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853171A - 气体发生器 - Google Patents

气体发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853171A
CN116853171A CN202310836924.4A CN202310836924A CN116853171A CN 116853171 A CN116853171 A CN 116853171A CN 202310836924 A CN202310836924 A CN 202310836924A CN 116853171 A CN116853171 A CN 11685317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eripheral wall
resin
connector
wall portion
igni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83692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平野干雄
三锅笃
加藤万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cel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aicel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cel Corp filed Critical Daicel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68531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85317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flation fluid source or means to control inflation fluid flow
    • B60R21/264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flation fluid source or means to control inflation fluid flow using instantaneous generation of gas, e.g. pyrotechnic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flation fluid source or means to control inflation fluid flow
    • B60R21/264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flation fluid source or means to control inflation fluid flow using instantaneous generation of gas, e.g. pyrotechnic
    • B60R21/2644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flation fluid source or means to control inflation fluid flow using instantaneous generation of gas, e.g. pyrotechnic using only solid reacting substances, e.g. pellets, powd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42AMMUNITION; BLASTING
    • F42BEXPLOSIVE CHARGES, e.g. FOR BLASTING, FIREWORKS, AMMUNITION
    • F42B3/00Blasting cartridges, i.e. case and explosive
    • F42B3/10Initiators therefor
    • F42B3/12Bridge initi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42AMMUNITION; BLASTING
    • F42CAMMUNITION FUZES; ARMING OR SAFETY MEANS THEREFOR
    • F42C11/00Electric fuz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flation fluid source or means to control inflation fluid flow
    • B60R2021/26029Igni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 Bags (AREA)
  • Feeding, Discharge, Calcimining, Fusing, And Gas-Generation Devices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 Spark Plu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气体发生器。点火器保持结构具备:点火器,具有包括点火药的点火部和从点火部延伸的导电销;树脂制的第一树脂部,设于点火器与安装部之间,以点火部与导电销的顶端隔着贯通孔位于相反侧且导电销由周壁部包围的方式,保持点火器;以及树脂制的第二树脂部,设于周壁部,在周壁部的内侧形成作为可插入与导电销连接的连接器的空间的连接器插入部,第二树脂部以使向连接器插入部露出的金属制的露出面形成于周壁部的方式,在周壁部的内侧与第一树脂部间隔开设置。

Description

气体发生器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20年8月5日、申请号为202080060475.3、发明名称为“点火器保持结构”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PCT申请号为PCT/JP2020/030025)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气体发生器的点火器保持结构。
背景技术
点火器作为气囊用气体发生器、座椅安全带卷收器用气体发生器等的启动装置来使用,主要通过点火电流进行工作的电点火器广为人知。作为用于将点火器安装于气体发生器的结构,已知介由树脂将点火器安装至设于外壳的筒状的构件的结构。
与此相关地,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气体发生器中,在外壳的底板的中心部形成有安装有点火器的筒状的安装部,通过设于点火器与安装部之间的树脂,将点火器固定于安装部的一端侧。该树脂还在安装部的另一端侧形成供用于向点火器供给电流的连接器插入的空间。
在专利文献2所示的气体发生器中,进一步地,在树脂中埋设导电构件,使导电构件向连接器的插入空间露出,以便连接器的接地端与该导电构件接触。由此,抑制在金属制的外壳蓄积静电,防止点火器的误动作。此外,在专利文献2的气体发生器中,注塑成型时在导电构件形成供树脂材料流动的沟槽,由此将用于保持点火器的树脂与用于形成连接器的插入空间的树脂在安装部的内侧连结,将这些树脂形成为一体。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第7540241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3-22701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如现有技术那样,在介由树脂安装点火器的结构中,即使充分确保连接器的插入空间,如果将用于保持点火器的树脂与用于形成连接器的插入空间的树脂在安装部的内侧连结,则树脂之间连结的部分容易沿着安装部的内表面形成为薄壁。由此,可能该部分的强度会降低,树脂容易产生损伤。此外,根据树脂的种类,会有吸收湿气的性质,在该情况下,如果厚度薄则有容易吸收湿气的倾向。因此,如果在树脂中形成有薄壁的部分,湿气也有可能会经该薄壁的部分传递从而容易侵入气体发生器的内部。如果湿气侵入气体发生器的内部,则存在如下的问题:难以将容纳于气体发生器的内部的气体发生剂维持在干燥状态,气体发生器的性能变得不稳定。
本公开的技术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用于隔着树脂将点火器安装于金属制的安装部的气体发生器用的点火器保持结构中,能抑制树脂的损伤和湿气的侵入的技术。
本发明涉及下述项:
项1.一种点火器保持结构,其是用于将点火器安装于金属制的安装部的气体发生器用的点火器保持结构,其中,
在所述安装部形成有供所述点火器贯通的贯通孔和包括所述贯通孔的内表面的周壁部,
所述点火器保持结构具备:
点火器,所述点火器具有包括点火药的点火部和从所述点火部延伸的导电销;
树脂制的第一树脂部,所述树脂制的第一树脂部设于所述点火器与所述安装部之间,以所述点火部与所述导电销的顶端隔着所述贯通孔位于相反侧且所述导电销由所述周壁部包围的方式,保持所述点火器;以及
树脂制的第二树脂部,所述树脂制的第二树脂部设于所述周壁部,在所述周壁部的内侧形成作为可插入与所述导电销连接的连接器的空间的连接器插入部,
所述第二树脂部以使向所述连接器插入部露出的金属制的露出面形成于所述周壁部的方式,在所述周壁部的内侧与所述第一树脂部间隔开设置。
项2.根据项1所述的点火器保持结构,其中,
所述露出面形成为由于所述第二树脂部在所述周壁部的内侧与所述第一树脂部间隔开而向所述连接器插入部露出的所述周壁部的一部分。
项3.根据项1或2所述的点火器保持结构,其中,
在所述安装部,除形成有所述贯通孔以外,还形成有从隔着所述周壁部的所述第一树脂部侧贯通于所述第二树脂部侧的连接孔,
所述第一树脂部与所述第二树脂部在所述连接孔的内部连接。
项4.根据项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点火器保持结构,其中,
所述周壁部具有:里侧周壁部,形成有所述露出面;以及近前侧周壁部,在所述连接器相对于所述连接器插入部的插入方向上形成于比所述里侧周壁部靠近前侧,比所述露出面向所述周壁部的外侧扩展,
所述第二树脂部以不阻碍所述连接器向所述连接器插入部的插入的方式设于所述近前侧周壁部。
项5.根据项4所述的点火器保持结构,其中,
作为所述第二树脂部中与所述连接器对置的面的连接器导入面形成为与所述露出面平齐。
项6.根据项4所述的点火器保持结构,其中,
以作为所述第二树脂部中与所述连接器对置的面的连接器导入面位于比所述露出面靠所述周壁部的内侧的方式,在所述露出面与所述连接器导入面之间形成台阶部,
所述台阶部构成为:在所述连接器插入至所述连接器插入部的情况下,通过从所述连接器突出的突出部与所述台阶部卡合来限制所述连接器从所述连接器插入部的拔出。
项7.根据项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点火器保持结构,其中,
所述露出面形成为:在设有接地端子的所述连接器插入至所述连接器插入部的情况下,能与所述接地端子接触。
项8.根据项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点火器保持结构,其中,
所述第一树脂部,包括:
保持部,以所述点火部与所述导电销的顶端隔着所述贯通孔位于相反侧,且所述导电销由所述周壁部包围的方式,保持所述点火器;以及
筒状部,形成为一端部与所述保持部连结的筒状,另一端部闭塞,所述筒状部在内侧容纳所述点火部的一部分,并且在所述筒状部与所述点火部之间形成容纳通过所述点火部的工作而燃烧的气体发生剂的燃烧室,
所述保持部与所述筒状部形成为一体。
技术方案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在本公开的点火器保持结构中,在安装部的内侧,将用于保持点火器的树脂与用于形成连接器的插入空间的树脂间隔开,由此来抑制树脂在安装部的内侧成为薄壁。
更详细而言,本公开的技术是一种点火器保持结构,其是用于将点火器安装于金属制的安装部的气体发生器用的点火器保持结构,其中,在所述安装部形成有供所述点火器贯通的贯通孔和包括所述贯通孔的内表面的周壁部,所述点火器保持结构具备:所述点火器,具有包括点火药的点火部和从所述点火部延伸的导电销;树脂制的第一树脂部,设于所述点火器与所述安装部之间,以所述点火部与所述导电销的顶端隔着所述贯通孔位于相反侧且所述导电销由所述周壁部包围的方式,保持所述点火器;以及树脂制的第二树脂部,设于所述周壁部,在所述周壁部的内侧形成作为可插入与所述导电销连接的连接器的空间的连接器插入部,所述第二树脂部以使向所述连接器插入部露出的金属制的露出面形成于所述周壁部的方式,在所述周壁部的内侧与所述第一树脂部间隔开设置。
根据本公开的点火器保持结构,避免将用于保持点火器的树脂与用于形成连接器的插入空间的树脂在周壁部的内侧连结,即,避免在安装部的内侧连结,由此,能够抑制树脂在安装部的内侧形成为薄壁。其结果是,能够确保安装部的内侧的树脂的强度,抑制树脂的损伤。此外,能够适当地抑制由树脂形成为薄壁引起的湿气向气体发生器的内部的侵入。更详细而言,能够适当地抑制湿气在树脂的薄壁部分的传递,从而侵入点火器周边,即,侵入作为容纳有通过点火器而燃烧的气体发生剂的空间的燃烧室。其结果是,能够适当地维持燃烧室的气体发生剂的干燥状态,使气体发生器的性能稳定化。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的点火器保持结构能够应用于气囊用的气体发生器、座椅安全带卷收器用的气体发生器。此外,所应用的气体发生器可以是仅具备一个点火器的单级型(single type)气体发生器,也可以是具备两个点火器的双级型(dual type)气体发生器。此外,安装部可以由气体发生器具备的外壳的一部分形成,也可以形成为独立的套环(collar)。此外,点火器保持结构并不限定于嵌入气体发生器的状态,也可以具有将包括点火器、第一树脂部以及第二树脂部的点火器保持结构与作为安装部的套环组合在一起的点火器组装体的状态。
此外,也可以是,在上述点火器保持结构中,所述露出面形成为通过所述第二树脂部在所述周壁部的内侧与所述第一树脂部间隔开而向所述连接器插入部露出的所述周壁部的一部分。由此,无需将用于形成露出面的零件与周壁部分别设置,能够抑制零件件数和组装工时的增加。
此外,也可以是,在上述点火器保持结构中,在所述安装部除形成有所述贯通孔以外,还形成有从隔着所述周壁部的所述第一树脂部侧贯通于所述第二树脂部侧的连接孔,所述第一树脂部与所述第二树脂部在所述连接孔的内部连接。由此,在连接孔的内部连接第一树脂部与第二树脂部的树脂与连接孔的内表面卡合,因此,能够抑制第一树脂部和第二树脂部相对于安装部的转动。此外,从点火器保持结构的制造的观点来看,在通过注塑成型将第一树脂部和第二树脂部成型的情况下,从第一树脂部侧和第二树脂部侧中的一方流入成型用模具的树脂材料能够穿过连接孔流向另一方。由此,能够在一次注塑成型中将第一树脂部和第二树脂部同时成型,因此,能够减少工时。此外,只要有从第一树脂部侧流入树脂材料的浇口和从第二树脂部侧流入树脂材料的浇口中的任一方的浇口即可,因此,能够简化制造设备。
此外,也可以是,在上述点火器保持结构中,所述周壁部具有:里侧周壁部,形成有所述露出面;以及近前侧周壁部,在所述连接器相对于所述连接器插入部的插入方向上形成于比所述里侧周壁部靠近前侧,比所述露出面向所述周壁部的外侧扩展,所述第二树脂部以不阻碍所述连接器向所述连接器插入部的插入的方式设于所述近前侧周壁部。由此,通过将第二树脂部设于比露出面向周壁部的外侧扩展的近前侧周壁部,也就是说,通过在宽的空间设置第二树脂部,能够充分确保连接器插入部的大小,并且将第二树脂部形成为更厚壁。其结果是,能够提高第二树脂部的强度。
而且,也可以是,在点火器保持结构中,作为所述第二树脂部中与所述连接器对置的面的连接器导入面形成为与所述露出面平齐。由此,连接器在不被露出面阻碍且不停滞于比连接器导入面靠里侧(露出面侧)的状态下被引导,能够顺畅地进行连接器向连接器插入部的插入。
此外,也可以是,在点火器保持结构中,以所述连接器导入面位于比所述露出面靠所述周壁部的内侧的方式,在所述露出面与所述连接器导入面之间形成台阶部,所述台阶部可以构成为:在所述连接器插入至所述连接器插入部的情况下,通过从所述连接器突出的突出部与所述台阶部卡合来限制所述连接器从所述连接器插入部的拔出。由此,能够将形成于露出面与连接器导入面之间的台阶利用于连接器的防脱。
此外,也可以是,在上述点火器保持结构中,所述露出面形成为:在设有接地端子的所述连接器插入至所述连接器插入部的情况下,能与所述接地端子接触。在此,接地端子是指与外部的接地电路电连接的端子。根据像这样的点火器保持结构,金属制的露出面与接地端子接触,由此,设有露出面的安装部与接地端子电连接。由此,在气体发生器的外壳蓄积有电荷的情况下,电荷从安装部经由接地端子流向接地电路。其结果是,气体发生器的电荷被安全地放电,能够防止由静电引起的点火器的误动作。例如,在外壳的一部分形成安装部的情况下,蓄积于外壳的电荷被安全地放电。但是,本公开的点火器保持结构也可以不与设有接地端子的连接器对应,也可以连接不具有接地端子的连接器。也就是说,露出面也可以不形成为能与连接器的接地端子接触。
此外,也可以是,在上述点火器保持结构中,所述第一树脂部,包括:保持部,以所述点火部与所述导电销的顶端隔着所述贯通孔位于相反侧,且所述导电销由所述周壁部包围的方式,保持所述点火器;以及筒状部,形成为一端部与所述保持部连结的筒状,另一端部闭塞,所述筒状部在内侧容纳所述点火部的一部分,并且在所述筒状部与所述点火部之间形成容纳通过所述点火部的工作而燃烧的气体发生剂的燃烧室,所述保持部与所述筒状部可以形成为一体。由此,通过由第一树脂部的一部分(筒状部)形成燃烧室,与通过其他构件形成燃烧室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零件件数和组装工时。而且,将燃烧室形成于第一树脂部的内部,因此,能够防止湿气穿过安装部与第一树脂部之间而侵入燃烧室。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技术,在气体发生器用的点火器保持结构中,能够抑制树脂的损伤和湿气的侵入。
附图说明
图1是具备实施方式1的点火器保持结构的气体发生器的轴向剖面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气体发生器中的点火器保持结构附近的轴向剖面图。
图3是表示在实施方式1的气体发生器连接有连接器的状态的轴向剖面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点火器保持结构的制造工序的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的气体发生器中的点火器保持结构附近的轴向剖面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的点火器保持结构的制造工序的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的气体发生器中的点火器保持结构附近的轴向剖面图。
图8是表示在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的气体发生器连接有连接器的状态的轴向剖面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3的气体发生器中的点火器保持结构附近的轴向剖面图。
图10是具备实施方式2的点火器保持结构的气体发生器的轴向剖面图。
图11是具备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的点火器保持结构的气体发生器的轴向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气体发生器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各实施方式中的各构成和各构成的组合等是一个例子,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适当的构成的附加、省略、置换以及其他变更。本发明不由实施方式限定,仅由权利要求限定。
<实施方式1>
作为实施方式1,对将本公开的点火器保持结构应用于气囊用的气体发生器的情况进行说明。
[整体构成]
图1是具备实施方式1的点火器保持结构的气体发生器的轴向剖面图。气体发生器100构成为具备一个由附图标记4表示的点火器的所谓单级型气体发生器。详细而言,如图1所示,气体发生器100具备外壳1、点火器4、第一树脂部5、第二树脂部6以及过滤器7。气体发生器100构成为通过使点火器4工作来使容纳于外壳1的气体发生剂110燃烧,将作为其燃烧生成物的燃烧气体从形成于外壳1的气体排出孔13排出,由此,使气囊(未图示)膨胀展开。如图1所示,点火器4在由第一树脂部5保持的状态下,安装于外壳1。此外,第二树脂部6形成作为可插入用于向点火器4供给电力(点火电流)的连接器200(参照图3)的空间的连接器插入部A1。在本说明书中,将包括点火器4、第一树脂部5以及第二树脂部6的用于将点火器4安装至外壳1的结构称为点火器保持结构10。以下,对气体发生器100的各构成进行详细地说明。
[外壳]
如图1所示,外壳1通过分别形成为有底筒状的金属制的上部壳体2和下部壳体3在将相互的开口端彼此面对的状态下接合来形成为轴向的两端闭塞的短尺寸筒状。但是,上部壳体2和下部壳体3的构成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适当使用公知的构成。在此,将沿着外壳1的轴向的方向定义为气体发生器100的上下方向,将上部壳体2侧(即,图1中的上侧)设为气体发生器100的上侧,将下部壳体3侧(即,图1中的下侧)设为气体发生器100的下侧。
上部壳体2具有:筒状的上筒部21以及将该上筒部21的上端闭塞的顶板部22。顶板部22在俯视观察下具有大致圆形状。上筒部21从顶板部22的周缘大致垂直地延伸,由此形成筒状的周壁。在上筒部21的上端侧连结有顶板部22,上筒部21的下端侧形成开口部。此外,在上筒部21的下端部连结有向半径方向外侧延伸的接合部23。下部壳体3具有筒状的下筒部31以及将该下筒部31的下端闭塞的底板部32。底板部32与上部壳体2的顶板部22同样地在俯视下具有大致圆形状。在下筒部31的上端部连结有向半径方向外侧延伸的接合部33。将上部壳体2的接合部23与下部壳体3的接合部33叠合并通过激光焊接等进行接合,由此形成外壳1。此外,在上部壳体2的上筒部21,沿周向排列形成有多个连通外壳1的内外的气体排出孔13。气体排出孔13通过未图示的密封带闭塞。
在此,如图1所示,在外壳1的下部壳体3设有供点火器4安装的安装部34。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部34与底板部32形成为一体。也就是说,由外壳1的一部分形成安装部34。因此,安装部34为金属制。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气体发生器100中的点火器保持结构10附近的轴向剖面图。如图2所示,安装部34通过下部壳体3的一部分从底板部32向上方突出而形成为大致筒状。在安装部34的上端部形成有供点火器4的导电销42贯通的贯通孔h1,包括贯通孔h1的内表面的周壁部35从贯通孔h1的周缘起延伸并与底板部32连结。更详细而言,周壁部35具有:孔形成部350,包括贯通孔h1的内表面并向贯通孔h1的径向外侧延伸;筒状的里侧周壁部351,从孔形成部350的外周端部向下方延伸;连接部352,从里侧周壁部351的下端部向径向外侧延伸;以及筒状的近前侧周壁部353,从连接部352的外周端部向下方延伸并与底板部32连结。如图2所示,近前侧周壁部353形成为与里侧周壁部351相比内径大。连接部352通过连接这样的里侧周壁部351与近前侧周壁部353,而在里侧周壁部351与近前侧周壁部353之间形成有环状的台阶。需要说明的是,在以后的说明中,周壁部35的内侧和安装部34的内侧是指由周壁部35包围的区域的内侧,也包括贯通孔h1的内侧。此外,周壁部35的内表面是指周壁部35中的面向内侧的壁面,也包括贯通孔h1的内表面。如图2所示,将周壁部35的内表面与底板部32的下表面连结,由此,周壁部35的下端部在外壳1的下方空间开口。需要说明的是,在本例中,周壁部35的连接部352形成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面,但连接部352也可以形成连结里侧周壁部351与近前侧周壁部353的环状倾斜面。此外,周壁部35也可以具有从里侧周壁部351的下端至底板部32形成环状倾斜面的周壁,来代替连接部352与近前侧周壁部353。
[过滤器]
过滤器7形成为筒状,如图1所示,在上端部支承于上部壳体2的顶板部22,下端部支承于下部壳体3的底板部32的状态下,配置于点火器4与气体排出孔13之间。在点火器4与过滤器7之间形成有燃烧室11。在燃烧室11容纳通过点火器4的工作而燃烧的气体发生剂110。此外,在过滤器7与外壳1(上筒部21和下筒部31)之间形成有环状的间隙12。过滤器7构成为燃烧气体可穿过,在燃烧室11产生的燃烧气体通过从过滤器7穿过而冷却。此时,过滤器7通过捕集燃烧气体的燃烧残渣来过滤燃烧气体。
[气体发生剂]
作为容纳于燃烧室11的气体发生剂110,可使用公知的组成的气体发生剂。在使用燃烧温度较低的气体发生剂作为气体发生剂110的情况下,例如,可以使用由硝酸胍(41重量%)、碱性硝酸铜(49重量%)以及粘合剂或添加物构成的公知的气体发生剂。此外,对于气体发生剂110,例如可以采用颗粒状、片(pellet)状、圆柱状、盘状等各种形状。
[点火器保持结构]
如图2所示,点火器保持结构10包括:点火器4,使气体发生剂110燃烧;树脂制的第一树脂部5,保持点火器4;以及树脂制的第二树脂部6,形成作为可插入连接器200的空间的连接器插入部A1。在此,图3是表示在实施方式1的气体发生器100连接有连接器200的状态的轴向剖面图。在连接器200连接有:供电用导线300,与用于向气体发生器100供给电力的外部电源(未图示)连接;以及接地用导线400,与用于将蓄积于气体发生器100的电荷放电的接地电路(未图示)连接。该连接器200从气体发生器100的下方插入至连接器插入部A1。也就是说,在本例中,作为连接器200插入至连接器插入部A1的方向的插入方向与图3等所示的上方向一致。
如图2和图3所示,在点火器保持结构10中,第一树脂部5与第二树脂部6隔着周壁部35分离设置。本实施方式的点火器保持结构10通过在周壁部35的内侧将第一树脂部5与第二树脂部6间隔开,能够确保点火器保持结构10中的树脂的强度,并且抑制湿气向气体发生器100的内部的侵入。以下,参照图2和图3,对点火器保持结构10的各构成进行说明。
[点火器]
如图2和图3所示,点火器4具有包括用于使气体发生剂110点火燃烧的点火药120的点火部41和从点火部41向下方延伸的一对导电销42、42。在一对导电销42、42连接有连接器200。点火器4利用从外部电源经由连接器200供给至各导电销42的电力进行工作,由此,将点火部41的点火药120点火,使容纳于燃烧室11的气体发生剂110点火燃烧。点火部41具有:有底筒状的杯体411,上端闭塞且下端开口;以及圆柱状的金属密封头(header)412,配置为将形成于杯体411的下端的开口闭塞。金属密封头412在其外周面与杯体411的内壁焊接。在作为由杯体411和金属密封头412划定的空间的点火室413容纳有用于使气体发生剂110燃烧的点火药120。在金属密封头412的中央部形成有上下贯通的贯通孔。一对导电销42、42中的一方在插通于金属密封头412的贯通孔的状态下,隔着绝缘体43与金属密封头412接合。此外,在点火室413的底部布线有作为将该一方的导电销42与金属密封头412电连接的电阻体的桥丝(bridge wire)44。一对导电销42、42中的另一方接合于金属密封头412的下表面。以下,在对一对导电销42、42的每一个不进行区分时,仅称为导电销42。
[第一树脂部]
第一树脂部5由树脂材料形成,设于点火器4与安装部34之间,由此将点火器4相对于安装部34进行固定。此时,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树脂部5以点火部41与导电销42的顶端421隔着安装部34的贯通孔h1位于相反侧,且导电销42成为由安装部34的周壁部35包围的姿势的方式,保持点火器4。也就是说,点火器4以隔着贯通孔h1使点火部41位于上侧并且使导电销42的顶端421位于下侧的方式,由第一树脂部5保持。
第一树脂部5对于周壁部35,在其外侧覆盖孔形成部350、里侧周壁部351以及连接部352,在其内侧覆盖孔形成部350(包括贯通孔h1的内表面)以及里侧周壁部351的一部分。此外,第一树脂部5相对于点火器4,以包括杯体411的上端部的点火部41的一部分向燃烧室11露出,包括顶端421的导电销42的一部分向连接器插入部A1露出的方式,覆盖点火部41的下部和导电销42的上部。
在此,如图3所示,在连接器200形成有在连接器200插入至连接器插入部A1时供导电销42插入的销插入孔201,在销插入孔201的内部设有与供电用导线300连接的导电端子202。如图3所示,当连接器200插入至连接器插入部A1时,插入至销插入孔201的导电销42与导电端子202接触。导电销42与导电端子202接触,由此,在点火器4连接有连接器200,成为能对点火器4进行供电的状态。
该第一树脂部5通过将树脂材料注塑成型而形成。作为形成第一树脂部5的树脂材料,可以使用在注塑成型中一般使用的热塑性树脂,例如,可以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聚酰胺树脂、硫化聚丙烯树脂、聚环氧丙烷树脂等。需要说明的是,配置第一树脂部5的范围也不限定于图2、图3。例如,在周壁部35的外侧,第一树脂部也可以仅覆盖孔形成部350,露出里侧周壁部351的外周面和连接部352的外周面。此外,第一树脂部5也可以设为在周壁部35的内侧仅覆盖孔形成部350的状态。
[第二树脂部]
第二树脂部6由树脂材料形成,如图2和图3所示,设于周壁部35的内侧,由此将作为可插入连接器200的空间的连接器插入部A1形成于周壁部35的内侧。第二树脂部6在周壁部35的内侧,以覆盖连接部352和近前侧周壁部353的方式形成为筒状或环状,利用第二树脂部6的内表面形成连接器插入部A1。在此,如图3所示,在连接器200形成有在连接器200插入至连接器插入部A1的状态下向周壁部35的外侧突出的突出部203。与此相对应,在第二树脂部6的内表面,第二树脂部6的一部分向外侧凹陷,由此形成有与插入至连接器插入部A1的连接器200的突出部203卡合的卡合凹部61。在连接器200插入至连接器插入部A1的过程中,连接器200在突出部203弹性变形的同时插入,在突出部203到达卡合凹部61时,突出部再次以向外侧张开的方式复原。因此,当连接器200的插入完成时,突出部203与卡合凹部61卡合。由此,会抑制连接器200无意地从连接器插入部A1拔出。
该第二树脂部6通过将树脂材料注塑成型而形成,作为形成第二树脂部6的树脂材料,与第一树脂部5同样可以使用在注塑成型中一般使用的热塑性树脂。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树脂部5和第二树脂部6可以由相同的树脂材料形成,也可以由不同的树脂材料形成。
在此,如图2和图3所示,第二树脂部6以使周壁部35的内表面的一部分向连接器插入部A1露出的方式在周壁部35的内侧与第一树脂部5间隔开设置。更详细而言,在周壁部35的内侧,将第二树脂部6与第一树脂部5间隔开,由此,里侧周壁部351的一部分(未由第一树脂部5覆盖的部分)向连接器插入部A1露出。将周壁部35的内表面中的向连接器插入部A1露出的该部分称为露出面S1。周壁部35为金属制,因此,露出面S1为金属面。该露出面S1形成为环状。也就是说,露出面S1在周壁部35的内周向以遍及整周的方式连续地形成,由此,在周壁部35的内侧,第一树脂部5与第二树脂部6被间隔开。此外,露出面S1向连接器插入部A1露出,由此与第二树脂部6的内表面一起被划定成连接器插入部A1。
该第一树脂部5和第二树脂部6在周壁部35的内侧以形成有露出面S1的方式被上下间隔开。第二树脂部6设于露出面S1的下方,即,插入方向上的近前侧。此时,如图3所示,第二树脂部6以不阻碍连接器200向连接器插入部A1的插入的方式,设于比露出面S1向周壁部35的外侧扩展的近前侧周壁部353。
在此,将第二树脂部6的内表面中与插入至连接器插入部A1的连接器200对置的面称为连接器导入面S2。连接器导入面S2与露出面S1邻接地形成于露出面S1的下方(即,插入方向上的近前侧)。连接器导入面S2成为在连接器200插入至连接器插入部A1时将连接器200向比连接器导入面S2靠里侧引导的面。如图2和图3所示,连接器导入面S2形成为与露出面S1平齐。
在此,在连接器200形成有在连接器200插入至连接器插入部A1的状态下向连接器插入部A1露出的接地端子204。接地端子204经由接地用导线400与接地电路电连接。此时,如图3所示,露出面S1形成为插入至连接器插入部A1的连接器200的接地端子204与露出面S1接触。露出面S1为外壳1的一部分,因此,露出面S1与接地端子204接触,由此,外壳1与接地端子204电连接。由此,在外壳1蓄积有电荷的情况下,电荷经由接地端子204和接地用导线400流向接地电路。
[作动]
接着,对气体发生器100的作动进行说明。在气体发生器100组装于汽车的状态下,如图3所示,插入至连接器插入部A1的连接器200与点火器4连接,成为能对点火器4进行供电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当搭载于汽车的传感器(未图示)感知到碰撞时,来自外部电源的电力经由连接器200的导电端子202供给至导电销42,由此,电流流入桥丝44,点火室413内的点火药120因在桥丝44产生的焦耳热而燃烧。与此相伴地,由于点火室413内的压力上升,杯体411破裂,作为点火药120的燃烧生成物的高温的火焰向上方排出。由此,点燃燃烧室11的气体发生剂110。气体发生剂110的燃烧气体通过过滤器7冷却和过滤后,穿过间隙12,从气体排出孔13向外壳1的外部排出,流入气囊(未图示)内。由此,气囊膨胀展开,在乘坐者与硬的结构物之间形成缓冲,保护乘坐者免于冲撞。
[点火器保持结构的制造方法]
接着,对点火器保持结构1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点火器保持结构10的制造方法中,通过使用了成型模具的注塑成型来将第一树脂部5和第二树脂部6成型。在本例中,将第一树脂部5和第二树脂部6由同一树脂材料成型。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点火器保持结构10的制造工序的图。首先,在步骤S101的准备工序中,准备点火器4、包括作为点火器4的安装对象的安装部34的下部壳体3以及作为第一树脂部5和第二树脂部6的原料的树脂材料,在成型模具内配置点火器4和下部壳体3。接着,在步骤S102的第一树脂部成型工序中,将作为第一树脂部5的原料的树脂材料(以下,第一树脂材料)熔融,在模具内注塑后固化,由此,将第一树脂部5注塑成型。在步骤S102中,使熔融状态的第一树脂材料从设于模具的第一树脂材料用的浇口流入并固化。由此,点火器4在由第一树脂部5保持的状态下固定于安装部34。接着,在步骤S103的第二树脂部成型工序中,熔融作为第二树脂部6的原料的树脂材料(以下,第二树脂材料),在模具内注塑后固化,由此,将第二树脂部6注塑成型。如图2所示,在点火器保持结构10中,第一树脂部5与第二树脂部6隔着周壁部35被间隔开,因此,在步骤S103中,使熔融状态的第二树脂材料从与第一树脂材料用的浇口不同的第二树脂材料用的浇口流入并固化。由此,在周壁部35的内侧形成连接器插入部A1。此时,在周壁部35的内侧以使第二树脂部6与第一树脂部5间隔开的方式将第二树脂部6成型,由此,在周壁部35的内侧形成周壁部35的一部分向连接器插入部A1露出的露出面S1。如上所述,制造出点火器保持结构10。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上述由步骤S102实现的第一树脂部5的成型和由步骤S103实现的第二树脂部6的成型,也可以先进行步骤S103,也可以同时进行步骤S102和步骤S103。
[作用/效果]
再者,在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技术中,将用于保持点火器的树脂和用于形成连接器的插入空间的树脂在设于外壳的筒状的安装部的内侧连结,将它们形成为一体。但是,如果想要在安装部的内侧的有限的空间之中确保连接器的插入空间,则能够设置树脂的空间的大小被限制。因此,如上述技术那样,如果想要将用于保持点火器的树脂和用于形成连接器的插入空间的树脂在安装部的内侧连结,则树脂之间连结的部分容易沿着安装部的内表面形成得较薄。也就是说,树脂可能会在安装部的内侧形成为薄壁。如果树脂形成为薄壁,则树脂的强度可能会降低,树脂会容易发生损伤。此外,根据树脂材料的种类,会有吸收湿气的性质,在该情况下,如果是薄壁则有容易吸收湿气的倾向。因此,在上述技术中,湿气可能会经树脂的薄壁部分传递而侵入燃烧室,由此,影响到容纳于燃烧室的气体发生剂的点火、燃烧性能。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点火器保持结构10中,以向连接器插入部A1露出的金属制的露出面S1形成于安装部34的周壁部35的方式,将第二树脂部6在周壁部35的内侧与第一树脂部5间隔开设置。也就是说,避免将用于保持点火器的树脂和用于形成连接器的插入空间的树脂在周壁部35的内侧(即,安装部34的内侧)连结。由此,能够抑制树脂在安装部34的内侧形成为薄壁。其结果是,能够确保安装部34的内侧的树脂的强度,抑制树脂的损伤。此外,能够适当地抑制由树脂形成为薄壁引起的湿气向燃烧室11的侵入。其结果是,能够适当地维持燃烧室11的气体发生剂110的干燥状态,使气体发生器100的性能稳定化。
而且,在点火器保持结构10中,第一树脂部5与第二树脂部6隔着周壁部35被完全地间隔开,因此,能够完全地防止由第二树脂部6吸收的湿气传递至第一树脂部5而侵入燃烧室11。
此外,在点火器保持结构10中,露出面S1形成为通过第二树脂部6在周壁部35的内侧与第一树脂部5间隔开而向连接器插入部A1露出的周壁部35的一部分。由此,通过周壁部35形成用于将第一树脂部5与第二树脂部6间隔开的露出面S1,因此,无需将用于形成露出面S1的零件与周壁部35(下部壳体3)分别设置,能够抑制零件件数和组装工时的增加。
此外,在气体发生器100中,周壁部35具有:里侧周壁部351,形成有露出面S1;以及近前侧周壁部353,形成于比里侧周壁部351靠下方(插入方向的近前侧)并且比露出面S1向周壁部35的外侧扩展,在点火器保持结构10中,第二树脂部6以不阻碍连接器200向连接器插入部A1的插入的方式设于近前侧周壁部353。由此,通过将第二树脂部6设于比露出面S1向周壁部35的外侧扩展的近前侧周壁部353,也就是说,通过在宽的空间设置第二树脂部6,能够充分确保连接器插入部A1的大小,并且将第二树脂部6形成为更厚壁。其结果是,能够提高第二树脂部6的强度。但是,在本公开的点火器保持结构中设有第二树脂部的部位并不限定于此。
而且,在点火器保持结构10中,作为第二树脂部6中与连接器200对置的面的连接器导入面S2形成为与露出面S1平齐。由此,连接器200能够在不被露出面S1阻碍且不停滞于比连接器导入面S2靠里侧(露出面S1侧)的状态下被引导,顺畅地进行连接器200向连接器插入部A1的插入。
而且,在点火器保持结构10中,在设有接地端子204的连接器200插入至连接器插入部A1的情况下,露出面S1形成为能与接地端子204接触。由此,通过金属制的露出面S1与接地端子204接触,设有露出面S1的外壳1与接地端子204电连接。由此,在外壳1蓄积有电荷的情况下,电荷经由接地端子204和接地用导线400流向接地电路。其结果是,外壳的电荷被安全地放电,能够防止由静电引起的点火器4的误动作。但是,本公开的点火器保持结构也可以不与设有接地端子的连接器对应,也可以连接不具有接地端子的连接器。也就是说,露出面也可以不形成为能与连接器的接地端子接触。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的点火器保持结构中,露出面也可以不形成于上述的里侧周壁部。本公开的点火器保持结构只要在周壁部的内侧将第一树脂部与第二树脂部间隔开即可,例如,也可以是以露出面由贯通孔的内表面形成的方式,将第一树脂部与第二树脂部间隔开。
[变形例1]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的气体发生器100A中的点火器保持结构10A附近的轴向剖面图。以下,关于气体发生器100A和点火器保持结构10A,以与气体发生器100和点火器保持结构10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对同样的构成标注同一附图标记而省略其详细说明。如图5所示,在气体发生器100A中,在安装部34A,除形成有贯通孔h1以外,还形成有从隔着周壁部35的第一树脂部5侧贯通于第二树脂部6侧的连接孔h2。并且,在点火器保持结构10A中,第一树脂部5与第二树脂部6在连接孔h2的内部连接。连接孔h2设于周壁部35中形成环状的台阶的连接部352,从周壁部35的内侧贯通至外侧。并且,通过连接孔h2填充有树脂,第一树脂部5与第二树脂部6连结,将第一树脂部5与第二树脂部6形成为一体。需要说明的是,周壁部35中形成有连接孔h2的部位并不限定于连接部352。此外,连接孔h2也可以沿周壁部35的周向排列等间距地形成有多个。
根据点火器保持结构10A,通过第一树脂部5与第二树脂部6在连接孔h2的内部连接,连接孔h2的内部的树脂与连接孔h2的内表面卡合,因此,能够抑制第一树脂部5和第二树脂部6相对于安装部34A的转动。
此外,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的点火器保持结构10A的制造工序的图。在点火器保持结构10A的制造方法中,第一树脂部5和第二树脂部6的注塑成型能够一次性完成这一点上,与图4所说明的点火器保持结构10的制造方法不同。在本例中,也将第一树脂部5和第二树脂部6由同一树脂材料成型。首先,在步骤S101的准备工序中,准备点火器4、包括作为点火器4的安装对象的安装部34A的下部壳体3以及作为第一树脂部5和第二树脂部6的原料的树脂材料,在成型模具内配置点火器4和下部壳体3。此时,在安装部34A形成连接孔h2。接着,在步骤S104的树脂部成型工序中,将作为第一树脂部5和第二树脂部6的原料的树脂材料熔融,通过在模具内注塑成型后固化,将第一树脂部5和第二树脂部6一次注塑成型。在步骤S104中,使熔融状态的树脂材料从设于模具的树脂材料用的浇口流入并固化。通过步骤S104,将第一树脂部5与第二树脂部6一体地成型。在此,如上所述,在本例中的安装部34A形成有从点火器保持结构10A中第一树脂部5侧贯通于第二树脂部6侧的连接孔h2。因此,在步骤S104中,在模具内流入第一树脂部5侧和第二树脂部6侧中的一方的树脂材料能够穿过连接孔h2流向另一方。通过一次性完成注塑成型将第一树脂部5和第二树脂部6同时成型,由此,能够减少工时。此外,只要有从第一树脂部5侧流入树脂材料的浇口和从第二树脂部6侧流入树脂材料的浇口中的任一方的浇口即可,因此,能够简化制造设备。
[变形例2]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的气体发生器100B中的点火器保持结构10B附近的轴向剖面图。此外,图8是表示在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的气体发生器100B连接有连接器200B的状态的轴向剖面图。以下,关于气体发生器100B、点火器保持结构10B以及连接器200B,以与气体发生器100、点火器保持结构10以及连接器200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由于对同样的构成标注同一附图标记,省略其详细说明。如图7所示,在气体发生器100B中,以作为第二树脂部6中与连接器200B对置的面的连接器导入面S2位于比露出面S1靠周壁部35的内侧的方式,在露出面S1与连接器导入面S2之间形成卡合台阶部E1。此外,如图8所示,应用于点火器保持结构10B的连接器200B形成为在插入至连接器插入部A1的状态下,突出部203B与接地端子204B向周壁部35的外侧突出。
在连接器200B插入至连接器插入部A1的过程中,突出部203B和接地端子204B分别在向内侧弹性变形的同时越过连接器导入面S2。并且,当连接器200B的插入完成时,突出部203B和接地端子204B因弹性而复原至原来的形状。由此,突出部203B与卡合台阶部E1卡合,接地端子204B与露出面S1接触。通过突出部203B与卡合台阶部E1卡合,限制连接器200B从连接器插入部A1的拔出。像这样,根据点火器保持结构10B,能够将在露出面S1与连接器导入面S2之间形成的台阶利用于连接器的防脱。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变形例1、变形例2中,周壁部35也可以形成连接部352连结里侧周壁部351与近前侧周壁部353的环状倾斜面,也可以具有从里侧周壁部351的下端至底板部32形成环状倾斜面的周壁来代替连接部352和近前侧周壁部353。此外,第一树脂部5和第二树脂部6覆盖周壁部35的范围也可以是图1、图2所说明的范围。
[变形例3]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3的气体发生器100C中的点火器保持结构10C附近的轴向剖面图。以下,关于气体发生器100C和点火器保持结构10C,以与气体发生器100和点火器保持结构10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对同样的构成标注同一附图标记而省略其详细说明。如图9所示,在点火器保持结构10C中,通过与下部壳体3为不同构件的环状构件8来形成露出面S1。环状构件8可以通过局部焊接而固定于周壁部35C。对于气体发生器100C的周壁部35C,形成有露出面S1的里侧周壁部351与设有第二树脂部6的近前侧周壁部353形成为相同径,在里侧周壁部351的内侧设有形成为环状的金属制的环状构件8。以环状构件8的内表面的一部分由第一树脂部5覆盖,剩余部分向连接器插入部A1露出的方式,将第二树脂部6在周壁部35C的内侧与第一树脂部5间隔开,由此,形成露出面S1。由环状构件8的内表面形成露出面S1,因此,近前侧周壁部353成为比露出面S1向周壁部35C的外侧扩展的状态。由此,能够将设于近前侧周壁部353的第二树脂部6设为厚壁。
<实施方式2>
接着,作为实施方式2,对将本公开的点火器保持结构应用于座椅安全带卷收器用的气体发生器的情况进行说明。图10是具备实施方式2的点火器保持结构10D的气体发生器100D的轴向剖面图。以下,关于气体发生器100D和点火器保持结构10D,以与气体发生器100和点火器保持结构10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对同样的构成标注同一附图标记而省略其详细说明。
如图10所示,气体发生器100D具备:点火器保持结构10D,包括点火器4、第一树脂部5D以及第二树脂部6;金属制的套环9;以及盖构件101。实施方式2的点火器保持结构10D将点火器4安装于套环9。此外,在点火器保持结构10D中,由第一树脂部5D的一部分形成容纳气体发生剂110的燃烧室11D。气体发生器100D构成为:嵌入座椅安全带卷收器(未图示),通过使点火器4工作,使容纳于燃烧室11D的气体发生剂110燃烧,将作为其燃烧生成物的燃烧气体排出,由此,对松弛的安全带进行收卷。
如图10所示,点火器4在由第一树脂部5D保持的状态下,安装于套环9。此外,第二树脂部6形成作为可插入用于向点火器4供给电力(点火电流)的连接器(未图示)的空间的连接器插入部A1。
套环9是形成为筒状的金属制的构件。套环9相当于“安装部”。在套环9形成有:贯通孔h1,供点火器4的导电销42贯通;以及周壁部91,包括贯通孔h1的内表面。更详细而言,周壁部91具有:筒状的孔形成部910,包括贯通孔h1的内表面;筒状的里侧周壁部911,具有比孔形成部910大的内径并从孔形成部910的下端部延伸至下方;以及近前侧周壁部913,具有比里侧周壁部911大的内径并从里侧周壁部911的下端部延伸至下方。通过里侧周壁部911与近前侧周壁部913的内径的不同,在里侧周壁部911与近前侧周壁部913之间形成环状的台阶。此外,周壁部91的下端部开口于气体发生器100D的下方空间。需要说明的是,在以后的说明中,周壁部91的内侧和套环9的内侧是指由周壁部91包围的区域的内侧,也包括贯通孔h1的内侧。此外,周壁部91的内表面是指周壁部91中的面向内侧的壁面,也包括贯通孔h1的内表面。
由树脂材料形成的第一树脂部5D具有:保持部51,保持点火器4;以及筒状部52,与保持部51形成为一体,将燃烧室11D形成于筒状部52与点火器4的点火部41之间。如图10所示,保持部51覆盖点火部41的下部、导电销42的上部以及贯通孔h1的内表面,并且将点火器4固定于套环9。点火器4以点火部41与导电销42的顶端421隔着贯通孔h1位于相反侧,且导电销42成为由周壁部91包围的姿势的方式,由第一树脂部5D保持。此外,对于筒状部52,形成为一端部与保持部51连结的筒状,筒状部52的另一端部由盖构件101闭塞。在筒状部52的内侧容纳有点火部41的一部分(未由保持部51覆盖的部分),由此,在点火部41与筒状部52之间形成燃烧室11D。
形成连接器插入部A1的第二树脂部6在周壁部91的内侧以覆盖近前侧周壁部913的方式形成为筒状或环状。也就是说,第二树脂部6以周壁部91的内表面的一部分向连接器插入部A1露出的方式,在周壁部91的内侧与第一树脂部5D间隔开设置。由此,里侧周壁部911的内表面向连接器插入部A1露出,形成金属制的露出面S1。露出面S1在周壁部91的内周向以遍及整周的方式形成。
在气体发生器100D组装于汽车的状态下,插入至连接器插入部A1的连接器与点火器4连接,成为能对点火器4进行供电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当搭载于汽车的传感器(未图示)感知到碰撞时,来自外部电源的电力供给至点火器4,高温的火焰从点火部41向上方排出。由此,点燃燃烧室11的气体发生剂110。由于气体发生剂110的燃烧气体的压力,盖构件101开裂,燃烧气体向筒状部52的外部排出,对松弛的安全带进行收卷。由此,对乘坐者进行拘束,保护其免于冲撞。
在实施方式2的点火器保持结构10D中,也以向连接器插入部A1露出的金属制的露出面S1形成于套环9的周壁部91的方式,将第二树脂部6在周壁部91的内侧与第一树脂部5D间隔开,因此,与实施方式1的点火器保持结构10发挥同样的效果。即,能够抑制树脂在作为安装部的套环9的内侧形成为薄壁。其结果是,能够确保套环9的内侧的树脂的强度,抑制树脂的损伤。此外,能够适当地抑制由树脂形成为薄壁引起的湿气向燃烧室11D的侵入。其结果是,适当地维持燃烧室11D的气体发生剂110的干燥状态,气体发生器100D的性能稳定。而且,根据点火器保持结构10D,通过由第一树脂部5的一部分(筒状部52)形成燃烧室11D,能够减少零件件数和组装工时。在此,图10的附图标记M1所示的箭头表示侵入套环9与第一树脂部5D之间的湿气的路径。在隔着树脂将点火器安装于套环(安装部)的方案的气体发生器中,也可能发生湿气侵入安装部与树脂之间。与此相对,在点火器保持结构10D中,通过由第一树脂部5D的一部分形成燃烧室11D,也就是说,通过将燃烧室11D形成于第一树脂部5D的内部,如图10所示,能够防止湿气穿过套环9与第一树脂部5D之间而侵入燃烧室11D。需要说明的是,点火器保持结构10D也可以不包括盖构件101。
[变形例]
图11是具备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的点火器保持结构10E的气体发生器100E的轴向剖面图。以下,关于气体发生器100E和点火器保持结构10E,以与气体发生器100D和点火器保持结构10D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对同样的构成标注同一附图标记而省略其详细说明。如图11所示,气体发生器100E具备:点火器保持结构10E,包括点火器4、第一树脂部5E以及第二树脂部6;套环9;以及杯构件102。点火器保持结构10E在容纳有气体发生剂110的燃烧室11E由与第一树脂部5E为不同构件的杯构件102形成这一点上,与点火器保持结构10D不同。
点火器保持结构10E的第一树脂部5E是相当于点火器保持结构10中的第一树脂部5、点火器保持结构10D中的保持部51的构成,在保持点火器4的状态下,将点火器4固定于套环9。将像这样的使点火器保持结构10E与套环9合在一起的构成称为点火器组装体20。
杯构件102形成为上端闭塞且下端开口的有底筒状,通过杯构件102的下端部与套环9的内壁铆接,而固定于套环9。通过在杯构件102的内侧容纳有点火部41的一部分(未由保持部51覆盖的部分),在点火部41与杯构件102之间形成燃烧室11E。当气体发生器100E中点火器4工作时,由于气体发生剂110的燃烧气体的压力,导致杯构件102的上端部开裂,燃烧气体向杯构件102的外部排出。如上所述,本公开的点火器保持结构也可以应用于通过将杯构件固定于点火器组装体而形成燃烧室的气体发生器。
以上,在实施方式2中,对在座椅安全带卷收器用的气体发生器中应用本公开的点火器保持结构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实施方式2中的将点火器安装于作为安装部的套环的结构也可以应用于气囊用的气体发生器。在该情况下,点火器经由套环安装于外壳。例如,也可以将在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所说明的点火器组装体安装于外壳。在图10和图11所示的气体发生器中,通过连接设有接地端子的连接器,来使接地端子与露出面接触的使用方法也是可能的。此外,也可以通过连接不具有接地端子的连接器来使用。
<其他的实施例>
以上,对本公开的适当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各种方案可以与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其他的任意特征组合。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对点火器保持结构作为气体发生器的一部分进行了说明,但例如,也可以应用于如日本特开2003-161599号公报的图1所示的那样的,通过嵌入气体发生器来使用的点火器组装体。此外,本公开的点火器保持结构也可以应用于具备两个点火器的所谓双级型气体发生器。
附图标记说明
1····外壳
2····上部壳体
3····下部壳体
34···安装部
35···周壁部
351··里侧周壁部
353··近前侧周壁部
4····点火器
41···点火部
42···导电销
5····第一树脂部
51···保持部
52···筒状部
6····第二树脂部
9····套环(安装部)
10···点火器保持结构
20···点火器组装体
100··气体发生器
200··连接器
h1···贯通孔
h2···连接孔
S1···露出面
S2···连接器导入面
A1···连接器插入部
E1···卡合台阶部

Claims (14)

1.一种气体发生器,其具备:
点火器,所述点火器具有包括点火药的点火部和从所述点火部延伸的导电销;
金属制的安装部,所述金属制的安装部为了安装所述点火器而形成有供所述点火器贯通的贯通孔和包括所述贯通孔的内表面的周壁部;
树脂制的第一树脂部,所述树脂制的第一树脂部设于所述点火器与所述安装部之间,以所述点火部与所述导电销的顶端隔着所述贯通孔位于相反侧且所述导电销由所述周壁部包围的方式,保持所述点火器;以及
树脂制的第二树脂部,所述树脂制的第二树脂部设于所述周壁部,在所述周壁部的内侧形成作为可插入与所述导电销连接的连接器的空间的连接器插入部,
所述第二树脂部以使向所述连接器插入部露出的金属制的露出面形成于所述周壁部的方式,在所述周壁部的内侧与所述第一树脂部间隔开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发生器,其中,
所述露出面形成为由于所述第二树脂部在所述周壁部的内侧与所述第一树脂部间隔开而向所述连接器插入部露出的所述周壁部的一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体发生器,其中,
在所述安装部,除形成有所述贯通孔以外,还形成有从隔着所述周壁部的所述第一树脂部侧贯通于所述第二树脂部侧的连接孔,
所述第一树脂部与所述第二树脂部在所述连接孔的内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体发生器,其中,
所述周壁部具有:里侧周壁部,形成有所述露出面;以及近前侧周壁部,在所述连接器相对于所述连接器插入部的插入方向上形成于比所述里侧周壁部靠近前侧,比所述露出面向所述周壁部的外侧扩展,
所述第二树脂部以不阻碍所述连接器向所述连接器插入部的插入的方式设于所述近前侧周壁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体发生器,其中,
所述周壁部具有:里侧周壁部,形成有所述露出面;以及近前侧周壁部,在所述连接器相对于所述连接器插入部的插入方向上形成于比所述里侧周壁部靠近前侧,比所述露出面向所述周壁部的外侧扩展,
所述第二树脂部以不阻碍所述连接器向所述连接器插入部的插入的方式设于所述近前侧周壁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体发生器,其中,
作为所述第二树脂部中与所述连接器对置的面的连接器导入面形成为与所述露出面平齐。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体发生器,其中,
以作为所述第二树脂部中与所述连接器对置的面的连接器导入面位于比所述露出面靠所述周壁部的内侧的方式,在所述露出面与所述连接器导入面之间形成台阶部,
所述台阶部构成为:在所述连接器插入至所述连接器插入部的情况下,通过从所述连接器突出的突出部与所述台阶部卡合来限制所述连接器从所述连接器插入部的拔出。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体发生器,其中,
所述露出面形成为:在设有接地端子的所述连接器插入至所述连接器插入部的情况下,能与所述接地端子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体发生器,其中,
所述露出面形成为:在设有接地端子的所述连接器插入至所述连接器插入部的情况下,能与所述接地端子接触。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体发生器,其中,
所述第一树脂部,包括:
保持部,以所述点火部与所述导电销的顶端隔着所述贯通孔位于相反侧,且所述导电销由所述周壁部包围的方式,保持所述点火器;以及
筒状部,形成为一端部与所述保持部连结的筒状,另一端部闭塞,所述筒状部在内侧容纳所述点火部的一部分,并且在所述筒状部与所述点火部之间形成容纳通过所述点火部的工作而燃烧的气体发生剂的燃烧室,
所述保持部与所述筒状部形成为一体。
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体发生器,其中,
所述第一树脂部,包括:
保持部,以所述点火部与所述导电销的顶端隔着所述贯通孔位于相反侧,且所述导电销由所述周壁部包围的方式,保持所述点火器;以及
筒状部,形成为一端部与所述保持部连结的筒状,另一端部闭塞,所述筒状部在内侧容纳所述点火部的一部分,并且在所述筒状部与所述点火部之间形成容纳通过所述点火部的工作而燃烧的气体发生剂的燃烧室,
所述保持部与所述筒状部形成为一体。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气体发生器,其中,
所述第一树脂部,包括:
保持部,以所述点火部与所述导电销的顶端隔着所述贯通孔位于相反侧,且所述导电销由所述周壁部包围的方式,保持所述点火器;以及
筒状部,形成为一端部与所述保持部连结的筒状,另一端部闭塞,所述筒状部在内侧容纳所述点火部的一部分,并且在所述筒状部与所述点火部之间形成容纳通过所述点火部的工作而燃烧的气体发生剂的燃烧室,
所述保持部与所述筒状部形成为一体。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发生器,其中,
在所述周壁部设有金属制的环状构件,
所述第二树脂部以由所述环状构件的内表面形成所述露出面的方式在所述周壁部的内侧与所述第一树脂部间隔开设置。
14.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体发生器,其中,
所述近前侧周壁部形成为与所述里侧周壁部相比内径大,
所述周壁部具有连接所述近前侧周壁部与所述里侧周壁部的连接部,
所述第二树脂部在所述周壁部的内侧覆盖所述连接部和所述近前侧周壁部。
CN202310836924.4A 2019-08-30 2020-08-05 气体发生器 Pending CN11685317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58996A JP7284044B2 (ja) 2019-08-30 2019-08-30 点火器保持構造
JP2019-158996 2019-08-30
CN202080060475.3A CN114286766B (zh) 2019-08-30 2020-08-05 点火器保持结构
PCT/JP2020/030025 WO2021039328A1 (ja) 2019-08-30 2020-08-05 点火器保持構造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60475.3A Division CN114286766B (zh) 2019-08-30 2020-08-05 点火器保持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853171A true CN116853171A (zh) 2023-10-10

Family

ID=74684742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836924.4A Pending CN116853171A (zh) 2019-08-30 2020-08-05 气体发生器
CN202080060475.3A Active CN114286766B (zh) 2019-08-30 2020-08-05 点火器保持结构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60475.3A Active CN114286766B (zh) 2019-08-30 2020-08-05 点火器保持结构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958432B2 (zh)
JP (2) JP7284044B2 (zh)
CN (2) CN116853171A (zh)
DE (2) DE112020007607B4 (zh)
WO (1) WO202103932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86631B2 (ja) * 2019-02-06 2022-12-09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ガス発生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801772C1 (de) * 1998-01-19 1999-04-22 Autoliv Dev Zündvorrichtung für einen Gasgenerator
JP4426079B2 (ja) * 1999-09-27 2010-03-03 ダイセル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イニシエータ組立体
EP1227294A4 (en) * 1999-10-28 2005-02-02 Daicel Chem ELECTRIC PRIMER AND PRETENSIONER
JP3679322B2 (ja) * 2000-08-31 2005-08-03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スクイブのシャント
JPWO2002092400A1 (ja) * 2001-05-15 2004-08-26 日本化薬株式会社 ガス発生器
WO2003022645A1 (fr) * 2001-08-09 2003-03-20 Nippon Kayaku Kabushiki-Kaisha Generateur de gaz
JP4021178B2 (ja) 2001-11-21 2007-12-12 ダイセル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イニシエータ組立体
US20040112244A1 (en) * 2002-12-11 2004-06-17 Kent Barker Initiator assembly with integrated shorting element
US7401810B2 (en) * 2003-07-07 2008-07-22 Autoliv Asp, Inc. Ultrasonic welded initiator and connector socket
DE202005007611U1 (de) 2005-05-13 2005-09-22 Trw Airbag Systems Gmbh Gasgenerator
DE102007025368B4 (de) * 2007-05-31 2009-02-05 Trw Airbag Systems Gmbh Anzündereinheit für einen Gasgenerator und Gasgenerator
DE102008052399B4 (de) * 2008-10-21 2020-03-05 Trw Airbag Systems Gmbh Gasgenerator für eine Sicherheitseinrichtung in einem Fahrzeug
US8056477B2 (en) * 2009-06-10 2011-11-15 Autoliv Asp, Inc. Protection system for use with airbag inflators and initiators
FR2984253B1 (fr) * 2011-12-20 2014-05-23 Ncs Pyrotechnie & Tech Generateur ou micro-generateur de gaz pour un dispositif de securite pour vehicule automobile.
CN104169134B (zh) 2012-03-27 2017-03-15 株式会社大赛璐 气体发生器
JP6031250B2 (ja) * 2012-04-23 2016-11-24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ガス発生器
DE102012217070A1 (de) * 2012-09-21 2014-03-27 Karsten Schwuchow Anzünderträger, Anzündeinheit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Anzündeinheit
CN105659051B (zh) * 2013-09-10 2017-09-05 株式会社大赛璐 点火器组装体、气囊系统、及其检测系统以及检测方法
DE112017000743B4 (de) * 2016-02-10 2023-12-14 Nippon Kayaku Kabushiki Kaisha Gasgenerator mit Befestigungsabschnitt für einen Zünder
FR3053456B1 (fr) * 2016-06-29 2018-06-29 Autoliv Development Ab Generateur de gaz
JP6706190B2 (ja) * 2016-11-29 2020-06-03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ガス発生器
CN206426988U (zh) * 2017-01-11 2017-08-22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气囊装置及其气体发生器
DE102017108176A1 (de) * 2017-04-18 2018-10-18 Autoliv Development Ab Airbagmodul mit Bremsvorrichtung für pyrotechnisch angetriebenen Aktuator
DE102017216384A1 (de) * 2017-09-15 2019-03-21 Joyson Safety Systems Germany Gmbh Gasgenerator
US10663269B2 (en) * 2018-05-23 2020-05-26 Autoliv Asp, Inc. Initiator grounding clip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86766A (zh) 2022-04-05
JP7470845B2 (ja) 2024-04-18
CN114286766B (zh) 2023-07-28
DE112020007607B4 (de) 2024-05-16
JP2023101583A (ja) 2023-07-21
WO2021039328A1 (ja) 2021-03-04
US11958432B2 (en) 2024-04-16
JP2021037793A (ja) 2021-03-11
US20220324411A1 (en) 2022-10-13
DE112020004104B4 (de) 2023-07-20
DE112020004104T5 (de) 2022-06-15
JP7284044B2 (ja) 2023-05-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718884B1 (en) Initiator assembly
US6820556B1 (en) Initiator assembly
EP1447641B1 (en) Initiator assembly
CN110944879B (zh) 气体发生器
JP7470845B2 (ja) ガス発生器
CN113544022B (zh) 点火器组装体及保持部的成型方法
JP7343354B2 (ja) ガス発生器、及びガス発生器の組立方法
CN113043989B (zh) 气体发生器
US20040251667A1 (en) Ignitor assembly
EP1607711B1 (en) Ignitor assembly
US12092438B2 (en) Ignition device assembly and ignition device
CN114424014A (zh) 点火器组装体以及点火器组装体的组装方法
US20230271586A1 (en) Igniter assembly and gas generator provided with same
WO2022239790A1 (ja) 点火器組立体及びガス発生装置
JP7553375B2 (ja) 点火器組立体、及びガス発生器
JP4730865B2 (ja) ガス発生器
JP2000329500A (ja) スクイブ
JP7534871B2 (ja) ガス発生器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23171689A1 (ja) 点火装置
CN117320930A (zh) 气体发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