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635642A - 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 - Google Patents

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635642A
CN116635642A CN202280008065.3A CN202280008065A CN116635642A CN 116635642 A CN116635642 A CN 116635642A CN 202280008065 A CN202280008065 A CN 202280008065A CN 116635642 A CN116635642 A CN 11663564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put
output
pressed
engaging
clut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0806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土肥永生
大黑优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SK Ltd
Original Assignee
NSK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21/046770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22168466A1/ja
Application filed by NSK Ltd filed Critical NSK Ltd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22/003413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22168764A1/ja
Publication of CN1166356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63564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Braking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被按压部件(4)具备在内周面具有被按压面(24)的第一被按压部件元件(16)、以及具有固定于在使用时也不旋转的部分(62)的安装部(64)的第二被按压部件元件(17)。

Description

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该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具有如下功能:将输入到输入部件的旋转转矩传递到输出部件,与此相对地将反向输入到输出部件的旋转转矩完全切断使之不会传递到输入部件,或者仅将其一部分传递到输入部件而切断剩余部分。
背景技术
图21~图23示出国际公开2020/054763号所记载的带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的电动马达的现有构造的一例。带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的电动马达100在输出旋转轴101的中途具备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02。即,输出旋转轴101通过利用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02将相互同轴配置的第一旋转轴103和第二旋转轴104连接来构成。
第一旋转轴103旋转自如地被支撑在马达壳体105的内侧。在第一旋转轴103的轴向中间部的周围外嵌固定转子106,而且在转子106的周围配置有相对于马达壳体105被支撑固定的定子107。即,若通过对定子107通电,对转子106施加旋转方向的力,则第一旋转轴103旋转。
第二旋转轴104相对于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02的离合器壳体108被支撑为旋转自如。
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02具备输入部109、输出部110、离合器壳体108、以及一对卡合件111。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关于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02,轴向一方侧为图21的右侧,轴向另一方侧为图21的左侧。
输入部109配备于第一旋转轴103的轴向另一方侧(图21的左侧)的端部。输入部109具有输入轴部112和一对输入侧卡合部113。输入轴部112具有带台阶的圆柱形状。一对输入侧卡合部113由从输入轴部112的前端面的直径方向相反侧两处位置沿轴向伸长的凸部构成。
输出部110配备于第二旋转轴104的轴向一方侧(图21的右侧)的端部。输出部110具有输出侧卡合部114。输出侧卡合部114具有大致长圆柱形状,配置于一对输入侧卡合部113之间的部分。
离合器壳体108具有带台阶的圆筒形状。即,离合器壳体108具备轴向另一方侧的小径圆筒部115、轴向一方侧的大径圆筒部116、以及将该小径圆筒部115和该大径圆筒部116连接的侧板部117。离合器壳体108在大径圆筒部116的轴向另一方侧部分的内周面具有被按压面118。即,离合器壳体108构成被按压部件。
并且,离合器壳体108具有从大径圆筒部116的外周面的圆周方向多处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119和在轴向上贯通该突出部119的螺纹孔120。
通过将大径圆筒部116的轴向一方侧的端部无晃动地外嵌于在马达壳体105的轴向另一方侧的端部所配备的圆环状的突条121,而且将在马达壳体105所配备的通孔122中插通的螺栓与螺纹孔120螺纹结合,由此离合器壳体108与马达壳体105结合固定。此外,马达壳体105相对于在使用时也不旋转的固定部分被支撑固定。
各个卡合件111呈大致半圆形板状,配置于离合器壳体108的大径圆筒部116的径向内侧。卡合件111在与被按压面118对置的径向外侧面具有由局部圆筒状的凸面构成的按压面123,而且在径向内侧面具有除设置下述的输出侧被卡合部124的部分之外由平坦面构成的底面125。按压面123的曲率半径为被按压面118的曲率半径以下。此外,卡合件111的径向是指图22中箭头α所示的与底面125垂直的方向,将图22中箭头β所示的与底面125平行的方向称作卡合件111的宽度方向。
在将一对卡合件111配置于大径圆筒部116的径向内侧的状态下,以在被按压面118与按压面123之间的部分以及各个底面125之间的部分的至少一方存在缝隙的方式限制了大径圆筒部116的内径尺寸以及卡合件111的径向尺寸。
卡合件111具有输入侧被卡合部126以及输出侧被卡合部124。输入侧被卡合部126由在轴向上贯通卡合件111的径向中间部的孔构成,具有能够松动地插入输入侧卡合部113的大小。因此,输入侧卡合部113能够相对于卡合件111在输入部109的旋转方向上位移,卡合件111能够相对于输入侧卡合部113在卡合件111的径向上位移。输出侧被卡合部124由从卡合件111的底面125的宽度方向中央部朝向径向外方凹下的大致矩形状的凹部构成,具有能够配置输出侧卡合部114的短轴方向的前半部分的大小。
在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02的组装状态下,输入部109的一对输入侧卡合部113从轴向另一侧向一对卡合件111的输入侧被卡合部126插入,而且输出部110的输出侧卡合部114从轴向单侧向一对输出侧被卡合部124彼此之间插入。即,一对卡合件111配置为从径向外侧夹住输出侧卡合部114。
若基于对定子107通电,向第一旋转轴103输入旋转转矩,输入部109旋转,则如图22所示,在输入侧被卡合部126的内侧,输入侧卡合部113沿输入部109的旋转方向旋转。这样,输入侧卡合部113的径向内侧面朝向径向内侧按压输入侧被卡合部126的内表面,使各个卡合件111朝向远离被按压面118的方向、即径向内侧移动。由此,一对输出侧被卡合部124从径向两侧夹持输出部110的输出侧卡合部114,从而输出侧卡合部114与一对输出侧被卡合部124无晃动地卡合。其结果,输入到第一旋转轴103的旋转转矩经由一对卡合件111传递到输出部110,并从第二旋转轴104输出。
另一方面,若向第二旋转轴104反向输入旋转转矩,输出部110旋转,则如图23所示,在一对输出侧被卡合部124的内侧,输出侧卡合部114沿输出部110的旋转方向旋转。这样,输出侧卡合部114的角部朝向径向外侧按压输出侧被卡合部124的底面,使各个卡合件111朝向接近被按压面118的方向、即径向外侧移动。由此,各个卡合件111的按压面123被按压于离合器壳体108的被按压面118。其结果,反向输入到第二旋转轴104的旋转转矩因向离合器壳体108传递而完全被切断,不会传递到第一旋转轴103,或者仅反向输入到第二旋转轴104的旋转转矩的一部分传递到第一旋转轴103而切断剩余部分。
为了完全切断反向输入到第二旋转轴104的旋转转矩使之不会传递到第一旋转轴103,以使按压面123不会相对于被按压面118滑动的方式在输出部110的输出侧卡合部114与离合器壳体108的被按压面118之间强力地夹持各个卡合件111,从而锁定输出部110。为了使仅反向输入到第二旋转轴104的旋转转矩中的一部分传递到第一旋转轴103而切断剩余部分,以使按压面123相对于被按压面118滑动的方式在输出侧卡合部114与被按压面118之间夹持各个卡合件111,从而半锁定输出部110。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2020/035708号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2006/117343号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7-4034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国际公开2020/035708号所记载的带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的电动马达100中,将具有被按压面118的离合器壳体108直接结合固定于马达壳体105。具体而言,通过将插通在马达壳体105所配备的通孔122中的螺栓与离合器壳体108的突出部119所配备的螺纹孔120螺纹结合,来将离合器壳体108结合固定于马达壳体105。
若通过螺栓固定将离合器壳体108结合固定于马达壳体105,则在离合器壳体108的大径圆筒部116产生变形,配备于该大径圆筒部116的内周面的被按压面118的真圆度有可能降低。而且,若被按压面118的真圆度降低,则当向第二旋转轴104反向输入了旋转转矩时,直到卡合件111的按压面123抵接于被按压面118为止所花费的时间根据卡合件111相对于被按压面118在周向上的相位而有可能产生偏差。即,直到将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02从非锁定状态切换至锁定状态或半锁定状态为止所花费的时间有可能产生偏差。其结果,有可能带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的电动马达100的控制性降低、或者将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02从非锁定状态切换至锁定状态或半锁定状态的锁定性能降低。
在国际公开2006/117343号以及日本特开2007-40343号公报中记载了以下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当向输出部件反向输入了旋转转矩时,使配置于内方部件与外方部件之间的空间的卡合件(滚动体)在上述空间中沿周向朝向径向上的宽度较窄的一侧移动,在上述内方部件与上述外方部件之间强力地夹持上述卡合件,由此防止输出部件的旋转。
同样,在国际公开2006/117343号以及日本特开2007-40343号公报所记载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中,若将上述外方部件直接结合固定于在使用时也不旋转的部分,则配备于上述外方部件的内周面且与上述卡合件接触的被按压面的真圆度降低,控制性、锁定性能有可能降低。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被按压面的真圆度的降低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具备被按压部件、输入部件、输出部件、以及卡合件。
上述被按压部件包括在内周面具有被按压面的第一被按压部件元件、以及具有固定于在使用时也不旋转的部分的安装部的第二被按压部件元件。
上述输入部件被支撑为能够相对于上述第一被按压部件元件和上述第二被按压部件元件中的一方的被按压部件元件旋转。
上述输出部件与上述输入部件同轴地配置,而且被支撑为能够相对于上述第一被按压部件元件和上述第二被按压部件元件中的另一方的被按压部件元件旋转。
上述卡合件构成为,若向上述输入部件输入旋转转矩,则基于与该输入部件的卡合,向远离上述被按压面的方向移动而与上述输出部件卡合,从而将输入到上述输入部件的旋转转矩传递到上述输出部件。另外,上述卡合件构成为,若向上述输出部件反向输入旋转转矩,则基于与该输出部件的卡合,向接近上述被按压面的方向移动而与上述被按压面接触,从而将反向输入到上述输出部件的旋转转矩完全切断,或者将反向输入到上述输出部件的旋转转矩的一部分传递到上述输入部件而切断剩余部分。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中,上述第一被按压部件元件能够在外周面具有内径侧嵌合面,而且上述第二被按压部件元件能够在内周面具有在径向上无晃动地外嵌于上述内径侧嵌合面的外径侧嵌合面。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中,上述第二被按压部件元件能够具备在内周面具有上述外径侧嵌合面的筒状部,而且上述安装部能够具有从上述筒状部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以及在轴向上贯通该突出部而且使螺栓插通的安装孔。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中,能够将上述输入部件支撑为能够相对于上述第二被按压部件元件旋转,而且能够将上述输出部件支撑为能够相对于上述第一被按压部件元件旋转。
或者,能够将上述输入部件支撑为能够相对于上述第一被按压部件元件旋转,而且能够将上述输出部件支撑为能够相对于上述第二被按压部件元件旋转。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中,
上述输入部件能够在从该输入部件的旋转中心沿径向偏离的部分具有输入侧卡合部,
上述输出部件能够在比上述输入侧卡合部靠径向内侧具有输出侧卡合部,并且,
上述卡合件能够在与上述被按压面对置的径向外侧面具有按压面,在径向内侧面具有与上述输出侧卡合部卡合的输出侧被卡合部,而且能够在径向中间部具有与上述输入侧卡合部卡合输入侧被卡合部。
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能够具备弹性部件,该弹性部件被弹性地夹持在上述输出侧卡合部与上述卡合件之间。上述弹性部件在作为上述按压面相对于上述被按压面远近移动的方向的第一方向上,朝向远离上述被按压面的一侧按压上述输出侧卡合部,而且在上述第一方向上,朝向接近上述被按压面的一侧按压上述卡合件。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中,上述卡合件能够由一对卡合件构成,该一对卡合件配置为从径向两侧夹住上述输出侧卡合部,而且,上述输入侧卡合部能够由一对输入侧卡合部构成。
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能够具备加强部件,该加强部件架设在构成上述一对输入侧卡合部的输入侧卡合部的前端部彼此之间。
发明的效果如下。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能够防止被按压面的真圆度的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的剖视图。
图2是从图1的右侧观察到的第一例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的图。
图3是第一例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以省略一部分构件、在图1的A-A线处剖切输出侧卡合部、而且向输入部件以及输出部件的任一个都未输入旋转转矩的中立状态示出第一例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的图。
图5是以向输入部件输入了旋转转矩的状态示出的与图4相同的图。
图6是以向输出部件反向输入了旋转转矩的状态示出的与图4相同的图。
图7是以拆下了壳体、输入侧轴承、以及输出侧轴承的状态示出第一例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的立体图。
图8是以拆下了壳体、输入侧轴承、以及输出侧轴承的状态示出第一例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以拆下了壳体、输出部件、输入侧轴承、以及输出侧轴承的状态示出第一例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的立体图。
图10是构成第一例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的分别装入弹性部件的一对卡合件的立体图。
图11是在轴向上从输出部件侧观察到的构成第一例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的分别装入弹性部件的一对卡合件以及加强部件的图。
图12是从轴向观察到的构成第一例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的卡合件的主体板的图。
图13是示出构成第一例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的弹性部件的图,具体而言,图13(A)是俯视图,图13(B)是从图13(A)的下方观察到的主视图,图13(C)是立体图。
图14是图4的上半部分的左右方向中央部的放大图。
图15(A)的(a)关于第一例的构造,是示出在向输入部件输入旋转转矩之前的状态下示出的卡合件与输入侧卡合部之间的卡合部的图,图15(A)的(b)是示出从图15(A)的(a)所示的状态起向输入部件输入旋转转矩之后的状态的图,图15(B)的(a)关于与现有构造相当的参考例的构造,是示出在向输入部件输入旋转转矩之前的状态下示出的卡合件与输入侧卡合部之间的卡合部的图,图15(B)的(b)是示出从图15(B)的(a)所示的状态起向输入部件输入旋转转矩之后的状态的图。
图16(A)及图16(B)关于第一例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是示出输出侧卡合部与输出侧被卡合部卡合前后的状态的图。
图17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二例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18是示出第二例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的一部分的与图4相当的图。
图19是示出第二例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的一部分的与图5相当的图。
图2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三例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的剖视图。
图21是示出现有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的剖视图。
图22关于现有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是图21的B-B剖视图,示出向输入部件输入了旋转转矩的状态。
图23关于现有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是图21的B-B剖视图,示出向输出部件反向输入了旋转转矩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例]
使用图1~图16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一例进行说明。
在以下的说明中,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轴向、径向、以及周向是指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更具体为构成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的被按压部件的被按压面(壳体4的被按压面24)的轴向、径向、以及周向。在本例中,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的轴向、径向、以及周向与输入部件2的轴向、径向、以及周向一致,而且与输出部件3的轴向、径向、以及周向一致。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的轴向一方侧为图1、图3、图7、图8、图9、以及图10的右侧,轴向另一方侧为图1、图3、图7、图8、图9、以及图10的左侧。
本例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具备输入部件2、输出部件3、作为被按压部件的壳体4、以及作为卡合件的一对卡合件5。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具有以下反向输入切断功能:将输入到输入部件2的旋转转矩传递到输出部件3,与此相对地将反向输入到输出部件3的旋转转矩完全切断使之不会传递到输入部件2,或者仅将其一部分传递到输入部件2而切断剩余部分。
输入部件2与电动马达等输入侧机构连接,被输入旋转转矩。本例的输入部件2具有作为输入侧卡合部的一对输入侧卡合部6。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输入部件2能够通过组合多个构件来构成,整体也能够构成为一体,即也能够由一个构件构成。在本例中,如图1、图3以及图8所示,输入部件2通过将轴部件7和一对输入侧卡合销8组合来构成。
轴部件7具有输入轴部9和一对输入臂部10。
输入轴部9构成为大致圆柱状,其轴向一方侧的端部与上述输入侧机构的输出部连接。
一对输入臂部10从输入轴部9的轴向另一方侧的端部相互朝向径向相反侧伸长。一对输入臂部10的各个输入臂部10在径向中间部具有作为轴向的贯通孔的支撑孔11。
一对输入侧卡合销8的各个输入侧卡合销8由圆柱状的销构成。输入侧卡合销8的轴向一方侧的端部通过压入而内嵌固定于输入臂部10的支撑孔11。在本例中,由输入侧卡合销8的轴向中间部以及轴向另一方侧的端部构成输入侧卡合部6。
在本例中,根据下述的卡合件的数量,即,根据卡合件由一对卡合件构成的结构,输入臂部以及输入侧卡合部由一对输入臂部10以及一对输入侧卡合部6构成。但是,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输入臂部以及输入侧卡合部的数量不限定于两个,也能够根据卡合件的数量而将输入臂部以及输入侧卡合部的数量设为一个或者三个以上。
输出部件3与减速机构等输出侧机构连接,输出旋转转矩。输出部件3与输入部件2同轴地配置,如图3及图4所示地具有输出轴部12和输出侧卡合部13。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输出部件3能够通过组合多个构件来构成,整体也能够构成为一体,即也能够由一个构件构成。在本例中,输出部件3由一个构件构成。
输出轴部12构成为大致圆柱状,其轴向另一方侧的端部与上述输出侧机构的输入部连接。
输出侧卡合部13呈大致长圆柱状,从输出轴部12的轴向一方侧的端面的中央部向轴向一方侧伸长。如图4~图6、图16(A)以及图16(B)所示,输出侧卡合部13的外周面具有短轴方向(图4~图6、图16(A)、以及图16(B)的上下方向)的两侧的侧面14和由长轴方向(图4~图6、图16(A)、以及图16(B)的左右方向)的两侧的侧面构成的导向面15。导向面15配置于侧面14的两侧,在本例中,两侧的侧面14的导向面15在短轴方向上连续而分别由一个曲面构成。
各个侧面14由与输出侧卡合部13的短轴方向正交的平坦面构成。各个导向面15由凸曲面构成。具体而言,导向面15由以输出侧卡合部13的中心轴(输出部件3的中心轴)为中心的局部圆筒状的凸面构成。因此,关于输出部件3,例如能够将圆棒原材料的外周面用作导向面15,相应地能够抑制加工成本。但是,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各个导向面也能够由以与输出部件3的中心轴平行的轴为中心的局部圆筒状的凸面构成,或者由局部椭圆筒状的凸面等非圆筒状的凸面构成。输出侧卡合部13配置于比一对输入侧卡合部6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具体为配置于一对输入侧卡合部6之间的部分。
在本例中,根据下述的卡合件的数量,即,根据卡合件由一对卡合件构成的结构,配置于侧面及其两侧的导向面由一对侧面14以及各个侧面14的两侧的导向面15构成。但是,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侧面的数量不限定于两个,也能够根据卡合件的数量而将侧面的数量设为一个或者三个以上。
如图1及图2所示,壳体4呈中空的圆盘状,固定于在使用时也不旋转的固定部件62,其旋转受到限制。壳体4与输入部件2以及输出部件3同轴地配置,而且在其内侧收纳有一对输入侧卡合部6、输出侧卡合部13以及一对卡合件5等。壳体4通过利用多根结合螺栓18将配置于轴向一方侧的输入侧壳体元件(壳体主体)16和配置于轴向另一方侧的输出侧壳体元件17(壳体盖体)结合来构成。
输入侧壳体元件16具备圆筒状的输入侧大径筒部19、圆筒状的输入侧小径筒部20、中空圆形平板状的侧板部21、以及凸缘部22。
输入侧大径筒部19在内周面具有被按压面24。即,在本例中,输入侧壳体元件16构成第一被按压部件元件。被按压面24由以输入侧壳体元件16的中心轴为中心的圆筒面构成。
输入侧大径筒部19在作为位于比凸缘部22靠轴向另一方侧的位置的部分的轴向另一方侧的端部的外周面具有构成内径侧嵌合面的输入侧凹坑嵌合面25。输入侧凹坑嵌合面25由以输入侧壳体元件16的中心轴为中心的圆筒面构成。输入侧小径筒部20在从内周面的轴向另一方侧的端部到中间部为止的部分具有输入侧轴承嵌合面26。输入侧轴承嵌合面26由以输入侧壳体元件16的中心轴为中心的圆筒面构成。即,被按压面24、输入侧凹坑嵌合面25以及输入侧轴承嵌合面26相互同轴地配置。
输入侧小径筒部20与输入侧大径筒部19同轴地配置于输入侧大径筒部19的轴向一方侧。
侧板部21在从轴向观察时具有中空圆形的端面形状。侧板部21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与输入侧大径筒部19的轴向一方侧的端部连接,而且侧板部21的径向内侧的端部与输入侧小径筒部20的轴向另一方侧的端部连接。
凸缘部22从输入侧大径筒部19的轴向中间部朝向径向外侧突出。凸缘部22在周向多处具有在轴向上贯通的通孔23。在本例中,凸缘部22在周向八处具有在轴向上贯通的通孔23。
输出侧壳体元件17具备圆筒状的筒状部63、圆筒状的输出侧小径筒部28、中空圆形平板状的侧板部29、以及多个安装部64。即,在本例中,输出侧壳体元件17构成第二被按压部件元件。
筒状部63在轴向一方侧部分的内周面具有构成外径侧嵌合面的输出侧凹坑嵌合面30。输出侧凹坑嵌合面30由以输出侧壳体元件17的中心轴为中心的圆筒面构成。输出侧凹坑嵌合面30具有能够无晃动地与输入侧壳体元件16的输入侧凹坑嵌合面25嵌合的内径尺寸。
另外,筒状部63在与输入侧壳体元件16的通孔23匹配的周向多处具有在轴向一方侧的端面开口的螺纹孔31。在本例中,筒状部63在与八个通孔23匹配的周向八处具有在轴向一方侧的端面开口的螺纹孔31。
输出侧小径筒部28与筒状部63同轴地配置于筒状部63的轴向另一方侧。输出侧小径筒部28在从内周面的轴向一方侧的端部到中间部为止的部分具有输出侧轴承嵌合面33。输出侧轴承嵌合面33由以输出侧壳体元件17的中心轴为中心的圆筒面构成。即,输出侧凹坑嵌合面30与输出侧轴承嵌合面33相互同轴地配置。
侧板部29在从轴向观察时具有中空圆形的端面形状。侧板部29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与筒状部63的轴向另一方侧的端部连接,而且侧板部29的径向内侧的端部与输出侧小径筒部28的轴向一方侧的端部连接。
各个安装部64设置于周向上等间隔的多处。在本例中,四个安装部64设置于周向上等间隔的四处。安装部64具有从筒状部63的外周面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65和在轴向上贯通该突出部65的安装孔32。
通过使输入侧壳体元件16的输入侧凹坑嵌合面25无晃动地与输出侧壳体元件17的输出侧凹坑嵌合面30嵌合,而且使输入侧壳体元件16的凸缘部22的轴向另一方侧的侧面与输出侧壳体元件17的筒状部63的轴向一方侧的端面抵接,在该状态下,将插通在各个通孔23中的结合螺栓18与各个螺纹孔31螺纹结合,并进一步紧固,来将输入侧壳体元件16和输出侧壳体元件17结合固定,由此构成壳体4。
在本例中,输入侧壳体元件16的输入侧凹坑嵌合面25和输入侧轴承嵌合面26相互同轴地配置,而且输出侧壳体元件17的输出侧凹坑嵌合面30和输出侧轴承嵌合面33相互同轴地配置。因此,在使输入侧凹坑嵌合面25与输出侧凹坑嵌合面30无晃动地嵌合后的壳体4的组装状态下,输入侧轴承嵌合面26和输出侧轴承嵌合面33相互同轴地配置。
在本例中,通过将插通在各个安装孔32中的支撑螺栓与配备于固定部件62的螺纹孔66螺纹结合,并进一步紧固,从而输出侧壳体元件17相对于固定部件62被支撑固定。由此,壳体4相对于固定部件62被支撑固定。
在组装壳体4后的状态下,输入部件2的输入轴部9相对于输入侧壳体元件16的输入侧轴承嵌合面26由本例的作为附加的构成要素的输入侧轴承34支撑为能够旋转。另外,输出部件3的输出轴部12相对于输出侧壳体元件17的输出侧轴承嵌合面33,由本例的作为附加的构成要素的输出侧轴承35支撑为能够旋转。由此,输入部件2和输出部件3相互同轴地配置,而且相对于壳体4的被按压面24同轴地配置。并且,在该状态下,一对输入侧卡合部6以及输出侧卡合部13配置于壳体4的被按压面24的径向内侧。
此外,关于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在想要将下述的锁定状态或半锁定状态切换至非锁定状态的性能(锁定解除性能)等设为较高的水平的情况下,需要严格地管理输入部件2和输出部件3的同轴以及倾斜。在该情况下,也能够应用将输入侧轴承34和输出侧轴承35分别从图示的单列滚动轴承变更为多列滚动轴承等的一般的轴承利用方法。此外,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若能够确保输入部件相对于被按压面的同轴性,则能够省略输入侧轴承。另外,若能够确保输出部件相对于被按压面的同轴性,则能够省略输出侧轴承。
一对卡合件5的各个卡合件5具有与被按压面24对置的按压面39、能够与输入侧卡合部6卡合的输入侧被卡合部47、以及能够与输出侧卡合部13卡合的输出侧被卡合部40,能够进行作为相对于被按压面24远近移动的方向的第一方向(将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的中心轴和该卡合件5的径向外侧面的周向中央部连接的方向,即图4中箭头α所示的上下方向)的移动地配置于被按压面24的径向内侧。卡合件5仅具备一片主体板36,该主体板36具有按压面39以及输出侧被卡合部40。一对卡合件5配置为从径向两侧夹住输出侧卡合部13。在本例中,将卡合件5的数量设为两个,任一个卡合件5都配置为相对于被按压面24能够进行第一方向的移动。但是,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只要将卡合件5的按压面39配置为能够相对于被按压面24沿第一方向移动即可,也能够将卡合件的数量设为一个或者三个以上。此外,构成一对卡合件5的各个卡合件5与被按压面24、输入侧卡合部6、以及输出侧卡合部13的关系及其作用是共同的,因此,以下从简化说明的观点出发,除了卡合件5彼此的配置的说明之外,仅对一方的卡合件5侧进行说明。
在本例中,卡合件5具备主体板36、一对连杆部件37、以及摆动支撑轴38。
在本例中,主体板36具有大致半圆形板形状。在本例中,主体板36的厚度尺寸比输出侧卡合部13的轴向尺寸小。主体板36具备与被按压面24对置的一对按压面39、输出侧被卡合部40、以及摆动支撑部41。
在本例中,主体板36的外周面由相当于主体板36的弧的凸圆弧状的径向外侧面和相当于主体板36的弦的曲柄状的径向内侧面构成。此外,主体板36的径向是指与主体板36的弦正交的图4~图6中的上下方向,且是指主体板36相对于被按压面24远近移动的方向。并且,主体板36的宽度方向是指与主体板36的弦平行的图5中箭头β所示的左右方向,且是指与主体板36的径向和被按压面24的轴向均正交的方向。在本例中,主体板36的径向相当于作为卡合件5相对于被按压面24远近移动的方向的第一方向。在本例中,主体板36的宽度方向相当于与第一方向和被按压面24的轴向均正交的第二方向。
一对卡合件5在使各个主体板36的径向外侧面朝向相反侧、且使各个主体板36的径向内侧面对置的状态下配置于被按压面24的径向内侧。在该状态下,以在被按压面24与主体板36的径向外侧面之间的部分、以及各个主体板36的径向内侧面之间的部分中的至少一方存在允许主体板36沿径向移动的缝隙的方式,限制了被按压面24的内径尺寸以及主体板36的径向尺寸。
一对按压面39设置于在主体板36的径向外侧面的周向上分离的两处位置。一对按压面39是在输出部件3的锁定或半锁定状态下被按压于被按压面24的部分。按压面39比主体板36的径向外侧面中的在周向上从该按压面39偏离的部分更朝向被按压面24突出。按压面39由具有比被按压面24的曲率半径小的曲率半径的局部圆筒状的凸面构成。主体板36的径向外侧面中的在周向上位于一对按压面39之间的部分是不与被按压面24接触的非接触面。
输出侧被卡合部40由在主体板36中配备于离被按压面24较远的一侧的侧面的凹部构成。更具体而言,输出侧被卡合部40由在主体板36的径向内侧面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处朝向径向外方凹下的大致矩形状的凹部构成。如图4~图6所示,一对卡合件5配置为由各个输出侧被卡合部40从径向外侧夹住输出侧卡合部13。
如图4~图6、图16(A)、以及图16(B)所示,输出侧被卡合部40具有能够在其内侧配置输出侧卡合部13的短轴方向的前半部分的大小。此处,输出侧卡合部13的短轴方向的前半部分例如在图4中是输出侧卡合部13中的配置于上侧的相对于卡合件5的上侧的半部分、以及输出侧卡合部13中的配置于下侧的相对于卡合件5的下侧的半部分。尤其是,在本例中,如图5及图16(B)所示,输出侧被卡合部40具有与输出侧卡合部13的短轴方向的前半部分的外周面一致的内表面形状。
输出侧被卡合部40的内表面具有底面42和配置于底面42的两侧的被导向面43。底面42由与主体板36的径向正交的平坦面构成。被导向面43在输出侧被卡合部40的内表面中在主体板36的宽度方向上位于两侧的端部,而且在该宽度方向上相互对置。各个被导向面43由凹曲面构成,该凹曲面越朝向主体板36的径向内侧,即,在主体板36的径向上越朝向远离被按压面24的方向,则越向两个被导向面43彼此的间隔变大的方向倾斜。
被导向面43能够与输出侧卡合部13的导向面15接触,由具有与导向面15相同大小的曲率半径或比导向面15稍大的曲率半径的局部圆筒状的凹面构成。也就是说,在本例中,如图5及图16的(B)所示,输出侧被卡合部40具有与输出侧卡合部13的短轴方向的前半部分的外周面一致的内表面形状。即,能够使输出侧被卡合部40的底面42与输出侧卡合部13的侧面14面接触,而且能够使输出侧被卡合部40的被导向面43与输出侧卡合部13的导向面15面接触。此外,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也能够将被导向面设为局部椭圆筒状的凹面等非圆筒状的凹面。
摆动支撑部41配备于主体板36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径向外侧部。摆动支撑部41是经由摆动支撑轴38将连杆部件37支撑为能够摆动的部分。在本例中,摆动支撑部41由在轴向上贯通主体板36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径向外侧部的相当于板侧通孔的圆孔构成。
主体板36在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径向内侧部还具备插通孔44。插通孔44由在轴向上贯通主体板36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径向内侧部、而且沿圆周方向伸长的圆弧形的长孔构成。在插通孔44插入有输入侧卡合部6。插通孔44具有能够松动地插入输入侧卡合部6的大小。具体而言,当在插通孔44的内侧插入有输入侧卡合部6时,在输入侧卡合部6与插通孔44的内表面之间,存在周向上的缝隙以及主体板36的径向上的缝隙。因此,基于上述周向上的缝隙的存在,输入侧卡合部6能够相对于插通孔44(主体板36)在输入部件2的旋转方向上位移,基于上述主体板36的径向上的缝隙的存在,插通孔44(主体板36)能够相对于输入侧卡合部6在主体板36的径向上位移。换言之,在下述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进行动作时,限制了插通孔44的大小,以免插通孔44的内周缘与输入侧卡合部6干涉而阻碍该动作。
尤其是如图10所示,在径向内侧面的宽度方向中间部,主体板36在从宽度方向两侧夹住输出侧被卡合部40的位置具有朝向径向内侧突出的第一凸部45。主体板36在径向内侧面的宽度方向两侧部且在位于比第一凸部45靠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具有朝向径向内侧突出的第二凸部46。
一对连杆部件37配置为从轴向两侧夹住主体板36,而且各个连杆部件37在主体板36的轴向上相邻地配置。但是,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连杆部件也能够相对于主体板36仅在轴向的任一方侧相邻地配置一个。
各个连杆部件37是对钢板等金属板实施基于冲压加工的冲裁加工而制造出的冲压加工成形品,具有大致长圆板形状。连杆部件37在其长边方向上的一方侧部分亦即主体板36的径向上的内侧部分具有输入侧被卡合部47,而且在其长边方向上的另一方侧部分亦即主体板36的径向上的外侧部分具有摆动被支撑部48。尤其是,在本例的构造中,连杆部件37具有沿其长边方向伸长的长孔49。输入侧被卡合部47由长孔49的长边方向上的一方侧的端部构成。摆动被支撑部48由长孔49的长边方向上的另一方侧的端部亦即连杆侧通孔构成。但是,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也能够由在轴向上贯通连杆部件的圆孔构成输入侧被卡合部,而且由作为在轴向上贯通连杆部件的圆孔的连杆侧通孔构成摆动被支撑部。
在输入侧被卡合部47插通有输入侧卡合部6。由此,连杆部件37的长边方向上的一方侧部分相对于输入侧卡合部6以能够摆动的方式连接。
摆动支撑轴38构成为圆柱状,插通于主体板36的摆动支撑部41和各个连杆部件37的摆动被支撑部48。由此,连杆部件37的长边方向上的另一方侧部分经由摆动支撑轴38能够摆动地被主体板36的摆动支撑部41支撑。在本例中,摆动支撑轴38将轴向中间部以间隙配合的方式、即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内嵌于主体板36的摆动支撑部41,而且将轴向两侧部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内嵌于连杆部件37的摆动被支撑部48。摆动支撑轴38的轴向中间部也能够通过压入、即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内嵌于主体板36的摆动支撑部41。
此外,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也能够由圆柱状突起构成主体板的摆动支撑部,而且由供该圆柱状突起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内嵌的孔构成连杆部件的摆动被支撑部。或者,也能够由圆柱状突起构成连杆部件的摆动被支撑部,而且由供该圆柱状突起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内嵌的孔构成主体板的摆动支撑部。
在本例中,如图4及图6所示,卡合件5的一对按压面39与被按压面24接触,而且输入侧卡合部6位于主体板36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在该状态下,如图14所示,摆动支撑轴38和输入侧卡合部6的相互较远的一侧的端缘之间的间隔Wa设定为摆动被支撑部48和输入侧被卡合部47的相互较远的一侧的端缘之间的间隔Wb以下(Wa≤Wb)。此外,从容易进行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的组装的观点出发,上述间隔Wa与Wb的差Wb-Wa优选为尽量大,但另一方面,当在如在下文中说明那样向输入部件2输入了旋转转矩时,从能够立即使卡合件5向径向内侧移动而实现非锁定状态的观点出发,优选为尽量小。
本例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具备作为弹性部件的一对弹性部件50。一对弹性部件50的各个弹性部件50在包含均未向输入部件2以及输出部件3施加旋转转矩的中立状态(图4所示的状态)在内的所有使用状态(运转状态)下,被弹性地夹持在输出侧卡合部13与卡合件5之间,从而在上述第一方向上朝向远离被按压面24的一侧、即径向内侧按压输出侧卡合部13,而且在上述第一方向上朝向接近被按压面24的一侧、即径向外侧按压卡合件5。
即,在包含中立状态的所有使用状态下,弹性部件50被夹持在卡合件5与输出侧卡合部13之间,从而一部分(在本例中为主体板36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部)由卡合件5向径向内侧按压,其它一部分(在本例中为主体板36的宽度方向上的中间部)由输出侧卡合部13向径向外侧按压,利用其反作用力,朝向径向外侧按压卡合件5,并朝向径向内侧按压输出侧卡合部13。
在包含中立状态的所有使用状态下,弹性部件50朝向径向外侧按压卡合件5,由此将卡合件5的按压面39按压于被按压面24。尤其是在中立状态下,预先将卡合件5的按压面39按压于被按压面24的理由是为了在向输出部件3反向输入了旋转转矩时能够立即实现锁定状态。
在相当于第一方向的主体板36的径向上与输出侧卡合部13重叠的位置,弹性部件50具备在被按压面24的轴向上配置于相对于主体板36的输出侧被卡合部40向轴向两侧偏离的位置的弹性按压部59,并且将该弹性按压部59弹性地按压于输出侧卡合部13。
弹性部件50均未固定于输出部件3以及卡合件5,而是被弹性地夹持在输出侧卡合部13与卡合件5之间。但是,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能够将弹性部件固定于卡合件,也能够将其固定于输出部件。在将弹性部件固定于卡合件或输出部件的情况下,例如能够采用螺纹固定、铆接、粘接等各种固定方法。
在本例中,如图4、图10、以及图13(A)~图13(C)所示,弹性部件50由板簧构成。弹性部件50配置为沿相当于第二方向的主体板36的宽度方向伸长。在本例中,弹性部件50具有曲柄形状。在本例中,弹性部件50的板宽方向(图13(A)中的上下方向)尺寸W50比主体板36的厚度尺寸大且比输出侧卡合部13的轴向尺寸小。
在本例中,弹性部件50具备支撑板部51、按压板部52、以及连结板部53。支撑板部51构成为长板状,配置于弹性部件50的伸长方向两侧部。按压板部52构成为长板状,与各个支撑板部51大致平行而且配置于弹性部件50的伸长方向中央部。连结板部53将在弹性部件50的长度方向上相互相邻的支撑板部51的端部和按压板部52的端部连结。各个连结板部53相互不平行地配置,在支撑板部51以及按压板部52的板厚方向上越远离按压板部52,则在弹性部件50的伸长方向上向越远离按压板部52的方向倾斜。
此外,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弹性部件的形状能够根据卡合件与输出侧卡合部的配置关系、卡合件的底面的构造而采用各种形状。即,在包含中立状态的所有使用状态下,弹性部件被弹性地夹持在输出侧卡合部与卡合件之间,从而只要能够在第一方向上朝向远离被按压面的一侧按压输出侧卡合部,而且在第一方向上朝向接近被按压面的一侧按压卡合件即可,能够采用各种形状。在该情况下,从弹性部件对输出侧卡合部施加的按压力整体在第一方向上朝向远离被按压面的一侧即可,从弹性部件对卡合件施加的按压力整体在第一方向上朝向远离被按压面的一侧即可。即,只要满足这样的条件即可,从弹性部件对输出侧卡合部的各个部分施加的按压力、以及从弹性部件对卡合件的各个部分施加的按压力不需要朝向第一方向。
弹性部件50在相当于与输出侧被卡合部40匹配的部位的主体板36的宽度方向(图13(A)及图13(B)中的左右方向)上的中间部,具有沿该宽度方向伸长而且在相当于第一方向的主体板36的径向(图13(A)中的纸面的表背方向、图13(B)中的上下方向)上贯通的第一透孔54。在本例中,弹性按压部59在被按压面24的轴向(图13(A)中的上下方向、图13(B)中的纸面的表背方向)上配置于第一透孔54的两侧。在本例中,在相当于第二方向的主体板36的宽度方向上从第一透孔54偏离的部位所相当的、在该宽度方向上从两侧夹住第一透孔54的部分,弹性部件50具有在主体板36的径向上贯通的第二透孔55。
在本例中,在沿主体板36的径向观察时,如图13(A)所示,第一透孔54具有沿主体板36的宽度方向伸长的矩形形状。这样的第一透孔54设置为贯通按压板部52、各个连结板部53、以及各个支撑板部51的离按压板部52较近的一侧的端部。第一透孔54配置于与输出侧被卡合部40匹配的部位,由此亦可知,第一透孔54是用于不会阻碍输出侧卡合部13与输出侧被卡合部40直接卡合的部位。在沿主体板36的径向观察时,如图13(A)所示,各个第二透孔55具有矩形形状。这样的第二透孔55设置为在主体板36的宽度方向上贯通支撑板部51的中间部。
在本例中,如图4及图10所示,弹性部件50组装于主体板36的径向内侧部。在该状态下,在弹性部件50的第一透孔54,无晃动地插通主体板36的第一凸部45,在弹性部件50的第二透孔55,无晃动地插通主体板36的第二凸部46,弹性部件50的支撑板部51的板宽方向中间部的径向外侧面抵接于在主体板36的径向内侧面中在主体板36的宽度方向上与第二凸部46的两侧相邻的部分,并且弹性部件50的板宽方向两侧部向主体板36的轴向两侧突出。
在本例中,弹性部件50基于与卡合件5的卡合、即第一透孔54与第一凸部45的卡合、以及第二透孔55与第二凸部46的卡合,在与相当于第一方向的径向正交的方向上的位移、即在被按压面24的轴向上的位移、以及在相当于第二方向的主体板36的宽度方向上的位移受到限制。另外,基于支撑板部51的径向外侧面抵接于在主体板36的径向内侧面中在主体板36的宽度方向上与第二凸部46的两侧相邻的部分,弹性部件50的向径向外侧的位移受到限制。
此外,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仅基于第一透孔54与第一凸部45的卡合、以及第二透孔55与第二凸部46的卡合中的任一方的卡合,也能够限制弹性部件50在与相当于第一方向的径向正交的方向上的位移。
在沿被按压面24的轴向观察时,构成弹性部件50的按压板部52配置为跨越输出侧被卡合部40。即,按压板部52的长度方向中间部在相当于第二方向的主体板36的宽度方向上配置于与输出侧被卡合部40相同的位置。在本例中,按压板部52的板宽方向两侧部、即按压板部52中的在板宽方向上夹住第一透孔54的两侧部相当于一对弹性按压部59。一对弹性按压部59配置于相对于主体板36向轴向两侧偏离的位置。在弹性部件50的自由状态下,一对弹性按压部59位于比输出侧被卡合部40的底面42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并与底面42大致平行地配置。
尤其是,如图4所示,在将弹性部件50配置于输出侧卡合部13与卡合件5之间、而且未分别对输入部件2以及输出部件3施加旋转转矩的中立状态下,弹性按压部59与输出侧卡合部13的侧面14面接触,稍微向径向外侧挠曲变形。因此,弹性部件50被弹性地夹持在输出侧卡合部13与卡合件5之间。由此,支撑板部51朝向径向外侧弹性地按压主体板36的径向内侧面,而且弹性按压部59朝向径向内侧弹性地按压输出侧卡合部13的侧面14。
如在下文中说明,在向输入部件2输入了旋转转矩的情况下(参照图5)、以及在向输出部件3反向输入了旋转转矩的情况下(参照图6),弹性部件50以使弹性按压部59向径向外侧弯曲的方式弹性变形,从而允许输出侧卡合部13与输出侧被卡合部40直接卡合。
本例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具有架设在构成输入部件2的一对输入侧卡合部6的输入侧卡合部6的各个前端部、即构成一对输入侧卡合销8的输入侧卡合销8的各个轴向另一方侧的端部之间的加强部件56。
如图8、图9、以及图11所示,加强部件56整体构成为大致矩形板状。加强部件56在中央部具备具有大致长圆形的开口形状的插通孔57,而且在沿该插通孔57的短径方向从两侧夹住插通孔57的部分具备支撑孔58。
在插通孔57插入有输出侧卡合部13。插通孔57具有能够松动地插入输出侧卡合部13的大小。因此,输出侧卡合部13能够在插通孔57的内侧,相对于插通孔57(加强部件56)相对旋转。
支撑孔58具有比输入侧卡合部6的前端部的外径尺寸稍小的内径尺寸。通过将构成一对输入侧卡合部6的输入侧卡合部6的各个前端部压入于加强部件56的支撑孔58,来在构成一对输入侧卡合部6的输入侧卡合部6的各个前端部之间架设加强部件56。
在本例的构造中,在轴向上,在作为输入部件2的一部分的输入臂部10与加强部件56之间,配置有一对卡合件5以及一对弹性部件50。由此,在输入部件2的输入臂部10与加强部件56之间,限制了一对卡合件5以及一对弹性部件50的轴向位置。
具体而言,在该状态下,使输入臂部10的轴向另一方侧的侧面与摆动支撑轴38的轴向一方侧的侧面、以及轴向一方侧的连杆部件37的轴向一方侧面滑动接触或接近对置。由此,防止摆动支撑轴38从主体板36的摆动支撑部41向轴向一方侧脱出,而且防止轴向一方侧的连杆部件37从摆动支撑轴38向轴向一方侧脱落。
另外,使加强部件56的轴向一方侧的侧面与摆动支撑轴38的轴向另一方侧的侧面、以及轴向另一方侧的连杆部件37的轴向另一方侧面滑动接触或接近对置。由此,防止摆动支撑轴38从主体板36的摆动支撑部41向轴向另一方侧脱出,而且防止轴向另一方侧的连杆部件37从摆动支撑轴38向轴向另一方侧脱落。
但是,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利用卡定于摆动支撑轴的轴向端部的挡圈等,也能够防止连杆部件从摆动支撑轴脱落。
在本例的构造中,并非利用输入部件2的输入臂部10和加强部件56从轴向两侧强力地夹持一对卡合件5以及一对弹性部件50。由此,输入部件2的输入臂部10和加强部件56不会阻碍各个卡合件5以及各个弹性部件50的径向的运动、以及连杆部件37的摆动。
此外,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能够如上所述地限制一对卡合件5以及一对弹性部件50的轴向位置,而且,若能够不会阻碍各个卡合件5以及各个弹性部件50的径向的运动以及连杆部件37的摆动,则也能够相对于在输入臂部以及加强部件分别设置的支撑孔,以不具有紧固余量的方式内嵌输入侧卡合销的轴向两端部。在该情况下,能够利用卡定于输入侧卡合销的端部的挡圈、壳体的内表面等来防止输入侧卡合销的脱落。
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也能够仅由输入部件2的输入臂部10以及加强部件56进行弹性部件50的轴向位置的限制。在该情况下,能够省略用于限制弹性部件的轴向位置的、弹性部件与卡合件之间的卡合构造。
接下来,对本例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的动作进行说明。
若从输入侧机构向输入部件2输入旋转转矩,则如图5所示,输入侧卡合部6沿输入部件2的旋转方向(在图5的例子中为顺时针方向)旋转。这样,连杆部件37以摆动支撑轴38为中心而摆动,并且由输入侧卡合部6经由连杆部件37拉拽摆动支撑轴38,从而卡合件5(主体板36)分别向作为远离被按压面24的方向的径向内侧移动。由此,卡合件5的按压面39从被按压面24离开,并且以使弹性按压部59整体向径向外侧位移的方式使弹性部件50弹性变形。换言之,以使各个支撑板部51向径向内侧位移的方式使弹性部件50弹性变形。然后,卡合件5的一对输出侧被卡合部40从径向两侧夹持输出部件3的输出侧卡合部13,输出侧卡合部13与一对输出侧被卡合部40无晃动地卡合。其结果,输入到输入部件2的旋转转矩经由一对卡合件5传递到输出部件3,并从输出部件3输出。
尤其是,在本例的构造中,当如上所述地卡合件5向径向内侧移动时,如从图4至图5以及从图16(A)至图16(B)中随时间变化所示,通过由位于输出侧卡合部13的短轴方向的前半部分的长轴方向两侧的导向面15,对位于输出侧被卡合部40的宽度方向两侧的被导向面43进行引导,从而限制卡合件5沿宽度方向移动。然后,如图5及图16(B)所示,输出侧被卡合部40的底面42与输出侧卡合部13的侧面14面接触,而且输出侧被卡合部40的被导向面43与输出侧卡合部13的导向面15面接触。因此,在本例的构造中,在解除锁定或半锁定状态之后,能够有效地防止卡合件5沿宽度方向偏移而与被按压面24接触的情况。在本例的构造中,由于能够使用输出侧卡合部13来进行上述的卡合件5的向径向内侧的移动的引导,所以与装入仅用于进行该引导的其它构件的构造相比,能够减少构件数量。
在本例的构造中,输出侧被卡合部40的被导向面43由越朝向径向内侧则越向两个被导向面43彼此的间隔变大的方向倾斜的凹曲面构成,而且输出侧卡合部13的导向面15由与上述凹曲面一致的凸曲面构成。因此,如图16(A)所示,在卡合件5从输出侧卡合部13向径向外侧离开的状态下,在被导向面43与导向面15之间形成有缝隙,而且该缝隙的大小(宽度方向尺寸)越朝向径向外侧则越大。因此,在本例的构造中,在卡合件5从输出侧卡合部13向径向外侧离开的状态下,能够适度地允许卡合件5在宽度方向、旋转方向上的运动,从而能够有效地防止对卡合件5施加不合理的力。
另一方面,若从输出侧机构向输出部件3反向输入旋转转矩,则如图6所示,输出侧卡合部13在一对输出侧被卡合部40之间沿输出部件3的旋转方向(在图6的例子中为顺时针方向)旋转。这样,作为输出侧卡合部13的侧面14与导向面15的连接部的角部以使弹性按压部59的一部分向径向外侧位移的方式使各个弹性部件50弹性变形,从而朝向径向外方直接按压输出侧被卡合部40的底面42。由此,使各个卡合件5向接近被按压面24的方向(径向外侧)移动,将各个卡合件5的按压面39按压于被按压面24并使之摩擦卡合。其结果,反向输入到输出部件3的旋转转矩因向固定于其它部件而不旋转的壳体4传递而完全被切断,不会传递到输入部件2,或者仅反向输入到输出部件3的旋转转矩的一部分传递到输入部件2而切断剩余部分。
为了完全切断反向输入到输出部件3的旋转转矩使之不会传递到输入部件2,以使按压面39不会相对于被按压面24滑动、即相对旋转的方式在输出侧卡合部13与被按压面24之间强力地夹持卡合件5,从而锁定输出部件3。相对于此,为了仅将反向输入到输出部件3的旋转转矩中的一部分传递到输入部件2而切断剩余部分,以使按压面39相对于被按压面24滑动的方式在输出侧卡合部13与被按压面24之间夹持卡合件5,从而半锁定输出部件3。若在输出部件3半锁定的状态下,进一步向输出部件3反向输入旋转转矩,则基于输出侧卡合部13与输出侧被卡合部40的卡合,卡合件5使按压面39相对于被按压面24滑动,并且卡合件5以输出部件3的旋转中心为中心而旋转。若卡合件5旋转,则输入侧卡合部6经由连杆部件37被摆动支撑轴38拉拽,向输入部件2传递旋转转矩的一部分。
在本例中,由于卡合件5在主体板36的径向外侧面的周向上分离的两处具有按压面39,所以当向输出部件3反向输入了旋转转矩时,能够利用楔形效应来增大被按压面24与按压面39的摩擦卡合力。但是,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也能够采用仅在主体板的径向外侧面的周向一处具有按压面的构造。
在本例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中,具有被按压面24的输入侧壳体元件16与具有相对于固定部件62固定的安装部64的输出侧壳体元件17分体构成。即,并非直接通过螺栓固定来相对于固定部件62固定具有被按压面24的输入侧壳体元件16。因此,通过将插通在输出侧壳体元件17的各个安装孔32中的支撑螺栓与固定部件62的各个螺纹孔66螺纹结合并进一步紧固,能够防止伴随相对于固定部件62支撑固定壳体4而输入侧壳体元件16产生变形的情况。因此,能够防止在输入侧壳体元件16的输入侧大径筒部19的内周面配备的被按压面24的真圆度的降低。其结果,能够良好地确保将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从非锁定状态切换至锁定状态或半锁定状态的锁定性能,以及/或者,能够良好地确保装入有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的机械装置的控制性。
另外,在本例中,使在输入侧壳体元件16的输入侧大径筒部19的外周面配备的输入侧凹坑嵌合面25与在输出侧壳体元件17的筒状部63的内周面配备的输出侧凹坑嵌合面30无晃动地嵌合。因此,即使在伴随向输出部件3反向输入旋转转矩而由各个卡合件5的按压面39朝向径向外侧按压被按压面24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该被按压面24朝向径向外侧变形。
此外,如图1中双点划线所示,本例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也能够具备架设在输入侧壳体元件16的输入侧小径筒部20的外周面与侧板部21的轴向一方侧的侧面之间的加强肋67。若设置加强肋67,则能够更有效地防止被按压面24的变形。
根据本例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即使在中立状态下,也能够抑制输出部件3的晃动。
即,在本例中,将弹性部件50配置于在相当于第一方向的主体板36的径向上与输出侧卡合部13重叠的位置,并将弹性部件50弹性地夹持在输出侧卡合部13与卡合件5之间。因此,考虑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的组装作业性,即使在使组装有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的状态下的一对底面42之间的间隔比输出侧卡合部13在短轴方向上的厚度尺寸、即一对侧面14之间的间隔大某种程度的情况下,无论在输出侧卡合部13与输出侧被卡合部40之间是否存在缝隙,都能够防止输出侧卡合部13因较轻的力而旋转,从而能够抑制输出部件3的晃动。由此,将输出部件3与滚珠丝杠装置的丝杠轴连结,并将输入部件2与电动马达连接等,而将本例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用于进行固定于螺母的工作台的位置调整、轮胎的转向角的调整等的用途,在该情况下,即使从工作台、轮胎经由螺母向输出部件3反向输入旋转转矩,也能够防止工作台的位置、轮胎的转向角剧烈地从调整后的位置偏离,即,能够使偏离的行进缓慢,并且能够防止产生异响。
与本例的构造不同,在卡合件构成为包含在被按压面的轴向上分离地配置的两片主体板的情况下,通过将弹性部件设置在两片主体板之间,能够容易地避免在主体板的径向内侧面配备的输出侧被卡合部与弹性部件的干涉。即,能够容易不经由弹性部件而使输出部件的输出侧卡合部与主体板的输出侧被卡合部直接卡合。另一方面,在如本例的构造那样卡合件仅具备一片主体板的情况下,若想要利用与上述相同的方法来避免输出侧被卡合部与弹性部件的干涉,则需要准备用于在主体板的径向内侧面设置弹性部件的槽。其结果,主体板的形状变得复杂,主体板的加工难度变高,因此不能避免制造成本变高。
针对于此,在本例的构造中,弹性部件50具备弹性地按压于输出部件3的输出侧卡合部13的弹性按压部59,而且该弹性按压部59配置于相对于主体板36的输出侧被卡合部40向轴向两侧偏离的位置。因此,即使不准备用于在主体板36的径向内侧面设置弹性部件50的槽,也能够容易避免在主体板36的径向内侧面配备的输出侧被卡合部40与弹性部件50的干涉。因此,不准备用于在主体板36的径向内侧面设置弹性部件50的槽即可,与此相应地能够简化主体板36的形状,降低主体板36的加工难度,因此能够抑制制造成本。此外,本发明的弹性部件不会阻碍输出侧卡合部13与输出侧被卡合部40的卡合,只要具备向径向内侧弹性地按压输出侧卡合部13的弹性按压部59即可,不限定于卡合件仅具备一片主体板的构造,也能够应用于卡合件具备两片以上的主体板的构造。
在本例中,将弹性部件50不固定于输出部件3(输出侧卡合部13)和卡合件5的任一方,而是由输出侧卡合部13和卡合件5弹性地夹持。因此,能够省略用于固定弹性部件50的作业,并且能够削减用于固定的构件。因此,能够实现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的制造成本的降低。另外,由于能够将弹性部件50的设置空间抑制为较小,所以能够实现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的小型化。
通过使弹性部件50与卡合件5(主体板36)卡合,能够限制弹性部件50分别沿轴向、宽度方向、以及径向位移。因此,即使不将弹性部件50固定于输出部件3以及卡合件5的任一方,也能够抑制弹性部件50的设置位置偏离、或者弹性部件50从输出侧卡合部13与卡合件5之间脱落的情况。因此,能够由弹性部件50对卡合件5以及输出侧卡合部13施加期望大小以及方向的弹力。
弹性部件50具有在中立状态下将卡合件5的按压面39按压于被按压面24的功能。因此,不需要设置用于在中立状态下预先将卡合件5的按压面39按压于被按压面24的专用构件(弹簧等施力部件)。因此,能够实现构件数量的减少,而且能够实现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的小型化。
根据本例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在向输入部件2输入旋转转矩时,能够顺畅地进行从锁定或半锁定状态向非锁定状态的切换。参照图15(A)及图15(B)对这一点进行说明。
图15(A)的(a)(b)关于本例的构造,示出输入部件2的一部分与卡合件5的一部分的相互位置关系。更具体而言,图15(A)的(a)示出以下状态下的上述位置关系:在图6所示的锁定或半锁定状态下,输入侧卡合部6位于卡合件5的宽度方向中央部,而且连杆部件37最靠近径向内侧。图15(A)的(b)示出以下状态下的上述位置关系:从图15(A)的(a)所示的状态起,通过向输入部件2输入旋转转矩T,输入侧卡合部6沿输入部件2的旋转方向(在图示例子中为顺时针方向)旋转,从而开始从输入侧卡合部6经由连杆部件37对摆动支撑轴38作用平移载荷F。
另一方面,图15(B)的(a)(b)关于不具备连杆部件而一体构成的卡合件111具有输入侧被卡合部126以及输出侧被卡合部(图示省略)的参考例的构造,示出输入部109z的一部分与卡合件111的一部分的相互位置关系。更具体而言,图15(B)的(a)示出以下状态下的上述位置关系:在锁定或半锁定状态下,输入侧卡合部113z位于卡合件111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图15(B)的(b)示出以下状态下的上述位置关系:从图15(B)的(a)所示的状态起,通过向输入部109z输入旋转转矩T,输入侧卡合部113z沿输入部109z的旋转方向(在图示例子中为顺时针方向)旋转,而输入侧卡合部113z抵接于卡合件111的输入侧被卡合部126,从而开始对输入侧卡合部113z与输入侧被卡合部126之间的抵接部X作用基于旋转转矩T的平移载荷Ft。
在参考例的构造中,如图15(B)的(b)所示,平移载荷Ft的方向、即从输入部109z对卡合件111作用的载荷的方向是在从锁定状态或半锁定状态向非锁定状态切换时卡合件111应该移动的方向,并相对于卡合件111的径向(卡合件111相对于被按压面远近移动的方向)大幅度地倾斜。
针对于此,在本例的构造中,如图15(A)的(b)所示,平移载荷F的方向、即从输入部件2对卡合件5作用的载荷的方向是在从锁定或半锁定状态向非锁定状态切换时卡合件5应该移动的方向,并与卡合件5的径向(卡合件5相对于被按压面24远近移动的方向)大致平行。换言之,平移载荷F的方向与卡合件5应该移动的方向所成的角度比参考例的构造中的平移载荷Ft的方向与卡合件111应该移动的方向所成的角度小。也就是说,在本例的构造中,能够高效地将输入到输入部件2的旋转转矩T转换成用于使卡合件5向径向内侧移动的载荷。因此,根据本例的构造,在向输入部件2输入旋转转矩时,能够顺畅地进行从锁定或半锁定状态向非锁定状态的切换。
此外,从容易进行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的组装的观点出发,本例的构造中的在图15(A)的(a)所示的状态下的、在输入侧卡合部6的径向内侧面与连杆部件37的输入侧被卡合部47的内周面之间存在的缝隙G的大小(上述的差Wb-Wa)、以及参考例的构造中的在图15(B)的(a)所示的状态下的、在输入侧卡合部113z的径向内侧面与输入侧被卡合部126之间存在的缝隙Gz的大小均优选尽量大,但另一方面,当在向输入部件2或输入部109z输入了旋转转矩时,从能够立即使卡合件5、111向径向内侧移动而实现非锁定状态的观点出发,优选为尽量小。因此,在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的制造中,需要考虑上述情况而将缝隙G、Gz的大小调整为适度的大小。
在参考例的构造中,为了调整缝隙Gz的大小,有时需要利用切削加工来高精度地对输入侧被卡合部126中的与输入侧卡合部113z的径向内侧面抵接的部分进行精加工,在该情况下,认为成本变高。针对于此,在本例的构造中,仅管理连杆部件37的输入侧被卡合部47与摆动被支撑部48的中心间距就能够调整缝隙G的大小,连杆部件37利用廉价的冲压加工来制造,因此容易抑制成本。
并且,在通过将具有输入侧被卡合部的连杆部件能够摆动地支撑于具有按压面的主体板来构成卡合件的情况下,考虑在轴向上分离地配置一对主体板彼此、而且在该一对主体板之间能够摆动地配置一个连杆部件的构造。但是,在这样的构造中,需要将一对主体板彼此以在轴向上分离的状态结合,从而构件数量增多。并且,在锁定或半锁定状态下,为了使一对主体板的各个按压面与被按压面抵接或滑动接触,对主体板要求较高的形状精度。
针对于此,在本例中,采用了将分别具有输入侧被卡合部47的一对连杆部件37以能够相对于主体板36摆动的方式支撑于具有按压面39的主体板36的轴向两侧的结构。因此,能够抑制构件数量的增多,而且由于不需要使主体板36的形状精度过高,所以能够制造成本的增大。并且,当从输入部件2输入旋转转矩、一对卡合件5向径向内侧移动时,能够防止主体板36以向轴向倾倒的方式倾斜。
由于加强部件56设为架设在构成一对输入侧卡合部6的输入侧卡合部6的各个前端部之间,所以能够防止一对输入侧卡合部6向相互分离的方向变形。以下对其理由进行说明。
若向输出部件3反向输入旋转转矩,则一对卡合件5的各个按压面39被按压于被按压面24,各个按压面39与被按压面24摩擦卡合,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切换至锁定或半锁定状态。若反向输入到输出部件3的旋转转矩变大,则将各个按压面39按压于被按压面24的力也变大,在各个按压面39与被按压面24之间作用的摩擦卡合力也变大。
若向输入部件2输入旋转转矩,则利用一对输入侧卡合部6的各个输入侧卡合部6,主体板36经由连杆部件37以及摆动支撑轴38使各个按压面39向远离被按压面24的方向移动,从而各个按压面39从被按压面24离开。其结果,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切换至非锁定状态。
此处,当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向锁定或半锁定状态切换时,在反向输入到输出部件3的旋转转矩较大、在各个按压面39与被按压面24之间作用的摩擦卡合力较大的情况下,为了将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从锁定或半锁定状态切换至非锁定状态所需要的扭矩(解除扭矩)较大。在不具备本例的加强部件56的构造中,解除扭矩变大,当将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从锁定或半锁定状态向非锁定状态切换时,若从连杆部件37施加于输入侧卡合部6的、在主体板36的径向上朝向外侧的力变大,则输入部件2的输入侧卡合部6有可能以向相互分离的方向弯曲的方式变形。若产生这样的变形,则容易在输入侧卡合部6与输入侧被卡合部47之间产生偏向接触而产生磨损,或者在将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从锁定或半锁定状态向非锁定状态切换时,主体板36以向轴向倾倒的方式倾斜,从而有可能难以顺畅地进行向非锁定状态的切换。
在本例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中,由于加强部件56设为架设在构成一对输入侧卡合部6的输入侧卡合部6的各个前端部之间,所以能够防止输入侧卡合部6向相互分离的方向变形。其结果,能够防止在输入侧卡合部6与输入侧被卡合部47之间产生偏向接触,能够抑制磨损的产生,而且能够防止主体板36以向轴向倾倒的方式倾斜,能够顺畅地进行向非锁定状态的切换。
此外,在本例中,通过高频淬火仅在输入侧大径筒部19的内周面中的被按压面24及其近傍部分形成硬化层,之后实施研磨加工。由此,确保被按压面24的硬度,并且良好地确保被按压面24的尺寸精度以及真圆度。并且,顺畅地将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从非锁定状态切换至锁定状态或半锁定状态。
[第二例]
使用图17~图19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二例进行说明。
在本例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a中,输入部件2a以及一对卡合件5a的构造与第一例局部不同。在以下的说明中,仅对第二例的构造中的与第一例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在本例中,输入部件2a具有输入轴部9、基板部60、以及一对输入侧卡合部6a。
基板部60在从轴向观察时具有大致圆形的端面形状。
输入轴部9从基板部60的轴向一方侧的侧面的中央部朝向轴向一方侧突出。一对输入侧卡合部6a从基板部60的轴向另一方侧的侧面的径向相反侧两处位置朝向轴向另一方侧突出。在本例中,在从轴向观察时,构成一对输入侧卡合部6a的各个输入侧卡合部6a具有沿周向伸长的大致椭圆形的端面形状。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构成一对输入侧卡合部的各个输入侧卡合部也能够由与基板部分体地制造出的构件构成。
构成一对卡合件5a的各个卡合件5a仅由具有按压面39以及输出侧被卡合部40的一片主体板36a构成。关于主体板36a,包含一对按压面39的径向外侧面的形状、以及包含输出侧被卡合部40的径向内侧面的形状与第一例相同。
主体板36a具有输入侧被卡合部47a。在本例中,输入侧被卡合部47a由贯通孔构成,该贯通孔在从轴向观察时具有沿主体板36a的宽度方向伸长的大致矩形的开口形状,而且在轴向上贯通主体板36a的宽度方向中央位置的径向中间部。输入侧被卡合部47a具有能够松动地插入输入侧卡合部6a的大小。因此,在将输入侧卡合部6a插入于输入侧被卡合部47a的内侧的状态下,在输入侧卡合部6a与输入侧被卡合部47a的内表面之间,分别在主体板36a的宽度方向以及径向上存在缝隙。因此,输入侧卡合部6a能够相对于输入侧被卡合部47a在输入部件2a的旋转方向上位移,具备输入侧被卡合部47a的主体板36a能够相对于输入侧卡合部6a在该主体板36a的径向上位移。在本例中,输入侧被卡合部47a在内周面中的在主体板36a的径向上的内侧的端部,具备在该径向上朝向外侧的平坦面61。
在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a的组装状态下,输入部件2a的一对输入侧卡合部6a沿轴向插入于一对卡合件5a的输入侧被卡合部47a。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与第一例的情况相同,也能够具备架设在构成一对输入侧卡合部6a的输入侧卡合部6a的各个前端部之间的加强部件。
若从输入侧机构向输入部件2a输入旋转转矩,则如图19所示,在输入侧被卡合部47a的内侧,输入侧卡合部6a沿输入部件2a的旋转方向旋转。这样,输入侧卡合部6a的径向内侧面朝向径向内方按压输入侧被卡合部47a的平坦面61,卡合件5a向远离被按压面24的方向移动。由此,卡合件5a的按压面39从被按压面24离开。同时,弹性部件50以构成弹性部件50的弹性按压部59整体向径向外侧位移的方式弹性变形。然后,一对输出侧被卡合部40从径向两侧夹持输出部件3的输出侧卡合部13,从而输出侧卡合部13与一对输出侧被卡合部40无晃动地卡合。其结果,输入到输入部件2a的旋转转矩经由一对卡合件5a传递到输出部件3,并从输出部件3输出。
另一方面,当从输出侧机构向输出部件3反向输入旋转转矩时,通过与图6所示的第一例的情况相同的动作,弹性部件50弹性变形,而且反向输入到输出部件3的旋转转矩因向壳体4传递而完全被切断,不会传递到输入部件2a,或者仅反向输入到输出部件3的旋转转矩的一部分传递到输入部件2a而切断剩余部分。
在本例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a中,构成一对卡合件5a的各个卡合件5a仅由一片主体板36a构成,不具有连杆部件以及摆动支撑轴,因此能够将构件数量抑制为较少。其它结构以及作用效果与第一例相同。
[第三例]
使用图20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三例进行说明。
在本例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b中,壳体4a通过利用多根结合螺栓18将具有安装部64a的输入侧壳体元件16a和具有被按压面24a的输出侧壳体元件17a结合而构成。即,在本例中,输入侧壳体元件16a构成第二被按压部件元件,而且输出侧壳体元件17a构成第一被按压部件元件。
输入侧壳体元件16a具备圆筒状的筒状部63a、圆筒状的输入侧小径筒部20、中空圆形平板状的侧板部21a、以及多个安装部64a。
筒状部63a在内周面具有构成外径侧嵌合面的输入侧凹坑嵌合面25a。
输入侧小径筒部20与筒状部63a同轴地配置于筒状部63a的轴向一方侧。
侧板部21a在从轴向观察时具有中空圆形的端面形状。侧板部21a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与筒状部63a的轴向一方侧的端部连接,而且侧板部21a的径向内侧的端部与输入侧小径筒部20的轴向另一方侧的端部连接。侧板部21a在径向外侧部分的周向多处具有在轴向上贯通的通孔23a。
各个安装部64a设置于周向等间隔的多处。安装部64a具有从筒状部63a的外周面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65a和在轴向上贯通该突出部65a的安装孔32a。
输出侧壳体元件17a具备圆筒状的输出侧大径筒部68、圆筒状的输出侧小径筒部28、以及中空圆形平板状的侧板部29。
输出侧大径筒部68在轴向中间部内周面具有被按压面24a。被按压面24a由以输出侧壳体元件17a的中心轴为中心的圆筒面构成。
输出侧大径筒部68在轴向一方侧的端部外周面具有构成内径侧嵌合面的输出侧凹坑嵌合面30a。输出侧凹坑嵌合面30a由以输出侧壳体元件17a的中心轴为中心的圆筒面构成,并且具有能够与输入侧凹坑嵌合面25a无晃动地嵌合的外径尺寸。
输出侧大径筒部68在与输入侧壳体元件16a的通孔23a匹配的周向多处具有在轴向一方侧的端面开口的螺纹孔31a。
构成壳体4a如下构成,即,通过使输入侧壳体元件16a的输入侧凹坑嵌合面25a与输出侧壳体元件17a的输出侧凹坑嵌合面30a无晃动地嵌合,而且使输出侧壳体元件17a的输出侧大径筒部68的轴向一方侧的端面与输入侧壳体元件16a的侧板部21a的轴向另一方侧的侧面的径向外侧部分抵接,在该状态下,将插通在各个通孔23a中的结合螺栓18与各个螺纹孔31a螺纹结合,并进一步紧固,来将输入侧壳体元件16a和输出侧壳体元件17a结合固定,由此构成壳体4a。
在本例中,通过将插通在各个安装孔32a中的支撑螺栓与配备于固定部件62的螺纹孔66螺纹结合,并进一步紧固,来相对于固定部件62支撑固定输入侧壳体元件16a。由此,相对于固定部件62支撑固定壳体4a。
在本例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b中,具有相对于固定部件62固定的安装部64a的输入侧壳体元件16a与具有被按压面24a的输出侧壳体元件17a分体构成。因此,能够防止伴随相对于固定部件62支撑固定壳体4a而输出侧壳体元件17a产生变形的情况。其结果,能够防止在输出侧壳体元件17a的输出侧大径筒部68的内周面配备的被按压面24a的真圆度的降低。
另外,使在输入侧壳体元件16a的筒状部63a的内周面配备的输入侧凹坑嵌合面25a与在输出侧壳体元件17a的输出侧大径筒部68的外周面配备的输出侧凹坑嵌合面30a无晃动地嵌合。因此,即使在伴随向输出部件3反向输入旋转转矩而由各个卡合件5b的按压面39朝向径向外侧按压被按压面24a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该被按压面24a朝向径向外侧变形。
此外,在本例中,卡合件5b具备:一对主体板36a,其分别具有按压面39,而且在轴向上分离地配置;以及一个连杆部件37a,其能够摆动地支撑在该一对主体板36a彼此之间。但是,作为卡合件,也能够采用如第一例的卡合件5那样具有将一对连杆部件以能够相对于主体板摆动的方式支撑在具有按压面的一个主体板的轴向两侧的结构的卡合件、如第二例的卡合件5a那样仅由一片主体板构成的卡合件。其它结构以及作用效果与第一例以及第二例相同。
本发明不限定于第一例~第三例所示的通过使卡合件沿径向移动来在非锁定状态与锁定状态或半锁定状态之间切换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也能够应用于如国际公开2006/117343号所记载的构造、日本特开2007-40343号公报所记载的构造那样通过使卡合件沿周向移动来在非锁定状态与锁定状态或半锁定状态之间切换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
符号的说明
1、1a、1b—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2、2a—输入部件,3—输出部件,4、4a—壳体,5、5a—卡合件,6、6a—输入侧卡合部,7—轴部件,8—输入侧卡合销,9—输入轴部,10—输入臂部,11—支撑孔,12—输出轴部,13—输出侧卡合部,14—侧面,15—导向面,16、16a—输入侧壳体元件,17、17a—输出侧壳体元件,18—结合螺栓,19—输入侧大径筒部,20—输入侧小径筒部,21、21a—侧板部,22—凸缘部,23、23a—通孔,24、24a—被按压面,25、25a—输入侧凹坑嵌合面,26—输入侧轴承嵌合面,28—输出侧小径筒部,29—侧板部,30、30a—输出侧凹坑嵌合面,31—螺纹孔,32、32a—安装孔,33—输出侧轴承嵌合面,34—输入侧轴承,35—输出侧轴承,36、36a—主体板,37—连杆部件,38—摆动支撑轴,39—按压面,40—输出侧被卡合部,41—摆动支撑部,42—底面,43—被导向面,44—插通孔,45—第一凸部,46—第二凸部,47、47a—输入侧被卡合部,48—摆动被支撑部,49—长孔,50—弹性部件,51—支撑板部,52—按压板部,53—连结板部,54—第一透孔,55—第二透孔,56—加强部件,57—插通孔,58—支撑孔,59—弹性按压部,60—基板部,61—平坦面,62—固定部件,63、63a—筒状部,64、64a—安装部,65、65a—突出部,66—螺纹孔,67—加强肋,68—输出侧大径筒部,100—带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的电动马达,101—输出旋转轴,102—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103—第一旋转轴,104—第二旋转轴,105—马达壳体,106—转子,107—定子,108—离合器壳体,109—输入部,110—输出部,111—卡合件,112—输入轴部,113—输入侧卡合部,114—输出侧卡合部,115—小径圆筒部,116—大径圆筒部,117—侧板部,118—被按压面,119—突出部,120—螺纹孔,121—突条,122—通孔,123—按压面,124—输出侧被卡合部,125—底面,126—输入侧被卡合部。

Claims (9)

1.一种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被按压部件,其包括在内周面具有被按压面的第一被按压部件元件、以及具有固定于在使用时也不旋转的部分的安装部的第二被按压部件元件;
输入部件,其被支撑为能够相对于上述第一被按压部件元件和上述第二被按压部件元件中的一方的被按压部件元件旋转;
输出部件,其与上述输入部件同轴地配置,而且被支撑为能够相对于上述第一被按压部件元件和上述第二被按压部件元件中的另一方的被按压部件元件旋转;以及
卡合件,其构成为,若向上述输入部件输入旋转转矩,则基于与该输入部件的卡合,向远离上述被按压面的方向移动而与上述输出部件卡合,从而将输入到上述输入部件的旋转转矩传递到上述输出部件,而且若向上述输出部件反向输入旋转转矩,则基于与该输出部件的卡合,向接近上述被按压面的方向移动而与上述被按压面接触,从而将反向输入到上述输出部件的旋转转矩完全切断,或者将反向输入到上述输出部件的旋转转矩的一部分传递到上述输入部件而切断剩余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被按压部件元件在外周面具有内径侧嵌合面,
上述第二被按压部件元件在内周面具有在径向上无晃动地外嵌于上述内径侧嵌合面的外径侧嵌合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被按压部件元件具备在内周面具有上述外径侧嵌合面的筒状部,
上述安装部具有从上述筒状部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以及在轴向上贯通该突出部而且使螺栓插通的安装孔。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输入部件被支撑为能够相对于上述第二被按压部件元件旋转,而且上述输出部件被支撑为能够相对于上述第一被按压部件元件旋转。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输入部件被支撑为能够相对于上述第一被按压部件元件旋转,而且上述输出部件被支撑为能够相对于上述第二被按压部件元件旋转。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输入部件在从该输入部件的旋转中心沿径向偏离的部分具有输入侧卡合部,
上述输出部件在比上述输入侧卡合部靠径向内侧具有输出侧卡合部,
上述卡合件在与上述被按压面对置的径向外侧面具有按压面,在径向内侧面具有与上述输出侧卡合部卡合的输出侧被卡合部,而且在径向中间部具有与上述输入侧卡合部卡合的输入侧被卡合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其特征在于,
具备弹性部件,该弹性部件被弹性地夹持在上述输出侧卡合部与上述卡合件之间,
上述弹性部件在作为上述按压面相对于上述被按压面远近移动的方向的第一方向上,朝向远离上述被按压面的一侧按压上述输出侧卡合部,而且在上述第一方向上,朝向接近上述被按压面的一侧按压上述卡合件。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卡合件由一对卡合件构成,该一对卡合件配置为从径向两侧夹住上述输出侧卡合部,上述输入侧卡合部由一对输入侧卡合部构成。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其特征在于,
具备加强部件,该加强部件架设在构成上述一对输入侧卡合部的输入侧卡合部的前端部彼此之间。
CN202280008065.3A 2021-02-08 2022-01-28 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 Pending CN11663564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18307 2021-02-08
PCT/JP2021/046770 WO2022168466A1 (ja) 2021-02-08 2021-12-17 逆入力遮断クラッチ
JPPCT/JP2021/046770 2021-12-17
PCT/JP2022/003413 WO2022168764A1 (ja) 2021-02-08 2022-01-28 逆入力遮断クラッチ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635642A true CN116635642A (zh) 2023-08-22

Family

ID=876422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08065.3A Pending CN116635642A (zh) 2021-02-08 2022-01-28 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635642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341517B (zh) 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
EP1953049B1 (en) Method of assembling an electric steering lock device
CN113748271B (zh) 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
US7081065B2 (en) Differential apparatus
EP4008922B1 (en) Reverse input cutoff clutch
US20010017496A1 (en) Clutch having reduced noise level and motor including such clutch
CN113767229B (zh) 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
JP7017190B2 (ja) 逆入力遮断クラッチ
WO2021172558A1 (ja) 逆入力遮断クラッチ
CN116635642A (zh) 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
JP7243927B2 (ja) 逆入力遮断クラッチ
JP2022126361A (ja) 逆入力遮断クラッチ付電動モータ
WO2022168466A1 (ja) 逆入力遮断クラッチ
CN113710932A (zh) 旋转锁定装置
JP7375991B1 (ja) 逆入力遮断クラッチおよびその組立方法
US11655862B2 (en) Rotation transmission state switching device
JP7243926B2 (ja) 逆入力遮断クラッチ付電動モータ
JP2023175529A (ja) 逆入力遮断クラッチ
JP2018052180A (ja) 車両の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0242801A (ja) 逆入力遮断クラッチ
WO2007135980A1 (ja) 軸継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