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612435A - 温度检测装置以及组装体 - Google Patents

温度检测装置以及组装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612435A
CN110612435A CN201980001350.0A CN201980001350A CN110612435A CN 110612435 A CN110612435 A CN 110612435A CN 201980001350 A CN201980001350 A CN 201980001350A CN 110612435 A CN110612435 A CN 11061243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der
coil
clip
temperature sensor
tempera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0135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612435B (zh
Inventor
赤羽宽章
吉原孝正
高桥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LECTRONICS CO
Shibaura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ELECTRONICS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LECTRONICS CO filed Critical ELECTRONICS CO
Publication of CN1106124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124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6124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1243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KMEASURING TEMPERATURE; MEASURING QUANTITY OF HEAT; THERMALLY-SENSITIVE ELEM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K1/00Details of thermomet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types of thermometer
    • G01K1/14Supports; Fastening devices; 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thermometers in particular locations
    • G01K1/143Supports; Fastening devices; 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thermometers in particular locations for measuring surface temperatur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KMEASURING TEMPERATURE; MEASURING QUANTITY OF HEAT; THERMALLY-SENSITIVE ELEM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K1/00Details of thermomet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types of thermometer
    • G01K1/14Supports; Fastening devices; 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thermometers in particular lo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KMEASURING TEMPERATURE; MEASURING QUANTITY OF HEAT; THERMALLY-SENSITIVE ELEM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K13/00Thermome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 G01K13/04Thermome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for measuring temperature of moving solid bodies
    • G01K13/08Thermome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for measuring temperature of moving solid bodies in rotary movement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KMEASURING TEMPERATURE; MEASURING QUANTITY OF HEAT; THERMALLY-SENSITIVE ELEM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K7/00Measuring temperature based on the use of electric or magnetic elements directly sensitive to heat ; Power supply therefor, e.g. using thermoelectric elements
    • G01K7/16Measuring temperature based on the use of electric or magnetic elements directly sensitive to heat ; Power supply therefor, e.g. using thermoelectric elements using resistive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2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for measuring, monitoring, testing, protecting or switching
    • H02K11/25Devices for sensing temperature, or actuated thereb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easuring Temperature Or Quantity Of Hea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温度检测装置能够提高向线圈组装的组装操作性。温度检测装置(1)具备:具有检测线圈(8)的温度的感温元件(111)的温度传感器(10);保持温度传感器(10),将线圈(8)相对于温度传感器(10)定位的保持器(20);以及将由保持器(20)定位的温度传感器(10)以及线圈(8)进行夹持的作为弹性体的夹子(30)。夹子(30)能够移动到在夹持温度传感器(10)以及线圈(8)时安装于保持器(20)的安装位置和在通过保持器(20)进行线圈(8)相对于温度传感器(10)的定位时的距温度传感器(10)的分离位置。

Description

温度检测装置以及组装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检测线圈温度的温度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检测旋转电机的定子所具备的线圈的温度,而使用温度传感器(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的温度传感器具备设置于传感器主体的保持器和一侧固定于保持器的C字状的夹子。该温度传感器能够以在保持器与夹子之间夹入长方形的线圈的方式组装于线圈。当线圈插入到保持器和夹子之间时,通过弯曲的夹子的弹力将传感器主体按压于线圈。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6005893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将专利文献1的温度传感器组装到线圈上时,需要在克服夹子的弹力而通过线圈使保持器与夹子之间扩张的同时,将位置未确定的线圈插入到保持器与夹子之间的与传感器主体对置的位置,因此组装的操作性存在改善的余地。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高温度传感器向线圈的组装操作性。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为一种组装在线圈上的温度检测装置,具备:温度传感器,具有检测线圈的温度的感温元件;保持器,保持温度传感器,并将线圈相对于温度传感器进行定位;以及弹性体,夹持由保持器定位的温度传感器和线圈,弹性体能够移动到在夹持温度传感器和线圈时安装于保持器的安装位置和在通过保持器进行线圈相对于温度传感器的定位时的距温度传感器的分离位置。
在本说明书中,“夹持”的含义为,通过夹着温度传感器和线圈而使温度传感器和线圈接触为能够通过温度传感器检测线圈的温度,并不一定意味着温度传感器和线圈被按压。
只要在使用时线圈、温度传感器不会由于施加于温度检测装置的外力而脱离到温度检测装置的外部,保持能够通过温度传感器检测线圈的温度的状态即可。温度传感器和线圈也可以被夹持为未对温度传感器和线圈作用应力的状态(无负载的状态)。
为了更可靠地防止温度传感器与线圈的位置偏离,温度传感器与线圈也可以相互按压。
本说明书中所记载的“夹持”,不仅对于弹性体使用相同含义,用于保持器也使用相同含义。
在本发明的温度检测装置中优选为,弹性体以在分离位置和安装位置之间移动自如的方式安装在保持器上。
在本发明的温度检测装置中优选为,在保持器上设置有引导件,该引导件对弹性体进行引导以使其在分离位置和安装位置之间移动。
在本发明的温度检测装置中优选为,在保持器上设置有将弹性体卡止在分离位置的卡止部以及将弹性体卡止在安装位置的卡止部中的至少一方。
在本发明的温度检测装置中优选为,卡止部以及通过卡止部卡止的弹性体的被卡止部中的一方,是卡止于另一方而限制弹性体从保持器脱离的锁止臂。
在本发明的温度检测装置中优选为,在保持器上形成有供线圈插入的凹部,通过凹部的内壁线圈被相对于温度传感器定位。
在本发明的温度检测装置中优选为,保持器具有位于温度传感器及线圈被弹性体夹持的方向即夹持方向的一侧的第一保持器、和位于夹持方向的另一侧的第二保持器,第一保持器及第二保持器能够以铰链的轴为中心相对旋转,在弹性体离开温度传感器的状态下,能够将线圈插入到第一保持器及第二保持器之间。
在本发明的温度检测装置中优选为,在保持器上设置有将弹性体卡止在分离位置的卡止部,铰链的轴位于卡止部的附近,第一保持器及第二保持器通过离开温度传感器的状态的弹性体而组装为能够以铰链的轴为中心相对旋转。
在本发明的温度检测装置中优选为,铰链一体地设置于第一保持器及第二保持器中的任一方,在铰链的轴上设置有旋转限制部,该旋转限制部通过被第一保持器及第二保持器中的另一方按压而限制第一保持器及第二保持器的相对旋转。
在本发明的温度检测装置中优选为,铰链一体地设置于第一保持器及第二保持器中的任一方,在第一保持器及第二保持器中的另一方上设置有供铰链的轴卡合的卡合部,第一保持器及第二保持器利用铰链的轴及卡合部进行组装。
在本发明的温度检测装置中优选为,保持器通过夹持温度传感器和线圈来进行定位,弹性体从保持器的外侧经由保持器夹持温度传感器和线圈。
在本发明的温度检测装置中优选为,在保持器上设置有对弹性体进行引导以使其在分离位置和安装位置之间移动的引导件,弹性体为夹子,由板材形成为凹形状,在安装位置与引导件嵌合。
在本发明的温度检测装置中优选为,在保持器上形成有供线圈插入的凹部,凹部在弹性体处于分离位置时向温度传感器和线圈被弹性体夹持的方向即夹持方向的一侧开放,弹性体构成为通过从分离位置移动至安装位置而与凹部的开口对置。
在本发明的温度检测装置中优选为,在弹性体上安装有绝缘性的接触部件,该接触部件与弹性体一起移动,当弹性体移动到安装位置时,该接触部件与线圈接触。
在本发明的温度检测装置中优选为,在接触部件和弹性体中的一方上设置有与另一方卡止的锁止臂。
本发明的温度检测装置优选为,还具备设置在保持器上的电线保持部,感温元件具有能够检测温度的感温体和从感温体引出的电线,弹性体在与感温体对应的位置处夹持温度传感器和线圈,电线保持部将电线保持在保持器上。
在本发明的温度检测装置中优选为,弹性体能够沿着相对于温度传感器和线圈被夹持的夹持方向和组装有温度检测装置的线圈的部分的长度方向的双方正交的方向移动。
本发明的组装体的特征在于,具备组装于线圈的温度检测装置和构成线圈的一部分的线圈元件,温度检测装置具备:温度传感器,具有检测线圈的温度的感温元件;保持器,保持温度传感器,相对于温度传感器对线圈进行定位;以及弹性体,夹持由保持器定位的温度传感器和线圈,弹性体能够移动到在夹持温度传感器和线圈时安装于保持器的安装位置和在通过保持器进行线圈相对于温度传感器的定位时距温度传感器的分离位置。
本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弹性体从温度传感器离开的状态下,通过保持器对线圈进行定位,然后使弹性体移动至温度传感器和线圈的安装位置,由此能够容易地将温度传感器组装于线圈。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温度检测装置的立体图。
图2(a)是从图1的IIa箭头的方向表示温度检测装置的侧视图。图2(b)是从图1的IIb箭头的方向表示温度检测装置的侧视图。
图3是从图1的III箭头的方向表示温度检测装置的俯视图。
图4是从图1的IV箭头的方向表示温度传感器以及保持器的图。
图5(a)是从图1的Va箭头的方向表示温度检测装置的图。图5(b)是Vb-Vb线截面图。图5(c)是夹子(弹性体)退避了的状态的温度检测装置的截面图。
图6(a)至图6(c)是表示将温度检测装置组装到线圈上的步骤的图。
图7(a)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温度检测装置的侧视图。在图7(a)中的传感器保持部的右侧表示线圈,在左侧表示温度传感器。图7(b)是从图7(a)的VIIb箭头的方向表示温度检测装置的图。图7(c)是表示使夹子向上方移动了的状态的温度检测装置的图。
图8(a)和图8(b)表示将温度检测装置组装到线圈上的步骤,且是与图7(a)中的VIII-VIII线相当的为止的截面图。
图9(a)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温度检测装置的侧视图。图9(b)是从图9(a)的背面侧表示温度检测装置的侧视图。
图10(a)是从图9(a)的X箭头的方向表示温度检测装置的图。图10(b)是表示使夹子向上方移动了的状态的温度检测装置的图。
图11(a)和图11(b)表示将温度检测装置组装到线圈上的步骤,且是与图9(a)中的XI-XI线相当的位置的截面图。
图12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温度检测装置的立体图。
图13(a)是从图12的XIIIa箭头的朝向表示温度检测装置的立体图。图13(b)是从图12的XIIIb箭头的方向表示温度检测装置的仰视图。
图14是图12的XIV-XIV线截面图。
图15是夹子(弹性体)退避了的状态的温度检测装置的立体图。
图16是图15的XVIa-XVIa线截面图。
图17(a)至17(c)是表示将温度检测装置安装到线圈上的步骤的图。
图18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温度检测装置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说明的各实施方式的温度检测装置例如为了测定在汽车等车辆上搭载的电动机等旋转电机所具备的定子的线圈的温度而组装在线圈上。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6对第一实施方式的温度检测装置1进行说明。
图1表示组装在被施加交流电流的定子的线圈8中的温度感测装置1。
图1表示线圈8的一部分。图1所示的线圈8的一部分(以下称为线圈元件)相当于从u、v、w相的未图示的中性点引出的中性线。在该线圈8的呈直线状延伸的部分(以下,称为延伸部8A)组装有温度检测装置1。温度检测装置1的温度传感器10由保持器20保持,并被配置在与线圈8对置的位置。线圈8在组装有温度检测装置1的延伸部8A的两侧弯曲。
如图5(a)所示,线圈8使用金属材料构成为长方形状,并呈大致矩形状的横截面。将线圈8的延伸部8A从图1的上方插入到温度检测装置1的内侧,并通过温度检测装置1所具备的夹子30对线圈8和温度传感器10进行夹持,由此将温度检测装置1组装于线圈8。
在本说明书中,将由温度检测装置1夹持线圈8的延伸部8A以及温度传感器10的方向称为夹持方向D1。夹持方向D1相当于延伸部8A的厚度方向。将延伸部8A的长度方向称为延伸方向D2,将与夹持方向D1和延伸方向D2的双方正交的方向称为组装方向D3。在后述的由于被夹子30夹持而温度传感器10被按压的情况下,从使从夹子30施加于温度传感器10的按压力均匀的观点出发,优选夹持方向D1与延伸方向D2正交。
在本实施方式中,温度检测装置1为,线圈8从上述组装方向D3插入到温度检测装置1的内侧而组装。
温度检测装置1也可以作为预先组装于包括延伸部8A的线圈元件的状态的组装体来提供。在该情况下,在提供目的地,只要将组装体的线圈元件组装于线圈8的其他部分即可。
对于第二~第五实施方式的温度检测装置2~5也同样。
[温度检测装置的构成]
温度检测装置1的主要特征在于,夹子30构成为能够在保持器20的规定位置之间移动。夹子30以沿安装方向D3自由移动到如下位置的方式安装在保持器20上,即:图1中实线所示的夹子30的位置(夹子30在经由保持器20的至少定位部23A而夹持线圈8时安装在保持器20上的位置。以下,将该夹子30的位置称为安装位置);以及图1中点划线所示的位置(夹子30与保持在保持器20上的温度传感器10分离的位置。以下,将该夹子30的位置称为分离位置)。
在夹子30与温度传感器10分离的状态下,在将线圈8插入到温度检测装置1的内侧之后,使夹子30沿组装方向D3向图1的空心箭头的方向移动,经由保持器20的定位部23A及其附近而通过夹子30夹持温度传感器10及线圈8。
此外,温度检测装置1的特征还在于,在夹子30移动到分离位置的状态下,能够通过保持器20将线圈8相对于温度传感器10进行定位。
以下,说明温度检测装置1的构成。
如图1至图3所示,温度检测装置1具备温度传感器10、保持温度传感器10的保持器20、夹持温度传感器10和线圈8的作为弹性体的夹子30、以及电线保持部40。
(温度传感器)
如图3以及图4所示,温度传感器10具有检测温度的感温元件11和覆盖该感温元件11的罩12。
温度传感器10以成为与线圈8的延伸部8A对置的状态的方式组装于保持器20。
感温元件11具有:主体部111(图4),利用玻璃密封感温体(省略图示)而形成,该感温体能够基于相对于温度变化的电阻变化来检测温度;以及一对电线112,一端与主体部111的感温体电连接,并从该主体部111引出。
用于感温元件11的感温体,能够广泛使用具有所希望的温度系数的电阻体。
一对电线112从主体部111相互朝相同方向引出,各自的另一端与未图示的电路基板连接。各电线112具备连接到感温体的导电性芯线(省略图示)和至少在从罩12露出的范围内覆盖芯线的绝缘覆盖112A。
罩12设置遍及设置于主体部111的整体和包括电线112的芯线贯通了该主体部111的部分在内的电线112的一部分区间。罩12使用适当的树脂材料构成。罩12保护主体部111、主体部111以及电线112的连接部分免受冲击等外力。另外,罩12有助于感温元件11与线圈8的绝缘。
如图4和图5(a)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罩12形成为大致长方体的外形。如图3所示,在该罩12上形成有与线圈8接触的平坦的接触面12A。
该温度传感器10例如能够通过在模具中配置感温元件11、并通过注射成型来成型罩12而制造。
本实施方式的温度传感器10沿着线圈8的延伸部8A构成为细长的方式。
温度传感器10的方式不限于本实施方式,能够适当地构成。例如,罩12也可以具有朝向线圈8弯曲成凸状的接触面。
(保持器)
如图2(a)、(b)及图5(a)、(b)所示,保持器20保持温度传感器10,并且将线圈8相对于温度传感器10进行定位。
如图5(c)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保持器20中,在使夹子30移动到分离位置的状态下,将线圈8的延伸部8A收容在凹部23中,由此将线圈8相对于温度传感器10进行定位。
保持器20使用具有绝缘性的适当的树脂材料,通过注射成型而一体地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器20介于由金属材料形成的夹子30与温度传感器10及线圈8之间。通过该保持器20来确保夹子30与温度传感器10之间的绝缘以及夹子30与线圈8之间的绝缘。
对于保持器20能够使用适当的树脂材料,与热塑性树脂、热固性树脂无关。作为能够用于保持器20的热塑性树脂,例如能够列举出聚乙烯、聚丙烯、聚酰胺酰亚胺、聚酰亚胺、聚酮、聚醚醚酮、聚苯硫醚、聚邻苯二甲酰胺、聚醚酰亚胺、聚苯砜、聚砜以及聚醚砜等。
根据在温度检测装置1的使用上对保持器20要求的刚性、强度、耐热性等,能够使用适当的树脂材料。为了确保所要求的刚性、强度,也能够将包含玻璃纤维等强化纤维的纤维强化树脂材料用于保持器20。
上述例示的热塑性及热固性的树脂材料也能够用于温度传感器10的罩12、电线保持部40。
如图4及图5(a)、(b)所示,保持器20具有保持温度传感器10的传感器保持部21和保持器主体部22。该保持器主体部22在其外侧设置有夹子30,具备将线圈8的延伸部8A及温度传感器10定位在内侧的功能。另外,在该保持器主体部22的内侧形成有供延伸部8A和温度传感器10插入的凹部23(图5(b))。在本实施方式中,延伸部8A和温度传感器10不仅通过夹子30、还通过夹子主体部22夹持。
如图1和图4所示,传感器保持部21沿着线圈8的延伸部8A从一端部21A到另一端部21B沿着延伸方向D2延伸。
在传感器保持部21保持温度传感器10。在该传感器保持部21上形成有朝向夹持方向D1的一侧开口的槽211。槽211形成于在组装方向D3上对置的壁211A、211A(图4)之间。当温度传感器10沿延伸方向D2配置于槽211中时,感温元件11的主体部111配置于保持器主体22的位置。保持器主体部22位于传感器保持部21的一端部21A侧。在与主体部111对应的位置上,通过夹子30从保持器主体部22的外侧夹持温度传感器10和线圈8。
在传感器保持部21的延伸方向D2的一端部21A设置有:供温度传感器10的延伸方向D2的一方的前端部10A抵接的止挡件212;以及从组装方向D3的两侧夹持该前端部10A而保持的一对保持片213。
在传感器保持部21的延伸方向D2的另一端部21B上设置有方向转换部214,该方向转换部214具备将电线112向组装方向D3引导的壁214A、214A。方向转换部214将电线112所延伸的方向从延伸方向D2转换为组装方向D3。
通过止挡件212和方向转换部214,温度传感器10在延伸方向D2上被定位。
方向转换部214对于传感器保持部21并非必须。也可以从传感器保持部21的另一端部21B将电线112沿延伸方向D2引出。在该情况下,只要将电线112适当地定位于传感器保持部21即可。
如图5(b)所示,保持器主体部22具备:第一保持器主体部221和第二保持器主体部222,从夹持方向D1的两侧夹持传感器保持部21和线圈8的伸出部8A;以及连结部223,连结第一保持器主体部221和第二保持器主体部222。
在保持器主体部22上的比传感器保持部21更靠上方(图4中的上方)的位置,能够为了减重而设置孔22A。
如图3和图5(b)所示,在图1中的架主体部22的下侧形成有收容线圈8和温度传感器10的凹部23的开口230。
如图5(b)所示,凹部23被划分于第一保持器主体部221的内侧即壁231、第二保持器主体部222的内侧且还是传感器保持部21的槽211的底部的壁232、连结这些壁231、232的壁233、以及形成于第一保持器主体部221的壁234的内侧。壁231、232沿着组装方向D3形成,壁233、234沿着夹持方向D1形成。这些壁231~234对应于将线圈8相对于温度传感器10进行定位的定位部23A。
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8的延伸部8A和温度传感器10各自的高度(组装方向D3上的尺寸)相等,但它们的高度也可以不同。根据延伸部8A的高度的不同,也可以在凹部23的壁233上设置阶差。只要能够通过温度传感器10检测延伸部8A的温度,则温度传感器10和延伸部8A也可以定位为在组装方向D3上偏移了的状态。
如图5(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一保持器主体部221上设置有比第二保持器主体部222的下端222A更向下方突出的突片221A。突片221A有助于将线圈8顺畅地插入凹部23。突片221A从第一保持器主体部221的下端朝向夹持方向D1的外侧倾斜地形成。
如图6(a)所示,当在使夹子30移动到分离位置的状态下使线圈8与突片221A抵接时,能够通过突片221A及其附近的位移及变形(参照箭头)来扩大开口230。当线圈8的延伸部8A通过该开口230而插入凹部23时,通过作为凹部23的内壁的定位部23A(图5(b))夹持成将线圈8相对于温度传感器10定位了的状态。
凹部23的壁231、232之间的夹持方向D1上的尺寸被设定为,使温度传感器10与线圈8接触。通过保持器主体部22和夹子30对温度传感器10和线圈8的夹持、以及温度传感器10和线圈8的摩擦,能够使温度传感器10停留在被定位于线圈8的所希望的位置的状态。
如图5(b)及(c)所示,第一保持器主体部221及第二保持器主体部222将夹子30支承为能够沿组装方向D3移动。在第一保持器本体部221及第二保持器本体部222上设置有引导件224,该引导件224将夹子30向组装方向D3引导至将线圈8相对于温度传感器10进行定位时的从温度传感器10分离的分离位置、和如图5(b)所示那样夹持温度传感器10及线圈8时的安装位置。
在第一保持器主体部221以及第二保持器主体部222各自的延伸方向D2的两侧,设置有构成引导件224的一对引导壁224A、224A(图4)。这一对引导壁224A、224A以与夹子30的宽度对应的间隔突出设置。在连结部223上设置有与引导壁224A、224A相连且收纳夹子连结部33的一对壁223A、223A。支承夹子连结部33的连结部223的支承面223B(图5(b))形成为平坦。
如图1所示,在由引导壁224A和壁223A形成的作为整体形成为板状的一对壁225之间整体地收容有夹子30。于是,能够防止由于振动等而周围的部件与夹子30接触而使夹子30脱离。
在第一保持器本体部221上形成有将夹子30卡止在图5(b)所示的分离位置上的分离卡止部221B。
在第二保持器主体部222上形成有与第一保持器主体部221的分离卡止部221B一起将夹子30卡止在图5(b)所示的分离位置上的分离卡止部222B。
如图4和图5(b)所示,分离卡止部221B是从支承夹子30的第一保持器主体部221的支承面221C凹陷的槽,通过将夹子30的被卡止部34插入该槽中而将夹子30卡止在分离位置上。第二保持器主体部222的分离卡止部222B也同样是从支承面222C凹陷的槽,并同样地将夹子30卡止在分离位置上。
分离卡止部221B、222B以沿延伸方向D2延伸并平滑地凹陷的方式形成,夹子30的被卡止部34弯曲成对该分离卡止部221B、222B进行仿形的形状。如图5(b)所示,分离卡止部221B、222B和被卡止部34呈大致V字状的截面。
分离卡止部221B、222B经由形成于连结部223的夹持方向D1的两侧的斜面223C而与支承面223B相连。
(电线保持部)
电线保持部40(图2(a)、(b))将电线112保持在传感器保持部21上。电线保持部40以覆盖位于传感器保持部21的端部21B的方向转换部214(图4)的方式构成为两个面开口的箱状的方式。图2(a)中的电线保持部40的上方和右方开口。如图2(b)所示,通过将设置于传感器保持部21的背面侧的卡止突起216插入到形成于电线保持部40的一个面的壁上的孔41中,由此将电线保持部40组装于传感器保持部21。
温度传感器10的罩12通过贯通保持器主体部22的凹部23而保持于保持器20,温度传感器10的电线112通过电线保持部40保持于保持器20。因此,能够遍及温度传感器10的整体防止从保持器20脱离。
另外,在传感器保持部21构成为防止电线112的脱离、或者在温度传感器10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附近通过夹子30或保持器主体部22将温度传感器10整体稳定良好地保持的情况下,电线保持部40也可以不设置于传感器保持部21。
温度传感器10、保持器20和电线保持部40能够如以下那样组装。
首先,如图4所示,从传感器保持部21的另一端部21B侧将温度传感器10插入槽211,将电线112插入方向转换部214的壁214A、214A之间。
接着,将传感器保持部21的端部21B插入电线保持部40(图2(a)、(b))的内侧,并通过卡止突起216将电线保持部40安装于传感器保持部21。
(夹子)
接着,如图1和图5(b)所示,夹子30从外侧经由保持器主体部22夹持由保持器主体部22定位的温度传感器10和线圈8。该夹子30构成为,相对于保持器20的相对位置关系不固定,而相对于定位部23A可移动,在定位部23A中配置有由保持器20保持的温度传感器10和由温度传感器10检测温度的线圈8。
本实施方式的夹子30例如是通过将由不锈钢等适当的金属材料形成的板材折弯成凹形状而成型的板簧。
另外,夹子30不限于板材,例如也可以由棒状或线状的部件构成。只要能够夹持温度传感器10和线圈8,则能够由适当的材料以适当的方式构成夹子30。后述的夹子80(图12及图14)及夹子90(图18)也同样。
夹子30具备:从夹持方向D1的两侧夹入保持器主体部22的第一夹持部31及第二夹持部32;连结第一夹持部31及第二夹持部32的夹子连结部33;以及卡止于保持器主体部22的分离卡止部221B、222B的被卡止部34。
夹子连结部33与第一夹持部31及第二夹持部32相连,且沿着夹持方向D1延伸。
夹子30对支承夹子30的保持器主体部22的形状进行仿形,呈在夹持方向D1的两侧包括弯曲部35的大致U字状的截面(图5(b))。
被卡止部34形成于夹子30的两端。
通过将被卡止部34卡止于保持器主体部22的分离卡止部221B、222B,能够得到在保持器20上一体化了夹子30的状态的温度检测装置1。
夹子30能够如以下那样组装到保持器20上。
当将夹子30的被卡止部34配置于保持器主体部22的斜面223C(图5(c)),并将夹子连结部33朝向保持器主体部22的连结部223向组装方向D3压下时,夹子30发生弹性变形,以便通过斜面223C使被卡止部34向夹持方向D1的外侧打开。因此,如图5(c)所示,能够在组装方向D3上使被卡止部34顺畅地卡止于分离卡止部221B、222B。夹子30在延伸方向D2上卡止在一对引导壁224A(图4)之间。
在通过弯曲加工而成型了夹子30并通过注射成型而成型了保持器20之后,仅通过如上所述那样使夹子30相对于保持器20移动的一个工序,夹子30就被可靠地组装到保持器20而完成温度检测装置1,而不需要其他工序。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温度检测装置1适合于量产,成品率较高。
当在夹子30被卡止于保持器20的分离卡止部221B、222B的状态下提供温度检测装置1的情况下,能够将所提供的温度检测装置1立即组装到线圈8上。
但是,也可以在夹子30被卡止于安装位置的状态下提供温度检测装置1。
然而,也能够在夹子30从保持器20分离了的状态下提供温度感测装置1。从保持器20分离了的状态的夹子30处于分离位置。在该情况下,不需要分离卡止部221B、222B。
进一步,也可以在温度检测装置1的各构成要素、即温度传感器10、保持器20、夹子30以及电线保持部40分别分离成单体状态的状态下提供温度检测装置1,并通过在提供目的地组装这些构成要素而获得温度检测装置1。即使保持器20为单体,也具有用于将线圈8相对于温度传感器10进行定位的部位、和对夹子30进行卡止的分离卡止部221B、222B等的特征。通过使用具有该特征的保持器20和夹子30,能够提高温度检测装置10向线圈8的组装操作性。对于第二实施方式的保持器50、第三实施方式的保持器60、以及第四、第五实施方式的保持器70,也与上述相同。
[温度检测装置向线圈的组装方法]
参照图6(a)至图6(c),对将温度检测装置1组装至线圈8的步骤的一例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6(a)所示,在通过分离卡止部221B、222B使设置于保持器20的夹子30从温度传感器10分离的状态下,通过开口230将线圈8(延伸部8A)插入保持器20内侧的凹部23。
在此,如果假设夹子30处于与温度传感器10对应的位置(安装位置),则在插入线圈8时,需要克服从夹持方向D1的两侧将保持器主体部22夹入的夹子30的弹力,而使突片221A向外侧扩张,或从开口230向凹部23压入线圈8。线圈8的延伸部8A典型地是从由某个部件支承的线圈8的区域引出,而不直接支承于部件。因此,当在通过位置未被决定而能够移动的延伸部8A将夹子30按压扩展的同时,将延伸部8A向凹部23插入到与温度传感器10对置的规定位置的情况下,组装操作性较差。
另一方面,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夹子30从与温度传感器10对应的位置(安装位置)分离,因此不需要将夹子30按压扩展。在插入线圈8时,夹子30的弹力不产生影响,因此仅通过使用突片221A使开口230扩展,就能够容易地将线圈8插入保持器20的凹部23。
如图6(b)所示,当线圈8被收容在凹部23中时,通过保持器主体部22上的凹部23的内壁即定位部23A,将线圈8相对于温度传感器10定位。于是,保持器20、温度传感器10以及线圈8的相互位置被确定。将该状态称为临时固定。
首先,在成为临时固定的状态之后,通过夹子30从保持器20的外侧经由保持器20的定位部23A及其附近而夹持温度传感器10和线圈8。
为此,沿着组装方向D3推压夹子连结部33,使夹子30在由引导件224引导的同时朝向安装位置移动。于是,夹子30以被卡止部34向夹持方向D1的两侧打开的方式弹性变形,由此被卡止部34从分离卡止部221B、222B脱离,并且一边被引导件224引导一边在支承面221C、222C上滑动。
当被卡止部34超过第一保持器主体部221和第二保持器主体部222的下端时,夹子30从弹性变形状态恢复(图6(c))。
此时,如图6(c)所示,在温度传感器10及延伸部8A的安装位置,夹子30卡止于保持器主体部22。夹子30向分离位置的移动也被限制。当被卡止部34超过第一保持器主体部221及第二保持器主体部222的下端时,夹子连结部33抵接于保持器主体部22的连结部223。于是,在夹子30的内侧收纳夹子主体部22的整体,并且夹子30嵌合在引导件224的内侧。另外,也可以使被卡止部34与第一保持器主体部221的突片221A抵接而卡止。
通过以上步骤,温度检测装置1被组装到线圈8。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夹子30从温度传感器10和线圈8所配置的定位部23A分离的状态下,通过利用定位部23A定位线圈8,之后使夹子30移动到安装位置的步骤,能够将温度检测装置1容易地安装到线圈8。因此,能够提高将温度检测装置1组装于线圈8的操作性。
在将温度检测装置1从线圈8拆卸时,在沿安装方向D3向上拉起夹子连结部33以使夹子30向分离位置移动之后,使线圈8从保持器20的凹部23脱离。通过所述步骤,从线圈8拆卸温度检测装置1的作业也较容易。
在本实施方式中,至少在安装位置上,应力不作用于夹子30。在利用夹子30夹持温度传感器10和线圈8时,与夹子30处于分离位置的定位时(临时固定时)同样,收容在保持器20的凹部23中的线圈8和温度传感器10以无负载的状态相互接触。当通过夹子30和保持器20夹持有温度传感器10和线圈8时,能够使温度传感器10与延伸部8A接触,以便能够充分地检测线圈8的延伸部8A的温度。
因此,能够有助于提高温度检测装置1和具备温度检测装置1的马达的可靠性。
与本实施方式不同,夹子30也可以利用弹力来夹持按压温度传感器10和线圈8而进行按压。在该情况下,温度传感器10及线圈8既可以被按压在由于夹子30的弹力而压缩变形的保持器20的第一保持器主体部221与第二保持器主体部222之间,也可以无负载地接触。
作为与本实施方式不同的其他方式,也可以在保持器主体部22上形成与在分离位置上卡止夹子30的分离卡止部221B、222B相同的卡止部(夹持卡止部),以将夹子30卡止在安装位置上。
用于通过保持器20将夹子30卡止在分离位置、安装位置的构成,不限于本实施方式,而能够适当地构成。例如,也可以代替从支承面221C、222C凹陷的分离卡止部221B、222B,而在第一、第二保持器主体部221、222上分别设置从支承面221C、222C突出的突起,在夹子30上形成与这些突起对应的凹部、槽、孔等。
夹子30不限于本实施方式,也能够使用树脂材料来构成。在该情况下,即使在温度传感器10和线圈8与夹子30之间未夹设保持器20的一部分,也可以确保温度传感器10和线圈8之间的绝缘。
在夹持件30由树脂等绝缘材料构成的情况下,夹持件30和线圈8也可以接触。在该情况下,例如,如果不存在凹部23的壁231,而在图5(b)的左方使凹部23开放,则能够从左方的开口向凹部23插入线圈8而进行定位。然后,使夹子30移动到安装位置而通过夹子30经由保持器20的壁232及其附近而夹持线圈8和温度传感装置10即可。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7和图8,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以下的说明中,以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事项为中心进行说明。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赋予相同的符号。
如图7(a)至7(c)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温度检测装置2具备温度传感器10、保持温度传感器10的保持器50、夹持由保持器50定位的温度传感器10和线圈8的延伸部8A的夹子30、以及电线保持部40。
如图7(b)、(c)及图8(a)、(b)所示,保持器50构成为具有位于夹持方向D1的一侧的第一保持器51、和位于另一侧并保持温度传感器10的第二保持器52。这些第一保持器51及第二保持器52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保持器20同样,能够使用适当的树脂材料通过注射成型来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实施方式的保持器20中,与保持器主体部22相当的部位被分割为第一保持器51和第二保持器52。
第二保持器52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保持器20相同,构成为包括保持温度传感器10的传感器保持部21。
在第一保持器51上形成有将夹子30卡止于分离位置的分离卡止部221B,在第二保持器52上也设置有同样的分离卡止部222B。
如图8(a)及(b)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温度检测装置2的主要特征在于,第一保持器51及第二保持器52能够以铰链53的轴53A(以下,称为铰链轴53A)为中心相对旋转。
在夹子30与由第二保持器52保持的温度传感器10分离的状态下,能够使第一保持器51与第二保持器52相对旋转,而将与铰链轴53A分离的第一保持器51及第二保持器52各自的端部511、521之间打开(图7(b)及图8(b))。并且,能够在端部511、521之间插入线圈8。
铰链53优选一体地设置于第一保持器51及第二保持器52中的任一方。本实施方式的铰链53例示了与第一保持器51一体形成的情况。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该铰链53是指在第二保持器52上沿延伸方向D2形成的槽522中插入一半程度(图8(a)及(b)中呈半圆形的部分)的铰链轴53A及铰链轴53A的附近。
铰链轴53A位于将夹子30卡止在分离位置的分离卡止部221B、222B的附近。因此,在使夹子30移动到分离位置的状态下,能够使用夹子30将第一保持器51及第二保持器52组装成能够以铰链轴53A为中心相对旋转。因此,不需要设置将第一保持器51和第二保持器52支承为能够旋转的销等。
当将第二实施方式的温度检测装置2组装到线圈8时,如图8(a)所示,在夹子30移动到分离位置的状态下,将线圈8的延伸部8A插入第一保持器51的端部511和第二保持器52的端部521之间。此时,使线圈8与设置在第一保持器51上的突片221A抵接,使第一保持器51向图8(a)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从而能够成为相对于第二保持器52倾斜的状态。
在由此而扩展了的端部511与端部521之间通过了的线圈8,与作为凹部523的壁的定位部523A和温度传感器10抵接。如此,如图8(a)所示,第二保持器52所保持的温度传感器10和线圈8被定位。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通过使保持器主体部22的一部分(突片221A及其附近)弹性变形来确保用于插入线圈8的路径。与此相对,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由于第一保持器51及第二保持器52的相对旋转而向扩展的方向位移了的端部511与端部521之间,能够确保用于插入线圈8的足够的间隙54。因此,不使第一保持器51及第二保持器52弹性变形,就能够将线圈8可靠地插入第一保持器51、第二保持器52的内侧而进行定位。
接着,向图8(a)所示的空白箭头方向压下夹子30,使其沿着引导件224向安装位置移动。于是,通过从分离卡止部221B、222B脱离了的夹子30的被卡止部34将第一保持器51朝向第二保持器52推压,从而第一保持器51以铰链轴53A为中心逆时针旋转。当将夹子30压下至安装位置时,如图8(b)所示,温度传感器10及线圈8被夹持在端部511、521彼此接近的第一保持器51与第二保持器52之间,并且温度传感器10及线圈8还经由第一保持器51及第二保持器52而被夹子30夹持。
此时,由于在设置于第一保持器51的阶差部512与第二保持器52的凹部523的壁之间夹持有线圈8,因此线圈8的位置在组装方向D3上也被固定。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9~图11,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不同的事项为中心进行说明。
如图9(a)、9(b)、10(a)和10(b)所示,第三实施方式的温度检测装置3具备温度传感器10、保持温度传感器10的保持器60、夹持由保持器60定位的温度传感器10和线圈8的延伸部8A的夹子30、以及电线保持器40。
如图10(a)、(b)及图11(a)、(b)所示,保持器60具有第一保持器61和保持温度传感器10的第二保持器62。这些第一保持器61及第二保持器62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保持器20同样,能够使用适当的树脂材料而通过注射成型来形成。
第一保持器61和第二保持器62能够以与第一保持器61一体形成的铰链63的轴63A(以下,称为铰链轴63A)为中心相对旋转。铰链轴63A包括旋转限制部63B,成为相对于旋转方向非对称的形状。
第三实施方式的温度检测装置3与第二实施方式的温度检测装置2的不同之处在于:设置有限制夹子30的脱离的锁止臂36;限制第一保持器61及第二保持器62的意外的相对旋转;以及不通过夹子30而组装第一保持器61和第二保持器62。
如图9(b)及图11(a)、(b)所示,锁止臂36通过将夹子30的第二夹持部32在板厚方向上冲裁并向夹持方向D1的外侧弯折而形成为悬臂梁状。锁止臂36的自由端361位于比支承端362更靠夹连结部33侧的位置。
锁止臂36为,在夹子30处于分离位置时,如图11(a)所示那样与第二保持器62的分离卡止部621卡止,在夹子30处于安装位置时,如图11(b)所示那样与第二保持器62的夹持卡止部622卡止。
在第二保持器62上形成有:供形成有锁止臂36的第二夹持部32插入的引导槽623;以及配置锁止臂36的孔624(图9(b))。
也能够与本实施方式相反地构成为,设置在第二保持器上的锁止臂卡止于设置在夹子30上的卡止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说明如下情况:通过铰链轴63A的两端部与第二保持器62的卡合,而不通过夹子30来组装第一保持器61和第二保持器62。
铰链轴63A的延伸方向D2的两端部插入到形成于第二保持器62的延伸方向D2两侧的卡合孔625(图10(a))中。卡合孔625的内周部相当于铰链轴63A所卡合的卡合部。
在第二保持器62上设置有斜面626(图9(a)),在组装第一保持器61时,铰链轴63A配置于该斜面626。
如图11(a)所示,铰链轴63A的两端部之间的部分与形成于第二保持器62的嵌合部627嵌合。嵌合部627是容纳铰链轴63A的一部分的槽或凹部。
优选为,通过使铰链轴63A嵌合于嵌合部627,由此维持第一保持器61从第二保持器62向外侧打开的状态。其原因在于,通过如此,容易将线圈8插入第一保持器61与第二保持器62之间。另外,其原因在于,通过如此地构成,在温度检测装置3的输送时,也能够保持第一保持器61向外侧打开的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夹子30未组装于保持器60的状态下,将成为沿着夹持方向D1的姿势的第一保持器61所具备的铰链轴63A配置于斜面626,在通过斜面626进行引导的同时将铰链轴63A的两端部插入到第二保持器62的卡合孔625中,并且将铰链轴63A从宽度较窄的一侧插入到嵌合部627中。之后,当通过使第一保持器61向图11(a)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而将铰链轴63A压入到嵌合部627中时,铰链轴63A的旋转限制部63B被支承为被按压于嵌合部627的边缘627A上的状态。因此,第一保持器61向图11(a)中的逆时针方向的旋转被限制,所以能够维持将第一保持器61打开的状态。
如图11(a)所示,当夹子30的端部311配置在第一保持器61的外侧时,通过夹子30还限制第一保持器61向进一步向外侧打开的方向的旋转。
在通过铰链轴63A及卡合孔625而组装了第一保持器61和第二保持器62之后,在通过第一保持器61的引导件224及第二保持器62的引导槽623对夹子30进行引导的同时,将夹子30组装到保持器60上。当锁止臂36插入到引导槽623中时,锁止臂36向夹持方向D1弯曲,并在孔624的位置复位。此时,锁止臂36如图11(a)所示那样卡止在分离卡止部621上。只要锁止臂36不断裂,则夹子30就被卡止在分离卡止部621上,因此夹子30不会从保持器60脱离,能够将夹子30可靠地固定在分离位置上。
如图11(a)所示,在夹持件30向分离位置移动而第一保持器61打开了的状态下,从第一保持器61与第二保持器62之间将线圈8从凹部628侧方的开口插入到形成于第二保持器62的凹部628。于是,如图11(a)所示,通过作为凹部628的内壁的定位部628A对线圈8和温度传感器10进行定位。
接下来,当按下夹子30时,如图11(b)所示,第一保持器61被夹子30按压,由此旋转限制部63B乘上嵌合部627的边缘627A而第一保持器61关闭。此时,锁止臂36也向夹持方向D1弯曲,并在脱离了引导槽623的位置上卡止于夹持卡止部622。
于是,温度传感器10和线圈8被夹子30、第一保持器61和第二保持器62夹持,限制夹子30从保持器60脱离,因此温度检测装置3被可靠地固定到线圈8。
根据第三实施方式,即使在夹子30从保持器60分离了的状态下,也能够通过铰链轴63A组装第一保持器61和第二保持器62而使其一体化。
因此,适合于在夹子30分离了的状态下提供温度检测装置3的情况。
另外,在第三实施方式中,采用锁止臂36,且将分离卡止部621配置于在高度方向(组装方向D3)上与凹部628重叠的位置上,因此能够抑制保持器60的高度。通过采用锁止臂36,不需要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形成于比分离卡止部221B、222B靠上方的斜面223C,因此各保持器61、62的上端的曲率半径较小。因此,夹子30的弯曲部35的曲率半径也较小。
〔第4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2~图17,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与上述第一~第三实施方式不同的事项为中心进行说明。
如图12至图15所示,第四实施方式的温度检测装置4具备温度传感器10(图15)、保持温度传感器10的保持器70、对温度传感器10和线圈8的延伸部8A进行夹持的夹子80(弹性体)、安装于夹子80的夹子树脂部85(接触构件)、以及电线保持部40。
第四实施方式的夹子80与第一~第三实施方式的夹子30同样,以能够在夹持温度传感器10及线圈8时夹子80安装于保持器70的安装位置(图12~图14)和该夹子80从温度传感器10分离的分离位置(图15及图16)之间移动的方式设置于保持器70。
第四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在夹子80处于分离位置时(图15和图16),设置于保持器70的收纳凹部720(凹部)向夹持方向D1的一侧开放,当使夹子80移动到安装位置时,夹子80与收纳凹部720的开口724对置。
这一点在下面说明的第五实施方式中也相同。在第四实施方式及第五实施方式中,与第二实施方式及第三实施方式不同,不具备能够以铰链轴为中心转动的部件。
第四实施方式为,将第二、第三实施方式中的两个保持器部(例如参照图11)的一方(61)组装在夹子上,并与夹子一起相对于另一方的保持器(62)移动自如。此处所述的与夹子一起移动的保持器,相当于第四实施方式的夹子80上所安装的夹子树脂部85。
当夹子80移动到安装位置时(图14),夹子树脂部85与从收纳凹部720的开口724露出的线圈8接触。此时,温度传感器10和线圈8被保持在夹子树脂部85和保持器70之间。
(保持器)
如图12~图15所示,保持器70具备:沿延伸方向D2延伸的传感器保持部21;以及与传感器保持部21一体设置而呈大致长方体状的外观的保持器主体部72。
在传感器保持部21上保持温度传感器10。在保持器本体部72上安装有夹子80。
传感器保持部21和保持器主体部72能够通过使用适当树脂材料的注射成型而一体成型。
传感器保持部21(图12~图15)能够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传感器保持部21(图4)同样地构成。当温度传感器10设置在形成于传感器保持部21的壁211A、211A(图15)之间的槽211中时,感温元件11的主体部111(图15)配置在保持器主体部72的收容凹部720中。
如图14所示,在保持器主体部72上设置有收容温度传感器10和线圈8的延伸部8A的收容凹部720。收容凹部720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大致C字状,该C字状以沿着温度传感器10的罩12及延伸部8A的外形的方式夹持方向D1的一侧开放。
收容凹部720也是传感器保持部21的壁211A、211A之间的槽211(图13(b))的底部,划分在温度传感器10的罩12的背面侧所抵接的侧壁721、与侧壁721的一端相连的上壁722、以及与侧壁721的另一端相连的下壁723的内侧。
侧壁721沿着组装方向D3形成。上壁722和下壁723大致沿着夹持方向D1形成。收纳凹部720在上壁722与下壁723之间具有开口724。
上壁722和下壁723的夹持方向D1的长度大致相同,但也可以不同。例如,下壁723可以比上壁722短。
线圈8的延伸部8A从开口724插入到收纳凹部720的内侧。在上壁722与延伸部8A之间以及下壁723与延伸部8A之间设定有适当的间隙。
从侧壁721到开口724的位置为止的夹持方向D1上的尺寸,被设定为比夹持方向D1上的温度传感器10和线圈8的合计尺寸小若干。这是为了,与温度传感器10、线圈8的尺寸公差无关,使安装在夹子80上的夹子树脂部85的平坦部位853与线圈8可靠地接触,因此使线圈8从收容凹部720的开口724稍微突出。
如图14和图13(a)所示,在保持器主体部72上形成有沿组装方向D3引导夹子80的引导槽725。夹子80在插入到引导槽725中的状态下,无论在分离位置(图16)还是在安装位置(图14)上都卡止于保持器主体部72。
在保持器主体部72的外壁729(图14及图13(a))上形成有用于卡止夹子80的卡止孔726和卡止切口727。
(夹子)
与上述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的夹子30同样,夹子80相对于保持器70安装为能够沿安装方向D3移动到分离位置(图16)和安装位置(图14)。当使夹子80从分离位置移动到安装位置时,夹子80通过弹力夹持温度传感器10和线圈8。
本实施方式的夹子80构成为,通过从分离位置移动到安装位置,能够封闭收纳凹部720的开口724。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口724被夹子80所具备的夹子树脂部85封闭。
与上述夹子30同样,通过将由适当金属材料形成的板材折弯成凹形状来形成夹子80。如图14所示,夹子80呈大致U字状的截面。
如图14所示,夹子80具备:第一夹持部81,配置在夹持方向D1的一侧;第二夹持部82,配置在夹持方向D1的另一侧;以及夹子连结部83,沿着夹持方向D1连结第一夹持部81及第二夹持部82。夹子连结部83和第一夹持部81经由弯曲部831而连续地形成,夹子连结部83和第二夹持部82经由弯曲部832而连续地形成。
图16表示第一夹持部81与第二夹持部82之间向扩展的方向弹性变形了的状态。如图16所示,在夹子80处于分离位置时,第一夹持部81相对于第二夹持部82稍微倾斜。因此,第一夹持部81及第二夹持部82的前端侧的间隔变得比夹子连结部83的夹持方向D1的尺寸小。在夹子80处于无负荷的状态时,该间隔变得更小。此时,通过夹子80的夹持方向D1的弹力,夹子树脂部85被按压在保持器主体部72上。因此,即使夹子80和夹子树脂部85处于分离位置,也能够通过夹子80的弹力防止夹子树脂部85从保持器主体部72脱落。
在第一夹持部81上设置有用于卡止夹子树脂部85的第一锁止臂811。
如图14所示,第一锁止臂811通过将第一夹持部81沿板厚方向冲裁并向夹持方向D1的外侧弯折而形成为悬臂梁状。第一锁止臂811的自由端811A位于比支承端811B靠夹子连结部83侧的位置。
也能够与本实施方式相反地构成为,设置在夹子树脂部85上的锁止臂卡止在设置于夹子80上的卡止部。对于以下所述的第二锁止臂821也是同样的。
在第二夹持部82上设置有第二锁止臂821,该第二锁止臂821用于在分离位置和安装位置上将夹子80卡止于保持器主体部72。
第二锁止臂821通过将第二夹持部82在板厚方向上冲裁、并向与第一锁止臂811相反侧弯折,而形成为悬臂梁状。与第一卡锁臂811同样,第二卡锁臂821的自由端821A位于比支承端821B靠夹子连结部83侧的位置。而且,该第二锁止臂821为,在夹子80处于分离位置时,卡止在保持器主体部72的卡止孔726中,在夹子80处于安装位置时,卡止在保持器主体部72的卡止切口727中。即,通过第二锁止臂821将夹子80和保持器70结合。第二夹持部82能够构成为与第三实施方式的夹子30(图11)的第二夹持部32相同的形状。卡止第二夹持部82的保持器主体部72能够构成为与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二保持器62(图11)相同的形状。
(夹子树脂部)
本实施方式的夹子树脂部85(图12和图14)与保持器70同样,使用具有适当绝缘性的树脂材料,例如通过注射成型来制造。另外,也能够通过将夹子80配置在模具中进行的嵌入注射成型,将夹子树脂部85和夹子80一体形成。
如图12及图14所示,夹子树脂部85构成为大致板状的外观,形成有收容第一夹持部81的收容槽850、和配置第一夹持部81的第一锁止臂811的卡止孔851。
夹子树脂部85的接收槽850沿着安装方向D3延伸形成,并且安装方向D3的一侧(图14中的上侧)上开口,另一侧(图14中的下侧)的终端850A堵塞。为了将夹子树脂部85无松动地安装在夹子80的第一夹持部81上,收容槽850例如形成为与第一夹持部81大致相同的形状。
如图12所示,卡止孔851是在夹持方向D1上与收容槽850连通的贯通孔。该卡止孔851是将夹子树脂部85的一部分切口而形成的。并且,通过从收容槽850的开口侧插入第一夹持部81,由此在夹子80的第一夹持部81上安装夹子树脂部85。当夹子80的第一夹持部81被收容到收容槽850中时,第一锁止臂811的自由端811A卡止于夹子树脂部85的卡止孔851的内侧,夹子树脂部85被安装在夹子80的第一夹持部81上。如此,夹子树脂部85通过安装于夹子80,由此构成为能够与夹子80一起移动。
本实施方式的卡止孔851由贯通孔形成,因此经由该卡止孔851能够通过目视确认第一锁止臂811向夹子树脂部85的卡止状态。另外,与非贯通地形成卡止部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第一夹持部81的厚度,防止第一锁止臂811从弹性变形的状态的复原不完全,并且能够将第一锁止臂811可靠地卡止在夹子树脂部85上。
此外,只要能够将第一锁止臂811卡止于夹子树脂部85,则卡止部不限于贯通孔。例如,也允许形成从收容槽850不贯通到夹子树脂部85的外表面的非贯通的卡止部。
在夹子树脂部85的前端部852的内侧(第二夹持部82侧)形成有斜面852A(图14),该斜面852A用于使夹子80以及夹子树脂部85容易地从分离位置向安装位置进行移动。
当夹子80移动到安装位置时,夹子树脂部85介于第一夹持部81和延伸部8A之间。因此,夹子80和线圈8之间通过夹子树脂部85和保持器主体部72的整体而绝缘。同样,夹子80和温度传感器10之间通过夹子树脂部85和夹子本体部72的整体而绝缘。
在此,在线圈8的延伸部8A上,存在设置有绝缘膜的情况和未设置绝缘膜的情况,但即使在延伸部8A上未设置绝缘膜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夹子树脂部85使夹子80与线圈8绝缘。
为了使夹子80和线圈8更充分地绝缘,优选夹子树脂部85的一部分配置成介于夹子80的与线圈8对置的区域。因此,卡止孔851优选为,将夹子80安装于线圈8时的位置位于比开口724的上壁722更靠组装方向D3的上侧(图14的上方)。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夹持部81的组装方向D3上的内侧的大致整体被夹子树脂部85覆盖,卡止孔851配置在第一夹持部81的外侧。因此,能够通过夹子树脂部85使夹子80和线圈8更可靠地绝缘。
另外,为了不对夹子80的弹性变形产生影响,优选夹子80的弯曲部831向夹子树脂部85的外侧露出。
(温度检测装置向线圈的安装)
以下,参照图14、图16及图17对本实施方式的温度检测装置的安装进行说明。
首先,图17(a)所示的夹子80及夹子树脂部85安装在分离位置。如图17A和图16所示,在夹子80和夹子树脂部85处于分离位置时,通过夹子80的弹力,在第一夹持部81和第二夹持部82之间,夹子树脂部85被按压而固定在保持器主体部72上。
如此,在夹子80及夹子树脂部85处于分离位置时,收纳凹部720的开口724整体开放,因此将线圈8插入开口724时没有阻力,能够将线圈8顺畅地收纳于收纳凹部720。
另外,收纳凹部720在相对于夹子80以及夹子树脂部85滑动的安装方向D3正交的方向(夹持方向D1)上开放。
因此,保持器70配置在线圈8的延伸部8A的背面侧,因此进行组装的人员能够在从正面侧目视延伸部8A和开口724的同时,容易且可靠地将延伸部8A收纳在收纳凹部720中。
接着,将线圈8插入收容凹部720(图17(b)),在通过收容凹部720的内壁将线圈8定位了的状态下,当通过将夹子连结部83向组装方向D3推压等、而使夹子80朝向安装位置移动时,夹子80沿着保持器主体部72的引导槽725而被向组装方向D3引导。追随该夹子80,夹子树脂部85也在保持器主体部72的侧面728上向组装方向D3移动。
此时,在夹子树脂部85的前端部852上形成的斜面852A在乘上延伸部8A的角部8B的同时向安装方向D3移动。当进一步将夹子80向组装方向D3按压时,夹子80向朝外侧打开的方向弹性变形,夹子树脂部85相对于第二夹持部82平行地移动。在保持器主体部72与夹持树脂部85之间形成有间隙。
并且,如图17(c)及图14所示,当将夹子连结部83向组装方向D3推压,而使夹子80及夹子树脂部85移动到夹子80的弯曲部832与保持器主体部72抵接的位置(安装位置)时,收容凹部720的开口724被夹子80及夹子树脂部85封闭,并且位于卡止孔726的第二卡止臂821向卡止切口727移动而卡止于保持器主体部72。
此时,夹子树脂部85的斜面852A几乎整体位移到超过开口724的位置,因此温度传感器10被夹持在夹子树脂部85的平坦部位853与保持器主体部72之间,并且通过夹子80的弹力被按压于线圈8。
由于通过移动至安装位置的夹子树脂部85来封闭开口724,因此配置于收纳凹部720的线圈8的延伸部8A被夹子树脂部85、保持器主体部72的上壁722及下壁723、以及温度传感器10包围。因此,相对于冲击等外力,能够防止线圈8从收容凹部720脱落。
另外,只要能够防止线圈8脱落,则开口724并不一定需要整体封闭。
另外,夹子80以及夹子树脂部85被赋予了与安装方向D3上的开口724的尺寸相对应的可动范围(行程),但只要被赋予了为了对收纳凹部720的开口724进行开闭而需要的可动范围即足够。
对该夹子80和夹子树脂部85赋予的行程St1(图16),例如被设定为对组装方向D3的开口724的尺寸加上组装方向D3上的斜面852A的尺寸而得到的长度。在该情况下,在该行程St1的始端(分离位置),如图16所示,包括斜面852A在内的夹持树脂部85整体从开口724退避,因此开口724整体被开放。在行程St1的终端,如图14所示,开口724被夹持树脂部85的平坦部分封闭。
在本实施方式中,夹子80的长度为,根据将对开口724进行开闭的夹子80的行程St1与为了将第一锁止臂811卡止在卡止孔851的内侧而需要的组装方向D3的长度相加而得到的尺寸,赋予还考虑了成型的容易度的适当尺寸。
(作用效果)
根据以上说明了的本实施方式的温度检测装置4,与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同样,在通过保持器70相对于温度传感器10定位了线圈8之后,通过使夹子80沿安装方向D3滑动的简单操作,能够容易地将温度检测装置4安装至线圈8。
在本实施方式的温度检测装置4中,与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同样,将保持器70、夹子80、夹子树脂部85、温度传感器10和线圈8组合为相互结合的状态,并通过夹子80的弹力保持将这些部件结合的状态,由此将温度检测装置4安装到线圈8。因此,与仅通过利用夹子80的弹力来夹持线圈8而将温度检测装置4安装到线圈8的情况相比,为了将各个部件保持为一体化了的状态而夹子80所需要的弹力较小。于是,在向线圈8安装时为了使夹子80弹性变形所需的外力较小,因此能够容易地将温度检测装置4安装到线圈8。
由此,能够提高将温度检测装置4向线圈8的组装操作性。
本实施方式的温度检测装置4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及第三实施方式不同,未采用以铰链轴为中心使两个保持器相对转动的构成,因此与第二实施方式及第三实施方式相比,构成简单。因此,能够抑制成本,并且容易地制造温度检测装置4。
在本实施方式中,代替在线圈8的插入时为了较大地确保收纳凹部720的开口724而采用铰链构造,而将夹子树脂部85构成为能够与夹子80连动。因此,通过使夹子80和夹子树脂部85相对于收纳凹部720向滑动的方向(D3)退避,由此收纳凹部720的开口724在与滑动方向交叉的方向(D1)上开放。
根据该构成,不需要将开口按压扩展或为了使开口扩展而使部件转动,能够一边确认开口724整体开放的收容凹部720和线圈8的延伸部8A的位置,一边将延伸部8A收容于收容凹部720,并将温度检测装置4组装于线圈8,因此操作性良好。
另外,通过第一、第二锁止臂811、821将夹子80分别卡止于保持器主体部72及夹子树脂部85,因此与仅通过夹子80的弹力将夹子80、保持器70及夹子树脂部85一体化的情况相比,相对于运输时的冲击等外力,夹子80、保持器70及夹子树脂部85难以分离。
第三实施方式(图11)的夹子30也通过锁止臂36卡止在第二保持器62上,而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的构造为,将夹子80卡止在保持器70及夹子树脂部85的双方上,并且通过夹子树脂部85和与夹子80连动的夹子树脂部85的移动,对向侧方开放的收纳凹部720的开口724进行开闭,因此能够实现构造的简化和操作性的提高。
〔第5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8说明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
第五实施方式的温度检测装置5除了不具备上述夹子树脂部85(图14)以外,与第四实施方式的温度检测装置4大致同样地构成。
如图18所示,温度检测装置5具备温度传感器10、保持温度传感器10的保持器70、夹持温度传感器10和线圈8的延伸部8A的夹子90(弹性体)以及电线保持部40(参见图12)。
与第四实施方式的温度检测装置4相同,夹子90以能够移动到从收纳凹部720的开口724向安装方向D3退避的分离位置(用点划线表示)和与开口724对置的安装位置(用实线表示)的方式设置于保持器70。
当使夹子90从分离位置移动到实线所示的安装位置时,夹子90利用弹力夹持温度传感器10和线圈8,限制线圈8从收纳凹部720的开口724脱离。
夹子90具备第一夹持部91、第二夹持部82、以及连结第一夹持部91及第二夹持部82的夹子连结部83。例如,通过将具有弹性的金属板折弯来形成夹子90。如图18所示,夹子90通过将夹子连结部83的左右两端向组装方向D3侧折弯,由此一体地形成有夹子连结部83、第一夹持部91、以及第二夹持部82。其结果,从延伸方向D2侧观察,夹子90作为整体形成为U形状。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从延伸方向D2侧观察,第一夹持部91及第二夹持部82向与夹子连结部83正交的方向弯折形成的情况,但是夹子90只要能够维持能够限制线圈8从收纳凹部720的开口724脱离的程度的弹力,则不限定于使弯折方向成为与夹持方向D1正交的方向。在想要通过夹子90发挥更强的弹力来限制线圈8的脱离的情况下,也能够使该第一夹持部91及第二夹持部82的各自的端部之间的开口变得更窄。
在第一夹持部91的组装方向D3的一端侧,设置有在使夹子90移动到安装位置时与收纳凹部720的开口724对置的脱离限制部911。
脱离限制部911为,通过将第一夹持部91的组装方向D3的一端侧朝向第二夹持部82弯折,由此形成为相对于第二夹持部82向凸出的方向弯曲的形状。即,该脱离限制部911的突出端与第二夹持部82之间的距离比从延伸部8A的侧面8C到第二夹持部82为止的尺寸短,因此通过将夹子90组装在保持器70上时的夹子90的弹力,脱离限制部911将线圈8的延伸部8A相对于温度传感器10进行按压。
在线圈8的延伸部8A上,至少遍及脱离限制部911所接触的范围而设置有未图示的绝缘性的膜。
夹子90除了第一夹持部91的方式之外,能够与第四实施方式的夹子80(图14)同样地构成。
只要适当地设定脱离限制部911朝向第二夹持部82突出的尺寸,则与温度传感器10、线圈8的公差无关,能够通过脱离限制部911将线圈8向温度传感器10按压。因此,不需要考虑公差而使延伸部8A的一部分从收容凹部720突出。延伸部8A的侧面8C也可以比开口724的位置向第二夹持部82侧后退。
如图18中点划线所示,在夹子90处于分离位置时,第二夹持部82的锁止臂821在卡止孔726的位置处卡止于保持器主体部72,并且通过夹子90的弹力将脱离限制部911按压于保持器主体部72。在该状态下,当将线圈8的延伸部8A从开口724插入收容凹部720时,在收容凹部720的内侧保持为延伸部8A相对于温度传感器10被定位的状态。
接着,当使夹子90朝向安装位置移动时,第二夹持部82由引导槽725沿着组装方向D3引导,并且脱离限制部911在保持器主体部72的侧面728滑动。
当夹子90移动到脱离限制部911与收纳凹部720的开口724对置的位置时,脱离限制部911与线圈8接触,由此限制线圈8从收纳凹部720脱离。此时,夹子90通过卡止臂821卡止在保持器主体部72。因此,保持器70、夹子90、温度传感器10和线圈8不会分离,而温度检测装置5维持被组装于线圈8的状态。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温度检测装置5,由于不具备夹子树脂部85,因此能够通过更简单的构成得到与第四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除上述以外,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能够对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的构成进行取舍选择、或者适当变更为其他构成。
符号的说明
1~5 温度检测装置
8 线圈
8A 延伸部
8B 角部
10 温度传感器
10A 前端部
11 感温元件
12 罩
12A 接触面
20 保持器
21 传感器保持部
21A 一端部
21B 另一端部
22 保持器主体部
22A 孔
23 凹部
23A 定位部
30、80、90 夹子(弹性体)
31 第一夹持部
32 第二夹持部
33 夹子连结部
34 被卡止部
35 弯曲部
40 电线保持部
41 孔
50 保持器
51 第一保持器
52 第二保持器
53 铰链
53A 轴
54 间隙
60 保持器
61 第一保持器
62 第二保持器
63 铰链
63A 铰链轴
63B 旋转限制部
70 保持器
72 保持器主体部
720 收容凹部
721 侧壁
722 上壁
723 下壁
724 开口
725 引导槽
726 卡止孔
727 卡止切口
728 侧面
729 外壁
81 第一夹持部
81A 前端
811 第一锁止臂
82 第二夹持部
821 第二锁止臂
85 夹子树脂部(接触部件)
850 收容槽
851 卡止孔
852 前端部
852A 斜面
91 第一夹持部
911 脱离限制部
111 主体部
112 电线
112A 覆盖
211 槽
211A 壁
212 止挡件
213 保持片
214 方向转换部
214A 壁
216 卡止突起
221 第一保持器主体部
221A 突片
221B 分离卡止部
221C 支承面
222 第一保持器主体部
222A 下端
222B 分离卡止部
222C 支承面
223 连结部
223A 壁
223B 支承面
223C 斜面
224 引导件
224A 引导壁
225 壁
230 开口
231~234 壁
511 端部
512 阶差部
521 端部
522 槽
523 凹部
523A 定位部
621 分离卡止部
622 夹持卡止部
623 引导槽
624 孔
625 扣合孔
626 斜面
627 嵌合部
628 凹部
628A 定位部
D1 夹持方向
D2 延伸方向
D3 组装方向

Claims (18)

1.一种温度检测装置,组装在线圈上,具备:
温度传感器,具有检测所述线圈的温度的感温元件;
保持器,保持所述温度传感器,并将所述线圈相对于所述温度传感器进行定位;以及
弹性体,夹持由所述保持器定位的所述温度传感器和所述线圈,
所述弹性体能够移动到在夹持所述温度传感器和所述线圈时安装于所述保持器的安装位置和在通过所述保持器进行所述线圈相对于所述温度传感器的定位时的距所述温度传感器的分离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度检测装置,其中,
所述弹性体以在所述分离位置和所述安装位置之间移动自如的方式安装于所述保持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温度检测装置,其中,
在所述保持器上设置有引导件,所述引导件对所述弹性体进行引导,以使其在所述分离位置和所述安装位置之间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温度检测装置,其中,
在所述保持器上设置有将所述弹性体卡止在所述分离位置的卡止部和将所述弹性体卡止在所述安装位置的卡止部中的至少一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温度检测装置,其中,
所述卡止部及由所述卡止部卡止的所述弹性体的被卡止部中的一方,是卡止于另一方而限制所述弹性体从所述保持器脱离的锁止臂。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温度检测装置,其中,
在所述保持器上形成有供所述线圈插入的凹部,
通过所述凹部的内壁,所述线圈被相对于所述温度传感器定位。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温度检测装置,其中,
所述保持器具有位于所述温度传感器及所述线圈被所述弹性体夹持的方向即夹持方向的一侧的第一保持器、以及位于所述夹持方向的另一侧的第二保持器,
所述第一保持器及所述第二保持器能够以铰链的轴为中心相对旋转,
在所述弹性体离开所述温度传感器的状态下,能够将所述线圈插入到所述第一保持器及所述第二保持器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温度检测装置,其中,
在所述保持器上设置有将所述弹性体卡止于所述分离位置的卡止部,
所述铰链的轴位于所述卡止部的附近,
所述第一保持器及所述第二保持器通过离开所述温度传感器的状态的所述弹性体而组装为能够以所述铰链的轴为中心相对旋转。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温度检测装置,其中,
所述铰链一体地设置于所述第一保持器及所述第二保持器中的任一方,
在所述铰链的轴上设置有旋转限制部,该旋转限制部通过被所述第一保持器及所述第二保持器中的另一方按压而限制所述第一保持器及所述第二保持器的相对旋转。
10.根据权利要求7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温度检测装置,其中,
所述铰链一体地设置于所述第一保持器及所述第二保持器中的任一方,
在所述第一保持器及所述第二保持器中的另一方上设置有供所述铰链的轴卡合的卡合部,
所述第一保持器及所述第二保持器通过所述铰链的轴及所述卡合部组装。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温度检测装置,其中,
所述保持器通过夹持所述温度传感器和所述线圈来进行定位,
所述弹性体从所述保持器的外侧经由所述保持器夹持所述温度传感器和所述线圈。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温度检测装置,其中,
在所述保持器上设置有引导件,该引导件对所述弹性体进行引导,以使其在所述分离位置和所述安装位置之间移动,
所述弹性体是夹子,由板材形成为凹形状,在所述安装位置与所述引导件嵌合。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温度检测装置,其中,
在所述保持器上形成有供所述线圈插入的凹部,
所述凹部为,在所述弹性体处于所述分离位置时,向所述温度传感器和所述线圈被所述弹性体夹持的方向即夹持方向的一侧开放,
所述弹性体构成为,通过从所述分离位置移动至所述安装位置而与所述凹部的开口对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温度检测装置,其中,
在所述弹性体上安装有绝缘性的接触部件,该接触部件与所述弹性体一起移动,当所述弹性体移动到所述安装位置时,该接触部件与所述线圈接触。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温度检测装置,其中,
在所述接触部件及所述弹性体的一方上设置有卡止在另一方上的锁止臂。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温度检测装置,其中,
还具备设置于所述保持器的电线保持部,
所述感温元件具有能够检测温度的感温体、和从所述感温体引出的电线,
所述弹性体在与所述感温体对应的位置夹持所述温度传感器以及所述线圈,
所述电线保持部将所述电线保持在所述保持器上。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温度检测装置,其中,
所述弹性体能够沿着相对于所述温度传感器和所述线圈被夹持的夹持方向和组装有所述温度检测装置的所述线圈的部分的长度方向的双方正交的方向移动。
18.一种组装体,具备:
温度检测装置,组装于线圈;以及
线圈元件,构成所述线圈的一部分,
所述温度检测装置具备:
温度传感器,具有检测所述线圈的温度的感温元件;
保持器,保持所述温度传感器,并将所述线圈相对于所述温度传感器进行定位;以及
弹性体,夹持由所述保持器定位的所述温度传感器和所述线圈,
所述弹性体能够移动到在夹持所述温度传感器和所述线圈时安装于所述保持器的安装位置和在通过所述保持器进行所述线圈相对于所述温度传感器的定位时的距所述温度传感器的分离位置。
CN201980001350.0A 2018-03-30 2019-01-25 温度检测装置以及组装体 Active CN11061243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8/013876 WO2019187105A1 (ja) 2018-03-30 2018-03-30 温度検知装置および組付体
JPPCT/JP2018/013876 2018-03-30
PCT/JP2019/002410 WO2019187570A1 (ja) 2018-03-30 2019-01-25 温度検知装置および組付体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612435A true CN110612435A (zh) 2019-12-24
CN110612435B CN110612435B (zh) 2020-07-14

Family

ID=680587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01350.0A Active CN110612435B (zh) 2018-03-30 2019-01-25 温度检测装置以及组装体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3578941B1 (zh)
CN (1) CN110612435B (zh)
WO (2) WO201918710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35428B1 (ja) * 2018-03-30 2019-06-26 株式会社芝浦電子 温度検知装置および組付体
DE102019124035A1 (de) * 2019-09-09 2021-03-11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Sensorbefestigung zur Temperaturmessung in einer elektrischen Maschine eines Kraftfahrzeugs
DE102020215884A1 (de) 2020-12-15 2022-06-15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Sensoranordnung für einen Elektromotor, Elektromotor mit einer solchen sowie Verfahren zur Einbindung eines Messelementes in einen Elektromotor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93964A (ja) * 1993-12-10 1995-07-28 Whitaker Corp:The 保護カバー
JP2014160023A (ja) * 2013-02-20 2014-09-04 Denso Corp センサ取付構造
JP2015021936A (ja) * 2013-07-23 2015-02-02 株式会社立山科学センサーテクノロジー センサ取付構造
CN105865645A (zh) * 2009-06-08 2016-08-17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温度传感器
JP6005893B1 (ja) * 2015-01-29 2016-10-12 株式会社芝浦電子 温度センサ
CN106908159A (zh) * 2015-09-15 2017-06-30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温度传感器组件和温度传感器组装方法
JP2017227568A (ja) * 2016-06-23 2017-12-28 株式会社芝浦電子 温度検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5893B2 (ja) 1976-04-09 1985-02-14 光洋精工株式会社 軸受の異常監視装置
CN104113165B (zh) * 2013-07-17 2016-08-10 广东威灵电机制造有限公司 电机温控器的固定结构及其应用的电机
CN107209063B (zh) * 2015-02-26 2018-08-21 株式会社芝浦电子 温度传感器
US10415609B2 (en) * 2016-03-29 2019-09-17 Bitzer Kuehlmaschinenbau Gmbh Insulating sleeve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93964A (ja) * 1993-12-10 1995-07-28 Whitaker Corp:The 保護カバー
CN105865645A (zh) * 2009-06-08 2016-08-17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温度传感器
JP2014160023A (ja) * 2013-02-20 2014-09-04 Denso Corp センサ取付構造
JP2015021936A (ja) * 2013-07-23 2015-02-02 株式会社立山科学センサーテクノロジー センサ取付構造
JP6005893B1 (ja) * 2015-01-29 2016-10-12 株式会社芝浦電子 温度センサ
CN106908159A (zh) * 2015-09-15 2017-06-30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温度传感器组件和温度传感器组装方法
JP2017227568A (ja) * 2016-06-23 2017-12-28 株式会社芝浦電子 温度検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578941B1 (en) 2023-04-19
CN110612435B (zh) 2020-07-14
EP3578941A1 (en) 2019-12-11
EP3578941A4 (en) 2021-01-06
WO2019187570A1 (ja) 2019-10-03
WO2019187105A1 (ja) 2019-10-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612435B (zh) 温度检测装置以及组装体
US20140295685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electrical connection having a connector
WO2011129338A1 (ja) 電子部品
JP2002198112A (ja) 電気コネクタ
CN111684666B (zh) 连接器
JP6535428B1 (ja) 温度検知装置および組付体
EP3402003B1 (en) Plug and method of attaching a vibration protection to a plug
US6747208B2 (en) Slack absorber of wire harness
CN115349216A (zh) 母线单元
US8573991B2 (en) Lever connector
JP6714084B2 (ja) シートベルト用バックル装置、及び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WO2014175372A1 (ja) コネクタ
US10910757B2 (en) Connector having slidable locking cover
JP6894767B2 (ja) 中継端子モジュール
JP5568981B2 (ja) 端子組付構造
WO2022208941A1 (ja) コネクタ
KR102624069B1 (ko) 커넥터의 하우징에 접촉 요소를 부착하기 위한 고정 디바이스
JP4890999B2 (ja) コネクタ構造
JP7351687B2 (ja) コネクタ
US11237070B2 (en) Sensor connector
KR20080096908A (ko) 내진동 커넥터
CN116830231A (zh) 电磁继电器
CN112740486B (zh) 连接器及基板单元
US20240170879A1 (en) Connector
JP4600277B2 (ja) 雌端子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