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648401A - 机动车用机罩构造 - Google Patents

机动车用机罩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648401A
CN116648401A CN202280008343.5A CN202280008343A CN116648401A CN 116648401 A CN116648401 A CN 116648401A CN 202280008343 A CN202280008343 A CN 202280008343A CN 116648401 A CN116648401 A CN 1166484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hood
adjustment hole
motor vehicle
wall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0834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威澄
加岛宽子
吉田正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be Steel Ltd
Original Assignee
Kobe Steel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be Steel Ltd filed Critical Kobe Steel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6484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64840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0Bonnets or lids, e.g. for trucks, tractors, busses, work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410/00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vehicle sub-units
    • B60Y2410/12Production or manufacturing of vehicle parts

Abstract

机动车用机罩构造具备外板(4)、内板(20)以及支承部(31)。内板(20)具有隆起部(22)以及内侧倾斜壁(23)。隆起部(22)具有与外板(4)的下表面对置地配置并支承下表面的支承面(21)。内侧倾斜壁(23)从隆起部(22)连续且相对于支承面(21)倾斜。支承部(31)设置于内板(20)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侧部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部侧,并从车辆高度方向的下侧支承外板(4)的下表面。在配置于车辆宽度方向的侧部的内侧倾斜壁(23)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部侧设置有调整孔(29)。

Description

机动车用机罩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动车用机罩构造。
背景技术
在机动车用机罩构造中,谋求提高在洗车时等弹性状态下从机罩外表面负载了载荷的情况下的拉伸刚性、以局部施加了较强的载荷时的凹陷抑制为目的的耐冲击性。另外,从安全性的观点出发谋求较高的行人保护性能。行人保护性能表示在车辆前方碰撞时伴随着机罩部分压扁的冲击吸收性能。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在内板的纵壁设置多个调整(trim)孔使车辆前后方向的前部的压扁性提高从而实现行人保护性能的提高的机动车用机罩构造。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8273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与拉伸刚性、耐冲击性的提高相关的特殊的设计未详细记载,存在改善的余地。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在机动车用机罩构造中针对拉伸刚性、耐冲击性以及行人保护性能确保较高的性能。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机动车用机罩构造,其中,所述机动车用机罩构造具备:外板,其构成机动车用机罩的上表面;内板,其具有隆起部、内侧倾斜壁、槽底壁以及外侧倾斜壁,所述隆起部具有与所述外板的下表面对置地配置并支承所述下表面的支承面,所述内侧倾斜壁从所述隆起部连续且相对于所述支承面倾斜,所述槽底壁从所述内侧倾斜壁连续且与所述外板的所述下表面隔开间隔地对置,所述外侧倾斜壁从所述槽底壁连续且相对于所述槽底壁倾斜;以及支承部,其设置于所述内板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侧部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部侧,并从车辆高度方向的下侧支承所述外板的所述下表面,在配置于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侧部的所述内侧倾斜壁的所述车辆前后方向的前部侧设置有调整孔。
根据本发明的机动车用机罩构造,外板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部的下表面被支承部从车辆高度方向的下侧支承。因此,能够确保外板的拉伸刚性、耐冲击性较高。另外,在配置于车辆宽度方向的侧部的内侧倾斜壁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部侧设置有调整孔。该部分的内侧倾斜壁相对于来自车辆的前方的冲击以及来自上方的冲击发挥抗力,但能够通过在该部分设置调整孔而使机动车用机罩容易相对于两冲击压扁,能够确保较高的行人保护性能。需要说明的是,支承部可以是内板的一部分,也可以与内板分体。
也可以是,机动车用机罩构造具备以将所述机动车用机罩轴支承为能够相对于车辆开闭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内板的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侧部的所述车辆前后方向的后部侧的铰接部,所述调整孔仅设置于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侧部配置的所述内侧倾斜壁的所述车辆前后方向的前部侧。
根据所述的结构,仅在相对于设置在车辆前后方向的后部侧的铰接部分离的位置(车辆前后方向的前部侧)设置有调整孔。换言之,在铰接部附近未设置调整孔,抑制铰接部附近的刚性的降低,能够确保较高的弯曲刚性以及扭转刚性。
也可以是,所述内侧倾斜壁具备:内侧侧壁部,其从所述隆起部的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侧部连续且相对于所述支承面倾斜,并沿所述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内侧前壁部,其从所述隆起部的所述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连续且相对于所述支承面倾斜,并沿所述车辆宽度方向延伸;以及内侧拐角壁部,其从所述隆起部的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侧部的所述车辆前后方向的前部侧连续且相对于所述支承面倾斜,并将所述内侧侧壁部与所述内侧前壁部连接,所述调整孔设置于所述内侧拐角壁部。
根据所述的结构,能够在内侧倾斜壁中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侧部在车辆前后方向的最前部设置调整孔。因此,能够抑制弯曲刚性以及扭转刚性的降低。
也可以是,所述调整孔相对于所述内侧拐角壁部的所述车辆高度方向的上端隔开间隙地设置于所述车辆高度方向的下侧。
根据所述的结构,调整孔在内侧拐角壁部内终止,未延伸到隆起部。因此,在隆起部与内侧拐角壁部的边界形成棱线。弯曲变形、扭转变形容易相对于面产生,但难以相对于棱线部产生。因此,在上述结构中,弯曲变形、扭转变形被棱线抑制,能够抑制弯曲刚性以及扭转刚性的降低。
也可以是,所述调整孔通过以所述调整孔的所述车辆高度方向的上端为起点将所述内侧拐角壁部的一部分朝向所述外板切开翻起而形成,所述支承部包括通过所述切开翻起而形成的切开翻起片。
根据所述的结构,调整孔的形成与支承部的形成能够同时达成。在对内板实施调整孔的形状的切断加工时,将调整孔的车辆高度方向的上端以外切断,并以在调整孔的上端形成折线的方式朝向外板实施弯曲加工(即,切开翻起)。其结果是,形成对外板的下表面进行支承的切开翻起片,该切开翻起片能够成为支承部。因此,为了支承部的形成无需其他构件,仅通过将内侧拐角壁部的一部分切开翻起,就能够形成支承部且同时也形成调整孔。
也可以是,所述调整孔通过以所述调整孔的所述车辆高度方向的下端为起点将所述内侧拐角壁部的一部分朝向所述外板切开翻起而形成,所述支承部包括通过所述切开翻起而形成的切开翻起片,所述切开翻起片具有从所述调整孔的所述车辆高度方向的下端延伸到所述外板的所述下表面的腿部以及从所述腿部的前端延伸并与所述外板的所述下表面对置地支承所述外板的所述下表面的座部。
根据所述的结构,腿部将施加于外板的车辆高度方向的载荷作为压缩载荷来支承。因此,与将该载荷作为弯曲载荷来承受的情况相比,支承部难以变形。因此,能够确保较高的拉伸刚性、耐冲击性。
也可以是,在所述腿部设置有贯通孔。
根据所述的结构,支承部所包括的切开翻起片的车辆高度方向的变形阻力能够降低。即,机动车用机罩容易沿车辆高度方向压扁。因此,对在行人攀上机动车用机罩时等能够产生的来自上方的冲击的冲击吸收性能提高,与在腿部未设置贯通孔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行人保护性能。
也可以是,所述腿部折弯。
根据所述的结构,支承部所包括的切开翻起片的车辆高度方向的变形阻力能够降低。因此,与腿部未折弯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行人保护性能。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机动车用机罩构造,能够针对拉伸刚性、耐冲击性、以及行人保护性能确保较高的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机动车的前部的立体图。
图2是从车辆前方观察本发明的机动车用机罩构造而得到的立体图。
图3是从图2的机动车用机罩构造中除去外板后的立体图。
图4是从上方观察图3的机动车用机罩构造而得到的俯视图。
图5是图3的部分V的放大图。
图6是图5的线VI-VI处的剖面图。
图7是第二实施方式的与图5相同的放大图。
图8是图7的线VIII-VIII处的剖面图。
图9是第三实施方式的与图5相同的放大图。
图10是图9的线X-X处的剖面图。
图11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与图5相同的放大图。
图12是图11的线XII-XII处的剖面图。
图13是第四实施方式的与图5相同的放大图。
图14是图13的线XIV-XIV处的剖面图。
图15是第五实施方式的与图5相同的放大图。
图16是图15的线XVI-XVI处的剖面图。
图17是第六实施方式的与图5相同的放大图。
图18是图17的线XVIII-XVIII处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机动车用机罩构造进行说明。在这些图中适当示出的箭头FR表示车辆前方,箭头UP表示车辆高度方向的上方,箭头W表示车辆宽度方向的右方。另外,在机动车用机罩1的关闭状态下,机动车用机罩前方侧为与车辆前方侧相同的方向,机动车用机罩上方侧为与车辆上方侧相同的方向,机动车用机罩宽度方向为与车辆宽度方向相同的方向。以下的说明中,机动车用机罩1设为关闭状态。
(第一实施方式)
在图1中,示出了具备应用本实施方式的机动车用机罩构造的机动车用机罩1的车辆2。机动车用机罩1以从车辆上方覆盖未图示的发动机室的方式配置于车辆前部。机动车用机罩1经由后述的铰接部3能够开闭地安装于车辆主体。即,机动车用机罩1构成为通过绕铰接部3的铰链轴旋转移动从而开闭发动机室。
当参照图2以及图3时,机动车用机罩构造具备构成机动车用机罩1的上表面的外板4以及构成机动车用机罩1的下表面的内板20。外板4的外周端部与内板20的外周端部例如通过缝边加工而接合。
外板4以及内板20作为一例均通过将铝合金板冲压成形而形成。外板4以及内板20也可以应用钢板等其他金属板。
当参照图3以及图4时,内板20具有隆起部22,该隆起部22具有与外板4的下表面对置地配置并支承外板4的下表面的支承面21。在本实施方式中,隆起部22在从车辆高度方向观察时具有大致六边形的形状,且是内板20的中央部中隆起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隆起部22在支承面21具备凹部40,该凹部40具有向车辆高度方向的下方凹陷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部40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并沿车辆前后方向隔开间隔地设置有4个。
在本实施方式中,外板4的下表面以及内板20的支承面21通过胶粘剂5而接合(参照图6)。内板20还具有内侧倾斜壁23、槽底壁24以及外侧倾斜壁25。内侧倾斜壁23从隆起部22连续且相对于支承面21倾斜。槽底壁24从内侧倾斜壁23连续且与外板4的下表面隔开间隔地对置。外侧倾斜壁25从槽底壁24连续且相对于槽底壁24倾斜。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内侧倾斜壁23、槽底壁24以及外侧倾斜壁25形成将槽底壁24作为槽底的环状的槽41。槽41向车辆高度方向的上方开口,并包围隆起部22地设置。隆起部22成为相对于该槽41隆起的上表面部。
本实施方式的机动车用机罩1在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心处关于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轴X而对称,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仅说明机动车用机罩1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单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内侧倾斜壁23具备内侧后壁部23a、内侧侧壁部23b、内侧前壁部23c以及内侧拐角壁部23d。内侧后壁部23a从隆起部22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连续且相对于支承面21倾斜,并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内侧侧壁部23b从隆起部22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侧部连续且相对于支承面21倾斜,并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内侧前壁部23c从隆起部22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连续且相对于支承面21倾斜,并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内侧侧壁部23b例如也可以构成为趋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而接近轴X。即,内侧侧壁部23b也可以不与轴X平行,而相对于轴X倾斜。
内侧拐角壁部23d从隆起部22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侧部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部侧连续且相对于支承面21倾斜,并将内侧侧壁部23b与内侧前壁部23c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内侧拐角壁部23d为平面形状。在内侧拐角壁部23d与隆起部22之间形成有棱线26。另外,在内侧拐角壁部23d与槽底壁24之间形成有谷线30。
在本实施方式中,槽底壁24具有槽底后壁部24a、槽底侧壁部24b以及槽底前壁部24c。槽底后壁部24a从内侧后壁部23a连续且与外板4的下表面隔开间隔地对置。槽底侧壁部24b从内侧侧壁部23b以及内侧拐角壁部23d的一部分连续且与外板4的下表面隔开间隔地对置。槽底前壁部24c从内侧前壁部23c以及内侧拐角壁部23d的一部分连续且与外板4的下表面隔开间隔地对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外侧倾斜壁25具有外侧后壁部25a、外侧侧壁部25b以及外侧前壁部25c。外侧后壁部25a从槽底后壁部24a连续且相对于槽底后壁部24a倾斜。外侧侧壁部25b从槽底侧壁部24b连续且相对于槽底侧壁部24b倾斜。外侧前壁部25c从槽底前壁部24c连续且相对于槽底前壁部24c倾斜。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4中如虚线所示,内板20具备在槽底前壁部24c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央、即槽底前壁部24c的轴X上设置的锁定构件27。锁定构件27具有将机动车用机罩1相对于车辆主体以关闭的状态固定的功能。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内板20具备冲击加强件28。冲击加强件28具有使机动车用机罩1的前部的拉伸刚性提高的功能。冲击加强件28以将锁定构件27以及槽底前壁部24c从车辆高度方向的上方覆盖的方式设置。
当参照图3以及图4时,机动车用机罩构造具备铰接部3。铰接部3以将机动车用机罩1轴支承为能够相对于车辆2开闭的方式设置于内板20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侧部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部侧。即,铰接部3接合于内板20的下表面中的槽底后壁部24a的侧部、换言之槽底后壁部24a与槽底侧壁部24b汇合的部分。
当参照图5以及图6时,在内板20设置有作为贯通孔的调整孔29。调整孔29通过以调整孔29的车辆高度方向的上端为起点将内侧拐角壁部23d的一部分朝向外板4切开翻起而形成。详细而言,调整孔29仅设置于在车辆宽度方向的侧部配置的内侧倾斜壁23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部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仅设置于内侧拐角壁部23d)。在此,车辆前后方向的前部侧是指在将内板20沿车辆前后方向分割为两份的情况下的前侧。在本实施方式中,调整孔29为矩形。但是,调整孔29也可以是矩形以外的多边形、其他任意的形状。另外,调整孔的位置并不限于本实施方式的位置,也可以设置于其他部位。
调整孔29相对于内侧拐角壁部23d的车辆高度方向的上端(棱线26)隔开间隙a地设置于车辆高度方向的下侧。即,调整孔29以残留棱线26的方式设置。间隙a也可以是从内侧拐角壁部23d的上端(棱线26)到下端(谷线30)的长度b的10%程度以上(a≥0.1b)。
另外,调整孔29也可以相对于内侧拐角壁部23d的车辆高度方向的下端(谷线30)隔开间隙c地设置于车辆高度方向的上侧。即,调整孔29以残留谷线30的方式设置。间隙c也可以是从棱线26到谷线30的长度b的10%程度以上(c≥0.1b)。
机动车用机罩构造具备支承部31。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部31是内板20的一部分,并包括通过切开翻起而形成的切开翻起片35A。即,切开翻起片35A从车辆高度方向的下侧支承外板4的下表面。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切开翻起片35A通过胶粘剂5而接合于外板4。
以下,对拉伸刚性、耐冲击性、弯曲刚性以及扭转刚性进行说明。
拉伸刚性是表示在机动车用机罩1的弹性状态下从机罩外表面施加了载荷时的刚性的指标,例如通过测定对外板4沿面垂直方向施加了载荷时的变形量而得到。该变形量越小则拉伸刚性越高,越评价为良好。另外,耐冲击性虽然负载载荷稍高,但是以与所述拉伸刚性大致相同的方法评价,同样地载荷负载后的残留变形越小则越评价为良好。因此,通过设置从车辆高度方向的下侧支承外板4的下表面那样的支承部31,从而拉伸刚性、耐冲击性能够提高。
弯曲刚性是表示机动车用机罩1的耐弯曲性的指标,例如通过测定以两个铰接部3以及锁定构件27为支承点对机动车用机罩1的前方角部(图4所示的部分A)从车辆高度方向的下方朝向上方施加了载荷时的变形量而得到。该变形量越小则弯曲刚性越高,越评价为良好。因此,通过抑制两个铰接部3以及锁定构件27的附近的刚性的降低,从而能够抑制弯曲刚性的降低。
扭转刚性是示出机动车用机罩1的耐扭转性的指标,例如通过测定以包括两个铰接部3在内的机动车用机罩1的3个角部为支承点对剩余的一个角部(图4所示的部分A)从车辆高度方向的上方朝向下方施加了载荷时的变形量而得到。该变形量越小则扭转刚性越高,越评价为良好。因此,通过抑制铰接部3附近的刚性的降低,从而能够抑制扭转刚性的降低。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机动车用机罩构造,外板4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部的下表面被支承部31从车辆高度方向的下侧支承。因此,能够提高外板4的拉伸刚性、耐冲击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仅在相对于设置在车辆前后方向的后部侧的铰接部3分离的位置(位于车辆前后方向的前部侧的内侧拐角壁部23d)设置有调整孔29。换言之,在铰接部3附近未设置调整孔29,抑制铰接部3附近的刚性的降低,能够确保较高的弯曲刚性以及扭转刚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配置于车辆宽度方向的侧部的内侧倾斜壁23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部侧的内侧拐角壁部23d设置有调整孔29。内侧拐角壁部23d相对于来自车辆2的前方的冲击以及来自的上方的冲击发挥抗力,但能够通过在内侧拐角壁部23d设置调整孔29而使机动车用机罩1相对于两冲击容易压扁,能够确保较高的行人保护性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调整孔29在内侧倾斜壁23中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侧部设置于车辆前后方向的最前部(即内侧拐角壁部23d)。另外,调整孔29设置于内侧倾斜壁23中的位于相对于锁定构件27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大幅分离的位置的内侧拐角壁部23d。即,在铰接部3附近以及锁定构件27附近未设置调整孔29。因此,能够抑制弯曲刚性以及扭转刚性的降低。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调整孔29在内侧拐角壁部23d内终止,未延伸到隆起部22,在隆起部22与内侧拐角壁部23d的边界形成有棱线26。弯曲变形、扭转变形容易相对于面产生,但难以相对于棱线部产生。因此,通过形成有棱线26,从而弯曲变形、扭转变形被抑制,能够抑制弯曲刚性以及扭转刚性的降低。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调整孔29的形成与支承部31的形成能够同时达成。在对内板20实施调整孔29的形状的切断加工时,将调整孔29的车辆高度方向的上端以外切断,并以在调整孔29的上端形成折线36的方式朝向外板4实施弯曲加工(即,切开翻起)。其结果是,形成对外板4的下表面进行支承的切开翻起片35A,该切开翻起片35A能够成为支承部31。因此,为了支承部31的形成无需其他构件,仅通过将内侧拐角壁部23d的一部分切开翻起,就能够形成支承部31,且同时也形成调整孔29。
通过以上内容,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机动车用机罩构造,能够针对拉伸刚性、耐冲击性、弯曲刚性、扭转刚性以及行人保护性能确保较高的性能。
(第二实施方式)
当参照图7以及图8时,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机动车用机罩构造的结构在以下的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第二实施方式的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对与第一实施方式同一或者同样的要素标注同一附图标记。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机动车用机罩构造中,调整孔29通过以调整孔29的车辆高度方向的下端为起点将内侧拐角壁部23d的一部分朝向外板4切开翻起而形成。
另外,支承部31包括通过切开翻起而形成的切开翻起片35B。即,切开翻起片35B从车辆高度方向的下侧支承外板4的下表面。切开翻起片35B具有腿部37以及座部38。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腿部37从调整孔29的车辆高度方向的下端到外板4的下表面相对于槽底壁24沿垂直方向延伸。座部38从腿部37的前端延伸,并与外板4的下表面对置地支承外板4的下表面。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座部38被胶粘剂5接合于外板4。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座部38从腿部37朝向隆起部22延伸。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机动车用机罩构造,腿部37将施加于外板4的载荷作为压缩载荷来支承。因此,与将该载荷作为弯曲载荷来承受的情况相比,支承部31难以变形。因此,容易确保较高的拉伸刚性以及耐冲击性。
如图9以及图10所示那样,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座部38从腿部37朝向与隆起部22相反方向、即外侧倾斜壁25延伸。
座部38朝向外侧倾斜壁25延伸,从而能够支承外板4直到远离隆起部22的区域,能够在较大的范围提高拉伸刚性以及耐冲击性。
(第三实施方式)
当参照图11以及图12时,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机动车用机罩构造的结构在以下的点与第二实施方式不同。第三实施方式的其他结构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对与第二实施方式同一或者同样的要素标注同一附图标记。
在第三实施方式的机动车用机罩构造中,在腿部37设置有贯通孔39。在第三实施方式中,贯通孔39设置于腿部37的中央部。贯通孔39例如形成为大致矩形。座部38也可以与图示相反地朝向隆起部22延伸。
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机动车用机罩构造,支承部31所包括的切开翻起片35C的车辆高度方向的变形阻力能够降低。即,机动车用机罩1容易沿车辆高度方向压扁。因此,对在行人攀上机动车用机罩1时等能够产生的来自上方的冲击的冲击吸收性能提高,与在腿部37未设置贯通孔39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行人保护性能。
(第四实施方式)
当参照图13以及图14时,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机动车用机罩构造的结构在以下的点与第二实施方式不同。第四实施方式的其他结构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对与第二实施方式同一或者同样的要素标注同一附图标记。
在第四实施方式的机动车用机罩构造中,腿部37相对于槽底壁24以角度θ1设置。角度θ1比内侧拐角壁部23d相对于槽底壁24的角度θ2大,且比90°小(θ2<θ1<90°)。
在第四实施方式的机动车用机罩构造使用模具制造的情况下,腿部37与座部38的角度03需要为90°以上(θ3≥90°)。即,必须设定为角度θ1比角度θ2大,比90°小,并且角度θ3成为90°以上。
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机动车用机罩构造,在施加于切开翻起片35D的冲击的作用下,腿部37以倾倒的方式变形,因此与角度θ1为90°的情况相比,切开翻起片35D的车辆高度方向的变形阻力能够降低。因此,对在行人攀上机动车用机罩1时等能够产生的来自上方的冲击的冲击吸收性能提高,能够提高行人保护性能。
(第五实施方式)
当参照图15以及图16时,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机动车用机罩构造的结构在以下的点与第二实施方式不同。第五实施方式的其他结构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对与第二实施方式同一或者同样的要素标注同一附图标记。
在第五实施方式的机动车用机罩构造中,腿部37折弯。折弯了的腿部37可以如图示的例子那样朝向隆起部22呈凸形状,也可以与图示相反地向远离隆起部22的方向呈凸形状。在使用模具制造第五实施方式的机动车用机罩构造且腿部37向远离隆起部22的方向呈凸形状的情况下,座部38需要与图示相反地朝向隆起部22延伸。
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的机动车用机罩构造,支承部31所包括的切开翻起片35E的车辆高度方向的变形阻力能够降低。因此,与腿部37未折弯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行人保护性能。
(第六实施方式)
当参照图17以及图18时,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机动车用机罩构造的结构在以下的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第六实施方式的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对与第一实施方式同一或者同样的要素标注同一附图标记。
在第六实施方式的机动车用机罩构造中,调整孔29通过将内侧拐角壁部23d切除而设置。另外,支承部31与内板20为相同部件(分体)。支承部31设置于内板20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侧部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部侧,并从车辆高度方向的下侧支承外板4的下表面。支承部31设置于槽底侧壁部24b与槽底前壁部24c汇合的部分。
在第六实施方式中,支承部31具备底面部32、顶面部33以及柱部34。底面部32构成支承部31的底面,且是通过点焊、FSW接合或者TOX接合等而牢固地接合于内板20的部分。顶面部33构成支承部31的顶面,且是通过胶粘剂5而接合于外板4的部分。柱部34是将底面部32与顶面部33连接的部分。在第六实施方式中,柱部34在车辆高度方向的中央附近折弯。
根据第六实施方式的机动车用机罩构造,能够分开设计调整孔29与支承部31。因此,能够通过设置较大的调整孔29而使机动车用机罩1容易压扁,并且能够设置能够确保机动车用机罩1的拉伸刚性的程度的强度的支承部31。因此,机动车用机罩1的车辆高度方向的变形阻力降低,能够提高行人保护性能。另外,柱部34在车辆高度方向的中央附近折弯,因此容易相对于来自上方的冲击压扁,能够确保较高的行人保护性能。
附图标记说明
1 机动车用机罩
2 车辆
3 铰接部
4 外板
5 胶粘剂
20 内板
21 支承面
22 隆起部
23 内侧倾斜壁
23a 内侧后壁部
23b 内侧侧壁部
23c 内侧前壁部
23d 内侧拐角壁部
24 槽底壁
24a 槽底后壁部
24b 槽底侧壁部
24c 槽底前壁部
25 外侧倾斜壁
25a 外侧后壁部
25b 外侧侧壁部
25c 外侧前壁部
26 棱线
27 锁定构件
28 冲击加强件
29 调整孔
30 谷线
31 支承部
32 底面部
33 顶面部
34 柱部
35A~E 切开翻起片
36 折线
37 腿部
38 座部
39 贯通孔
40 凹部
41 槽。

Claims (8)

1.一种机动车用机罩构造,其中,
所述机动车用机罩构造具备:
外板,其构成机动车用机罩的上表面;
内板,其具有隆起部、内侧倾斜壁、槽底壁以及外侧倾斜壁,所述隆起部具有与所述外板的下表面对置地配置并支承所述下表面的支承面,所述内侧倾斜壁从所述隆起部连续且相对于所述支承面倾斜,所述槽底壁从所述内侧倾斜壁连续且与所述外板的所述下表面隔开间隔地对置,所述外侧倾斜壁从所述槽底壁连续且相对于所述槽底壁倾斜;以及
支承部,其设置于所述内板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侧部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部侧,并从车辆高度方向的下侧支承所述外板的所述下表面,
在配置于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侧部的所述内侧倾斜壁的所述车辆前后方向的前部侧设置有调整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车用机罩构造,其中,
所述机动车用机罩构造具备以将所述机动车用机罩轴支承为能够相对于车辆开闭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内板的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侧部的所述车辆前后方向的后部侧的铰接部,
所述调整孔仅设置于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侧部配置的所述内侧倾斜壁的所述车辆前后方向的前部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机动车用机罩构造,其中,
所述内侧倾斜壁具备:
内侧侧壁部,其从所述隆起部的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侧部连续且相对于所述支承面倾斜,并沿所述车辆前后方向延伸;
内侧前壁部,其从所述隆起部的所述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连续且相对于所述支承面倾斜,并沿所述车辆宽度方向延伸;以及
内侧拐角壁部,其从所述隆起部的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侧部的所述车辆前后方向的前部侧连续且相对于所述支承面倾斜,并将所述内侧侧壁部与所述内侧前壁部连接,
所述调整孔设置于所述内侧拐角壁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动车用机罩构造,其中,
所述调整孔相对于所述内侧拐角壁部的所述车辆高度方向的上端隔开间隙地设置于所述车辆高度方向的下侧。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动车用机罩构造,其中,
所述调整孔通过以所述调整孔的所述车辆高度方向的上端为起点将所述内侧拐角壁部的一部分朝向所述外板切开翻起而形成,
所述支承部包括通过所述切开翻起而形成的切开翻起片。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动车用机罩构造,其中,
所述调整孔通过以所述调整孔的所述车辆高度方向的下端为起点将所述内侧拐角壁部的一部分朝向所述外板切开翻起而形成,
所述支承部包括通过所述切开翻起而形成的切开翻起片,
所述切开翻起片具有从所述调整孔的所述车辆高度方向的下端延伸到所述外板的所述下表面的腿部、以及从所述腿部的前端延伸并与所述外板的所述下表面对置地支承所述外板的所述下表面的座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机动车用机罩构造,其中,
在所述腿部设置有贯通孔。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机动车用机罩构造,其中,
所述腿部折弯。
CN202280008343.5A 2021-04-01 2022-03-22 机动车用机罩构造 Pending CN11664840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63143 2021-04-01
JP2021063143A JP2022158336A (ja) 2021-04-01 2021-04-01 自動車用フード構造
PCT/JP2022/013282 WO2022210127A1 (ja) 2021-04-01 2022-03-22 自動車用フード構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648401A true CN116648401A (zh) 2023-08-25

Family

ID=834552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08343.5A Pending CN116648401A (zh) 2021-04-01 2022-03-22 机动车用机罩构造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2022158336A (zh)
KR (1) KR20230137426A (zh)
CN (1) CN116648401A (zh)
WO (1) WO2022210127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01524B2 (ja) * 2006-07-21 2011-10-26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自動車用フード
JP5870141B2 (ja) 2014-03-26 2016-02-24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自動車用フード構造およびそのフードインナパネル
JP6187423B2 (ja) * 2014-09-19 2017-08-30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ボンネット構造
JP7222816B2 (ja) * 2019-06-11 2023-02-15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車両用フード
CN111038598A (zh) * 2019-12-31 2020-04-21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发盖内板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30137426A (ko) 2023-10-04
JP2022158336A (ja) 2022-10-17
WO2022210127A1 (ja) 2022-10-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950705B2 (en) Underrun protector mounting structure of vehicle
JP5407372B2 (ja)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EP1657141B1 (en) Automobile rear body structure
KR101376024B1 (ko) 차량용 후드
JP6252617B2 (ja)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CN107284531B (zh) 车辆用发动机罩
EP1346887A1 (en) Fender structure
EP1741619B1 (en) Underbody structure of sliding-door vehicle
EP2591987B1 (en) Vehicle hood structure
KR20120093450A (ko) 차량용 후드 구조
EP3293090B1 (en) Hood of vehicle
CN111433112B (zh) 车辆用加强部件和车辆用中柱
CN110316256B (zh) 车辆前发动机罩用铰链臂安装构造
CN116648401A (zh) 机动车用机罩构造
JP6164184B2 (ja) 自動車のボンネット構造
JP5151495B2 (ja) 自動車のフードストッパ構造
JP2012210890A (ja) 車輌用フードパネル
JP7347255B2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JP6225858B2 (ja) 自動車のボンネット構造
JP4388527B2 (ja) 車両の後部ドア構造
JP6221164B2 (ja) 車体構造
AU2004323637B2 (en) Deformation preventive structure of cab
JP6119705B2 (ja) 自動車のボンネット構造
JP4958717B2 (ja) 車輌用フード及び車輌フード用補強材
JP7380450B2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