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771211A - 车门锁、车门及抱式开车门方法 - Google Patents

车门锁、车门及抱式开车门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771211A
CN116771211A CN202211358951.7A CN202211358951A CN116771211A CN 116771211 A CN116771211 A CN 116771211A CN 202211358951 A CN202211358951 A CN 202211358951A CN 116771211 A CN116771211 A CN 11677121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ck
door
full
opening
rocker ar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35895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韩天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ublication of CN1167712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771211A/zh
Priority to PCT/CN2023/128957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WO2024094039A1/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77/00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functions or purposes
    • E05B77/22Functions related to actuation of locks from the passenger compartment of the vehicle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79/00Mounting or connecting vehicle locks or parts thereof
    • E05B79/10Connections between movable lock part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5/00Details of vehicle lock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E05B77/00 - E05B83/00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5/00Details of vehicle lock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E05B77/00 - E05B83/00
    • E05B85/10Handles

Landscapes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门锁、车门及抱式开车门方法,该车门锁具备全锁状态、半锁状态和开锁状态,包括锁架、固定连接于锁架一侧的锁体,锁架远离锁体的一侧分别设置有可转动的全锁开启摇臂和半锁开启摇臂,全锁开启摇臂或半锁开启摇臂单独在开锁方向转动时,半锁开启摇臂使锁体由全锁状态转换至半锁状态;全锁开启摇臂和半锁开启摇臂同时或依次在开锁方向转动时,半锁开启摇臂使锁体由全锁状态依次转换至半锁状态和开锁状态,应用该车门锁的车门内侧前后位置分别设置前、后内开启手柄。开门人员采用该抱式开车门方法打开车门时,在该种抱式开门方法的使用和训练下,可培养打开车门之前先观察车后方情况的意识,并形成该种开门习惯。

Description

车门锁、车门及抱式开车门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领域,涉及一种车门锁、车门及抱式开车门方法。
背景技术
汽车已经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工具,在生产和生活中充当了关键角色。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随之带来了交通安全等问题。尤其是在汽车到达目的地而停车时,司机,尤其其它乘坐人员,往往会习惯性地直接扳动汽车车门内侧设置的门把手而使车门解锁,并直接向外推出以打开车门。但是,在行进空间相对拥挤的道路上时,突然打开的车门,会使在从汽车车门打开一侧经过的自行车或摩托车无法躲避,从而导致与车门发生相撞及摔倒,造成车辆损坏而使财产受到损失,造成交通的拥挤而影响正常通行,甚至会造成人员的伤亡。此类事故的发生十分突然隐蔽,通常无法及时躲避。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车门锁、车门及抱式开车门方法,应用该车门锁的车门可具备全锁、半锁和全开三种状态,在状态转换期间给开门人员以观察车后情况的提示信息和缓冲时间;通过在车门内侧前后位置分别设置前、后内开启手柄,且仅在两个内开启手柄同时被拉动的情况下,即开门人员的身体处于转向车门的状态时,才能实现车门的解锁,在单个开手柄被拉动的情况下,车门锁处于半开锁状态而无法完全打开车门,从而在该种抱式开门方法的使用和训练下,培养打开车门之前先观察车后方情况的意识,并形成该种开门习惯。该种抱式开门法符合两段式开门方式,即先释放一条门缝,人员抱住车门转身观察,确认安全后再开门,安全可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
一种抱式开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乘员先用一只开启车门内侧一端的操作件,使车门由全锁状态进入半锁状态;
S2、乘员再用另一只手开启车门内侧另一端的操作件,使车门由半锁状态进入开锁状态;
S3、乘车员双手保持同步交叉或同步相对状态,并同时向外推动车门,从而打开车门。
还提供一种应用所述抱式开门方法的车门,包括车门本体,所述车门本体的内壁上靠近车门转轴一侧设置有前内开启手柄,所述车门本体的内壁上远离车门转轴一侧设置有车门锁,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门锁具备全锁状态、半锁状态和开锁状态,所述车门本体的内壁上远离车门转轴一侧还设置有后内开启手柄,所述前内开启手柄通过第一连接件与车门锁的动力输入端连接,前内开启手柄可驱动车门锁由全锁状态转换为半锁状态,所述后内开启手柄通过第二连接件与车门锁的动力输入端连接,后内开启手柄可驱动车门锁由半锁状态转换为开锁状态;
或者所述后内开启手柄通过第一连接件与车门锁的动力输入端连接,后内开启手柄可驱动车门锁由全锁状态转换为半锁状态,所述前内开启手柄通过第二连接件与车门锁的动力输入端连接,前内开启手柄可驱动车门锁由半锁状态转换为开锁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车门本体的外壁上设置有外门开启手柄,所述外门开启手柄通过第四连接件使车门锁由全锁状态转换为开锁状态可。
进一步的,所述前内开启手柄或后内开启手柄上还设置有安全锁按钮,所述后内开启手柄或前内开启手柄上还设置有强制开锁按钮。
也提供了另一种所述抱式开门方法的车门,包括车门本体,所述车门本体的内壁上靠近车门转轴一侧设置有前内开启手柄,所述车门本体的内壁上远离车门转轴一侧设置有车门锁,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门锁具有全锁状态和开锁状态,所述车门本体的内壁上远离车门转轴一侧设置有后内开启手柄,所述前内开启手柄控制后内开启手柄的转动状态,后内开启手柄作用于车门锁的动力输入端,使车门锁由全锁状态转换至开锁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车门本体内设置有第六连接件,所述第六连接件的一端与前内开启手柄连接,第六连接件的另一端连接有锁位件,锁位件的端部可复位地插设于后内开启手柄内。
还提供了一种车门锁,该车门锁具备全锁状态、半锁状态和开锁状态,包括锁架、固定连接于锁架一侧的锁体,所述锁架上分别设置有全锁驱动机构和半锁驱动机构,所述全锁驱动机构和半锁驱动机构的动力输出端分别与锁体的动力输入端活动接触;
所述锁体处于全锁状态时,在外力驱动下,所述全锁驱动机构的动力输出端单独作用于锁体的动力输入端,并使锁体由全锁状态转换至半锁状态;
所述锁体处于全锁状态时,在外力驱动下,所述半锁驱动机构的动力输出端与锁体的动力输入端不接触,锁体保持全锁状态;
所述锁体处于半锁状态时,所述半锁驱动机构的动力输出端单独作用于锁体的动力输入端,并使锁体由半锁状态转换至开锁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锁体包括嵌设于锁架内的壳体、扣合于壳体的侧方外部的盖板、分别转动设置于壳体与盖板之间的棘轮和棘爪臂,所述壳体和盖板的中部开设有锁口;
所述棘轮的侧壁上沿锁合方向依次开设有锁槽、半锁止动槽和全锁止动槽,所述棘爪臂靠近棘轮的端部设置有棘爪,棘爪抵靠于锁槽侧壁上时,锁槽与锁口之间形成封闭空间,棘爪抵靠于半锁止动槽侧壁上时,锁槽与锁口之间形成半封闭空间,棘爪抵靠于全锁止动槽侧壁上时,锁槽与锁口之间形成开放空间。
进一步的,所述半锁止动槽与棘爪相抵靠的侧壁的端部转动半径大于锁槽与棘爪相抵靠的侧壁的端部转动半径。
进一步的,所述全锁驱动机构包括设置于锁架上的全锁开启传动机构和转动设置于锁架侧壁上的全锁开启摇臂,所述半锁驱动机构包括设置于锁架上的半锁开启传动机构和转动设置于锁架侧壁上的半锁开启摇臂,所述全锁开启传动机构的动力输出端与全锁开启摇臂的动力输出端活动接触并驱动全锁开启摇臂转动,所述半锁开启传动机构的动力输出端与半锁开启摇臂的动力输出端活动接触并驱动半锁开启摇臂转动;
所述全锁开启摇臂的转轴处设置有用于全锁开启摇臂自动复位的全锁开启摇臂扭簧,所述半锁开启摇臂的转轴处设置有用于半锁开启摇臂自动复位的半锁开启摇臂扭簧。
进一步的,所述全锁开启摇臂扭簧的一端固定于锁架的侧面上、另一端固定在全锁开启摇臂的侧面上,所述半锁开启摇臂与全锁开启摇臂同轴设置,所述半锁开启摇臂扭簧的一端固定于半锁开启摇臂的侧边上、另一端固定于全锁开启摇臂的侧壁上,或者所述半锁开启摇臂与全锁开启摇臂非同轴设置,所述半锁开启摇臂扭簧的一端固定于半锁开启摇臂的侧边上、另一端固定于全锁开启摇臂/锁架的侧壁上。
进一步的,所述棘爪臂远离棘爪的一端固定设置有伸出至壳体侧方外部的弧形触头或插接有与棘爪臂的转动轴线相平行设置且活动贯穿壳体侧壁的销状弧形触头或锁架的侧面设置有与棘爪臂同轴固定连接的棘爪动力输入盘。
进一步的,所述全锁开启摇臂的端部设置有第一传动滑块,所述半锁开启摇臂的端部设置有第二传动滑块,所述弧形触头或销状弧形触头的端部靠近第一传动滑块和第二传动滑块的侧面为弧形凹面;
所述锁体处于全锁状态时,所述第一传动滑动块位于弧形触头/销状弧形触头的弧形凹面接触区域,而第二传动滑块悬置于弧形触头/销状弧形触头的弧形凹面接触区域之外,所述锁体处于半锁状态时,所述第一传动滑动块悬置于弧形触头/销状弧形触头的弧形凹面接触区域,而第二传动滑块位于弧形触头/销状弧形触头的弧形凹面接触区域。
进一步的,所述锁架上还设置有电磁锁,电磁锁的动力输出端连接有驱动第一传动滑块和第二传动滑块同步移动的离合件,电磁锁驱动离合件转动,进而驱动第一传动滑块和第二传动滑块靠近或远离弧形触头/销状弧形触头。
进一步的,所述锁架上活动设置有限位拉杆,所述限位拉杆的一端固定设置有限位卡条,所述限位拉杆的外侧套设有用于限位卡条自动复位的压缩弹簧;
所述全锁开启摇臂上固定设置有限位控制板,所述限位拉杆在非拉动状态下,所述限位卡条位于限位控制板的转动路径内,所述限位拉杆在拉动状态下,所述限位卡条不在限位控制板的转动路径内。
进一步的,该车门锁还包括有第四连接件,所述全锁开启摇臂的一侧固定设置有第一推杆,所述半锁开启摇臂的同一侧固定设置有第二推杆,所述第四连接件可依次推动第一推杆而使全锁开启摇臂转动、推动第二推杆而使全锁开启摇臂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锁架上转动连接有传动连接件,所述限位拉杆远离限位卡条的一端固定设置有外开启除限挡板,所述外门开启手柄通过第四连接件推动传动连接件的一端正向移动时,传动连接件的另一端推动外开启除限挡板反向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全锁驱动机构包括设置于锁架上的全锁开启传动机构,所述全锁驱动机构包括设置于锁架上的半锁开启传动机构,所述全锁开启传动机构和半锁开启传动机构的动力输出端分别与棘爪动力输入盘的动力输出端活动接触并驱动棘爪动力输入盘转动;
所述棘爪动力输入盘/棘爪臂的转动枢轴处设置有扭簧。
以及另外一种车门锁,具备全锁状态、半锁状态和开锁状态,包括锁架、固定连接于锁架一侧的锁体、转动设置于锁架侧面上的开启摇臂,所述开启摇臂的动力输出端作用于锁体的动力输入端,实现锁体开合状态的切换,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架上活动设置有限位拉杆,所述限位拉杆的一端固定设置有限位卡条,所述限位拉杆的外侧套设有用于限位卡条自动复位的压缩弹簧;
所述开启摇臂上固定设置有限位控制板,所述限位拉杆在非拉动状态下,所述限位卡条位于限位控制板的转动路径内,所述限位拉杆在拉动状态下,所述限位卡条不在限位控制板的转动路径内。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发明通过通过在车门内侧前后位置分别设置前、后内开启手柄,且仅在两个内开启手柄同时被拉动的情况下,即开门人员的身体处于转向车门的状态时,才能实现车门的解锁,在单个开手柄被拉动的情况下,车门锁处于半开锁状态而无法完全打开车门,从而在该种抱式开门方法的使用和训练下,培养打开车门之前先观察车后方情况的意识,并形成该种开门习惯;
2.本发明中应用该种车门锁的车门可具备全锁、半锁和全开三种状态,在状态转换期间给开门人员以观察车后情况的提示信息和缓冲时间,可有效降低因快速打开车门而造成后方车辆或行人与车门发生碰撞的几率,且车锁的状态切换和控制均通过机械机构实现,可靠性更高,安全性更好;
3.本发明中的抱式开门方法,配合设置有前、后内开启手柄的车门,可有效控制车门打开过程的进度,且开门操作更加贴合人们的操作习惯,使得开门人员的开门操作体验感较好。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中车门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实施例一中车门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为实施例一中车门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4为实施例一中车门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之四;
图5为实施例一中所述锁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6为实施例一中所述锁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7为实施例一中所述锁体移除盖板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一中所述锁体内部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所述棘爪臂和棘轮对应于车门锁全锁状态的相对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0为所述棘爪臂和棘轮对应于车门锁半锁状态的相对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1为所述棘爪臂和棘轮对应于车门锁开锁状态的相对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另一种锁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所述棘爪臂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所述棘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5为两个传动滑块推动棘爪臂实现位置切换的过程示意图;
图16为图2中A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2中B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图2中C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图2中D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20为上述传动连杆件与外开启除限挡板位置状态的示意图;
图21为应用实施例一中所示车门锁的车门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发明的抱式开门法的操作演示状态示意图之一;
图23为本发明的抱式开门法的操作演示状态示意图之而;
图24为实施例二中所述车门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5为实施例三中所述车门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6为图25中E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27为实施例三中所述车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锁架、2第一传动滑块、3电磁锁、4离合件、5锁体、51壳体、511锁口、52盖板、53棘轮、531锁槽、532半锁止动槽、533全锁止动槽、534立柱、54棘爪臂、541棘爪、542弧形触头、543销状弧形触头、544凸块、545棘爪动力输入盘、55棘爪臂复位弹簧、56棘轮复位弹簧、57限位柱、58缓冲块、59缓冲弹簧、6全锁开启摇臂、61限位控制板、62全锁开启传动机构、63第一推板、64第一推杆、7半锁开启摇臂、71第二推板、72半锁开启传动机构、73第二推杆、8全锁开启摇臂扭簧、9半锁开启摇臂扭簧、10第二传动滑块、11第三连接件、12开启摇臂、13限位卡条、14压缩弹簧、15车门本体、16前内开启手柄、17后内开启手柄、18第一连接件、19第二连接件、20外门开启手柄、21第五连接件、22限位拉杆、23第四连接件、24传动连杆件、25外开启除限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至图4,一种车门锁,具备全锁状态、半锁状态和开锁状态,包括锁架1、固定连接于锁架1一侧的锁体5。为说明该车门锁的三个工作状态,先对锁体5的结构和对应工作状态的实现进行介绍。
如图5至图8所示,锁体5包括嵌设于锁架1内的壳体51、扣合于壳体51的侧方外部的盖板52、分别转动设置于壳体51与盖板52之间的棘轮53和棘爪臂54。本实施例中,锁架1为L型钣金件,壳体51为塑料注塑件,盖板52为金属板件,二者扣合后通过螺钉固定连接于锁体5的垂直侧壁上。壳体51和盖板52的中部开设有锁口511,棘轮53和棘爪臂54分别位于锁口的两侧。壳体51的侧壁内设置有于锁扣511连通的第二凹槽,第二凹槽内固定设置有于锁扣511的中心线相平行的导向轴,导向轴上套设有缓冲块58和缓冲弹簧59,且缓冲块58的外侧面于锁扣511的侧壁位于同一平面内,缓冲弹簧59位于缓冲块58远离锁扣511的一侧,第二凹槽内还固定前装有限位块,限位块位于缓冲弹簧59的一侧。当车身上的锁扣由锁口511压入车门锁内部后,缓冲块58和缓冲弹簧59可对车门的锁闭过程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
壳体51的内壁一侧设置有第一凹槽,第一凹槽内嵌设有棘爪臂复位弹簧55,棘爪臂54的一侧设置有凸块544,棘爪臂复位弹簧55的一端抵靠在第一凹槽的内壁上、另一端抵靠在凸块544的侧壁上。当棘爪臂54在外力作用下以图7中所示视角的逆时针方向转动时,棘爪臂复位弹簧55被压缩,当作用于棘爪臂54上的外力移除后,棘爪臂复位弹簧55通过凸块544推动棘爪臂54反向转动而复位。壳体51的内壁开设有围绕棘轮53的转轴分布的弧形凹槽,弧形凹槽内嵌设有呈弧形弯曲分布的棘轮复位弹簧56,棘轮53靠近壳体51的侧壁上固定设置有立柱534,立柱534的端部伸入弧形凹槽内,棘轮复位弹簧56的一端抵靠在弧形凹槽的内壁上、另一端抵靠在立柱534的侧壁上。当棘爪臂54在外力作用下以图7中所示视角的顺时针方向转动时,棘轮复位弹簧56被压缩,当作用于棘轮53上的外力移除后,棘轮复位弹簧56通过立柱534推动棘轮53反向转动而复位。
在棘爪臂54和棘轮53之间相对转动的过程中,通过相互位置配合形成与车门锁的三种工作状态相对应的位置状态,如图9至图11所示。以下从棘爪臂54和棘轮53在盖板52上的位置状态来说明棘爪臂54和棘轮53的具体结构以及相对位置关系。具体的,如图13和图14所示,棘轮53的侧壁上沿锁合方向(如图9中所示的逆时针方向)依次开设有锁槽531、半锁止动槽532和全锁止动槽533,棘爪臂54靠近棘轮53的端部设置有棘爪541,棘爪541抵靠于锁槽531侧壁上时,锁槽531与锁口511之间形成封闭空间,此时棘爪臂54和棘轮53的相对位置关系对应于车门锁的全锁状态,且此时棘轮复位弹簧56处于最大的压缩状态,而棘爪臂复位弹簧55则处于非压缩的自然状态,如图9所示。当棘爪臂45受外力作用而顺时针转动一定角度时(为便于描述,以下将该角度称为全锁-半锁切换最小转角,记为α),棘爪541向锁槽531的槽口方向移动而暂时解除对棘轮53的位置锁定作用,此时棘爪臂复位弹簧55被压缩,而棘轮复位弹簧56推动棘轮53顺时针转动,直至半锁止动槽532的侧壁与棘爪541的端部相抵,此时解除外力作用的棘爪臂54在棘爪臂复位弹簧55的作用下逆时针转动,而使棘爪541嵌入半锁止动槽532中,则棘爪541抵靠于半锁止动槽532侧壁上时,锁槽531与锁口511之间形成半封闭空间,此时棘爪臂54和棘轮53的相对位置关系对应于车门锁的半锁状态,如图10所示。当棘爪臂45再次受外力作用而顺时针转动更大的角度时(为便于描述,以下将该角度称为全锁-全开切换最小转角,记为β),棘爪541向半锁止动槽532的槽口方向移动而再次暂时解除对棘轮53的位置锁定作用,此时棘爪臂复位弹簧55再次被压缩,而棘轮复位弹簧56进一步推动棘轮53顺时针转动,直至棘轮53顺时针移动至最大位置而使其侧壁与壳体51上固定设置的限位柱57相抵靠,此时解除外力作用的棘爪臂54在棘爪臂复位弹簧55的作用下逆时针转动,而使棘爪541嵌入全锁止动槽533中,则棘爪541抵靠于全锁止动槽533侧壁上时,锁槽531与锁口511之间形成开放空间,此时棘爪臂54和棘轮53的相对位置关系对应于车门锁的开锁状态,如图11所示。
为实现棘爪臂45转动的角度在α至β之间的范围时,半锁止动槽532与棘爪541的端部相抵而由全锁状态变为半锁状态,且不会进而由半锁状态再变为开锁状态,半锁止动槽532与棘爪541相抵靠的侧壁的端部转动半径(如图14中所示的r2)大于锁槽531与棘爪541相抵靠的侧壁的端部转动半径(如图14中所示的r1),即两处的转动半径差值在棘轮棘爪臂45在两个转动角度差值所对应形成的通道区域内,当棘爪臂45转动的角度大于β时,棘爪541的端部不会与半锁止动槽532发生接触或阻挡,从而棘轮53可以图9所示的全锁状态直接切换至图11所示的开锁状态。
为实现锁体5的开锁,需要对棘爪臂45施加一定的外力,从而驱动棘爪臂45转动一定角度,从而实现上述的各种状态的切换。为此,本实施例中,棘爪臂54远离棘爪541的一端固定设置有伸出至壳体51侧方外部的弧形触头542(如图13所示)或插接有与棘爪臂54的转动轴线相平行设置且活动贯穿壳体51侧壁的销状弧形触头543(如图12所示)或其他形式的动力输入结构。棘爪臂54、弧形触头542和销状弧形触头543或其他形式的动力输入结构可根据车门锁的具体应用场合和/或车门开锁动力输入的布置形式而对结构形式和方位设置进行适应性地选择,如将棘爪臂54的设置在锁体5的背面或其它方位,在棘爪臂64的转动枢轴处设置扭簧来替代棘爪臂复位弹簧55,分别由全锁开启摇臂6或其他连杆传动机构、半锁开启摇臂7或其他连杆传动机构来作用于弧形触头542的撞击点而实现开锁等等,其作用均是为棘爪臂45的转动动力输入端进行动力传动。以下仍以弧形触头542作为动力输入传动构件继续对本车门锁的结构进行介绍。
锁架1上分别设置有全锁驱动机构和半锁驱动机构。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全锁驱动机构包括设置于锁架1上的全锁开启传动机构62和转动设置于锁架1侧壁上的全锁开启摇臂6,半锁驱动机构包括设置于锁架1上的半锁开启传动机构72和转动设置于锁架1侧壁上的半锁开启摇臂7。本实施例中,全锁开启传动机构62和半锁开启传动机构72均为曲柄摇杆机构,全锁开启传动机构62的动力输出端与全锁开启摇臂6的动力输出端活动接触并驱动全锁开启摇臂6转动,半锁开启传动机构72的动力输出端与半锁开启摇臂7的动力输出端活动接触并驱动半锁开启摇臂7转动。全锁开启摇臂6的转轴处设置有用于全锁开启摇臂6自动复位的全锁开启摇臂扭簧8,半锁开启摇臂7的转轴处设置有用于半锁开启摇臂7自动复位的半锁开启摇臂扭簧9。锁体5处于全锁状态时,全锁开启摇臂6单独在开锁方向转动后,全锁开启摇臂6的端部作用于锁体5的动力输入端(即本实施例的弧形触头542,以下同),并使锁体5由全锁状态转换至半锁状态。锁体5处于全锁状态时,半锁开启摇臂7单独在开锁方向转动后,半锁开启摇臂7的端部与锁体5的动力输入端不接触,锁体5保持全锁状态。锁体5处于半锁状态时,半锁开启摇臂7单独在开锁方向转动后,半锁开启摇臂7的端部作用于锁体5的动力输入端,并使锁体5由半锁状态转换至开锁状态。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锁架1的侧面上固定设置有全锁开启摇臂转轴,全锁开启摇臂6转动套接于全锁开启摇臂转轴上,全锁开启摇臂扭簧8套设于全锁开启摇臂转轴外侧,且全锁开启摇臂扭簧8的一端固定于锁架1的侧面上、另一端固定在全锁开启摇臂6的侧面上。半锁开启摇臂7位于全锁开启摇臂6远离锁架1的一侧并转动套接于全锁开启摇臂转轴上,半锁开启摇臂扭簧9套设于全锁开启摇臂转轴的外侧(即半锁开启摇臂7与全锁开启摇臂6同轴设置),且半锁开启摇臂扭簧9的一端固定于全锁开启摇臂6的侧壁上、另一端固定于半锁开启摇臂7的侧边上。
为实现全锁开启摇臂6和半锁开启摇臂7的转动操作,在锁架1上分别设置有全锁开启传动机构62和半锁开启传动机构72,全锁开启传动机构62的动力输出端设置有可推动全锁开启摇臂6发生转动的第一推板63,半锁开启传动机构72的动力输出端设置有可推动半锁开启摇臂7发生转动的第二推板71,如图16所示。锁架1的水平侧板上设置有多个固定架,固定架上分别固定设置有第一连接件18和第二连接件19。本实施例中,全锁开启传动机构62和半锁开启传动机构72均采用连杆传动机构,第一连接件18和第二连接件19均采用车用金属拉线牵引机构,并分别与全锁开启传动机构62和半锁开启传动机构72的动力输入端相连接。第一连接件18通过全锁开启传动机构62驱动第一推板63水平移动,从而推动全锁开启摇臂6的底部动力输入端水平同向移动,使得全锁开启摇臂6发生相应的转动,全锁开启摇臂扭簧8扭转蓄能;同理,第二连接件19使得半锁开启摇臂7发生相应的转动,半锁开启摇臂扭簧9扭转蓄能。
在第一连接件18的外部作用力解除后,全锁开启摇臂扭簧8使全锁开启摇臂6反转而复位,进而通过第一推板63反向作用于全锁开启传动机构62,使其复位;同理,在第二连接件19的外部作用力解除后,半锁开启摇臂扭簧9使半锁开启摇臂7反转而复位,进而通过第二推板71反向作用于半锁开启传动机构72,使其复位。显然地,可在全锁开启传动机构62和半锁开启传动机构72的任一转动枢轴处增设扭簧,以实现外力解除后的对应的传动机构自动复位。
为实现上述的功能:锁体5处于全锁状态时,全锁开启摇臂6单独在开锁方向转动后,全锁开启摇臂6的端部作用于锁体5的动力输入端,并使锁体5由全锁状态转换至半锁状态。锁体5处于全锁状态时,半锁开启摇臂7单独在开锁方向转动后,半锁开启摇臂7的端部与锁体5的动力输入端不接触,锁体5保持全锁状态。锁体5处于半锁状态时,半锁开启摇臂7单独在开锁方向转动后,半锁开启摇臂7的端部作用于锁体5的动力输入端,并使锁体5由半锁状态转换至开锁状态,即全锁开启摇臂6的转动使得棘爪臂54转动至α至β范围的角度后,半锁开锁摇臂7的转动使得棘爪臂54进一步转动至大于β值的角度,实现二级联动。本实施例中,全锁开启摇臂6的端部设置有第一传动滑块2,半锁开启摇臂7的端部设置有第二传动滑块10,如图17所示。弧形触头542的端部靠近第一传动滑块2和第二传动滑块10的侧面为弧形凹面,如图13所示。
锁体5处于全锁状态时,第一传动滑动块2位于弧形触头542的弧形凹面接触区域,而第二传动滑块10悬置于弧形触头542的弧形凹面接触区域之外;锁体5处于半锁状态时,第一传动滑动块2悬置于弧形触头542的弧形凹面接触区域,而第二传动滑块10位于弧形触头542的弧形凹面接触区域。如图15所示,图中带箭头的弧形线c所示为棘爪臂54转动过程中弧形触头542最外端的包络线轨迹;带箭头的弧形线a所示为第一传动滑块2跟随全锁开启摇臂6同步转动时,其最低点的运动轨迹,且在棘爪臂54由全锁状态转动至开锁状态的整个过程中,弧形线a始终与棘爪臂54或弧形触头542保持相交;带箭头的弧形线b为第二传动滑块10最低点的运动轨迹,在棘爪臂54处于全锁状态时,弧形线b不与棘爪臂54或弧形触头542相交,而在棘爪臂54处于半锁状态后,弧形线b才与棘爪臂54或弧形触头542保持相交。如此设置,在全锁开启摇臂6转动后,通过第一传动滑块2对弧形凹面施加作用力,从而使棘爪臂54转过α至β范围的角度,而弧形凹面在同步转动相应的角度后,其末端翘起部位则趋于水平状态并向外侧延伸至第二传动滑块10的下方,且在这一过程中第二传动滑块10始终位于弧形线c的外侧,在半锁开启摇臂7转动后,通过第二传动滑块2对弧形凹面继续施加作用力后,棘爪臂54转过大于β值的角度,因而能够实现上述的二级联动。而且,在全锁开启摇臂6未发生转动或转动角度未超过α值时,第二传动滑块10对锁体5不会产生任何作用。
显然,半锁开启摇臂7和全锁开启摇臂6也可非同轴设置,即半锁开启摇臂7位于全锁开启摇臂6远离锁架1的一侧,全锁开启摇臂6的侧壁上固定设置有半锁开启摇臂转轴,半锁开启摇臂7转动套接于半锁开启摇臂转轴上,半锁开启摇臂扭簧9套设于半锁开启摇臂转轴的外侧,且半锁开启摇臂扭簧9的一端固定于全锁开启摇臂6的侧壁上、另一端固定于半锁开启摇臂7的侧边上。或者半锁开启摇臂7位于全锁开启摇臂6的一侧,半锁开启摇臂转轴与全锁开启摇臂转轴相平行地固定设置于锁架1上,半锁开启摇臂7转动套接于半锁开启摇臂转轴上,半锁开启摇臂扭簧9套设于半锁开启摇臂转轴的外侧,且半锁开启摇臂扭簧9的一端固定于锁架1的侧壁上、另一端固定于半锁开启摇臂7的侧边上。如此,同样可实现上述的二次转动驱动过程和对锁体5产生相同的作用效果。
进一步的,为使全锁开启摇臂6和半锁开启摇臂7之间可形成上述的二级联动,同时又能保证在半锁开启摇臂7出现失灵的情况下,全锁开启摇臂6也可单独转动,通过第一传动滑块2作用于弧形触头542上,使棘爪臂54转过大于β值的角度,使车门锁由全锁状态直接转换至开锁状态从而实现强制开锁,如图1、图2、图18和图20所示,本实施例中,锁架1上还活动设置有限位拉杆22,限位拉杆22的一端固定设置有限位卡条13,限位拉杆22的外侧套设有用于限位卡条13自动复位的压缩弹簧14。具体的,锁架1的边缘位置设置有第一安装架和导向架,第一安装架上固定安装有第三连接件11,第三连接件11采用车用金属拉线传动装置,拉线的末端与限位拉杆22固定连接。限位拉杆22滑动插接于导向架内,使得拉线可拉动限位拉杆22以如图14中所示的水平方向向左移动;压缩弹簧14设置在限位拉杆22的右端与导向架之间,当拉线拉动限位拉杆22时,压缩弹簧14被压缩,当拉线上的作用力移除后,压缩弹簧14使限位拉杆22复位。
全锁开启摇臂6上固定设置有限位控制板61,限位控制板61为倒“L”型,限位拉杆22伸入限位控制板61的内部空间内。限位拉杆22在非拉动状态下(即正常使用状态下),限位卡条13位于限位控制板61的转动路径内,使得限位控制板61跟随全锁开启摇臂6同步转动的过程中,在棘爪臂54旋转角度到达β值以前,限位卡条13对限位控制板61的转动进行阻挡,从而实现全锁开启摇臂6的转角范围限定,使锁体5由全锁状态转换至半锁状态。限位拉杆22在拉动状态下(即需要强制开锁的状态下),限位卡条13水平移动而不在限位控制板61的转动路径内,则此时全锁开启摇臂6可实现全程转动,使棘爪臂54的旋转角度超过β值,从而实现锁体5由全锁状态直接转换至开锁状态。
车门锁通常都具备儿童安全锁的功能,为实现相同的安全锁功能,本实施例中,第一传动滑块2在全锁开启摇臂6上设置为滑动连接,第二传动滑块10在半锁开启摇臂7上设置为滑动连接。锁架1上设置有电磁锁3,电磁锁3的动力输出端连接有驱动第一传动滑块2和第二传动滑块10同步移动的离合件4,电磁锁3驱动离合件4转动,进而驱动第一传动滑块2和第二传动滑块10同步地与弧形触头542接触或分离。第一传动滑块2和第二传动滑块10与弧形触头542分离后,全锁开启摇臂6和半锁开启摇臂7的转动不会对棘爪臂54产生任何作用,也就无法实现开锁功能。同时,在锁架1的底部侧板上设置有固定架,并在固定架上固定安装第五连接件21,第五连接件21同样采用车用金属拉线牵引机构,并与离合件4的一侧传动连接,电磁锁3的壳体上还嵌设有用于离合件4复位的复位弹簧(图中未示出),通过第五连接件21可直接拉动离合件4转动,从而使第二传动滑块10与弧形触头542接触,使安全锁不起作用,当第五连接件21的拉力失去后,复位弹簧使离合件4反向转动,进而使第二传动滑块10与与弧形触头542分离,安全锁起作用。如此,实现电磁控制和手动控制的两种安全锁止功能。
如图21所示,应用本实施例中所述车门锁的车门,包括车门本体15,车门本体15的内壁上靠近车门转轴一侧设置有前内开启手柄16,车门本体15的内壁上远离车门转轴一侧设置有车门锁,该车门锁具备全锁状态、半锁状态和开锁状态,车门本体15的内壁上远离车门转轴一侧设置有后内开启手柄17。前内开启手柄16通过第一连接件18与全锁开启摇臂6的动力输入端连接,后内开启手柄17通过第二连接件19与半锁开启摇臂7的动力输入端连接。如此,在现有的车门内侧开启手柄通常设置在车门前侧附近(靠近车门转轴位置),且一般的乘车人员习惯于使用靠近车门一侧的一只手去拉动内侧开启手柄而打开车门的前提下,如图22所示,以汽车行进方向左侧的乘车人员为例来说明本车门的打开过程:该乘车人员需要打开车门下车时,其先通过左手去抓取前内开启手柄16,而此时在全锁开启摇臂6的传动作用下,车门锁由全锁状态转换至半锁状态,车门出现微小松动,但是无法打开车门,此时该人员需向左转身而使身体面向车门,右手则抓取后内开启手柄17,在半锁开启摇臂7的传动作用下,车门锁由半锁状态转换至开锁状态,进而通过两个手臂推开车门。在此过程中,乘车人员身体转向车门时,即可有意或无意地唤起观察车门后方来车信息的意识,同时两个手臂交叉推动车门的过程相较于通常的单手开门过程所用时间会适当延长,车门打开的程度也会适当变小,从而也给乘车人员更多思考和操作的缓冲时间。
本实施例中的车门中,也可前内开启手柄16通过第二连接件19与半锁开启摇臂7的动力输入端连接,后内开启手柄17通过第一连接件18与全锁开启摇臂6的动力输入端连接。如图23所示,同样以汽车行进方向左侧的乘车人员为例来说明本车门的打开过程:该乘车人员需要打开车门下车时,其先通过左手去抓取前内开启手柄16,而此时半锁开启摇臂7单独转动,对车门锁没有任何作用,亦即无法打开车门,此时该人员需松开前内开启手柄16并将身体转向车门一侧,切换至左手先抓取后内开启手柄17,在全锁开启摇臂6的传动作用下,车门锁由全锁状态转换至半锁状态,车门出现微小松动,但是依旧无法打开车门,此时该人员需将右手则抓取前内开启手柄16,在半锁开启摇臂7的传动作用下,车门锁由半锁状态转换至开锁状态,进而通过两个手臂推开车门。同样的,在此过程中,乘车人员身体转向车门时,即可有意或无意地唤起观察车门后方来车信息的意识,同时两个手臂同时推动车门的过程相较于通常的单手开门过程所用时间会适当延长,车门打开的程度也会适当变小,从而也给乘车人员更多思考和操作的缓冲时间。
由此,无论乘车人员采用双臂交叉还是双臂平推的开门方式,其与车门之间形成一种抱式姿态,即对应于一种适用于本实施例中所述车门的抱式开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乘员先用一只开启车门内侧一端的操作件(即本实施例中的前内开启手柄16或后内开启手柄17),使车门由全锁状态进入半锁状态;
S2、乘员再用另一只手开启车门内侧另一端的操作件(即本实施例中的后内开启手柄17或前内开启手柄16),使车门由半锁状态进入开锁状态;
S3、乘车员双手保持同步交叉或同步相对状态,并同时向外推动车门,从而打开车门。
进一步的,如图21所示,前内开启手柄16上还设置有安全锁按钮,安全锁按钮与第五连接件21的拉线另一端连接,通过该安全锁按钮可手动拉动第五连接件16的拉线而直接拉动离合件4转动,从而使第二传动滑块10与弧形触头542接触,使安全锁不起作用,从而能够正常开门。后内开启手柄17上还设置有强制开锁按钮,强制开锁按钮与第三连接件11的拉线另一端连接,通过强制开锁按钮可手动拉动第三连接件11的拉线而使限位卡条13不对全锁开启摇臂6的转动起到限制作用。显然,亦可根据实际使用需要,将安全锁按钮设置于后内开启手柄17上,将强制开锁按钮设置于前内开启手柄16上。
此外,车门本体15的外壁上设置有外门开启手柄20,如图19所示,全锁开启摇臂6的一侧固定设置有第一推杆73,半锁开启摇臂7的同一侧固定设置有第二推杆73,外门开启手柄20通过第四连接件23可依次推动第一推杆64而使全锁开启摇臂6转动、推动第二推杆73而使开锁开启摇臂7转动。该外门开启手柄20的结构及开门方式与现有车辆上的外开启手柄相同,区别仅在于该车门锁上具备两个在第四连接件23移动方向上存在距离差的推杆,当外门开启手柄20拉动而带动第四连接件23直线移动时,第四连接件23先与第一推杆64接触而使全锁开启摇臂6转动,从而使车门锁由全锁状态转换至半锁状态,第四连接件继续移动时与第二推杆73接触而使半锁开启摇臂7转动,从而使车门锁由半锁状态转换至开锁状态,从而从车门外部将车门打开。
可实现上述外门开启手柄20通过第四连接件23实现车门锁由全锁状态转换为开锁状态的一种替代方案如下:
如图1、图2、图18和图20所示,锁架1的侧壁上转动连接有传动连接件24述限位拉杆22远离限位卡条13的一端(如图20中所示的左端)固定设置有外开启除限挡板25,外开启除限挡板25的右端侧壁位于传动连接件24的转轴左侧上方,第四连接件23的一侧上固定设置有延伸板,延伸板的末端位于传动连接件24的转轴左侧下方,则外门开启手柄20通过第四连接件23推动传动连接件24的一端(图中所示的底端)正向(如图中视角的向右方向)移动时,传动连接件24的另一端(图中所示的顶端)推动外开启除限挡板25反向移动,使得限位拉杆22与外开启除限挡板25同步向左移动,从而解除对限位控制板61的位置限制,第四连接件23继续前进的过程中,推动全锁开启摇臂6转动,进而通过第一传动滑块2直接驱动锁体5由全锁状态转换为开锁状态。此方案中,在半锁开启摇臂7上可不设置第二推板73。显然地,为提升该车门开启的可靠性,上述两种方案可并存,且在空间布置和功能实现上不会产生任何干涉。
实施例二:
如图24所示,另一种车门锁,具备全锁状态、半锁状态和开锁状态,包括锁架1、固定连接于锁架1一侧的锁体5、转动设置于锁架1侧面上的开启摇臂12,开启摇臂12的动力输出端作用于锁体5的动力输入端,实现锁体5开合状态的切换,锁架1上活动设置有限位拉杆22,限位拉杆22的一端固定设置有限位卡条13,限位拉杆22的外侧套设有用于限位卡条13自动复位的压缩弹簧14。开启摇臂12上固定设置有限位控制板61,限位拉杆22在非拉动状态下,限位卡条13位于限位控制板61的转动路径内,限位拉杆22在拉动状态下,限位卡条13不在限位控制板61的转动路径内。
亦即,该车门锁与实施例一中的车门锁在结构和功能上相当,具备同样的安全锁功能、限位功能以及外开启功能,区别在于:该车门锁的开启摇臂12与实施例一中所述的全锁开启摇臂6相当,且没有所述的半锁开启摇臂7。在非安全锁状态使用时,限位拉杆22在非拉动状态下,限位卡条13位于限位控制板61的转动路径内,此时开启摇臂12转动后,仅能使车门锁由全锁状态转换为半锁状态;而后需要拉动限位栏杆22使其处于拉动状态,从而解除对限位控制板61的限制作用,则开启摇臂12可继续转动而使车门锁继续由半锁状态转换至开锁状态而实现开门。亦或,先拉动限位拉杆22使其处于拉动状态,在使开启摇臂12转动而使车门锁由全锁状态直接转换至开锁状态。在安全锁状态,由于全锁开启摇臂6的末端(第一传动滑块2)与锁体5的动力输入端处于分离状态,则无论限位卡条13是否处于限位控制板61的转动路径内,全锁开启摇臂6的转动都不会对锁体5产生任何作用。
应用该种车门锁的车门,包括车门本体15,车门本体15的内壁上靠近车门转轴一侧设置有前内开启手柄16,车门本体15的内壁上远离车门转轴一侧设置有后内开启手柄17,前内开启手柄16通过第一连接件18与开启摇臂12的动力输入端连接,后内开启手柄17通过第三连接件11与限位拉杆22的动力输入端连接。如此,同样地如图22中所示,以汽车行进方向左侧的乘车人员为例来说明本车门的打开过程:该乘车人员需要打开车门下车时,其先通过左手去抓取前内开启手柄16,而此时在限位卡条13的阻挡作用下,开启摇臂12转动后,车门锁由全锁状态转换至半锁状态,车门出现微小松动,但是无法打开车门,此时该人员需向左转身而使身体面向车门,右手则抓取后内开启手柄17,此时限位卡条13解除对开启摇臂12的限位作用,左手继续拉动前内开启手柄16,可使开启摇臂12继续转动而使车门锁由半锁状态转换至开锁状态,进而通过两个手臂推开车门。同样的,在此过程中,乘车人员身体转向车门时,即可有意或无意地唤起观察车门后方来车信息的意识,同时两个手臂交叉推动车门的过程相较于通常的单手开门过程所用时间会适当延长,车门打开的程度也会适当变小,从而也给乘车人员更多思考和操作的缓冲时间。
同样的,也可前内开启手柄16通过第三连接件11与限位拉杆22的动力输入端连接,后内开启手柄17通过第一连接件18与开启摇臂12的动力输入端连接。如图22所示,同样以汽车行进方向左侧的乘车人员为例来说明本车门的打开过程:该乘车人员需要打开车门下车时,其先通过左手去抓取前内开启手柄16,而此时仅实现限位卡条13的位置切换,对车门锁没有任何作用,亦即无法打开车门,此时该人员需将身体转向车门一侧,右手抓取后内开启手柄17,由于此时限位卡条13对开启摇臂12没有限制作用,则开启摇臂12可使车门锁由全锁状态直接转换至开锁状态,进而通过两个手臂推开车门。或者如图23所示,乘车人员在左手抓取前内开启手柄16无法打开车门的情况下,需松开前内开启手柄16并将身体转向车门一侧,切换至左手先抓取后内开启手柄17,而此时在限位卡条13的阻挡作用下,开启摇臂12转动后,车门锁由全锁状态转换至半锁状态,车门出现微小松动,但是无法打开车门,此时该人员需将右手则抓取前内开启手柄16,解除限位卡条13对开启摇臂12的位置限制,左手继续拉动后内开启手柄17,可使开启摇臂12继续转动而使车门锁由半锁状态转换至开锁状态,进而通过两个手臂推开车门。同样的,在此过程中,乘车人员身体转向车门时,即可有意或无意地唤起观察车门后方来车信息的意识,同时两个手臂同时推动车门的过程相较于通常的单手开门过程所用时间会适当延长,车门打开的程度也会适当变小,从而也给乘车人员更多思考和操作的缓冲时间。
实施例三:
如图25和图2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结构形式的车门锁,该车门锁与实施例一中的车门锁在结构和功能上相当,具备同样的安全锁功能、限位功能以及外开启功能,同样适用于实施例一中的车门及抱式开门法。区别在于:该车门锁中,全锁驱动机构包括设置于锁架1上的全锁开启传动机构62,全锁驱动机构包括设置于锁架1上的半锁开启传动机构72,即省略实施例一中的全锁开启摇臂6和半锁开启摇臂7;锁架1的侧面设置有与棘爪臂54同轴固定连接的棘爪动力输入盘545,棘爪动力输入盘545替代实施例一中的弧形触头542或销状弧形触头543,同样作为棘爪臂54转动控制的动力输入端。全锁开启传动机构62和半锁开启传动机构72的动力输出端分别与棘爪动力输入盘545的动力输出端活动接触并驱动棘爪动力输入盘545转动,使得车门锁整体结构更加简单和紧凑。全锁开启传动机构62和半锁开启传动机构72均为曲柄摇杆机构,棘爪动力输入盘545/棘爪臂54的转动枢轴处设置有扭簧。棘爪动力输入盘545的结构形式与实施例一中的全锁开启摇臂6结构相似,同样设置有与限位卡条23相配合的限位控制板61。相同功能部分不做赘述。
如图26所示,棘爪动力输入盘545的底部设置有水平外延段,水平外延段上分别设置有位于第一挡板63一侧的第一触点和位于第二挡板71一侧的第二触点,且第二触点悬置于第二挡板71的侧部上方。第一挡板63的顶部一侧外延设置有第一拨杆,第二挡板71的顶部同侧外延设置有第二拨杆,第一拨杆和第二拨杆均滑动插接于离合件4中,可通过电磁锁3或第五连接件21驱动离合件4的转动,实现第一触点正对第一挡板63移动经过范围内或位于第一挡板63移动经过范围的一侧,从而实现安全锁功能。
在非安全锁状态使用时,限位拉杆22在非拉动状态下,限位卡条13位于限位控制板61的转动路径内,此时通过外部作用力使全锁开启传动机构62上的第一挡板63水平移动并作用于第一触点而使棘爪动力输入盘545/棘爪臂54转动后,仅能使车门锁由全锁状态转换为半锁状态,且此时,第二触点因同步转动而使其末端下移至第二挡板71移动范围内;而后通过外部作用力使半锁开启传动机构72上的第二挡板71水平移动并作用于第二触点而使棘爪动力输入盘545/棘爪臂54继续转动后,使车门锁由半锁状态转换为开锁状态。在半锁状态时,通过拉动限位栏杆22使其处于拉动状态,从而解除对限位控制板61的限制作用,则通过外部作用力使全锁开启传动机构62上的第一挡板63继续水平移动并作用于第一触点而使棘爪动力输入盘545/棘爪臂54进一步转动后也可使车门锁继续由半锁状态转换至开锁状态而实现开门(强制开门)。亦或,先拉动限位拉杆22使其处于拉动状态,在使棘爪动力输入盘545/棘爪臂54转动而使车门锁由全锁状态直接转换至开锁状态(强制开门)。在安全锁状态,由于第一挡板63位于第一触点的侧方、第二挡板71位于第二触点的下方,即第一挡板63和第二挡板71均与锁体5的动力输入端处于分离状态,则无论限位卡条13是否处于限位控制板61的转动路径内,全锁开启传动机构62都不会对锁体5产生任何作用。
图25中,棘爪动力输入盘545设置在锁体5的背面,即远离锁口的一侧,显然棘爪动力输入盘545也可设置于锁体5的正面,即锁口所在侧,并与棘爪臂54同轴设置,适应性地改变全锁开启传动机构62和半锁开启传动机构72在锁架1上的安装位置,亦可实现相同的功能;亦或,直接将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设置在棘爪臂54的外圆侧面上,通过设置全锁开启传动机构62和半锁开启传动机构72的末端结构和位置分布,使其可分别作用于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上,同样可实现上述的两级联动式开锁。
实施例四:
如图27所示,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在现有车门的基础上,对结构进行简单改进而形成的一种适用上述抱式开门法的车门,包括车门本体15和锁体5,车门本体15的内壁上靠近车门转轴一侧设置有前内开启手柄16,锁体5具有全锁状态和开锁状态,即与现有的车门用锁体结构和功能相同,车门本体15的内壁上远离车门转轴一侧设置有后内开启手柄17,前内开启手柄16和后内开启手柄17依次作用于锁体5的动力输入端,使锁体5由全锁状态转换至开锁状态。本实施例中,后内开启手柄17与锁体5之间的连接关系,与现有的车门内侧的车门开启手柄与锁体之间的连接关系相同,区别仅在于:后内开启手柄17位于车门本体15的内侧后方。
车门本体15内设置有第六连接件25,第六连接件25的一端与前内开启手柄16连接,第六连接件25的另一端连接有锁位件(图中未示出),锁位件的端部可复位地插设于后内开启手柄17内。本实施例中,第六连接件25也采用车用金属拉线传动机构,锁位件可采用上述的限位拉杆22或弹簧销等类似结构,并活动安装在车门本体15的内部。在后内开启手柄17的转轴壳体上设置插孔,使得锁位件的端部在常态下插入插孔内,则由于锁位件与后内开启手柄7之间的插接作用,对后内开启手柄7的转动起到转动自由度的限制,从而使得在单独操作后内开启手柄7的情况下,无法正常打开车门。
当乘车人员采用图22或图23中展示的抱式开门方法进行开门操作时,先使用一只手去抓取前内开启手柄16,从而通过第六连接件25将锁位件拉动而从后内开启手柄7上的插孔中移除,此时后内开启手柄17则处于正常的可转动状态,乘车人员再使用另一只手抓取后内开启手柄17,从而可如现有的车门打开方式相同的过程将车门打开。由于锁位件不会对锁体5直接产生任何影响,因而通过车门外侧的外开门开启手柄可从车体外部正常打开车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9)

1.一种抱式开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乘员先用一只开启车门内侧一端的操作件,使车门由全锁状态进入半锁状态;
S2、乘员再用另一只手开启车门内侧另一端的操作件,使车门由半锁状态进入开锁状态;
S3、乘车员双手保持同步交叉或同步相对状态,并同时向外推动车门,从而打开车门。
2.一种应用权利要求1所述抱式开门方法的车门,包括车门本体(15),所述车门本体(15)的内壁上靠近车门转轴一侧设置有前内开启手柄(16),所述车门本体(15)的内壁上远离车门转轴一侧设置有车门锁,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门锁具备全锁状态、半锁状态和开锁状态,所述车门本体(15)的内壁上远离车门转轴一侧还设置有后内开启手柄(17),所述前内开启手柄(16)通过第一连接件(18)与车门锁的动力输入端连接,前内开启手柄(16)可驱动车门锁由全锁状态转换为半锁状态,所述后内开启手柄(17)通过第二连接件(19)与车门锁的动力输入端连接,后内开启手柄(17)可驱动车门锁由半锁状态转换为开锁状态;
或者所述后内开启手柄(17)通过第一连接件(18)与车门锁的动力输入端连接,后内开启手柄(17)可驱动车门锁由全锁状态转换为半锁状态,所述前内开启手柄(16)通过第二连接件(19)与车门锁的动力输入端连接,前内开启手柄(16)可驱动车门锁由半锁状态转换为开锁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车门,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门本体(15)的外壁上设置有外门开启手柄(20),所述外门开启手柄(20)通过第四连接件(23)使车门锁由全锁状态转换为开锁状态可。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车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内开启手柄(16)或后内开启手柄(17)上还设置有安全锁按钮,所述后内开启手柄(17)或前内开启手柄(16)上还设置有强制开锁按钮。
5.一种应用权利要求1所述抱式开门方法的车门,包括车门本体(15),所述车门本体(15)的内壁上靠近车门转轴一侧设置有前内开启手柄(16),所述车门本体(15)的内壁上远离车门转轴一侧设置有车门锁,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门锁具有全锁状态和开锁状态,所述车门本体(15)的内壁上远离车门转轴一侧设置有后内开启手柄(17),所述前内开启手柄(16)控制后内开启手柄(17)的转动状态,后内开启手柄(17)作用于车门锁的动力输入端,使车门锁由全锁状态转换至开锁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车门,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门本体(15)内设置有第六连接件(25),所述第六连接件(25)的一端与前内开启手柄(16)连接,第六连接件(25)的另一端连接有锁位件,锁位件的端部可复位地插设于后内开启手柄(17)内。
7.一种车门锁,其特征在于:具备全锁状态、半锁状态和开锁状态,包括锁架(1)、固定连接于锁架(1)一侧的锁体(5),所述锁架(1)上分别设置有全锁驱动机构和半锁驱动机构,所述全锁驱动机构和半锁驱动机构的动力输出端分别与锁体(5)的动力输入端活动接触;
所述锁体(5)处于全锁状态时,在外力驱动下,所述全锁驱动机构的动力输出端单独作用于锁体(5)的动力输入端,并使锁体(5)由全锁状态转换至半锁状态;
所述锁体(5)处于全锁状态时,在外力驱动下,所述半锁驱动机构的动力输出端与锁体(5)的动力输入端不接触,锁体(5)保持全锁状态;
所述锁体(5)处于半锁状态时,所述半锁驱动机构的动力输出端单独作用于锁体(5)的动力输入端,并使锁体(5)由半锁状态转换至开锁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车门锁,其特征在于:所述锁体(5)包括嵌设于锁架(1)内的壳体(51)、扣合于壳体(51)的侧方外部的盖板(52)、分别转动设置于壳体(51)与盖板(52)之间的棘轮(53)和棘爪臂(54),所述壳体(51)和盖板(52)的中部开设有锁口(511);
所述棘轮(53)的侧壁上沿锁合方向依次开设有锁槽(531)、半锁止动槽(532)和全锁止动槽(533),所述棘爪臂(54)靠近棘轮(53)的端部设置有棘爪(541),棘爪(541)抵靠于锁槽(531)侧壁上时,锁槽(531)与锁口(511)之间形成封闭空间,棘爪(541)抵靠于半锁止动槽(532)侧壁上时,锁槽(531)与锁口(511)之间形成半封闭空间,棘爪(541)抵靠于全锁止动槽(533)侧壁上时,锁槽(531)与锁口(511)之间形成开放空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车门锁,其特征在于:所述半锁止动槽(532)与棘爪(541)相抵靠的侧壁的端部转动半径大于锁槽(531)与棘爪(541)相抵靠的侧壁的端部转动半径。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车门锁,其特征在于:所述全锁驱动机构包括设置于锁架(1)上的全锁开启传动机构(62)和转动设置于锁架(1)侧壁上的全锁开启摇臂(6),所述半锁驱动机构包括设置于锁架(1)上的半锁开启传动机构(72)和转动设置于锁架(1)侧壁上的半锁开启摇臂(7),所述全锁开启传动机构(62)的动力输出端与全锁开启摇臂(6)的动力输出端活动接触并驱动全锁开启摇臂(6)转动,所述半锁开启传动机构(72)的动力输出端与半锁开启摇臂(7)的动力输出端活动接触并驱动半锁开启摇臂(7)转动;
所述全锁开启摇臂(6)的转轴处设置有用于全锁开启摇臂(6)自动复位的全锁开启摇臂扭簧(8),所述半锁开启摇臂(7)的转轴处设置有用于半锁开启摇臂(7)自动复位的半锁开启摇臂扭簧(9)。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一种车门锁,其特征在于:所述全锁开启摇臂扭簧(8)的一端固定于锁架(1)的侧面上、另一端固定在全锁开启摇臂(6)的侧面上,所述半锁开启摇臂(7)与全锁开启摇臂(6)同轴设置,所述半锁开启摇臂扭簧(9)的一端固定于半锁开启摇臂(7)的侧边上、另一端固定于全锁开启摇臂(6)的侧壁上,或者所述半锁开启摇臂(7)与全锁开启摇臂(6)非同轴设置,所述半锁开启摇臂扭簧(9)的一端固定于半锁开启摇臂(7)的侧边上、另一端固定于全锁开启摇臂(6)/锁架(1)的侧壁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一种车门锁,其特征在于:所述棘爪臂(54)远离棘爪(541)的一端固定设置有伸出至壳体(51)侧方外部的弧形触头(542)或插接有与棘爪臂(54)的转动轴线相平行设置且活动贯穿壳体(51)侧壁的销状弧形触头(543)或锁架(1)的侧面设置有与棘爪臂(54)同轴固定连接的棘爪动力输入盘(545)。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一种车门锁,其特征在于:所述全锁开启摇臂(6)的端部设置有第一传动滑块(2),所述半锁开启摇臂(7)的端部设置有第二传动滑块(10),所述弧形触头(542)或销状弧形触头(543)的端部靠近第一传动滑块(2)和第二传动滑块(10)的侧面为弧形凹面;
所述锁体(5)处于全锁状态时,所述第一传动滑动块(2)位于弧形触头(542)/销状弧形触头(543)的弧形凹面接触区域,而第二传动滑块(10)悬置于弧形触头(542)/销状弧形触头(543)的弧形凹面接触区域之外,所述锁体(5)处于半锁状态时,所述第一传动滑动块(2)悬置于弧形触头(542)/销状弧形触头(543)的弧形凹面接触区域,而第二传动滑块(10)位于弧形触头(542)/销状弧形触头(543)的弧形凹面接触区域。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一种车门锁,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架(1)上还设置有电磁锁(3),电磁锁(3)的动力输出端连接有驱动第一传动滑块(2)和第二传动滑块(10)同步移动的离合件(4),电磁锁(3)驱动离合件(4)转动,进而驱动第一传动滑块(2)和第二传动滑块(10)靠近或远离弧形触头(542)/销状弧形触头(543)。
15.根据权利要求10至14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车门锁,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架(1)上活动设置有限位拉杆(22),所述限位拉杆(22)的一端固定设置有限位卡条(13),所述限位拉杆(22)的外侧套设有用于限位卡条(13)自动复位的压缩弹簧(14);
所述全锁开启摇臂(6)上固定设置有限位控制板(61),所述限位拉杆(22)在非拉动状态下,所述限位卡条(13)位于限位控制板(61)的转动路径内,所述限位拉杆(22)在拉动状态下,所述限位卡条(13)不在限位控制板(61)的转动路径内。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一种车门锁,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第四连接件(23),所述全锁开启摇臂(6)的一侧固定设置有第一推杆(73),所述半锁开启摇臂(7)的同一侧固定设置有第二推杆(73),所述第四连接件(23)可依次推动第一推杆(64)而使全锁开启摇臂(6)转动、推动第二推杆(73)而使全锁开启摇臂(7)转动。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一种车门锁,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架(1)上转动连接有传动连接件(24),所述限位拉杆(22)远离限位卡条(13)的一端固定设置有外开启除限挡板(25),所述外门开启手柄(20)通过第四连接件(23)推动传动连接件(24)的一端正向移动时,传动连接件(24)的另一端推动外开启除限挡板(25)反向移动。
18.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一种车门锁,其特征在于:所述全锁驱动机构包括设置于锁架(1)上的全锁开启传动机构(62),所述全锁驱动机构包括设置于锁架(1)上的半锁开启传动机构(72),所述全锁开启传动机构(62)和半锁开启传动机构(72)的动力输出端分别与棘爪动力输入盘(545)的动力输出端活动接触并驱动棘爪动力输入盘(545)转动;
所述棘爪动力输入盘(545)/棘爪臂(54)的转动枢轴处设置有扭簧。
19.一种车门锁,具备全锁状态、半锁状态和开锁状态,包括锁架(1)、固定连接于锁架(1)一侧的锁体(5)、转动设置于锁架(1)侧面上的开启摇臂(12),所述开启摇臂(12)的动力输出端作用于锁体(5)的动力输入端,实现锁体(5)开合状态的切换,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架(1)上活动设置有限位拉杆(22),所述限位拉杆(22)的一端固定设置有限位卡条(13),所述限位拉杆(22)的外侧套设有用于限位卡条(13)自动复位的压缩弹簧(14);
所述开启摇臂(12)上固定设置有限位控制板(61),所述限位拉杆(22)在非拉动状态下,所述限位卡条(13)位于限位控制板(61)的转动路径内,所述限位拉杆(22)在拉动状态下,所述限位卡条(13)不在限位控制板(61)的转动路径内。
CN202211358951.7A 2022-07-26 2022-11-01 车门锁、车门及抱式开车门方法 Pending CN11677121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3/128957 WO2024094039A1 (zh) 2022-07-26 2023-11-01 车门锁、车门及抱式开车门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886515.0A CN115263102A (zh) 2022-07-26 2022-07-26 抱式开车门法、车门及控制方法
CN2022108865150 2022-07-2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771211A true CN116771211A (zh) 2023-09-19

Family

ID=8377024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886515.0A Pending CN115263102A (zh) 2022-07-26 2022-07-26 抱式开车门法、车门及控制方法
CN202211358951.7A Pending CN116771211A (zh) 2022-07-26 2022-11-01 车门锁、车门及抱式开车门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886515.0A Pending CN115263102A (zh) 2022-07-26 2022-07-26 抱式开车门法、车门及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2) CN115263102A (zh)
WO (1) WO2024094039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94039A1 (zh) * 2022-07-26 2024-05-10 韩天慧 车门锁、车门及抱式开车门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72919B2 (ja) * 2014-02-04 2016-08-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ドア装置
CN204436083U (zh) * 2015-01-22 2015-07-01 烟台三环锁业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侧门锁的双拉内开启结构
CN204457173U (zh) * 2015-03-04 2015-07-08 南通力联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车门缓开装置
TWM512523U (zh) * 2015-06-03 2015-11-21 Dong-Xun Wang 汽車車門安全開啟裝置
JP2019018833A (ja) * 2017-07-12 2019-02-07 海明 小張 車のドアの安全機関
CN211851347U (zh) * 2020-03-12 2020-11-03 叶家勇 一种开车门防撞装置
CN214740615U (zh) * 2021-02-23 2021-11-16 姜朝清 车门双手开启设备和汽车
CN115263102A (zh) * 2022-07-26 2022-11-01 韩天慧 抱式开车门法、车门及控制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94039A1 (zh) * 2022-07-26 2024-05-10 韩天慧 车门锁、车门及抱式开车门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4094039A1 (zh) 2024-05-10
CN115263102A (zh) 2022-1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431448B (zh) 用于锁定可移动面板的锁定系统
CN201981881U (zh) 汽车电动中滑门的门锁系统结构
WO2024094039A1 (zh) 车门锁、车门及抱式开车门方法
JP5801480B2 (ja) 電動ロック式外スイングドア
JP3980249B2 (ja) 車両用ラッチ装置
CN2525183Y (zh) 新型轻型车门锁
JP4127457B2 (ja) 車両用ドア装置
CN202347955U (zh) 车用电控一体化门锁保险执行器
WO2020258781A1 (zh) 双向开合装置、扶手箱及车辆
CN102400614A (zh) 车用电控一体化门锁保险执行器
CN111809988B (zh) 一种前罩锁操作机构
CN211369895U (zh) 一种客车及其应急逃生窗
JPH0776974A (ja) 自動車の自動ドア開閉装置
US3025091A (en) Safety devices for locking from inside the doors of automobile vehicles
CN200946405Y (zh) 内开双拉车用中央集控门锁
CN201129087Y (zh) 机动车门锁
KR100391520B1 (ko) 자동차의 슬라이딩도어 콘트롤러
CN209817906U (zh) 一种防撞人行通道广告门
JPH0513229B2 (zh)
CN214523454U (zh) 儿童安全座椅
CN218029543U (zh) 一种按钮式的外装锁
CN114922515B (zh) 一种车用滑门门锁控制装置及车辆
CN219754323U (zh) 一种集成式多功能汽车电子门锁
CN220687045U (zh) 一种房车锁
CN221002347U (zh) 一种电动直摆门紧急解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