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46942B - 横机中的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和横机 - Google Patents

横机中的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和横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46942B
CN101146942B CN2006800097320A CN200680009732A CN101146942B CN 101146942 B CN101146942 B CN 101146942B CN 2006800097320 A CN2006800097320 A CN 2006800097320A CN 200680009732 A CN200680009732 A CN 200680009732A CN 101146942 B CN101146942 B CN 10114694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edle
bar
knitting needle
cam
triang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68000973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146942A (zh
Inventor
仲秀树
谷口知享
岛崎宜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ma Seiki Mfg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ima Seiki Mf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ma Seiki Mfg Ltd filed Critical Shima Seiki Mfg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1469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469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1469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4694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weft knitting machines, restricted to machines of this kind
    • D04B15/32Cam systems or assemblies for operating knitting instruments
    • D04B15/36Cam systems or assemblies for operating knitting instruments for 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22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weft knitting machines, restricted to machines of this kind
    • D04B15/32Cam systems or assemblies for operating knitting instruments
    • D04B15/327Cam systems or assemblies for operating knitting instruments for stitch-length regulation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weft knitting machines, restricted to machines of this kind
    • D04B15/32Cam systems or assemblies for operating knitting instruments
    • D04B15/36Cam systems or assemblies for operating knitting instruments for 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 D04B15/362Cam systems or assemblies for operating knitting instruments for 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with two needle beds in V-formation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7/00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 D04B7/30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 D04B7/32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tubular goo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对保持三角座滑架刚要反转之前形成的针织物的至少最后形成的线圈的织针,通过在向与其相对的织针喂纱而进行编织的期间,用形成于三角座滑架的三角群内的下拉三角将其拉入,由此防止从所述线圈拉出的针织纱的喂纱器随着三角座滑架的反转,其喂纱方向反转时在该针织纱中张力变高而线圈收缩。

Description

横机中的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和横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横机中的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和横机。
背景技术
在编织袜子、手套、针织套衫等筒状针织物的情况下,通常使用在形成圆筒形的针筒的圆周面可自由升降地设置织针的圆形针织机,用三角座滑架对该针筒圆周面的织针进行升降控制的同时喂纱而编织筒状的针织物。
但是,在由上述圆形针织机编织筒状针织物的情况下,由于根据织针的个数或针筒的直径决定筒状针织物的纵行数和圆周长度,因而存在要编织筒状针织物的纵行数和圆周长度的不同的针织物时,需要设置具有与其对应的各种针筒的圆形针织机的问题。
并且,要形成圆周长度较长的筒状针织物的情况下,还存在圆形针织机的针筒的直径变大,从而导致圆形针织机整体大型化之类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如本申请人已经提出的技术:使配置并列设置多个织针的针床在织针的齿口相对的状态下前后一对配置一对,利用这种横机能够编织直径不同的筒状针织物。
用该横机进行的筒状针织物的编织,通过交替地反复进行如下编织线圈横列而编织两端部结合的筒状针织物:所述编织线圈横列,在针床上往复移动的三角座滑架往动时向该针床的织针喂纱而编织一侧面的针织物,并且在三角座滑架复动时,如图5所示,在编织上述一侧面的针织物的针织纱连续的状态下,向另一侧针床的织针喂纱而编织另一侧面的针织物。
在这种情况下,如图5所示,从一侧针床向另一侧针床转移时,由于喂纱的针织纱的张力方向移动,因而一侧针床的针织物端的织针容易拉出,织针拉出时,该部分的线圈就变小。
由于该小线圈出现在产品上,因而存在筒状针织物产品的质量降低的问题。
因此,为了应对这种问题,本发明的申请人之前提出了如下技术,用具有前后一对地配置的针床的横机,通过三角座滑架的往复移动,在将针织物的两端部与各针床的织针结合的状态下将针织物编织成筒状,在这种横机编织筒状针织物时,在三角座滑架往动时,为了编织针织物,利用编织用控制三角在织针进入时,使设在针织物的两端和/或靠近两端的部分的织针上的防织针进入单元开放而使得织针能够进入,并在三角座滑架复动时使防织针进入单元发挥作用而使针织物的两端和/或靠近两端的部分的织针处于可退入的状态而编织筒状针织物。(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特开平5-86561号公报
根据之前提出的上述方法,除了针织物编织机构以外,还必须要设置包括如下单元的较大的控制机构:为了防止针织物的两端部侧部分的织针的进入,在织针的后端部分设置的防织针进入单元,为了控制防织针进入单元而要在三角座滑架上设置的包含开放单元,因所述防织针进入单元和控制机构,存在结构变得复杂,且成本高等问题。
并且,还存在变更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时还必须要移动该防织针进入单元,该设定、调整等的操作中耗费时间劳力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问题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廉价地实施线圈长度一致的质量高的产品的横机和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发明内容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横机中的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中,所述横机在使齿口部相对的状态下至少配置前后一对的针床,通过在针床上往复滑动的三角座滑架的三角群使收容在针床上的织针中被选择的织针进退滑动,由此编织筒状针织物,其最主要的特征在于,三角座滑架反转后,接着编织线圈横列时,对保持刚要反转之前由一侧针床编织的针织物的至少最后形成的线圈的织针,用三角座滑架的三角群的成圈三角使其成为防止进入的状态,向与其相对的另一侧针床的织针供给针织纱而形成线圈。
在本发明中的横机中的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中,其特征在于,对保持刚要反转之前由一侧针床的织针编织的针织物的至少最后形成的线圈的织针,在向与其相对的另一侧针床的织针喂纱而进行编织的期间,由成圈三角拉入另一侧针床的织针;对保持针织物的至少最后形成的线圈的织针,用三角座滑架的三角群的后行成圈三角使其成为防止进入的状态下,在向与其相对的另一侧针床的织针供给针织纱而形成线圈之前,通过处于先行位置的下拉三角将其拉入。
并且本发明的横机中的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中,其特征在于,下拉三角为形成于起针三角内的操作三角,或者下拉三角为先行的成圈三角。
本发明的横机,其构成为,在使其齿口部相对的状态下至少配置前后一对的可升降滑动地收容有织针的针床,通过在针床上往复滑动的三角座滑架的三角群使针床的织针内被选择的织针进退滑动,由此利用以环绕状喂纱的针织纱编织筒状针织物,其最主要的特征在于,三角座滑架反转后,接着编织线圈横列时,将保持刚要反转之前由一侧针床编织的针织物的至少最后形成的线圈的织针下拉的下拉三角形成在起针三角内。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由于对保持三角座滑架刚要反转之前形成的针织物的至少最后形成的线圈的织针,在向与其相对的织针喂纱而进行编织的期间,用形成于三角座滑架的三角群内的下拉三角将其拉入,因而不会拉出上述保持最后形成的线圈的织针。由此,保持在该织针上的线圈不会如以往一样变小,筒状针织物能够成为线圈长度一致的高品质筒状针织物。
并且,由于在本发明中,织针的下拉三角形成于三角座滑架的三角群内,因而具有如下的优点:可不用如本申请人之前提出的上述方法那样,为了防止针织物的两端部侧部分的织针的进入而在织针的后端部分设置防织针进入单元,为了控制防织针进入单元而在三角座滑架上设置开放单元,即,不用设置包含上述单元的较大的控制设备,结构不会复杂而能够廉价地实施。
并且,由于在本发明中将织针的下拉三角形成于三角座滑架的三角群内,因而具有可不用如本申请人之前提出的上述方法那样,变更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时使该防织针进入单元也移动,可以取消其设定、调整等的操作所需的劳力而提高生产率的优点。
此外,在织针的下拉三角利用三角座滑架的先行侧的成圈三角编织筒状针织物的方法中,能够以现有的横机简单地进行实施。
并且,在三角座滑架的起针三角内形成织针的下拉三角的横机中,还具有不对三角座滑架实施大的变更就能够简单地实施本发明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上述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的横机的针床部分的纵剖视图。
图2是表示实施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的横机的三角座滑架的三角群的概要的透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横机的三角座滑架往动时织针通过的轨道的透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横机的三角座滑架复动时织针通过的轨道的透视图。
图5是说明环绕编织的概略图。
图6是表示实施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和横机的三角座滑架的三角群的概要的透视图。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图6中的X-X线剖视图和Y-Y线剖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三角座滑架往动时织针通过的轨道的透视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三角座滑架复动时织针通过的轨道的透视图。
标号说明
3…针床
4…织针
5…三角座滑架
6…三角群
22…起针三角
25a…先行弯纱三角(下拉三角)
37…操作三角(下拉三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横机中的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和横机的优选的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图1是具有前后一对地配置的针床的横机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附图中的标号1整体表示该横机的针床部分。
该针床部分1,在机架2的上表面以使齿口部分相对的状态设有配置成大致“ハ”字形的针床3、3,在各针床3、3的上表面可升降滑动地设有多个织针4、4…。
该织针4、4…中,仅由后述的选针机构S选择的织针4,通过内装于三角座滑架5中的三角群6(参照图2)控制其升降。
织针4,依次配置在前端部分形成具有针舌7的针钩8的织针主体9、与织针主体9的后端部相连接的挺针片10、挺针片10的后部上方的选针片11的各部分而形成。
在挺针片10、选针片11的各部分的上表面突出形成有针踵13、14,所述针踵13、14用于通过三角座滑架5的三角群6在针床3、3的针槽17内进行升降操作。
上述选针机构S,在各织针4、4…的选针片11的上表面设有选针片片踵15,所述选针片片踵15相对于织针的升降方向在相邻的织针使相位不同,通过设在三角座滑架5内的促动器33(参照图2)的起动,被作用的选针片片踵15的织针4的片踵15通过三角座滑架5的三角群6在针床3、3的针槽17内进行升降操作。
另外,在各织针4、4…的选针片11的后部下表面设有凹嵌部18、19、20,该凹嵌部18、19、20择一性地挂持在贯通针床3设置的金属丝21上,例如金属丝21挂在凹嵌部20上时保持于浮线位置,金属丝21挂在凹嵌部19上时保持在成圈位置,金属丝21挂在凹嵌部18上时保持在集圈位置。
另一方面,对在各针床3上滑动并被选择的织针4进行升降操作的三角座滑架5的三角群6如图2所示。在该图2中,设为从上侧透视在各针床3滑动的三角座滑架5的三角群6的状态,标号F表示前侧的三角座滑架5的三角群,标号B表示后侧的三角座滑架5的三角群6。
三角座滑架5的三角群6,在起针三角22的上方设有压纱三角23,在压纱三角23的两侧方设有上下一对的固定导向三角24,并且在压纱三角23和固定导向三角24之间可升降操作地设有成圈三角25。
通过步进马达进行该成圈三角25的升降操作,所述步进马达由在附图外的控制装置的程序所设定的升降量的信号进行驱动。
该成圈三角25,将三角座滑架5的行进方向下游侧作为先行的成圈三角25a,将其上游侧作为后行的成圈三角25b,在编织时主要由后行侧的成圈三角25b发挥作用。
如附图上前侧(F)的三角座滑架5的三角群6所示,在三角座滑架5的三角群6的压纱三角23和起针三角22之间,形成有用于形成线圈的织针轨道L1(成圈路径),并且有形成另一织针轨道L2的槽,除了所述三角以外,设有6个轨道切换三角26、27、28、29、30、31。
上述轨道切换三角26~31中的各三角在安装在三角座滑架5内的未图示的螺线管的作用下出没,并使其位置位移,由此可任意选择上述织针轨道L1或L2。
因此,由于被选择的织针4通过织针轨道L1或L2中的任意一个轨道,从而可在针床3的针槽17中进行升降操作。
并且,虽然省略了详细图示,但在起针三角22的下方,与位于上述浮线位置、成圈位置、集圈位置的选针片片踵15对应设有压针板32,并且在配置于其左右的固定三角24的下方部分上设有上述选针机构S的促动器33。
以下说明用结构如上的横机进行的本发明的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但在以下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中,设其编织的环绕方向为如图5所示的逆时针方向,图3表示三角座滑架5从由箭头A表示的右侧向左侧滑动,从喂纱器34向后侧针床3的织针4供给针织纱而形成线圈的往动过程。
往动过程中,在前侧针床3结束编织的三角座滑架5反转而从右方向左方滑动,并在后侧针床3形成针织物。
在该往动时,由于后侧的三角座滑架5的轨道切换三角26、28突出而阻塞通路,因而作为针织物的编织区域内的织针,由先行侧的选针机构S的促动器33选择的织针4通过由图中单点划线表示的织针轨道L1。
另一方面,前侧的三角座滑架5的轨道切换三角26、29、30突出而阻塞通路,由先行侧的选针机构S的促动器33选择的、保持图5中右侧的线圈N的前侧针床3的织针4通过由图3中的虚线表示的织针轨道L2。
因此,后侧针床3的织针4由后侧的三角座滑架5的三角群6的起针三角22上升至成圈位置的期间,通过织针轨道L2的前侧针床3的织针4被推压至压纱三角23的下方附近。
接着,被选择的后侧针床3的织针4下降至压纱三角23的下端水平部分中间位置时,从喂纱器34供给针织纱,但此时,通过由轨道切换三角29引导的织针轨道L2的前侧针床3的织针4已经下降,由此从喂纱器34供给的针织纱不能添加到前侧针床3的织针4上。
后侧针床3的织针4被后行侧的成圈三角25b进而拉入时,在上一个线圈横列中形成的旧线圈从针钩8部分脱圈而形成新的线圈。
在这种往动中的针织物的编织时,三角座滑架5反转、针织物的编织从前侧针床3向后侧针床3转移时,保持在三角座滑架5刚要反转之前由前侧针床3编织的针织物的最后形成的线圈(图5中右侧的N)的织针4,在直到向与其相对的后侧针床3的织针4喂纱而形成线圈之前,由前侧三角座滑架5的后行侧的成圈三角25b的下端部分下拉,因而不会拉出前侧针床3的织针4。
因此,可抑制线圈(图5中右侧的N)的尺寸缩小。
这样,后侧针床3中的编织结束,脱离其编织区域外(附图上侧左方)时,成为三角座滑架5反转而从左方向右方滑动,并在前侧的针床编织针织物的图4所示的复动。
在图4的复动时,由于前侧三角座滑架5的轨道切换三角27、29突出而阻塞通路,由先行侧的选针机构S的促动器33选择的编织区域的织针4通过由图中的单点划线表示的织针轨道L1,后侧三角座滑架5的轨道切换三角27、28、31突出而阻塞通路,因而由先行侧的选针机构S的促动器33选择的后侧针床3的、保持图5中左侧的线圈N的织针4通过由图中的虚线表示的织针轨道L2。
三角座滑架5反转后,在前侧的针床3编织针织物时,与保持刚要反转之前由后侧针床3编织的针织物的最后形成的一端的线圈(图5中的左侧的N)的织针4相对的前侧针床3的针织4,被前侧的三角座滑架5的先行侧的选针机构S的促动器33选择,并由前侧的三角座滑架5的三角群6的起针三角22上升至成圈位置的期间,通过后侧针床3的织针轨道L2的织针4被顶起至压纱三角23的下方附近。
接着,前侧针床3的织针4下降至压纱三角23的下端水平部分中间位置而从喂纱器34供给针织纱,但此时,通过由轨道切换三角28引导的后侧针床3的织针4已经下降,由此所供给的针织纱不会添加到后侧针床3的织针4上,这与往动时相同。
前侧针床3的织针4被后行侧的成圈三角25b进而拉入时,在上一个线圈横列中形成的旧线圈脱圈而形成新的线圈。
该前侧针床3的织针4由后行侧的成圈三角25b拉入时,与其相对的后侧针床3的织针4(在后侧针床3编织的针织物的最后形成的线圈横列一端的织针)由后行侧的成圈三角25b拉入。
由此,后侧针床3的织针4不会被拉出,从而可抑制线圈(图5中左侧的N)的收缩。
并且,前侧针床3中的编织结束,脱离其编织区域外(附图上侧右方)时,成为三角座滑架5再次反转而右方向左方滑动,并在前侧的针床3编织针织物的上述往动。
以后,交替地连续进行上述往动和复动的编织。
即使通过在针织物的两端重复进行这种动作,向前后针床3的织针4以环绕状供给针织纱而用横机编织筒状针织物时,也能够抑制三角座滑架5反转的部分的线圈4收缩而变小。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对选针机构S和设在起针三角22内的轨道切换三角26~31进行操作,防止将保持三角座滑架刚要反转之前形成的至少一个终端的线圈的织针向织针轨道L2引导,与上述织针相对的针床3的织针4形成线圈的期间,防止由成圈三角25b拉出织针4。
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设计压针板,在选针机构S和压针板32协动选择的形成端部线圈的织针的针踵到达后行侧的成圈三角25b的期间,用压针板推压,不受起针三角的作用而通过,然后从压针板的推压中释放而能够由后行的成圈三角25b拉入。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与上述织针轨道L2不同的轨道,但也同样能够防止织针拉起。
并且,本发明的保持在刚要反转之前编织的针织物的端部线圈的织针4的拉入量,只要是能够防止被拉出的程度即可,不限于一定要拉入。
并且,在上述实施例中,对保持在三角座滑架5刚要反转之前编织的针织物的线圈的织针4而言,在向与其相对的织针4喂纱进行编织的期间,将与该针织物的端部的织针4相对的一个针织4由成圈三角25b拉入,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拉入侧端的多个织针。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主要表示在三角群的起针三角内设置如下操作三角的针织机的例子:所述操作三角,在进行筒状针织物的一侧针织物的线圈横列编织后,使三角座滑架反转而进行另一侧针织物的线圈横列编织时,在形成另一方针织物中的线圈之前,先再次下拉保持刚要反转之前编织的线圈的织针。
该横机,虽然省略详细图示,但是除了织针为通过导针片升降滑动而开闭针钩部分的复合织针这一点、以及具有后述的图6所示的三角座滑架的三角群之外,其他构成与上述实施例大致相同。
如图6所示,三角座滑架5的三角群6,在起针三角22的上方设有压纱三角23,在压纱三角23的两侧方(相对于三角座滑架的行进方向的前后方向)设有上下一对的固定导向三角24,并且在压纱三角23和固定导向三角24之间可升降操作地设有成圈三角25。
通过步进马达进行该成圈三角25的升降操作,所述步进马达由在附图外的控制装置的程序所设定的升降量的信号进行驱动。
该成圈三角25,将三角座滑架5的行进方向下游侧作为先行的成圈三角25a,将其上游侧作为后行的成圈三角25b,在编织时主要由后行侧的成圈三角25b发挥设定线圈密度的作用。
如图6的下侧表示的前侧(F)的三角座滑架5的三角群6所示,在三角座滑架5的三角群6的压纱三角23和起针三角22之间,形成有用于形成线圈的织针轨道L1(成圈路径),并且在起针三角22内形成有另一织针轨道L2(控制路径)。
成圈路径的织针轨道L1在形成为梯形的起针三角22的上表面部分、且在以压纱三角23的顶部的中心线对称的前后位置设置形成为三角形的出没三角35、35,这些出没三角35、35根据来自附图外的控制装置的程序的信号,在编织针织物时先行侧的出没三角突出。
另一方面,形成于起针三角22内的织针轨道L2,在形成为梯形的起针三角22的中间高度位置上形成前后贯通的通路36,使该通路36的中间侧部分36a成为向上部扩展的状态,并且在该扩展的中间侧部分36a处,作为下拉三角而与起针三角22一体形成倒梯形的操作三角37。
并且,织针轨道L2的起针三角22内的高度如图7所示。
即,图7(a)是图6中的X-X线剖视图,图7(b)是图6中的Y-Y线剖视图,起针三角22、成圈三角25与突出的出没三角35的突出时的高度为相同的高度,上述通路36的中间侧部分36a为与底板38部分相等的零高度(大致齐平),通路36的前后出入口部分36b成为起针三角22和底板38之间的中间高度(半高度)。
并且,决定如下情况:由促动器33选择的编织区域的织针4,其选针片片踵15受到压针板32的作用而通过用于形成线圈的织针轨道L1,还是通过控制路径的织针轨道L2。
压针板32包括浮线压板39和半高度的半压板40,所述浮线压板39覆盖前后成圈三角25a、25b的动作范围而较长地形成;所述半压板40可与上述通路36的前后出入口部分36b对应的部分进退地形成在浮线压板上方,设半压板40为A位置,浮线压板39为B位置时,在其中间部分形成由图6的虚线41表示的半(H)位置。
上述A位置的半压板40下降至与底板38大致相等的高度(零高度)时以及织针4的选针片片踵15位于由虚线41表示的半位置时,即,由促动器33选择在织针4不受压针板32的作用时,织针4通过作为成圈路径的织针轨道L1,织针4不受A位置的半压板40的作用时,通过作为控制路径的织针轨道L2。
由此,B位置的浮线压板39作用在织针4的选针片片踵15上时,该织针4不受三角座滑架5的三角群6的作用而通过。
接着说明由结构如上的横机进行的本发明的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在以下的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中,与实施例1相同,设其编织的环绕方向为如图5所示的逆时针方向,图8表示三角座滑架5从由箭头A表示的右侧向左侧滑动,从喂纱器34向后侧针床3的织针4供给针织纱而形成线圈的往动。
往动中,在前侧针床3结束编织的三角座滑架5反转而从右方向左方滑动,并在后侧针床3形成针织物。
在进行该往动时,后侧(B)的三角座滑架5的先行侧的出没三角35突出,由先行侧的选针机构S的促动器33选择的后侧针床3的织针4的选针片片踵15不受压针板32的作用,该织针4的针踵13受到起针三角22和出没三角35的作用而通过由图8中的单点划线表示的作为成圈路径的织针轨道L1。
另一方面,保持图5中右侧的线圈N的前侧针床3的织针4,被前侧的三角座滑架5的先行侧的选针机构S选择,该织针4的针踵13受到半压板40的作用而压入半位置(中间高度位置)。
由此,该织针4的针踵13通过形成于图8的前侧(F)的三角座滑架5的三角群6的起针三角22内的通路36中由虚线表示的控制路径的织针轨道L2。
在此,后侧针床3的织针4由后侧(B)的三角座滑架5的三角群6的起针三角22及出没三角35而上升至成圈位置的期间,通过前侧(F)的三角座滑架5的三角群6内的织针轨道L2的前侧的针床3的织针4被构成织针的下拉三角的操作三角37部分拉入。
接着,后侧针床3的被选择的织针4下降而位于压纱三角23下端的水平部分的中间位置时,从喂纱器34供给针织纱。
此时,通过由前侧(F)的三角座滑架5的通路36引导的织针轨道L2的前侧针床3的织针4处于由作为下拉三角的操作三角37的状态,后侧针床3的织针4进而被后行侧的成圈三角25b拉入时,在上一个线圈横列中形成的旧线圈从针钩部分脱圈而形成新的线圈。
在进行这种往动中的针织物的编织时,由于三角座滑架5在针织物的编织从前侧针床3向后侧针床3反转时,保持在三角座滑架5刚要反转之前由前侧针床3编织的针织物的最后形成的线圈(图5中右侧的N)的织针4,在直到向与其相对的后侧针床3的织针4喂纱而进行编织之前,由前侧(F)的三角座滑架5的操作三角37下拉,因而即使随着三角座滑架5的反转,喂纱器34的喂纱方向反转时,针织纱的张力变大,其结果从刚要反转之前形成的线圈拉出针织纱而线圈收缩,也能够将其修正而使针织物的线圈长度一致。
并且,由于在向后侧针床3的织针4喂纱而进行编织的期间,被前侧(F)的三角座滑架5的后行侧的成圈三角25b拉入,因而后侧针床3的织针4被成圈三角25b拉入时,不会拉出前侧针床3的上述织针4。
因此,线圈(图5中右侧的N)不会收缩。
这样,后侧针床3中的编织结束,脱离其编织区域外(附图上侧左方)时,成为三角座滑架5反转而从在图9由箭头B表示的左方向右方滑动,并在前侧的针床编织针织物的复动。
在进行图9的复动时,前侧(F)的三角座滑架5的先行侧的出没三角35突出,由先行侧的选针机构S的促动器33选择的织针4的选针片片踵15不受压针板32的作用,该织针4的针踵13受到起针三角22和出没三角35的作用而通过由图9中的前侧(F)的三角座滑架5的三角群6中由单点划线表示的作为成圈路径的织针轨道L1。
另一方面,保持图5中左侧的线圈N的后侧针床3的织针4,被后侧的三角座滑架5的先行侧的选针机构S的促动器33选择,该织针4的针踵13受到半压板40的作用而压入半位置。
这样,该织针4的针踵13通过控制路径的织针轨道L2,所述控制路径,如图9的后侧(B)的三角座滑架5的三角群6内虚线表示,在形成于起针三角22内的通路36上形成。
在此,前侧针床3的织针4,由前侧的三角座滑架5的三角群6的作为成圈路径的织针轨道L1的起针三角22及出没三角35而上升至成圈位置的期间,通过织针轨道L2的后侧的针床3的织针4被构成织针的下拉三角的操作三角37部分下拉。
接着,前侧针床3的被选择的织针4从出没三角35的顶部下降而位于压纱三角23下端的水平部分的中间位置时,从喂纱器34供给针织纱。
此时,通过由后侧(B)的三角座滑架5的通路36引导的织针轨道L2的后侧针床3的织针4处于下降至作为下拉三角的操作三角37的状态,前侧针床3的织针4进而被后行侧的成圈三角25b拉入时,在上一个线圈横列中形成的旧线圈从针钩部分脱圈而形成新的线圈。
在进行这种复动中的针织物的编织时,在三角座滑架5反转、针织物的编织从后侧针床3向前侧针床3转移时,保持在三角座滑架5刚要反转之前由后侧针床3编织的针织物的最后形成的线圈(图5中左侧的N)的织针4,在直到向与其相对的前侧针床3的织针4喂纱而进行编织之前,由后侧(B)的三角座滑架5的操作三角37下拉,因而即使随着三角座滑架5的反转,喂纱器34的喂纱方向反转时,针织纱的张力变大,其结果从刚要反转之前形成的线圈拉出针织纱而线圈收缩,也能够将其修正而使针织物的线圈长度一致。
并且,由于在向前侧针床3的织针4喂纱而进行编织的期间,被后侧(B)的三角座滑架5的后行侧的成圈三角25b下拉,因而前侧针床3的织针4被成圈三角25b拉入时,不会拉出后侧针床3的上述织针4。
因此,随着三角座滑架5的反转、喂纱器34的喂纱方向反转时,线圈(图5中左侧的N)不会收缩。
这样,前侧针床3中的编织结束,脱离其编织区域外(附图上侧右方)时,成为三角座滑架5再次反转而右方向左方滑动,并在前侧的针床3编织针织物的上述往动。
以后,交替地连续进行上述往动和复动的编织。
通过在针织物的两端重复进行这种动作,向前后针床3的织针4以环绕状供给针织纱而用横机编织筒状针织物时,即使随着三角座滑架5的反转,喂纱器34的喂纱方向反转时,针织纱的张力变大,其结果从刚要反转之前形成的线圈拉出针织纱而线圈收缩,也能够将其修正而使针织物的线圈长度一致。
另外,在本例子中,对保持在三角座滑架5刚要反转之前编织的针织物的线圈的织针4,在向与其相对的织针4喂纱而进行编织期间,与该针织物端部的织针4相对的织针4被织针的操作三角(下拉三角)37拉入,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对保持在三角座滑架5刚要反转之前由一侧针床编织的针织物的最后形成的线圈(图5中右侧的N)的织针4,在直到向与其相对的另一侧针床的织针喂纱而进行编织之前,由一侧针床的三角座滑架的先行侧的成圈三角进行下拉,因此,即使随着三角座滑架5的反转,喂纱器34的喂纱方向反转时,针织纱的张力变大,其结果从刚要反转之前形成的线圈拉出针织纱而线圈收缩,也能够将其修正而使针织物的线圈长度一致。
在这种情况下,一侧针床的三角座滑架的先行侧的成圈三角也作为下拉三角发挥作用。
在使这种成圈三角也作为下拉三角而发挥作用的情况下,优选并用上述操作三角。
另外,在实施例1中由成圈三角将保持在三角座滑架刚要反转之前由一侧针床编织的针织物的最后形成的线圈的织针下拉,在上述实施例2中,作为优选方式,并用先行侧的成圈三角和下拉三角而拉入织针,但仅通过下拉三角的作用,就能够将上述织针下拉而防止三角座滑架刚要反转之前由一侧针床编织的针织物的最后形成的线圈的线圈的收缩。
并且,由下拉三角下拉的在三角座滑架5刚要反转之前编织的针织物的线圈的织针不限于1根,也可以拉入多根。
并且,上述操作三角也不限于被固定,也可以改变高度。在这种情况下,可进行与横机的机号、针织纱的种类等相匹配的非常细致的设定。

Claims (6)

1.一种横机中的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中,所述横机在使齿口部相对的状态下至少配置前后一对的针床,通过在针床上往复滑动的三角座滑架的三角群使收容在针床上的织针中被选择的织针进退滑动,由此编织筒状针织物,其特征在于,三角座滑架反转后,接着编织线圈横列时,对保持刚要反转之前由一侧针床编织的针织物的至少最后形成的线圈的织针,用三角座滑架的三角群的成圈三角使其成为防止进入的状态,向与其相对的另一侧针床的织针供给针织纱而形成线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机中的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保持刚要反转之前由一侧针床的织针编织的针织物的至少最后形成的线圈的织针,在向与其相对的另一侧针床的织针喂纱而进行编织的期间,由成圈三角拉入另一侧针床的织针。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横机中的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保持针织物的至少最后形成的线圈的织针,用三角座滑架的三角群的后行成圈三角使其成为防止进入的状态下,在向与其相对的另一侧针床的织针供给针织纱而形成线圈之前,通过处于先行位置的下拉三角将其拉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横机中的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下拉三角形成于起针三角内。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横机中的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下拉三角为先行的成圈三角。
6.一种横机,其构成为,在使其齿口部相对的状态下至少配置前后一对的可升降滑动地收容有织针的针床,通过在针床上往复滑动的三角座滑架的三角群使针床的织针内被选择的织针进退滑动,由此利用以环绕状喂纱的针织纱编织筒状针织物,其特征在于,三角座滑架反转后,接着编织线圈横列时,将保持刚要反转之前由一侧针床编织的针织物的至少最后形成的线圈的织针下拉的下拉三角形成在起针三角内。
CN2006800097320A 2005-03-25 2006-03-17 横机中的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和横机 Active CN10114694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088279 2005-03-25
JP088279/2005 2005-03-25
JP2005232983 2005-08-11
JP232983/2005 2005-08-11
PCT/JP2006/305381 WO2006103957A1 (ja) 2005-03-25 2006-03-17 横編機における筒状編地の編成方法及び横編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46942A CN101146942A (zh) 2008-03-19
CN101146942B true CN101146942B (zh) 2010-06-09

Family

ID=370532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800097320A Active CN101146942B (zh) 2005-03-25 2006-03-17 横机中的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和横机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7716954B2 (zh)
EP (1) EP1867768B1 (zh)
JP (1) JP4944015B2 (zh)
KR (1) KR101223919B1 (zh)
CN (1) CN101146942B (zh)
WO (1) WO200610395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079682B2 (ja) * 2008-12-29 2012-11-21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筒状編地編成用横編機および筒状編地の編成方法
JP5431002B2 (ja) 2009-04-03 2014-03-05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筒状編地編成用横編機
CN102277681A (zh) * 2011-08-09 2011-12-14 陶春明 一种电脑横机的中山三角
CN102383256A (zh) * 2011-09-29 2012-03-21 陶春明 一种电脑横机的中山三角
WO2014013790A1 (ja) * 2012-07-17 2014-01-23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シューズアッパー、およびシューズアッパーの製造方法
JP2015028226A (ja) * 2013-07-30 2015-02-12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編地の編成方法
EP3128055B1 (de) * 2015-08-05 2018-09-19 H. Stoll AG & Co. KG Schlosssystem für eine flachstrickmaschine und flachstrickmaschine
US10368590B2 (en) 2015-11-03 2019-08-06 Nike, Inc. Flat-knit support garment for upper torso
JP2017089043A (ja) * 2015-11-09 2017-05-25 株式会社福原精機製作所 丸編機の編成方法及び編成機構並びにその丸編機
US10612169B2 (en) 2017-04-13 2020-04-07 Precision Fukuhara Works, Ltd. Knitting mechanism for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and the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US10415164B2 (en) 2017-05-02 2019-09-17 Nike, Inc. Upper-torso garment with three-dimensional knit structures
US10145042B2 (en) 2017-05-02 2018-12-04 Nike, Inc. Upper-torso garment with tubular-jacquard knit structure
US10912340B2 (en) 2017-05-02 2021-02-09 Nike, Inc. Upper-torso garment with tubular-jacquard knit structure
US10179960B2 (en) 2017-05-02 2019-01-15 Nike, Inc. Upper-torso garment with tubular-jacquard knit structure
JP7233309B2 (ja) * 2018-07-13 2023-03-06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横編機
US11142854B2 (en) 2018-10-03 2021-10-12 Nike, Inc. Upper-torso garment with three-dimensional knit structures
US11064279B2 (en) * 2019-10-09 2021-07-13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Headphone earcup including seamless cover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643C (zh) * 1990-03-26 1993-05-12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横机中线圈加针方法及装置
US5343719A (en) * 1991-10-04 1994-09-06 Shima Seiki Mfg., Ltd. Method of transferring loops integrated with a flat knitting machine
US6125661A (en) * 1998-05-06 2000-10-03 Shima Seiki Manufacturing Limited Flat knitting machine
CN1070940C (zh) * 1995-09-01 2001-09-12 银色精工株式会社 横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939639A1 (de) * 1978-10-03 1980-04-24 Bentley Alemannia Ltd Flachstrickmaschine
DE3220055A1 (de) * 1982-05-27 1983-12-01 Universal Maschinenfabrik Dr. Rudolf Schieber GmbH & Co KG, 7081 Westhausen Strick-umhaengeschloss fuer v-bett-flachstrickmaschinen mit schiebernadeln
DE3334040C2 (de) * 1983-09-21 1986-03-13 H. Stoll Gmbh & Co, 7410 Reutlingen Ein- oder Mehrschloßsystem für Flachstrickmaschinen
DE3433628C2 (de) * 1984-09-13 1986-12-18 H. Stoll Gmbh & Co, 7410 Reutlingen Schloßsystem für Flachstrickmaschinen und Verfahren zum kombinierten Bilden und Umhängen von Maschen an Flachstrickmaschinen
DE3537612C2 (de) * 1985-10-23 1994-07-28 Stoll & Co H Schloßsystem für Flachstrickmaschinen
CH671977A5 (zh) * 1986-12-01 1989-10-13 Dubied & Cie Sa E
JP2631923B2 (ja) * 1991-09-24 1997-07-16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横編機における筒状編地の編成装置
US6591430B1 (en) * 2001-11-13 2003-07-15 Wilson Harris Sledge Head and neck support apparatus
JP4015982B2 (ja) * 2003-10-10 2007-11-28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編地編成用カム装置
JP4336305B2 (ja) * 2004-12-27 2009-09-30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複合カム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643C (zh) * 1990-03-26 1993-05-12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横机中线圈加针方法及装置
US5343719A (en) * 1991-10-04 1994-09-06 Shima Seiki Mfg., Ltd. Method of transferring loops integrated with a flat knitting machine
CN1070940C (zh) * 1995-09-01 2001-09-12 银色精工株式会社 横机
US6125661A (en) * 1998-05-06 2000-10-03 Shima Seiki Manufacturing Limited Flat knitting machin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867768A1 (en) 2007-12-19
WO2006103957A1 (ja) 2006-10-05
US20090314037A1 (en) 2009-12-24
JP4944015B2 (ja) 2012-05-30
EP1867768A4 (en) 2014-02-19
KR20070113269A (ko) 2007-11-28
EP1867768B1 (en) 2016-03-09
JPWO2006103957A1 (ja) 2008-09-04
CN101146942A (zh) 2008-03-19
US7716954B2 (en) 2010-05-18
KR101223919B1 (ko) 2013-01-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46942B (zh) 横机中的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和横机
CN100503923C (zh) 通过添纱制造阔罗纹组织的编织方法
US5321959A (en) Method of knitting a pocketed fabric with rib knit portion
EP0897027A2 (en) A flat knitting machine with movable loop forming plates
CN110387636B (zh) 用于制造金银丝针织物的针织横机和方法
JP4406893B2 (ja) 高低プラッシュ・ニットウェアおよびかかるプラッシュ・ニットウェアを製造する方法と装置
KR101523498B1 (ko) 편사의 풀림방지방법
KR101347668B1 (ko) 양말 편성기
JP2012092469A (ja) 編地の編成方法、および編地
KR101516154B1 (ko) 통 모양 편성포 편성용 횡편기
TW201144505A (en) Floating stitch needle for a crochet galloon machine
US4266411A (en) Method and machine for forming plush-loop warp knit fabric
JPH06264341A (ja) ジャカードパイル編地の製造方法及びこれに使用するシンカー
EP1692333B1 (en) Method and equipment to change the knitting density in the production of warp fabrics and tubular articles by raschel loom and obtained products
CN101581008B (zh) 多层均匀衬纬机织针织复合结构及其编织方法
US4389860A (en) Warp knitting machine for the production of jacquard-patterned pile-knit fabrics
CN115074897B (zh) 由横编机编织的绒头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JP7438011B2 (ja) 横編機によるパイル編地の編成方法
CN104342837B (zh) 用于在横机上制造针织物的方法
CN115467072B (zh) 筒状绒头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以及筒状绒头针织物
WO2022191048A1 (ja) 筒状編地の編成方法
CN116905170A (zh) 制造双面添纱针织物、特别是花丝针织物的横机和方法
CS196273B2 (en) Knitting machine
JPH05287649A (ja) ウエルト糸の編成方法
JP2024034491A (ja) パイル編成用横編機およびパイル編成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