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905909A - 手柄装置 - Google Patents

手柄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905909A
CN116905909A CN202310323882.4A CN202310323882A CN116905909A CN 116905909 A CN116905909 A CN 116905909A CN 202310323882 A CN202310323882 A CN 202310323882A CN 116905909 A CN116905909 A CN 11690590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idge
handle
arm
handle device
block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32388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S·伊拉多
A·特罗皮尼
G·德阿戈斯蒂诺
I·佩尔科维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nebea AccessSolutions Italia SpA
Original Assignee
U Shin Italia Sp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U Shin Italia SpA filed Critical U Shin Italia SpA
Publication of CN1169059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90590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77/00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functions or purposes
    • E05B77/02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functions or purposes for accident situations
    • E05B77/04Preventing unwanted lock actuation, e.g. unlatching, at the moment of collision
    • E05B77/06Preventing unwanted lock actuation, e.g. unlatching, at the moment of collision by means of inertial forc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5/00Details of vehicle lock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E05B77/00 - E05B83/00
    • E05B85/10Handles
    • E05B85/103Handles creating a completely closed wing surface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79/00Mounting or connecting vehicle locks or parts thereof
    • E05B79/10Connections between movable lock parts
    • E05B79/22Opera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handles, sill buttons or lock knobs and the lock unit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5/00Details of vehicle lock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E05B77/00 - E05B83/00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5/00Details of vehicle lock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E05B77/00 - E05B83/00
    • E05B85/10Handles
    • E05B85/107Pop-out handles, e.g. sliding outwardly before rotation

Landscapes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手柄装置(1),包括手柄(3)、用于解锁车门的闩杆(7)、与所述手柄(3)枢轴联接的伸展系统(5)、包括惯性转子(23)的阻塞系统(9),所述惯性转子(23)配置为由惯性力从停靠位置旋转驱动到阻止位置,其中,所述阻塞系统(9)还包括桥(25),所述桥(25)在脱离位置和接合位置之间围绕枢轴(32)移动,其中所述桥包括接合臂(37),所述接合臂(37)在所述脱离位置与所述闩杆(7)间隔开,并在所述接合位置与所述闩杆(7)接合以阻止车门的解锁,其中所述桥(25)还包括致动臂(33),所述致动臂(33)配置为当所述惯性转子(23)从所述停靠位置移动到所述阻止位置时与所述惯性转子(23)配合,这种配合将所述桥(25)从所述脱离位置和所述接合位置移动。

Description

手柄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动车辆的手柄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平移手柄装置,特别涉及一种转动门(roll-up door)的平移手柄装置,更特别地涉及一种齐平平移手柄装置。
背景技术
机动车辆的齐平手柄设计为与在停靠位置的门板表面配合,从而改进空气动力学特性和为用户提供更好的视觉。
因此,齐平手柄需要用户的动作,如手柄端部上的机械输入或电子信号,以从收纳位置移动到伸展位置,在伸展位置中,用户将能够抓握手柄并将手柄拉到准予物理访问车辆的操作位置。
平移手柄装置在转动门中。所述类型的手柄包括与手柄的两端配合的前杆和后杆,二者都旋转以将手柄从收纳位置移动到伸展位置。当用户在伸展位置拉动手柄时,手柄移动到操作位置,导致后杆旋转驱动闩杆拉动门闩线缆解锁门闩。
然而,在机动车辆的碰撞事故期间,当用户不提供任何动作来伸展手柄或解锁车门时,车门可能由于由机动车辆的位移造成的惯性力作用于手柄装置机构而被不期望地解锁,使用户暴露于潜在的外部伤害。
从现有技术可知,提供带有惯性转子的平移手柄装置,该惯性转子在碰撞事故期间被旋转驱动以旋转地固定后杆,因此阻止闩杆的致动。
然而,该系统所涉及的运动机构链很长,这可能导致不期望的闩杆的致动。此外,在碰撞事故期间,后杆可能经受扭曲,导致其变形和不期望的闩杆的致动。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更有效的系统,以削弱不期望的门的解锁。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涉及一种手柄装置,包括
可在收纳位置、伸展位置和操作位置之间移动的手柄,在操作位置中,手柄致使车门的解锁,
用于解锁车门的闩杆,
与手柄枢轴联接的伸展系统,包括各自与手柄的端部配合的前杆和后杆,后杆包括驱动构件,驱动构件在手柄处于收纳位置和伸展位置时与闩杆间隔开并且在手柄的操作位置致动闩杆以解锁车门,
包括惯性转子的阻塞系统,其配置为由惯性力从停靠位置旋转驱动到阻止位置,
其中,阻塞系统还包括桥,桥可在脱离位置和接合位置之间围绕枢轴可移动,其中桥包括接合臂,接合臂在脱离位置与闩杆间隔开并在接合位置与闩杆接合以阻止车门的解锁,其中桥还包括致动臂,致动臂配置为当惯性转子从停靠位置移动到阻止位置时与惯性转子配合,这种配合将桥从脱离位置和接合位置移动。
本发明的手柄装置的阻塞系统有利地设置有桥,桥直接与闩杆配合并且可以更快地阻塞闩杆的旋转,例如在碰撞事故期间阻止车门的解锁。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惯性转子包括与桥的致动臂配合的导轨。
值得注意的是,惯性转子的导轨由弯曲臂形成,弯曲臂配置为当惯性转子从停靠位置移动到阻塞位置时推动桥的致动臂。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桥的致动臂包括带有与惯性转子的导轨壁配合的指部的自由端。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惯性转子包括配置为在阻塞位置接合后杆并阻止后杆旋转的阻塞构件。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惯性转子由可逆可变形构件维持在停靠位置。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桥平行于后杆延伸。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桥由可逆可变形构件维持在脱离位置。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桥包括朝向闩杆的上端和朝向惯性转子的下端,接合臂从上端延伸以及致动臂从下端延伸。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桥的接合臂和致动臂平行地延伸。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桥还包括与致动臂的延伸相反设置的配重。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桥包括中空的圆柱芯,桥围绕圆柱芯枢转,接合臂和致动臂延伸至圆柱芯。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闩杆包括互补接合构件,互补接合构件布置为在接合位置与桥的接合臂配合。
值得注意的是,互补接合构件以开口的形式,带有两个在不同方向延伸的止动件。
附图说明
参考附图基于以下描述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其中:
图1表示了根据本发明的手柄装置的相反侧面的两个透视图(A和B)。
图2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阻塞系统的桥的透视图的图1的手柄装置的详细视图。
图3表示图1的手柄装置的两个视图(A和B),手柄处于收纳位置。图3A是手柄装置的侧视图,图3B是从该侧显示手柄装置的阻塞系统和伸展系统之间配合的图3A的详细视图。
图4表示图1的手柄装置的两个视图(A和B),手柄处于收纳位置,从图3所示的相反侧面观察。图4A是手柄装置的侧视图,图4B是从该侧显示手柄装置的阻塞系统和伸展系统之间配合的图4A的详细视图。
图5表示图1的手柄装置的两个视图(A和B),手柄处于伸展位置。图5A是手柄装置的侧视图,图5B是从该侧显示手柄装置的阻塞系统和伸展系统之间配合的图5A的详细视图。
图6表示图1的手柄装置的两个视图(A和B),手柄处于伸展位置,从图5所示的相反侧面观察。图6A是手柄装置的侧视图,图6B是从该侧显示手柄装置的阻塞系统和伸展系统之间配合的图6A的详细视图。
图7是图1的手柄装置经受惯性力的两个视图(A和B)。图7A是手柄装置的侧视图,图7B是从该侧显示手柄装置的阻塞系统和伸展系统之间配合的图7A的详细视图。
图8表示图1的手柄装置经受惯性力的两个视图(A和B),从图7所示的相反侧面观察。图8A是手柄装置的侧视图,图8B是从该侧显示手柄装置的阻塞系统和伸展系统之间配合的图8A的详细视图。
图9是图1的手柄装置的详细侧视图,手柄处于操作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是示例。尽管说明书涉及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参考涉及相同的实施例,不意味着特征仅适用于单个实施例。还可以组合不同实施例的简单特征以提供其他实施例。前、后、左、右、纵向、上、下、内部和外部被认为与旨在实施本发明的手柄装置的机动车辆朝向有关。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动车辆的手柄装置1,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平移手柄装置1。手柄装置1包括在其中实现手柄3的支架(未表示)、手柄3的伸展系统5、用于解锁门的闩杆7(未表示)和用于阻止闩杆7不期望的激活的阻塞系统9。
手柄3可在收纳位置(图1和3)、伸展位置(图5和6)和操作位置(图9)之间移动,在操作位置中,手柄3通过闩杆7导致门的解锁。更具体地,手柄3的操作位置触发闩杆7围绕轴8的旋转,导致门的解锁。
如图1A和1B所示,手柄3的伸展系统5包括两个杆,即前杆11和后杆13,每个杆可围绕各自的双轴机构旋转。所述双轴机构各包括固定轴12,可移动主轴15围绕固定轴12枢转。固定轴12和可移动主轴15平行于轴8延伸。后杆13与手柄3的后端17配合,前杆11与手柄3的前端19配合。前杆和后杆(11、13)的移动可以由两个交叉构件16协调,每个交叉构件联接到两个杆(11、13)的可移动主轴15。伸展系统还可以包括联接到前杆11的驱动系统21,如图1所示。
由用户提供的机械或电子输入触发前杆和后杆(11、13)围绕固定轴12的第一倾斜,将手柄3从齐平位置移动到伸展位置。在电子输入的情况下,第一倾斜可以由驱动系统21操作。手柄3然后处于由用户抓住并拉动以解锁车门,准予物理访问车辆的位置。拉动手柄3启动前杆和后杆(11、13)的第二倾斜,将手柄3从伸展位置移动到操作位置。后杆13的第二倾斜使后杆13与闩杆7接触,并旋转地驱动闩杆7用于解锁车门。
阻塞系统9的作用是然后直接或可选地通过后杆13削弱由闩杆的惯性力导致的不期望的致动。
为此,如图1所示,阻塞系统9包括惯性转子23和桥25(如图2详细所示)。
惯性转子23配置为通过惯性力围绕轴26从停靠位置(图3)旋转驱动到阻止位置(图6)。这种惯性力可以由车辆的侧向碰撞事故导致。转到图3,惯性转子23将在下文详细描述。惯性转子23的轴26平行于闩杆7的轴延伸。惯性转子23通过可逆可变形构件27的作用维持在停靠位置。可逆可变形构件27可以是弹簧,如螺旋弹簧。在停靠位置,可逆可变形构件27将惯性转子23推靠支架,尤其是固定到支架的弹性轴承。惯性转子23可以包括布置为阻止后杆13在阻止位置中倾斜的阻塞构件28。本发明的这方面表示了用于削弱闩杆7的不期望的致动的次级阻塞装置,下面将更详细地描述。当从停靠位置移动到阻止位置时,惯性转子23通过驱动构件29驱动桥25运动。驱动构件29可以包括由弯曲臂形成的导轨31。阻塞构件28可以是与驱动构件29相同的构件,或可以是驱动构件29的一部分,如下详细描述。
现在转到图2,桥25将在下文详细描述。桥25可围绕枢轴32在脱离位置和接合位置之间移动,在接合位置,桥25直接地阻塞闩杆7的致动。本发明的这方面表示了用于削弱闩杆7的不期望的致动的主要阻塞装置。桥25不与后杆13配合并且直接地与闩杆7配合。因此,桥25独立于后杆13的旋转进程,并且可以比次级阻塞装置更快地对抗闩杆7的不期望的致动。这减少了闩杆7的不期望的旋转过程,改进了对不期望的门的解锁的阻止。
桥25由轴32的两个自由端实施在手柄装置1的支架中。所述轴32可以平行于后杆13延伸,更具体地平行于后杆13的轴12、15。
如图2所示,桥25包括致动臂33,致动臂33布置为当惯性转子23从停靠位置移动到阻止位置时与惯性转子23配合。更具体地,如图3B所示,致动臂33包括与惯性转子23的驱动构件29配合的自由端35。所述自由端35可以设有垂直于臂33延伸并与惯性转子23的引导空间31配合的指部36。惯性转子23和致动臂33之间的配合可以看作推动踏板(这里是致动臂33),导致桥25从脱离位置倾斜到接合位置。
致动臂33可以包括平行延伸并由其自由端(尤其是由指部36)连结的两个臂。可选地,如图所示,致动臂17可以由主臂38和末端进入主臂25的主体的加强臂40形成。
桥25还包括布置用于与闩杆7配合的接合臂37。在桥25的脱离位置中,接合臂与闩杆7间隔开,使闩杆自由地旋转并解锁车门。然而,在接合位置,接合臂37与闩杆7接触,阻塞闩杆7的旋转并阻止不期望的车门的解锁。如图2所示,接合臂37可以是指部,如同直的刚性指部。接合臂37的自由端30可以是喙形的,用于更好地与闩杆7配合,如下详细地描述。
接合臂37和致动臂33可以在相同的方向延伸,如图所示。致动臂33可以从桥25的上端延伸,而接合臂37可以从桥25的下侧延伸。
桥25还可以包括在轴32周围缠绕的中空圆柱芯39,接合臂和致动臂(37、33)延伸至该中空圆柱芯39。接合臂和致动臂(37、33)与中空圆柱芯39的固定可以通过再多一个支撑部41来增强,特别是鳍状支撑部41。
桥还可以包括与致动臂33的延伸相反地设置的配重43,用于当从停靠位置移动到阻止位置时平衡由惯性转子23施加在致动臂33上的负载力。配重43可以沿轴32设置在致动臂33和接合臂37之间,并且更具体地与圆柱芯39一起设置。配重43可以设置在与致动臂33方向相反延伸的壳体44中。因此,配重43和致动臂33在中空圆柱芯31的纵向方向的两侧延伸。
桥25可以通过可逆可变形构件45维持在脱离位置中。可逆可变形构件45可以设置在尤其是布置在桥25的下端的盖47中。因此接合臂37可以设置在驱动臂33和盖47之间,如图2所示。盖47可以是L型的,有两个垂直延伸的臂,即尤其在支架方向延伸的保持臂49和尤其向推杆7方向延伸的支撑臂51。可逆可变形构件45可以布置以使壳体41的保持臂49相对于支架的一部分维持在脱离位置,尤其是通过弹性轴承52。可逆可变形构件45可以支承在支撑臂51上。同样如图2所示,可逆可变形构件45可以是弹簧,更具体地,绕中空圆柱芯39缠绕的螺旋弹簧,其端部支承在支撑臂51上。
现在将参照图3至图9描述的伸展和阻塞机构图,表示本发明的位于不同位置的手柄3、手柄3的伸展系统5、闩杆7和阻塞系统9的手柄装置1。在那些图中,表示了手柄装置1的支架,用于更好地考虑其他元件。
图3和图4从两个相反侧面表示手柄装置1,其中手柄3处于收纳位置。在该位置,手柄3布置为与门板100和手柄框架66齐平(见图3A和4A),且不能由用户抓取。前杆11、后杆13、桥25、惯性转子23和闩杆7都处于停靠位置。
图3B详细显示了在该位置,后杆13、桥25的致动臂33和惯性转子23的驱动构件29之间的配合。这里,后杆13和惯性转子23间隔开。在所示实施例中,驱动构件29包括限定引导空间53的弯曲臂31,用于引导致动臂33的移动。引导空间53可以具有在不同方向延伸的两个部分,即入口部分55和深层部分57。入口部分55的方向配置为当惯性转子23经受惯性力并从停靠位置移动到阻止位置时,迅速地旋转驱动处于接合位置的桥25。为此,入口部分55的方向与惯性转子23移动的圆周方向交叉(由散列虚线表示)。深层部分57的方向配置为维持桥25处于接合位置,而惯性转子23保持倾斜到阻止位置。为此,深层部分57的方向跟随惯性转子23移动的圆周方向。如图所示,在桥25的脱离位置,致动臂33的自由端35(特别是指部36)可以设置在引导空间53的入口部分55中。这允许阻塞系统9的更好的响应。如果惯性转子23包括阻塞构件28,则阻塞构件28在该位置与后杆13间隔开。
图4B详细地显示了后杆13、闩杆7和桥25的接合臂37之间的配合。这里,所有这些元件间隔开。如这里所示,后杆13可以包括驱动构件59,用于通过推靠闩杆7的推动构件61来旋转地驱动闩杆7。驱动构件59和推动构件61在该位置也间隔开。
图5和图6从两个相反侧面示出手柄装置1,其中手柄3处于伸展位置。手柄3通过由用户触发(可选地由驱动系统21驱动)的前杆和后杆(11、13)的第一倾斜到达该位置。手柄3从门板100和手柄框架66延伸出去,导致手柄3的抓取部分63对用户可接取。这使用户能够抓取手柄3并将手柄3移动到操作位置(见图5A和图6A)。
图5B详细显示了在该位置,后杆13、桥25的致动臂33和惯性转子23的驱动构件29之间的配合。由于用户已激活了手柄的伸展,未触发阻塞系统9。因此,惯性转子23和桥的位置与图2所示的位置相同。与此同时,后杆13已倾斜到中间位置。如图所示,惯性转子的尺寸不削弱在停靠位置与后杆13的倾斜。
图6B显示了在该位置,后杆13、闩杆7和桥25的接合臂37之间的配合。由于桥25和闩杆7还未被激活,它们停留在图2所示的相同位置。与此同时,由于第一倾斜,后杆13的驱动构件59已与闩杆7的推动构件61接触,准备旋转地驱动闩杆7。
图7和图8表示了当手柄装置1经受触发阻塞系统的惯性力时的情况。如图7A和8A所示,前杆和后杆11、13由其自身通过其重量驱动下执行第一倾斜。因此,手柄3从收纳位置移动到类似伸展位置,在类似伸展位置中手柄3延伸出门板100,并且在类似伸展位置中抓取部分63是可接取的。在那种情况下,虽然抓取部分63是可接取的,使后杆13致动将不能使闩杆7致动,如下详细所述。
图7B详细显示了在该情况下,后杆13、桥25的致动臂33和惯性转子23的驱动构件29之间的配合。惯性转子23在这里处于阻止位置,这可以定义为惯性转子23的支撑构件64与支架(未表示)之间的接触。当从停靠位置移动到阻止位置时,惯性转子23推动致动臂33的自由端35,导致自由端35通过引导空间31向深层部分57移动。因此桥25从脱离位置倾斜到接合位置。在所示实施例中,惯性转子23包括用于阻塞后杆13的移动的阻塞构件28。值得注意的是,阻塞构件28与后杆13的指部65配合。这里,阻塞构件28是驱动构件29的延伸部分,并与弯曲臂31的自由端67一起限定了引导空间31的入口部分55(也见图3B)。因此,当后杆13的指部65进入入口部分55并在惯性力的驱动下推动阻塞构件28时,弯曲臂31的自由端67与指部65接触。这导致阻塞构件28和弯曲臂31像钳子一样抓住指部65并阻塞后杆13的旋转。这阻止后杆13推靠闩杆7。因此,在该位置,致动臂33与引导空间31的深层部分57配合,而指部65与引导空间31的入口部分55配合。
图8B详细地显示了在该情况下后杆13、闩杆7和桥25的接合臂37之间的配合。由于致动臂33倾斜,接合臂37与闩杆7接触。值得注意的是,接合臂37接合闩杆7的互补接合部分69。所述互补接合部分69可以以开口的形式,带有两个在不同方向延伸的止动件71。每个止动件71都设有在该位置与接合臂37接触的平坦表面。该特定形式的互补接合部分69首先允许接合臂37和互补接合部分69之间更好的配合,其次减少(甚至阻止)在碰撞事故期间桥25经受扭曲的情况下,这些元件之间的配合失效。与此同时,由于第一倾斜,后杆13的驱动构件59朝向甚至与闩杆7的推动构件61接触。然而,虽然驱动构件59可以推动推动构件61(例如,在惯性转子23不包括阻塞构件28的情况下),该动作将不导致闩杆7的倾斜,该倾斜通过接合臂37和互补接合部分69之间的接触被阻塞。
当惯性力停止影响手柄装置1时,惯性转子23、桥25、前杆和后杆(11、13)通过各自的可逆可变形构件的作用被动地回到各自的停靠位置。惯性转子23的向回移动跟随后杆13的逆向倾斜,并通过阻塞构件28和跟随后杆13的逆向倾斜的指部65之间的接触帮助将手柄3折叠到收纳位置。与此同时,致动臂33向回移动到引导空间31的入口部分55,引导桥25返回到脱离位置。
图9显示了在手柄3的操作位置,后杆13、闩杆7和桥25的接合臂37之间的配合。手柄3的该位置由用户拉动抓取部分63而触发。这导致后杆13的驱动构件59推动闩杆7的推动构件61并解锁车门。桥25的接合臂37的尺寸在脱离位置时不削弱闩杆7的旋转。

Claims (14)

1.一种手柄装置(1),包括
手柄(3),在收纳位置、伸展位置和操作位置之间可移动,在所述操作位置中,所述手柄致使车门的解锁,
闩杆(7),用于解锁车门,
伸展系统(5)与所述手柄(3)枢轴联接,包括各自与所述手柄(3)的端部(17、19)配合的前杆(11)和后杆(13),所述后杆(13)包括驱动构件(59),所述驱动构件(59)在所述手柄(3)处于所述收纳位置和所述伸展位置时与所述闩杆(7)间隔开,并且在所述手柄(3)处于所述操作位置时致动所述闩杆(7)以解锁车门,
阻塞系统(9),包括惯性转子(23),所述惯性转子(23)配置为由惯性力从停靠位置旋转驱动到阻止位置,
其中,所述阻塞系统(9)还包括桥(25),所述桥(25)在脱离位置和接合位置之间围绕枢轴(32)可移动,其中所述桥包括接合臂(37),所述接合臂(37)在所述脱离位置与所述闩杆(7)间隔开,并在所述接合位置与所述闩杆(7)接合以阻止车门的解锁,其中所述桥(25)还包括致动臂(33),所述致动臂(33)配置为当所述惯性转子(23)从所述停靠位置移动到所述阻止位置时与所述惯性转子(23)配合,这种配合将所述桥(25)从所述脱离位置和所述接合位置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柄装置(1),其中所述惯性转子(23)包括驱动构件(29),所述驱动构件(29)与所述桥(25)的致动臂(33)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柄装置(1),其中,所述惯性转子(23)的驱动构件(29)由弯曲臂(31)形成,所述弯曲臂(31)配置为当所述惯性转子(23)从所述停靠位置移动到所述阻塞位置时推动所述桥的致动臂(33)。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手柄装置(1),其中所述桥(25)的致动臂(33)包括带有指部(36)的自由端(35),所述指部(36)用于与所述惯性转子(23)的驱动构件(29)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手柄装置(1),其中所述惯性转子(23)包括阻塞构件(28),所述阻塞构件(28)配置为在所述阻止位置接合所述后杆(13)并阻止所述后杆(13)旋转。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手柄装置(1),其中所述惯性转子(23)由可逆可变形构件(27)维持在所述停靠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手柄装置(1),其中所述桥(25)平行于所述后杆(13)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手柄装置(1),其中所述桥(25)由可逆可变形构件(45)维持在所述脱离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手柄装置(1),其中所述桥(25)包括朝向所述闩杆(7)的下端和朝向所述惯性转子(23)的上端,致动臂(33)从所述上端延伸以及接合臂(37)从所述下端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手柄装置(1),其中所述桥(25)的接合臂(37)和致动臂(33)平行地延伸。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手柄装置(1),其中所述桥(25)还包括配重(43),所述配重(43)与所述致动臂(33)的延伸相反地设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手柄装置(1),其中所述桥包括中空的圆柱芯,所述桥围绕所述圆柱芯枢转,所述接合臂和所述致动臂延伸至所述圆柱芯。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手柄装置(1),其中所述闩杆(7)包括互补接合构件(69),所述互补接合构件(69)布置为在所述接合位置与所述桥(25)的接合臂(37)配合。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手柄装置(1),其中所述互补接合构件(69)以开口的形式,带有两个在不同方向延伸的止动件(71)。
CN202310323882.4A 2022-04-13 2023-03-29 手柄装置 Pending CN11690590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22168082.0 2022-04-13
EP22168082.0A EP4261371A1 (en) 2022-04-13 2022-04-13 Handle arrangement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905909A true CN116905909A (zh) 2023-10-20

Family

ID=813084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323882.4A Pending CN116905909A (zh) 2022-04-13 2023-03-29 手柄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332441A1 (zh)
EP (1) EP4261371A1 (zh)
CN (1) CN116905909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50018B2 (ja) * 2019-02-04 2022-04-07 株式会社アルファ 車両のドアハンドル装置
JP7313995B2 (ja) * 2019-09-11 2023-07-25 株式会社アルファ 車両のハンドル装置
JP7313996B2 (ja) * 2019-09-11 2023-07-25 株式会社アルファ 車両のハンドル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332441A1 (en) 2023-10-19
EP4261371A1 (en) 2023-10-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811182B2 (ja)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JP6629724B2 (ja) ドアハンドルとドアハンドル用の作動装置とから構成されるシステム
KR101637820B1 (ko) 차량용 리트랙터블 핸들 장치
US9410345B2 (en) Vehicle door lock device
JP4648965B2 (ja) 収納ボックスの開閉機構
JP7351486B2 (ja) 格納式ドアハンドルのモータ駆動制御装置及び操作方法
WO2021049212A1 (ja) 車両のハンドル装置
EP4030022A1 (en) Handle device for vehicle
JP6144512B2 (ja) 車両ドアロック装置
JP2018500487A (ja) 自動車ドア用ラッチ
US20220290472A1 (en) Opening and closing device for glove boxes
US20210363795A1 (en) Door handle device for vehicle
CN116905909A (zh) 手柄装置
JP4293452B2 (ja) 車両用収納ボックス
JP7050018B2 (ja) 車両のドアハンドル装置
JP4345432B2 (ja) 車両用ドアラッチ機構
KR20110019273A (ko) 자동차용 인사이드 핸들의 스냅백 방지 장치
US11486174B2 (en) Vehicular door lock device
JP3636306B2 (ja) リトラクタブルルーフ
CN110268126B (zh) 用于交替致动两个单独的机动车功能元件的可反转触发单元
CN117005761A (zh) 用于把手装置的挡板系统
KR101371257B1 (ko) 차량의 슬라이딩 도어용 잠금장치
KR102239751B1 (ko) 자동차용 출몰형 아웃사이드 도어핸들 장치
KR20220159472A (ko) 차량 잠금 장치
JP4448672B2 (ja) ドア固定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