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199073A - 一种互补场效应晶体管、其制备方法、存储器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互补场效应晶体管、其制备方法、存储器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199073A
CN117199073A CN202210579793.1A CN202210579793A CN117199073A CN 117199073 A CN117199073 A CN 117199073A CN 202210579793 A CN202210579793 A CN 202210579793A CN 117199073 A CN117199073 A CN 11719907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layer
dielectric layer
gate oxide
oxide dielectr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57979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莹
黄凯亮
王昭桂
景蔚亮
王正波
廖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579793.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199073A/zh
Priority to PCT/CN2023/070720 priority patent/WO2023226446A1/zh
Publication of CN1171990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19907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7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1/7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 H01L21/8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to produce devices, e.g. integrated circuits, each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components
    • H01L21/82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to produce devices, e.g. integrated circuits, each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component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using silicon technology
    • H01L21/8232Field-effect technology
    • H01L21/8234MIS technology, i.e. integration processes of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of the conductor-insulator-semiconductor type
    • H01L21/8238Complementary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e.g. CMO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27/0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 H01L27/08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including only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of a single kind
    • H01L27/085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including only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of a single kind including field-effect components only
    • H01L27/088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including only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of a single kind including field-effect components only the components being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insulated gate
    • H01L27/09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including only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of a single kind including field-effect components only the components being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insulated gate complementary MIS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02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06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s,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of the semiconductor regions ;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centration or distribution of impurities within semiconductor regions
    • H01L29/10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s,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of the semiconductor regions ;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centration or distribution of impurities within semiconductor regions with semiconductor regions connected to an electrode not carrying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and such electrode being part of a semiconductor device which comprises three or more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12/00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DRAM]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Ceramic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etal-Oxide And Bipolar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s (AREA)

Abstract

一种互补场效应晶体管、其制备方法、存储器及电子设备。其中,该互补场效应晶体管中包括第一FET和第二FET,第一FET和第二FET中一个FET为N型FET,另一个FET为P型FET。由于第一FET和第二FET的沟道层均沿垂直方向环绕或部分环绕栅极设置,因此相比平面型的FET,本申请中第一FET和第二FET的水平投影面积均比较小。并且,将第一FET和第二FET堆叠设置,可以使得第一FET和第二FET的水平投影间距缩小至0,从而实现一种水平投影面积较小的CFET。并且,由于该CFET中两个FET的沟道长度均由源极和漏极之间的距离决定,在制备时,可以通过控制膜层的厚度来实现,不需要依赖高精度的光刻技术,因此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

Description

一种互补场效应晶体管、其制备方法、存储器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半导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互补场效应晶体管、其制备方法、存储器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DRAM)存储密度的不断增加,对存储器外围电路的集成度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DRAM使用前道(Front End OfLine,FEOL)工艺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CMOS)场效应晶体管(Field Effect Transistor,FET)作为存储单元的外围电路,给前道带来了较大的集成面积消耗及成本压力,因此,在后道(Back End Of Line,BEOL)工艺中实现CMOS器件集成不仅可以节约前道电路的占用面积,还可以实现三维集成及片上集成,成为目前发展的潜在趋势。目前,基于低温氧化物半导体的薄膜晶体管(Thin FilmTransistor, TFT)技术已经可以实现稳定且性能优异的NMOS器件,但由于低温氧化物半导体的固有导电机制,使其难以实现高性能且稳定的PMOS器件,而仅靠NMOS集成的CMOS逻辑,会总有一个晶体管处于常开状态,从而导致较大的静态功耗。与此同时,为进一步减小外围电路的占用面积,缩小PMOS器件和NMOS器件的间距,人们提出了三维结构的CMOS 器件。
参见图1,图1为相关技术中提出的一种以低温多晶硅氧化物(Low TemperaturePolycrystalline Oxide,LTPO)为导电沟道的三维CMOS器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公共漏极01连接底部P型沟道层02和顶部N型沟道层03,公共栅极04控制NMOS器件和PMOS 器件的工作状态。第一源极05与底部P型沟道层02相连接入高电平,第二源极06与顶部 N型沟道层03相连接入低电平,P型沟道层02的材料为低温多晶硅,N型沟道层03的材料为氧化物。
但是,上述基于LTPO的CMOS器件中,沟道层为平面结构,CMOS器件的水平投影面积仍然较大,要想进一步缩小器件水平投影面积需要高精度的光刻技术。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互补场效应晶体管(Complementary Field Effect Transistor,CFET)、其制备方法、存储器及电子设备,可以在不增加工艺难度的基础上降低CFET的水平投影面积。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CFET,该CFET包括堆叠设置在衬底上的第一FET 和第二FET,其中,第一FET和第二FET中一个FET为N型FET,另一个FET为P型FET。该堆叠设置的第一FET和第二FET主要包括柱状的栅极、栅氧介质层、第一沟道层、第二沟道层、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第三电极。栅氧介质层至少覆盖栅极的一侧侧壁,例如栅氧介质层位于栅极的一侧侧壁,或者栅氧介质层环绕栅极设置。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第三电极由下向上依次间隔且层叠设置于栅氧介质层外侧壁,三个电极均通过栅氧介质层与栅极隔离。其中,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分别为第一FET的源极和漏极,第三电极和第二电极分别为第二FET的源极和漏极,即第一FET和第二FET共用漏极。第一沟道层属于第一 FET,第一沟道层位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且第一沟道层覆盖第一电极的上表面、第二电极的下表面以及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裸露的栅氧介质层的外侧壁,第一沟道层通过栅氧介质层与栅极隔离。而第一沟道层可以N型沟道层,也可以为P型沟道层。第二沟道层属于第二FET,第二沟道层位于第二电极和第三电极之间,且第二沟道层覆盖第二电极的上表面、第三电极的下表面以及第二电极和第三电极之间裸露的栅氧介质层的外侧壁,第二沟道层通过栅氧介质层与栅极隔离。如果第一沟道层为N型沟道层,第二沟道层则为 P型沟道层,如果第一沟道层为P型沟道层,第二沟道层则为N型沟道层。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CFET,第一FET和第二FET的沟道层均沿垂直方向环绕或部分环绕栅极设置,因此相比平面型的FET,本申请中具有垂直环形沟道(Channel-All-Around,CAA)结构的第一FET和第二FET的水平投影面积均比较小。并且,将第一FET和第二 FET堆叠设置,可以使得第一FET和第二FET的水平投影间距缩小至0,从而实现一种水平投影面积较小的CFET。并且,由于该CFET中两个FET的沟道长度均由源极和漏极之间的距离决定,在制备时,可以通过控制膜层的厚度来实现,不需要依赖高精度的光刻技术,因此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
本申请提供的CFET,在工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增加沟道层在垂直方向的高度来增大器件的有效沟道长度,从而提高器件的开电流。
本申请对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以及第三电极的材料不作限定,三个电极的材料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示例性的,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以及第三电极的材料可以为金属导电材料或其它导电性材料,如TiN、Ti、Au、W、Mo、In-Ti-O(ITO)、In-Zn-O(IZO)、Al、 Cu、Ru、Ag、Pt等或者它们的任意组合。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均与第一沟道层形成欧姆接触,第二电极和第三电极均与第二沟道层形成欧姆接触。
示例性的,本申请中栅极的材料可以为金属材料或其它导电性材料,如TiN、Ti、Au、 W、Mo、ITO、IZO、Al、Cu、Ru、Ag、Pt等或者它们的任意组合。
示例性的,本申请中栅氧介质层的材料可以为绝缘材料,如SiOx、SiNx、Al2O3、HfO2、ZrO2、TiO2、Y2O3等或者它们的组合材料、叠层材料、组合叠层材料。
示例性的,在本申请中N型沟道层的材料可以为Si、poly-Si(多晶硅)、amorphous-Si (非晶硅)等硅基半导体材料,In2O3、ZnO、Ga2O3、ITO、TiO2等金属氧化物,In-Ga-Zn-O(IGZO)、In-Sn-Zn-O(ISZO)等多元化合物,石墨烯、MoS2、黑磷等二维半导体材料或者它们的任意组合。
示例性的,在本申请中P型沟道层的材料可以为Si、poly-Si、amorphous-Si等硅基半导体,ZnO2、CuO以及NiOx等P型氧化物半导体材料或它们的任意组合。
进一步地,为了避免源极\漏极的金属在与沟道层接触的界面处发生扩散,以降低接触面的费米钉扎效应,可以在源极\漏极与沟道层接触的界面处引入一层约0.1nm-2nm绝缘层,从而形成半导体材料-绝缘材料-金属材料的结构。
示例性的,该CFET中还可以包括:位于第一电极与第一沟道层之间第一绝缘层,且第一绝缘层的厚度为0.1nm-2nm。和/或,该CFET中还可以包括位于第二电极与第一沟道层之间第二绝缘层,且第二绝缘层的厚度为0.1nm-2nm。和/或,该CFET中还可以包括位于第二电极与第二沟道层之间第三绝缘层,且第三绝缘层的厚度为0.1nm-2nm。和/或,该CFET 中还可以包括位于第三电极与第二沟道层之间第四绝缘层,且第四绝缘层的厚度为 0.1nm-2nm。
示例性的,为了提升第一FET的栅控能力,该CFET中还可以包括:位于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的第一背栅极和第一隔离介质层;第一隔离介质层位于第一背栅极与第一沟道层之间,即第一背栅极和第一沟道层通过第一隔离介质层隔离,从而形成双栅结构的第一FET。并且,第一背栅极的引入并不会导致工艺难度的大幅度增加,可适用性较强。
同理的,为了提升第二FET的栅控能力,该CFET中还可以包括:位于第二电极与第三电极之间的第二背栅极和第二隔离介质层;第二隔离介质层位于第二背栅极与第二沟道层之间,即第二背栅极和第二沟道层通过第二隔离介质层隔离,从而形成双栅结构的第二FET。并且,第二背栅极的引入并不会导致工艺难度的大幅度增加,可适用性较强。
示例性的,本申请中第一隔离介质层和第二隔离介质层的材料可以为绝缘材料,如SiOx、 SiNx、Al2O3、HfO2、ZrO2、TiO2、Y2O3等或者它们的组合材料、叠层材料、组合叠层材料。
示例性的,本申请中第一背栅极和第二背栅极的材料可以为金属材料或其它导电性材料,如TiN、Ti、Au、W、Mo、ITO、IZO、Al、Cu、Ru、Ag、Pt等或者它们的任意组合。
示例性的,该CFET中,栅氧介质层可以包括第一栅氧介质层和位于第一栅氧介质层上方的第二栅氧介质层;第一栅氧介质层与第二栅氧介质层的交界面位于第二电极所在的区域。该具有两种栅氧介质层的CFET,可以分别调控N型FET和P型FET的阈值电压,以调节两种FET的对称性,从而优化CFET的器件性能,降低功耗。
其中,第一栅氧介质层和第二栅氧介质层可以通过区域掺杂或者分区域沉积方法制备,在此不作限定。
在具体实施时,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CFET,可通过合适的电路连接应用于DRAM的外围电路中,从而可以缩小存储器的电路占用面积,提高集成度。此外,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CFET的实现方式与传统的微电子工艺相兼容,还可应用于BEOL工艺,实现异质集成或堆叠集成。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存储器,包括存储阵列和控制该存储阵列的控制电路,该控制电路中包括如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各种实施方式所述的CFET。由于该存储器解决问题的原理与前述一种CFET相似,因此该存储器的实施可以参见前述CFET的实施,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上述第二方面可以达到的技术效果可以参照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可能设计可以达到的技术效果说明,这里不再重复赘述。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的如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各种实施方式所述的CFET。由于该电子设备解决问题的原理与前述一种 CFET相似,因此该电子设备的实施可以参见前述CFET的实施,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上述第三方面可以达到的技术效果可以参照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可能设计可以达到的技术效果说明,这里不再重复赘述。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互补场效应晶体管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在衬底上形成叠层结构,其中所述叠层结构包括由下向上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电极、第一牺牲层、第二电极、第二牺牲层和第三电极;
形成贯穿所述叠层结构的凹槽;
在所述凹槽的侧壁形成栅氧介质层;
在侧壁沉积形成有所述栅氧介质层的凹槽内填充栅极;
去除所述第一牺牲层;
在所述第一电极的上表面、所述第二电极的下表面以及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裸露的所述栅氧介质层的外侧壁沉积第一沟道层;
去除所述第二牺牲层;
在所述第二电极的上表面、所述第三电极的下表面以及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第三电极之间裸露的所述栅氧介质层的外侧壁沉积第二沟道层;
其中,所述第一沟道层和所述第二沟道层中之一为N型沟道层,另一为P型沟道层。
可选的,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制备方法中,在沉积所述第二沟道层之后还可以包括:在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沉积覆盖所述第一沟道层的第一隔离介质层;在所述第一隔离介质层所限定的间隙中形成第一背栅极。
进一步的,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制备方法中,在形成所述第一背栅极之后还包括:在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三电极之间沉积覆盖所述第二沟道层的第二隔离介质层;在所述第二隔离介质层所限定的间隙中形成第二背栅极。
可选的,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制备方法中,在所述凹槽的侧壁形成栅氧介质层可以包括:在所述凹槽的侧壁沉积第一栅氧介质层;在侧壁沉积有所述第一栅氧介质层的凹槽内沉积保护层,且所述保护层的高度位于所述第二电极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二电极的上表面之间;去除位于所述保护层上方的所述第一栅氧介质层;在所述第一栅氧介质层上方沉积覆盖所述凹槽侧壁的第二栅氧介质层;去除所述保护层。
进一步的,在形成所述互补场效应晶体管之后,还可以包括:对所述互补场效应晶体管进行刻蚀,将所述互补场效应晶体管刻蚀成两个独立的互补场效应晶体管。
附图说明
图1为相关技术中提出的一种三维CMOS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提供的CFET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互补场效应晶体管沿AA’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提供的CFET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的CFET沿AA’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CFET的一种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又一种实施例提供的CFET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又一种实施例提供的CFET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所示的CFET沿AA’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又一种实施例提供的CFET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CFET的另一种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又一种实施例提供的CFET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所示的CFET沿AA’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又一种实施例提供的CFET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又一种实施例提供的CFET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提供的CFET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另一种实施例提供的CFET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又一种实施例提供的CFET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CFET的制备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0a至图20l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CFET的制备过程的结构示意图;
图21a至图21e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栅氧介质层的制备过程的结构示意图;
图22a和图22b本申请另一种实施例中CFET的制备过程的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本申请又一种实施例中CFET的制备过程的结构示意图;
图24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提供的CFET的模拟仿真电学表征图;
图2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存储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互补场效应晶体管;100-衬底;11-栅极;12-栅氧介质层;13-第一沟道层;14-第二沟道层;15-第一电极;16-第二电极;17-第三电极;12a-第一栅氧介质层;12b-第二栅氧介质层;18-第一绝缘层;19-第二绝缘层;20-第三绝缘层;21-第四绝缘层;22-第一背栅极; 23-第一隔离介质层;24-第二背栅极;25-第二隔离介质层;10a-第一FET;10b-第二FET; 31-第一牺牲层;32-第二牺牲层;33-第一保护层;34-第二保护层;V1-凹槽;V2-隔离槽; 1-存储器;101-存储阵列;102-控制电路;201-壳体,202-电路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应注意的是,在本说明书中,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本申请中所描述的表达位置与方向的词,均是以附图为例进行的说明,但根据需要也可以做出改变,所做改变均包含在本发明保护范围内。本申请的附图仅用于示意相对位置关系不代表真实比例。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为了方便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法,下面首先介绍一下其应用场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CFET可以应用于基于BEOL的存储器中。该存储器可用于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可穿戴设备、车载设备等电子设备中的数据存储。当然,本申请提供的互补场效应晶体管和存储器也可以应用于其他电子设备中,在此不作限定。
下面结合附图来说明本申请技术方案中的CFET、其制备方法、存储器及电子设备。
参见图2至图5,图2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提供的CFET的三维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的互补场效应晶体管沿AA’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提供的CFET的三维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所示的CFET沿AA’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该CFET10 包括沿方向Z堆叠设置在衬底100上的第一FET10a和第二FET10b,其中,第一FET10a 和第二FET10b中一个FET为N型FET,另一个FET为P型FET。该堆叠设置的第一FET10a 和第二FET10b主要包括柱状的栅极11、栅氧介质层12、第一沟道层13、第二沟道层14、第一电极15、第二电极16和第三电极17。
继续参见图2至图5,在本申请中,栅氧介质层12至少覆盖栅极11的一侧侧壁,例如栅氧介质层12位于栅极11的一侧侧壁,或者栅氧介质层12环绕栅极11设置。示例性的,以栅极11的水平截面(即平行于衬底100方向的截面)为矩形为例,栅极11具有4个侧壁,栅氧介质层12可以是仅覆盖其中部分侧壁,例如可以仅覆盖1个侧壁、2个侧壁或者或如图4和图5所示的3个侧壁,还可以覆盖如图2和图3所示的所有侧壁(即覆盖4个侧壁)。
继续参见图2至图5,第一电极15、第二电极16和第三电极17由下向上依次间隔且层叠设置于栅氧介质层12外侧壁,三个电极均通过栅氧介质层12与栅极11隔离。其中,第一电极15和第二电极16分别为第一FET10a的源极和漏极,第三电极17和第二电极16 分别为第二FET10b的源极和漏极,即第一FET10a和第二FET10b共用漏极。
继续参见图2至图5,第一沟道层13属于第一FET10a,第一沟道层13位于第一电极15和第二电极16之间,且第一沟道层13覆盖第一电极15的上表面、第二电极16的下表面以及第一电极15和第二电极16之间裸露的栅氧介质层12的外侧壁,第一沟道层13通过栅氧介质层12与栅极11隔离。而第一沟道层13可以N型沟道层,也可以为P型沟道层。第二沟道层14属于第二FET10b,第二沟道层14位于第二电极16和第三电极17之间,且第二沟道层14覆盖第二电极16的上表面、第三电极17的下表面以及第二电极16和第三电极17之间裸露的栅氧介质层12的外侧壁,第二沟道层14通过栅氧介质层12与栅极11 隔离。如果第一沟道层13为N型沟道层,第二沟道层14则为P型沟道层,如果第一沟道层13为P型沟道层,第二沟道层14则为N型沟道层。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CFET10,第一FET10a和第二FET10b的沟道层均沿垂直方向环绕或部分环绕栅极11设置,因此相比平面型的FET,本申请中具有CAA结构的第一FET10a 和第二FET10b的水平投影面积均比较小。并且,将第一FET10a和第二FET10b堆叠设置,可以使得第一FET10a和第二FET10b的水平投影间距缩小至0,从而实现一种水平投影面积较小的CFET10。并且,由于该CFET10中两个FET的沟道长度均由源极和漏极之间的距离决定,在制备时,可以通过控制膜层的厚度来实现,不需要依赖高精度的光刻技术,因此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
本申请提供的CFET10,在工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增加沟道层在垂直方向的高度来增大器件的有效沟道长度,从而提高器件的开电流。
示例性的,以第一FET10a为N型FET,第二FET10b为P型FET为例,本申请中CFET10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当第一FET10a和第二FET10b的共用栅极11接收的信号 Vin为高电平时,第一FET10a处于开启状态,而第二FET10b处于关闭状态,因此第一FET10a 和第二FET10b的共用漏极(即第二电极16)输出的信号Vout与第一FET10a的源极(即第一电极15)接收的信号VSS等电位,例如VSS为低电平,则Vout为低电平。当第一FET10a 和第二FET10b的共用栅极11接收的信号Vin为低电平时,第一FET10a处于关闭状态,而第二FET10b处于开启状态,因此第一FET10a和第二FET10b的共用漏极(即第二电极16) 输出的信号Vout与第二FET10b的源极(即第三电极17)接收的信号VDD等电位,例如 VDD为高电平,则Vout为高电平。
本申请对第一电极15、第二电极16以及第三电极17的材料不作限定,三个电极的材料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示例性的,第一电极15、第二电极16以及第三电极17的材料可以为金属导电材料或其它导电性材料,如TiN、Ti、Au、W、Mo、In-Ti-O(ITO)、 In-Zn-O(IZO)、Al、Cu、Ru、Ag、Pt等或者它们的任意组合。第一电极15和第二电极16 均与第一沟道层13形成欧姆接触,第二电极16和第三电极17均与第二沟道层14形成欧姆接触。
示例性的,本申请中栅极11的材料可以为金属材料或其它导电性材料,如TiN、Ti、Au、W、Mo、ITO、IZO、Al、Cu、Ru、Ag、Pt等或者它们的任意组合。
示例性的,本申请中栅氧介质层12的材料可以为绝缘材料,如SiOx、SiNx、Al2O3、HfO2、ZrO2、TiO2、Y2O3等或者它们的组合材料、叠层材料、组合叠层材料。
示例性的,在本申请中N型沟道层的材料可以为Si、poly-Si(多晶硅)、amorphous-Si (非晶硅)等硅基半导体材料,In2O3、ZnO、Ga2O3、ITO、TiO2等金属氧化物,In-Ga-Zn-O(IGZO)、In-Sn-Zn-O(ISZO)等多元化合物,石墨烯、MoS2、黑磷等二维半导体材料或者它们的任意组合。
示例性的,在本申请中P型沟道层的材料可以为Si、poly-Si、amorphous-Si等硅基半导体,ZnO2、CuO以及NiOx等P型氧化物半导体材料或它们的任意组合。
进一步地,为了避免源极\漏极的金属在与沟道层接触的界面处发生扩散,以降低接触面的费米钉扎效应,可以在源极\漏极与沟道层接触的界面处引入一层约0.1nm-2nm绝缘层,从而形成半导体材料-绝缘材料-金属材料的结构。
示例性的,参见图7,图7为本申请又一种实施例提供的CFET的剖面结构示意图。该CFET10中还可以包括:位于第一电极15与第一沟道层13之间第一绝缘层18,且第一绝缘层18的厚度为0.1nm-2nm。和/或,该CFET10中还可以包括位于第二电极16与第一沟道层13之间第二绝缘层19,且第二绝缘层19的厚度为0.1nm-2nm。和/或,该CFET10中还可以包括位于第二电极16与第二沟道层14之间第三绝缘层20,且第三绝缘层20的厚度为 0.1nm-2nm。和/或,该CFET10中还可以包括位于第三电极17与第二沟道层14之间第四绝缘层21,且第四绝缘层21的厚度为0.1nm-2nm。其中,图7中以CFET10中包括第一绝缘层18、第二绝缘层19、第三绝缘层20和第四绝缘层21为例进行示意。
示例性的,参见图8至图10,图8为本申请又一种实施例提供的CFET的三维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8所示的CFET沿AA’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申请又一种实施例提供的CFET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为了提升第一FET10a的栅控能力,该CFET10中还可以包括:位于第一电极15与第二电极16之间的第一背栅极22和第一隔离介质层23;第一隔离介质层23位于第一背栅极22与第一沟道层13之间,即第一背栅极22和第一沟道层 13通过第一隔离介质层23隔离,从而形成双栅结构的第一FET10a。并且,第一背栅极22 的引入并不会导致工艺难度的大幅度增加,可适用性较强。同理的,为了提升第二FET10b 的栅控能力,该CFET10中还可以包括:位于第二电极16与第三电极17之间的第二背栅极 24和第二隔离介质层25;第二隔离介质层25位于第二背栅极24与第二沟道层14之间,即第二背栅极24和第二沟道层14通过第二隔离介质层25隔离,从而形成双栅结构的第二FET10b。并且,第二背栅极24的引入并不会导致工艺难度的大幅度增加,可适用性较强。
示例性的,如图8至图10所示,该CFET10中,第一FET10a和第二FET10b中均包括两个栅极11,即在第一FET10a中,第一电极15与第二电极16之间设置有第一背栅极22 和第一隔离介质层23,在第二FET10b中,第二电极16与第三电极17之间设置有第二背栅极24和第二隔离介质层25。
示例性的,本申请中第一隔离介质层23和第二隔离介质层25的材料可以为绝缘材料,如SiOx、SiNx、Al2O3、HfO2、ZrO2、TiO2、Y2O3等或者它们的组合材料、叠层材料、组合叠层材料。
示例性的,本申请中第一背栅极22和第二背栅极24的材料可以为金属材料或其它导电性材料,如TiN、Ti、Au、W、Mo、ITO、IZO、Al、Cu、Ru、Ag、Pt等或者它们的任意组合。
示例性的,以第一FET10a为N型FET,第二FET10b为P型FET为例,第一FET10a 和第二FET10b均为具有双栅结构的FET,本申请中CFET10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如图11所示,当第一FET10a和第二FET10b的共用栅极11接收的信号Vin为高电平时,第一FET10a 处于开启状态,而第二FET10b处于关闭状态,因此第一FET10a和第二FET10b的共用漏极输出的信号Vout与第一FET10a的源极接收的信号VSS等电位,例如VSS为低电平,则 Vout为低电平。当第一FET10a和第二FET10b的共用栅极11接收的信号Vin为低电平时,第一FET10a处于关闭状态,而第二FET10b处于开启状态,因此第一FET10a和第二FET10b 的共用漏极输出的信号Vout与第二FET10b的源极接收的信号VDD等电位,例如VDD为高电平,则Vout为高电平。
示例性的,参见图12至图15,图12为本申请又一种实施例提供的CFET的三维结构示意图,图13为图12所示的CFET沿AA’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4为本申请又一种实施例提供的CFET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5为本申请又一种实施例提供的CFET的剖面结构示意图。该CFET10中,栅氧介质层12可以包括第一栅氧介质层12a和位于第一栅氧介质层12a上方的第二栅氧介质层12b;第一栅氧介质层12a与第二栅氧介质层12b的交界面位于第二电极16所在的区域。该具有两种栅氧介质层的CFET10,可以分别调控N型FET 和P型FET的阈值电压,以调节两种FET的对称性,从而优化CFET10的器件性能,降低功耗。
其中,第一栅氧介质层12a和第二栅氧介质层12b可以通过区域掺杂或者分区域沉积方法制备,在此不作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对栅极11在平行于衬底100方向的截面的形状不作限定,可以是规则的形状,例如正方形、图16所示的圆形、图17所示的六边形等,当然也可以是不规则的形状,例如图18所示的类半圆形。示例性的,如图16和图17所示,栅氧介质层12 可以环绕栅极11设置,或者,如图18所示,栅氧介质层12也可以位于栅极11的一侧。
为方便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CFET,下面结合制备方法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上述 CFET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需要注意的是,本申请提供的CFET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下面实施例仅仅是一些优选实现方法,用于阐述本申请CFET的可行性,不对申请的范围进行限制。通过其它工艺方法或顺序实现本申请的CFET的,亦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参见图19,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CFET的制备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制备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1、如图20a所示,在衬底100上形成叠层结构,其中叠层结构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电极15、第一牺牲层31、第二电极16、第二牺牲层32和第三电极17。
步骤S102、形成贯穿叠层结构的凹槽V1。
在具体实施时,在制备CFET10时,一般会在衬底100上形成多个CFET10,示例性的,以两个CFET10为例进行示意,如图20b所示,通过刻蚀工艺对叠层结构进行刻蚀直至露出衬底100,从而形成贯穿叠层结构的两个凹槽V1。
步骤S103、在凹槽V1的侧壁形成栅氧介质层12。
示例性的,如图20c所示,可以采用ALD等技术在凹槽V1的侧壁以及叠层结构的上表面形成栅氧介质层12。
可选地,当栅氧介质层12包括第一栅氧介质层12a和第二栅氧介质层12b时,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形成第一栅氧介质层12a和第二栅氧介质层12b:
如图21a所示,在凹槽V1的侧壁沉积第一栅氧介质层12a;
如图21b所示,在侧壁沉积形成有第一栅氧介质层12a的凹槽V1内沉积第一保护层33,且第一保护层33的高度位于第二电极16的下表面与第二电极16的上表面之间;
如图21c所示,去除位于第一保护层33上方的第一栅氧介质层12a;
如图21d所示,在第一栅氧介质层12a上方沉积覆盖凹槽V1侧壁的第二栅氧介质层12b;
如图21e所示,去除第一保护层33。
步骤S104、如图20d所示,在侧壁沉积形成有栅氧介质层12的凹槽V1内填充栅极11。
如图20e所示,通过化学机械磨平方法去除叠层结构的上表面的栅氧介质层12和栅极 11。
进一步地,当在衬底100上同时形成多个CFET10时,为了隔离不同的CFET10,在任意相邻的CFET10之间通过干法刻蚀方法刻蚀出如图20f所示的隔离槽。
步骤S105、如图20g所示,去除第一牺牲层31。
示例性的,可以通过湿法刻蚀方法选择性腐蚀去除第一牺牲层31。
步骤S106、如图20h所示,在第一电极15的上表面、第二电极16的下表面、以及第一电极15和第二电极16之间裸露的栅氧介质层12的外侧壁沉积第一沟道层13。
示例性的,可以通过ALD工艺形成覆盖整个表面层的第一沟道层13,然后通过干法刻蚀方法,只留下位于第一电极15的上表面、第二电极16的下表面、以及第一电极15和第二电极16之间裸露的栅氧介质层12的外侧壁的第一沟道层13。
在具体实施时,如图20i所示,沉积覆盖第一沟道层13的第二保护层34,以避免后续第二沟道层14的材料沉积在第一沟道层13的表面。
步骤S107、如图20j所示,去除第二牺牲层32。
示例性的,可以通过湿法刻蚀方法选择性腐蚀去除第二牺牲层32。
步骤S108、如图20k所示,在第二电极16的上表面、第三电极17的下表面、以及第二电极16和第三电极17之间裸露的栅氧介质层12的外侧壁沉积第二沟道层14。
示例性的,可以通过ALD工艺形成覆盖整个表面层的第二沟道层14,然后通过干法刻蚀方法,只留下位于第二电极16的上表面、第三电极17的下表面、以及第二电极16和第三电极17之间裸露的栅氧介质层12的外侧壁的第二沟道层14,然后去除第二保护层34,从而形成如图20l所示的两个CFET。
示例性的,在本申请,第一沟道层13和第二沟道层14中之一为N型沟道层,另一为P型沟道层。
示例性的,在本申请中,如图22a所示,在沉积第二沟道层14之后还可以包括:在第一电极15与第二电极16之间沉积覆盖第一沟道层13的第一隔离介质层23;在第一隔离介质层23所限定的间隙中形成第一背栅极22。
示例性的,在本申请中,如图22b所示,在形成第一背栅极22之后还可以包括:在第二电极16与第三电极17之间沉积覆盖第二沟道层14的第二隔离介质层25;在第二隔离介质层25所限定的间隙中形成第二背栅极24。
可选地的,在本申请中,当CFET10中还包括第一绝缘层18、第二绝缘层19、第三绝缘层20和第四绝缘层21时,第一绝缘层18、第二绝缘层19、第三绝缘层20和第四绝缘层21可以在形成叠层结构时,在衬底100上依次形成第一电极15、第一绝缘层18、第一牺牲层31、第二绝缘层19、第二电极16、第三绝缘层20、第二牺牲层32、第四绝缘层21 和第三电极17。
在本申请,对于上述任意结构的CFET10,还可以通过简单的光刻、刻蚀技术形成两个 CFET10。示例性的,以CFET10中包括第一电极15、第二电极16、第三电极17、栅极11、栅氧介质层12、第一沟道层13和第二沟道层14为例进行示意,参见图23,以图23中的 CFET10为例;在形成该CFET10之后,对该CFET10进行刻蚀,例如沿图中BB’方向进行刻蚀,去除CFET10中各膜层的部分区域,将各膜层均分割成两部分,从而将CFET10 分割成两个独立的CFET10(1)和CFET10(2),即将图23中的一个CFET10分割成图23 中的两个CFET:CFET10(1)和CFET10(2),原CFET10中各膜层的两部分分别属于该两个独立的CFET10(1)和CFET10(2)。从而可以在不增加工艺难度的条件下,通过简单的光刻、刻蚀技术就可在相同的投影面积下,实现双倍的集成度。
综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CFET10,第一FET10a和第二FET10b的沟道层均沿垂直方向环绕或部分环绕栅极11设置,因此相比平面型的FET,本申请中具有CAA结构的第一FET10a和第二FET10b的水平投影面积均比较小。并且,将第一FET10a和第二FET10b 堆叠设置,可以使得第一FET10a和第二FET10b的水平投影间距缩小至0,从而实现一种水平投影面积较小的CFET10。并且,由于该CFET10中两个FET的沟道长度均由源极和漏极之间的距离决定,在制备时,可以通过控制第一牺牲层31和第二牺牲层32的厚度来实现,不需要依赖高精度的光刻技术,因此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CFET,模拟仿真的电学表征图如图24所示,由图24可以看出,本申请通过垂直堆叠具有CAA结构的N型FET和P型FET形成的CFET可以实现良好的电压转移特性。并且,本申请可在不需要超高精度光刻的条件下,将N型FET和P型FET 的投影间距缩小至0nm,从而可以提高器件的集成度。同时本申请具有工艺简单,制备成本相对较低,与传统的微电子工艺相兼容等优势,可应用于BEOL工艺中,实现异质集成或堆叠集成。
在具体实施时,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CFET,可通过合适的电路连接应用于DRAM的外围电路中,从而可以缩小存储器的电路占用面积,提高集成度。此外,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CFET的实现方式与传统的微电子工艺相兼容,还可应用于BEOL工艺,实现异质集成或堆叠集成。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发射机,包括电路板和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的所述功率放大器。由于该发射机解决问题的原理与前述一种功率放大器相似,因此该发射机的实施可以参见前述功率放大器的实施,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相应地,参见图25,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存储器1,该存储器1中包括存储阵列101和与该存储阵列101连接的用于控制该存储阵列101的控制电路102,该控制电路 102中包括本申请上述实施例提供的任一种CFET。由于该存储器1解决问题的原理与前述一种CFET相似,因此该存储器1的实施可以参见前述CFET的实施,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相应地,参见图26,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壳体201 和设置在该壳体201内的本申请上述实施例提供的任一种CFET。示例性,以该电子设备为手机为例,壳体内设置有电路板202,该CFET可以设置在电路板202中,由于该电子设备解决问题的原理与前述一种CFET相似,因此该电子设备的实施可以参见前述CFET的实施,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3)

1.一种互补场效应晶体管,其特征在于,包括:
柱状的栅极;
至少覆盖所述栅极一侧侧壁的栅氧介质层;
位于所述栅氧介质层外侧壁、且由下向上依次间隔层叠设置的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第三电极;
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第一沟道层,且所述第一沟道层覆盖所述第一电极的上表面、所述第二电极的下表面以及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裸露的所述栅氧介质层的外侧壁;
位于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第三电极之间的第二沟道层,所述第二沟道层覆盖所述第二电极的上表面、所述第三电极的下表面以及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第三电极之间裸露的所述栅氧介质层的外侧壁;
其中,所述第一沟道层和所述第二沟道层中之一为N型沟道层,另一为P型沟道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互补场效应晶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互补场效应晶体管还包括:
位于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第一背栅极和第一隔离介质层,且所述第一隔离介质层位于所述第一背栅极与所述第一沟道层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互补场效应晶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互补场效应晶体管还包括:
位于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三电极之间的第二背栅极和第二隔离介质层,且所述第二隔离介质层位于所述第二背栅极与所述第二沟道层之间。
4.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互补场效应晶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栅氧介质层包括第一栅氧介质层和位于所述第一栅氧介质层上方的第二栅氧介质层;
所述第一栅氧介质层与所述第二栅氧介质层的交界面位于所述第二电极所在的区域。
5.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互补场效应晶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互补场效应晶体管还包括:
位于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一沟道层之间第一绝缘层,且所述第一绝缘层的厚度为0.1nm-2nm;
和/或,位于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一沟道层之间第二绝缘层,且所述第二绝缘层的厚度为0.1nm-2nm;
和/或,位于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二沟道层之间第三绝缘层,且所述第三绝缘层的厚度为0.1nm-2nm;
和/或,位于所述第三电极与所述第二沟道层之间第四绝缘层,且所述第四绝缘层的厚度为0.1nm-2nm。
6.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互补场效应晶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栅氧介质层环绕所述栅极设置。
7.一种存储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阵列和控制所述存储阵列的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中包括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互补场效应晶体管。
8.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和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互补场效应晶体管。
9.一种互补场效应晶体管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衬底上形成叠层结构,其中所述叠层结构包括由下向上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电极、第一牺牲层、第二电极、第二牺牲层和第三电极;
形成贯穿所述叠层结构的凹槽;
在所述凹槽的侧壁形成栅氧介质层;
在侧壁沉积形成有所述栅氧介质层的凹槽内填充栅极;
去除所述第一牺牲层;
在所述第一电极的上表面、所述第二电极的下表面以及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裸露的所述栅氧介质层的外侧壁沉积第一沟道层;
去除所述第二牺牲层;
在所述第二电极的上表面、所述第三电极的下表面以及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第三电极之间裸露的所述栅氧介质层的外侧壁沉积第二沟道层;
其中,所述第一沟道层和所述第二沟道层中之一为N型沟道层,另一为P型沟道层。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沉积所述第二沟道层之后还包括:
在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沉积覆盖所述第一沟道层的第一隔离介质层;
在所述第一隔离介质层所限定的间隙中形成第一背栅极。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形成所述第一背栅极之后还包括:
在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三电极之间沉积覆盖所述第二沟道层的第二隔离介质层;
在所述第二隔离介质层所限定的间隙中形成第二背栅极。
12.如权利要求9-11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凹槽的侧壁形成栅氧介质层,包括:
在所述凹槽的侧壁沉积第一栅氧介质层;
在侧壁沉积有所述第一栅氧介质层的凹槽内沉积保护层,且所述保护层的高度位于所述第二电极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二电极的上表面之间;
去除位于所述保护层上方的所述第一栅氧介质层;
在所述第一栅氧介质层上方沉积覆盖所述凹槽侧壁的第二栅氧介质层;
去除所述保护层。
13.如权利要求9-12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形成所述互补场效应晶体管之后,还包括:对所述互补场效应晶体管进行刻蚀,将所述互补场效应晶体管刻蚀成两个独立的互补场效应晶体管。
CN202210579793.1A 2022-05-25 2022-05-25 一种互补场效应晶体管、其制备方法、存储器及电子设备 Pending CN11719907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79793.1A CN117199073A (zh) 2022-05-25 2022-05-25 一种互补场效应晶体管、其制备方法、存储器及电子设备
PCT/CN2023/070720 WO2023226446A1 (zh) 2022-05-25 2023-01-05 一种互补场效应晶体管、其制备方法、存储器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79793.1A CN117199073A (zh) 2022-05-25 2022-05-25 一种互补场效应晶体管、其制备方法、存储器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199073A true CN117199073A (zh) 2023-12-08

Family

ID=889183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579793.1A Pending CN117199073A (zh) 2022-05-25 2022-05-25 一种互补场效应晶体管、其制备方法、存储器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7199073A (zh)
WO (1) WO2023226446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40388A (en) * 1991-03-22 1992-08-18 Hewlett-Packard Company Vertical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 devices
US8803253B2 (en) * 2012-09-11 2014-08-12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Replacement metal gate process for CMOS integrated circuits
US10084081B2 (en) * 2017-01-23 2018-09-25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Vertical transistor with enhanced drive current
CN111755512A (zh) * 2019-03-27 2020-10-09 芯恩(青岛)集成电路有限公司 一种半导体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226446A1 (zh) 2023-11-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497788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s and fabricating methods thereof
CN106057869B (zh)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US9362397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s
CN110400803B (zh) 半导体器件
US20120280291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including gate openings
US9520297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CN104160507A (zh) 在三栅极(finfet)工艺上集成多个栅极电介质晶体管的方法
US9640444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CN111223863B (zh) 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结构
US8952431B2 (en) Stacked carbon-based FETs
CN116322041B (zh) 存储器及其制造方法、电子设备
CN106653857B (zh) 具有背栅负电容的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11900168A (zh) 存储单元、存储器件及电子设备
WO2019132939A1 (en) Shielded capacitors and embedded memory employing shielded capacitors
JP5432379B2 (ja) 半導体装置
CN116209250B (zh)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电子设备
US20170358582A1 (en) Semiconductor Memory Device and Semiconductor Memory Array Comprising The Same
CN116133407B (zh) 一种半导体器件结构及其制造方法、dram和电子设备
CN116234305B (zh) 一种半导体器件结构及其制造方法、dram和电子设备
CN117199073A (zh) 一种互补场效应晶体管、其制备方法、存储器及电子设备
US11508851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CN115662991A (zh) 半导体器件
KR20230036887A (ko) 반도체 소자, 반도체 소자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시스템 및 반도체 소자 제조 방법
JP2015057868A (ja) 半導体装置
CN116234302B (zh) 一种半导体器件结构及其制造方法、dram和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