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788969U - 一种横编织机机头组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横编织机机头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788969U
CN220788969U CN202322368689.0U CN202322368689U CN220788969U CN 220788969 U CN220788969 U CN 220788969U CN 202322368689 U CN202322368689 U CN 202322368689U CN 220788969 U CN220788969 U CN 22078896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iangle
cam
needle
rod
lif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368689.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百祥
王仁刚
俞永保
冯建明
金建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Baixia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Baixia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2310096508.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116288898A/zh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2310482696.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116623353A/zh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Baixia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Baixiang Technolog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78896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78896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weft knitting machines, restricted to machines of this kind
    • D04B15/38Devices for supplying, feeding, or guiding threads to needles
    • D04B15/48Thread-feeding devic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 Y02P70/62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related technologies for production or treatment of textile or flexible materials or products thereof, including footwea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横编织机机头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导针机头和第二导针机头;第一导针机头包括第一三角底板与设于第一三角底板的第一左密度三角、第一左起针三角、第一中间三角、第一织针三角、第一右起针三角和第一右密度三角,第一左密度三角、第一左起针三角、第一中间三角、第一织针三角、第一右起针三角和第一右密度三角形成第一导针通道;第二导针机头包括第二三角底板与设于第二三角底板的第二左密度三角、第二左起针三角、第二中间三角、第二织针三角、第二右起针三角和第二右密度三角,第二左密度三角、第二左起针三角、第二中间三角、第二织针三角、第二右起针三角和第二右密度三角形成第二导针通道。本实用新型能够大大加快手套编织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横编织机机头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横编织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横编织机机头组件。
背景技术
电控横编织机的编织过程一般为:移动三角机构,迫使织针在针板的针槽内作有规律的升降运动,并通过针勾和针舌的动作,就能将纱线编织成针织物,织针在上升过程中,线圈逐步退出针勾。现有的电控横编织机在编织手套时,需要两个三角机构配合,具体的,导针机头从左向右运动时,由后导针机头中导针三角底板的起针三角推起后针床上的织针并吃入一个纱嘴中的纱线完一个编织动作;相对应的,当导针机头从右向左运动时,由前导针机头中导针三角底板的起针三角推起前针床上的织针并接力吃入上述同一个纱嘴中的纱线完成另一个编织动作;导针机头完成一个由左到右再回左的往复动作称之为完成一个横列针数,如此不断循环跑圈,纱线呈现螺旋方式编织。
但是现有的手套横编织机内的机头无法进行双向编织,从而手套的加工效率很低,特此提出一中横编织机机头组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横编织机机头组件,其内第一导针机头和第二导针机头均可进行双向编织,且同时进行手套的正反面编织,大大加快了手套的编织速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横编织机机头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导针机头和第二导针机头,上述第一导针机头和上述第二导针机头分别用于编织手套的第一面和第二面,且能够沿左右方向作同方向的往复编织运动;
上述第一导针机头包括第一三角底板与设于上述第一三角底板的第一左密度三角、第一左起针三角、第一中间三角、第一织针三角、第一右起针三角和第一右密度三角,上述第一左密度三角、上述第一左起针三角、上述第一中间三角、上述第一织针三角、上述第一右起针三角和上述第一右密度三角形成第一导针通道;
上述第二导针机头包括第二三角底板与设于上述第二三角底板的第二左密度三角、第二左起针三角、第二中间三角、第二织针三角、第二右起针三角和第二右密度三角,上述第二左密度三角、上述第二左起针三角、上述第二中间三角、上述第二织针三角、上述第二右起针三角和上述第二右密度三角形成第二导针通道。
优选地,上述第一左起针三角和上述第一右起针三角能沿上述第一三角底板的厚度方向做独立伸缩运动,上述第一左起针三角具有全高位和平齐位,上述第一右起针三角具有全高位和平齐位,
上述第一左起针三角和上述第一右起针三角均处于全高位时,上述第一左密度三角、上述第一左起针三角、上述第一中间三角、上述第一织针三角、上述第一右起针三角和上述第一右密度三角形成第一双向导针通道;
上述第一左起针三角处于齐平位,且上述第一右起针三角处于全高位时,上述第一左密度三角、上述第一左起针三角、上述第一中间三角、上述第一织针三角、上述第一右起针三角和上述第一右密度三角构成供织针单向行走的单向导针通道,且在织针回程时,上述第一右起针三角可受织针挤压为齐平位。
优选地,上述第二左起针三角和上述第二右起针三角能沿上述第二三角底板的厚度方向做独立伸缩运动,上述第二左起针三角具有全高位和平齐位,上述第二右起针三角具有全高位和平齐位,
上述第二左起针三角和上述第二右起针三角均处于全高位时,上述第二左密度三角、上述第二左起针三角、上述第二中间三角、上述第二织针三角、上述第二右起针三角和上述第二右密度三角形成第二双向导针通道;
上述第二左起针三角处于齐平位,且上述第二右起针三角处于全高位时,上述第二左密度三角、上述第二左起针三角、上述第二中间三角、上述第二织针三角、上述第二右起针三角和上述第二右密度三角构成供织针单向行走的单向导针通道,且在织针回程时,上述第二右起针三角可受织针挤压为齐平位。
优选地,上述第一三角底板的背面设有第一顶推组件,上述第一顶推组件受外部驱动力能够使上述第一左起针三角实现全高位和齐平位之间的切换。
优选地,上述第一顶推组件包括第一转动件和第一驱动杆,上述第一驱动杆转动设于上述第一三角底板上,上述第一驱动杆的一端与上述第一转动件固定连接,上述第一驱动杆的另一端设有第一抬起面;
上述第一左起针三角背面设置有贯穿上述第一三角底板的第一活动杆,上述第一活动杆上设有第一凸杆;
上述第一凸杆与上述第一抬起面配合使用,使得上述第一左起针三角从全高位运动至齐平位。
优选地,上述第一抬起面具有高端和低端,上述第一抬起面的高端和低端之间的连线与上述第一三角底板之间的夹角为35°-50°。
优选地,上述第一驱动杆包括第一杆和第二杆;
上述第一转动件转动设于上述第一杆的第一端,上述第一杆的第二端和上述第二杆的第一端固定连接且二者均转动连接在第一三角底板上,上述第一抬起面设于上述第二杆的第二端;
上述第一杆和上述第二杆相靠近的端部呈V字型设置。
优选地,上述第一导针机头还包括第一复位弹簧和第二复位弹簧,上述第一复位弹簧设于上述第一三角底板的背面和上述第一顶推组件之间,用于在外部驱动力撤消后对上述第一顶推组件的复位;
上述第二复位弹簧设于上述第一左起针三角和上述第一三角底板之间,具有使上述第一左起针三角具有由平齐位复位到全高位的趋势。
优选地,上述第一中间三角沿上述第二三角底板的厚度方向做独立伸缩运动,上述第一中间三角具有半高位和全高位;
上述第一三角底板的背面还设置有第二顶推组件,上述第二顶推组件受外部驱动力能够使上述第一中间三角从全高位切换至半高位,然后从半高位切换至全高位。
优选地,上述第二顶推组件包括第二转动件和第二驱动杆,上述第二驱动杆转动设于第一三角底板上,上述第二驱动杆的一端与上述第二转动件转动连接,上述第一中间三角背面设有贯穿上述第一三角底板的第二活动杆,上述第二活动杆上设有第二凸杆,上述第二驱动杆靠近上述第二凸杆的一端设有第一斜面和第一高面,上述第二凸杆与上述第一斜面相切或与上述第一斜面分离时,上述第一中间三角位于全高位;上述第二凸杆与上述第一高面接触时,上述第一中间三角位于半高位置。
优选地,上述第二驱动杆靠近上述第二凸杆的一端还设有第二斜面和第一凹面,上述第一斜面和上述第二斜面相背设置,上述第一高面与上述第一斜面的最高处以及上述第二斜面的最高处相连形成第一凸台,上述第二斜面的最低处与上述第一凹面连接形成第一凹槽,上述第二凸杆位于第一凹槽时,上述第一中间三角位于全高位,上述第二凸杆位于上述第一凸台时,上述第一中间三角位于半高位置。
优选地,还包括第一驱动组件,上述第一驱动组件的驱动端与上述第一顶推组件和上述第二顶推组件连接,驱动上述第一顶推组件和上述第二顶推组件同时工作,上述第一驱动组件具有第一驱动位置和第二驱动位置;
上述第一驱动组件处于第二班驱动位置时,顶升上述第二顶推组件并使上述第一中间三角运动至半高位,同时顶推上述第一顶推组件,上述第一左起针三角在全高位;
上述第一驱动组件处于第一驱动位置时,顶升上述第二顶推组件并使上述第一中间三角从半高位运动至全高位,同时顶推上述第一顶推组件,上述第一左起针三角从全高位运动至齐平位。
优选地,上述第二三角底板的背面设有第三顶推组件,上述第三顶推组件受外部驱动力能够使上述第二左起针三角实现全高位和齐平位之间的切换。
优选地,上述第三顶推组件包括第三转动件和第三驱动杆,上述第三驱动杆转动设于上述第二三角底板上,上述第三驱动杆的一端与上述第三转动件转动连接,上述第三驱动杆的另一端设有第二抬起面;
上述第二左起针三角背面设置有贯穿上述第二三角底板的第三活动杆,上述第三活动杆上设有第三凸杆;
上述第三凸杆与上述第二抬起面配合使用,使得上述第二左起针三角从全高位运动至齐平位。
优选地,上述第二抬起面具有高端和低端,上述第二抬起面的高端和低端之间的连线与上述第二三角底板之间的夹角为35°-50°。
优选地,上述第二导针机头还包括第五复位弹簧和第六复位弹簧,上述第五复位弹簧设于上述第二三角底板的背面和上述第三顶推组件之间,用于在外部驱动力撤消后对上述第三顶推组件的复位;
上述第六复位弹簧设于上述第二左起针三角和上述第二三角底板之间,具有使上述第二左起针三角具有由平齐位复位到全高位的趋势。
优选地,上述第二中间三角沿上述第二三角底板的厚度方向做独立伸缩运动,上述第二中间三角具有半高位和全高位;
上述第二三角底板的背面还设有第四顶推组件,上述第四顶推组件受外部驱动力能够使上述第二中间三角从全高位切换至半高位,然后从半高位切换至全高位。
优选地,上述第四顶推组件包括第四转动件和第四驱动杆,上述第四驱动杆转动设于第二三角底板上,上述第四驱动杆的一端与上述第四转动件转动连接,上述第二中间三角背面设有贯穿上述第二三角底板的第四活动杆,上述第四活动杆上设有第四凸杆;
上述第四驱动杆靠近上述第四凸杆的一端设有第三斜面和第二高面,上述第四凸杆与上述第三斜面相切或与上述第三斜面分离时,上述第二中间三角位于全高位;上述第四凸杆与上述第二高面接触时,上述第二中间三角位于半高位置。
优选地,上述第四驱动杆靠近上述第四凸杆的一端还设有第四斜面和第二凹面,上述第三斜面和上述第四斜面相背设置,上述第二高面与上述第三斜面的最高处以及上述第四斜面的最高处相连形成第二凸台,上述第四斜面的最低处与上述第二凹面连接形成第二凹槽,上述第四凸杆位于第二凹槽时,上述第二中间三角位于全高位,上述第四凸杆位于上述第二凸台时,上述第二中间三角位于半高位置。
优选地,还包括第二驱动组件,上述第二驱动组件的驱动端与上述第三顶推组件和上述第四顶推组件连接,驱动上述第三顶推组件和上述第四顶推组件同时工作,上述第二驱动组件具有第三驱动位置和第四驱动位置;
上述第二驱动组件处于第四驱动位置时,顶升上述第四顶推组件并使上述第二中间三角运动至半高位,同时顶推上述第三顶推组件,上述第二左起针三角在全高位;
上述第二驱动组件处于第三驱动位置时,顶升上述第四顶推组件并使上述第二中间三角从半高位运动至全高位,同时顶推上述第三顶推组件,上述第二左起针三角从全高位运动至齐平位。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第一导针机头和第二导针机头分别用于编织手套的第一面和第二面,而且由于第一导针机构内具有第一左密度三角、第一左起针三角、第一中间三角、第一织针三角、第一右起针三角和第一右密度三角,能够形成第一导针通道,第一导针孔径可为双向导针通道、单向导针通道还有吊目导针通道等等,第二导针机头内具有第二左密度三角、第二左起针三角、第二中间三角、第二织针三角、第二右起针三角和第二右密度三角,能够形成第二导针通道,第二导针孔径可为双向导针通道、单向导针通道还有吊目导针通道等等,从而第一导针机头和第二导针机头均能够进行双向编织且能够同时编织第一面和第二面,而且能够进行单向编织和吊目编织,大大加快了手套的编织速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第一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的第一导针机头和第二导针机构安装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的第一导针机头整体示意图,图中虚线为导针双向导针通道;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的第一导针机头内第一左起针三角位于齐平位示意图,图中虚线为导针单向导针通道;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的第一导针机头内第一中间三角位于半高位示意图,图中虚线为导针吊目导针通道;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的第一导针机头内第一三角底板背面驱动结构平面结构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的第一导针机头内第一三角底板背面驱动结构立体结构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的第二驱动杆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的第一驱动组件至第一休止位置时,第一顶推组件和第二顶推组件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的第一驱动组件至第二驱动位置时,第一顶推组件和第二顶推组件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的第一驱动组件至第一驱动位置时,第一顶推组件和第二顶推组件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的第二导针机头整体示意图,图中虚线为导针双向导针通道;
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的第二导针机头内第二左起针三角位于齐平位示意图,图中虚线为导针单向导针通道;
图13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的第二导针机头内第二中间三角位于半高位示意图,图中虚线为导针吊目导针通道。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导针机头;11、第一三角底板;12、第一左密度三角;13、第一左起针三角;14、第一中间三角;15、第一织针三角;16、第一右起针三角;17、第一右密度三角;18、第一顶推组件;181、第一转动件;182、第一杆;183、第二杆;184、第一抬起面;185、第一活动杆;186、第一凸杆;187、第一复位弹簧;19、第二顶推组件;191、第二转动件;192、第二驱动杆;1921、第一斜面;1922、第二斜面;1923、第一高面;1924、第一凹面;1925、第一凸台;1926、第一凹槽;193、第二活动杆;194、第二凸杆;195、第三复位弹簧;
2、第二导针机头;21、第二三角底板;22、第二左密度三角;23、第二左起针三角;24、第二中间三角;25、第二织针三角;26、第二右起针三角;27、第二右密度三角;
3、第一驱动组件;31、第一顶杆;32、第一凸轮;321、第一斜槽;322、第一凸起;323、第一曲线段;324、第二曲线段;325、第三曲线段;326、第四曲线段;327、第五曲线段;33、第一休止位;34、第一驱动位置;35、第二驱动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第一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1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横编织机机头组件,如图1所示,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导针机头1和第二导针机头2,第一导针机头1和第二导针机头2分别用于编织手套的第一面和第二面,且能够沿左右方向作同方向的往复编织运动,同时且同方向编织手套的第一面和第二面。
如图2-4所示,第一导针机头1包括第一三角底板11与安装在第一三角底板11的第一左密度三角12、第一左起针三角13、第一中间三角14、第一织针三角15、第一右起针三角16和第一右密度三角17,第一左密度三角12和第一左起针三角13间隔设置,第一右起针三角16与第一右密度三角17间隔设置,第一织针三角15与第一中间三角14间隔设置,第一中间三角14和第一织针三角15位于中间,其中第一中间三角14又名中山三角,其作用为顶针,第一织针三角15又名人字三角,其作用为限制织针的最高位置,并对织针进行导向,具体的,第一左密度三角12、第一左起针三角13、第一中间三角14、第一织针三角15、第一右起针三角16和第一右密度三角17形成第一导针通道,根据第一左起针三角13、第一中间三角14和第一右起针三角16的设置情况形成的第一导针通道的路径形状有多种,包括双向导针通道、单向导针通道和吊目导针通道,从而第一导针机头1可以进行第一面的双向编织、单向编织和吊目编织,能够加快手套第一面的编织速度。
如图11-13所示,第二导针机头2包括第二三角底板21与安装在第二三角底板21的第二左密度三角22、第二左起针三角23、第二中间三角24、第二织针三角25、第二右起针三角26和第二右密度三角27,第二左密度三角22和第二左起针三角23间隔设置,第二右起针三角26与第二右密度三角27间隔设置,第二织针三角25与第二中间三角24间隔设置,第二中间三角24和第二织针三角25位于中间,其中第二中间三角24又名中山三角,其作用为顶针,第一织针三角25又名人字三角,其作用为限制织针的最高位置,并对织针进行导向,具体的,第二左密度三角22、第二左起针三角23、第二中间三角24、第二织针三角25、第二右起针三角26和第二右密度三角27形成第二导针通道,根据第二左起针三角23、第二中间三角24和第二右双起针三角26的设置情况形成的第二导针通道的路径形状有多种,包括双向导针通道、单向导针通道和吊目导针通道,从而第一导针机头1可以进行第一面的双向编织、单向编织和吊目编织,能够加快手套第二面的编织速度。
综上,第一导针机头1和第二导针机头2能够同时且同方向的编织手套的第一面和第二面,而且每一个导针机头都可以双向编织、吊目编织和单向编织,大大加快的手套的编织速度,相对于单向编织来说,编织速度至少增加了两倍。
而且在实际安装过程中,如图1所示,例如把第一导针机头1作为前机头,第二导针机头2作为后机头,前机头和后机头相对设置,那么第一左起针三角13和第一左密度三角12的位置分别和第二右起针三角26和第二右密度三角27的位置相对应,第一中间三角14和第一织针三角15的位置分别和第二中间三角24和第二织针三角25的位置相对应,第一右起针三角16和第一右密度三角17的位置分别和第二左起针三角23和第二左密度三角22的位置相对应。
优选地,第一左起针三角13和第一右起针三角16均可沿第一三角底板11厚度方向独立伸缩运动,第一左起针三角13受外部的驱动机构驱动而运动,而第一右起针三角16受外力即可运动,第一左起针三角13具有全高位和齐平位,第一右起针三角16具有全高位和平齐位,其中全高位即为第一左起针三角13全部突出第一三角底板11,使得高针和低针均沿第一左起针三角13的边缘走针,并被第一左密度三角12导向,齐平位即为第一左起针三角13下落至与第一三角底板11平齐的位置,但是由于安装配合、零件制造的误差,可以允许第一左起针三角13略高出第一三角底板11,最多高出第一左起针三角13的5%;其中,第一左起针三角13处于全高位时,同时第一左密度三角12、第一中间三角14、第一织针三角15、第一右起针三角16和第一右密度三角17也均处于全高位,第一左密度三角12、第一左起针三角13、第一中间三角14、第一织针三角15、第一右起针三角16和第一右密度三角17形成双向导针通道,织针相对于第一导针机构从左到右和从右向左的过程中,均进行编织,即双向编织,如图2所示;第一左起针三角13处于齐平位时,第一左密度三角12、第一左起针三角13、第一中间三角14、第一织针三角15、第一右起针三角16和第一右密度三角17形构成单向导针通道,如图所示,织针相对于第一导针机头1从右向左沿着双向导针通道,然后从左向右运动的过程中,织针可以直接从第一左起针三角13上方向右运动,然后织针会挤压第二左起针三角23,使得第二左起针三角23下降到与第一三角底板11相平齐,从而织针相对于第一导针机头1从右向左运动的过程中,进行编织,然后织针相对于第一导针机头1从右向左运动的过程中不进行编织,即单方向编织,如图3所示,从而第一导针机头1既可以双向编织,也可以单向编织。
第二左起针三角23和第二右起针三角26均可沿第二三角底板21厚度方向独立运动,第二左起针三角23在外部的驱动机构上运动,而第二右起针三角26受外力即可运动,第二左起针三角23具有全高位和与第二三角底板21平齐的齐平位,第二左起针三角23的全高位和齐平位的定义和第一左起针三角24一致;其中,第二左起针三角23处于全高位时,同时第二左密度三角22、第二中间三角24、第二织针三角25、第二右起针三角26和第二右密度三角27也均处于全高位,第二左密度三角22、第二左起针三角23、第二中间三角24、第二织针三角25、第二右起针三角26和第二右密度三角27形成双向导针通道,织针相对于第二导针机构从左到右和从右向左的过程中,均进行编织,即双向编织,如图11所示;第二左起针三角23处于齐平位时,第二左密度三角22、第二左起针三角23、第二中间三角24、第二织针三角25、第二右起针三角26和第二右密度三角27构成单向导针通道,织针相对于第二导针机头2从右向左沿着单向导针通道,然后织针在从左向右运动的过程中,织针可以直接从第二左起针三角23上方向右运动,然后织针会挤压第二左起针三角23,使得第二左起针三角23下降到与第二三角底板21相平齐,从而织针相对于第二导针机头2从右向左运动的过程中,进行编织,然后织针相对于第二导针机头2从右向左运动的过程中不进行编织,即单方向编织,如图12所示,从而第二导针机头2既可以双向编织,也可以单向编织。
优选地,第一左起针三角13和第一右起针三角16相靠近的一侧均设有第一过渡斜面;从而织针在从第一左起针三角13上方向右运动过后,可以通过第一过渡斜面慢慢运动至第一右起针三角16上端面,从而稳定挤压第一右起针三角16,使得第一右起针三角16稳定运动至与第一三角底板11相平齐的位置,织针可以稳定通过,不会卡针;第二左起针三角23和第二右起针三角26相靠近的一侧均设有第二过渡斜面,从而织针在从第二左起针三角23上方向右运动过后,可以通过第二过渡斜面慢慢运动至第二右起针三角26上端面,从而稳定挤压第二右起针三角26,使得第二右起针三角26稳定运动至与第二三角底板21相平齐的位置,织针可以稳定通过,不会卡针。
综上,第一导针机头1通过控制第一左起针三角13既可以双向编织,也可以单向编织,同理第二导针机头2通过控制第二左起针三角23既可以双向编织,也可以单向编织,使用更加方便。
具体的,如图5-6所示,第一导针机头1还包括第一顶推组件18,其中,第一顶推组件18设于第一三角底板11的背面,第一顶推组件18受外部驱动力能够使第一左起针三角13实现全高位和齐平位之间的切换;具体的,第一顶推组件18包括第一转动件181和第一驱动杆,第一驱动杆的一端与第一转动件181转动连接,第一驱动杆的另一端设有第一抬起面184,第一左起针三角13背面设置有贯穿第一三角底板11的第一活动杆185,第一活动杆185设有第一凸杆186,第一抬起面184与第一凸杆186配合使得第一左起针三角13从全高位运动至齐平位,其中,第一转动件181用于与外部驱动力配合,通过顶起第一转动件181,第一转动件181升降会带动第一驱动杆转动,第一驱动杆转动会带动第一抬起面184运动至第一凸杆186下方,然后慢慢抬起第一凸杆186,直至第一凸杆186与第一抬起面184的最高端接触,从而与第一凸杆186相连的第一左起针三角13就会下降,最终运动至齐平位;其中第一转动件181可以为轴承,也可以为转动轮。
相应的,为了实现第一左起针三角13的复位,即从齐平位运动至全高位,第一导针机头1还包括第一复位弹簧187和第二复位弹簧,第一复位弹簧187设于第一三角底板11的背面和第一顶推组件18之间,用于在外部驱动力撤消后对第一顶推组件18的复位;第二复位弹簧设于第一左起针三角13和第一三角底板11之间,具有使第一左起针三角13具有由平齐位复位到全高位的趋势,具体的,第一三角底板11背面设有第一安装板,第一安装板视为第一三角底板11的一部分,第一活动杆185远离第一三角底板11背面的端部穿过第一安装板,第二复位弹簧套设于第一左起针三角13和第一安装板之间的第一活动杆185上,当外力撤销之后,第一复位弹簧187就会从拉伸的状态回复至平时状态,就会拉动第一驱动杆反向转动,从而使得第一抬起面184从第一凸杆186的下方移动至外侧,第一左起针三角13就会在第二复位弹簧的作用下恢复至全高位;经过上述过程,第一左起针三角13就会完成全高位到齐平位再到全高位的工作位置的变换,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其中第一右起针三角背面具有滑动杆,滑动杆远离第一右起针三角的一端穿过第一安装板,第一安装板和第一右起针三角背面之间的滑动杆套设有弹簧,弹簧用于第一右起针三角的复位,即齐平位上升至全高位。
优选地,第一驱动杆包括第一杆182和第二杆183,第一转动件181转动设于第一杆182的第一端,第一杆182的第二端和第二杆183的第一端固定连接且二者均转动连接在第一三角底板11上,第一抬起面184设于第二杆183的第二端,为了更好节省配合空间,第二杆183靠近第一凸杆186的的端部为弧形端部;第一杆182和第二杆183相靠近的端部呈V字型设置,从而相对于第一杆182和第二杆183呈直线连接来说,节省了纵向安装空间,又充分利用了第一三角底板11的背面的横向安装空间,结构更加紧凑。
具体的,第一中间三角14沿第一三角底板的厚度方向做独立伸缩运动,第一中间三角14具有半高位和全高位,其中半高位指的是,第一中间三角14突出于第一三角底板11的高度,使得高针仍然沿第一中间三角14的边缘走针被第一织针三角15导向,低针从第一中间三角14的表面跨过第一中间三角14,第一中间三角14的半高位置的高度可为全高位的的高度的35%-65%,例如:当全高位的的高度为4±0.5mm,半高位置的高度可为2±0.5mm;第一导针机头1还包括第二顶推组件19,第二顶推组件19设于第一三角底板11的背面,第二顶推组件19受外部驱动力能够使第一中间三角14从全高位切换至半高位,然后从半高位切换至全高位。
如图5-6所示,第二顶推组件19包括第二转动件191和第二驱动杆192,第二驱动杆192转动设于第一三角底板11上,第二驱动杆192的一端与第二转动件191转动连接,第一中间三角13背面设有贯穿所述第一三角底板11的第二活动杆193,所述第二活动杆193上设有第二凸杆194,与所述第二驱动杆192靠近所述第二活动杆193的端部配合使得所述第一中间三角14从全高位运动至半高位,再运动至全高位;具体的,如图7所示,第二驱动杆192靠近第二凸杆194的一侧端面设有第一斜面1921、第二斜面1922、第一高面1923和第一凹面1924,第一斜面1921和第二斜面1922相背设置,第一高面1923与第一斜面1921的最高处以及第二斜面1922的最高处相连形成第一凸台1925,第二斜面1922的最低处与第一凹面1924连接形成第一凹槽1926;具体的,第二驱动杆192转动,第二凸杆194相对转动至第一斜面1921最低处,此时第一中间三角14位于全高位,然后继续转动,第二凸杆194相对转动至第一凸台1925上,第一中间三角14位于半高位,此时如果其他三角处于全高位,即第一左密度三角12、第一左起针三角13、第一中间三角14、第一织针三角15、第一右起针三角16和第一右密度三角17形成半针路径,即此路径为吊目导针通道,如图5所示,然后继续转动,第二凸杆194相对转动至第二斜面1922的最低处时,第一中间三角14位于全高位,从而稳定实现第一中间三角14从全高位切换至半高位,然后从半高位切换至全高位的切换操作;其中第二转动件191可以为轴承,也可以为转动轮。
为了使得第一中间三角14复位,即从半针位运动至全高位,第一导针机头1还包括第三复位弹簧195和第四复位弹簧,第三复位弹簧195设于第一三角底板11的背面和第二顶推组件19之间,用于在外部驱动力撤消后对第二顶推组件19的复位;第四复位弹簧设于第一中间三角14和第一三角底板11之间,具有使第一中间三角14具有由半针位复位到全高位的趋势,具体的,第二活动杆193远离第二三角底板21背面的端部穿过第一安装板,第四复位弹簧套设于第一中间三角14和第一安装板之间的第二活动杆193上;当外部驱动力撤销之后,第三复位弹簧195就会从拉伸的状态回复至平时状态,就会拉动第二驱动杆192反向转动,使得第二驱动杆192靠近第二凸杆194的端部移动至外侧或者移动至第一凹槽1926内,从而在第四复位弹簧的作用下恢复至初的全高位位置。
本横编织机机头组件还包括第一驱动组件3,第一驱动组件3的驱动端与第一顶推组件18和第二顶推组件19连接,驱动第一顶推组件18和第二顶推组件19同时工作,第一驱动组件3具有第一休止位置、第一驱动位置和第二驱动位置;具体的,如图8所示,第一驱动组件3未运动至第二驱动位置时,第一顶推组件18和第二顶推组件19的示意图,第一斜面1921与第二凸杆194分离或者刚接触,第一抬起面184与第一凸杆186不接触,从而第一左起针三角13和第一中间三角14均处于全高位,可构成全目导针通道,用于双向编织;如图9所示,第一驱动组件3处于第二驱动位置时,顶升第二顶推组件19并使第一中间三角14运动至半高位,同时顶推第一顶推组件18,第一左起针三角13仍在全高位,此时第一左密度三角12、第一左起针三角13、第一中间三角14、第一织针三角15、第一右起针三角16和所述第一右密度三角17形成吊目导针通道,用于吊目编织,即第一驱动组件3运动至第二驱动位置的过程中,其驱动端会顶升第二驱动杆192转动,第二驱动杆192的端部转动,第二凸杆194就会先接触第一斜面1921的最低端,然后再第二驱动杆192继续转动,第二凸杆194会运动至第一凸台1925上,然后与第一凸台1925接触,第一中间三角14就会从全高位运动至半高位,而此时第一驱动杆的端部转动,第一抬起面184会运动至第一凸杆186所在处;如图10所示,第一驱动组件3处于第一驱动位置时,顶升第二顶推组件19并使第一中间三角14从半高位运动至全高位,同时顶推第一顶推组件18,第一左起针三角13从全高位运动至半高位,此时第一左密度三角12、第一左起针三角13、第一中间三角14、第一织针三角15、第一右起针三角16和所述第一右密度三角17形成单向导针通道,用于单向编织或者手套指头缝(封)口动作,即第一驱动组件3从第二驱动位置运动至第一驱动位置的过程中,其驱动端会顶升第二驱动杆192继续转动,第二驱动杆192的端部转动,第二凸杆194就会先从第一凸台1925面相对运动至第二斜面1922的最低端,第一中间三角14就会从半高位运动至全高位,而此时第一驱动杆的端部转动,第一抬起面184会运动至第一凸杆186下方,直至第一凸杆186与第一抬起面184的最高处接触,从而第一左起针三角13从全高位运动至齐平位。例如,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组件3位于起始位时,即第一斜面1921位于第二凸杆194处,且不接触,当第一驱动组件3从起始位运动至第二驱动位置时,其第一驱动组件3的驱动端抬升至2毫米,第一中间三角14从全高位运动至半高位,而左起针三角仍在全高位,此时可实现左右低针的吊目编织,第一驱动组件3从第二驱动位置运动至第一驱动位置的时,第一驱动组件3的驱动端抬升至5毫米,第一中间三角14从半高位运动至全高位,此时左起针三角位于齐平位,可实现单向编织或者手套指头缝(封)口动作。
具体的,第一驱动组件3包括第一电机、第一顶杆31和第一凸轮32,第一电机带动第一凸轮32转动,使得第一顶杆31具有第一休止位33置、第一驱动位置34和第二驱动位置35,第一凸轮32与第一电机的第一输出轴传动连接,第一凸轮32上设有能够使第一顶杆31到达第一休止位33置和第一驱动位置34的第一曲线槽;第一顶杆31上设有第一斜槽321和第一凸起322,第一输出轴穿过第一斜槽321且第一凸起322置于第一曲线槽中,第一电机转动使得第一凸起322沿第一曲线槽移动,以改变第一凸起322与第一输出轴的相对位置,驱动第一顶杆31在第一休止位33置和第一驱动位置34之间移动,第一起针三角具有全高位和齐平位。
对应的,第一曲线槽包括由起始端到末端依次连通的第一曲线段323、第二曲线段324、第三曲线段325、第四曲线段326和第五曲线段327,第一曲线段323的起始端为第一曲线槽的起始端,且由起始端到末端与第一凸轮32的中心A的距离均为La1,与第一顶杆31的第一休止位33置对应;第二曲线段324光滑连接在第一曲线段323和第三曲线段325之间,且由与第一曲线段323的连接端到与第三曲线段325534的连接端,第二曲线段324与第一凸轮32的中心A的距离逐步变大,最小距离为La1,最大距离为La2,第三曲线段325由起始端到末端与第一凸轮32的中心A的距离均为La2,与第一顶杆31的第二驱动位置35对应;第四曲线段326光滑连接在第三曲线段325和第五曲线段327之间,且由与第三曲线段325的连接端到与第五曲线段327的连接端,与第一凸轮32的中心A的距离逐步变大,最小距离为La2,最大距离为La3,第五曲线段327的末端为第一曲线槽的末端,且由与第四曲线段326的连接端到末端,第五曲线段327与第一凸轮32的中心A的距离均为La3,与第一顶杆31的第一驱动位置34对应,满足以下关系:La1<La2<La3,由此,第一驱动位置34的高度高于第二驱动位置35的高度,第一顶杆31处于第一驱动位置34时第一转动件抬高的高度高于第一顶杆31处于第二驱动位置35时抬高的高度,第一顶杆31处于第一驱动位置34时第二转动件抬高的高度高于第一顶杆31处于第二驱动位置35时抬高的高度,由此,如附图8所示,第一凸起322在第一曲线段323,第一顶杆31位于第一休止位33置时,与第一转动件接触并使得第一凸杆与第一抬起面分离,第二凸杆与第一斜面分离或与第一斜面相切,第一左起针三角位于全高位,第一中间三角位于全高位;如附图9所示,第一凸起322在第三曲线段325,第一顶杆31位于第二驱动位置35时,顶升第一转动件,使得第一凸杆与第一抬起面相切或分离,第二凸杆位于第一凸台上,第一左起针三角位于全高位,第一中间三角位于半高位置;如附图10所示,第一凸起322在第五曲线段327,第一顶杆31位于第一驱动位置34时,顶升第一转动件,第一凸杆位于第一抬起面的最高处,第二凸杆位于第一凹槽,第一左起针三角位于齐平位,第一中间三角位于全高位。
具体的,第二导针机头2还包括第三顶推组件,第三顶推组件设于第二三角底板21的背面,第三顶推组件的结构和驱动原理和第一顶推组件一样,具体的,第三顶推组件受外部驱动力能够使第二左起针三角23从全高位切换至齐平位;具体的,第一顶推组件18和第三顶推组件结构相同,第三顶推组件包括第三转动件和第三驱动杆,第三驱动杆转动设于第二三角底板上,第三驱动杆的一端与第三转动件转动连接,第三驱动杆的另一端设有第二抬起面,第二左起针三角背面设置有贯穿所述第二三角底板的第三活动杆,第二左起针三角23的背面设有第三凸杆,第二抬起面与第三凸杆配合使得第二左起针三角23从全高位运动至齐平位,具体的驱动原理不再赘述,参考第一顶推组件18的驱动过程。
相应的,为了实现第二左起针三角13的复位,即从齐平位运动至全高位,第二导针机头还包括第五复位弹簧和第六复位弹簧,第五复位弹簧设于第二三角底板的背面和第三顶推组件之间,用于在外部驱动力撤消后对第三顶推组件的复位;第六复位弹簧设于第二左起针三角和第二三角底板之间,具有使第二左起针三角具有由平齐位复位到全高位的趋势,具体的,第二三角底板21背面设有第二安装板,第二安装板视为第二三角底板21的一部分,第三活动杆远离第二三角底板21背面的端部穿过第二安装板,第六复位弹簧套设于第二左起针三角23和第一安装板之间的第三活动杆上,外力撤销之后,第五复位弹簧就会从拉伸的状态回复至平时状态,就会拉动第三驱动杆反向转动,从而使得第二抬起面从第三凸杆的下方移动至外侧,第二左起针三角23就会在第六复位弹簧的作用下恢复至全高位;经过上述过程,第二左起针三角23就会完成全高位到齐平位再到全高位的工作位置的变换,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具体的,第二中间三角24沿第二三角底板21的厚度方向做独立伸缩运动,第二中间三角24具有半高位和全高位,半高位和全高位的定义与第一中间三角14的半高位和全高位的定义一样;第二导针机头2还包括第四顶推组件,第四顶推组件设于第二三角底板21的背面,四顶推组件受外部驱动力能够使第二中间三角24从全高位切换至半高位,然后从半高位切换至全高位;其中第四顶推组件和第二顶推组件19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一样,第四顶推组件包括第四转动件和第四驱动杆,第四驱动杆第四驱动杆转动设于第二三角底板21上,第四驱动杆的一端与第四转动件转动连接,第四活动杆设于第二中间三角24的背面,第二中间三角背面设有贯穿第二三角底板的第四活动杆,第四活动杆上设有第四凸杆,与第四驱动杆靠近第四活动杆的端部配合使得第二中间三角24全高位运动至半高位,然后再运动至全高位;具体的,第四驱动杆靠近第四凸杆的一侧端面设有第三斜面、第四斜面、第二高面和第二凹面,第三斜面和第四斜面相背设置,第二高面与第三斜面的最高处以及第四斜面的最高处相连形成第二凸台,第四斜面的最低处与第二凹面连接形成第一凹槽1926;具体的,第二驱动杆192转动,第二凸杆194相对转动至第三斜面最低处,此时第二中间三角24位于全高位,然后继续转动,第四凸杆相对转动至第二凸台上,第二中间三角24位于半高位,此时如果其他三角处于全高位,即第二左密度三角22、第二左起针三角23、第二中间三角24、第二织针三角25、第二右起针三角26和第二右密度三角27形成半针路径,即此路径为吊目导针通道,然后继续转动,第四凸杆相对转动至第四斜面的最低处时,第二中间三角24位于全高位,从而稳定实现第一中间三角14从全高位切换至半高位,然后从半高位切换至全高位的切换操作。
为了使得第二中间三角24复位,即从半针位运动至全高位,第二导针机头2还包括第七复位弹簧和第八复位弹簧,第七复位弹簧设于第二三角底板21的背面和第四顶推组件之间,用于在外部驱动力撤消后对第四顶推组件的复位;第八复位弹簧设于第四活动杆和第二三角底板21背面之间,具有使第二中间三角24具有由半针位复位到全高位的趋势,具体的,第四活动杆远离第二三角底板21背面的端部穿过第二安装板,第八复位弹簧套设于第二中间三角24和第二安装板之间的第四活动杆上;当外部驱动力撤销之后,第七复位弹簧就会从拉伸的状态回复至平时状态,就会拉动第四驱动杆反向转动,使得第四驱动杆靠近第四凸杆的端部移动至外侧,而第四凸杆靠近第二中间三角24设有台阶面,第八复位弹簧设于台阶面与第二中间三角24背面之间,从而在第八复位弹簧的作用下恢复至初的全高位位置。
本横编织机机头组件还包括第二驱动组件,第二驱动组件的驱动端与第三顶推组件和第四顶推组件连接,驱动第三顶推组件和第四顶推组件同时工作,第二驱动组件具有第三驱动位置和第四驱动位置;具体的,第二驱动组件处于第四驱动位置时,顶升第四顶推组件并使第二中间三角24运动至半高位,同时顶推第三顶推组件,第二左起针三角23仍在全高位,此时第二左密度三角22、第二左起针三角23、第二中间三角24、第二织针三角25、第二右起针三角26和第二右密度三角27形成吊目导针通道,用于吊目编织;即第二驱动组件运动至第四驱动位置的过程中,其驱动端会顶升第四驱动杆转动,第四驱动杆的端部转动,第四凸杆就会先接触第三斜面的最低端,然后再第四驱动杆继续转动,第四凸杆会运动至第二凸台上,然后与第二凸台接触,第二中间三角24就会从全高位运动至半高位,而此时第三驱动杆的端部转动,第一抬起面184会运动至第三凸杆所在处;第二驱动组件处于第三驱动位置时,顶升第四顶推组件并使第二中间三角24从半高位运动至全高位,同时顶推第三顶推组件,第一左起针三角13从全高位运动至半高位,此时第二左密度三角22、第二左起针三角23、第二中间三角24、第二织针三角25、第二右起针三角26和第二右密度三角27形成单向导针通道,用于单向编织,或者手套指头缝(封)口动作,即第二驱动组件从第四驱动位置运动至第三驱动位置的过程中,其驱动端会顶升第四驱动杆继续转动,第四驱动杆的端部转动,第四凸杆就会先从第二凸台面相对运动至第四斜面的最低端,第二中间三角24就会从半高位运动至全高位,而此时第三驱动杆的端部转动,第二抬起面会运动至第三凸杆下方,直至第三凸杆与第二抬起面的最高处接触,从而第二左起针三角23从全高位运动至齐平位;第二驱动组件的结构和第一驱动组件的结构一样,具体不做阐述。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Claims (20)

1.一种横编织机机头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导针机头和第二导针机头,所述第一导针机头和所述第二导针机头分别用于编织手套的第一面和第二面,且能够沿左右方向作同方向的往复编织运动;
所述第一导针机头包括第一三角底板与设于所述第一三角底板的第一左密度三角、第一左起针三角、第一中间三角、第一织针三角、第一右起针三角和第一右密度三角,所述第一左密度三角、所述第一左起针三角、所述第一中间三角、所述第一织针三角、所述第一右起针三角和所述第一右密度三角形成第一导针通道;
所述第二导针机头包括第二三角底板与设于所述第二三角底板的第二左密度三角、第二左起针三角、第二中间三角、第二织针三角、第二右起针三角和第二右密度三角,所述第二左密度三角、所述第二左起针三角、所述第二中间三角、所述第二织针三角、所述第二右起针三角和所述第二右密度三角形成第二导针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编织机机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左起针三角和所述第一右起针三角能沿所述第一三角底板的厚度方向做独立伸缩运动,所述第一左起针三角具有全高位和平齐位,所述第一右起针三角具有全高位和平齐位,
所述第一左起针三角和所述第一右起针三角均处于全高位时,所述第一左密度三角、所述第一左起针三角、所述第一中间三角、所述第一织针三角、所述第一右起针三角和所述第一右密度三角形成第一双向导针通道;
所述第一左起针三角处于齐平位,且所述第一右起针三角处于全高位时,所述第一左密度三角、所述第一左起针三角、所述第一中间三角、所述第一织针三角、所述第一右起针三角和所述第一右密度三角构成供织针单向行走的单向导针通道,且在织针回程时,所述第一右起针三角可受织针挤压为齐平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编织机机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左起针三角和所述第二右起针三角能沿所述第二三角底板的厚度方向做独立伸缩运动,所述第二左起针三角具有全高位和平齐位,所述第二右起针三角具有全高位和平齐位,
所述第二左起针三角和所述第二右起针三角均处于全高位时,所述第二左密度三角、所述第二左起针三角、所述第二中间三角、所述第二织针三角、所述第二右起针三角和所述第二右密度三角形成第二双向导针通道;
所述第二左起针三角处于齐平位,且所述第二右起针三角处于全高位时,所述第二左密度三角、所述第二左起针三角、所述第二中间三角、所述第二织针三角、所述第二右起针三角和所述第二右密度三角构成供织针单向行走的单向导针通道,且在织针回程时,所述第二右起针三角可受织针挤压为齐平位。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横编织机机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三角底板的背面设有第一顶推组件,所述第一顶推组件受外部驱动力能够使所述第一左起针三角实现全高位和齐平位之间的切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横编织机机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顶推组件包括第一转动件和第一驱动杆,所述第一驱动杆转动设于所述第一三角底板上,所述第一驱动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转动件转动连接,所述第一驱动杆的另一端设有第一抬起面;
所述第一左起针三角背面设置有贯穿所述第一三角底板的第一活动杆,所述第一活动杆上设有第一凸杆;
所述第一凸杆与所述第一抬起面配合使用,使得所述第一左起针三角从全高位运动至齐平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横编织机机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抬起面具有高端和低端,所述第一抬起面的高端和低端之间的连线与所述第一三角底板之间的夹角为35°-50°。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横编织机机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杆包括第一杆和第二杆;
所述第一转动件转动设于所述第一杆的第一端,所述第一杆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杆的第一端固定连接且二者均转动连接在第一三角底板上,所述第一抬起面设于所述第二杆的第二端;
所述第一杆和所述第二杆相靠近的端部呈V字型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横编织机机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针机头还包括第一复位弹簧和第二复位弹簧,所述第一复位弹簧设于所述第一三角底板的背面和所述第一顶推组件之间,用于在外部驱动力撤消后对所述第一顶推组件的复位;
所述第二复位弹簧设于所述第一左起针三角和所述第一三角底板之间,具有使所述第一左起针三角具有由平齐位复位到全高位的趋势。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横编织机机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间三角沿所述第一三角底板的厚度方向做独立伸缩运动,所述第一中间三角具有半高位和全高位;
所述第一三角底板的背面还设置有第二顶推组件,所述第二顶推组件受外部驱动力能够使所述第一中间三角从全高位切换至半高位,然后从半高位切换至全高位。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横编织机机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顶推组件包括第二转动件和第二驱动杆,所述第二驱动杆转动设于第一三角底板上,所述第二驱动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转动件转动连接,所述第一中间三角背面设有贯穿所述第一三角底板的第二活动杆,所述第二活动杆上设有第二凸杆,所述第二驱动杆靠近所述第二凸杆的一端设有第一斜面和第一高面,所述第二凸杆与所述第一斜面相切或与所述第一斜面分离时,所述第一中间三角位于全高位;所述第二凸杆与所述第一高面接触时,所述第一中间三角位于半高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横编织机机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杆靠近所述第二凸杆的一端还设有第二斜面和第一凹面,所述第一斜面和所述第二斜面相背设置,所述第一高面与所述第一斜面的最高处以及所述第二斜面的最高处相连形成第一凸台,所述第二斜面的最低处与所述第一凹面连接形成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凸杆位于第一凹槽时,所述第一中间三角位于全高位,所述第二凸杆位于所述第一凸台时,所述第一中间三角位于半高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横编织机机头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驱动组件,所述第一驱动组件的驱动端与所述第一顶推组件和所述第二顶推组件连接,驱动所述第一顶推组件和所述第二顶推组件同时工作,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具有第一驱动位置和第二驱动位置;
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处于第二驱动位置时,顶升所述第二顶推组件并使所述第一中间三角运动至半高位,同时顶推所述第一顶推组件,所述第一左起针三角在全高位;
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处于第一驱动位置时,顶升所述第二顶推组件并使所述第一中间三角从半高位运动至全高位,同时顶推所述第一顶推组件,所述第一左起针三角从全高位运动至齐平位。
13.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横编织机机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三角底板的背面设有第三顶推组件,所述第三顶推组件受外部驱动力能够使所述第二左起针三角实现全高位和齐平位之间的切换。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横编织机机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顶推组件包括第三转动件和第三驱动杆,所述第三驱动杆转动设于所述第二三角底板上,所述第三驱动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三转动件转动连接,所述第三驱动杆的另一端设有第二抬起面;
所述第二左起针三角背面设置有贯穿所述第二三角底板的第三活动杆,所述第三活动杆上设有第三凸杆;
所述第三凸杆与所述第二抬起面配合使用,使得所述第二左起针三角从全高位运动至齐平位。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横编织机机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抬起面具有高端和低端,所述第二抬起面的高端和低端之间的连线与所述第二三角底板之间的夹角为35°-50°。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横编织机机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针机头还包括第五复位弹簧和第六复位弹簧,所述第五复位弹簧设于所述第二三角底板的背面和所述第三顶推组件之间,用于在外部驱动力撤消后对所述第三顶推组件的复位;
所述第六复位弹簧设于所述第二左起针三角和所述第二三角底板之间,具有使所述第二左起针三角具有由平齐位复位到全高位的趋势。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横编织机机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中间三角沿所述第二三角底板的厚度方向做独立伸缩运动,所述第二中间三角具有半高位和全高位;
所述第二三角底板的背面还设有第四顶推组件,所述第四顶推组件受外部驱动力能够使所述第二中间三角从全高位切换至半高位,然后从半高位切换至全高位。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横编织机机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顶推组件包括第四转动件和第四驱动杆,所述第四驱动杆转动设于第二三角底板上,所述第四驱动杆的一端与所述第四转动件转动连接,所述第二中间三角背面设有贯穿所述第二三角底板的第四活动杆,所述第四活动杆上设有第四凸杆;
所述第四驱动杆靠近所述第四凸杆的一端设有第三斜面和第二高面,所述第四凸杆与所述第三斜面相切或与所述第三斜面分离时,所述第二中间三角位于全高位;所述第四凸杆与所述第二高面接触时,所述第二中间三角位于半高位置。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横编织机机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驱动杆靠近所述第四凸杆的一端还设有第四斜面和第二凹面,所述第三斜面和所述第四斜面相背设置,所述第二高面与所述第三斜面的最高处以及所述第四斜面的最高处相连形成第二凸台,所述第四斜面的最低处与所述第二凹面连接形成第二凹槽,所述第四凸杆位于第二凹槽时,所述第二中间三角位于全高位,所述第四凸杆位于所述第二凸台时,所述第二中间三角位于半高位置。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横编织机机头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驱动组件,所述第二驱动组件的驱动端与所述第三顶推组件和所述第四顶推组件连接,驱动所述第三顶推组件和所述第四顶推组件同时工作,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具有第三驱动位置和第四驱动位置;
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处于第四驱动位置时,顶升所述第四顶推组件并使所述第二中间三角运动至半高位,同时顶推所述第三顶推组件,所述第二左起针三角在全高位;
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处于第三驱动位置时,顶升所述第四顶推组件并使所述第二中间三角从半高位运动至全高位,同时顶推所述第三顶推组件,所述第二左起针三角从全高位运动至齐平位。
CN202322368689.0U 2023-01-19 2023-08-31 一种横编织机机头组件 Active CN220788969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096508.5A CN116288898A (zh) 2023-01-19 2023-01-19 一种正、背面不同材料同时编织的手套编织方法
CN2023100965085 2023-01-19
CN2023104826965 2023-04-28
CN202310482696.5A CN116623353A (zh) 2023-04-28 2023-04-28 一种手套双向编织的三角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788969U true CN220788969U (zh) 2024-04-16

Family

ID=88885156

Famil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118425.8A Pending CN117144544A (zh) 2023-01-19 2023-08-31 一种横编织机机头组件
CN202311121566.5A Pending CN117144549A (zh) 2023-01-19 2023-08-31 一种横编织机及编织方法
CN202322368689.0U Active CN220788969U (zh) 2023-01-19 2023-08-31 一种横编织机机头组件
CN202322370879.6U Active CN221028948U (zh) 2023-01-19 2023-08-31 一种横编织机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118425.8A Pending CN117144544A (zh) 2023-01-19 2023-08-31 一种横编织机机头组件
CN202311121566.5A Pending CN117144549A (zh) 2023-01-19 2023-08-31 一种横编织机及编织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370879.6U Active CN221028948U (zh) 2023-01-19 2023-08-31 一种横编织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4) CN117144544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144544A (zh) 2023-12-01
CN221028948U (zh) 2024-05-28
CN117144549A (zh) 2023-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0594169B1 (en) A flat knitting machine having a transferring mechanism
JP2008007916A (ja) 横編機
CN220788969U (zh) 一种横编织机机头组件
US6978642B2 (en) Weft knitting machine with movable sinker device
CN111593473A (zh) 一种横机中的编织三角系统
CN212533307U (zh) 一种横机中的编织翻针切换三角装置
CN215517856U (zh) 一种三系统横编织机的三角底板
KR101576837B1 (ko) 가동싱커를 구비하는 횡편기
KR101347665B1 (ko) 복합바늘을 구비하는 횡편기 및 횡편기의 슬라이더 제어방법
KR102602211B1 (ko) 횡편기
CN212426351U (zh) 一种横机中的编织三角系统
CN111676582A (zh) 一种横机中的编织翻针切换三角装置
CN221028946U (zh) 一种横编织机的机头组件
CN117071159B (zh) 一种横编织机的机头组件及编织方法
CN221192524U (zh) 手套机机头组件及手套机
KR20110091692A (ko) 트랜스퍼 리시빙 니들용 캠 장치
CN105239264A (zh) 一种复合三角系统
CN220352347U (zh) 一种手套机编织三角控制机构及手套机
CN111676581A (zh) 一种横机中的三角控制机构
CN115387014B (zh) 一种针织横机的山板组件和针织横机
CN220034826U (zh) 一种三工位的电脑针织横编机的三角装置
CN220520764U (zh) 毛刷可自动避让的压纱装置控制系统
CN215481582U (zh) 一种电脑横机的山板
CN212426352U (zh) 一种横机中的三角控制机构
CN115387015B (zh) 一种织针横机的推针、编织、移圈控制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