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0379C - 通信终端装置、基站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 Google Patents

通信终端装置、基站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0379C
CN1170379C CNB018024653A CN01802465A CN1170379C CN 1170379 C CN1170379 C CN 1170379C CN B018024653 A CNB018024653 A CN B018024653A CN 01802465 A CN01802465 A CN 01802465A CN 1170379 C CN1170379 C CN 1170379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quality
signal
communication terminal
reception
communication patter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B0180246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389031A (zh
Inventor
����һ
三好宪一
加藤修
须增淳
吉井勇
平松胜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odo Kaisha IP Bridge 1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3890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890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0379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0379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15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adaptation strategy
    • H04L1/0019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adaptation strategy in which mode-switching is based on a statistical approach
    • H04L1/002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adaptation strategy in which mode-switching is based on a statistical approach in which the algorithm uses adaptive threshold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2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 H04L1/000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by switching between different modulation sche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15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adaptation strategy
    • H04L1/0016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adaptation strategy involving special memory structures, e.g. look-up tabl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robability & Statistics with Application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重发请求形成部119根据差错检测部118的差错检测结果将ACK信号或NACK信号输出到NACK信号计数部120,NACK信号计数部120按每个通信模式计数从重发请求形成部119输出ACK信号前输出的NACK信号的个数(即,数据的重发次数),表重写部121比较NACK信号计数部120计数的重发次数和重发次数的规定阈值,根据比较结果来重写通信模式表102的内容。

Description

通信终端装置、基站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蜂窝通信系统中使用的通信终端装置、基站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背景技术
由于蜂窝通信系统是一个基站与多个通信终端同时进行无线通信的系统,所以随着近年来需求增加,要求提高传输效率。
作为提高从基站到通信终端的下行线路的传输效率的技术,提出了HDR(High Data Rate;高数据速率)。HDR是基站对通信资源进行实时分割并进行分配给各通信终端的调度,再根据下行线路的线路质量对每个通信终端设定传输速率来发送数据的方法。
以下,说明基站和通信终端在HDR中进行无线通信的工作情况。首先,基站将导频信号发送到各通信终端。各通信终端通过基于导频信号的CIR(期望波与干扰波比)等来测定下行线路的线路质量,求可通信的传输速率。然后,各通信终端根据可通信的传输速率,选择作为分组长度、编码方式和调制方式的组合的通信模式,将表示通信模式的数据速率控制(以下称为‘DRC’)信号发送到基站。
各系统的可选择的调制方式的种类被预先决定为BPSK、QPSK、16QAM、64QAM等。各系统的可选择的编码的种类被预先决定为1/2特播码、1/3特播码、3/4特播码等。而且,根据这些分组长度、调制方式、编码方式的组合,决定多个各系统中的可选择的传输速率。各通信终端从这些组合中选择可最高效率地进行下行线路的当前线路质量中的通信的组合,将表示选择出的通信模式的DRC信号发送到基站。一般来说,DRC信号由1~N的号码来表示,号码越大,表示下行线路的线路质量越好。
基站根据从各通信终端发送的DRC信号来进行调度,对每个通信终端设定传输速率,通过控制信号将表示对各通信终端的通信资源的分配信号通知各通信终端。然后,基站在分配的时间内仅向对应的通信终端发送数据。例如,在将时间t1分配给通信终端A的情况下,基站在时间t1内仅向通信终端A发送数据,不向通信终端A以外的通信终端发送数据。
于是,以往,通过HDR,根据线路质量对每个通信终端设定传输速率,将通信资源优先分配该可通信的传输速率高的通信终端,从而提高作为整个系统的数据的传输效率。
但是,由于通信终端的下行线路的线路质量的测定根据接收信号内导频信号的部分来进行,所以在导频部分的信号的长度比数据部分的信号长度短的情况下,在接收数据部分的信号期间,因衰落的影响,在测定的线路质量和当前的线路质量之间会产生偏差。由于通信模式的选择基于测定出的线路质量来进行,所以如果发生这样的偏差,那么在当前的线路质量中不能选择可最高效率地进行通信的通信模式,存在下行线路的调度下降的问题。
在线路质量的测定电路中产生差错的情况下,也会在测定出的线路质量和实际的线路质量之间产生偏差,发生上述同样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信终端装置、基站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在根据由导频信号测定出的下行线路的线路质量来对各通信终端实时分配通信资源的通信系统中,可以防止下行线路的吞吐量的下降。
本发明人着眼于通信模式和数据部分的信号的接收质量之间的关系,发现在测定出的线路质量和当前的实际线路质量之间产生偏差,按当前的实际线路质量不能用最合适的通信模式进行通信的情况下,数据部分的信号的接收质量不满足期望的接收质量,或者超过期望的接收质量,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因此,在本发明中,在根据数据部分的信号的接收质量,检测出测定的线路质量和当前的实际线路质量之间产生偏差的情况下,变更下行线路的线路质量和通信模式的对应关系。由此,可以按当前的实际线路质量用最合适的通信模式进行通信。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1的通信终端的结构方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1的通信终端包括的通信模式表的内容的图。
图3是说明本发明实施例1的通信终端的表重写部的操作的操作流程图。
图4A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1的通信终端的表重写部的通信模式表的重写操作一例的图。
图4B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1的通信终端的表重写部的通信模式表的重写操作一例的图。
图4C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1的通信终端的表重写部的通信模式表的重写操作一例的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2的通信终端的结构方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3的通信终端的结构方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4的与基站进行无线通信的通信终端的结构方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4的基站的结构方框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5的与基站进行无线通信的通信终端的结构方框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5的基站的结构方框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6的与基站进行无线通信的通信终端的结构方框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6的基站的结构方框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7的基站的结构方框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7的通信终端的结构方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实施例1)
在进行数据通信的系统中,通常进行ARQ(Automatic Repeat reQuest;自动请求重发)方式的差错控制。在ARQ方式中,基站将附加了CRC(CyclicRcdundancy Check;循环冗余校验)位等的差错检测用的校验位的数据发送到通信终端,通信终端在接收到的数据中未检测出差错的情况下,通过将ACK(ACKnowledgment)信号返回到基站来请求下一个数据。另一方面,在接收到的数据中检测出差错的情况下,通信终端将NACK(NegativeACKnowledgment)信号返回到基站,基站重发检测出差错的数据。在基站中重复进行这样的重发,直至接收与检测出差错的数据对应的ACK信号。
本发明实施例1的通信终端是应用于按照这样的ARQ方式进行控制的通信系统的通信终端,根据NACK信号的发回次数来判定数据部分的信号的接收质量,根据NACK信号的发回次数,来重写表示下行线路的线路质量和通信模式的对应关系的通信模式表的内容。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1的通信终端的结构方框图。在图1中,通信模式选择部101参照通信模式表102,根据由后述的CIR测定部114测定出的CIR来选择通信模式,输出到DRC信号形成部103和NACK信号计数部120。通信模式选择部101根据选择的通信模式,对自适应解调部116指示下行接收数据的解调方式,对自适应解码部117指示下行接收数据的解码方式。有关通信模式表102的内容将后述。
DRC信号形成部103形成与从通信模式选择部101输出的通信模式对应的号码的DRC信号,输出到调制部104。
调制部104对DRC信号进行调制并输出到扩频部105。扩频部105对来自调制部104的输出信号进行扩频并输出到复用部108。
调制部106对后述的重发请求形成部119形成的ACK信号或NACK信号进行调制并输出到扩频部107。扩频部107对来自调制部106的输出信号进行扩频并输出到复用部108。
复用部108将扩频后的DRC信号、扩频后的ACK信号或NACK信号进行复用,输出到发送RF部109。发送RF部109将来自复用部108的输出信号的频率变换为无线频率,输出到共用器110。
共用器110将来自发送RF部109的输出信号从天线111无线发送到基站。而且,共用器110将从基站无线发送的、由天线111无线接收的信号输出到接收RF部112。
接收RF部112将从共用器111输出的无线频率信号的频率变换到基带,输出到解扩部113和解扩部115。
解扩部113对基带信号的导频信号分量进行解扩,输出到CIR测定部114。CIR测定部114测定从解扩部113输出的导频信号的CIR,并输出到通信模式选择部101。
解扩部115对基带信号的数据分量进行解扩,输出到自适应解调部116。自适应解调部116根据通信模式选择部101的指示,对来自解扩部115的输出信号进行解调并输出到自适应解码部117。自适应解码部117根据通信模式选择部101的指示,对来自自适应解调部116的输出信号进行解码,获得接收数据。
差错检测部118对接收数据进行CRC,将表示CRC结果的信号输出到重发请求形成部119。即,差错检测部118在CRC的结果、即在接收数据中未检测出差错的情况下,将表示未检测出差错的OK信号输出到重发请求形成部119,而在接收数据中检测出差错的情况下,将表示检测出差错的NG信号输出到重发请求形成部119。重发请求形成部119在从差错检测部118输出了OK信号的情况下形成ACK信号,而在从差错检测部118输出了NG信号的情况下形成NACK信号,分别输出到NACK信号计数部120和调制部106。
NACK信号计数部120以通信模式来计数从重发请求形成部119输出ACK信号前输出的NACK信号的个数。换句话说,NACK信号计数部120按每个通信模式来计数数据的重发次数。表重写部121比较NACK信号计数部120计数的重发次数和重发次数的规定阈值,根据比较结果来重写通信模式表102的内容。
下面,说明具有上述结构的通信终端的工作情况。
从基站无线发送的无线信号被通信终端的天线111接收,通过共用器110由接收RF部112变频到基带。基带信号由解扩部113进行解扩,输出到CIR测定部114。
CIR测定部114测定从解扩部113输出的导频信号的CIR。然后,通信模式选择部101参照通信模式表102,根据由CIR测定部114测定出的CIR来选择通信模式。
这里,说明通信模式表102的设定内容。图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1的通信终端包括的通信模式表的内容的图。这里,为了便于说明,假设通信模式仅由调制方式表示,编码方式在通信模式中使用同一方式。
如图2所示,在通信模式表102中,设定与CIR对应的通信模式,以便根据CIR测定部114测定出的导频信号的CIR来选择通信模式。例如,在CIR测定部114测定出的CIR为A[dB]≤CIR<B[dB]的情况下,通信模式选择部101选择调制方式为QPSK的通信模式,由DRC信号形成部103形成与通信模式对应的号码的DRC信号。
DRC信号由调制部104进行调制,由扩频部105进行扩频,并被输出到复用部108。在该阶段中,从复用部108仅输出DRC信号。
从复用部108输出的DRC信号由发送RF部109变频到无线频率,通过共用器110从天线111无线发送到基站。
接着,根据由通信终端请求的通信模式,从基站发送的无线信号由通信终端的天线111接收,通过共用器110由接收RF部112变频到基带。基带信号由解扩部115进行解扩,数据部分的信号被输出到自适应解调部116。
基带信号由解扩部113进行解扩,导频信号被输出到CIR测定部114。然后,CIR测定部114测定导频信号的CIR,并输出到通信模式选择部101。通信模式选择部101与上述同样来选择通信模式。
数据部分的信号由自适应解调部116按照通信模式选择部101指示的解调方式进行解调,由自适应解码部117按照通信模式选择部101指示的解码方式进行解码,并输出到差错检测部118。
由于在数据部分的信号中附加CRC位,所以差错检测部118对数据部分的信号进行CRC。由此,检测在数据部分的信号中是否有差错,将表示检测结果的信号(即,OK信号或NG信号)输出到重发请求形成部119。
重发请求形成部119在从差错检测部118输出的信号是OK信号的情况下形成ACK信号,而在从差错检测部118输出的信号是NG信号的情况下形成NACK信号,并输出到NACK信号计数部120和调制部106。
ACK信号或NACK信号由调制部106进行调制,由扩频部107进行扩频,由复用部108与DRC信号进行复用,并输出到发送RF部109。来自复用部108的输出信号由发送RF部109变频到无线频率,通过共用器110从天线111无线发送到基站。
NACK信号计数部120对于当前选择的通信模式计数从重发请求形成部119输出NACK信号的次数。
接着,基站在接收到ACK信号的情况下将下个数据发送到通信终端,而在接收到NACK信号的情况下,将与上次发送的数据相同的数据重发到通信终端。
重复进行以上操作的结果,NACK信号计数部120对于当前选择的通信模式计数在从重发请求形成部119输出ACK信号前输出的NACK信号的个数。即,NACK信号计数部120对于当前选择的通信模式计数从基站发送的数据的重发次数。再有,NACK信号计数部120的计数结果在从重发请求形成部119输出了ARQ信号的时刻被复位成0。
然后,表重写部121比较由NACK信号计数部120计数的重发次数和规定的N次阈值,根据比较结果来重写通信模式表102的内容。这里,说明表重写部121的工作情况。图3是说明本发明实施例1的通信终端的表重写部的操作的操作流程图。
表重写部121首先在步骤(以下省略为‘ST’)201中,比较由NACK信号计数部120计数的重发次数和规定的N次阈值。这里,规定的N次阈值是系统容许的最大重发次数,该容许值N根据系统请求的数据部分的信号的期望接收质量被预先决定。
在ST201中,在重发次数比N次小的情况下,可以说数据部分的信号的接收质量成为超过系统请求的期望接收质量的过剩质量。即,可以认为当前的实际的下行线路的线路质量比CIR测定部114测定线路质量时刻的质量好。因此,在当前的实际的下行线路的线路质量中,可以判断为可用传输速率比根据导频信号的CIR选择的通信模式高的通信模式来进行通信。
因此,在ST201中,在重发次数比N次小的情况下,通过表重写部121进行重写,以便图2所示的通信模式表102的内容示于ST202中。即,在图2所示的通信模式表102中设定的A[dB]、B[dB]和C[dB]分别减少规定的值X[dB]、Y[dB]和Z[dB]。这样的话,即使CIR测定部114测定的导频信号的CIR相同,通信模式选择部101也可选择传输速率比上次选择的通信模式高的通信模式。
在ST201中,在重发次数比N次大的情况下,可以说数据部分的信号的接收质量成为不满足系统请求的期望接收质量的质量。即,可以认为当前的实际的下行线路的线路质量比CIR测定部114测定线路质量时刻的质量差。因此,在当前的实际的下行线路的线路质量中,可以判断为可用传输速率比根据导频信号的CIR选择的通信模式低的通信模式来进行通信。
因此,在ST201中,在重发次数比N次大的情况下,通过表重写部121进行重写,以便图2所示的通信模式表102的内容如ST204所示。即,在图2所示的通信模式表102中设定的A[dB]、B[dB]和C[dB]分别增加规定的值X[dB]、Y[dB]和Z[dB]。这样的话,即使CIR测定部114测定的导频信号的CIR相同,通信模式选择部101也可选择传输速率比上次选择的通信模式低的通信模式。
在ST201中重发次数与N次相等的情况下,可以说数据部分的信号的接收质量成为系统请求的期望接收质量,所以如ST203所示,不重写通信模式表的内容。
图4A~图4C具体示出以上说明的通信模式表的重写操作。图4A~图4C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1的通信终端的表重写部的通信模式表的重写操作一例的图。这里,说明图2的通信模式表102中设定的A[dB]、B[dB]和C[dB]分别为4[dB]、8[dB]和12[dB],各变动量X[dB]、Y[dB]和Z[dB]都为1[dB]的情况。
首先,在图4A中,将A[dB]、B[dB]和C[dB]分别设定为4[dB]、8[dB]和12[dB]。然后,在重发次数比N次小的情况下,将A[dB]、B[dB]和C[dB]都减小1[dB],将通信模式表102如图4B所示进行重写。在重发次数比N次大的情况下,将A[dB]、B[dB]和C[dB]都增加1[dB],将通信模式表102如图4C所示进行重写。
这样的话,通过表重写部121,根据数据部分的信号的重发次数(即,数据部分的信号的接收质量)来检测在CIR测定部114测定出的线路质量和当前的实际线路质量之间产生的偏差,重写通信模式表102的内容。
于是,根据本实施例,根据NACK信号的发回次数来判定数据部分的信号的接收质量,根据NACK信号的发回次数来重写表示下行线路的线路质量和通信模式的对应关系的通信模式表的内容,所以在当前的实际线路质量中可以选择可最高效率地进行通信的通信模式。
根据本实施例,由于基于CRC的重发次数来判定数据部分的信号的接收质量,可以简单并且高速地进行接收质量的判定,所以可以使通信模式表的重写跟踪线路质量的变动并高速地进行。
根据本实施例,通信模式表的重写以系统容许的最大重发次数为基准来进行。换句话说,通信模式表的重写以系统请求的期望接收质量为基准来进行。因此,根据本实施例,可以一边保证系统请求的期望接收质量,一边进行下行线路的数据通信。
在本实施例中,NACK信号计数部120按每个通信模式来计算规定间隔的重发次数的平均值,表重写部121根据该重发次数的平均值和规定的N次阈值的比较结果,也可以重写通信模式表102。于是,通过求重发次数的平均值来提高重发次数的可靠性,所以可以无差错地正确进行通信模式表的重写。
(实施例2)
本发明实施例2的通信终端通过差错率来判定数据部分的信号的接收质量,根据该差错率来重写表示下行线路的线路质量和通信模式的对应关系的通信模式表的内容。
图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2的通信终端的结构方框图。如该图所示,本实施例的通信终端包括差错率计算部301和表重写部302,代替图1所示的差错检测部118、重发请求形成部119、NACK信号计数部120和表重写部121。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与图1相同的结构附以与图1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在图5中,通信模式选择部101参照通信模式表102,根据CIR测定部114测定出的CIR来选择通信模式,并输出到DRC信号形成部103和差错率计算部301。
差错率计算部301按每个通信模式来计算从自适应解码部117输出的数据部分的信号的差错率,输出到表重写部302。这里,作为差错率计算部301计算的差错率,使用比特差错率(Bit Error Rate;BER)或块差错率(Block ErrorRate;BLER)。可以通过将数据部分的信号在纠错前后进行比较并检测发生差错的比特来计算比特差错率,通过进行CRC并检测发生差错的块来计算块差错率。比特差错率与块差错率相比具有能够更正确地表示数据部分的信号的接收质量的优点。块差错率与比特差错率相比具有可以用简单的装置结构进行计算的优点。
表重写部302比较差错率计算部301算出的差错率和差错率的规定的阈值,根据比较结果来重写通信模式表102的内容。这里,规定的阈值是系统容许的差错率,该容许值根据系统请求的数据部分的信号的接收质量被预先决定。
在差错率计算部301算出的差错率比规定的阈值低的情况下,可以说数据部分的信号的接收质量成为超过系统请求的期望接收质量的过剩质量。即,可以认为当前的实际的下行线路的线路质量比CIR测定部114测定线路质量时刻的质量好。因此,在当前的实际的下行线路的线路质量中,可以判断为可用传输速率比根据导频信号的CIR选择的通信模式高的通信模式来进行通信。
因此,在差错率计算部301算出的差错率比规定的阈值低的情况下,通过表重写部302,与上述第1实施例同样,将图2所示的通信模式表102中设定的A[dB]、B[dB]和C[dB]分别减少规定的值X[dB]、Y[dB]和Z[dB]。
在差错率计算部301算出的差错率比规定的阈值大的情况下,可以说数据部分的信号的接收质量成为不满足系统请求的期望接收质量的质量。即,可以认为当前的实际的下行线路的线路质量比CIR测定部114测定线路质量时刻的质量差。因此,在当前的实际的下行线路的线路质量中,可以判断为可用传输速率比根据导频信号的CIR选择的通信模式低的通信模式来进行通信。
因此,在差错率计算部301算出的差错率比规定的阈值大的情况下,通过表重写部302,与上述第1实施例同样,将图2所示的通信模式表102中设定的A[dB]、B[dB]和C[dB]分别增加规定的值X[dB]、Y[dB]和Z[dB]。
这样的话,通过表重写部302,根据数据部分的信号的差错率(即,数据部分的信号的接收质量),来检测在CIR测定部114测定出的线路质量和当前的实际线路质量之间产生的偏差,重写通信模式表102的内容。
于是,根据本实施例,通过差错率来判定数据部分的信号的接收质量,根据该差错率来重写表示下行线路的线路质量和通信模式的对应关系的通信模式表的内容,所以在当前的实际线路质量中,可以选择可最高效率地进行通信的通信模式。
根据本实施例,由于通过差错率来判定数据部分的信号的接收质量,所以可以更正确地判定数据部分的信号的接收质量。因此,可以无错误地正确进行通信模式表的重写。
(实施例3)
本发明实施例3的通信终端通过数据部分的信号的吞吐量来判定数据部分的信号的接收质量,根据该吞吐量来重写表示下行线路的线路质量和通信模式的对应关系的通信模式表的内容。
图6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3的通信终端的结构方框图。如该图所示,本实施例的通信终端包括吞吐量计算部401和表重写部402,代替图1所示的差错检测部118、重发请求形成部119、NACK信号计数部120和表重写部121。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与图1相同的结构附以与图1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在图6中,通信模式选择部101参照通信模式表102,根据CIR测定部114测定的CIR来选择通信模式,输出到DRC信号形成部103、吞吐量计算部401和表重写部402。
吞吐量计算部401按每个通信模式来计算从自适应解码部117输出的数据部分的信号的规定间隔的平均吞吐量,输出到表重写部402。吞吐量的单位一般以[Mbps]表示,所以吞吐量计算部401通过求平均1秒内接收到的数据部分的信号的平均比特数,可以算出数据部分的信号的平均吞吐量。
表重写部402比较吞吐量计算部401算出的平均吞吐量和吞吐量的规定阈值,根据比较结果来重写通信模式表102的内容。这里,说明吞吐量的规定阈值的计算方法的一例。
在当前与基站同时通信的终端数(以下称为‘同时通信终端数’)为N的情况下,在从基站发送的信号中,认为平均1/N是发送给本终端的信号。因此,例如,在选择了期待获得1.2/N[Mbps]吞吐量的通信模式的情况下,认为在选择了该通信模式的通信终端中,平均获得1.2/N[Mbps]的吞吐量。该1.2/N[Mbps]的吞吐量成为上述规定的阈值。
因此,表重写部402根据从通信模式选择部101输出的通信模式和同时通信终端数,按每个通信模式计算规定的阈值,由吞吐量计算部401比较按每个通信模式算出的平均吞吐量和其规定的阈值。再者,假设同时通信终端数是由基站通知通信终端的数。
再有,吞吐量的规定的阈值不限于上述的阈值,例如,与上述第1和实施例2同样,根据系统请求的数据部分的信号的期望接收质量被预先决定。
在吞吐量计算部401算出的平均吞吐量比规定的阈值高的情况下,可以认为当前的实际的下行线路的线路质量比CIR测定部114测定线路质量时刻的质量好。因此,在当前的实际的下行线路的线路质量中,可以判断为可用传输速率比根据导频信号的CIR选择的通信模式高的通信模式来进行通信。
因此,在吞吐量计算部401算出的平均吞吐量比规定的阈值高的情况下,通过表重写部402,与上述第1实施例同样,将图2所示的通信模式表102中设定的A[dB]、B[dB]和C[dB]分别减少规定的值X[dB]、Y[dB]和Z[dB]。
在吞吐量计算部401算出的平均吞吐量比规定的阈值低的情况下,可以认为当前的实际的下行线路的线路质量比CIR测定部114测定线路质量时刻的质量差。因此,在当前的实际的下行线路的线路质量中,可以判断为可用传输速率比根据导频信号的CIR选择的通信模式低的通信模式来进行通信。
因此,在吞吐量计算部401算出的平均吞吐量比规定的阈值低的情况下,通过表重写部402,与上述第1实施例同样,将图2所示的通信模式表102中设定的A[dB]、B[dB]和C[dB]分别增加规定的值X[dB]、Y[dB]和Z[dB]。
这样的话,通过表重写部402,根据数据部分的信号的平均吞吐量(即,数据部分的信号的接收质量),来检测在CIR测定部114测定出的线路质量和当前的实际线路质量之间产生的偏差,重写通信模式表102的内容。
于是,根据本实施例,通过数据部分的信号的吞吐量来判定数据部分的信号的接收质量,根据该吞吐量来重写表示下行线路的线路质量和通信模式的对应关系的通信模式表的内容,所以在当前的实际线路质量中,可以选择可最高效率地进行通信的通信模式。
吞吐量与重发次数或差错率相比,是更正确地表示通信终端的实际的接收质量的值。因此,通过根据吞吐量来重写通信模式表,可以更正确地进行通信模式表的重写。
(实施例4)
在上述实施例1~3中,通信终端根据导频信号的CIR来选择通信模式,将与该选择的通信模式对应的DRC信号发送到基站。DRC信号与表示下行线路的线路质量的其他信息(例如,下行线路的CIR)相比可以用非常少的比特数来表示,所以通过使用DRC信号,具有可以提高上行线路的线路使用效率的优点。另一方面,通信终端选择通信模式并需要形成DRC信号,并且需要包括用于通信模式选择的表或用于形成DRC信号的表等,所以存在通信终端的消耗功率增大,装置规模变大的缺点。
因此,在以下说明的实施例中,通信终端将表示导频信号的CIR的CIR信号发送到基站,基站参照通信模式表并根据CIR来选择通信模式。这样的话,虽然存在上行线路的线路使用效率多少会有所下降的缺点,但通信终端不需要选择通信模式并形成DRC信号,并且不需要包括用于通信模式选择的表或用于DRC信号形成的表等,所以具有可以削减通信终端的消耗功率,减小装置规模的极大优点。在以下说明的实施例中,在基站中比较从多个终端发送的CIR,可靠地选择正确的通信模式,所以以下说明的实施例在各通信终端根据CIR不能简单地选择通信模式的情况下特别有效。
以下,说明本实施例。本发明实施例4的基站根据从通信终端发回的NACK信号的发回次数,来重写表示下行线路的线路质量和通信模式的对应关系的通信模式表的内容。
图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4的与基站进行无线通信的通信终端的结构方框图。在以下是说明中,对于与图1相同的结构附以与图1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在图7中,CIR信号形成部501形成表示由CIR测定部114测定的导频信号的CIR的CIR信号,输出到调制部104。调制部104对CIR信号进行调制并输出到扩频部105。
解扩部502使用对表示通信模式的信号进行扩频的扩频码来对基带信号进行解扩,将解扩后的信号输出到通信模式检测部503。通信模式检测部503对来自解扩部502的输出信号进行解调,检测通信模式。然后,通信模式检测部503根据检测出的通信模式,对自适应解调部116指示下行接收数据的解调方式,对自适应解码部117指示下行接收数据的解码方式。
图8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4的基站的结构方框图。
在图8中,分配部601根据由后述的解调部616提取出的表示CIR信号的CIR来决定对各通信终端的通信资源的分配。然后,分配部601根据决定的通信资源的分配,对缓冲器606指示输出下行发送数据,将CIR信号输出到通信模式选择部602。
通信模式选择部602参照通信模式表603,根据从分配部601输出的表示CIR信号的CIR来选择通信模式,将表示该通信模式的信号输出到调制部604和NACK信号计数部619。通信模式选择部602根据选择出的通信模式,对自适应编码部607指示下行发送数据的编码方式,对自适应调制部608指示下行发送数据的调制方式。由于有关通信模式表603的设定内容与图2所示的内容相同,所以省略说明。以每个通信终端来准备通信模式表603。
调制部604对表示通信模式的信号进行调制,输出到扩频部605。扩频部605对来自调制部604的输出信号进行扩频并输出到复用部610。缓冲器606保持下行发送数据,根据来自分配部601的指示,将与规定的通信终端对应的下行发送数据输出到自适应编码部607。自适应编码部607根据通信模式选择部602的指示,对来自缓冲器606的输出信号进行编码并输出到自适应调制部608。自适应调制部608根据通信模式选择部602的指示,对来自自适应编码部607的输出信号进行调制并输出到扩频部609。扩频部609对来自自适应调制部608的输出信号进行扩频并输出到复用部610。复用部601将下行发送数据与表示通信模式的信号进行复用,输出到发送RF部611。发送RF611将来自复用部610的输出信号的频率变换为无线频率并输出到共用器612。
共用器612将来自发送RF部611的输出信号从天线613无线发送到通信终端。此外,共用器612将从各通信终端无线发送的、由天线613无线接收到信号输出到接收RF部614。
接收RF部614将从共用器612输出的无线频率信号的频率变换到基带并输出到解扩部615和解扩部617。解扩部615用对CIR信号进行扩频的扩频码对基带信号进行解扩并输出到解调部616。解调部616对来自解扩部615的输出信号进行解调并提取CIR信号,输出到分配部601。
解扩部617用对ACK信号和NACK信号进行扩频的扩频码来对基带信号进行解扩并输出到解调部618。解调部618对来自解扩部618的输出信号进行解调并提取ACK信号和NACK信号,输出到NACK信号计数部619。NACK信号计数部619按每个通信模式来计数在从解调部618输出ACK信号前输出的NACK信号的个数。换句话说,NACK信号计数部619按每个通信模式来计数数据的重发次数。
将扩频部615、解调部616、解扩部617、解调部618和NACK信号计数部619设置在每个通信终端中,从各个解调部616输出每个通信终端的CIR信号,由各个NACK信号计数部619计数每个通信终端和每个通信模式中数据的重发次数。
表重写部620比较NACK信号计数部619计数的重发次数和重发次数的规定的阈值,根据比较结果来重写对应的通信终端的通信模式表603的内容。
下面,说明具有上述结构的基站的工作情况。
从通信终端发送的ACK信号或NACK信号由解调部618进行解调并被输出到NACK信号计数部619。NACK信号计数部619对于当前选择的通信模式计数在从解调部618输出ACK信号前输出的NACK信号的个数。即,NACK信号计数部619对于当前选择的通信模式计数对通信终端的数据的重发次数。NACK信号计数部619的计数结果在从解调部618输出了ARQ信号的时刻被复位至0。
然后,表重写部620比较NACK信号计数部619计数的重发次数和规定的N次阈值,根据比较结果来重写对应的通信终端的通信模式表603的内容。表重写部620的通信模式表603的重写操作与上述实施例1中说明的情况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于是,根据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1同样,根据从通信终端发回的NACK信号的发回次数,来重写表示下行线路的线路质量和通信模式的对应关系的通信模式表的内容,所以呈现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的效果。
(实施例5)
本发明实施例5的基站根据由通信终端通知的数据部分的信号的差错率,来重写表示下行线路的线路质量和通信模式的对应关系的通信模式表的内容。
以下,说明本实施例的基站。图9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5的与基站进行无线通信的通信终端的结构方框图。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与图7相同的结构附以与图7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在图9中,差错率计算部701计算从自适应解码部117输出的数据部分的信号的差错率,输出到通知信号形成部702。有关差错率计算部701的详细操作,由于与上述实施例2中说明的情况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通知信号形成部702形成表示差错率的信号并输出到调制部106。表示差错率的信号由调制部106进行调制,由扩频部107进行扩频,由复用部108与CIR信号进行复用,并发送到基站。
图10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5的基站的结构方框图。在以下说明中,对于与图8相同的结构附以与图8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在图10中,通信模式选择部602将表示选择出的通信模式输出到解调部604和差错率检测部802。解扩部801用对表示差错率的信号进行扩频的扩频码来对基带信号进行解扩并输出到差错率检测部802。差错率检测部802对来自解扩部801的输出信号进行解调并提取表示差错率的信号,按每个通信模式来检测通信终端中的数据部分的信号的差错率。
解扩部615、解调部616、解扩部801和差错率检测部802被分别设置于每个通信终端,从各个解调部616输出每个通信终端的CIR信号,由各自的差错率检测部802按每个通信终端和每个通信模式来检测数据部分的信号的差错率。
表重写部803比较差错率检测部802检测出的差错率和差错率的规定的阈值,根据比较结果来重写对应的通信终端的通信模式表603的内容。
以下,说明具有上述结构的基站的工作情况。
表示从通信终端发送的差错率的信号由差错率检测部802进行解调。由此,检测通信终端的数据部分的信号的差错率。检测出的差错率被输出到表重写部803。
然后,表重写部803比较差错率检测部802检测出的差错率和规定的阈值,根据比较结果,重写对应的通信终端的通信模式表603的内容。表重写部803的通信模式表603的重写操作与上述实施例2中说明的情况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于是,根据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2同样,根据由通信终端通知的数据部分的信号的差错率,来重写表示下行线路的线路质量和通信模式的对应关系的通信模式表的内容,所以呈现与上述实施例2同样的效果。
(实施例6)
本发明实施例6的基站根据由通信终端通知的信号的吞吐量,来重写表示下行线路的线路质量和通信模式的对应关系的通信模式表的内容。
以下,说明本实施例的基站。图1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6的与基站进行无线通信的通信终端的结构方框图。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与图7相同的结构附以与图7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在图11中,吞吐量计算部901计算从自适应解码部117输出的数据部分的信号的规定间隔的平均吞吐量,输出到通知信号形成部902。由于平均吞吐量的计算方法与上述实施例中说明的方法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通知信号形成部902形成表示平均吞吐量的信号并输出到调制部106。表示平均吞吐量的信号由调制部106进行调制,由扩频部107进行扩频,由复用部108与CIR信号进行复用,并发送到基站。
图1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6的基站的结构方框图。在以下说明中,对于与图8相同的结构附以与图8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在图12中,通信模式选择部602将表示选择出的通信模式输出到解调部604和吞吐量检测部1002。解扩部1001用对表示平均吞吐量的信号进行扩频的扩频码来对基带信号进行解扩并输出到吞吐量检测部1002。吞吐量检测部1002对来自解扩部1001的输出信号进行解调并提取表示平均吞吐量的信号,按每个通信模式来检测通信终端中的数据部分的信号的平均吞吐量。
解扩部615、解调部616、解扩部1001和吞吐量检测部1002被分别设置于每个通信终端,从各个解调部616输出每个通信终端的CIR信号,由各自的吞吐量检测部1002按每个通信终端和每个通信模式来检测数据部分的信号的平均吞吐量。
表重写部1003比较吞吐量检测部1002检测出的平均吞吐量和吞吐量的规定的阈值,根据比较结果来重写对应的通信终端的通信模式表603的内容。
以下,说明具有上述结构的基站的工作情况。
表示从通信终端发送的平均吞吐量的信号由吞吐量检测部1002进行解调。由此,检测通信终端的数据部分的信号的平均吞吐量。检测出的吞吐量被输出到表重写部1003。
然后,表重写部1003比较吞吐量检测部1002检测出的平均吞吐量和规定的阈值,根据比较结果,重写对应的通信终端的通信模式表603的内容。表重写部1003的通信模式表603的重写操作与上述实施例3中说明的情况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于是,根据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3同样,根据由通信终端通知的数据部分的信号的吞吐量,来重写表示下行线路的线路质量和通信模式的对应关系的通信模式表的内容,所以呈现与上述实施例3同样的效果。
在上述实施例1~6中,使用导频信号的CIR作为表示下行线路的线路质量的值,但并不限于此,只要是表示线路质量的值,则使用任何值都可以。
在上述实施例1~6中,为了防止因下行线路的线路质量的微小变动而频繁地重写通信模式表,作为与重发次数、差错率或平均吞吐量比较的各阈值,也可以设定为具有规定幅度的阈值。例如,对于上述实施例1~6中使用的阈值设定增减±X的新的两个阈值,在重发次数、差错率或平均吞吐量相对于上述实施例1~6中使用的阈值在±X范围内的情况下,也可以不进行通信模式表的重写。
在上述实施例1~6中,也可以按每个通信模式来设定与重发次数、差错率或平均吞吐量比较的各阈值。
在上述实施例1~3中,也可以从基站向通信终端通知与重发次数、差错率或平均吞吐量比较的各阈值。
在上述实施例1~6中,在重写通信模式表时,将通信模式表中设定的CIR值全部重写,但也可以重写一个或多个CIR值。
在上述实施例1~6中,将通信模式表中设定的CIR值的变动幅度作为固定值(X[dB]、Y[dB]和Z[dB]),但也可以按照测定出的线路质量和当前的实际线路质量之间偏差的大小来自适应地改变变动幅度。
在上述实施例1~6中,根据数据部分的信号的接收质量来检测测定出的线路质量和当前实际的线路质量之间产生的偏差,但并不限于此,只要是可以检测出产生的偏差的方法,使用任何方法都可以。
于是,根据上述实施例1~6,在根据从导频信号中测定出的下行线路的线路质量对各通信终端实时分割分配通信资源的通信系统中,在测定出的线路质量和当前的实际线路质量之间产生偏差的情况下,由于重写下行线路的线路质量和通信模式的对应关系,所以在当前的实际的线路质量中可以选择可进行效率最高的通信的通信模式。因此,根据本发明,可以防止下行线路的吞吐量的下降。
(实施例7)
图1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7的基站的结构方框图。图1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7的通信终端的结构方框图。
首先,在图13所示的基站的调制和扩频部1204中,在将导频突发信号调制后进行扩频。该扩频后的导频突发信号在复用部1203中与其他信号进行复用,由RF部1202实施了上变频等规定的发送处理后,从天线1201发送。
该信号由图14所示的通信终端的天线1301接收,由RF部1302实施了下变频等规定的接收处理后,被输出到解扩和解调部1303。在解扩和解调部1303中,接收信号被解扩后进行解调,并输出到CRC部1304和CIR测定部1306。
CIR测定部1306测定解调过的接收信号中的导频突发信号的接收质量,具体地说,测定CIR。测定出的CIR被输出到速率请求值决定部1307。在速率请求值决定部1307中,将CIR和传输速率的对应关系预先存储表中,选择由CIR测定部1306测定出的与CIR对应的传输速率。然后,将该选择出的传输速率作为本终端的速率请求值输出到复用部1309。
复用部1309将速率请求值和来自本终端的发送数据进行复用,在调制和扩频部1301中将该复用信号进行调制后,进行扩频。该扩频后的信号由RF部1302实施规定的发送处理后,从天线1301发送。
该信号由图13所示的基站的天线1201接收,由RF部1202实施规定的接收处理后,被输出到解扩和解调部1208。在解扩和解调部1208中,将接收信号进行解扩后进行解调,并被输出到TPC信号生成部1211和无线资源管理部1212。
在TPC信号生成部1211中,使用包含于解调过的信号中的导频符号,来生成用于控制通信终端的发送功率的TPC信号。该TPC信号在MAC信道组装部1210中被组装为MAC信道信号。MAC信道信号由调制和扩频部1206调制后进行扩频,被输出到复用部1203。
无线资源管理部1212在来自所有通信终端的速率请求值内选择发送了最大速率请求值的通信终端,将该选择结果输出到缓冲部1216、个别信道编码部1209、调制和扩频部1205。作为选择方法,可选择对于所有的通信终端进行通信,也可以选择请求传输速率最低的通信终端。选择方法没有特别限定。
缓冲部1216读出该选择出的对通信终端的发送数据。然后,个别信道编码部1209在该读出的发送数据中赋予表示该发送数据是送给哪个通信终端的数据的目的地信息。然后,附加了目的地信息的数据在调制和扩频部1205中进行调制后进行扩频,并输出到复用部1203。输出到这些复用部1203的各信号被复用后,从RF部1202经天线1201被发送。
接收到该信号的图14所示的通信终端在接收到对本终端的目的地信息的情况下,接收接续目的地信息的信号。然后,在CRC部1304中,对接收数据进行CRC。如果该CRC结果为OK,那么接收数据通过分解部1305被输出到未图示的后级电路。另一方面,在CRC结果为NG的情况下,接收数据不输出到分解部1305。此外,CRC结果(OK或NG)通过复用部1309、调制和扩频部1310、RF部1302和天线1301发送到图13所示的基站。
该CRC结果(OK或NG)由图13所示的基站接收后,被输入到下行线路差错测定部1213。下行线路差错测定部1213根据该CRC结果来估计对通信终端的信号发送的差错率,将该差错率输出到速率变更请求部1214。
差错率的估计如下进行。即,按每个通信终端、并且按每个分配的数据速率来对规定时间内的NG的次数进行计数。同样地,对分配的次数进行计数。然后,将NG的次数除以分配的次数所得的结果作为差错率的估计值。
在速率变更请求部1214中,将差错率与预定的第1阈值和预定的第2阈值进行比较。再者,设第2阈值是比第1阈值低的值。此外,假设第2阈值是比零大的几乎为零的值。
而且,速率变更请求部1214在差错率为规定的范围以外的情况下,即在第1阈值以上或第2阈值以下的情况下,通信终端的速率请求决定部1307判断为根据CIR决定的传输速率为错误的值。即,判断为来自通信终端的速率请求值为错误的值。
换句话说,速率变更请求部1214在差错率为第1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判断为速率请求值过高,在该传输速率下不满足期望的通信质量。而且,在该情况下,速率变更请求部1214生成对通信终端指示的信号,作为速率变更指示信号,以便使速率请求值比根据CIR决定的传输速率低。于是,基站可以将由通信终端请求的传输速率变更为满足期望的通信质量的传输速率。
另一方面,在差错率为第2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判断为来自通信终端的速率请求值过低,在该传输速率下通信质量过剩。而且,在该情况下,速率变更请求部1214生成对通信终端指示的信号,作为速率变更指示信号,以便使速率请求值比根据CIR决定的传输速率高。于是,基站可以将由通信终端请求的传输速率变更为可高效率地进行数据发送的传输速率。
也可以将速率变更请求部1214进行的判断和速率变更的指示分成两个构成部(判断部和变更部)。
速率变更请求部1214生成的速率变更指示信号由控制信道组装部1215组装成控制信道信号。控制信道信号由调制和扩频部1207进行了调制后进行扩频,通过复用部1203从RF部1202发送。
在CRC部1304中的CRC后只要是OK,那么接收到该控制信道信号的图14所示的通信终端向分解部1305输出控制信道信号。然后,分解部1305将控制信道信号分解并取出速率变更指示信号,取出的速率变更指示信号被输出到速率请求值变更部1308。
速率请求值变更部1308根据速率变更指示信号,对速率请求值决定部1307指示速率请求值的变更。速率请求值决定部1307根据该指示来变更速率请求值。即,只要速率变更指示信号的指示是降低速率请求值的指示,则速率请求值降比根据CIR决定的传输速率低。相反,只要速率变更指示信号的指示是提高速率请求值的指示,则速率请求值比根据CIR决定的传输速率高。于是,通信终端可以按照来自基站的指示来变更终端本身决定的传输速率的请求值。该变更后的速率请求值通过复用部1309以后的电路发送到图13所示的基站。
于是,根据本实施例,基站在差错率为规定的范围以外的情况下判定为由通信终端请求的传输速率错误,对通信终端进行指示来变更传输速率的请求值,通信终端根据该指示来变更传输速率的请求值。由此,可以使从基站向通信终端的数据发送时的传输速率成为可获得期望通信质量的传输速率。换句话说,可以使传输速率的值成为适合进行数据发送的值。因此,可以进行合适的数据发送,没有通信失败。
如以上说明,根据本发明,在根据从导频信号中测定出的下行线路的线路质量来对各通信终端实时分配通信资源的通信系统中,可以防止下行线路的吞吐量的下降。
本说明书基于2000年6月26日申请的(日本)特愿2000-232269和2000年8月21日申请的特愿2000-249554。它们内容全部包含于此。

Claims (17)

1.一种通信终端装置,包括:
测定下行线路的线路质量的测定器;
表示所述线路质量和通信模式的对应关系的表;
参照所述表,根据所述线路质量来选择通信模式的选择器;以及
在所述线路质量和当前的线路质量之间发生偏差的情况下,重写所述对应关系的重写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终端装置,其中,所述重写器根据接收数据的接收质量来检测产生的偏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信终端装置,其中,所述重写器在接收数据的接收质量比规定的接收质量好的情况下,重写对应关系,以便对于由所述测定器测定的相同的线路质量选择传输速率更高的通信模式,
在接收数据的接收质量比规定的接收质量差的情况下,重写对应关系,以便对于由所述测定器测定的相同的线路质量选择传输速率更低的通信模式。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通信终端装置,其中,规定的接收质量是通信系统中请求的期望接收质量。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信终端装置,其中,还包括:
差错检测器,检测接收数据的差错;
发送器,在所述差错检测器检测出差错的情况下,向基站装置发送请求重发与所述接收数据相同的数据的重发请求信号;以及
计数器,对所述重发请求信号的发送次数进行计数;
所述重写器根据所述形成次数和所述规定次数的比较结果来重写对应关系。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通信终端装置,其中,所述计数器计算发送次数在规定区间中的平均值,
所述重写器根据所述平均值和规定次数的比较结果来重写对应关系。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信终端装置,其中,还包括计算接收数据的差错率的差错率计算器,
所述重写器根据所述差错率和规定差错率的比较结果来重写对应关系。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信终端装置,其中,还包括计算接收数据的吞吐量的吞吐量计算器,
所述重写器根据所述吞吐量和规定吞吐量的比较结果来重写对应关系。
9.一种基站装置,包括:
表示由通信终端装置通知的下行线路的线路质量和通信模式的对应关系的表;
参照所述表,根据所述线路质量来选择通信模式的选择器;以及
在所述线路质量和当前的实际线路质量之间产生偏差的情况下,重写所述对应关系的重写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基站装置,其中,所述重写器根据通信终端装置中的接收数据的接收质量来检测产生的偏差。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基站装置,其中,所述重写器在通信终端装置中的接收数据的接收质量比规定的接收质量好的情况下,重写对应关系,以便对于由所述通信终端装置通知的相同的线路质量选择传输速率更高的通信模式,
在通信终端装置中的接收数据的接收质量比规定的接收质量差的情况下,重写对应关系,以便对于由所述通信终端装置通知的相同的线路质量选择传输速率更低的通信模式。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基站装置,其中,规定的接收质量是通信系统中请求的期望接收质量。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基站装置,其中,还包括计数器,对于作为通信终端装置向基站装置请求重发同一数据的信号的重发请求信号的接收次数进行计数,
所述重写器根据所述接收次数和规定次数的比较结果来重写对应关系。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基站装置,其中,所述计数器计算接收次数在规定区间中的平均值,
所述重写器根据所述平均值和规定次数的比较结果来重写对应关系。
15.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基站装置,其中,还包括检测由通信终端装置通知的接收数据的差错率的差错率检测器,
所述重写器根据所述差错率和规定差错率的比较结果来重写对应关系。
16.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基站装置,其中,还包括检测由通信终端装置通知的接收数据的吞吐量的吞吐量计算器,
所述重写器根据所述吞吐量和规定吞吐量的比较结果来重写对应关系。
17.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包括:
测定步骤,测定下行线路的线路质量;
选择步骤,参照表示所述线路质量和通信模式的对应关系的表,根据所述线路质量来选择通信模式;以及
重写步骤,在所述线路质量和当前的实际线路质量之间产生偏差的情况下,重写所述对应关系。
CNB018024653A 2000-08-21 2001-08-21 通信终端装置、基站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Expired - Lifetime CN1170379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0249554A JP3821636B2 (ja) 2000-08-21 2000-08-21 通信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JP249554/2000 2000-08-21
JP249554/00 2000-08-21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4100078784A Division CN1533053A (zh) 2000-08-21 2001-08-21 通信终端装置、基站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389031A CN1389031A (zh) 2003-01-01
CN1170379C true CN1170379C (zh) 2004-10-06

Family

ID=1873927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4100078784A Pending CN1533053A (zh) 2000-08-21 2001-08-21 通信终端装置、基站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CNB018024653A Expired - Lifetime CN1170379C (zh) 2000-08-21 2001-08-21 通信终端装置、基站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4100078784A Pending CN1533053A (zh) 2000-08-21 2001-08-21 通信终端装置、基站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2) US7006798B2 (zh)
EP (1) EP1227603A4 (zh)
JP (1) JP3821636B2 (zh)
CN (2) CN1533053A (zh)
AU (1) AU2001278784A1 (zh)
WO (1) WO200201751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821636B2 (ja) * 2000-08-21 2006-09-13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通信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EP1286491B1 (en) * 2001-08-22 2004-06-3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Multichannel ARQ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287543C (zh) * 2001-08-28 2006-11-29 索尼公司 发送设备和发送控制方法、以及接收设备和接收控制方法
US8014305B1 (en) 2001-09-07 2011-09-06 Qualcomm Atheros, Inc. Wireless LAN using transmission monitoring
US7596090B2 (en) * 2001-10-04 2009-09-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Capacity-efficient flow control mechanism
KR100800807B1 (ko) * 2001-11-20 2008-02-0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재전송을 지원하는 통신시스템에서 재전송의 변조방식결정 방법 및 장치
EP2584723B1 (en) * 2002-02-19 2020-06-17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a highly reliable ACK/NACK for time division duplex (TDD) and 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 (FDD)
US7369523B2 (en) * 2002-02-20 2008-05-06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Data signal demodulation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JP3561510B2 (ja) * 2002-03-22 2004-09-02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基地局装置及びパケット伝送方法
KR100434054B1 (ko) * 2002-04-26 2004-06-0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래디오 링크 콘트롤의 폴링방법
US7369510B1 (en) * 2002-05-06 2008-05-06 Atheros Communications, Inc. Wireless LAN using RSSI and BER parameters for transmission rate adaptation
KR20030092894A (ko) * 2002-05-31 2003-12-0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고속 순방향 패킷 접속 방식을 사용하는 통신 시스템에서순방향 채널 품질을 보고하기 위한 채널 품질 보고 주기결정 장치 및 방법
US6782269B2 (en) * 2002-06-17 2004-08-24 Nokia Corporation Two threshold uplink rate control to enable uplink scheduling
JP4256207B2 (ja) 2002-06-28 2009-04-2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送信装置および通信モード選択用テーブル更新方法
GB2391431A (en) 2002-07-30 2004-02-04 Fujitsu Ltd Adaptive modulation and coding method
EP1388964B1 (en) * 2002-08-06 2006-11-22 Mitsubishi Electric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entre Europe B.V. Transmission quality reporting method
JP4178010B2 (ja) * 2002-08-27 2008-11-12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データ伝送方法
JP4251841B2 (ja) * 2002-09-24 2009-04-08 京セラ株式会社 無線装置、チャネル割当方法、およびチャネル割当プログラム
JP3929388B2 (ja) * 2002-11-11 2007-06-13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基地局装置及び通信端末装置
US7583637B2 (en) * 2003-01-31 2009-09-01 Alcatel-Lucent Usa Inc. Methods of controlling data rat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s
KR100533024B1 (ko) 2003-02-06 2005-12-0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환경을 고려한 알엘피 프레임 데이터 수신방법
JP4218387B2 (ja) 2003-03-26 2009-02-04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及びそれらに用いる無線リンク品質情報補正方法並びにそのプログラム
JP4506979B2 (ja) 2003-05-27 2010-07-21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適応変調において適切な閾値で変調方式を選択するデータ通信装置
JP4378676B2 (ja) * 2003-06-03 2009-12-09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電力制御方法および電力制御回路
EP2584859B1 (en) * 2003-06-18 2018-10-24 Nippon Telegraph And Telephone Corporation Wireless packet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wireless packet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JP3970807B2 (ja) * 2003-06-18 2007-09-0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
US7184708B1 (en) * 2003-07-30 2007-02-27 Intel Corporation Interference mitigation by adjustment of interconnect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JP4215601B2 (ja) * 2003-09-05 2009-01-28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
JP4100304B2 (ja) * 2003-09-10 2008-06-11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その復調方法並びにデータレート制御方法
JP2005123755A (ja) * 2003-10-15 2005-05-12 Nec Corp データ伝送システム、データ伝送装置及びそれに用いる適応変調制御方法
US7016297B2 (en) * 2003-12-10 2006-03-21 Clive K Tang Method and apparatus providing decentralized, goal-orientated adaptive learning in an adaptive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0976494B1 (ko) 2003-12-31 2010-08-1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 통신용 단말기를 이용한 트래픽 전송 채널의 서비스수준 제어 방법 및 그 단말기
JP4452983B2 (ja) * 2004-01-08 2010-04-21 ソニー株式会社 受信装置および方法、プログラム、並びに記録媒体
US20050170782A1 (en) * 2004-02-04 2005-08-04 Nokia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to compensate quantization error of channel quality report
WO2005086373A1 (ja) * 2004-03-05 2005-09-15 Hitachi, Ltd. プロトコル切替え可能な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US7599420B2 (en) * 2004-07-30 2009-10-06 Rearden, Llc System and method for distributed input distributed output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EP1768278A4 (en) * 2004-07-12 2011-01-26 Fujitsu Ltd RADIO CARRIER CONTROL SYSTEM AND RADIO BASE STATION
US7681100B2 (en) * 2004-08-18 2010-03-16 Pine Valley Investment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transmission of voice packet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JP2006081126A (ja) * 2004-09-13 2006-03-2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移動局装置および上り回線伝送レート制御方法
CN1842987B (zh) * 2004-09-17 2010-10-0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无线传输系统和无线传输方法以及用于其中的无线站点
US7298696B1 (en) * 2004-10-14 2007-11-20 Wu William W Blockage mitigation techniques for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CN101061657B (zh) * 2004-12-10 2011-06-15 富士通株式会社 发送装置、接收装置及其收发方法
CN101107803B (zh) * 2005-01-25 2012-02-22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发送装置和发送方法
WO2006080360A1 (ja) 2005-01-28 2006-08-0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US8363604B2 (en) * 2005-02-01 2013-01-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a transmission data rate based on feedback relating to channel conditions
JP2006217173A (ja) * 2005-02-02 2006-08-1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基地局装置及びリソース割り当て方法
ATE536718T1 (de) 2005-08-16 2011-12-15 Qualcomm Inc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für die adaptative serverauswahl in einem drahtlosen kommunikations system
EP1922825B1 (en) 2005-09-08 2009-11-04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Detection method for ack/nack signals and detector thereof
US7864777B1 (en) * 2005-09-30 2011-01-04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Transmission format selection for optimizing transmission of delay sensitive traffic
JP2009522846A (ja) * 2005-12-30 2009-06-11 テレフオンアクチーボラゲット エル エム エリクソン(パブル) 無線マルチキャリアシステムにおけるharq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US8249044B2 (en) * 2006-03-06 2012-08-21 Sharp Kabushiki Kaisha Notification information generating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notification information generating method and program
US20070259665A1 (en) * 2006-05-03 2007-11-08 Chiu Chun-Yuan Error detection and retransmission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7314786B1 (en) * 2006-06-16 2008-01-01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Metal resistor, resistor material and method
JP4799297B2 (ja) * 2006-06-30 2011-10-26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無線基地局及びスケジューリング方法
JP5297387B2 (ja) 2006-12-14 2013-09-25 トムソン ライセンシング 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無レート・エンコード
CN101558592B (zh) * 2006-12-14 2012-07-04 汤姆逊许可证公司 通信系统中的链接编码/解码
US9716567B2 (en) 2006-12-14 2017-07-25 Thomson Licensing Rateless codes decoding method for communications systems
JP2010514259A (ja) * 2006-12-14 2010-04-30 トムソン ライセンシング 通信システムのための変調指示方法
CN101558593A (zh) 2006-12-14 2009-10-14 汤姆逊许可证公司 通信系统的带自适应调制的arq
DE102007029660B4 (de) * 2007-06-27 2011-06-01 Vega Grieshaber Kg Adaptiver Fehlerzähler für ein drahtloses Feldgerät
JP2009044581A (ja) * 2007-08-10 2009-02-26 Fujitsu Ltd 通信装置、送信方法、受信方法
CN101170381B (zh) * 2007-10-29 2010-10-2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控制前向链路的数据包的发送速率的方法和装置
JP5172302B2 (ja) * 2007-12-06 2013-03-27 京セラ株式会社 基地局装置の変調方式選択方法およびそれを利用した基地局装置
JP2009207044A (ja) * 2008-02-29 2009-09-10 Hitachi Kokusai Electric Inc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DE102008042172A1 (de) * 2008-09-17 2010-03-18 Robert Bosch Gmbh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s Kommunikationssystems mit mehreren Knoten und Kommunikationssystem mit mehreren Knoten
JP2010074365A (ja) * 2008-09-17 2010-04-02 Hitachi Kokusai Electric Inc 無線通信装置
US8848549B2 (en) * 2008-09-17 2014-09-30 Qualcomm Incorporated Optimizing throughput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JP5343747B2 (ja) * 2008-09-30 2013-11-13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管理サーバ、ネットワーク選択方法、および管理サーバプログラム
US8923125B2 (en) * 2008-10-24 2014-12-30 Qualcomm Incorporated Wireless network resource adaptation
JP5103358B2 (ja) * 2008-11-04 2012-12-19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基地局装置、移動端末装置、移動通信システム及び情報再送方法
US8340586B2 (en) 2008-11-19 2012-12-25 T-Mobile Usa,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link adaptation for variable link conditions
US8416871B2 (en) * 2009-03-02 2013-04-09 Acer Incorporate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receiving data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300584B2 (en) * 2009-05-11 2012-10-30 Alcatel Lucent System and method for cell-edge performance management in wireless systems using distributed scheduling
US20120099512A1 (en) * 2009-06-25 2012-04-26 Kyocera Corporation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radio base station,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US20120108285A1 (en) * 2009-06-25 2012-05-03 Kyocera Corporation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radio base station,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JP2011077822A (ja) * 2009-09-30 2011-04-14 Fujitsu Ltd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無線通信方法
JP5306143B2 (ja) * 2009-10-26 2013-10-02 Kddi株式会社 無線品質から最大伝送速度を推定する無線通信装置、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9474082B2 (en) * 2009-11-09 2016-10-18 Apple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scheduling transmissions in a wireless network
GB2477515B (en) * 2010-02-03 2012-09-26 Orbital Multi Media Holdings Corp Data flow control method and apparatus
US9088888B2 (en) * 2010-12-10 2015-07-21 Mitsubishi Electric Research Laboratories, Inc. Secur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using rate-adaptive codes
CN103238293B (zh) * 2010-12-10 2016-08-17 西门子企业通讯有限责任两合公司 用于监控通信系统的方法
US8565084B2 (en) 2011-09-30 2013-10-22 Motorola Mobility Ll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daptive data rate determin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TWI489805B (zh) * 2012-07-02 2015-06-21 Ind Tech Res Inst 用於位元自適應預編碼矩陣指示符回饋的方法和裝置
US9769677B2 (en) 2012-07-02 2017-09-19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bit-adaptive precoding matrix indicator feedback
US10211899B1 (en) * 2015-09-17 2019-02-19 Sprint Spectrum L.P.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etecting interference at an access node
CN112042255A (zh) 2018-05-08 2020-12-04 康普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Lte rrc连接和nas附接程序期间的无偿pusch授权
EP3791663A4 (en) * 2018-05-08 2022-03-02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PROACTIVE PUSCH AUTHORIZATIONS TO PREVENT SLOW-DOWN THROUGHPUT
CN114244479A (zh) * 2021-12-20 2022-03-25 北京奕斯伟计算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数据传输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8358B2 (ja) * 1985-04-09 1994-03-09 沖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誤り制御符号化方式
CN1046394A (zh) 1990-06-05 1990-10-24 方培 眼镜挡
NZ243730A (en) * 1991-08-01 1995-04-27 Ericsson Ge Mobile Communicat Mobile radio; access to base station on digital multiple access control channel
JP3187190B2 (ja) 1993-02-18 2001-07-11 株式会社東芝 移動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とその基地局
US5536642A (en) 1993-09-09 1996-07-16 Barbera-Guillem; Emilio Diagnostic and prognostic methods for solid non-lymphoid tumors and their metastases
FI98976C (fi) * 1994-07-11 1997-09-10 Nokia Telecommunications Oy Menetelmä kanavanvaihdon suorittamiseksi ja solukkoradiojärjestelmä
US5649290A (en) * 1994-12-14 1997-07-15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Handover method based upon channel quality
JP2798012B2 (ja) * 1995-07-14 1998-09-17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基地局送信電力制御装置および方法
JP2968706B2 (ja) 1995-07-26 1999-11-02 日本電気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移動無線機
JP3537577B2 (ja) * 1996-02-21 2004-06-14 富士通株式会社 通信回線品質測定システム及びtdma装置
US5752166A (en) * 1996-09-04 1998-05-12 Motorola,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how a receiver responds to a message
JP2846860B2 (ja) * 1996-10-01 1999-01-13 ユニデン株式会社 スペクトル拡散通信方式を用いた送信機、受信機、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通信方法
JP2954086B2 (ja) * 1997-05-16 1999-09-27 埼玉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
US6307849B1 (en) * 1997-09-08 2001-10-23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system for changing forward traffic channel power allocation during soft handoff
US6084886A (en) * 1997-09-30 2000-07-04 Motorola,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acilitating establishment of communications in a messaging system
US6185266B1 (en) * 1997-10-07 2001-02-06 Motorola,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generating a power control metric in an orthogonal transmit diversity communication system
US6064678A (en) * 1997-11-07 2000-05-16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for assigning optimal packet lengths in a variable rate communication system
BRPI9906339B1 (pt) 1998-04-17 2016-09-2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aparelho de controle de taxa de transmissão, aparelho de estação base e método de controle de taxa de transmissão
US6307867B1 (en) * 1998-05-14 2001-10-23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Data transmission over a communications link with variable transmission rates
US6452941B1 (en) * 1998-09-16 2002-09-17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system for alternating transmission of codec mode information
JP2000101680A (ja) 1998-09-25 2000-04-07 Canon Inc 無線通信装置、通信速度制御方法及び記憶媒体
US6308082B1 (en) * 1998-10-06 2001-10-23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Cell-level throughput adjustment in digital cellular systems
JP3150115B2 (ja) * 1998-11-12 2001-03-26 埼玉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Cdma開ループ制御における上りチャネル干渉補正方法及びそのシステム
US6393012B1 (en) * 1999-01-13 2002-05-21 Qualcomm Inc. System for allocating resources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6229795B1 (en) * 1999-01-13 2001-05-08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 for allocating resources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JP2000217144A (ja) * 1999-01-21 2000-08-04 Canon Inc 通信速度を変更可能な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3821636B2 (ja) * 2000-08-21 2006-09-13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通信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60094367A1 (en) 2006-05-04
EP1227603A1 (en) 2002-07-31
CN1389031A (zh) 2003-01-01
WO2002017513A1 (fr) 2002-02-28
CN1533053A (zh) 2004-09-29
US7155170B2 (en) 2006-12-26
AU2001278784A1 (en) 2002-03-04
US20030022629A1 (en) 2003-01-30
US7006798B2 (en) 2006-02-28
JP3821636B2 (ja) 2006-09-13
EP1227603A4 (en) 2009-04-01
JP2002064424A (ja) 2002-0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70379C (zh) 通信终端装置、基站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CN1306725C (zh) 发送设备和通信模式选择表格的更新方法
CN1320779C (zh)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优化调制和编码方案及多代码的方法
CN1386388A (zh) 通信终端装置、基站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CN1266982C (zh) 无线电通信设备和传输速率确定方法
CN1669262A (zh) 通信装置和数据的重发控制方法
CN1302675C (zh) 移动通信系统中用于调度上行链路分组传输的方法和设备
CN1196291C (zh) 发射功率控制方法和移动通信系统
CN101048968A (zh) 数据通信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发送装置和重发控制方法
CN1124754C (zh) 高速率分组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CN1190990C (zh) 基站设备和无线发送方法
CN1109450C (zh) 位置分集移动通信系统中下行链路发送功率控制方案
CN1406033A (zh) 发送/接收上行发送功率偏移和功率电平的设备和方法
CN1619973A (zh) 移动通信终端和控制传输功率的方法
CN1960232A (zh) 提高信道质量指示准确性的方法及其应用
CN1758577A (zh) 传送用于高速分组数据传送的控制信息的装置和方法
CN1159887C (zh) 自适应调制通信系统,发送装置及接收装置
CN1816993A (zh) 关于多载波通信装置及反馈信息通信方法
CN1701537A (zh) 通信终端装置和发送功率控制方法
CN1732639A (zh) 无线通信系统、通信终端装置、基站装置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692580A (zh) 控制重发数据包发送功率的基站设备和方法
CN1716837A (zh) 移动电信系统中用于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设备
CN1533105A (zh) 无线电通信系统、基站与校正无线电链路质量信息的方法
CN101053269A (zh) 通信网络中的资源分配
CN1830161A (zh) 无线通信装置及无线通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INTELLECTUAL PROPERTY BRIDGE NO. 1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40603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40603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after: GODO KAISHA IP BRIDGE 1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Patentee befor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41006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