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845108A - 一种半导体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半导体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845108A
CN116845108A CN202310148527.8A CN202310148527A CN116845108A CN 116845108 A CN116845108 A CN 116845108A CN 202310148527 A CN202310148527 A CN 202310148527A CN 116845108 A CN116845108 A CN 11684510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fin
etching
nano
dop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14852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姚佳欣
曹磊
李庆坤
张青竹
殷华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stitute of Microelectronics of CAS
Original Assignee
Institute of Microelectronics of C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stitute of Microelectronics of CAS filed Critical Institute of Microelectronics of CAS
Priority to CN202310148527.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845108A/zh
Publication of CN1168451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84510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8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ontrollable by only the electric current supplied, or only the electric potential applied, to an electrode which does not carry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 H01L29/76Unipolar devices, e.g.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72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8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with field effect produced by an insulated ga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02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06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s,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of the semiconductor regions ;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centration or distribution of impurities within semiconductor regions
    • H01L29/0657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s,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of the semiconductor regions ;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centration or distribution of impurities within semiconductor reg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body
    • H01L29/0665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s,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of the semiconductor regions ;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centration or distribution of impurities within semiconductor reg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body the shape of the body defining a nanostructure
    • H01L29/0669Nanowires or nanotub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007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 H01L29/66075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of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group 14 or group 13/15 materials
    • H01L29/66227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of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group 14 or group 13/15 materials the devices being controllable only by the electric current supplied or the electric potential applied, to an electrode which does not carry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e.g. three-terminal devices
    • H01L29/66409Unipola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66477Unipola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an insulated gate, i.e. MISFE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eramic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Nanotechnolog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Insulated Gate Type Field-Effect Transistor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半导体器件及其制备方法,在衬底表面的一侧外延生长超晶格叠层;刻蚀超晶格叠层,形成多个鳍片;在鳍片上沉积假栅;在刻蚀后鳍片的两端形成内侧墙;选择性刻蚀掺杂介质层,通过鳍片两侧剩余的掺杂介质层,对第二半导体层进行导电元素掺杂;去除鳍片两侧剩余的掺杂介质层;外延生长源漏极,刻蚀第一半导体层,实现第二半导体层纳米片的沟道释放,纳米片形成的叠层构成为多个导电沟道;形成环绕式栅极,环绕于纳米片堆叠层周围。从而本申请通过掺杂介质层对第二半导体层进行辅助掺杂后,再外延源漏形成缓冲区结构,从而能抑制源漏与沟道交叠区域带带隧穿漏电,降低了寄生沟道的影响,有效抑制了器件漏电,减轻了器件电学性能的退化。

Description

一种半导体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半导体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半导体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晶体管特征尺寸的不断微缩,通过不断引入新材料、新工艺和新结构来提升器件性能,同时降低短沟道效应的影响。晶体管的结构经历了由二维的平面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器件,转变为三维的FinFET(Fin Field-Effect Transistor,鳍式场效应晶体管)结构,到现在主流的Nanowire/Nanosheet纳米线/纳米片环栅晶体管。
环栅晶体管被认为是5nm技术节点之下中最有希望取代FinFET器件从而实现大规模量产的下一代器件之一。环栅器件有效地增加了Weff(有效栅宽,Effective gatewidth)/footprint(封装大小),提高了栅极对沟道的控制能力,能够有效抑制短沟道效应,提升器件的电流驱动能力。
目前,Nanosheet-GAAFET(Nanosheet-Gate-all-around Field-EffectTransistor,纳米片环绕栅极场效应晶体管)的研究进展受到了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广泛关注。通过不断优化器件制备工艺流程和关键工艺,同时基于此进行新结构的探索也是新型CMOS器件的热门研究方向。
Nanosheet-GAAFET能够通过叠加纳米片的数量来提高器件的性能。该新型器件结构能够很好的与目前主流的FinFET工艺相兼容。
但由于NSFET(Nanosheet Field-Effect Transistor,纳米片场效应晶体管)和FinFET在其本征沟道下存在着不可避免的源漏交叠区寄生效应,带来寄生电容和泄露电流的影响,造成器件电学性能的退化,同时也给晶体管的缩放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现阶段,源漏区域与本征沟道区域掺杂分布陡峭,导致源漏与栅交叠区隧穿漏电效应严重,沟道漏电更为显著。如何降低源漏区域与本征沟道区域陡峭的掺杂分布,并降低源漏与栅交叠区隧穿漏电变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提供该发明内容部分以便以简要的形式介绍构思,这些构思将在后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被详细描述。该发明内容部分并不旨在标识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或必要特征,也不旨在用于限制所要求的保护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半导体器件及其制备方法,可以降低寄生沟道的影响,有效抑制器件漏电,减轻器件电学性能的退化。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有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包括:
提供衬底;
在所述衬底表面的一侧外延生长超晶格叠层;所述超晶格叠层由第一半导体层和第二半导体层交替层叠形成;
刻蚀所述超晶格叠层,形成多个鳍片;
在所述鳍片上沉积假栅;
淀积并刻蚀形成栅极第三侧墙,刻蚀所述鳍片两端至所述衬底表面,在刻蚀后鳍片的两端形成内侧墙;
沉积掺杂介质层,选择性刻蚀所述掺杂介质层,去除所述衬底顶部和所述鳍片顶部的所述掺杂介质层;通过所述鳍片两侧剩余的所述掺杂介质层,对所述第二半导体层进行导电元素掺杂和激活退火;
去除所述鳍片两侧剩余的所述掺杂介质层;
外延生长源漏极,所述源漏极的材料为掺杂导电元素的半导体材料;
去除所述假栅,刻蚀掉所述第一半导体层,实现所述第二半导体层纳米片的沟道释放,所述纳米片形成的叠层构成为多个导电沟道;
形成环绕式栅极,环绕于纳米片堆叠层周围。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导电元素包括:B、P、As、Ga、N、F和Ge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对所述第二半导体层进行导电元素掺杂的浓度为大于或等于1010cm-3,且小于或等于1015cm-3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刻蚀所述超晶格叠层,形成多个鳍片,包括:
在所述超晶格叠层上设置第一侧墙;以所述第一侧墙为掩膜刻蚀所述超晶格叠层,形成所述多个鳍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退火温度大于或等于600℃,且小于或等于1200℃。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半导体器件,包括:
衬底;
位于所述衬底表面一侧的纳米片堆叠层;所述纳米片堆叠层包括多个纳米片形成的叠层;所述纳米片由半导体材料形成;所述纳米片形成的叠层构成多个导电沟道;所述纳米片掺杂有导电元素;
环绕所述纳米片堆叠层周围的环绕式栅极;
源漏极,位于所述纳米片堆叠层两端;所述源漏极的材料为掺杂导电元素的半导体材料。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导电元素包括:B、P、As、Ga、N、F和Ge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导电元素掺杂的浓度为大于或等于1010cm-3,且小于或等于1015cm-3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
位于所述源漏极远离所述衬底一侧的隔离层。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
贯穿所述隔离层分别与所述源漏极连接的金属接触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实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半导体器件及其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提供衬底;在衬底表面的一侧外延生长超晶格叠层;超晶格叠层由第一半导体层和第二半导体层交替层叠形成;刻蚀超晶格叠层,形成多个鳍片;在鳍片上沉积假栅;淀积并刻蚀形成栅极第三侧墙,刻蚀鳍片两端至衬底表面,在刻蚀后鳍片的两端形成内侧墙;沉积掺杂介质层,选择性刻蚀掺杂介质层,去除衬底顶部和鳍片顶部的掺杂介质层;通过鳍片两侧剩余的掺杂介质层,对第二半导体层进行导电元素掺杂和激活退火;去除鳍片两侧剩余的掺杂介质层;外延生长源漏极,源漏极的材料为掺杂导电元素的半导体材料;去除假栅,刻蚀掉第一半导体层,实现第二半导体层纳米片的沟道释放,纳米片形成的叠层构成为多个导电沟道;形成环绕式栅极,环绕于纳米片堆叠层周围。从而本申请通过掺杂介质层对第二半导体层进行辅助掺杂后,再外延源漏形成缓冲区结构,从而能抑制源漏与沟道交叠区域带带隧穿漏电,降低了寄生沟道的影响,有效抑制了器件漏电,减轻了器件电学性能的退化。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结合附图并参考以下具体实施方式,本公开各实施例的上述和其他特征、优点及方面将变得更加明显。贯穿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元素。应当理解附图是示意性的,原件和元素不一定按照比例绘制。
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的流程图;
图2-17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制备过程中的各结构的剖视图;
图18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还可以采用其它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正如背景技术中的描述,经申请人研究发现,随着晶体管特征尺寸的不断微缩,通过不断引入新材料、新工艺和新结构来提升器件性能,同时降低短沟道效应的影响。晶体管的结构经历了由二维的平面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器件,转变为三维的FinFET(Fin Field-Effect Transistor,鳍式场效应晶体管)结构,到现在主流的Nanowire/Nanosheet纳米线/纳米片环栅晶体管。
环栅晶体管被认为是5nm技术节点之下中最有希望取代FinFET器件从而实现大规模量产的下一代器件之一。环栅器件有效地增加了Weff(有效栅宽,Effective gatewidth)/footprint(封装大小),提高了栅极对沟道的控制能力,能够有效抑制短沟道效应,提升器件的电流驱动能力。
目前,Nanosheet-GAAFET(Nanosheet-Gate-all-around Field-EffectTransistor,纳米片环绕栅极场效应晶体管)的研究进展受到了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广泛关注。通过不断优化器件制备工艺流程和关键工艺,同时基于此进行新结构的探索也是新型CMOS器件的热门研究方向。
Nanosheet-GAAFET能够通过叠加纳米片的数量来提高器件的性能。该新型器件结构能够很好的与目前主流的FinFET工艺相兼容。
但由于NSFET(Nanosheet Field-Effect Transistor,纳米片场效应晶体管)和FinFET在其本征沟道下存在着不可避免的源漏交叠区寄生效应,带来寄生电容和泄露电流的影响,造成器件电学性能的退化,同时也给晶体管的缩放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现阶段,源漏区域与本征沟道区域掺杂分布陡峭,导致源漏与栅交叠区隧穿漏电效应严重,沟道漏电更为显著。如何降低源漏区域与本征沟道区域陡峭的掺杂分布,并降低源漏与栅交叠区隧穿漏电变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半导体器件及其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提供衬底;在衬底表面的一侧外延生长超晶格叠层;超晶格叠层由第一半导体层和第二半导体层交替层叠形成;刻蚀超晶格叠层,形成多个鳍片;在鳍片上沉积假栅;淀积并刻蚀形成栅极第三侧墙,刻蚀鳍片两端至衬底表面,在刻蚀后鳍片的两端形成内侧墙;沉积掺杂介质层,选择性刻蚀掺杂介质层,去除衬底顶部和鳍片顶部的掺杂介质层;通过鳍片两侧剩余的掺杂介质层,对第二半导体层进行导电元素掺杂和激活退火;去除鳍片两侧剩余的掺杂介质层;外延生长源漏极,源漏极的材料为掺杂导电元素的半导体材料;去除假栅,刻蚀掉第一半导体层,实现第二半导体层纳米片的沟道释放,纳米片形成的叠层构成为多个导电沟道;形成环绕式栅极,环绕于纳米片堆叠层周围。从而本申请通过掺杂介质层对第二半导体层进行辅助掺杂后,再外延源漏形成缓冲区结构,从而能抑制源漏与沟道交叠区域带带隧穿漏电,降低了寄生沟道的影响,有效抑制了器件漏电,减轻了器件电学性能的退化。
示例性方法
参见图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流程图,包括:
S101:提供衬底。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参见图2所示,首先可以准备好衬底1,衬底1可以为半导体衬底,例如可以为Si衬底、Ge衬底、SiGe衬底、SOI(绝缘体上硅,Silicon On Insulator)或GOI(绝缘体上锗,Germanium On Insulator)等。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半导体衬底还可以为包括其它元素半导体或化合物半导体的衬底,例如GaAs、InP或SiC等,还可以为叠层结构,例如Si/SiGe等,还可以为其它外延结构,例如SGOI(绝缘体上锗硅)等。在本实施例中,衬底1为体硅衬底,在体硅衬底表面生长有二氧化硅层1A。
具体的,衬底1是适合于形成一个或多个半导体器件的半导体晶圆的部分,当采用体硅衬底,在体硅衬底中通过注入杂质,扩散,退火后形成高掺杂阱区,达到所需阱深。其中对P(positive,正)型FET,上述高掺杂阱区为N阱,注入的杂质为n型杂质离子,比如磷(P)离子;其中对N(negative,负)型FET,上述高掺杂阱区为P阱,注入的杂质为p型杂质离子,比如硼(B)离子。
S102:在所述衬底表面的一侧外延生长超晶格叠层;所述超晶格叠层由第一半导体层和第二半导体层交替层叠形成。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参见图3所示,去除衬底1表面的二氧化硅(SiO2),并在衬底1上外延生长出多个周期的第一半导体层51/第二半导体层52的超晶格结构的叠层;超晶格结构中的第一半导体层51厚度可以设置为3-100nm,第二半导体层52厚度可以设置为1-50nm,最终生产出的厚度会直接决定纳米片沟道的高度以及静电性能。
其中,上述第一半导体层51/第二半导体层52超晶格可以为Si/SiGe叠层、SiGe/Si叠层、SiGe/Ge叠层、Ge/SiGe叠层、Si/Ge叠层或Ge/Si叠层。
S103:刻蚀所述超晶格叠层,形成多个鳍片。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参见图4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可以在在超晶格叠层上设置第一侧墙61;以第一侧墙61为掩膜刻蚀超晶格叠层,形成多个鳍片。
具体的,可以采用自对准的侧墙转移(SIT,Self aligned sidewall transfer)工艺形成纳米尺度第一侧墙61器件,第一侧墙61的材料可以为氮化硅(SiNX),具体形成过程为:在超晶格叠层上覆盖一层牺牲层66,牺牲层具体可为多晶硅(PolySi,p-si)或非晶硅(a-si),刻蚀掉部分牺牲层66,淀积氮化硅(SiNx)层,再采用各向异性刻蚀,刻蚀掉剩余的牺牲层66,使其仅保留在超晶格叠层上多道周期性氮化硅(SiNx)第一侧墙(spacers)61,氮化硅(SiNx)第一侧墙61在光刻中起到硬掩膜(Hard Mask)的作用。
参见图5所示,可以通过刻蚀工艺把外延生长的超晶格叠层做成多个周期分布的鳍片。第一侧墙61和初始衬底1之间还可以形成有氧化物层(图中未示出)
具体的,以第一侧墙61为掩膜进行刻蚀,形成带有超晶格叠层结构的鳍片。鳍片上部为超晶格叠层形成的导电沟道区,下部为衬底1,形成如图5所示的鳍片。
该鳍片刻蚀工艺可以为干法刻蚀工艺,在一个实施例中可采用反应离子刻蚀(Reactive ion etching,RIE)。鳍片将用以形成一或多个n型场效晶体管以及/或p型场效晶体管的水平纳米片。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图5示出了一个鳍片,应能理解本申请实施例可使用任何合适数量与形态的鳍片。鳍片的高度大约10nm-400nm,宽度大约为1-100nm。
如图6所示,刻蚀去除第一侧墙61,然后可以在相邻的两个鳍片之间形成浅沟槽隔离(shallow trench isolation,STI)区7。首先进行介电绝缘材料沉积,然后进行平坦化,例如用CMP(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化学机械研磨)工艺,然后进行介电绝缘材料选择性回刻,露出三维的鳍片结构,由此邻近于鳍片以形成浅沟槽隔离区7。
浅沟槽隔离区7其上表面一般和鳍片中超晶格叠层结构与衬底单晶硅的界面齐平,也可高于或低于该界面水平线。浅沟槽隔离区7可由合适的介电材料所形成,如二氧化硅(SiO2)、氮化硅(SiNx)等。浅沟槽隔离区7的作用是隔开相邻鳍片上的晶体管。浅沟槽隔离区7使得超晶格叠层的最底层的第一半导体层51露出。
S104:在所述鳍片上沉积假栅。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参见图7所示,可以在露出的鳍片上、与鳍线相垂直的方向(即B-B’方向)上形成假栅8,可以采用热氧化、化学气相沉积、溅射(sputtering)等工艺形成假栅8。假栅8横跨鳍片上部的超晶格叠层,多个假栅8沿着鳍线方向周期性分布。
假栅8所使用的材料可以是多晶硅(PolySi,p-si)或非晶硅(a-si)。
S105:淀积并刻蚀形成栅极第三侧墙,刻蚀所述鳍片两端至所述衬底表面,在刻蚀后鳍片的两端形成内侧墙。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参见图8和图9所示,可以在每个假栅8两侧沉积氮化硅或掺杂氧化硅材料并进行刻蚀,形成第三侧墙9。第三侧墙9可以包括SiNx、SiO2、SiON、SiOC、a-C、掺杂SiNx、掺杂SiO2等Low-k侧墙,厚度1~100nm。
可以先各向同性刻蚀SiGe牺牲层形成内侧墙凹槽,后淀积Si3N4(SiO2、SiOC或SiON等Low k介质)填充内侧墙凹槽,然后各向异性刻蚀内侧墙隔离介质形成第三侧墙9,露出衬底1。
S106:沉积掺杂介质层,选择性刻蚀所述掺杂介质层,去除所述衬底顶部和所述鳍片顶部的所述掺杂介质层;通过所述鳍片两侧剩余的所述掺杂介质层,对所述第二半导体层进行导电元素掺杂和激活退火。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参见图10所示,可以沉积掺杂介质层92。然后参见图11所示,可以选择性刻蚀掺杂介质层92,去除衬底1顶部和鳍片顶部的掺杂介质层92。
参见图12所示,可以通过鳍片两侧剩余的掺杂介质层92,对第二半导体层52进行导电元素掺杂和激活退火。即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掺杂介质层92进行辅助掺杂,可以提高掺杂效率。
S107:去除所述鳍片两侧剩余的所述掺杂介质层。
参见图13所示,可以去除鳍片两侧剩余的掺杂介质层92,从而可以实现了对第二半导体层52的掺杂,参见图13中虚线围绕区域,以便后续抑制器件漏电。
此外,在本申请实施例的假栅8侧还可以沉积有二氧化硅侧壁91。
本申请实施例注入的导电元素可以包括:B、P、As、Ga、N、F和Ge中的至少一种。第二半导体层进行导电元素掺杂的浓度为大于或等于1010cm-3,且小于或等于1015cm-3。退火温度大于或等于600℃,且小于或等于1200℃。缓冲区的宽度可以为大于或等于0.5nm,其小于或等于10nm。
S108:外延生长源漏极,所述源漏极的材料为掺杂导电元素的半导体材料。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外延生长源漏极,源漏极的材料为掺杂导电元素的半导体材料。
具体的,参见图13和图14所示,可以刻蚀鳍片两端至衬底1表面,在刻蚀后鳍片两端外延生长源漏极41/42,源漏极41/42的材料为掺杂导电元素的半导体材料。
具体的,可以对沉积SiGe或Si等半导体材料进行导电元素重掺杂,对于P型半导体器件采用掺杂元素为B或者BF2,对于N型半导体器件采用掺杂元素为P/As,形成重掺杂源漏极41/42。对源漏极41/42采用低温快速热退火激活杂质。源漏低温退火,温度等于或低于900℃。
S109:去除所述假栅,刻蚀掉所述第一半导体层,实现所述第二半导体层纳米片的沟道释放,所述纳米片形成的叠层构成为多个导电沟道。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参见图15所示,可以在源漏极41/42上淀积隔离层22,隔离层22的材料可以为二氧化硅等氧化物或氮化物。
然后,参见图16所示,通过选择性刻蚀或腐蚀工艺,将前述的多晶硅(PolySi,p-si)或非晶硅(a-si)形成的假栅8刻蚀或腐蚀掉,即去掉假栅8。
随后,如图17,选择性刻蚀超晶格叠层中的第一半导体层51,进行纳米片3(nanosheet)沟道释放。对鳍片露出的导电沟道区进行刻蚀/腐蚀,去除每层第一半导体层51,第一半导体层51即为牺牲层,对第二半导体层形成的纳米片3进行释放。
纳米片3宽度范围为1-100nm,厚度范围为1-50nm,各纳米片3之间的间隔范围为3-100nm。
一种实施例,对于P型和N型FET,牺牲层均为SiGe层,选择性移除SiGe层,保留Si层,形成Si水平叠层纳米片堆栈器件。选择性移除工艺中可使用相对于Si以较快的速率选择性地刻蚀SiGe的刻蚀剂。在一个实施例中,常规湿法工艺,各向同性腐蚀牺牲层进行纳米片沟道释放,从而形成纳米片导电沟道。
另外一种实施例,对于P型和N型FET,分别进行沟道释放。
对于P型FET,牺牲层为Si层,选择性移除Si层,保留SiGe层,形成SiGe水平叠层纳米片堆栈器件。选择性移除工艺中可使用相对于SiGe以较快的速率选择性地刻蚀Si的刻蚀剂。在一个实施例中,常规湿法工艺,各向同性腐蚀牺牲层进行纳米片沟道释放,从而形成纳米片导电沟道。
对于N型FET,牺牲层为SiGe层,选择性移除SiGe层,保留Si层,形成Si水平叠层纳米片堆栈器件。选择性移除工艺中可使用相对于Si以较快的速率选择性地刻蚀SiGe的刻蚀剂。在一个实施例中,常规湿法工艺,各向同性腐蚀牺牲层进行纳米片沟道释放,从而形成纳米片导电沟道。第二半导体层纳米片3叠层,形成了纳米片堆叠层。
接着,如图18所示,沉积高κ介质层11,使得高κ介质层11环绕纳米片堆叠层表面。此外,在沉积高κ介质层前还可以通过氧化反应形成一层薄氧化层(图中未示出)。高κ介质层11可具有高于约6.0的介电常数,所述高κ介质层11材料可采用为HfO2、HfSiOx、HfON、HfSiON、HfAlOx、HfLaOx、Al2O3、ZrO2、ZrSiOx、Ta2O5或La2O3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S110:形成环绕式栅极,环绕于纳米片堆叠层周围。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参见图18所示,在假栅8所形成的空间、高κ介质层11外沉积金属栅4,形成多层高κ/金属栅结构。
金属栅4包含覆盖层、阻挡层、功函数层、填充层多层结构。可通过选择光刻和腐蚀形成不同有效功函数的膜层结构,以调控器件阈值。一般利用化学气相沉积、物理气相沉积等工艺形成金属栅4。
金属栅4材料为TaC、TaN、TiN、TaTbN、TaErN、TaYbN、TaSiN、HfSiN、MoSiN、RuTax、NiTax,MoNx、TiSiN、TiCN、TaAlC、TiAl、TiAlC、TiAlN、PtSix、Ni3Si、Pt、Ru、Ir、Mo、Ti、Al、W、Co、Cr、Au、Cu、Ag、HfRu或RuOx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如图18中所示出,金属栅4填充了假栅8去除后的空间。其后进行高κ介质层11、金属栅4结构化学机械抛光,使其平坦化,并去除暴露于假栅8空间之外介质层表面的多余高κ介质层11、金属栅4材料。其中,高K介质层11和金属栅极4填充在原第一半导体层51的空间形成环栅结构,即环绕式栅极,其环绕于纳米片3周围。
最后,淀积层间绝缘介质7后光刻形成接触孔88,然后进行金属填充与后道互连工艺。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提供衬底;在衬底表面的一侧外延生长超晶格叠层;超晶格叠层由第一半导体层和第二半导体层交替层叠形成;刻蚀超晶格叠层,形成多个鳍片;在鳍片上沉积假栅;淀积并刻蚀形成栅极第三侧墙,刻蚀鳍片两端至衬底表面,在刻蚀后鳍片的两端形成内侧墙;沉积掺杂介质层,选择性刻蚀掺杂介质层,去除衬底顶部和鳍片顶部的掺杂介质层;通过鳍片两侧剩余的掺杂介质层,对第二半导体层进行导电元素掺杂和激活退火;去除鳍片两侧剩余的掺杂介质层;外延生长源漏极,源漏极的材料为掺杂导电元素的半导体材料;去除假栅,刻蚀掉第一半导体层,实现第二半导体层纳米片的沟道释放,纳米片形成的叠层构成为多个导电沟道;形成环绕式栅极,环绕于纳米片堆叠层周围。从而本申请通过掺杂介质层对第二半导体层进行辅助掺杂后,再外延源漏形成缓冲区结构,从而能抑制源漏与沟道交叠区域带带隧穿漏电,降低了寄生沟道的影响,有效抑制了器件漏电,减轻了器件电学性能的退化。
示例性器件
参见图18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半导体器件的示意图,包括:
衬底1;
位于所述衬底1表面一侧的纳米片堆叠层;所述纳米片堆叠层包括多个纳米片3形成的叠层;所述纳米片3由半导体材料形成;所述纳米片3形成的叠层构成多个导电沟道;所述纳米片3掺杂有导电元素;
环绕所述纳米片3堆叠层周围的环绕式栅极4;
源漏极41/42,位于所述纳米片堆叠层两端;所述源漏极41/42的材料为掺杂导电元素的半导体材料。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导电元素包括:B、P、As、Ga、N、F和Ge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导电元素掺杂的浓度为大于或等于1010cm-3,且小于或等于1015cm-3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
位于所述源漏极41/42远离所述衬底1一侧的隔离层22。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
贯穿所述隔离层22分别与所述源漏极41/42连接的金属接触孔88。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半导体器件,形成该器件的方法包括:提供衬底;在衬底表面的一侧外延生长超晶格叠层;超晶格叠层由第一半导体层和第二半导体层交替层叠形成;刻蚀超晶格叠层,形成多个鳍片;在鳍片上沉积假栅;淀积并刻蚀形成栅极第三侧墙,刻蚀鳍片两端至衬底表面,在刻蚀后鳍片的两端形成内侧墙;沉积掺杂介质层,选择性刻蚀掺杂介质层,去除衬底顶部和鳍片顶部的掺杂介质层;通过鳍片两侧剩余的掺杂介质层,对第二半导体层进行导电元素掺杂和激活退火;去除鳍片两侧剩余的掺杂介质层;外延生长源漏极,源漏极的材料为掺杂导电元素的半导体材料;去除假栅,刻蚀掉第一半导体层,实现第二半导体层纳米片的沟道释放,纳米片形成的叠层构成为多个导电沟道;形成环绕式栅极,环绕于纳米片堆叠层周围。从而本申请通过掺杂介质层对第二半导体层进行辅助掺杂后,再外延源漏形成缓冲区结构,从而能抑制源漏与沟道交叠区域带带隧穿漏电,降低了寄生沟道的影响,有效抑制了器件漏电,减轻了器件电学性能的退化。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它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器件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得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虽然本申请已以较佳实施例披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申请。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和技术内容对本申请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因此,凡是未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申请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的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仍属于本申请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提供衬底;
在所述衬底表面的一侧外延生长超晶格叠层;所述超晶格叠层由第一半导体层和第二半导体层交替层叠形成;
刻蚀所述超晶格叠层,形成多个鳍片;
在所述鳍片上沉积假栅;
淀积并刻蚀形成栅极第三侧墙,刻蚀所述鳍片两端至所述衬底表面,在刻蚀后鳍片的两端形成内侧墙;
沉积掺杂介质层,选择性刻蚀所述掺杂介质层,去除所述衬底顶部和所述鳍片顶部的所述掺杂介质层;通过所述鳍片两侧剩余的所述掺杂介质层,对所述第二半导体层进行导电元素掺杂和激活退火;
去除所述鳍片两侧剩余的所述掺杂介质层;
外延生长源漏极,所述源漏极的材料为掺杂导电元素的半导体材料;
去除所述假栅,刻蚀掉所述第一半导体层,实现所述第二半导体层纳米片的沟道释放,所述纳米片形成的叠层构成为多个导电沟道;
形成环绕式栅极,环绕于纳米片堆叠层周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元素包括:B、P、As、Ga、N、F和Ge中的至少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第二半导体层进行导电元素掺杂的浓度为大于或等于1010cm-3,且小于或等于1015cm-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刻蚀所述超晶格叠层,形成多个鳍片,包括:
在所述超晶格叠层上设置第一侧墙;以所述第一侧墙为掩膜刻蚀所述超晶格叠层,形成所述多个鳍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退火温度大于或等于600℃,且小于或等于1200℃。
6.一种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衬底;
位于所述衬底表面一侧的纳米片堆叠层;所述纳米片堆叠层包括多个纳米片形成的叠层;所述纳米片由半导体材料形成;所述纳米片形成的叠层构成多个导电沟道;所述纳米片掺杂有导电元素;
环绕所述纳米片堆叠层周围的环绕式栅极;
源漏极,位于所述纳米片堆叠层两端;所述源漏极的材料为掺杂导电元素的半导体材料。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元素包括:B、P、As、Ga、N、F和Ge中的至少一种。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元素掺杂的浓度为大于或等于1010cm-3,且小于或等于1015cm-3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器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位于所述源漏极远离所述衬底一侧的隔离层。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器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贯穿所述隔离层分别与所述源漏极连接的金属接触孔。
CN202310148527.8A 2023-02-14 2023-02-14 一种半导体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Pending CN11684510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148527.8A CN116845108A (zh) 2023-02-14 2023-02-14 一种半导体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148527.8A CN116845108A (zh) 2023-02-14 2023-02-14 一种半导体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845108A true CN116845108A (zh) 2023-10-03

Family

ID=881640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148527.8A Pending CN116845108A (zh) 2023-02-14 2023-02-14 一种半导体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845108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727695A (zh) * 2024-02-07 2024-03-19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一种降低漏电的cmos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727695A (zh) * 2024-02-07 2024-03-19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一种降低漏电的cmos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17727695B (zh) * 2024-02-07 2024-05-07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一种降低漏电的cmos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230989B2 (en) Hybrid CMOS nanowire mesh device and FINFET device
USRE45165E1 (en) Structure for a multiple-gate FET device and a method for its fabrication
CN113178491B (zh) 一种负电容场效应晶体管及其制备方法、一种半导体器件
US12051700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US11942523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s and methods of forming the same
CN114927555A (zh) 一种半导体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13178488B (zh) 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及半导体器件
CN116845108A (zh) 一种半导体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16825844A (zh) 一种半导体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14927422B (zh) 一种半导体器件制备方法
CN115831752A (zh) 一种半导体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13178490B (zh) 一种隧穿场效应晶体管及其制备方法
CN115295416B (zh) 一种抑制沟道漏电的堆叠纳米片gaa-fet中的制备方法
CN115172168B (zh) 一种多阈值堆叠纳米片gaa-fet器件阵列的制备方法
TWI777605B (zh) 半導體裝置與其形成方法
US20240321958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s and Methods of Designing and Forming the Same
CN115985940A (zh) 一种半导体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15732327A (zh) 一种半导体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14927556A (zh) 一种半导体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15172274A (zh) 一种异质混合沟道结构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
CN115763257A (zh) 一种半导体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15064576A (zh) 一种半导体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15172441A (zh) 一种空气内侧墙纳米片环栅晶体管及其制造方法
CN115274448A (zh) 一种多阈值堆叠纳米片gaa-fet器件阵列及其制备方法
CN113540246A (zh) 一种堆叠纳米线/片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