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926757A - 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 Google Patents

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926757A
CN116926757A CN202310436899.0A CN202310436899A CN116926757A CN 116926757 A CN116926757 A CN 116926757A CN 202310436899 A CN202310436899 A CN 202310436899A CN 116926757 A CN116926757 A CN 11692675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knitting
feeder
knitted
knitted fabric
stitch r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43689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登尾佳史
田口智士
岛崎宜纪
山本胜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ma Seiki Mfg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ima Seiki Mf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ma Seiki Mfg Ltd filed Critical Shima Seiki Mfg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9267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92675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weft knitting machines, restricted to machines of this kind
    • D04B15/38Devices for supplying, feeding, or guiding threads to needles
    • D04B15/48Thread-feeding devices
    • D04B15/488Thread-feeding devices in co-operation with stitch-length-regulating mechanism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10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 D04B1/12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read material
    • D04B1/126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read material with colour pattern, e.g. intarsia fabric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10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 D04B1/102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with stitch patter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通过退避编织而产生的线圈的大小的差异不显眼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编织物的编织方法通过使用横编机反复进行多次退避编织,从而编织由第一送料器编织的第一编织物部和由第二送料器编织于与所述第一编织物部的编织范围重叠的位置的第二编织物部。在所述多次退避编织中,使停止构成所述第一编织物部的第一线圈列的编织的位置任意地变化,并且在使所述第二送料器退避时,以使从所述第二送料器延伸的编织纱线配置于比编织时的第一编织针靠下方的位置的方式使所述第二送料器退避。所述第一编织针是编织再次开始所述第一线圈列的编织时的始端线圈的编织针。

Description

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用横编机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背景技术
横编机具备多个针床和向多个针床的编织针供给编织纱线的多个送料器。在使用这样的横编机进行编织的情况下,在使用第一送料器编织编织物部时,第一送料器有时会横穿停止着的第二送料器。此时,从第二送料器延伸的编织纱线有时会被编入所述编织物部。作为解决这样的问题的技术,例如有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解决在嵌花编织中产生的上述问题的技术。在专利文献1的图2中示出了编织使用第一送料器(附图标记13)编织的第一编织物部和在第一编织物部的编织宽度方向上重叠的第二编织物部的工序。具体而言,示出了:在图2的步骤1中使用第二送料器(附图标记11)编织第二编织物部(附图标记INT),然后在步骤2~4中使用第一送料器(附图标记13)编织第一编织物部(附图标记BR)。如步骤3所示,在第一送料器横穿第二送料器时,第一送料器和第二送料器都被踢回。通过将两个送料器踢回,能够防止从第二送料器向第二编织物部延伸的编织纱线在步骤4中编入第一编织物部。在本说明书中,将使第一送料器和第二送料器踢回来防止第二送料器的编织纱线编入第一编织物部的编织称为退避编织。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1852号公报
当在退避编织中第一送料器被踢回时,从第一送料器延伸的编织纱线的张力发生变化。其结果是,在第一送料器被踢回的前后,线圈的大小有时会发生变化。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在与第二编织物部的编织宽度方向的端部对应的位置处,暂时停止第一编织物部的编织。因此,在第一编织物部中,会形成转印了第二编织物部的编织宽度方向的端部的轮廓线那样的线。根据编织第一编织物部的编织纱线的种类,形成于第一编织物部的线有时会显眼。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通过退避编织而产生的线圈的大小的差异不显眼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1>本发明的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通过使用横编机反复进行多次退避编织,从而编织第一编织物部和第二编织物部,所述横编机至少具备第一针床、与所述第一针床相向的第二针床、第一送料器及第二送料器,所述第一编织物部由所述第一送料器编织,所述第二编织物部由所述第二送料器编织于与所述第一编织物部的编织范围重叠的位置,
在各退避编织中,在编织构成所述第一编织物部的第一线圈列时,在所述第一送料器横穿所述第二送料器之前暂时停止所述第一线圈列的编织,在以不使从所述第二送料器延伸的编织纱线编入所述第一编织物部的方式使所述第二送料器退避之后再次开始所述第一线圈列的编织,
在所述多次退避编织中,使停止所述第一线圈列的编织的位置任意地变化,并且在使所述第二送料器退避时,以从所述第二送料器延伸的编织纱线配置于比编织时的第一编织针靠下方的位置的方式使所述第二送料器退避。
其中,所述第一编织针是编织再次开始所述第一线圈列的编织时的始端线圈的编织针。
退避编织在编织1段第一线圈列时进行1次以上。在存在多个第二编织物部的情况下,在编织1段第一线圈列时,有时也进行多次退避编织。
“比编织时的第一编织针靠下方”是指“比为了编织而处于相对于齿口进出的状态的第一编织针靠下方”。齿口是形成于第一针床与第二针床之间的间隙。
既存在第一编织物部和第二编织物部由相同的针床编织的情况,也存在由相向的不同的针床编织的情况。例如,在第一编织物部和第二编织物部均由第一针床编织的情况下,编织第二编织物部与第一编织物部的编织宽度方向的中间重叠的二层编织物。例如,在第一编织物部由第一针床编织,第二编织物部由第二针床编织的情况下,编织在第一编织物部的编织宽度方向的中间部具有第二编织物部的筒状编织物。
<2>在上述编织物的编织方法中,也可以是,
由所述第一送料器编织的所述第一线圈列的编织停止的位置是第一区域内的位置,
所述第一区域是包括构成所述第二编织物部的第二线圈列的终端线圈的规定宽度的区域。
<3>在上述编织物的编织方法中,也可以是,
所述横编机具备降低从所述第二送料器延伸的编织纱线的位置的追加机构,
所述追加机构在编织所述第一线圈列时,降低从所述第二送料器延伸的编织纱线。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中,退避编织中的第一送料器的停止位置任意地变化。因此,通过退避编织而产生的大小不同的线圈以与第二编织物部的轮廓形状没有关系的状态在第一编织物部的平面方向上分散。在第一编织物部的平面方向上任意分散的大小不同的线圈不易显眼。
根据上述<2>所记载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退避编织中的第二送料器的移动距离变小。因此,高效地编织编织物。
根据上述<3>所记载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能够可靠地防止从第二送料器向第二编织物部延伸的编织纱线钩挂于编织所述始端线圈的编织针。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实施方式1的编织物的针织品的概略图。
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的示意图。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的示意图。
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比较例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的示意图。
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比较例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编织物部
11第一线圈列
2、2A、2B第二编织物部
21、21A、21B第二线圈列
21L第三线圈列
21R第四线圈列
4终端线圈
5始端线圈
7、7B侧张力装置
8第一送料器
8Y编织纱线
9、9A、9B第二送料器
9Y编织纱线
R1第一区域
100针织品
50身片
50B后身片
50F前身片
50FL前左部
50FR前右部
60R右袖
60L左袖
70花纹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在本实施方式1中,基于图1、2对通过本发明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编织具有嵌花组织的针织品的例子进行说明。在本例中使用的横编机为2针床横编机,搭载于滑架的三角系统的数量为2。当然,通过本例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编织的编织物并不限定于针织品,例如也可以是座椅罩等产业材料。另外,横编机也可以是4针床横编机,三角系统的数量也没有特别限定。
图1所示的针织品100具有身片50、右袖60R及左袖60L。身片50具备前身片50F和后身片50B。在前身片50F形成有花纹部70。花纹部70通过嵌花编织而得到。前身片50F中的花纹部70的左袖60L侧(纸面右侧)的前左部50FL和花纹部70的右袖60R侧(纸面左侧)的前右部50FR由与后身片50B相同的编织纱线编织。也就是说,构成花纹部70的编织纱线与构成花纹部70以外的部分的编织纱线不同。
基于图2的示意图对编织身片50中的包括花纹部70的部分的步骤进行说明。图2的左端的方格所记载的数字表示编织步骤的编号。该方格的右侧所示的箭头表示滑架的移动方向。位于比带有数字的方格靠右侧的位置的方格表示在各编织步骤中被编织的线圈。图2是示意图,图2所示的线圈的数量比实际少很多。白色的方格表示后身片50B的线圈,带有135°的影线的方格表示前身片50F的线圈,带有V标记的方格表示集圈。后身片50B由第一针床编织,前身片50F由与第一针床相向的第二针床编织。白色的倒三角标记表示第一送料器8,带有45°的影线的倒三角标记表示第二送料器9。纵长的四边形表示向两个送料器8、9的每一个供给编织纱线的侧张力装置7。本例的送料器8、9是通过滑架而移动的结构。也可以与本例不同,送料器8、9是与滑架独立地移动的自行式送料器。
在步骤0中,示出了前身片50F和后身片50B编织成筒状的状态。前身片50F和后身片50B由从第一送料器8供给的编织纱线8Y编织。编织纱线8Y从配置于针床的长度方向的侧方(图2中的左方)的侧张力装置7向第一送料器8供给。
在本例中,在使第一送料器8向右方向移动而编织后身片50B之后,使第一送料器8向左方向移动而编织前身片50F。因此,第一送料器8配置于前身片50F和后身片50B的左侧。从该状态起,编织包括图1所示的花纹部70的身片50。除了花纹部70以外的部分由从第一送料器8供给的编织纱线8Y编织。在以后的说明中,将后身片50B称为第一编织物部1,将花纹部70称为第二编织物部2。第一编织物部1由在线圈纵行方向上连续的多个第一线圈列11构成。第二编织物部2由在线圈纵行方向上连续的多个第二线圈列21构成。图1的前左部50FL由在线圈纵行方向上连续的多个第三线圈列21L构成,前右部50FR由在线圈纵行方向上连续的多个第四线圈列21R构成。
第二编织物部2由从第二送料器9供给的编织纱线9Y编织。第二送料器9是与第一送料器8独立的送料器。第一送料器8和第二送料器9的基本配置为针床的左端。基本配置是在编织开始前送料器待机的位置。基本配置为针床的左端的送料器8、9基本上从配置于比针床靠左侧的位置的侧张力装置7接受编织纱线的供给。也可以与本例不同,送料器8、9从针床的上方接受编织纱线的供给。
在步骤1中,使第二送料器9向右方向移动,在编织集圈后,编织第二线圈列21。在步骤2中,使第二送料器9向左方向移动,在编织集圈后,编织第二线圈列21。通过步骤1、2编织2段第二线圈列21。
在步骤3中,使第一送料器8向右方向移动,编织第一线圈列11的一部分(第一次退避编织的一部分)。暂时停止第一线圈列11的编织的位置、即在步骤3中最后编织的线圈的位置是第一区域R1内的位置。第一区域R1是包括第二线圈列21的终端线圈4的规定宽度的区域。终端线圈4是在开始第一线圈列11的编织之前在步骤2中编织的第二线圈列21的线圈中的最后编织的线圈。规定宽度例如以终端线圈4为中心为2英寸(50.8mm)左右。本例的第一区域R1由从终端线圈4起向左方向具有1英寸(25.4mm)的宽度的左区域和从终端线圈4起向右方向具有1英寸的宽度的右区域构成。在本例中,以第一送料器8不横穿第二送料器9的方式使第一线圈列11的编织停止的位置处于左区域内。根据从终端线圈4向第二送料器9延伸的编织纱线9Y的倾斜方向、以及第一线圈列11的编织方向等条件,左区域的宽度和右区域的宽度也可以不同。例如,在如步骤2所示从终端线圈4向第二送料器9延伸的编织纱线9Y向左上方倾斜,如步骤3和后述的步骤6所示第一线圈列11的编织方向为右方向的情况下,也可以是,左区域具有2英寸的宽度,右区域具有1英寸的宽度。如果上述条件改变,则也可以是,左区域具有1英寸的宽度,右区域具有2英寸的宽度。
也可以与本例不同,在步骤3之前使第二送料器9向右方向移动。向右方向移动的第二送料器9例如停止在第一区域R1的右区域或比右区域更靠右侧的位置。在该情况下,步骤3中的停止第一线圈列11的编织的位置也可以是第一区域R1的右区域。
在步骤4中,使第一送料器8向左方向移动,在步骤5中,使第二送料器9向左方向移动(第一次退避编织的一部分)。第二送料器9移动到使从第二送料器9向终端线圈4延伸的编织纱线9Y配置于第一编织针的下方的位置。第一编织针是编织在后述的步骤6中再次开始第一线圈列11的编织时的始端线圈5的编织针。如图2所示,在从终端线圈4向第二送料器9延伸的编织纱线9Y向左上方倾斜,第一线圈列11的编织方向为右方向的情况下,第二送料器9优选停止在比第一区域R1靠左外侧的第二区域(未图示)。在与本例同样地编织纱线9Y向左上方倾斜,但与本例不同地第一线圈列11的编织方向为左方向的情况下,第二送料器9可以停止在第一区域R1,也可以停止在第二区域。在与本例不同地编织纱线9Y向右上方倾斜且第一线圈列11的编织方向为右方向的情况下,第二送料器9可以停止在第一区域R1,也可以停止在第二区域。在编织纱线9Y向右上方倾斜且第一线圈列11的编织方向为左方向的情况下,第二送料器9优选停止在第二区域。
在此,横编机也可以具备以使编织纱线9Y可靠地配置于比第一编织针靠下方的位置的方式降低编织纱线9Y的位置的追加机构。这样的机构例如是线圈压片(参照日本特开2013-64205号公报等)、缝合压片(参照日本特开平3-8841号公报等)、沉降片、或将送料器8、9支承为能够上下移动的摆动机构等。利用追加机构降低从第二送料器9向终端线圈4延伸的编织纱线9Y,因此编织纱线9Y不易编入第一编织物部1。因此,步骤5中的第二送料器9的停止位置的自由度变高。
在步骤6中,使第一送料器8向右方向移动,编织第一线圈列11的剩余部分(第一次退避编织的剩余部分)。由于第二送料器9从第一线圈列11的编织范围退避,因此第二送料器9的编织纱线9Y不会被编入第一线圈列11。
在步骤7中,使第一送料器8向左方向移动,编织第三线圈列21L。在步骤8中,使第一送料器8向右方向移动,在编织集圈后,编织第三线圈列21L。通过步骤7、8编织2段第三线圈列21L。
在步骤9中,使第一送料器8向左方向移动,编织第一线圈列11的一部分(第二次退避编织的一部分)。步骤9中的第一线圈列11的终端线圈的位置是与编织宽度方向上的第二编织物部2的左端的线圈相同的位置。
在步骤10中,使第一送料器8向比步骤12的始端线圈5靠右方向的位置移动,在步骤11中,使第二送料器9向比步骤12的始端线圈5靠右方向的位置移动(第二次退避编织的一部分)。第二送料器9移动到使编织纱线9Y配置于在编织时相对于齿口进出的第一编织针的下方的位置(第二次退避编织的一部分)。第一编织针是编织在后述的步骤12中再次开始第一线圈列11的编织时的始端线圈5的编织针。
在步骤12中,使第一送料器8向左方向移动,编织第一线圈列11的剩余部分(第二次退避编织的剩余部分)。通过步骤12编织第二段第一线圈列11。
在步骤13中,使第一送料器8向右方向移动,编织第四线圈列21R。在步骤14中,使第一送料器8向左方向移动,编织第四线圈列21R。通过步骤13、14编织2段第四线圈列21R。
如上所述,在线圈纵行方向的不同位置处实施的2次退避编织中,停止第一线圈列11的编织的位置变化。停止编织的位置被任意决定。在第三次以后的退避编织中,停止编织的位置在第一区域R1的范围内任意变化。因此,通过停止第一线圈列11的编织,使大小变化了的线圈在第一编织物部1的平面方向上分散。因此,在第一线圈列11中,大小不同的线圈不易显眼。
作为实施方式1的比较,基于图4对通过以往的退避编织来编织具有花纹部70的前身片50F和后身片50B的例子进行说明。图4的观察方式与图2相同。在此,仅对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在图4所示的以往的退避编织中,在步骤3中第二送料器9向右方向移动。步骤3用于使第二送料器9从步骤4中的第一线圈列11的编织范围退避。在以往的编织方法中,停止第一线圈列11的编织的位置集中于第二线圈列21的编织宽度方向的左端,因此大小变化了的线圈在线圈纵行方向上呈直线状排列,从而显眼。另外,根据横编机的三角系统的数量等,编织效率会变化,在使用2个三角系统的本例的情况下,以往的退避编织的编织步骤数比实施方式1的退避编织的编织步骤数多了与步骤3相应的量。因此,实施方式1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与包括以往的退避编织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相比,能够提高编织物的生产率。
<实施方式2>
在实施方式2中,基于图3对用于编织具备多个第二编织物部2、2A、2B的编织物的退避编织的一例进行说明。在图3中,省略了表示滑架的移动方向的箭头。
在步骤0中,示出了使用第一送料器8编织的前身片50F和后身片50B。本例的前身片50F具备三个第二编织物部2、2A、2B。构成第二编织物部2的第二线圈列21由带有45°的影线的第二送料器9编织。构成第二编织物部2A的第二线圈列21A由黑色的第二送料器9A编织。第一送料器8、第二送料器9、以及第二送料器9A的基本配置为针床的左端。因此,这些送料器8、9、9A从左侧的侧张力装置7接受编织纱线的供给。构成第二编织物部2B的第二线圈列21B由带有0°的影线的第二送料器9B编织。第二送料器9B的基本配置为针床的右端。因此,第二送料器9B从右侧的侧张力装置7B接受编织纱线的供给。在步骤0的时刻,各送料器9、9A、9B配置在编织各第二线圈列21、21A、21B的始端线圈的位置的附近。
在步骤1中,使第二送料器9向右方向移动,在编织集圈和第二线圈列21后,使第二送料器9B向右方向移动,编织集圈和第二线圈列21B。第二线圈列21、21B通过滑架向一个方向的移动而编织。在步骤2中,使第二送料器9B向左方向移动,在编织集圈和第二线圈列21B后,使第二送料器9向左方向移动,编织集圈和第二线圈列21。
在步骤3中,使第二送料器9向右方向移动,在步骤4中,使第二送料器9A向右方向移动。第二送料器9、9A在第二线圈列21B的编织宽度内停止。该第二送料器9、9A的移动用于使第二送料器9、9A在接下来的步骤5的第一线圈列11的编织方向上退避。
在步骤5中,使第一送料器8向右方向移动,编织第一线圈列11的一部分(第一次退避编织的一部分)。停止第一线圈列11的编织的位置是包括第二编织物部2B的终端线圈4的第一区域R1内的任意的位置。
在步骤6中,使第一送料器8向左方向移动。在步骤7中,使第二送料器9向左方向移动。在步骤8中,使第二送料器9B向左方向移动。在步骤9中,使第二送料器9A向左方向移动。通过步骤7、8、9,使第二送料器9、9A、9B从在步骤10中编织的第一线圈列11的编织范围退避。从第二送料器9、9A、9B分别供给的编织纱线9Y配置于比编织时的第一编织针靠下方的位置。这里的第一编织针是编织步骤10中的始端线圈5的编织针。第二送料器9、9A、9B停止的位置是比在后述的步骤13中编织的第一线圈列11的终端线圈靠左侧的位置。
在步骤10中,使第一送料器8向右方向移动,编织第一线圈列11的剩余部分(第一次退避编织的剩余部分)。由于第二送料器9、9A、9B从第一线圈列11的编织范围退避,因此第二送料器9、9A、9B的编织纱线9Y不会被编入第一线圈列11。在步骤11、12中,使第一送料器8往复,编织2段第三线圈列21L。
在步骤13中,使第一送料器8向左方向移动,编织第一线圈列11的一部分(第二次退避编织的一部分)。停止第一线圈列11的编织的位置是比第二送料器9、9A、9B靠近前的位置。
在步骤14中,使第一送料器8向比步骤18的始端线圈5靠右方向的位置移动。在步骤15中,使第二送料器9B向比步骤17的第二线圈列21A的编织范围靠右方向的位置移动。在步骤16中,使第二送料器9向比步骤18的始端线圈5靠右方向的位置移动。步骤14、15、16是第二次退避编织的一部分。
在步骤17中,使第二送料器9A向右方向移动,编织第二线圈列21A。在步骤18中,使第二送料器9A向左方向移动,编织第二段第二线圈列21A。在步骤18中,进一步使第一送料器8向左方向移动,编织第一线圈列11的剩余部分(第二次退避编织的剩余部分)。
在步骤19中,使第一送料器8向右方向移动,编织第四线圈列21R。在步骤20中,使第一送料器8向左方向移动,编织第四线圈列21R。通过步骤19、20编织2段第四线圈列21R。在未图示的步骤21中,使第二送料器9、9B向左方向移动,配置于与步骤0中的位置相同的位置。以后,通过反复进行步骤1至步骤21,编织编织物。
在本例中,在线圈纵行方向的不同位置处实施的2个退避编织中,使停止第一线圈列11的编织的位置任意变化。因此,在本例中也能够得到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效果。
作为实施方式2的比较,基于图5对通过以往的退避编织来编织具有多个第二编织物部2、2A、2B的前身片50F和后身片50B的例子进行简单说明。图5的观察方式与图3相同。在图5的步骤0中,仅示出第二送料器9、9A、9B的配置。
如图5所示,在以往的退避编织中,将第一线圈列11分4次进行编织。具体而言,在步骤4中编织第一线圈列11直至第二线圈列21的近前,在步骤7中编织第一线圈列11直至第二线圈列21A(步骤26、27)的近前,在步骤10中编织第一线圈列11直至第二线圈列21B的近前。然后,在步骤13中编织第一线圈列11的剩余部分。如步骤16、步骤19、步骤22、以及步骤25所示,第二段第一线圈列11也分4次进行编织。
如图5所示,以往的退避编织的编织步骤数比图3所示的实施方式2的编织步骤数多很多。因此,实施方式2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与包括以往的退避编织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相比,能够提高编织物的生产率。
<其他>
本发明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也能够用于编织在第一针床中成为二层状态的编织物。这样的编织物例如是具有口袋的开襟羊毛衫。在该情况下,将安装有口袋的身片视为第一编织物部,将口袋视为第二编织物部,进行与实施方式1、2相同的编织即可。
本发明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对第二编织物部在第一编织物部的编织范围内重叠的编织物的编织是有效的。因此,除了实施方式1、2以外,例如对于前身片的编织宽度和后身片的编织宽度不同的针织品、成为3层或4层的多层编织物,也能够应用本发明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Claims (3)

1.一种编织物的编织方法,所述编织物的编织方法通过使用横编机反复进行多次退避编织,从而编织第一编织物部(1)和第二编织物部(2、2A、2B),所述横编机至少具备第一针床、与所述第一针床相向的第二针床、第一送料器(8)及第二送料器(9、9A、9B),所述第一编织物部由所述第一送料器(8)编织,所述第二编织物部由所述第二送料器(9、9A、9B)编织于与所述第一编织物部(1)的编织范围重叠的位置,
在各退避编织中,在编织构成所述第一编织物部(1)的第一线圈列(11)时,在所述第一送料器(8)横穿所述第二送料器(9、9A、9B)之前暂时停止所述第一线圈列(11)的编织,在以不使从所述第二送料器(9、9A、9B)延伸的编织纱线(9Y)编入所述第一编织物部(1)的方式使所述第二送料器(9、9A、9B)退避之后再次开始所述第一线圈列(11)的编织,其中,
在所述多次退避编织中,使停止所述第一线圈列(11)的编织的位置任意地变化,并且在使所述第二送料器(9、9A、9B)退避时,以从所述第二送料器(9、9A、9B)延伸的编织纱线(9Y)配置于比编织时的第一编织针靠下方的位置的方式使所述第二送料器(9、9A、9B)退避,
所述第一编织针是编织再次开始所述第一线圈列(11)的编织时的始端线圈(5)的编织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其中,
由所述第一送料器(8)编织的所述第一线圈列(11)的编织停止的位置是第一区域(R1)内的位置,
所述第一区域(R1)是包括构成所述第二编织物部(2、2A、2B)的第二线圈列(21、21A、21B)的终端线圈(4)的规定宽度的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其中,
所述横编机具备降低从所述第二送料器(9)延伸的编织纱线的位置的追加机构,
所述追加机构在编织所述第一线圈列(11)时,降低从所述第二送料器(9)延伸的编织纱线(9Y)。
CN202310436899.0A 2022-04-22 2023-04-21 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Pending CN11692675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070568 2022-04-22
JP2022070568A JP2023160304A (ja) 2022-04-22 2022-04-22 編地の編成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926757A true CN116926757A (zh) 2023-10-24

Family

ID=882385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436899.0A Pending CN116926757A (zh) 2022-04-22 2023-04-21 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2023160304A (zh)
KR (1) KR20230150737A (zh)
CN (1) CN116926757A (zh)
DE (1) DE102023203458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8841A (ja) 1989-06-02 1991-01-16 Shima Seiki Seisakusho:Kk Vベツド横編機における編地プレツサー
JPH101852A (ja) 1996-06-12 1998-01-06 Shima Seiki Mfg Ltd インターシャ部を有する筒状編地の編成方法
JP2013064205A (ja) 2011-09-16 2013-04-11 Shima Seiki Mfg Ltd ループプレッサーを備えた横編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30150737A (ko) 2023-10-31
DE102023203458A1 (de) 2023-10-26
JP2023160304A (ja) 2023-11-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46942B (zh) 横机中的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和横机
JP5955197B2 (ja) 編地の編成方法
EP2565308B1 (en) Joining method of neighboring knitted fabric pieces, and knitted fabric
KR101523498B1 (ko) 편사의 풀림방지방법
EP1829995B1 (en) Knitwear knitted by weft knitting machine and method of knitting the same
EP2447399B1 (en) Knitting method on a flat knitting machine having a plurality of yarn feeders and a corresponding knitted fabric
CN110387636B (zh) 用于制造金银丝针织物的针织横机和方法
EP2568066B1 (en) Set-up method of knitted fabric
EP2565309B1 (en) Flechage knitting method, and knitted fabric
EP1990451A1 (en) Method of forming increase and knitted fabric where increases are formed inner side of knitting width direction end of knitted fabric
JPWO2002077344A1 (ja) 伏目処理された編地および伏目処理方法
US5275022A (en) Process for the fully-fashioned knitting of intarsia jacquard fabric
JP2008007917A (ja) 靴下編機
CN116926757A (zh) 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EP2546399B1 (en) Set-up method of knitted fabric and knitted fabric
EP2636778B1 (en) Method for preventing unraveling of knitting yarn
CN110344169A (zh) 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WO2022191048A1 (ja) 筒状編地の編成方法
CN115467072B (zh) 筒状绒头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以及筒状绒头针织物
JP7434035B2 (ja) 筒状編地の編成方法
KR102679138B1 (ko) 파일 편성포의 편성방법
EP2281933B1 (en) Method for knitting knitted fabric with overlapped stitches, and knitted fabric
CN117888262A (zh) 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JP2023023617A (ja) 横編機によるパイル編地の編成方法
JP2022030303A5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