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724754A - 联合收割机 - Google Patents

联合收割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724754A
CN116724754A CN202310222071.5A CN202310222071A CN116724754A CN 116724754 A CN116724754 A CN 116724754A CN 202310222071 A CN202310222071 A CN 202310222071A CN 116724754 A CN116724754 A CN 11672475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arvesting
support
unit
height
mai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22207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今田光一
新福勇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nmar Holding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nmar Holding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nmar Holdings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nmar Holding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7247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72475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41/00Combines, i.e. harvesters or mowers combined with threshing devices
    • A01D41/12Details of combines
    • A01D41/127Control or measur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mbin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41/00Combines, i.e. harvesters or mowers combined with threshing devices
    • A01D41/12Details of combines
    • A01D41/14Mowing tables
    • A01D41/141Automatic header control

Abstract

在具备用于检测收割部的收割高度的结构的联合收割机中,即使调整分禾器的位置,也不需要再次设定收割高度的目标值,能够得到良好的作业性。一种联合收割机,具备:收割部,可升降地设置于行驶机体;和收割高度检测装置(40),用于检测收割部的高度,其中,收割高度检测装置(40)具有:装置主体(41),设置为可上下转动;接地体(42),可转动地支承于装置主体(41);以及检测传感器(43),检测接地体(42)的转动量,该收割高度检测装置(40)基于检测传感器(43)的检测信号,检测收割部的高度,装置主体(41)设置于对设置于收割部前端的分禾板(21)进行支承的分禾器支承部(120),分禾板(21)可调整位置地安装于分禾器支承部(120)。

Description

联合收割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可调整高度的收割部的联合收割机。
背景技术
一般,联合收割机在行驶机体的前侧具备收割部,并且在行驶机体上具备脱粒部,一边行驶一边进行由收割部进行的谷杆收割、由脱粒部进行的脱粒等。以往,联合收割机中存在如下联合收割机:将收割部可升降地设置于行驶机体,为了控制收割部距地面的高度亦即收割高度,而具备收割高度检测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这样的结构中,基于收割高度检测装置的检测信号,控制使收割部升降的液压缸等升降用装置的动作,进行收割高度的自动控制。
专利文献1中,作为收割高度检测装置,公开有如下结构:具备配置于收割部所具有的分禾器的后下方的传感器单元。传感器单元具备:作为装置主体的单元主体,设置在被安装于分禾器的托架;电位计,是检测单元主体的转动位置的检测传感器;以及接地体,以能够以左右方向为轴向进行转动的方式设置于单元主体。
专利文献2中,作为收割高度检测装置,公开有如下机构:具备配置于收割部所具有的分禾器的后下方的传感器单元。传感器单元具备:作为装置主体的单元主体,设置在被安装于分禾器的托架;电位计,是检测单元主体的转动位置的检测传感器;以及接地体,以能够以左右方向为轴向进行转动的方式设置于单元主体。
单元主体通过位于其前部并以左右方向为轴向的旋转轴,可上下转动地安装于托架。接地体从单元主体的后部向下侧延伸突出。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595427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5857987号公报
根据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传感器单元的结构,存在如下问题。关于收割部所具有的分禾器的安装构造,存在如下的安装构造:通过将分禾器设置为可上下转动等,使分禾器的上下位置能够调整。根据经由托架将单元主体安装于这样的分禾器的结构,而伴随分禾器的上下位置的变更,单元主体与分禾器一起上下移动。
若单元主体上下移动,则对于处于规定高度位置的单元主体,需要以收割部的割刀的高度位置等为基准,重新设定已预先设定了的目标值。每次分禾器的上下位置变更时都重新设定已设定的收割高度的目标值,这使作业性降低。
根据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传感器单元的结构,存在如下问题。在谷杆的收割作业中,存在伴随机体的前进而植株由分禾器左右分开的情况。这样的情况下,左右分开的植株、植株的根部等有时与位于分禾器的后侧的单元主体、接地体接触。植株等与单元主体、接地体接触可能成为使传感器单元产生误动作(日文:誤作動)、收割高度的检测值不稳定的原因。特别是,左右分开的植株作用于接地体成为使传感器单元的对收割高度的检测精度降低的原因。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联合收割机:在用于检测收割部的收割高度的结构中,即使调整分禾器的位置,也不需要再次设定收割高度的目标值,能够得到良好的作业性。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联合收割机:在用于检测收割部的收割高度的结构中,能够防止因被分禾器左右分开了的植株、植株的根部等接触而导致的误动作,能够稳定检测收割高度。
本发明所涉及的联合收割机具备:收割部,可升降地设置于行驶机体;和收割高度检测装置,用于检测上述收割部的高度,其中,上述收割高度检测装置具有:装置主体,设置为可上下转动;接地体,可转动地支承于上述装置主体;以及检测传感器,检测上述接地体的转动量,上述收割高度检测装置基于上述检测传感器的检测信号,检测上述收割部的高度,上述装置主体设置于对设置于上述收割部的前部的分禾器进行支承的分禾器支承部,上述分禾器可调整位置地安装于上述分禾器支承部。
本发明的另一形态所涉及的联合收割机是在上述联合收割机中,在上述分禾器支承部设置有上方引导部,上述上方引导部位于上述装置主体的上方,伴随机体的前进而向左右外侧引导谷杆。
本发明的另一形态所涉及的联合收割机是在上述联合收割机中,上述上方引导部是支承从上述检测传感器延伸突出的信号线的部分。
本发明的另一形态所涉及的联合收割机是在上述联合收割机中,在上述分禾器支承部设置有前方引导部,上述前方引导部位于上述装置主体的前方,伴随机体的前进而向左右外侧引导谷杆。
本发明的另一形态所涉及的联合收割机是在上述联合收割机中,上述检测传感器以安装于上述装置主体的状态设置,在上述装置主体设置有包覆上述检测传感器的传感器罩。
本发明的另一形态所涉及的联合收割机设置有保护部件,上述保护部件将上述装置主体支承于对设置于上述收割部的前部的分禾器进行支承的分禾器支承部,并从前侧及左右两侧保护上述装置主体。
本发明的另一形态所涉及的联合收割机构成为,上述保护部件以能够与上述装置主体一体地以前后方向为轴向进行转动的方式,设置于上述分禾器支承部。
本发明的另一形态所涉及的联合收割机构成为,上述保护部件包括左右的侧方板部作为从左右两侧保护上述装置主体的部分,上述侧方板部是以左右方向为板厚方向的板状的部分,在左右的上述侧方板部的后侧设置有屈曲部,上述屈曲部以位于上述装置主体的后方的方式向相互相对的方向屈曲。
本发明的另一形态所涉及的联合收割机构成为,在上述分禾器支承部设置有前方引导部,上述前方引导部位于上述装置主体的前方,伴随机体的前进而向左右外侧引导谷杆。
本发明所涉及的联合收割机具备:收割部,可升降地设置于行驶机体;和收割高度检测装置,用于检测上述收割部的高度,其中,上述收割高度检测装置具有:装置主体,设置为可上下转动;接地体,可转动地支承于上述装置主体;以及检测传感器,检测上述接地体的转动量,上述收割高度检测装置基于上述检测传感器的检测信号,检测上述收割部的高度,上述联合收割机还具有保护部件,上述保护部件将上述装置主体支承于对设置于上述收割部的前部的分禾器进行支承的分禾器支承部,并从前侧及左右两侧保护上述装置主体。
本发明的另一形态所涉及的联合收割机是在上述联合收割机中,上述保护部件以能够与上述装置主体一体地以前后方向为轴向进行转动的方式,设置于上述分禾器支承部。
本发明的另一形态所涉及的联合收割机是在上述联合收割机中,上述保护部件包括左右的侧方板部作为从左右两侧保护上述装置主体的部分,上述侧方板部是以左右方向为板厚方向的板状的部分,在左右的上述侧方板部的后侧设置有屈曲部,上述屈曲部以位于上述装置主体的后方的方式向相互相对的方向屈曲。
本发明的另一形态所涉及的联合收割机是在上述联合收割机中,在上述分禾器支承部设置有前方引导部,上述前方引导部位于上述装置主体的前方,伴随机体的前进而向左右外侧引导谷杆。
根据本发明,在用于检测收割部的收割高度的结构中,即使调整分禾器的位置,也不需要再次设定收割高度的目标值,能够得到良好的作业性。
根据本发明,在用于检测收割部的收割高度的结构中,能够防止因被分禾器左右分开了的植株、植株的根部等接触而导致的误动作,能够稳定检测收割高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联合收割机的左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联合收割机的右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联合收割机的收割部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分禾部及收割高度检测装置的结构的左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收割高度检测装置及其支承结构的左前方立体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收割高度检测装置及其支承结构的右前方立体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收割高度检测装置及其支承结构的左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收割高度检测装置及其支承结构的右视图。
图9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收割高度检测装置的俯视图。
图10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收割高度检测装置的仰视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收割高度检测装置及其支承结构的主视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传感器单元的前方立体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收割高度检测装置的轴支承部的结构的俯视剖视图。
图14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收割高度检测装置及其周边的结构的主视图,是关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联合收割机的作用效果的说明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联合收割机;4…行驶机体;5…收割部;21…分禾板(分禾器);40…收割高度检测装置;41…装置主体;42…接地体;43…检测传感器;44…单元支承体(保护部件);44a…左侧面部(侧方板部);44c…右侧面部(侧方板部);45…传感器单元;51…机壳;80…线束;120…分禾器支承部;121…分禾板主体;122…肋板部;124…挂钩支承板;125…挂钩;151…左屈曲面部(屈曲部);152…右屈曲面部(屈曲部);160…水平引导板部(前方引导部);170…传感器罩;201…左前引导板部(上方引导部);202…左后引导板部(上方引导部);203…右前引导板部(上方引导部);204…右后引导板部(上方引导部)。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在具有可调整高度的收割部的联合收割机中,将分禾器设置为可调整位置,并且对用于检测收割部的高度的收割高度检测装置的装置主体的支承结构等进行研究,以试图提高作业性。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使用图1及图2,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联合收割机1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朝向联合收割机1的前方(图1中的左方)时的左侧及右侧分别设为联合收割机1中的左侧及右侧。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联合收割机1具备:行驶部2,构成为具有左右一对履带部3、3的履带式行驶装置;和行驶机体4,由行驶部2支承。行驶机体4包括联合收割机1的车体的框状的构造部。联合收割机1具备搭载于行驶机体4上的作为驱动源的发动机11。
在行驶机体4的前部设置有收割部5,该收割部5对田地的稻子、麦子等的谷杆一边收割一边收获。在行驶机体4上横向排列状地设置有:脱粒部6,对由收割部5收割的谷杆进行脱粒处理;谷粒箱7,贮存从脱粒部6取出的谷粒。脱粒部6配置于机体左侧,谷粒箱7配置于机体右侧。联合收割机1一边通过行驶部2行驶,一边进行借助收割部5的谷杆收割、借助脱粒部6的脱粒等。
构成行驶部2的各履带部3具有:履带架3a,在行驶机体4的下方在前后方向上延伸配置;驱动链轮3b等各种旋转体,支承于履带架3a;以及履带3c,卷绕于这些旋转体。履带部3在驱动链轮3b处接受发动机11的动力的传递而进行驱动。
收割部5通过来自发动机11的驱动力进行驱动,收割谷杆,向脱粒部6等输送已收割的谷杆。收割部5在行驶机体4的前侧遍及联合收割机1的机体宽度的大致整体地设置。收割部5可升降地设置于行驶机体4。此外,图2示出使收割部5相对于图1所示的状态下降了的状态。
脱粒部6具有:脱粒滚筒6a,以前后方向为旋转轴方向;和谷杆供给装置,设置于脱粒滚筒6a的左方。谷杆供给装置夹持由收割部5收割的谷杆的根株(日语:株元),以穗尖朝向脱粒滚筒6a侧的横卧姿势向后方输送谷杆。谷杆供给装置构成为包括:供料链6b,卷绕于以左右方向为旋转轴方向的多个链轮;和谷杆供给夹持体6c,与供料链6b协作夹持谷杆的根株。
在行驶机体4上的脱粒部6的下方设置有筛选部8,该筛选部8对由脱粒部6脱粒处理了的处理物进行筛选处理。筛选部8具有摆动筛选装置8a、风筛选装置以及谷粒输送装置。筛选部8通过摆动筛选装置8a对从脱粒部6落下的处理物进行摆动筛选,通过风筛选装置对摆动筛选后的处理物进行风筛选。筛选部8将风筛选后的处理物中的谷粒通过谷粒输送装置朝向谷粒箱7向右方输送,将秸秆屑、尘埃等通过风筛选装置吹向后方而向机体的外部排出。通过谷粒输送装置朝向谷粒箱7输送的谷粒贮存于谷粒箱7。
在行驶机体4上的右侧后端部,可旋转地设置有作为将谷粒箱7内的谷粒向外部排出的谷粒排出装置的排出螺旋输送器9。排出螺旋输送器9在前端部具有排出口9a,将贮存于谷粒箱7的谷粒从排出口9a排出。从排出口9a排出的谷粒被投入卡车的货箱、集装箱等。
在行驶机体4上,在脱粒部6的后方设置有废秸秆处理部10,该废秸秆处理部10对借助脱粒部6的脱粒处理后的废秸秆进行处理。废秸秆处理部10具有废秸秆输送装置10a和废秸秆切断装置10b。废秸秆输送装置10a将由脱粒部6脱粒完毕的谷杆(废杆)向后方输送并向机体的外部排出、或者向废秸秆切断装置10b输送。废秸秆切断装置10b将从废秸秆输送装置10a输送来的废杆切断并向机体的外部排出。
在行驶机体4上,在收割部5的右方且谷粒箱7的前方设置有由驾驶室13覆盖的驾驶部14。在驾驶部14的前部设置有作为转向操作部的方向盘部15,在方向盘部15的后方设置有驾驶席16,在驾驶席16的侧方配设有各种操作件。
在驾驶部14的下方设置有包括发动机11在内的原动机部。发动机11例如是柴油发动机。发动机11的动力经由变速装置等向联合收割机1的各部所具备的各种装置传递。
使用图1至图3对收割部5进行说明。收割部5构成为:具有作为收割框架的收割支承机框20,使分禾板21、扶起装置22、耙拢装置23、割刀装置24、谷杆输送装置25等支承于该收割支承机框20。收割部5所具有的各装置通过从发动机11传递动力而进行工作。
分禾板21是构成收割部5所具有的分禾部50的分禾器的一个例子,设置于收割部5的前端。分禾板21具有尖细形状,对田地中种植的谷杆进行分禾。扶起装置22设置于分禾板21的后侧,通过使由链条连结的多个搂齿22a动作,而将倒伏的谷杆扶起。
耙拢装置23设置于扶起装置22的后侧,构成为包括进行链条驱动的输送机构23a、旋转捆束器(日语:回転パッカー)23b等,耙拢装置23耙拢谷杆。此外,在图3中,仅示出耙拢装置23中设置于左侧端部的构成部分,省略了其他构成部分的图示。
割刀装置24是将已扶起的谷杆的根株切断的推剪式装置。谷杆输送装置25是输送已收割的谷杆的装置,将多行的收割谷杆汇合并向后上方夹持输送,以横倒姿势向脱粒部6的供料链6b的始端部交接。
如图1所示,收割支承机框20由在行驶机体4的前侧配置为前低后高状的支承框架26支承。支承框架26设置于机体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在支承框架26的前侧设置收割支承机框20。
如图3所示,收割支承机框20具有:横框架31,在机体的左右方向上延伸;和多个分禾框架32、34,从横框架31向前方延伸突出。收割支承机框20在横框架31接受支承框架26的支承。
横框架31是由方管状的部件构成的直线状的框架部分。分禾框架32、34是由圆管状的部件构成的框架部分,具有规定的屈曲形状或弯曲形状,在俯视中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分禾框架32、34通过使后端部或后部固定支承于横框架31,而被支承为悬臂状。
多个分禾框架32、34在左右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地并列配置。分禾框架32、34设置有比联合收割机1的收割行数多1的根数。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联合收割机1是6行收割,设置有7根分禾框架32、34。7根分禾框架32、34中位于左起第二、第六个位置的分禾框架34具有与其余的多个(5根)分禾框架32不同的形状。
在左右相邻的分禾框架32、34间配置有扶起装置22,合计设置有6台扶起装置22。扶起装置22的下部经由未图示的支承撑条等而连结支承于各分禾框架32、34的前部。另外,在各分禾框架32、34的前端安装有分禾板21。此外,作为多个分禾板21,按规定配置设置有比较大的和比较小的两种分禾板21。在本实施方式中,4个比较大的分禾板21和3个比较小的分禾板21在左右方向上交替配置。
具备以上这样的结构的收割部5通过作为升降用装置的液压缸18(参照图1)而可绕规定轴转动地装配于行驶机体4。即,收割部5设置为通过由液压缸18的伸缩动作实现的转动动作而相对于行驶机体4可升降。液压缸18设置于行驶机体4与支承框架26之间。支承框架26的后端部作为收割部5的升降动作的转动支点,可绕左右方向的轴转动地支承于行驶机体4。
如以上这样,联合收割机1将收割部5可升降地设置于行驶机体4。而且,联合收割机1为了控制收割部5距地面G1的高度亦即收割高度(对地高度),而具备收割高度检测装置40。在这样的结构中,基于收割高度检测装置40的检测信号,控制使收割部5升降的液压缸18的动作,进行收割高度的自动控制。
液压缸18的动作通过作为控制阀的电磁阀的动作控制而控制。构成联合收割机1所具备的控制部的控制装置(图示略)基于收割高度检测装置40的检测信号,控制液压缸18的控制阀的动作,从而控制收割高度。
收割高度的自动控制是:基于收割高度检测装置40的检测信号,以将收割部5的收割高度维持为设定值的方式,控制液压缸18的控制阀的动作,自动地升降控制收割部5。在收割高度的自动控制中,控制装置以由收割高度检测装置40检测到的收割高度成为预先设定的目标值(以下称为“收割高度目标值”)的方式,控制收割部5的高度。
即,控制装置在检测到的收割高度低于收割高度目标值的情况下,使收割部5上升,在检测到的收割高度高于收割高度目标值的情况下,使收割部5下降,从而,以收割部5的高度保持为与收割高度目标值对应的高度的方式进行收割部5的升降控制。此外,在驾驶部14设置有收割高度调整用的操作部,例如,在收割高度的自动控制中,进行使通过操作部的操作实现的收割高度的调整优先的控制。收割高度目标值例如为10mm、30mm、50mm等。
如以上这样,联合收割机1具备:收割部5,具有包括分禾板21在内的分禾部50,可升降地设置于行驶机体4;和收割高度检测装置40,用于检测收割部5的高度亦即收割高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收割高度检测装置40配置于7个分禾板21中位于左起第二、第六个位置的分禾板21A的后侧(参照图3)。分禾板21A由形状与其他分禾框架32不同的分禾框架34支承。分禾板21A是两种分禾板21中比较小的分禾板21。这样,联合收割机1具备两个收割高度检测装置40。但是,联合收割机1所具备的收割高度检测装置40的数量、设置收割高度检测装置40的位置并不限定。收割高度检测装置40例如也可以设置于左端或右端的分禾板21的后侧的一处。
使用图4至图14对收割高度检测装置40的结构及收割高度检测装置40的支承结构进行说明。收割高度检测装置40具备:装置主体41;接地体42;收割高度传感器亦即检测传感器43;以及单元支承体44,是支承装置主体41的部件。
在收割高度检测装置40中,通过装置主体41、接地体42以及检测传感器43,构成一体的传感器单元45(参照图12),该传感器单元45可绕左右方向的轴转动地支承于单元支承体44。单元支承体44可绕前后方向的轴转动地支承于分禾部50。
收割高度检测装置40整体上可绕前后方向的轴转动地支承于分禾部50,并且使传感器单元45可绕左右方向的轴转动地支承于单元支承体44。收割高度检测装置40绕前后方向的轴的转动、以及传感器单元45绕左右方向的轴的转动是根据作用于收割高度检测装置40的外力而进行的。以下,以外力未作用于收割高度检测装置40的状态为基准状态,对基准状态的收割高度检测装置40进行基本性的说明。
在传感器单元45中,装置主体41例如在由金属制的铸件构成的机壳51内,具有使各种齿轮、弹簧等支承于规定的轴的结构。机壳51具有由右机壳体52和左机壳体53构成的左右两分体构造,该右机壳体52形成机壳51的主体部,该左机壳体53盖状地覆盖右机壳体52的左侧。右机壳体52和左机壳体53在侧视中在机壳51周围的4处,通过固定螺栓55相互固定。机壳51在侧视中具有以前后方向(图7中的左右方向)为长边方向的大致矩形状的外形。机壳51在侧视中是上边侧向上侧凸的山形形状。
在传感器单元45中,接地体42从机壳51的后端的后侧向下方延伸突出。另外,检测传感器43以附属设置于机壳51的右侧面部的形态设置。
单元支承体44是宽度窄的板状部件以在俯视中呈规定形状的方式屈曲形成的形态的部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如图9及图10所示,单元支承体44具有:第一支承体46,主要构成单元支承体44的左侧的部分;和第二支承体47,主要构成单元支承体44的右侧的部分。
单元支承体44具有:左侧面部44a,在前后方向上细长;前面部44b,形成为从左侧面部44a的前端部朝向右方呈直角状;以及右侧面部44c,形成为从前面部44b的右端部朝向后方,在前后方向上细长。形成单元支承体44的这些面部均是纵面部。
即,第一支承体46及第二支承体47均是以在俯视中呈规定形状的方式屈曲形成的形态的板状部件,通过这些支承体形成左侧面部44a、前面部44b以及右侧面部44c。单元支承体44整体上具有下侧的缘部位于大致恒定高度的位置的形状。
如图9及图10所示,第一支承体46具有:外侧壁面部46a,形成单元支承体44的左侧面部44a;前侧壁面部46b,形成单元支承体44的前面部44b的一部分;以及内侧壁面部46c,形成为从前侧壁面部46b的右端部朝向后方呈直角状。内侧壁面部46c形成为相对于外侧壁面部46a的前端部在左右方向上对置。第一支承体46通过外侧壁面部46a、前侧壁面部46b以及内侧壁面部46c,在俯视中呈大致“J”字状的屈曲形状(参照图9)。
第二支承体47具有:侧壁面部47a,形成单元支承体44的右侧面部44c;前侧壁面部47b,形成单元支承体44的前面部44b的一部分;以及斜面壁面部47c,形成于由侧壁面部47a和前侧壁面部47b形成的角部,在仰视中呈倒角形状。
单元支承体44的左侧面部44a(第一支承体46的外侧壁面部46a)是以左右方向为板厚方向的前后细长的板状的部分。左侧面部44a使前侧的大致一半成为使上下方向的尺寸(宽度)比较宽的宽幅的部分,使后侧的大致一半成为相对于前侧的部分具有大致1/2~1/3左右的宽度的窄幅的部分。左侧面部44a在前后的中央部的上侧,具有以从前侧到后侧缓缓地使宽度变狭的方式向下倾斜的斜边部。左侧面部44a在前后方向使后端部的位置比机壳51的后端部更向后方延伸突出。
单元支承体44的前面部44b是以前后方向为板厚方向的板状的部分。前面部44b使上下方向的尺寸和左侧面部44a的前部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大致相同。前面部44b在左右方向具有左侧面部44a的前后方向的长度的1/2左右的尺寸。前面部44b由第一支承体46的前侧壁面部46b、和第二支承体47的前侧壁面部47b形成。具体而言,前面部44b是第二支承体47使前侧壁面部47b从前侧重叠于第一支承体46的前侧壁面部46b的右侧的部分而成的部分。
第一支承体46及第二支承体47通过贯通前侧壁面部46b、47b彼此的重叠部分的螺纹体48及螺母49而紧固固定,从而相互连结。螺纹体48使螺纹部从第二支承体47的前侧壁面部47b向前方突出,螺母49旋合于该突出部分。借助螺纹体48的固定部设置于上下两处。
单元支承体44的右侧面部44c(第二支承体47的侧壁面部47a)是以左右方向为板厚方向的前后细长的板状的部分,设置为相对于左侧面部44a在左右方向上对置。右侧面部44c使前侧的部分成为使宽度比较宽的宽幅的部分,使后侧的部分成为相对于前侧的部分具有大致1/2~1/3左右的宽度的窄幅的部分。右侧面部44c使前部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和前面部44b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大致相同。右侧面部44c在前部的上侧,具有以从前侧到后侧缓缓地使宽度变狭的方式向下倾斜的斜边部。右侧面部44c在前后方向使后端部的位置成为与机壳51的后端部大致相同的位置。
单元支承体44使上下开放,并且通过左侧面部44a、前面部44b以及右侧面部44c而在俯视中具有沿着以前后方向为长边方向的大致矩形状的形状。单元支承体44使左侧面部44a、前面部44b以及右侧面部44c分别位于传感器单元45(参照图12)的左侧方、前方以及右侧方,构成包围传感器单元45的周围的周壁部。即,传感器单元45在俯视中设置为大致整体位于由单元支承体44围起的空间部分。
传感器单元45在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上大致整体位于单元支承体44的内侧。特别是,传感器单元45在左右方向使机壳51的大致整体位于第一支承体46的外侧壁面部46a与内侧壁面部46c之间。由此,传感器单元45使机壳51的前端部位于前面部44b的紧后方且外侧壁面部46a(左侧面部44a)的前端部与内侧壁面部46c之间。
另外,传感器单元45在机壳51的左右两侧设置为使左侧面部44a及右侧面部44c位于机壳51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即,传感器单元45在侧视中使机壳51的上下两侧相对于左侧面部44a及右侧面部44c从单元支承体44伸出(参照图7)。
对传感器单元45的各部进行说明。装置主体41可上下转动地设置于第一轴亦即前侧固定轴61。前侧固定轴61是以左右方向为轴向的支轴,以第一轴心P1为中心将传感器单元45支承为可转动(参照图7、图9)。
前侧固定轴61在装置主体41中位于机壳51的前端部附近。前侧固定轴61在使右端部经由支撑板56固定于第一支承体46的内侧壁面部46c的状态下,从内侧壁面部46c朝向左方延伸突出。前侧固定轴61是悬臂状地支承于内侧壁面部46c的固定轴。支撑板56在与内侧壁面部46c的内侧(左侧)重叠的状态下,通过螺栓57在上下两处固定。
前侧固定轴61只要是相对于单元支承体44固定的轴即可。因此,前侧固定轴61也可以是使其左端部固定于单元支承体44的左侧面部44a的前端部从而支承为悬臂状的轴,另外,也可以是固定于左侧面部44a的前端部及内侧壁面部46c这两侧并架设于它们之间的轴。
前侧固定轴61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机壳51旋转。即,机壳51可转动地支承于前侧固定轴61。
这样,传感器单元45相对于作为固定设置于单元支承体44的固定轴的前侧固定轴61,设置为以左右方向为轴向在悬臂支承的状态下可上下转动(参照图7,箭头A1)。即,单元支承体44通过前侧固定轴61将传感器单元45的装置主体41支承为可绕第一轴心P1上下转动。
关于传感器单元45相对于单元支承体44的绕第一轴心P1的转动,传感器单元45通过设置于机壳51内的弹簧等弹性部件亦即机壳复位部件,被向下方转动方向(在左侧观察中为右旋方向)施力。机壳复位部件例如是使线圈状的主体部的两端侧成为直线状的延伸突出部的扭簧。该情况下,以使主体部被前侧固定轴61贯通,使一方延伸突出部卡止于前侧固定轴61侧,并且使另一方延伸突出部卡止于机壳51侧的状态,设置机壳复位部件,机壳复位部件作用有相对于前侧固定轴61侧向下侧按下机壳51的力。由此,传感器单元45被向绕前侧固定轴61的轴向下方转动的方向施力。
另外,在前侧固定轴61的从机壳51向右方的突出部分设置有机壳复位弹簧58,该机壳复位弹簧58用于对传感器单元45相对于前侧固定轴61向下方转动方向施力。机壳复位弹簧58是使线圈状的主体部的两端侧成为直线状的延伸突出部58a的扭簧。
以使主体部被前侧固定轴61贯通,使一方延伸突出部58a插入至形成于机壳51的右机壳体52的前部的右侧的卡止孔部52a(参照图8)并卡止,并且使另一方延伸突出部58a以规定形态卡止于单元支承体44的前面部44b的状态,设置机壳复位弹簧58,机壳复位弹簧58作用有相对于前侧固定轴61侧向下侧按下机壳51的力。由此,传感器单元45被向绕前侧固定轴61的轴向下方转动的方向施力。
另一方面,关于传感器单元45相对于单元支承体44的转动,通过设置于机壳51的机壳限位螺栓59,在基准状态的位置限制传感器单元45向下方的转动。机壳限位螺栓59从左方旋插至左机壳体53的上缘部的前后中间部,使头部从左机壳体53朝向左方突出。机壳限位螺栓59位于4根固定螺栓55中位于上前的固定螺栓55的后侧附近。
通过这样的结构,在基准状态下,传感器单元45通过使机壳限位螺栓59的头部抵接于单元支承体44的左侧面部44a的上缘,而禁止相对于单元支承体44的向下方的相对转动。此外,传感器单元45相对于单元支承体44的卡止部也可以是左机壳体53的一部分突出形成的突起部分。
这样,对于传感器单元45的绕前侧固定轴61的转动,以被向下方转动方向施力的状态,限制从基准状态相对于单元支承体44的下方转动。因此,使传感器单元45绕前侧固定轴61向上方转动这样的来自地面G1等的外力作用于传感器单元45,从而传感器单元45克服机壳51内的机壳复位部件及机壳复位弹簧58的作用力向上方转动。向上方转动了的状态下的传感器单元45通过解除外力的作用,而通过机壳复位弹簧58等的作用力自动地向下方转动,通过机壳限位螺栓59对单元支承体44的卡止作用而返回至基准状态的位置。
接地体42通过位于前侧固定轴61的后方的第二轴亦即后侧转动轴62可转动地支承于装置主体41。后侧转动轴62是以左右方向为轴向的支轴,以第二轴心P2为中心,将接地体42可转动地支承于装置主体41的机壳51。
后侧转动轴62位于机壳51的后端部附近,经由衬套等轴承部件可相对旋转地支承于机壳51。在后侧转动轴62的从机壳51向右方的突出部分固定设置接地体42。接地体42具有:接地体主体部42a,是从装置主体41向下方延伸突出的部分;和支承臂部42b,是支承于后侧转动轴62的支承部分。接地体主体部42a及支承臂部42b均是具有规定形状的板状的部分。
接地体主体部42a是具有从上侧到下侧宽度(左右方向的尺寸)缓缓地变大的向下变宽的形状的刮片状的部分。接地体主体部42a在侧视中呈前侧成为凸侧的钝角状的屈曲形状。接地体主体部42a的最大宽度与机壳51的左右宽度大致相同,接地体主体部42a在左右方向位于机壳51的左右宽度内。
支承臂部42b从位于机壳51的紧后方的接地体主体部42a的上端部,以沿着机壳51的方式向右前侧延伸突出,固定于后侧转动轴62。对于支承臂部42b,其前部成为以左右方向为板厚方向的固定面部,使该固定面部被后侧转动轴62的右端部贯通,通过螺母68等紧固固定于后侧转动轴62。在后侧转动轴62的右端部形成有接受螺母68的旋合的螺纹部。
这样,接地体42固定于后侧转动轴62,并以第二轴心P2为中心与后侧转动轴62一体地转动。接地体42以在其转动范围内不与机壳51干涉的方式设置。关于接地体42的转动位置,将基准状态下的收割高度检测装置40中的接地体42的位置作为基准位置。
接地体42进行如下的转动,作为相对于装置主体41的绕后侧转动轴62的相对转动。即,接地体42在使前端与地面G1接触的状态下,由于由联合收割机1前进带来的来自地面G1的拖曳阻力(接地滑动阻力),以使前端侧向后方移动的方式转动(后方转动)(参照图7,箭头C1)。另一方面,接地体42由于由联合收割机1后退带来的接地滑动阻力,以使前端侧向前方移动的方式转动(前方转动)(参照图7,箭头C2)。
检测传感器43是检测接地体42绕后侧转动轴62的转动量的传感器。检测传感器43设置于收割高度检测装置40所具备的第三轴亦即中间转动轴70,根据中间转动轴70的转动量,检测接地体42绕后侧转动轴62的转动量。
中间转动轴70是以左右方向为轴向的支轴,以第三轴心P3为中心,经由衬套等轴承部件可相对转动地支承于装置主体41的机壳51。中间转动轴70在前后方向位于前侧固定轴61与后侧转动轴62的中间。
检测传感器43是旋转式电位计,经由中间转动轴70及后侧转动轴62,检测接地体42的旋转位置。检测传感器43在右机壳体52的右侧面部,通过螺栓73在前后两处固定于右机壳体52。
检测传感器43接受中间转动轴70的右端部的连结,以中间转动轴70为检测轴,直接地检测中间转动轴70绕第三轴心P3的旋转位置。检测传感器43具有:主体部43a;和连接器部43b,在主体部43a中连接信号线。连接器部43b连接作为信号线的线束80的一端侧(参照图6)。检测传感器43通过线束80与装备于行驶机体4侧的控制装置连接。
连接器部43b是从主体部43a朝向斜后上方突出的筒状的部分。一端侧与连接器部43b连接的线束80成为从检测传感器43朝向斜后上方延伸突出的形态。此外,检测传感器43作为与控制装置的连接结构,也可以具有使信号线从主体部直接延伸突出的结构。
中间转动轴70接受伴随接地体42的转动的后侧转动轴62的旋转动力的传递而转动。中间转动轴70经由设置于后侧转动轴62及中间转动轴70各轴的齿轮等,接受后侧转动轴62的旋转动力的传递。中间转动轴70的转动由检测传感器43检测。此外,接地体42设置为:使用设置于机壳51内的弹簧等弹性部件亦即接地体复位部件,通过接地体复位部件、机壳复位部件等的作用力(转矩)的设定等,在未接受外力的作用的状态下,将绕后侧转动轴62的转动定位于规定的基准位置。
在具备以上这样的结构的收割高度检测装置40中,接地体42设置为:在位于比基准位置靠后方的位置的状态下,相对于绕前侧固定轴61的转动停止的状态下的装置主体41,绕后侧转动轴62转动。即,例如在联合收割机1的机体前进时等,在接地体42接受来自前方的挤压作用而向比基准位置靠后侧转动的状态下,装置主体41不绕前侧固定轴61转动,仅接地体42相对于装置主体41绕后侧转动轴62相对转动。
然后,检测传感器43检测接地体42从基准位置向后方的转动量。即,接地体42从接地体42处于基准位置的状态相对于装置主体41向后方的相对转动作为用于检测收割高度的转动,由检测传感器43检测。
另一方面,关于接地体42相对于装置主体41的相对转动,接地体42从基准位置向前方的转动是伴随机壳51的上升的转动。即,在接地体42从基准位置向前方转动中,与接地体42的转动连动,装置主体41整体绕前侧固定轴61上升转动。这里,在接地体42相对于装置主体41从基准位置向前方的相对转动中,中间转动轴70不转动,不进行检测传感器43对中间转动轴70的转动的检测。
如以上这样,收割高度检测装置40构成为在接地体42相对于装置主体41从基准位置向后方的转动状态下,进行检测传感器43对接地体42的转动量的检测。
通过具备以上这样的结构的收割高度检测装置40,联合收割机1基于检测传感器43的检测信号,检测收割部5的高度(收割高度)。如上所述,收割高度检测装置40检测接地体42的后方转动,所以主要在联合收割机1的机体前进时,进行收割高度的检测。
在收割高度检测装置40中,检测传感器43检测与接地体42的转动连动转动的中间转动轴70的转动位置,从而检测分禾板21距地面G1的高度、即收割高度。接地体42的检测信号通过线束80发送至控制装置。控制装置接受来自检测传感器43的检测信号的输入,基于该检测信号,以将根据检测结果算出的收割高度保持为设定值的方式,使液压缸18(参照图1)动作,调整收割高度。
收割高度检测装置40通过单元支承体44支承于分禾部50的支承结构,被支承为能够以沿着前后方向的轴心线O1(参照图7、图9)为中心左右摆动的方式转动。
对分禾部50的结构进行说明。分禾部50包括:分禾框架34,设置于收割部5的下部;和分禾板21,设置于分禾框架34的前侧。这里,与收割高度检测装置40的支承有关的分禾板21及分禾框架34是分别位于左起第二、第六个位置的分禾板21A及分禾框架34(参照图3)。
分禾框架34从后端侧到前端侧具有以下各部。即,如图4所示,分禾框架34具有:后侧倾斜部101,是前低后高的倾斜部分;中间水平部102,是水平状的部分;以及前侧倾斜部103,是与中间水平部102一起形成钝角状的角部的前高后低的倾斜部分。后侧倾斜部101具有前部的倾斜相对于后部比较陡的屈曲形状。中间水平部102及前侧倾斜部103形成弯曲状的角部104。分禾框架34以后侧倾斜部101的后端部为基端部,以前侧倾斜部103的前端部为前端部。
分禾框架34使后侧倾斜部101的后端部位于横框架31的上方,经由固定设置于横框架31的支承部件105,使后侧倾斜部101固定于横框架31(参照图4)。支承部件105由通过焊接等固定于横框架31、分禾框架34的多个板状的部件构成。
分禾板21具有:分禾板主体121;和肋板部122,设置于分禾板主体121的后侧。分禾板主体121在平面剖视观察中是前侧为凸侧的板状的部件,在正面观察及平面观察中具有从后侧到前侧缓缓地变为窄幅的尖锐形状。分禾板主体121在侧视中具有前低后高且后下侧为凸侧的弯曲形状。
肋板部122是以左右方向为板厚方向的板状的部分,在分禾板主体121的正面板部的后侧,设置于分禾板主体121的左右中央部。肋板部122通过焊接等将板状的部件固定于分禾板主体121,从而设置为与分禾板主体121一体的部分。肋板部122相对于分禾板主体121设置在上下方向的从大致中央部到下端(前端)的范围。
肋板部122设置为:具有沿着分禾板主体121的侧视中的弯曲形状的形状,并且在平面剖视观察中以与分禾板主体121一起形成箭头形状的方式从分禾板主体121向后侧突出。在分禾板主体121设置有肋板部122的结构具有大致左右对称的形状。
另外,分禾部50包括设置于分禾板21的后侧的作为分禾板支承部件的挂钩125。挂钩125与挂钩支承板124一起构成分禾器支承部120。分禾器支承部120接受分禾板21的安装,并且固定于分禾框架34,从而将分禾板21支承于分禾框架34。
挂钩125是长条状的板状部件,以使其长边方向沿着分禾板21的后高的倾斜的方式,设置为后高的倾斜状。挂钩125在分禾板主体121的延伸方向具有使后端部位于分禾板主体121的后端部的下侧的附近并且使前端部位于肋板部122的前后的大致中央部的长度。
挂钩125使其后部亦即挂钩后部125a成为比较窄幅的板状部分,配置为倾斜状,并且使比挂钩后部125a靠前侧的部分成为相对于挂钩后部125a宽幅的挂钩前部125b。挂钩前部125b是挂钩125中位于装置主体41的前方的部分。挂钩前部125b在挂钩125中与挂钩后部125a一起形成直线状的上缘部,并且在侧视中形成向沿着大致矩形状的下侧的突出部,使挂钩125的前部的上下方向的尺寸部分地变大。挂钩前部125b在侧视中后部从分禾板21向下侧伸出。挂钩前部125b在挂钩125的前部形成水平状的下缘部125c。
挂钩125经由挂钩支承板124固定于分禾框架34。挂钩支承板124是以左右方向为板厚方向的板状的部件,通过焊接等固定设置于分禾框架34的前侧倾斜部103。挂钩支承板124设置为从前侧倾斜部103的上部的前侧以沿着分禾板21的倾斜的方式朝向前下方突出。
挂钩支承板124在侧视中具有从后侧到前侧缓缓地使上下方向的尺寸变小的大致三角形状的外形。挂钩支承板124配置于筒状的前侧倾斜部103的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部。此外,挂钩支承板124具有比挂钩125厚的板厚。
挂钩125在使挂钩后部125a从左侧重叠于挂钩支承板124的状态下,在前后两处通过螺栓127及螺母128紧固固定于挂钩支承板124。螺栓127贯通挂钩125及挂钩支承板124,旋插于螺母128。挂钩支承板124在后部具有在左侧观察中从挂钩125的后部向下方突出的下方露出部124a。下方露出部124a在挂钩支承板124中是在左侧观察中比借助螺栓127的两处固定部中的后侧的固定部靠下侧的部分,且是位于挂钩125的后端部与前侧倾斜部103之间的部分。
在挂钩125安装有分禾板21。分禾板21在使肋板部122的后部从右侧重叠于挂钩前部125b的状态下,在前后两处通过螺栓141及螺母142紧固固定于挂钩125。螺栓141贯通挂钩125及肋板部122,旋插于螺母142。
这样,挂钩125通过固定于分禾框架34,而将分禾板21支承于分禾框架34的前方。分禾板21可调整位置地安装于分禾器支承部120。在本实施方式中,分禾板21设置为可调整相对于构成分禾器支承部120的挂钩125的安装角度(倾斜角度)。即,分禾板21可调整角度位置地安装于挂钩125。
具体而言,如图7所示,在挂钩125相对于肋板部122的借助螺栓141的前后两处固定部中的后侧的固定部,供螺栓141贯通于挂钩125的螺栓孔125d是以后低的倾斜方向为长边方向的长孔。另外,前侧的固定部中的挂钩125的螺栓孔125e是供螺栓141贯通的圆形的孔。
通过这样的挂钩125的固定构造,分禾板21相对于挂钩125,在以前侧的借助螺栓141的固定部的中心为转动支点B0的转动方向,在长孔的螺栓孔125d的可动范围内,可调整安装角度(倾斜角度)(参照图4,箭头B1)。即,分禾板21能够在以下侧的固定部为支点的转动范围内,进行使后侧升降的升降转动作为位置调整。此外,在图7及图8中,用双点划线示出下降状态下的分禾板21,用单点划线示出上升状态下的分禾板21。
收割高度检测装置40可绕前后方向的轴转动地支承于具备以上这样的结构的分禾部50。收割高度检测装置40在其前侧具有轴支承部130作为支承于分禾部50的支承部分,通过该轴支承部130,支承为能够以前后方向的轴心线O1为转动轴进行转动。
轴支承部130设置于分禾板21的后侧。轴支承部130具有:突起部132,是设置于分禾板21的后侧的支承部;和支承轴部131,设置于单元支承体44的前端部,并支承于突起部132。轴支承部130具有使从单元支承体44的前面部44b的前侧壁面部46b朝向前方突出地设置的支承轴部131支承于在挂钩125的下端部设置的突起部132的结构。即,收割高度检测装置40的前端部侧经由突起部132安装于挂钩125。
支承轴部131从单元支承体44的前侧壁面部46b朝向前方突出。支承轴部131通过使销状的轴体以前后方向为轴向通过焊接等贯通固定于前面部44b而设置。支承轴部131是与单元支承体44一体的部分,使轴心与轴心线O1一致。
如图13所示,突起部132是通过圆筒状的内周面132a形成轴支承空间132b的中空圆筒状的部分,使后侧开口,并且使前侧成为尖细状的锥部132c。突起部132通过将圆筒状的部件固定于挂钩125的下端部而设置。
挂钩125在其下端部,在侧视中具有形成沿着突起部132的前部的侧视形状的屈曲形状的切口状的凹部125f。形成突起部132的圆筒状的部件在使前部嵌合于挂钩125的凹部125f的状态下,通过焊接等固定设置于挂钩125。突起部132具有比挂钩125的板厚大的外径,在左右方向使挂钩125位于中央部。
支承轴部131在使其前部插入至轴支承空间132b内的状态下可转动地支承于突起部132。突起部132使后侧的开口侧的面端接近单元支承体44的前面部44b的前表面。支承轴部131在与突起部132的内周面132a之间,夹有作为供支承轴部131贯通的轴承部件的圆筒状的衬套134及O型环136。O型环136位于突起部132的开口端部的附近,以外嵌于在支承轴部131形成的外周槽131c的状态设置。
支承轴部131相对于突起部132,通过从突起部132的外侧朝向径向内侧旋插的止动螺钉137及锁紧螺母138而防脱。锁紧螺母138通过焊接等固定于突起部132的外周面。止动螺钉137旋插于锁紧螺母138,并且贯通突起部132的周壁,卡合于支承轴部131。止动螺钉137使其前端部位于在比支承轴部131的衬套134靠前侧的部分由缩径部131a形成的外周槽内,从而卡合于支承轴部131(参照图13)。
这样,轴支承部130经由挂钩125,并通过突起部132,将设置于单元支承体44的前部的支承轴部131支承于分禾板21。由此,轴支承部130将收割高度检测装置40的前侧以能够以前后方向为转动轴进行转动的方式支承于分禾部50。收割高度检测装置40通过轴支承部130悬臂支承于分禾部50。
如以上这样,收割高度检测装置40使单元支承体44相对于分禾部50支承为能够绕前后方向的轴心线O1转动,从而使支承于单元支承体44的传感器单元45支承为可左右摆动。
收割高度检测装置40通过设置于轴支承部130的复位弹簧147,以位于规定的中立位置的方式,对绕前后方向的轴的转动弹性地定位。复位弹簧147是所谓的扭簧,在线圈状的部分的两端侧具有直线状的延伸突出部147a。复位弹簧147以使其线圈状的部分被突起部132的后部贯通,并使两端的延伸突出部147a向上方延伸突出的状态设置。
另一方面,在单元支承体44中,从前侧壁面部46b朝向前方突出地设置有卡止销148。卡止销148从设置于前侧壁面部46b的上缘部的半圆状的突出部44g向前方突出,位于突起部132的上方。
复位弹簧147使延伸突出部147a位于卡止销148的左右两侧,通过延伸突出部147a从左右两侧带有弹力地夹持卡止销148。另外,复位弹簧147使延伸突出部147a位于处于卡止销148的上方的挂钩125的下部的左右两侧,通过左右的延伸突出部147a带有弹力地夹持挂钩125。
通过这样的结构,若使收割高度检测装置40绕轴心线O1转动的规定大小以上的外力作用于收割高度检测装置40,则收割高度检测装置40在根据转动方向通过卡止销148按压一方延伸突出部147a并且使另一方延伸突出部147a卡止于挂钩125的状态下,克服复位弹簧147的弹力进行转动。然后,若外力的作用消失,则收割高度检测装置40通过复位弹簧147的弹力而复原至中立位置。
在具有以上这样的结构的收割高度检测装置40中,单元支承体44作为保护部件发挥功能。作为保护部件的单元支承体44将装置主体41支承于对设置于收割部5的前端的分禾板21进行支承的分禾器支承部120,从前侧及左右两侧保护装置主体41。
单元支承体44经由从前面部44b朝向前方突出的支承轴部131及突起部132,可绕前后轴转动地支承于挂钩125。另外,单元支承体44经由从内侧壁面部46c朝向左方突出的前侧固定轴61,将装置主体41支承为可绕左右轴转动。
这样,单元支承体44在挂钩125与装置主体41之间作为支承装置主体41的支承部件设置于挂钩125。即,装置主体41经由单元支承体44设置于挂钩125。
另外,单元支承体44使前面部44b位于装置主体41的前方,通过前面部44b从前侧保护装置主体41。单元支承体44以在正面观察中将前面部44b的大部分重叠于装置主体41的机壳51的状态,从前侧覆盖机壳51。
单元支承体44使左侧面部44a及右侧面部44c分别位于装置主体41的左方及右方,通过左侧面部44a及右侧面部44c从左右两侧保护装置主体41。单元支承体44以在左侧观察中将左侧面部44a的大部分重叠于机壳51的状态,从左侧覆盖机壳51。另外,单元支承体44以在右侧观察中将右侧面部44c的大部分重叠于机壳51的状态,从右侧覆盖机壳51。
这样,单元支承体44包括左右的侧方板部亦即左侧面部44a及右侧面部44c作为从左右两侧保护装置主体41的部分,该左右的侧方板部亦即左侧面部44a及右侧面部44c是以左右方向为板厚方向的板状的部分。
另外,单元支承体44以能够与装置主体41一体地以前后方向为轴向转动的方式设置于分禾器支承部120。即,通过经由挂钩125并借助轴支承部130将收割高度检测装置40支承于分禾板21的结构,而单元支承体44与经由前侧固定轴61连结的装置主体41一体地,可绕轴心线O1转动地支承于挂钩125。
另外,在单元支承体44中,在左侧面部44a及右侧面部44c各自的后侧,设置有作为以位于装置主体41的后方的方式向相互相对的方向屈曲的屈曲部的左右的屈曲面部(151、152)。
左侧面部44a在前后方向比装置主体41的后端更向后方延伸,在左侧面部44a的后侧设置有左屈曲面部151。左屈曲面部151是从以左右方向为板厚方向的板状的部分的左侧面部44a的后端以在仰视中与左侧面部44a一起形成钝角的方式朝向左右内侧(右侧)屈曲的部分。左屈曲面部151在第一支承体46的后端部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左侧面部44a与左屈曲面部151所形成的角度为约130°。
左屈曲面部151具有从左侧面部44a侧到前端侧缓缓地使上下方向的尺寸变小的稍微尖细的锥形状。左屈曲面部151设置为使前端部151a位于机壳51的左侧的部分的后方。左屈曲面部151使前端部151a成为形成半圆筒状的面的圆弧状的圆角形状部。
右侧面部44c的后侧的右屈曲面部152是从以左右方向为板厚方向的板状的部分的右侧面部44c的后端以在仰视中与右侧面部44c一起形成钝角的方式朝向左右内侧(左侧)屈曲的部分。右屈曲面部152在第二支承体47的后端部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左侧面部44a和右屈曲面部152所形成的角度为约120°。
右屈曲面部152具有从右侧面部44c侧到前端侧缓缓地使上下方向的尺寸减小的稍微尖细的锥形状。右屈曲面部152设置为使前端部152a位于机壳51的右侧的部分的后方。右屈曲面部152使前端部152a成为形成半圆筒状的面的圆弧状的圆角形状部。
左屈曲面部151及右屈曲面部152设置为使前端部151a、152a彼此相对。如图10所示,左右的屈曲面部151、152设置为在左右方向,使各自的前端部151a、152a处于位于收割高度检测装置40的后方的分禾框架34的外径的范围D0内。即,在左右方向,左屈曲面部151的前端部151a位于比分禾框架34的左端的位置D1靠右侧(图10中的下侧),右屈曲面部152的前端部152a位于比分禾框架34的右端的位置D2靠左侧(图10中的上侧)。
在如以上这样单元支承体44具有左右的屈曲面部151、152的结构中,装置主体41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成为由单元支承体44从左右两侧遍及机壳51的前后方向整体地覆盖的状态。而且,单元支承体44的后侧中的左屈曲面部151与右屈曲面部152的前端部151a、152a间的间隙153成为由分禾框架34的角部104从后方覆盖的形态。间隙153在俯视中成为由分禾框架34覆盖的状态。此外,左屈曲面部151及右屈曲面部152各自的相对于左侧面部44a或右侧面部44c的屈曲角度的大小并不限定,该屈曲角度也可以是锐角的角度,也可以是直角。
另外,构成分禾器支承部120的挂钩125中,在挂钩前部125b设置有作为前方引导部的水平引导板部160,该水平引导板部160位于装置主体41的前方,伴随机体的前进而向左右外侧引导谷杆。水平引导板部160是水平板状的部分,通过将板状的部件的前方引导板固定于挂钩125的下侧而设置。
水平引导板部160通过焊接等将平板状的前方引导板固定于挂钩125的下缘部125c中的水平面状的下表面而设置。水平引导板部160在仰视中具有以顶点侧为前侧的大致等腰三角形状的外形。水平引导板部160在左右两侧具有大致等腰三角形状的外形中的斜边部所对应的引导缘部162。
水平引导板部160使挂钩125在左右方向位于大致中央部,使左右两侧的大部分从挂钩125向左右伸出。另外,水平引导板部160使前端部亦即顶部163从挂钩125的下缘部125c向前方突出,位于肋板部122的左侧。在水平引导板部160的顶部163侧形成有用于避免与肋板部122的干涉的直角状的切口部164。
水平引导板部160使后缘部位于复位弹簧147的下方。水平引导板部160使后表面165在前后方向位于比单元支承体44的前面部44b稍微靠前方的位置。在水平引导板部160的后缘部形成有用于避免与绕前后方向的轴转动的收割高度检测装置40的干涉的大致U字状的切口部166。
另外,在收割高度检测装置40中,检测传感器43以安装于装置主体41的机壳51的外侧的状态设置。在像这样在装置主体41的外侧配置有检测传感器43的结构中,在装置主体41设置有包覆检测传感器43的传感器罩170。
传感器罩170以主要从上侧、右侧以及后上侧覆盖检测传感器43的方式,设置于被安装于机壳51的右侧的检测传感器43。传感器罩170是由多个面部构成为大致箱状的一体的部件,通过安装于机壳51,而构成使前侧及后下侧开放的罩部分。传感器罩170例如是树脂制、金属制的部件。
传感器罩170具有:上面部171;右侧面部172;后上面部173;与右侧面部172对置的左侧面部174。在传感器罩170的左侧设置有用于将传感器罩170固定于机壳51的固定面部175。传感器罩170通过上面部171及右侧面部172,从上方及右方包覆检测传感器43整体。通过上面部171及右侧面部172,在右机壳体52的右前侧与右机壳体52一起形成前侧的开口部170a。
固定面部175具有沿着侧视中呈山形形状的机壳51的上边侧的后侧的外形的形状。固定面部175具有:水平状的前面部,从上面部171的前部向左侧延伸突出;和后倾斜面部,是该前面部的后侧的部分,且沿着左侧面部174的下缘部呈前高后低的倾斜状。
传感器罩170在固定面部175的前面部和后倾斜面部的前后中间部这两处通过螺栓176固定于机壳51。螺栓176贯通固定面部175,旋插于形成于机壳51的右机壳体52的螺孔52b(参照图12)。
传感器罩170使上面部171及右侧面部172的前缘部的位置同检测传感器43的前端的位置大致一致。在右侧面部172的前缘部,遍及上下方向整体地设置有朝向左右内侧呈四分之一圆筒状的曲面形状的弯曲面部177。
传感器罩170使后部成为从机壳51的上部朝向后方突出的伸出部178。伸出部178由上面部171及右侧面部172各自的后部、后上面部173、左侧面部174形成,在检测传感器43的连接器部43b的后侧形成有由传感器罩170围起的内部空间。该内部空间通过右侧面部172、后上面部173以及左侧面部174形成朝向传感器罩170的后下侧开口的开口部179。伸出部178的内部空间在传感器罩170内是线束80对检测传感器43的连接部及其附近部分的配设空间。
另外,在分禾器支承部120设置有左前引导板部201、左后引导板部202、右前引导板部203以及右后引导板部204作为上方引导部,该上方引导部具有位于装置主体41的上方的部分,伴随机体的前进而向左右外侧引导谷杆。
左前引导板部201是侧视中呈规定的屈曲形状的板状的部分,通过焊接等将板状的部件固定于挂钩125的左侧表面125g而设置。左前引导板部201以沿着挂钩125的前低后高的倾斜的方式设置为倾斜状。左前引导板部201以在侧视中相对于前低后高的倾斜方向正交的方向为板厚方向。
左前引导板部201作为侧视中呈屈曲形状的部分,从前侧到后侧具有:前倾斜部201a;中间倾斜部201b,倾斜比前倾斜部201a缓;以及后倾斜部201c(参照图7)。左前引导板部201设置为使由前倾斜部201a和中间倾斜部201b的前部构成的前侧的大致一半在左侧观察中由分禾板21的左侧的部分包覆。此外,通过使分禾板21上升转动,而成为左前引导板部201的整体或大致整体露出的状态(参照图7)。
左前引导板部201使由中间倾斜部201b的后部和后倾斜部201c构成的后侧的大致一半在侧视中位于分禾板21的下缘的下方,从分禾板21露出。左前引导板部201使后倾斜部201c的左右宽度相对于其他部分向左侧扩展,使后倾斜部201c的左侧的部分在正面观察中从分禾板21朝向左方向外侧伸出。
左前引导板部201在左右方向,使后倾斜部201c的左端位于比机壳51靠外侧(左侧)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位于后倾斜部201c的左端的侧端面201d在左右方向,位于与单元支承体44的左侧面部44a的左侧表面44d大致相同的位置(参照图11)。此外,侧端面201d在俯视中是沿着前后方向的面。后倾斜部201c使前部的侧表面成为从后侧到前侧缓缓地向使后倾斜部201c的宽度变窄的朝向倾斜的倾斜面201e。倾斜面201e与中间倾斜部201b的侧表面201f连续(参照图14)。
左前引导板部201的后倾斜部201c在左侧观察中以沿着挂钩125的后部的下缘部的方式倾斜状地延伸。左前引导板部201在前后方向,使后倾斜部201c的前端部位于机壳51的前端部附近的上方,使后倾斜部201c的后端部位于机壳51的后部的上方。这样,左前引导板部201具有后倾斜部201c作为位于装置主体41的上方的部分,通过后倾斜部201c从上方覆盖装置主体41的左侧部分。
左前引导板部201的前倾斜部201a及中间倾斜部201b设置为在正面观察中覆盖机壳51的左侧的部分的上部的大部分。前倾斜部201a使后部的侧表面成为与中间倾斜部201b的侧表面201f共面状的面,并且使前部的侧表面成为从后侧到前侧缓缓地向使前倾斜部201a的宽度变窄的朝向倾斜的倾斜面201g。左前引导板部201延伸配置为使前端部在前后方向位于比突起部132靠前方的位置。
在左前引导板部201的后侧设置有左后引导板部202。左后引导板部202是在左前引导板部201的后侧与左前引导板部201平行状地设置的板状的部分。左后引导板部202通过焊接等将板状的部件固定于挂钩支承板124的左侧表面124b及分禾框架34的前侧倾斜部103的左侧的外周面而设置。形成左后引导板部202的板状的部件具有使分禾框架34嵌合的圆弧状的凹部202a(参照图5)。
左后引导板部202具有与左前引导板部201大致相同的宽度,在左右方向使作为在俯视中沿着前后方向的面而位于左端的侧端面202d位于与左前引导板部201的侧端面201d大致相同的位置(参照图11)。左后引导板部202使前部的侧表面成为从后侧到前侧缓缓地向使左后引导板部202的宽度变窄的朝向倾斜的倾斜面202e(参照图5)。
左后引导板部202使前端部位于左前引导板部201的后端部的下方,设置为在俯视中与左前引导板部201在前后连续。左后引导板部202在前后方向使前端部位于机壳51的中央部的上方,使后端部位于比机壳51靠后方的位置。这样,左后引导板部202位于装置主体41的上方,从上方覆盖装置主体41的左侧部分的后部。
右前引导板部203设置于挂钩125的右侧中的挂钩支承板124与肋板部122之间的部分。右前引导板部203通过焊接等将板状的部件固定于挂钩125的右侧表面125h而设置。右前引导板部203以沿着挂钩125的前低后高的倾斜的方式倾斜状地设置。右前引导板部203以在侧视中相对于前低后高的倾斜方向正交的方向为板厚方向。
右前引导板部203设置为在右侧观察中整体上由分禾板21的右侧的部分包覆。此外,通过使分禾板21上升转动,而右前引导板部203的整体成为露出的状态(参照图8)。右前引导板部203使作为在俯视中沿着前后方向的面而位于右端的侧端面203d位于比分禾板21的右端靠内侧(左侧)的位置。右前引导板部203使前部的侧表面成为从后侧到前侧缓缓地向使右前引导板部203的宽度变窄的朝向倾斜的倾斜面203e。
右前引导板部203在前后方向使前端部位于突起部132的上方,使后端部位于机壳51的前部的上方。这样,右前引导板部203位于装置主体41的上方,从上方覆盖装置主体41的右侧部分的前部。
在右前引导板部203的后上方设置有右后引导板部204。右后引导板部204在挂钩支承板124的右侧,以沿着挂钩125的前低后高的倾斜的方式倾斜状地设置于比左后引导板部202靠上方的高度位置。右后引导板部204是设置为相对于左后引导板部202成为平行状并且在俯视中呈左右大致对称的外形的板状的部分。右后引导板部204通过焊接等将板状的部件固定于挂钩支承板124的右侧表面124c及分禾框架34的前侧倾斜部103的右侧的外周面而设置。形成右后引导板部204的板状的部件具有使分禾框架34嵌合的圆弧状的凹部204a(参照图11)。
右后引导板部204在左右方向使作为在俯视中沿着前后方向的面而位于右端的侧端面204d位于比机壳51靠外侧(右侧)的位置。右后引导板部204的前部具有从后侧到前侧缓缓地使宽度变窄的锥形状。右后引导板部204作为右侧的侧表面,具有侧端面204d、侧端面204d的前侧的第一倾斜面204e、第一倾斜面204e的前侧的第二倾斜面204f。第二倾斜面204f的在俯视中相对于前后方向的倾斜角度比第一倾斜面204e的该倾斜角度小。
右后引导板部204以在右侧观察中沿着挂钩支承板124的上缘部的方式倾斜状地延伸。右后引导板部204在前后方向使前端部位于机壳51的前部的上方,使后端部位于比机壳51靠后方的位置。这样,右后引导板部204位于装置主体41的上方,从上方覆盖装置主体41的右侧部分的后侧的大部分。
以上这样的4个上方引导部中的位于右侧的右前引导板部203及右后引导板部204用作支承从检测传感器43延伸突出的线束80的部分。如图6所示,右前引导板部203及右后引导板部204是在分禾器支承部120的右侧从下侧对沿着分禾器支承部120的前低后高的倾斜配置的线束80的一部分进行支承的支承板部。
右前引导板部203使上侧的板面成为平坦的倾斜面,使该上侧的板面成为线束80的支承面203g。同样地,右后引导板部204使平坦的倾斜面的上侧的板面成为线束80的支承面204g。右前引导板部203的支承面203g是相对于右后引导板部204的支承面204g阶梯下降的倾斜面。
右前引导板部203及右后引导板部204分别在使线束80的一部分载置在支承面203g、204g上的状态下支承线束80。通过借助右前引导板部203及右后引导板部204的对线束80的支承作用,线束80以呈规定的布线形态的方式被部分地引导。
线束80中由右前引导板部203及右后引导板部204支承的部分是以沿着分禾器支承部120的前低后高的倾斜的方式倾斜状地配置的部分。另外,借助右前引导板部203及右后引导板部204的线束80的被支承部分的大部分成为被下降状态的分禾板21的右侧的部分包覆的状态。
在右前引导板部203及右后引导板部204中,线束80通过未图示的带等紧固件、夹具等卡止件而适当地卡止固定于右前引导板部203及右后引导板部204。由此,可以防止线束80相对于右前引导板部203及右后引导板部204的位置偏移。
线束80使设置于一端侧的连接器(图示略)与检测传感器43的连接器部43b连接,线束80从检测传感器43延伸突出,通过规定的布线路径,向设置有控制装置的行驶机体4侧布线。具体而言,线束80从使连接口朝向后上侧开口的连接器部43b,在传感器罩170中的伸出部178的内部空间向前侧折回,在传感器罩170内在检测传感器43上朝向前侧配置。
线束80从传感器罩170的前侧的开口部170a向前方延伸突出,在右侧观察中在突起部132的附近折回,在分禾器支承部120的右侧沿着分禾器支承部120的前低后高(后侧较高)的倾斜向后侧配置。在突起部132的上方设置有将向后侧折回的线束80卡止的卡止引导件180。
卡止引导件180是具有规定的屈曲形状或弯曲形状的大致板状的外形的部分,固定于肋板部122的右侧表面122a,从肋板部122的后端部朝向右方突出。卡止引导件180在从肋板部122突出的突出部分,具有:臂部181,沿着左右方向;屈曲部182,从臂部181的前端部朝向前侧屈曲;固定部183,从臂部181的基端部朝向后侧屈曲。卡止引导件180通过使固定部183通过焊接等固定于肋板部122的右侧表面122a,而设置于肋板部122。此外,在卡止引导件180中,从臂部181到屈曲部182在宽度方向的中间部形成有长孔状的开口部。
通过卡止引导件180向后侧折回的线束80在分禾器支承部120的右侧,被右前引导板部203及右后引导板部204支承并引导。线束80使比借助右后引导板部204的支承部分靠后侧的部分收纳于分禾框架34内。
分禾框架34由中空管构成,分禾框架34的内部空间是线束80的配设空间。在分禾框架34的前侧倾斜部103的右侧的周壁部,形成有使线束80贯通的长孔状的孔部34a。配置于分禾框架34内的线束80在分禾框架34的后部从规定场所向分禾框架34外延伸突出,经过规定的布线路径而与本机侧的控制装置连接。此外,构成分禾框架34的中空管的前端开口部由圆盘状的盖部件35封堵。
在图6中,作为线束80的紧固卡止件,示出将配置于传感器罩170内的线束80的部分紧固的树脂制的捆扎带210。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捆扎带210将一侧的部分配置于传感器罩170的右侧面部172的外侧,并且使另一侧的部分在传感器罩170内通过检测传感器43与右机壳体52之间并贯通于在传感器罩170的上面部171开口的卡止孔171a(参照图5、图12),在上面部171的上侧锁紧。
捆扎带210以与检测传感器43及传感器罩170的右侧面部172一起包围线束80的状态,在传感器罩170内对配置于检测传感器43的上侧的线束80进行固定保持。并不局限于图6所示的例子,线束80在其布线路径上通过捆扎带等固定保持于适当的场所。
对收割高度检测装置40的动作进行说明。在借助联合收割机1的通常作业时、即机体前进状态下的作业时,以收割高度保持为设定值的方式,基于借助收割高度检测装置40的收割高度的检测值,进行收割高度的控制。收割高度的检测在接地体42使相对于装置主体41的转动位置成为比基准位置靠后方的状态下进行。
在机体前进时,在使前端与地面G1接触的状态下滑动的接地体42由于接地滑动阻力,相对于装置主体41的机壳51从基准位置绕后侧转动轴62向后方转动(参照图7,箭头C1)。接地体42与后侧转动轴62一体地绕第二轴心P2转动,后侧转动轴62的转动经由齿轮等向中间转动轴70传递,该中间转动轴70的转动由检测传感器43检测,基于中间转动轴70的转动量来检测收割高度。
另外,例如在接地体42接地的状态下进行机体的转向操作的情况等横向的外力作用于收割高度检测装置40的情况下,收割高度检测装置40通过轴支承部130,绕前后方向的轴心线O1转动而避开(参照图11,箭头E1)。若横向的外力对收割高度检测装置40的作用消失,则通过借助复位弹簧147及卡止销148的施力构造,收割高度检测装置40返回至规定的中立位置。
通过具备以上这样的结构的联合收割机1,在用于检测收割部5的收割高度的结构中,能够防止因被分禾板21左右分开的植株、植株的根部等接触而导致的误动作,能够稳定检测收割高度。
如图14所示,在谷杆的收割作业中,在进行横割等时,存在伴随机体的前进而植株220由分禾板21分开为左右的谷杆221的情况。这样的情况下,左右分开的植株220、植株的根部等有时与位于分禾板21的后侧的装置主体41、接地体42接触。植株220等与装置主体41、接地体42接触可能成为使传感器单元45产生误动作、收割高度的检测值不稳定的原因。特别是,左右分开的植株220等作用于接地体42是使借助传感器单元45的收割高度的检测精度降低的原因。此外,图14是示意性地示出收割高度检测装置40及其周边的结构的主视图。
因此,收割高度检测装置40具有作为保护部件的单元支承体44,该单元支承体44将装置主体41支承于分禾器支承部120,并且从左右两侧保护装置主体41。由此,即使在谷杆的收割作业中通过分禾板21将植株左右分开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单元支承体44保护传感器单元45。
即,能够将伴随机体的前进而通过分禾板21左右分开的植株等在分禾板21的后侧通过单元支承体44向传感器单元45的左右外侧引导并向左右外侧放倒。换言之,能够通过单元支承体44,对通过分禾板21暂时地左右分开的植株等连续地给予分禾作用。
由此,能够抑制左右分开的植株等与传感器单元45接触。具体而言,例如,能够抑制左右分开的植株向左右内侧倒入而与装置主体41接触或与接地体42钩挂。因此,能够抑制例如由左右分开的植株与接地体42钩挂等引起的传感器单元45的误动作,能够确保收割高度的检测精度。作为结果,能够提升联合收割机1的操作性。
另外,单元支承体44以能够绕前后方向的轴与装置主体41一体地转动的方式,设置于构成分禾器支承部120的挂钩125。通过这样的结构,在横向的外力作用于收割高度检测装置40的情况下,能够使收割高度检测装置40绕轴心线O1横摇转动而避开,能够降低外力的影响,并且使转动的装置主体41追随单元支承体44。由此,无论装置主体41绕前后方向的轴的转动位置如何,都能够通过单元支承体44保护装置主体41,能够有效地使收割高度的检测精度稳定。
另外,单元支承体44具有在左侧面部44a及右侧面部44c各自的后侧向相互对置的方向屈曲的左屈曲面部151及右屈曲面部152。通过这样的结构,在俯视中包围装置主体41的周围的单元支承体44中,能够将后侧封闭或大致封闭。由此,能够抑制在机体后退时等余茬、未割的植株等侵入至单元支承体44的内侧,能够避免植株等与装置主体41、接地体42等接触,因此能够有效地使收割高度的检测精度稳定。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左右的屈曲面部151、152设置为使各自的前端部151a、152a处于位于其紧后方的分禾框架34的左右的宽度的范围内。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通过分禾框架34从后方罩住左右的屈曲面部151、152间的间隙153,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在机体后退时等植株等侵入至单元支承体44的内侧。
另外,在挂钩125的下侧设置有位于装置主体41的前方的水平引导板部160。通过这样的结构,在俯视中以前侧为顶点侧的大致等腰三角形状的外形中的左右的引导缘部162主要成为引导部,能够伴随机体的前进而向传感器单元45的左右外侧引导左右分割的植株、杂草等夹杂物。由此,能够与分禾板21相互作用使分禾作用提升,能够有效地抑制左右分割的植株等与传感器单元45接触。
另外,根据联合收割机1,在用于检测收割部5的收割高度的结构中,即使调整分禾板21的位置,也不需要再次设定收割高度的目标值,能够得到良好的作业性。
如上述那样,在收割高度的自动控制中预先设定的收割高度目标值是与装置主体41的对地高度有关的值。因此,在分禾板21的上下的位置可调整的结构中,例如在将装置主体41安装于分禾板21的结构的情况下,伴随分禾板21的上下位置的变更,装置主体41上下移动,需要重新设定收割高度目标值,所以作业性降低。
因此,如本实施方式这样,将装置主体41设置于将分禾板21支承为可上下调整位置的分禾器支承部120,从而能够与分禾板21的位置调整无关系地,保持装置主体41的高度位置。即,分禾板21及装置主体41以能够分别独立移动的方式设置于分禾器支承部120,所以能够仅变更分禾板21的高度。
由此,能够不需要伴随分禾板21的位置调整而对收割高度目标值的再次设定,所以例如能够顺畅地进行根据倒伏状态等作物的育成状况、田地条件等进行的分禾板21的位置调整的作业,能够使作业性提升。另外,在挂钩125中确保收割高度检测装置40的支承强度,从而能够使挂钩125的强度提升。
另外,在分禾器支承部120中,设置有左前引导板部201、左后引导板部202、右前引导板部203以及右后引导板部204作为位于装置主体41的上方的上方引导部。通过这样的结构,例如即使在使分禾板21上升转动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这些引导板部,而伴随机体的前进将被左右分开的植株等向传感器单元45的左右外侧引导。
由此,无论分禾板21的位置如何,都能够抑制被左右分开的植株等与传感器单元45接触,能够使收割高度的检测精度稳定。在各引导板部中,主要是倾斜面201e、201g、202e、203e、第一倾斜面204e以及第二倾斜面204f作为对被左右分开的植株等的引导面发挥作用。
另外,右前引导板部203及右后引导板部204用作线束80的支承部件。通过这样的结构,在分禾器支承部120的周围,能够不需要另外设置用于支承/引导线束80的部件,所以能够廉价地得到线束80的支承构造。
另外,在分禾板21的位置可调整的结构中,水平引导板部160设置于分禾器支承部120的挂钩125。通过这样的结构,不受分禾板21的位置调整的影响地保持水平引导板部160的位置,所以无论分禾板21的位置如何,都能够得到水平引导板部160的分禾作用。由此,即使由于调整分禾板21的位置,也能够通过水平引导板部160的分禾作用,而抑制被左右分开的植株等与传感器单元45接触,因此能够安心进行作业。
另外,收割高度检测装置40具有对安装于装置主体41的检测传感器43进行包覆的传感器罩170。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保护检测传感器43、及线束80与检测传感器43的连接部不受伴随机体的移动而要靠近装置主体41的植株、夹杂物等的影响。由此,能够抑制检测传感器43自身的破损、检测传感器43的信号的传递路径的破损等故障。
上述实施方式是本发明的一个例子,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因此,毋容置疑,即使在上述实施方式以外,只要在不脱离本发明所涉及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就能够根据设计等进行各种变更。另外,本公开所记载的效果仅是例示,并不是限定性的,也可以有其他效果。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装置主体41的右侧,在作为保护部件的单元支承体44的右侧面部44c的内侧(左侧)设置有传感器罩170,但也可以是传感器罩170兼作本发明所涉及的保护部件的结构。在这样的结构的情况下,例如,扩大传感器罩170对装置主体41的包覆范围、或使传感器罩170的右侧面部172相对于装置主体41以成为与单元支承体44的右侧面部44c同样的位置的方式位于左右外侧(右侧),从而可以通过传感器罩170得到向右外侧引导由分禾板21左右分开的植株等的作用。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在单元支承体44中省略右侧面部44c。具体而言,能够省略第二支承体47,仅由第一支承体46构成单元支承体44。
另外,也可以是单元支承体44兼作传感器罩170的结构。即,也可以是通过单元支承体44的一部分来设置相当于传感器罩170的罩部分的结构。在这样的结构的情况下,例如,通过扩大单元支承体44的右侧面部44c等,设置作为单元支承体44的一部分并包覆检测传感器43的罩部分。通过这样的结构,单元支承体44作为本发明所涉及的保护部件及传感器罩发挥功能,能够省略作为与单元支承体44不同的部件地设置传感器罩。

Claims (9)

1.一种联合收割机,具备:收割部,可升降地设置于行驶机体;和收割高度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所述收割部的高度,
所述联合收割机的特征在于,
所述收割高度检测装置具有:
装置主体,设置为可上下转动;
接地体,可转动地支承于所述装置主体;以及
检测传感器,检测所述接地体的转动量,
所述收割高度检测装置基于所述检测传感器的检测信号,检测所述收割部的高度,
所述装置主体设置于对设置于所述收割部的前部的分禾器进行支承的分禾器支承部,
所述分禾器可调整位置地安装于所述分禾器支承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分禾器支承部设置有上方引导部,所述上方引导部位于所述装置主体的上方,伴随机体的前进而向左右外侧引导谷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方引导部是支承从所述检测传感器延伸突出的信号线的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分禾器支承部设置有前方引导部,所述前方引导部位于所述装置主体的前方,伴随机体的前进而向左右外侧引导谷杆。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传感器以安装于所述装置主体的状态设置,
在所述装置主体设置有包覆所述检测传感器的传感器罩。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保护部件,所述保护部件将所述装置主体支承于对设置于所述收割部的前部的分禾器进行支承的分禾器支承部,并从前侧及左右两侧保护所述装置主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护部件以能够与所述装置主体一体地以前后方向为轴向进行转动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分禾器支承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护部件包括左右的侧方板部作为从左右两侧保护所述装置主体的部分,所述侧方板部是以左右方向为板厚方向的板状的部分,
在左右的所述侧方板部的后侧设置有屈曲部,所述屈曲部以位于所述装置主体的后方的方式向相互相对的方向屈曲。
9.根据权利要求6~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分禾器支承部设置有前方引导部,所述前方引导部位于所述装置主体的前方,伴随机体的前进而向左右外侧引导谷杆。
CN202310222071.5A 2022-03-10 2023-03-09 联合收割机 Pending CN11672475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037611A JP2023132351A (ja) 2022-03-10 2022-03-10 コンバイン
JP2022-037611 2022-03-10
JP2022-037610 2022-03-1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724754A true CN116724754A (zh) 2023-09-12

Family

ID=879158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222071.5A Pending CN116724754A (zh) 2022-03-10 2023-03-09 联合收割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3132351A (zh)
CN (1) CN116724754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132351A (ja) 2023-09-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429761B1 (ko) 크롤러 주행 장치
US20030110750A1 (en) Center feed finger adjustment mechanism for header
EP3878266A1 (en) Divider height positioning for an agricultural harvester
US20230143706A1 (en) Reel adjustment for an agricultural header
JP5155789B2 (ja) 普通型コンバイン
CN116724754A (zh) 联合收割机
KR20230133219A (ko) 콤바인
JP7484539B2 (ja) コンバイン
JP2023132350A (ja) コンバイン
JP5503135B2 (ja) コンバインの車体構造
JP5991448B2 (ja) 刈取装置の高さ検出装置
JP5330781B2 (ja) 普通型コンバイン
JP5954275B2 (ja) コンバイン
US11375664B2 (en) Agricultural header with linearly displaceable flex arms
CN211090684U (zh) 收割机
CN112243343B (zh) 收割机
JP2018186757A (ja) コンバイン
JP5341475B2 (ja) コンバインの刈り取り搬送構造
JP2021023119A (ja) 収穫機
JP6119636B2 (ja) コンバイン
JPH10281U (ja) コンバインの掻込み作用力調節構造
JP4063855B2 (ja) コンバインの刈取り部昇降構造
JP2004097076A (ja) 刈取り収穫機
JP5231945B2 (ja) コンバインの分草構造
JP2000023506A (ja) コンバイン等の刈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