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529500A - 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 - Google Patents

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529500A
CN116529500A CN202280007147.6A CN202280007147A CN116529500A CN 116529500 A CN116529500 A CN 116529500A CN 202280007147 A CN202280007147 A CN 202280007147A CN 116529500 A CN116529500 A CN 11652950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put
output
pair
pressed
pressed su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0714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土肥永生
金子祥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SK Ltd
Original Assignee
NSK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SK Ltd filed Critical NSK Ltd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22/040425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23085127A1/ja
Publication of CN1165295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2950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Braking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伴随输出部件(4)向预定方向的旋转,一对按压面(13)被按压于被按压面(6),而且伴随输入部件(3)向与上述预定方向相反的方向的旋转,输入侧卡合部(9)与输入侧被卡合部(17)卡合,在该状态下,使输入侧卡合部(9)与输入侧被卡合部(17)的接触部(Pin)和输入部件(3)的旋转中心(O)在第二方向上的距离(D1)比输出侧卡合部(12)与输出侧被卡合部(14)的接触部(Pout)和输出部件(4)的旋转中心(O)在第二方向上的距离(D2)小。在锁定状态或半锁定状态下,使输出侧卡合部(12)与输出侧被卡合部(14)的接触部(C1)在第一方向上位于比假想直线(L)更接近输出部件(4)的旋转中心(O)的一侧,假想直线将一对按压面(13)中的一方的按压面(13)与被按压面(6)的抵接部(C2)和输出部件(4)的旋转中心(O)连结。

Description

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该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将输入到输入部件的旋转转矩传递到输出部件,与此相对地将反向输入到输出部件的旋转转矩完全切断使之不会传递到输入部件,或者仅将其一部分传递到输入部件而切断剩余部分。
本申请主张基于在2021年12月27日提交的日本特愿2021-211833号以及在2021年11月15日提交的日本特愿2021-185429号的优先权,并在此引用其内容。
背景技术
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具备与驱动源等输入侧机构连接的输入部件和与减速机构等输出侧机构连接的输出部件,并具有如下功能:将输入到输入部件的旋转转矩传递到输出部件,与此相对地将反向输入到输出部件的旋转转矩完全切断使之不会传递到输入部件,或者仅将其一部分传递到输入部件而切断剩余部分。
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根据将反向输入到输出部件的旋转转矩切断的机构的差异而大致分为锁定式和自由式。锁定式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具备在向输出部件反向输入了旋转转矩时防止输出部件的旋转的机构。另一方面,自由式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具备在向输出部件输入了旋转转矩时使输出部件空转的机构。根据装入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的装置的用途等来适当决定使用锁定式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和自由式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的哪一种。
在国际公开第2021/054481号公报中记载有一种锁定式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国际公开第2021/054481号公报所记载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具备具有一对输入侧卡合部的输入部件、具有输出侧卡合部的输出部件、具有被按压面的被按压部件、以及具有卡合件主体和连杆部件的卡合件。上述卡合件主体具有与上述输出侧卡合部卡合的输出侧被卡合部和位于比上述输入侧卡合部更接近上述被按压面的一侧的摆动支撑部。并且,上述连杆部件具有能够摆动地与上述摆动支撑部连结的第一端部和能够摆动地与上述输入侧卡合部连结的第二端部。
在国际公开第2021/054481号公报所记载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中,上述卡合件构成为,若向上述输入部件输入旋转转矩,则由上述输入侧卡合部经由上述连杆部件而拉拽上述摆动支撑部,由此以远离上述被按压面的方式位移,并且通过使上述输出侧被卡合部与上述输出侧卡合部卡合,来将输入到上述输入部件的旋转转矩传递到上述输出部件,若向上述输出部件反向输入旋转转矩,则基于上述输出侧卡合部与上述输出侧被卡合部的卡合,将上述按压面按压于上述被按压面,从而使上述按压面与上述被按压面摩擦卡合。
根据国际公开第2021/054481号公报所记载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在向输入部件输入旋转转矩时,能够顺畅地进行从按压面被按压于被按压面的状态(锁定状态或半锁定状态)向按压面从被按压面离开的状态(锁定解除状态或半锁定解除状态)的切换。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21/05448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国际公开第2021/054481号公报所记载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中,由于将卡合件设为具有卡合件主体和连杆部件的结构,所以构件数量较多,构件管理、组装成本变高,制造成本增大。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实现一种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的构造,其构成为,在向输入部件输入旋转转矩时,能够顺畅地进行从按压面被按压于被按压面的状态(锁定状态或半锁定状态)向按压面从被按压面离开的状态(锁定解除状态或半锁定解除状态)的切换,而且能够抑制制造成本。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具备被按压部件、输入部件、输出部件、以及卡合件。
上述被按压部件在内周面具有被按压面。
上述输入部件具有配置于上述被按压面的径向内侧的至少一个输入侧卡合部,且与上述被按压面同轴地配置。
上述输出部件具有在上述被按压面的径向内侧配置于比上述输入侧卡合部靠径向内侧的输出侧卡合部,且与上述被按压面同轴地配置。
上述卡合件具有分别与上述被按压面对置而且在周向相互分离的一对按压面、能够与上述输入侧卡合部卡合的输入侧被卡合部、以及能够与上述输出侧卡合部卡合的输出侧被卡合部,且配置为能够进行相对于上述被按压面的远近方向即第一方向移动。
另外,若向上述输入部件输入旋转转矩,则上述输入侧卡合部与上述输入侧被卡合部卡合,基于此,上述卡合件在上述第一方向上向远离上述被按压面的方向位移,通过使上述输出侧被卡合部与上述输出侧卡合部卡合,来将输入到上述输入部件的旋转转矩传递到上述输出部件,而且若向上述输出部件反向输入旋转转矩,则上述输出侧卡合部与上述输出侧被卡合部卡合,基于此,上述卡合件将上述按压面按压于上述被按压面,使上述按压面与上述被按压面摩擦卡合。
尤其是,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中,伴随上述输出部件向预定方向的旋转,上述一对按压面被按压于上述被按压面,而且伴随上述输入部件向与上述预定方向相反的方向的旋转,上述输入侧卡合部与上述输入侧被卡合部卡合,在该状态下,上述输入侧卡合部与上述输入侧被卡合部的接触部和上述输入部件的旋转中心在与上述第一方向及上述输入部件的旋转中心双方正交的第二方向上的距离比上述输出侧卡合部与上述输出侧被卡合部的接触部和上述输出部件的旋转中心在上述第二方向上的距离小。
另外,在向上述输出部件反向输入旋转转矩且上述一对按压面与上述被按压面接触的状态下,上述输出侧卡合部与上述输出侧被卡合部的接触部在上述第一方向上位于比假想直线更接近上述输出部件的旋转中心的一侧,其中,上述假想直线将上述一对按压面中的一方的按压面与上述被按压面的抵接部和上述输出部件的旋转中心连结。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能够具备一对上述卡合件,而且上述输入部件能够具有一对上述输入侧卡合部。
发明的效果如下。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在向输入部件输入旋转转矩时,能够顺畅地进行从按压面被按压于被按压面的状态(锁定状态或半锁定状态)向按压面从被按压面离开的状态(锁定解除状态或半锁定解除状态)的切换,而且能够抑制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从输出部件侧观察到的实施方式的一例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的端视图。
图2是图1的II-II剖视图。
图3是图2的X-X剖视图。
图4关于实施方式的一例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是示出向输入部件输入了旋转转矩的状态的与图3相同的图。
图5关于实施方式的一例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是示出向输出部件反向输入了旋转转矩的状态的与图3相同的图。
图6A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的一例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的效果的示意图。
图6B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的一例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的效果的示意图。
图6C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的一例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的效果的示意图。
图7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的一例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的效果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使用图1~图6C对实施方式的一例进行说明。此外,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轴向、径向以及周向是指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的轴向、径向以及周向。在本例中,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的轴向、径向以及周向与输入部件3的轴向、径向以及周向一致,而且与输出部件4的轴向、径向以及周向一致。并且,轴向单侧是指输入部件3侧(图2的右侧),轴向另一侧是指输出部件4侧(图2的左侧)。
[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的构造的说明]
本例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具备被按压部件2、输入部件3、输出部件4、以及一对卡合件5。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具有如下反向输入切断功能:将输入到输入部件3的旋转转矩传递到输出部件4,与此相对地将反向输入到输出部件4的旋转转矩完全切断使之不会传递到输入部件3,或者仅将其一部分传递到输入部件3而切断剩余部分。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主要以输入部件3的旋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的情况以及输出部件4的旋转方向为顺时针方向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但不限定于此。即,本例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能够不依赖于旋转方向(转矩的输入方向)地实施反向输入的旋转转矩的切断(锁定动作)以及锁定解除动作。
被按压部件2具有圆筒形状,例如固定于壳体等未图示的其它部件,或者与其它部件设为一体,由此其旋转受到限制。被按压部件2在内周面具有作为圆筒面状的凹面的被按压面6。
输入部件3与电动马达等输入侧机构连接,被输入旋转转矩。输入部件3具有基板部7、输入轴部8、以及一对输入侧卡合部9。
基板部7具有在从轴向观察时大致呈圆形的端面形状。
输入轴部8从基板部7的轴向单侧面的中央部朝向轴向单侧突出。输入轴部8在轴向单侧部分具有用于以能够传递转矩的方式与上述输入侧机构的输出部连接的输入侧连接部10a。在本例中,输入侧连接部10a具有在外周面包含相互平行的一对平坦面的两面相对形状(二面幅形状)。但是,输入侧连接部10a以能够传递转矩的方式与上述输入侧机构的输出部连接即可,能够设为任意形状。
一对输入侧卡合部9具有在从轴向观察时大致呈扇形或大致呈梯形的端面形状,从基板部7的轴向另一侧面的径向相反侧两处位置朝向轴向另一侧突出。一对输入侧卡合部9在输入部件3的径向上相互分离。因此,各个输入侧卡合部9配置于基板部7的轴向另一侧面中的从旋转中心O向径向外侧偏离的部分。并且,各个输入侧卡合部9在周向上具有对称的形状。
在本例中,各个输入侧卡合部9的径向内侧面9a由相互平行的平坦面构成,而且各个输入侧卡合部9的径向外侧面9b具有与基板部7的外周面相同的圆筒面状的轮廓形状。另外,各个输入侧卡合部9的一对周向侧面9c由随着朝向径向外侧而向相互分离的方向倾斜的平坦面构成。
输出部件4与减速机构等输出侧机构连接,输出旋转转矩。输出部件4与输入部件3同轴地配置。在本例中,输出部件4具有输出轴部11和输出侧卡合部12。
输出轴部11在轴向单侧的端部具有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18,而且在轴向另一侧部分具有用于以能够传递转矩的方式与上述输出侧机构的输入部连接的输出侧连接部10b。在本例中,输出侧连接部10b具有在外周面包含相互平行的一对平坦面的两面相对形状。但是,输出侧连接部10b以能够传递转矩的方式与上述输出侧机构的输入部连接即可,能够设为任意形状。
输出侧卡合部12具有凸轮功能。即,从输出部件4的旋转中心O到输出侧卡合部12的外周面为止的距离在周向上不恒定。在本例中,输出侧卡合部12具有在从轴向观察时大致呈矩形或大致呈长圆形的端面形状,从输出轴部11的轴向单侧的端面的中央部朝向轴向单侧突出。即,输出侧卡合部12的外周面由相互平行的一对平坦面12a和分别局部呈圆筒面状的一对凸曲面12b构成。因此,从输出部件4的旋转中心O到输出侧卡合部12的外周面为止的距离遍及周向不恒定。此外,在本例中,一对凸曲面12b由以输出部件4的旋转中心O为中心的局部呈圆筒的面构成。
输出侧卡合部12相对于通过输出部件4的旋转中心O而且与一对平坦面12a正交的假想平面形成面对称,而且相对于通过输出部件4的旋转中心O而且与一对平坦面12a平行的假想平面形成面对称。这样的输出侧卡合部12配置于一对输入侧卡合部9彼此之间的部分。
一对卡合件5具有在从轴向观察时大致呈半圆形的端面形状,而且,在宽度方向(与下述的平坦面部15平行且在图3中由箭头B示出的方向)上具有对称的形状。
一对卡合件5在径向外侧面上具有分别与被按压面6对置而且在周向上相互分离的一对按压面13。各个按压面13由曲率半径比被按压面6的曲率半径小的局部呈圆筒面状的凸曲面构成。此外,在从轴向观察的情况下,一对卡合件5的径向外侧面中的在周向上从一对按压面13偏离的部分位于比以输入部件3的中心轴O为中心而且与一对按压面13相接的假想圆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即,在一对按压面13与被按压面6抵接的状态下,一对卡合件5的径向外侧面中的在周向上从一对按压面13偏离的部分不与被按压面6抵接。
各个按压面13优选为具有与卡合件5的其它部分相比,相对于被按压面6的摩擦系数较大的表面特性。另外,各个按压面13也能够与卡合件5的其它部分构成为一体,也能够形成于通过粘贴、粘接等固定于卡合件5的其它部分的摩擦材料的表面。
另外,一对卡合件5在径向内侧面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具有能够与输出侧卡合部12卡合的输出侧被卡合部14。在本例中,在一对卡合件5的径向内侧面具有平坦面部15,而且在平坦面部15的宽度方向两处位置具有朝向径向内侧突出的一对凸部16。而且,输出侧被卡合部14由平坦面部15中的在宽度方向上位于一对凸部16彼此之间的部分构成。此外,在本例中,使输出侧被卡合部14的宽度方向尺寸(一对凸部16彼此的间隔)比输出侧卡合部12的平坦面12a的宽度方向尺寸大。
此外,卡合件5的径向是指图3中箭头A所示的与平坦面部15成直角的方向,卡合件5的宽度方向是指图3中箭头B所示的与平坦面部15平行的方向。在本例中,卡合件5的径向是卡合件5的一对按压面13相对于被按压面6远近移动的方向,相当于第一方向,卡合件5的宽度方向相当于与第一方向和输入部件3的旋转中心O双方正交的第二方向。
另外,一对卡合件5在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径向中间部具有能够与输入侧卡合部9卡合的输入侧被卡合部17。在本例中,输入侧被卡合部17具有在从轴向观察时大致呈弓形的开口形状,而且由沿轴向贯通卡合件5的宽度方向中央位置的径向中间部的贯通孔构成。输入侧被卡合部17具有能够供输入侧卡合部9松动地插入的大小。因此,在输入侧卡合部9插入在输入侧被卡合部17的内侧的状态下,在输入侧卡合部9与输入侧被卡合部17的内表面之间,在卡合件5的宽度方向以及径向上分别存在间隙。因此,输入侧卡合部9能够相对于输入侧被卡合部17(卡合件5)沿输入部件3的旋转方向位移,输入侧被卡合部17能够相对于输入侧卡合部9沿卡合件5的径向位移。在本例中,输入侧被卡合部17在径向内侧面(朝向径向外侧的面)具有与平坦面部15平行的平坦面17a。
此外,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也能够由仅在卡合件的轴向单侧面开口的有底孔构成输入侧被卡合部。或者,也能够由在卡合件的径向外侧面开口的切口构成输入侧被卡合部。
在本例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中,在使各个卡合件5的一对按压面13在径向上相互朝向相反侧、而且使各个卡合件5的径向内侧面(平坦面部15)相互对置的状态下,将一对卡合件5以能够沿该一对卡合件5的径向(第一方向)移动的方式配置于被按压部件2的径向内侧。另外,将配置于轴向单侧的输入部件3的一对输入侧卡合部9沿轴向插入于一对卡合件5的输入侧被卡合部17,而且将配置于轴向另一侧的输出部件4的输出侧卡合部12沿轴向插入于一对输出侧被卡合部14彼此之间。即,一对卡合件5配置为利用各个输出侧被卡合部14从径向外侧夹住输出侧卡合部12。
此外,在将一对卡合件5配置于被按压部件2的径向内侧的状态下,以在被按压面6与一对按压面13之间的部分、以及凸部16的前端面彼此之间的部分的至少一方存在间隙的方式限制了被按压部件2的内径尺寸和卡合件5的径向尺寸。
(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的动作说明)
使用图4及图5对本例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的动作进行说明。此外,图4及图5夸张地示出输入部件3及输出部件4与一对卡合件5之间在径向上的间隙。
首先,对旋转转矩被从输入侧机构输入到输入部件3的情况进行说明。
若向输入部件3输入旋转转矩,则如图4所示,输入侧卡合部9在输入侧被卡合部17的内侧向输入部件3的旋转方向(在图4的例子中为逆时针方向)旋转。这样,输入侧卡合部9的径向内侧面9a朝向径向内侧按压输入侧被卡合部17的平坦面17a,使一对卡合件5分别向远离被按压面6的方向移动。也就是说,基于与输入部件3的卡合,使一对卡合件5分别朝向作为相互接近的方向的径向内侧(使位于图4的上侧的卡合件5朝向下侧,使位于图4的下侧的卡合件5朝向上侧)移动。由此,一对卡合件5的径向内侧面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移动,一对输出侧被卡合部14从径向两侧夹持输出部件4的输出侧卡合部12。即,一边使输出部件4以输出侧卡合部12的平坦面12a与卡合件5的平坦面部15平行的方式旋转,一边使输出侧卡合部12与一对输出侧被卡合部14无晃动地卡合(抵接)。其结果,输入到输入部件3的旋转转矩经由一对卡合件5向输出部件4传递,并从输出部件4输出。在本例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中,若向输入部件3输入旋转转矩,则与输入部件3的旋转方向无关地使一对卡合件5分别向远离被按压面6的方向移动。然后,输入到输入部件3的旋转转矩经由一对卡合件5向输出部件4传递。
接下来,对旋转转矩从输出侧机构反向输入到输出部件4的情况进行说明。
若向输出部件4反向输入旋转转矩,则如图5所示,输出侧卡合部12在一对输出侧被卡合部14彼此的内侧向输出部件4的旋转方向(在图5的例子中为顺时针方向)旋转。这样,输出侧卡合部12的外周面中的平坦面12a与凸曲面12b之间的连接部(角部)朝向径向外侧按压输出侧被卡合部14,使一对卡合件5分别向接近被按压面6的方向移动。也就是说,基于与输出部件4的卡合,使一对卡合件5分别朝向作为相互分离的方向的径向外侧(使位于图5的上侧的卡合件5朝向上侧,使位于图5的下侧的卡合件5朝向下侧)移动。由此,使一对卡合件5各自的按压面13与被按压面6摩擦卡合。
其结果,反向输入到输出部件4的旋转转矩完全被切断而不会传递到输入部件3,或者仅反向输入到输出部件4的旋转转矩的一部分传递到输入部件3而剩余部分被切断。为了完全切断反向输入到输出部件4的旋转转矩使之不会传递到输入部件3,以使一对按压面13不会相对于被按压面6滑动(相对旋转)的方式使一对卡合件5撑在输出侧卡合部12与被按压部件2之间,锁定输出部件4。相对于此,为了仅将反向输入到输出部件4的旋转转矩中的一部分传递到输入部件3而切断剩余部分,以使一对按压面13相对于被按压面6滑动的方式使一对卡合件5撑在输出侧卡合部12与被按压部件2之间,半锁定输出部件4。
在本例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中,以能够进行以上的动作的方式调整各构成部件间的间隙的大小。尤其是,在各个卡合件5的一对按压面13与被按压面6接触的位置关系中,在输入侧卡合部9的径向内侧面9a与输入侧被卡合部17的内表面之间存在间隙,以便允许基于输出侧卡合部12的角部按压输出侧被卡合部14而进一步朝向被按压面6按压一对按压面13。由此,当旋转转矩被反向输入到输出部件4时,防止卡合件5向径向外侧的移动被输入侧卡合部9阻止的情况,而且在一对按压面13与被按压面6接触之后,对一对按压面13与被按压面6之间的接触部作用的面压根据反向输入到输出部件4的旋转转矩的大小而变化,从而也适当地进行输出部件4的锁定或半锁定。
另外,在本例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中,以满足以下的关系的方式限制了被按压部件2、输入部件3、输出部件4以及一对卡合件5的各部分的尺寸及形状。
首先,伴随输出部件4向预定方向(例如图3的顺时针方向)的旋转,一对按压面13被按压于被按压面6,而且伴随输入部件3向与上述预定方向相反的方向(例如图3的逆时针方向)的旋转,输入侧卡合部9与输入侧被卡合部17卡合(输入侧卡合部9的一部分与输入侧被卡合部17接触),在该状态下,将输入侧卡合部9与输入侧被卡合部17之间的接触部Pin和输入部件3的旋转中心O在第二方向上的距离亦即第一距离D1设为比输出侧卡合部12与输出侧被卡合部14之间的接触部Pout和输出部件4的旋转中心O在第二方向上的第二距离D2小(D1<D2)。
并且,如图5所示,在向输出部件4反向输入旋转转矩、各个卡合件5的一对按压面13与被按压面6接触的状态(锁定状态或半锁定状态)下,输出侧卡合部12与输出侧被卡合部14之间的接触部C1在第一方向上位于比假想直线L更接近输出部件4的旋转中心O的一侧(图5的下侧),其中,假想直线L将一对按压面13中的一方(在第二方向上,比输出部件4的旋转中心O更接近接触部C1的一侧)的按压面13与被按压面6之间的抵接部C2和输出部件4的旋转中心O连结。
根据本例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能够缩短轴向尺寸,而且能够抑制构件数量。
本例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将输入部件3以及输出部件4各自的旋转转换成卡合件5的径向移动。而且,通过像这样将输入部件3以及输出部件4的旋转转换成卡合件5的径向移动,从而使卡合件5与位于该卡合件5的径向内侧的输出部件4卡合,或者将卡合件5按压至位于该卡合件5的径向外侧的被按压部件2。这样,本例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能够基于由输入部件3以及输出部件4各自的旋转控制的卡合件5的径向移动,切换能够从输入部件3向输出部件4传递旋转转矩的输出部件4的锁定解除状态或半锁定解除状态和防止或抑制输出部件4的旋转的输出部件4的锁定或半锁定状态,因此能够缩短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的装置整体的轴向尺寸。
而且,使卡合件5具有将输入到输入部件3的旋转转矩传递到输出部件4的功能和锁定或半锁定输出部件4的功能这两个功能。因此,能够抑制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的构件数量,而且与使分别不同的部件具有传递旋转转矩的功能和锁定或半锁定的功能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动作稳定。例如,在使不同的部件具有传递旋转转矩的功能和锁定或半锁定的功能的情况下,有可能锁定解除或半锁定解除的时机与开始传递旋转转矩的时机错开。在该情况下,若在从锁定解除或半锁定解除起至开始传递旋转转矩为止的期间向输出部件反向输入旋转转矩,则输出部件再次被锁定或半锁定。在本例中,由于使卡合件5具有向输出部件4传递旋转转矩的功能和锁定或半锁定输出部件4的功能这两个功能,所以能够防止产生这样的不良情况。
并且,由于将从输入部件3作用于卡合件5的力的方向和从输出部件4作用于卡合件5的力的方向设为相反方向,所以能够通过限制两个力的大小关系来控制卡合件5的移动方向。因此,能够稳定且可靠地进行输出部件4的锁定状态或半锁定状态与锁定解除状态或半锁定解除状态之间的切换动作。
另外,在本例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中,使第一距离D1比第二距离D2小,而且在锁定状态或半锁定状态下,使接触部C1在第一方向上位于比假想直线L更接近输出部件4的旋转中心O的一侧。因此,能够顺畅地进行从锁定状态或半锁定状态向锁定解除状态或半锁定解除状态的切换。参照图6A~图6C对其理由进行说明。
在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的锁定状态或半锁定状态下,若向输入部件3输入旋转转矩,则各个卡合件5处于以接触部C1为中心而旋转的趋势。
在第一距离D1比第二距离D2大的(D1>D2)情况下,若如图6B所示地向输入部件3输入逆时针方向的旋转转矩,则卡合件5处于以接触部C1为中心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趋势。而且,如图6B中用单点划线示出轨迹r那样,一对按压面13中的在第二方向上位于隔着输出部件4的旋转中心O而与接触部C1的相反的一侧(图6B的右侧)的按压面13处于被强力地按压而嵌入于被按压面6的趋势。当为了解除这样的按压面13相对于被按压面6的嵌入而从锁定状态或半锁定状态向锁定解除状态或半锁定解除状态切换时,输入部件3的旋转转矩瞬间变大(产生峰值转矩)。
并且,在接触部C1在第一方向上位于比假想直线L更远离输出部件4的旋转中心O的一侧的情况下,若如图6C所示地向输入部件3输入逆时针方向的旋转转矩,则卡合件5处于以接触部C1为中心向顺时针方向旋转的趋势。而且,如图6C中用单点划线示出轨迹r那样,一对按压面13中的在第二方向上位于比输出部件4的旋转中心O更接近接触部C1的一侧(图6C的左侧)的按压面13处于被强力地按压而嵌入于被按压面6的趋势。当为了解除这样的按压面13相对于被按压面6的嵌入而从锁定状态或半锁定状态向锁定解除状态或半锁定解除状态切换时,输入部件3的旋转转矩瞬间变大。
相对于此,在如本例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那样第一距离D1比第二距离D2小(D1<D2)、而且接触部C1在第一方向上位于比假想直线L更接近输出部件4的旋转中心O的一侧的情况下,若如图6A所示地向输入部件3输入逆时针方向的旋转转矩,则卡合件5处于以接触部C1为中心向顺时针方向旋转的趋势。然而,如图6A中用单点划线示出轨迹r1、r2那样,一对按压面13均不会被按压于被按压面6。因此,当从锁定状态或半锁定状态向锁定解除状态或半锁定解除状态切换时,输入部件3的旋转转矩也不会瞬间变大,能够顺畅地进行从锁定状态或半锁定状态向锁定解除状态或半锁定解除状态的切换。并且,由于不产生峰值转矩,所以不需要无益地增大输入侧机构的最大输出转矩,能够防止输入侧机构的无益的大型化。
根据本例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能够不像国际公开第2021/054481号公报所记载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那样将卡合件设为具有卡合件主体和连杆部件的结构,就可实现能够顺畅地进行从锁定状态或半锁定状态向锁定解除状态或半锁定解除状态的切换的构造。因此,能够削减构件数量,能够抑制制造成本。此外,图6A~图6C中,接触部Pin和抵接部C2在第一方向上位于相同高度,但即使在接触部Pin和抵接部C2在第一方向上的位置不同的情况下,也能够起到与上述的作用效果相同的作用效果。
图7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的一例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的效果的示意图。图7中,示出输入部件3向与图6A~图6C所示的例子相反的方向(即顺时针方向)旋转的情况的一例。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在一对按压面13被按压于被按压面6、而且输入侧卡合部9与输入侧被卡合部17卡合的状态下输入部件3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在输入部件3向顺时针方向旋转的情况下也能够起到相同的作用效果。也就是说,即使在如图7所示地作为力点的输入侧卡合部9与输入侧被卡合部17之间的接触部Pin位于比输出部件4的旋转中心O靠右侧的位置的情况下,也与接触部Pin位于比输出部件4的旋转中心O靠左侧的位置的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能够抑制嵌入的产生,提高锁定解除性。即,在第一距离D1比第二距离D2小(D1<D2)、而且接触部C1在第一方向上位于比假想直线L更接近输出部件4的旋转中心O的一侧的情况下,若如图7所示地向输入部件3输入顺时针方向的旋转转矩,则卡合件5处于以接触部C1为中心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趋势。然而,如图7中用单点划线示出轨迹r1、r2那样,一对按压面13均不会被按压于被按压面6。因此,在从锁定状态或半锁定状态向锁定解除状态或半锁定解除状态切换时,输入部件3的旋转转矩也不会瞬间变大,能够顺畅地进行从锁定状态或半锁定状态向锁定解除状态或半锁定解除状态的切换。另外,由于不产生峰值转矩,所以不需要无益地增大输入侧机构的最大输出转矩,能够防止输入侧机构的无益的大型化。
此外,在实施本发明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的情况下,也能够将卡合件的数量设为一个或三个以上。
另外,在实施本发明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的情况下,卡合件也能够具备向朝被按压面接近的方向弹性地对一对按压面进行施力的弹性部件。上述弹性部件例如能够由扭力螺旋弹簧、板簧等构成。在具备一对上述卡合件且上述弹性部件构成为扭力螺旋弹簧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将上述卡合件所具备的凸部(本例的图1及图3~5所示的凸部16)插入于上述扭力螺旋弹簧的端部来保持该扭力螺旋弹簧。
另外,输入部件、输出部件、被按压部件、以及卡合件的材质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作为它们的材质,除了铁合金、铜合金、铝合金等金属之外,也可以根据需要而采用混入有强化纤维的合成树脂等。并且,输入部件、输出部件、被按压部件、以及卡合件分别可以设为相同的材质,也可以设为不同的材质。
另外,在向输出部件反向输入了旋转转矩的情况下,输出部件只要满足锁定或半锁定的条件,则也能够使润滑油介于输入部件、输出部件、被按压部件、以及卡合件相互接触的部分。因此,例如也能够将输入部件、输出部件、被按压部件、以及卡合件中的至少一个设为由油浸金属制成。
符号的说明
1—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2—被按压部件,3—输入部件,4—输出部件,5—卡合件,6—被按压面,7—基板部,8—输入轴部,9—输入侧卡合部,9a—径向内侧面,9b—径向外侧面,9c—周向侧面,10a—输入侧连接部,10b—输出侧连接部,11—输出轴部,12—输出侧卡合部,12a—平坦面,12b—凸曲面,13—按压面,14—输出侧被卡合部,15—平坦面部,16—凸部,17—输入侧被卡合部,17a—平坦面,18—凸缘部。

Claims (2)

1.一种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被按压部件,其在内周面具有被按压面;
输入部件,其具有配置于上述被按压面的径向内侧的至少一个输入侧卡合部,且与上述被按压面同轴地配置;
输出部件,其具有在上述被按压面的径向内侧配置于比上述输入侧卡合部靠径向内侧的输出侧卡合部,且与上述被按压面同轴地配置;以及
卡合件,其具有分别与上述被按压面对置而且在周向相互分离的一对按压面、能够与上述输入侧卡合部卡合的输入侧被卡合部、以及能够与上述输出侧卡合部卡合的输出侧被卡合部,且配置为能够进行相对于上述被按压面的远近方向即第一方向的移动,
若向上述输入部件输入旋转转矩,则上述输入侧卡合部与上述输入侧被卡合部卡合,基于此,上述卡合件在上述第一方向上向远离上述被按压面的方向位移,通过使上述输出侧被卡合部与上述输出侧卡合部卡合,来将输入到上述输入部件的旋转转矩传递到上述输出部件,而且若向上述输出部件反向输入旋转转矩,则上述输出侧卡合部与上述输出侧被卡合部卡合,基于此,上述卡合件将上述按压面按压于上述被按压面,使上述按压面与上述被按压面摩擦卡合,
伴随上述输出部件向预定方向的旋转,上述一对按压面被按压于上述被按压面,而且伴随上述输入部件向与上述预定方向相反的方向的旋转,上述输入侧卡合部与上述输入侧被卡合部卡合,在该状态下,上述输入侧卡合部与上述输入侧被卡合部的接触部和上述输入部件的旋转中心在与上述第一方向及上述输入部件的旋转中心双方正交的第二方向上的距离比上述输出侧卡合部与上述输出侧被卡合部的接触部和上述输出部件的旋转中心在上述第二方向上的距离小,
在向上述输出部件反向输入旋转转矩且上述一对按压面与上述被按压面接触的状态下,上述输出侧卡合部与上述输出侧被卡合部的接触部在上述第一方向上位于比假想直线更接近上述输出部件的旋转中心的一侧,其中,上述假想直线将上述一对按压面中的一方的按压面与上述被按压面的抵接部和上述输出部件的旋转中心连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其特征在于,
具备一对上述卡合件,而且上述输入部件具有一对上述输入侧卡合部。
CN202280007147.6A 2021-11-15 2022-10-28 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 Pending CN11652950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85429 2021-11-15
JP2021211833 2021-12-27
JP2021-211833 2021-12-27
PCT/JP2022/040425 WO2023085127A1 (ja) 2021-11-15 2022-10-28 逆入力遮断クラッチ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29500A true CN116529500A (zh) 2023-08-01

Family

ID=87398061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07147.6A Pending CN116529500A (zh) 2021-11-15 2022-10-28 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
CN202280009489.1A Pending CN116710670A (zh) 2021-11-15 2022-11-11 反向输入断开离合器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09489.1A Pending CN116710670A (zh) 2021-11-15 2022-11-11 反向输入断开离合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16529500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710670A (zh) 2023-09-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341517B (zh) 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
EP2264328B1 (en) Clutch unit
US11629768B2 (en) Reverse input cutoff clutch
CN113767229B (zh) 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
EP3748186A1 (en) Clutch unit
JP7017190B2 (ja) 逆入力遮断クラッチ
CN116529500A (zh) 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
JP7375986B2 (ja) 逆入力遮断クラッチ
CN113906230A (zh) 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
JP7396548B1 (ja) 逆入力遮断クラッチ
JP2022126361A (ja) 逆入力遮断クラッチ付電動モータ
WO2019151261A1 (ja) クラッチユニット
WO2023136149A1 (ja) 逆入力遮断クラッチおよびその組立方法
JP7375989B1 (ja) 逆入力遮断クラッチ
JP2020133868A (ja) 逆入力遮断クラッチ
JP2023022882A (ja) 逆入力遮断クラッチ
JP2023175529A (ja) 逆入力遮断クラッチ
WO2023233801A1 (ja) 逆入力遮断クラッチ
CN116710673A (zh) 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
CN116221299A (zh) 单向接合器
CN116164053A (zh) 单向接合器
JP2023018310A (ja) 逆入力遮断クラッチ及びこれを備えるクラッチユニット
JP2023085990A (ja) 逆入力遮断クラッ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