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636125A - 定子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定子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636125A
CN116636125A CN202280008284.1A CN202280008284A CN116636125A CN 116636125 A CN116636125 A CN 116636125A CN 202280008284 A CN202280008284 A CN 202280008284A CN 116636125 A CN116636125 A CN 1166361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at wire
axial direction
wire coils
jig
stator co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0828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上田辽介
广田雄史
小俣大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HK Sp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HK Sp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HK Sp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NHK Sp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6361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63612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4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of windings, prior to mounting into machines
    • H02K15/0414Windings consisting of separate elements, e.g. bars, hairpins, segments, half coils
    • H02K15/0421Windings consisting of separate elements, e.g. bars, hairpins, segments, half coils consisting of single conductors, e.g. hairpi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4Electric machine technologies in electromobil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e Of Motors, Generators (AREA)

Abstract

防止或者抑制在定子铁芯上排列的多个扁平线线圈的腿部的前端位置产生偏差。在本定子的制造方法中,在定子铁芯(14)的轴向上,使扁平线线圈(40)的两腿部(42A、42B)中的定子铁芯(14)的周向的一方侧的腿部(42A)形成为比周向的另一方侧的腿部(42B)长。另外,在各槽(16)内,对于各层(46A、46B、46C),使一个扁平线线圈的一方侧的腿部(42B)相对于其他扁平线线圈的另一方侧的腿部(42B)在径向的外侧重合。而且,使第二夹具(60)从轴向的一方侧与多个扁平线线圈(40)抵接,从而将多个扁平线线圈向轴向的另一方侧推压。通过该推压,仅使各层(46A、46B、46C)的一方侧的腿部(42A)的前端与第一夹具(50)的阶梯部(52)中的各梯部分别抵接。

Description

定子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定子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2020-99153号公报中,记载有一种使成形为U字状并插入定子铁芯的多个分段线圈(segment coil)排列的定子制造装置。该装置具有定子铁芯支撑部、线圈引导部以及引线推板。定子铁芯支撑部对定子铁芯进行支撑。线圈引导部以使多个分段线圈的中央部不从定子铁芯突出超过预先设定的距离的方式限制中央部的突出量。引线推板为了使多个分段线圈的中央部与线圈引导部抵接,具有对多个分段线圈的端部向线圈引导部的方向施力的施力构件。通过该施力构件,吸收分段线圈的加工偏差,提高分段线圈的排列精度。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日本特开2020-99153号公报所记载的现有技术中,多个分段线圈(扁平线线圈)的中央部与线圈引导部抵接,因此各中央部从定子铁芯突出的突出量成为规定量。但是,各扁平线线圈的端部(腿部的前端)被施力构件向线圈引导部的方向施力,所以在各腿部的前端位置产生偏差。其结果是,例如存在难以使将各腿部的前端侧弯曲为规定形状的后期工序自动化的问题。
本发明考虑到上述事实,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能够防止或抑制在定子铁芯中排列的多个扁平线线圈的腿部的前端位置产生偏差的定子的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在第一方式的定子的制造方法中,将成形为U字状且两腿部相对于定子铁芯的各槽分别从所述定子铁芯的轴向的一方侧插入的多个扁平线线圈在所述定子铁芯的径向上重叠为多层并排列为圆环状,设定为从所述多层的内侧的层越朝向外侧的层,所述扁平线线圈的所述两腿部中的所述轴向的长度阶段性地变长,在所述轴向上,使各所述扁平线线圈的所述两腿部中的所述定子铁芯的周向的一方侧的所述腿部形成为比所述周向的另一方侧的所述腿部长,在各所述槽内,对于各所述层,使一个所述扁平线线圈的所述一方侧的腿部相对于其他所述扁平线线圈的所述另一方侧的腿部在所述径向的外侧重合,将朝向所述径向的外侧具有下行阶梯状的阶梯部的第一夹具配置在相对于多个所述扁平线线圈的所述轴向的另一方侧,使所述阶梯部的各梯部与各所述层分别相向,使第二夹具从所述轴向的一方侧与多个所述扁平线线圈抵接,从而将多个所述扁平线线圈向所述轴向的另一方侧推压,在各所述层的所述一方侧的腿部以及所述另一方侧的腿部中,仅使所述一方侧的腿部的前端与各所述梯部分别抵接。
在第一方式的定子的制造方法中,将成形为U字状且两腿部相对于定子铁芯的各槽分别从定子铁芯的轴向的一方侧插入的多个扁平线线圈在定子铁芯的径向上重叠为多层并排列为圆环状。扁平线线圈的两腿部中的上述轴向的长度被设定为,从上述多层的内侧的层越朝向外侧的层阶段性地变长。在上述轴向上,各扁平线线圈的两腿部中的定子铁芯的周向的一方侧的腿部形成为比周向的另一方侧的腿部长。在各槽内,对于各上述层,使一个扁平线线圈的一方侧的腿部相对于其他扁平线线圈的另一方侧的腿部在上述径向的外侧重合。在相对于多个扁平线线圈的上述轴向的另一方侧,配置有朝向上述径向的外侧具有下行阶梯状的阶梯部的第一夹具,上述阶梯部的各梯部与各上述层分别相向。第二夹具从上述轴向的一方侧与多个扁平线线圈抵接,将多个扁平线线圈向轴向的另一方侧推压。在各上述层的一方侧的腿部以及另一方侧的腿部中,仅使一方侧的腿部的前端与上述阶梯部的各梯部分别抵接。由此,由于各上述层的一侧的脚部的前端位置与各上述阶梯部的位置对齐,所以能够防止或抑制在多个扁平线线圈的腿部的前端位置产生偏差。其结果是,例如,容易使将各腿部的前端侧向上述径向的外侧弯曲为大致曲柄状的后期工序自动化。
第二方式的定子的制造方法为,在第一方式中,在将所述第一夹具以及所述第二夹具与多个所述扁平线线圈抵接的状态下,使多个所述扁平线线圈相对于所述定子铁芯向所述轴向的另一方侧相对移动。
在第二方式的制造方法中,根据上述相对移动,多个扁平线线圈相对于定子铁芯向轴向的另一方侧被推入。通过在上述抵接状态下进行该推入,能够防止或者抑制在推入后的多个扁平线线圈的腿部的前端位置产生偏差。
第三方式的定子的制造方法为,在第一方式中,在将所述第一夹具以及所述第二夹具与多个所述扁平线线圈抵接之后,在使所述第一夹具离开多个所述扁平线线圈的状态下,使多个所述扁平线线圈相对于所述定子铁芯向所述轴向的另一方侧相对移动。
在第三方式的定子的制造方法中,第一夹具以及第二夹具与多个扁平线线圈抵接,各扁平线线圈的一方侧的腿部的前端位置与第一夹具的阶梯部中的各梯部的位置对齐。之后,在第一夹具离开多个扁平线线圈的状态下进行上述相对移动,由此,多个扁平线线圈相对于定子铁芯向轴向的另一方侧被推入。如上所述,在各扁平线线圈的一方侧的腿部的前端位置对齐的状态下进行该推入,由此能够防止或者抑制在推入后的多个扁平线线圈的腿部的前端位置产生偏差。
第四方式的定子的制造方法为,在第二方式或者第三方式中,将所述第一夹具的所述阶梯部形成为能够从所述轴向的另一方侧插入各所述槽内,使多个所述扁平线线圈与已插入各所述槽内的所述阶梯部的各所述梯部抵接。
在第四方式的定子的制造方法中,第一夹具的阶梯部形成为能够从定子铁芯的轴向的另一方侧插入各槽内。多个扁平线线圈与已插入各槽内的阶梯部的各梯部抵接。这样,多个扁平线线圈与阶梯部的各梯部的抵接在各槽内进行,因此,易于使多个扁平线线圈与各梯部正确地抵接。
第五方式的定子的制造方法为,将成形为U字状且两腿部相对于定子铁芯的各槽分别从所述定子铁芯的轴向的一方侧插入的多个扁平线线圈在所述定子铁芯的径向上重叠为多层并排列为圆环状,设定为从所述多层的内侧的层越朝向外侧的层,所述扁平线线圈的所述轴向的长度阶段性地变长,在所述轴向上,使各所述扁平线线圈的所述两腿部中的所述定子铁芯的周向的一方侧的所述腿部形成为比所述周向的另一方侧的所述腿部长,在各所述槽内,对于各所述层,使一个所述扁平线线圈的所述一方侧的腿部相对于其他所述扁平线线圈的所述另一方侧的腿部在所述径向的外侧重合,将朝向所述径向的外侧具有下行阶梯状的阶梯部的第一夹具配置在相对于多个所述扁平线线圈的所述轴向的另一方侧,使所述阶梯部的各梯部与各所述层的各所述腿部分别相向,使第二夹具从所述轴向的一方侧与多个所述扁平线线圈抵接,从而将多个所述扁平线线圈向所述轴向的另一方侧推压,使各所述层的各所述腿部的前端与各所述梯部分别抵接。
在第五方式的定子的制造方法中,将成形为U字状且两腿部相对于定子铁芯的各槽分别从定子铁芯的轴向的一方侧插入的多个扁平线线圈在定子铁芯的径向上重叠为多层并排列为圆环状。扁平线线圈的上述轴向的长度被设定为从上述多层的内侧的层越朝向外侧的层阶段性地变长。在上述轴向上,各扁平线线圈的两腿部中的定子铁芯的周向的一方侧的腿部形成为比周向的另一方侧的腿部长。在各槽内,对于各上述层,一个扁平线线圈的一方侧的腿部相对于其他扁平线线圈的另一方侧的腿部在上述径向的外侧重合。在相对于多个扁平线线圈的上述轴向的另一方侧,配置有朝向上述径向的外侧具有下行阶梯状的阶梯部的第一夹具,上述阶梯部的各梯部与各上述层的各腿部分别相向。第二夹具从上述轴向的一方侧与多个扁平线线圈抵接,从而将多个扁平线线圈向轴向的另一方侧推压。各上述层的各腿部的前端与上述阶梯部的各梯部分别抵接。由此,由于各上述层的各腿部的前端位置与上述各梯部的位置对齐,所以能够防止或者抑制在多个扁平线线圈的腿部的前端位置产生偏差。其结果是,例如,容易使将各腿部的前端侧向上述径向的外侧弯曲为大致曲柄状的后期工序自动化。
第六方式的定子的制造方法为,在第五方式中,以所述轴向的高度高的梯部和所述轴向的高度低的梯部交替排列的方式形成所述第一夹具的所述阶梯部,使所述一方侧的腿部与所述轴向的高度高的梯部抵接,使所述另一方侧的腿部与所述轴向的高度低的梯部抵接。
在第六方式的定子的制造方法中,以轴向的高度高的梯部与轴向的高度低的梯部交替排列的方式形成第一夹具的阶梯部。各层的一方侧的腿部与轴向的高度高的梯部抵接,各层的另一方侧的腿部与轴向的高度低的梯部抵接。由此,能够更正确地使各腿部的前端位置对齐。其结果是,例如,前述的曲柄状的弯曲加工变得容易。
第七方式的定子的制造方法为,在第一方式~第六方式的任意一种方式中,所述第二夹具具有多个施力部,所述施力部对多个所述扁平线线圈按各所述层向所述轴向的另一方侧施力。
在第七方式的定子的制造方法中,从轴向的一方侧与多个扁平线线圈抵接的第二夹具具有多个施力部,所述施力部对多个扁平线线圈按各层向轴向的另一方侧(第一夹具侧)施力。通过这些施力部,能够吸收各扁平线线圈的加工偏差。
第八方式的定子的制造方法为,在第一方式~第七方式的任意一种方式中,在通过所述第二夹具将多个所述扁平线线圈向所述轴向的另一方侧推压从而使多个所述扁平线线圈相对于所述定子铁芯向所述轴向的另一方侧相对移动之后,在使所述第二夹具离开多个所述扁平线线圈的状态下,使多个所述扁平线线圈与所述第一夹具抵接。
在第八方式的定子的制造方法中,第二夹具与多个扁平线线圈抵接,将多个扁平线线圈向轴向的另一方侧推压。由此,多个扁平线线圈相对于定子铁芯向轴向的另一方侧相对移动。然后,在第二夹具离开多个扁平线线圈的状态下,第一夹具与多个扁平线线圈抵接。由此,多个扁平线线圈的腿部的前端位置对齐。
发明的效果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定子的制造方法中,能够防止或抑制在定子铁芯中排列的多个扁平线线圈的腿部的前端位置产生偏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子的制造方法的定子的制造中途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A是示出扁平线线圈的主视图。
图2B是示出扁平线线圈的侧视图。
图2C是示出扁平线线圈的俯视图。
图3是用于说明向定子铁芯的各槽插入扁平线线圈的插入方法的俯视图。
图4是用于说明扁平线线圈的推入工序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推入工序中使用的第一夹具的俯视图。
图6是示出第一夹具的侧视图。
图7A是用于说明推入工序中的第一推入方法的第一图。
图7B是用于说明推入工序中的第一推入方法的第二图。
图7C是用于说明推入工序中的第一推入方法的第三图。
图8A是用于说明推入工序中的第二推入方法的第一图。
图8B是用于说明推入工序中的第二推入方法的第二图。
图8C是用于说明推入工序中的第二推入方法的第三图。
图9A是用于说明推入工序中的第三推入方法的第一图。
图9B是用于说明推入工序中的第三推入方法的第二图。
图9C是用于说明推入工序中的第三推入方法的第三图。
图10A是用于说明推入工序中的第四推入方法的第一图。
图10B是用于说明推入工序中的第四推入方法的第二图。
图10C是用于说明推入工序中的第四推入方法的第三图。
图11A是用于说明推入工序后的弯曲工序的第一图。
图11B是用于说明弯曲工序的第二图。
图12是示出包括第二实施方式的定子的制造方法中使用的第一夹具的一部分的周边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3A是用于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定子的制造方法中的推入工序的第一图。
图13B是用于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定子的制造方法中的推入工序的第二图。
图13C是用于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定子的制造方法中的推入工序的第三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11B,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子铁芯的制造方法。此外,在各图中,为了更容易观察附图,有时省略了一部分附图标记。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定子铁芯的制造方法中,在定子铁芯14中插入有多个扁平线线圈40。多个扁平线线圈40在定子铁芯14的径向上重叠为多层且排列为圆环状。
在定子铁芯14中,多片电磁钢板层叠并形成为圆筒状。在定子铁芯14的内周部形成有多个槽16。多个槽16的定子铁芯14的轴向的两侧以及径向的内侧开放。以下,有时将定子铁芯14的轴向简称为“轴向”,将定子铁芯14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定子铁芯14的周向简称为“周向”。
如图2A~图2C所示,扁平线线圈40是由铜等构成的扁平线成形为U字状而制造出的,由相互平行延伸的一对腿部42A、42B以及将一对腿部42A、42B的一端部彼此相连的曲柄部44构成。在轴向上,周向的一方侧的腿部42A形成为比周向的另一方侧的腿部42B稍长。
如图2C所示,曲柄部44以一端侧比另一端侧在径向上偏离地配置的方式弯曲为曲柄状。通过形成该曲柄部44,腿部42A与腿部42B在径向上的位置关系发生变化。由此,如图2C中双点划线所示那样,多个扁平线线圈40在径向上层叠。
如图1所示,在多个扁平线线圈40中,两腿部42A、42B相对于定子铁芯14的各槽16分别从轴向的一方侧插入,在定子铁芯14的径向上重叠为多层而排列为圆环状。如图3所示,在周向上,扁平线线圈40逐个地错开而依次插入槽16并绕一周,由此形成一个层。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形成有扁平线线圈40的3个层46A、46B、46C。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示例,在各槽16中的径向内侧的端部,形成有防止扁平线线圈40从槽16脱落的防脱部18。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设定为从3个层46A、46B、46C中的内侧的层46A越朝向外侧的层46C,扁平线线圈40的两腿部42A、42B中的轴向的长度阶段性地变长。另外,如图3以及图4所示,在各槽16内,对于各层46A、46B、46C,一个扁平线线圈40的一方侧的腿部42A相对于其他扁平线线圈40的另一方侧的腿部42B在径向的外侧重合。
此外,多个扁平线线圈40向定子铁芯14的插入能够采用以下方法,例如,通过将多个扁平线线圈40设置在圆环状的排列夹具中,形成排列为圆环状的扁平线线圈40的组合体,将该组合体插入定子铁芯14的各槽16中。另外,也可以采用例如向定子铁芯14的各槽16中逐个插入扁平线线圈40的方法。无论采用哪个方法,多个扁平线线圈40相对于定子铁芯14的各槽16仅插入到中途。因此,在将多个扁平线线圈40插入定子铁芯14的各槽16后,需要进一步将多个扁平线线圈40推入定子铁芯14的工序。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图4~图6所示的第一夹具50以及图4所示的第二夹具60,进行多个扁平线线圈40的推入工序。通过该推入工序,多个扁平线线圈40相对于定子铁芯14被推入至设定的位置。
第一夹具50形成为直径比定子铁芯14稍小的圆板状或者环状,第二夹具60形成为具有与定子铁芯14同等的外形的圆板状或者环状(这里为环状)。在上述推入工序中,例如,定子铁芯14被未图示的冲压机的垫板支撑。第二夹具60安装在上述冲压机的滑动部上,相对于定子铁芯14以同心状配置在轴向的一方侧(图4中为上侧)。第一夹具50相对于定子铁芯14以同心状配置在轴向的另一方侧(图4中为下侧),被上述冲压机的垫板支撑。
如图5以及图6所示,在第一夹具50上朝向径向外侧形成有下行阶梯状的阶梯部52。该阶梯部52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3个梯部52A、52B、52C。这些梯部52A、52B、52C配置为与多个扁平线线圈40中的所述各层46A、46B、46C分别相向。
第二夹具60通过上述冲压机而向轴线方向的另一方侧位移,从轴向的一方侧与多个扁平线线圈40抵接,向轴向的另一方侧推压多个扁平线线圈40。通过该推压,多个扁平线线圈40相对于定子铁芯14向轴向的另一方侧相对移动(推入)。在该推入时,多个扁平线线圈40与第一夹具50的阶梯部52中的各梯部52A、52B、52C分别抵接。
如上所述,在多个扁平线线圈40中,在轴向上,周向的一方侧的腿部42A形成为比周向的另一方侧的腿部42B稍长。因此,在上述那样的多个扁平线线圈40与第一夹具50的阶梯部52抵接时,在多个扁平线线圈40的各层46A、46B、46C中,仅一方侧的腿部42A的前端与第一夹具50的阶梯部52中的各梯部52A、52B、52C分别抵接。通过该抵接,各层46A、46B、46C的一方侧的腿部42A的前端位置与各梯部52A、52B、52C的位置对齐。此后,通过上述冲压机,第二夹具60向轴向的另一方侧位移,多个扁平线线圈40被推入至规定的位置。
上述推入工序能够通过图7A~图7C所示的第一推入方法、图8A~图8C所示的第二推入方法、图9A~图9C所示的第三推入方法、或者图10A~图10C所示的第四推入方法来进行。
在第一推入方法中,首先,如图7A所示,在相对于定子铁芯14的轴向的另一方侧配置第一夹具50。接着,如图7B所示,使第二夹具60从轴向的一方侧与多个扁平线线圈40抵接,将多个扁平线线圈40向轴向的另一方侧推压,与第一夹具50的阶梯部52抵接。接着,如图7C所示,在第一夹具50以及第二夹具60与多个扁平线线圈40抵接的状态下,使多个扁平线线圈40相对于定子铁芯14向轴向的另一方侧相对移动。
在第二推入方法中,首先,如图8A所示,在相对于定子铁芯14的轴向的另一方侧配置第一夹具50。接着,如图8B所示,使第二夹具60从轴向的一方侧与多个扁平线线圈40抵接,将多个扁平线线圈40向轴向的另一方侧推压,与第一夹具50的阶梯部52抵接。接着,如图8C所示,在使第一夹具50离开多个扁平线线圈40的状态下,使多个扁平线线圈40相对于定子铁芯14向轴向的另一方侧相对移动。此外,在图8C所示的相对移动结束后,可以使第二夹具60离开多个扁平线线圈40,然后再次使第一夹具50与多个扁平线线圈40抵接。
在第三推入方法中,如图9A所示,第一夹具50的阶梯部52形成为能够从轴向的另一方侧插入各槽16内,在各槽16内插入阶梯部52。接着,如图9B所示,使第二夹具60从轴向的一方侧与多个扁平线线圈40抵接,将多个扁平线线圈40向轴向的另一方侧推压,与第一夹具50的阶梯部52抵接。接着,如图9C所示,在使第一夹具50以及第二夹具60与多个扁平线线圈40抵接的状态下,使多个扁平线线圈40相对于定子铁芯14向轴向的另一方侧相对移动。此外,在图9C所示的相对移动结束后,可以使第一夹具50以及第二夹具60离开多个扁平线线圈40,然后再次使第一夹具50与多个扁平线线圈40抵接。
在第四推入方法中,与第三推入方法同样地,第一夹具50的阶梯部52形成为能够从轴向的另一方侧插入各槽16内,向各槽16内插入阶梯部52(参照图10A)。接着,如图10B所示,使第二夹具60从轴向的一方侧与多个扁平线线圈40抵接,将多个扁平线线圈40向轴向的另一方侧推压,与第一夹具50的阶梯部52抵接。接着,如图10C所示,在使第一夹具50离开多个扁平线线圈40的状态下,使多个扁平线线圈40相对于定子铁芯14向轴向的另一方侧相对移动。此外,在图10C所示的相对移动结束后,可以使第二夹具60离开多个扁平线线圈40,然后再次使第一夹具50与多个扁平线线圈40抵接。
(第一实施方式的总结)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成形为U字状且两腿部42A、42B分别相对于定子铁芯14的各槽16从定子铁芯14的轴向的一方侧插入的多个扁平线线圈40,在定子铁芯14的径向上重叠为多层46A、46B、46C并排列为圆环状。扁平线线圈40的两腿部42A、42B中的轴向的长度被设定为,从多层46A、46B、46C的内侧的层46A越朝向外侧的层46B而阶段性地变长。在轴向上,各扁平线线圈40的两腿部42A、42B中的定子铁芯14的周向的一方侧的腿部42A形成为比周向的另一方侧的腿部42B长。在各槽16内,对于各层46A、46B、46C,一个扁平线线圈40的一方侧的腿部42A相对于其他扁平线线圈40的另一方侧的腿部42B在径向的外侧重合。
在相对于多个扁平线线圈40的轴向的另一方侧,配置有朝向径向外侧具有下行阶梯状的阶梯部52的第一夹具50,阶梯部52的各梯部52A、52B、52C与各层46A、46B、46C分别相向。第二夹具60从轴向的一方侧与多个扁平线线圈40抵接并向轴向的另一方侧推压。在各层46A、46B、46C的一方侧的腿部42A以及另一方侧的腿部42B中,仅一方侧的腿部42A的前端与阶梯部52的各梯部52A、52B、52C分别抵接。由此,各层46A、46B、46C的一方侧的腿部42A的前端位置与各梯部52A、52B、52C的位置对齐,因此,即使多个扁平线线圈40的形状或尺寸存在偏差,也能够防止或抑制在腿部42A、42B的前端位置产生偏差。其结果是,例如,容易使将各腿部42A、42B的前端侧向上述径向的外侧弯曲为大致曲柄状的后期工序自动化。
具体地,在上述后期工序(弯曲工序)中,如图11A以及图11B所示,使爪构件70在定子铁芯14的径向以及轴向位移,插入层46A和层46B之间后,使该爪构件70向定子铁芯14的径向的外侧位移。由此,使层46A的腿部42A、42B的前端侧向定子铁芯14的径向外侧弯曲。在该弯曲工序中,若腿部42A、42B的前端位置存在偏差,则驱动爪构件70的驱动装置的自动控制不稳定,自动化变得困难,但在本实施方式中,自动化变得容易。此外,在图11A以及图11B中,以定子铁芯14的轴向的一方侧朝向下方的方式使定子铁芯14翻转。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各层46A、46B、46C中,一方侧的腿部42A相对于在轴向上比该一方侧的腿部42A短的另一方侧的腿部42B在径向的外侧重合。由此,在上述后期工序中,如图11B所示,能够在将层46A的腿部42A、42B的前端侧向径向的外侧弯曲成大致曲柄状的状态下,使两腿部42A、42B的前端位置对齐。
另外,在前述的第一推入方法以及第三推入方法中,在第一夹具50以及第二夹具60与多个扁平线线圈40抵接的状态下,使多个扁平线线圈40相对于定子铁芯14向所述轴向的另一方侧相对移动。通过该相对移动,多个扁平线线圈40相对于定子铁芯14被推入轴向的另一方侧。以上述抵接状态进行该推入,由此,能够防止或者抑制在推入后的多个扁平线线圈40的腿部42A、42B的前端位置产生偏差。
另外,在前述的第二推入方法以及第四推入方法中,第一夹具50以及第二夹具60与多个扁平线线圈40抵接,各扁平线线圈40的一方侧的腿部42A的前端位置与第一夹具50的阶梯部52中的各梯部52A、52B、52C的位置对齐。此后,在第一夹具50离开多个扁平线线圈40的状态下进行上述相对移动,由此,多个扁平线线圈40相对于定子铁芯14被推入轴向的另一方侧。如上所述,该推入是在各扁平线线圈40的一方侧的腿部42A的前端位置对齐的状态下进行的,因此,能够防止或者抑制在推入后的多个扁平线线圈40的腿部42A、42B的前端位置产生偏差。
另外,在前述的第三推入方法以及第四推入方法中,第一夹具50的阶梯部52形成为能够从定子铁芯14的轴向的另一方侧插入各槽16内。多个扁平线线圈40与插入各槽16内的阶梯部52的各梯部52A、52B、52C抵接。这样,多个扁平线线圈40与阶梯部52的各梯部52A、52B、52C的抵接在各槽16内进行,因此,能够易于使多个扁平线线圈40与各梯部52A、52B、52C正确地抵接。
接着,说明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此外,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基本相同的结构以及作用,赋予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第二实施方式>
在图12中,用剖视图示出包括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定子的制造方法所使用的第一夹具50’的一部分的周边的结构。在该第一夹具50’的阶梯部52’,以交替排列的方式形成有轴向的高度高的梯部52A1、52B1、52C1和轴向的高度低的梯部52A2、52B2、52C2。在轴向的高度高的梯部52A1、52B1、52C1抵接各层46A、46B、46C中的一方侧的腿部42A的前端,在轴向的高度较低的梯部52A2、52B2、52C2抵接各层46A、46B、46C中另一方侧的腿部42B的前端。
即,在该实施方式中,各层46A、46B、46C的各腿部42A、42B的前端与各梯部52A1、52A2、52B1、52B2、52C1、52C2分别抵接。由此,各层46A、46B、46C的各腿部42A、42B的前端位置与各梯部52A1、52A2、52B1、52B2、52C1、52C2的位置对齐,因此,能够使各腿部42A、42B的前端位置更正确地对齐。
<第三实施方式>
图13A示出用于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定子的制造方法中的推入工序的第一图,图13B示出用于说明相同推入工序的第二图,图13C示出用于说明相同推入工序的第三图。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二夹具60’具有多个(在此为3个)施力部64A、64B、64C,该多个施力部64A、64B、64C按各层46A、46B、46C对多个扁平线线圈40向轴向的另一方侧施力。多个施力部64A、64B、64C由多个滑动部66A、66B、66C和多个施力构件68A、68B、68C构成,多个滑动部66A、66B、66C被支撑为能够在轴向上相对于第二夹具60’的主体部62滑动,多个施力构件68A、68B、68C对多个滑动部66A、66B、66C向轴向的另一方侧施力。多个滑动部66A、66B、66C可以分别在周向上分割为多个。作为一个示例,多个施力构件68A、68B、68C为弹簧,也可以是橡胶,也可以是在周向上排列的多个液压缸。在该实施方式中,根据多个扁平线线圈40的形状或尺寸的偏差,施力构件68A、68B、68C产生弹性变形,滑动部66A、66B、66C相对于主体部62在轴向上滑动。由此,能够吸收各扁平线线圈40的加工偏差。
以上,举出了几个实施方式来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来实施。另外,本发明的权利范围当然不受上述各实施方式限定。
例如,也可以通过第二夹具60将插入了定子铁芯14的多个槽16中的多个扁平线线圈40向轴向的另一方侧推压,从而使多个扁平线线圈40相对于定子铁芯14向轴向的另一方侧相对移动,之后,在使第二夹具60离开多个扁平线线圈40的状态下,使多个扁平线线圈40与第一夹具50抵接。通过该抵接,能够使多个扁平线线圈40的腿部42A、42B的前端位置对齐。
另外,2021年7月28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21-123669号的公开内容整体通过参照的形式援引至本说明书中。本说明书中记载的全部文献、专利申请以及技术标准与具体且个别记载了通过参照的形式援引各文献、专利申请以及技术标准的情况同等程度地,通过参照的形式而被援引至本说明书中。

Claims (8)

1.一种定子的制造方法,其中,
将成形为U字状且两腿部相对于定子铁芯的各槽分别从所述定子铁芯的轴向的一方侧插入的多个扁平线线圈在所述定子铁芯的径向上重叠为多层并排列为圆环状,
设定为从所述多层的内侧的层越朝向外侧的层,所述扁平线线圈的所述两腿部中的所述轴向的长度阶段性地变长,
在所述轴向上,使各所述扁平线线圈的所述两腿部中的所述定子铁芯的周向的一方侧的所述腿部形成为比所述周向的另一方侧的所述腿部长,
在各所述槽内,对于各所述层,使一个所述扁平线线圈的所述一方侧的腿部相对于其他所述扁平线线圈的所述另一方侧的腿部在所述径向的外侧重合,
将朝向所述径向的外侧具有下行阶梯状的阶梯部的第一夹具配置在相对于多个所述扁平线线圈的所述轴向的另一方侧,使所述阶梯部的各梯部与各所述层分别相向,
使第二夹具从所述轴向的一方侧与多个所述扁平线线圈抵接,从而将多个所述扁平线线圈向所述轴向的另一方侧推压,
在各所述层的所述一方侧的腿部以及所述另一方侧的腿部中,仅使所述一方侧的腿部的前端与各所述梯部分别抵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将所述第一夹具以及所述第二夹具与多个所述扁平线线圈抵接的状态下,使多个所述扁平线线圈相对于所述定子铁芯向所述轴向的另一方侧相对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将所述第一夹具以及所述第二夹具与多个所述扁平线线圈抵接之后,在使所述第一夹具离开多个所述扁平线线圈的状态下,使多个所述扁平线线圈相对于所述定子铁芯向所述轴向的另一方侧相对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定子的制造方法,其中,
将所述第一夹具的所述阶梯部形成为能够从所述轴向的另一方侧插入各所述槽内,使多个所述扁平线线圈与已插入各所述槽内的所述阶梯部的各所述梯部抵接。
5.一种定子的制造方法,其中,
将成形为U字状且两腿部相对于定子铁芯的各槽分别从所述定子铁芯的轴向的一方侧插入的多个扁平线线圈在所述定子铁芯的径向上重叠为多层并排列为圆环状,
设定为从所述多层的内侧的层越朝向外侧的层,所述扁平线线圈的所述轴向的长度阶段性地变长,
在所述轴向上,使各所述扁平线线圈的所述两腿部中的所述定子铁芯的周向的一方侧的所述腿部形成为比所述周向的另一方侧的所述腿部长,
在各所述槽内,对于各所述层,使一个所述扁平线线圈的所述一方侧的腿部相对于其他所述扁平线线圈的所述另一方侧的腿部在所述径向的外侧重合,
将朝向所述径向的外侧具有下行阶梯状的阶梯部的第一夹具配置在相对于多个所述扁平线线圈的所述轴向的另一方侧,使所述阶梯部的各梯部与各所述层的各所述腿部分别相向,
使第二夹具从所述轴向的一方侧与多个所述扁平线线圈抵接,从而将多个所述扁平线线圈向所述轴向的另一方侧推压,
使各所述层的各所述腿部的前端与各所述梯部分别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定子的制造方法,其中,
以所述轴向的高度高的梯部和所述轴向的高度低的梯部交替排列的方式形成所述第一夹具的所述阶梯部,
使所述一方侧的腿部与所述轴向的高度高的梯部抵接,使所述另一方侧的腿部与所述轴向的高度低的梯部抵接。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子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第二夹具具有多个施力部,所述施力部对多个所述扁平线线圈按各所述层向所述轴向的另一方侧施力。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子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通过所述第二夹具将多个所述扁平线线圈向所述轴向的另一方侧推压从而使多个所述扁平线线圈相对于所述定子铁芯向所述轴向的另一方侧相对移动之后,在使所述第二夹具离开多个所述扁平线线圈的状态下,使多个所述扁平线线圈与所述第一夹具抵接。
CN202280008284.1A 2021-07-28 2022-06-29 定子的制造方法 Pending CN11663612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23669 2021-07-28
JP2021123669 2021-07-28
PCT/JP2022/026099 WO2023008070A1 (ja) 2021-07-28 2022-06-29 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636125A true CN116636125A (zh) 2023-08-22

Family

ID=850879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08284.1A Pending CN116636125A (zh) 2021-07-28 2022-06-29 定子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1) EP4277097A1 (zh)
JP (1) JP7216256B1 (zh)
CN (1) CN116636125A (zh)
MX (1) MX2023011287A (zh)
WO (1) WO2023008070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19444B2 (ja) * 2003-06-09 2010-02-2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回転電機のu字状セグメント順次接合ステータコイ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20099153A (ja) 2018-12-19 2020-06-2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ステータ製造装置
JP2020110025A (ja) * 2019-01-07 2020-07-1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セグメントコイル成形方法
JP7327091B2 (ja) * 2019-11-11 2023-08-1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ステータの製造装置、および、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JP2021123669A (ja) 2020-02-06 2021-08-30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樹脂材料のリサイクル方法及び積層体の分離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008070A1 (ja) 2023-02-02
MX2023011287A (es) 2023-10-04
JP7216256B1 (ja) 2023-01-31
EP4277097A1 (en) 2023-11-15
JPWO2023008070A1 (zh) 2023-0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284057B2 (en) Stator manufacturing device and stator manufacturing method
CN110086305B (zh) 定子组装方法以及定子组装装置
US11277060B2 (en) Align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ligned coil
EP2599194B1 (en) Apparatus for twisting electrical bar conductors, in particular for bar windings of electrical machines, with conductor' s clamping system
US10056793B2 (en) Stator including integrated cores and holder
US9712024B2 (en) Coil end shap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CN111512527B (zh) 定子的制造方法以及定子
CN110892618B (zh) 定子的组装方法以及定子的组装装置
CN106877583A (zh) 定子用分段线圈的线圈端部接合方法以及接合装置
WO2015055445A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components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US10985637B2 (en) Laminated core manufacturing method
US20220166294A1 (en) Rotor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rotor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CN111865012B (zh) 导体成形装置及波形绕组线圈的制造方法
CN111418133A (zh) 用于定位地保持叠片铁芯连同接纳在其中的导体元件的方法和设备
CN105531788A (zh) 电磁继电器
JP7040394B2 (ja) ステータコイルの製造方法
CN111201700B (zh) 用于制造定子的半成品的方法和用于制造定子的半成品的设备
JP5893904B2 (ja) 積層鉄心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17159875A1 (ja) 電気導体の挿入装置および挿入方法
CN116636125A (zh) 定子的制造方法
US20210111612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Twisting A Winding Head Of A Stator And Stator For An Electrical Machine
CN105190801A (zh) 用于制造由磁极段组件形成的电机定子的设备和方法
CN110176813A (zh) 旋转电机的定子
CN109478818B (zh) 用于制造电动机的方法和电动机
JP7263635B1 (ja) 電機子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