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997894A - 数据保存系统 - Google Patents

数据保存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997894A
CN116997894A CN202180095004.0A CN202180095004A CN116997894A CN 116997894 A CN116997894 A CN 116997894A CN 202180095004 A CN202180095004 A CN 202180095004A CN 116997894 A CN116997894 A CN 11699789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storage
priority
storage unit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9500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杉浦聪
黑田英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69978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99789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6Digital input from, or digital output to, record carriers, e.g. RAID, emulated record carriers or networked record carriers
    • G06F3/0601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 G06F3/0602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specifically adapted to achieve a particular effect
    • G06F3/0608Saving storage space on storage system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6/0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 G06F16/10File systems; File servers
    • G06F16/18File system types
    • G06F16/182Distributed file system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6Digital input from, or digital output to, record carriers, e.g. RAID, emulated record carriers or networked record carriers
    • G06F3/0601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 G06F3/0602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specifically adapted to achieve a particular effect
    • G06F3/0626Reducing size or complexity of storage system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6Digital input from, or digital output to, record carriers, e.g. RAID, emulated record carriers or networked record carriers
    • G06F3/0601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 G06F3/0628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making use of a particular technique
    • G06F3/0638Organizing or formatting or addressing of data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6Digital input from, or digital output to, record carriers, e.g. RAID, emulated record carriers or networked record carriers
    • G06F3/0601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 G06F3/0668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adopting a particular infrastructure
    • G06F3/067Distributed or networked storage systems, e.g. storage area networks [SAN], network attached storage [NA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6Digital input from, or digital output to, record carriers, e.g. RAID, emulated record carriers or networked record carriers
    • G06F3/0601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 G06F3/0668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adopting a particular infrastructure
    • G06F3/0671In-line storage system
    • G06F3/0683Plurality of storage devic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6Digital input from, or digital output to, record carriers, e.g. RAID, emulated record carriers or networked record carriers
    • G06F3/0601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 G06F3/0628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making use of a particular technique
    • G06F3/0629Configuration or reconfiguration of storage systems
    • G06F3/0631Configuration or reconfiguration of storage systems by allocating resources to storage system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6Digital input from, or digital output to, record carriers, e.g. RAID, emulated record carriers or networked record carriers
    • G06F3/0601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 G06F3/0628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making use of a particular technique
    • G06F3/0662Virtualisation aspects
    • G06F3/0665Virtualisation aspects at area level, e.g. provisioning of virtual or logical volum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Information Retrieval, Db Structures And Fs Structures Therefor (AREA)
  • Supply And Installment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数据保存系统,具备:数据保存部,取得并保存在对基板作业机实施对基板作业时生成的多个数据;标准存储部,成为保存所述数据的保存目的地的候补;追加存储部,被设为能够向系统追加以及从系统去除,成为保存所述数据的所述保存目的地的候补;优先级设定部,基于生成了所述数据时的所述对基板作业的实施状况,针对多个所述数据分别设定保存的优先级;以及保存目的地控制部,参照所述追加存储部的有无的条件、所追加的所述追加存储部的个数的条件以及所述标准存储部和所追加的所述追加存储部的存储容量的条件中的一个以上的条件并且基于所设定的所述优先级来控制所述数据的所述保存目的地。

Description

数据保存系统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涉及一种将在对基板作业机实施对基板作业时生成的多个数据保存于存储部的数据保存系统。
背景技术
通过对施行了印刷布线的基板实施对基板作业来批量生产基板产品的技术正在普及。进而,通常排列多台实施对基板作业的对基板作业机来构成对基板作业线。多数对基板作业机在实施对基板作业时生成数据。作为这样的数据,具有设于对基板作业机的相机进行拍摄而取得的图像数据、记录有对基板作业机的运转履历的日志数据等。这些数据是出于提高基板产品的可追溯性、或者作为改良对基板作业机的运转条件时的参考的目的而被保存的。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与这种数据保存相关的一个技术例。
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文件储存目的地卷控制方法具有如下步骤:对应每个存在储存请求的文件计算储存要件(可靠性要件以及性能要件)、根据计算出的储存要件和各卷的可靠性特性以及性能特性计算文件的储存目的地卷以及将文件分开并储存到计算出的储存目的地卷。由此,能够对应每个文件进行文件储存目的地的最佳化,不会产生管理者进行繁杂的设定的麻烦。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7040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方法中,求出适合对应每个文件计算出的储存要件的储存目的地卷,将文件分开并储存。根据实施方式的说明,针对业务应用类别、用户类别或者客户端类别来计算储存要件的高低,将具有较高的储存要件的文件(重要文件)储存到可靠性以及性能较高的卷(高性能卷)中。不限于专利文献1的方法,通常在卷的未使用区域枯竭的情况下,逐次删除旧的文件并保存新的文件。在此,有时会发生储存重要文件的高性能卷的未使用区域枯竭而需要删除旧的重要文件、另一方面储存不重要的文件的卷的未使用区域剩余这样的不合理的、低效率的卷(存储部)的使用状况。
进而,对于存储部的未使用区域的枯竭,大多实施追加外部存储装置等新的存储部的对策。对于这样的存储部的结构的变化,专利文献1的方法无法灵活地应对。
因此,在本说明书中,应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数据保存系统,根据存储部的结构的变化、存储容量的使用状况的变化来控制对基板作业机实施对基板作业时生成的数据的保存目的地,从而能够确保优先级较高的数据的保存数量并且抑制过度的删除。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说明书公开了一种数据保存系统,具备:数据保存部,取得并保存在对基板作业机实施对基板作业时生成的多个数据;标准存储部,成为保存所述数据的保存目的地的候补;追加存储部,被设为能够向系统追加以及从系统去除,成为保存所述数据的所述保存目的地的候补;优先级设定部,基于生成了所述数据时的所述对基板作业的实施状况,针对多个所述数据分别设定保存的优先级;以及保存目的地控制部,参照所述追加存储部的有无的条件、所追加的所述追加存储部的个数的条件以及所述标准存储部和所追加的所述追加存储部的存储容量的条件中的一个以上的条件并且基于所设定的所述优先级来控制所述数据的所述保存目的地。
发明效果
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数据保存系统中,保存目的地控制部参照追加存储部的有无的条件、所追加的追加存储部的个数的条件以及标准存储部和所追加的追加存储部的存储容量的条件中的一个以上的条件并且基于所设定的优先级来控制数据的保存目的地。这样,数据保存系统能够优先保存优先级较高的数据,并且根据存储部的结构的变化、存储容量的使用状况的变化来调整优先级较低的数据的保存目的地、或者省略保存。因而,能够抑制存储部的未使用区域的枯竭来确保优先级较高的数据的保存数量,并且抑制过度的删除。另外,通过确保优先级较高的数据的保存数量,能够对基板产品的可追溯性的提高、对基板作业机的运转条件的改良等做出较大的贡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数据保存系统的系统结构的图。
图2是说明数据保存系统的动作的动作流程的图。
图3是表示动作流程中的优先级设定部的动作例的一览表的图。
图4是表示动作流程中的保存目的地控制部的动作例的一览表的图。
图5是以图解的方式表示数据的保存目的地被控制后的状况例的图。
图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保存目的地控制部的动作例的一览表的图。
图7是示意性地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数据保存系统的系统结构的图。
图8是说明第四实施方式的数据保存系统的动作的动作流程的图。
图9是说明第五实施方式的数据保存系统的动作的动作流程的图。
图10是表示在第五实施方式的数据保存系统中对应每个基板的种类确定的图像数据的优先顺位与保存目的地的对应关系的例子的一览表的图。
图11是说明第六实施方式的数据保存系统的动作的动作流程的图。
图12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的动作流程中的优先级设定部的动作例的一览表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1.对基板作业线9的结构
首先,参照图1对应用第一实施方式的数据保存系统1的对基板作业线9的结构进行说明。对基板作业线9由五台对基板作业机、即焊料印刷机91、焊料检查机92、元件装配机93、基板检查机97以及回流焊机98排列而构成。
焊料印刷机91反复实施在基板的预定位置印刷膏状的焊料的印刷作业。焊料印刷机91由基板搬运装置、具有形成为槽状的电路图案而载置于基板的上表面的丝网以及在丝网上移动而印刷焊料的刮板等构成。焊料检查机92反复实施判定焊料的印刷状态的优劣的焊料检查作业。焊料检查机92例如由基板搬运装置、拍摄印刷后的焊料而取得图像数据的检查用相机以及对图像数据进行图像处理而判定印刷状态的优劣的图像处理部等构成。
元件装配机93反复实施在印刷于基板的焊料上装配元件的元件装配作业。元件装配机93例如由基板搬运装置、元件供给装置以及元件移载装置等构成。元件移载装置由承担元件的拾取以及装配的吸嘴等元件装配件、保持元件装配件的装配头、沿水平两个方向驱动装配头的驱动机构、相机94以及图像处理部95等构成。
相机94拍摄保持有元件的元件装配件而取得图像数据D。该图像数据D相当于在对基板作业机即元件装配机93实施对基板作业即元件装配作业时生成的数据。图像处理部95对从相机94接收到的图像数据D实施图像处理,判定元件装配件的元件保持状态的优劣。详细而言,图像处理部95预先存储有判定优劣的预定的判定基准、例如规定了与所保持的元件的位置、姿势相关的允许误差的判定基准。然后,图像处理部95通过进行图像处理而求出所保持的元件的位置的误差、姿势的误差,并与判定基准对照来进行判定。
图像处理部95判定元件装配件的元件保持状态的良好度,得到以下(1)~(3)中的某一个图像处理结果。在(1)的情况下,中止装配作业,在(2)以及(3)的情况下,实施装配作业。
(1)异常:实际的误差偏离判定基准的允许误差的范围。
(2)异常征兆:实际的误差在允许误差的范围内,但是比较大。或者,虽然实际的误差在允许误差的范围内,但是认为有增加倾向。
(3)正常:实际的误差在允许误差的范围内,且相对于允许误差的限度有足够的余量。
基板检查机97反复实施检查装配于基板的元件的装配状态的检查作业。基板检查机97由基板搬运装置、拍摄装配于基板的元件而取得图像数据的检查用相机以及对图像数据进行图像处理而判定元件装配状态的优劣的图像处理部等构成。回流焊机98反复实施对膏状的焊料进行加热而使其溶解后进行冷却的回流焊作业。由此,焊接部分变得可靠,从而生产基板产品。回流焊机98例如由基板搬运装置、加热装置、冷却装置以及温度调整装置等构成。
上述对基板作业线9的线结构是可变更的,各个对基板作业机的构造也是可变形的。为了管理对基板作业线9的综合作业的进展而设有管理计算机2。管理计算机2使用通信线99来与焊料印刷机91、焊料检查机92、元件装配机93、基板检查机97以及回流焊机98连接。由此,能够进行经由通信线99双向传输数据的数据通信。
管理计算机2构成为内置运算处理装置21以及内部存储装置22,并且具备数据总线23。数据总线23能够在运算处理装置21与内部存储装置22之间进行数据的传送。进而,数据总线23连接管理计算机2与分体的外部装置,能够进行数据通信。在内部存储装置22中预先存储有作业程序24。作业程序24是对应每个基板的种类记述了对基板作业的详细的步骤、实施方法等的程序。管理计算机2将与接下来要生产的基板的种类相对应的作业程序24分发给各个对基板作业机,并使其执行。
2.第一实施方式的数据保存系统1的系统结构
转移到第一实施方式的数据保存系统1的说明。数据保存系统1保存元件装配机93的相机94所取得的图像数据D。由于该图像数据D在对基板作业线9的运转中生成的个数较多、且数据尺寸较大,因此成为进行保存的存储部的未使用区域枯竭的主要原因。数据保存系统1通过对该图像数据D设定优先级并且控制保存目的地,能够进行合理且高效的保存。此外,图像数据D并不限定于相机94所取得的原始数据,也可以是图像处理部95实施了图像处理后的加工数据,进而,也可以是原始数据以及加工数据这双方。
并不限定于上述内容,数据保存系统1所保存的数据既可以是焊料检查机92的检查用相机、基板检查机97的检查用相机进行拍摄而取得的图像数据,也可以是设于对基板作业机的相机拍摄由基板搬运装置搬入的基板的位置基准标记而取得的图像数据。另外,保存的数据也可以是记录有对基板作业机的运转履历的日志数据、其他各种数值数据。进而,保存的数据也可以是上述各种数据的多个种类的组合。
如图1所示,数据保存系统1由数据保存部3、优先级设定部4、保存目的地控制部5、标准存储部MS、第一追加存储部MA1以及第二追加存储部MA2等构成。数据保存部3、优先级设定部4以及保存目的地控制部5使用管理计算机2的运算处理装置21构成,并通过软件来实现。
标准存储部MS被分配给内部存储装置22的一部分存储区域。第一追加存储部MA1被分配给第一外部存储装置61。第一追加存储部MA1既可以专有第一外部存储装置61的全部存储区域,也可以被分配给一部分存储区域。第二追加存储部MA2被分配给第二外部存储装置62。第二追加存储部MA2既可以专有第二外部存储装置62的全部存储区域,也可以被分配给一部分存储区域。第一外部存储装置61以及第二外部存储装置62使用数据总线23来与管理计算机2连接。
标准存储部MS、第一追加存储部MA1以及第二追加存储部MA2成为保存图像数据D的保存目的地的候补。第一追加存储部MA1以及第二追加存储部MA2各自的存储容量与标准存储部MS相比格外大,能够保存比标准存储部MS多的图像数据D。另外,在各存储部中未使用区域枯竭的情况下,进行依次删除旧的图像数据D并保存新的图像数据D的更新处理。
标准存储部MS常驻于数据保存系统1内。另一方面,被分配有第一追加存储部MA1的第一外部存储装置61以及被分配有第二追加存储部MA2的第二外部存储装置62能够在数据保存系统1开始运转之后进行追加、去除。即,第一追加存储部MA1以及第二追加存储部MA2被设为能够进行朝向系统的追加以及从系统的去除。因而,在对基板作业线9运转的期间的中途,存在有存储部的结构发生变化的情况,且存在有存储部的未使用区域的大小不连续地发生变化的情况。
此外,第一追加存储部MA1以及第二追加存储部MA2也可以分别被分配给一个外部存储装置的不同的存储区域。另外,数据保存系统1也可以是没有第二追加存储部MA2的系统结构、具有三个以上的追加存储部的系统结构。进而,第一追加存储部MA1以及第二追加存储部MA2也可以被分配给云存储装置63,该云存储装置63以能够分离的方式与管理计算机2连接,并在分离的状态下被识别为未追加。由此,能够有效利用作为外线资源的云系统,提高系统的综合经济性。
数据保存部3从元件装配机93的图像处理部95取得图像数据D以及对应的图像处理结果。另外,数据保存部3在保存目的地控制部5所确定的保存目的地保存各个图像数据D。数据保存部3优选在每次生成图像数据D时进行取得以及保存,但是也可以进行将多个图像数据D汇总处理的批处理。
优先级设定部4基于生成图像数据D时的元件装配作业的实施状况,对多个图像数据D分别设定保存的优先级。详细而言,优先级设定部4对在元件装配作业的实施状况在预定的允许范围内良好时生成的图像数据D设定低的优先级,对在元件装配作业的实施状况脱离允许范围而并不良好时生成的图像数据D设定高的优先级。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优先级设定部4对多个图像数据D分别设定表示优先级的多个优先顺位中的某一个优先顺位(详细见后述)。
在此,元件装配作业的实施状况相当于分担并实施元件装配作业的各部位的动作速度、动作方向等动作状况、各部位、基板以及元件的位置关系、部位相互间的位置关系等。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元件装配作业的实施状况,使用元件装配件的元件保持状态,其良好度由图像处理结果来表示。此外,也可以采用元件装配件的升降动作状况来作为元件装配作业的实施状况,数据保存部3也可以保存升降速度履历的日志数据。另外,也可以采用装配于基板的元件的位置以及姿势来作为元件装配作业的实施状况,数据保存部3保存元件的位置以及姿势的误差数据、拍摄所装配的元件而得到的图像数据。
保存目的地控制部5参照第一追加存储部MA1以及第二追加存储部MA2的有无的条件并且基于所设定的优先顺位来控制图像数据D的保存目的地。进而,保存目的地控制部5对应每个图像数据D的优先顺位控制保存目的地(详细见后述)。
3.第一实施方式的数据保存系统1的动作
接着,参照图2~图5对第一实施方式的数据保存系统1的动作进行说明。图2所示的动作流程与元件装配机93的运转并行地被执行。以下,以在数据保存系统1的运转开始时没有第一追加存储部MA1以及第二追加存储部MA2、之后追加第一追加存储部MA1、继而追加第二追加存储部MA2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在图2的步骤S11中,数据保存部3从结束了图像数据D的图像处理的图像处理部95取得一组图像数据D以及对应的图像处理结果。在接下来的步骤S12中,优先级设定部4将数据保存部3所取得的图像数据D作为对象,设定图3所示的优先顺位。在图3中,示出了图像数据D的图像处理结果与所设定的优先顺位的对应关系。进而,在对多个图像数据D设定了优先顺位的情况下,示出了优先顺位与数据数量的对应关系。
如图所示,优先级设定部4在图像数据D的图像处理结果显示元件装配件的元件保持状态为异常的情况下,对该图像数据D设定表示优先级高的第一优先顺位。另外,优先级设定部4在图像数据D的图像处理结果显示为异常征兆的情况下,对该图像数据D设定表示优先级居中的第二优先顺位。进而,优先级设定部4在图像数据D的图像处理结果显示为正常的情况下,对该图像数据D设定表示优先级低的第三优先顺位。
另外,在优先级设定部4对多个图像数据D设定了优先顺位的情况下,第一优先顺位的图像数据D的数据数量为少数。另外,第二优先顺位的图像数据D的数据数量比第一优先顺位多,但是即使这样也停留在比较少的数量。并且,第三优先顺位的图像数据D的数据数量通常情况下占绝大多数。
在接下来的步骤S13中,保存目的地控制部5确认保存目的地的候补。即,保存目的地控制部5除了在系统内常驻的标准存储部MS以外,还确认第一追加存储部MA1、第二追加存储部MA2是否被追加到系统中。在接下来的步骤S14中,保存目的地控制部5将由优先级设定部4设定了优先顺位的图像数据D作为对象,决定图4所示的保存目的地。在图4中,将图像数据D的优先顺位以及存储部的结构作为参数,示出了该图像数据D的保存目的地。
如图所示,保存目的地控制部5在仅是未追加第一追加存储部MA1以及第二追加存储部MA2的标准存储部MS的情况下,将第一优先顺位的图像数据D的保存目的地确定为标准存储部MS,且将第二优先顺位以及第三优先顺位的图像数据D的保存目的地确定为无。所确定的保存目的地被维持至存储部的结构被变更为止。在接下来的步骤S15中,若对该图像数据D设定了第一优先顺位,则数据保存部3将其保存在标准存储部MS中,若对该图像数据D设定了第二优先顺位、第三优先顺位,则数据保存部3不进行保存。之后,动作流程的执行返回到步骤S11。
另外,在步骤S14中,在追加了第一追加存储部MA1时,保存目的地控制部5将第一优先顺位的图像数据D的保存目的地维持为标准存储部MS,且将第二优先顺位以及第三优先顺位的图像数据D的保存目的地确定为第一追加存储部MA1。所确定的保存目的地被维持至下一次存储部的结构被变更为止。此外,在数据保存系统1的运转开始时已经追加了第一追加存储部MA1的情况下,保存目的地控制部5在运转开始之后立即进行上述控制动作。
在图5中示出保存目的地如上述那样被控制后的状况。在图5中,第一优先顺位的图像数据D1用交叉斜线的阴影表示,第二优先顺位的图像数据D2用右上斜线的阴影表示,第三优先顺位的图像数据D3用素色表示。如图所示,第一优先顺位的图像数据D1从数据保存系统1的运转开始时起继续被保存于标准存储部MS。另外,第二优先顺位的图像数据D2以及第三优先顺位的图像数据D3从数据保存系统1的运转开始时起至即将追加第一追加存储部MA1之前为止不被保存,之后被保存于被追加的第一追加存储部MA1。
这样,将少数的第一优先顺位的图像数据D1的保存目的地确定为标准存储部MS,将比较少数的第二优先顺位的图像数据D2以及多数的第三优先顺位的图像数据D3的保存目的地确定为第一追加存储部MA1。由此,由于仅在存储容量较小的标准存储部MS中保存少数的图像数据D1,因此能够抑制未使用区域的枯竭。此外,能够将标准存储部MS的全部存储容量分配给第一优先顺位的图像数据D1。因而,能够确保第一优先顺位的图像数据D1的保存数量并且抑制过度的删除。另外,由于存储容量较大的第一追加存储部MA1中的未使用区域的枯竭比标准存储部MS先发生,因此要求追加第二追加存储部MA2。
从其他观点看上述方式,如下所述。即,优先级设定部4基于判定优先级的高低的判定基准,对少数的图像数据D1设定高的优先级(第一优先顺位),并且对多数的图像数据(D2、D3)设定低的优先级(第二优先顺位、第三优先顺位)。保存目的地控制部5参照标准存储部MS以及被追加的第一追加存储部MA1的存储容量的条件并且控制图像数据(D1、D2、D3)的保存目的地,以使少数的优先级高的图像数据D1的可实施保存期间比多数的优先级低的图像数据(D2、D3)的可实施保存期间长。
另外,在步骤S14中,在追加了第二追加存储部MA2时,保存目的地控制部5将第一优先顺位的图像数据D的保存目的地维持为标准存储部MS,将第二优先顺位的图像数据D的保存目的地维持为第一追加存储部MA1,将第三优先顺位的图像数据D的保存目的地从已设的第一追加存储部MA1变更为新设的第二追加存储部MA2。此时,在第一追加存储部MA1中保存完毕的第三优先顺位的图像数据D可以汇总移动至第二追加存储部MA2、或者也可以直接留在第一追加存储部MA1。所确定的保存目的地被维持至下一次存储部的结构被变更为止。如上所述,由于多个第三优先顺位的图像数据D的保存目的地被变更为第二追加存储部MA2,因此能够抑制第一追加存储部MA1中的未使用区域的枯竭。换言之,能够抑制第二优先顺位的图像数据D的删除。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数据保存系统1中,保存目的地控制部5参照第一追加存储部MA1以及第二追加存储部MA2的有无的条件并且基于所设定的优先顺位来控制图像数据D的保存目的地。这样,数据保存系统1能够将第一优先顺位的图像数据D优先地保存于标准存储部MS,并且根据存储部的结构的变化来调整第二优先顺位以及第三优先顺位的图像数据D保存目的地、或者省略保存。因而,能够抑制标准存储部MS的未使用区域的枯竭,确保第一优先顺位的图像数据D的保存数量,并且抑制过度的删除。
另外,通过保存第一优先顺位、第二优先顺位的图像数据D,能够对基板产品的可追溯性的提高、对基板作业机的运转条件的改良等做出较大贡献。例如,在发现了基板产品的不良时,通过确认对该基板进行元件装配作业时的图像数据D的有无、或者分析图像数据D,能够有助于查明不良原因。另外,通过分析多个图像数据D来验证异常、异常征兆的主要原因,改良相机94的拍摄条件、元件装配件的动作条件,能够有助于异常的减少。
4.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6对第二实施方式的数据保存系统进行说明。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不变更图1所示的系统结构以及图2所示的动作流程。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标准存储部MS的存储容量存在比较大的余量,因此变更在步骤S14中执行的保存目的地控制部5的动作。
即,在步骤S14中,保存目的地控制部5以图像数据D为对象来决定图6所示的保存目的地。如图所示,保存目的地控制部5在仅是未追加第一追加存储部MA1以及第二追加存储部MA2的标准存储部MS的情况下,将从第一优先顺位至第三优先顺位的全部图像数据D的保存目的地确定为标准存储部MS。所确定的保存目的地被维持至存储部的结构被变更为止。
另外,在追加了第一追加存储部MA1时,保存目的地控制部5将第一优先顺位的图像数据D的保存目的地维持为标准存储部MS,且将第二优先顺位以及第三优先顺位的图像数据D的保存目的地从标准存储部MS变更为第一追加存储部MA1。此时,在标准存储部MS中保存完毕的第二优先顺位以及第三优先顺位的图像数据D可以汇总移动至第一追加存储部MA1、或者也可以直接留在标准存储部MS。所确定的保存目的地被维持至下一次存储部的结构被变更为止。此外,作为变形例,也可以以标准存储部MS的未使用区域的枯竭比第一追加存储部MA1的未使用区域的枯竭慢作为条件,保存目的地控制部5将第二优先顺位的图像数据D的保存目的地维持为标准存储部MS。
进而,在追加了第二追加存储部MA2时,保存目的地控制部5将第一优先顺位的图像数据D的保存目的地维持为标准存储部MS,将第二优先顺位的图像数据D的保存目的地维持为第一追加存储部MA1,将第三优先顺位的图像数据D的保存目的地从已设的第一追加存储部MA1变更为新设的第二追加存储部MA2。此时,在第一追加存储部MA1中保存完毕的第三优先顺位的图像数据D可以汇总移动至第二追加存储部MA2、或者也可以直接留在第一追加存储部MA1。所确定的保存目的地被维持至下一次存储部的结构被变更为止。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产生确保第一优先顺位以及第二优先顺位的图像数据D的保存数量并且抑制过度删除的效果。
5.第三实施方式的数据保存系统1A
接着,参照图7对第三实施方式的数据保存系统1A进行说明。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存储部的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即,标准存储部MS由对内部存储装置22分配了预定的存储容量的标准存储区域构成。标准存储部MS在数据保存系统1的运转开始以前被预先分配而被预先构成。
另一方面,第一追加存储部MA1以及第二追加存储部MA2由对与内部存储装置22的标准存储区域不同的区域分配了存储容量的追加存储区域构成。第一追加存储部MA1以及第二追加存储部MA2构成为在数据保存系统1的运转开始以后被分配,从该时间点起成为保存目的地的候补。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即使存储部的方式不同,也能够进行与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同样的动作,产生同样的效果。
6.第四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8对第四实施方式的数据保存系统进行说明。在第四实施方式中,不变更图1所示的系统结构。在第四实施方式中,保存目的地控制部5的动作与第一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不同。第四实施方式的保存目的地控制部5参照标准存储部MS和所追加的追加存储部的存储容量的条件以及图像数据D的数据尺寸的条件并且基于所设定的优先顺位来控制是否保存图像数据D。在第四实施方式中,保存目的地控制部5不进行区分图像数据D的保存目的地的候补的控制,而是进行是否保存的控制。
以下,按照图8的动作流程,以保存目的地控制部5的动作为主进行说明。在图8的步骤S1中,进行预定数量的初始设定。预定数量预先存储于内部存储装置22、或者通过操作者的输入操作来设定。预定数量相当于用于判定当前以后能够保存的图像数据D的可保存数量减少的判定值。在接下来的步骤S11中,数据保存部3从图像处理部95取得一组图像数据D以及对应的图像处理结果。在接下来的步骤S12中,优先级设定部4以图像数据D为对象来设定图3所示的优先顺位。
在接下来的步骤S21中,保存目的地控制部5参照未使用的存储容量以及图像数据D的数据尺寸,求出当前以后能够保存的图像数据D的可保存数量。具体而言,保存目的地控制部5针对在当前时间点成为保存目的地的候补的各个存储部,将未使用的存储容量除以数据大小而设为可单独保存数量(舍去小数点以下)。接着,保存目的地控制部5将所有存储部的可单独保存数量相加来求出可保存数量。
在接下来的步骤S22中,保存目的地控制部5判定可保存数量是否超过预定数量,使动作流程的执行分支。在可保存数量超过预定数量的情况下的步骤S15中,保存目的地控制部5与对图像数据D设定的优先顺位无关地使数据保存部3保存图像数据D。即,在存储部的未使用区域较大而可保存数量较多的情况下,保存所有图像数据D。之后,动作流程返回步骤S11。
另外,在可保存数量为预定数量以下的情况下的步骤S23中,保存目的地控制部5判定是否对图像数据D设定了第一优先顺位,使动作流程的执行分支。在设定了第一优先顺位的情况下,动作流程与步骤S15汇合,数据保存部3保存图像数据D。在设定了第二优先顺位或者第三优先顺位的情况下,动作流程返回步骤S11,不保存图像数据D。即,在存储部的未使用区域减少而可保存数量减少的情况下,仅保存第一优先顺位的图像数据D。
由此,能够继续保存第一优先顺位的图像数据D,并且抑制存储部的未使用区域的枯竭,确保第一优先顺位的图像数据D的保存数量且抑制过度的删除。另外,在可保存数量成为预定数量以下而在标准存储部MS中仅保存有第一优先顺位的图像数据D的状况下,能够追加第一追加存储部MA1。进而,在标准存储部MS以及第一追加存储部MA1中仅保存有第一优先顺位的图像数据D的状况下,能够追加第二追加存储部MA2。在进行了这些追加的情况下,存储部的未使用区域不连续地显著增加,能够再次保存所有图像数据D。
7.第五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9以及图10对第五实施方式的数据保存系统进行说明。在第五实施方式中,不变更图1所示的系统结构。在第五实施方式中,保存目的地控制部5的动作与第一实施方式~第四实施方式不同。第五实施方式的保存目的地控制部5根据基板的种类(以下,简称为基板种类),对图像数据D的保存目的地进行变更控制。
以下,按照图9的动作流程,以保存目的地控制部5的动作为主进行说明。在图9的步骤S2中,保存目的地控制部5将此后生产的基板种类作为对象,取得对应每个基板种类确定的图像数据D的优先顺位与保存目的地的对应关系。该对应关系的例子如图10所示,具体地进行说明。基板种类KA因廉价、或者对基板作业所要求的精度宽松等理由,在管理上并不重要。换言之,保存图像数据D的必要性较低,特别是保存优先顺位低的图像数据D的必要性最低。因此,关于基板种类KA,图像数据D的第一优先顺位与保存目的地的标准存储部MS建立对应,图像数据D的第二优先顺位以及第三优先顺位不建立对应(不需要保存)。
基板种类KB由于价格高、或者对基板作业所要求的精度严格等理由,在管理上是重要的。换言之,保存图像数据D的必要性较高,即使是优先顺位低的图像数据D也有一定的必要性。因此,关于基板种类KB,图像数据D的第一优先顺位与保存目的地的标准存储部MS建立对应,第二优先顺位以及第三优先顺位与保存目的地的第一追加存储部MA1建立对应。
基板种类KC过去的生产量较多,已有很多保存完毕的图像数据D。因而,保存优先顺位低的图像数据D的必要性较低。关于基板种类KC,图像数据D的第一优先顺位与保存目的地的标准存储部MS建立对应,第二优先顺位与保存目的地的第一追加存储部MA1建立对应,第三优先顺位不建立对应(不需要保存)。
基板种类KD过去的生产量较少,只有少量保存完毕的图像数据D。因而,保存图像数据D的必要性较高,即使是优先顺位低的图像数据D也有一定的必要性。关于基板种类KD,图像数据D的第一优先顺位与保存目的地的标准存储部MS建立对应,第二优先顺位以及第三优先顺位与保存目的地的第一追加存储部MA1建立对应。
这些对应关系由每个基板种类的作业程序24规定,保存目的地控制部5能够容易地取得。并不限定于此,这些对应关系例如也可以以图10所示例的一览表的形式存储于内部存储装置22。或者,这些对应关系也可以在每次变更要生产的基板种类时,由操作者通过输入操作来设定。
在接下来的步骤S11中,数据保存部3从图像处理部95取得一组图像数据D以及对应的图像处理结果。在接下来的步骤S12中,优先级设定部4以图像数据D为对象来设定图3所示的优先顺位。在接下来的步骤S13中,保存目的地控制部5确认保存目的地的候补。在接下来的步骤S14A中,保存目的地控制部5基于已取得的对应关系,决定图像数据D的保存目的地。
但是,保存目的地控制部5需要考虑保存目的地的候补的制约。例如,在生产基板种类KB时取得的图像数据D为第二优先顺位的情况下,保存目的地控制部5将保存目的地设为第一追加存储部MA1(参照图10),但是假设在未追加第一追加存储部MA1时,将保存目的地修正为无。在下一步骤S15中,数据保存部3在保存目的地控制部5确定的保存目的地保存图像数据D,在没有保存目的地的情况下不进行保存。
在接下来的步骤S16中,保存目的地控制部5判定是否是当前生产的该基板种类的生产结束的时期。在继续该基板种类的生产的情况下,动作流程的执行返回到步骤S11。在步骤S11中,数据保存部3取得一组下一个图像数据D以及对应的图像处理结果。在结束该基板种类的生产的情况下,动作流程的执行返回到步骤S2。在步骤S2中,保存目的地控制部5重新取得对接下来生产的基板种类确定的图像数据D的优先顺位与保存目的地的对应关系。
在第五实施方式中,保存目的地控制部5除了考虑存储部的结构的变化、存储容量的使用状况的变化以外,还考虑基板种类,从而对图像数据D的保存目的地进行变更控制。因而,能够更高效地使用存储部的有限的存储容量。即,考虑到依赖于基板种类而变化的图像数据D的必要性的高低,能够选择性地保存必要性较高的图像数据D。
8.第六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1以及图12对第六实施方式的数据保存系统进行说明。在第六实施方式中,不变更图1所示的系统结构。在第六实施方式中,优先级设定部4的动作与第一实施方式~第五实施方式不同。第六实施方式的优先级设定部4将在元件装配作业(对基板作业)的实施条件变更以后的预定期间取得的图像数据D的优先顺位设定得比在实施条件变更以前取得的图像数据D的优先顺位高。
在此,元件装配作业的实施条件相当于辅助元件装配作业的操作者、在元件装配机93内承担元件装配作业的特定部位。操作者例如通过向元件装配机93的元件供给装置补给元件、或者更换元件移载装置的装配头来辅助元件装配作业。若替换该操作者,则在替换后的图像数据D的图像处理结果中,可能产生异常、异常征兆的产生频率发生变化的案例。因而,在替换后的一段期间内保存图像数据D的必要性增大。
另外,作为承担元件装配作业的特定部位,能够示例元件移载装置的装配头。当更换装配头时,在更换后的图像数据D的图像处理结果中,可能产生异常、异常征兆的产生频率发生变化的案例。因而,在更换后的一段期间内保存图像数据D的必要性增大。元件装配作业的实施条件被变更后的信息(操作者的替换履历、装配头的更换履历)存储于内部存储装置22。此外,在承担元件装配作业的特定部位的变更中,还包括相机94的更换、图像处理部95的图像处理程序的版本升级等。
以下,按照图11的动作流程,以优先级设定部4的动作为主进行说明。在图11的步骤S3中,进行预定期间的初始设定。预定期间预先存储于内部存储装置22,或者通过操作者的输入操作来设定。预定期间是辨别操作者的替换、装配头的更换是否对图像数据D的图像处理结果造成影响所需的期间。预定期间例如可以由三天等时间来规定,或者也可以由对1000张基板的对基板作业等以及作业量来规定。
在接下来的步骤S11中,数据保存部3从图像处理部95取得一组图像数据D以及对应的图像处理结果。在接下来的步骤S12A中,优先级设定部4判定当前时间点是否符合预定期间,使动作流程的执行分支。在不符合预定期间的情况下的步骤S12B中,优先级设定部4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进行动作。即,优先级设定部4设定图12的“通常时”一栏所示的优先顺位。“通常时”是指元件装配作业的实施条件被变更以前的通常时。所设定的优先顺位与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图3的优先顺位相同。
在符合预定期间的情况下的步骤S12C中,优先级设定部4进行优先顺位的升级设定,即对图像数据D设定比通常时高的优先顺位。例如图12的“预定期间1”一栏所示,优先级设定部4对所有图像数据D设定第一优先顺位。或者,如“预定期间2”一栏所示,优先级设定部4在图像数据D的图像处理结果显示异常、异常征兆的情况下设定第一优先级,在图像数据D的图像处理结果显示正常的情况下设定第二优先级。进而,优先级设定部4也可以在预定期间的前期进行“预定期间1”所示的设定,在预定期间的后期进行“预定期间2”所示的设定。
在执行了步骤S12B或者步骤S12C之后,动作流程的执行与步骤S13汇合。步骤S13、步骤S14以及步骤S15中的动作与第一实施方式是同样的。在执行了步骤S15之后,动作流程的执行返回到步骤S11。
在第六实施方式中,优先级设定部4考虑变更了元件装配作业(对基板作业)的实施条件来变更图像数据D的优先顺位。由此,仅在变更了实施条件以后的预定期间内,能够保存比通常时多的图像数据D。因而,能够选择性地保存为了辨别实施条件的变更是否对图像数据D的图像处理结果造成影响所需的图像数据D。
9.实施方式的应用以及变形
此外,数据保存系统1的系统结构能够自由地变更。例如,数据保存部3、优先级设定部4、保存目的地控制部5以及标准存储部MS也可以设于元件装配机93内的计算机装置。另外,图像数据D的优先顺位并不限定于在实施方式中说明的三个阶段,也可以细分为四个阶段以上,或者也可以设为优先级的高低这两个阶段。第一实施方式~第六实施方式除此以外还能够进行各种应用、变形。
附图标记说明
1、1A:数据保存系统2:管理计算机21:运算处理装置22:内部存储装置24:作业程序3:数据保存部4:优先级设定部5:保存目的地控制部61:第一外部存储装置62:第二外部存储装置63:云存储装置9:对基板作业线93:元件装配机94:相机95:图像处理部D、D1、D2、D3:图像数据MS:标准存储部MA1:第一追加存储部MA2:第二追加存储部

Claims (18)

1.一种数据保存系统,具备:
数据保存部,取得并保存在对基板作业机实施对基板作业时生成的多个数据;
标准存储部,成为保存所述数据的保存目的地的候补;
追加存储部,被设为能够向系统追加以及从系统去除,成为保存所述数据的所述保存目的地的候补;
优先级设定部,基于生成了所述数据时的所述对基板作业的实施状况,针对多个所述数据分别设定保存的优先级;以及
保存目的地控制部,参照所述追加存储部的有无的条件、所追加的所述追加存储部的个数的条件以及所述标准存储部和所追加的所述追加存储部的存储容量的条件中的一个以上的条件并且基于所设定的所述优先级,来控制所述数据的所述保存目的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保存系统,其中,
所述保存目的地控制部构成为,在未追加所述追加存储部的期间,将一部分所述数据的所述保存目的地确定为所述标准存储部,且将所述优先级比所述一部分所述数据低的剩余部分的所述数据的所述保存目的地确定为无,
在追加了所述追加存储部时,将所述一部分所述数据的所述保存目的地维持为所述标准存储部,且将所述剩余部分的所述数据的所述保存目的地确定为所述追加存储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保存系统,其中,
所述保存目的地控制部构成为,在未追加所述追加存储部的期间,将所有所述数据的所述保存目的地确定为所述标准存储部,
在追加了所述追加存储部时,将一部分所述数据的所述保存目的地维持为所述标准存储部,且将所述优先级比所述一部分所述数据低的剩余部分的所述数据的所述保存目的地从所述标准存储部变更为所述追加存储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数据保存系统,其中,
每当追加第二个以后的所述追加存储部时,所述保存目的地控制部将所述优先级低的所述剩余部分的所述数据的所述保存目的地从已设的所述追加存储部变更为新设的所述追加存储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保存系统,其中,
所述保存目的地控制部构成为,参照所述标准存储部和所追加的所述追加存储部的所述存储容量的条件以及所述数据的数据大小的条件并且基于所设定的所述优先级,来控制是否保存所述数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数据保存系统,其中,
所述保存目的地控制部构成为,参照未使用的所述存储容量以及所述数据大小,来求出当前以后能够保存的所述数据的可保存数量,
在所述可保存数量超过预定数量的期间,使所述数据保存部保存所有所述数据,
在所述可保存数量成为所述预定数量以下之后,使所述数据保存部保存一部分所述数据,且不保存所述优先级比所述一部分所述数据低的剩余部分的所述数据。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保存系统,其中,
所述优先级设定部对在所述对基板作业的所述实施状况在预定的允许范围内良好时所生成的所述数据设定低的所述优先级,对在所述对基板作业的所述实施状况脱离所述允许范围而并不良好时所生成的所述数据设定高的所述优先级。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保存系统,其中,
所述优先级设定部基于判定所述优先级的高低的判定基准,来对少数的所述数据设定高的所述优先级,并且对多数的所述数据设定低的所述优先级,
所述保存目的地控制部参照所述标准存储部以及所追加的所述追加存储部的所述存储容量的条件来控制所述数据的所述保存目的地,以使少数的所述优先级高的所述数据的可实施保存期间比多数的所述优先级低的所述数据的可实施保存期间长。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保存系统,其中,
所述优先级设定部对多个所述数据分别设定表示所述优先级的多个优先顺位中的某一个优先顺位,
所述保存目的地控制部对应每个所述数据的所述优先顺位来控制所述保存目的地。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保存系统,其中,
所述数据保存部、所述优先级设定部以及所述保存目的地控制部利用计算机的运算处理装置而构成,
所述标准存储部被分配给内置于所述计算机的内部存储装置,
所述追加存储部被分配给与所述计算机连接的外部存储装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保存系统,其中,
所述标准存储部是对存储装置分配了预定的存储容量的标准存储区域,
所述追加存储部是对所述存储装置的与所述标准存储区域不同的区域分配了存储容量的追加存储区域。
12.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保存系统,其中,
所述数据保存部、所述优先级设定部以及所述保存目的地控制部利用计算机的运算处理装置而构成,
所述标准存储部被分配给内置于所述计算机的内部存储装置,
所述追加存储部被分配给云存储装置,该云存储装置以能够分离的方式与所述计算机连接,并在分离的状态下被识别为未被追加。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保存系统,其中,
所述保存目的地控制部根据基板的种类来变更控制所述数据的所述保存目的地。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数据保存系统,其中,
对应每个基板种类而确定的所述数据的所述优先级与所述保存目的地的对应关系是由对应每个所述基板种类而记述了所述对基板作业的实施要领的作业程序规定的。
15.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保存系统,其中,
所述优先级设定部将在所述对基板作业的实施条件变更之后的预定期间内取得的所述数据的所述优先级设定得比在所述实施条件变更之前取得的所述数据的所述优先级高。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数据保存系统,其中,
所述对基板作业的所述实施条件是辅助所述对基板作业的操作者以及在所述对基板作业机内承担所述对基板作业的特定部位中的至少一方。
17.根据权利要求1~16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保存系统,其中,
所述数据是在所述对基板作业机实施所述对基板作业时设于所述对基板作业机的相机进行拍摄而取得的图像数据。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数据保存系统,其中,
所述数据是在作为所述对基板作业机的元件装配机实施作为所述对基板作业的元件装配作业时设于所述元件装配机的所述相机对保持有元件的元件装配件进行拍摄而取得的所述图像数据,
所述优先级设定部构成为,在对所述图像数据实施的图像处理的结果显示所述元件装配件的元件保持状态为异常的情况下,对所述图像数据设定表示所述优先级高的第一优先顺位,
在所述图像处理的结果显示所述元件装配件的所述元件保持状态为异常征兆的情况下,对所述图像数据设定表示所述优先级居中的第二优先顺位,
在所述图像处理的结果显示所述元件装配件的所述元件保持状态为正常的情况下,对所述图像数据设定表示所述优先级低的第三优先顺位。
CN202180095004.0A 2021-03-31 2021-03-31 数据保存系统 Pending CN11699789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21/014002 WO2022208800A1 (ja) 2021-03-31 2021-03-31 データ保存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997894A true CN116997894A (zh) 2023-11-03

Family

ID=834582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95004.0A Pending CN116997894A (zh) 2021-03-31 2021-03-31 数据保存系统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168665A1 (zh)
EP (1) EP4318260A4 (zh)
JP (1) JP7426540B2 (zh)
CN (1) CN116997894A (zh)
WO (1) WO2022208800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070403A (ja) 2002-08-01 2004-03-04 Hitachi Ltd ファイル格納先ボリューム制御方法
JP2009216401A (ja) * 2008-03-07 2009-09-24 Olympus Corp 基板検査システムおよび基板検査方法
JP6288596B2 (ja) * 2014-11-05 2018-03-07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Huawei Technologies Co.,Ltd. データ処理方法および装置
JP6654071B2 (ja) * 2016-03-16 2020-02-26 株式会社Fuji 部品実装機及びヘッドユニット
WO2019182952A1 (en) * 2018-03-20 2019-09-26 Tokyo Electron Limited Self-aware and correcting heterogenous platform incorporating integrated semiconductor processing modules and method for using same
WO2020079753A1 (ja) * 2018-10-16 2020-04-23 株式会社Fuji データ管理装置およびデータ管理方法
CN114073178B (zh) * 2019-07-23 2023-07-14 株式会社富士 数据管理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40168665A1 (en) 2024-05-23
JPWO2022208800A1 (zh) 2022-10-06
JP7426540B2 (ja) 2024-02-01
WO2022208800A1 (ja) 2022-10-06
EP4318260A4 (en) 2024-05-22
EP4318260A1 (en) 2024-02-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297591B2 (ja) 対回路基板作業システムのデータ更新方法及び対回路基板作業システム
JP5713443B2 (ja) 部品実装ラインの生産管理装置及び生産管理方法
JP6270286B2 (ja) 部品実装ラインの生産最適化装置
JP6413072B2 (ja) 部品実装方法および部品実装システム
CN102164473A (zh) 元件安装装置以及元件安装方法
CN105282992B (zh) 元件安装方法及元件安装系统
JP6572446B2 (ja) 部品実装システムおよび作業者割り当てシステムならびに作業者割り当て方法
CN109478260B (zh) 基板生产管理装置及基板生产管理方法
CN116997894A (zh) 数据保存系统
AU3414301A (en) Combined weighing device and system using replaceable control program
JP2006190913A (ja) 部品実装方法及びシステム
JP4301873B2 (ja) 対基板作業機支援装置
JP7065294B2 (ja) 製造システムおよび製造方法
CN109417864B (zh) 生产计划生成系统及生产计划生成方法
JP2015065382A (ja) 部品実装システムおよび部品実装方法
JP7037641B2 (ja) 情報処理装置及び情報処理方法
JP2003283198A (ja) 実装工程最適化装置
CN114208412B (zh) 安装装置、安装系统以及检查安装方法
JP7209879B2 (ja) ファイル受け渡し代行部
JP7495245B2 (ja) 管理装置
JP6155286B2 (ja) 作業装置
JP4053306B2 (ja) コントローラユニット、電子機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3040471A (ja) 生産ライン管理システムおよび生産ライン管理方法
JP2019208055A (ja) 部品実装システムおよび作業者割り当てシステムならびに作業者割り当て方法
JP2022160455A (ja) 基板生産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