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890918A - 车身的后部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身的后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890918A
CN116890918A CN202310142197.1A CN202310142197A CN116890918A CN 116890918 A CN116890918 A CN 116890918A CN 202310142197 A CN202310142197 A CN 202310142197A CN 116890918 A CN116890918 A CN 11689091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vehicle body
rear side
sub
side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14219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赤羽祐哉
千野峻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8909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89091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09Means for mounting load bearing surfa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02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comprising longitudinally or transversely arranged frame members
    • B62D21/03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comprising longitudinally or transversely arranged frame members transverse members providing body suppor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1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with resilient means for suspension, e.g. of wheels or engine; sub-frames for mounting engine or suspens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6Mud-guards or wings; Wheel cover pan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62D25/2009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5/2027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the subunits being rear structu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7/00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来有效果地提高副车架的连接强度的车身的后部结构。本发明的车身的后部结构包括:底板面板(3),构成车身(1)的后部的底板部(2);后侧车架(10),在底板面板(3)中的车宽方向的外侧沿车身(1)的前后方向延伸;以及副车架(5),被设置在底板面板(3)的下方而对悬架零件予以支撑,后侧车架(10)包括紧固副车架(5)的副车架紧固部(60),副车架紧固部(60)连结后侧车架(10)与底板面板(3)。

Description

车身的后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身的后部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将对马达或引擎等装置或者悬架等结构物予以支撑的副车架等安装于车身的主体的结构,例如有专利文献1所示的结构。所述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包括在紧固于上横梁的状态下沿车辆的前后方向支撑马达的紧固构件,由此来确保马达单元的支撑刚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8-11478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近年来,随着电动车辆或混合动力车辆的普及,包括大型电池的车辆正在增加。在车身中搭载大型电池等的情况下,若考虑与其他装置等的布局,则有可能无法在车身侧的横梁安装副车架等的支撑构件,此时,有可能难以确保利用副车架等来支撑的装置的充分的支撑刚性,甚而车身的后部所需的强度。
本发明是有鉴于所述问题而完成,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身的后部结构,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来有效果地提高副车架的连接强度,确保车身后部所需的强度,由此,既提高借助车辆的交通的安全性,又抑制交通的顺畅性的下降。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了解决所述问题,本发明的车身的后部结构包括:底板面板3,构成车身1的后部的底板部2;后侧车架10,在底板面板3中的车宽方向的外侧沿车身1的前后方向延伸;以及副车架5,被设置在底板面板3的下方而支撑悬架零件,后侧车架10包括紧固副车架5的副车架紧固部60,副车架紧固部60连结后侧车架10与底板面板3。
根据本发明的车身的后部结构,后侧车架的副车架紧固部连结后侧车架与底板面板,由此,能够通过所述副车架紧固部来使从副车架输入至后侧车架的载荷分散至后侧车架以及底板面板。因此,能够有效果地提高副车架的连接强度,从而能够确保车身后部所需的强度。
而且,所述的本发明中,也可包括:轮罩50,配置在车宽方向上的后侧车架10的外侧;以及横梁40,在底板面板3的上表面侧从轮罩50朝车宽方向的内侧延伸,副车架紧固部60经由底板面板3接合于横梁40。
根据所述结构,将副车架紧固部接合于从轮罩朝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横梁,由此,能够将从副车架输入的载荷也分散至横梁,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副车架的连接强度。
而且,所述的本发明中,也可为,副车架紧固部60包括第一连结构件61,所述第一连结构件61连结后侧车架10的车宽方向的内侧的壁部13与底板面板3。
根据所述结构,通过包括连结后侧车架与底板面板的第一连结构件,从而能够经由所述第一连结构件将从副车架输入至后侧车架的载荷分散至底板面板,并且能够将输入至后侧车架的载荷传递至横梁或底板面板。因此,对于相对于后侧车架的、朝向车宽方向内侧的载荷,能够抑制后侧车架朝向同方向的位移(朝向车宽方向内侧的倾倒),因此能够有效果地提高副车架的连接强度。
而且,所述的本发明中,也可为,副车架紧固部60包括第二连结构件62,所述第二连结构件62以跨及后侧车架10的下侧的壁部14以及第一连结构件61的方式而设置。
根据所述结构,通过包括以跨及后侧车架的下侧的壁部以及第一连结构件的方式而配置的第二连结构件,从而能够通过所述第二连结构件来使从副车架输入的载荷分散至第一连结构件与后侧车架,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副车架的连接强度。
而且,所述的本发明中,第一连结构件61可连结于后侧车架10的内侧的壁部13与下侧的壁部14,且为随着从后侧车架10朝向车宽方向的内侧而前后方向的宽度尺寸变小的形状。
根据所述结构,第一连结构件为随着朝向车宽方向内侧而前后方向的宽度尺寸逐渐变小的形状,除此以外,还连结于后侧车架的内侧的壁部与下侧的壁部,由此,能够对从副车架输入的载荷进行分散,并且能够将从后侧车架输入至第一连结构件的载荷更有效率地传递至横梁或底板面板。因此,对于相对于后侧车架的、朝向车宽方向内侧的载荷,能够更有效果地抑制后侧车架朝向同方向的位移(朝向车宽方向内侧的倾倒),从而能够更有效果地提高副车架的连接强度。
而且,所述的本发明中,也可为,第二连结构件62连结于第一连结构件61,并且连结于后侧车架10的下侧的壁部14以及车宽方向的外侧的壁部(12)。
根据所述结构,通过将第二连结构件连结于第一连结构件,并且连结于后侧车架的下侧的壁部与车宽方向的外侧的壁部,从而能够将从副车架输入至第二连结构件的载荷分散至第一连结构件与后侧车架,能够进一步提高副车架的连接强度。
而且,所述的本发明中,也可包括:第一棱线61a,设于第一连结构件61;以及第二棱线62a,设于第二连结构件62,从副车架紧固部60中的副车架紧固面62b延伸至底板面板3为止,第一棱线61a与第二棱线62a以彼此连续的方式而配置。
根据所述结构,第二连结构件的从副车架紧固面延伸至底板面板为止的第二棱线以与第一连结构件的第一棱线连续的方式而配置,由此,能够将从副车架输入的载荷顺利地传递至第一连结构件与横梁,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副车架的连接强度。
而且,所述的本发明中,也可包括:加强框架80,位于比副车架紧固部60更靠车宽方向的内侧处,加强框架80沿车身1的前后方向延伸,且与横梁40交叉。
根据所述结构,包括位于比副车架紧固部更靠车宽方向内侧处的加强框架,所述加强框架沿车身的前后方向延伸并与横梁交叉,因此能够将输入至横梁的来自副车架的载荷传递至加强框架,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副车架的连接强度。
另外,所述括号内的符号是示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对应的构成部件的附图参照编号以供参考。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的后部结构,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来有效果地提高副车架的连接强度,从而能够确保车身后部所需的强度,由此,既能提高借助车辆的交通的安全性,又能抑制交通的顺畅性的下降。
附图说明
图1是从上方观察适用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后部结构的、车身后部的底板部的概略立体图。
图2是从下表面侧观察车身后部的底板部的概略仰视图(底面图)。
图3是图2的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表示副车架紧固部的立体图,且是省略了第二连结构件的图示的图。
图5是表示副车架紧固部的立体图。
图6是从侧方观察车身后部的底板部的图。
图7是表示副车架紧固部的剖面的图,且是表示图3的B-B向视剖面的图。
[符号的说明]
1:车身
2:底板部
3:后底板面板(底板面板)
4:侧梁
4b:后端部
5:副车架
10:后侧车架
12:外侧壁
13:内侧壁(内侧的壁部)
14:下壁(下侧的壁部)
15:加劲杆
16:焊接部
17:臂安装部
17b:凹部
30:前横梁
31:前侧连结部
40:后横梁(横梁)
41:后侧连结部
50:后轮罩(轮罩)
50a:前端部
50b:内表面
50c:上端部
51:鼓出部
60:副车架紧固部
61:第一连结构件
61a:第一棱线
62:第二连结构件
62a:第二棱线
62b:副车架紧固面
62c:开口部
70:凸台构件
80:加强框架
80a:前侧的端部
80b:后侧的端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以下的说明中称作前或后时,表示后述的车身(车辆)的前进方向即前侧或后退方向即后侧。而且,在称作左、右时,分别表示朝向车身(车辆)的前进方向(前侧)的状态下的车宽方向的左、右。而且,在称作上、下时,表示车身(车辆)的上下方向(铅垂上下方向)。
图1以及图2是表示适用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后部结构的、车身后部的底板部的图,图1是从上方观察底板部的概略立体图,图2是从下表面侧观察底板部的仰视图(底面图)。如这些图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身1包括:底板部2,设于所述车身1的后部;一对后侧车架10、10,在底板部2中的车宽方向的外侧沿车身1的前后方向延伸;前横梁30,连结于一对后侧车架10、10之间并朝车宽方向的内侧延伸;后横梁40,在比前横梁30更靠后侧的位置连结于一对后侧车架10、10之间并朝车宽方向的内侧延伸;以及后底板面板3,在一对后侧车架10、10之间构成底板部2的底面。
在一对后侧车架10、10各自的车宽方向的外侧,设有收容后轮(后轮胎)(未图示)的后轮罩50、后轮罩50。后轮罩50包括鼓出部51,所述鼓出部51具有覆盖后轮胎的外形的弯曲面状的外形而朝车宽方向的内侧鼓出而成。
前横梁30在后侧车架10中的设在比后轮罩50的前端部50a更靠前方的位置的前侧连结部(第一连结部)31处,连结于后侧车架10的内侧壁13的侧面(内表面),而在车宽方向上将左右的后侧车架10、10彼此连接。而且,后横梁40在后侧车架10中的设在后轮罩50内侧的位置的后侧连结部(第二连结部)41中,连结于后侧车架10的内侧壁13的侧面(内表面),并从所述后侧连结部41进一步沿着后轮罩50的内表面50b(鼓出部51的内壁)朝上方延伸,且两端部40c、40c分别到达后轮罩50、后轮罩50的上端部50c、上端部50c。因此,后横梁40将左右的后侧车架10、10彼此连接,并且左右的后轮罩50、50也彼此连接。而且,在车宽方向上邻接的后侧车架10与后轮罩50也通过后横梁40而连结。
而且,如图2所示,在比车宽方向上的后侧车架10、10更靠内侧的位置,设有沿车身1的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加强框架80、80。加强框架80在后底板面板3的下侧,其前侧的端部80a(经由后底板面板3)通过熔接而接合于前横梁30,后侧的端部80b(经由后底板面板3)通过熔接而接合于后横梁40。由此,加强框架80与前横梁30以及后横梁40交叉而与它们接合。
另外,左右一对后侧车架10、10与后轮罩50、后轮罩50以及后述的副车架紧固部60、副车架紧固部60等为彼此对称的形状以及结构,以下的说明中,对其中一个后侧车架10、后轮罩50以及副车架紧固部60等进行说明。
后侧车架10包括:外侧壁12,构成车宽方向的外侧的壁部;内侧壁13,构成车宽方向的内侧的壁部;底壁(下壁)14,构成底部(底面);以及上壁(未图示),构成上部(上表面),从前后方向观察的长边方向的剖面构成为大致矩形形状(大致口字形)的闭合剖面。并且,比后轮罩50的前端部50a更靠后侧的位置的后侧车架10的外侧壁12包括后轮罩50的内表面50b(鼓出部51的内壁),比后轮罩50的前端部50a更靠前侧的位置的后侧车架10的外侧壁12包括侧梁4的内侧面。侧梁4是在后轮罩50的前方使车身的两侧朝前后方向延伸的长条状的构件,其后端部4b配置在与后轮罩50的前端部50a相向的位置。因此,侧梁4的后端部4b及其附近在后侧车架10的外侧朝前后方向延伸。
而且,如图2所示,在后侧车架10,设有用于安装拖曳臂(未图示)的臂安装部17。臂安装部17形成有在其下表面侧(后侧车架10的下表面)开口而朝上方凹陷的凹部17b。拖曳臂的构成零件连结于所述凹部17b内。臂安装部17配置在后侧车架10中的在车宽方向上与后轮罩50的前端部50a及侧梁4的后端部4b以及前侧连结部31并排的位置。
在后底板面板3的下方,设置有对悬架零件予以支撑的副车架5(参照图6),在后侧车架10,设有紧固副车架5的副车架紧固部60。图3至图5是表示副车架紧固部的图,图3是图2的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4以及图5是表示副车架紧固部的立体图。而且,图6是从侧方观察车身后部的底板部的图,图7是表示副车架紧固部的剖面的图,且是表示图3的B-B向视剖面的图。
副车架紧固部60被设在与后侧车架10的前后方向上的连结有后横梁40的后侧连结部41并排的位置,且是作为使后侧车架10的下壁14朝下侧突出而成的突出部而设。副车架紧固部60是包括连结后侧车架10的内侧壁13与后底板面板3的第一连结构件61、以及以跨及后侧车架10的下壁14以及第一连结构件61的方式配置的第二连结构件62而构成。另外,图4中,省略了副车架紧固部60的第二连结构件62以及后底板面板3而图示。第一连结构件61是以从其下表面侧罩住连结有后侧车架10与后横梁40的后侧连结部41的方式而安装,通过熔接而接合于后侧车架10的下壁14与内侧壁13,并且通过熔接而接合于后底板面板3的下表面。而且,如图3所示,第一连结构件61为从后侧车架10朝向车宽方向的内侧而其前后方向的宽度尺寸逐渐变小的形状,车宽方向的内侧沿着后横梁40的长边方向延伸。而且,第一连结构件61具有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山脊状的第一棱线61a,所述第一棱线61a从后侧车架10朝向车宽方向的内侧而沿着后横梁40的长边方向延伸。
第二连结构件62是以从其下表面侧罩住后侧车架10的下壁14与第一连结构件61的方式而安装,并通过熔接而接合于后侧车架10的下壁14以及外侧壁12,并且通过熔接而接合于第一连结构件61的下表面侧。第二连结构件62如图6所示,其剖面形成为从后侧车架10的下壁14朝下方突出的突起状,第二连结构件62的下端面成为使副车架5紧固的平面状的副车架紧固面62b。而且,如图4至图7所示,在后侧车架10的下壁14与第二连结构件62的副车架紧固面62b之间,设置有其轴向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圆筒状的凸台构件70。凸台构件70从副车架紧固面62b贯穿后侧车架10的下壁14以及设在后侧车架10内的加劲杆15而到达其上侧为止。凸台构件70中,在上端部(未图示)附近的外周所设的焊接部16通过熔接(惰性气体保护(Metal-Inert Gas,MIG)熔接)而接合于加劲杆15。另一方面,凸台构件70的下端部(未图示)与副车架紧固面62b的接合部未经熔接。在副车架紧固面62b设有开口部62c,副车架5经由所述开口部62c而紧固地固定至凸台构件70。
而且,如图3至图5所示,第二连结构件62也为从后侧车架10朝向车宽方向的内侧而其前后方向的宽度尺寸逐渐变小的形状,且车宽方向的内侧沿着后横梁40的长边方向而延伸。而且,第二连结构件62具有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山脊状的第二棱线62a,所述第二棱线62a也从后侧车架10朝向车宽方向的内侧而沿着后横梁40的长边方向延伸。因此,第二棱线62a从副车架紧固面62b沿车宽方向延伸至后底板面板3为止,第一连结构件61的第一棱线61a与第二连结构件62的第二棱线62a以彼此连续的方式而配置。
而且,如图2所示,接合于后横梁40的加强框架80位于比副车架紧固部60更靠车宽方向的内侧处。
本实施方式的车身的后部结构包括:后底板面板3,构成车身1的后部的底板部2;后侧车架10,在后底板面板3中的车宽方向的外侧沿车身1的前后方向延伸;以及副车架5,被设置在后底板面板3的下方而对悬架零件予以支撑。并且,后侧车架10包括紧固副车架5的副车架紧固部60,所述副车架紧固部60连结后侧车架10与后底板面板3。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身1的后部结构,后侧车架10的副车架紧固部60连结后侧车架10与后底板面板3,由此,能够通过所述副车架紧固部60来使从副车架5输入至后侧车架10的载荷分散至后侧车架10以及后底板面板3。因此,能够有效果地提高副车架5的连接强度,从而能够确保车身1的后部所需的强度。
而且,本实施方式中,包括:后轮罩50,配置在车宽方向上的后侧车架10的外侧;以及后横梁40,在后底板面板3的上表面侧从后轮罩50朝车宽方向的内侧延伸,副车架紧固部60经由后底板面板3接合于后横梁40。
根据所述结构,将副车架紧固部60接合于从后轮罩50朝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后横梁40,由此,能够将从副车架5输入的载荷也分散至后横梁40,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副车架5的连接强度。
而且,本实施方式中,副车架紧固部60包括第一连结构件61,所述第一连结构件61连结后侧车架10的内侧壁13与后底板面板3。
根据所述结构,通过包括连结后侧车架10与后底板面板3的第一连结构件61,从而能够经由所述第一连结构件61将从副车架5输入至后侧车架10的载荷分散至后横梁40以及后底板面板3。因此,对于相对于后侧车架10的、朝向车宽方向内侧的载荷,能够抑制后侧车架10朝向同方向的位移(朝向车宽方向内侧的倾倒),因此能够有效果地提高副车架5的连接强度。
而且,本实施方式中,副车架紧固部60包括第二连结构件62,所述第二连结构件62以跨及后侧车架10的下壁(下侧的壁部)14以及第一连结构件61的方式而设置。
根据所述结构,通过包括以跨及后侧车架10的下壁14以及第一连结构件61的方式而配置的第二连结构件62,从而能够通过所述第二连结构件62来使从副车架5输入的载荷分散至第一连结构件61与后侧车架10,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副车架5的连接强度。
而且,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连结构件61连结于后侧车架10的内侧壁13与下壁14,且为随着从后侧车架10朝向车宽方向的内侧而前后方向的宽度尺寸变小的形状。
根据所述结构,第一连结构件61为随着朝向车宽方向内侧而前后方向的宽度尺寸逐渐变小的形状,除此以外,还连结于后侧车架10的内侧壁13与下壁14,由此,能够对从副车架5输入的载荷进行分散,并且能够将从后侧车架10输入至第一连结构件61的载荷更有效率地传递至后横梁40或后底板面板3。因此,对于相对于后侧车架10的、朝向车宽方向内侧的载荷,能够更有效果地抑制后侧车架10朝向同方向的位移(朝向车宽方向内侧的倾倒),从而能够更有效果地提高副车架5的连接强度。
而且,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连结构件62连结于第一连结构件61,并且连结于后侧车架10的下壁14以及车宽方向的外侧壁12。
根据所述结构,通过将第二连结构件62连结于第一连结构件61,并且连结于后侧车架10的下壁14与外侧壁12,从而能够将从副车架5输入至第二连结构件62的载荷分散至第一连结构件61与后侧车架10,能够进一步提高副车架5的连接强度。
而且,本实施方式中,包括:第一棱线61a,设于第一连结构件61;以及第二棱线62a,设于第二连结构件62,从副车架紧固部60中的副车架紧固面62b延伸至后底板面板3为止,第一棱线61a与第二棱线62a以彼此连续的方式而配置。
根据所述结构,第二连结构件62的从副车架紧固面62b延伸至后底板面板3为止的第二棱线62a以与第一连结构件61的第一棱线61a连续的方式而配置,由此,能够将从副车架5输入的载荷顺利地传递至第一连结构件61与后横梁40,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副车架5的连接强度。
而且,本实施方式中,包括:加强框架80,位于比副车架紧固部60更靠车宽方向的内侧处,所述加强框架80沿车身1的前后方向延伸,且与后横梁40交叉。
根据所述结构,包括位于比副车架紧固部60更靠车宽方向内侧处的加强框架80,所述加强框架80沿车身的前后方向延伸并与后横梁40交叉,因此能够将输入至后横梁40的来自副车架5的载荷传递至加强框架80,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副车架5的连接强度。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能够在权利要求以及说明书与附图中记载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中进行各种变更。

Claims (8)

1.一种车身的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板面板,构成车身的后部的底板部;
后侧车架,在所述底板面板中的车宽方向的外侧沿车身的前后方向延伸;以及
副车架,被设置在所述底板面板的下方而对悬架零件予以支撑,
所述后侧车架包括紧固所述副车架的副车架紧固部,
所述副车架紧固部连结所述后侧车架与所述底板面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的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轮罩,配置在车宽方向上的所述后侧车架的外侧;以及
横梁,在所述底板面板的上表面侧从所述轮罩朝车宽方向的内侧延伸,
所述副车架紧固部经由所述底板面板接合于所述横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的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副车架紧固部包括第一连结构件,所述第一连结构件连结所述后侧车架的车宽方向的内侧的壁部与所述底板面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的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副车架紧固部包括第二连结构件,所述第二连结构件以跨及所述后侧车架的下侧的壁部以及所述第一连结构件的方式而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的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结构件连结于所述后侧车架的所述内侧的壁部与所述下侧的壁部,且
所述第一连结构件为随着从所述后侧车架朝向车宽方向的内侧而前后方向的宽度尺寸变小的形状。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的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连结构件连结于所述第一连结构件,并且连结于所述后侧车架的所述下侧的壁部以及车宽方向的外侧的壁部。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的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棱线,设于所述第一连结构件;以及
第二棱线,设于所述第二连结构件,从所述副车架紧固部中的副车架紧固面延伸至所述底板面板为止,
所述第一棱线与所述第二棱线以彼此连续的方式而配置。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的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加强框架,位于比所述副车架紧固部更靠车宽方向的内侧处,所述加强框架沿车身的前后方向延伸,且与所述横梁交叉。
CN202310142197.1A 2022-03-31 2023-02-21 车身的后部结构 Pending CN11689091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058971 2022-03-31
JP2022058971A JP2023150071A (ja) 2022-03-31 2022-03-31 車体の後部構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890918A true CN116890918A (zh) 2023-10-17

Family

ID=881955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142197.1A Pending CN116890918A (zh) 2022-03-31 2023-02-21 车身的后部结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311992A1 (zh)
JP (1) JP2023150071A (zh)
CN (1) CN116890918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261917A1 (ja) * 2019-06-27 2020-12-3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後部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150071A (ja) 2023-10-16
US20230311992A1 (en) 2023-10-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421818B (zh) 车辆后部结构
EP2740651A1 (en) Vehicle body lateral structure
CN109421806B (zh) 车辆后部结构
CN111942481B (zh) 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CN107097858B (zh) 车身结构
JP3866415B2 (ja) 車体構造
JP4045778B2 (ja)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CN111032493A (zh) 车辆后部构造
CN109421824B (zh) 车辆下部结构
US11912344B2 (en) Vehicle lower part structure
CN116890918A (zh) 车身的后部结构
CN115771565A (zh) 车辆
US11807306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JP2004338581A (ja)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CN110920757B (zh) 车辆的下部结构
CN112109811B (zh) 车身结构和包括该车身结构的车辆
JP2018161934A (ja) 車体のフロア構造
JP4778153B2 (ja) 車両のリヤフレーム構造
JPH11192977A (ja) 自動車の車体フレーム補強構造
US20230311995A1 (en) Rear part structure of vehicle body
CN216185493U (zh) 车体侧部结构
JP4154918B2 (ja) 自動車の後部車体構造
CN220785912U (zh) 一种车身横梁及车辆
US20220348267A1 (en) Lower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WO2023062676A1 (ja) 車体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