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830231A - 电磁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电磁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830231A
CN116830231A CN202280015586.1A CN202280015586A CN116830231A CN 116830231 A CN116830231 A CN 116830231A CN 202280015586 A CN202280015586 A CN 202280015586A CN 116830231 A CN116830231 A CN 11683023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vable contact
spacer
contact piece
pair
stopp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1558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小川真一
箕轮亮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mr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mr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mron Corp filed Critical Omr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68302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83023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01H50/56Contact spring sets
    • H01H50/58Driving arrangement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therewith; Mounting of driving arrangements on arma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01H50/546Contact arrangements for contactors having bridging 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01H50/026Details concerning isolation between driving and switching circui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4Terminal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ntacts (AREA)
  • Manufacture Of Switches (AREA)

Abstract

可动接触片能够沿包含从第一可动触点朝向第一固定触点的第一方向和从第一固定触点朝向第一可动触点的第二方向的移动方向移动。驱动轴在第二方向上与可动接触片分离地配置。驱动轴包含轴部和从轴部伸出的凸缘部。间隔件配置在可动接触片与驱动轴之间。触点弹簧配置在间隔件与驱动轴之间,在移动方向上向使间隔件与驱动轴相互分离的方向对它们进行施力。限位器包含夹持部和按压部。夹持部和间隔件从移动方向夹持可动接触片。在第一可动触点与第一固定触点分离的状态下,按压部被驱动轴的凸缘部向第二方向按压。

Description

电磁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磁继电器。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电磁继电器,该电磁继电器具备包含固定触点的固定端子、包含能够与固定触点接触的可动触点的可动接触片、驱动轴、触点弹簧、以及驱动装置。驱动装置通过电磁力使驱动轴移动。伴随驱动轴的移动,可动接触片移动,从而可动触点与固定触点接触。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72786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电磁继电器中,驱动轴以及触点弹簧与可动接触片接触地配置,因此在驱动轴移动时,可动接触片相对于驱动轴以及触点弹簧滑动,有产生磨损粉末的担忧。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在电磁继电器中抑制可动接触片的磨损粉末的产生。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电磁继电器具备第一固定端子、第二固定端子、可动接触片、驱动轴、间隔件、触点弹簧、限位器以及驱动装置。第一固定端子包含第一固定触点。第二固定端子包含第二固定触点。可动接触片包含与第一固定触点对置地配置的第一可动触点和与第二固定触点对置地配置的第二可动触点。可动接触片能够沿包含从第一可动触点朝向第一固定触点的第一方向和从第一固定触点朝向第一可动触点的第二方向的移动方向移动。驱动轴在第二方向上与可动接触片分离地配置。驱动轴包含沿移动方向延伸的轴部和从轴部伸出的凸缘部。间隔件配置在可动接触片与驱动轴之间。触点弹簧配置在间隔件与驱动轴之间,在移动方向上向使间隔件与驱动轴相互分离的方向对它们进行施力。限位器与间隔件结合。限位器包含夹持部和按压部。夹持部和间隔件从移动方向夹持可动接触片。在第一可动触点与第一固定触点分离的状态下,按压部被驱动轴的凸缘部向第二方向按压。驱动装置使驱动轴沿移动方向移动。
在该电磁继电器中,驱动轴与可动接触片分离地配置,触点弹簧配置在间隔件与驱动轴之间。即,可动接触片不与驱动轴以及触点弹簧直接接触,因此不会因可动接触片与驱动轴以及触点弹簧的滑动而产生磨损粉末。由此,能够抑制可动接触片的磨损粉末的产生。并且,在第一可动触点与第一固定触点分离的状态下,限位器被驱动轴的凸缘部向第二方向按压。由此,在移动方向上,能够由限位器将可动接触片牢固地固定于间隔件。
间隔件也可以包含在可动接触片的长度方向以及宽度方向上定位可动接触片的定位部。可动接触片也可以包含与定位部卡合的卡合部。在该情况下,能够抑制可动接触片相对于间隔件在宽度方向以及长度方向上的偏离。
限位器也可以通过卡扣配合与间隔件结合。在该情况下,能够用简单的方法将可动接触片固定于间隔件。并且,与通过镶嵌成形等方法对间隔件和可动接触片进行固定的情况相比,能够削减制造成本。
间隔件也可以包含由限位器从可动接触片的宽度方向夹持的一对被夹持部。限位器也可以还包含夹持一对被夹持部的一对侧部和与一对被夹持部的第二方向上的端部卡合的一对爪部。在该情况下,能够用简单的结构实现限位器与间隔件的基于卡扣配合的结合。
一对爪部的第二方向上的面也可以从内侧朝向外侧而向第二方向倾斜。在该情况下,容易进行限位器与间隔件的基于卡扣配合的结合。
电磁继电器也可以还具备配置为从可动接触片的宽度方向包围一对侧部的壁部。在该情况下,能够由壁部抑制限位器与间隔件的结合解除。
限位器的按压部也可以形成于一对爪部。在该情况下,能够使一对爪部作为按压部发挥功能,因此限位器的结构变得简单。
限位器也可以由绝缘材料形成。在该情况下,能够由限位器确保触点装置与驱动装置之间的绝缘性。
间隔件也可以包含在间隔件的成形时注入树脂的浇口。间隔件的浇口也可以被可动接触片覆盖。在该情况下,能够抑制从间隔件的浇口产生的碎屑附着于触点。
限位器也可以包含在限位器的成形时注入树脂的浇口。限位器的浇口也可以被可动接触片覆盖。在该情况下,能够抑制从限位器的浇口产生的碎屑附着于触点。
间隔件也可以包含向第二方向开口的弹簧收纳部。凸缘部也可以配置于弹簧收纳部。在该情况下,能够由凸缘部封堵弹簧收纳部的开口,因此能够抑制由触点弹簧的滑动产生的磨损粉末附着于触点。
根据本发明,在电磁继电器中,能够抑制可动接触片的磨损粉末的产生。
附图说明
图1是以与前后方向正交的平面剖切电磁继电器的剖视图。
图2是可动接触片周边的立体图。
图3是可动接触片周边的立体图。
图4是以与左右方向正交的平面剖切可动接触片周边的剖视图。
图5是间隔件的立体图。
图6是限位器的立体图。
图7是从上方观察到的可动接触片周边的图。
图8是变形例的可动接触片周边的剖视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参照附图时,将X1方向作为左方向、将X2方向作为右方向、将Y1方向作为前方向、将Y2方向作为后方向、将Z1方向作为上方向、将Z2方向作为下方向进行说明。上述方向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定义的,并不限定电磁继电器100的配置方向。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Z1方向是第一方向的一例,Z2方向是第二方向的一例。并且,上下方向是移动方向的一例。
如图1所示,电磁继电器100具备壳体2、触点装置3以及驱动装置4。
壳体2呈大致四边形的箱型,由树脂等绝缘材料形成。壳体2包含左壁2a、右壁2b、上壁2c、下壁2d、以及未图示的前壁和后壁。各壁部是壳体2的外壁。并且,壳体2包含内侧支撑部21、22和外侧支撑部23、24。
内侧支撑部21从左壁2a的内表面向右方向突出地形成。内侧支撑部22从右壁2b的内表面向左方向突出地形成。内侧支撑部21、22的上表面形成为平坦。
外侧支撑部23从左壁2a的外表面向左方向突出地形成。外侧支撑部24配置于比内侧支撑部21靠下方的位置。外侧支撑部24从右壁2b的外表面向右方向突出地形成。外侧支撑部24配置于比内侧支撑部22靠下方的位置。外侧支撑部23、24的上表面形成为平坦。
触点装置3包含第一固定端子6、第二固定端子7、可动接触片8以及可动机构11。
第一固定端子6以及第二固定端子7是板状的端子,由具有导电性的材料形成。第一固定端子6以及第二固定端子7沿左右方向延伸,并且具有弯折的形状。第一固定端子6以及第二固定端子7遍及壳体2的内部和外部地延伸。
第一固定端子6包含第一固定触点6a、触点支撑部6b、延伸部6c以及外部连接部6d。第一固定触点6a配置于壳体2的内部。触点支撑部6b支撑第一固定触点6a。延伸部6c从触点支撑部6b向左方向延伸。延伸部6c被支撑在内侧支撑部21的上表面。外部连接部6d从左壁2a露出到外部并配置。外部连接部6d沿左右方向延伸,被支撑在外侧支撑部23的上表面。外部连接部6d与汇流条等未图示的外部端子连接。
第二固定端子7与第一固定端子6在左右方向上分离地配置。第二固定端子7包含第二固定触点7a、触点支撑部7b、延伸部7c以及外部连接部7d。第二固定端子7呈与第一固定端子6左右对称的形状,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可动接触片8是在一个方向上较长的板状的端子,由具有导电性的材料形成。可动接触片8配置于壳体2的内部。可动接触片8在壳体2的内部沿左右方向延伸。可动接触片8的长度方向与左右方向一致。可动接触片8的宽度方向与前后方向一致。
可动接触片8包含第一可动触点8a、第二可动触点8b以及卡合部8c。第一可动触点8a与第一固定触点6a对置地配置。第二可动触点8b与第二固定触点7a对置地配置。卡合部8c以从可动接触片8的宽度方向的两端向内侧凹下的方式形成于可动接触片8的长度方向的中心附近。
可动接触片8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详细而言,可动接触片8能够沿包含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移动方向移动。第一方向是从第一可动触点8a朝向第一固定触点6a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上方向(Z1方向)。第二方向是从第一固定触点6a朝向第一可动触点8a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下方向(Z2方向)。
如图1至图5所示,可动机构11包含驱动轴31、间隔件32、触点弹簧33以及限位器34。
驱动轴31由树脂等绝缘材料或金属形成。如图1及图4所示,驱动轴31从可动接触片8向下方向分离地配置,不与可动接触片8直接接触。当从上下方向观察时,驱动轴31与可动接触片8重叠。驱动轴31能够相对于可动接触片8、间隔件32以及限位器34沿上下方向相对移动。
驱动轴31包含轴部31a、凸缘部31b以及支撑突起31c。轴部31a沿上下方向延伸。凸缘部31b形成于驱动轴31的上端。凸缘部31b从轴部31a伸出,外径比轴部31a的外径大。凸缘部31b沿与轴部31a正交的方向延伸。支撑突起31c从凸缘部31b的中央向上方突出地形成。支撑突起31c的外径比凸缘部31b的外径小。
间隔件32呈向下方开口的大致四边形的箱型,由树脂等绝缘材料形成。间隔件32配置在可动接触片8与驱动轴31之间。间隔件32的上表面与可动接触片8的下表面接触地配置,并在下方向上支撑可动接触片8。
间隔件32包含定位部32a、一对被夹持部32b、一对突起32c、32d、弹簧收纳部32e以及支撑突起32f。定位部32a形成于间隔件32的上表面。定位部32a与可动接触片8的卡合部8c卡合。由此,抑制可动接触片8相对于间隔件32在宽度方向以及长度方向上的偏离。一对被夹持部32b配置于间隔件32的前表面及后表面,由限位器34从前后方向夹持。一对突起32c、32d形成于一对被夹持部32b的左右方向的两端。一对突起32c、32d沿上下方向延伸。一对突起32c、32d抑制限位器34在左右方向上的偏离。此外,如图5所示,间隔件32包含在间隔件32的成形时注入树脂的浇口32g。浇口32g设置于不露出到外部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浇口32g设置于与可动接触片8在上下方向上重叠的位置,并被可动接触片8覆盖。
如图4所示,弹簧收纳部32e向下方开口,收纳触点弹簧33。驱动轴31的凸缘部31b以及支撑突起31c配置于弹簧收纳部32e。支撑突起32f从弹簧收纳部32e的底部向下方突出地形成。支撑突起32f与驱动轴31的支撑突起31c在上下方向上对置。
触点弹簧33以在上下方向上被压缩的状态配置在间隔件32与驱动轴31的凸缘部31b之间。触点弹簧33在上下方向上向使间隔件32与驱动轴31相互分离的方向对它们进行施力。触点弹簧33被收纳于弹簧收纳部32e。触点弹簧33配置为与驱动轴31的凸缘部31b和弹簧收纳部32e的底部接触。触点弹簧33的上端装配于间隔件32的支撑突起32f,下端装配于驱动轴31的支撑突起31c。
限位器34与间隔件32结合。限位器34通过卡扣配合与间隔件32结合。在本实施方式中,限位器34由树脂等绝缘材料形成。限位器34具有弹性。
如图6所示,限位器34包含夹持部34a、一对侧部34b、一对爪部34c以及一对按压部34d。夹持部34a沿前后方向延伸。夹持部34a配置于可动接触片8的长度方向的中心。夹持部34a以在前后方向上横穿可动接触片8的方式配置于可动接触片8的上部。夹持部34a在上下方向上与卡合部8c以及定位部32a重叠。由夹持部34a和间隔件32从前后方向夹持可动接触片8。即,可动接触片8由间隔件32的上表面和限位器34的夹持部34a从上下方向夹持。由此,可动接触片8相对于间隔件32以及限位器34固定。
一对侧部34b从夹持部34a的左右方向的两端向下方延伸。一对侧部34b相互在前后方向上对置地配置。一对侧部34b从前后方向夹持间隔件32的一对被夹持部32b。一对侧部34b在左右方向上与一对突起32c、32d卡合。即,一对侧部34b由一对突起32c、32d从左右方向夹持。
一对爪部34c形成于一对侧部34b的下端。一对爪部34c从一对侧部34b的下端朝向驱动轴31延伸。一对爪部34c与一对被夹持部32b的下端卡合。由此,限位器34与间隔件32结合。一对爪部34c的上表面形成为平坦。一对爪部34c的下表面形成为锥状,从内侧朝向外侧而向下方倾斜。
一对按压部34d形成于一对爪部34c的上表面。在第一可动触点8a与第一固定触点6a分离的状态(图1所示的状态)下,一对按压部34d被驱动轴31的凸缘部31b向下方向按压。在第一可动触点8a与第一固定触点6a接触的状态下,一对按压部34d未被驱动轴31的凸缘部31b向下方向按压。
如图6所示,限位器34包含在限位器34的成形时注入树脂的浇口34e。浇口34e设置于不露出到外部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浇口34e在夹持部34a的下表面设置于与可动接触片8在上下方向上重叠的位置,并被可动接触片8覆盖。
驱动装置4被收纳于壳体2。驱动装置4经由可动机构11使可动接触片8沿上下方向移动。驱动装置4通过使驱动轴31沿上下方向移动来使可动接触片8沿上下方向移动。驱动装置4包含线圈12、可动铁芯13、固定铁芯14、磁轭15以及复位弹簧16。
若线圈12被施加电压而被励磁,则产生使可动铁芯13向上方向移动的电磁力。可动铁芯13被固定为能够与驱动轴31的轴部31a一体移动。固定铁芯14与可动铁芯13对置地配置于可动铁芯13的上方。磁轭15配置为包围线圈12。磁轭15与固定铁芯14连接。复位弹簧16向下方向对可动铁芯13进行施力。
电磁继电器100的动作与现有技术大致相同,因此简略地进行说明。图3示出线圈12未被励磁的状态。在该状态下,第一可动触点8a远离第一固定触点6a,第二可动触点8b远离第二固定触点7a。若线圈12被励磁,则可动铁芯13克服复位弹簧16的作用力而与驱动轴31一起向上方向移动。通过驱动轴31的移动,经由触点弹簧33以及间隔件32向上方向按压可动接触片8,从而可动接触片8向上方向移动。由此,第一可动触点8a与第一固定触点6a接触,第二可动触点8b与第二固定触点7a接触。
若停止对线圈12施加电压,则通过复位弹簧16的作用力,驱动轴31与可动铁芯13一起向下方向移动。由此,驱动轴31的凸缘部31b按压限位器34的一对按压部34d,从而可动接触片8向下方向移动,第一可动触点8a与第一固定触点6a分离,第二可动触点8b从第二固定触点7a分离。
电磁继电器100还具备内部件40。内部件40引导可动机构11的移动。内部件40配置于线圈12的上方。内部件40呈向上方向开口的大致四边形的箱型,一部分或整体由树脂等绝缘材料形成。如图7所示,内部件40包含配置为从前后方向包围一对侧部34b的壁部40a。壁部40a与一对侧部34b在前后方向上对置地配置。壁部40a抑制一对侧部34b向远离一对被夹持部32b的方向打开。即,抑制一对爪部34c从一对被夹持部32b脱离而基于卡扣配合的限位器34与间隔件32的结合解除的情况。
在上述结构的电磁继电器100中,驱动轴31与可动接触片8分离地配置,触点弹簧33配置在间隔件32与驱动轴31之间。即,可动接触片8不与驱动轴31以及触点弹簧33直接接触,因此不会因可动接触片8与驱动轴31以及触点弹簧33的滑动而产生磨损粉末。由此,能够抑制可动接触片8的磨损粉末的产生。并且,在第一可动触点8a与第一固定触点6a分离的状态下,限位器34被驱动轴31的凸缘部31b向下方向按压。由此,在上下方向上,能够由限位器34将可动接触片8牢固地固定于间隔件32。
并且,通过基于卡扣配合的限位器34与间隔件32的结合,将可动接触片8固定于间隔件32,因此能够用简单的方法将可动接触片8固定于间隔件32。并且,与用镶嵌成形等方法对间隔件32和可动接触片8进行固定的情况相比,能够削减制造成本。并且,由于限位器34由绝缘材料形成,所以能够由限位器34确保触点装置3与驱动装置4之间的绝缘性。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也可以如图8所示地变更间隔件32、限位器34的形状。图8中,限位器34由金属形成。间隔件32包含一对爪部50。一对爪部50形成于一对被夹持部32b的下端。一对爪部50从内侧朝向外侧突出。限位器34包含与一对爪部50卡合的卡合部52和被驱动轴31的凸缘部31b按压的一对按压部54。卡合部52是在前后方向上贯通一对侧部34b而形成的开口。一对按压部54配置于卡合部52的下部。一对按压部54通过将一对侧部34b的一部分切割弯曲来形成。
符号说明
4:驱动装置;6:第一固定端子;6a:第一固定触点;7:第二固定端子;7a:第二固定触点;8:可动接触片;8a:第一可动触点;8b:第二可动触点;31:驱动轴;31a:轴部;31b:凸缘部;32:间隔件;33:触点弹簧;34:限位器;34a:夹持部;34d:一对按压部(按压部的一例);100:电磁继电器。

Claims (11)

1.一种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固定端子,其包含第一固定触点;
第二固定端子,其包含第二固定触点;
可动接触片,其包含与所述第一固定触点对置地配置的第一可动触点和与所述第二固定触点对置地配置的第二可动触点,并且能够沿包含从所述第一可动触点朝向所述第一固定触点的第一方向和从所述第一固定触点朝向所述第一可动触点的第二方向的移动方向移动;
驱动轴,其包含沿所述移动方向延伸的轴部和从所述轴部伸出的凸缘部,并且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与所述可动接触片分离地配置;
间隔件,其配置在所述可动接触片与所述驱动轴之间;
触点弹簧,其配置在所述间隔件与所述驱动轴之间,在所述移动方向上向使所述间隔件与所述驱动轴相互分离的方向对它们进行施力;
限位器,其包含和所述间隔件从所述移动方向夹持所述可动接触片的夹持部、以及在所述第一可动触点与所述第一固定触点分离的状态下被所述驱动轴的所述凸缘部向所述第二方向按压的按压部,并且与所述间隔件结合;以及
驱动装置,其使所述驱动轴沿所述移动方向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间隔件包含在所述可动接触片的长度方向以及宽度方向上定位所述可动接触片的定位部,
所述可动接触片包含与所述定位部卡合的卡合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位器通过卡扣配合与所述间隔件结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间隔件包含由所述限位器从所述可动接触片的宽度方向夹持的一对被夹持部,
所述限位器还包含夹持所述一对被夹持部的一对侧部和与所述一对被夹持部的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端部卡合的一对爪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爪部的所述第二方向上的面从内侧朝向外侧而向所述第二方向倾斜。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配置为从所述可动接触片的宽度方向包围所述一对侧部的壁部。
7.根据权利要求4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位器的所述按压部形成于所述一对爪部。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位器由绝缘材料形成。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间隔件包含在所述间隔件的成形时注入树脂的浇口,
所述间隔件的所述浇口被所述可动接触片覆盖。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位器包含在所述限位器的成形时注入树脂的浇口,
所述限位器的所述浇口被所述可动接触片覆盖。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间隔件包含向所述第二方向开口的弹簧收纳部,
所述凸缘部配置于所述弹簧收纳部。
CN202280015586.1A 2021-03-05 2022-01-18 电磁继电器 Pending CN11683023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35746 2021-03-05
JP2021035746A JP7452470B2 (ja) 2021-03-05 2021-03-05 電磁継電器
PCT/JP2022/001495 WO2022185747A1 (ja) 2021-03-05 2022-01-18 電磁継電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830231A true CN116830231A (zh) 2023-09-29

Family

ID=831553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15586.1A Pending CN116830231A (zh) 2021-03-05 2022-01-18 电磁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055209A1 (zh)
JP (1) JP7452470B2 (zh)
KR (1) KR20230131919A (zh)
CN (1) CN116830231A (zh)
DE (1) DE112022000459T5 (zh)
WO (1) WO2022185747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41816Y2 (ja) 1980-07-18 1985-12-19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電動機の安全装置取付構造
JP5524599B2 (ja) 2009-06-19 2014-06-1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
JP5529659B2 (ja) 2010-07-16 2014-06-2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
JP2014110165A (ja) 2012-12-03 2014-06-12 Panasonic Corp 接点装置
CN105551897B (zh) 2015-12-22 2018-11-02 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高压直流继电器及其装配方法
KR20200000311A (ko) 2018-08-31 2020-01-02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직류 릴레이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135740A (ja) 2022-09-15
US20240055209A1 (en) 2024-02-15
DE112022000459T5 (de) 2023-10-05
KR20230131919A (ko) 2023-09-14
JP7452470B2 (ja) 2024-03-19
WO2022185747A1 (ja) 2022-09-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727819B (zh) 电磁继电器
CN109727815B (zh) 电磁继电器
US7283026B2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US11764015B2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JP2019525433A (ja) ばね力締付接続部
EP0579832B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JP7456405B2 (ja) 電磁継電器
JP5924038B2 (ja) 端子の接続構造
US9064665B2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JP2019083173A (ja) 電磁継電器
JP2019083174A (ja) 電磁継電器
JP2019083172A (ja) 電磁継電器
CN110323103B (zh) 继电器
CN113412528A (zh) 继电器
US10811204B2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KR102585070B1 (ko) 플러그 및 플러그에 대한 진동 보호부를 부착하는 방법
CN110612435A (zh) 温度检测装置以及组装体
CN116830231A (zh) 电磁继电器
CN114388304A (zh) 电磁继电器
JP2022141413A (ja) 電磁継電器
US8558649B2 (en) Electromagnetic contact device
WO2023112582A1 (ja) 電磁継電器
CN116888701A (zh) 电磁继电器
CN107623206B (zh) 端子结构
CN112582210A (zh) 继电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