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256206A - 供料器仓及元件安装机 - Google Patents

供料器仓及元件安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256206A
CN117256206A CN202180097692.4A CN202180097692A CN117256206A CN 117256206 A CN117256206 A CN 117256206A CN 202180097692 A CN202180097692 A CN 202180097692A CN 117256206 A CN117256206 A CN 1172562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eeder
positioning
opening
rear surface
feeder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9769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细井规生
田中启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72562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25620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4Mounting of components, e.g. of leadless components
    • H05K13/0417Feeding with belts or tap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2Feeding of components
    • H05K13/021Loading or unloading of contain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Supply And Installment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AREA)

Abstract

供料器仓包括:顶部;底部;背面部;位于背面部的相反侧的开口部;多个支撑槽,以分别从开口部朝向背面部彼此平行地延伸的方式形成于顶部,并供供料器的上端部插拔自如地插入;平面,以与顶部的多个支撑槽相向的方式形成于底部;及多个定位部,以在该平面的开口部侧与多个支撑槽分别对应的方式配设于底部,且伴随着供料器从开口部朝向背面部被压入而分别与形成于供料器的下端部的卡合部卡合,良好地确保收容供料器时的作业性,并且稳定地收容多个供料器。

Description

供料器仓及元件安装机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收容分别保持有多个元件的多个供料器的供料器仓及从供料器拾取元件并将其搭载在对象物上的元件安装机。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向元件安装机供给元件的供料器,公知有带式供料器,其包括:薄型箱状的供料器主体;和带盘,卷绕保持有多个元件的元件供给带,且可拆装地收容于供料器主体内(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该带式供料器的供料器主体的上端面部设置有通过形成于元件安装机的供料器安设部的上部的插槽保持的导轨和将供料器主体相对于供料器安设部夹持为安装状态的夹持装置。而且,在供料器主体的下端面部设置有嵌入形成于供料器安设部的下部的导轨槽的导轨。除此之外,在供料器主体的安装方向侧的端面部的高度方向上的比中央高的部分设置有将带式供料器相对于供料器收容空间定位的两个定位销。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20/065754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为了一并搬运或者保管多个供料器,考虑使用收容该多个供料器的供料器仓,或者将相当于该供料器仓的构造组入于安装机等。而且,通过在这样的供料器仓的顶部和底部双方设置槽,可能能够稳定地支撑多个供料器。然而,在这种情况下,相对于顶部侧的槽和与其对应的底部侧的槽正确地安设供料器不一定容易,导致在供料器仓收容供料器时的作业性恶化。而且,在供料器的下端部嵌入不与顶部侧的槽对应的底部侧的槽的情况下,也恐怕供料器大幅挠曲或者与其他供料器干涉而破损。
因此,本公开的主要目的为提供能够良好地确保收容供料器时的作业性并且稳定地收容多个供料器的供料器仓及元件安装机。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公开的供料器仓包括顶部、底部、背面部及位于上述背面部的相反侧的开口部,且收容分别保持有多个元件的多个供料器,上述供料器仓包括:多个支撑槽,以分别在上述底部侧开口并且从上述开口部朝向上述背面部彼此平行地延伸的方式形成于上述顶部,分别供上述供料器的上端部插拔自如地插入;平面,以与上述顶部的上述多个支撑槽相向的方式形成于上述底部;及多个定位部,以在上述平面的上述开口部侧与上述多个支撑槽分别对应的方式配设于上述底部,且伴随着在上述上端部插入到上述支撑槽的状态下上述供料器从上述开口部朝向上述背面部被压入,而分别与形成于上述供料器的下端部的卡合部卡合。
当将供料器收容于本公开的供料器仓时,在成为顶部的对象的支撑槽插入供料器的上端部,将该供料器从开口部朝向背面部压入。而且,伴随着供料器从开口部朝向背面部被压入,该供料器的卡合部与开口部侧的定位部卡合,供料器向供料器仓内的收容结束。由此,基本上若使供料器支撑于顶部的支撑槽并朝向背面部压入,则能够将供料器收容于供料器仓。此外,即便供料器的卡合部卡合于不与支撑上端部的支撑槽对应的定位部的至少任一方,也能够在不将供料器的整体从供料器仓取出的情况下,使供料器的卡合部重新卡合于与支撑上端部的支撑槽对应的定位部。因此,能够将多个供料器以不倾斜且沿上下方向笔直地延伸的方式收容于供料器仓内。而且,异物难以滞留于底部的平面,因此,不会在供料器的下端部与该平面之间卡入异物,能够良好地抑制因异物的卡入引起的供料器的倾斜、与其他供料器的干涉等。作为其结果,根据本公开的供料器仓,能够良好地确保收容供料器时的作业性,并且稳定地收容多个供料器。
本公开的元件安装机具有收容分别保持有多个元件的多个供料器的供料器装配部,上述元件安装机从上述供料器拾取上述元件并将上述元件搭载于对象物上,在上述元件安装机中,上述供料器装配部包括:顶部;底部;背面部;位于上述背面部的相反侧的开口部;多个支撑槽,以分别在上述底部侧开口并且从上述开口部朝向上述背面部彼此平行地延伸的方式形成于上述顶部,分别供上述供料器的上端部插拔自如地插入;平面,以与上述顶部的上述多个支撑槽相向的方式形成于上述底部;及多个定位部,以在上述平面的上述开口部侧与上述多个支撑槽分别对应的方式配设于上述底部,且伴随着在上述上端部插入到上述支撑槽的状态下上述供料器从上述开口部朝向上述背面部被压入,而分别与形成于上述供料器的下端部的卡合部卡合。根据这样的元件安装机,能够良好地确保在供料器装配部收容供料器时的作业性,并且稳定地收容多个供料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利用本公开的供料器仓的生产线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表示收容于本公开的供料器仓的供料器的概略结构图。
图3是表示本公开的供料器仓的立体图。
图4是从开口部侧观察本公开的供料器仓的放大图。
图5是表示本公开的供料器仓及供料器的放大剖视图。
图6是表示在本公开的供料器仓收容供料器的过程的局部剖视图。
图7是表示在本公开的供料器仓收容供料器的过程的局部剖视图。
图8是表示在本公开的供料器仓收容供料器的过程的局部剖视图。
图9是表示在本公开的供料器仓收容有供料器的状态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公开的发明的形式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利用本公开的供料器仓100的生产线1的概略结构图。该图所示的生产线1生产安装有元件P的基板S,包括印刷装置2、印刷检查装置3、保管部(缓存站)4、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4台)元件安装机5、安装检查装置6、回流焊装置7、回流焊检查装置8、线控制装置10等。印刷装置2、印刷检查装置3、保管部4、多个元件安装机5、安装检查装置6、回流焊装置7及回流焊检查装置8沿着预先决定的基板S的搬运方向依次排列。
印刷装置2在基板S的布线图案上印刷焊料,包括:搬运基板S的基板搬运装置、印刷头、使该印刷头移动的头移动装置、固定有丝网掩模的固定框、包含CPU、ROM、RAM、非易失性的存储装置、输入输出接口等的计算机即控制装置等(都省略图示)。印刷检查装置3对通过印刷装置2印刷于基板S的焊料的状态进行检查,包括检查机构及控制该检查机构的控制装置(计算机)等。印刷装置2及印刷检查装置3的控制装置分别经由无线或有线通信而与线控制装置10相互交换信息。
在本实施方式中,保管部4组入生产线1的印刷检查装置3与最上游侧的元件安装机5之间,且包括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保管空间41和以在与各个无人搬运车(AGV)90的电动输送机91之间交接物品的方式设置于对应的保管空间41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电动输送机42。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生产线1的线控制装置10设置于保管部4,对保管部4的电动输送机42之类的控制对象进行控制。这样的保管部4为了提高生产线1中的生产效率,暂时保管安装有元件P的基板S的生产中使用的多个物品。
在本实施方式中,保管部4所保管的物品是向各元件安装机5装配的供料器50,向元件安装机5装配的预定(使用前)的多个供料器50保管于一方的保管空间41,从元件安装机5取下的使用完毕的多个供料器50保管于另一方的保管空间41。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在保管部4与无人搬运车90之间一并交接多个供料器50,使用能够收容多个供料器50的箱型的供料器仓100。另外,收容于一个供料器仓100内的多个供料器50也可以彼此收容不同的元件,也可以彼此收容同一元件。
而且,生产线1包括装载机9。装载机9由线控制装置10控制,以沿着基板S的搬运方向移动而在保管部4与多个元件安装机5之间交接供料器50。即,装载机9从对应的元件安装机5将使用完毕的多个供料器50回收并储存于保管部4的上述另一方的保管空间41所保管的供料器仓100。此外,装载机9从保管部4的上述一方的保管空间41(供料器仓100)将使用前的多个供料器50取出并装配于对应的元件安装机5。
多个元件安装机5都是能够从由供料器50送出的带拾取元件P并将其搭载于作为对象物的基板S上的表面安装机,如图1所示,在印刷检查装置3的下游侧,沿着基板S的搬运方向排列。各元件安装机5包括壳体、装配有多个供料器50的供料器安设台、基板搬运装置、XY移动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吸嘴的安装头、零件相机、标记相机、吸嘴站(都省略图示)及控制装置5c等。各元件安装机5的控制装置5c是包含CPU、ROM、RAM、非易失性的存储装置、输入输出接口等的计算机,且经由无线或有线通信而与线控制装置10相互交换信息。
此外,控制装置5c获取零件相机及标记相机的拍摄数据、设置于基板搬运装置、XY移动装置、安装头等的未图示的各种传感器的检测值等。而且,控制装置5c基于来自线控制装置10的信息、零件相机及标记相机的拍摄数据、各种传感器的检测值等而执行生产程序,控制多个供料器50(元件供给单元)、基板搬运装置、XY移动装置、安装头等。生产程序对生产线1的多个元件安装机5中的元件P相对于基板S的搭载顺序、基板S的生产数等进行规定,并储存于控制装置5c的ROM等。
安装检查装置6对通过各元件安装机5安装了的元件P的安装状态进行检查,包括检查机构及控制该检查机构的控制装置(计算机)等。安装检查装置6的控制装置也经由无线或有线通信而与线控制装置10相互交换信息。回流焊装置7配置于安装检查装置6的下游侧,并包括搬运来自该安装检查装置6的基板S的基板搬运装置、对通过该基板搬运装置搬运的基板S进行加热的加热部、控制基板搬运装置、加热部等的控制装置。回流焊装置7通过利用加热部将基板S加热为预先决定的回流焊温度(例如220℃-250℃)而使基板S上的焊料熔融。由此,通过熔融了的焊料冷却并固化而使各元件与基板S的布线图案电连接、固定。回流焊检查装置8对实施了回流焊处理的基板S上的元件P的状态进行检查,包括检查机构及控制该检查机构的控制装置等。回流焊装置7及回流焊检查装置8的控制装置都是包含CPU、ROM、RAM、存储装置等的计算机,且分别经由无线或有线通信而与线控制装置10相互交换信息。
线控制装置10是包含CPU、ROM、RAM、例如硬盘驱动器或者固态硬盘之类的非易失性的存储装置及输入输出接口等并且连接有键盘、鼠标之类的输入设备、显示装置(都省略图示)的计算机。在线控制装置10的存储装置存储有与基板S的生产关联的各种生产信息。生产信息包含向基板S安装的元件P的库存状态、供给状态、基板S的生产计划(包括元件P的使用计划)、基板S的生产状态、构成生产线1的多个元件安装机5等的运转状况等。此外,线控制装置10根据来自机器侧的请求等,对印刷装置2的印刷控制部、各元件安装机5的控制装置5c、回流焊装置7的回流焊控制部等给予各种指令信号等。另外,线控制装置10也可以由服务器及经由网络而与该服务器连接的终端构成。
装配于上述生产线1的各元件安装机5的供料器50是盒式的带式供料器,如图2所示,包括:卷绕有收容了多个元件P的带的带盘51和拆装自如地收容该带盘51的较薄的箱状的供料器主体52。在带盘51中,多个元件P分别由覆盖上述带的表面的膜保护,该膜在元件P到达元件安装机5中的元件供给位置之前被剥离。而且,在供料器主体52内收容有将带从带盘51拉出并向上述元件供给位置送出的带进给机构和控制该带进给机构的供料器控制装置(都省略图示)。供料器控制装置包括具有CPU、ROM、RAM等的微型计算机等。在本实施方式中,带进给机构、供料器控制装置等电装品收容于在供料器主体52的位于图2中的右侧的前端面52f与带盘51的收容部之间被划分出的电装品收容部52e内。
此外,供料器主体52的前端面52f在比供料器主体52的高度方向上的中央靠上方处与供料器主体52的上端面正交并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以随着从该中央附近朝向下方而接近位于图2中的左侧的供料器主体52的后端面52r的方式倾斜。而且,在供料器主体52的位于高度方向上的比中央靠上方的前端面52f的上部52u设置有第一及第二定位销53a、53b。第一定位销53a在供料器主体52的上端面附近从前端面52f的上部52u向图2中的右侧突出,第二定位销53b在第一定位销53a的下方从前端面52f的上部52u向图2中的右侧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下侧的第二定位销53b的末端位于比上侧的第一定位销53a的末端靠后端面52r侧(图2中的左侧)处。
而且,在前端面52f的上部52u设置有供料器连接器54。供料器连接器54从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的第一及第二定位销53a、53b之间向图2中的右侧突出。将供料器50装配于元件安装机5,若供料器连接器54与设置于该元件安装机5的未图示的连接器结合,则从元件安装机5侧向带进给机构、供料器控制装置等电装品供给电力,并且在元件安装机5的控制装置5c(参照图1)与供料器控制装置之间交换各种信息。除此之外,供料器主体52包括从前端面52f的上部52u与下方的倾斜部之间向图2中的右侧突出的防撞部52a。
此外,在供料器主体52的上端面固定有具有T字状的截面形状的比较长条的导轨55。导轨55从供料器主体52的电装品收容部52e的后端附近延伸至后端面52r的近前,形成供料器50的上端部。而且,供料器主体52包括用于将供料器50相对于元件安装机5、供料器仓100固定的夹持部件56a。夹持部件56a以在导轨55的后端面52r侧从供料器主体52的上端面向该后端面52r侧向斜上方突出的方式被未图示的弹簧等施力部件施力,并与形成于元件安装机5、供料器仓100的被卡合部卡合。此外,通过操作从供料器主体52的后端面52r突出的释放杆56b,能够使夹持部件56a克服施力部件的作用力而移动,解除该夹持部件56a与被卡合部的卡合。
除此之外,在供料器主体52的下端部固定有形成供料器50的下端面的比较长条的导轨部件57。导轨部件57的前端57t位于比第一及第二定位销53a、53b、前端面52f的上部52u靠后端面52r侧处,该导轨部件57从供料器主体52的电装品收容部52e的后端附近延伸至后端面52r的近前。而且,在供料器主体52的下端部且在导轨部件57的后端面52r侧,形成有比该导轨部件57(供料器50)的下端面向下方突出的突起57p。
图3是表示本公开的供料器仓100的立体图。如该图所示,供料器仓100包括顶部110、底部120、分别连接顶部110及底部120的对应的侧缘部彼此的一对(两个)侧部130、连接一对侧部130的侧缘部彼此的背面部140。此外,顶部110、底部120及一对侧部130划分出位于背面部140的相反侧的开口部150。
如图3所示,供料器仓100的顶部110形成为覆盖底部120的开口部150侧的预定范围,并在顶部110与背面部140之间形成有开口部。而且,在顶部110形成有分别供供料器50的导轨55(上端部)插拔自如地插入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65个)插槽111(支撑槽)。如图4所示,多个插槽111分别具有T字状的截面形状,在底部120侧(下侧)开口并且从开口部150朝向背面部140彼此平行地延伸(参照图3)。由此,若供料器50的导轨55插入插槽111,则该供料器50在经由插入至插槽111的导轨55而由顶部110悬挂的状态下被支撑。
如图3所示,供料器仓100的底部120包括:不存在凹凸(槽)的平面12s、分别能够与形成于供料器50的下端部的突起57p(卡合部)卡合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65个)第一定位部121、分别能够与设置于供料器50的下端部的导轨部件57的前端57t(第二卡合部)卡合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65个)第二定位部122。平面12s是以与顶部110平行地延伸并且与多个插槽111相向的方式形成于底部120的表面(上表面)的平滑的平坦面。
如图3所示,多个第一定位部121分别以在平面12s的开口部150侧与顶部110的多个插槽111分别对应的方式配设于底部120。更详细而言,多个第一定位部121分别是从在开口部150侧开口的平面12s凹陷的凹部,如图4所示,从开口部150侧观察时,在上下方向上与对应的插槽111相向。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第一定位部121在具有随着从沿长边方向延伸的一方的缘部朝向另一方的缘部而变薄的大致楔形的截面形状的板元件123的薄壁的缘部沿着该长边方向隔开间隔地(以等间隔)形成。这样的板元件123以使厚壁的背面部140侧的表面与平面12s共面地连续的方式固定于底部120。
如图3所示,多个第二定位部122由形成于窄幅的板元件124的多个突片125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突片125沿着板元件124的长边方向隔开与插槽111的槽宽及导轨部件57(前端57t)的宽度对应的间隔地(以等间隔)形成,分别从板元件124的表面向上方突出。对于板元件124而言,各突片125与顶部110的插槽111平行地延伸,并且以相邻的突片125彼此之间的表面在平面12s的背面部140侧与该平面12s共面地连续的方式固定于底部120。若板元件124固定于底部120,则如图3所示,多个突片125以在平面12s的背面部140侧与顶部110的多个插槽111分别对应的方式配设于底部120。即,如图4所示,从开口部150侧观察时,相邻的两个突片125彼此之间的空间在上下方向上与对应的插槽111相向,形成能够与导轨部件57的前端57t卡合的第二定位部122。
如图3及图4所示,供料器仓100的背面部140包括分别供供料器50的第一定位销53a插入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65个)第一定位孔143a和分别供供料器50的第二定位销53b插入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65个)第二定位孔143b。多个第一定位孔143a以与顶部110的多个插槽111分别对应的方式沿着背面部140的上缘部隔开间隔地(以等间隔)形成于该背面部140。多个第二定位孔143b以与顶部110的多个插槽111分别对应的方式向各第一定位孔143a的下方隔开间隔地形成于背面部140。
而且,背面部140包括分别能够与供料器50的供料器连接器54结合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65个)连接器144。如图4所示,多个连接器144分别以在上下方向上对应的第一及第二定位孔143a、143b之间朝向开口部150侧的方式固定于背面部140。多个连接器144分别与固定于背面部140的未图示的外部连接器连接,该外部连接器能够与设置于保管部4的保管空间41的连接器(省略图示)结合。由此,经由供料器连接器54、连接器144、外部连接器等,将各供料器50连接于线控制装置10、未图示的保管部4的电源,能够在线控制装置10获取各供料器50的供料器信息。
除此之外,如图3及图4所示,在背面部140形成有接受供料器50的防撞部52a的凹部145。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元件安装机5的供料器装配部5f(参照图1)能够收容多个供料器50,供料器装配部5f包括上述的顶部110、底部120、一对侧部130、插槽111、第一及第二定位部121、122、第一及第二定位孔143a、143b、连接器144、相当于凹部145等的插槽、第一及第二定位部、第一及第一定位孔、连接器、凹部等。
在通过用户(人)的手动作业将供料器50收容于如上述那样构成的供料器仓100时,首先,经由开口部150而将供料器50的前部插入供料器仓100内,并且如图5所示,将该供料器50的导轨55(上端部)插入成为顶部110的对象的插槽111。而且,在导轨55插入到插槽111的状态下,将供料器50从开口部150朝向背面部140压入。此时,供料器50的防撞部52a适当地压退已经收容于供料器仓100内的其他供料器50。如图6所示,若将供料器50向背面部140侧压入,则该供料器50的第一定位销53a达到背面部140的第一定位孔143a的入口。此外,若第一定位销53a随着供料器50的向背面部140侧的进一步的移动而插入第一定位孔143a内,则供料器50的第二定位销53b到达背面部140的第二定位孔143b的入口。
此处,如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供料器50及供料器仓100构成为,在第二定位销53b到达第二定位孔143b的入口的时刻,突起57p(卡合部)与第一定位部121的卡合开始位置的距离L1比从导轨部件57的前端57t(第二卡合部)至作为第一定位部121的两个突片125为止的距离L2短。由此,若第二定位销53b随着供料器50的移动而插入第二定位孔143b内,则如图8所示,供料器50的突起57p进入与支撑导轨55的插槽111对应的第一定位部121(凹部)内而与该第一定位部121卡合。
而且,若供料器50进一步向背面部140侧被压入,则如从图9可知的那样,导轨部件57的前端57t(第二卡合部)与和支撑导轨55的插槽111对应的第二定位部122卡合。即,导轨部件57的前端57t由构成第二定位部122的两个突片125从两侧保持。此外,如图8及图9所示,供料器50的供料器连接器54与供料器50的向背面部140侧的移动对应地和对应于支撑导轨55的插槽111的连接器144结合。而且,供料器50的夹持部件56a与形成于供料器仓100的未图示的被卡合部卡合。由此,供料器50的向背面部140侧的移动被限制,一个供料器50向供料器仓100的收容结束。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将供料器50收容于供料器仓100时,向成为顶部110的对象的插槽111插入形成供料器50的上端部的导轨55,将该供料器50从开口部150朝向背面部140压入。而且,伴随着供料器50从开口部150朝向背面部140被压入,该供料器50的突起57p(卡合部)及导轨部件57的前端57t(第二卡合部)与开口部150侧的第一定位部121或背面部140侧的第二定位部122卡合,供料器50向供料器仓100内的收容结束。由此,基本上若使供料器50支撑于顶部110的插槽111而朝向背面部140压入,则能够将供料器50收容于供料器仓100。
此外,在供料器仓100中,多个第一定位部121配设于平面12s的开口部150侧,多个第二定位部122配设于平面12s的背面部140侧。由此,即便供料器50的突起57p及前端57t的至少任一方卡合于不与支撑导轨55的插槽111对应的第一及第二定位部121、122的至少任一方,也能够在不将供料器50的整体从供料器仓100取出的情况下使供料器50的突起57p及前端57t重新卡合于与支撑导轨55的插槽111对应的第一及第二定位部121、122。因此,能够将多个供料器50以不倾斜且沿上下方向笔直地延伸的方式收容于供料器仓100内。而且,在供料器仓100中,不易在底部120的平面12s滞留异物,因此,没有在供料器50的下端部与平面12s之间卡入异物,能够良好地抑制因异物的卡入引起的供料器50的倾斜、与其他供料器50的干涉等。作为其结果,根据供料器仓100,能够良好地确保收容供料器50时的作业性,并且稳定地收容多个供料器50。
而且,供料器50具有从背面部140侧的端面即前端面52f的上部52u朝向背面部140突出的第一定位销53a和在该第一定位销53a的下方从前端面52f的上部52u朝向背面部140突出的第二定位销53b,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定位销53b的末端位于比第一定位销53a的末端靠开口部150侧处。此外,分别供供料器50的第一定位销53a插入的多个第一定位孔143a和分别供供料器50的第二定位销53b插入的多个第二定位孔143b以与多个插槽111分别对应的方式形成于背面部140。
由此,若供料器50从开口部150朝向背面部140被压入,则第一定位销53a插入到背面部140的第一定位孔143a,之后第二定位销53b插入到第二定位孔143b。作为其结果,能够通过第一及第二定位销53b使由顶部110的插槽111支撑的供料器50沿上下方向笔直地延伸,能够使该供料器50的突起57p或前端57t平滑地卡合于与支撑导轨55的插槽111对应的第一及第二定位部121、122。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供料器50从开口部150朝向背面部140被压入的期间,第二定位销53b到达第二定位孔143b之后,供料器50的突起57p(卡合部)与第一定位部121卡合,之后供料器50的导轨部件57的前端57t(第二卡合部)与第二定位部122卡合。即,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若供料器50的突起57p卡合于不与支撑导轨55的插槽111对应的第一定位部121,则供料器50倾斜,从而导轨部件57的前端57t变得无法与第二定位部122平滑地卡合,难以将供料器50向背面部140侧压入。由此,能够使想要将供料器50收容于供料器仓100的用户容易注意到供料器50的突起57p(卡合部)没有与本来应该卡合的第一定位部121卡合并催促修正。
而且,在上实施方式中,底部120的平面12s与顶部110平行地延伸。此外,供料器50的突起57p(卡合部)比导轨部件57(供料器50)的下端面向下方突出,第一定位部121是从在开口部150侧开口的平面12s凹陷的凹部,且与供料器50的突起57p卡合。而且,构成第二定位部122的两个突片125从两侧保持供料器50的导轨部件57的前端57t(背面部140侧的端部)。由此,在将供料器50的导轨55插入顶部110的插槽111时供料器50的下端部(导轨部件57的前端57t等)不与第一定位部121干涉,并且在突起57p卡合于不与支撑供料器50的导轨55的插槽111对应的第一定位部121(凹部)时,能够容易且迅速地使突起57p从该第一定位部121移除并与本来应该卡合的第一定位部121卡合。
此外,供料器50包括固定于供料器主体52的上端面的具有T字状的截面形状的导轨55,在经由插入至插槽111的导轨55而由顶部110悬挂的状态下被支撑。由此,在朝向背面部140被压入的供料器50的突起57p及导轨部件57的前端57t与第一或第二定位部121、122卡合为止的期间,能够通过自重使该供料器50沿上下方向笔直地延伸。
另外,至此为止,以通过手动作业将供料器50收容于供料器仓100的情况作为例子,对本公开的供料器仓100进行了说明,但不局限于此,能够通过装载机9等搬运装置等将供料器50收容于供料器仓100是不言而喻的。此外,供料器50也可以构成为,第一定位销53a的末端位于比第二定位销53b的末端靠开口部150侧处。而且,也可以是,例如在供料器50具有比较高的刚性的情况下,以供料器50的突起57p(卡合部)及导轨部件57的前端57t(第二卡合部)同时与第一或第二定位部121、122卡合的方式构成供料器50及供料器仓100。此外,供料器仓100的底部120的平面12s不一定需要是与顶部110平行地延伸的平坦面,只要是不存在凹凸(插槽)的面,则也可以是斜面、平缓曲面,也可以是粘贴有密封件等或者固定有布线等而形成的那样的实质没有滞留异物的具有微小的凹凸的平面,也可以在平面12s形成有孔。
而且,通过在供料器仓100设置多个第二定位部122(多个突片125),在元件安装机5的供料器装配部5f设置相当于多个第二定位部122(多个突片125)的要素,能够由供料器仓100等极稳定地支撑多个供料器50,但不局限于此。即,也可以从供料器仓100省略多个第二定位部122(多个突片125),也可以从元件安装机5的供料器装配部5f省略相当于多个第二定位部122(多个突片125)的要素。在这样的供料器仓100等中,基本上若使供料器50支撑于顶部110的插槽111并朝向背面部140压入,则也能够将供料器50收容于供料器仓100。而且,即便供料器50的突起57p卡合于不与支撑导轨55的插槽111对应的第一定位部121,也能够在不将供料器50的整体从供料器仓100取出的情况下,使突起57p重新卡合于与支撑导轨55的插槽111对应的第一定位部121。因此,在这样的方式中,也能够将多个供料器50以不倾斜且沿上下方向笔直地延伸的方式收容于供料器仓100、供料器装配部5f内,能够良好地确保收容供料器50时的作业性,并且稳定地收容多个供料器50。
而且,本公开的发明没有被上述实施方式作任何限定,能够在本公开的外延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是不言而喻的。而且,上述实施方式毕竟只不过是发明内容这栏记载的发明的具体的一个形式,不是限定发明内容这栏记载的发明的要素。
工业实用性
本公开的发明能够在安装有元件的物品的制造产业中利用。
附图标记说明
1...生产线 5...元件安装机 5f...供料器装配部 50...供料器 51...带盘52...供料器主体 52a...防撞部 52e...电装品收容部 52f...前端面 52r...后端面52u...上部 53a...第一定位销 53b...第二定位销 54...供料器连接器 55...导轨56a...夹持部件 56b...释放杆 57...导轨部件 57p...突起(卡合部) 57t...前端(第二卡合部) 100...供料器仓 110...顶部 111...插槽 12s...平面 120...底部 121...第一定位部 122...第二定位部 123、 124...板元件 125...突片 130...侧部 140...背面部143a...第一定位孔 143b...第二定位孔 144...连接器 145...凹部 150...开口部 P...元件 S...基板。

Claims (8)

1.一种供料器仓,包括顶部、底部、背面部及位于所述背面部的相反侧的开口部,且收容分别保持有多个元件的多个供料器,其中,
所述供料器仓具备:
多个支撑槽,以分别在所述底部侧开口并且从所述开口部朝向所述背面部彼此平行地延伸的方式形成于所述顶部,分别供所述供料器的上端部插拔自如地插入;
平面,以与所述顶部的所述多个支撑槽相向的方式形成于所述底部;及
多个定位部,以在所述平面的所述开口部侧与所述多个支撑槽分别对应的方式配设于所述底部,且伴随着在所述上端部插入到所述支撑槽的状态下所述供料器从所述开口部朝向所述背面部被压入,而分别与形成于所述供料器的下端部的卡合部卡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料器仓,其中,
所述供料器仓还具备多个第二定位部,所述多个第二定位部以在所述平面的所述背面部侧与所述多个支撑槽分别对应的方式配设于所述底部,且伴随着在所述上端部插入到所述支撑槽的状态下所述供料器从所述开口部朝向所述背面部被压入,而分别与形成于所述供料器的所述下端部的第二卡合部卡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供料器仓,其中,
所述供料器具有从所述背面部侧的端面的上部朝向所述背面部突出的第一定位销和在所述第一定位销的下方从所述端面朝向所述背面部突出的第二定位销,所述第一定位销及所述第二定位销中的一方的末端位于比另一方的末端靠所述开口部侧的位置,分别供所述供料器的所述第一定位销插入的多个第一定位孔和分别供所述供料器的所述第二定位销插入的多个第二定位孔以与所述多个支撑槽分别对应的方式形成于所述背面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供料器仓,其中,
在所述供料器从所述开口部朝向所述背面部被压入的期间,所述第一定位销及所述第二定位销中的所述另一方到达所述第一定位孔或所述第二定位孔之后,所述供料器的所述卡合部与所述定位部卡合,之后所述供料器的所述第二卡合部与所述第二定位部卡合。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供料器仓,其中,
所述平面与所述顶部平行地延伸,
所述卡合部是比所述供料器的下端面向下方突出的突起,
所述第二卡合部是所述供料器的形成所述下端面的部分的所述背面部侧的端部,
所述定位部是从在所述开口部侧开口的所述平面凹陷的凹部,且与所述供料器的所述突起卡合,
所述第二定位部从两侧保持所述供料器的所述第二卡合部。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供料器仓,其中,
所述供料器包括固定于上端面的具有T字状的截面形状的导轨,并在经由被插入至所述支撑槽的所述导轨而由所述顶部悬挂的状态下被支撑。
7.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供料器仓,其中,
所述供料器包括:带盘,卷绕有保持所述多个元件的带;以及供料器主体,收容所述带盘。
8.一种元件安装机,具有收容分别保持有多个元件的多个供料器的供料器装配部,从所述供料器拾取所述元件并将所述元件搭载于对象物上,其中,
所述供料器装配部包括:
顶部;
底部;
背面部;
位于所述背面部的相反侧的开口部;
多个支撑槽,以分别在所述底部侧开口并且从所述开口部朝向所述背面部彼此平行地延伸的方式形成于所述顶部,分别供所述供料器的上端部插拔自如地插入;
平面,以与所述顶部的所述多个支撑槽相向的方式形成于所述底部;及
多个定位部,以在所述平面的所述开口部侧与所述多个支撑槽分别对应的方式配设于所述底部,且伴随着在所述上端部插入到所述支撑槽的状态下所述供料器从所述开口部朝向所述背面部被压入,而分别与形成于所述供料器的下端部的卡合部卡合。
CN202180097692.4A 2021-06-02 2021-06-02 供料器仓及元件安装机 Pending CN11725620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21/021024 WO2022254615A1 (ja) 2021-06-02 2021-06-02 フィーダマガジンおよび部品実装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256206A true CN117256206A (zh) 2023-12-19

Family

ID=843228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97692.4A Pending CN117256206A (zh) 2021-06-02 2021-06-02 供料器仓及元件安装机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WO2022254615A1 (zh)
CN (1) CN117256206A (zh)
DE (1) DE112021007738T5 (zh)
WO (1) WO2022254615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34172B2 (ja) * 2011-12-15 2015-06-10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電子部品実装装置
JP6412125B2 (ja) * 2014-06-13 2018-10-24 株式会社Fuji 部品装着機
JP6738419B2 (ja) * 2016-07-08 2020-08-12 株式会社Fuji 部品実装システムおよび管理装置
CN112075134B (zh) * 2018-06-05 2022-04-01 株式会社富士 带式供料器
WO2020065754A1 (ja) 2018-09-26 2020-04-02 株式会社Fuji テープフィーダ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254615A1 (ja) 2022-12-08
JPWO2022254615A1 (zh) 2022-12-08
DE112021007738T5 (de) 2024-04-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285313B2 (en) Feeder device
JP5423642B2 (ja) テープフィーダおよびテープフィーダにおけるテープ装着方法
JP5423644B2 (ja) テープフィーダおよびテープフィーダにおけるテープ装着方法
US9655295B2 (en) Attachment for feeder installation and method for feeder installation
CN117256206A (zh) 供料器仓及元件安装机
CN109729709B (zh) 部件供给装置、部件装配装置以及安装基板的制造方法
EP0194739A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ccurate positioning of a solid component for a robotic pickup
JP7232980B2 (ja) テープフィーダおよび部品実装装置
JP6703999B2 (ja) 部品装着機
CN111316768B (zh) 运算装置
JP7429701B2 (ja) 作業機、および部品装着方法
CN217642105U (zh) 一种用于电连接器的外插入端子组装装置
WO2022149204A1 (ja) アキシャルフィーダ、及びアキシャルリード部品を保持する方法
JPH06104600A (ja) コネクタの挿着方法とその自動挿着装置
CN117316657B (zh) 电容器引脚调整装置
JP4243217B2 (ja) 電気接続箱の製造装置及び製造方法
JP5791422B2 (ja) 部品実装機および部品実装ライン
JP3273243B2 (ja) コネクタ実装用のアタッチメント部材
WO2015052800A1 (ja) 部品実装機
JP2009302108A (ja) 電子部品装着装置及び部品供給装置
JP2022108020A (ja) リード部品フィーダ、対基板作業機、及びリード部品を回路基板に装着する方法
JP2021093560A (ja) アキシャルフィーダ、および部品実装装置
JP5445478B2 (ja) テープフィーダ
WO2020183535A1 (ja) 屈曲装置、部品供給装置、及び屈曲方法
WO2019130422A1 (ja) 作業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