速踏板平均深度;
将所述加速踏板平均深度与预设深度阈值进行对比,根据对比结果更新所述触发阈值。
可选地,所述根据对比结果更新所述触发阈值包括:
当所述加速踏板平均深度小于所述预设深度阈值时,维持当前的所述触发阈值不变;
当所述加速踏板平均深度大于或等于所述预设深度阈值时,根据所述加速踏板平均深度更新所述触发阈值。
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加速踏板平均深度更新所述触发阈值包括:
通过一阶滤波算法对所述加速踏板平均深度和当前的所述触发阈值进行加权求和,确定新的所述触发阈值。
可选地,所述获取所述车辆在每次加速过程中的加速踏板平均深度包括:
实时检测所述车辆的加速踏板踩下速率;
若连续的第三时长内所述加速踏板踩下速率的平均值大于或等于预设速率阈值,则根据所述第三时长确定所述车辆的加速开始时刻,并从所述加速开始时刻开始记录所述加速踏板深度;
若连续的第四时长内所述加速踏板踩下速率的平均值小于零,则根据所述第四时长确定所述车辆的加速结束时刻,并在所述加速结束时刻停止记录所述加速踏板深度;
根据所述加速开始时刻和所述加速结束时刻之间的所有所述加速踏板深度确定所述加速踏板平均深度。
可选地,所述车辆工况数据还包括所述车辆所处道路的坡度,所述驾驶模式调整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坡度大于或等于预设坡度阈值时,将所述车辆的驾驶模式从所述当前驾驶模式调整至所述高性能驾驶模式。
可选地,所述车辆工况数据还包括所述车辆的动力电池荷电状态和/或动力电池允许放电功率,所述驾驶模式调整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动力电池荷电状态小于预设状态阈值时,将所述车辆的驾驶模式从所述当前驾驶模式调整至所述低性能驾驶模式;
和/或,当所述动力电池允许放电功率小于预设功率阈值时,将所述车辆的驾驶模式从所述当前驾驶模式调整至所述低性能驾驶模式。
可选地,所述驾驶模式调整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车速大于或等于超速预警值时,将所述车辆的驾驶模式从所述当前驾驶模式调整至所述低性能驾驶模式。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驾驶模式调整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车辆行驶过程中的车辆工况数据,所述车辆工况数据包括车速和加速踏板深度;
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车辆工况数据是否满足第一判定条件或第二判定条件,其中,所述第一判定条件包括连续的第一时长内所述加速踏板深度持续大于或等于触发阈值,所述第二判定条件包括所述加速踏板深度小于所述触发阈值,且连续的第二时长内所述车速始终小于预设车速阈值;
调整模块,用于若所述车辆工况数据满足所述第一判定条件,则将所述车辆的驾驶模式从当前驾驶模式调整至高性能驾驶模式;若所述车辆工况数据满足所述第二判定条件,则将所述车辆的驾驶模式从所述当前驾驶模式调整至低性能驾驶模式;若所述车辆工况数据不满足所述第一判定条件和所述第二判定条件,则维持所述车辆的驾驶模式为所述当前驾驶模式;其中,所述低性能驾驶模式、所述当前驾驶模式和所述高性能驾驶模式三者的动力性依次递增,且三者的经济性依次递减。
第三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
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
所述处理器,用于当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驾驶模式调整方法。
本发明的驾驶模式调整方法、装置及车辆的有益效果是:获取车辆行驶过程中的车速和加速踏板深度等车辆工况数据,判断车辆工况数据是否满足第一判定条件,即第一时长内加速踏板深度是否持续大于或等于触发阈值。若是,则表示驾驶员有急加速需求,因此将车辆的驾驶模式调整至高性能驾驶模式,以提高车辆的动力输出能力,进而满足驾驶员的急加速需求。并且,判断车辆工况数据是否满足第二判定条件,即此时加速踏板深度小于触发阈值,且连续的第二时长内车速始终小于预设车速阈值。若是,则表示驾驶员此时对车辆动力的需求较低,因此将车辆的驾驶模式调整至低性能驾驶模式,在满足驾驶员对车辆动力需求的同时,提高车辆的经济性。若车辆工况数据不满足第一判定条件,也不满足第二判定条件,则表示当前驾驶模式满足驾驶员对车辆动力的需求,因此维持当前驾驶模式不变。本发明通过车辆工况数据判断驾驶员对车辆动力的需求,进而根据驾驶员对车辆动力的需求自适应调整驾驶模式,避免了驾驶员手动调整驾驶模式时导致的注意力转移,提高了驾驶模式调整的安全性。并且,在满足驾驶员对车辆动力的需求的同时,不需要驾驶员手动操作,提高了驾驶体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驾驶模式调整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触发阈值自学习过程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具有三种驾驶模式的车辆进行驾驶模式调整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驾驶模式调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来实现,而且不应该被解释为限于这里阐述的实施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加透彻和完整地理解本发明。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的附图及实施例仅用于示例性作用,并非用于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应当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各个步骤可以按照不同的顺序执行,和/或并行执行。此外,方法实施方式可以包括附加的步骤和/或省略执行示出的步骤。本发明的范围在此方面不受限制。
本文使用的术语“包括”及其变形是开放性包括,即“包括但不限于”。术语“基于”是“至少部分地基于”。术语“一个实施例”表示“至少一个实施例”;术语“另一实施例”表示“至少一个另外的实施例”;术语“一些实施例”表示“至少一些实施例”;术语“可选地”表示“可选的实施例”。其他术语的相关定义将在下文描述中给出。需要注意,本发明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概念仅用于对不同的装置、模块或单元进行区分,并非用于限定这些装置、模块或单元所执行的功能的顺序或者相互依存关系。
需要注意,本发明中提及的“一个”、“多个”的修饰是示意性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除非在上下文另有明确指出,否则应该理解为“一个或多个”。
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多个装置之间所交互的消息或者信息的名称仅用于说明性的目的,而并不是用于对这些消息或信息的范围进行限制。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驾驶模式调整方法,包括:
S110,获取车辆行驶过程中的车辆工况数据,所述车辆工况数据包括车速和加速踏板深度。
具体地,可在车辆行驶过程中通过传感器实时检测车辆工况数据,例如可通过车速传感器实时检测车速,以及可通过加速踏板位置传感器实时检测加速踏板深度。
S120,判断所述车辆工况数据是否满足第一判定条件或第二判定条件,其中,所述第一判定条件包括连续的第一时长内所述加速踏板深度持续大于或等于触发阈值,所述第二判定条件包括所述加速踏板深度小于所述触发阈值,且连续的第二时长内所述车速始终小于预设车速阈值。
具体地,触发阈值可表示一个较大的加速踏板深度,当加速踏板深度大于或等于触发阈值时,可认为驾驶员存在急加速需求。触发阈值不是固定值,其与驾驶员的驾驶风格和驾驶习惯相关,可依据驾驶员踩油门的习惯进行修正。触发阈值的初始默认值可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设置,例如可设置为70%。
当连续的第一时长内加速踏板深度始终大于或等于触发阈值时,表示第一时长内驾驶员始终深踩加速踏板,此时车辆工况数据满足第一判定条件,反映驾驶员对车辆动力的需求较高。
当加速踏板深度小于触发阈值时,表示驾驶员浅踩油门;连续的第二时长内车速始终小于预设车速阈值,表示第二时长内车辆保持着较慢的行驶速度,此时车辆工况数据满足第二判定条件,反映驾驶员对车辆动力的需求较低。第一时长和第二时长可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设置。
S130,若所述车辆工况数据满足所述第一判定条件,则将所述车辆的驾驶模式从当前驾驶模式调整至高性能驾驶模式。
具体地,当车辆工况数据满足第一判定条件时,将车辆的驾驶模式从当前驾驶模式调整至动力性更强、经济性更弱的高性能驾驶模式,以满足驾驶员对车辆动力的高需求。
S140,若所述车辆工况数据满足所述第二判定条件,则将所述车辆的驾驶模式从所述当前驾驶模式调整至低性能驾驶模式。
具体地,当车辆工况数据满足第二判定条件时,将车辆的驾驶模式从当前驾驶模式调整至动力性更弱、经济性更强的低性能驾驶模式,在满足驾驶员对车辆动力的低需求的同时,提高车辆的经济性。
S150,若所述车辆工况数据不满足所述第一判定条件和所述第二判定条件,则维持所述车辆的驾驶模式为所述当前驾驶模式。
具体地,当车辆工况数据不满足第一判定条件,也不满足第二判定条件时,表示车辆的当前驾驶模式满足驾驶员对车辆动力的需求,因此维持当前驾驶模式不变。
其中,所述低性能驾驶模式、所述当前驾驶模式和所述高性能驾驶模式三者的动力性依次递增,且三者的经济性依次递减。
具体地,现有车辆通常存在多种驾驶模式,例如包括三种及三种以上驾驶模式,多种驾驶模式的性能各不相同。驾驶模式的性能越强,对应的动力性越强、经济性越差;驾驶模式的性能越低,对应的动力性越差、经济性越强。具体而言,低性能驾驶模式表示对于当前驾驶模式而言,性能更低(即动力性更弱、经济性更强)的驾驶模式;高性能驾驶模式表示对于当前驾驶模式而言,性能更强(即动力性更强、经济性更弱)的驾驶模式。
以三种驾驶模式为例,目前车辆大多包括经济模式、舒适模式和运动模式,其中,经济模式动力输出较弱,但会获得最大化的续航里程;舒适模式能提供适中的动力性能和经济性能,适用于大多数场景;运动模式动力输出强劲,但会降低续航里程。即,运动模式、舒适模式和经济模式的运动性依次递减,经济性依次递增,性能依次递减。当前驾驶模式为经济模式时,舒适模式和运动模式均为高性能模式;当前驾驶模式为舒适模式时,经济模式为低性能模式,运动模式为高性能模式;当前驾驶模式为高性能模式时,经济模式和舒适模式均为低性能模式。
可以理解的是,当车辆处于中间性能模式(例如上述的舒适模式)时,车辆的驾驶模式可以向动力性更强、经济性更弱的高性能模式(例如上述的动力模式)调整,也可以向动力性更弱、经济性更强的低性能模式(例如上述的经济模式)调整。而车辆处于动力性最强和经济性最弱的最高性能模式(例如上述的动力模式)时,车辆的驾驶模式只能向动力性更弱、经济性更强的低性能模式(例如上述的经济模式和舒适模式)方向调整。以及,车辆处于动力性最弱和经济性最强的最低性能模式(例如上述的经济模式)时,车辆的驾驶模式只能向动力性更强、经济性更弱的高性能模式(例如上述的舒适模式和动力模式)方向调整。
本实施例中,获取车辆行驶过程中的车速和加速踏板深度等车辆工况数据,判断车辆工况数据是否满足第一判定条件,即第一时长内加速踏板深度是否持续大于或等于触发阈值。若是,则表示驾驶员有急加速需求,因此将车辆的驾驶模式调整至高性能驾驶模式,以提高车辆的动力输出能力,进而满足驾驶员的急加速需求。并且,判断车辆工况数据是否满足第二判定条件,即此时加速踏板深度小于触发阈值,且连续的第二时长内车速始终小于预设车速阈值。若是,则表示驾驶员此时对车辆动力的需求较低,因此将车辆的驾驶模式调整至低性能驾驶模式,在满足驾驶员对车辆动力需求的同时,提高车辆的经济性。若车辆工况数据不满足第一判定条件,也不满足第二判定条件,则表示当前驾驶模式满足驾驶员对车辆动力的需求,因此维持当前驾驶模式不变。本实施例通过车辆工况数据判断驾驶员对车辆动力的需求,进而根据驾驶员对车辆动力的需求自适应调整驾驶模式,避免了驾驶员手动调整驾驶模式时导致的注意力转移,提高了驾驶模式调整的安全性。并且,在满足驾驶员对车辆动力的需求的同时,不需要驾驶员手动操作,提高了驾驶体验。
另外,将第一时长内的多个加速踏板深度与触发阈值进行对比,以及将第二时长内的多个车速与预设车速阈值进行对比,以判断是否满足第一判定条件或第二判定条件,相较于采用单个时间点的加速踏板深度或车速与对应阈值进行对比,能够降低误差,提高了判断准确性。
可选地,所述驾驶模式调整方法还包括:
S210,获取所述车辆在每次加速过程中的加速踏板平均深度。
具体地,可持续检测车辆在一次加速过程中的加速踏板深度,对一次加速过程中的所有加速踏板深度取平均值,得到该一次加速过程的加速踏板平均深度。
S230,将所述加速踏板平均深度与预设深度阈值进行对比,根据对比结果更新所述触发阈值。
具体地,将加速踏板平均深度与预设深度阈值进行对比,以判断该加速过程是否符合“有效急加速动作”的标准,若是,则更新触发阈值,使得触发阈值更接近驾驶员的驾驶习惯;若否,则,维持当前的触发阈值不变。触发阈值可存储在EEPROM (Electrically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带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中。
本可选的实施例中,车辆在行驶过程中,通过对加速过程中的加速踏板平均深度与预设深度阈值的对比结果判断车辆是否完成“有效急加速动作”,若是,则更新触发阈值。通过持续检测车辆是否完成“有效急加速动作”,对触发阈值进行持续修正,提高了驾驶模式调整的触发条件的精准性。
可选地,所述根据对比结果更新所述触发阈值包括:
当所述加速踏板平均深度小于所述预设深度阈值时,维持当前的所述触发阈值不变。
具体地,当加速踏板平均深度小于预设深度阈值时,确定该加速过程不符合“有效急加速动作”的标准,即驾驶员控制车辆进行了加速,但不是急加速,因此维持当前的触发阈值不变。其中,预设深度阈值可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设置。
当所述加速踏板平均深度大于或等于所述预设深度阈值时,根据所述加速踏板平均深度更新所述触发阈值。
本可选的实施例中,当加速踏板平均深度大于或等于预设深度阈值时,确定该加速过程符合“有效急加速动作”的标准,表示驾驶员完成了一次“有效急加速动作”。采用驾驶员在完成该有效急加速动作过程中的加速踏板平均深度更新触发阈值,能够使触发阈值更加接近驾驶员在急加速过程中的驾驶习惯,从而使得第一判定条件和第二判定条件能够更加贴近驾驶员的实际动力需求,进而使得调整驾驶模式的触发条件更加精准。
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加速踏板平均深度更新所述触发阈值包括:
通过一阶滤波算法对所述加速踏板平均深度和当前的所述触发阈值进行加权求和,确定新的所述触发阈值。
具体地,可分别确定加速踏板平均深度的第一权重和当前的触发阈值的第二权重,然后通过加权求和确定新的触发阈值。
示例性地,以第一权重为0.1,第二权重为0.9为例,确定新的触发阈值的公式可如下所示:
P=0.9*P0+0.1*P1,
其中,P表示新的触发阈值,P0表示当前的触发阈值,P1表示加速踏板平均深度。
可选地,所述获取所述车辆在每次加速过程中的加速踏板平均深度包括:
S211,实时检测所述车辆的加速踏板踩下速率。
具体地,可通过传感器实时检测车辆的加速踏板踩下速率。
S212,若连续的第三时长内所述加速踏板踩下速率的平均值大于或等于预设速率阈值,则根据所述第三时长确定所述车辆的加速开始时刻,并从所述加速开始时刻开始记录所述加速踏板深度。
具体地,若检测到的第三时长内的加速踏板踩下速率的平均值大于或等于预设速率阈值,则认为驾驶员此时有急加速需求,根据第三时长确定车辆的加速开始时刻。第三时长通常较短,例如可设置为500ms,第三时长内不同时刻的加速踏板深度之间差异较小,因此可确定第三时长内的任意时刻为加速开始时刻,例如可确定第三时长的开始时刻或结束时刻或中间时刻为加速开始时刻,从加速开始时刻开始记录加速踏板深度。其中,第三时长和预设速率阈值可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设置。
S213,若连续的第四时长内所述加速踏板踩下速率的平均值小于零,则根据所述第四时长确定所述车辆的加速结束时刻,并在所述加速结束时刻停止记录所述加速踏板深度。
具体地,若检测到第四时长内的加速踏板踩下速率的平均值小于零,则表示驾驶员开始释放加速踏板,认为驾驶员此时有减速需求,根据第四时长确定车辆的加速结束时刻。第四时长通常较短,例如可均设置为500ms,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设置。另外,第四时长可与第三时长不同,也可相同。第四时长内不同时刻的加速踏板深度之间差异较小,因此可确定第四时长内的任意时刻为加速结束时刻,例如可确定第四时长的开始时刻或结束时刻或中间时刻为加速结束时刻。从加速开始时刻开始记录加速踏板深度的动作,到加速结束时刻停止。
S214,根据所述加速开始时刻和所述加速结束时刻之间的所有所述加速踏板深度确定所述加速踏板平均深度。
具体地,计算加速开始时刻到加速结束时刻记录的所有加速踏板深度的平均值,得到加速踏板平均深度。
本可选的实施例中,将检测的一段时间内加速踏板踩下速率的平均值与预设速率阈值或零进行对比,对比结果能够准确反映驾驶员想要加速或减速的需求。记录从加速开始时刻到加速结束时刻之间的加速踏板深度,计算驾驶员在一次加速过程中的加速踏板平均深度,加速踏板平均深度能够准确反映驾驶员在该加速过程中踩加速踏板的驾驶习惯,从而使得后续根据加速踏板平均深度更新的触发阈值更贴近驾驶员的驾驶习惯,进而能够提高驾驶模式调整的触发条件的精准性。
示例性地,如图2所示,当车辆开启“自适应调整驾驶模式”功能时,激活触发阈值自学习功能。
从EEPROM读取当前存储的触发阈值作为当前触发阈值,其中,车辆首次开启“自适应调整驾驶模式”时,触发阈值采用初始默认值,其可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设置,例如70%。
持续检测加速踏板踩下速率,若持续第三时长(例如500ms)检测到的加速踏板踩下速率的平均值大于或等于预设速率阈值(例如1%/10ms),则认为驾驶员当前时刻存在急加速需求,确定当前时刻为加速开始时刻T0,从该时刻开始记录加速踏板深度。
继续检测加速踏板踩下速率,若持续第四时长(例如500ms)检测到的加速踏板踩下速率的平均值小于零,即加速踏板踩下速率为负,表示驾驶员释放加速踏板,则认为驾驶员当前时刻有减速需求,确定当前时刻为加速结束时刻T1,在该时刻停止记录加速踏板深度。
计算加速开始时刻T0到加速结束时刻T1之间加速踏板深度的平均值P1。
若P1小于预设深度阈值(例如50%),则认为该次加速过程不符合“有效急加速动作”的标准,返回持续检测加速踏板踩下速率步骤。
若P1大于或等于预设深度阈值(例如50%),则通过一阶滤波算法更新触发阈值,并将新的触发阈值写入EEPROM。
重复上述步骤,持续迭代修正触发阈值,使得触发阈值越来越贴近驾驶员的驾驶习惯,进而使得驾驶模式调整的触发条件更加精确。
可选地,所述车辆工况数据还包括所述车辆所处道路的坡度,所述驾驶模式调整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坡度大于或等于预设坡度阈值时,将所述车辆的驾驶模式从所述当前驾驶模式调整至所述高性能驾驶模式。
具体地,当车辆所处道路的坡度大于或等于预设坡度阈值时,为了保证车辆具有足够的爬坡性能,因此将车辆的驾驶模式从当前驾驶模式调整至高性能驾驶模式,以提高车辆的爬坡能力。
当车辆所处道路的坡度小于预设坡度阈值时,对车辆动力的需求较低,车辆的当前驾驶模式提供的动力能够满足动力需求,因此可维持当前驾驶模式不变。或进一步根据车速和加速踏板深度等参数进一步判读是否进行驾驶模式调整。
其中,预设坡度阈值与车重、行驶阻力和电机输出能力等因素相关,可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设置,例如可设置为20%。
可选地,所述车辆工况数据还包括所述车辆的动力电池荷电状态和/或动力电池允许放电功率,所述驾驶模式调整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动力电池荷电状态小于预设状态阈值时,将所述车辆的驾驶模式从所述当前驾驶模式调整至所述低性能驾驶模式;
和/或,当所述动力电池允许放电功率小于预设功率阈值时,将所述车辆的驾驶模式从所述当前驾驶模式调整至所述低性能驾驶模式。
具体地,当动力电池荷电状态小于预设状态阈值时,表示此时车辆电量较低,为了尽可能延长续航里程,从经济性角度出发,可将车辆的驾驶模式从当前驾驶模式调整至低性能驾驶模式。预设状态阈值可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设置,当预设状态阈值非常小(例如设置为10%)时,为了尽可能延长续航里程,以及保护电池,可将当前驾驶模式调整至最低性能驾驶模式。
当动力电池允许放电功率小于预设功率阈值时,为了保护动力电池,将车辆的驾驶模式从当前驾驶模式调整至低性能驾驶模式,以限制动力电池的实际放电功率。
可选地,所述驾驶模式调整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车速大于或等于超速预警值时,将所述车辆的驾驶模式从所述当前驾驶模式调整至所述低性能驾驶模式。
具体地,当车速大于或等于超速预警值时,表示车辆存在超速风险,因此将车辆的驾驶模式从当前驾驶模式调整至低性能驾驶模式,以限制车辆的动力输出能力,避免车辆超速。
当车速小于超速预警值时,表示车辆不存在超速风险,因此可进一步结合车速和加速踏板深度等来判断是否进行驾驶模式调整。
其中,超速预警值可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设置,例如可设置为最大车速限值或者0.9倍的最大车速限值,最大车速限值可通过地图导航中的道路限速信息确定,还可通过车载摄像头识别道路限速标志确定。若车辆具备“最高车速限制”功能,则可读取驾驶员设定的最高车速限值,并与上述通过地图或摄像头获取的限速信息比较,取两者中的最小值作为最大车速限值。
下面分别以车辆具有三种驾驶模式和具有五种驾驶模式为例,对本实施例的驾驶模式调整方法进行具体说明。
当车辆具有三种驾驶模式时,假设三种驾驶模式分别为第一驾驶模式、第二驾驶模式和第三驾驶模式,例如常见的经济模式、舒适模式和运动模式。
第一驾驶模式:电机扭矩加载平缓,相同驾驶工况下加速能力较差,驱动能耗相对较低,例如经济模式。
第二驾驶模式:电机扭矩加载速度适中,相同驾驶工况下加速能力适中,驱动能耗整体适中,例如舒适模式。
第三驾驶模式:电机扭矩加载较快,相同驾驶工况下加速能力较强,驱动能耗相对较高,例如运动模式。
即,动力性方面:第三驾驶模式>第二驾驶模式>第一驾驶模式,
经济性方面:第一驾驶模式>第二驾驶模式>第三驾驶模式。
第二驾驶模式具有适中的动力性和经济性,能覆盖大多数驾驶场景的需求,因此可将第二驾驶模式作为初始默认模式。另外,可在车机中设置“自适应调整驾驶模式”的功能,并在人机交互界面设置该功能的启动开关。当驾驶员通过人机交互界面打开启动开关时,车辆开启“自适应调整驾驶模式”功能,将驾驶模式默认设置为第二驾驶模式。
如图3所示,驾驶模式调整方法包括:
判断是否开启“自适应调整驾驶模式”功能,若否,则车辆按照设定的驾驶模式行驶;若是,则将车辆的驾驶模式设置为默认的第二驾驶模式。
判断车辆所处道路的坡度是否大于或等于预设坡度阈值(例如20%),若是,则将车辆调整至第三驾驶模式;若否,则从EEPROM中读取当前的触发阈值,然后检测车速和加速踏板深度。
当满足第一判定条件:连续的第一时长(例如3s)内加速踏板深度始终大于或等于触发阈值,则将车辆的驾驶模式调整至第三驾驶模式。然后判断车速是否大于或等于超速预警值(例如0.9倍的最大车速限值),若是,则将车辆的驾驶模式调整至动力性较低的驾驶模式,例如可调整至第一驾驶模式;若否,则维持第三驾驶模式,当持续第五时长(例如30s)加速踏板深度始终小于触发阈值时,则将车辆驾驶模式调整至第二驾驶模式。
当满足第二判定条件:加速踏板深度小于触发阈值,且连续的第二时长(例如300s)内车速始终小于预设车速阈值(例如50km/h)时,将车辆的驾驶模式调整至第一驾驶模式。然后判断车速是否大于或等于超速预警值(例如0.9倍的最大车速限值),若是,则维持第一驾驶模式;若否,则在车速大于或等于预设车速阈值(例如50km/h),或连续的第一时长(例如3s)内加速踏板深度始终大于或等于触发阈值时,将车辆的驾驶模式调整至第二驾驶模式。
当不满足第一判定条件和第二判定条件时,维持第二驾驶模式。然后判断车速是否大于或等于超速预警值(例如0.9倍的最大车速限值),若是,则将车辆的驾驶模式调整至第一驾驶模式;若否,则维持第二驾驶模式。
当车辆具有五种驾驶模式时,假设五种驾驶模式按照动力性从低到高和经济性从高到低的顺序分别为第一驾驶模式、第二驾驶模式、第三驾驶模式、第四驾驶模式和第五驾驶模式,其中,第三驾驶模式可作为初始默认模式。驾驶模式调整方法包括:
当开启“自适应调整驾驶模式”功能时,将车辆的驾驶模式设置为默认的第三驾驶模式。
判断动力电池荷电状态是否大于或等于预设状态阈值(例如10%),若是,则此时车辆电量较低,应尽可能延长续航里程,因此将车辆的驾驶模式调整为低动力性和高经济性的低性能驾驶模式,例如可直接调整为第一驾驶模式。
若否,则监测车速和加速踏板深度,当持续第二时长(例如300s)内车速始终小于预设车速阈值(例如50km/h),且加速踏板深度小于预设深度阈值,则表示驾驶员对动力性需求较低,因此将车辆的驾驶模式调整至第二驾驶模式。
当连续的第一时长(例如3s)内加速踏板深度大于或等于预设深度阈值,且小于触发阈值,触发阈值大于预设深度阈值,该加速踏板深度的范围对应较大的加速踏板行程,表示驾驶员对动力性的需求较高,因此将车辆的驾驶模式调整至第四驾驶模式。
当连续的第一时长(例如3s)内加速踏板深度始终大于触发阈值,该加速踏板深度的范围对应最大的加速踏板行程,表示驾驶员对动力性的需求达到最高,因此将车辆的驾驶模式调整至第五驾驶模式。其中,触发阈值在车辆行驶过程中持续修正,以更贴近驾驶员的驾驶习惯。
如图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驾驶模式调整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车辆行驶过程中的车辆工况数据,所述车辆工况数据包括车速和加速踏板深度;
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车辆工况数据是否满足第一判定条件或第二判定条件,其中,所述第一判定条件包括连续的第一时长内所述加速踏板深度持续大于触发阈值,所述第二判定条件包括所述加速踏板深度小于所述触发阈值,且连续的第二时长内所述车速始终小于预设车速阈值;
调整模块,用于若所述车辆工况数据满足所述第一判定条件,则将所述车辆的驾驶模式从当前驾驶模式调整至高性能驾驶模式;若所述车辆工况数据满足所述第二判定条件,则将所述车辆的驾驶模式从所述当前驾驶模式调整至低性能驾驶模式;若所述车辆工况数据不满足所述第一判定条件和所述第二判定条件,则维持所述车辆的驾驶模式为所述当前驾驶模式;其中,所述低性能驾驶模式、所述当前驾驶模式和所述高性能驾驶模式三者的动力性依次递增,且三者的经济性依次递减。
本实施例的驾驶模式调整装置用于实现如上所述的驾驶模式调整方法,其相较于现有技术的优势与上述驾驶模式调整方法相较于现有技术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所述驾驶模式调整装置还包括更新模块,所述更新模块用于:获取所述车辆在每次加速过程中的加速踏板平均深度;将所述加速踏板平均深度与预设深度阈值进行对比,根据对比结果更新所述触发阈值。
可选地,所述更新模块具体用于:当所述加速踏板平均深度小于所述预设深度阈值时,维持当前的所述触发阈值不变;当所述加速踏板平均深度大于或等于所述预设深度阈值时,根据所述加速踏板平均深度更新所述触发阈值。
可选地,所述更新模块具体用于:通过一阶滤波算法对所述加速踏板平均深度和当前的所述触发阈值进行加权求和,确定新的所述触发阈值。
可选地,所述更新模块具体还用于:实时检测所述车辆的加速踏板踩下速率;若连续的第三时长内所述加速踏板踩下速率的平均值大于或等于预设速率阈值,则根据所述第三时长确定所述车辆的加速开始时刻,并从所述加速开始时刻开始记录所述加速踏板深度;若连续的第四时长内所述加速踏板踩下速率的平均值小于零,则根据所述第四时长确定所述车辆的加速结束时刻,并在所述加速结束时刻停止记录所述加速踏板深度;根据所述加速开始时刻和所述加速结束时刻之间的所有所述加速踏板深度确定所述加速踏板平均深度。
可选地,所述调整模块具体还用于:当所述坡度大于预设坡度阈值时,将所述车辆的驾驶模式从所述当前驾驶模式调整至所述高性能驾驶模式。
可选地,所述车辆工况数据还包括所述车辆的动力电池荷电状态和/或动力电池允许放电功率,所述调整模块具体还用于:当所述动力电池荷电状态小于预设状态阈值时,将所述车辆的驾驶模式从所述当前驾驶模式调整至所述低性能驾驶模式;和/或,当所述动力电池允许放电功率小于预设功率阈值时,将所述车辆的驾驶模式从所述当前驾驶模式调整至所述低性能驾驶模式。
可选地,所述调整模块具体还用于:当所述车速大于或等于超速预警值时,将所述车辆的驾驶模式从所述当前驾驶模式调整至所述低性能驾驶模式。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辆,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用于当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上所述的驾驶模式调整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当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所述的驾驶模式调整方法。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程序可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所述的存储介质可为磁碟、光盘、只读存储记忆体(Read-Only Memory,ROM)或随机存储记忆体(Random AccessMemory,RAM)等。在本申请中,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发明实施例方案的目的。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虽然本发明披露如上,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非仅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进行各种变更与修改,这些变更与修改均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驾驶模式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车辆行驶过程中的车辆工况数据,所述车辆工况数据包括车速和加速踏板深度;
判断所述车辆工况数据是否满足第一判定条件或第二判定条件,其中,所述第一判定条件包括连续的第一时长内所述加速踏板深度持续大于或等于触发阈值,所述第二判定条件包括所述加速踏板深度小于所述触发阈值,且连续的第二时长内所述车速始终小于预设车速阈值;
若所述车辆工况数据满足所述第一判定条件,则将所述车辆的驾驶模式从当前驾驶模式调整至高性能驾驶模式;若所述车辆工况数据满足所述第二判定条件,则将所述车辆的驾驶模式从所述当前驾驶模式调整至低性能驾驶模式;若所述车辆工况数据不满足所述第一判定条件和所述第二判定条件,则维持所述车辆的驾驶模式为所述当前驾驶模式;
其中,所述低性能驾驶模式、所述当前驾驶模式和所述高性能驾驶模式三者的动力性依次递增,且三者的经济性依次递减;
所述驾驶模式调整方法还包括:获取所述车辆在每次加速过程中的加速踏板平均深度;将所述加速踏板平均深度与预设深度阈值进行对比,根据对比结果更新所述触发阈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驾驶模式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对比结果更新所述触发阈值包括:
当所述加速踏板平均深度小于所述预设深度阈值时,维持当前的所述触发阈值不变;
当所述加速踏板平均深度大于或等于所述预设深度阈值时,根据所述加速踏板平均深度更新所述触发阈值。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驾驶模式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加速踏板平均深度更新所述触发阈值包括:
通过一阶滤波算法对所述加速踏板平均深度和当前的所述触发阈值进行加权求和,确定新的所述触发阈值。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驾驶模式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所述车辆在每次加速过程中的加速踏板平均深度包括:
实时检测所述车辆的加速踏板踩下速率;
若连续的第三时长内所述加速踏板踩下速率的平均值大于或等于预设速率阈值,则根据所述第三时长确定所述车辆的加速开始时刻,并从所述加速开始时刻开始记录所述加速踏板深度;
若连续的第四时长内所述加速踏板踩下速率的平均值小于零,则根据所述第四时长确定所述车辆的加速结束时刻,并在所述加速结束时刻停止记录所述加速踏板深度;
根据所述加速开始时刻和所述加速结束时刻之间的所有所述加速踏板深度确定所述加速踏板平均深度。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驾驶模式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工况数据还包括所述车辆所处道路的坡度,所述驾驶模式调整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坡度大于或等于预设坡度阈值时,将所述车辆的驾驶模式从所述当前驾驶模式调整至所述高性能驾驶模式。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驾驶模式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工况数据还包括所述车辆的动力电池荷电状态和/或动力电池允许放电功率,所述驾驶模式调整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动力电池荷电状态小于预设状态阈值时,将所述车辆的驾驶模式从所述当前驾驶模式调整至所述低性能驾驶模式;
和/或,当所述动力电池允许放电功率小于预设功率阈值时,将所述车辆的驾驶模式从所述当前驾驶模式调整至所述低性能驾驶模式。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驾驶模式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驾驶模式调整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车速大于或等于超速预警值时,将所述车辆的驾驶模式从所述当前驾驶模式调整至所述低性能驾驶模式。
8.一种驾驶模式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车辆行驶过程中的车辆工况数据,所述车辆工况数据包括车速和加速踏板深度;
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车辆工况数据是否满足第一判定条件或第二判定条件,其中,所述第一判定条件包括连续的第一时长内所述加速踏板深度持续大于或等于触发阈值,所述第二判定条件包括所述加速踏板深度小于所述触发阈值,且连续的第二时长内所述车速始终小于预设车速阈值;
调整模块,用于若所述车辆工况数据满足所述第一判定条件,则将所述车辆的驾驶模式从当前驾驶模式调整至高性能驾驶模式;若所述车辆工况数据满足所述第二判定条件,则将所述车辆的驾驶模式从所述当前驾驶模式调整至低性能驾驶模式;若所述车辆工况数据不满足所述第一判定条件和所述第二判定条件,则维持所述车辆的驾驶模式为所述当前驾驶模式;其中,所述低性能驾驶模式、所述当前驾驶模式和所述高性能驾驶模式三者的动力性依次递增,且三者的经济性依次递减;
更新模块,用于获取所述车辆在每次加速过程中的加速踏板平均深度;将所述加速踏板平均深度与预设深度阈值进行对比,根据对比结果更新所述触发阈值。
9.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
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
所述处理器,用于当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驾驶模式调整方法。
CN202311571876.7A 2023-11-23 2023-11-23 一种驾驶模式调整方法、装置及车辆 Active CN11726190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571876.7A CN117261905B (zh) 2023-11-23 2023-11-23 一种驾驶模式调整方法、装置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571876.7A CN117261905B (zh) 2023-11-23 2023-11-23 一种驾驶模式调整方法、装置及车辆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261905A CN117261905A (zh) 2023-12-22
CN117261905B true CN117261905B (zh) 2024-02-09

Family

ID=892012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571876.7A Active CN117261905B (zh) 2023-11-23 2023-11-23 一种驾驶模式调整方法、装置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261905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78444A (zh) * 2016-09-29 2018-04-06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混合动力车辆的控制设备
WO2020135592A1 (zh) * 2018-12-27 2020-07-02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驾驶模式控制方法和系统
CN112644500A (zh) * 2019-10-09 2021-04-13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驾驶模式调整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DE102021208860A1 (de) * 2020-09-18 2022-03-24 Robert Bosch Gesellschaft mit beschränkter Haftung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automatischen Umschalten eines Fahrmodus eines Fahrzeugs
CN115123245A (zh) * 2021-12-28 2022-09-30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驾驶模式切换方法、装置和车辆
CN115675473A (zh) * 2021-07-28 2023-02-03 威马智慧出行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驾驶模式调整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60290B2 (ja) * 2019-09-26 2023-10-12 株式会社Subaru 車両の走行制御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78444A (zh) * 2016-09-29 2018-04-06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混合动力车辆的控制设备
WO2020135592A1 (zh) * 2018-12-27 2020-07-02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驾驶模式控制方法和系统
CN112644500A (zh) * 2019-10-09 2021-04-13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驾驶模式调整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DE102021208860A1 (de) * 2020-09-18 2022-03-24 Robert Bosch Gesellschaft mit beschränkter Haftung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automatischen Umschalten eines Fahrmodus eines Fahrzeugs
CN115675473A (zh) * 2021-07-28 2023-02-03 威马智慧出行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驾驶模式调整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CN115123245A (zh) * 2021-12-28 2022-09-30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驾驶模式切换方法、装置和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261905A (zh) 2023-12-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176056B2 (ja) 走行評価装置、走行評価方法及び走行評価プログラム
CN111572555B (zh) 一种自学习辅助驾驶方法
USRE49777E1 (en) Braking force control system, device, and method
US8718852B2 (en) Self-learning regenerative braking control module, controller, and vehicle using the same
US11254309B2 (en) Cruise control system and method for vehicle
CN111516693A (zh) 一种自适应驾驶模式的方法和车载终端
CN111731095B (zh) 加速踏板输出电压调整方法及其系统、计算机设备、车辆
US20200164879A1 (en) Controlling engine idle sailing in a vehicle using relative vehicle speed
CN113635772B (zh) 能量回收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车辆及存储介质
CN117261905B (zh) 一种驾驶模式调整方法、装置及车辆
JP2015113075A (ja)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の制御装置
CN116424101B (zh) 车辆滑行能量回收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4211970B (zh) 一种能量回收方法、设备、车辆及存储介质
US10759414B2 (en) Driving control method for hybrid vehicle
US9174626B2 (en)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controlling shifting between operating modes in hybrid vehicles
CN114074673A (zh) 一种自适应驾驶模式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12061122A (zh) 混合动力车辆的巡航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14537155B (zh) 一种电机输出扭矩的确定方法、装置及电动汽车
CN112848917B (zh) 车辆的电制动控制方法、装置及电动车辆
CN113954829B (zh) 用于驾驶员介入场景的自适应巡航控制方法及装置
KR102659242B1 (ko) 하이브리드 차량의 엔진 온 제어방법 및 시스템
CN117734455A (zh) 基于驾驶意图的车速控制方法、装置及新能源汽车
CN113815609A (zh) 一种定速巡航系统及其节油控制方法、装置
CN115285124A (zh) 车辆牵引力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
CN115709718A (zh) 新手驾驶辅助方法、装置、车辆及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