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144549A - 一种横编织机及编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横编织机及编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144549A
CN117144549A CN202311121566.5A CN202311121566A CN117144549A CN 117144549 A CN117144549 A CN 117144549A CN 202311121566 A CN202311121566 A CN 202311121566A CN 117144549 A CN117144549 A CN 11714454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edle
triangle
cam
rod
driv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12156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百祥
王仁刚
俞永保
冯建明
金建平
李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Baixia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Baixia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2310096508.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116288898A/zh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2310482696.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116623353A/zh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Baixia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Baixiang Technolog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1445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14454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weft knitting machines, restricted to machines of this kind
    • D04B15/38Devices for supplying, feeding, or guiding threads to needles
    • D04B15/48Thread-feeding devic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 Y02P70/62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related technologies for production or treatment of textile or flexible materials or products thereof, including footwea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横编织机,包括机架,机架上设有前后方向对称设置的前针板和后针板;前针板前侧设有可双向编织的前导针机头,用于编织织物的第一面,前导针机头可沿左右方向往复滑动设于机架上;后针板后侧设有可双向编织的后导针机头,用于编织织物的第二面,后导针机头可沿左右方向往复滑动设于机架上;机架上设有喂纱机构,喂纱机构上设有前毛刷、后毛刷和至少两个纱嘴,前毛刷和后毛刷相对设置,前毛刷、后毛刷和纱嘴均可沿左右方向往复滑动于喂纱机构上。本发明的编织机能够双向编织时能够同时吃进两路纱线,而且能够在不提高导针机头运动速度的情况下,使编织速率大幅度提高,而且毛刷刷针稳定,保证编织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横编织机及编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织物编织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横编织机及编织方法。
背景技术
CN201921376257.1公开了一种针织手套机的机头驱动装置,其代表了目前市面上所有针织手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当编织手套筒形部分主体时,导针机头从左向右运动时,由后导针机头(此处的前后定义为人面对机器的正面为准)中导针三角底板的起针三角推起后针床上的织针并吃入一个纱嘴(梭子)中的纱线完一个编织动作;相对应的,当导针机头从右向左运动时,由前导针机头中导针三角底板的起针三角推起前针床上的织针并接力吃入上述同一个纱嘴中的纱线完成另一个编织动作。由此,导针机头完成一个由左到右再回左的往复动作称之为完成一个横列针数(当然也有的机器把从右边开始到回到右边称为一个来回并计为一个横列针数),如此不断循环跑圈,纱线呈现螺旋方式编织。
当编织手套缝口部分指缝指尖时,前后导针机头同时推起各自前后针床上的织针,前后织针是相互交错吃进的同一路纱线,这个编织动作行业内称之为缝口,也就是此时前后针床所编织的针织结构是缝合在一起的。
当前市面上所有的手套机为了提高产量,唯一的方法就是提高导针机头的运动速度,从而来达到高产量的目的。然而,这样的后果是机器磨损的加快和故障的增加,而且更为致命的是并没有大幅提高手套机的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横编织机及编织方法,双向编织时能够同时吃进两路纱线,而且能够在不提高导针机头运动速度的情况下,使编织速率大幅度提高,而且毛刷刷针稳定,能够使得织针稳定勾线,保证编织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横编织机,包括机架,上述机架上设有前后方向对称设置的前针板和后针板;
上述前针板前侧设有可双向编织的前导针机头,用于编织织物的第一面,上述前导针机头可沿左右方向往复滑动设于上述机架设置的前导轨上;
上述后针板后侧设有可双向编织的后导针机头,用于编织织物的第二面,上述后导针机头可沿左右方向往复滑动设于上述机架设置的后导轨上;
上述机架上设有喂纱机构,上述喂纱机构上设有前毛刷、后毛刷和至少两个纱嘴,上述前毛刷和上述后毛刷相对设置,上述前毛刷、上述后毛刷和上述纱嘴均可沿左右方向往复滑动于上述喂纱机构上;
编织时,上述前毛刷和上述后毛刷分别用于刷上述后针板和上述前针板上的编织针的针舌,并分别随上述后导针机头和上述前导针机头做同向运动,一个上述纱嘴或者两个上述纱嘴随上述前导针机头和上述后导针机头做同向运动。
优选地,上述前导针机头内设有前三角机构,上述前三角机构包括前三角底板,上述前三角底板上设有前纱线导针机构和前橡筋导针机构;
上述前纱线导针机构包括前左密度三角、前左起针三角、前织针三角、前中间三角、前右起针三角和前右密度三角,上述前左起针三角、上述前中间三角和上述前右起针三角可沿上述前三角底板厚度方向独立伸缩;
上述前橡筋导针机构包括前橡筋三角和前橡筋导向三角,上述前橡筋导向三角固设于上述前右起针三角右侧,上述前橡筋三角沿上述前三角底板厚度方向伸缩设置在上述前橡筋导向三角下方。
优选地,上述前左起针三角和上述前右起针三角均具有全高位和齐平位,上述前中间三角具有全高位和半高位,上述前橡筋三角具有齐平位和半高位;
上述前左密度三角、全高位的上述前左起针三角、上述前织针三角、全高位的上述前中间三角、全高位的上述前右起针三角、上述前右密度三角、平齐位的上述前橡筋三角和上述前橡筋导向三角形成双向导针通道;
上述前左密度三角、全高位的上述前左起针三角、上述前织针三角、半高位的上述前中间三角、全高位的上述前右起针三角、上述前右密度三角、平齐位的上述前橡筋三角和上述前橡筋导向三角形成吊目导针通道;
上述前左密度三角、齐平位的上述前左起针三角、上述前织针三角、全高位的上述前中间三角、全高位的上述前右起针三角、上述前右密度三角、齐平位的上述前橡筋三角和上述前橡筋导向三角形成从右向左的单向导针通道,全高位的上述前右起针三角在织针从左向右相对运动时,可在织针的作用下落至齐平位;
上述前左密度三角、全高位的上述前左起针三角、上述前织针三角、全高位的上述前中间三角、全高位的上述前右起针三角、上述前右密度三角、半高位的前橡筋三角和上述前橡筋导向三角形成橡筋导针通道。
优选地,上述前导针机头包括能够使上述前左起针三角实现全高位和齐平位之间切换的前第一顶推组件,上述前第一顶推组件设于上述前三角底板的背面;
上述前第一顶推组件包括第一转动件和第一驱动杆,上述第一驱动杆转动设于上述前三角底板上,上述第一驱动杆的一端与上述第一转动件转动连接,上述第一驱动杆的另一端设有第一抬起面;
上述前左起针三角背面设置有贯穿上述前三角底板的第一活动杆,上述第一活动杆位于上述前三角底板背面外侧的端部设有第一凸杆;
上述第一凸杆与上述第一抬起面配合使用,使得上述前左起针三角从全高位运动至齐平位。
优选地,上述前导针机头还包括第一复位弹簧和第二复位弹簧,上述第一复位弹簧设于上述前三角底板的背面和上述前第一顶推组件之间,用于在外部驱动力撤消后对上述前第一顶推组件的复位;
上述第二复位弹簧设于上述前左起针三角背面和上述前三角底板之间,具有使上述前左起针三角具有由平齐位复位到全高位的趋势。
优选地,上述前导针机头包括前第二顶推组件,上述前第二顶推组件设于上述前三角底板的背面,上述前第二顶推组件受外部驱动力能够使上述前中间三角从全高位切换至半高位,然后从半高位切换至全高位;
上述前第二顶推组件包括第二转动件和第二驱动杆,上述第二驱动杆转动设于前三角底板上,上述第二驱动杆的一端与上述第二转动件转动连接,上述前中间三角背面设有贯穿上述前三角底板的第二活动杆,上述第二活动杆位于上述前三角底板背面外侧的端部设有第二凸杆;
上述第二驱动杆靠近上述第二凸杆的一端设有第一斜面和第一高面,上述第二凸杆与上述第一斜面相切或与上述第一斜面分离时,上述前中间三角位于全高位;上述第二凸杆与上述第一高面接触时,上述前中间三角位于半高位。
优选地,上述第二驱动杆靠近上述第二凸杆的一端还设有第二斜面和第一凹面,上述第一斜面和上述第二斜面相背设置,上述第一高面与上述第一斜面的最高处以及上述第二斜面的最高处相连形成第一凸台,上述第二斜面的最低处与上述第一凹面连接形成第一凹槽,上述第二凸杆位于第一凹槽时,上述前中间三角位于全高位,上述第二凸杆位于上述第一凸台时,上述前中间三角位于半高位。
优选地,上述前导针机头还包括第三复位弹簧和第四复位弹簧,上述第三复位弹簧设于上述前三角底板的背面和上述前第二顶推组件之间,用于在外部驱动力撤消后对上述前第二顶推组件的复位;
上述第四复位弹簧设于上述前中间三角背面和上述前三角底板之间,具有使上述前中间三角具有由平齐位复位到全高位的趋势。
优选地,上述前橡筋三角和上述前右密度三角在上述前三角底板的厚度方向上的投影与上述前橡筋三角在上述前三角底板的厚度方向上的投影部分重叠;
上述前三角底板背面还设有前第三顶推组件和第五复位弹簧,上述前第三顶推组件用于使得上述前右密度三角向远离上述前橡筋三角的方向滑动,使得上述前右密度三角在上述前三角底板的厚度方向上的投影与上述前橡筋三角在上述前三角底板的厚度方向上的投影错位且不重叠,使得上述前橡筋三角从齐平位运动至半高位,上述第五复位弹簧具有将上述前右密度三角向靠近上述前橡筋三角的方向滑,并使上述前橡筋三角从半高位运动至齐平位的趋势。
优选地,上述前第三顶推组件包括第一连杆组件和第三转动件,上述第三转动件设于上述第一连杆组件上;
上述前三角底板设有前右滑动座,上述前右滑动座滑动设于上述前三角底板上开设的前右滑动通槽内,上述前右滑动座与上述前右密度三角连接,上述第一连杆组件一端转动设于上述前三角底板背面,另一端转动设于上述前右滑动座上;
上述前橡筋三角背面设有贯穿上述前三角底板的第三活动杆,上述第三活动杆位于上述前三角底板背面外侧的端部设有设有第三凸杆,上述前右滑动座靠近上述第三凸杆的一端设有第二抬起面,上述前橡筋三角背面和上述前三角底板之间设有第六复位弹簧;
上述第三转动件未受到外力时,上述第二抬起面抬起上述第三凸杆,使得上述前橡筋三角处于平齐位,上述第三转动件受到外力时,上述第一连杆组件用于带动使得上述前右滑动座在上述前右滑动通槽内滑动,使得上述前右滑动座远离上述第三活动杆,上述第二抬起面远离上述第三凸杆,上述第六复位弹簧使得上述前橡筋三角由平齐位切换至半高位。
优选地,上述前导针机头还包括调节上述左密度三角的前第四顶推组件,上述前第四顶推组件设于上述前三角底板上,上述前第四顶推组件包括第四驱动杆和第四转动件,上述第四转动件转动设于上述第四驱动杆上;
上述前三角底板设有前左滑动座,上述前左滑动座滑动设于上述前三角底板上开设的前左滑动通槽内,上述前左滑动座与上述前左密度三角连接,上述第四驱动杆一端转动设于上述前三角底板上,另一端与上述前左滑动座转动连接。
优选地,上述前三角底板还设有前压针三角,上述前压针三角设于上述前左密度三角左侧,上述前压针三角竖直滑动设于上述前三角底板上开设的前竖直通槽内;
上述前第四顶推组件还包括第二连杆组件,上述第二连杆组件的一端与上述第四驱动杆转动连接,上述第二连杆组件的另一端与上述前压针三角的背面转动连接。
优选地,上述前三角底板还包括前左回针组件,上述前左回针组件内具有前左回针路径,上述前橡筋导向三角上端面设有前右回针面,上述前左回针路径和上述前右回针面位于上述前织针三角上方,并使上述织针针踵回位至同一高度。
优选地,上述机架上还设有与上述前导针机头配合使用使上述前导针机头得到多种导针路径的前驱动机构;
上述前驱动机构包括沿左右方向设置且彼此平行的第一顶杆、第二顶杆和第三顶杆,还包括同时与上述第一顶杆和上述第二顶杆传动连接的第一驱动机构,以及与上述第三顶杆传动连接的第二驱动机构,上述第一驱动机构和上述第二驱动机构分别位于上述机架的左右两端;
上述第一顶杆在上述第一驱动机构的作用下具有第一休止位置、第一驱动位置和第二驱动位置,上述第一驱动位置与上述前导针机头的吊目编织模式对应,上述第二驱动位置与上述前导针机头的单向编织模式对应;
上述第二顶杆在上述第一驱动机构的作用下具有第二休止位置、第一驱动范围和第二驱动范围,上述第一驱动范围与上述前导针机头的压针调节模式对应,上述第二驱动范围与上述前导针机头的密度调节模式对应;
上述第三顶杆在上述第二驱动机构的作用具有第三休止位置、第一工作范围、第一工作位置和第二工作位置,上述第一工作范围与上述前导针机头的密度调节模式对应,上述第一工作位置和上述第二工作位置与上述前导针机头的橡筋编织模式对应。
优选地,上述后导针机头内设有后三角机构,上述后三角机构包括后三角底板,上述后三角底板上设有后纱线导针机构和后橡筋导针机构;
上述后纱线导针机构包括后左密度三角、后左起针三角、后织针三角、后中间三角、后右起针三角和后右密度三角,上述后左起针三角、上述后中间三角和上述后右起针三角可沿上述后三角底板厚度方向独立伸缩;
上述后橡筋导针机构包括后橡筋三角和后橡筋导向三角,上述后橡筋导向三角固设于上述后右起针三角右侧,上述后橡筋三角沿上述后三角底板厚度方向伸缩设置在上述后橡筋导向三角下方。
优选地,上述后左起针三角和上述后右起针三角均具有全高位和齐平位,上述后中间三角具有全高位和半高位,上述后橡筋三角具有齐平位和半高位;
上述后左密度三角、全高位的上述后左起针三角、上述后织针三角、全高位的上述后中间三角、全高位的上述后右起针三角、上述后右密度三角、平齐位的上述后橡筋三角和上述后橡筋导向三角形成双向导针通道;
上述后左密度三角、全高位的上述后左起针三角、上述后织针三角、半高位的上述后中间三角、全高位的上述后右起针三角、上述后右密度三角、平齐位的上述后橡筋三角和上述后橡筋导向三角形成吊目导针通道;
上述后左密度三角、齐平位的上述后左起针三角、上述后织针三角、全高位的上述后中间三角、全高位的上述后右起针三角、上述后右密度三角、齐平位的上述后橡筋三角和上述后橡筋导向三角形成从右向左的单向导针通道,全高位的上述后右起针三角在织针从左向右相对运动时,可在织针的作用下落至齐平位;
上述后左密度三角、全高位的上述后左起针三角、上述后织针三角、全高位的上述后中间三角、全高位的上述后右起针三角、上述后右密度三角、半高位的后橡筋三角和上述后橡筋导向三角形成橡筋导针通道。
优选地,上述前导针机头包括能够使上述后左起针三角实现全高位和齐平位之间切换的后第一顶推组件,上述后第一顶推组件设于上述后三角底板的背面;
上述后第一顶推组件包括第五转动件和第五驱动杆,上述第五驱动杆转动设于上述后三角底板上,上述第五驱动杆的一端与上述第五转动件转动连接,上述第五驱动杆的另一端设有第三抬起面;
上述后左起针三角背面设置有贯穿上述后三角底板的第五活动杆,上述第五活动杆位于上述后三角底板背面外侧的端部设有第五凸杆;
上述第五凸杆与上述第三抬起面配合使用,使得上述后左起针三角从全高位运动至齐平位。
优选地,上述前导针机头还包括第七复位弹簧和第八复位弹簧,上述第七复位弹簧设于上述后三角底板的背面和上述后第一顶推组件之间,用于在外部驱动力撤消后对上述后第一顶推组件的复位;
上述第八复位弹簧设于上述后左起针三角背面和上述后三角底板之间,具有使上述后左起针三角具有由平齐位复位到全高位的趋势。
优选地,上述前导针机头包括后第二顶推组件,上述后第二顶推组件设于上述后三角底板的背面,上述后第二顶推组件受外部驱动力能够使上述后中间三角从全高位切换至半高位,然后从半高位切换至全高位;
上述后第二顶推组件包括第六转动件和第六驱动杆,上述第六驱动杆转动设于后三角底板上,上述第六驱动杆的一端与上述第六转动件转动连接,上述后中间三角背面设有贯穿上述后三角底板的第六活动杆,上述第六活动杆位于上述后三角底板背面外侧的端部设有第六凸杆;
上述第六驱动杆靠近上述第六凸杆的一端设有第三斜面和第二高面,上述第六凸杆与上述第三斜面相切或与上述第三斜面分离时,上述后中间三角位于全高位;上述第六凸杆与上述第二高面接触时,上述后中间三角位于半高位。
优选地,上述第六驱动杆靠近上述第六凸杆的一端还设有第四斜面和第二凹面,上述第三斜面和上述第四斜面相背设置,上述第二高面与上述第三斜面的最高处以及上述第四斜面的最高处相连形成第二凸台,上述第四斜面的最低处与上述第二凹面连接形成第二凹槽,上述第六凸杆位于第二凹槽时,上述后中间三角位于全高位,上述第六凸杆位于上述第二凸台时,上述后中间三角位于半高位。
优选地,上述前导针机头还包括第九复位弹簧和第十复位弹簧,上述第九复位弹簧设于上述后三角底板的背面和上述后第二顶推组件之间,用于在外部驱动力撤消后对上述后第二顶推组件的复位;
上述第十复位弹簧设于上述后中间三角背面和上述后三角底板之间,具有使上述后中间三角具有由平齐位复位到全高位的趋势。
优选地,上述后橡筋三角和上述后右密度三角在上述后三角底板的厚度方向上的投影与上述后橡筋三角在上述后三角底板的厚度方向上的投影部分重叠;
上述后三角底板背面还设有后第三顶推组件和第十一复位弹簧,上述后第三顶推组件用于使得上述后右密度三角向远离上述后橡筋三角的方向滑动,使得上述后右密度三角在上述后三角底板的厚度方向上的投影与上述后橡筋三角在上述后三角底板的厚度方向上的投影错位且不重叠,使得上述后橡筋三角从齐平位运动至半高位,上述第十一复位弹簧具有将上述后右密度三角向靠近上述后橡筋三角的方向滑,并使上述后橡筋三角从半高位运动至齐平位的趋势。
优选地,上述后第三顶推组件包括第三连杆组件和第七转动件,上述第七转动件设于上述第三连杆组件上;
上述后三角底板设有后右滑动座,上述后右滑动座滑动设于上述后三角底板上开设的后右滑动通槽内,上述后右滑动座与上述后右密度三角连接,上述第三连杆组件一端转动设于上述后三角底板背面,另一端转动设于上述后右滑动座上;
上述后橡筋三角背面设有贯穿上述后三角底板的第七活动杆,上述第七活动杆位于上述后三角底板背面外侧的端部设有设有第七凸杆,上述后右滑动座靠近上述第七凸杆的一端设有第四抬起面,上述后橡筋三角背面和上述后三角底板之间设有第十二复位弹簧;
上述第七转动件未受到外力时,上述第四抬起面抬起上述第七凸杆,使得上述后橡筋三角处于平齐位,上述第七转动件受到外力时,上述第三连杆组件用于带动使得上述后右滑动座在上述后右滑动通槽内滑动,使得上述后右滑动座远离上述第七活动杆,上述第四抬起面远离上述第七凸杆,上述第十二复位弹簧使得上述后橡筋三角由平齐位切换至半高位。
优选地,上述后导针机头还包括调节上述左密度三角的后第四顶推组件,上述后第四顶推组件设于上述后三角底板上,上述后第四顶推组件包括第八驱动杆和第八转动件,上述第八转动件转动设于上述第八驱动杆上;
上述后三角底板设有后左滑动座,上述后左滑动座滑动设于上述后三角底板上开设的后左滑动通槽内,上述后左滑动座与上述后左密度三角连接,上述第八驱动杆一端转动设于上述后三角底板上,另一端与上述后左滑动座转动连接。
优选地,上述后三角底板还设有后压针三角,上述后压针三角设于上述后橡筋导向三角右侧,上述后压针三角竖直滑动设于上述后三角底板上开设的后竖直通槽内;
上述后第四顶推组件还包括第九驱动杆,上述第九驱动杆中部转动设于上述后三角底板背面,上述第九驱动杆的一端与上述后左滑动座上端抵接,上述第九驱动杆的另一端与上述后压针三角上端抵接,使得后压针三角沿上述后竖直通槽内竖直滑动。
优选地,上述后三角底板还包括后左回针组件,上述后左回针组件内具有后左回针路径,上述后橡筋导向三角上端面设有后右回针面,上述后左回针路径和上述后右回针面位于上述后织针三角上方,并使上述织针针踵回位至同一高度。
优选地,上述机架上还设有与上述后导针机构配合使用使上述后导针机构得到多种导针路径的后驱动机构;
上述后驱动机构包括沿左右方向设置且彼此平行的第四顶杆、第五顶杆和第六顶杆,还包括同时与上述第四顶杆和上述第五顶杆传动连接的第三驱动机构,以及与上述第六顶杆传动连接的第四驱动机构,上述第三驱动机构和上述第四驱动机构分别位于上述机架的左右两端;
上述第四顶杆在上述第三驱动机构的作用下具有第四休止位置、第三驱动位置和第四驱动位置,上述第三驱动位置与上述后导针机头的吊目编织模式对应,上述第四驱动位置与上述后导针机头的单向编织模式对应;
上述第五顶杆在上述第一驱动机构的作用下具有第五休止位置、第三次驱动范围和第四驱动范围,上述第三驱动范围与上述后导针机头的压针调节模式对应,上述第四驱动范围与上述后导针机头的密度调节模式对应;
上述第六顶杆在上述第四驱动机构的作用具有第六休止位置、第二工作范围、第三工作位置和第四工作位置,上述第二工作范围与上述后导针机头的密度调节模式对应,上述第三工作位置和上述第四工作位置与上述后导针机头的橡筋编织模式对应。
优选地,上述机架上还设有前选针装置和后选针装置,上述前选针装置和上述后选针装置分别设于上述前针板和上述后针板的下方;
上述前选针装置和上述后选针装置均包括第一驱动电机、传动组件和选针滚筒组件,上述第一驱动电机与上述传动组件的传动连接,上述选针滚筒组件通过轴与上述传动组件传动连接。
优选地,上述机架上还设有前机头直驱装置、后机头直驱装置、前导轨和后导轨;
上述前机头直驱装置和上述后机头直驱装置均包括第二驱动电机、同步带组件及机头连接件,上述第二驱动电机与上述同步带组件传动连接,上述机头连接件设于上述同步带组件上的同步带上,且两个上述机头连接件分别滑动设于上述前导轨和上述后导轨上。
优选地,上述喂纱机构包括至少三条自跑驱动组件,上述自跑驱动组件沿左右方向设于上述机架上,且多个上述自跑驱动组件在前后方向上呈弧形设于上述前针板和上述后针板的上方;
上述自跑驱动组件包括包括导轨、第三驱动电机、驱动带组件和自跑基体,上述第三驱动电机设于上述机架上,上述驱动带组件和上述自跑基体均设于上述导轨上,上述第三驱动电机驱动上述驱动带组件带动上述自跑基体沿上述导轨移动;
上述前毛刷和上述后毛刷分别设于最外侧的两个上述导轨上的上述自跑基体上,上述纱嘴与上述自跑基体连接。
优选地,上述导轨为5个,相邻两个上述导轨之间的角度为14-20度。
一种横编织机的编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上述前针板的前编织针和上述后针板的后编织针钩取同一个纱嘴或者对应钩取两个纱嘴中的纱线;
前毛刷和后毛刷分别用于刷后针板上的后编织针的针舌和后针板上的后编织针的针舌,并分别随后导针机头和前导针机头做同向运动。
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自跑机构上设有至少两个纱嘴,在进行指部及掌部主体编织的时候,前后导针机头均可以对应使用一个纱嘴进行编织,而不是只使用一个纱嘴,大大提高了编织效率。
2、毛刷设置在自跑机构上,而且具有两个,相对设置,相对于毛刷设置在导针机头来说,能够更稳定的刷织针的针舌,使得织针稳定勾线,保证编织物的稳定编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中实施例的编织机装置整体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实施例的图1中Q的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实施例的前三角装置和后三角装置安装后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中实施例的前三角装置正视图;
图5为本发明中实施例的前三角装置正面立体图;
图6为本发明中实施例的前三角装置后视图。
图7为本发明中实施例的前三角装置后面立体图;
图8为本发明中实施例的前三角装置内第二驱动杆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中实施例的前三角装置内双向导针通道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中实施例的前三角装置内吊目导针通道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中实施例的前三角装置内单向导针通道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中实施例的前三角装置内橡筋导针通道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中实施例的前三角装置内前左回针组件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中实施例的前三角装置内前橡筋导向三角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中实施例的前三角装置内双向回针路径图;
图16为本发明中实施例的前驱动机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中实施例的前驱动机构与前三角装置配合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中实施例的前驱动机构内第一凸轮示意图;
图19为本发明中实施例的前驱动机构内第二凸轮示意图;
图20为本发明中实施例的前驱动机构内第三凸轮示意图;
图21为本发明中实施例的前三角装置与前驱动机构的配合示意图,其中,第一顶杆位于第二驱动位置,第二顶杆位于第二休止位置;
图22为本发明中实施例的前三角装置与前驱动机构的另一配合示意图,其中,第一顶杆位于第二驱动位置,第二顶杆位于第二驱动范围的最高处;
图23为本发明中实施例的前三角装置与前驱动机构的另一配合示意图,其中,第一顶杆位于第一驱动位置,第二顶杆位于第二休止位置;
图24为本发明中实施例的前三角装置与前驱动机构的另一配合示意图,其中,第一顶杆位于第一休止位置,第二顶杆位于第二休止位置
图25为本发明中实施例的前三角装置与前驱动机构的另一配合示意图,其中,第一顶杆位于第一休止位置,第二顶杆位于第一驱动范围中;
图26为本发明中实施例的第三转动件与第三顶杆的配合示意图一;
图27为本发明中实施例的第三转动件与第三顶杆的配合示意图二;
图28为本发明中实施例的前三角装置正视图;
图29为本发明中实施例的前三角装置正面立体图;
图30为本发明中实施例的前三角装置后视图;
图31为本发明中实施例的前三角装置后面立体图;
图32为本发明中实施例的前选针装置和后选针装置示意图;
图33为本发明中实施例的喂纱机构示意图;
图34为本发明中实施例的单个自跑驱动组件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机架;2、前针板;3、后针板;4、前导针机头;5、后导针机头;6、喂纱机构;61、自跑驱动组件;611、导轨;612、第三驱动电机;613、驱动带组件;614、自跑基体;62、前毛刷;63、后毛刷;63、纱嘴;
7、前三角装置;71、前三角底板;72、前左密度三角;73、前左起针三角;74、前织针三角;75、前中间三角;76、前右起针三角;77、前右密度三角;78、前橡筋三角;79、前橡筋导向三角;80、前第一顶推组件;801、第一转动件;802、第一驱动杆;803、第一活动杆;804、第一凸杆;805、第一抬起面;81、前第二顶推组件;811、第二转动件;812、第二驱动杆;813、第二活动杆;814、第二凸杆;815、第一斜面;816、第二斜面;817、第一高面;818、第一凹面;819、第一凸台;
82、前第三顶推组件;821、第一杆;822、第二杆;823、第三转动件;824、第三活动杆;825、第三凸杆;826、第二抬起面;83、第一安装板;84、第二安装板;85、前右滑动座;86、前第四顶推组件;861、第四转动件;862、第四驱动杆;863、第三杆;864、第四杆;865、前左滑动座;87、第一复位弹簧;88、第三复位弹簧;89、第五复位弹簧;90、第十三复位弹簧;91、第十四复位弹簧;92、前左拦针三角;921、第一引导面;922、前左拦针面;923、第二引导面;93、前左回针三角;931、第一导向面;932、前左回针面;933、第二导向面;934、第一导针面;94、前右回针面;95、第一抬针面;96、第二抬针面;97、第二导针面;98、前压针三角;
10、前驱动机构;101、第一电机;102、第一凸轮;1021、第一对准孔;1022、曲线段a1;1023、曲线段a2;10231、第一缓冲弧段;10232、第一顶起弧段;10233、第二缓冲弧段;1024、曲线段a3;1025、曲线段a4;10251、第三缓冲弧段;10252、第二顶起弧段;10253、第四缓冲弧段;1026、曲线段a5;103、第一顶杆;1031、第一斜槽;1032、第一凸起;
104、第二电机;105、第二凸轮;1051、第二对准孔;1052、曲线段b1;1053、曲线段b2;1054、曲线段b3;1055、曲线段b4;1056、曲线段b5;106、第二顶杆;1061、第二斜槽;1062、第二凸起;
107、第三电机;108、第三凸轮;1081、曲线段c1;1082、曲线段c2;1083、曲线段c3;109、第三顶杆;1091、第三斜槽;1092、第三凸起;
11、后三角装置;111、后底板本体;112、后左密度三角;113、后左起针三角;114、后织针三角;115、后中间三角;116、后右起针三角;117、后右密度三角;118、后橡筋三角;119、后橡筋导向三角;120、后左拦针三角;121、后左回针三角;1211、后左回针面;122、后右回针面;123、后右拦针三角;124、后压针三角;125、第三安装板;126、第四安装板;127、后左滑动座;128、后右滑动座;129、第九驱动杆;
13、前选针装置;131、第一驱动电机;132、传动组件;133、传送带组件;134、选针滚筒组件;14、后选针装置;15、前机头直驱装置;151、第二驱动电机;152、同步带组件;153、机头连接件;16、后机头直驱装置;17、前导轨;18、后导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30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横编织机,包括机架1,机架1上设有前后方向对称设置的前针板2和后针板3;前针板2前侧设有可双向编织的前导针机头4,用于编织织物的第一面,前导针机头4可沿左右方向往复滑动设于机架1设置的前导轨17上;后针板3后侧设有可双向编织的后导针机头5,用于编织织物的第二面,后导针机头5可沿左右方向往复滑动设于机架1设置的后导轨18上,前导针机头4和后导针机头5可同步编织或者错位编织,同步编织指的是前导针机头4与后导针机头5相对设置,且勾取同一股纱线;机架1上设有喂纱机构6,喂纱机构6上设有前毛刷62、后毛刷63和至少两个纱嘴63,纱嘴63均可沿左右方向往复滑动于喂纱机构6上;从而在双向主纱编织的时候,一个纱嘴63或者两个纱嘴63随前导针机头4和后导针机头5做同向运动,从而前导针机头4和后导针机头5可以共用一路纱线,也可以共用两路纱线,例如编织手套时的指部及掌部主体的编织,前导针机头4、前针板2、对应的毛刷与其中一个纱嘴63配合工作,后导针机头5、后针板3、对应的毛刷与另一个纱嘴63配合工作,从而导针机头可以吃进一路主纱线,后导针机头5也可以吃进一路主纱线,大大提高了编织效率;再者前毛刷62和后毛刷63相对设置在针板上方的喂纱机构6上,前毛刷62和后毛刷63均可以沿左右方向往复滑动于喂纱机构6上,具备单独的驱动机构,能够调整与对应机头之间的距离,使用更方便,工作时随对应的导针机头做同向运动,相对于毛刷设置在导针机头来说,能够更稳定的刷织针的针舌,使得织针稳定勾线,保证编织效率。
具体的,如图3-7所示,前导针机头4内设有前三角装置7,前三角装置7包括前三角底板71;前三角底板71包括前底板本体,前底板本体上设有前纱线导针机构和前橡筋导针机构,其中前纱线导针机构包括前左密度三角72、前左起针三角73、前织针三角74、前中间三角75、前右起针三角76和前右密度三角77,前左密度三角72、前左起针三角73间隔设置,前织针三角74和前中间三角75间隔设置,前右起针三角76和前右密度三角77间隔设置;前左起针三角73、前中间三角75和前右起针三角76可沿前底板本体厚度方向独立伸缩;前橡筋导针机构包括前橡筋三角78和前橡筋导向三角79,前橡筋导向三角79固设于前右起针三角76一侧,前橡筋三角78沿前底板本体厚度方向伸缩设置在前橡筋导向三角79下方;从而具有上述结构的前三角装置7可进行双向纱线编织,单向纱线编织和橡筋线编织;其中前导针机头4和后导针机头5对称设置在机架上,前三角装置7和后三角装置11对称设置,即前左密度三角72与后右密度三角117对应设置,如图3所示,前右密度三角77与后左密度三角112对应设置。
具体的,前左起针三角73和前右起针三角76均具有全高位和齐平位,前中间三角75具有全高位和半高位,前橡筋三角78具有齐平位和半高位,其中全高位即为三角板全部突出前底板本体,使得高针和低针均沿三角板的边缘走针,并被导向,齐平位即为三角板下落至与前底板本体平齐的位置,但是由于安装配合、零件制造等,可以允许三角板略高出前底板本体,最多高出三角板的5%,其中半高位指的是,三角板突出于前底板本体的高度,使得高针仍然沿三角板的边缘走针并被导向,低针从三角板的表面跨过三角板,三角板的半高位的高度可为全高位的的高度的35%-65%,例如:当全高位的高度为4±0.5mm,半高位高度可为2±0.5mm;其中,如图9所示,前左密度三角72、全高位的前左起针三角73、前织针三角74、全高位的前中间三角75、全高位的前右起针三角76、前右密度三角77、平齐位的前橡筋三角78和前橡筋导向三角79形成双向导针通道,前导针机头4进行全目编织,从而前导针机头4运动可控制前针板2上的织针在左右方向上均可进行编织,主要用于编织手套指部及掌部主体;如图10所示,前左密度三角72、全高位的前左起针三角73、前织针三角74、半高位的前中间三角75、全高位的前右起针三角76、前右密度三角77、平齐位的前橡筋三角78和前橡筋导向三角79形成吊目导针通道,进行吊目编织,主要用于编织手套的罗口部位;如图11所示,前左密度三角72、齐平位的前左起针三角73、前织针三角74、全高位的前中间三角75、全高位的前右起针三角76、前右密度三角77、齐平位的前橡筋三角78和前橡筋导向三角79形成从右向左的单向导针通道,而且全高位的前右起针三角76在织针从左向右相对运动时,可在织针的作用下落至齐平位,从而进行单向编织,主要用于编织手套的罗口部位;如图12所示,前左密度三角72、全高位的前左起针三角73、前织针三角74、全高位的前中间三角75、全高位的前右起针三角76、前右密度三角77、半高位的前橡筋三角78和前橡筋导向三角79形成橡筋导针通道,用于编织橡筋线,主要用于编织手套的罗口部位。
具体的,前导针机头4包括能够使前左起针三角73实现全高位和齐平位之间切换的前第一顶推组件80,前第一顶推组件80设于前底板本体的背面;前第一顶推组件80包括第一转动件801和第一驱动杆802,第一驱动杆802转动设于前底板本体上,第一驱动杆802的一端与第一转动件801转动连接,第一驱动杆802的另一端设有第一抬起面805;前左起针三角73背面设置有贯穿前底板本体的第一活动杆803,第一活动杆803位于前底板本体背面外侧的端部设有第一凸杆804;第一凸杆804与第一抬起面805配合使用,使得前左起针三角73从全高位运动至齐平位;其中,第一转动件801用于与外部驱动力配合,通过顶起第一转动件801,第一转动件801升降会带动第一驱动杆802转动,第一驱动杆802转动会带动第一抬起面805运动至第一凸杆804下方,然后慢慢抬起第一凸杆804,直至第一凸杆804与第一抬起面805的最高端接触,从而与第一凸杆804相连的前左起针三角73就会下降,最终运动至平齐位;其中第一转动件801可为轴承或者驱动轮。
相应的,为了实现前左起针三角73的复位,即从齐平位运动至全高位,前导针机头4还包括第一复位弹簧87和第二复位弹簧,其中第一复位弹簧87设于前三角底板71的背面和第一驱动杆802之间,用于在外部驱动力撤消后对前第一顶推组件80的复位;第二复位弹簧设于前左起针三角73背面和前三角底板71之间,具有使第一左起针三角具有由平齐位复位到全高位的趋势,具体的,前三角底板71还包括第一安装板83,第一安装板83安装在前底板本体的背面,第一复位弹簧87套设于第一安装板83和前左起针三角73之间的第一活动杆803上;当外力撤销之后,第一复位弹簧87就会从拉伸的状态回复至平时状态,就会拉动第一驱动杆802反向转动,从而使得第一抬起面805从第一凸杆804的下方移动至外侧,前左起针三角73就会在第二复位弹簧的作用下恢复至全高位;而且前右起针三角76后面设有滑动杆,滑动杆远离前右起针三角76的一端穿过所第一安装板83,且第一安装板83和前右起针三角76背面之间的滑动杆上套设有弹簧,用于前右起针三角76三角的复位,平时前右起针三角76在弹簧的作用下处于全高位。
具体的,前底板本体背面还设有前第二顶推组件81,前第二顶推组件81受外部驱动力能够使前中间三角75从全高位切换至半高位,然后从半高位切换至全高位,前第二顶推组件81安装在前底板本体的背面;其中,前第二顶推组件81包括第二转动件811和第二驱动杆812,第二驱动杆812转动设于前三角底板71上,第二驱动杆812的一端与第二转动件811转动连接,前中间三角75背面设有贯穿前三角底板71的第二活动杆813,第二活动杆813位于前三角底板71背面外侧的端部设有第二凸杆814;第二驱动杆812靠近第二凸杆814的一端依次设有第一斜面815和第一高面817,其中第二驱动杆812转动,第二凸杆814相对转动至第一斜面815最低处,此时前中间三角75位于全高位,然后继续转动,第二凸杆814相对转动至第一高面817上,前中间三角75位于半高位,此时如果其他三角处于全高位,即前左密度三角72、前左起针三角73、前中间三角75、前织针三角74、前右起针三角76和前右密度三角77形成半针路径,即此路径为吊目编织路径。
进一步的,如图8所示,为了优化驱动机构,将前中间三角75和前左起针三角73进行联动,在第二驱动杆812靠近第二凸杆814的一端还设有第二斜面816和第一凹面818,第一斜面815和第二斜面816相背设置,第一高面817与第一斜面815的最高处以及第二斜面816的最高处相连形成第一凸台819,第二斜面816的最低处与第一凹面818连接形成第一凹槽,第二凸杆814位于第一凹槽时,前中间三角75位于全高位,第二凸杆814位于第一凸台819时,前中间三角75位于半高位,在使用时,第二凸杆814与第一斜面815相切或与第一斜面815分离时,前中间三角75位于全高位,前左起针三角73位于全高位,对应双向全目编织模式,第二凸杆814位于所述第一凸台819时,前中间三角75位于半高位,前左起针三角73位于全高位,对应双向吊目编织模式;第二凸杆814位于第一凹槽时,前中间三角75位于全高位,前左起针三角73的正面与前底板本体的正面齐平,对应单向全目编织模式。
相应的,为了实现前中间三角75的复位,即从半高位运动至全高位,前导针机头4还包括第三复位弹簧88和第四复位弹簧,第三复位弹簧88设于前底板本体的背面和前第二顶推组件81之间,用于在外部驱动力撤消后对前第二顶推组件81的复位;第四复位弹簧设于前中间三角75背面和前三角底板71之间,具体的,第二活动杆813远离前中间三角75的端部穿过第一安装板83,第二复位弹簧套设于第一安装板83和前中间三角75之间的第二活动杆813上;当外力撤销之后,第三复位弹簧88就会从拉伸的状态回复至平时状态,就会拉动第二驱动杆812反向转动,使得第二驱动杆812回到初始位置或处于第一凹槽中时,第二凸杆814在第四复位弹簧的作用下,向前底板本体的背面靠近,前中间三角75由半高位复位到全高位。
具体的,前橡筋三角78和前右密度三角77在前三角底板71的厚度方向上的投影与前橡筋三角78在前三角底板71的厚度方向上的投影部分重叠;前三角底板71背面还设有前第三顶推组件82和第五复位弹簧89,前第三顶推组件82用于使得前右密度三角77向远离前橡筋三角78的方向滑动,使得前右密度三角77在前三角底板71的厚度方向上的投影与前橡筋三角78在前三角底板71的厚度方向上的投影错位且不重叠,使得前橡筋三角78从齐平位运动至半高位,从而在不影响前橡筋三角78使用的前提下,保证前橡筋三角78和前右密度三角77的紧凑型;相应的,第五复位弹簧89具有将前右密度三角77向靠近前橡筋三角78的方向滑,并使前橡筋三角78从半高位运动至齐平位的趋势。
其中,前第三顶推组件82包括第一连杆组件和第三转动件823,第一连杆组件包括第一杆821和第二杆822,第三转动件823转动设于第一杆821上;前底板本体设有前右滑动座85,前右滑动座85滑动设于底板本体上开设的前右滑动通槽内,前右滑动座85与前右密度三角77连接,第一杆821一端转动设于前三角底板71背面,第一杆821另一端与第二杆822一端转动连接,第二杆822另一端转动设于前右滑动座85上;前橡筋三角78背面设有贯穿前三角底板71的第三活动杆824,第三活动杆824位于前三角底板71背面外侧的端部设有设有第三凸杆825,前右滑动座85靠近第三凸杆825的一端设有第二抬起面826,其中前三角底板71还包括第二安装板84,第三活动杆824远离前橡筋三角78的一端贯穿第二安装板84,第二安装板84和前橡筋三角78之间的第三活动杆824上设有第六复位弹簧;当第三转动件823未受到外力时,第二抬起面826抬起第三凸杆825,使得前橡筋三角78处于平齐位,前橡筋三角78不参与编织,第三转动件823受到外力时,第三转动件823被顶起,向上移动,然后带动第一杆821和第二杆822,第二杆822带动使得前右滑动座85在前右调节槽内滑动,使得前右滑动座85远离第二安装板84,第二抬起面826远离第三凸杆825并在通过第六复位弹簧使得前橡筋三角78由平齐位运动至半高位,形成橡筋导针通道;在本实施例中,织针相对前导针机头4向左移动,机头向右编织,前橡筋三角78至半高位,织针进入橡筋导针通道,高位织针先勾住橡筋线,然后在正常全目编织时,预先勾住的橡筋先被沉降片叉住,不进行编织,被正常全目编织的纱线包裹,形成罗口组织,然后织针在回程时,即相对前机头向右移动时,前橡筋三角78至平齐位,橡筋不参与编织。
前导针机头4还包括调节左密度三角的前第四顶推组件86,前第四顶推组件86设于前三角底板71上,前第四顶推组件86包括第四驱动杆862和第四转动件861,第四转动件861转动设于第四驱动杆862上;前三角底板71设有前左滑动座865,前左滑动座865滑动设于前三角底板71上开设的前左滑动通槽内,前左滑动座865与前左密度三角72连接,第四驱动杆862一端转动设于前三角底板71上,另一端与前左滑动座865转动连接;而且前三角底板71还设有前压针三角98,前压针三角98设于前左密度三角72左侧,前压针三角98竖直滑动设于前三角底板71上开设的前竖直通槽内;前第四顶推组件86还包括第二连杆组件,第二连杆组件包括第三杆863和第四杆864,第三杆863一端与第四驱动杆862转动连接,第三杆863另一端与第四杆864一端连接,第四杆864的另一端与前压针三角98的背面连接,从而第四转动件861受到外力时,第四转动件861被顶升,然后带动第四驱动杆862,第四驱动杆862使得前左滑动座865向上滑动,从而前右密度三角77向上滑动,随之前压针三角98也在前竖直通槽内滑动,实现联动。具体的,前压针三角98背面和前底板本体背面之间还设有第十三复位弹簧90,前左密度三角72和前底板本体背面之间还设有第十四复位弹簧91,在外力撤销对第四转动件861的顶升力之后,第十三复位弹簧90用于前压针三角98的复位,第十四复位弹簧91用于对前左密度三角72的复位。
具体的,如图13-15所示,前三角底板71还包括前左回针组件,前左回针组件包括前左回针三角93和前左拦针三角92,前左拦针三角92位于前左回针三角93的上方,二者之间形成前左回针路径,前左回针三角93安装在前压针三角98和前左密度三角72之间,前橡筋导向三角79上端面设有前右回针面94,前左回针路径和前右回针面94位于前织针三角74上方,并使织针针踵回位至同一高度,从而使得双向编织的针踵均能回位到一致高度上,保证线圈编织的一致性;回针路径如图15所示。
具体的,前左回针三角93包括前左回针面932,前左回针面932和前右回针面94的高度一致,前左回针面932的两侧连接有第一导向面931和第二导向面933,第一导向面931倾斜向上设置,第二导向面933倾斜向下设置,前左拦针三角92包括前左拦针面922,前左拦针面922的两侧连接有第一引导面921和第二引导面923,第一引导面921倾斜向下设置,第二引导面923倾斜向上设置;从而部分织针会因为惯性、针槽的松紧、纱线的张力强弱会引起上下串针,从而织针针踵的高度会低于或者高于前左回针面932,从而织针针踵会在第一引导面921或者第一导向面931的导向下,运动至前左回针面932;织针针踵相对于前三角底板71从右向左运动时,由于前左密度三角72的调节缘故,会使织针针踵的高度会低于或者高于前左回针面932,织针针踵会在第二引导面923或者第二导向面933的导向下,运动至前左回针面932。优选地,第一引导面921的倾斜角度设置为30-60°,第二引导面923的倾斜角度设置为30-60°,如图13所示,第一引导面921的倾斜角度如A所示,第二引导面923的倾斜角度如B所示,因为角度太小,对织针针踵保护较好,但编织行程太长,角度过大时,编织行程是短了,但三角装置快速横移时,对织针的针踵下压力小了,横向的力大了,会引起打针,磨损严重的问题,所以采用上述方案能够有力的保护织针的针踵,延长其使用寿命和一定程度的缩短编织行程,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引导面921和第二引导面923的倾斜角度设置为45°。
具体的,前右回针面94两侧还设有第一抬针面95和第二抬针面96,从而织针针踵相对于前三角底板71从右向左运动时,部分织针会因为惯性、针槽的松紧、纱线的张力强弱会引起上下串针,从而织针针踵的高度会低于前左回针面932,从而织针针踵会在第二抬针面96的导向下,运动至前右回针面94;织针针踵相对于前三角底板71从左向右运动时,由于前右密度三角77的调节缘故,会使织针针踵的高度会低于前右回针面94,织针针踵会在第一抬针面95的导向下,运动至前右回针面94。
优选地,第一抬针面95的高端与低端之间的连线与前右回针面94之间的夹角为E,取值范围为15-40°,第二抬针面96的高端与低端之间的连线与前右回针面94之间的夹角为F,取值范围为15-40°,此角度范围内的第一抬针面95和第二抬针面96坡度会相对平缓,避免织针的针踵在第一抬针面95或第二抬针面96运动完之后,惯性过大,导致跳针幅度大的情况发生,相应的,第一抬针面95可为斜面也可为弧面,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抬针面95的高端与低端之间的连线与前右回针面94之间的夹角角度为20度,第二抬针面96的高端与低端之间的连线与前右回针面94之间的夹角角度为20度,第一抬针面95为弧面,而且第一抬针面95和前右抬针面中心角范围为20-30°,在图14中,第一抬针面95的中心角如C所示,第二抬针面96的中心角如D所示,半径设置范围均为25-30mm,此范围内的第一抬针面95和第二抬针面96更加平稳。
第二导向面933的低端还设置有与前左密度三角72下部的导针面配合的第一导针面934,当前左密度三角72下降到极限位置时,织针的针踵就会运动至第一导针面934上,然后与前左密度三角72下部的导针面配合,从而有足够长的导针路径使线圈能够成圈,然后再直接通过第二导向面933进行抬升,运动至前左回针面932,回位至一定高度,再者把第一导针面934设置在前左回针三角93上,能够进一步减小前左密度三角72的体积,可更进一步的降低前左密度三角72滑动所占据的空间。优选地,第一抬针面95的低端设有与密度三角下部的导针面配合使用的第二导针面97,当密度三角下降到极限位置时,织针的针踵就会运动至第二导针面97上,然后与密度三角下部的导针面配合,从而有足够长的导针路径使线圈能够成圈,然后再直接通过第一抬针面95或第二抬针面96进行抬升,运动至前右回针面94,回位至一定高度,再者把第二导针面97设置在前右回针三角上,能够进一步减小前右密度三角77的体积,可更进一步的降低前右密度三角77滑动所占据的空间,而且第一抬针面95或者第二抬针面96的的低端设有凸部,第二导针面97为凸部上端面。
具体的,如图16-17所示,机架1上还设有与前导针机头4配合使用使前导针机头4得到多种导针路径的前驱动机构10;其中,前驱动机构10包括沿左右方向设置且彼此平行的第一顶杆103、第二顶杆106和第三顶杆109,还包括同时与第一顶杆103和第二顶杆106传动连接的第一驱动机构,以及与第三顶杆109传动连接的第二驱动机构,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分别位于机架1的左右两端。
第一顶杆103在第一驱动机构的作用下具有第一休止位置、第一驱动位置和第二驱动位置,第一顶杆103在第一驱动机构的作用下同时与第一转动件801和第二转动件811相接触,用于控制前中间三角75和前左起针三角73的工作位置,其中,当第一顶杆103处于第一休止位置,前左起针三角73和前中间三角75处于全高位,突出于前三角底板71的平面,前导针机头4内形成双向导针路径,为双向全目编织模式,当第一顶杆103处于第一驱动位置,前中间三角75处于半高位,前左起针三角73处于全高位,参与走针路径,前导针机头4内形成吊目导针路径,即为吊目编织模式;当第一顶杆103处于第二驱动位置,前左起针三角73向处于齐平位,不参与走针路径,前中间三角75处于全高位,参与走针路径,前导针机头4内形成单向导针路径,即为单向编织模式。
同理,第二顶杆106在第一驱动机构的作用下具有第二休止位置、第一驱动范围和第二驱动范围,第二顶杆106在第一驱动机构的作用下与第四转动件861接触,用于控制前左密度三角72和前左前压针三角98的工作位置,其中,当第二顶杆106处于第二休止位置,前左密度三角72处于初始位置,前压针三角98不工作,前导针机头4为无密度调节模式,当第二顶杆106处于第一驱动范围,且高于第二驱动范围,前左密度三角72沿前底板主体上的前左滑动通槽移动,前压针三角98下降所需高度,参与工作,前三角底板71为压针高度可调的压针调节模式,当第二顶杆106处于第二驱动范围,前左密度三角72沿前底板主体上的前左滑动通槽移动,前压针三角98不工作,编织密度发生变化,前导针机头4为密度调节模式。
具体的,第一顶杆103和第二顶杆106均由第一驱动机构控制,具体的,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一电机101、与第一顶杆103对应的第一凸轮102和与第二顶杆106对应的第二凸轮105,第一凸轮102和第二凸轮105均与第一电机101的第一输出轴传动连接,第一凸轮102上设有能够使第一顶杆103到达第一休止位置、第一驱动位置和第二驱动位置的第一曲线槽;第二凸轮105上设有能够使第二顶杆106到达第二休止位置、第一驱动范围和第二驱动范围的第二曲线槽;为了实现第一凸轮102和第一顶杆103的相对移动,第一顶杆103上设有第一斜槽1031和第一凸起1032,第一输出轴穿过第一斜槽1031且第一凸起1032置于第一曲线槽中,第一电机101转动使得第一凸起1032沿第一曲线槽移动,以改变第一凸起1032与第一输出轴的相对位置,驱动第一顶杆103在第一休止位置、第一驱动位置和第二驱动位置之间移动;为了实现第二凸轮105和第二顶杆106的相对移动,第二顶杆106上设有第二斜槽1061和第二凸起1062,第一输出轴穿过第二斜槽1061且第二凸起1062置于第二曲线槽中,第一电机101转动使得第二凸起1062沿第二曲线槽移动,以改变第二凸起1062与第一输出轴的相对位置,驱动第二顶杆106在第二休止位置、第一驱动范围、第二驱动范围之间移动。
具体的,如图18所示,第一曲线槽包括由起始端到末端依次连通的曲线段a11022、曲线段a2 1023、曲线段a3 1024、曲线段a4 1025和曲线段a5 1026,曲线段a1 1022的起始端为第一曲线槽的起始端,且由起始端到末端与第一凸轮102的中心A的距离均为La1,曲线段a2 1023光滑连接在曲线段a1 1022和曲线段a3 1024之间,且由与曲线段a1 1022的连接端到与曲线段a3 1024的连接端,曲线段a2 1023与第一凸轮102的中心A的距离逐步变小,最大距离为La1,最小距离为La2,曲线段a3 1024由起始端到末端与第一凸轮102的中心A的距离均为La2,曲线段a4 1025光滑连接在曲线段a3 1024和曲线段a5 1026之间,且由与曲线段a3 1024的连接端到与曲线段a5 1026的连接端,与第一凸轮102的中心A的距离逐步变小,最大距离为La2,最小距离为La3,曲线段a5 1026的末端为第一曲线槽的末端,且由与曲线段a4 1025的连接端到末端,曲线段a5 1026与第一凸轮102的中心A的距离均为La3,满足以下关系:La1>La2>La3,由此,第一驱动位置的高度低于第二驱动位置的高度。
更优的,曲线段a2 1023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缓冲弧段10231、第一顶起弧段10232和第二缓冲弧段10233,第一缓冲弧段10231的圆心位于靠近第一凸轮102的中心A的一侧,对应的半径为Ra1,第一顶起弧段10232的圆心位于靠近第一凸轮102的中心A的一侧,对应的半径为Ra2,第二缓冲弧段10233的圆心位于远离第一凸轮102的中心A的一侧,对应的半径为Ra3,满足以下关系,Ra2>Ra1>Ra3,使得曲线段a1 1022和曲线段a2 1023之间的过渡、曲线段a2 1023和曲线段a3 1024之间的过渡更平稳,第一顶杆103能够流畅、且平稳地顶起或下落,在第一限位位置和第二限位位置之间移动;曲线段a4 1025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三缓冲弧段10251、第二顶起弧段10252和第四缓冲弧段10253,第三缓冲弧段10251的圆心位于靠近第一凸轮102的中心A的一侧,对应的半径为Rb1,第二顶起弧段10252的圆心位于靠近第一凸轮102的中心A的一侧,对应的半径为Rb2,第四缓冲弧段10253的圆心位于远离第一凸轮102的中心A的一侧,对应的半径为Rb3,满足以下关系,Rb2>Rb1>Rb3,使得曲线段a3 1024和曲线段a4 1025之间的过渡、曲线段a4 1025和曲线段a5 1026之间的过渡更平稳,第一顶杆103能够流畅、且平稳地顶起或下落,在第一限位位置和第一休止位置之间移动。
如图19所示,第二曲线槽包括由起始端到末端依次连通的曲线段b1 1052、曲线段b21053、曲线段b3 1054、曲线段b4 1055和曲线段b5 1056,曲线段b1 1052的起始端为第二曲线槽的起始端,且由起始端到末端与第二凸轮105的中心B的距离逐渐变大,最大距离为Lb1,最小距离为Lb2,曲线段b2 1053光滑连接在曲线段b1 1052和曲线段b3 1054之间,且由与曲线段b1 1052的连接端到与曲线段b3 1054的连接端,曲线段b2 1053与第二凸轮105的中心B的距离均为Lb2,曲线段b3 1054由起始端到末端与第二凸轮105的中心B的距离均为Lb2,曲线段b4 1055光滑连接在曲线段b3 1054和曲线段b5 1056之间,且由与曲线段a31024的连接端到与曲线段a5 1026的连接端,与第二凸轮105的中心B的距离均为Lb2,曲线段b5 1056的末端与第二曲线槽的末端,且由于曲线段b4 1055的连接端到末端,曲线段b51056与第二凸轮105的中心B的距离逐渐变大,最小距离为Lb2,最大距离为Lb3,满足以下关系:Lb2<Lb1<Lb3。由此,第一驱动范围的最高高度高于第二驱动范围的最高高度,这样的设置方式是基于对应三角的顶推组件的结构。
如附图21所示,第一曲线槽的起始端设有第一对准孔1021,第二曲线槽的起始端设有第二对准孔1051,第一对准孔1021与第一凸轮102的中心连线和第二对准孔1051与第二凸轮105的中心连线共线,使得第一曲线槽和第二曲线槽的基准相同。当第一电机101处于初始状态,第一对准孔1021与第一凸轮102的中心连线为附图21中的竖直状态,第二对准孔1051与第二凸轮105的中心连线也为附图21中的竖直状态,第一凸块位于曲线段a1 1022的末端,第一顶杆103位于第二驱动位置,第二凸块位于曲线段b1 1052和曲线段b2 1053的交界处,曲线段b1 1052的末端与第二凸轮105的中心B的距离为Lb2,第二顶杆106处于第二休止位置,此时,前左起针三角73向三角底板内侧移动,与三角底板的平面齐平,不参与走针路径,前中间三角75处于全高位,突出于前三角底板71的平面,参与走针路径,前导针机头4能够进行单向编织,当前右起针三角76处于全高位并作为缝口三角时,前导针机头4为封口编织模式,同时,前左密度三角72处于初始位置,前压针三角98不工作,前导针机头4为无密度调节模式,综合来说,前导针机头4为无密度调节的封口编织模式。
当第一电机101从附图21中的初始位置顺时针转动,第一凸起1032相对第一凸轮102由曲线段a1 1022的末端向起始端移动,第二凸起1062相对第二凸轮105由曲线段a21023的末端向起始端,曲线段a1 1022与曲线段b1 1052对应,使得第一顶杆103位于第二驱动位置时,第二顶杆106位于第二驱动范围,曲线段a1 1022的起始端为第一曲线槽的起始端,且由起始端到末端与第一凸轮102的中心A的距离均为La1,第一凸起1032位于曲线段a11022中时,第一顶杆103位于第二驱动位置;曲线段b1 1052的起始端为第二曲线槽的起始端,且由起始端到末端与第二凸轮105的中心B的距离逐渐变大,最大距离为Lb1,最小距离为Lb2,第二凸起1062位于曲线段b1 1052中时,第二顶杆106位于第二驱动范围,如附图22所示的具体示例,第二凸起1062处于曲线段b1 1052的起始端,第二顶杆106位于第二驱动范围的最高高度,此时,前左起针三角73向三角底板内侧移动,与三角底板的平面齐平,不参与走针路径,前中间三角75处于全高位,突出于三角底板的平面,参与走针路径,前导针机头4能够进行单向编织,当前右起针三角76处于全高位并作为缝口三角时,前导针机头4为封口编织模式,同时,前左密度三角72沿三角底板上的密度调节槽移动,调整前右起针三角76的编织密度,前压针三角98不工作,前导针机头4为密度调节模式,综合来说,前导针机头4为具有密度调节的封口编织模式。第二凸起1062在曲线段b1 1052的位置与第二顶杆106在第二驱动范围中的位置对应,可根据所需的编织密度调整。
曲线段a2 1023与曲线段b2 1053对应,使得第一顶杆103在第二驱动位置和第一驱动位置之间移动时,第二顶杆106位于第二休止位置;具体的,曲线段a2 1023光滑连接在曲线段a1 1022和曲线段a3 1024之间,且由与曲线段a1 1022的连接端到与曲线段a3 1024的连接端,曲线段a2 1023与第一凸轮102的中心A的距离逐步变小,最大距离为La1,最小距离为La2,曲线段b2 1053光滑连接在曲线段b1 1052和曲线段b3 1054之间,且由与曲线段b1 1052的连接端到与曲线段b3 1054的连接端,曲线段b2 1053与第二凸轮105的中心B的距离均为Lb2。第一电机101由附图21中的初始状态逆时针转动,第一凸块相对第一凸轮102由曲线段a2 1023与曲线段a1 1022的连接端向曲线段a2 1023与曲线段a3 1024的连接端移动,第一顶杆103由第二驱动位置向第一驱动位置移动,直至如附图23所示,第一凸块到达曲线段a2 1023与曲线段a3 1024的连接端,第一顶杆103处于第一驱动位置,在此过程中,第二凸块相对第二凸轮105由曲线段b2 1053与曲线段b1 1052的连接端向曲线段b21053与曲线段b3 1054的连接端移动,第二顶杆106始终处于第二休止位置,此时,前中间三角75向三角底板内侧移动,处于半高位,前左起针三角73处于全高位,突出于三角底板的平面,参与走针路径,前导针机头4能够进行吊目编织,为吊目编织模式,前左密度三角72处于初始位置,前压针三角98不工作,前导针机头4为无密度调节模式,综合来说,前导针机头4为无密度调节的吊目编织模式。
如附图22所示,曲线段a3 1024与曲线段b3 1054对应,使得第一顶杆103位于第一驱动位置时,第二顶杆106位于第二休止位置;具体的,曲线段a3 1024由起始端到末端与第一凸轮102的中心A的距离均为La2。由于曲线段a3 1024的长度较短,第一电机101保持在附图23中的状态或稍微逆时针转动对应角度,第一凸块处于曲线段a3 1024中,第一顶杆103始终处于第一驱动位置,同时,曲线段b3 1054由起始端到末端与第二凸轮105的中心B的距离均为Lb2,第二凸起1062位于曲线段b3 1054中时,第二顶杆106始终处于第二休止位置,此时,前中间三角75向三角底板内侧移动,处于半高位,前左起针三角73处于全高位,突出于三角底板的平面,参与走针路径,前导针机头4能够进行吊目编织,为吊目编织模式,前左密度三角72处于初始位置,前压针三角98不工作,前导针机头4为无密度调节模式,综合来说,前导针机头4为无密度调节的吊目编织模式。曲线段a3 1024能够将第一顶杆103保持在第一驱动位置,保证了吊目编织模式的稳定性,避免了第一凸块与第一凸轮102配合不准确而使第一顶杆103无法保持在第一驱动位置的情况。
曲线段a4 1025与曲线段b4 1055对应,使得第一顶杆103在第一驱动位置和第一休止位置之间移动时,第二顶杆106位于第二休止位置;具体的,曲线段a4 1025光滑连接在曲线段a3 1024和曲线段a5 1026之间,且由与曲线段a3 1024的连接端到与曲线段a5 1026的连接端,与第一凸轮102的中心A的距离逐步变小,最大距离为La2,最小距离为La3;曲线段b4 1055光滑连接在曲线段b3 1054和曲线段b5 1056之间,且由与曲线段b3 1054的连接端到与曲线段b5 1056的连接端,与第二凸轮105的中心B的距离均为Lb2。第一电机101由附图23中的状态逆时针转动,第一凸块相对第一凸轮102由曲线段a4 1025与曲线段a3 1024的连接端向曲线段a4 1025与曲线段a5 1026的连接端移动,第一顶杆103由第一驱动位置向第一休止位置移动,直至如附图24所示,第一凸块到达曲线段a4 1025与曲线段a5 1026的连接端,第一顶杆103处于第一休止位置,同时,第二凸块相对第二凸轮105由曲线段b41055与曲线段b3 1054的连接端向曲线段b4 1055与曲线段b5 1056的连接端移动,第二顶杆106始终位于第二休止位置,此时,前左起针三角73和前中间三角75处于全高位,突出于三角底板的平面,参与走针路径,为全目编织模式,前左密度三角72处于初始位置,前压针三角98不工作,前导针机头4为无密度调节模式,综合来说,前导针机头4为无密度调节的全目编织模式,若本实施例的前导针机头4为可双向编织的前导针机头4,其全目编织模式即为双向编织模式。
曲线段a5 1026与曲线段b5 1056对应,使得第一顶杆103位于第一休止位置时,第二顶杆106位于第一驱动范围中,具体的,曲线段a5 1026的末端为第一曲线槽13的末端,且由与曲线段a4 1025的连接端到末端,曲线段a5 1026与第一凸轮102的中心A的距离均为La3,第一凸起1032位于曲线段a5 1026中时,第一顶杆103位于第一休止位置;曲线段b51056的末端与第二曲线槽的末端,且由于曲线段b4 1055的连接端到末端,曲线段b51056与第二凸轮105的中心B的距离逐渐变大,最小距离为Lb2,最大距离为Lb3,第二凸起1062位于曲线段b5 1056中时,第二顶杆106位于第一驱动范围中。第一电机101由附图24中的状态继续逆时针转动,第一凸块相对第一凸轮102由曲线段a5 1026与曲线段a4 1025的连接端向末端移动,在此过程中,第一顶杆103位于第一休止位置,同时,第二凸块相对第二凸轮105由曲线段b5 1056与曲线段b4 1055的连接端到末端移动,在此过程中,第二顶杆106位于第一驱动范围中,如附图25所示,此时,前左起针三角73和前中间三角75处于全高位,参与走针路径,为全目编织模式,前左密度三角72沿三角底板上的密度调节槽移动,前压针三角98下降所需高度,参与工作,前导针机头4为压针高度可调的压针调节模式,综合来说,前导针机头4为压针高度可调的全目编织模式,若本实施例的前导针机头4为可双向编织的前导针机头4,其全目编织模式即为双向编织模式。第二凸起1062在曲线段b5 1056的位置与第二顶杆106在第一驱动范围中的位置对应,可根据所需的压针高度调整。
如图20、26和27所示,第三顶杆109在第二驱动机构的作用具有第三休止位置、第一工作范围、第一工作位置和第二工作位置,第三顶杆109在第二驱动机构的作用下与第三转动件823接触,具体的,第二驱动机构包括第二电机104,与第三顶杆109对应的第三凸轮108,第三凸轮108与第二电机104的第二输出轴传动连接,第三凸轮108设有能够使第三顶杆109到达第三休止位置和第一工作位置的第三曲线槽;如附图20所示,第三顶杆109上设有第三斜槽1091和第三凸起1092,第二输出轴穿过第三斜槽1091且第三凸起1092置于第三曲线槽中,第二电机104转动使得第三凸起1092沿第三曲线槽移动,以改变第三凸起1092与第二输出轴的相对位置,驱动第三顶杆109在第三休止位置、第一工作位置和第二工作位置之间移动。
第三曲线槽包括曲线段c1 1081、曲线段c2 1082和曲线段c3 1083,曲线段c11081的起始端为第三曲线槽的起始端,曲线段c1 1081由起始端到末端与第三凸轮108的中心C的距离均为Lc1,对应第三顶杆109的第三休止位置,此时,前右密度三角77处于初始位置,即为前右滑动通槽的最低端,前橡筋三角78处于齐平位,前导针机头4件无法进行橡筋编织。
曲线段c2 1082光滑连接曲线段c1 1081和曲线段c3 1083,曲线段c2 1082由与曲线段c1 1081的连接端到与曲线段c3 1083的连接端,与第三凸轮108的中心C的距离逐渐变大,曲线段c2 1082与曲线段c1 1081的连接端与第三凸轮108的中心C的距离为Lc1,曲线段c2 1082与曲线段c3 1083的连接端与第三凸轮108的中心C的距离为Lc2,当第三凸块相对第三凸轮108在曲线段c2 1082中移动,且未达到曲线段c2 1082与曲线段c3 1083的连接端时,第三顶杆109位于第一工作范围,顶推第三转动件823使得前右滑动座85沿前右滑动通槽移动,前右密度三角77在密度调节范围内移动,能够调节前左起针三角73的密度,前橡筋三角78位于齐平位。
当第三凸块相对第三凸轮108移动至曲线段c2 1082与曲线段c3 1083的连接端时,第三顶杆109处于第一工作位置,前右密度三角77超出密度调节范围,前橡筋三角78处于半高位置。
曲线段c3 1083的末端为第三曲线槽的末端,曲线段c3 1083由与曲线段c2 1082的连接端到末端,与第三凸轮108的中心C的距离逐渐变大,曲线段c3 1083的末端与第三凸轮108的中心C的距离为Lc3,Lc3>Lc2>Lc1。当第三凸块相对第三凸轮108在曲线段c31083中向末端移动时,第三顶杆109由第一工作位置向第二工作位置移动,前右密度三角77与前橡筋三角78之间间距逐渐变大,直至第三凸块相对第三凸轮108移动至曲线段c3 1083的末端,第三顶杆109达到第二工作位置,前右密度三角77在前右滑动通槽内的高度使得前右密度三角77能够限制与橡筋对应的织针的高度,使得橡筋能够与沉降片的插线口精准配合。
具体的,如图28-31所示,后导针机头5内设有后三角装置11,后三角装置11包括后三角底板;后三角底板包括后底板本体111,后底板本体111上设有后纱线导针机构和后橡筋导针机构,其中后纱线导针机构包括后左密度三角112、后左起针三角113、后织针三角114、后中间三角115、后右起针三角116和后右密度三角117,后左密度三角112、后左起针三角113间隔设置,后织针三角114和后中间三角115间隔设置,后右起针三角116和后右密度三角117间隔设置;后左起针三角113、后中间三角115和后右起针三角116可沿后底板本体111厚度方向独立伸缩;后橡筋导针机构包括后橡筋三角118和后橡筋导向三角119,后橡筋导向三角119固设于后右起针三角116一侧,后橡筋三角118沿后底板本体111厚度方向伸缩设置在后橡筋导向三角119下方;从而具有上述结构的后三角装置11可进行双向纱线编织,单向纱线编织和橡筋线编织。
具体的,后左起针三角113和后右起针三角116均具有全高位和齐平位,后中间三角115具有全高位和半高位,后橡筋三角118具有齐平位和半高位,其中全高位即为三角板全部突出后底板本体111,使得高针和低针均沿三角板的边缘走针,并被导向,齐平位即为三角板下落至与后底板本体111平齐的位置,但是由于安装配合、零件制造等,可以允许三角板略高出后底板本体111,最多高出三角板的5%,其中半高位指的是,三角板突出于后底板本体111的高度,使得高针仍然沿三角板的边缘走针并被导向,低针从三角板的表面跨过三角板,三角板的半高位的高度可为全高位的的高度的35%-65%,例如:当全高位的高度为4±0.5mm,半高位高度可为2±0.5mm;其中,后左密度三角112、全高位的后左起针三角113、后织针三角114、全高位的后中间三角115、全高位的后右起针三角116、后右密度三角117、平齐位的后橡筋三角118和后橡筋导向三角119形成双向导针通道,从而后导针机头5运动可控制后针板3上的织针在左右方向上均可进行编织,主要用于编织手套指部及掌部主体,双向导针通道和附图9相同;后左密度三角112、全高位的后左起针三角113、后织针三角114、半高位的后中间三角115、全高位的后右起针三角116、后右密度三角117、平齐位的后橡筋三角118和后橡筋导向三角119形成吊目导针通道,主要用于编织手套的罗口部位,吊目导针通道和附图10相同;后左密度三角112、齐平位的后左起针三角113、后织针三角114、全高位的后中间三角115、全高位的后右起针三角116、后右密度三角117、齐平位的后橡筋三角118和后橡筋导向三角119形成从右向左的单向导针通道,而且全高位的后右起针三角116在织针从左向右相对运动时,可在织针的作用下落至齐平位,从而进行单向编织,主要用于编织手套的罗口部位,单向导针通道和附图11相同;后左密度三角112、全高位的后左起针三角113、后织针三角114、全高位的后中间三角115、全高位的后右起针三角116、后右密度三角117、半高位的后橡筋三角118和后橡筋导向三角119形成橡筋导针通道,用于编织橡筋线,主要用于编织手套的罗口部位,橡筋导针通道和附图12相同。
具体的,后导针机头5包括能够使后左起针三角113实现全高位和齐平位之间切换的后第一顶推组件,后第一顶推组件设于后底板本体111的背面;后第一顶推组件和前第一顶推组件80结构一样,后第一顶推组件包括第五转动件和第五驱动杆,第五驱动杆转动设于后底板本体111上,第五驱动杆的一端与第五转动件转动连接,第五驱动杆的另一端设有第三抬起面;后左起针三角113背面设置有贯穿后底板本体111的第一活动杆803,第一活动杆803位于后底板本体111背面外侧的端部设有第五凸杆;第五凸杆与第三抬起面配合使用,使得后左起针三角113从全高位运动至齐平位;其中,第五转动件用于与外部驱动力配合,通过顶起第五转动件,第五转动件升降会带动第五驱动杆转动,第五驱动杆转动会带动第三抬起面运动至第五凸杆下方,然后慢慢抬起第五凸杆,直至第五凸杆与第三抬起面的最高端接触,从而与第五凸杆相连的后左起针三角113就会下降,最终运动至平齐位;其中第五转动件可为轴承或者驱动轮。
相应的,为了实现后左起针三角113的复位,即从齐平位运动至全高位,后导针机头5还包括第七复位弹簧和第八复位弹簧,其中第七复位弹簧设于后三角底板的背面和第五驱动杆之间,用于在外部驱动力撤消后对后第一顶推组件的复位;第八复位弹簧设于后左起针三角113背面和后三角底板之间,具有使后左起针三角113具有由平齐位复位到全高位的趋势,具体的,后三角底板还包括第三安装板125,所述第三安装板125安装在后底板本体111的背面,第七复位弹簧套设于第三安装板125和后左起针三角113之间的第五活动杆上;当外力撤销之后,第七复位弹簧就会从拉伸的状态回复至平时状态,就会拉动第五驱动杆反向转动,从而使得第三抬起面从第五凸杆的下方移动至外侧,后左起针三角113就会在第八复位弹簧的作用下恢复至全高位。
具体的,后底板本体111背面还设有后第二顶推组件,后第二顶推组件受外部驱动力能够使后中间三角115从全高位切换至半高位,然后从半高位切换至全高位,后第二顶推组件安装在后底板本体111的背面;后第二顶推组件和前第二顶推组件81结构一样,其中,后第二顶推组件包括第六转动件和第六驱动杆,第六驱动杆转动设于后三角底板上,第六驱动杆的一端与第六转动件转动连接,后中间三角115背面设有贯穿后三角底板的第六活动杆,第六活动杆位于后三角底板背面外侧的端部设有第六凸杆;第六驱动杆靠近第六凸杆的一端依次设有第三斜面和第二高面,其中第六驱动杆转动,第六凸杆相对转动至第三斜面最低处,此时后中间三角115位于全高位,然后继续转动,第六凸杆相对转动至第二高面上,后中间三角115位于半高位,此时如果其他三角处于全高位,即后左密度三角112、后左起针三角113、后中间三角115、后织针三角114、后右起针三角116和后右密度三角117形成半针路径,即此路径为吊目编织路径。
进一步的,为了优化驱动机构,将后中间三角115和后左起针三角113进行联动,在第六驱动杆靠近第六凸杆的一端还设有第四斜面和第二凹面,第三斜面和第四斜面相背设置,第二高面与第三斜面的最高处以及第四斜面的最高处相连形成第二凸台,第四斜面的最低处与第二凹面连接形成第二凹槽,第六凸杆位于第二凹槽时,后中间三角115位于全高位,第六凸杆位于第二凸台时,后中间三角115位于半高位,在使用时,第六凸杆与第三斜面相切或与第三斜面分离时,后中间三角115位于全高位,后左起针三角113位于全高位,对应双向全目编织模式,第六凸杆位于所述第二凸台时,后中间三角115位于半高位,后左起针三角113位于全高位,对应双向吊目编织模式;第六凸杆位于第二凹槽时,后中间三角115位于全高位,后左起针三角113的正面与后底板本体111的正面齐平,对应单向全目编织模式。
相应的,为了实现后中间三角115的复位,即从半高位运动至全高位,后导针机头5还包括第九复位弹簧和第十复位弹簧,第九复位弹簧设于后底板本体111的背面和后第二顶推组件之间,用于在外部驱动力撤消后对后第二顶推组件的复位;第十复位弹簧设于后中间三角115背面和后三角底板之间,具体的,第六活动杆远离后中间三角115的端部穿过第三安装板125,第十复位弹簧套设于第三安装板125和后中间三角115之间的第六活动杆上;当外力撤销之后,第九复位弹簧就会从拉伸的状态回复至平时状态,就会拉动第六驱动杆反向转动,使得第六驱动杆回到初始位置或处于第二凹槽中时,第六凸杆在第十复位弹簧的作用下,向后底板本体111的背面靠近,后中间三角115由半高位复位到全高位。
具体的,后橡筋三角118和后右密度三角117在后三角底板的厚度方向上的投影与后橡筋三角118在后三角底板的厚度方向上的投影部分重叠;后三角底板背面还设有后第三顶推组件和第十一复位弹簧,后第三顶推组件用于使得后右密度三角117向远离后橡筋三角118的方向滑动,使得后右密度三角117在后三角底板的厚度方向上的投影与后橡筋三角118在后三角底板的厚度方向上的投影错位且不重叠,使得后橡筋三角118从齐平位运动至半高位,从而在不影响后橡筋三角118使用的后提下,保证后橡筋三角118和后右密度三角117的紧凑型;相应的,第十一复位弹簧具有将后右密度三角117向靠近后橡筋三角118的方向滑,并使后橡筋三角118从半高位运动至齐平位的趋势。
后第三顶推组件和前第三顶推组件82结构一样,其中,后第三顶推组件包括第三连杆组件和第七转动件,第三连杆组件包括第五杆和第六杆,第七转动件转动设于第五杆上;后底板本体111设有后右滑动座128,后右滑动座128滑动设于底板本体上开设的后右滑动通槽内,后右滑动座128与后右密度三角117连接,第五杆一端转动设于后三角底板背面,第五杆另一端与第六杆一端转动连接,第六杆另一端转动设于后右滑动座128上;后橡筋三角118背面设有贯穿后三角底板的第七活动杆,第七活动杆位于后三角底板背面外侧的端部设有设有第七凸杆,后右滑动座128靠近第七凸杆的一端设有第四抬起面,其中后三角底板还包括第四安装板126,第七活动杆远离后橡筋三角118的一端贯穿第四安装板126,第四安装板126和后橡筋三角118之间的第七活动杆上设有第十二复位弹簧;当第七转动件未受到外力时,第四抬起面抬起第七凸杆,使得后橡筋三角118处于平齐位,后橡筋三角118不参与编织,第七转动件受到外力时,第七转动件被顶起,向上移动,然后带动第三杆863和第四杆864,第四杆864带动使得后右滑动座128在后右调节槽内滑动,使得后右滑动座128远离第四安装板126,第四抬起面远离第七凸杆并在通过第十二复位弹簧使得后橡筋三角118由平齐位运动至半高位,形成橡筋导针通道;在本实施例中,织针相对后导针机头5向左移动,机头向右编织,后橡筋三角118至半高位,织针进入橡筋导针通道,高位织针先勾住橡筋线,然后在正常全目编织时,预先勾住的橡筋先被沉降片叉住,不进行编织,被正常全目编织的纱线包裹,形成罗口组织,然后织针在回程时,即相对后机头向右移动时,后橡筋三角118至平齐位,橡筋不参与编织。
后导针机头5还包括调节左密度三角的后第四顶推组件,后第四顶推组件设于后三角底板上,后第四顶推组件包括第八驱动杆和第八转动件,第八转动件转动设于第八驱动杆上;后三角底板设有后左滑动座127,后左滑动座127滑动设于后三角底板上开设的后左滑动通槽内,后左滑动座127与后左密度三角112连接,第八驱动杆一端转动设于后三角底板上,另一端与后左滑动座127转动连接;后三角底板还设有后压针三角124,后压针三角124设于后橡筋导向三角119右侧,后压针三角124竖直滑动设于后三角底板上开设的后竖直通槽内;
后第四顶推组件还包括第九驱动杆129,第九驱动杆129中部转动设于所述后三角底板背面,第九驱动杆129的一端与后左滑动座127上端抵接,第九驱动杆129的另一端与后压针三角124上端抵接,使得后压针三角124沿所述后竖直通槽内竖直滑动,从而第八转动件受到外力时,第八转动件被顶升,然后带动第八驱动杆,第八驱动杆使得后左滑动座127向上滑动,从而后左密度三角112向上滑动,随之左滑动座驱动第九驱动杆129使得后压针三角124也在后竖直通槽内滑动,实现联动。
具体的,后压针三角124背面和后底板本体111背面之间还设有第十五复位弹簧,后右密度三角117和后底板本体111背面之间还设有第十六复位弹簧,在外力撤销对第八转动件的顶升力之后,第十五复位弹簧用于后压针三角124的复位,第十六复位弹簧用于对后左密度三角112的复位。
具体的,后三角底板还安装有后左回针组件,后左回针组件包括后左回针三角121和后左拦针三角120,后左拦针三角120位于后左回针三角121的上方,二者之间形成后左回针路径,后左回针三角121安装在后压针三角124和后左密度三角112之间,后橡筋导向三角119上端面设有后右回针面122,后左回针路径和后右回针面122位于后织针三角114上方,并使织针针踵回位至同一高度,从而使得双向编织的针踵均能回位到一致高度上,保证线圈编织的一致性。
具体的,后左回针三角121包括后左回针面1211,后左回针面1211和后右回针面122的高度一致,后左回针面1211的两侧连接有第三导向面和第四导向面,第三导向面倾斜向上设置,第四导向面倾斜向下设置,后左拦针三角120包括后左拦针面,后左拦针面的两侧连接有第三引导面和第四引导面,第三引导面倾斜向下设置,第四引导面倾斜向上设置;从而部分织针会因为惯性、针槽的松紧、纱线的张力强弱会引起上下串针,从而织针针踵的高度会低于或者高于后左回针面1211,从而织针针踵会在第三引导面或者第三导向面的导向下,运动至后左回针面1211;织针针踵相对于后三角底板从右向左运动时,由于后左密度三角112的调节缘故,会使织针针踵的高度会低于或者高于后左回针面1211,织针针踵会在第四引导面或者第四导向面的导向下,运动至后左回针面1211。优选地,第三引导面的倾斜角度设置为30-60°,第四引导面的倾斜角度设置为30-60°,第三引导面的倾斜角度如A所示,第四引导面的倾斜角度如B所示,因为角度太小,对织针针踵保护较好,但编织行程太长,角度过大时,编织行程是短了,但三角装置快速横移时,对织针的针踵下压力小了,横向的力大了,会引起打针,磨损严重的问题,所以采用上述方案能够有力的保护织针的针踵,延长其使用寿命和一定程度的缩短编织行程,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引导面和第四引导面的倾斜角度设置为45°。
具体的,后右回针面122两侧还设有第三抬针面和第四抬针面,从而织针针踵相对于后三角底板从右向左运动时,部分织针会因为惯性、针槽的松紧、纱线的张力强弱会引起上下串针,从而织针针踵的高度会低于后左回针面1211,从而织针针踵会在第四抬针面513的导向下,运动至后右回针面122;织针针踵相对于后三角底板从左向右运动时,由于后右密度三角117的调节缘故,会使织针针踵的高度会低于后右回针面122,织针针踵会在第三抬针面的导向下,运动至后右回针面122。
优选地,第三抬针面的高端与低端之间的连线与后右回针面122之间的夹角为E,取值范围为15-40°,第四抬针面的高端与低端之间的连线与后右回针面122之间的夹角为F,取值范围为15-40°,此角度范围内的第三抬针面和第四抬针面坡度会相对平缓,避免织针的针踵在第三抬针面或第四抬针面运动完之后,惯性过大,导致跳针幅度大的情况发生,相应的,第三抬针面可为斜面也可为弧面,在本实施例中,第三抬针面的高端与低端之间的连线与后右回针面122之间的夹角角度为20度,第四抬针面的高端与低端之间的连线与后右回针面122之间的夹角角度为20度,第三抬针面为弧面,而且第三抬针面和后右抬针面中心角范围为20-30°,在图4中,第三抬针面的中心角如C所示,第四抬针面的中心角如D所示,半径设置范围均为25-30mm,此范围内的第三抬针面和第四抬针面更加平稳。
第四导向面的低端还设置有与后左密度三角112下部的导针面配合的第三导针面,当后左密度三角112下降到极限位置时,织针的针踵就会运动至第三导针面上,然后与后左密度三角112下部的导针面配合,从而有足够长的导针路径使线圈能够成圈,然后再直接通过第四导向面进行抬升,运动至后左回针面1211,回位至一定高度,再者把第三导针面设置在后左回针三角121上,能够进一步减小后左密度三角112的体积,可更进一步的降低后左密度三角112滑动所占据的空间。优选地,第三抬针面的低端设有与密度三角下部的导针面配合使用的第四导针面,当密度三角下降到极限位置时,织针的针踵就会运动至第四导针面上,然后与密度三角下部的导针面配合,从而有足够长的导针路径使线圈能够成圈,然后再直接通过第三抬针面或第四抬针面进行抬升,运动至后右回针面122,回位至一定高度,再者把第四导针面设置在后右回针三角上,能够进一步减小后右密度三角117的体积,可更进一步的降低后右密度三角117滑动所占据的空间,而且第三抬针面或者第四抬针面的的低端设有凸部,第四导针面为凸部上端面。
后三角底板还安装有位于后右回针三角上方的后右拦针三角123,具有后右拦针面,后右拦针面两侧连接有第五引导面和第六引导面,第五引导面倾斜向下设置,第六引导面倾斜向上设置,用于与后右回针三角配合,对织针针踵更好的回针。
具体的,机架1上还设有与后导针机构配合使用使后导针机构得到多种导针路径的后驱动机构;后驱动机构包括沿左右方向设置且彼此平行的第四顶杆、第五顶杆和第六顶杆,还包括同时与第四顶杆和第五顶杆传动连接的第三驱动机构,以及与第六顶杆传动连接的第四驱动机构,第三驱动机构和第四驱动机构分别位于机架1的左右两端;第四顶杆在第三驱动机构的作用下具有第四休止位置、第三驱动位置和第四驱动位置,第三驱动位置与后导针机头5的吊目编织模式对应,第四驱动位置与后导针机头5的单向编织模式对应;第五顶杆在第一驱动机构的作用下具有第五休止位置、第三次驱动范围和第四驱动范围,第三驱动范围与后导针机头5的压针调节模式对应,第四驱动范围与后导针机头5的密度调节模式对应;第六顶杆在第四驱动机构的作用具有第六休止位置、第二工作范围、第三工作位置和第四工作位置,第二工作范围与后导针机头5的密度调节模式对应,第三工作位置和第四工作位置与后导针机头5的橡筋编织模式对应;
第三驱动机构包括第四电机、与第四顶杆对应的第四凸轮和与第五顶杆对应的第五凸轮,第四凸轮和结构与第一凸轮102一样,第五凸轮的结构与第二凸轮105一样,其第四电机通过驱动第四凸轮和第五凸轮分别控制第四顶杆和第五顶杆的工作原理和第一电机101通过驱动第一凸轮102和第二凸轮105分别控制第一顶杆103和第二顶杆106的工作原理一样,不在赘述;第四驱动机构包括第六电机、与第六顶杆对应的第六凸轮,第六凸轮的结构与第三凸轮108一样,其第六电机通过驱动第六凸轮控制第六顶杆的工作原理和第三电机107通过驱动第三凸轮108控制第三顶杆109的工作原理一样,不再赘述。
具体的,如图32所示,机架1上还设有前选针装置13和后选针装置14,前选针装置13和后选针装置14分别设于前针板2和后针板3的下方;前选针装置13和后选针装置14均包括第一驱动电机131、传动组件132和选针滚筒组件134,第一驱动电机131与传动组件132的传动连接,选针滚筒组件134通过轴与传动组件132传动连接,第一驱动电机131通过传动组件132带动选针滚筒组件134转动,选针滚筒组件134可与上方针板配合进行选针;具体的,传动组件132包括涡轮和蜗杆,所述蜗杆与第一驱动电机131传动连接,蜗轮与选针滚筒组件134同轴,为了使得选针装置更加紧凑,在蜗杆和第一驱动电机131之间设有传送带,从而可以使得第一驱动电机131和蜗杆并排设置;当然传动组件132也可以为其他传动组件132,例如齿轮和齿条,只不过安装相对于涡轮蜗杆较大;而且选针滚筒组件134可为现有产品,也可以更加具体选针情况自行设计,
具体的,机架1上还设有前机头直驱装置15、后机头直驱装置16、前导轨17和后导轨18;前机头直驱装置15和后机头直驱装置16均包括第二驱动电机151、同步带组件152及机头连接件153,第二驱动电机151与同步带组件152传动连接,机头连接件153设于同步带组件152上的同步带上,且两个机头连接件153分别滑动设于前导轨17和后导轨18上,使用时,两个第二驱动电机151分别通过对应的同步带带动两个机头连接件153在前导轨17和后导轨18上滑动,然后两个机头连接件153分别带动前单针机头和后导针机头5左右运动进行编织。
前机头直驱装置15和后机头直驱装置16与前选针装置13和后选针装置14均能够单独配合完成动作,使得前导针机头4、后导针机头5能实现手套正反面的同时编织,提高手套机的生产效率。
具体的,如图33-34所示,喂纱机构6包括至少三条自跑驱动组件61,自跑驱动组件沿左右方向设于机架1上,且多个自跑驱动组件61在前后方向上呈弧形设于前针板2和后针板3的上方;自跑驱动组件61包括包括导轨611、第三驱动电机612、驱动带组件613和自跑基体614,第三驱动电机612设于机架1上,驱动带组件613和自跑基体614均设于导轨611上,第三驱动电机612驱动驱动带组件613带动自跑基体614沿导轨611左右移动;其中,导轨61截面呈工字型,导轨611的两侧各安装有一个自跑基体614,自跑基体614通过连接件安装毛刷或者纱嘴63;而且前毛刷62和后毛刷63分别设于最外侧的两个导轨61上的自跑基体614上,纱嘴63与自跑基体614连接。优选地,导轨611可为4个也可为5个,当导轨611为五个时,相邻两个导轨611之间的角度为14-20度。
一种横编织机的编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前针板2的前编织针和后针板3的后编织针钩取同一个纱嘴63或者对应钩取两个纱嘴63中的纱线;前毛刷62和后毛刷63分别用于刷后针板3上的后编织针的针舌和后针板3上的后编织针的针舌,并分别随后导针机头5和前导针机头4做同向运动。
具体的,指尖编织:前导针机头4和后导针机头5在各自对应的前机头直驱装置15和后机头直驱装置16下同向运动,带动设置于前针床和后针床相对应的前、后编织针交错起针,并钩取同一纱嘴63中的纱线进行指尖编织,同一纱嘴63为任一纱嘴63;
指部及掌部主体编织:前导针机头4和后导针机头5在各自对应的前机头直驱装置15和后机头直驱装置16下处于错开位,错开位距离范围50~100mm,接着前机头直驱装置15和后机头直驱装置16分别驱动前导针机头4和后导针机头5沿针床同向运动,前导针机头4带动前编织针沿前针床的针槽上升,并钩取纱嘴63中的纱线进行主体编织,同时后导针机头5带动后编织针沿后针床的针槽上升,并钩取后纱嘴63中的纱线进行主体编织;
相对编织:当手指之间及手指与手掌之间需分指时,前导针机头4和后导针机头5处于前、后对称位,接着前导针机头4和后导针机头5同向运动,带动相对应的前、后编织针交错起针,并钩取同一纱嘴63中的纱线进行相对编织;
罗口编织:其中一个纱嘴63可为橡筋纱嘴,其中前导针机头4和后导针机头5处于错开位,接着前导针机头4和后导针机头5沿前、后针床同向运动,前编织针沿前针床的针槽数次上升及下降,并分别钩取橡筋纱嘴中的橡筋线及后纱嘴63中的纱线完成一个橡筋编织,后编织针沿后针床的针槽数次上升及下降,并钩取橡筋纱嘴中的橡筋线及前纱嘴63中的纱线完成一个橡筋编织,再接着重复上述单个橡筋编织直至罗口编织完成。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Claims (32)

1.一种横编织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上设有前后方向对称设置的前针板和后针板;
所述前针板前侧设有可双向编织的前导针机头,用于编织织物的第一面,所述前导针机头可沿左右方向往复滑动设于所述机架设置的前导轨上;
所述后针板后侧设有可双向编织的后导针机头,用于编织织物的第二面,所述后导针机头可沿左右方向往复滑动设于所述机架设置的后导轨上;
所述机架上设有喂纱机构,所述喂纱机构上设有前毛刷、后毛刷和至少两个纱嘴,所述前毛刷和所述后毛刷相对设置,所述前毛刷、所述后毛刷和所述纱嘴均可沿左右方向往复滑动于所述喂纱机构上;
编织时,所述前毛刷和所述后毛刷分别用于刷所述后针板和所述前针板上的编织针的针舌,并分别随所述后导针机头和所述前导针机头做同向运动,一个所述纱嘴或者两个所述纱嘴随所述前导针机头和所述后导针机头做同向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编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导针机头内设有前三角机构,所述前三角机构包括前三角底板,所述前三角底板上设有前纱线导针机构和前橡筋导针机构;
所述前纱线导针机构包括前左密度三角、前左起针三角、前织针三角、前中间三角、前右起针三角和前右密度三角,所述前左起针三角、所述前中间三角和所述前右起针三角可沿所述前三角底板厚度方向独立伸缩;
所述前橡筋导针机构包括前橡筋三角和前橡筋导向三角,所述前橡筋导向三角固设于所述前右起针三角右侧,所述前橡筋三角沿所述前三角底板厚度方向伸缩设置在所述前橡筋导向三角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横编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左起针三角和所述前右起针三角均具有全高位和齐平位,所述前中间三角具有全高位和半高位,所述前橡筋三角具有齐平位和半高位;
所述前左密度三角、全高位的所述前左起针三角、所述前织针三角、全高位的所述前中间三角、全高位的所述前右起针三角、所述前右密度三角、平齐位的所述前橡筋三角和所述前橡筋导向三角形成双向导针通道;
所述前左密度三角、全高位的所述前左起针三角、所述前织针三角、半高位的所述前中间三角、全高位的所述前右起针三角、所述前右密度三角、平齐位的所述前橡筋三角和所述前橡筋导向三角形成吊目导针通道;
所述前左密度三角、齐平位的所述前左起针三角、所述前织针三角、全高位的所述前中间三角、全高位的所述前右起针三角、所述前右密度三角、齐平位的所述前橡筋三角和所述前橡筋导向三角形成从右向左的单向导针通道,全高位的所述前右起针三角在织针从左向右相对运动时,可在织针的作用下落至齐平位;
所述前左密度三角、全高位的所述前左起针三角、所述前织针三角、全高位的所述前中间三角、全高位的所述前右起针三角、所述前右密度三角、半高位的前橡筋三角和所述前橡筋导向三角形成橡筋导针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横编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导针机头包括能够使所述前左起针三角实现全高位和齐平位之间切换的前第一顶推组件,所述前第一顶推组件设于所述前三角底板的背面;
所述前第一顶推组件包括第一转动件和第一驱动杆,所述第一驱动杆转动设于所述前三角底板上,所述第一驱动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转动件转动连接,所述第一驱动杆的另一端设有第一抬起面;
所述前左起针三角背面设置有贯穿所述前三角底板的第一活动杆,所述第一活动杆位于所述前三角底板背面外侧的端部设有第一凸杆;
所述第一凸杆与所述第一抬起面配合使用,使得所述前左起针三角从全高位运动至齐平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横编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导针机头还包括第一复位弹簧和第二复位弹簧,所述第一复位弹簧设于所述前三角底板的背面和所述前第一顶推组件之间,用于在外部驱动力撤消后对所述前第一顶推组件的复位;
所述第二复位弹簧设于所述前左起针三角背面和所述前三角底板之间,可使所述前左起针三角具有由平齐位复位到全高位。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横编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导针机头包括前第二顶推组件,所述前第二顶推组件设于所述前三角底板的背面,所述前第二顶推组件受外部驱动力能够使所述前中间三角从全高位切换至半高位,然后从半高位切换至全高位;
所述前第二顶推组件包括第二转动件和第二驱动杆,所述第二驱动杆转动设于前三角底板上,所述第二驱动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转动件转动连接,所述前中间三角背面设有贯穿所述前三角底板的第二活动杆,所述第二活动杆位于所述前三角底板背面外侧的端部设有第二凸杆;
上述第二驱动杆靠近上述第二凸杆的一端依次设有第一斜面和第一高面;
所述第二凸杆与所述第一斜面相切或与所述第一斜面分离时,所述前中间三角位于全高位;所述第二凸杆与所述第一高面接触时,所述前中间三角位于半高位。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横编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杆靠近所述第二凸杆的一端还设有第二斜面和第一凹面,所述第一斜面和所述第二斜面相背设置,所述第一高面与所述第一斜面的最高处以及所述第二斜面的最高处相连形成第一凸台,所述第二斜面的最低处与所述第一凹面连接形成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凸杆位于第一凹槽时,所述前中间三角位于全高位,所述第二凸杆位于所述第一凸台时,所述前中间三角位于半高位。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横编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导针机头还包括第三复位弹簧和第四复位弹簧,所述第三复位弹簧设于所述前三角底板的背面和所述前第二顶推组件之间,用于在外部驱动力撤消后对所述前第二顶推组件的复位;
所述第四复位弹簧设于所述前中间三角背面和所述前三角底板之间,可使所述前中间三角具有由平齐位复位到全高位。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横编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橡筋三角和所述前右密度三角在所述前三角底板的厚度方向上的投影与所述前橡筋三角在所述前三角底板的厚度方向上的投影部分重叠;
所述前三角底板背面还设有前第三顶推组件和第五复位弹簧,所述前第三顶推组件用于使得所述前右密度三角向远离所述前橡筋三角的方向滑动,使得所述前右密度三角在所述前三角底板的厚度方向上的投影与所述前橡筋三角在所述前三角底板的厚度方向上的投影错位且不重叠,使得所述前橡筋三角从齐平位运动至半高位,所述第五复位弹簧具有将所述前右密度三角向靠近所述前橡筋三角的方向滑,并使所述前橡筋三角从半高位运动至齐平位的趋势。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横编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第三顶推组件包括第一连杆组件和第三转动件,所述第三转动件设于所述第一连杆组件上;
所述前三角底板设有前右滑动座,所述前右滑动座滑动设于所述前三角底板上开设的前右滑动通槽内,所述前右滑动座与所述前右密度三角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组件一端转动设于所述前三角底板背面,另一端转动设于所述前右滑动座上;
所述前橡筋三角背面设有贯穿所述前三角底板的第三活动杆,所述第三活动杆位于所述前三角底板背面外侧的端部设有设有第三凸杆,所述前右滑动座靠近所述第三凸杆的一端设有第二抬起面,所述前橡筋三角背面和所述前三角底板之间设有第六复位弹簧;
所述第三转动件未受到外力时,所述第二抬起面抬起所述第三凸杆,使得所述前橡筋三角处于平齐位,所述第三转动件受到外力时,所述第一连杆组件用于带动使得所述前右滑动座在所述前右滑动通槽内滑动,使得所述前右滑动座远离所述第三活动杆,所述第二抬起面远离所述第三凸杆,所述第六复位弹簧使得所述前橡筋三角由平齐位切换至半高位。
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横编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导针机头还包括调节所述左密度三角的前第四顶推组件,所述前第四顶推组件设于所述前三角底板上,所述前第四顶推组件包括第四驱动杆和第四转动件,所述第四转动件转动设于所述第四驱动杆上;
所述前三角底板设有前左滑动座,所述前左滑动座滑动设于所述前三角底板上开设的前左滑动通槽内,所述前左滑动座与所述前左密度三角连接,所述第四驱动杆一端转动设于所述前三角底板上,另一端与所述前左滑动座转动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横编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三角底板还设有前压针三角,所述前压针三角设于所述前左密度三角左侧,所述前压针三角竖直滑动设于所述前三角底板上开设的前竖直通槽内;
所述前第四顶推组件还包括第二连杆组件,所述第二连杆组件的一端与所述第四驱动杆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组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前压针三角的背面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横编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三角底板还包括前左回针组件,所述前左回针组件内具有前左回针路径,所述前橡筋导向三角上端面设有前右回针面,所述前左回针路径和所述前右回针面位于所述前织针三角上方,并使所述织针针踵回位至同一高度。
1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横编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上还设有与所述前导针机头配合使用使所述前导针机头得到多种导针路径的前驱动机构;
所述前驱动机构包括沿左右方向设置且彼此平行的第一顶杆、第二顶杆和第三顶杆,还包括同时与所述第一顶杆和所述第二顶杆传动连接的第一驱动机构,以及与所述第三顶杆传动连接的第二驱动机构,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和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分别位于所述机架的左右两端;
所述第一顶杆在所述第一驱动机构的作用下具有第一休止位置、第一驱动位置和第二驱动位置,所述第一驱动位置与所述前导针机头的吊目编织模式对应,所述第二驱动位置与所述前导针机头的单向编织模式对应;
所述第二顶杆在所述第一驱动机构的作用下具有第二休止位置、第一驱动范围和第二驱动范围,所述第一驱动范围与所述前导针机头的压针调节模式对应,所述第二驱动范围与所述前导针机头的密度调节模式对应;
所述第三顶杆在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的作用具有第三休止位置、第一工作范围、第一工作位置和第二工作位置,所述第一工作范围与所述前导针机头的密度调节模式对应,所述第一工作位置和所述第二工作位置与所述前导针机头的橡筋编织模式对应。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编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导针机头内设有后三角机构,所述后三角机构包括后三角底板,所述后三角底板上设有后纱线导针机构和后橡筋导针机构;
所述后纱线导针机构包括后左密度三角、后左起针三角、后织针三角、后中间三角、后右起针三角和后右密度三角,所述后左起针三角、所述后中间三角和所述后右起针三角可沿所述后三角底板厚度方向独立伸缩;
所述后橡筋导针机构包括后橡筋三角和后橡筋导向三角,所述后橡筋导向三角固设于所述后右起针三角右侧,所述后橡筋三角沿所述后三角底板厚度方向伸缩设置在所述后橡筋导向三角下方。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横编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左起针三角和所述后右起针三角均具有全高位和齐平位,所述后中间三角具有全高位和半高位,所述后橡筋三角具有齐平位和半高位;
所述后左密度三角、全高位的所述后左起针三角、所述后织针三角、全高位的所述后中间三角、全高位的所述后右起针三角、所述后右密度三角、平齐位的所述后橡筋三角和所述后橡筋导向三角形成双向导针通道;
所述后左密度三角、全高位的所述后左起针三角、所述后织针三角、半高位的所述后中间三角、全高位的所述后右起针三角、所述后右密度三角、平齐位的所述后橡筋三角和所述后橡筋导向三角形成吊目导针通道;
所述后左密度三角、齐平位的所述后左起针三角、所述后织针三角、全高位的所述后中间三角、全高位的所述后右起针三角、所述后右密度三角、齐平位的所述后橡筋三角和所述后橡筋导向三角形成从右向左的单向导针通道,全高位的所述后右起针三角在织针从左向右相对运动时,可在织针的作用下落至齐平位;
所述后左密度三角、全高位的所述后左起针三角、所述后织针三角、全高位的所述后中间三角、全高位的所述后右起针三角、所述后右密度三角、半高位的后橡筋三角和所述后橡筋导向三角形成橡筋导针通道。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横编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导针机头包括能够使所述后左起针三角实现全高位和齐平位之间切换的后第一顶推组件,所述后第一顶推组件设于所述后三角底板的背面;
所述后第一顶推组件包括第五转动件和第五驱动杆,所述第五驱动杆转动设于所述后三角底板上,所述第五驱动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五转动件转动连接,所述第五驱动杆的另一端设有第三抬起面;
所述后左起针三角背面设置有贯穿所述后三角底板的第五活动杆,所述第五活动杆位于所述后三角底板背面外侧的端部设有第五凸杆;
所述第五凸杆与所述第三抬起面配合使用,使得所述后左起针三角从全高位运动至齐平位。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横编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导针机头还包括第七复位弹簧和第八复位弹簧,所述第七复位弹簧设于所述后三角底板的背面和所述后第一顶推组件之间,用于在外部驱动力撤消后对所述后第一顶推组件的复位;
所述第八复位弹簧设于所述后左起针三角背面和所述后三角底板之间,可使所述后左起针三角具有由平齐位复位到全高位。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横编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导针机头包括后第二顶推组件,所述后第二顶推组件设于所述后三角底板的背面,所述后第二顶推组件受外部驱动力能够使所述后中间三角从全高位切换至半高位,然后从半高位切换至全高位;
所述后第二顶推组件包括第六转动件和第六驱动杆,所述第六驱动杆转动设于后三角底板上,所述第六驱动杆的一端与所述第六转动件转动连接,所述后中间三角背面设有贯穿所述后三角底板的第六活动杆,所述第六活动杆位于所述后三角底板背面外侧的端部设有第六凸杆;
所述第六驱动杆靠近所述第六凸杆的一端设有第三斜面和第二高面,所述第六凸杆与所述第三斜面相切或与所述第三斜面分离时,所述后中间三角位于全高位;所述第六凸杆与所述第二高面接触时,所述后中间三角位于半高位。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横编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驱动杆靠近所述第六凸杆的一端还设有第四斜面和第二凹面,所述第三斜面和所述第四斜面相背设置,所述第二高面与所述第三斜面的最高处以及所述第四斜面的最高处相连形成第二凸台,所述第四斜面的最低处与所述第二凹面连接形成第二凹槽,所述第六凸杆位于第二凹槽时,所述后中间三角位于全高位,所述第六凸杆位于所述第二凸台时,所述后中间三角位于半高位。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横编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导针机头还包括第九复位弹簧和第十复位弹簧,所述第九复位弹簧设于所述后三角底板的背面和所述后第二顶推组件之间,用于在外部驱动力撤消后对所述后第二顶推组件的复位;
所述第十复位弹簧设于所述后中间三角背面和所述后三角底板之间,具有使所述后中间三角具有由平齐位复位到全高位的趋势。
22.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横编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橡筋三角和所述后右密度三角在所述后三角底板的厚度方向上的投影与所述后橡筋三角在所述后三角底板的厚度方向上的投影部分重叠;
所述后三角底板背面还设有后第三顶推组件和第十一复位弹簧,所述后第三顶推组件用于使得所述后右密度三角向远离所述后橡筋三角的方向滑动,使得所述后右密度三角在所述后三角底板的厚度方向上的投影与所述后橡筋三角在所述后三角底板的厚度方向上的投影错位且不重叠,使得所述后橡筋三角从齐平位运动至半高位,所述第十一复位弹簧具有将所述后右密度三角向靠近所述后橡筋三角的方向滑,并使所述后橡筋三角从半高位运动至齐平位的趋势。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横编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第三顶推组件包括第三连杆组件和第七转动件,所述第七转动件设于所述第三连杆组件上;
所述后三角底板设有后右滑动座,所述后右滑动座滑动设于所述后三角底板上开设的后右滑动通槽内,所述后右滑动座与所述后右密度三角连接,所述第三连杆组件一端转动设于所述后三角底板背面,另一端转动设于所述后右滑动座上;
所述后橡筋三角背面设有贯穿所述后三角底板的第七活动杆,所述第七活动杆位于所述后三角底板背面外侧的端部设有设有第七凸杆,所述后右滑动座靠近所述第七凸杆的一端设有第四抬起面,所述后橡筋三角背面和所述后三角底板之间设有第十二复位弹簧;
所述第七转动件未受到外力时,所述第四抬起面抬起所述第七凸杆,使得所述后橡筋三角处于平齐位,所述第七转动件受到外力时,所述第三连杆组件用于带动使得所述后右滑动座在所述后右滑动通槽内滑动,使得所述后右滑动座远离所述第七活动杆,所述第四抬起面远离所述第七凸杆,所述第十二复位弹簧使得所述后橡筋三角由平齐位切换至半高位。
24.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横编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导针机头还包括调节所述左密度三角的后第四顶推组件,所述后第四顶推组件设于所述后三角底板上,所述后第四顶推组件包括第八驱动杆和第八转动件,所述第八转动件转动设于所述第八驱动杆上;
所述后三角底板设有后左滑动座,所述后左滑动座滑动设于所述后三角底板上开设的后左滑动通槽内,所述后左滑动座与所述后左密度三角连接,所述第八驱动杆一端转动设于所述后三角底板上,另一端与所述后左滑动座转动连接。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横编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三角底板还设有后压针三角,所述后压针三角设于所述后橡筋导向三角右侧,所述后压针三角竖直滑动设于所述后三角底板上开设的后竖直通槽内;
所述后第四顶推组件还包括第九驱动杆,所述第九驱动杆中部转动设于所述后三角底板背面,所述第九驱动杆的一端与所述后左滑动座上端抵接,所述第九驱动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后压针三角上端抵接,使得后压针三角沿所述后竖直通槽内竖直滑动。
26.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横编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三角底板还包括后左回针组件,所述后左回针组件内具有后左回针路径,所述后橡筋导向三角上端面设有后右回针面,所述后左回针路径和所述后右回针面位于所述后织针三角上方,并使所述织针针踵回位至同一高度。
2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横编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上还设有与所述后导针机构配合使用使所述后导针机构得到多种导针路径的后驱动机构;
所述后驱动机构包括沿左右方向设置且彼此平行的第四顶杆、第五顶杆和第六顶杆,还包括同时与所述第四顶杆和所述第五顶杆传动连接的第三驱动机构,以及与所述第六顶杆传动连接的第四驱动机构,所述第三驱动机构和所述第四驱动机构分别位于所述机架的左右两端;
所述第四顶杆在所述第三驱动机构的作用下具有第四休止位置、第三驱动位置和第四驱动位置,所述第三驱动位置与所述后导针机头的吊目编织模式对应,所述第四驱动位置与所述后导针机头的单向编织模式对应;
所述第五顶杆在所述第一驱动机构的作用下具有第五休止位置、第三次驱动范围和第四驱动范围,所述第三驱动范围与所述后导针机头的压针调节模式对应,所述第四驱动范围与所述后导针机头的密度调节模式对应;
所述第六顶杆在所述第四驱动机构的作用具有第六休止位置、第二工作范围、第三工作位置和第四工作位置,所述第二工作范围与所述后导针机头的密度调节模式对应,所述第三工作位置和所述第四工作位置与所述后导针机头的橡筋编织模式对应。
2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编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上还设有前选针装置和后选针装置,所述前选针装置和所述后选针装置分别设于所述前针板和所述后针板的下方;
所述前选针装置和所述后选针装置均包括第一驱动电机、传动组件和选针滚筒组件,所述第一驱动电机与所述传动组件的传动连接,所述选针滚筒组件通过轴与所述传动组件传动连接。
2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编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上还设有前机头直驱装置和后机头直驱装置;
所述前机头直驱装置和所述后机头直驱装置均包括第二驱动电机、同步带组件及机头连接件,所述第二驱动电机与所述同步带组件传动连接,所述机头连接件设于所述同步带组件上的同步带上,且两个所述机头连接件分别滑动设于所述前导轨和所述后导轨上。
3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编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喂纱机构包括至少三条自跑驱动组件,所述自跑驱动组件沿左右方向设于所述机架上,且多个所述自跑驱动组件在前后方向上呈弧形设于所述前针板和所述后针板的上方;
所述自跑驱动组件包括包括导轨、第三驱动电机、驱动带组件和自跑基体,所述第三驱动电机设于所述机架上,所述驱动带组件和所述自跑基体均设于所述导轨上,所述第三驱动电机驱动所述驱动带组件带动所述自跑基体沿所述导轨移动;
所述前毛刷和所述后毛刷分别设于最外侧的两个所述导轨上的所述自跑基体上,所述纱嘴与所述自跑基体连接。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横编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轨为5个,相邻两个所述导轨之间的角度为14-20度。
32.一种横编织机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所述前针板的前编织针和所述后针板的后编织针钩取同一个纱嘴或者对应钩取两个纱嘴中的纱线;
前毛刷和后毛刷分别用于刷后针板上的后编织针的针舌和后针板上的后编织针的针舌,并分别随后导针机头和前导针机头做同向运动。
CN202311121566.5A 2023-01-19 2023-08-31 一种横编织机及编织方法 Pending CN11714454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0965085 2023-01-19
CN202310096508.5A CN116288898A (zh) 2023-01-19 2023-01-19 一种正、背面不同材料同时编织的手套编织方法
CN2023104826965 2023-04-28
CN202310482696.5A CN116623353A (zh) 2023-04-28 2023-04-28 一种手套双向编织的三角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144549A true CN117144549A (zh) 2023-12-01

Family

ID=88885156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121566.5A Pending CN117144549A (zh) 2023-01-19 2023-08-31 一种横编织机及编织方法
CN202311118425.8A Pending CN117144544A (zh) 2023-01-19 2023-08-31 一种横编织机机头组件
CN202322368689.0U Active CN220788969U (zh) 2023-01-19 2023-08-31 一种横编织机机头组件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118425.8A Pending CN117144544A (zh) 2023-01-19 2023-08-31 一种横编织机机头组件
CN202322368689.0U Active CN220788969U (zh) 2023-01-19 2023-08-31 一种横编织机机头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3) CN117144549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144544A (zh) 2023-12-01
CN220788969U (zh) 2024-04-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353668B2 (en) Yarn feeder of yarn feeding device for weft knitting machine
KR101094734B1 (ko) 횡편기에 있어서의 급사장치의 얀 피더
WO2006103957A1 (ja) 横編機における筒状編地の編成方法及び横編機
CN101096792B (zh) 横机
JPWO2003010378A1 (ja) 横編機の給糸装置及び横編機の給糸方法
US7096694B2 (en) Yarn feeder of weft knitting machine
CN221028948U (zh) 一种横编织机
CN114908468A (zh) 一种适用于手套罗纹部双向编织的导针三角装置
JPWO2003018892A1 (ja) ループプレッサ、ループプレッサを備える横編機およびループプレッサを用いる編地編成方法
JP4015973B2 (ja) 編糸保持切断方法および装置
CN117144549A (zh) 一种横编织机及编织方法
JPH0874146A (ja) コンパウンドニードルを用いた横編機における経糸用カムロック
CN220788971U (zh) 一种横编织机的三角装置及手套机
US7251960B1 (en) Crochet galloon machine
CN113174691A (zh) 一种喂纱装置
CN108532114B (zh) 同行吊目密度可调的编织组合三角及其编织三角机构
CN116905171B (zh) 一种横编织机的机头组件及手套机
CN219010611U (zh) 一种适用于手套罗纹部双向编织的导针三角装置
CN114438655B (zh) 一种在接针阶段稳定分针的方法
CN102995273B (zh) 横式编织机导纱器
JPH09279442A (ja) 編出し櫛を有する横編機
CN220352347U (zh) 一种手套机编织三角控制机构及手套机
CN116988213A (zh) 一种基于电脑横机三角系统的编织工艺
KR101969372B1 (ko) 환편기
CN117265758A (zh) 一种回针系统、三角机构及横编织机用机头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