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120178A - 弯曲加工装置 - Google Patents

弯曲加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120178A
CN117120178A CN202280026914.8A CN202280026914A CN117120178A CN 117120178 A CN117120178 A CN 117120178A CN 202280026914 A CN202280026914 A CN 202280026914A CN 117120178 A CN117120178 A CN 11712017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ir
molding die
support portions
wire
longitudinal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2691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片桐恭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71201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12017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4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of windings, prior to mounting into machines
    • H02K15/0414Windings consisting of separate elements, e.g. bars, hairpins, segments, half coi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F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METAL WIRE
    • B21F1/00Bending wire other than coiling; Straightening wi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Wire Processing (AREA)
  • Shaping Of Tube Ends By Bending Or Straighten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弯曲加工装置是具有第一成形模以及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成形模移动的第二成形模且利用所述第一成形模和所述第二成形模来将截面矩形状的线材进行弯曲加工的装置。该弯曲加工装置具有一对支撑部,其在所述第一成形模与所述第二成形模之间且在弯曲加工前的线材的长度方向的不同位置支撑所述线材,并且能够向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分离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二成形模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在所述一对支撑部之间的位置向接近所述第一成形模的方向移动。

Description

弯曲加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弯曲加工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将线材进行弯曲加工的弯曲加工装置。作为这样的弯曲加工装置,例如日本公开公报:日本特开2020-61900号公报公开了如下的组合模成形装置:在将线材的一部分载置于第二成形模的第二凸成形部的状态下,在执行了在第一凸成形部与所述第二凸成形部之间成形凸部的第一成形之后,执行使第一辊相对于所述第二成形模向下方移动而在所述线材形成肩部的第二成形。
所述组合模成形装置具备相对于模具配置于比所述第一辊靠外侧的位置且能够上下移动的第二辊。所述组合模成形装置在执行所述第一成形之前,执行预弯曲成形:在将所述线材的一部分载置于所述第二成形模的所述第二凸成形部的状态下使所述第二辊相对于所述第二成形模向下方移动,使所述线材沿着所述第二凸成形部弯曲。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公报:日本特开2020-6190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组合模成形装置中,通过进行预弯曲,能够提高线材的成形性。如上所述,在所述组合模成形装置中,使第二辊相对于所述线材向下方移动,使所述线材沿着第二凸成形部弯曲,从而执行预弯曲成形。在所述组合模成形装置中,在所述线材产生的预弯曲成形的成形部分是所述线材的长度方向中央部,第二辊对所述线材施加力的位置是所述线材的长度方向端部。
相对于此,要求在支撑所述线材的支撑点的附近进行线材的成形来提高成形性。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成形性的弯曲加工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弯曲加工装置是具有第一成形模以及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成形模移动的第二成形模并利用所述第一成形模和所述第二成形模将截面矩形状的线材进行弯曲加工的装置。该弯曲加工装置具有一对支撑部,其在所述第一成形模与所述第二成形模之间且在弯曲加工前的线材的长度方向的不同位置支撑所述线材,并且能够向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分离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二成形模在所述长度方向上且在所述一对支撑部之间的位置向接近所述第一成形模的方向移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弯曲加工装置,能够提高成形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弯曲加工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2是图1中的II-II线端面图。
图3A是示意性地表示利用弯曲加工装置将线材进行弯曲加工的情况的图。
图3B是示意性地表示利用弯曲加工装置将线材进行弯曲加工的情况的图。
图3C是示意性地表示利用弯曲加工装置将线材进行弯曲加工的情况的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弯曲加工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5是从图4的箭头A观察返回机构的一部分的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弯曲加工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另外,对图中的相同或相当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不重复其说明。另外,各图中的构成部件的尺寸并非忠实地表示实际的构成部件的尺寸以及各构成部件的尺寸比率等。
在以下的说明中,在设置了弯曲加工装置1的状态下,将弯曲加工装置1的上下方向称为“上下方向”。另外,在设置有弯曲加工装置1的状态下,将弯曲加工装置1的水平方向且一对支撑部31分离的方向称为“左右方向”。另外,在设置了弯曲加工装置1的状态下,将与弯曲加工装置1的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正交的方向称为“前后方向”。将配置于弯曲加工装置1的线材W的长度方向称为“长度方向”。
<实施方式1>
(弯曲加工装置)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弯曲加工装置1的概略结构的图。弯曲加工装置1是将线圈等线材W弯曲加工成U字状的装置。线材W的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为矩形。线材W只要是截面矩形的线状的部件即可,也可以是线圈以外的部件。弯曲加工装置1也可以将线材W弯曲加工成U字状以外的形状。
弯曲加工装置1具有第一成形模10、第二成形模20以及线材载置部30。弯曲加工装置1利用第一成形模10和第二成形模20对由线材载置部30支撑的线材W进行弯曲加工。在弯曲加工装置1中,第一成形模10和第二成形模20位于在上下方向上排列的位置。线材载置部30在上下方向上位于第一成形模10与第二成形模20之间。
第一成形模10固定于未图示的固定盘。第一成形模10具有用于将线材W进行成形的凹部10a。第一成形模10的凹部10a朝向上方开口。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成形模10的凹部10a中,在沿前后方向观察第一成形模10时,底面的左右方向中央部最深。第一成形模10例如是模具。
第二成形模20能够相对于第一成形模10沿上下方向移动。第二成形模20由未图示的可动盘支撑。第二成形模20利用所述可动盘的移动而能够向接近第一成形模10的方向和远离第一成形模10的方向移动。
第二成形模20具有在与第一成形模10的凹部10a之间能够将线材W成形为预定的形状的凸部20a。凸部20a位于第二成形模20的下端部。在凸部20a中,前端部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向最下方突出。即,凸部20a具有位于第二成形模20的移动方向的前端的前端部20b。在第二成形模20最接近第一成形模10的状态下,第二成形模20的凸部20a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一成形模10的凹部10a内。
如后所述,第二成形模20的凸部20a与由线材载置部30支撑的线材W接触而产生变形。因此,第二成形模20的凸部20a的前端部20b与线材W接触的部分是线材W的变形部Wa。
线材载置部30在长度方向上以两点支撑线材W。线材载置部30中的线材W的支撑位置能够在左右方向上移动。详细而言,线材载置部30具有一对支撑部31、移动部33以及位置限制部39。
一对支撑部31在长度方向的不同位置支撑线材W。一对支撑部31在上下方向上位于相同的位置。一对支撑部31位于在左右方向上夹着向下方移动的第二成形模20与线材W接触的接触位置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左右方向和长度方向是相同的方向。
因此,一对支撑部31相对于利用第二成形模20的移动而变形的线材W的变形部Wa位于线材W的长度方向的两侧。具体而言,一对支撑部31中的一个支撑部31相对于线材W的变形部Wa位于左右方向的一方,一对支撑部31中的另一个支撑部31相对于线材W的变形部Wa位于左右方向的另一方。
一对支撑部31在左右方向上以比第二成形模20的凸部20a的前端部20b的宽度大的间隔配置。即,一对支撑部31在长度方向上具有比位于第二成形模20的移动方向的前端的前端部20b的宽度大的间隙。
一对支撑部31能够利用后述的移动部33在左右方向上移动。一对支撑部31能够向分离的方向和接近的方向相对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支撑部31能够利用移动部33分别移动。
图2是图1中的II-II线端面图。如图2所示,一对支撑部31以经由旋转轴32能够旋转的方式与后述的移动部33的滑块35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支撑部31是能够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旋转轴32的旋转轴线P为中心旋转的辊。因此,一对支撑部31以长度方向为切线方向进行旋转。即,一对支撑部31分别是能够以长度方向为切线方向进行旋转的辊。
由此,在利用第二成形模20使由一对支撑部31在长度方向的不同位置支撑的线材W向第一成形模10侧变形的情况下,能够防止线材W与由一对支撑部31支撑的部分摩擦。因此,在第二成形模20使线材W变形的情况下,能够抑制线材W受到损伤。特别是在线材W为线圈的情况下,能够抑制覆盖线圈的表面的绝缘被膜受到损伤。
一对支撑部31在外周面31a具有沿周向延伸的槽31b。槽31b的开口部的宽度比线材W的宽度大。因此,能够在槽31b内收纳线材W。由此,能够在位于支撑部31的外周面31a的槽31b内配置线材W。因此,能够在支撑部31的外周面31a上且在旋转轴线P的轴线方向上不偏移地保持线材W。因此,能够更高精度地将线材W进行弯曲加工。另外,旋转轴线P的轴线方向是旋转轴线P延伸的方向。
此外,槽31b也可以在侧面具有随着从开口侧朝向底面侧而槽31b的宽度尺寸变小的锥形部。由此,即使在线材W的宽度不同的情况下,也能够由槽31b的侧面容易地保持线材W。
移动部33能够使一对支撑部31在左右方向上移动。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移动部33具有导轨34、一对滑块35、移动部支撑台36以及弹性支撑部38。导轨34是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棱柱状的部件。导轨34固定于移动部支撑台36。一对滑块35分别能够相对于导轨34在左右方向上移动。这样,本实施方式的移动部33是线性滑块。此外,移动部33只要是能够使滑块沿左右方向移动的结构,则可以具有任意的结构。
在一对滑块35中的一个滑块35以经由旋转轴32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一对支撑部31中的一个支撑部31。在一对滑块35中的另一个滑块35以经由旋转轴32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一对支撑部31中的另一个支撑部31。
在导轨34的左右方向的两端部分别固定有位置限制部39。利用该位置限制部39,能够限制一对滑块35从导轨34的左右方向的端部向外部移动。即,弯曲加工装置1具有规定一对支撑部31在长度方向上最分离的位置的位置限制部39。
由此,在一对支撑部31在长度方向上向远离的方向移动的情况下,能够决定一对支撑部31的可动范围。因此,在线材W的弯曲加工后,能够使一对支撑部31迅速地返回到原来的位置。因此,能够提高对线材W进行弯曲加工时的生产率。
弹性支撑部38将移动部33的滑块35与位置限制部39连接。由此,弹性支撑部38相对于位置限制部39在左右方向上弹性支撑移动部33的滑块35。弹性支撑部38通过向压缩方向变形而产生弹性恢复力。弹性支撑部38例如是压缩弹簧。因此,弹性支撑部38是本发明的弹簧。
在利用第二成形模20进行线材W的弯曲加工时,被移动部33的滑块35能够旋转地支撑的支撑部31向远离线材W的变形部Wa的方向移动,详细内容后述。在此情况下,弹性支撑部38向压缩方向弹性变形。这样向压缩方向弹性变形的弹性支撑部38对滑块35向接近线材W的变形部Wa的方向施加弹性恢复力。
另外,为了防止弹性支撑部38的压曲,也可以是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引导部件位于弹性支撑部38的内侧。
移动部33具有上述的弹性支撑部38,从而移动部33能够使一对支撑部31在长度方向上向接近的方向移动。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移动部33具有弹性支撑部38,其利用弹性恢复力使一对支撑部31在长度方向上向接近的方向移动。由此,能够容易实现使一对支撑部31在长度方向上向接近的方向移动的移动部33的结构。
(弯曲加工装置的动作)
接着,使用图3A至图3C对具有上述结构的弯曲加工装置1的动作进行说明。图3A至图3C是示意性地表示利用弯曲加工装置1将线材W进行弯曲加工的情况的图。
如图3A所示,使第二成形模20向下方移动,使第二成形模20的凸部20a的前端部20b与线材W接触,由此将线材W向下弯曲成凸状。由此,在沿前后方向观察弯曲加工装置1时,线材W弯曲成V字状。第二成形模20的凸部20a的前端部20b弯曲线材W的部分是线材W的变形部Wa。图3A所示的工序是利用第二成形模20进行的线材W的预弯曲工序。
被第二成形模20弯曲的线材W被一对支撑部31支撑。一对支撑部31相对于线材W的变形部Wa位于长度方向的两侧。一对支撑部31能够利用移动部33在左右方向上移动。因此,如图3A中的粗实线箭头所示,利用第二成形模20使线材W向下呈凸状地弯曲,由此一对支撑部31向左右方向且分离的方向移动。
由此,在利用第二成形模20对线材W进行弯曲加工时,一对支撑部31与线材W的弯曲对应地向左右方向且分离的方向移动。因此,能够与线材W的变形对应地在尽可能接近变形部Wa的位置利用一对支撑部31支撑线材W。因此,能够提高线材W的成形性。
如上所述,线材W在利用第二成形模20向下呈凸状地弯曲时,相对于一对支撑部31朝向下方且线材W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移动。一对支撑部31能够以旋转轴线P为中心旋转,因此因上述那样的线材W的移动,如图3A中实线箭头所示那样朝向线材W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旋转。由此,能够抑制在一对支撑部31与线材W的接触部产生较大的摩擦力。因此,能够抑制在线材W形成压痕以及损伤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支撑部31中的位于在前后方向上观察弯曲加工装置1时为左侧的支撑部31顺时针旋转。一对支撑部31中的位于在前后方向观察弯曲加工装置1时为右侧的支撑部31逆时针旋转。即,一对支撑部31向将线材W向朝左右方向中央部送出的方向旋转。
如图3B所示,使第二成形模20进一步向下方移动,使第二成形模20的凸部20a接近第一成形模10的凹部10a的底面。利用第一成形模10的凹部10a和第二成形模20的凸部20a对线材W进行弯曲加工。如图3A所示,由于利用第二成形模20的凸部20a对线材W进行预弯曲加工,因此能够利用第一成形模10的凹部10a和第二成形模20的凸部20a容易地成形线材W。
在图3B所示的状态下,一对支撑部31因第二成形模20和线材W向左右方向且分离的方向被按压。在此状态下,由弹性支撑部38对一对支撑部31施加向左右方向且接近的方向的弹性恢复力。
之后,如图3C所示,使第二成形模20向上方移动,在使其相对于第一成形模10分离之后,从第一成形模10的凹部10a内取出成形后的线材W。
如图3C中粗实线箭头所示,一对支撑部31利用弹性支撑部38的弹性恢复力而向左右方向且接近的方向移动。
本实施方式的弯曲加工装置1是具有第一成形模10以及能够相对于第一成形模10移动的第二成形模20并利用第一成形模10和第二成形模20将截面矩形状的线材W进行弯曲加工的弯曲加工装置。弯曲加工装置1具有一对支撑部31,其在第一成形模10与第二成形模20之间且在弯曲加工前的线材W的长度方向的不同位置支撑线材W,并且能够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向分离的方向移动。第二成形模20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在一对支撑部31之间的位置向接近第一成形模10的方向移动。
由此,在利用第二成形模20使由一对支撑部31在长度方向的不同位置支撑的线材W向第一成形模10侧变形的情况下,能够使一对支撑部31在长度方向上向相对于线材W分离的方向移动。因此,能够维持利用第二成形模20使线材W产生变形的位置与由一对支撑部31支撑线材W的位置的距离,并且能够利用第二成形模20使线材W弯曲。因此,能够提高对线材W进行弯曲加工时的成形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支撑部31相对于因第二成形模20的移动而变形的线材W的变形部Wa位于线材W的长度方向的两侧。
由此,能够在相对于因第二成形模20的移动而变形的线材W的变形部Wa的长度方向的两侧利用一对支撑部31支撑线材W。因此,能够更可靠且高精度地进行第二成形模20对线材W的弯曲加工。而且,能够一边利用第二成形模20进行线材W的弯曲加工,一边使一对支撑部31在长度方向上向分离的方向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支撑部31在长度方向上具有比位于第二成形模20的移动方向的前端的前端部20b的宽度大的间隙。由此,能够一边利用第二成形模20对线材W进行成形,一边在第二成形模20朝向第一成形模10移动时使一对支撑部31容易地向分离的方向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弯曲加工装置1具有使一对支撑部31在长度方向上的移动的移动部33。
由此,能够使一对支撑部31与第二成形模20的动作相符地在加工前的线材W的长度方向上移动。例如,能够与第二成形模20对线材W的成形对应地使一对支撑部31在长度方向上向分离的方向移动。另外,能够利用移动部33使位于远离的位置的一对支撑部31在长度方向上向接近的方向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移动部33使一对支撑部31在长度方向上向接近的方向移动。由此,在利用第二成形模20对线材W进行弯曲加工时,使一对支撑部31在长度方向上向分离的方向移动,在线材W的弯曲加工后,利用移动部33使一对支撑部31在长度方向上向接近的方向移动。因此,利用简单的结构能够实现一对支撑部31在长度方向上向分离的方向或接近的方向移动的结构。
<实施方式2>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弯曲加工装置101的概略结构的图。在实施方式2的弯曲加工装置101中,移动部133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的移动部33的结构不同。因此,以下,对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仅对与实施方式1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移动部133能够使一对支撑部31沿左右方向移动。具体而言,移动部133具有导轨34、一对滑块35、移动部支撑台36以及返回机构140。移动部133中的返回机构140以外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的移动部33的结构相同。因此,以下仅对返回机构140进行说明。
返回机构140使能够旋转地连接有支撑部31的滑块35返回导轨34上的原来的位置。具体而言,返回机构140具有一对滑轮141、滑轮支撑部142、配重143、连接部件144以及连接部件支撑部145。
一对滑轮141由滑轮支撑部142支撑为能够以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旋转轴为中心旋转。一对滑轮141位于滑轮支撑部142的上部。滑轮支撑部142从移动部支撑台36向上方延伸。滑轮支撑部142的下部固定于移动部支撑台36。
图5是从图4的箭头A观察返回机构140的一部分的图。在一对滑轮141分别架设有作为线状部件的连接部件144。因此,连接部件144能够利用以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旋转轴为中心的滑轮141的旋转而在前后方向上移动。
如图4所示,连接部件144的一端部与连接部件支撑部145连接。连接部件支撑部145具有一对滑块连接部146以及销147。
各滑块连接部146从滑块35朝向另一滑块35延伸。即,一对滑块连接部146位于一对滑块35的对置的位置。各滑块连接部146固定于滑块35。各滑块连接部146在前端部具有直径比基端部大的大径部146a。
销147是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圆柱状的部件。销147的一端部在比滑块连接部146低的位置固定于移动部支撑台36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因此,销147从移动部支撑台36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向前方突出。
连接部件144的一端部卷绕于销147,连接部件144的一端与滑块连接部146连接。如图5所示,连接部件144的另一端与配重143连接。由此,连接部件144的一端经由连接部件支撑部145与滑块35连接,连接部件144的另一端与配重143连接。
根据上述的结构,配重143的重量经由连接部件144及连接部件支撑部145,作为向弯曲加工装置101的左右方向中央部移动的力而施加于滑块35。由此,在未对被滑块35可旋转地支撑的支撑部31向分离的方向施加力的情况下,滑块35定位于弯曲加工装置101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因此,在利用第一成形模10以及第二成形模20进行线材W的弯曲加工后,能够使一对支撑部31返回到原来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移动部133具有配重143,其利用自重使一对支撑部31在长度方向上向接近的方向移动。
由此,能够容易地实现使一对支撑部31在长度方向上向接近的方向移动的移动部133的结构。
<实施方式3>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弯曲加工装置201的概略结构的图。在实施方式3的弯曲加工装置201中,一对支撑部31的移动方向与实施方式1的支撑部31的移动方向不同。因此,以下,对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仅对与实施方式1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弯曲加工装置201具有第一成形模10、第二成形模20以及线材载置部230。线材载置部230具有一对支撑部31、移动部233以及位置限制部39。移动部233能够使一对支撑部31相对于第一成形模10向斜上方移动。
具体而言,在从前方观察弯曲加工装置201时,移动部233具有:第一移动部233a,其能够使一对支撑部31中的相对于线材W的变形部Wa位于左侧的一个支撑部31移动;以及第二移动部233b,其能够使一对支撑部31中的相对于线材W的变形部Wa位于右侧的另一个支撑部31移动。另外,在弯曲加工装置201中,将相对于移动部支撑台36而移动部233所处的一侧设为前侧。
在从前方观察弯曲加工装置201时,第一移动部233a能够使一个支撑部31相对于线材W的变形部Wa向左方且向上方移动。在从前方观察弯曲加工装置201时,第一移动部233a能够使一个支撑部31从相对于线材W的变形部Wa向左方且上方分离的位置向接近变形部Wa的方向亦即右方且下方移动。
在从前方观察弯曲加工装置201时,第二移动部233b能够使另一个支撑部31相对于线材W的变形部Wa向右方且上方移动。在从前方观察弯曲加工装置201时,第二移动部233b能够使另一个支撑部31从相对于线材W的变形部Wa向右方且上方分离的位置向接近变形部Wa的方向亦即左方且下方移动。
这样,由第一移动部233a得到的一个支撑部31的移动方向与由第二移动部233b得到的另一个支撑部31的移动方向交叉。
第一移动部233a具有第一导轨234a以及第一滑块235a。在从前方观察弯曲加工装置201时,第一导轨234a在越向左远离线材W的变形部Wa则越位于上方的倾斜方向上延伸。第一滑块235a沿着第一导轨234a在倾斜方向上移动。
第二移动部233b具有第二导轨234b以及第二滑块235b。在从前方观察弯曲加工装置201时,第二导轨234b向越向右远离线材W的变形部Wa则越位于上方的倾斜方向延伸。第二滑块235b沿着第二导轨234b在倾斜方向上移动。
在沿前后方向观察弯曲加工装置201时,第一导轨234a以及第二导轨234b沿交叉的方向延伸。由此,一对支撑部31能够在与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上且越远离则越沿远离第一成形模10的方向移动。
线材W被第二成形模20在变形部Wa处弯曲加工,从而左右方向的两端部比变形部Wa位于第二成形模20侧。如上所述,使在长度方向上支撑线材W的一对支撑部31向相对于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且越在左右方向上远离线材W的变形部Wa则越远离第一成形模10的方向移动,能够使一对支撑部31沿着上述那样的线材W的变形而移动。因此,能够进一步降低线材W与一对支撑部31的接触点处的摩擦力。由此,能够利用第二成形模20的凸部20a使线材W的变形部Wa更容易向第一成形模10侧变形,并且能够抑制在线材W的与一对支撑部31的接触点产生压痕以及损伤等。
另外,根据上述结构,与实施方式1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大一对支撑部31相对于第二成形模20向下方的移动的移动量。因此,与实施方式1的结构相比,能够增大由弹性支撑部38施加于一对支撑部31的弹性恢复力。因此,能够更可靠地使一对支撑部31返回原来的位置。
另外,从前方观察弯曲加工装置201,位置限制部39分别位于第一导轨234a的左端部及第二导轨234b的右端部。由此,能够限制第一导轨234a上的第一滑块235a的左方向的移动范围,并且能够限制第二导轨234b上的第二滑块235b的右方向的移动范围。
<其它实施方式>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上述的实施方式只不过是用于实施本发明的例示。因此,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对上述的实施方式进行适当变形来实施。
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线材W的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为矩形。然而,线材的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以获得本发明的效果的程度可以是角部带有圆角的形状,也可以是矩形的一部分被切除的形状,。
在各实施方式中,一对支撑部31是能够相对于滑块35、235a、235b以旋转轴线P为中心旋转的辊。然而,一对支撑部也可以是不能旋转,而相对于滑块固定。
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作为辊的一对支撑部31在外周面31a具有槽31b。然而,一对支撑部也可以在外周面不具有槽。
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移动部33、133、233具有导轨34、234a、234b、滑块35、235a、235b、弹性支撑部38以及位置限制部39。但是,移动部也可以具有导轨及滑块以外的移动机构。移动部也可以不具有弹性支撑部。移动部也可以不具有位置限制部。移动部也可以具有能够往复移动的致动器。滑块也可以是能够由致动器来控制位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1、3中,移动部33、233具有使一对支撑部31返回原来的位置的弹性支撑部38。在所述实施方式2中,移动部133具有利用配重143的自重使一对支撑部31返回原来的位置的返回机构140。然而,使一对支撑部返回原来的位置的机构也可以是由致动器进行的位置控制等其它结构。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一对支撑部31分别能够在左右方向上移动。然而,也可以仅一对支撑部中的一个支撑部能够移动。
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第二成形模20能够相对于第一成形模10移动。然而,第一成形模也可以能够相对于第二成形模移动。第一成形模和第二成形模也可以分别能够移动。
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第一成形模10具有底面的左右方向中央部最深的凹部10a。第二成形模20具有前端部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向最下方突出的凸部20a。但是,第一成形模的凹部和第二成形模的凸部的形状也可以是上述形状以外的形状。也可以是,第一成形模具有凸部,第二成形模具有凹部。在此情况下,在线材中,第一成形模的凸部所接触的部分是变形部。
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利用一对支撑部31在长度方向的两点支撑线材W。然而,线材也可以不仅由一对支撑部支撑,还由其它支撑部支撑。即,线材也可以在长度方向上以3点以上被支撑。在此情况下,多个支撑部中的接近线材的加工部的两个支撑部向分离的方向移动即可。
在上述实施方式3中,在从前方观察弯曲加工装置201时,第一移动部233a能够使一个支撑部31相对于线材W的变形部Wa向左方且向上方移动。在从前方观察弯曲加工装置201时,第二移动部233b能够使另一个支撑部31相对于线材W的变形部Wa向右方且上方移动。
然而,也可以是,在从前方观察弯曲加工装置时,第一移动部能够使一个支撑部相对于线材的变形部向左方向且下方向移动。也可以是,在从前方观察弯曲加工装置时,第二移动部能够使另一个支撑部相对于线材的变形部向右方向且下方向移动。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发明的输送用治具能够应用于将线材进行弯曲加工的弯曲加工装置。
符号说明
1、101、201—弯曲加工装置,10—第一成形模,10a—凹部,20—第二成形模,20a—凸部,20b—前端部,30、230—线材载置部,31—支撑部,31a—外周面,31b—槽,32—旋转轴,33、133、233:移动部,34—导轨,35—滑块,36—移动部支撑台,38—弹性支撑部,39—位置限制部,140—返回机构,141—滑轮,142—滑轮支撑部,143—配重,144—连接部件,145—连接部件支撑部,146—滑块连接部,146a—大径部,147—销,233a—第一移动部,233b—第二移动部,234a—第一导轨,234b—第二导轨,235a—第一滑块,235b—第二滑块,W—线材,Wa—变形部,P—旋转轴线。

Claims (11)

1.一种弯曲加工装置,其是具有第一成形模以及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成形模移动的第二成形模并利用所述第一成形模和所述第二成形模将截面矩形状的线材进行弯曲加工的弯曲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一对支撑部,其在所述第一成形模与所述第二成形模之间且在弯曲加工前的线材的长度方向的不同位置支撑所述线材,并且能够向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分离的方向移动,
所述第二成形模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在所述一对支撑部之间的位置向接近所述第一成形模的方向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弯曲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支撑部相对于因所述第二成形模的移动而变形的所述线材的变形部位于所述长度方向的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弯曲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支撑部分别是能够以所述长度方向为切线方向旋转的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弯曲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辊在外周面具有沿周向延伸的槽。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弯曲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支撑部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具有比所述第二成形模的位于移动方向的前端的前端部的宽度大的间隙。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弯曲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位置限制部,其规定所述一对支撑部在所述长度方向上最分离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弯曲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移动部,其使所述一对支撑部在所述长度方向上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弯曲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部使所述一对支撑部向在所述长度方向上接近的方向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弯曲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部具有弹簧,其利用弹性恢复力使所述一对支撑部向在所述长度方向上接近的方向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弯曲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部具有配重,其利用自重使所述一对支撑部向在所述长度方向上接近的方向移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弯曲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支撑部能够在与所述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上且越远离则越远离所述第一成形模的方向移动。
CN202280026914.8A 2021-04-01 2022-02-03 弯曲加工装置 Pending CN11712017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62558 2021-04-01
JP2021-062558 2021-04-01
PCT/JP2022/004225 WO2022209274A1 (ja) 2021-04-01 2022-02-03 曲げ加工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120178A true CN117120178A (zh) 2023-11-24

Family

ID=834587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26914.8A Pending CN117120178A (zh) 2021-04-01 2022-02-03 弯曲加工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CN (1) CN117120178A (zh)
DE (1) DE112022002014T5 (zh)
WO (1) WO2022209274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1118001A (en) * 1975-04-04 1976-10-16 Ni I Ekusuperimentarunui I Afu Barrtype winding of electric machine and machine for producing the winding
JP4760825B2 (ja) * 2007-12-26 2011-08-3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エッジワイズ巻線方法、及びエッジワイズ巻線装置
JP2013237096A (ja) * 2012-05-17 2013-11-28 Shibaura Mechatronics Corp 線材の矯正装置、矯正方法及び線材の供給装置
JP6891799B2 (ja) * 2017-12-22 2021-06-1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コイル用成形装置
JP2020061900A (ja) 2018-10-12 2020-04-1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セグメントコイル成形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209274A1 (ja) 2022-10-06
DE112022002014T5 (de) 2024-03-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845983B (zh) 剥离装置及剥离方法
US9056349B2 (en) Coil-spring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JP6234791B2 (ja) 導線成形装置および方法
JP6032187B2 (ja) セグメントコイル製造方法、及びセグメントコイル製造装置
US11018482B2 (en) Coating-peeling apparatus of rectangular conductor wire
US10107963B2 (en) Coat removing method of coated optical fiber
JP2011036916A (ja) 連続して四角形の管を成形するための線形物形状可変装置
CN105745825A (zh) 线圈端部成形装置以及方法
KR20170087402A (ko) 장척체 및 케이블 등 지지 장치
CN117120178A (zh) 弯曲加工装置
JP2020061900A (ja) セグメントコイル成形装置
CN103030265B (zh) 玻璃基板刻划方法
KR102432352B1 (ko) 윈도우용 글래스 성형 장치 및 윈도우를 갖는 전자장치의 제조 방법
CN113290145A (zh) 模具装置
JP5020681B2 (ja) フレキシブル基板の曲げ加工装置
KR101581726B1 (ko) 판재 가공 장치 및 판재 가공 방법
KR20140055455A (ko) 소재 성형 장치
WO2014084151A1 (ja) プレス成形方法及びプレス成形装置
CN110022038B (zh) 导线成型装置
KR20210093801A (ko) 밴딩을 위한 회전코어를 구비한 프레스금형
JP5332790B2 (ja) 曲げ加工装置
KR101596244B1 (ko) 벨트구동 직교좌표 로봇의 벨트맞물림 방지장치
KR20220155102A (ko) 자동차 너클용 프로 금형
CN104741424A (zh) 处理机器及弯曲方法
JP3241997U (ja) ロール曲げ成形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