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964262A - 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 Google Patents

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964262A
CN116964262A CN202280019678.7A CN202280019678A CN116964262A CN 116964262 A CN116964262 A CN 116964262A CN 202280019678 A CN202280019678 A CN 202280019678A CN 116964262 A CN116964262 A CN 1169642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knitting
knitted fabric
yarn feeder
yarn
stit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1967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口智士
由井学
岛崎宜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ma Seiki Mfg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ima Seiki Mf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ma Seiki Mfg Ltd filed Critical Shima Seiki Mfg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9642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96426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7/00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 D04B7/30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 D04B7/32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tubular good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22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10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 D04B1/12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read material
    • D04B1/126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read material with colour pattern, e.g. intarsia fabric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weft knitting machines, restricted to machines of this kind
    • D04B15/10Needle bed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weft knitting machines, restricted to machines of this kind
    • D04B15/38Devices for supplying, feeding, or guiding threads to needles
    • D04B15/48Thread-feeding devices
    • D04B15/52Thread-feeding devices for straight-bar knitting machine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7/00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 D04B7/24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for producing patterned fabrics
    • D04B7/28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for producing patterned fabrics with stitch patter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Abstract

一种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使第一供纱口运动,在第一编织物部的编织宽度内编织嵌花部,然后,在使上述第一供纱口停止了的状态下以横穿上述第一供纱口的方式使第二供纱口运动来编织第二编织物部,其中,进行工序A和工序B,该工序A在编织了上述嵌花部的终端线圈后使上述第一供纱口向第一方向移动,在卡定上述第二编织物部的线圈的编织针上形成集圈线圈,该工序B使上述第一供纱口与上述集圈线圈相比配置在第二方向侧,与上述编织针进入齿口相伴使得上述集圈线圈脱离。上述第一方向是朝向上述嵌花部的外侧的方向,上述第二方向是朝向上述嵌花部的内侧的方向。

Description

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使用了横编机的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背景技术
横编机具备多个针床和多个供纱口。各供纱口向各针床具备的多个编织针供给编织线。在使用横编机进行编织的情况下,在使用某个供纱口X编织编织物部时,存在该供纱口X横穿停止着的其它的供纱口Y的情况。此时,存在将从供纱口Y延伸的编织线编入上述编织物部的情况。作为解决这样的问题点的技术,例如可举出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解决在嵌花编织中产生的上述问题点的技术。在专利文献1的图2中,表示了如下的情况:在工序1中使用第一供纱口(符号11)编织第一编织物部,此后在工序2~4中使用第二供纱口(符号13)编织第二编织物部。第一编织物部的至少一部分在针床上在第二编织物部的编织宽度方向重复。如工序3所示,在第二供纱口横穿第一供纱口时,将第二供纱口和第一供纱口一起踢回。踢回意味着在某个方向进行了移动的供纱口暂时向相反方向移动。通过将两供纱口踢回,防止将从第一供纱口向第一编织物部延伸的编织线编入第二编织物部。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185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在编织第二编织物部时,将第二供纱口踢回。此时,第二供纱口暂时停止,从第二供纱口延伸的编织线的张力变化。其结果,存在线圈的大小在第二供纱口的踢回的前后变化的情况。根据编织线的材质,存在第二编织物部中的线圈的大小的差异醒目的情况。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在以横穿处于停止的状态的第一供纱口的方式使第二供纱口移动进行编织时不需要将第二供纱口踢回的编织方法。
为了解决课题的手段
<1>本发明的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在使用具备第一供纱口和第二供纱口的横编机编织具备卡定在第一针床上的第一编织物部和卡定在与上述第一针床相向的第二针床上的第二编织物部的筒状编织物的过程中,使上述第一供纱口运动,在上述第一编织物部的编织宽度内编织嵌花部,然后,在使上述第一供纱口停止了的状态下以横穿上述第一供纱口的方式使上述第二供纱口运动来编织上述第二编织物部,其中,进行工序A和工序B,该工序A在编织了上述嵌花部的终端线圈后使上述第一供纱口向第一方向移动,在卡定上述第二编织物部的线圈的编织针上形成集圈线圈,该工序B在上述工序A后,在通过将上述第一供纱口与上述集圈线圈相比配置在第二方向侧来编织上述第二编织物部时,与上述编织针进入齿口相伴使得上述集圈线圈脱离,这里,上述第一方向是朝向上述嵌花部的外侧的方向,上述第二方向是朝向上述嵌花部的内侧的方向。
<2>作为本发明的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的一个方式,可以举出如下的方式,即,在上述工序A中,形成上述集圈线圈的位置是从上述终端线圈看在编织宽度方向3个线圈以内的位置,在上述工序B中,配置上述第一供纱口的位置是从上述集圈线圈看在编织宽度方向2个线圈以内的位置。
<3>作为本发明的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的一个方式,可以举出如下的方式,即,在编织了上述终端线圈后,且在上述工序A前进行工序X、工序Y及工序Z,在上述工序X中,使上述第一供纱口向上述第一方向移动,在未卡定上述第一编织物部及上述第二编织物部的编织针上编织第一线圈,在上述工序Y中,通过将上述第一供纱口与上述第一线圈相比配置在上述第二方向侧,使从上述第一供纱口向上述第一线圈延伸的编织线与将上述终端线圈和上述第一线圈连接的跨线交叉,在上述工序Z中,使上述第一线圈向卡定上述第一编织物部的针床移动。
<4>作为本发明的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的一个方式,可以举出如下的方式,即,将上述第一编织物部和上述第二编织物部在总针状态下编织。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编织方法,如在后述的实施方式中详细地说明的那样,在编织在嵌花部的编织宽度方向重复的第二编织物部时,不需要将第二供纱口踢回。因此,在编织第二编织物部时,不需要使第二供纱口停止。通过不使第二供纱口停止地编织第二编织物部,在第二编织物部的编织宽度方向并列的多个线圈的大小难以产生偏差。
这里,在本发明的编织方法的工序A中,使用从第一供纱口供给的编织线,在第二编织物部的线圈上形成集圈线圈。因此,可能认为在编织第二编织物部时将第一编织物部和第二编织物部缝在一起了。但是,如在后述的实施方式中详细地说明的那样,由于工序A的集圈线圈在编织第二编织物部时从编织针脱离,所以不存在将第一编织物部和第二编织物部缝上的情况。
在由具备毛圈压板、针迹压板等编织辅助部件的横编机编织筒状编织物的情况下,存在将从第一供纱口延伸的编织线钩挂在该编织辅助部件上的危险。在此情况下,存在将第一编织物部和第二编织物部缝上的可能性。根据上述方式<2>及<3>的编织方法,如在后述的实施方式中详细地说明的那样,能够有效地抑制从第一供纱口延伸的编织线钩挂在编织辅助部件上。
根据上述方式<4>的编织方法,能够编织具有密实的线圈的结实的筒状编织物。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有关实施方式1的筒状编织物的针织品的概要图。
图2是表示有关实施方式1的编织方法的一例的图像图。
图3是表示有关实施方式1的编织方法的编织工序的一部分的编织工序图。
图4是说明有关实施方式1的编织方法的编织工序的一部分的针床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实施发明的方式
<实施方式1>
在本实施方式1中,基于图1至图4说明使用本发明的编织方法,编织具有嵌花组织的针织品的例子。当然,由本例的编织方法编织的编织物并不限定于针织品,例如,也可以是座椅套等工业品材料。
图1所示的筒状编织物100是具有前后身大片50、右袖60R和左袖60L的毛衣。前后身大片50具备前身大片50F和后身大片50B。毛衣的左右以穿用者的左右为基准,毛衣的前后以穿用者的前后为基准。在前身大片50F上形成了嵌花部3。嵌花部3能够由嵌花编织得到。因此,构成嵌花部3的编织线和构成嵌花部3以外的部分的编织线不同。
基于图2的图像图说明编织嵌花部3的顺序。在本例中,说明使用了4张针床横编机的编织例。下面,将4张针床横编机具备的下部前针床、下部后针床、上部前针床及上部后针床分别标记为FD、BD、FU及BU。在本例中,FD及FU是第一针床,BD及BU是第二针床。FD、BD、FU、BU具备的编织针既可以是具备对针钩进行开闭的导针片的组合针,也可以是具备对针钩进行开闭的针舌的舌针。4张针床横编机具备多个供纱口。在本例中,是使用了供给第一编织线8Y的第一供纱口8和供给第二编织线9Y的第二供纱口9的编织例。供纱口8、9可以是被滑架带走的结构,也可以是可独立于滑架地移动的结构。本例的供纱口8、9是可独立于滑架地移动的结构。从第一供纱口8供给的第一编织线8Y用于嵌花部3的编织。从第二供纱口9供给的第二编织线9Y用于嵌花部3以外的编织。当然,在编织中使用的供纱口也可以是三个以上。
在图2中,供纱口8、9由倒三角标记表示。从FD看,第一供纱口8与第二供纱口9相比配置在近前侧。换言之,从BD看,第二供纱口9与第一供纱口8相比配置在近前侧。在前后身大片50的两端示出的横杠是前身大片50F和后身大片50B的分界。图2中的“T+数字”表示编织的顺序。粗线箭头表示供纱口8、9的移动。
在T0中表示编织直至嵌花部3的近前为止的前后身大片50。本例的前后身大片50通过使用了第二供纱口9的筒状编织进行编织。从此状态编织具有嵌花部3的前身大片50F和与此前身大片50F相向的后身大片50B。在T1以后,将具有嵌花部3的前身大片50F作为第一编织物部1,将后身大片50B作为第二编织物部2。
在T1中,在从前后身大片50(T0)的编织宽度外将线加入第一供纱口8,进行使第一供纱口8向右方向移动后向左方向移动的往复编织。通过此往复编织,在FD中,将嵌花部3在线圈纵行方向编织两段的量。在编织嵌花部3后,进行在后述的图3、4的编织工序图中所示的编织。
在T2中,进行使第二供纱口9向右方向移动后向左方向移动的往复编织。通过此往复编织,在FD中,将右部1R在线圈纵行方向编织两段的量。右部1R是第一编织物部1的一部分。右部1R与嵌花部3的编织宽度方向的右侧(在图上为左侧)邻接,由集圈等编织与嵌花部3接合。
在T3中,使第二供纱口9向右方向移动,在BD中编织第二编织物部2。在本例中,嵌花部3的编织范围在第二编织物部2的编织范围内重复。因此,在编织第二编织物部2时,第二供纱口9横穿第一供纱口8。在本例中,通过在T1后进行图3、4的编织,能够不使第二供纱口9停止地编织第二编织物部2。在T3的编织后再次进行图3、4的编织。
在T4中,进行使第二供纱口9向左方向移动后向右方向移动的往复编织。通过此往复编织,在FD中,将左部1L在线圈纵行方向编织两段的量。左部1L是第一编织物部1的一部分。左部1L与嵌花部3的编织宽度方向的左侧(在图上为右侧)邻接,由集圈等编织与嵌花部3接合。
在T5中,使第二供纱口9向左方向移动,在后针床BD中编织第二编织物部2。在此T5中,第二供纱口9也横穿第一供纱口8。因为在T3后进行图3、4的编织,所以能够不使第二供纱口9停止地编织第二编织物部2。在T5结束了的时刻的供纱口8、9的配置与T1相同。因此,在T5以后,通过反复进行T1至T5的编织,如图1所示,将嵌花部3编织在前后身大片50中。
接着,基于图3、4说明具有嵌花部3的部分的具体的编织工序。图3中的“S+数字”表示编织工序的编号。在图3的右栏中表示FD、BD及BU中的线圈的卡定状态。在图3中省略了FU的图示。在右栏中,黑点表示编织针,圆形标记表示线圈,V字标记表示未封闭线圈或者集圈线圈,倒三角标记表示供纱口8、9。栏外的大写字母表示编织针的位置。在各工序中,实际编织的部分由粗线表示,新编织的线圈全涂满地表示。
在图3的S0中表示与图2的T0的左半部分相当的线圈。在本例中,第一编织物部1和第二编织物部2以在邻接的线圈之间没有空针的总针状态编织。
在S1中,使第一供纱口8向右方向移动,在作为空针的BU的编织针K上形成了未封闭线圈10,此后,从FD的编织针L编织卡定在编织针T上的嵌花部3。未封闭线圈10的编织不是必须的。S1的编织相当于图2的T1的往路编织。
在S2中,使第一供纱口8向左方向移动,从FD的编织针T编织卡定在编织针L上的嵌花部3。S2的编织相当于图2的T1的复路编织。在此S2中,还在嵌花部3的编织结束后使第一供纱口8向左方向移动,编织在未封闭线圈10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的第一线圈11(工序X)。在本例中,将从嵌花部3离开的图3的左方向称为第一方向D1,将靠近嵌花部3的右方向称为第二方向D2。第一方向D1和第二方向D2表示在栏外大写字母的旁边。这里,在S1中,在没有形成未封闭线圈10的情况下,S2的第一线圈11成为未封闭线圈。在实施接下来的S3的时刻,第一线圈11需要存在于与第一编织物部1相向的针床上。
在S3中,通过使第一供纱口8与第一线圈11相比配置在第二方向D2侧,使从第一供纱口8向第一线圈11延伸的第一编织线8Y与跨线12交叉(工序Y)。在本例中,通过使第一供纱口8向第二方向D2移动,使第一编织线8Y与跨线12交叉。跨线12将卡定在FD上的终端线圈3E和卡定在BU上的第一线圈11连接。终端线圈3E是在S2中编织的嵌花部3的多个线圈中的最后编织的线圈。也就是说,跨线12跨过了前后的针床。也可以与本例不同,通过使BD及BU向第一方向D1横移,使第一编织线8Y与跨线12交叉。
在S4中,使第一线圈11向卡定第一编织物部1的针床移动(工序Z)。具体地说,使第一线圈11向FD的编织针K移动。此时,将与跨线12交叉的第一编织线8Y钩挂在跨线12上而靠近FD侧。另外,通过S4的第一线圈11的移动,第一线圈11与线圈19重叠(参见S3)。线圈19是第一编织物部1中的嵌花部3以外的部分的线圈。通过线圈19和第一线圈11重叠,在图2的T2中在形成了右部1R时,将嵌花部3和右部1R更牢固地接合。
基于图4说明接着S4的编织顺序。在图4中,示意性地表示线圈的向FD及BD的编织针的卡定状态。图4中的栏外的大写字母表示编织针的位置。图4的大写字母与图3的大写字母对应。在图4中,省略了嵌花部3的线圈以外的线圈。实际上,第一编织物部1的线圈卡定在FD的编织针J、K上,第二编织物部2的线圈卡定在BD的编织针J、K、L、M上。在邻接的编织针之间配置了沉降片6和毛圈压板5。沉降片6是用于整理将在编织宽度方向邻接的两个线圈之间连接的沉降弧的形状的结构。毛圈压板5是用于将线圈、编织线向齿口7的下方压住的结构(例如,参见日本特开2013-64205号公报等)。毛圈压板5不是必须的结构。这里,在S5、S6中,省略了设置在FD上的沉降片6和毛圈压板5的图示。
图4的S4中表示图3的S4结束了时的线圈的卡定状态。如S4所示,从第一线圈11朝向第一供纱口8延伸的第一编织线8Y钩挂在跨线12而靠近FD的一侧。因此,即使使BD的编织针运动,第一编织线8Y也难以钩挂在BD的编织针上。例如,即使在使用具备针迹压板(日本特开平3-8841号公报)的横编机的情况下,针迹压板也难以钩挂第一编织线8Y。针迹压板是在编织新的线圈时将卡定在针床上的已有的线圈向齿口7的下方压住的部件。齿口7是形成在FD和BD之间的间隙。齿口7的下方是在垂直于纸面的方向的进深侧。针迹压板搭载在滑架上,与滑架一起移动。
在S5中,使第一供纱口8向第一方向D1移动,在第二编织物部2(参见图3)的线圈上形成集圈线圈15(工序A)。具体地说,在BD的编织针J的针钩4上形成集圈线圈15。优选集圈线圈15的形成位置是从终端线圈3E看在编织宽度方向3个线圈以内的位置。在本例中,集圈线圈15的形成位置是从终端线圈3E看在编织宽度方向离开了两个线圈的位置。
在S5中,还使第一供纱口8与集圈线圈15相比配置在第二方向D2侧(工序B)。在本例中,使第一供纱口8向第二方向D2移动,使第一供纱口8停止在超过集圈线圈15的位置。优选第一供纱口8的停止位置是从集圈线圈15看在编织宽度方向2个线圈以内的位置。在本例中,第一供纱口8的停止位置是编织针J和编织针K之间。此停止位置是从集圈线圈15看在编织宽度方向离开了0.5个线圈的位置。如S5所示,在形成了集圈线圈15后,使第一供纱口8向第二方向D2移动。其结果,第一编织线8Y中的从第一供纱口8向集圈线圈15延伸的部分和从集圈线圈15向第一线圈11延伸的部分不松弛地成为张紧的状态。因此,集圈线圈15成为钩挂在针钩4的前端的那样的状态。也可以与本例不同,通过使BD向第一方向D1横移,使第一供纱口8与集圈线圈15相比配置在第二方向D2侧。
在实施了S5后,实施图2的T2、T3。在S5的时刻,从终端线圈3E向第一供纱口8延伸的第一编织线8Y由针钩4折返,不松弛地成为张紧的状态。通过第一编织线8Y不松弛地成为张紧的状态,集圈线圈15成为钩挂在编织针J的针钩4的前端的状态。因此,如S6所示,若为了编织第二编织物部2,BD的编织针J、K进入齿口7,则集圈线圈15(S5)从针钩4脱离。这里,因为第二编织物部2(图2)的线圈配置在编织针J的针钩4的进深,由已有的第二编织物部2向齿口7的下方拉伸,所以不从编织针J脱离。
在S6中,从第一供纱口8向第一线圈11延伸的编织线(第一编织线8Y的一部分)在编织时配置在编织针K的下方。之所以成为这样的状态,是因为在S5中从集圈线圈15向第一线圈11延伸的部分不松弛地成为张紧的状态。从第一供纱口8向第一线圈11延伸的编织线既不会钩挂在编织针K的针钩4上,也不会钩挂在针迹压板上。因此,通过进行S5所示的编织,即使为了编织第二编织物部2(图2的T3)而使BD的编织针运动,也不存在将第一编织线8Y编入第二编织物部2的情况。而且,在编织第二编织物部2时,不需要使第二供纱口9停止。
在S6中,毛圈压板5朝向齿口7进入。在本例中,即使毛圈压板5朝向齿口7进入,也不存在将第一编织线8Y编入第二编织物部2的情况。原因在于,如S5所示,将第一供纱口8配置在编织针J和编织针K之间,将从第一供纱口8向集圈线圈15延伸的部分与毛圈压板5的动作区域相比配置在下方。在使用不具备毛圈压板5的横编机进行编织的情况下,第一供纱口8的停止位置也可以是与S5的位置相比在第二方向D2侧。
这里,优选在S5中从第一线圈11向集圈线圈15延伸的编织线(第一编织线8Y的一部分)和针床的长度方向之间的角度θ小。角度θ越小,在S6中越容易将从第一供纱口8延伸的编织线配置在编织针K的下侧。另外,该编织线变得难以钩挂在未图示的针迹压板上。在本例中,通过进行图3的编织,将从第一线圈11朝向集圈线圈15的编织线从编织针K的第二方向D2侧拉出。因此,本例中的角度θ与将从第一线圈11朝向集圈线圈15的编织线从编织针K的第一方向D1侧拉出的情况相比小。作为使角度θ小的手段,可以举出使形成集圈线圈15的编织针为与编织针J相比处于第一方向D1的一侧的编织针。
如上述的那样通过进行图3、4的编织,在图2的T3及T5中,即使不将第二供纱口9踢回地编织第二编织物部2,也不会将第一编织物部1和第二编织物部2关闭。因此,在编织第二编织物部2时,不需要使第二供纱口9停止。通过不使第二供纱口9停止地编织第二编织物部2,能够在将从第二供纱口9延伸的第二编织线9Y的张力保持为一定不变地编织第二编织物部2。其结果,构成第二编织物部2的多个线圈的大小难以产生偏差,可编织外观良好的筒状编织物100。
<其它>
图3所示的编织不是必须的。例如,也可以在由图2的T1所示的往复编织编织了嵌花部3后,不进行图3所示的编织地进行图4的S5所示的编织。在此情况下,终端线圈3E和集圈线圈15直接连接。在不进行图3的编织的情况下,优选嵌花部3的终端线圈3E是使第一供纱口8向第二方向D2移动来进行编织。通过这样做,终端线圈3E成为扭转线圈。将从终端线圈3E向集圈线圈15延伸的编织线从编织针L的第二方向D2侧拉出。其结果,从终端线圈3E向集圈线圈15延伸的编织线和针床的长度方向之间的角度变小。
第一编织物部1和第二编织物部2也可以以将空针配置在邻接的线圈之间的抽针状态编织。若以抽针状态编织第一编织物部1和第二编织物部2,则在本发明的编织方法中使用的横编机也可以是2张针床横编机。
前身大片50F也可以具有多个嵌花部3。除了前身大片50F以外,后身大片50B也可以具有至少一个嵌花部3。在前身大片50F和后身大片50B分别具有嵌花部3的情况下,使用四个以上的供纱口进行编织。在此情况下,在编织前身大片50F的嵌花部3时,将前身大片50F看做第一编织物部1,将后身大片50B看做第二编织物部2,实施本发明的编织方法。在编织后身大片50B的嵌花部3时,将后身大片50B看做第一编织物部1,将前身大片50F看做第二编织物部2,实施本发明的编织方法。
符号的说明
1:第一编织物部;1L:左部;1R:右部;2:第二编织物部;3:嵌花部;3E:终端线圈;4:针钩;5:毛圈压板;6:沉降片;7:齿口;8:第一供纱口;8Y:第一编织线;9:第二供纱口;9Y:第二编织线;10:未封闭线圈;11:第一线圈;12:跨线;15:集圈线圈;50:前后身大片;50F:前身大片;50B:后身大片;60L:左袖;60R:右袖;100:筒状编织物;D1:第一方向;D2:第二方向。

Claims (4)

1.一种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该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在使用具备第一供纱口和第二供纱口的横编机编织具备卡定在第一针床上的第一编织物部和卡定在与上述第一针床相向的第二针床上的第二编织物部的筒状编织物的过程中,使上述第一供纱口运动,在上述第一编织物部的编织宽度内编织嵌花部,然后,在使上述第一供纱口停止了的状态下以横穿上述第一供纱口的方式使上述第二供纱口运动来编织上述第二编织物部,其中,进行工序A和工序B,
该工序A在编织了上述嵌花部的终端线圈后使上述第一供纱口向第一方向移动,在卡定上述第二编织物部的线圈的编织针上形成集圈线圈,
该工序B在上述工序A后,在通过将上述第一供纱口与上述集圈线圈相比配置在第二方向侧来编织上述第二编织物部时,与上述编织针进入齿口相伴使得上述集圈线圈脱离,
这里,上述第一方向是朝向上述嵌花部的外侧的方向,上述第二方向是朝向上述嵌花部的内侧的方向。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其中,
在上述工序A中,形成上述集圈线圈的位置是从上述终端线圈看在编织宽度方向3个线圈以内的位置,
在上述工序B中,配置上述第一供纱口的位置是从上述集圈线圈看在编织宽度方向2个线圈以内的位置。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其中,在编织了上述终端线圈后,且在上述工序A前进行工序X、工序Y及工序Z,
在上述工序X中,使上述第一供纱口向上述第一方向移动,在未卡定上述第一编织物部及上述第二编织物部的编织针上编织第一线圈,
在上述工序Y中,通过将上述第一供纱口与上述第一线圈相比配置在上述第二方向侧,使从上述第一供纱口向上述第一线圈延伸的编织线与将上述终端线圈和上述第一线圈连接的跨线交叉,
在上述工序Z中,使上述第一线圈向卡定上述第一编织物部的针床移动。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其中,将上述第一编织物部和上述第二编织物部在总针状态下编织。
CN202280019678.7A 2021-03-08 2022-03-03 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Pending CN11696426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36718 2021-03-08
JP2021-036718 2021-03-08
PCT/JP2022/009260 WO2022191048A1 (ja) 2021-03-08 2022-03-03 筒状編地の編成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964262A true CN116964262A (zh) 2023-10-27

Family

ID=832279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19678.7A Pending CN116964262A (zh) 2021-03-08 2022-03-03 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1) EP4306697A1 (zh)
JP (1) JPWO2022191048A1 (zh)
KR (1) KR20230154246A (zh)
CN (1) CN116964262A (zh)
WO (1) WO2022191048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8841A (ja) 1989-06-02 1991-01-16 Shima Seiki Seisakusho:Kk Vベツド横編機における編地プレツサー
JPH101852A (ja) 1996-06-12 1998-01-06 Shima Seiki Mfg Ltd インターシャ部を有する筒状編地の編成方法
JP4163130B2 (ja) * 2004-02-17 2008-10-08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インターシャ柄の編成方法と編地、ニットデザイン装置、及び編成プログラム
JP5702576B2 (ja) * 2010-10-28 2015-04-15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編地の編成方法、および編地
JP2013064205A (ja) 2011-09-16 2013-04-11 Shima Seiki Mfg Ltd ループプレッサーを備えた横編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306697A1 (en) 2024-01-17
JPWO2022191048A1 (zh) 2022-09-15
KR20230154246A (ko) 2023-11-07
WO2022191048A1 (ja) 2022-09-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46942B (zh) 横机中的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和横机
EP0989219B1 (en) Method of knitting inlaid fabric
CN1023136C (zh) 具有开缝部位的圆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10387636B (zh) 用于制造金银丝针织物的针织横机和方法
EP2565308B1 (en) Joining method of neighboring knitted fabric pieces, and knitted fabric
CN103993414B (zh) 编织纱线的防止脱线方法
KR20130098897A (ko) 프린지 부착 편성포의 편성방법
WO2007099709A1 (ja) 筒状編地の編成方法および筒状編地
KR101523498B1 (ko) 편사의 풀림방지방법
EP2447399B1 (en) Knitting method on a flat knitting machine having a plurality of yarn feeders and a corresponding knitted fabric
KR101347648B1 (ko) 편성포의 편성시작방법
CN102071520B (zh) 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编织物
KR101449913B1 (ko) 편성포의 편성방법
EP2290141B1 (en) Method of knitting a tubular fabric and tubular fabric
CN116964262A (zh) 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EP0940491A2 (en) A widening method
JP2006169656A (ja) 編地の編成方法およびその編成方法で編成された編地
CN114059219B (zh) 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JP3673107B2 (ja) 増目形成方法
CN110344169A (zh) 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15404587B (zh) 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15467072B (zh) 筒状绒头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以及筒状绒头针织物
CN117888262A (zh) 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16926757A (zh) 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17888265A (zh) 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