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847650A - 一种半导体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半导体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847650A
CN116847650A CN202210304778.6A CN202210304778A CN116847650A CN 116847650 A CN116847650 A CN 116847650A CN 202210304778 A CN202210304778 A CN 202210304778A CN 116847650 A CN116847650 A CN 1168476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substrate
gate stack
contact
form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30477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铁将
朱玲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xin Memory Technologies Inc
Original Assignee
Changxin Memory Technologie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xin Memory Technologies Inc filed Critical Changxin Memory Technologies Inc
Priority to CN202210304778.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847650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086178 priority patent/WO2023178739A1/zh
Priority to US17/846,011 priority patent/US20230328971A1/en
Publication of CN1168476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84765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20/00Read-only memory [ROM] devices
    • H10B20/20Programmable ROM [PROM] devices comprising field-effect components
    • H10B20/25One-time programmable ROM [OTPROM] devices, e.g. using electrically-fusible link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20/00Read-only memory [ROM] devices
    • H10B20/20Programmable ROM [PROM] devices comprising field-effect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1Manufacture of specific parts of devices defined in group H01L21/70
    • H01L21/76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 H01L21/76801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and the after-treatment of the dielectrics, e.g. smoothing
    • H01L21/76802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and the after-treatment of the dielectrics, e.g. smoothing by forming openings in dielectrics
    • H01L21/76805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and the after-treatment of the dielectrics, e.g. smoothing by forming openings in dielectrics the opening being a via or contact hole penetrating the underlying conducto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1Manufacture of specific parts of devices defined in group H01L21/70
    • H01L21/76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 H01L21/7683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and the after-treatment of the conductors
    • H01L21/76895Local interconnects; Local pads, as exemplified by patent document EP0896365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48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solid state body in operation, e.g. leads, terminal arrangements ; Selection of materials therefor
    • H01L23/481Internal lead connections, e.g. via connections, feedthrough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5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 H01L23/52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including external interconnections consisting of a multilayer structure of conductive and insulating layers inseparably formed on the semiconductor body
    • H01L23/525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including external interconnections consisting of a multilayer structure of conductive and insulating layers inseparably formed on the semiconductor body with adaptable interconnections
    • H01L23/5256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including external interconnections consisting of a multilayer structure of conductive and insulating layers inseparably formed on the semiconductor body with adaptable interconnections comprising fuses, i.e. connections having their state changed from conductive to non-conductiv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Insulated Gate Type Field-Effect Transistor (AREA)

Abstract

本公开实施例涉及半导体领域,提供一种半导体结构及其制作方法,其中,半导体结构包括:基底,以及位于基底表面的栅氧层;栅极堆叠层,栅极堆叠层位于栅氧层的表面;隔离层,隔离层至少覆盖栅极堆叠层的第一侧壁;接触结构,接触结构至少位于基底的表面;介质层,介质层至少位于接触结构与栅极堆叠层的第二侧壁之间,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相对设置,介质层的厚度小于隔离层的厚度。至少可以降低熔丝结构的击穿难度。

Description

一种半导体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实施例涉及半导体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半导体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在集成电路制造领域中,电熔丝(efuse)是指在集成电路中,电阻可以发生大幅度改变(由低组态向高阻态改变)或者可以熔断的连接线。
电熔丝的主要用途包括:(1)用于启动冗余电路来代替同晶片上有缺陷的电路,从而有效提高制程良率。所述用途中,电熔丝连接集成电路中的冗余电路,一旦检测发现集成电路具有缺陷,就利用电熔丝修复或者取代有缺陷的电路;(2)用于集成电路程序化功能。实现所述功能时,先将金属互连、器件阵列以及程序化电路(包括电熔丝器件)在芯片上加工好,然后由外部进行数据输入,即通过程序化电路将标准芯片制作成独特的各式芯片。电熔丝在集成电路程序化功能中可以大大节约芯片研发和制作成本,因而大量应用于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PROM)上。在集成电路程序化过程中,通过较高电压熔断电熔丝产生断路来完成信息“1”的写入,而未断开的电熔丝保持连接状态,即为状态“0”。
目前,存在电熔丝难以熔断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半导体结构及其制作方法,至少可以降低电熔丝的熔断难度。
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本公开实施例一方面提供一种半导体结构,包括:基底,以及位于所述基底表面的栅氧层;栅极堆叠层,所述栅极堆叠层位于所述栅氧层的表面;隔离层,所述隔离层至少覆盖所述栅极堆叠层的第一侧壁;接触结构,所述接触结构至少位于所述基底的表面;介质层,所述介质层至少位于所述接触结构与所述栅极堆叠层的第二侧壁之间,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相对设置,所述介质层的厚度小于所述隔离层的厚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隔离层还位于所述栅极堆叠层的部分顶面;部分所述接触结构位于所述栅极堆叠层的上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接触结构与所述栅极堆叠层在所述基底表面的投影相重叠,重叠部分的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栅极堆叠层宽度的0.1~0.5。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介质层的厚度小于所述栅氧层的厚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部分所述接触结构位于所述基底的有源区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接触结构包括:接触层、阻挡层及导电层,所述阻挡层位于所述接触层与所述导电层之间,且所述接触层位于所述有源区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介质层的厚度小于或等于3nm。
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本公开实施例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半导体结构的制作方法,包括:提供基底,在所述基底表面形成栅氧层,在所述栅氧层上形成栅极堆叠层;形成隔离层,所述隔离层至少覆盖所述栅极堆叠层的第一侧壁;形成介质层,所述介质层至少覆盖所述栅极堆叠层的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相对设置,所述介质层的厚度小于所述隔离层的厚度;形成接触结构,所述接触结构至少位于所述基底的表面,且所述接触结构与所述介质层的表面接触。
在一些实施例中,形成所述隔离层的方法包括形成所述隔离层的方法包括:形成初始隔离层,所述初始隔离层覆盖所述栅极堆叠层的侧壁和顶面以及所述基底的表面;图形化所述初始隔离层,去除位于所述栅极堆叠层的所述第二侧壁表面的所述初始隔离层,剩余的位于所述栅极堆叠层的所述第一侧壁表面和顶面的所述初始隔离层作为所述隔离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图形化所述初始隔离层,包括:形成凹槽,所述凹槽至少暴露所述栅极堆叠层的第二侧壁及部分顶面,所述凹槽还暴露所述基底。
在一些实施例中,形成所述介质层,包括:在所述凹槽的侧壁和底部沉积介质材料,去除位于所述凹槽底部的介质材料,形成覆盖所述栅极堆叠层第二侧壁的介质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去除位于所述凹槽底部的介质材料之前,还包括:对所述凹槽底部的所述基底进行离子注入。
在一些实施例中,形成所述接触结构,包括:在所述凹槽底部形成接触层,所述接触层与所述基底电连接;形成阻挡层,所述阻挡层位于所述介质层的表面和所述接触层的顶面;形成导电层,所述导电层填充满所述凹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形成所述介质层的方法包括:控制所述介质层的厚度小于所述栅氧层的厚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接触结构与所述栅极堆叠层在所述基底表面的投影相重叠,重叠部分的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栅极堆叠层宽度的0.1~0.5。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以下优点:通过基底、栅氧层、栅极堆叠层、接触结构及介质层构成电熔丝,通过将接触结构临近栅极堆叠层设置,当栅极堆叠层上的电压足够大,电熔丝的击穿路径变为从栅极堆叠层经由介质层到接触结构,从而可以降低整个半导体结构的击穿难度,通过设置介质层的厚度小于隔离层的厚度可以降低击穿栅极堆叠层及接触结构之间的接触路径,从而降低整个半导体结构的击穿难度。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或传统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缺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半导体结构的剖视图;
图2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半导体结构的剖视图;
图3至图7为本公开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半导体结构的制作方法各步骤对应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由背景技术可知,目前的半导体结构的击穿路径为从栅极堆叠层到栅氧层再到基底,再通过基底与接触结构接触连接,以将栅极堆叠层与接触结构的电信号相连通,然而栅氧层的击穿难度较大。
本公开实施提供一种半导体结构,通过将接触结构临近栅极堆叠层设置,并将栅极堆叠层与接触结构之间的介质层的厚度降低,从而使半导体结构的击穿路径由栅极堆叠层经过栅氧层及基底到接触结构变为由栅极堆叠层经过介质层到接触结构,通过将击穿栅氧层导致半导体结构击穿变为击穿介质层导致半导体结构击穿可以降低整个半导体结构的击穿难度,且可以减小整个电信号传递的传递路径,从而降低电信号在传递过程中的电信号损失,进而提高半导体结构的灵敏度。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公开各实施例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公开实施例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例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公开实施例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
参考图1及图2,图1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半导体结构的剖视图,图2为本公开以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半导体结构的剖视图。
具体的,参考图1及图2,半导体结构包括:基底100,以及位于基底100表面的栅氧层110;栅极堆叠层120,栅极堆叠层120位于栅氧层110的表面;隔离层130,隔离层130至少覆盖栅极堆叠层120的第一侧壁;接触结构140,接触结构140至少位于基底100的表面;介质层150,介质层150至少位于接触结构140与栅极堆叠层120的第二侧壁之间,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相对设置,介质层150的厚度小于隔离层130的厚度。
通过基底100、栅氧层110、栅极堆叠层120、接触结构140及介质层150构成电熔丝,通过提供给栅极堆叠层120足够的电压可以使栅极堆叠层120与接触结构140之间的介质层150被击穿,从而在介质层150内形成一个导电通路,以使栅极堆叠层120与接触结构140电连接,通过接触结构140将半导体结构的信号导出,通过将半导体结构的击穿路径设置为从栅极堆叠层120经过介质层150到接触结构140可以降低整个半导体及结构的击穿难度,且可以减小整个电信号传递的传递路径,从而降低电信号在传递过程中的电信号损失,进而提高半导体结构的灵敏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底100的材料可以是硅、锗或者锗化硅等材料,且还可以在基底100的材料中进行掺杂,以基底100的材料是硅为例,在基底100中掺杂微量的三价元素,例如:硼、铟、镓或铝等,从而可以形成P型基底;同理,在基底100中掺杂微量的五价元素,例如:磷、锑、砷等,从而可以形成N型基底,基底100掺杂元素的选择可以根据实际的需求及产品性能等方面进行考量,本公开实施例不对基底100的材料及掺杂的元素进行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栅氧层110是用于避免栅极堆叠层120与基底100直接接触,栅氧层110击穿的原理为:当栅氧层110上下层界面间被施加较高电压时,栅氧层110中的缺陷就会形成一个个电子阱,随机分布在栅氧层110中间。在栅氧层110电场的作用下每个电子阱都会具备俘获电子的能力,在高电场的作用下电子阱俘获电子的区域可能相互重叠,形成了一条栅氧层110电流通道,那么这条通道就成为一条发生潜在击穿的通道。随着栅极堆叠层120电流的不断增大,栅氧层110通路形成电流通道,栅氧层110性能缓慢下降。当电流通过电流通道进一步放电,栅氧层110被击穿。由于电子阱在栅氧层110的分布是随机的,当栅氧层110越薄,则需要形成通路的电子阱数目就相对越少,因此薄的栅氧层110比厚的栅氧层110更容易发生击穿。
在一些实施例中,栅极堆叠层120可以是四层结构,包括第一导电层121、中间层122、第二导电层123及保护层124,第一导电层121位于栅氧层110的顶面,中间层122位于第一导电层121与第二导电层123之间,保护层124至少位于第二导电层123的顶面。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栅极堆叠层120还可以是单层结构,在其他实施例中,栅极堆叠层还可以是其他层数的进行堆叠形成,本公开实施例不对栅极堆叠层120的层数进行限制。
以栅极堆叠层120为四层结构为例,第一导电层121的材料可以是半导体材料,例如多晶硅;中间层122的材料可以是氮化钛或者氮化镓等;第二导电层123的材料可以是导电性能较好的金属材料,例如钨金属;保护层124的材料可以是材质较硬的绝缘材料,例如氮化硅。
以第一导电层121的材料为多晶硅为例,通过设置第一导电层121的材料为多晶硅可以在栅极堆叠层120与基底100出现电信号传递的过程中,使得电信号从半导体材料传递到半导体材料,从而避免电信号从半导体材料直接传递到其他材料导致传递电信号的过程出现异常,进而提高半导体结构信号传递的稳定性,提高半导体结构的可靠性。
以中间层122的材料为氮化钛为例,通过设置中间层122将第一导电层121与第二导电层123之间隔离,从而避免第二导电层123的金属离子在发生离子扩散的时候金属离子扩散至第一导电层121内,通过中间层122避免第二导电层123的离子扩散污染第一导电层121,从而提高第一导电层121的稳定性,进而提高半导体结构的可靠性。
以第二导电层123的材料为钨金属为例,钨金属的导电性能相较于多晶硅等半导体材料的导电性能而言,钨金属的导电性能较高,通过设置第二导电层123的材料为金属材料可以提高栅极堆叠层120的导电性能,提高栅极堆叠层120的电信号的传递速度,进而提高半导体结构的性能。
以保护层124的材料为氮化硅为例,在一些实施例中,保护层124覆盖第二导电层123的顶面,通过设置保护层124可以在半导体结构受到外界压力的时候分担第一导电层121、中间层122及第二导电层123的应力作用,从而降低第一导电层121、中间层122及第二导电层123上受到的应力,进而保护第一导电层121、中间层122及第二导电层123,进而提高半导体结构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隔离层130可以是多层结构堆叠而成,隔离层130可以包括第一隔离层131、第二隔离层132及第三隔离层133,第一隔离层131至少覆盖在栅极堆叠层120的第一侧壁,第二隔离层132位于第一隔离层131与第三隔离层133之间;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隔离层还可以是单层结构,本公开实施例不对隔离层的层数进行限制。
以隔离层130为三层结构为例,第一隔离层131与第三隔离层133的材料可以相同,可以都为氮化硅,第二隔离层132的材料可以是氧化硅。
在一些实施例中,隔离层130为NON(Nitride-Oxide-Nitride)结构即氮化层-氧化层-氮化层结构,通过设置第二隔离层132可以提高第一隔离层131与第三隔离层133之间的绝缘性能,由于第二隔离层132的材质较软,形成的形貌较差,故通过形成材质为氮化层的第一隔离层131与第三隔离层133以提高形成第二隔离层132的形貌。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在形成隔离层130后还会对基底100进行轻掺杂及重掺杂,由于轻掺杂与重掺杂之间需要保留一定的空间差,通过形成第一隔离层131可以作为轻掺杂的掩膜,通过形成第三隔离层133可以作为重掺杂工艺的掩膜,从而便于后续对基底100进行掺杂工艺。
在一些实施例中,接触结构140可以是多层结构堆叠形成,接触结构140可以包括:接触层141、阻挡层142及导电层143,接触层141位于基底100的表面,阻挡层142位于接触层141与导电层143之间;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接触结构还可以是单层结构;本公开实施例不对接触结构140的层数进行限制。
以接触结构140的结构为三层结构为例,接触层141的材料可以是金属与半导体材料的化合物或者对半导体材料进行金属掺杂,例如硅化钴,阻挡层142的材料可以是氮化钛或者氮化镓等,导电层143的材料可以是金属材料,例如钨金属。
通过设置接触层141可以降低接触结构140与基底100之间的肖特基势垒,从而降低了接触结构140与基底100之间的接触电阻,从而可以提高半导体结构的响应速度。
以接触层141的材料为硅化钴为例,硅化钴的晶格与硅晶格能很好的相互匹配,从而还可以减少接触层141与基底100之间的缺陷,相较于直接在基底100表面形成金属作为接触结构,通过先形成接触层141可以减少接触结构140与基底100之间的接触电阻及两者之间的缺陷,从而可以提高半导体结构的性能。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接触层141的材料还可以是硅化镍等金属硅化物。
通过形成阻挡层142可以避免导电层143的金属离子在发生离子扩散的时候金属离子扩散至接触层141内,通过阻挡层142避免导电层143的离子扩散污染接触层141,从而提高接触层141的稳定性,进而提高半导体结构的可靠性。在一些实施例中阻挡层142的材料可以是氮化钛、氮化钽或硅化钽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电层143的材料可以为钨金属,钨金属的导电性能相较于多晶硅等半导体材料的导电性能而言,钨金属的导电性能较高,通过设置导电层143的材料为金属材料可以提高接触结构140的导电性能,提高接触结构140的电信号的传递速度,进而提高半导体结构的性能。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导电层的材料还可以钼等金属,或者多晶硅等半导体材料。
参考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隔离层130位于栅极堆叠层120的部分顶面;部分接触结构140位于栅极堆叠层120的上方。通过将隔离层130设置在栅极堆叠层120的部分顶面可以为接触结构140留出空间,从而使得部分接触结构140位于栅极堆叠层120的上方,从而增加栅极堆叠层120与接触结构140之间可击穿的面积,可击穿面积包括第一导电层121、中间层122及第二导电层123的侧壁与接触结构140正对的面积,可击穿面积还包括第二导电层123的顶面与接触结构140正对的面积,通过增加可击穿面积的大小从而降低半导体结构的击穿难度,通过使得半导体结构的击穿路径为从栅极堆叠层120到介质层150再到接触结构140,可以降低半导体结构的击穿难度,且将接触结构140设置于栅极堆叠层120的上方可以减小部分位于基底100表面的接触结构140的体积,进而可以缩小整个半导体结构的体积。
参考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接触结构140与栅极堆叠层120在基底100表面的投影相重叠,重叠部分的宽度小于或等于栅极堆叠层120宽度的0.1~0.5。可以理解的是,重叠的部分越多,相应的栅极堆叠层120与接触结构140之间可击穿的面积也就越大,然而重叠的部分越多,相应的位于第二导电层123上的保护层124及隔离层130也就越少,相应的,保护层124及隔离层130可以提供给第一导电层121、中间层122及第二导电层123的保护效果也就越差;重叠的部分越少,保护层124及隔离层130可以提供给第一导电层121、中间层122及第二导电层123的保护效果也就越好,通过将重叠部分的宽度设置为小于或等于栅极堆叠层120宽度的0.1~0.5,在增加栅极堆叠层120与接触结构140之间可击穿的面积的同时提供一定的保护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部分接触结构140位于基底100的有源区内。具体的,通过将部分接触结构140设置在基底100内从而确保接触结构140及基底100的电连接,进而确保通过接触结构140将基底100及栅极堆叠层120的电信号导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接触层141位于有源区内。具体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接触层141的顶面可以与基底100的顶面齐平,或者接触层141的顶面可以高于基底100的顶面,即,阻挡层142的底面与基底100的顶面齐平或者阻挡层142的底面高于基底100的顶面;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接触层141的顶面可以低于基底100的顶面,即,阻挡层142的底面低于基底100的顶面。通过设置接触层141位于基底100内从而确保接触结构140及基底100的电连接,进而提高半导体结构的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齐平可以是接触层141的顶面与基底100的顶面完全齐平,也可以是接触层141的顶面与基底100的顶面的高度差在1nm内,当接触层141的顶面与基底100的顶面的高度差在1nm内,也可以视为接触层141的顶面可以与基底100的顶面齐平。
参考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隔离层130还可以覆盖栅极堆叠层120的整个顶面。也就是说,接触结构140与栅极堆叠层120的第二侧壁相对设置,即,栅极堆叠层120在基底100表面的投影与接触结构140在基底100表面的投影相邻接。
介质层150具有相对的侧壁,其中介质层150的一侧壁与栅极堆叠层120相接触,相对的另一侧壁与接触结构140相接触。
当提供给栅极堆叠层120足够的电压时,栅极堆叠层120与接触结构140之间的电场会使介质层150之间的缺陷具备俘获电子的能力,在高电场的作用下电子阱俘获电子的区域可能相互重叠,从而形成了一条介质层150电流通道,随着栅极堆叠层120的电流不断增大,介质层150上的电流通道导通,从而形成击穿,从而使栅极堆叠层120的电信号传导给接触结构140,进而通过接触结构140将半导体结构的电信号导出。
介质层150用于隔离接触结构140及栅极堆叠层120,从而避免接触结构140及栅极堆叠层120直接接触,通过将介质层150击穿从而使得栅极堆叠层120与接触结构140导通,从而降低电熔丝的击穿难度,通过设置介质层150的厚度小于隔离层130的厚度可以降低介质层150的击穿难度,从而提高半导体结构的击穿灵敏度,需要说明的是,击穿灵敏度即发生击穿的难度,击穿灵敏度越高击穿难度也就越低,击穿灵敏度越低击穿难度也就越高。
在一些实施例中,介质层150的材料可以与栅氧层110的材料相同,都可以是氧化硅,在另一实施例中,介质层的材料也可以与栅氧层的材料不同,介质层的材料还可以是其他更容易被击穿的材料,从而可以降低半导体结构的击穿难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介质层150的厚度可以小于栅氧层110的厚度,可以理解的是,厚度越薄,相应的击穿难度也就越低,即越容易在该处发生击穿现象,故通过设置介质层150的厚度小于栅氧层110的厚度可以提高在介质层150上的击穿的可能性,从而使得半导体结构的击穿路径为由栅极堆叠层120经过介质层150到接触结构140,进而降低半导体结构的击穿难度。
需要说明的是,参考图1,介质层150的厚度即在栅极堆叠层120朝向接触结构140的方向上,介质层150的尺寸;参考图2,位于第一导电层121、中间层122及第二导电层123侧壁上的介质层150的厚度为垂直于第一导电层121朝向中间层122方向上介质层150的尺寸;位于第二导电层123上方的介质层150的厚度为第一导电层121朝向中间层122方向上介质层150的尺寸。
在一些实施例中,介质层150的厚度小于或等于3nm。可以理解的是,介质层150的厚度越小,相应的在介质层150上发生击穿的难度也就越低,且介质层150的厚度越小击穿介质层所需的电流相对也减小,通过设置介质层150的厚度小于3nm可以提高在介质层150上的击穿的可能性,通过击穿介质层150使得栅极堆叠层120的电信号传给接触结构140,可以降低半导体结构的击穿难度。在一些实施例中,半导体结构还包括填充层180,填充层180用于将半导体结构填平,且可以通过图形化填充层180以在半导体结构上形成其他结构,填充层的材料可以是氧化物。
本公开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将接触结构140临近栅极堆叠层120设置,并将栅极堆叠层120与接触结构140之间的介质层150的厚度降低,从而使半导体结构的击穿路径为由栅极堆叠层120经过介质层150到接触结构140,通过控制击穿介质层150导致半导体结构击穿可以降低整个半导体结构的击穿难度,且可以减小整个电信号传递的传递路径,从而降低电信号在传递过程中的电信号损失,进而提高半导体结构的性能。
本公开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半导体结构的制作方法,该半导体结构的制作方法可用于形成前述实施例的半导体结构,相同或者相应的部分可以参考图1及图2所述的实施例,以下将不再赘述。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半导体结构制作方法进行详细说明。图3至图7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半导体结构的制造方法各步骤对应的结构示意图。
参考图3及图4,提供基底100,在基底100表面形成栅氧层110,在栅氧层110上形成栅极堆叠层120;形成隔离层130,隔离层130至少覆盖栅极堆叠层120的第一侧壁。
具体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栅极堆叠层120可以是四层结构,包括第一导电层121、中间层122、第二导电层123及保护层124,第一导电层121位于栅氧层110的顶面,中间层122位于第一导电层121与第二导电层123之间,保护层124位于第二导电层123的顶面。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栅极堆叠层120还可以是单层结构,在其他实施例中,栅极堆叠层还可以是其他层数的进行堆叠形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隔离层130可以包括第一隔离层131、第二隔离层132及第三隔离层133,第一隔离层131至少覆盖在栅极堆叠层120的第一侧壁,第二隔离层132位于第一隔离层131与第三隔离层133之间;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隔离层还可以是单层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形成隔离层130的方法包括:形成初始隔离层160,初始隔离层160覆盖栅极堆叠层120的侧壁和顶面以及基底100的表面;图形化初始隔离层160,去除位于栅极堆叠层120的第二侧壁表面的初始隔离层160,剩余的位于栅极堆叠层120的第一侧壁表面和顶面的初始隔离层160作为隔离层130。
参考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形成初始隔离层160的方法包括:形成第一初始隔离层161,第一初始隔离层161覆盖栅极堆叠层120的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形成第二初始隔离层162,第二初始隔离层162覆盖第一初始隔离层161的侧壁及栅极堆叠层120的顶面;形成第三初始隔离层163,第三初始隔离层163覆盖第二初始隔离层162的顶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初始隔离层163的材料与第一初始隔离层161的材料可以相同,都为氮化物,第二初始隔离层162的材料可以是氧化物,如此便形成了NON结构,第二初始隔离层162为氧化层可以提高第一初始隔离层162及第三初始隔离层163之间的绝缘性能,然而由于氧化层的材料较软,形成的第二初始隔离层162的形貌较差,故通过形成材质为氮化层的第一初始隔离层161及第三初始隔离层163以提高形成第二初始隔离层162的形貌。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初始隔离层160还可以作为对基底100轻掺杂及重掺杂工艺的掩膜,从而控制轻掺杂区与重掺杂区的面积。
参考图4,图形化初始隔离层160(参考图3),去除位于栅极堆叠层120的第二侧壁表面的初始隔离层160,剩余的位于栅极堆叠层120的第一侧壁表面和顶面的初始隔离层160作为隔离层130。通过图形化所述初始隔离层160(参考图3)为后续形成介质层及接触结构提供工艺空间。
且通过控制图形化初始隔离层160(参考图3)及保护层124的面积及位置可以控制后续形成的介质层及接触结构的总面积及相应位置。在一些实施例中,图形化初始隔离层160(参考图3)的部分包括栅极堆叠层120的部分顶面的初始隔离层160(参考图3)及位于栅极堆叠层120第二侧壁的初始隔离层160(参考图3);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图形化初始隔离层160(参考图3)的部分仅包括位于栅极堆叠层120第二侧壁上的初始隔离层160(参考图3)。
在一些实施例中,图形化初始隔离层160(参考图3)的过程中还包括图形化部分保护层124,以暴露部分第二导电层123,从而为后续形成的介质层及接触结构部分位于第二导电层上提供工艺基础。
在一些实施例中,图形化初始隔离层(参考图3),包括:形成凹槽170,凹槽170至少暴露栅极堆叠层120的第二侧壁及部分顶面,凹槽170还暴露基底100。通过形成暴露栅极堆叠层120的第二侧壁及部分顶面的凹槽170可以为后续形成的介质层及接触结构部分位于第二导电层上提供工艺基础,通过控制凹槽170的位置及面积可以控制后续形成的介质层及接触结构的位置及面积。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凹槽还可以只暴露栅极堆叠层的第二侧壁及部分基底。
参考图5及图6,形成介质层150,介质层150至少覆盖栅极堆叠层120的第二侧壁,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相对设置,介质层150的厚度小于隔离层130的厚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形成介质层150,包括:在凹槽170的侧壁和底部沉积介质材料,去除位于凹槽170底部的介质材料,形成覆盖栅极堆叠层120第二侧壁的介质层150。通过设置介质层150的厚度小于隔离层130的厚度,且介质层150与栅极堆叠层120相邻设置,可以使得半导体结构的击穿路径为从栅极堆叠层120到介质层150再到接触结构,可以降低介质层150的击穿难度,进而提高半导体结构的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在第二导电层123暴露的顶面沉积介质材料,通过在第二导电层123的顶面形成介质层150为后续在栅极堆叠层120的上方形成接触结构提供工艺基础,避免在第二导电层123顶面形成的接触结构与第二导电层123直接接触。
在一些实施例中,形成介质层150的方法可以是通过原子层沉积技术以在凹槽170的侧壁上形成介质层150,原子层沉积技术具有优异的厚度控制性能,且形成的介质层150的厚度较为均匀。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去除位于凹槽170底部的介质材料之前,还包括:对凹槽170底部的基底100进行离子注入。通过对凹槽170底部的基底100进行离子注入以形成MOS晶体管的源极及漏极。
在一些实施例中向基底100内进行离子注入的时候可以根据想要形成的MOS晶体管的类型,控制注入离子的类型。
在一些实施例中,形成介质层150的方法可以包括:控制介质层150的厚度小于栅氧层110的厚度。可以理解的是,厚度越薄,相应的击穿难度也就越低,即越容易在该处发生击穿现象,故通过设置介质层150的厚度小于栅氧层110的厚度可以提高在介质层150上的击穿的可能性,通过击穿介质层150使得栅极堆叠层120的电信号传给接触结构140,可以降低半导体结构的击穿难度。
参考图7,形成接触结构140,接触结构140至少位于基底100的表面,且接触结构140与介质层150的表面接触。
在一些实施例中,形成接触结构140,可以包括:在凹槽170(参考图6)底部形成接触层141,接触层141与基底100电连接;形成阻挡层142,阻挡层142位于介质层150的表面和接触层141的顶面;形成导电层143,导电层143填充满凹槽170。
通过形成接触层141可以降低接触结构140与基底100之间的肖特基势垒,从而可以降低接触结构140与基底100之间的接触电阻,从而可以提高半导体结构的响应速度,且接触层141的材料为金属硅化物,金属硅化物的晶格与硅晶格能很好的相互匹配,从而还可以减少接触层141与基底100之间的缺陷,相较于直接在基底100表面形成金属作为接触结构,通过先形成接触层141可以减少接触结构140与基底100之间的接触电阻及两者之间的缺陷,从而可以提高半导体结构的性能。
通过形成阻挡层142可以避免导电层143的金属离子在发生离子扩散的时候金属离子扩散至接触层141内,通过阻挡层142避免导电层143的离子扩散污染接触层141,从而提高接触层141的稳定性,进而提高半导体结构的可靠性。
通过形成导电层143可以提高接触结构140的导电性能,提高接触结构140的电信号的传递速度,进而提高半导体结构的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接触结构140与栅极堆叠层120在基底100表面的投影相重叠,重叠部分的宽度小于或等于栅极堆叠层120宽度的0.1~0.5。重叠的部分越多,相应的栅极堆叠层120与接触结构140之间可击穿的面积也就越大,然而重叠的部分越多,相应的位于第二导电层123上的保护层124及隔离层130也就越少,相应的,保护层124及隔离层130可以提供给第一导电层121、中间层122及第二导电层123的保护效果也就越差;重叠的部分越少,保护层124及隔离层130可以提供给第一导电层121、中间层122及第二导电层123的保护效果也就越好,通过将重叠部分的宽度设置为小于或等于栅极堆叠层120宽度的0.1~0.5在增加栅极堆叠层120与接触结构140之间可击穿的面积的同时提供一定的保护效果。
本公开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半导体结构的制作方法,通过在栅极堆叠层120的第二侧壁上形成介质层150,且介质层150的厚度小于隔离层130的厚度,然后再形成与介质层150表面接触的接触结构140,通过将接触结构140临近栅极堆叠层120设置,并将栅极堆叠层120与接触结构140之间的介质层150的厚度降低,从而使半导体结构的击穿路径为由栅极堆叠层120经过介质层150到接触结构140,通过控制击穿介质层150导致半导体结构击穿可以降低整个半导体结构的击穿难度,且可以减小整个电信号传递的传递路径,从而降低电信号在传递过程中的电信号损失,进而提高半导体结构的灵敏度。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公开的具体实施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公开实施例的精神和范围。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公开实施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自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公开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限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5)

1.一种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底,以及位于所述基底表面的栅氧层;
栅极堆叠层,所述栅极堆叠层位于所述栅氧层的表面;
隔离层,所述隔离层至少覆盖所述栅极堆叠层的第一侧壁;
接触结构,所述接触结构至少位于所述基底的表面;
介质层,所述介质层至少位于所述接触结构与所述栅极堆叠层的第二侧壁之间,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相对设置,所述介质层的厚度小于所述隔离层的厚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层还位于所述栅极堆叠层的部分顶面;部分所述接触结构位于所述栅极堆叠层的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结构与所述栅极堆叠层在所述基底表面的投影相重叠,重叠部分的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栅极堆叠层宽度的0.1~0.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层的厚度小于所述栅氧层的厚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部分所述接触结构位于所述基底的有源区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结构包括:接触层、阻挡层及导电层,所述阻挡层位于所述接触层与所述导电层之间,且所述接触层位于所述有源区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层的厚度小于或等于3nm。
8.一种半导体结构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提供基底,在所述基底表面形成栅氧层,在所述栅氧层上形成栅极堆叠层;
形成隔离层,所述隔离层至少覆盖所述栅极堆叠层的第一侧壁;
形成介质层,所述介质层至少覆盖所述栅极堆叠层的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相对设置,所述介质层的厚度小于所述隔离层的厚度;
形成接触结构,所述接触结构至少位于所述基底的表面,且所述接触结构与所述介质层的表面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隔离层的方法包括:
形成初始隔离层,所述初始隔离层覆盖所述栅极堆叠层的侧壁和顶面以及所述基底的表面;
图形化所述初始隔离层,去除位于所述栅极堆叠层的所述第二侧壁表面的所述初始隔离层,剩余的位于所述栅极堆叠层的所述第一侧壁表面和顶面的所述初始隔离层作为所述隔离层。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图形化所述初始隔离层,包括:
形成凹槽,所述凹槽至少暴露所述栅极堆叠层的第二侧壁及部分顶面,所述凹槽还暴露所述基底。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介质层,包括:
在所述凹槽的侧壁和底部沉积介质材料,去除位于所述凹槽底部的介质材料,形成覆盖所述栅极堆叠层第二侧壁的介质层。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去除位于所述凹槽底部的介质材料之前,还包括:对所述凹槽底部的所述基底进行离子注入。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接触结构,包括:
在所述凹槽底部形成接触层,所述接触层与所述基底电连接;
形成阻挡层,所述阻挡层位于所述介质层的表面和所述接触层的顶面;
形成导电层,所述导电层填充满所述凹槽。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介质层的方法包括:控制所述介质层的厚度小于所述栅氧层的厚度。
15.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结构与所述栅极堆叠层在所述基底表面的投影相重叠,重叠部分的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栅极堆叠层宽度的0.1~0.5。
CN202210304778.6A 2022-03-22 2022-03-22 一种半导体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Pending CN11684765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304778.6A CN116847650A (zh) 2022-03-22 2022-03-22 一种半导体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PCT/CN2022/086178 WO2023178739A1 (zh) 2022-03-22 2022-04-11 一种半导体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US17/846,011 US20230328971A1 (en) 2022-03-22 2022-06-22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and fabrication method thereof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304778.6A CN116847650A (zh) 2022-03-22 2022-03-22 一种半导体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847650A true CN116847650A (zh) 2023-10-03

Family

ID=880997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304778.6A Pending CN116847650A (zh) 2022-03-22 2022-03-22 一种半导体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328971A1 (zh)
CN (1) CN116847650A (zh)
WO (1) WO2023178739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079942A (ja) * 2010-10-01 2012-04-19 Renesas Electronics Corp 半導体装置
KR20130044655A (ko) * 2011-10-24 2013-05-03 에스케이하이닉스 주식회사 반도체 소자 및 제조 방법
US9524934B2 (en) * 2011-11-22 2016-12-20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Integrated circuits with electrical fuses and methods of forming the same
KR101966278B1 (ko) * 2012-12-28 2019-04-08 에스케이하이닉스 주식회사 반도체 소자의 안티 퓨즈 어레이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04347589B (zh) * 2013-08-02 2017-04-05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反熔丝结构
CN108735710B (zh) * 2017-04-14 2020-05-08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反熔丝结构电路及其形成方法
EP3624185A4 (en) * 2018-07-17 2020-06-24 Shenzhen Weitongbo Technology Co., Ltd. ANTIFUSE, ANTIFUSE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STORAGE DEVICE
KR102606814B1 (ko) * 2018-12-28 2023-11-29 에스케이하이닉스 주식회사 안티 퓨즈를 구비한 반도체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13496987B (zh) * 2020-04-08 2024-03-29 长鑫存储技术有限公司 反熔丝器件及反熔丝单元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178739A1 (zh) 2023-09-28
US20230328971A1 (en) 2023-10-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10391315A1 (en) Three-dimensional memory devices
JP3407204B2 (ja) 強誘電体集積回路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0385408B1 (ko) 반도체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100675289B1 (ko) 상변화 기억 셀 어레이 영역 및 그 제조방법들
US6806180B2 (en) Unitary interconnection structures integral with a dielectric layer
US20210375900A1 (en) Methods for forming three-dimensional memory devices
US11158622B1 (en) Three-dimensional memory devices
US20090047777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10978457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20210375915A1 (en) Three-dimensional memory devices
US9305786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fabrication method
US20070273002A1 (en) Semiconductor Memory Devices Having Fuses and Methods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US7928494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US11963352B2 (en) Three-dimensional memory device with vertical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reof
US20210375916A1 (en) Methods for forming three-dimensional memory devices
JP2011211111A (ja) 不揮発性半導体記憶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2424934A (zh) 三维存储器件
CN116847650A (zh) 一种半导体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JPH08125144A (ja) 半導体記憶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0391233B (zh) 半导体元件及其制作方法
CN219499931U (zh) 半导体器件
KR100266279B1 (ko) 반도체 메모리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CN116471841A (zh) 半导体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KR100483430B1 (ko) 반도체 장치 및 반도체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CN118488707A (zh) 反熔丝型非易失性存储单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