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071159B - 一种横编织机的机头组件及编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横编织机的机头组件及编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071159B
CN117071159B CN202311316660.6A CN202311316660A CN117071159B CN 117071159 B CN117071159 B CN 117071159B CN 202311316660 A CN202311316660 A CN 202311316660A CN 117071159 B CN117071159 B CN 11707115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edle
triangle
cam
height position
push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31666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071159A (zh
Inventor
陈百祥
王仁刚
俞永保
冯建明
金建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Baixiang Technology Co ltd
Hangzhou Xiangya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Baixiang Technology Co ltd
Hangzhou Xiangya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2310482696.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116623353A/zh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Baixiang Technology Co ltd, Hangzhou Xiangya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Baixiang Technolog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0711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07115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07115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07115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weft knitting machines, restricted to machines of this kind
    • D04B15/32Cam systems or assemblies for operating knitting instruments
    • D04B15/36Cam systems or assemblies for operating knitting instruments for 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weft knitting machines, restricted to machines of this kind
    • D04B15/66Devices for determining or controlling patterns ; Programme-control arrangements
    • D04B15/68Devices for determining or controlling patterns ; Programme-control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knitting instruments used
    • D04B15/70Devices for determining or controlling patterns ; Programme-control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knitting instruments used in 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weft knitting machines, restricted to machines of this kind
    • D04B15/66Devices for determining or controlling patterns ; Programme-control arrangements
    • D04B15/82Devices for determining or controlling patterns ; Programme-control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eedle cams us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横编织机的机头组件及编织方法,第一导针机头包括第一起针三角、第一中间三角和第二起针三角,因而能够独立编织织物的第一面,且由于第一中间三角具有半高位置和全高位置,使得第一面的编织方式包括全目编织和吊目编织,同时,第二导针机头包括第三起针三角、第二中间三角和第四起针三角,因而能够独立编织织物的第二面,且由于第二中间三角也具有半高位置和全高位置,使得第二面的编织方式也包括全目编织和吊目编织;第一导针机头和第二导针机头能够同方向编织,提高编织效率,同时,第一面和第二面能够在编织方式上进行组合,从而呈现更多的编织花样或特殊的编织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横编织机的机头组件及编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编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横编织机的机头组件及编织方法。
背景技术
电控手套机的编织过程一般为:移动三角机构,迫使织针在针板的针槽内作有规律的升降运动,并通过针勾和针舌的动作,就能将纱线编织成针织物,织针在上升过程中,线圈逐步退出针勾。现有的电控手套机在编织手套时,需要两个三角机构配合,具体的,导针机头从左向右运动时,由后导针机头中导针三角底板的起针三角推起后针床上的织针并吃入一个纱嘴中的纱线完一个编织动作;相对应的,当导针机头从右向左运动时,由前导针机头中导针三角底板的起针三角推起前针床上的织针并接力吃入上述同一个纱嘴中的纱线完成另一个编织动作;导针机头完成一个由左到右再回左的往复动作称之为完成一个横列针数,如此不断循环跑圈,纱线呈现螺旋方式编织。
电控手套机在编织时出针但没有成圈的编织方式称为吊目,又叫集圈、元宝针、包头针,是一种常规的编织方式,用于与其他编织方式配合,形成多样的编织纹路或特殊编织效果。吊目编织为:打开针舌,并退出针舌挂在针杆上,织针在下降过程中,针勾勾住新垫放的纱线,并将其牵拉弯曲成线圈,同时原有的线圈则脱出针勾,新线圈从旧线圈中穿过,与旧线圈串联起来,众多的织针织成的线圈串互相联结形成了针织物。由于现有的导针机头只能由一个方向螺旋式编织,导致吊目编织也只能由一个方向螺旋式编织,编织方式较为单一,限制了编织效率和编织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横编织机的机头组件及编织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横编织机的机头组件,包括:
第一导针机头,用于编织织物的第一面,
第二导针机头,用于编织织物的第二面,且所述第一导针机头和所述第二导针机头相对设置,并能够沿编织方向作同方向的往复编织运动,以同时编织第一面和第二面;其中,
所述第一导针机头包括第一三角底板、第一中间三角、第一织针三角、第一起针三角、第二起针三角、第一密度三角和第二密度三角,所述第一中间三角设置在所述第一三角底板的中部,第一起针三角设置在所述第一中间三角的一侧,所述第二起针三角设置在所述第一中间三角的另一侧,所述第一中间三角能够沿所述第一三角底板的厚度方向移动,具有半高位置和全高位置;
所述第二导针机头包括第二三角底板、第二中间三角、第二织针三角、第三起针三角、第四起针三角、第三密度三角和第四密度三角,所述第二中间三角设置在所述第二三角底板的中部,第三起针三角设置在所述第二中间三角的一侧,所述第四起针三角设置在所述第二中间三角的另一侧,所述第二中间三角能够沿所述第二三角底板的厚度方向移动,具有半高位置和全高位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起针三角和所述第二起针三角与处于全高位置的所述第一中间三角构成第一面的第一双向导针通道;所述第一起针三角和所述第二起针三角与处于半高位置的所述第一中间三角构成第一面的第二双向导针通道;
所述第三起针三角和所述第四起针三角与处于全高位置的所述第二中间三角构成第二面的第一双向导针通道,所述第三起针三角和所述第四起针三角与处于半高位置的所述第二中间三角构成第二面的第二双向导针通道。
优选地,机头组件还包括第一三角控制机构,所述第一三角控制机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三角底板的背面,并带动所述第一中间三角移动至所述半高位置或所述全高位置;
机头组件还包括第二三角控制机构,所述第二三角控制机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三角底板的背面,并带动所述第二中间三角移动至所述半高位置或所述全高位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三角控制机构和所述第二三角机构能够同时分别控制所述第一中间三角和所述第二中间三角移动至半高位置或全高位置;
或者,所述第一三角控制机构控制所述第一中间三角移动至半高位置,所述第二三角控制机构控制所述第二中间三角移动至全高位置;
或者,所述第一三角控制机构控制所述第一中间三角移动至全高位置,所述第二三角控制机构控制第二中间三角移动至半高位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中间三角包括位于背面且贯穿所述第一三角底板的第一销子,所述第一销子包括第一抵接部,所述第一三角控制机构包括第一半针推脚,所述第一半针推脚靠近所述第一销子的一侧端面上设有第一斜面和第一高面;
所述第一抵接部与所述第一斜面相切或与所述第一斜面分离时,所述第一中间三角位于全高位置;所述第一抵接部与所述第一高面接触时,所述第一中间三角位于半高位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半针推脚还包括第二斜面和第一凹面,所述第一斜面和所述第二斜面相背设置,所述第一高面与所述第一斜面的最高处以及所述第二斜面的最高处相连形成第一凸台,所述第二斜面的最低处与所述第一凹面连接形成第一凹槽,所述第一抵接部位于第一凹槽时,所述第一中间三角位于全高位置,所述第一抵接部位于所述第一凸台时,所述第一中间三角位于半高位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销子与所述第一三角底板的背面之间设有使所述第一中间三角具有由半高位置复位到全高位置的趋势的第一复位弹簧;和/或
所述第一半针推脚的中部设有使所述第一半针推脚具有回到初始位置的趋势的第二复位弹簧。
优选地,所述第一三角控制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半针推脚上的第一顶推件和顶推所述第一顶推件的第一驱动组件,所述第一半针推脚与所述第一三角底板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半针推脚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销子联动,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顶推件转动连接,所述第一顶推件与所述第一驱动组件转动配合。
优选地,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第一电机、第一顶杆和第一凸轮,所述第一电机带动所述第一凸轮转动,使得所述第一顶杆具有第一休止位置和第一驱动位置,
所述第一顶杆位于所述第一休止位置时,与所述第一顶推件接触并使得所述第一抵接部与所述第一斜面相切或与所述第一斜面分离;
所述第一顶杆位于所述第一驱动位置时,顶升所述第一顶推件并使所述第一抵接部与所述第一高面抵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电机带动所述第一凸轮转动,使得所述第一顶杆还具有第二驱动位置,所述第一顶杆位于所述第二驱动位置时,顶升所述第一顶推件并使所述第一抵接部位于第一凹槽中。
优选地,所述第一凸轮与所述第一电机的第一输出轴传动连接,所述第一凸轮上设有能够使所述第一顶杆到达所述第一休止位置、所述第一驱动位置和所述第二驱动位置的第一曲线槽;
所述第一顶杆上设有第一斜槽和第一凸起,所述第一输出轴穿过所述第一斜槽且所述第一凸起置于所述第一曲线槽中,所述第一电机转动使得所述第一凸起沿所述第一曲线槽移动,以改变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一输出轴的相对位置,驱动所述第一顶杆在所述第一休止位置、所述第一驱动位置和所述第二驱动位置之间移动。
优选地,所述第二中间三角包括位于背面且贯穿所述第二三角底板的第二销子,所述第二销子包括第二抵接部,所述第二三角控制机构包括第二半针推脚,所述第二半针推脚靠近所述第二销子的一侧端面上设有第三斜面和第二高面;
所述第二抵接部与所述第三斜面相切或与所述第二斜面分离时,所述第二中间三角位于全高位置;所述第二抵接部与所述第二高面接触时,所述第二中间三角位于半高位置。
优选地,所述第二半针推脚还包括第四斜面和第二凹面,所述第三斜面和所述第四斜面相背设置,所述第二高面与所述第三斜面的最高处以及所述第四斜面的最高处相连形成第二凸台,所述第四斜面的最低处与所述第二凹面连接形成第二凹槽,所述第二抵接部位于第二凹槽时,所述第二中间三角位于全高位置,所述第二抵接部位于所述第二凸台时,所述第二中间三角位于半高位置。
优选地,所述第二销子与所述第二三角底板的背面之间设有使所述第二中间三角具有由半高位置复位到全高位置的趋势的第三复位弹簧;和/或
所述第二半针推脚的中部设有使所述第二半针推脚具有回到初始位置的趋势的第四复位弹簧。
优选地,所述第二三角控制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半针推脚上的第二顶推件和顶推所述第二顶推件的第二驱动组件,所述第二半针推脚与所述第二三角底板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半针推脚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销子联动,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顶推件转动连接,所述第二顶推件与所述第二驱动组件转动配合。
优选地,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包括第二电机、第二顶杆和第二凸轮,所述第二电机带动所述第二凸轮转动,使得所述第二顶杆具有第二休止位置和第三驱动位置,
所述第二顶杆位于所述第二休止位置时,与所述第二顶推件接触并使得所述第二抵接部与所述第三斜面相切或与所述第三斜面分离;
所述第二顶杆位于所述第三驱动位置时,顶升所述第二顶推件并使所述第二抵接部与所述第二高面抵接。
优选地,所述第二电机带动所述第二凸轮转动,使得所述第二顶杆还具有第四驱动位置,所述第二顶杆位于所述第四驱动位置时,顶升所述第二顶推件并使所述第二抵接部位于第二凹槽中。
优选地,所述第二凸轮与所述第二电机的第二输出轴传动连接,所述第二凸轮上设有能够使所述第二顶杆到达所述第二休止位置、所述第二驱动位置和所述第二驱动位置的第二曲线槽;
所述第二顶杆上设有第二斜槽和第二凸起,所述第二输出轴穿过所述第二斜槽且所述第二凸起置于所述第二曲线槽中,所述第二电机转动使得所述第二凸起沿所述第二曲线槽移动,以改变所述第二凸起与所述第二输出轴的相对位置,驱动所述第二顶杆在所述第二休止位置、所述第三驱动位置和所述第四驱动位置之间移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双向吊目编织方法,采用上述的三角机构,包括如下步骤:
控制所述第一导针机头中的第一起针三角、第一中间三角和第二起针三角均处于全高位置,编织第一面中的至少一行第一线圈行;同时,控制所述第二导针机头中的第三起针三角、第二中间三角和第四起针三角均处于全高位置,编织第二面中的至少一行第二线圈行;
若需要第一面进行双向吊目编织,则控制所述第一中间三角处于半高位置,第一起针三角和第二起针三角处于全高位置;和/或
若需要第二面进行双向吊目编织,则控制所述第二中间三角处于半高位置,第三起针三角和第四起针三角处于全高位置。
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提供的横编织机的机头组件,由于第一导针机头包括第一起针三角、第一中间三角和第二起针三角,因而能够独立编织织物的第一面,且由于第一中间三角具有半高位置和全高位置,使得第一面的编织方式包括全目编织和吊目编织,同时,第二导针机头包括第三起针三角、第二中间三角和第四起针三角,因而能够独立编织织物的第二面,且由于第二中间三角也具有半高位置和全高位置,使得第二面的编织方式也包括全目编织和吊目编织;第一导针机头和第二导针机头能够同方向编织,提高编织效率,同时,第一面和第二面能够在编织方式上进行组合,从而呈现更多的编织花样或特殊的编织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第一导针机头和第二导针机头相对设置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导针机头的结构示意图,2a为第一导针机头的背面,2b为第一导针机头的正面。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中间三角与第一驱动组件的示意图。
图4为图3实施例中的第一半针推脚的示意图。
图5为图3实施例中的第一中间三角与第一驱动组件的示意图,5a为结构后视图,5b为结构俯视图,其中,第一中间三角处于全高位置,第一顶杆处于第一休止位置。
图6为图3实施例中的第一中间三角与第一驱动组件的示意图,6a为结构后视图,6b为结构俯视图,其中,第一中间三角处于半高位置,第一顶杆处于第一驱动位置。
图7为图3实施例中的第一中间三角与第一驱动组件的示意图,7a为结构后视图,7b为结构俯视图,其中,第一中间三角处于全高位置,第一顶杆处于第二驱动位置。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导针机头;11、第一三角底板;12、第一中间三角;121、第一销子;122、第一抵接部;123、第一复位弹簧;13、第一织针三角;14、第一起针三角;15、第二起针三角;16、第一密度三角;17、第二密度三角;
2、第二导针机头;21、第二三角底板;22、第二中间三角;23、第二织针三角;24、第三起针三角;25、第四起针三角;26、第三密度三角;27、第四密度三角;
3、第一顶推组件;31、第一顶推件;32、第一半针推脚;321、第一端面;322、第一斜面;323、第二斜面;324、第一高面;325、第一凹面;326、第一凸台;327、第一凹槽;328、第二复位弹簧;
4、第一驱动组件;41、第一电机;411、第一输出轴;42、第一顶杆;421、第一凸起;422、第一斜槽;43、第一凸轮;431、第一曲线槽;432、第一曲线段;433、第二曲线段;434、第三曲线段;435、第四曲线段;436、第五曲线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如附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横编织机的机头组件,包括第一导针机头1,用于编织织物的第一面,第二导针机头2,用于编织织物的第二面,且第一导针机头1和第二导针机头2相对设置,并能够沿编织方向作同方向的往复编织运动,以同时编织第一面和第二面;第一面和第二面在编织状态下为相对设置,对应的第一导针机头1和第二导针机头2也是相对设置,应用在编织设备中时,编织设备包括相对间隔设置的两个针床,两个针床分别沿编织方向延伸,第一导针机头1对应一个针床编织第一面,第二导针机头2对应另一个针床编织第二面。第一面包括竖向依次连接的若干第一线圈行,每个第一线圈行包括横向依次连接的若干第一线圈,第二面包括竖向依次连接的若干第二线圈行,每个第二线圈行包括横向依次连接的若干第二线圈。值得注意的是,本实施例的竖向可以是垂直于水平面的方向,也可以非垂直于水平面的方向,横向可以是水平方向,也可以非水平方向,且竖向与横向之间的角度可以是直角,也可以是非直角。第一导针机头1和第二导针机头2沿编织方向作同方向的往复编织运动时,第一导针机头1和第二导针机头2可同步,则进行缝口编织,第一导针机头1和第二导针机头2将第一面和第二面的端部缝合,第一导针机头1和第二导针机头2同步指的是,分别控制对应的针床伸出织针并勾住同一股纱线;第一导针机头1和第二导针机头2错位设定行程,则为独立编织对应面,第一导针机头1独立编织第一面,第二导针机头2独立编织第二面,而后在边缘接合处相接,将第一面和第二面的侧边连接在一起。编织方向包括平行且方向相反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
为实现第一导针机头1的编织功能,第一导针机头1包括第一三角底板11、第一中间三角12、第一织针三角13、第一起针三角14、第二起针三角15、第一密度三角16和第二密度三角17,第一三角底板11为用于安装各三角的安装底板,第一中间三角12又名中山三角,其作用为顶针,第一织针三角13又名人字三角,其作用为限制织针的最高位置,并对织针进行导向,第一起针三角14和第二起针三角15均为起针三角,如附图3中的方位,第一中间三角12位于第一三角底板11的中间,第一织针三角12位于第一中间三角12的上方,并间隔设置,第一起针三角14位于第一中间三角12的左侧,因此也可被称为左起针三角,第一密度三角16对应间隔设置在第一起针三角14的上方,因此也可被称为左密度三角,第二起针三角15位于第一中间三角12的右侧,因此也可被称为右起针三角,第二密度三角17对应间隔设置在第二起针三角15的上方,因此也可被称为右密度三角。
同时,本实施例的第一中间三角12能够沿第一三角底板11的厚度方向移动,具有半高位置和全高位置,半高位置指的是,第一中间三角12突出于第一三角底板11的高度,使得高针仍然沿第一中间三角12的边缘走针被第一织针三角13导向,低针从第一中间三角12的表面跨过第一中间三角12,如附图2b中的双向吊目导针通道;全高位置指的是,第一中间三角12突出于第一三角底板11的高度,使得高针和低针均沿第一中间三角12的边缘走针,并被第一织针三角13导向,如附图2b中的双向全目导针通道。第一中间三角12处于全高位置时突出于第一三角底板11的高度为全高位置的高度,第一中间三角12处于半高高位置时突出于第一三角底板11的高度为半高位置的高度,第一中间三角12的半高位置的高度可为全高位置的高度的35%-65%,例如:当全高位置的高度为4±0.5mm,半高位置的高度为2±0.5mm。
第一起针三角14和第二起针三角15与处于全高位置的第一中间三角12构成第一面的第一双向导针通道,第一双向导针通道可为双向全目导针通道。具体的,如附图1所示,当第一导针机头1沿第一方向移动,织针的针踵由第一起针三角14和第一密度三角16之间进入导针通道,沿第一起针三角14的起针面上升,而后沿第一中间三角12通过其顶点,再由第一织针三角13控制并对织针导向,使得织针的针踵沿第一织针三角13下降,再沿第二密度三角17继续下降,调整第二密度三角17的高度即可调整度目值,最后,织针的针踵从第二密度三角的底部通过,走出导针通道,该导针通道为一个方向的全目导针通道;当第一导针机头1沿第二方向移动,织针的针踵由第二起针三角15和第二密度三角17之间进入导针通道,沿第二起针三角15的起针面上升,而后沿第一中间三角12通过其顶点,再由第一织针三角13控制并对织针导向,使得织针的针踵沿第一织针三角13下降,再沿第一密度三角16继续下降,调整第一密度三角16的高度即可调整度目值,最后,织针的针踵从第一密度三角16的底部通过,走出导针通道,该导针通道为另一个方向的全目导针通道;从而实现第一导针机头1在第一方向上和第二方向上均能够编织,由此第一导针机头具有第一双向导针通道,即双向全目导针通道,如附图2b中所示。
第一起针三角14和第二起针三角15与处于半高位置的第一中间三角12和第一织针三角13构成第一面的第二双向导针通道,第二双向导针通道可为双向吊目导针通道。具体的,当第一导针机头1沿第一方向移动,织针的针踵由第一起针三角14和第一密度三角16之间进入导针通道,沿第一起针三角14的起针面上升,由于第一中间三角12处于半高位置,低针的织针针踵不受阻拦,横跨过第一中间三角12,而后沿第二密度三角17继续下降,调整第二密度三角17的高度即可调整度目值,最后,织针的针踵从第二密度三角的底部通过,走出导针通道,该导针通道为一个方向的吊目导针通道;当第一导针机头1沿第二方向移动,织针的针踵由第二起针三角15和第二密度三角17之间进入导针通道,沿第二起针三角15的起针面上升,由于第一中间三角12处于半高位置,低针的织针针踵不受阻拦,横跨过第一中间三角12,再沿第一密度三角16继续下降,调整第一密度三角16的高度即可调整度目值,最后,织针的针踵从第一密度三角16的底部通过,走出导针通道,该导针通道为另一个方向的吊目导针通道;从而实现第一导针机头1在第一方向上和第二方向上均能够进行吊目编织,由此第一导针机头具有第二双向导针通道,即双向吊目导针通道,如附图2b中所示。
同理,为实现第二导针机头2的编织功能,第二导针机头2包括第二三角底板21、第二中间三角22、第二织针三角23、第三起针三角24、第四起针三角25、第三密度三角26和第四密度三角27,第二三角底板21为用于安装各三角的安装底板,第二中间三角22又名中山三角,其作用为顶针,第二织针三角23又名人字三角,其作用为限制织针的最高位置,并对织针进行导向,第三起针三角24和第四起针三角25均为起针三角,当第二三角底板上的三角正面朝向用户时,第二中间三角22位于第二三角底板21的中间,第二织针三角23位于第二中间三角22的上方,并间隔设置,第三起针三角24位于第二中间三角22的左侧,因此也可被称为左起针三角,第三密度三角26对应间隔设置在第三起针三角24的上方,因此也可被称为左密度三角,第四起针三角25位于第二中间三角22的右侧,因此也可被称为右起针三角,第四密度三角27对应间隔设置在第四起针三角25的上方,因此也可被称为右密度三角。
值得注意的是,附图1中的第二导针机头为与第一导针机头对称设置,为倒放,因而上述各三角的位置关系与上述描述不同。第二导针机头2中的第二中间三角22、第二织针三角23与第一导针机头1中的第一中间三角12和第一织针三角13的结构相同;当第一导针机头1和第二导针机头2相对安装在针床上时,第三起针三角24和第三密度三角26与第一起针三角14和第一密度三角16为中心对称关系,且结构相同,第四起针三角25和第四密度三角27与第二起针三角15和第二密度三角17为中心对称关系,且结构相同。
同时,本实施例的第二中间三角22能够沿第二三角底板21的厚度方向移动,具有半高位置和全高位置,半高位置指的是,第二中间三角22突出于第二三角底板21的高度,使得高针仍然沿第二中间三角22的边缘走针被第二织针三角23导向,低针从第二中间三角22的表面跨过第二中间三角22,如附图2b中的双向吊目导针通道;全高位置指的是,第二中间三角22突出于第二三角底板21的高度,使得高针和低针均沿第二中间三角22的边缘走针,并被第二织针三角23导向,如附图2b中的双向全目导针通道。第二中间三角22处于全高位置时突出于第二三角底板21的高度为全高位置的高度,第二中间三角22处于半高高位置时突出于第二三角底板21的高度为半高位置的高度,第二中间三角22的半高位置的高度可为全高位置的高度的0.35%-65%,例如:当全高位置的高度为4±0.5mm,半高位置的高度为2±0.5mm。
第三起针三角24和第四起针三角25与处于全高位置的第二中间三角22构成第二面的第一双向导针通道,第一双向导针通道可为双向全目导针通道。具体的,如附图1所示,当第二导针机头2沿第一方向移动,织针的针踵由第四起针三角25和第四密度三角27之间进入导针通道,沿第四起针三角25的起针面上升,而后沿第二中间三角22通过其顶点,再由第二织针三角23控制并对织针导向,使得织针的针踵沿第二织针三角23下降,再沿第三密度三角26继续下降,调整第三密度三角26的高度即可调整度目值,最后,织针的针踵从第三密度三角26的底部通过,走出导针通道,该导针通道为一个方向的全目导针通道;当第一导针机头1沿第二方向移动,织针的针踵由第三起针三角24和第三密度三角26之间进入导针通道,沿第三起针三角24的起针面上升,而后沿第二中间三角22通过其顶点,再由第二织针三角23控制并对织针导向,使得织针的针踵沿第二织针三角23下降,再沿第四密度三角27继续下降,调整第四密度三角27的高度即可调整度目值,最后,织针的针踵从第四密度三角27的底部通过,走出导针通道,该导针通道为另一个方向的全目导针通道;从而实现第二导针机头2在第一方向上和第二方向上均能够编织,由此第二导针机头2具有第一双向导针通道,即双向全目导针通道。
第三起针三角24和第四起针三件25与处于半高位置的第二中间三角22和第二织针三角23构成第二面的第二双向导针通道,第二双向导针通道可为双向吊目导针通道。具体的,当第二导针机头2沿第一方向移动,织针的针踵由第四起针三角25和第四密度三角27之间进入导针通道,沿第四起针三角25的起针面上升,由于第二中间三角22处于半高位置,低针的织针针踵不受阻拦,横跨过第二中间三角22,再沿第三密度三角26继续下降,调整第三密度三角26的高度即可调整度目值,最后,织针的针踵从第三密度三角26的底部通过,走出导针通道,该导针通道为一个方向的全目导针通道;当第一导针机头1沿第二方向移动,织针的针踵由第三起针三角24和第三密度三角26之间进入导针通道,沿第三起针三角24的起针面上升,由于第二中间三角22处于半高位置,低针的织针针踵不受阻拦,横跨过第二中间三角22,再沿第四密度三角27继续下降,调整第四密度三角27的高度即可调整度目值,最后,织针的针踵从第四密度三角27的底部通过,走出导针通道,该导针通道为另一个方向的全目导针通道;从而实现第二导针机头2在第一方向上和第二方向上均能够编织,由此第二导针机头2具有第一双向导针通道,即双向全目导针通道。第二导针机头2的走针路线未在附图中示出,可与第一导针机头1在附图2b中的走针路线相同。
机头组件还包括第一三角控制机构,所述第一三角控制机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三角底板的背面,第一三角控制机构能够驱动第一导针机头的对应三角,本实施例中,第一三角控制机构能够带动所述第一中间三角移动至所述半高位置或所述全高位置;机头组件还包括第二三角控制机构,所述第二三角控制机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三角底板的背面,第二三角控制机构能够驱动第二导针机头的对应三角,本实施例中,第二三角控制机构能够带动所述第二中间三角移动至所述半高位置或所述全高位置。由于第一中间三角和第二中间三角自身无动力,需要第一三角控制机构和第二三角控制机构的驱动力,而第一三角控制机构和第二三角控制机构能够独立受编织系统控制,从而实现多样化的。具体的,在一些编织方式中,为了实现第一面和第二面同时吊目编织,第一驱动组件4和第二驱动组件被配置能够同时分别驱动第一中间三角12和第二中间三角22移动至半高位置或全高位置;而在其他一些编织方式中,若需要第一面进行吊目编织,而第二面为全目编织,则由第一驱动组件4驱动第一中间三角12移动至半高位置,第二驱动组件驱动第二中间三角22移动至全高位置;在另一些编织方式中,若需要第二面进行吊目编织,第一面为全目编织,则有第二驱动组件驱动第二中间三角22移动至半高位置,第一驱动组件4驱动第一中间三角12移动至全高位置。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驱动组件4处于不工作状态时,第一中间三角12的初始位置即为全高位置,则第一驱动组件4无需驱动第一中间三角12;同理,第二驱动组件处于不工作状态时,第二中间三角22的初始位置即为全高位置,则第二驱动组件无需驱动第二中间三角22。
以第一导针机头1为例,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中间三角12包括位于背面且贯穿第一三角底板11的第一销子121,第一销子121包括第一抵接部122,第一三角控制机构包括第一半针推脚32,第一半针推脚32靠近第一销子的一侧端面上设有第一斜面322和第一高面324;第一半针推脚32为Z字型,第一端面321朝向第一三角底板11的背面,第二端面背离第一三角底板11的背面,第一斜面322、第一高面324设置在第二端面上,第一销子121的本体垂直与第一三角底板11,第一抵接部122的一端与本体连接,另一端延伸至跨过第一半针推脚32的第二端面,由此,当第一半针推脚32相对第一销子121移动,第一抵接部122能沿第一端面321移动,由于第一斜面322和第一高面324与第一三角底板11的背面的距离不同,从而使得第一抵接部122与第一三角底板11的距离发生变化,从而带动第一中间三角12沿垂直与第一基本的厚度方向移动。所述第一抵接部与所述第一斜面相切或与所述第一斜面分离时,所述第一中间三角位于全高位置;所述第一抵接部与所述第一高面接触时,所述第一中间三角位于半高位置。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附图3和附图4所示,为了提高第一三角控制机构的利用率,将第一中间三角12和第一起针三角14进行联动,使得第一导针机头具有更多编织模式,因此需要在第一半针推脚32上设置更多结构,以配合与第一起针三角对应的控制机构。具体的,第一半针推脚32还包括第二斜面323和第一凹面325,第二斜面323和第一凹面325均设置在第一半针推脚32的第二端面靠近第一销子的一侧,第一斜面322和第二斜面323相背设置,第一高面324与第一斜面322的最高处以及第二斜面323的最高处相连形成第一凸台326,第二斜面323的最低处与第一凹面325连接形成第一凹槽327,第一抵接部122能够沿第一斜面322、第一高面324、第二斜面323和第一凹面325移动。由此,第一导针机头具有如下状态,所述第一抵接部与所述第一斜面相切或与所述第一斜面分离时,所述第一中间三角位于全高位置,第一起针三角位于全高位置,对应双向全目编织模式;所述第一抵接部位于所述第一凸台时,所述第一中间三角位于半高位置,第一起针三角位于全高位置,对应双向吊目编织模式;所述第一抵接部位于第一凹槽时,所述第一中间三角位于全高位置,第一起针三角的正面与第一三角底板的正面齐平,对应单向全目编织模式。
第一半针推脚32的初始位置为第一抵接部与所述第一斜面相切或与所述第一斜面分离时的位置,第一半针推脚32自身无动力,需要外力作用推动,外力来源可为第一三角控制机构中的第一驱动组件4,若第一半针推脚32和第一驱动组件4无直接连接,而是通过接触抵接进行力传递,则当第一驱动组件4离开第一半针推脚32,第一半针推脚32需要进行复位,因此,第一半针推脚32的中部设有第二复位弹簧328,用于带动第一半针推脚32转动至初始位置;同理,第一中间三角12也无动力,当第一半针推脚32回到初始位置或第一抵接部处于第一凹槽中时,第一中间三角12需要复位,因此,第一销子121与第一三角底板11的背面之间设有第一复位弹簧123,使得第一半针推脚32回到初始位置或第一抵接部处于第一凹槽中时,第一销子121在第一复位弹簧123的作用下,向第一三角底板11的背面靠近,第一中间三角12由半高位置复位到全高位置。
如附图3所示,所述第一三角控制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半针推脚上的第一顶推件和顶推所述第一顶推件的第一驱动组件,所述第一半针推脚与所述第一三角底板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半针推脚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销子联动,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顶推件转动连接,所述第一顶推件与所述第一驱动组件转动配合。第一驱动组件一般安装第一导针机头的下方,不会随第一导针机头在编织方向下作往复运动,因此,安装在第一三角底板背面的第一顶推件需要与第一驱动组件转动配合,以减小摩擦,第一顶推件可为轴承或滚轮。
如附图3所示,第一驱动组件4包括第一电机41、第一顶杆42和第一凸轮4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机41带动第一凸轮43转动,使得第一顶杆42具有第一休止位置和第一驱动位置,第一半针推脚32与第一三角底板11转动连接,第一半针推脚32的一端与第一销子121联动,另一端与第一顶推件31连接,第一顶推件31与第一驱动组件4配合,在第一驱动组件4的作用下升降,带动第一半针推脚32转动,使得第一抵接部122沿第一半针推脚32的第二端面移动。第一顶杆42位于第一休止位置时,与第一顶推件31接触并使得第一抵接部122与第一斜面相切或与第一斜面分离,第一中间三角处于全高位置;第一顶杆位于第一驱动位置时,顶升第一顶推件并使第一抵接部与第一高面抵接,第一中间三角处于半高位置。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与第一凹槽对应,第一顶杆还具有第二驱动位置,第一电机带动第一凸轮转动,使得第一顶杆还具有第二驱动位置,第一顶杆位于第二驱动位置时,顶升第一顶推件并使第一抵接部位于第一凹槽中。
具体的,第一凸轮43与第一电机41的第一输出轴411传动连接,第一凸轮43上设有能够使第一顶杆42到达第一休止位置、第一驱动位置和第二驱动位置的第一曲线槽431;第一顶杆42上设有第一斜槽422和第一凸起421,第一输出轴411穿过第一斜槽422且第一凸起421置于第一曲线槽431中,第一电机41转动使得第一凸起421沿第一曲线槽431移动,以改变第一凸起421与第一输出轴411的相对位置,驱动第一顶杆42在第一休止位置、第一驱动位置和第二驱动位置之间移动。
第一曲线槽431包括由起始端到末端依次连通的第一曲线段432、第二曲线段433、第三曲线段434、第四曲线段435和第五曲线段436,第一曲线段432的起始端为第一曲线槽431的起始端,且由起始端到末端与第一凸轮43的中心A的距离均为La1,第二曲线段433光滑连接在第一曲线段432和第三曲线段434之间,且由与第一曲线段432的连接端到与第三曲线段434的连接端,第二曲线段433与第一凸轮43的中心A的距离逐步变大,最小距离为La1,最大距离为La2,第三曲线段434由起始端到末端与第一凸轮43的中心A的距离均为La2,第四曲线段435光滑连接在第三曲线段434和第五曲线段436之间,且由与第三曲线段434的连接端到与第五曲线段436的连接端,与第一凸轮4312的中心A的距离逐步变大,最小距离为La2,最大距离为La3,第五曲线段436的末端为第一曲线槽431的末端,且由与第四曲线段435的连接端到末端,第五曲线段436与第一凸轮43的中心A的距离均为La3,满足以下关系:La1<La2<La3,由此,第一驱动位置的高度低于第二驱动位置的高度,第一顶杆42处于第一驱动位置时第一顶推件31抬高的高度小于第一顶杆42处于第二驱动位置时抬高的高度,由此,第一半针推脚32的转动幅度较小,第一抵接部122在第一半针推脚32上的位置不同。
具体的,如附图5a和5b所示,第一凸起421在第一曲线段432,第一顶杆42位于第一休止位置时,与第一顶推件31接触并使得第一抵接部122位于第一斜面322的最低处,第一中间三角12位于全高位置。
如附图6a和6b所示,第一凸起421在第三曲线段434,第一顶杆42位于第一驱动位置时,顶升第一顶推件31并使第一抵接部122位于第一凸台326,第一中间三角12位于半高位置。
如附图7a和7b所示,第一凸起421在第五曲线段436,第一顶杆42位于第二驱动位置时,顶升第一顶推件31并使第一抵接部122位于第一凹槽327,第一中间三角12位于全高位置。
第二中间三角22的驱动方式基本与第一中间三角12的驱动方式相同,第二中间三角包括位于背面且贯穿所述第二三角底板的第二销子,第二销子包括第二抵接部,第二三角控制机构包括第二半针推脚,第二销子的结构与第一销子121的结构相同,第二半针推脚的结构与第一半针推脚32的结构相同,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半针推脚靠近第二销子的一侧端面上设有第三斜面和第二高面;第二抵接部与第三斜面相切或与第二斜面分离时,第二中间三角位于全高位置;第二抵接部与第二高面接触时,第二中间三角位于半高位置。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半针推脚还包括第四斜面和第二凹面,所述第三斜面和所述第四斜面相背设置,所述第二高面与所述第三斜面的最高处以及所述第四斜面的最高处相连形成第二凸台,所述第四斜面的最低处与所述第二凹面连接形成第二凹槽,所述第二抵接部位于第二凹槽时,所述第二中间三角位于全高位置,所述第二抵接部位于所述第二凸台时,所述第二中间三角位于半高位置。
同样的,第二半针推脚的初始位置为所述第二抵接部与所述第三斜面相切或与所述第二斜面分离时对应的位置,第二半针推脚自身无动力,需要在第二驱动组件的作用下动作,若第二半针推脚和第二驱动组件无直接连接,而是通过接触抵接进行力传递,则当第二驱动组件离开第二半针推脚,第二半针推脚需要进行复位,因此,所述第二半针推脚的中部设有使所述第二半针推脚具有回到初始位置的趋势的第四复位弹簧;同理,第二中间三角22也无动力,当第二半针推脚回到初始位置或位于第二凹槽中,第二中间三角22需要复位,因此,第二销子与第二三角底板21的背面之间设有第三复位弹簧,使得第二半针推脚回到初始位置或第二抵接部位于第二凹槽中时,第二销子在第三复位弹簧的作用下,向第二三角底板21的背面靠近,第二中间三角22由半高位置复位到全高位置。
所述第二三角控制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半针推脚上的第二顶推件和顶推所述第二顶推件的第二驱动组件,所述第二半针推脚与所述第二三角底板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半针推脚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销子联动,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顶推件转动连接,所述第二顶推件与所述第二驱动组件转动配合。第二顶推件可与第一顶推件的结构和功能相同,也可为轴承或滚轮。
第二驱动组件的结构也与第一驱动组件4的结构相同,第二驱动组件包括第二电机、第二顶杆和第二凸轮,第二电机带动第二凸轮转动,使得第二顶杆具有第二休止位置和第三驱动位置,第二半针推脚与第二三角底板21转动连接,第二半针推脚的一端与第二销子联动,另一端与第二推脚连接,第二推脚与第二驱动组件配合,在第二驱动组件的作用下升降,带动第二半针推脚转动,使得第二抵接部沿第二半针推脚的端面移动。第二顶杆位于第二休止位置时,与第二顶推件接触并使得第二抵接部与第一斜面相切或与第一斜面分离,第二中间三角处于全高位置;第二顶杆位于第三驱动位置时,顶升第二顶推件并使第二抵接部与第二高面抵接,第二中间三角处于半高位置。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为对应第二凹槽,第二顶杆还具有第四驱动位置,第二电机带动第二凸轮转动,使得第二顶杆还具有第四驱动位置,第二顶杆位于第四驱动位置时,顶升第二顶推件并使第二抵接部位于第二凹槽中。
具体的,第二凸轮与第二电机的第二输出轴传动连接,第二凸轮上设有能够使第二顶杆到达第二休止位置、第二驱动位置和第二驱动位置的第二曲线槽;第二曲线槽的形状与第一曲线槽431的形状相同,第二顶杆上设有第二斜槽和第二凸起,第二输出轴穿过第二斜槽且第二凸起置于第二曲线槽中,第二电机转动使得第二凸起沿第二曲线槽移动,以改变第二凸起与第二输出轴的相对位置,驱动第二顶杆在第二休止位置、第三驱动位置和第四驱动位置之间移动。
第二顶杆位于第二休止位置时,与第二推脚接触并使得抵接部位于第三斜面的最低处,第二中间三角22位于全高位置;第二顶杆位于第三驱动位置时,顶升第二推脚并使抵接部位于第二凸台,第二中间三角22位于半高位置;第二顶杆位于第四驱动位置时,顶升第二推脚并使抵接部位于第二凹槽,第二中间三角22位于全高位置。
基于上述的横编织机的机头组件,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双向吊目编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控制第一导针机头1中的第一起针三角14、第一中间三角12和第二起针三角15均处于全高位置,编织第一面中的至少一行第一线圈行;同时,控制第二导针机头2中的第三起针三角24、第二中间三角22和第四起针三角25均处于全高位置,编织第二面中的至少一行第二线圈行;
若需要第一面进行双向吊目编织,则控制第一中间三角12处于半高位置,第一起针三角14和第二起针三角15处于全高位置,具体的,控制第一驱动组件4中的第一电机41带动第一凸轮43转动,第一曲线槽431相对第一顶杆42上的第一凸起421转动到对应的曲线段,第一顶杆42处于第一驱动位置,顶升第一顶推件31并使第一中间三角12背面的第一抵接部122位于第一半针推脚32的第一凸台326上,第一中间三角12向第一三角底板11的背面移动,处于半高位置;
若需要第二面进行双向吊目编织,则控制第二中间三角22处于半高位置,第三起针三角24和第四起针三角25处于全高位置,具体的,控制第二驱动组件中的第二电机带动第二凸轮转动,第二曲线槽相对第二顶杆上的第二凸起转动到对应的曲线段,第一顶杆42处于第三驱动位置,顶升第二推脚并使第二中间三角22背面的第二抵接部位于第一半针推脚32的第二凸台上,第二中间三角22向第二三角底板21的背面移动,处于半高位置。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Claims (17)

1.一种横编织机的机头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导针机头,用于编织织物的第一面,
第二导针机头,用于编织织物的第二面,且所述第一导针机头和所述第二导针机头相对设置,并能够沿编织方向作同方向的往复编织运动,以同时编织第一面和第二面;其中,
所述第一导针机头包括第一三角底板、第一中间三角、第一织针三角、第一起针三角、第二起针三角、第一密度三角和第二密度三角,所述第一中间三角设置在所述第一三角底板的中部,第一起针三角设置在所述第一中间三角的一侧,所述第二起针三角设置在所述第一中间三角的另一侧,所述第一中间三角能够沿所述第一三角底板的厚度方向移动,具有半高位置和全高位置;
所述第二导针机头包括第二三角底板、第二中间三角、第二织针三角、第三起针三角、第四起针三角、第三密度三角和第四密度三角,所述第二中间三角设置在所述第二三角底板的中部,第三起针三角设置在所述第二中间三角的一侧,所述第四起针三角设置在所述第二中间三角的另一侧,所述第二中间三角能够沿所述第二三角底板的厚度方向移动,具有半高位置和全高位置;
还包括第一三角控制机构,所述第一三角控制机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三角底板的背面,并带动所述第一中间三角移动至所述半高位置或所述全高位置;
还包括第二三角控制机构,所述第二三角控制机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三角底板的背面,并带动所述第二中间三角移动至所述半高位置或所述全高位置;
所述第一中间三角包括位于背面且贯穿所述第一三角底板的第一销子,所述第一销子包括第一抵接部,所述第一三角控制机构包括第一半针推脚,所述第一半针推脚靠近所述第一销子的一侧端面上设有第一斜面和第一高面;
所述第一抵接部与所述第一斜面相切或与所述第一斜面分离时,所述第一中间三角位于全高位置;所述第一抵接部与所述第一高面接触时,所述第一中间三角位于半高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起针三角和所述第二起针三角与处于全高位置的所述第一中间三角构成第一面的第一双向导针通道;所述第一起针三角和所述第二起针三角与处于半高位置的所述第一中间三角构成第一面的第二双向导针通道;
所述第三起针三角和所述第四起针三角与处于全高位置的所述第二中间三角构成第二面的第一双向导针通道,所述第三起针三角和所述第四起针三角与处于半高位置的所述第二中间三角构成第二面的第二双向导针通道。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三角控制机构和所述第二三角控制机构能够同时分别控制所述第一中间三角和所述第二中间三角移动至半高位置或全高位置;
或者,所述第一三角控制机构控制所述第一中间三角移动至半高位置,所述第二三角控制机构控制所述第二中间三角移动至全高位置;
或者,所述第一三角控制机构控制所述第一中间三角移动至全高位置,所述第二三角控制机构控制第二中间三角移动至半高位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半针推脚还包括第二斜面和第一凹面,所述第一斜面和所述第二斜面相背设置,所述第一高面与所述第一斜面的最高处以及所述第二斜面的最高处相连形成第一凸台,所述第二斜面的最低处与所述第一凹面连接形成第一凹槽,所述第一抵接部位于第一凹槽时,所述第一中间三角位于全高位置,所述第一抵接部位于所述第一凸台时,所述第一中间三角位于半高位置。
5.如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机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销子与所述第一三角底板的背面之间设有使所述第一中间三角具有由半高位置复位到全高位置的趋势的第一复位弹簧;和/或
所述第一半针推脚的中部设有使所述第一半针推脚具有回到初始位置的趋势的第二复位弹簧。
6.如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机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三角控制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半针推脚上的第一顶推件和顶推所述第一顶推件的第一驱动组件,所述第一半针推脚与所述第一三角底板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半针推脚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销子联动,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顶推件转动连接,所述第一顶推件与所述第一驱动组件转动配合。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机头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第一电机、第一顶杆和第一凸轮,所述第一电机带动所述第一凸轮转动,使得所述第一顶杆具有第一休止位置和第一驱动位置,
所述第一顶杆位于所述第一休止位置时,与所述第一顶推件接触并使得所述第一抵接部与所述第一斜面相切或与所述第一斜面分离;
所述第一顶杆位于所述第一驱动位置时,顶升所述第一顶推件并使所述第一抵接部与所述第一高面抵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机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机带动所述第一凸轮转动,使得所述第一顶杆还具有第二驱动位置,所述第一顶杆位于所述第二驱动位置时,顶升所述第一顶推件并使所述第一抵接部位于第一凹槽中。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机头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凸轮与所述第一电机的第一输出轴传动连接,所述第一凸轮上设有能够使所述第一顶杆到达所述第一休止位置、所述第一驱动位置和所述第二驱动位置的第一曲线槽;
所述第一顶杆上设有第一斜槽和第一凸起,所述第一输出轴穿过所述第一斜槽且所述第一凸起置于所述第一曲线槽中,所述第一电机转动使得所述第一凸起沿所述第一曲线槽移动,以改变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一输出轴的相对位置,驱动所述第一顶杆在所述第一休止位置、所述第一驱动位置和所述第二驱动位置之间移动。
10.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机头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中间三角包括位于背面且贯穿所述第二三角底板的第二销子,所述第二销子包括第二抵接部,所述第二三角控制机构包括第二半针推脚,所述第二半针推脚靠近所述第二销子的一侧端面上设有第三斜面和第二高面;
所述第二抵接部与所述第三斜面相切或与所述第二斜面分离时,所述第二中间三角位于全高位置;所述第二抵接部与所述第二高面接触时,所述第二中间三角位于半高位置。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机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半针推脚还包括第四斜面和第二凹面,所述第三斜面和所述第四斜面相背设置,所述第二高面与所述第三斜面的最高处以及所述第四斜面的最高处相连形成第二凸台,所述第四斜面的最低处与所述第二凹面连接形成第二凹槽,所述第二抵接部位于第二凹槽时,所述第二中间三角位于全高位置,所述第二抵接部位于所述第二凸台时,所述第二中间三角位于半高位置。
12.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机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销子与所述第二三角底板的背面之间设有使所述第二中间三角具有由半高位置复位到全高位置的趋势的第三复位弹簧;和/或
所述第二半针推脚的中部设有使所述第二半针推脚具有回到初始位置的趋势的第四复位弹簧。
13.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机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三角控制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半针推脚上的第二顶推件和顶推所述第二顶推件的第二驱动组件,所述第二半针推脚与所述第二三角底板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半针推脚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销子联动,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顶推件转动连接,所述第二顶推件与所述第二驱动组件转动配合。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机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包括第二电机、第二顶杆和第二凸轮,所述第二电机带动所述第二凸轮转动,使得所述第二顶杆具有第二休止位置和第三驱动位置,
所述第二顶杆位于所述第二休止位置时,与所述第二顶推件接触并使得所述第二抵接部与所述第三斜面相切或与所述第三斜面分离;
所述第二顶杆位于所述第三驱动位置时,顶升所述第二顶推件并使所述第二抵接部与所述第二高面抵接。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机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机带动所述第二凸轮转动,使得所述第二顶杆还具有第四驱动位置,所述第二顶杆位于所述第四驱动位置时,顶升所述第二顶推件并使所述第二抵接部位于第二凹槽中。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机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凸轮与所述第二电机的第二输出轴传动连接,所述第二凸轮上设有能够使所述第二顶杆到达所述第二休止位置、所述第三驱动位置和所述第四驱动位置的第二曲线槽;
所述第二顶杆上设有第二斜槽和第二凸起,所述第二输出轴穿过所述第二斜槽且所述第二凸起置于所述第二曲线槽中,所述第二电机转动使得所述第二凸起沿所述第二曲线槽移动,以改变所述第二凸起与所述第二输出轴的相对位置,驱动所述第二顶杆在所述第二休止位置、所述第三驱动位置和所述第四驱动位置之间移动。
17.一种双向吊目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权利要求1至16任一项所述的横编织机的机头组件,包括如下步骤:
控制所述第一导针机头中的第一起针三角、第一中间三角和第二起针三角均处于全高位置,编织第一面中的至少一行第一线圈行;同时,控制所述第二导针机头中的第三起针三角、第二中间三角和第四起针三角均处于全高位置,编织第二面中的至少一行第二线圈行;
若需要第一面进行双向吊目编织,则控制所述第一中间三角处于半高位置,第一起针三角和第二起针三角处于全高位置;和/或
若需要第二面进行双向吊目编织,则控制所述第二中间三角处于半高位置,第三起针三角和第四起针三角处于全高位置。
CN202311316660.6A 2023-04-28 2023-10-12 一种横编织机的机头组件及编织方法 Active CN11707115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4826965 2023-04-28
CN202310482696.5A CN116623353A (zh) 2023-04-28 2023-04-28 一种手套双向编织的三角装置
CN2023111206346 2023-08-31
CN202311120634 2023-08-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071159A CN117071159A (zh) 2023-11-17
CN117071159B true CN117071159B (zh) 2024-01-16

Family

ID=887027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316660.6A Active CN117071159B (zh) 2023-04-28 2023-10-12 一种横编织机的机头组件及编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071159B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27053A (ja) * 1998-05-06 2000-01-25 Shima Seiki Mfg Ltd 横編機
CN1793467A (zh) * 2005-12-23 2006-06-28 冯加林 一种横编织机的编织控制机构
CN201012956Y (zh) * 2007-03-01 2008-01-30 常熟市金龙机械有限公司 电脑针织横编机的三角机构
CN201089829Y (zh) * 2007-09-14 2008-07-23 陈红岩 一种编织三角机构
CN201272879Y (zh) * 2008-06-05 2009-07-15 张天林 电脑针织横机单系统编织翻针三角结构
CN203200461U (zh) * 2013-04-02 2013-09-18 儒鸿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可织造单层双面毛圈毛巾的沉片与沉片山角轨道结构
CN114182422A (zh) * 2022-01-13 2022-03-15 施小川 一种针织手套机前后机头同步吃纱同步编织机构及其编织方法
CN114908468A (zh) * 2022-06-28 2022-08-16 东阳市鸿胜工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于手套罗纹部双向编织的导针三角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27053A (ja) * 1998-05-06 2000-01-25 Shima Seiki Mfg Ltd 横編機
CN1793467A (zh) * 2005-12-23 2006-06-28 冯加林 一种横编织机的编织控制机构
CN201012956Y (zh) * 2007-03-01 2008-01-30 常熟市金龙机械有限公司 电脑针织横编机的三角机构
CN201089829Y (zh) * 2007-09-14 2008-07-23 陈红岩 一种编织三角机构
CN201272879Y (zh) * 2008-06-05 2009-07-15 张天林 电脑针织横机单系统编织翻针三角结构
CN203200461U (zh) * 2013-04-02 2013-09-18 儒鸿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可织造单层双面毛圈毛巾的沉片与沉片山角轨道结构
CN114182422A (zh) * 2022-01-13 2022-03-15 施小川 一种针织手套机前后机头同步吃纱同步编织机构及其编织方法
CN114908468A (zh) * 2022-06-28 2022-08-16 东阳市鸿胜工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于手套罗纹部双向编织的导针三角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071159A (zh) 2023-1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958632U (zh) 一种起底装置
EP0897027A2 (en) A flat knitting machine with movable loop forming plates
CN110117871A (zh) 一种起底装置
JP7483257B2 (ja) 丸編機におけるジャカード編地編成機構、その編成機構を用いた編成方法及びその編成機構で用いられるシンカー
KR20080003233A (ko) 횡편기
CN114908468A (zh) 一种适用于手套罗纹部双向编织的导针三角装置
CN117071159B (zh) 一种横编织机的机头组件及编织方法
CN221028946U (zh) 一种横编织机的机头组件
CN113215716B (zh) 一种改进的三角、纬编机及其制备平纹仿提花面料的方法
CN113186636A (zh) 一种针织横机的生克装置
CN212426351U (zh) 一种横机中的编织三角系统
CN220788971U (zh) 一种横编织机的三角装置及手套机
CN220788969U (zh) 一种横编织机机头组件
CN103255564A (zh) 一种电脑针织横机的编织控制机构
CN210237960U (zh) 一种针织横机的二段度目控制装置及针织横机
CN108532114B (zh) 同行吊目密度可调的编织组合三角及其编织三角机构
CN108796802B (zh) 一段选针横机的编织组合三角及其编织三角机构
CN214882106U (zh) 一种针织横机的生克装置
CN116905171B (zh) 一种横编织机的机头组件及手套机
CN219010611U (zh) 一种适用于手套罗纹部双向编织的导针三角装置
CN219670774U (zh) 一种编织机构及针织机
CN220149776U (zh) 一种可同行编吊的山板装置
CN115387014B (zh) 一种针织横机的山板组件和针织横机
CN214782463U (zh) 一种横机中的织针
CN219010619U (zh) 一种子母织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