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710673A - 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 - Google Patents

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710673A
CN116710673A CN202180089907.8A CN202180089907A CN116710673A CN 116710673 A CN116710673 A CN 116710673A CN 202180089907 A CN202180089907 A CN 202180089907A CN 116710673 A CN116710673 A CN 11671067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put
output
engaging
pressed surface
engag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8990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土肥永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SK Ltd
Original Assignee
NSK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SK Ltd filed Critical NSK Ltd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21/046770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22168466A1/ja
Publication of CN1167106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71067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41/00Freewheels or freewheel clutches
    • F16D41/06Freewheels or freewheel clutches with intermediate wedging coupling members between an inner and an outer surface
    • F16D41/08Freewheels or freewheel clutches with intermediate wedging coupling members between an inner and an outer surface with provision for altering the freewheeling action
    • F16D41/10Freewheels or freewheel clutches with intermediate wedging coupling members between an inner and an outer surface with provision for altering the freewheeling action with self-actuated revers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59/00Self-acting brakes, e.g. coming into operation at a predetermined spee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3/0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 F16D3/5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with the coupling parts connected by one or more intermediate memb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43/00Automatic clutches
    • F16D43/02Automatic clutches actuated entirely mechanically
    • F16D43/20Automatic clutches actuated entirely mechanically controlled by torque, e.g. overload-release clutches, slip-clutches with means by which torque varies the clutching pressure
    • F16D43/21Automatic clutches actuated entirely mechanically controlled by torque, e.g. overload-release clutches, slip-clutches with means by which torque varies the clutching pressure with friction memb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51/00Brakes with outwardly-movable braking members co-operating with the inner surface of a drum or the like
    • F16D51/10Brakes with outwardly-movable braking members co-operating with the inner surface of a drum or the like shaped as exclusively radially-movable brake-shoes
    • F16D51/12Brakes with outwardly-movable braking members co-operating with the inner surface of a drum or the like shaped as exclusively radially-movable brake-shoes mechanically actuate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67/00Combinations of couplings and brakes; Combinations of clutches and brak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67/00Combinations of couplings and brakes; Combinations of clutches and brakes
    • F16D67/02Clutch-brake combin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3/0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 F16D3/02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adapted to specific func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raking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具备:在内周面具有被按压面(24)的被按压部件;具有配置于被按压面(24)的径向内侧的输入侧卡合部(6),且与被按压面(24)同轴配置的输入部件;具有在被按压面(24)的径向内侧配置于比输入侧卡合部(6)靠径向内侧的输出侧卡合部(13),且与被按压面(24)同轴配置的输出部件;具有与被按压面(24)对置的按压面(39)、能够与输入侧卡合部(6)卡合的输入侧被卡合部(47)以及能够与输出侧卡合部(13)卡合的输出侧被卡合部(40),且能够进行相对于被按压面(24)的远近方向即第一方向的移动地配置于被按压面(24)的径向内侧的卡合件(5);以及在第一方向上弹性地夹持在输出侧卡合部(13)与卡合件(5)之间的弹性部件(50)。

Description

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其具有以下功能:相对于将输入到输入部件的旋转扭矩传递到输出部件,将向输出部件反向输入的旋转扭矩完全切断而不向输入部件传递,或者仅将其一部分向输入部件传递,将剩余部分切断。
背景技术
图20~图22示出了国际公开2019/026794号所记载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的现有构造的一例。
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01具备输入部件102、输出部件103、被按压部件104以及一对卡合件105。
输入部件102与电动马达等输入侧机构连接,被输入旋转扭矩。输入部件102具有输入轴部106和一对输入侧卡合部107。输入轴部106的基端部与上述输入侧机构的输出部连接。一对输入侧卡合部107由从输入轴部106的前端面的直径方向相反侧两处位置沿轴向伸长的凸部构成。
输出部件103与减速机构等输出侧机构连接,输出旋转扭矩。输出部件103与输入部件102同轴配置,具有输出轴部108和输出侧卡合部109。输出轴部108的基端部与上述输出侧机构的输入部连接。输出侧卡合部109为大致椭圆柱状,从输出轴部108的前端面的中央部沿轴向伸长。输出侧卡合部109配置于一对输入侧卡合部107之间部分。
被按压部件104为圆环状,固定于外壳等未图示的其它部件,且其旋转被限制。被按压部件104与输入部件102及输出部件103同轴配置,且配置于一对输入侧卡合部107及输出侧卡合部109的径向外侧。被按压部件104在其内周面具有由圆筒状的凹面构成的被按压面110。
一对卡合件105的各个卡合件105为大致半圆形板状,配置于被按压部件104的径向内侧。卡合件105在与被按压面110对置的径向外侧面具有由部分圆筒状的凸面构成的按压面111,且在径向内侧面,除了配备后述的输出侧被卡合部114的部分,具有由平坦面构成的底面112。按压面111的曲率半径为被按压面110的曲率半径以下。此外,关于卡合件105,径向是指图21中由箭头α所示的相对于底面112呈直角的方向,关于卡合件105,将图21中由箭头β所示的相对于底面112平行的方向称为宽度方向。
被按压部件104的内径尺寸及卡合件105的径向尺寸限制成,在将一对卡合件105配置于被按压部件104的径向内侧的状态下,被按压面110与按压面111之间部分以及各自的底面112之间部分的至少一方存在间隙。
卡合件105具有输入侧被卡合部113及输出侧被卡合部114。输入侧被卡合部113由在轴向上贯通卡合件105的径向中间部的孔构成,具有能够宽松地插入输入侧卡合部107的大小。因此,输入侧卡合部107相对于卡合件105能够进行输入部件102的旋转方向上的位移,卡合件105相对于输入侧卡合部107能够进行卡合件105的径向上的位移。输出侧被卡合部114由从卡合件105的底面112的宽度方向中央部朝向径向外方凹陷的大致矩形的凹部构成,具有能够配置输出侧卡合部109的短轴方向的前半部的大小。
在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01的组装状态下,输入部件102的一对输入侧卡合部107从轴向一侧插入一对卡合件105的输入侧被卡合部113,而且,输出部件103的输出侧卡合部109从轴向另一侧插入一对输出侧被卡合部114之间。即,一对卡合件105配置为从径向外侧夹着输出侧卡合部109。
当从输入侧机构向输入部件102输入旋转扭矩时,如图21所示,在输入侧被卡合部113的内侧,输入侧卡合部107向输入部件102的旋转方向旋转。于是,输入侧卡合部107的径向内侧面将输入侧被卡合部113的内表面朝向径向内方按压,使一对卡合件105的各个卡合件105向从被按压面110远离的方向移动。由此,一对输出侧被卡合部114从径向两侧夹持输出部件103的输出侧卡合部109,输出侧卡合部109和一对输出侧被卡合部114不晃动地卡合。其结果,输入到输入部件102的旋转扭矩经由一对卡合件105传递至输出部件103,从输出部件103输出。
另一方面,当从输出侧机构向输出部件103反向输入旋转扭矩时,如图22所示,输出侧卡合部109在一对输出侧被卡合部114的内侧向输出部件103的旋转方向旋转。于是,输出侧卡合部109的角部将输出侧被卡合部114的底面朝向径向外方按压,使一对卡合件105的各个卡合件105向接近被按压面110的方向移动。由此,一对卡合件105的按压面111相对于被按压部件104的被按压面110被挤压。其结果,反向输入到输出部件103的旋转扭矩传递到固定于未图示的其它部件的被按压部件104,从而完全被切断而不传递到输入部件102,或者仅反向输入到输出部件103的旋转扭矩的一部分传递到输入部件102,剩余部分被切断。
为了将反向输入到输出部件103的旋转扭矩完全切断而不传递到输入部件102,以使按压面111相对于被按压面110不滑动的方式将一对卡合件105夹持于输出侧卡合部109与被按压部件104之间,将输出部件103锁定。为了使反向输入到输出部件103的旋转扭矩中的仅一部分传递到输入部件102而剩余部分被切断,以使按压面111相对于被按压面110滑动的方式将一对卡合件105夹持于输出侧卡合部109与被按压部件104之间,将输出部件103半锁定。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2019/026794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组装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01时,向一对卡合件105的输出侧被卡合部114之间插入输出部件103的输出侧卡合部109。从确保组装作业的作业性的观点考虑,期望以能够将输出侧卡合部109以某种程度宽松地插入输出侧被卡合部114之间的方式限制各个部件的尺寸。在该情况下,在输入部件102及输出部件103均未被输入旋转扭的中立状态下,在输出侧卡合部109与输出侧被卡合部114之间形成有间隙。因此,由于输出侧卡合部109与输出侧被卡合部114之间的间隙,无法避免输出部件103产生晃动。
就输出部件103所产生的晃动而言,根据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01的用途,有时不会成为问题。但是,在将输出部件103与滚珠丝杠装置的螺纹轴连结,且将输入部件102与电动马达连结,将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01应用于固定在螺母的工作台的位置调整、轮胎的转向角调整等用途的情况等下,若从工作台或轮胎经由螺母向输出部件103反向输入旋转扭矩,则由于输出部件103的晃动,有可能产生工作台的位置、轮胎的转向角从调整后的位置偏移、产生杂音等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这种输出部件的晃动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一方案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具备被按压部件、输入部件、输出部件、卡合件以及弹性部件。
上述被按压部件在内周面具有被按压面。
上述输入部件具有配置于上述被按压面的径向内侧的输入侧卡合部,且与上述被按压面同轴配置。
上述输出部件具有在上述被按压面的径向内侧配置于比上述输入侧卡合部靠径向内侧的输出侧卡合部,且与上述被按压面同轴配置。
上述卡合件具有与上述被按压面对置的按压面、能够与上述输入侧卡合部卡合的输入侧被卡合部以及能够与上述输出侧卡合部卡合的输出侧被卡合部,且能够进行相对于上述被按压面的远近方向即第一方向的移动地配置于上述被按压面的径向内侧。
就上述卡合件而言,当向上述输入部件输入旋转扭矩时,基于上述输入侧卡合部与上述输入侧被卡合部的卡合,以从上述被按压面远离的方式位移,使上述输出侧被卡合部和上述输出侧卡合部卡合,将输入到上述输入部件的旋转扭矩传递到上述输出部件,当向上述输出部件反向输入旋转扭矩时,使上述输出侧卡合部与上述输出侧被卡合部卡合,由此将上述按压面挤压于上述被按压面,使上述按压面与上述被按压面摩擦卡合。
上述弹性部件通过弹性地夹持于上述输出侧卡合部与上述卡合件之间,将上述输出侧卡合部在上述第一方向上朝向远离上述被按压面的侧按压,而且将上述卡合件在上述第一方向上朝向靠近上述被按压面的侧按压。
上述弹性部件在与上述输出侧卡合部在上述第一方向上重叠的位置具备配置于在上述被按压面的轴向上相对于上述输出侧被卡合部在轴向上错开的位置的弹性按压部,而且将该弹性按压部弹性地挤压于上述输出侧卡合部。
在本发明的一方案中,上述弹性按压部配置于在上述被按压面的轴向上相对于上述输出侧被卡合部向轴向两侧错开的位置。
在本发明的一方案中,上述弹性部件不固定于上述输出部件和上述卡合件的任一个,弹性地夹持于上述输出侧卡合部与上述卡合件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方案中,上述弹性部件基于与上述卡合件的卡合,使与上述第一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位移被限制。
在本发明的一方案中,上述弹性部件由板簧构成。
在本发明的一方案中,构成上述弹性部件的上述板簧在与上述输出侧被卡合部整合的部位具有在上述第一方向上贯通的第一透孔。
上述弹性按压部在上述被按压面的轴向上配置于上述第一透孔的两侧。
在本发明的一方案中,上述卡合件具有插通于上述第一透孔的第一凸部,基于上述第一透孔与插通于该第一透孔的上述第一凸部的卡合,上述被按压面的轴向上的上述弹性部件的位移和/或与上述第一方向和上述被按压面的轴向均正交的第二方向上的上述弹性部件的位移被限制。
在本发明的一方案中,构成上述弹性部件的上述板簧在从上述第一透孔在与上述第一方向和上述被按压面的轴向均正交的第二方向上脱离的部位具有在上述第一方向上贯通的第二透孔,上述卡合件具有插通于上述第二透孔的第二凸部,基于上述第二透孔和插通于该第二透孔的上述第二凸部的卡合,上述被按压面的轴向上的上述弹性部件的位移和/或上述第二方向上的上述弹性部件的位移被限制。
在本发明的一方案中,上述卡合件仅具备一张具有上述按压面及上述输出侧被卡合部的主体板。
在本发明的一方案中,上述卡合件具有上述主体板和在上述主体板的轴向上相邻地配置的连杆部件。
上述主体板具有在上述第一方向上位于比上述输入侧卡合部靠近上述被按压面的侧的摆动支撑部。
上述连杆部件具有上述输入侧被卡合部和能够摆动地支撑于上述摆动支撑部的摆动被支撑部。
就上述卡合件而言,当向上述输入部件输入旋转扭矩时,通过上述输入侧卡合部,经由上述连杆部件拉拽上述摆动支撑部,由此以从上述被按压面远离的方式移动,使上述输出侧被卡合部与上述输出侧卡合部卡合,由此将输入到上述输入部件的旋转扭矩传递到上述输出部件。
在本发明的一方案中,上述连杆部件由配备成从轴向两侧夹着上述主体板的一对连杆部件构成。
在本发明的一方案中,上述摆动支撑部由配备于上述主体板的板侧通孔构成,而且上述摆动被支撑部由配备于上述连杆部件的连杆侧通孔构成。
上述卡合件具有插通于上述板侧通孔和上述连杆侧通孔的摆动支撑轴。
在本发明的一方案中,上述卡合件由配置成从径向两侧夹着上述输出侧卡合部的一对卡合件构成。
上述输入部件的上述输入侧卡合部由一对输入侧卡合部构成。
在本发明的一方案中,具备加强部件,该加强部件架设于构成上述一对输入侧卡合部的输入侧卡合部各自的前端部之间。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输出部件的晃动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的剖视图。
图2是从图1的右方观察第一例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的图。
图3是第一例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省略一部分零件,将输出侧卡合部沿图1的A-A线切断,而且在向输入部件及输出部件均未输入旋转扭矩的中立状态下所示的、从图1的左侧观察第一例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的图。
图5是在向输入部件输入旋转扭矩的状态下所示的与图4同样的图。
图6是在向输出部件反向输入旋转扭矩的状态下所示的与图4同样的图。
图7是在卸下外壳、输入侧轴承、以及输出侧轴承的状态下表示第一例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的立体图。
图8是在卸下外壳、输入侧轴承以及输出侧轴承的状态下表示第一例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在卸下外壳、输出部件、输入侧轴承以及输出侧轴承的状态下表示第一例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的立体图。
图10是构成第一例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的、分别组装有弹性部件的一对卡合件的立体图。
图11是在轴向上从输出部件侧观察构成第一例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的分别组装有弹性部件的一对卡合件及加强部件的图。
图12是从轴向观察构成第一例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的卡合件的主体板的图。
图13是表示构成第一例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的弹性部件的图,具体而言,图13(A)为俯视图,图13(B)为从图13(A)的下方观察的主视图,图13(C)为立体图。
图14为图4的上半部分的左右方向中央部的放大图。
图15(A)(a)是对第一例的构造表示在向输入部件输入旋转扭矩前的状态下所示的卡合件与输入侧卡合部的卡合部的图,图15(A)(b)是表示从图15(A)(a)所示的状态向输入部件输入旋转扭矩后的状态的图,图15(B)(a)是对相当于现有构造的参考例的构造表示在向输入部件输入旋转扭矩前的状态下所示的卡合件与输入侧卡合部的卡合部的图,图15(B)(b)是表示从图15(B)(a)所示的状态向输入部件输入旋转扭矩后的状态的图。
图16(A)及图16(B)是对于第一例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表示输出侧卡合部和输出侧被卡合部卡合的前后的状态的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二例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18是表示第二例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的一部分的相当于图4的图。
图19是表示第二例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的一部分的相当于图5的图。
图20是表示现有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的剖视图。
图21是对现有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表示向输入部件输入旋转扭矩的状态的、图20的B-B剖视图。
图22是对现有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表示向输出部件反向输入旋转扭矩的状态的、图20的B-B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例]
使用图1~图16对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第一例进行说明。
在以下的说明中,轴向、径向以及周向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就是指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更具体而言、构成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的被按压部件的被按压面(外壳4的外径侧筒部19的被按压面24)的轴向、径向以及周向。在本例中,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的轴向、径向以及周向与输入部件2的轴向、径向以及周向一致,且与输出部件3的轴向、径向以及周向一致。关于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轴向一侧为图1、图3、图7、图8、图9以及图10的右侧,轴向另一侧为图1、图3、图7、图8、图9以及图10的左侧。
本例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具备输入部件2、输出部件3、作为被按压部件的外壳4、作为卡合件的一对卡合件5以及作为弹性部件的一对弹性部件50。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具有反向输入切断功能,即,相对于将向输入部件2输入的旋转扭矩传递至输出部件3,向输出部件3反向输入的旋转扭矩完全切断而不会向输入部件2传递,或者仅将其一部分传递至输入部件2,并将剩余部分切断。
输入部件2与电动马达等输入侧机构连接,被输入旋转扭矩。本例的输入部件2具有作为输入侧卡合部的一对输入侧卡合部6。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输入部件2能够通过组合多个零件而构成,也能够整体构成为一体,即由一个零件构成。在本例中,如图1、图3以及图8所示,输入部件2通过组合轴部件7和一对输入侧卡合销8而构成。
轴部件7具有输入轴部9和一对输入臂部10。
输入轴部9构成为大致圆柱状,且其轴向一侧的端部与上述输入侧机构的输出部连接。
一对输入臂部10从输入轴部9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朝向彼此径向相反侧伸长。一对输入臂部10的各个输入臂部10在径向中间部具有作为轴向的贯通孔的支撑孔11。
一对输入侧卡合销8的各个输入侧卡合销8由圆柱状的销构成。输入侧卡合销8的轴向一侧的端部通过压入内嵌固定于输入臂部10的支撑孔11。在本例中,输入侧卡合部6由输入侧卡合销8的轴向中间部及轴向另一侧的端部构成。
在本例中,根据后述的卡合件的数量、即根据卡合件由一对卡合件构成,输入臂部及输入侧卡合部由一对输入臂部10及一对输入侧卡合部6构成。但是,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输入臂部及输入侧卡合部的数量不限于两个,根据卡合件的数量,也能够将输入臂部及输入侧卡合部的数量设为一个或三个以上。
输出部件3与减速机构等输出侧机构连接,输出旋转扭矩。输出部件3与输入部件2同轴配置,如图3及图4所示,具有输出轴部12和输出侧卡合部13。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输出部件3能够通过组合多个零件构成,也能够将整体构成为一体,即由一个零件构成。在本例中,输出部件3由一个零件构成。
输出轴部12构成为大致圆柱状,其轴向另一侧的端部与上述输出侧机构的输入部连接。
输出侧卡合部13为大致椭圆柱状,从输出轴部12的轴向一侧的端面的中央部向轴向一侧伸长。如图4~图6、图16(A)以及图16(B)所示,输出侧卡合部13的外周面具有短轴方向(图4~图6、图16(A)以及图16(B)的上下方向)的两侧的侧面14和由长轴方向(图4~图6、图16(A)以及图16(B)的左右方向)的两侧的侧面构成的导向面15。导向面15配置于侧面14的两侧,在本例中,两侧的侧面14的导向面15在短轴向上连续且分别由一个曲面构成。
各个侧面14由相对于输出侧卡合部13的短轴向正交的平坦面构成。各个导向面15由凸曲面构成。具体而言,导向面15由以输出侧卡合部13的中心轴(输出部件3的中心轴)为中心的部分圆筒状的凸面构成。因此,关于输出部件3,例如能够将圆棒原材料的外周面用作导向面15,能够抑制相应的加工成本。但是,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能够将各个导向面由以与输出部件3的中心轴平行的轴为中心的部分圆筒状的凸面或者部分椭圆筒状的凸面等非圆筒状的凸面构成。输出侧卡合部13配置于比一对输入侧卡合部6靠径向内侧,具体而言,配置于一对输入侧卡合部6之间的部分。
在本例中,根据后述的卡合件的数量、即根据卡合件由一对卡合件构成,侧面及配置于其两侧的导向面由一对侧面14及各个侧面14的两侧的导向面15构成。但是,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侧面的数量不限于两个,根据卡合件的数量,也可以将侧面的数量设为一个或三个以上。
如图1及图2所示,外壳4为中空的圆盘状,固定于未图示的其它部件,使其旋转被限制。外壳4与输入部件2及输出部件3同轴配置,且在其内侧容纳一对输入侧卡合部6、输出侧卡合部13以及一对卡合件5等。外壳4通过利用多根螺栓18将配置于轴向一侧的输入侧外壳元件(外壳主体)16和配置于轴向另一侧的输出侧外壳元件17(外壳盖体)结合而构成。
输入侧外壳元件16具备圆筒状的外径侧筒部19、圆筒状的内径侧筒部20、中空圆形平板状的侧板部21以及凸缘部22。内径侧筒部20在外径侧筒部19的轴向一侧与外径侧筒部19同轴配置。侧板部21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与外径侧筒部19的轴向一侧的端部结合且侧板部21的径向内侧的端部与内径侧筒部20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结合。凸缘部22从外径侧筒部19的轴向中间部朝向径向外侧突出。凸缘部22在圆周方向上多处(图示的例中,八处)具有在轴向上贯通的通孔23。
外径侧筒部19在内周面具有被按压面24。被按压面24由以输入侧外壳元件16的中心轴为中心的圆筒面构成。外径侧筒部19在作为位于比凸缘部22靠轴向另一侧的部分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的外周面具有输入侧承插嵌合面25。输入侧承插嵌合面25由以输入侧外壳元件16的中心轴为中心的圆筒面构成。内径侧筒部20在内周面的从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到中间部的部分具有输入侧轴承嵌合面26。输入侧轴承嵌合面26由以输入侧外壳元件16的中心轴为中心的圆筒面构成。即,被按压面24、输入侧承插嵌合面25以及输入侧轴承嵌合面26彼此同轴配置。
输出侧外壳元件17具备中空圆形平板状的凸缘部27、圆筒状的内径侧筒部28以及中空圆形平板状的侧板部29。内径侧筒部28在凸缘部27的轴向另一侧与凸缘部27同轴配置。侧板部29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与凸缘部27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结合且侧板部29的径向内侧的端部与内径侧筒部28的轴向一侧的端部结合。
凸缘部27在轴向一侧部分的内周面具有输出侧承插嵌合面30。输出侧承插嵌合面30由以输出侧外壳元件17的中心轴为中心的圆筒面构成。输出侧承插嵌合面30具有相对于输入侧外壳元件16的输入侧承插嵌合面25能够不晃动地嵌合的内径尺寸。凸缘部27在与输入侧外壳元件16的通孔23整合的径向内侧的端部的圆周方向上多处(图示的例中,八处)具有螺纹孔31。凸缘部27在径向中间部的圆周方向上多处(图示的例中,成为轴向等间隔的四处)具有在轴向上贯通的安装孔32。安装孔32用于插入用于将组装后的外壳4固定于未图示的其它部件的安装部件。内径侧筒部28在内周面的从轴向一侧的端部到中间部的部分具有输出侧轴承嵌合面33。输出侧轴承嵌合面33由以输出侧外壳元件17的中心轴为中心的圆筒面构成。即,输出侧承插嵌合面30和输出侧轴承嵌合面33彼此同轴配置。
在使输入侧外壳元件16的输入侧承插嵌合面25与输出侧外壳元件17的输出侧承插嵌合面30不晃动地嵌合且使输入侧外壳元件16的凸缘部22的轴向另一侧的侧面与输出侧外壳元件17的凸缘部27的轴向一侧的侧面抵接的状态下,将插通于各个通孔23的螺栓18与各个螺纹孔31螺纹结合,并进一步紧固,由此将输入侧外壳元件16和输出侧外壳元件17结合固定,从而组装成外壳4。
在本例中,输入侧外壳元件16的输入侧承插嵌合面25和输入侧轴承嵌合面26彼此同轴配置,而且输出侧外壳元件17的输出侧承插嵌合面30和输出侧轴承嵌合面33彼此同轴配置。因此,在使输入侧承插嵌合面25和输出侧承插嵌合面30不晃动地嵌合的外壳4的组装状态下,输入侧轴承嵌合面26和输出侧轴承嵌合面33彼此同轴配置。
在组装好外壳4的状态下,输入部件2的输入轴部9相对于输入侧外壳元件16的输入侧轴承嵌合面26由作为本例的附加的构成要素的输入侧轴承34可旋转地支撑。另外,输出部件3的输出轴部12相对于输出侧外壳元件17的输出侧轴承嵌合面33由作为本例的附加的构成要素的输出侧轴承35可旋转地支撑。由此,输入部件2和输出部件3彼此同轴配置,且相对于外壳4的被按压面24同轴配置。进一步地,在该状态下,一对输入侧卡合部6及输出侧卡合部13配置于外壳4的被按压面24的径向内侧。
此外,关于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在想要使后述的将锁定或半锁定状态切换为非锁定状态的性能(锁定解除性能)等为高水平的情况下,需要严格管理输入部件2与输出部件3的同轴及倾度。在该情况下,也能够应用将输入侧轴承34和输出侧轴承35分别从图示的单列的滚动轴承变更为多列的滚动轴承等的通常的轴承利用方法。此外,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只要确保输入部件相对于被按压面的同轴性,就能够省略输入侧轴承。另外,只要确保输出部件相对于被按压面的同轴性,就能够省略输出侧轴承。
一对卡合件5的各个卡合件5具有与被按压面24对置的按压面39、可与输入侧卡合部6卡合的输入侧被卡合部47以及可与输出侧卡合部13卡合的输出侧被卡合部40,且能进行作为相对于被按压面24的远近方向的第一方向(将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的中心轴和该卡合件5的径向外侧面的周向中央部连结的方向,即图4中箭头α所示的上下方向)的移动地配置于被按压面24的径向内侧。卡合件5仅具备一张具有按压面39及输出侧被卡合部40的主体板36。一对卡合件5配置为从径向两侧夹着输出侧卡合部13。在本例中,卡合件5的数量为两个,将任一个卡合件5都配置成相对于被按压面24能够进行第一方向的移动。但是,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只要将卡合件5的按压面39配置成相对于被按压面24能够进行第一方向的移动,也可以使卡合件的数量为一个,或者为三个以上。此外,构成一对卡合件5的各个卡合件5与被按压面24、输入侧卡合部6以及输出侧卡合部13的关系及其作用是共通的,因此,以下,从说明的简单化的观点考虑,除了关于卡合件5彼此的配置的说明,仅对一方的卡合件5侧进行说明。
在本例中,卡合件5具备主体板36、一对连杆部件37以及摆动支撑轴38。
在本例中,主体板36具有大致半圆形板形状。在本例中,主体板36的厚度尺寸比输出侧卡合部13的轴向尺寸小。主体板36具备与被按压面24对置的一对按压面39、输出侧被卡合部40以及摆动支撑部41。
在本例中,主体板36的外周面由相当于主体板36的弧的凸圆弧状的径向外侧面和相当于主体板36的弦的曲柄状的径向内侧面构成。此外,关于主体板36,径向是指与主体板36的弦正交的、图4~图6中的上下方向且主体板36相对于被按压面24的远近方向。另外,关于主体板36,宽度方向是指相对于主体板36的弦平行的、图5中箭头β所示的左右方向且与主体板36的径向和被按压面24的轴向的任一个都正交的方向。在本例中,关于主体板36的径向相当于作为卡合件5相对于被按压面24的远近方向的第一方向。在本例中,主体板36的宽度方向相当于与第一方向和被按压面24的轴向的任一个都正交的第二方向。
一对卡合件5以使各个主体板36的径向外侧面朝向相反侧且使各个主体板36的径向内侧面对置的状态,配置于被按压面24的径向内侧。被按压面24的内径尺寸及主体板36的径向尺寸限制成,在该状态下,在被按压面24与主体板36的径向外侧面之间的部分以及各个主体板36的径向内侧面之间的部分中的至少一方存在允许主体板36在径向上移动的间隙。
一对按压面39配备于主体板36的径向外侧面的在周向上分离的两处位置。一对按压面39是在输出部件3的锁定或半锁定状态下相对于被按压面24被挤压的部分。按压面39比主体板36的径向外侧面中的在周向上从该按压面39脱离的部分向被按压面24突出。按压面39由具有比被按压面24的曲率半径小的曲率半径的部分圆筒状的凸面构成。主体板36的径向外侧面中的在周向上位于一对按压面39之间的部分是不接触被按压面24的非接触面。
输出侧被卡合部40由配备于主体板36中的相对于被按压面24较远的侧的侧面的凹部构成。更具体而言,输出侧被卡合部40由在主体板36的径向内侧面的宽度方向中央部朝向径向外方凹陷的大致矩形状的凹部构成。如图4~图6所示,一对卡合件5配置成,利用各个输出侧被卡合部40从径向外侧夹持输出侧卡合部13。
如图4~图6、图16(A)以及图16(B)所示,输出侧被卡合部40具有能够在其内侧配置输出侧卡合部13的短轴方向的前半部的大小。在此,输出侧卡合部13的短轴方向的前半部是例如在图4中,输出侧卡合部13中的相对于配置于上侧的卡合件5的上侧的半部及输出侧卡合部13中的相对于配置于下侧的卡合件5的下侧的半部。特别是,在本例中,如图5及图16(B)所示,输出侧被卡合部40具有与输出侧卡合部13的短轴方向的前半部的外周面一致的内表面形状。
输出侧被卡合部40的内表面具有底面42和配置于底面42的两侧的被导向面43。底面42由相对于主体板36的径向正交的平坦面构成。被导向面43位于输出侧被卡合部40的内表面中的主体板36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的端部且在该宽度方向上相互对置。各个被导向面43由凹曲面构成,该凹曲面越朝向主体板36的径向内侧、即越朝向在主体板36的径向上从被按压面24远离的方向,便越向使两个被导向面43彼此的间隔扩大的方向倾斜。
被导向面43能够与输出侧卡合部13的导向面15接触,且由具有与导向面15相同大小的曲率半径或比导向面15稍大的曲率半径的部分圆筒状的凹面构成。即,在本例中,如图5及图16(B)所示,输出侧被卡合部40具有与输出侧卡合部13的短轴方向的前半部的外周面一致的内表面形状。即,能够使输出侧被卡合部40的底面42与输出侧卡合部13的侧面14面接触,而且使输出侧被卡合部40的被导向面43与输出侧卡合部13的导向面15面接触。此外,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也能够将被导向面设为部分椭圆筒状的凹面等非圆筒状的凹面。
摆动支撑部41配备于主体板36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径向外侧部。摆动支撑部41是经由摆动支撑轴38可摆动地支撑连杆部件37的部分。在本例中,摆动支撑部41由相当于在轴向上贯通主体板36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径向外侧部的板侧通孔的圆孔构成。
主体板36在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径向内侧部还具备插通孔44。插通孔44由在轴向上贯通主体板36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径向内侧部且在圆周方向上伸长的圆弧形的长孔构成。输入侧卡合部6插入于插通孔44。插通孔44具有能够宽松地插入输入侧卡合部6的大小。具体而言,在将输入侧卡合部6插入于插通孔44的内侧时,在输入侧卡合部6与插通孔44的内表面之间存在周方向上的间隙及主体板36的径向上的间隙。因此,输入侧卡合部6基于上述周向上的间隙的存在,相对于插通孔44(主体板36)能够进行输入部件2的旋转方向上的位移,插通孔44(主体板36)基于上述主体板36的径向上的间隙的存在,相对于输入侧卡合部6能够进行主体板36的径向上的位移。换言之,插通孔44的大小限制成,在后述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动作时,不会存在插通孔44的内周缘和输入侧卡合部6干涉而使该动作受阻碍的情况。
特别是如图10所示,主体板36在径向内侧面的宽度方向中间部中从宽度方向两侧夹持输出侧被卡合部40的位置具有朝向径向内侧突出的第一凸部45。主体板36在径向内侧面的宽度方向两侧部且比第一凸部45靠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具有朝向径向内侧突出的第二凸部46。
一对连杆部件37以从轴向两侧夹持主体板36的方式配置,而且各个连杆部件37在主体板36的轴向上相邻地配置。但是,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连杆部件也可以相对于主体板36仅在轴向的任一方侧相邻地配置一个。
各个连杆部件37为对钢板等金属板实施基于冲压加工的冲裁加工而制造的冲压成形品,且具有大致椭圆板形状。连杆部件37在作为其长边方向上的一侧部分的主体板36的径向上的内侧部分具有输入侧被卡合部47,而且在作为其长边方向上的另一侧部分的主体板36的径向上的外侧部分具有摆动被支撑部48。特别是,在本例的构造中,连杆部件37具有在其长边方向上伸长的长孔49。输入侧被卡合部47由长孔49的长边方向上的一侧的端部构成。摆动被支撑部48由长孔49的长边方向上的另一侧的端部即连杆侧通孔构成。但是,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也能够由在轴向上贯通连杆部件的圆孔构成输入侧被卡合部,而且由在轴向上贯通连杆部件的圆孔即连杆侧通孔构成摆动被支撑部。
在输入侧被卡合部47插通有输入侧卡合部6。由此,连杆部件37的长边方向上的一侧部分相对于输入侧卡合部6可摆动地连接。
摆动支撑轴38构成为圆柱状,且插通于主体板36的摆动支撑部41和各个连杆部件37的摆动被支撑部48。由此,连杆部件37的长边方向上的另一侧部分经由摆动支撑轴38可摆动地支撑于主体板36的摆动支撑部41。在本例中,摆动支撑轴38将轴向中间部间隙配合、即可相对旋转地内嵌于主体板36的摆动支撑部41,而且将轴向两侧部可相对旋转地内嵌于连杆部件37的摆动被支撑部48。摆动支撑轴38的轴向中间部也能够通过压入、即不能相对旋转地内嵌于主体板36的摆动支撑部41。
此外,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也可以由圆柱状突起构成主体板的摆动支撑部,而且由可相对旋转地内嵌该圆柱状突起的孔构成连杆部件的摆动被支撑部。或者,也能够由圆柱状突起构成连杆部件的摆动被支撑部,而且由可相对旋转地内嵌该圆柱状突起的孔构成主体板的摆动支撑部。
在本例中,设定成,在如图4及图6所示地卡合件5的一对按压面39与被按压面24接触且输入侧卡合部6位于主体板36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状态下,如图14所示,摆动支撑轴38和输入侧卡合部6的相互远离的侧的端缘之间的间隔Wa为摆动被支撑部48和输入侧被卡合部47的相互远离的侧的端缘之间的间隔Wb以下(Wa≤Wb)。此外,就这些间隔Wa与Wb的差Wb-Wa而言,从容易组装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的观点考虑,期望尽可能大,但另一方面,从如后述那样在向输入部件2输入旋转扭矩时,立即使卡合件5向径向内侧移动而能够实现非锁定状态的观点考虑,期望尽可能小。
一对弹性部件50的各个弹性部件50在包括对输入部件2及输出部件3中的任一个均未施加旋转扭矩的中立状态(图4所示的状态)的全部的使用状态(运转状态)下,弹性地被夹持于输出侧卡合部13与卡合件5之间,从而将输出侧卡合部13朝向上述第一方向上远离被按压面24的侧、即径向内侧按压,而且将卡合件5朝向上述第一方向上接近被按压面24的侧、即径向外侧按压。
即,在包括中立状态的全部使用状态下,弹性部件50被夹持在卡合件5与输出侧卡合部13之间,从而一部分(本例中,主体板36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部)被卡合件5向径向内侧按压,另一部分(本例中,主体板36的宽度方向上的中间部)被输出侧卡合部13向径向外侧按压,通过其反作用力将卡合件5朝向径向外侧按压,将输出侧卡合部13朝向径向内侧按压。
弹性部件50在包含中立状态的全部的使用状态下,将卡合件5朝向径向外侧按压,由此,将卡合件5的按压面39挤压到被按压面24。特别是在中立状态下,将卡合件5的按压面39挤压到被按压面24的理由是,在向输出部件3反向输入旋转扭矩时,能够立即实现锁定状态。
弹性部件50具备弹性按压部59,而且使该弹性按压部59弹性地挤压于输出侧卡合部13,该弹性按压部59位于与输出侧卡合部13在相当于第一方向的主体板36的径向上重叠的位置中在被按压面24的轴向上相对于主体板36的输出侧被卡合部40向轴向两侧错开的位置。
弹性部件50未固定于输出部件3及卡合件5的任一个,弹性地夹持在输出侧卡合部13与卡合件5之间。但是,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将弹性部件能够固定于卡合件,也能够固定于输出部件。在将弹性部件固定于卡合件或输出部件的情况下,能够采用例如螺纹固定、铆接、粘接等各种固定方法。
在本例中,如图4、图10以及图13(A)~图13(C)所示,弹性部件50由板簧构成。弹性部件50配置成,在相当于第二方向的主体板36的宽度方向上伸长。在本例中,弹性部件50具有曲柄形状。在本例中,弹性部件50的板宽度方向(图13(A)中的上下方向)尺寸W50比主体板36的厚度尺寸大且比输出侧卡合部13的轴向尺寸小。
在本例中,弹性部件50具备支撑板部51、按压板部52以及连结板部53。支撑板部51构成为长板状,配置于弹性部件50的伸长方向两侧部。按压板部52构成为长板状,与各个支撑板部51大致平行,且配置于弹性部件50的伸长方向中央部。连结板部53将在弹性部件50的长度方向上相互相邻的支撑板部51的端部和按压板部52的端部连结。各个连结板部53相互非平行地配置,且沿越在支撑板部51及按压板部52的板厚方向上远离按压板部52,便越在弹性部件50的伸长方向上远离按压板部52的方向倾斜。
此外,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弹性部件的形状能够根据卡合件与输出侧卡合部的配置关系、卡合件的底面的构造采用各种形状。即,弹性部件只要能够在包括中立状态的全部的使用状态下,弹性地被夹持在输出侧卡合部与卡合件之间,从而将输出侧卡合部朝向在第一方向上远离被按压面的侧按压且将卡合件朝向在第一方向上接近被按压面的侧按压,就能够采用各种形状。在该情况下,从弹性部件施加于输出侧卡合部的按压力只要整体朝向在第一方向上远离按压面的侧即可,只要从弹性部件施加于卡合件的按压力只要整体朝向在第一方向上接近被按压面的侧即可。即,只要满足这种条件,就无需使从弹性部件施加于输出侧卡合部的各个部分的按压力及从弹性部件施加于卡合件的各个部分的按压力朝向第一方向。
弹性部件50在相当于与输出侧被卡合部40整合的部位的主体板36的宽度方向(图13(A)及图13(B)中的左右方向)上的中间部具有沿该宽度方向伸长且在相当于第一方向的主体板36的径向(图13(A)中的纸面的表背方向、图13(B)中的上下方向)上贯通的第一透孔54。在本例中,弹性按压部59在被按压面24的轴向(图13(A)中的上下方向、图13(B)中的纸面的表背方向)上配置于第一透孔54的两侧。在本例中,弹性部件50在相当于第二方向的主体板36的宽度方向上从第一透孔54脱离的部位的、在该宽度方向上从两侧夹持第一透孔54的部分具有在主体板36的径向上贯通的第二透孔55。
在本例中,沿主体板36的径向观察,如图13(A)所示,第一透孔54具有沿主体板36的宽度方向伸长的矩形形状。这种第一透孔54配备成,贯通按压板部52、各个连结板部53以及各个支撑板部51的靠近按压板部52的侧的端部。就第一透孔54而言,如根据配置于与输出侧被卡合部40整合的部位可知地,是用于不阻碍输出侧卡合部13和输出侧被卡合部40直接卡合的部位。沿主体板36的径向观察,如图13(A)所示,各个第二透孔55具有矩形形状。这种第二透孔55配备成,在主体板36的宽度方向上贯通支撑板部51的中间部。
在本例中,如图4及图10所示,弹性部件50组装于主体板36的径向内侧部。在该状态下,主体板36的第一凸部45不晃动地插通于弹性部件50的第一透孔54,主体板36的第二凸部46不晃动地插通于弹性部件50的第二透孔55,弹性部件50的支撑板部51的板宽度方向中间部的径向外侧面与主体板36的径向内侧面中的在主体板36的宽度方向上与第二凸部46的两侧相邻的部分抵接,而且弹性部件50的板宽度方向两侧部向主体板36的轴向两侧突出。
在本例中,弹性部件50基于与卡合件5的卡合、即第一透孔54与第一凸部45的卡合以及第二透孔55与第二凸部46的卡合,与相当于第一方向的径向正交的方向上的位移即被按压面24的轴向上的位移以及相当于第二方向的主体板36的宽度方向上的位移被限制。另外,弹性部件50基于支撑板部51的径向外侧面与主体板36的径向内侧面中的在主体板36的宽度方向上与第二凸部46的两侧相邻的部分抵接,向径向外侧的位移被限制。
此外,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也能够仅基于第一透孔54与第一凸部45的卡合以及第二透孔55与第二凸部46的卡合中的任一方的卡合,限制与相当于第一方向的径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弹性部件50的位移。
构成弹性部件50的按压板部52在沿被按压面24的轴向观察时,配置为跨输出侧被卡合部40。即,按压板部52的长度方向中间部在相当于第二方向的主体板36的宽度方向上配置于与输出侧被卡合部40相同的位置。在本例中,按压板部52的板宽度方向两侧部即按压板部52中的在板宽度方向上隔着第一透孔54的两侧部相当于一对弹性按压部59。一对弹性按压部59配置于相对于主体板36向轴向两侧错开的位置。在弹性部件50的自由状态下,一对弹性按压部59位于比输出侧被卡合部40的底面42靠径向内侧,且与底面42大致平行地配置。
特别是,如图4所示,在将弹性部件50配置于输出侧卡合部13与卡合件5之间且对输入部件2及输出部件3分别未施加旋转扭矩的中立状态下,弹性按压部59相对于输出侧卡合部13的侧面14面接触,向径向外侧稍微挠曲变形。因此,弹性部件50弹性地夹持在输出侧卡合部13与卡合件5之间。由此,支撑板部51将主体板36的径向内侧面朝向径向外侧弹性地按压,而且弹性按压部59将输出侧卡合部13的侧面14朝向径向内侧弹性地按压。
如后述,在对输入部件2输入有旋转扭矩的情况下(参照图5)以及在对输出部件3反向输入有旋转扭矩的情况下(参照图6),弹性部件50以使弹性按压部59向径向外侧弯曲的方式弹性变形,允许输出侧卡合部13和输出侧被卡合部40直接卡合。
本例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具备加强部件,该加强部件56架设于构成输入部件2的一对输入侧卡合部6的输入侧卡合部6各自的前端部、即构成一对输入侧卡合销8的输入侧卡合销8各自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之间。
如图8、图9以及图11所示,加强部件56整体构成为大致矩形板状。加强部件56在中央部具备具有大致椭圆形的开口形状的插通孔57,而且在将插通孔57在该插通孔57的短径方向上从两侧夹着的部分具备支撑孔58。
在插通孔57插入有输出侧卡合部13。插通孔57具有能够宽松地插入输出侧卡合部13的大小。因此,输出侧卡合部13能够在插通孔57的内侧相对于插通孔57(加强部件56)相对旋转。
支撑孔58具有比输入侧卡合部6的前端部的外径尺寸稍小的内径尺寸。通过将构成一对输入侧卡合部6的输入侧卡合部6各自的前端部压入加强部件56的支撑孔58,将加强部件56架设于构成一对输入侧卡合部6的输入侧卡合部6各自的前端部之间。
在本例的构造中,在轴向上,在作为输入部件2的一部分的输入臂部10与加强部件56之间配置一对卡合件5及一对弹性部件50。由此,在输入部件2的输入臂部10与加强部件56之间限制一对卡合件5及一对弹性部件50的轴向位置。
具体而言,在该状态下,使输入臂部10的轴向另一侧的侧面与摆动支撑轴38的轴向一侧的侧面及轴向一侧的连杆部件37的轴向一侧面滑动接触或接近对置。由此,防止摆动支撑轴38从主体板36的摆动支撑部41向轴向一侧溜出,而且防止轴向一侧的连杆部件37从摆动支撑轴38向轴向一侧脱落。
另外,使加强部件56的轴向一侧的侧面与摆动支撑轴38的轴向另一侧的侧面及轴向另一侧的连杆部件37的轴向另一侧面滑动接触或接近对置。由此,防止摆动支撑轴38从主体板36的摆动支撑部41向轴向另一侧溜出,而且防止轴向另一侧的连杆部件37从摆动支撑轴38向轴向另一侧脱落。
但是,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卡定于摆动支撑轴的轴向端部的挡圈等防止连杆部件从摆动支撑轴脱落。
在本例的构造中,未通过输入部件2的输入臂部10和加强部件56从轴向两侧强力地夹持一对卡合件5及一对弹性部件50。由此,输入部件2的输入臂部10和加强部件56不会阻碍各个卡合件5及各个弹性部件50的径向的动作及连杆部件37的摆动。
此外,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只要能够如上述地限制一对卡合件5及一对弹性部件50的轴向位置而且不阻碍各个卡合件5及各个弹性部件50的径向的动作及连杆部件37的摆动,也能够将输入侧卡合销的轴向两端部相对于在输入臂部及加强部件分别所配备的支撑孔没有过盈量地内嵌。在该情况下,能够通过卡定于输入侧卡合销的端部的挡圈、外壳的内表面等防止输入侧卡合销的脱落。
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也能够仅通过输入部件2的输入臂部10及加强部件56进行弹性部件50的轴向位置的限制。在该情况下,能够省略用于限制弹性部件的轴向位置的弹性部件与卡合件的卡合构造。
接着对本例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的动作进行说明。
当从输入侧机构向输入部件2输入旋转扭矩时,如图5所示,输入侧卡合部6沿输入部件2的旋转方向(图5的例中顺时针方向)旋转。于是,一边连杆部件37以摆动支撑轴38为中心摆动,一边摆动支撑轴38被输入侧卡合部6经由连杆部件37拉拽,由此,卡合件5(主体板36)分别向远离被按压面24的方向即径向内侧移动。由此,随着卡合件5的按压面39从被按压面24离开,以使弹性按压部59整体向径向外侧位移的方式使弹性部件50弹性变形。换言之,以使各个支撑板部51向径向内侧位移的方式使弹性部件50弹性变形。然后,卡合件5的一对输出侧被卡合部40从径向两侧夹持输出部件3的输出侧卡合部13,输出侧卡合部13和一对输出侧被卡合部40不晃动地卡合。其结果,输入到输入部件2的旋转扭矩经由一对卡合件5传递到输出部件3,并从输出部件3输出。
特别是,在本例的构造中,在如上述地卡合件5向径向内侧移动时,如从图4到图5以及从图16(A)到图16(B)经时地所示地,输出侧被卡合部40的位于宽度方向两侧的被导向面43被输出侧卡合部13的短轴向的前半部的位于长轴方向两侧的导向面15引导,从而限制卡合件5在宽度方向上移动。然后,如图5及图16(B)所示,输出侧被卡合部40的底面42与输出侧卡合部13的侧面14面接触,而且输出侧被卡合部40的被导向面43与输出侧卡合部13的导向面15面接触。因此,在本例的构造中,在解除锁定或半锁定状态后,能够有效地防止卡合件5在宽度方向上偏移移动而与被按压面24接触。在本例的构造中,使用输出侧卡合部13进行上述的卡合件5向径向内侧的移动的引导,因为,与装入仅为了进行该引导而使用的其它零件的构造相比,能够减少零件数量。
在本例的构造中,输出侧被卡合部40的被导向面43由在越朝向径向内侧便越使两个被导向面43彼此的间隔扩大的方向上倾斜的凹曲面构成,而且输出侧卡合部13的导向面15由与上述凹曲面匹配的凸曲面构成。因此,如图16(A)所示,在卡合件5从输出侧卡合部13向径向外侧离开的状态下,在被导向面43与导向面15之间形成有间隙,而且该间隙的大小(宽度方向尺寸)越朝向径向外侧越大。因此,在本例的构造中,在卡合件5从输出侧卡合部13向径向外侧离开的状态下,能够适度地允许宽度方向、旋转方向上的卡合件5的动作,能够有效地防止对卡合件5施加过度的力。
另一方面,当从输出侧机构向输出部件3反向输入旋转扭矩时,如图6所示,输出侧卡合部13在一对输出侧被卡合部40之间沿输出部件3的旋转方向(图6的例中顺时针方向)旋转。于是,作为输出侧卡合部13的侧面14与导向面15的连接部的角部以使弹性按压部59的一部分向径向外侧位移的方式使各个弹性部件50弹性变形,将输出侧被卡合部40的底面42朝向径向外方直接按压。由此,使各个卡合件5向接近被按压面24的方向(径向外侧)移动,将各个卡合件5的按压面39挤压于被按压面24而摩擦卡合。其结果,反向输入到输出部件3的旋转扭矩传递至固定于其它部件而不旋转的外壳4,从而被完全切断而不向输入部件2传动,或者反向输入到输出部件3的旋转扭矩的仅一部分传递到输入部件2,而剩余部分被切断。
为了将反向输入到输出部件3的旋转扭矩完全切断而不传递到输入部件2,以使按压面39相对于被按压面24不滑动、即不相对旋转的方式将卡合件5夹持在输出侧卡合部13与被按压面24之间,将输出部件3锁定。与之相对,为了将反向输入到输出部件3的旋转扭矩中的仅一部分传递到输入部件2而将剩余部分切断,以使按压面39相对于被按压面24滑动的方式将卡合件5夹持在输出侧卡合部13与被按压面24之间,将输出部件3半锁定。在输出部件3半锁定的状态下,当进一步向输出部件3反向输入旋转扭矩时,卡合件5基于输出侧卡合部13与输出侧被卡合部40的卡合,一边使按压面39相对于被按压面24滑动一边以输出部件3的旋转中心为中心旋转。当卡合件5旋转时,输入侧卡合部6经由连杆部件37被摆动支撑轴38拉拽,旋转扭矩的一部分传递到输入部件2。
在本例中,卡合件5在主体板36的径向外侧面的在周向上分离的两处具有按压面39,因此,在向输出部件3反向输入旋转扭矩时,通过楔子效果,能够增大被按压面24与按压面39的摩擦卡合力。但是,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仅在主体板的径向外侧面的周向一处具有按压面的构造。
根据本例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即使在中立状态下,也能够抑制输出部件3的晃动。
即,在本例中,将弹性部件50在相当于第一方向的主体板36的径向上配置于与输出侧卡合部13重叠的位置,且弹性地夹持在输出侧卡合部13与卡合件5之间。因此,即使考虑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的组装可操作性而使组装好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的状态下的一对底面42之间的间隔比输出侧卡合部13的短轴向上的厚度尺寸即一对侧面14之间的间隔大一定程度的情况下,无论存在于输出侧卡合部13与输出侧被卡合部40之间的间隙如何,都能够防止通过轻的力使输出侧卡合部13旋转,能够抑制输出部件3的晃动。由此,在将输出部件3与滚珠丝杠装置的螺纹轴连结,将输入部件2与电动马达连接等,将本例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用于进行固定于螺母的工作台的位置调整或轮胎的转向角的调整等的用途的情况下,即使从工作台或轮胎经由螺母向输出部件3反向输入旋转扭矩,也能够防止工作台的位置或轮胎的转向角从调整后的位置猛力地偏离,即能够使偏离的进行缓慢,并且能够防止产生异响。
与本例的构造不同,在卡合件构成为包括在被按压面的轴向上分离配置的两张主体板的情况下,通过将弹性部件设置于两张主体板之间,能够容易地避免配备于主体板的径向内侧面的输出侧被卡合部与弹性部件的干涉。即,容易使输出部件的输出侧卡合部和主体板的输出侧被卡合部不经由弹性部件而直接卡合。另一方面,在如本例的构造地使卡合件仅具备一张主体板的情况下,若果想要通过与上述同样的手法避免输出侧被卡合部与弹性部件的干涉,则需要在主体板的径向内侧面准备用于设置弹性部件的槽。其结果,主体板的形状变得复杂,主体板的加工难易度变高,因为无法避免制造成本增加。
与之相对,在本例的构造中,弹性部件50具备弹性地挤压于输出部件3的输出侧卡合部13的弹性按压部59,而且该弹性按压部59配置于相对于主体板36的输出侧被卡合部40向轴向两侧错开的位置。因此,即使在主体板36的径向内侧面不准备用于设置弹性部件50的槽,也能够容易地避免配备于主体板36的径向内侧面的输出侧被卡合部40与弹性部件50的干涉。因此,能够对应于在主体板36的径向内侧面不准备用于设置弹性部件50的槽也能够完成的量,使主体板36的形状简化,降低主体板36的加工难易度,因此,能够抑制制造成本。此外,本发明的弹性部件只要具备在不阻碍输出侧卡合部13与输出侧被卡合部40的卡合的情况下将输出侧卡合部13朝向径向内侧弹性地按压的弹性按压部59,就不局限于卡合件仅具备一张主体板的构造,也能够应用于卡合件具备两张以上的主体板的构造。
在本例中,将弹性部件50不固定于输出部件3(输出侧卡合部13)和卡合件5中的任一个地由输出侧卡合部13和卡合件5弹性地夹持。因此,能够省略用于固定弹性部件50的作业,并且,能够减少用于固定的零件。因此,能够实现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的制造成本的降低。另外,由于将弹性部件50的设置空间抑制得小,因此,能够实现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的小型化。
通过使弹性部件50相对于卡合件5(主体板36)卡合,从而能够限制弹性部件50向轴向、宽度方向及径向分别位移。因此,即使将弹性部件50不固定于输出部件3及卡合件5的任一个,也能够抑制弹性部件50的设置位置偏移、或者弹性部件50从输出侧卡合部13与卡合件5之间脱落。因此,能够通过弹性部件50对卡合件5及输出侧卡合部13赋予期望的大小及方向的弹力。
弹性部件50具有在中立状态下将卡合件5的按压面39挤压至被按压面24的功能。因此,不需要设置用于在中立状态下将卡合件5的按压面39挤压至被按压面24的专用的零件(弹簧等施力部件)。因此,能够实现零件数量的降低,而且能够实现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的小型化。
根据本例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在向输入部件2输入旋转扭矩时,能够顺滑地进行从锁定或半锁定状态向非锁定状态的切换。参照图15(A)及图15(B)对这一点进行说明。
图15(A)的(a)(b)对于本例的构造示出了输入部件2的一部分与卡合件5的一部分的相互的位置关系。更具体而言,图15(A)(a)示出了在图6所示的锁定或半锁定状态下,输入侧卡合部6位于卡合件5的宽度方向中央部且连杆部件37靠径向最内侧的状态下的上述位置关系。图15(A)(b)示出了从图15(A)(a)所示的状态,通过向输入部件2输入旋转扭矩T,输入侧卡合部6向输入部件2的旋转方向(图示的例中为顺时针方向)旋转,从输入侧卡合部6向摆动支撑轴38经由连杆部件37开始作用平移负载F的状态下的上述位置关系。
另一方面,图15(B)的(a)(b)关于不具备连杆部件,一体构成的卡合件105具有输入侧被卡合部113及输出侧被卡合部(图示省略)的参考例的构造示出了输入部件102z的一部分与卡合件105的一部分的相互的位置关系。更具体而言,图15(B)(a)表示在锁定或半锁定状态下,输入侧卡合部107z位于卡合件105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状态下的上述位置关系。图15(B)(b)表示从图15(B)(a)所示的状态,通过向输入部件102z输入旋转扭矩T,输入侧卡合部107z向输入部件102z的旋转方向(图示的例中为顺时针方向)旋转,输入侧卡合部107z与卡合件105的输入侧被卡合部113抵接,对输入侧卡合部107z与输入侧被卡合部113的抵接部X开始作用基于旋转扭矩T的平移负载Ft的状态下的上述位置关系。
在参考例的构造中,如图15(B)(b)所示,平移负载Ft的方向即从输入部件102z作用于卡合件105的负载的方向相对于在从锁定或半锁定状态向非锁定状态切换时卡合件105应当移动的方向、即卡合件105的径向(卡合件105相对于被按压面的远近方向)大幅倾斜。
与之相对,在本例的构造中,如图15(A)(b)所示,平移负载F的方向、即从输入部件2作用于卡合件5的负载的方向为与在从锁定或半锁定状态向非锁定状态切换时卡合件5应当移动的方向、即卡合件5的径向(卡合件5相对于被按压面24的远近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向。换言之,平移负载F的方向与卡合件5应当移动的方向所成的角度比参考例的构造中的平移负载Ft的方向与卡合件105应当移动的方向所成的角度小。即,在本例的构造中,能够将输入到输入部件2的旋转扭矩T效率良好地转换成用于使卡合件5向径向内侧移动的负载。因此,根据本例的构造,在向输入部件2输入旋转扭矩时,能够顺畅地进行从锁定或半锁定状态向非锁定状态的切换。
此外,就本例的构造中的图15(A)(a)所示的状态下的存在于输入侧卡合部6的径向内侧面与连杆部件37的输入侧被卡合部47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G的大小(上述的差Wb-Wa)以及参考例的构造中的图15(B)(a)所示的状态下的存在于输入侧卡合部107z的径向内侧面与输入侧被卡合部113之间的间隙Gz的大小而言,从容易组装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的观点考虑,均期望尽可能大,但另一方面,从在向输入部件2、102z输入旋转扭矩时,立即使卡合件5、105向径向内侧移动而能够实现非锁定状态的观点考虑,均期望尽可能小。因此,在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的制造中,需要考虑这些事情,将间隙G、Gz的大小调整为适当的大小。
在参考例的构造中,为了调整间隙Gz的大小,有时需要通过切削加工对输入侧被卡合部113中的与输入侧卡合部107z的径向内侧面抵接的部分高精度地进行精加工,在该情况下,认为成本增加。与之相对,在本例的构造中,仅通过管理连杆部件37的输入侧被卡合部47与摆动被支撑部48的中心间距离,就能够调整间隙G的大小,且连杆部件37通过低价的冲压加工制造,因此容易抑制成本。
另外,在通过将具有输入侧被卡合部的连杆部件可摆动地支撑于具有按压面的主体板而构成卡合件的情况下,考虑如下构造:将一对主体板彼此在轴向上分离配置,而且在该一对主体板之间可摆动地配置一个连杆部件。但是,在这种构造中,需要将一对主体板彼此在沿轴向分离的状态下结合,导致零件数量增大。而且,为了在锁定或半锁定状态下使一对主体板各自的按压面与被按压面抵接或滑动接触,主体板要求高的形状精度。
与之相对,在本例中,采用了如下构造:将分别具有输入侧被卡合部47的一对连杆部件37相对于主体板36可摆动地支撑于具有按压面39的主体板36的轴向两侧。因此,能够抑制零件数量的增大,而且不需要使主体板36的形状精度过度增高,因此,能够抑制制造成本的增大。另外,在从输入部件2输入旋转扭矩,一对卡合件5向径向内侧移动时,能够防止主体板36以向轴向倾倒的方式倾斜。
加强部件56设置为架设于构成一对输入侧卡合部6的输入侧卡合部6各自的前端部之间,因此,能够防止一对输入侧卡合部6向相互分离的方向变形。关于该原因,以下进行说明。
当向输出部件3反向输入旋转扭矩时,一对卡合件5各自的按压面39相对于被按压面24被挤压,各个按压面39与被按压面24摩擦卡合,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切换成锁定或半锁定状态。当向输出部件3反向输入的旋转扭矩变大时,将各个按压面39相对于被按压面24挤压的力也变大,作用于各个按压面39与被按压面24之间的摩擦卡合力也变大。
当向输入部件2输入旋转扭矩时,通过一对输入侧卡合部6的每一个输入侧卡合部6,经由连杆部件37及摆动支撑轴38,主体板36向使各个按压面39从被按压面24远离的方向移动,各个按压面39从被按压面24离开。其结果,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切换成非锁定状态。
在此,在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向锁定或半锁定状态切换时,在反向输入到输出部件3的旋转扭矩大,且作用于各个按压面39与被按压面24之间的摩擦卡合力大的情况下,为了将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从锁定或半锁定状态切换到非锁定状态所需的转矩(解除转矩)变大。在不具备本例这样的加强部件56的构造中,在解除转矩变大,将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从锁定或半锁定状态切换到非锁定状态时,当从连杆部件37施加于输入侧卡合部6的在主体板36的径向上朝向外侧的力变大时,输入部件2的输入侧卡合部6有可能以向相互分离的方向弯曲的方式变形。当产生这种变形时,容易在输入侧卡合部6与输入侧被卡合部47之间产生偏移而产生磨损、或者在将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从锁定或半锁定状态切换到非锁定状态时,主体板36有可能以向轴向倾倒的方式倾斜,难以顺滑地进行向非锁定状态的切换。
本例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设置成,加强部件56架设于构成一对输入侧卡合部6的输入侧卡合部6各自的前端部之间,因此,能够防止输入侧卡合部6向相互分离的方向变形。其结果,能够防止在输入侧卡合部6与输入侧被卡合部47之间产生偏移,能够抑制磨损的产生,而且能够防止主体板36以向轴向倾倒的方式倾斜,能够顺滑地进行向非锁定状态的切换。
[第二例]
使用图17~图19,对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第二例进行说明。
在本例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a中,输入部件2a及一对卡合件5a的构造与第一例局部不同。在以下的说明中,仅对第二例的构造中与第一例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在本例中,输入部件2a具有输入轴部9、基板部60以及一对输入侧卡合部6a。
基板部60从轴向观察具有大致圆形的端面形状。
输入轴部9从基板部60的轴向一侧的侧面的中央部朝向轴向一侧突出。一对输入侧卡合部6a从基板部60的轴向另一侧的侧面的径向相反侧两处位置朝向轴向另一侧突出。在本例中,构成一对输入侧卡合部6a的各个输入侧卡合部6a从轴向观察具有在周向上伸长的大致椭圆形的端面形状。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也能够将构成一对输入侧卡合部的各个输入侧卡合部由与基板部分体制造的零件构成。
构成一对卡合件5a的各个卡合件5a仅由具有按压面39及输出侧被卡合部40的一张主体板36a构成。关于主体板36a,包括一对按压面39的径向外侧面的形状及包括输出侧被卡合部40的径向内侧面的形状与第一例相同。
主体板36a具有输入侧被卡合部47a。在本例中,输入侧被卡合部47a在从轴向观察时具有在主体板36a的宽度方向上伸长的大致矩形的开口形状,而且由在轴向上贯通主体板36a的宽度方向中央位置的径向中间部的贯通孔构成。输入侧被卡合部47a具有能够宽松地插入输入侧卡合部6a的大小。因此,在将输入侧卡合部6a插入于输入侧被卡合部47a的内侧的状态下,在输入侧卡合部6a和输入侧被卡合部47a的内表面之间,在主体板36a的宽度方向及径向上分别存在间隙。因此,输入侧卡合部6a能够相对于输入侧被卡合部47a进行输入部件2a的旋转方向上的位移,具备输入侧被卡合部47a的主体板36a相对于输入侧卡合部6a能够进行该主体板36a的径向上的位移。在本例中,输入侧被卡合部47a在内周面中的主体板36a的径向上的内侧的端部具备在该径方向上朝向外侧的平坦面61。
在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a的组装状态下,输入部件2a的一对输入侧卡合部6a沿轴向插入一对卡合件5a的输入侧被卡合部47a。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与第一例的情况同样,也能够具备架设于构成一对输入侧卡合部6a的输入侧卡合部6a各自的前端部之间的加强部件。
当从输入侧机构向输入部件2a输入旋转扭矩时,如图19所示,在输入侧被卡合部47a的内侧,输入侧卡合部6a向输入部件2a的旋转方向旋转。于是,输入侧卡合部6a的径向内侧面将输入侧被卡合部47a的平坦面61朝向径向内方按压,卡合件5a向从被按压面24远离的方向移动。由此,卡合件5a的按压面39从被按压面24远离。随之,弹性部件50以构成弹性部件50的弹性按压部59整体向径向外侧位移的方式弹性变形。于是,一对输出侧被卡合部40从径向两侧夹持输出部件3的输出侧卡合部13,输出侧卡合部13和一对输出侧被卡合部40不晃动地卡合。其结果,输入到输入部件2a的旋转扭矩经由一对卡合件5a传递到输出部件3,并从输出部件3输出。
另一方面,在从输出侧机构向输出部件3反向输入旋转扭矩时,通过与图6所示的第一例的情况同样的动作,弹性部件50弹性变形,而且反向输入到输出部件3的旋转扭矩通过传递到外壳4而完全被切断,不传递至输入部件2a,或者反向输入到输出部件3的旋转扭矩的仅一部分传递到输入部件2a,剩余部分被切断。
在本例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a中,构成一对卡合件5a的各个卡合件5a仅由一张主体板36a构成,不具有连杆部件及摆动支撑轴,因此,能够将零件数量抑制得少。其它构成及作用效果与第一例相同。
此外,本发明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也能够应用于上述的现有构造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
符合说明
1、1a—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2、2a—输入部件,3—输出部件,4—外壳,5、5a—卡合件,6、6a—输入侧卡合部,7—轴部件,8—输入侧卡合销,9—输入轴部,10—输入臂部,11—支撑孔,12—输出轴部,13—输出侧卡合部,14—侧面,15—导向面,16—输入侧外壳元件,17—输出侧外壳元件,18—螺栓,19—外径侧筒部,20—内径侧筒部,21—侧板部,22—凸缘部,23—通孔,24—被按压面,25—输入侧承插嵌合面,26—输入侧轴承嵌合面,27—凸缘部,28—内径侧筒部,29—侧板部,30—输出侧承插嵌合面,31—螺纹孔,32—安装孔,33—输出侧轴承嵌合面,34—输入侧轴承,35—输出侧轴承,36、36a—主体板,37—连杆部件,38—摆动支撑轴,39—按压面,40—输出侧被卡合部,41—摆动支撑部,42—底面,43—被导向面,44—插通孔,45—第一凸部,46—第二凸部,47、47a—输入侧被卡合部,48—摆动被支撑部,49—长孔,50—弹性部件,51—支撑板部,52—按压板部,53—连结板部,54—第一透孔,55—第二透孔,56—加强部件,57—插通孔,58—支撑孔,59—弹性按压部,60—基板部,61—平坦面,101—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02、102z—输入部件,103—输出部件,104—被按压部件,105—卡合件,106—输入轴部,107、107z—输入侧卡合部,108—输出轴部,109—输出侧卡合部,110—被按压面,111—按压面,112—底面,113—输入侧被卡合部,114—输出侧被卡合部。

Claims (14)

1.一种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被按压部件,其在内周面具有被按压面;
输入部件,其具有配置于所述被按压面的径向内侧的输入侧卡合部,且与所述被按压面同轴配置;
输出部件,其具有在所述被按压面的径向内侧配置于比所述输入侧卡合部靠径向内侧的输出侧卡合部,且与所述被按压面同轴配置;以及
卡合件,其具有与所述被按压面对置的按压面、能够与所述输入侧卡合部卡合的输入侧被卡合部以及能够与所述输出侧卡合部卡合的输出侧被卡合部,且能够进行相对于所述被按压面的远近方向即第一方向的移动地配置于所述被按压面的径向内侧,
就所述卡合件而言,当向所述输入部件输入旋转扭矩时,基于所述输入侧卡合部与所述输入侧被卡合部的卡合,以从所述被按压面远离的方式位移,使所述输出侧被卡合部和所述输出侧卡合部卡合,将输入到所述输入部件的旋转扭矩传递到所述输出部件,当向所述输出部件反向输入旋转扭矩时,使所述输出侧卡合部与所述输出侧被卡合部卡合,由此将所述按压面挤压于所述被按压面,使所述按压面与所述被按压面摩擦卡合,
具备弹性部件,该弹性部件通过弹性地夹持于所述输出侧卡合部与所述卡合件之间,将所述输出侧卡合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朝向远离所述被按压面的侧按压,而且将所述卡合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朝向靠近所述被按压面的侧按压,
所述弹性部件在与所述输出侧卡合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重叠的位置具备配置于在所述被按压面的轴向上相对于所述输出侧被卡合部在轴向上错开的位置的弹性按压部,而且将该弹性按压部弹性地挤压于所述输出侧卡合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按压部配置于在所述被按压面的轴向上相对于所述输出侧被卡合部向轴向两侧错开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部件不固定于所述输出部件和所述卡合件的任一个,弹性地夹持于所述输出侧卡合部与所述卡合件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部件基于与所述卡合件的卡合,使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位移被限制。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部件由板簧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簧在与所述输出侧被卡合部整合的部位具有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贯通的第一透孔,所述弹性按压部在所述被按压面的轴向上配置于所述第一透孔的两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件具有插通于所述第一透孔的第一凸部,基于所述第一透孔与插通于该第一透孔的所述第一凸部的卡合,所述被按压面的轴向上的所述弹性部件的位移和/或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被按压面的轴向均正交的第二方向上的所述弹性部件的位移被限制。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簧在从所述第一透孔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被按压面的轴向均正交的第二方向上脱离的部位具有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贯通的第二透孔,
所述卡合件具有插通于所述第二透孔的第二凸部,
基于所述第二透孔和插通于该第二透孔的所述第二凸部的卡合,所述被按压面的轴向上的所述弹性部件的位移和/或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所述弹性部件的位移被限制。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件仅具备一张具有所述按压面及所述输出侧被卡合部的主体板。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件具有所述主体板和在所述主体板的轴向上相邻地配置的连杆部件,
所述主体板具有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位于比所述输入侧卡合部靠近所述被按压面的侧的摆动支撑部,
所述连杆部件具有所述输入侧被卡合部和能够摆动地支撑于所述摆动支撑部的摆动被支撑部,
就所述卡合件而言,当向所述输入部件输入旋转扭矩时,通过所述输入侧卡合部,经由所述连杆部件拉拽所述摆动支撑部,由此以从所述被按压面远离的方式移动,使所述输出侧被卡合部与所述输出侧卡合部卡合,由此将输入到所述输入部件的旋转扭矩传递到所述输出部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杆部件由配备成从轴向两侧夹着所述主体板的一对连杆部件构成。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摆动支撑部由配备于所述主体板的板侧通孔构成,而且所述摆动被支撑部由配备于所述连杆部件的连杆侧通孔构成,
所述卡合件具有插通于所述板侧通孔和所述连杆侧通孔的摆动支撑轴。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件由配置成从径向两侧夹着所述输出侧卡合部的一对卡合件构成,所述输入部件的所述输入侧卡合部由一对输入侧卡合部构成。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其特征在于,
具备加强部件,该加强部件架设于构成所述一对输入侧卡合部的输入侧卡合部各自的前端部之间。
CN202180089907.8A 2021-02-08 2021-12-17 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 Pending CN11671067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18307 2021-02-08
JP2021-018307 2021-02-08
PCT/JP2021/046770 WO2022168466A1 (ja) 2021-02-08 2021-12-17 逆入力遮断クラッチ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710673A true CN116710673A (zh) 2023-09-05

Family

ID=827413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89907.8A Pending CN116710673A (zh) 2021-02-08 2021-12-17 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2) US20240077118A1 (zh)
EP (2) EP4276327A1 (zh)
JP (2) JP7311048B2 (zh)
KR (2) KR20230111245A (zh)
CN (1) CN116710673A (zh)
WO (1) WO2022168764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051282A (en) * 1959-12-15 1962-08-28 Whitney E Greene Self-locking rotary transmission
US4591029A (en) * 1984-08-17 1986-05-27 Da Foe John P Load actuating braking apparatus
SE0303541D0 (sv) 2003-12-22 2003-12-22 Astrazeneca Ab New compounds
JP4541109B2 (ja) * 2004-11-12 2010-09-08 Ntn株式会社 逆入力防止クラッチ
DE102006020041A1 (de) 2005-05-02 2007-03-15 Continental Teves Ag & Co. Ohg Lenkvorrichtung, insbesondere für eine Hinterradlenkung
JP4697784B2 (ja) 2005-08-01 2011-06-08 Ntn株式会社 電動リニアアクチュエータ
JP2009063017A (ja) 2007-09-04 2009-03-26 Ntn Corp 逆入力防止クラッチ
IT201600070842A1 (it) 2016-07-07 2018-01-07 Nuovo Pignone Tecnologie Srl Metodo e sistema di controllo anti-pompaggio adattivo
EP3663601B1 (en) 2017-08-01 2023-01-18 NSK Ltd. Reverse input shutoff clutch, electric valve timing adjustment device, variable compression ratio device, an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CN112189100B (zh) 2018-05-07 2022-09-13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逆向输入断开离合器以及促动器
JP7095402B2 (ja) 2018-05-22 2022-07-05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逆入力ブレーキ機構および電動式ブレーキ装置
HU231201B1 (hu) 2018-08-17 2021-09-28 László Eredics Egy vagy több fajta anyagból kialakított kábeldob
JP7290155B2 (ja) 2018-09-12 2023-06-13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逆入力遮断クラッチ付電動モータ
KR102124917B1 (ko) 2018-11-12 2020-06-22 한국과학기술원 능동형 메타포토닉 컬러표시장치
JP6962508B1 (ja) 2019-11-29 2021-11-05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逆入力遮断クラッチ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30111245A (ko) 2023-07-25
WO2022168764A1 (ja) 2022-08-11
US20240044377A1 (en) 2024-02-08
JP7243927B2 (ja) 2023-03-22
US20240077118A1 (en) 2024-03-07
JPWO2022168466A1 (zh) 2022-08-11
JP7311048B2 (ja) 2023-07-19
EP4276327A1 (en) 2023-11-15
JPWO2022168764A1 (zh) 2022-08-11
EP4265934A1 (en) 2023-10-25
KR20230104680A (ko) 2023-07-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341517B (zh) 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
CN113748271B (zh) 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
WO2021054481A1 (ja) 逆入力遮断クラッチ
CN113767229B (zh) 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
JP7017190B2 (ja) 逆入力遮断クラッチ
JP7060169B2 (ja) 逆入力遮断クラッチ
CN116710673A (zh) 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
WO2022168466A1 (ja) 逆入力遮断クラッチ
JP2022126361A (ja) 逆入力遮断クラッチ付電動モータ
CN116635642A (zh) 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
CN113906230A (zh) 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
JP7375991B1 (ja) 逆入力遮断クラッチおよびその組立方法
JP2023175529A (ja) 逆入力遮断クラッチ
KR102547463B1 (ko) 역입력 차단 클러치
CN116529500A (zh) 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