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783376A - 调温装置 - Google Patents

调温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783376A
CN116783376A CN202180092042.0A CN202180092042A CN116783376A CN 116783376 A CN116783376 A CN 116783376A CN 202180092042 A CN202180092042 A CN 202180092042A CN 116783376 A CN116783376 A CN 11678337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path
temperature
cooling water
switching val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9204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南家健志
雨贝太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67833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78337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1/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K11/02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with liquid cooling
    • B60K1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radiators, radiator shutters, or radiator blin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1/00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to auxiliary equipment of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3/00Electric devices on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for safety purpos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e.g. speed, deceleration or energy consump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0/0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 B60L50/5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 B60L50/6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using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 B60L50/6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8/0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8/1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 B60L58/24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batteries
    • B60L58/26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batteries by cool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7/00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 F01P7/14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the coolant being liquid
    • F01P7/16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the coolant being liquid by thermostatic contro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提供能够有效地利用废热的调温装置。本发明的调温装置(1)的一个方式具有:马达(2),其驱动车辆(80);油回路(90),其供油流动;冷却水回路(10),其供冷却水流动;空调用制冷剂回路(50),其供加热车内空间的空气的空调用制冷剂流动;油冷却器(5),其进行油与冷却水之间的热交换;以及冷却装置(7),其进行冷却水与空调用制冷剂之间的热交换。油回路具有:第1路径(91),其经过马达;第2路径(92),其与第1路径的两端部连接,经过油冷却器;旁通路径(93),其与第1路径的两端部连接,绕过第2路径;以及切换阀(30),其配置于第1路径、第2路径以及旁通路径相互交叉的交叉部。

Description

调温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调温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电动汽车或混合动力汽车上搭载有对马达和逆变器等进行冷却的冷却水回路。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利用从马达和逆变器回收的废热并利用于车辆内的供暖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如下结构:使油在收纳马达的壳体内循环,冷却水回路通过冷却油而经由油对马达进行冷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8698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20-6185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通常来说,刚起动后的马达与逆变器等其他热源相比,以缓慢的速度升温。因此,若将马达和逆变器串联配置在冷却水回路的路径中,则存在刚起动后的逆变器的废热使用于马达的升温,而无法在空调装置中有效地利用的问题。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能够有效地利用废热的调温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为调温装置,其具有:马达,其驱动车辆;油回路,其供油流动;冷却水回路,其供冷却水流动;空调用制冷剂回路,其供加热车内空间的空气的空调用制冷剂流动;油冷却器,其进行所述油与所述冷却水之间的热交换;以及冷却装置,其进行所述冷却水与所述空调用制冷剂之间的热交换。所述油回路具有:第1路径,其经过所述马达;第2路径,其与所述第1路径的两端部连接,经过所述油冷却器;旁通路径,其与所述第1路径的两端部连接,绕过所述第2路径;以及切换阀,其配置于所述第1路径、所述第2路径以及所述旁通路径相互交叉的交叉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能够有效地利用废热的调温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一个实施方式的调温装置的概略图。
图2是一个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剖视示意图。
图3是一个实施方式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4是表示一个实施方式的控制方法的第6步骤中的在第2路径和旁通路径中流动的油的流量的比率的曲线图。
图5是变形例1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6是变形例2的调温装置的概略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调温装置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附图中,为了易于理解各结构,有时会使实际的构造与各构造中的比例尺和数量等不同。
图1是一个实施方式的调温装置1的概略图。
调温装置1搭载于电动汽车(EV)、混合动力汽车(H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V)等以马达作为动力源的车辆80。
调温装置1具有马达2、电池6、电力控制装置4、逆变器3、油冷却器5、冷却装置7、油温度传感器8、冷却水温度传感器9、油回路90、冷却水回路10、空调用制冷剂回路50以及控制部60。油在油回路90中流动。冷却水在冷却水回路10中流动。加热车辆80的车内空间的空气的空调用制冷剂在空调用制冷剂回路50中流动。
马达2是兼具作为电动机的功能和作为发电机的功能的电动发电机。马达2经由省略图示的减速机构与车辆80的车轮连接。马达2利用从逆变器3提供的交流电流而被驱动,使车轮旋转。由此,马达2驱动车辆80。另外,马达2再生车轮的旋转而产生交流电流。所产生的电力经由逆变器3储存在电池6中。
图2是马达2的剖视示意图。
本实施方式的马达2是内转子型的马达。马达2例如是三相交流马达。马达2具有转子71、定子72以及一对轴承73。另外,马达2收纳于壳体74。在壳体74内收纳有在油回路90中循环的油O。
转子71具有轴71a和转子主体71b。转子71能够以马达轴线J为中心进行旋转。轴71a经由一对轴承73而支承于壳体74。轴71a经由减速机构(省略图示)与车轮相连。转子主体71b具有转子铁芯和转子磁铁。
定子72在径向上隔着间隙与转子71对置。定子72具有定子铁芯72a和安装于定子铁芯72a的线圈72b。定子铁芯72a具有向马达轴线J的径向内侧突出的多个齿。线圈72b卷绕于定子铁芯72a的齿。
定子72通过电流流动而产生磁场。转子71通过定子72的磁场而旋转。更具体而言,在定子72的线圈72b中流动交流电流。由此,在定子72产生的磁场的磁极切换,通过其作用在转子71产生旋转扭矩。
定子72通过电流流动,因线圈72b的电阻等而发热。定子72的热向贮存在壳体74内的油O移动。进而,移动到油O的热在油冷却器5中向冷却水回路10的冷却水移动。定子72发出的热对油O进行加热而使油O的粘性降低。由此,能够提高油回路90内的油O的循环效率。另外,定子72发出的热经由油冷却器5向冷却水回路10的冷却水移动,作为废热来利用。
基于图1对构成调温装置1的各部进行说明。
逆变器3将电池6的直流电流转换为交流电流。逆变器3与马达2电连接。由逆变器3转换后的交流电流提供给马达2。即,逆变器3将从电池6提供的直流电流转换为交流电流并提供给马达2。
电力控制装置4也被称为IPS(Integrated Power System:集成功率系统)。电力控制装置4具有AC/DC转换电路和DC/DC转换电路。AC/DC转换电路将从外部电源提供的交流电流转换为直流电流并提供给电池6。即,电力控制装置4在AC/DC转换电路中将从外部电源提供的交流电流转换为直流电流并提供给电池6。DC/DC转换电路将从电池6提供的直流电流转换为电压不同的直流电流,并提供给第1泵41、第2泵42、第3泵43以及切换阀30。
电池6经由逆变器3向马达2提供电力。另外,电池6对由马达2产生的电力进行充电。电池6也可以由外部电源填充。电池6例如是锂离子电池。电池6只要是能够反复充电以及放电的二次电池,也可以为其他形式。
油冷却器5配置在油回路90和冷却水回路10的路径中。油冷却器5是在油回路90的油与冷却水回路10的冷却水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
冷却装置7配置在冷却水回路10和空调用制冷剂回路50的路径中。冷却装置7是在冷却水回路10的冷却水与空调用制冷剂回路50的空调用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
油回路90具有第1路径91、第2路径92、旁通路径93、切换阀(混合阀)30以及第3泵43。第1路径91、第2路径92以及旁通路径93构成相互连结而使油流动的循环路径。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路径”是指流体通过的通道,是如下的概念:不仅包括形成朝向一个方向的流体的稳定的流动的“流路”,还包括使流体暂时滞留的路径(例如油积存部)以及流体滴落的路径。
第1路径91、第2路径92以及旁通路径93是供油流动的路径。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第1路径91、第2路径92以及旁通路径93中的一方或者另一方的端部以在该路径中流动的油的流动方向为基准而分别称为上游侧的端部或下游侧的端部。
第1路径91的上游侧的端部与第2路径92和旁通路径93连接。第1路径91的下游侧的端部经由切换阀30与第2路径92和旁通路径93连接。第1路径91通过第3泵43和马达2。第3泵43在第1路径91中从上游侧的端部侧朝向下游侧的端部侧压送油。
第2路径92与第1路径的两端部连接。更具体而言,第2路径92的上游侧的端部经由切换阀30与第1路径91的下游侧的端部连接。另一方面,第2路径92的下游侧的端部与第1路径91的上游侧的端部连接。第2路径92通过油冷却器5。
旁通路径93与第2路径同样地与第1路径的两端部连接。由此,旁通路径93绕过第2路径92。旁通路径93的上游侧的端部经由切换阀30与第1路径91的下游侧的端部和第2路径92的上游侧的端部连接。另一方面,旁通路径93的下游侧的端部与第1路径91的上游侧的端部和第2路径92的下游侧的端部连接。
这里,将第1路径91、第2路径92以及旁通路径93相互交叉的交叉部中的一方称为第1交叉部98,将另一方称为第2交叉部99。第1交叉部98位于旁通路径93的上游侧的端部。另一方面,第2交叉部99位于旁通路径93的下游侧的端部。
切换阀30配置于第1交叉部98。因此,在切换阀30上连接有第1路径91、第2路径92以及旁通路径93。切换阀30经由信号线与控制部60连接而被控制。
在本实施方式中,切换阀30是混合阀。切换阀30在使第1路径91的下游侧的端部的开口始终开放的同时,调整第2路径92和旁通路径93的上游侧的端部的开口的开放量的比率。由此,切换阀30能够调整从第1路径91流入第2路径92和旁通路径93的油的流量的比率。另外,切换阀30也能够将第2路径92和旁通路径93中的一方封闭,使另一方与第1路径91相互连通。
另外,切换阀30也可以配置于第2交叉部99。即,切换阀30只要配置于第1路径91、第2路径92以及旁通路径93相互交叉的2个交叉部中的任意一个即可。另外,切换阀也可以是使第2路径92和旁通路径93中的任意一方与第1路径91连通并将另一方封闭的三通阀。
如图2所示,油回路90以跨越内外的方式设置于壳体74。油回路90在第1路径91中通过壳体74的内部。在第1路径91中,油O从马达2的重力方向上侧向马达2提供。提供给马达2的油O沿着定子72和转子71的外周面从定子72和转子71夺取热并滴落到壳体74内的重力方向下侧。由此,在壳体74的下部区域形成有油积存部。第3泵43将积存于油积存部的油O提升至马达2的重力方向上侧。
如图1所示,冷却水回路10具有环路状的第2循环路径19和第2泵42。第2循环路径19是冷却水的路径。第2循环路径19通过电力控制装置4、逆变器3、油冷却器5、冷却装置7以及电池6。并且,第2循环路径19也可以通过散热器(省略图示)。第2泵42压送第2循环路径19内的冷却水。
冷却水回路10的冷却水按照第2泵42、电力控制装置4、逆变器3、油冷却器5、冷却装置7、电池6的顺序在第2循环路径19中循环,并再次返回到第2泵42。
冷却水回路10的冷却水在通过油冷却器5时,从油回路90的油接受热而对油进行冷却。另外,冷却水回路10的冷却水在通过电力控制装置4和逆变器3时,从它们夺取热而对它们进行冷却。并且,冷却水回路10的冷却水使从油接受到的废热以及从电力控制装置4和逆变器3接受到的废热经由冷却装置7而向空调用制冷剂回路50的空调用制冷剂移动。
空调用制冷剂回路50是与冷却水回路10独立的回路,供与冷却水回路10不同的制冷剂(空调用制冷剂)流动。空调用制冷剂回路50具有环路状的第1循环路径59和第1泵41。第1循环路径59是空调用制冷剂的路径。第1循环路径59通过冷却装置7和空调设备51。第1泵41压送第1循环路径59内的空调用制冷剂。
空调用制冷剂回路50的空调用制冷剂按照第1泵41、空调设备51、冷却装置7的顺序在第1循环路径59中循环,并再次返回到第1泵41。空调用制冷剂回路50将经由冷却装置7从冷却水回路10的冷却水接受到的热经由空调用制冷剂向空调设备51移动。空调设备51利用移动到空调用制冷剂的热来调整车辆80的居住空间的气温。
这里,对本实施方式的调温装置1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调温装置1使马达2的废热经由油回路90的油以及油冷却器5而移动至冷却水回路10的冷却水。另外,调温装置1除了移动至冷却水的马达2的废热之外,还使从电力控制装置4和逆变器3移动至冷却水的废热经由冷却装置7移动至空调用制冷剂回路50,并利用于空调设备。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将马达2、电力控制装置4以及逆变器3的废热利用于车辆80的室内空间的供暖。
马达2、电力控制装置4以及逆变器3在使马达2进行动作来驱动车辆时发热,但温度上升的速度各不相同。电力控制装置4和逆变器3的温度从马达2刚起动后急速上升。与此相对,刚起动后的马达2的温度上升与电力控制装置4和逆变器3相比是平缓的。
因此,在马达2刚起动后的一定的时间内,由马达2加热的油的温度容易低于由电力控制装置4和逆变器3加热的冷却水的温度。该状态在寒冷地区显著发生。在该状态下,当油冷却器5进行热交换时,在油冷却器5中热从冷却水向油移动,油被加热。因此,从电力控制装置4和逆变器3移动至空调用制冷剂回路50的冷却水的废热向油移动,因而在空调用制冷剂回路50中无法充分地利用废热。
根据本实施方式,油回路90具有通过油冷却器5的第2路径92、绕过油冷却器5的旁通路径93以及切换阀30。在油的温度低于冷却水的温度的情况下,切换阀30使油流向旁通路径93并将第1路径封闭。由此,在油的温度低的情况下,能够抑制从电力控制装置4和逆变器3等热源移动至冷却水的废热向油移动,从而能够在空调设备51中有效地利用。另外,在油的温度足够高而需要进行油的冷却的情况下,切换阀30使油流向第1路径91,对油进行冷却。由此,能够经由油冷却马达2,提高马达2的动作的可靠性。
一般而言,在油冷却器5中供油通过的流路为了实现与冷却水的有效的热交换而提高了相对于截面积的管路表面积。因此,通过油冷却器5的油的压力损失变大。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不需要油的冷却的情况下,使油绕过油冷却器5而流动,由此能够减少油的压力损失。其结果为,能够降低压送油的第3泵43的消耗电力。
油温度传感器8测定油回路90的油的温度。油温度传感器8测定油回路90的第1路径91中的、马达2的下游侧的油的温度。更具体而言,油温度传感器8对从马达2夺取热之后且被油冷却器5冷却之前的油的温度进行测定。
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油温度传感器8配置在壳体74内,测定积存于壳体74内的油积存部的油的温度。油温度传感器8通过信号线与控制部60连接。
如图1所示,冷却水温度传感器9测定冷却水回路10的冷却水的温度。冷却水温度传感器9测定冷却水回路的第2循环路径19中的冷却水的温度,即测定第2泵42的下游侧且电力控制装置4的上游侧的冷却水的温度。冷却水温度传感器9通过信号线与控制部60连接。
控制部60与切换阀30、油温度传感器8以及冷却水温度传感器9连接。控制部60根据由油温度传感器8测定出的油的测定温度以及由冷却水温度传感器9测定出的冷却水的测定温度来控制切换阀30。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关于随时间变化的油的温度以及冷却水的温度,能够基于这些温度来进行切换阀30的控制。
控制部60具有推断部61。推断部61根据由油温度传感器8测定出的油的测定温度,推断实际流入油冷却器5的油温度。另外,推断部61根据由冷却水温度传感器9测定出的冷却水的测定温度,推断实际流入油冷却器5的冷却水温度。以下,将流入油冷却器5的油温度简称为流入油温度T1。同样地,将流入油冷却器5的冷却水温度简称为流入冷却水温度T2。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油温度传感器8与油冷却器5之间没有配置热源或冷却元件。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推断部61能够将由油温度传感器8测定出的油温度视为流入油温度T1。即,推断部61将由油温度传感器8测定出的油的温度推断为流入油温度T1。
另外,在油温度传感器8与油冷却器5之间配置有热源或冷却元件的情况下,推断部61根据由油温度传感器8测定出的油温度和热源或冷却元件的温度来推断流入油温度T1。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冷却水温度传感器9与油冷却器5之间配置有作为热源的电力控制装置4和逆变器3。因此,由冷却水温度传感器9进行了温度测定的冷却水在流入油冷却器5之前被电力控制装置4和逆变器3加热。
推断部61根据马达2的驱动状况来推断电力控制装置4和逆变器3的温度。并且,推断部61根据电力控制装置4和逆变器3的推断温度,计算从电力控制装置4和逆变器3向冷却水移动的热量。接着,推断部61根据向冷却水移动的热量来推断流入油冷却器5的流入冷却水温度T2。另外,例如,在冷却水温度传感器直接测定在逆变器3与油冷却器5之间流动的冷却水的温度的情况下,推断部61将冷却水温度传感器的测定结果视为流入冷却水温度T2。
图3是示出控制部60执行的各步骤的流程图。
控制部60执行沿着图3所示的各步骤的控制。本实施方式的控制方法具有第1步骤S1、第2步骤S2、第3步骤S3、第4步骤S4、第5步骤S5、第6步骤S6以及第7步骤S7。另外,在图3中,第1步骤S1和第2步骤S2的顺序也可以相反。
控制部60在第1步骤S1中检测流入油冷却器5的油的流入油温度T1。如上所述,控制部60所检测的流入油温度T1是由推断部61推断出的油的温度。
控制部60在第2步骤S2中检测流入油冷却器5的冷却水的流入冷却水温度T2。如上所述,控制部60所检测的流入冷却水温度T2是由推断部61推断出的冷却水的温度。
控制部60在执行了第1步骤S1和第2步骤S2之后执行第3步骤S3。控制部60在第3步骤S3中对流入油温度T1与流入冷却水温度T2的值的大小进行比较。控制部60在流入油温度T1超过流入冷却水温度T2的情况下(T1>T2),执行第4步骤S4。另外,控制部60在流入油温度T1为流入冷却水温度T2以下的情况下(T1≤T2),执行第7步骤S7。
控制部60在第4步骤S4中对流入油温度T1与预先存储于控制部60的阈值Tma的值的大小进行比较。在阈值Tma中,例如设定对需要以最大输出进行冷却的马达2的温度加上安全率后的温度。控制部60在流入油温度T1超过阈值Tma的情况下(T1>Tma),执行第5步骤S5。另外,控制部60在流入油温度T1为阈值Tma以下的情况下(T1≤Tma),执行第6步骤S6。
控制部60在第5步骤S5中执行切换阀30的开闭。第5步骤S5在流入油温度T1超过流入冷却水温度T2且超过阈值Tma的情况下(T1>T2,T1>Tma)执行。在第5步骤S5中,控制部60通过切换阀30的控制,将旁通路径93封闭,使第1路径91与第2路径92连接。由此,油回路90的全部的油不在旁通路径93中流动,而是通过油冷却器5而被冷却。
根据本实施方式,控制部60在油的温度超过预先设定的阈值Tma的情况下,判断为需要最大限度的油的冷却,以油冷却器5的最大限度的能力冷却油。由此,能够经由油对马达2进行冷却,抑制马达2的温度过高,从而提高马达2的动作的可靠性。
控制部60在第6步骤S6中执行切换阀30的开闭。第6步骤S6在流入油温度T1超过流入冷却水温度T2且为阈值Tma以下的情况下(T2<T1≤Tma)执行。在第6步骤S6中,控制部60通过切换阀30的控制,根据流入油温度T1而使流向第2路径92和旁通路径93的油的流量的比率变化。
图4是表示第6步骤S6中的流向第2路径92和旁通路径93的油的流量的比率的曲线图。在图4中,横轴是作为流量的比率的控制的基础的流入油温度T1。
在第6步骤S6中,来自第1路径91的油分支地流向第2路径92和旁通路径93。控制部60通过调整第2路径92的上游侧的端部的开口量与旁通路径93的上游侧的端部的开口量的比率,能够调整在第2路径92和旁通路径93中流动的油的流量的比率。这里,将在第2路径92中流动的油流量的比率称为第2路径流量比率Q2,将在旁通路径93中流动的油流量的比率称为旁通流量比率Q3。若将第2路径流量比率Q2与旁通流量比率Q3相加,则成为100%。
如图4所示,第6步骤S6的控制部60随着流入油温度T1升高,提高在第2路径92中流动的油的流量比率Q2,并且降低在旁通路径93中流动的油的流量比率Q3。由此,控制部60能够一边通过油冷却器5将油必要充分地冷却,一边使一部分油从油冷却器5绕过,从而抑制第3泵43的消耗电力。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第6步骤S6的控制部60使第2路径流量比率Q2和旁通流量比率Q3相对于流入油温度T1线性地变化的情况进行了说明。然而,控制部60也可以相对于流入油温度T1阶段性地控制第2路径流量比率Q2和旁通流量比率Q3。
控制部60在第7步骤S7中执行切换阀30的开闭。第7步骤S7在流入油温度T1为流入冷却水温度T2以下的情况下(T1≤T2)执行。在第7步骤S7中,控制部60通过切换阀30的控制,将第2路径92封闭,并将第1路径91与旁通路径93连接。由此,油回路90的油绕过油冷却器5而流动。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流入油温度T1为流入冷却水温度T2以下的情况下,控制部60停止向油冷却器5提供油。由此,能够抑制从电力控制装置4和逆变器3等热源移动至冷却水的废热向油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60在流入油温度T1超过流入冷却水温度T2的情况下(T1>T2),执行第5步骤S5或第6步骤S6。即,控制部60在流入油温度T1超过流入冷却水温度T2的情况下,通过切换阀30的控制,将第1路径91与第2路径92连接。由此,控制部60使至少一部分油流向油冷却器5而被冷却,进而经由油对马达2进行冷却。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设置有混合阀作为切换阀30,因此在流入油温度T1超过流入冷却水温度T2的情况下,能够调整油向油冷却器5的流入量。因此,能够根据必要性来调整从油夺取的热量,能够提高调温装置1整体的热效率。
另外,在采用三通阀作为切换阀30的情况下,切换阀30在始终开放第1路径91的同时,根据流入油温度T1是否超过流入冷却水温度T2来切换第2路径92和旁通路径93的开放以及封闭。
<变形例1>
接着,对能够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采用的控制部60的变形例的控制方法进行说明。
图5是示出在本变形例中控制部60执行的各步骤的流程图。另外,对于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方式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在本变形例中,控制部60执行沿着图5所示的各步骤的控制。本变形例的控制方法具有第1步骤S11、第2步骤S12、第3步骤S13以及第4步骤S14。
控制部60在第1步骤S11中检测流入油冷却器5的油的流入油温度T1。
控制部60在第2步骤S12中对流入油温度T1与预先存储于控制部60的阈值Tmb的值的大小进行比较。在阈值Tmb中,例如设定需要冷却的马达2的温度。控制部60在流入油温度T1超过阈值Tmb的情况下(T1>Tmb),执行第3步骤S13。另外,控制部60在流入油温度T1为阈值Tmb以下的情况下(T1≤Tmb),执行第4步骤S14。
控制部60在第3步骤S13中执行切换阀30的开闭。第3步骤S13在流入油温度T1超过阈值Tmb的情况下(T1>Tmb)执行。在第3步骤S13中,控制部60通过切换阀30的控制,将旁通路径93封闭,并将第1路径91与第2路径92连接。由此,油回路90的全部的油不在旁通路径93中流动,而通过油冷却器5而被冷却。
控制部60在第4步骤S14中执行切换阀30的开闭。第4步骤S14在流入油温度T1为阈值Tmb以下的情况下(T1≤Tmb)执行。在第4步骤S14中,控制部60通过切换阀30的控制,将第2路径92封闭,并将第1路径91与旁通路径93连接。由此,油回路90的油绕过油冷却器5而流动。
根据本变形例,控制部60在流入油温度T1超过预先设定的阈值Tmb的情况下,对油进行冷却,并经由油对马达2进行冷却。由此,能够抑制马达2的温度过高,从而提高马达2的动作的可靠性。
根据本变形例,在流入油温度T1为阈值Tmb以下的情况下,能够抑制从热源移动至冷却水的废热向油移动,从而能够由空调设备51有效地利用废热。
另外,在本变形例的控制方法中,不需要冷却水的温度的测定结果。因此,在采用本变形例的控制方法的情况下,调温装置1能够省略冷却水温度传感器9。并且,在本变形例的控制方法中,由于不调整在第2路径92和旁通路径93中流动的油的流量比率,因此能够采用仅切换封闭和开放的三通阀作为切换阀30而代替混合阀。
<变形例2>
图6是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能够采用的变形例的调温装置101的概略图。另外,对于与上述的实施方式或者变形例相同的方式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本变形例的调温装置101与上述实施方式相比,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切换阀130的结构。另外,本变形例的调温装置101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比,不同点在于不具有油温度传感器8、冷却水温度传感器9以及控制部60。
本变形例的切换阀130是配置于旁通路径93的上游侧的端部的交叉部(第1交叉部98)的恒温器。在通过的油O的温度为阈值Tmb以下的情况下,切换阀(恒温器)130将第1路径91与旁通路径93连接,并将第2路径92封闭。因此,能够抑制从热源移动至冷却水的废热向油移动,从而能够由空调设备51有效地利用废热。
另一方面,本变形例的切换阀130在通过的油O的温度超过阈值Tmb的情况下将第1路径91与第2路径92连接,并将旁通路径93封闭。因此,对油进行冷却,并经由油对马达2进行冷却。由此,能够抑制马达2的温度过高,从而提高马达2的动作的可靠性。
根据本变形例,作为恒温器的切换阀130与控制部60独立地自主进行路径的切换,因此不需要用于与控制部60连接的布线、作为在控制部60中进行控制时的依据的温度计等。其结果为,能够减少调温装置101整体的部件数量,从而能够廉价地构成调温装置101。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进行了说明,但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的各结构及它们的组合等是一个例子,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结构的附加、省略、置换以及其他变更。另外,本发明并不受实施方式限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冷却水回路10通过电池6、电力控制装置4以及逆变器3,并从这些热源接受废热。然而,冷却水回路只要通过电池6、电力控制装置4以及逆变器3中的至少一个即可。并且,冷却水回路10即使在不通过电池6、电力控制装置4以及逆变器3的情况下,只要通过其他热源即可。
标号说明
1、101:调温装置;2:马达;3:逆变器;4:电力控制装置;5:油冷却器;6:电池;7:冷却装置;8:油温度传感器;9:冷却水温度传感器;10:冷却水回路;30:切换阀(混合阀);50:空调用制冷剂回路;60:控制部;80:车辆;90:油回路;91:第1路径;92:第2路径;93:旁通路径;130:切换阀(恒温器);O:油;Tma、Tmb:阈值。

Claims (8)

1.一种调温装置,其具有:
马达,其驱动车辆;
油回路,其供油流动;
冷却水回路,其供冷却水流动;
空调用制冷剂回路,其供加热车内空间的空气的空调用制冷剂流动;
油冷却器,其进行所述油与所述冷却水之间的热交换;以及
冷却装置,其进行所述冷却水与所述空调用制冷剂之间的热交换,
所述油回路具有:
第1路径,其经过所述马达;
第2路径,其与所述第1路径的两端部连接,经过所述油冷却器;
旁通路径,其与所述第1路径的两端部连接,绕过所述第2路径;以及
切换阀,其配置于所述第1路径、所述第2路径以及所述旁通路径相互交叉的交叉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温装置,其中,
所述切换阀是配置于所述旁通路径的上游侧的端部的所述交叉部的恒温器,
在经过的所述油的温度为阈值以下的情况下,所述切换阀将所述第1路径与所述旁通路径连接,
在经过的所述油的温度超过阈值的情况下,所述切换阀将所述第1路径与所述第2路径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温装置,其中,
该调温装置具有:
油温度传感器,其测定所述油的温度;
冷却水温度传感器,其测定所述冷却水的温度;以及
控制部,其与所述切换阀、所述油温度传感器以及所述冷却水温度传感器连接,所述控制部根据所述油和所述冷却水的测定温度来控制所述切换阀。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调温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通过控制所述切换阀,在流入所述油冷却器的所述油的温度为流入所述油冷却器的所述冷却水的温度以下的情况下,将所述第2路径封闭并将所述第1路径与所述旁通路径连接,在流入所述油冷却器的所述油的温度超过流入所述油冷却器的所述冷却水的温度的情况下,将所述第1路径与所述第2路径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调温装置,其中,
所述切换阀是能够调整流向所述第2路径和所述旁通路径的所述油的流量的比率的混合阀。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调温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通过控制所述切换阀,在流入所述油冷却器的所述油的温度超过流入所述油冷却器的所述冷却水的温度且为阈值以下的情况下,根据流入所述油冷却器的所述油的温度而使流向所述第2路径和所述旁通路径的所述油的流量的比率变化,在流入所述油冷却器的所述油的温度超过所述阈值的情况下,将所述旁通路径封闭并将所述第1路径与所述第2路径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调温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通过控制所述切换阀,在流入所述油冷却器的所述油的温度为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将所述第1路径与所述旁通路径连接,在流入所述油冷却器的所述油的温度超过阈值的情况下,将所述第1路径与所述第2路径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调温装置,其中,
该调温装置具有:
电池,其向所述马达提供电力;
电力控制装置,其将从外部电源提供的交流电流转换为直流电流并提供给所述电池;以及
逆变器,其将从所述电池提供的直流电流转换为交流电流并提供给所述马达,
所述冷却水回路经过所述电池、所述电力控制装置以及所述逆变器中的至少一个。
CN202180092042.0A 2021-01-29 2021-11-06 调温装置 Pending CN11678337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13126 2021-01-29
JP2021-013126 2021-01-29
PCT/JP2021/040900 WO2022163056A1 (ja) 2021-01-29 2021-11-06 温調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783376A true CN116783376A (zh) 2023-09-19

Family

ID=826531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92042.0A Pending CN116783376A (zh) 2021-01-29 2021-11-06 调温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6783376A (zh)
WO (1) WO202216305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14222B2 (ja) * 2021-09-21 2023-07-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温調システム
JP7314223B2 (ja) * 2021-09-21 2023-07-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温調システム
WO2024106247A1 (ja) * 2022-11-16 2024-05-23 株式会社アイシン 冷却システム
CN115596831B (zh) * 2022-11-30 2023-03-14 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 一种电驱动齿轮箱热管理系统及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22560B2 (ja) * 2013-11-08 2017-11-01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バイパスバルブ
JP6156186B2 (ja) * 2014-02-25 2017-07-05 マツダ株式会社 冷却システム
JP7027910B2 (ja) * 2018-01-25 2022-03-0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動車両
CN111867872B (zh) * 2018-04-10 2023-08-04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电动机的冷却方法及冷却装置
JP2020026141A (ja) * 2018-08-09 2020-02-20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ハイブリッド自動車
JP6973446B2 (ja) * 2019-05-10 2021-11-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載温調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163056A1 (ja) 2022-08-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6783376A (zh) 调温装置
US11807068B2 (en) Vehicle and temperature control device thereof
JP7027910B2 (ja) 電動車両
CN110770070B (zh) 冷却水回路
JP7202124B2 (ja) 車両の熱管理システム
JP5582013B2 (ja)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
CN111902303B (zh) 冷却装置
JP6997884B2 (ja) 車両
JP6886960B2 (ja) 温度調整回路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6037000B2 (ja) 冷却水制御装置
JP7038231B2 (ja) 車両
WO2022107429A1 (ja) 温調装置
WO2022107381A1 (ja) 温調装置
WO2022107428A1 (ja) 温調装置
WO2022107383A1 (ja) 温調装置
JP2012228999A (ja) 冷却制御システム
JP2005344524A (ja)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の冷却装置
WO2022107382A1 (ja) 温調装置
WO2021024947A1 (ja) モータユニット、温調システムおよび車両
JP2016112933A (ja) 車両用バッテリの暖機装置
JP2020102377A (ja) 温度調整回路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20080611A (ja) 温度調整システム
WO2022107384A1 (ja) 温調装置
CN116547855A (zh) 调温装置
JP2005335518A (ja) 車両の冷却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